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清华大学将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全过程管理长城长

清华大学将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全过程管理

今天(3月13日)清华大学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全过程管理的意见。意见提出,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指导教师应及早提出分流建议。今后,学位论文公开评阅人名单以及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及答辩决议书都将编入研究生学位论文。清华研究生院计划加强对已授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后评估工作,并将评估结果纳入指导教师招生指导资格审查和院系年终考核。意见指出,研究生是其学位论文的直接责任人,应勇于挑战前沿性、跨学科的研究课题,力争取得原创性成果,并努力完成高质量的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应加强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指导和质量把关。指导教师(小组)应在研究生课程学习、专业实践、论文选题、研究攻关、成果总结、论文写作和发表等培养环节中加强全过程指导,鼓励研究生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提出分流建议。各院系应充分发挥资格考试、选题报告、中期检查、年度进展报告等培养环节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的进展督促和质量把关作用,完善各环节的实施细则、考核要求和考核方式,完善分流措施。院系应充分发挥最终学术报告环节在提高博士生创新成果水平、保障学位论文质量中的重要作用。规范最终学术报告组织形式,健全考核评价办法。最终学术报告评价结果可作为确定学位论文同行评审和答辩组织方式的重要参考。意见还鼓励建立健全自主开展学位论文同行评价工作机制;在满足学校对学位论文评阅人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根据培养过程各环节评价情况自主确定同行评审方式,包括隐名评审和公开评审。学位论文公开评阅人名单编入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应全面考查研究生的理论基础、专门知识、研究能力、成果水平和学位论文质量,并在答辩决议书中给出客观公正评价。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及答辩决议书编入研究生学位论文。清华研究生院加强对已授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后评估工作,加大抽查力度,将评估结果纳入指导教师招生指导资格审查和院系年终考核。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任敏编辑:王海萍流程编辑 刘伟利

德在乎天

模版范文:毕业论文致谢范文(8篇)

硕士毕业生的生活必须走到尽头,我的校园生活即将结束。回顾这三年的时间,我会发现很多触动我的东西。对我最大的影响是我敬爱的老师李桂荣教授。在我的生活中,导师是一位善良的长辈,他关心我的生活,并教我如何表现。在我的学习中,导师一直是严格的要求,所以我才能在学术上进步。从日常学习到论文写作,我看到了导师的深厚知识和严谨的学问。在论文写作的每一环节,导师都严格控制并为导师付出了很多辛勤的劳动。本论文的成功完成是导师精心指导,严格要求的结果。我很感谢什么学院的院长,并为我的论文提供了指导和建议。感谢我的两位老师在生活和生活中的帮助。(篇二)近三年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不仅使我的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更重要的是,各方面 的素质得到了提高。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X老师的深切教诲与热情鼓励。值此论文顺利完成之际,我 首先要向我尊敬的导师X老师表达深深的敬意和无以言表的感谢。同时感谢XXX教授在我学习期间给予 的帮助。   感谢和我一起工作的XXX、XXX。XXX灵活考虑问题的方式,严谨的解决问题的态度;XXX扎实的专 业知识功底,认真的科研态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感谢和我一个实验室的XXX、XXX、XXX、XXX、XXX。没有他们无私的帮助,我是无法完成论文 工作的。   感谢我们教研室的'XXX、XXX、XXX,和他们一起度过了这段美好时光是难以忘记的。   感谢我的挚友xxx,xxx,xxx等等。他们在一起度过了很多快乐,开心的日子。在他们的帮助下, 我顺利的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最后深深的感谢呵护我成长的父母。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总是第一个给我鼓励的人。回顾 20多年来走过的路,每一个脚印都浸满着他们无私的关爱和谆谆教诲,10年的在外求学之路,寄托着 父母对我的殷切期望。他们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无私支持,坚定了我追求人生理想的信念。父母的爱是 天下最无私的最宽厚的爱。大恩无以言报,惟有以永无止境的奋斗,期待将来辉煌的事业让父母为之骄 傲。我亦相信自己能达到目标。   最后,向所有关心我的亲人、师长和朋友们表示深深的谢意。(篇三)岁月如梭,如歌。转眼间,三年的研究生求学生活即将结束,站在毕业的门槛上,回首往昔,奋斗和辛劳成为丝丝的记忆,甜美与欢笑也都尘埃落定。交通大学以其优良的学习风气、严谨的科研氛围教我求学,以其博大包容的情怀胸襟、浪漫充实的校园生活育我成人。值此毕业论文完成之际,我谨向所有关心、爱护、帮助我的人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与最美好的祝愿。 本论文是在导师李霞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之下完成的。三年来,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导师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虽历时三载,却赋予我终生受益无穷之道。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几易其稿,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我向我的导师李霞副教授表示深切的谢意与祝福!本论文的完成也离不开其他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与帮助。在此也要感谢xx等各位老师在论文开题、初稿、预答辩期间所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管理学院能源课题组为本论文提供的数据和建议,还要感谢同门的师兄师妹们,在科研过程中给我以许多鼓励和帮助。回想整个论文的写作过程,虽有不易,却让我除却浮躁,经历了思考和启示,也更加深切地体会了法学的精髓和意义,因此倍感珍惜。还要感谢父母在我求学生涯中给与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一如既往地支持我、鼓励我。同时,还要感谢x同学、x同学、x同学、x同学三年来对我的爱护、包容和帮助,愿友谊长存!求学生涯暂告段落,但求知的道路却永无停滞。三年的交大生活给予我许多珍贵的财富,教会我许多难能的品质。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这十六字箴言将伴随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勇敢地不断前行。(篇四)春去秋来,岁月如梭,两年半的研究生生涯即将随着这篇硕士毕业论文的交付而终结,体会到知识 积淀后的充盈感后,也深深感到又是一年离别季的失落感,离多最是,东西流水,何时两相逢?回望往 昔,母校栽培之情、师门知遇之恩、同窗手足之义一幕幕浮现于眼前,不觉哽咽难言。   恩师卢洪雨老师在我读研期间始终关怀备至、悉心教导,在论文写作期间更是事事关心,为这篇硕 士论文的顺利完成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所谓传道、授业、解惑,良师也。师道不传已久,人之不惑 亦难,我之恩师何其难得!我有恩师何其幸运!但是,人生浮萍,终无不散之筵席,唯有将老师的教诲深 深刻进心底,愿老师身体康健,桃李春秋,岁月静好。   母校经济学院的张友人、赵英军等诸位老师在论文的修改期间也以他们严谨的治学精神,渊博精深 的学识以及有教无类的良师风范为我提供了许多帮助和指点。无疑这篇论文的完成同样凝聚着他们的智 慧和苦心,我在此同样深表感激,愿众位老师永乐安康。   与我同届的研究生好友以及同门师兄们在生活中给我增加了很多乐趣,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亦提供 了无数帮助,两年多来我们一同欢笑一同前进,让我的生活充实又快乐,我想我不会跟他们轻易分离, 这些情谊将与我的人生同在,即使分隔两地也终会相聚,然后相视而笑,你我皆好。   最后,感谢评阅论文的老师们在百忙之中给予我的宝贵意见,我在此表达诚挚的感谢!由于本人理 论功底尚浅,本文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同学不吝赐教。(篇五)大学三年学习时光已经接近尾声,在此我想对我的母校,我的父母、亲人们,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表达我由衷的谢意。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大学三年学习的默默支持;感谢我的母校****给了我在大学三年深造的机会,让我能继续学习和提高;感谢****的老师和同学们三年来的关心和鼓励。老师们课堂上的激情洋溢,课堂下的谆谆教诲;同学们在学习中的认真热情,生活上的热心主动,所有这些都让我的三年充满了感动。 这次毕业论文设计我得到了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其中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黄志敏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支持尤为重要。每次遇到难题,我最先做的就是向黄老师寻求帮助,而黄老师每次不管忙或闲,总会抽空来找我面谈,然后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黄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我做毕业设计的每个阶段,从选题到查阅资料,论文提纲的确定,中期论文的修改,后期论文格式调整等各个环节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这几个月以来,黄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黄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同时,本篇毕业论文的写作也得到了韦芳、谭冬柳等同学的热情帮助。感谢在整个毕业设计期间和我密切合作的同学,和曾经在各个方面给予过我帮助的伙伴们,在此,我再一次真诚地向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感谢!(篇六)本论文是在温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 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 远。不仅仅是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人处事的 道路。   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温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倾注了老师超多的心血。在此,谨向 YJBYS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篇七)20XX年,我怀着憧憬和期待踏进XXXXXX大学这片校园,那时的我懵懂,但是充满斗志,决心让 自己在这X年时间里过得充实且有意义。时光匆匆,20XX悠忽而至。残酷中夹杂着美好,是我对往昔 岁月最深刻的回忆。想想这X年,真的不算满意。曾经我也多次幻想,如果能重来又会怎样。当然这都 是后话。就算时光能真的重来,也不见得能做得更好。   对过去的生活做个总结,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记忆是可爱的,它将我最珍贵最难得的经历永远存在 心里。同学的热情,老师的关爱,都令我感激至深。其中最值得提到的,当然是X年里给予我帮助和关 怀的导师代钦教授。学业方面,老师总是鼓励我们大胆提问,积极思考,为此经常展开报告讨论会,这 使我受益匪浅,实难忘怀。同时,他经常带领我们参加各类数学教育学术报告会议,有幸目睹大家的风采,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做人方面,XX老师平易近人,心胸豁达,严肃认真是我学习的 榜样。   同时,还有像姐姐一样关照我们的XXX老师。学习上,她给予我们诸多帮助,这篇论文从开题到定 稿,都离不开X老师的提点和建议。生活中,X老师为人真诚、做事负责。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她总是热 心的提供帮助。还有我的师姐XX老师,在论文内容和格式的修改上,她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还有XX 教授、XX副教授为我传道、授业、解惑,给了我许多有益的指导。   还有我的师姐XXX,我的同窗好友XX、XX、XX,师妹XX、XX等。X年里我们共同生活,彼此照顾, 互相交流,一起走过这段快乐时光。   最后,还有我的家人,我的爸爸、妈妈、妹妹,我的叔叔、阿姨,你们是我坚持的动为,你们的鼓 励我将永远珍藏。   感谢你们!(篇八)转眼两年半的硕士研究生生活已经接近尾声,在这里的校园生活给我留下了美好体验和深刻的回 忆。   在此,我要感谢我的研究生导师,xxx教授和xxx教授,他们严谨的工作态度、学术精神和专业素养 都对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我受益终生。在校学习期间,导师不仅毫无保留的指点我学习工作,使我的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生活上也给予了很大的关心和照顾。同时,感谢我的校外 导师王琦和各个实习阶段的指导教师对我的悉心教导和热情帮助,让我拓宽了眼界,提高了专业技能。   感谢在撰写论文阶段对我进行指导的各位老师,特别是xxx老师,xxx老师,xxx老师和xxx老师,他 们对我的论文提出的修改意见,使我的论文内容不断充实、规范化。同时,还要特别感谢xx省高速公路 管理局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工作人员,在我们对试点工程改造设计一系列工作时的积极配合和帮助,使我 更好的完成了我学位论文中的工作内容。   此外,我也要感谢陪伴我度过研究生生涯的同学们,感谢师姐和师兄师弟,我们在生活中互相关 照,在学习和工作中互相督促,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深深的希望在毕业之后我们还能维系这份情谊。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这么多年来对我的培养与爱护,你们的支持是我进步最大的动力!#选调生# 内容如有不妥,请点击头像-私信联系小编修改或删除

冴子

复旦大学研究生国奖获得者齐文静:发表多篇顶级论文,又有高颜值!

