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毕业学姐告诉你:如何选导师?研究生如何和导师相处?皆有所长

毕业学姐告诉你:如何选导师?研究生如何和导师相处?

现在很多学校研究生复试结束,很多小伙伴已经被录取了,在这里恭喜大家了,有些积极的小伙伴已经开始在导师的指导下看文献了,在这些学生影响下,大家都在想着该怎么选导师,毕竟导师非常重要。怎么选导师呢?这个问题要问你自己,在研究生期间,有两种人:一种是要毕业的人,一种是要读博的人。如果你只求毕业,不求奖学金,不求拿到优秀毕业生之类的荣誉,你想要的是自由,你想做些除了科研之外的事情,那么行政类的导师比较适合你,如果年龄大一些那就更好了。这种老师该有的都有了,面临退休,没有什么任务,也不会逼你做什么,而且从事行政工作,人脉广,很有可能给你介绍合适的工作。但是如果你的目标是上博士,就不得不好好得从事科研,毕竟有了好论文好成果才能申请啊,这时候你选的导师就必须和你一样,科研实力雄厚,精力十足,上进心强,最好是还对职称有憧憬的那种,这种老师平时积累多,自己已经很熟悉了,甚至已经有了一些待发表的成果,这些成果都是给学生的,随便整理一下可能就是个论文了,而这种老师也会督促你,帮助你,帮你达到你们共同的目标——发论文!选择什么样的导师直接关系到了研究生生活的幸福感和未来走向,千万不得马虎,最好的办法就是上网查资料,然后问学长学姐,最好是毕业的学长学姐,这些学长学姐才不会怕得罪老师,勇于说出导师的缺点,而且他们的吐槽会更加深刻。研究生阶段导员管的很少,都是导师管,请假、论文、实习、答辩、毕业等等都和导师有关,所以一定要好好的选导师,看看自己想要什么。选择了导师之后最忌讳的就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每一位导师都有自己的优点的,如果出现了什么问题,要多想想当初自己为什么选这位导师,不要因为自己的情感而对导师排斥,这只能害了自己,多利用老师的优势,忽略导师的劣势,才是聪明人!

不坐

如果硕士毕业后就参加工作,那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研究生导师呢?

文章原创,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和分享。点击文章右上方“关注”,即可跟进最新文章。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的部分研究生导师01序 言考研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站。对于考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规划。其中,很多人就计划在考取研究生之后,读满硕士就直接参加工作。那么,这类朋友,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研究生导师呢?02选择什么样的研究生导师?如何选定了某位导师,那么硕士这2年到3年,你的学习目标和研究方向基本上就确定了。所以,在选择导师之前,我们一定要想好“选择什么样的导师”,即什么样的导师符合个人的未来规划。首先,理清个人的中长期发展计划。我们要分析自己读研的意图,自我反省,找到未来几年的一个学习和奋斗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清楚地知道,在研究生期间需要什么?只有知道个人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朝着个人需求去努力。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其次,分析个人兴趣和优劣势。我们要认真分析个人的科研兴趣所在,分析个人的优势和劣势,通过选择合适的导师和科研方向,使得个人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和提升。如果只追求导师名望,而不分析自身,不分析个人特点和导师研究方向的匹配度,则很可能不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导致研究生期间的收获较少,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自己。其次,全面了解目标院校导师的基本情况。通过对目标院系导师的全面了解,才能寻找到符合的导师。其次,圈定备选目标导师。通过个人考研成绩和综合实力,选定一些导师作为备选导师。其次,了解备选导师研究方向。对于备选导师的研究方向一定要做系统地了解和认识,包括未来的就业情况,以及是否是当前行业中比较前沿和热点的研究方向等。由于计划硕士毕业就参加工作,所以更要选择市场需求大、未来前景好、收入可观,且个人比较喜欢的方向。这样,既能保证在硕士研究生期间能够愉快地学习,又能保证在毕业时找工作比较容易,且工作岗位“多金”。其次,选择应用型导师。既然你已经决定硕士毕业就参加工作,那么选择一位应用型导师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在硕士研究生期间,你就能接触到很多实际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践来锻炼个人能力,提前培养就业工作的相关技能。再次,选择“慷慨”的导师。著名高校里的导师一般都有一定的社会资源,很多导师甚至参与了许多企业的运作,或者和很多企业有科研合作。那么,在你硕士毕业的时候,如果你的导师能够“慷慨推荐”,那么好工作机会的数量就大大增加了。最后,最终选择最匹配的导师。通过前述过程,选择与个人特点、未来规划、科研方向等最匹配的导师。本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希望通过总结过往,分享经验,在教育等方面帮助更多的人。后续文章会持续分享考研、留学、中高考、子女教育等相关话题,欢迎关注和留言讨论。-----------------------------------------------------今日互动话题:你决定硕博连读,还是硕士毕业就工作呢?为什么?------------------------------------------------------注:本文部分图片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子乎

为何国内高校部分硕士生导师甚至博士生导师的学历是硕士?

小西在大学做老师,对于硕士生导师、博生生导师遴选有点了解。本质上,导师的遴选和学历之间存在联系,会有一定的要求和限制。作为青年教师(青椒),近几年进入高校教学和遴选为硕士导师的,如特聘副教授、特聘教授,都是最优秀的一批博士毕业生。但是,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遴选的条件是有差异的,相对来说,能遴选为博士生导师的,不管什么学历,学术能力和地位都不会差。而硕士学历的硕士生导师得区别来看,有进取心的会选择攻读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为什么博士生导师学历是硕士,甚至是本科?一批教育界前辈受限于特定历史原因,不少人晋升为教授和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后,学历依然是之前的硕士或本科。小西所在学科的创始人是一位老太太,学历虽然是本科,但是不影响她的学术能力和地位,早已培养出几十位博士和过百的硕士生,其中许多学生早已是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对这些前辈大牛而言,职称晋升、导师遴选之类的事情早已不是追求,已到达巅峰,如1、2级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学历这件事,只要他们想,"混"个博士研究生学历不是难事,但沉心于某个研究方向的他们兴趣早已不在此。如中国科学院、工程院的院士不少是本科学历,同年龄段院士也有不少有国外院校的博士学历,共同点是学术做得好,都是某个研究方向的泰斗。不同的是,随着本科生、硕士生的扩招和国内整体学历要求的提升,走科研路的基本要求就是具有博士学位。如国内高校、研究院所的年轻一批博士生导师(约55周岁以下)基本都是博士,基本都是国内外顶尖院校的博士学历(双非院校博士点不多)。在经历上,部分是是工作后继续深造,全日制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或借助留学基金委的平台出国深造。小西之前的博士生导师硕士毕业留校任教,工作2年后脱产报考浙江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当时不少人对于他的离职不是很理解),毕业后没有回原来工作的学校,转而进985高校任教。小西相信我们身边有不少类似的导师,相对发展都是非常不错的,因为同期中不少留校任教的同事受限于平台层次和机遇,至今依然卡在"副教授"。大学美景-导师为什么硕士生导师学历会是硕士?如何遴选成功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遴选的基本条件不同,会比后者低一些。40-45岁左右的一批人中,在双非或区域较偏远的院校,之前人才引进缺乏优势,不少老师是硕士毕业留校的。之前,硕士研究生扩招引起导师数量的不足,毕竟一个导师一年2-3个硕士还算合理,数量再多培养质量肯定跟不上。因此,不少学校在硕士生导师遴选中放开博士学位的要求,有课题、有科研论文的硕士学历的讲师同样可以遴选为硕士生导师,甚至部分院校对于1985年之前副教授(副研究院)遴选为硕士生导师的最低要求是本科(含)以上学历。当然,在遴选过程中,肯定是有博士学历占据优势。硕士生导师中学历是硕士的老师,不少职称被限制在讲师。除特定学科外,大部分学科的教师晋升高级职称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已获得博士学位。小西认识一个老师,之前读了本校的博士,后面因为家庭琐事和个人原因,始终无法毕业。没有博士学位,申报课题做主持受限等因素,已主动要求调整到行政岗,转做专职科研秘书。高校导师个人发展硕士学历的硕士生导师在高校发展如何?小西想说,类似的这一批老师在遴选为硕士生导师后,不少人已取得博士学位,少量是在读博士生(不少人毕业有点难,会延期)。之前,小西和硕士研究生生聊天时谈到过这个话题,她的导师在读博士,将她硕士阶段的一些实验数据用于自己博士毕业,甚至不给她论文署名一作,她疑惑的是"到底是谁在读博士?"。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聊天,得知和她合租的一个大学英语女老师正在报考北京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因为硕士学历的"她"在高校工作颇为艰难。是不是我们身边这样的人和事不少?高校在进行学科评估、学校升格等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事件时,教师中博士学位占比是个重要的考核因素,如之前临沂大学就不再和约300名硕士学历的教职续签合同。一旦啊发生类似的事情,学校也会面临极大的压力,所以学校会有"优厚"的文件鼓励在职教师攻读校外知名院校的非全日制定向博士学位,保留岗位和正常发放工资,且报销学费,时间是博士学制的3-4年。这会导致一个比较特别的情况,如不少博士生导师招收的在职博士,年龄比自己还要大一点,其实这也很好地诠释了"达者为师"的内涵。但是,也有不少导师觉得没有必要折腾自己,倾向于做一些横向课题,是谁都无法勉强的。硕士生阶段学习和生活读研遇到类似的导师,如何合理应对?小西在文章之前说过,读研时导师是博士生导师,是幸福的。知名院校的话,做到自己喜欢的课题内容或方向,跟着类似导师不需要再次焦虑如何选个导师,直接选择硕博连读或者直博都可以。而且,类似的导师具有完备的团队,如5-10人的教师团队,有教授、副教授、讲师等,不缺课题和经费,起码不用读研担心中文论文的版面费哪里出。或者说,在概率学上读研跟着博士生导师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和毕业。若硕士学历的老师(在读博士)作为自己的硕士生导师,不要什么理由,单导师制度体系下学生想要主动变更导师难度比较大。类似的硕士生导师要是有上进心,已选择在攻读博士学位,不管是职称晋升被限制的倒逼,或者主动选择提升自己,在指导你开展课题的过程中应该都会比较尽心和负责的。换个角度看,也许你硕士阶段的部分科研成果的会用于他的博士学位论文。类似的导师也许不会自己单独设计实验,但会全程参与,尤其是设计、测试、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关于署名先后的问题尽量沟通。成功在于努力和规划小小的分享文末小西想说,有兴趣或规划进入高校任教的话,目前来说博士研究生学是最低要求。在本科阶段,建议提前做好读研、读博的规划(能推免为什么要考研呢?),日后科研工作中年龄是个不小的限制,如35、45岁(女生可延至40岁),有机会直博或硕博连读都是值得选择的。和家人沟通好,4年的付出会有很好的收获,至今我依然相信这句话,而且我自己也算是"小小的"验证了这句话。小三十岁的人还在读书,本身就会带来无限的压力,本科、硕士同学工作后的收入和幸福生活对在读博士来说也是无限的诱惑,让人常常想到"要是我不读博,我现在如何如何"。因此,仅仅是做个规划还是不够的,要有足够的恒心和毅力让自己坚持下来,在小西认识的大部分博士或教师同行中,不少在读博过程中都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是,坚持到最后的他们,无比美丽,诸位学子加油!小西文中肯定有些许不到之处,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谢谢大家!▼小西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赞,这将是我发文最大的鼓励和收获!