齐文静,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2014级直博生。在校期间获得2017-2018学年国家奖学金,并多次获得硕士生、博士生优秀学术奖学金。在陈国颂-江明老师课题组从事含糖聚合物组装体、蛋白质组装体的构筑及生物医学应用等研究。读博期间在国际核心专业期刊发表 SCI 论文多篇,其中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于J. Am. Chem. Soc. 、Nano. Research等权威期刊。研究生期间多次参加国内外的相关学术会议,曾担任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Molecular Engineering of Polymers国际会议志愿者,在2016中国化学年会上展示学术研究成果。此外,齐文静还是复旦研究生主持人校队成员;曾担任复旦大学交谊舞协会副社长,创办复旦Salsa Club(萨尔萨舞俱乐部);曾获复旦大学运动会 100M亚军,代表复旦大学参加上海市大学生田径锦标赛获得4×100M铜牌。个人生活照实验室里,她专心致志,为解决难题而开心;课题组中,她勤学善思,从良师益友身上汲取科研的养分;舞台和运动场上,她挥洒汗水,让兴趣爱好为生活增添色彩。齐文静有着对科研和生活的强烈好奇心,她喜欢在不断探索中,增加对自己的了解,也发现世界的更多维度。了解越多,热爱越多齐文静本科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专业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毕设课题让她第一次接触到大分子自组装并对此产生兴趣,毕设导师告诉她,江明老师是国内该领域的引领者,复旦大学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推荐她前往复旦继续深造。齐文静对复旦满怀憧憬,更希望在这个领域有深入的学习。因此,当她获得保研机会后,直博复旦,加入江明老师课题组,开始了大分子自组装方向的研究。通俗地讲,大分子自组装是超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科学的交叉学科,是当今化学和材料科学发展的前沿。它的主要研究内容是高分子之间通过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自行聚集、组织形成的规则结构。近年来,通过与医学和生命科学的交叉与融合,大分子自组装研究又有了更多的应用,如将糖化学及糖生物学和大分子自组装结合起来,就可以发展新的组装策略,并构筑新型的具有糖生物学功能的组装材料。专心致志做实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齐文静选择研究高分子领域,很大程度是因为觉得这个领域十分有趣。齐文静认为对科研的兴趣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热爱所以从事,另一类是从事所以热爱,她属于后者。高分子领域的交叉性和包容性很强,研究时需要结合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知识,而她本身好奇心很强,喜欢不断学习新知识、接触新事物,因此在这个领域研究得越深,越为其魅力着迷。当她花了3个月时间,终于拿到高纯的化合物核磁时;当她在凌晨2点拍电镜,终于得到特别规则的组装体形貌时;当她把艰难课题拆分成小目标,并一一实现时……都会感到发自内心的喜悦。然而,科研之路常常并非一帆风顺,比如发表论文《原位糖脱保护引发的囊泡形貌转变和免疫激活》时遇到的挫折,她至今记忆犹新。这篇论文第一次投稿时,审稿人觉得创新性很好,但对实验细节和验证方面提出很多问题,建议修改后重投。齐文静又做了很多补充验证工作,没想到由于与另一位审稿人的观念分歧,重投后仍然被拒了。此时修订已经花了大概4个月,付出的大量心血可能白费,这是最考验她的一段时间。然而陈国颂老师的鼓励和肯定让她充分相信该工作的价值,陈老师建议她投到更好的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结果很快就被接收并发表了。这段经历丰富了她应对问题的经验。她总结道,如果是非关键性问题,应该多设计几个Plan B,这条路不通的话走其他路,而对于必须解决的问题,就要迎难而上,做科研要有工匠心,不能太急于求成。校园生活照良师益友,薪火相传就像树木的成材离不开阳光和雨露,齐文静认为自己的成长也离不开课题组的老师和同学们,对她而言,这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在学习和生活中给她前进的力量。江明老师196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高分子学科的奠基人,2008年陈国颂老师加入课题组后,他们在糖化学及糖生物学和大分子自组装的结合上取得进展,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江老师经验丰富,对科研方向、立意有比较好的把握,陈老师创意无限,精力充沛,能及时解答同学们的问题。在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课题组有着良好的科研氛围,发表论文更看重质量,成员们的研究方向多种多样,有各自的独立性。课题组合影比如,在科研方法上,江明老师“借鉴联系,为我所用”的方法论对她影响很大。这句话启示她,做科研时,原创的东西也来自学习,大分子组装作为交叉性的学科,需要经常向物理、化学、材料等学科学习,其他领域取得的成果,如果转换思路,也许能应用在自己的研究里,这就是把看似无关事物联系起来的一种创新。与师姐在江老师从教60周年学术报告会担任志愿者课题组每周开组会,为大家的研究指明方向。每次有两到三个人向老师和同学讲述这一两个月以来所做实验,分享得到的结果,提出遇到的问题,一起讨论、一起解决,导师也会给出建议。组会需要用全英文汇报自己的工作,这种对演讲,口语和专业词汇的锻炼,使他们在出国交流、论文写作中减少很多压力。德国交流期间与导师Ballauf教授合影在课题组中,虽然老师没有硬性要求,同学们也习惯性地在实验室从早上九点待到到晚上九点。大家感情很好,每人都会负责一部分组内公共事务,每天中午十几个人一起吃饭,就像聚餐一样。另外,组里有同学发表论文或得到奖学金时,大家也会一起庆祝好消息。多才多艺,“玩”出精彩科研之外,齐文静在兴趣爱好方面也小有成就——喜欢播音主持,她通过选拔加入了复旦主持人校队;曾获得复旦大学运动会100M亚军,代表复旦参加上海市大学生田径锦标赛获得4×100M铜牌;她还曾担任复旦交谊舞协会的副社长,创办了复旦Salsa Club(萨尔萨舞俱乐部)。交谊舞协会圣诞舞会Salsa Club 合影齐文静笑言做主持人是圆了自己小时候的梦,另外对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帮助。运动方面可能有遗传因素,因为妈妈跑步就很快,爆发力强。舞蹈是来复旦之后慢慢接触了解到的,更多把它当作一种锻炼方式,因为平时做实验比较枯燥,有时候跳完舞会出一身汗,是很好的调节和释放。复旦研究生主持人队合影如何平衡好科研与个人生活和兴趣呢?齐文静的秘诀是提高效率,因为实验中有许多等待时间,她有时会同时开展几个实验,而且做实验的时候很少玩手机,比如两天内可以慢节奏做完的事情,她会压缩在一天之内,虽然这样会比较累,但想到剩下时间可以做点别的事,就会更有动力。另外,她觉得做科研也应该劳逸结合,如果犯错的话,可能一个星期的实验都白做了,因此,精力无法集中的时候不妨去运动或休息一下,第二天再开始。谈到这里,她认为成为“专才”或“通才”都是个人选择,有人喜欢多元化的事物,有人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两种选择都挺好的。复旦大学是一个学术自由、思想自由的地方,对学弟学妹来讲,如果能利好好用在校时间提高自己,想清楚自己十年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将是比一时的成绩更为重要的。对于未来,齐文静希望能够将自己的专业优势作为走向社会的敲门砖,在新材料研发方向做出一点成绩。她说:“我觉得好奇心意味着了解越多,会发现越多隐藏的东西,也就越热爱。希望以后能保持对工作、对生活、对所爱的人的好奇心,发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个人生活照(来源:复旦研究生)

金三角

「动物模型学术报告」讲解高分文章该如何发

写文章就是讲故事。从基因到表型,如何设计课题研究思路来讲好故事?要发高分文章,更少不了各种动物模型来加持。如何用动物模型讲出精彩故事,发高分文章?赛业模式生物高级副总裁俞晓峰博士针对困扰科研人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问题,深入剖析教科书般的高分研究文章,希望能给您的科研带来启发。报告内容: 听故事免疫、心血管、肿瘤、代谢、神经等领域高质量论文案例分析; 写故事如何选择正确的动物模型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写出好故事; 新模型第三大脊椎模式动物——斑马鱼模型的优势与应用; 好工具人工智能AlphaKnockout基因打靶专家系统以及基于该系统的CRISPR-AI敲除小鼠精子库; 补充篇构建基因修饰动物模型后,动物饲养、繁殖与建系策略与方法。主讲人:俞晓峰博士赛业模式生物高级副总裁、高级科学家俞晓峰博士,国际知名模式动物和细胞生物学专家,先后就任于耶鲁大学医学院、iTL基因打靶公司和纽约大学医学院以及美国ASC生物技术公司等机构,在遗传修饰模式动物领域有超过20年的研发和管理经验。目前任职于赛业生物科技,任高级副总裁和高级科学家,主要负责基因修饰模式动物平台的技术工作,其研究成果多次发表在Nat Immunol、Mol Cell Biol等高水平杂志上。讲座时间地点:赛 业 生 物 科 技简介:赛业生物成立12年来,已服 务全球数万名科学家,赛业产 品与技术已直接应用于包括CNS(Cell, Nature, Science)三大期刊在内的1800余篇学术论文。2016年,TurboKnockout把ES打靶金标准推向新高度;同年,CRISPR-Pro使大片段敲入及条件性敲除变得更加高效;2017年初,AlphaKnockout基因打靶专家系统首次实现基于人工智能的最优化方案设计;2017年7月,推出万例CRISPR-AI敲除小鼠精子库。赛业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助力中国科 研!