矩阵化

导师掌握着研究生的“生死”大权,不让毕业真的对导师有好处吗?

进入研究生之后,有两个大的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注意,第一个方面就是学术方面的研究并发表论文,第二个方面就是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往往很多同学们会经常忽略到第二个问题,今天就和大家谈一谈这个问题。有人说,选导师很重要,导师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你研究生三年的生涯是如何度过的。但其实导师是没有严格意义的好坏,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其实与导师的相处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事情。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导师也是一个正常的人,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有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和学术的压力,其次,我们要清晰的认识到我们与导师的关系,可能在我们看来,导师他只是作为我们的老师,是师生的关系,但其实我们与导师的关系,还有另外一层,是合作的关系。在研究生期间,很多学校是规定硕士研究生或者博士都是需要发表SCI论文的,我们凭借着发表的论文去获得奖学金,去答辩,去毕业,而导师凭借着我们发表的文章去评职称,去申请基金,去达到学校对老师的学术要求,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导师与我们是一种合作的关系,是一种互利互惠的关系。因此,如果出现了导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或者在某些的时候严厉地批评学生,那么此刻的导师,更主要的是把你当成了他的合作者。在网上或者是很多学生的口中,我听到过这样的一句话,“研究生的生死大权掌握在导师的手中”。实际中确实也是如此,如果导师在毕业的时候不签字,你是没有办法答辩和毕业的。但是导师真的不想让学生毕业吗?我其实认为不是这样的,学生不毕业对导师有什么好处呢?在我看来,学生不毕业对导师来说导师,只有坏处,没有好处。1.学生迟迟不毕业影响着老师的声誉,现在学生在选择导师的时候,都会多方的打听,如果有学生毕不了业,那么这个导师在下一年招生的时候就会受到影响。2.浪费了老师的资源,导师都是有固定的基金经费,并且是有限的,如果学生一直不毕业,就占用了老师的资源,对于导师来说是不划算的。因此,我觉得如果出现了导师不让学生毕业的情况,要多从自身找找原因,是不是自身的研究成果没有做到位,或者是没有达到了学校的标准,或者是没有达到老师的标准,或者是没有达到研究生应该有的能力等等。

夺命船

导师该如何决定研究生能否毕业?

摘要中青评论各大高校在细化强化导师权责的同时,也要防止改革滑向“唯导师”的极端。近日,针对有人大代表提出的“改革我国对博士生、硕士生毕业考核体制,给予导师决定博士生、硕士生能否毕业的自主权,释放研发能量”的建议,教育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9546号建议的答复》中表示:“该建议对完善高校研究生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具有很大启发,下一步将充分采纳,今年下半年将出台《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明确规定研究生导师的指导职责。”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因为关系到学生权益,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在研究生教育中,导师扮演的角色不仅是一般的授课教师,同时也是学生学术道路上的“领路人”与“监护人”。因此,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和谐,不仅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个人前途,也对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推动科研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毕业考核体制中,学术论文的写作与发表情况是决定性标准之一。这一通行标准固然易于量化,但“唯论文”导向也催生了论文注水剽窃、期刊版面买卖等一系列不容忽视的学术乱象。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才有人大代表提出“给予导师决定博士生、硕士生能否毕业的自主权”的建议,以图通过强化师生关系的方式破题,化解相关弊端。在大多数情况下,论文的写作与发表情况,或许确实足以代表学生的研学成果与个人水平,但凡事总有例外——一些学术领域存在“成果难出”“论文难发”的情况。一些学术水平扎实的学生,可能因为得不到理想实验数据等客观原因无法毕业;某些急于毕业的学生,也可能利用“灰色手段”发表不合格论文,造成对学术环境的污染。导师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研究进度直接负责,在研究生毕业和学位授予上赋予导师更大的自主权,无疑值得期待。不过,在研究生毕业的问题上,赋予导师更大自主权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灵药”。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克服研究生评价的“唯论文”倾向,但并不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术研究能力不做任何要求。就像清华大学等高校在研究生学位评定标准改革中所做的那样,在不以学术期刊论文作为研究生申请学位门槛的同时,强化学位论文在研究生学位评定中的作用,切实发挥资格考试、学位论文开题和中期考核等关键节点的考核筛查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日前,教育部等三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培养单位要严格导师选聘标准,加强导师团队建设,明确导师权责,规范导师指导行为,支持导师严格学业管理。”“严格导师选聘标准”“明确导师权责”“规范导师指导行为”等表述,明显指向了对导师的限制与规范。有关部门为了完善高校研究生科研成果评价标准,进一步压实导师责任,导师自然有义务审慎用权,严守职业操守与教学规范。只有赋权与压实责任同步配套进行,才能打消广大研究生和公众的疑虑,让改革更为顺畅地进行。明确权责,一方面可以让导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更多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能防止师德败坏侵犯学生权益,最终将会促成导师、学生与社会的“三方共赢”。撰文/杨鑫宇编辑/王钟的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出品

张静

研究生毕业,导师会主动帮忙推荐工作吗?关键看3点

如今,大多数学生本科毕业会选择考研。在研究生就读期间,我们知道目前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导师教研究生专业知识,科研等,研究生跟老师一起做课题帮助导师工作。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相互互利的过程。当然了,大部分的受益者也是研究生。同时,也有人说,在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导师会帮研究生介绍工作,那么,到底该说法是否正确呢?研究生毕业,导师会主动帮忙推荐工作吗?取决于这3点一、导师的性格该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取决于导师的性格。我们知道,导师给研究生介绍工作,往往起助推作用的则是导师的一封推荐信。老师在给出这封推荐信时,也是在拿自己的名誉做担保。因为每个导师的性格不同,有的老师的推荐方式可能会不一样。同样的,如果研究生的性格与导师的性格比较相像,那导师可能会更愿意帮助研究生介绍工作。当然,也有部分导师更愿意把心思放在真正的研究上,也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潜心研究,对于推荐工作上的事情可能不会太热心。二、学生自己的实力虽然导师的推荐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还是研究生的自身实力。在当今的这样一个社会,用实力说话还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学生的自身能力不足,那么,即使导师很有威望,很有权利,也不会取得很好的结果。一个企业的发展是需要有才华的人去推动,所以在研究生阶段一定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实力,让自己的能力匹配得上老师的推荐。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如果自己的能力不足,也是在给老师丢面子,也会影响老师在学术圈的地位。三、导师的圈子其实是就业的好资源其实从本质上讲,导师的圈子就是一个很好的就业资源。每一个研究生导师在自己的科研领域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企业在用人招聘时会和导师联系,帮忙推荐优秀的人。当然,还有一部分研究生实行校企联合培养,这样也是在给研究生的未来就业增加机会。另外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有的研究生导师有自己的公司,许多研究生在毕业的时候会留在导师的公司工作。从现实角度来讲,不是每一位导师都会给研究生介绍工作。如果导师给研究生介绍的工作,不符合研究生本人的未来规划,这时,研究生也一定要和导师说清楚,尊重自己的选择,也感谢老师的推荐。如果没有得到导师的推荐,也一定要从自己的身上分析原因,请导师指点。当然,无论导师是否给研究生推荐工作,在整个研究生就读期间都会收获很多知识,对你的未来也会有帮助。关于这个话题:研究生毕业,导师会主动帮忙推荐工作吗?关键看3点!大家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百分比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读博院校?听听导师如何说!