大人之诚

2018上海交通大学学术之星出炉:做科研、发论文,都是顶尖学霸!

近日,第三届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学术之星”评选活动圆满落幕。评选工作从9月下旬开始,共72名同学申请参评,经过材料审查,72名同学进入专家通讯评审阶段。专家分别从学术成果综评、学术成果创新性、代表作学术水平三方面,确定了23名候选同学进入会评答辩。评选分为匿名形式开展的专家通讯评审以及现场举行的会评答辩评审两个阶段。最终评选出10位“学术之星”获奖者。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领略一下这些“学术之星”的风采吧!陈文龙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陈文龙,师从邬剑波特别研究员和邓涛教授。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方向主要涵盖新能源尤其燃料电池高性能电极催化材料的研发制备、温室气体CO2转换为可利用燃料的研究及相关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等领域,并将多解决方案的新能源技术联用,探索可持续的能源循环利用系统。已在《Nano Letters》、《Nano Energy》、《Advanced Materials》等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26篇,被引次数近500次,谷歌学术h指数13。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7篇;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Nano Letters》论文被网站评为“Most Read Article”。多次极具影响力的国际国内会议口头报告(含国际A类顶级会议2018美国MRS FALL MEETING),赢创-交大博士培养基金获得者,被邀至德国交流。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跟随志愿者。荣获国家奖学金、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生特等奖和一等奖、赢创奖学金、赵朱木兰奖学金等,获GE(通用电气)基金会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三好学生和优秀党员荣誉称号。李汶柏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15级硕博连读生李汶柏,机械工程专业,师从张文明教授。目前研究方向为软体机器人,动力学设计理论与控制技术。在读期间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新松机器人奖学金特别奖,第二届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研究生“学术之星”,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砺远学术论坛一等奖。博士期间在IEEE/ASME Trans. Mechatronics, Smart Mater. Struct.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期刊论文14篇(AB档13篇),会议论文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第一发明人9项),已获授权5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航天基础预研等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对面向环境勘探、军事侦察发展高速移动软体机器人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刘方辉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2014级博士研究生刘方辉,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自动化专业,同年保送至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杨杰教授。研究方向为统计机器学习与计算机视觉。读博以来,连续三年获得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并获得2018年度电院优博培育基金资助。博士期间共发表了20余篇期刊会议论文,其中中科院2区及以上期刊9篇。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检索论文7篇,EI会议论文6篇,其中包括4篇IEEE Trans.(T-NNLS, T-IP, T-MM, T-CSVT)以及2篇CCF A类会议论文。担任8个期刊的审稿人,被模式识别领域旗舰期刊Pattern Recognition授予“Outstanding Reviewer”称号。此外,博士期间承担了多项国防项目,作为主要完成人,已申报国防专利三项。刘卓物理与天文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刘卓,师从洪亮特别研究员。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院,之后在天津三星电机有限公司工作三年。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利用中子散射技术,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及其他辅助实验方法,研究蛋白质动力学方面的课题。同时也在博士期间开展了利用中子散射研究石墨烯表面水的动力学方面的工作。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期刊论文3篇,其中包括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和《美国科学院院报》各一篇,并参与一篇SCI综述文章的撰写。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协鑫集成奖学金各一次。在国际顶级学术会议高登研究会上做口头报告1次,中国物理学年会秋季会议做口头报告3次,获得第十一届吉林大学博士生创新论坛口头报告一等奖。赴英国,美国和日本的中子源进行实验,并在英国牛津大学和意大利比萨大学交流学习。担任过物理实验,商务英语,生物分析化学课程的助教。苏慧化学与化工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苏慧,师从陈接胜和李新昊教授。本科就读于合肥工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是过渡金属/碳氮界面的电子转移与催化构效。博士期间曾获优秀研究生奖学金,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第四届陶氏可持续创新学生挑战赛二等奖。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优秀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篇,其中包括化学类顶级期刊J. Am. Chem. Soc. 1篇,Angew. Chem. Int. Ed.(VIP paper)1篇;Nano Energy(IF=13.6)1篇; 其中,关于莫特-肖特基电子转移效应活化金属Co纳米粒子实现由醇到酯高效转化的研究工作入选高被引文章。王超生物医学工程学院15级博士研究生王超,2013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获双学士学位,同年推免至上海交通大学进行硕博连读,师从高维强教授和张岩特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肿瘤免疫治疗。期间曾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校“三好学生”,“SJTU-USYD研究座谈会2018”最佳研究展示奖,“博极医源”研究生学术论坛学术报告特等奖,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博士期间参与撰写或主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或面上项目3项,发表SCI期刊论文3篇,总影响因子28.391。其中,代表作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Cell Research,单篇影响因子15.393 (独立一作),该研究成果被《中国科学报》以要闻形式报道,并转载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等权威网站。入学至今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汇报展示2次,在校内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3次。王焕彬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2017级博士生王焕彬,师从许杰教授。201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推免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攻读硕士,2017年转博。研究方向为消化道肿瘤,目前课题为肿瘤免疫逃逸受体的蛋白调控及机制研究。曾获得硕士新生国家奖学金,博士新生国家奖学金,连续多次学业一等奖学金。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 论文5篇,影响因子37.2 其中一篇以独立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Nature》子刊《Nature Chemical Biology》。作为主要发明人申请专利4项 。研究发现了肿瘤免疫逃逸重要受体PD-L1的新型抑制剂,这项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和制药公司中引起了广泛关注,被文汇报等媒体报道。她的研究成果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前体药物。王杉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2013级硕博连读生王杉,师从万国华教授,曾赴Columbia University和Boston College联合培养。研究方向为服务运营管理和供应链管理,重点关注医疗机构中的问题,期待所研究成果能切实改善当前医疗系统、提升其运行效率。毕业后将在高校任教职,继续为中国的教育科研事业添砖加瓦。在服务运营管理方向,尤其是医疗系统运营管理领域,王杉已发表相关SSCI论文三篇、会议论文一篇,包括国际顶刊《Management Science》。其科研成果曾荣获POMS新兴经济体博士生奖、INFORMS IBM服务科学最佳学生论文第一名、POMS医疗运营分会最佳论文第一名等国际学术奖项。张从阳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张从阳,师从李良教授,研究方向为荧光钙钛矿量子点的合成及光电应用。博士期间基于钙钛矿纳米晶-金属有机骨架复合材料体系开发了一种新型可用于机密信息存储和保护的隐形墨水及其机密信息加密解密的方法,在未来信息安全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前景和商业价值。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完成SCI学术论文3篇,其中2篇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此项研究成果被Nature选为highlight,被Science、ACS C&EN转载报道。并被多家国内外知名媒体(新华社、上海交通大学新闻网、澎湃新闻、科学网等)进行专题报道)和Nano Energy,申请国际PCT专利和国内专利各1项。博士期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乐陶奖学金,并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获得第十三届中美华人纳米论坛优秀墙报奖。张倬胜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张倬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推免至上海交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师从赵海教授。硕士期间从事机器阅读理解与智能对话交互的研究,是实验室第一个投身该项挑战性研究的先行者。获得国家奖学金、唐立新奖学金、依图奖学金、CSC-IBM中国优秀学生奖学金。2018年发表10篇高水平学术论文(5篇第一作者),其中7篇发表在ACL、COLING、EMNLP等本领域最具影响力、历史最悠久的国际顶级会议上,另有5篇论文在投(第一作者)。参加4次计算语言学高水平学术会议,发表3次口头报告。总引用量达65次,H指数达到5。获批5项软件著作权,申请7项发明专利。获得全国中文机器阅读理解评测单系统第一名、IBM Watson Assistant 聊天机器人大赛第一名等奖项。本次的“学术之星”评选(名单公示中)囊括了最全的学科领域,含括了理科类、工科类、人文社科类以及医学类四个大学科门类。拥有最权威的评审阵容,每个小组评审专家最少5位,79名通讯评审专家均来自申请人所推荐的行业专家名单。执行最严格的评审程序,每位专家评审份数不等的参评材料(4-7份),在申请人所提供的匿名资料中,从学术成果评价、学术成果创新性以及代表作的学术水平三个方面给予A/B/C评级。匿名评审的分数统计均在“学术之星”评选组委会的监督下进行、并经过专家会评审议后,确定出最终23名候选人入围会评答辩。能体现出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水平,参选者均为各领域学术研究的佼佼者,且提供所在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三篇论文/专利/著作。来源:上海交大研究生院、学指委值班编辑:刘美玉责任编辑:金雪 祁洁

拖绅

清华大学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全过程管理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全过程管理的意见清研发〔2020〕7 号为不断完善学术评价机制,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全过程管理,促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如下意见。1.研究生是其学位论文的直接责任人,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潜心学习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积累实践经验,勇于挑战前沿性、跨学科的研究课题,力争取得原创性成果,在学位论文研究和撰写中传承“严谨、勤奋、求实、创新”学风,恪守学术道德和规范,努力完成高质量的学位论文。2.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应加强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指导和质量把关。鼓励成立指导小组,集体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指导。指导教师(小组)应在研究生课程学习、专业实践、论文选题、研究攻关、成果总结、论文写作和发表等培养环节中加强全过程指导,鼓励研究生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提出分流建议。指导教师(小组)应客观公正地评价研究生创新成果水平和学位论文质量,给出是否同意申请答辩的意见。在没有指导小组的情况下,经院系或学位分委员会同意,可以成立评审小组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独立评价,给出是否同意申请答辩的意见。指导教师(小组)或评审小组的评议意见编入研究生学位论文。3.院系应充分发挥资格考试、选题报告、中期检查、年度进展报告等培养环节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的进展督促和质量把关作用,完善各环节的实施细则、考核要求和考核方式,完善分流措施。4.院系应充分发挥最终学术报告环节在提高博士生创新成果水平、保障学位论文质量中的重要作用。规范最终学术报告组织形式,健全考核评价办法。最终学术报告评价结果可作为确定学位论文同行评审和答辩组织方式的重要参考。5.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和院系应根据学科特点,完善评阅人选定办法和同行评价工作办法。鼓励建立健全自主开展学位论文同行评价工作机制。在满足学校对学位论文评阅人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根据培养过程各环节评价情况自主确定同行评审方式,包括隐名评审和公开评审。学位论文公开评阅人名单编入研究生学位论文。6.充分发挥答辩委员会在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评价中的关键作用。学位分委员会和院系应完善答辩委员会成员的选定方法。答辩委员会委员应全面考查研究生的理论基础、专门知识、研究能力、成果水平和学位论文质量,并在答辩决议书中给出客观公正评价。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及答辩决议书编入研究生学位论文。7.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根据学位授予标准,对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的综合表现、成果水平和学位论文质量进行全面审核,作出学位授予建议。8.研究生院加强对已授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后评估工作,加大抽查力度,将评估结果纳入指导教师招生指导资格审查和院系年终考核。研究生院2020年3月13日封面图 | 苑洁编辑 | 赵姝婧

鲁胜

研究生读得好,人生就像开了挂?