读博不易,尤其是毕业难、难、难!近5年4年学制内正常答辩毕业的博士生不足40%,不少博士生甚至无法顺利毕业,7年后被学校以超过规定学习时间为理由清退。这部分博士生一纸博士学位证书都没有获得,白白浪费7年青春。因此,是否选择读博需慎重,尤其是抱着延期毕业来躲避就业的同学不建议读博。之前,小西团队就有博士生反悔过,在探索实验几次失败后发出"要是硕士毕业就工作,也许我现在和同学一样有车有房啦"的无奈感慨。要是不想读博那么累,自己就需要找到感兴趣的方向和让人坚持的理由。还记得,小西在博二期间同样迷糊了半年之久,当时感觉特别想做点什么,但是做什么都没兴趣,然后又感觉自己每天都很忙,一周、一月、几个月后,回想起来却是什么都收获都没有。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在海外参加学术会议如何选择博士学校?小西个人浅见,读博院校优先选择中国科学院大学或985高校。相对来说,博士生就业相比硕士较为看重博士、本科院校,尤其是想进入高校继续做科研的同学。之前,不少地方在人才引进政策方面,对于985大学博士给予条件或岗位同样会更好。需注意大部分985高校都采用申请-考核制,不少要求本科最低是一本院校,同时硬通货就是小论文数量和质量,其他都是虚的。对于无法走申请-考核制的同学,部分985院校或学院还保留部分统考招生名额,提前沟通导师后认真备考。在同层次院校选择中,如几所985高校选具体哪一所,关键就得看你个人想要做的研究方向。基本上,大部分博士生毕业后依然从事的是博士期间所在小领域或方向的工作,就算在新单位转向,也会和博士期间的研究内容较为贴合。毕竟,跨度巨大的话,工作单位的课题组负责人也不会引进你。因此,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在几所985高校中选择到该领域较有实力的团队中读博即可。北京大学 值得去的高校之一各个院校博士招生时间不同,一般可以参加几所院校的申请考核面试。在这个过程有个核心是沟通联系导师,建议选择该领域口碑较好的大牛,杰青、长江等"帽子"较多的导师在学术圈内影响力较大,团队科研经费充足且梯队良好,有之前师兄、师姐或小导师联合指导,实验进展会比较顺利,且容易出成果。不过,这样团队的压力不会小,基本上5+2、白加黑,想出成果就得付出更多汗水和努力。读博不易 得能吃苦另外,不少院校或导师选择时之前硕士生导师推荐。小西之前就有个博士同学,都是他们硕士生导师推荐来这边读博。相对来说,硕士生导师对该学科领域的情况比较了解,和你关系不错的话,会帮你做一些有效的积极推荐。毕竟,每个导师年招博士生约1-2人,名额比较紧张。除非个人极为出色,否则一般学生联系不一定愿意接纳你。最后,作为一个"土博",个人觉得国内不少学科走在国际前沿,但是国外知名院校或研究机构依然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机会的建议你可以走留学基金委资助去海外名校攻读博士学位。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和见解。你有读博的想法吗?嘿嘿~

性理

研究生导师:考研复试过程中,我喜欢录取这样的学生,建议收藏!

我心仪的研究生作者 | 刘庆生全国硕士研究生录取工作即将开始。近日,一位年轻教授和我谈到一件事情:两位省属高校学生均以超过400分的考试成绩报考他们学校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并主动要求与他见面交流。两位高分考生中,一位是去年考研落榜生,他没有出去工作,在家“奋斗”一年,终于如愿以偿取得了高分考研成绩。教授对我说,在交谈中他发现两位学生似乎都是属于那种“死读书”和“应试”类型,他们将硕士研究生考试当成高考的延续。他认为,那位在家“复读”一年的高分考生,如果他能有一段时间在相关企业工作经历,可能会增加他面试的印象分,可惜没有,一门心思在家复习考研应试内容。当询问两位高分学生是否了解一点相关专业国内外同行研究状况,是否阅读过一些专业中英文论文时,两位学生一脸朦胧。教授明确表示,两位高分考生中他最多只想要一位。我猜想,这也许是他出于对我国应试考研学生的无奈决定。当然,我不认为这位年轻教授的这个想法是对省属高校学生存在歧视。他刚回国,对国家研究生教育充满激情和希望,并期望为提升他所在学校和专业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尽绵薄之力。这个案例引出一个老生常谈话题:导师究竟心仪什么样的研究生?师生如何选择到相互“对眼”的导师和学生?众所周知,我国的研究生学位教育只有40年历史,无论从研究生招生到培养措施都缺乏经验。例如,我们当下普遍认为,除了德育之外,能让学生在读研期间发表几篇论文似乎成了优秀研究生评价的“唯一标准”。我一贯认为,除了那些大道理,现代培养研究生理念简单说来,就是让学生通过参与某些相关科研项目,完成一定的科研“实物”工作量,培养训练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即我们常说的独立科学研究能力。我们目前依然主要采用以全国统一考试成绩为主的高考录取方式招收研究生,导致出现一些省属高校的考研大军。他们往往像当年高考那样备战研究生入学考试,并作为这些大学管理者的一项“政绩工程”。我在一篇题为“我国阶梯式高等教育培养格局”文章中提到,我国研究生培养格局基本为:国内名校的优秀学生首选出国深造(以欧美大学为主);国内重点大学学生除了出国,首选国内名校;省属大学学生主要选择就读重点大学等,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我充分理解这种“阶梯式”高等教育格局。因为,有的二本高校学生也许由于当年高考临场发挥失误,无奈失去了进入重点大学学习机会。因此,他(她)们希望通过研究生考试做出自己高等教育求学路上的二次选择,进入重点大学学习。这种想法和选择人之常情,无可厚非。我有4个地质专业同班的80后学生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二次选择到自己心仪的大学和专业,其中两人选择了数学专业,两人选择了电子信息类专业。目前4人中除了一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博士毕业)从事科技管理外,其余3人都在国内重点大学任教。我在职时,国家研究生整体规模较小,我们这些特色鲜明的行业大学录取研究生选择余地较小。例如,我们学校当年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不到100人,到现在2650人。在我招收研究生经历中,录取硕士研究生相比博士研究生要困难些。因为,面对那些应试考研成绩学生,例如上述那位青年教授碰到的情况,有点束手无策。尽管按照国家政策,在录取线范围内,学校和教授拥有通过面试选择学生的自主权。然而,实际上如果放弃少数应试高分考生,可能会引起社会舆论对招生过程公平的质疑,给学校和教授带来不该有的烦恼。我们高校在专业本科教学中应当力所能及加强学术训练内容。尤其是那些省属高校,至少在高年级和本科毕业设计阶段,要让学生适度阅读一点与专业相关的中英文论文,了解本学科国内外同行的代表性研究成果,那样可以为你的学生在研究生面试中“加分”。可以想象,那些经历过较好学术训练的教授,在研究生面试时,通常不会简单询问那些专业“客观”(应试)内容,可能会以“主观”问题为主。例如,除了一些与专业相关内容外,我还想知道面试学生对专业领域或方向国内外同行研究状况的了解程度;你对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想法;希望导师为你研究生期间提供什么帮助和指导?作为一个研究生候选人,你选择导师的依据是什么等。这些内容比应试高分可能更有价值。我曾经询问我的一个博士研究生是否了解你目前研究方向的世界领军人物及其代表性成果。学生立即给我展示了他与这位我的同行朋友著名教授的互动邮件,我看后非常高兴。这位学生的毕业论文获得了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这样有效的师生互动面试可以考察学生是否适合攻读研究生学位。这也是为什么申请欧美学术机构的研究生,除了提交简历、英语、大学成绩及推荐资料外,通常还需要申请人提供两份重要文件:个人陈述和项目研究计划(申请硕士研究生有时合二为一)。这两份资料对于导师判断申请人的基本科研资质和潜质具有重要意义。(作者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教授,来源:科学网博客

狡童