考研君说:今天,考研君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复旦大学彭慧胜教授的一篇演讲。毕业季到了,每到这个时候就会有同学在就业与考研之间摇摆不定。就业更好,还是读研重要?彭慧胜老师认为,研究生阶段对一个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研究生做得很出色、博士生做得很好,然后你就会越来越好了……他这么说有什么根据呢?下面这篇文章推荐给你,静夜思。如果再读一次研究生文 |彭慧胜 来源 |复旦大学新闻文化网- 01 -研究生阶段有多重要?《Science》有一次专访,我特意借此来谈谈研究生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几个人都非常公认的一条是:研究生是决定人以后成就高低的一个分水岭。研究生做得好了,很可能会决定你以后做得非常好。西方有一句谚语我一直是向学生推崇的,那就是:优秀是一种习惯。你研究生做得很出色,博士生做得也很好了,然后你就会一直做得好。怎么样开始从研究生就做得非常好呢?为什么研究生很重要呢?大家都知道,世界上一流的研究成果都是二十几岁那个年龄完成的。大家都认为,二十几岁的创造性最强,然后三十几岁就差一点。我特意去考证了一下,并没有发现二十几岁的创造力就最强。最后,我找到神经学家浦慕明先生讲过一句,他认为创造力随着年龄而衰退的原因是:年龄越大,接受的信息量越多,大量的信息会束缚你的创造力。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仔细想想似乎又不是怎么回事,因为你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大量的信息,信息量少的话,恐怕也不利于你做出创造性成果,看来年龄和创造力的关系并不明确。那伟大的成功都是在二十几岁完成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自己认为是:当你毕业后开始独立从事研究工作(一般到了教授这个阶段),你的大部分时间都会被项目、论文、填各种表格所占用,这样一来你就很难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你研究的问题。所以,我想说的是:在研究生这个阶段,你是可以集中注意力来做一件事情的,仔细思考你的研究问题,没有那么多的杂事来干扰你,因此你是可能做出重要的研究成果的。所以,研究生阶段非常重要,这是我报告的第一个point。- 02 -第二个point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那就是读研究生什么是最重要的?我认为是独立思考能力。这个方面的例子非常多,大家可以看看爱因斯坦是怎么讲的,“不是把专业知识放在首位,独立思考和学会工作是更重要的。”华罗庚也有同样的论述,“科学的灵感不是凭空而来的”。我想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自己想想,如果是跟在别人后面,你不可能做得最好。第三个point我想就自己读研究生的经历和大家谈谈我哪些是做得还算可以的,哪些是做得不好的,给大家一些启发。一是要努力。我读研究生是非常努力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现在跃进楼的锁门的小董还在,你们可以向他考证。他每天晚上11点关门,最后一个人总是我。早上我不一定是去得最早的,但也是几个最早的之一,基本上星期六、星期天也是在的。我在国外读博士也基本上是这样,我三个Christmas,两个没有休息,还有一个走在路上被老板叫了回来。基本上Christmas都在干活。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二是要大量的阅读文献,通过大量阅读了解研究背景,才能做得好。三是要脸皮厚,广泛的合作与交流。这方面平台是需要加强的,我们老师在一起讨论,觉得苦恼的一件事情是好不容易请了专家来做报告,但去听的同学并不多。实际上请专家来做报告是不容易的,需要花费时间和经费,而且我们请的人都是经过考虑认为值得请的人才会把他们请过来。我在美国读博士的时候,我记得非常清楚,一旦系里有报告的话,教授没有课的统统都去。一看到前面两排,教授全部坐满,然后后面是学生,每个人都会把这段时间腾出来听报告,听完报告后继续做实验。我觉得我们这方面的气氛不够浓,当然这有学科的问题,觉得有的报告跟我的方向差得远。对于与自己方向差得远的一般的报告,我觉得大家可以不去听,但是大师级的报告还是需要去听的,听别人思考问题的方法,你想人家能做到这个程度,肯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而且不同的学科或许可以给你带来启发,这方面有很多例子。四是,做研究在和别人合作的时候,不要斤斤计较,吃小亏,占大便宜。因为任何事情总是难有绝对的公平,合作中总会有稍微吃亏的一方,我们重要的是应该考虑如何把事情做好。还有,要脸皮厚,这样可以让你少走弯路。我自己读研究生的时候总是积极去问问题的。第一年,老师觉得很好,夸奖了你一番;第二年,老师还是有热情;第三年,老师就开始害怕了,说:“不要来问我现在正忙。”但是我觉得这样的话,我的工作效率很高,因为我的问题可以随时得到解决。这些是我认为我做的还可以的,做得不好的呢?第一,发展目标不明确,一会儿想去工业界,一会儿想去学术界。这样不行,因为你去不同的地方,发展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这样下来就会浪费你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还有我的研究方向也换来换去,一会这个,一会那个,最后工作虽然做了很多,但是深度不够。第二,发展不全面。我一直是非常重视做实验的,因为我们是实验科学,但是其他方面发展不够,比如写论文。现在回过头来看,写论文的重要性占一篇文章至少50%,比做实验还重要。一个东西你要把它卖出去,写论文是非常重要的,在研究生阶段你应该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还有做报告,这个太重要了。大家知道,今年石墨烯获诺贝尔奖了,获奖者(Geim)年轻的时候做报告能力很一般,后来可能经常出去做报告,做报告的能力非常了不得,在获奖前夕被请到了瑞典做了一个报告,后来评奖委员会的评价很多就来自于他的报告。这些能力和习惯需要大家在研究生阶段去培养,培养好了,你将受益无穷。第三,独立思考。我觉得自己在这一块是非常糟糕的,我的研究方向不明确是为什么呢?导师让做啥就做啥,工作做了很多,但是不深。主要是自己缺乏独立思考,自己没有往深处挖。最后我想从你读研究生起到研究生毕业的四个方面来讲,可能是蜻蜓点水地谈一谈,供大家参考。我刚才说了,我基本上不重复自己的报告,08年我在费城开会的时候,就有一个化学领域非常有名的学者做报告,他刚讲了两句话,我旁边就有人讲:这个故事我已经第四次听他。这给人的印象非常不好。当然主讲人也有自己的难处,研究工作更新没那么快,又要拿到各个地方去讲。- 03 -我讲的四块,第一块是目标。做任何事情目标明确了,你才能做得好,就好像打靶子一样,你方向弄错了,就会越打越远,根本打不中目标。读研究生的目标是什么?图:学习的四个阶段我引用了国外教授的说法,这里画了一个圆,人类就是这么一个圆,内部代表已知,外部代表未知。小学的时候你学了一点点,到了中学又多了一点点,大学的时候,你又学了一点,然后你有了一个专业的方向,到了研究生,你要大量的阅读文献,你要在这个方向上更加往一处去钻,你要接触到本专业最前沿的东西,这个是目前人类知道的极限。那么,你研究生到底要干什么呢?你必须在这里选一个点,这个点需要跟导师商量,这就是你的研究方向,你需要在这个方向有所作为?有什么作为呢?在三年或五年里,你需要对这个点苦苦的思考,因为这个点导师也不知道。终于有一天你突破了这个点,突破这个点的大小和个人修养有关。这个时候,你把人类的知识向前推进了一步,这个时候你就毕业了。所以,研究生就是要突破这个点,突破这个点你就毕业了,这个点越大,那么你的研究就是越成功的。大家毕业的时候想想,自己能否做到这一点,我觉得这个是读研究生的目标。当然,读研究生有很多的目标,但我觉得这个是一个核心的点。研究生最重要的是做研究,导师只是在后面起一个保障作用,真正冲锋陷阵的应该是你,在你的毕业答辩的时候,你应该比在做的所有人更清楚你的研究,因为这是你开拓的点。最后,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正确的定位自己。不要因为这个点而把整个图给忘了,实际上在人类知识的推进中,每个人做的贡献是非常有限的。总结一下,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本科生是学习知识,研究生是学习创造知识。那么如何创造知识呢?一个是独立思考,一个要有开阔的视野,开阔视野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多听学术报告,因为学术报告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给你传递那么大的信息量,你要去看文章得看多少文章啊!特别是大师级的报告是非常开阔视野的,这种报告,我建议大家一定要去听听。我觉得现在我们能请到这样大师级的人物来做报告,是因为我们国家的科研实力上来了,这种人物一般是很难请到的。最后一点是要有扎实的基础,一步一个脚印的来,不能投机取巧,做研究是最不可以投机取巧的。以上是我的理解。- 04-第二块我宏观上想讲一下研究思想和态度,毕竟我们大家属于不同的专业,不能谈太多专业的东西。研究就像一次长征,导师给你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导师也不一定吃的准,吃的准的让你去做那肯定是很一般的。越是吃不准的可能越是一个重要的方向,没有人做过。这就可能导致这个方向不一定是行得通的,所以你要灵活执行。这个时候你不能死板地按导师的要求按部就班的去做,你非常需要独立思考,思考了你才找到你的方向能不能做,需不需要调整,有时甚至是大的调整,这是和长征第一个相似的地方。第二个相似的地方是,目标你需要调整,但一定要明确。你需要明确你要调整的结果是什么,为什么要调整。然后你要有必胜的信念,特别是做大的未知的方向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如果你相信你这个东西是好的,那就要坚持下去。我这里想讲一下四渡赤水,关于这个长征故事,刘老师肯定比我懂得更多。四渡赤水从军事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它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战役,它实现了从被敌人牵着走到牵着敌人走这样一个转变,做研究也可能是这样,因为一个事情要反反复复好几次。重要的是,你不要让导师牵着鼻子走,因为是你在做研究,导师只是知道其中的一些方面,他不可能比你更清楚。也就是说你需要自己主动地去做研究。这方面我想给大家讲几个故事。第一个是爱因斯坦的成绩单,大家或许听过爱因斯坦三个小板凳的传说,根据我的考证,这完全是杜撰的。爱因斯坦从小到大成绩一直非常出色,不是大家想象的三个小板凳那样。这是他的高中成绩单,瑞典1898年,满分是6分,你们可以看到他的成绩是非常出色的。第二个小故事是石墨烯,Geim是俄罗斯人,不论是他去英国还是美国都会碰到国籍的问题,所以一开始处境也是非常的艰难,没有研究经费。他想大家都在做碳纳米管,这个东西很热,我为什么一定也要跟大家一样去做它呢?我能不能把碳纳米管打开看看会怎么样?然后他就开的脑筋来做这个事。开拓一个新的领域肯定或遇到很多很多的困难,但是如果你觉得他值得去做,就不要轻易放弃。Novoselov只比我大两岁。他们两个人,Geim顶住了来自经费、考核等方面所有的压力,而Novoselov则非常认真地去做研究,这一点和研究生阶段是非常相似的,什么经费呀都是导师在做,你需要做的是一心一意地做研究。石墨烯是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这个学物理的都应该知道,学化学、材料的也应该知道,这里我就不做点评了。第三个故事 ,它是关于诺贝尔化学奖。关于它的发现,你去考证,在nature nanotechnology 专门有篇文章,你去看看挺有趣的,有时候对大家做研究会有一些借鉴。 最先发现是埃克森公司的三个人,他们做完、发了一篇很一般的文章,然后Smalley看到了,他觉得这个东西很有趣,他就买了跟埃克森公司一样的仪器,按照一样的方法得到了,这是他们在nature上发表的文章,画了一个足球和实验示意图,copy埃克森公司的,然后一张质谱图。就这样一篇文章,他获得了诺贝尔奖,为什么呢?