读研一定有优势?4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如何?

文|冷丝栏目|大学专业和就业已经进入“考研季”,如今的毕业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如何?有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冷丝今天依据4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公布的数据为例,谈谈研究生就业趋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毕业研究生主要来自于哪些高校?这些高校有什么不同吗?仅仅就42所直属教育部高校来看,如果按照研究生人数多少,从低到高可分为5个等级或者区间——ABCDE。A区间有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等高校,类型主要为艺术类、语言类院校。这一区间几所院校培养规模相对较小,平均在450人左右,属小型培养单位。B区间主要包含中西部综合类高校、东部财经类、工科类院校,如中国矿业大学、东华大学、江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这一范围硕士生培养规模年均在1700人之间,为中型的培养单位。C区间包含西部综合工科类、东部综合类、工业类高校,培养力度年均为2500人左右,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长安大学、厦门大学、清华大学等,为大规模硕士生单位点。D区间代表性大学有南京大学、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科 技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均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这些高校的硕士生年均规模平均达到3500人,为超大型硕士生单位点。而E区间所在的高校则最少,为吉林大学(年均5340人)、武汉大学(4992人)、华中科技大学(5217人)等高校。很显然,D区间和E区间高校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的主体机构,可见,毕业生人数的大比重多集中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这几年研究生就业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弊端?冷丝带着你先看看这42所高校2017届研究生深造率和签约就业率:下载放大查看可以看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些顶尖级高校,大部分硕士研究生选择就业。选择就业最多的高校是西南财经大学,几乎所有毕业生选择就业。也有部分高校硕士研究生选择深造,比如电子科技大学,深造率为44.87%,几乎是一半的硕士研究生选择攻读博士学位。那么,这些2017届硕士研究生都去哪儿就业了呢?再看看下面这张表格:下载放大查看绝大部分毕业研究生在企业就业,其次是教育机构。由此可以看出,毕业研究生就业有两大特点:一是就业去向单一化。党政机关、高校、企业的比重遥遥领先,而对于富含创新色彩的科研设计以及自主创业等则比重较低。而根据各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来看,实现硕士培养模式多样化均被提及。而在这次统计中,可以发现企业依旧是硕士毕业生最多的选择,再就是高校,这可能是因为人才市场的挤压效应而导致的。二是就业地域不平衡。 除了较为明显的学校所属地的吸引力之外,东部发达城市或者一线城市对其毕业生的吸引能力是明显的。2017年教育部直属院校毕业硕士研究生在北京、上海、广东就业者约占43.99%。而对于我们常说的溢出现象,不光表现在西部高校人才纷纷涌入东部发达地区,东部高校人才也存在部分进入中西部地区工作,所以溢出效应是相互的。但总的来看,流向东部地区人才的比重更多。由此可见,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形势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研究生自身又存在哪些问题?一是就业观念存在误区。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不再停留在精英教育,而是转变为大众教育,但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仍未改变,忽视市场整体的就业环境,没有正确、客观地直视自身的就业能力,导致面临就业时无所适从。二是专业技术能力不足。硕士生数量急剧增长,导致硕士生导师“一导多带”现象屡见不鲜,很多硕士研究生处于一种放养状态。三是硕士研究生缺乏足够的社会锻炼,自身实践能力不足。很多硕士研究生不愿意去企业实践锻炼,更不用说去基层了。他们把研究生期间的时光看成了完完全全的过渡阶段,导致最后能力不足而不能成功实现就业,或者是如愿去到想去的岗位。冷丝一直有一个观点:适合攻读研究生的学子毕竟是少数,选择读研也并非是最佳选择,考研学子不要把未来想象得太过美好,还是要现实一点为好。