回过头来看看,你需要知道什么东西是金子、什么是沙子。埃克森公司的人把它当沙子一样扔掉了,而Smalley则做了一系列研究来了解的性质。所以你要做研究的有心人,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第四个讲讲白矮星的发现者钱得拉塞卡,我为什么知道这个人呢?在40、50年代,他每天开车3个小时去给一个班上课,风雨无阻,那个班只有2个人,那2个人后来都获得了诺贝尔奖,他们是杨振宁和李政道。所以我知道这个人名字,他是一位印度裔科学家,他还有个叔叔非常厉害,也获得过诺贝尔将,那就是拉曼。最后一个故事讲讲朗道,他说过一句话:“漂亮的姑娘是谁?”我在给本科生上课的时候问过他们这句话中漂亮的姑娘是谁,他们说是居里夫人。朗道的漂亮的姑娘是指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他说漂亮的姑娘都已经被别人带走了,那我就做点别的吧!科学家有两类,一类是按部就班的,A推出B,B推出C,C推出D,最后得到一个伟大的发现;另一类就是像朗道和玻尔那样的,他们拿到一个东西不做分析不做推测而是凭直觉,一眼就看出结果,他们是怪才,这类科学家是极其罕见的。他最后做的东西的重要性虽然比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但他非常专心的去做,最后得到了诺贝尔奖。- 05 -有一个“朗道十件”,这个学物理的人应该知道。这是他生日的时候,别人送给他的一块刻写了他做出的十件大贡献的板。他做了很多成果,基本上是做一行就做到最好,做一行爱一行,全力以赴。这是朗道的一个优点,我觉得这点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做一行扔掉一行。朗道的另外一个优点是敢于挑战权威。有一次爱因斯坦做报告,我刚才讲过,朗道凭直觉就能看到很多东西的结论,他直接就说爱因斯坦的方程是不对的,后来爱因斯坦想了半天,觉得朗道是对的。你想那个时候爱因斯坦是绝对的权威,而朗道才不过是个小伙子,站起来就敢指出权威的错误,我觉得做研究就需要这种勇气。他做得不对的一点,这个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1956年,苏联物理学家沙皮罗已经发现了宇称不守恒,他当时也写了论文,然后给朗道看,因为那个时候发表论文是需要人推荐的,朗道觉得这个东西不可能,匀称应该是守恒的,把论文丢在一边。几个月后,杨振宁和李政道就发表了宇称不守恒的论文,这让人觉得非常可惜。回过头来看,除了朗道的学霸作风外,沙皮罗也应该反思,认为自己的东西是对的为什么不敢坚持呢?朗道说错了,他也是可以发表论文的。这里有一个正面的例子,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个印度人,他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是在30年代做出来的,当时他在剑桥大学,但他的成果不被当时的一个天文学的权威认可,那个权威每次开会都批判他,但他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后来他去了美国,那个反对他的权威也去世了,80年代获得了诺贝尔奖。有一次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有趣的说法:新的理论战胜旧的理论不是因为新的理论的人说服了旧的理论的人,而是因为旧的理论的人死了,新的理论的人教育了下一代。所以,我一直跟学生强调一点:要锻炼身体,不锻炼身体不行,我给大家举过很多例子,包括双螺旋的发现,最先做出来的是一位女科学家,她追求完美,一直没有发表,后来英年早逝,发诺贝尔奖的时候她已经去世了,没有机会得诺贝尔奖。- 06 -刚才讲的是仰望星空的话,接下来讲讲怎样开展实验工作,这是我个人的一些感想。要有做它你就把他做到最好的心态,得出的实验结果也要有正面的态度,你希望它是A,可能结果是一个“-A”,很多时候,相反的结果也是很重要的,甚至更重要。有一次,我听一个报告,也是一个大科学家,他说:“你得到一个相反的结果,很可能就要做出一个重大的发现。”要把你的精力放在一些大的科学问题上,不要纠缠于一些细节。还有,要做大量的实验,如果你的实验连自己都说服不了,即使发表了文章,行家一眼就能看出你的工作质量,当你以后发展得很好的时候,这对你的声誉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实验要做得多一些,这样你才能更了解自己的工作是怎么回事。当然,有很多实验失败是找不出原因的,我做阴离子聚合的时候,一直找不出为什么做不出来,后来有一天突然做出来了,后来就一直做得出来。所以,有时候失败的原因太多,找不出来,那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去重复它。我觉得实验科学就是这样,你需要勤奋地去做,做出来是有一定的概率的。茅以升先生说过:“勤奋是成功之母。”大家到了读研究生阶段,都很聪明,你能比别人做得更好就在于你付出的更多。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这方面我自己非常糟糕,也吃了很多亏。我在复旦读硕士的时候,做了很多工作,还有一些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大家都知道写论文是有一定的滞后性,由于实验记录本很糟糕,出国后再来看这些实验数据,想不起来是这些数据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得到的,实验条件不好写导致不能发表文章,因为条件是不能乱写的,否则别人重复不出来,那就是造假。当时我觉得这些实验条件我肯定是记得住的,当时也确实记得住,重复实验的时候也不需要看实验记录本,但是人的记忆总是有一定局限性的,过了一年后就有些搞不清楚了,这个时候你就不能发表文章了,损失就大了。所以要养成一个好的实验习惯。我特意去找了一下做得好的实验记录。我认为,做实验科学,必须要有两个实验记录本,一个是计划本,一个是记录本。计划本就是实验之前的一个计划,我明天要做什么,我一个星期之后要做什么等等,然后还要思考一下做这些实验需要多少时间,有哪些步骤,需要注意哪些事项等等,这样的话你做实验的思路会很清晰,这样一来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增加实验安全,做实验没有计划,手忙脚乱很容易出安全事故。做实验的时候,更要仔细,每一步都要写得很清楚,应该包括时间、温度、天气,中国的实验室和美国的不一样,不是恒温的,这些都是有影响的。这样记录好了,你写论文也会非常方便,因为都写好了呀!你写毕业论文或发表论文的时候都会非常快,别人重复你的实验也会很有效率,这点我极力向大家推荐。图:实验计划本与实验记录本“信息量跟创造力成反比”我不赞成,我认为还是要大量阅读文献,你都不知道别人在做什么,怎么能比别人做的更好呢?你都不知道别人的东西,你怎么知道自己的东西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所以要了解最新的信息,也就是本领域最顶尖的那些期刊。现在有一个趋势,就是好的成果都往最顶级的期刊上聚集。《nature》确定其在科学领域权威的位置就是50年代,在此之前都没有人知道《nature》是个啥东西。现在就是这样,美国也是这样,好的成果都往《nature》、《Science》上仍,拒下来后再投其它的期刊。而且现在文献太多,所以你可以就看这些权威的期刊。不能说100%,绝大多数好的成果都在这些期刊上,这样可以节省你的时间。还有一点,我要讲的是要积极参加学术报告,不要闭门造车。这个我觉得我们老师也要反思,老师事情很多,但来听听报告应该是还有时间的,学术报告是很好的一个交流机会,这方面我们需要慢慢改善。同学的话就更需要参加了,因为老师的交流渠道很多,而学生很好。特别是一些大师,你跟别人提提问,聊一聊,对你以后也很有帮助的。比如你想去他那里读博士后,或者对以后你独立做研究的非常重要的network,network就是这样慢慢建立起来的,不是一下子建立起来的。所以,你需要抓住机会去跟别人聊,总有一些人,你会发现别人对你的印象很好,这样,当你碰到了困难的时候,别人是很乐于帮助你的。科研论文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作图,图的作用很大,特别是好的期刊,国外有些人是花钱去作图的。我们现在审论文的时候,这个论文拿到手,先看图,有时候这个图一瞄很难看,给你的印象就非常不好。我们的母语不是英语,而好的期刊基本都是英文的,我们强调用逻辑的严谨去征服编辑和审稿人,应该做到没有语法错误,当然语言优美是更好的。- 07 -关于语言的训练,这里推荐清华大学施一公推荐的一个方法。他回忆说他读研究生时,英语非常糟糕,为了提高英语,他每天都看英文的新闻报道或者是文章,至少半个小时。后来他研究生阶段就把英语训练出来了,他觉得这个方法非常有用。刚开始写论文的时候,可以去模仿别人,但不要抄袭,按照英文的定义,连续6个词相同就视为抄袭,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写文章一定要有热情,要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它是和做实验一样重要的,当然,文章是要修改的,鲁迅讲得好,“好文章要修改20遍。”我认为20遍是完全有必要的,文章你自己一定要满意,自己都不满意要让审稿人满意是不太可能的。还有大家要学会做学术报告,学术报告要有逻辑,要注意听众的反应,幻灯片要尽量的用图片来说明问题,用少量的关键词来强调;做报告还一定要有热情,如果你都没有热情,那么观众肯定更加无精打采,当然还有肢体语言等等。这方面我非常推崇周恩来总理,这幅和尼克松的照片更能看出来。我自己这方面不是太好,但也改不了,没有养成好的习惯。最后讲讲写毕业论文。引用毛泽东的话来讲:“文章要准确、鲜明、生动。”他对怎样让文章准确、鲜明、生动有一个介绍,大家可以去看看。其中还有一点,不要说空话,任何一个观点必须要有材料来支持。我们写推荐信也一样,说空话肯定是一篇不好的推荐信。这个是陶行知的一句话,我们写学术论文,不说是要让老妈子看得懂,至少同行应该一看就懂。我注意到了,毕业论文的前言和致谢都是这里抄一抄,那里抄一抄,我觉得这是个不好的习惯,不要去追求长度,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关于致谢,网上有很多模板,一般第一段话感谢XX老师高风亮节,自己一辈子受益无穷,放到ABCD的老师都能适用,接下来感谢同学ABCDE,谁都可以拿过来,把名字改一改就可以了,这样的话就没很有意义了。致谢就是说说自己想说的话,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有多少就说多少。这里我给大家一个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致谢的例子:To my mother, who gave me a love of lifeTo Hillary, who gave me a life of loveTo Chelsea, who gave joy and meaning to it allAnd to the memory of my grandfather, who taught me  to look up to people others looked down on,because we are not so different after all——Bill Clinton这个致谢非常有针对性。他感谢他的母亲,让他对生活充满了爱;他感谢他的妻子,给了他一生的爱;感谢他女儿,给了他生活的乐趣和意义;他要特别感谢他的外祖父,因为他的外祖父教给他一件事情,那就是要尊重那些被轻视的人,因为本质上没有谁比谁要高出多少,人都是平等的。内容非常清晰,语言也很优美。下面是我的翻译,我试图保留他的原意,不一定对,供大家参考。所以,无论你写什么东西,要用自己的话讲,不要去抄袭别人的,中国人都有这个毛病,我自己也是。- 08 -最后我希望我不会看到这样的场景:这是从《Nature》上找到的,他有PhD,做了3年的博士后,我算了一下至少11年,11年才发表了6篇文章,所以他只能是work for food,这个是比较可怜的,希望我们的研究生以后是work for fun,是你在享受它你才去做它,这样你才能做得最好。所以我希望,很多年以后能够看到真正的证书,这是什么证书呢?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Robert H. Grubbs,我希望在这里能看到真正的证书。那么多年后是多少年呢?我希望不是一万年。谢谢大家!

犹来

康绍忠:心系三农 将科研成果写在大地上

央视网消息:“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农学专业条件差,实践内容多,研究耗时长,这些年来,康绍忠长期深入田间地头,足迹遍及陕西、甘肃、内蒙古、山西等地。为了收集第一手实验数据,他不但要克服无数的艰难困苦,有时还要冒着生命危险。治学有方教育有术驻守三尺讲台,浸润学子心田,源于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康绍忠严于律己,在工作和生活中都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比起教授学生知识,他更注重方法的指导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他看待学风是严谨再严谨,对学生的每一篇论文稿件都会逐字逐句耐心修改,就连标点符号都要达到标准。有时候,康绍忠批改的内容竟会比论文初稿内容还要多。学生时常感叹,“康老师改我们的一篇论文要比他自己写一篇更费神”。在康绍忠的悉心教育和指导下,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品质都得以充分展现。康绍忠说:“作为一名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必须自己首先做到。”他的确做到了“率先垂范”:康绍忠重视调查研究,实验数据都是亲自在田间地头观察记录得来的;他发表的论文,凡是署名为第一作者的,绝对是亲自执笔。正是这样的言传身教和良苦用心换来了实实在在的回报,经他指导的学生已有37人成为教授(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21人成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和硕士生导师。多年来,康绍忠一直值守在教学一线。为增强课程育人实效,激发同学们对水利类专业的兴趣,他积极参与本科教学改革,倾心打造出本科核心素质课“中国水问题与科学应对”,带领包括长江学者、杰青获得者、国家奖获得者等在内的名师教学团队,多次集体备课。自课程设想产生开始,大到课程体系搭建,小到图形表格引用,他始终和团队教师一起反复论证,精雕细琢。课程所展示的第一手数据与案例,都是他长期从事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的心血积累,课程开设后,选课人数不断攀升,许多非水利类专业的同学也都慕名前来听讲。康绍忠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农田水利》、《土壤水动力学》等9门课程。他在教学中注重反映国内外学科最新进展,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围绕水利热点问题组织课程辩论赛,定期组织学术报告,促进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能力提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他在教学中还注重教材建设,合作主编的全国统编教材《非充分灌溉原理》已获得全国广泛采用,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教材的空白。潜心科研“留住每一滴水”石羊河流域是甘肃三大内陆河流域之一,也是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人口最密集、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用水矛盾最突出的地区。因此,这里的人们对缺水的敏感程度比任何地方都强烈。1995年,康绍忠来到甘肃石羊河下游的青土湖一带考察。一到当地,眼前的情景就给了康绍忠“当头一击”:土地龟裂、水干沙起,到处都在喊“渴”。在民勤东渠乡大号三社,因为没有水,很多人远走他乡,原来134口人的村子只剩下21口人。经过考察,康绍忠发现水资源配置不合理,上中游灌溉面积无序扩大和不科学的农业用水浪费了大量水资源,导致下游水资源匮乏。康绍忠深深地意识到,农业科学用水在这里太重要了。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一个想法在康绍忠心中愈发坚定:必须要为这里做些事儿。为培养出更多具有“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三农情怀的优秀人才,康绍忠从零起步,带头创建了中国农业大学石羊河流域农业与生态节水实验站。在康绍忠的带动下,团队老师和同学们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是农民,满脸灰尘、一身汗水的在荒漠地上摸爬滚打,风雨无阻,耕地、播种、栽培、收获,样样在行;他们是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一次次从田间取样、测样,到实验室中分析测定、整理资料、思考创新,硕果累累;他们是公益践行者,组织“农民开放日”技术服务推广活动,成立“农民节水技术田间学校”,编写节水培训教材,指导农民学员制定实验计划,开展技术人员对农户、农户对农户的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和培训;他们更是优秀的研究生,发表的每一篇论文,都将家国担当和科学研究写在祖国大地上。经过多年的流域重点治理,2010年青土湖重现碧波。2012年下游观测井的地下水位开始出现回升,如今成果显著,已经复现了“水草茂盛、碧波荡漾、野鸭成群、百鸟飞翔”的壮美景观。“现在我渐渐明白了,正是因为康老师对国家心有感激,对农民心有感念,对土地心有感恩,对节水心有感触,才能取得如此成就。”尽管康绍忠在学术领域取得了瞩目成就,但在他所指导的学生心中,最引以为豪的还是他日常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跟着他学知识、学为人,谈理想、谈坚守、谈情怀,无论前方几多坎坷,也会毅然选择勇敢地面对困难挑战,平和地迎接机遇、看待荣誉。