是因是也

如何看待硕士生毕业前,导师让请大家吃饭?

2019年6月19日,小西收到一个百家朋友来信:小西老师,我是2019届硕士毕业生。读研期间共发表3篇文章,其中2篇核心找导师从经费走账付的版面费,共七千多元。导师提出让发了论文的请他和实验室的人吃饭,……你怎么看?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很长一段,这是小西简短描述)同为导师,小西得为这个学生说几句话!若你说的问题描述属实,小西的态度很明确:导师强迫学生请吃饭不合适、不应该、不能做。看到你问题描述的465个字,能懂得你读研期间的不易。读过硕士/熬过博士,已是研究生导师的小西,尝试着帮你梳理几个关键问题,也许你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啊!当然,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所持的想法各有差异,小西不想一味强调对与错,而是聊一些自己的感悟,作为你思考的"引子"吧。-硕士生毕业-1.也许这就是事情的起源在小西看来,也许你提到的那句"从其他导师借来"就是一切事情的源头。不清楚具体细节,是同单位导师间的生源协调吗?比如有招生指标的(基础数额,如1个/年)部分导师自己无足够科研经费支撑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和其他导师"联合培养"?课题组形成的导师不属于这类模式。或者说是不同单位间两个导师的联合培养?比如中科院部分所硕士生、博士生招生指标紧缺,通过课题和大学内导师间合作的,也会安排一些学生过去做实验、写论文,回学校答辩。类似的"借学生",必须征得学生本人同意,自愿!而且得是往更高层次的平台推荐,比如“双非大学”某导师参与中科院、985大学的“大牛”课题(承担子课题),将自己硕士送去做一些课题。小西有个博士师弟,就是类似情况。他个人是十分乐意的,硕士期间也出了几篇不错的文章,后期也留在"联合培养"的地方读博。也许,不少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也有同样的经历。因为这类"借学生"一旦处置不当,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的情绪。小西在大学工作后,也曾经疏导过类似学生的一些心理,尤其是一些"要强"肯拼搏的学生。也许是导师未留意到,或者是觉得这个不是什么大事情。在处理团队内学生关系时,只能说尽量维持"一碗水端平"。同样的处理也许自己的学生没问题,但是很难做到让"借来的学生"没有芥蒂,也许"后妈教育孩子"就有类似的感觉。换句话说,严格和宽松的定义在毕业前后会有不同的感受。这里不是为你的导师"洗白",而是想表达的是不要轻易地"借学生"或"借出学生"。导师研究生双向选择后,这就是"一段师生缘",只有彼此付出真心,才能收获"一世师生情"。-研究生实验室-2.研究生和导师指导的问题作为2019届硕士,三年内发表3篇文章,其中2篇是核心。小西觉得,要是社科类专业,能力和水平都非常不错。巧合的是6.18日下午,有一个硕士生分享了自己的喜悦,第一篇文章被北大核心期刊接受稿件。小西也是硕士生过来人,一篇文章不容易,一篇好文章更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吧。晚到的祝福,恭喜你以优异的成绩通过答辩,顺利毕业。但是,小西认为你说的"自己生产一手数据发表了论文"和"没有让他指导",也许是一句气话。不同的导师的培养方式有差异,如"手把手"从洗瓶子开始教起,事无巨细指导型的;也有"散养式"提供思路和大方向把关的,学生自己解决各类问题的。但是,你能顺利毕业,而且能发出三篇文章,肯定有点导师和团队的"默默付出",如提供实验的药品、测试的费用、遇到难题时的某句点拨,或者论文的修改润色、审稿意见回复的指导等。具体哪种指导是学生喜欢的,或者说是对学生更好的,时间不同、对象不同,最终结果也有不小差异。小西给你说说我认识的一个博士生吧。他的硕士生导师的培养模式就是第一种"手把手"模式,其中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实验、指导文章写作、修改润色等,毕业时也有2篇文章接受。-课题组例会-也许继续跟他的导师攻读博士学位还不错,但是他选择去同城的一所985大学读博,博士生导师是领域内的大牛,采用的是第二种"散养式"模式,仅仅把关和课题大方向。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只是在埋怨导师不负责。而他的导师对他的印象却是"主动性差,缺乏独立思考和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你觉得这里面谁对谁错?也许,你步入社会后会有不同的感悟,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团队和合作。前几天,小西六月发了一个本科优秀学位论文的文章,我在文末写了句"一篇优秀的学位论文背后,除了自己的付出,也有导师、同门的帮助,这样的喜悦值得和他们分享!"。在评论中,她的回复是"真是多亏了导师的认真修正。"。真不是谁要分摊你的努力,或者抢走你的功劳,论文的成果(如一座)依然是你,谦虚的态度会让更多的人乐意帮助你。当然,小西的意思不是说让你请老师吃饭。另外,导师指导学生和教育自己孩子一样,不可能一味的表扬和赞美,往往在你耳中"冷言冷语、冷嘲热讽"的一些话,是让你沉下心来,不要骄傲。也许,在专业内还是挺不错的成绩,但是如果摆到学校的层次就是中等偏上,还有提升的空间和潜力。或者这样说,一年后你能评上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吗?不一定有底气敢这样说吧。-科研论文-3.版面费、发论文和请吃饭的问题你的导师让你和另外2个发表中文核心的同学,请大家吃饭不合适。饭可以吃,但是不能说这样强迫,更不能说是"课题一起做,使用了经费"就得会做人请吃饭。作为导师,有责任和义务提供的足够经费支撑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同时成果归属于课题,用于结题,如你说的"挂名课题"。在确定收到资助后,署名致谢课题是应该的。因此,"用了实验室一万元钱云云"之类的话,不该是一个导师说的,有学生能用这些经费,就说明课题进展顺利、取得不错的成果,好事情!你描述的"学校每年都会拨款支持学生发表论文",也许是学校不同,政策有差异。我的理解是不是校级课题资助,导师是主持人?或者说是校级研究生创新课题,你申报的吗?若是导师的课题经费,还是得怀有感恩的心,申报课题真心不容易,那一句"只需导师签字同意,当然我们的论文会挂上导师的名字。"是不合适的,而且你以优异成绩毕业,更知晓科研论文随便"挂名"是不规范的,是学术造假。其实,小西比较好的建议是导师自己买单,请毕业生和其他学生一起吃饭,欢送毕业生。但是,你的导师不一定能看到。真的不需要豪华和昂贵,学校周边的普通大排档就可以。同时,在学生即将走上新道路时给几句叮嘱。我读研、读博时,导师是这么做的,我进大学当老师后也是如此。比如,我的导师至今都在用个人5月份的工资给每个毕业生发放1000元/人的路费。-同门、同学情谊-4.如何处理这件事的一些小建议是否要请导师和同门吃饭("谢师宴")是自愿的事情,不应道德绑架。就我个人而言,觉得导师说话要有水准,给学生做好表率,不少事情就算不说,学生也会主动去做,而且效果会更好。在平时,我也有这样的感觉,如今的学生超乎我们想象的聪明,偶尔一个"点拨"或者一个"眼神"都能明白你说的意思。老生常谈的那种,"你要如何"已经不适宜当下的学生,自己悟到的内容才是自己的,也是影响最深刻的。若是感觉大家在你课题开展的工作中有过帮助,毕业之前和大家聚一聚也未尝不可。未来的道路上,同门是很好的助力。但是,你的情况比较特殊,属于导师"借来的学生",和其他学生的相处如何只有经历过的你才懂,我们没法替你做决定。比较好的建议是你和另外2个同学,考虑下是不是组织下请团队内的同学吃饭,不是非得邀请导师去的。最后,也许是你或者导师的表达不够完善,引发了一些误解。或者说,导师肯定不差一顿饭,你也不是不愿请客的人,也许这就是一句无心之言引发的"小误会"。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个人思考容易钻牛角尖,建议你和其他2个同学沟通下,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分享才能更多的收获成功--结语-作为一个导师,小西想说有师德不佳的导师,更有"愿为学生踏脚石、无私献青春"的"蜡烛",误会和不解往往是因为缺乏沟通,将爱变成了恨。遇到一个好导师、一个好学生,请珍惜这段缘!看到这个朋友的留言,小西有点感慨,聊的有点啰嗦,见谅!祝好!▼小西文中肯定有些许不到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赞,这将是我最大的收获!再次感谢您的阅读,有问题欢迎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