坏电影

如何撰写学术性论文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今天我受学校科技处、研究生部以及校团委的委托,给大家作一个题为“如何撰写学术性论文”的学术报告。这个报告以前在浙江省几个高校给青年教师作过,今天的听众不同,大部分是学生,只有少量的教师。对于大学生来讲,如何撰写学术性论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听这个报告,可能在某些地方有点吃力,我会尽可能把知识面、知识层次给压下来,就一些最主要的问题展开讲解,目标就只有一个,就是让同学们听完这个报告以后对写学术性论文时有个大体框架的了解,以后在试写学术性论文时能够从今天的报告中得到一些帮助,如果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我就感到聊以自慰了。我们首先讲一个我们在做经济学或者管理学、社会学等其它科学的学术性论文时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即学术性论文的规范问题。什么是规范问题呢?概而言之,规范问题就是在符合学科本身要求的边界范围内、以该学科特定的概念或范畴来解说问题以阐述自己的思想。如果你写论文时专业术语很少,散文式的语言或大众化语言很多,那就不是学术性论文。学术性论文有结构要求,论证和推论比较严谨,不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譬如,我们研究社会的经济问题、法律问题或政治问题等,学术性论文的结构安排和规范有一定的严谨性,它要求我们在对问题作出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结构性论证,在进行判断或推理时,既要关注逻辑学理也要关注现实与判断或推理之间的关联。举例来说,我们对某种现象作出“程度”判断时,说这种现象一定是这样,有可能是这样,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是这样,或者说在什么样的条件约束下是这样等等,就存在着较为严格的要求或规定,不能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我们大家熟悉的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是个宝”,这样的歌词,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讲很有道理,大家都很喜欢,也接受了这样的判断,但从学术性规范性论文的角度来说,这句话是错误的,或者起码说是不严谨的。为什么呢?因为世上只有妈妈好,难道爸爸就不好吗?我这不是为天下的爸爸叫屈(笑声),而是要说明学术性论文的严谨规范。当然,这种规范涉及的范围很广,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对问题作出理解或判断时的程度或范围的界定。学术性论文分几个层次或几个类别:第一种是纯理论性的论文。纯理论性论文是对研究对象展开带有义理性的、机理性、趋势性的或规律性的论证,从某一侧面对问题展开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分析和研究,提出自己的理论见解和观点,这种论文并不一定要进行实证分析,不一定要数据。现在学术界存在一种现象,以经济学为例,好像经济学论文没有数据和模型的实证分析就不是学术性论文了,这种观点不完全正确。有很多经济学大师的作品并没有运用数学模型,他们对社会经济问题的理解主要通过逻辑论证完成的,如我们所知道的哈耶克、诺斯等等,他们的很多论文都是纯理论性的经济学论文。马克思的东西也很少有数学模型和实证分析。当然,在若干理论假设的前提上运用数学模型来论证经济问题也可能是纯理论性的经济学论文,这属于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问题,我们在这里不多讲。我只是告诉大家纯理论性论文并不一定完全以现实为参照系来进行研究,它主要是展开带理论色彩的描述和论证。第二种学术性论文是实证性论文。实证性论文就是你对观察到的一种社会现象,有自己的观点,在某些基础理论的涵盖下论证这个观点,并运用相关的数学模型和计量、统计分析方法来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样本检验,以佐证某个命题或结论是否成立。实证性论文的最主要的特点是以数据说话,判断是强调客观性,很少有主观性的判断,文章中出现规范分析也是以实证资料为依据。以经济理论研究为例,目前,西方国家和一些海归学者主张用实证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这种研究方法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的主流,它强调分析视角、参照系和分析方法,主张广泛运用数学模型和计量、统计工具,但也有很多问题。这个问题不是我们这儿所谈论的。总之,实证性论文就是对社会的某一种现象,不认为它应该是什么样,而是要论证出它是什么样或者不是怎么样,它基本上是靠数据、靠对社会中一些样本的采集来论证的。还有一种论文就是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论文,既有理论又有实证。这种论文的档次要求比较高。例如,写作经济学论文,当你要论证某一经济问题时,首先应该在理论上有一个明确的观点,这个观点或源于某理论的启发,或源于自己对特定经济问题的理解,并用这样的理论观点来解说某一经济现象应该是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从而把它论证出来。同时,围绕这个论点,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又要通过实证资料来佐证这个观点,这样的论文通常既有理论说明又有数学模型,我们通常把这种类型的论文称作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论文。这种论文相对而言跨度比较大一点。为什么说跨度比较大呢?因为这类论文要求作者的理论素养比较高,要求作者对社会政治经济法制等问题有洞察力,要有理论概括和表述能力,要有一整套搜集资料、构建模型、取舍和处理资料的能力。那么,从综合性的角度来看这三类论文,究竟什么样的论文质量比较高呢?这就涉及到写论文的其他问题了。论文写作碰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谋篇布局。这个问题一定要引起同学们注意。谋篇布局非常难。这有点类似围棋中的开局,在座的同学可能有人会下围棋,下围棋会碰到开局。一盘棋的布局好,相当于你文章的结构安排;文章的悉心论证相当于围棋里的“手筋”,而论文写完后的概括,则相当于围棋的“官子”。围棋从开局到“手筋”然后到“官子”这三个阶段,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论文的谋篇布局→论证→结束语。谋篇布局,对于不同的作者,或者说对于不同知识面和眼界的作者是不同的,说得俏皮一点,人身上冒的气不一样,谋篇布局就不一样。同样一个问题的论证,张三的谋篇布局是一回事,李四的谋篇布局很可能便是另一回事。这种情况,我们经常可以从同一作品的翻译也能感觉到。中国古代科举在选拔进士时,往往重视文章的谋篇布局。例如,在考与政治、经济、军事和伦理有关的策论时,考中鼎甲的状元、榜眼和探花的策论文章,其谋篇布局一般比普通进士要好。谋篇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立势。关于立势的问题我们下面还要谈到。总之,谋篇布局布得好,论文就成功了30~40%,如果你的论文布局布得不好,会损害别人对你文章的理解。一篇文章的谋篇布局过程,是一个人逻辑思维展开的过程;逻辑思维混乱的人布局肯定不好,如果你的逻辑思维比较清晰,结构比较清爽,那么你的论文档次就会比较高。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文章的谋篇布局确定以后,便是文章写作的结构安排问题。假如你写一篇题目为“X”的论文,这个论文分为五个部分、六个部分、四个部分来写,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在于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不会写论文的人通常会犯一个毛病,比方说一篇论文的内在要求是A B C D E顺序的结构安排,他A 可能写对了,但如果C放在B的位置,或D 放在C的位置,这种倒置就引起了结构混乱。文章的结构安排该怎么学呢?这就看你的修养了,就是你书看的多不多、平时写得多不多,对别人的好文章关注得够不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你周围的学术氛围好不好。论文比较难写。文章写得好的人,书一定写得好;但会写书的人,不一定会写文章。这句话同学们要记住。文章就像一个压缩饼干,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文章要你在规定的篇幅内把你的观点说出来,一切与文章没有关系的统统不写,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可言可不言”。“不言”这个难度很大,比如,很多同学甚至一些老师,在文章中写了许多与主题不相干的话,死活不肯删掉。如果你水平比较低,可能看不出来,但水平高的人就会发现这是败笔。书可不是这样,它是一个膨胀体,即便作者写了一大堆与主题不相干的内容,读者也难以觉察或不会责备。现在学术界评论学术水平的高低,一般以论文来衡量,就是这个原因。我经常给别人改论文,当发现一些与文章无关的内容时,经常将其画圈标注,建议删除。但一些作者就是舍不得删,这或许是因为他没有其他该写的内容补充,或许是因为文章本身的拼凑性质决定了作者难以将这些内容删除。舍不得删掉与论文主题不相干的内容,是思维、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干瘪的一种表现。其实,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很多话好说,只是当你对所研究的问题缺乏深思维时,你才感觉到没有内容可写。这个问题的讨论同文章的结构安排是息息相关的,一般来讲,结构安排处理得好,“可言可不言”问题有可能得到解决。在文章结构安排中,暗含着另外一个在学术要求上比较高的问题,那就是一篇文章应该有一条主线。你的一切论证,一切旁征博引,一切数据的采取和数学分析,都要围绕这个主线转,千万不能偏离这条主线。有的同学不会写论文,有些老师自认为写论文写得好,其实文章中的很多内容与主线没有关系。这条主线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你论文的题目。你论证的东西要同这个主线有关。用我的观点来说,论文即便写的飘飘洒洒,但要形散神不散。比方说,你在论证A这个问题时,这个问题涉及到A1、A2、A3 、A4、 A5这五个子问题,我们在论证A问题时,会经常将A1、A2、A3 、A4、 A5中的某一问题延伸出来,但不要忘记必须再回到A问题上来,也就是说,要始终围绕A这个问题转。如果你把A问题丢掉而飘飘洒洒地写到别的地方去,那就是“形散神也散”了。例如,你在教工路校区门口,人家问路,问你武林门怎么走?你应该在告诉他南北方向的前提上,指出往南过第三个红绿灯往左拐,再过几个红绿灯就是武林门;如果你在指路时强调第二个红绿灯的旁边有个“九百碗”快餐点,介绍这个店的面条如何好吃,对这家饭店的面条大加评论,那就跑题了(笑声)。这个比方可能不是很恰当,但是你想想你的论文中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有的同学会问:为什么会把一些没有关系的问题写在纸上呢?问题出自哪里呢?大学生或大学刚毕业的人写文章有一个共性,偏好于散文的写作方法,喜欢用一些带有文学色彩的词汇来描述问题,试图在学术性论文中描绘出一些画面,这是没有用的。学术性论文,不管是社科类的还是理工科类的,都要求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论证要朴实,把问题讲清楚。当然,在论证问题时,有时也选用一些词汇来升华对问题的描述和揭示,但这种情形通常只是用一两句话来概括,而不是长篇大论。要记住,文学性的语言在学术性论文中出现的频率不宜太高,否则就会偏离主题。社会科学的研究越来越呈现出多学科的交叉,这种交叉的显著标志之一,是模型的数学处理越来越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除了经济学和管理学,法学甚至包括政治学、历史学也开始建立模型分析。模型究竟该用不该用呢?我的观点是该用的时候用,该不用的时候就不用。那么,在何种情形下要用模型呢?如果论文中的理论性观点蕴含着一系列的变量,这些变量可以通过线性函数或非线性函数或一个抽象的模型能够把它客观地表现出来,则这时模型就应该用。模型是为你的观点服务的,而不是反过来。现在有很多人先找一个模型,然后竭力寻找一个观点去附和模型,这种“为模型而模型”的方法会使文章散架,那是肯定不行的。其实,非数学的学术性论文在运用数学模型时有个建模问题。建模要求你对所研究的对象有较深刻的理解,要大体上把握该问题中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要有合理的前提假设。现代经济学强调分析视角、参照系和分析方法,对模型在经济研究中的运用有严格的规定,在座的同学如果喜欢模型,不妨找一些介绍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的书去看看。不过,并不是所以问题的论证都必须运用模型。我比较同意林毅夫教授在给北大学生演讲时所提倡的观点:任何一个经济问题既可以用语言表达也可以用模型表达。当然,用模型处理问题有优势的地方,模型能帮助迟钝的人脑在解决对社会现象进行考察时的滞后现象。一般来讲,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人的逻辑思维有时会出现某些间断点或断裂层,而模型会以直观的形式把它们衔接起来,这是模型的优点,但模型也有缺点,因为模型中通常暗含着一系列作者没发现或根本就不成立的假设,一旦把这些假设抽掉,模型就不成立了。在我看来,对某一理论观点的论证,最好先用文字表达出来,然后再用模型去演绎去论证,那就锦上添花了。如果你先搞一个模型,然后把社会问题硬往里塞,硬说这个社会问题与模型有关,这样的文章就不好了。论文质量的高低可以分为若干层次,下面,我们提纲挈领或在高度概括的层面谈谈这个问题。高档论文是什么?一般论文是什么?下三流论文是什么?一般来说,高档论文一定有自己创造出来的独到的观点,在论文的论证中,你把它说圆了,或者说把它说清楚了,别人能看懂。有一点有必要说明,论文观点的对和错不是最主要的,学术嘛,本来就是争鸣的东西,大家都知道是绝对的东西就没有学术讨论的必要了。世界没有什么是绝对对的东西,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尤其如此。这使我想起恩格斯的名言:世界上任何事都不是绝对的,只有这句话本身是绝对的。同学们在学习写论文时不要时刻关注论文观点的对与错,寻找真理,是学术研究长期探索的过程,不是一篇论文的结果。有的同学会问:我这篇论文真的是我独立思考写出来的,观点是我自己想出来的,那算不算高档论文呢?高档论文除了观点的要求外,还有写作的要求,观点新颖,但如果写得很差,别人看不懂,论文的档次就没有了。关于观点的问题,有一点必须注意,如果你所提出的观点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已经有了,而你没有涉猎到这样的文献,即便是你思考出来的,也不能算是你的观点,尽管你不受抄袭的谴责。这就是说,高档论文的观点应该是别人没有的。这个问题使我们必须重视学人的道德准则:学术是无法欺骗的!你可以骗到很多桂冠,如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等等,但你的学术性论文是骗不了人的,为什么呢?假如说你是靠抄袭别人的成果出名,人家开始看你的论文,张三不知道,李四不知道,李四不知道王五可能会知道。这个论文不是你的论文,以前别人写过,这个观点在国外的某个杂志上有,要是他马上就把你抖出来,怎么办?所以在这里面就碰到一个问题,我们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发现新的理论观点,找出一些原创性的东西呢?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工作。年轻人读了很多书,为做学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够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论证出新的理论观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不仅需要读书,也需要有生活的底子,是需要历练的。按照我的观点,如果不对生活进行长期的思考,不经常动笔写东西,而只是从学校到学校,即便你从哈佛大学拿了个博士学位,也一时难以有新的思想;要想创造出很新的社会科学成果,必须是脑子非常好的人、并且在学术中遨游到35岁左右,才能逐渐找到别人确实没有论证过的观点,才有能力把它论证出来。到了这样的阶段,你所写的文章的档次就会提高,将来做学问的成功概率会达到百分之五十。当然,这是我个人的观点,仅供同学们参考。讲到新的学术性观点之提出这个问题,我给同学们一些建议:你们以后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碰到非常好的选题或观点,而你目前的条件和能力无法论证时,怎么办?我的意见是:握住它。这有点像买了一支好股票一样,千万不要只涨5%、8%就把它抛了。如果你把这个好选题或观点过早抛出,写得又不好,在一个很差的杂志上发表,而别人看到你的观点受启发,把它加深拓宽并理论化系统化,这个新思想新观点就跑到别人那去了,这种事情在学术界是屡见不鲜的。将一个新观点按照学术规范把它论证出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是学术生涯需要历练的道理。一个人一辈子能够写出被同行认为是高水平的论文有一到两篇就属于高手,一般人一辈子写不出一篇。可能有人会问:何老师,你一辈子写的高水平论文多不多?我究竟有没有写过高质量的论文,不是由我说的,我说也没用。学术界有一个市场,这个学术市场是要接受学者检验的。我在04、05、06年的《光明日报》上发过几篇文章,就这类问题谈过自己的看法。学术市场不是靠你一个人去蒙的,我说自己的文章是全国一流的、世界一流的,又有什么用呢?如果学术同行认为你的文章水平高,那才是好文章。打个比方,我和张三是同事,两人搞的是同一种理论研究,但彼此之间矛盾很深,他写了一篇好论文,我不能也不敢说他的论文质量差,那才是真正的好论文。什么是二流论文呢?在我看来,就是对前人的某些研究成果或某一观点提出修正性的看法,有自己的理论看法或见解,能够在学术规范的前提下把这些看法或见解表述出来,这样的论文可以理解为二流论文。什么是三流论文呢?三流论文就是剪刀加糨糊,把X的文章拉过粘一段,把Y的文章拉过来粘一段,在网上随意复制而串联成文,完全没有自己的观点,并且结构安排、逻辑层次、学术规范等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写学术性论文,搞清文章属于哪个档次很重要。我经常给同学们讲,一个人一辈子的学术成果好比是一个宴席,好的文章是龙虾、鱼翅和鲍鱼,差的文章是炒青椒、青菜萝卜等。以我们浙江请客的宴席而言,没有龙虾、鱼翅等的宴席不是高档宴席。有人说自己发了几百篇论文,如果别人问你代表作是什么,拿出来看看,结果是没有。那这几百篇论文有什么用呢?唐朝诗人张若虚一辈子只写了两首诗,一篇《春江花月夜》使其成了大家。假如你一辈子能写一两篇在学术界引起关注的论文,我看足矣。因此,好论文、差论文,你自己心里要有数,能否碰到好选题,直接决定论文属于哪个档次,千万不要将一流选题用二、三流的写作方法来处理。在座的经济学院的同学比较多,我来谈谈写经济学论文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文章的理论描述或论证要同现实有结合,经济学论文要把中国的问题结合起来写,应该尽可能在基础理论的涵盖下把中国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最好不要空谈,这样的论文就是把理论和实际结合得比较好的论文,容易发表,也容易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一旦把中国的实际问题放进去,论文的实证分析就翔实了。另一个值得同学们高度关注的问题是:写文章的主要难点在于让别人看懂,而不是仅仅自己懂!假若你写的文章只是自己看得懂,那就麻烦了。你总不能站在所有的读者面前解释“这个是什么意思?那个是什么意思?”呀。近三十年来,我读了大量论文有这样一个感悟,某君的研究领域我只是略知一二,但如果我能大体上看懂他写的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论文,这篇论文就写得比较好。如果你写的文章只有你一个人看得懂,这篇论文就一定不是好论文。写学术性论文必须具有很强的写作能力和技巧。文章只是自己看得懂、别人看不懂,是最糟糕的事。我经常对学生们说“写文章要处处为读者着想,笔笔为编辑交代”。这句话背后的意味是:文章本身会说话。你给杂志社投稿,编辑看不懂你的文章,把你的文章枪毙了,你就把编辑骂得一塌糊涂,你骂的时候是不是要反省一下自己:你骂得有没有道理?你的文章编辑没看懂,当然是退稿。我不知道有的同学想过这些问题没有?学术性论文让别人看懂不是件容易事,这涉及到论文写作的方方面面,我来说说相关的方面。从事某一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无论是管理学或经济学,还是法学或社会学等,你要想写好文章做好学问,不能只懂一个学科,这是我做了20多年的学问得出的一个很深的体会。比如说,你这个人不懂历史学,就不能“登泰山小天下”。不懂历史的人是很可悲的,干什么事情都干不好。一件不愉快的事发生在一个懂历史的人身上,可能是一件小事情;如果发生在一个不懂历史并且心胸狭窄的人身上,有可能会跳楼。做学问要懂得哲学,哲学会帮助你思辨。有人可能会说“我哪有那么多精力去懂那么多的学科”,请你记住,很多东西并不一定要懂得很深,对于众多的学科,你要蜻蜓点水般地知道一个梗概就行了,并不要求你全然知晓。知识面宽对做学问大有帮助,常常听人说“写小说的人大多不是学中文出身的,学中文的人往往写不好小说”。很多哲学家也不是学哲学出身的。这就反映了知识面宽的重要性。国外的博士学位被称之为PHD,PHD是哲学博士。我们懂一点哲学,并不要求把哲学家的箴言警句背牢,而是要感悟生活要有哲学思维,生活中有很多哲学启迪:它会告诉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选择行为,人的思想、心理活动等等。社会科学实际上是研究人的,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事物,研究人当然要懂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以经济学的研究为例,经济学就是要研究人的选择行为,只有对选择行为有研究,才能研究资源配置。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理工科的学生瞧不起社会科学。他们认为社会科学比较空,后来有几个理工科的学生搞经济学研究,发现研究经济问题比理工科还要难。我们可以作一对比,如果你本科是学材料的,毕业后可以将材料是如何构成等说上一大串;如果经济学本科毕业后还不一定能把经济学的要义说得很清楚!谈到对人的研究,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一个成功的教育家或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一定会识人和用人。不识人不会用人,你这个人有天大的本事也做不成大事。历史上有很多叱咤风云的人,最强的本事就是会识人和用人。比如说曾国藩,他的个人能力并不是很强,他之所以成为清朝的江南柱石,就是因为他会识人和用人。曾国藩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就是会识人用人,他把这招功夫教给了李鸿章,李鸿章在中青年时代正是由于会识人用人,才成为清庭的文华殿大学士。研究社会科学要研究人的心理世界。你或多或少要懂点心理学。世界上在人文社会科学中产生最大影响的有三个人,一个是达尔文,一个是马克思,一个是弗洛伊德。众所周知,达尔文研究自然人,他揭示了人是由猴子变来的,根本不是什么上帝创造的,他的理论崩溃了西方“政教合一“的制度。现在有人瞧不起马克思,理由是他的理论不符合现实。但从写文章的角度来看,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评论某个理论家,倘若完全以他的理论的对或错来评定,未免有点狭隘了。马克思的文章逻辑好、语言美、知识面宽,这是不争的事实。在我看,如果你能撇开对与错,把他的作品读下去,读得津津有味,这本身就是一种理论修养。弗雷德研究什么呢?达尔文研究自然人,马克思研究社会人,弗洛伊德则研究人的精神世界,他以“泛性主义”作为研究人的精神世界的基本分析框架,开启了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新天地。社会科学的研究被他们三个人分家了。他们的知识面非常宽,研究方向十分新颖。不过,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只是具备了写文章做学问的一般性基础,写好论文还必须懂得各学科的关联,这便涉及到各种知识的配套运用问题,这个能力要靠自己去摸索,要经常去看论文。我建议同学们多看论文,少看专著,专著中间重复的东西太多了。要选好的论文去看,一看就懂的论文少看或不看,一点也看不懂的论文不要去看,部分看得懂、部分看不懂的论文,则是阅读的主要对象,这类论文对初学者的帮助特别大,看不懂的地方可以求教于老师,可以与同学讨论,这样你可以学会很多东西,如果你在此基础上学习写论文,一定会有所进步。因为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你会发现许多复杂的问题,而要解决好这些问题,你自然会关注各学科之间的关联,会逐渐掌握写论文的精髓。一篇好的论文是在符合学科规范的前提上讲究逻辑和义理的,一篇不朽的文章还要求作者诚信地做人,所谓道德文章就是这个含义。逻辑和义理对文章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一个有关曾国藩做学问的故事,曾国藩在办团练前有个深谙程朱理学的老师,名字叫唐鉴,曾国藩曾向这位老师请教如何才能把文章写好,唐鉴回答了六个字:“义理通,文章达”。我们可以将这种义理理解为某一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与此相关的关联知识点,你掌握了学科的基础,懂得了研究对象现象和实质,知识面宽泛就有可能把文章写好。文章怎么选题,是一个难度非常大的问题。文章的选题可能因人而异,水平高的人看了别人的论文就能选题,水平差的人文献看得再多,也可能找不出好的选题。不过,文章总是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写出来的,论文写多了选题的能力一定会提高。水平高的人看看别人的文章,或许会受其中一两句话的启迪,找到一个非常好的选题。这种情形可以用弗洛伊德的学说来解释。人有两种意识,一种是“潜意识”,一种是“明意识”;作者对自己文章的主要观点清晰,属于明意识,但有时论文中流露的思想观点,作者并不一定清楚,这可以解释为潜意识;当这一潜意识反映出非常好的思想,而作者又没有明确给予论述时,往往会成为学术高手选题的目标。原作者对好的思想观念没有明确的意识是一回事,它的客观存在是另一回事。如果你看文献时能够把原作者仅仅具有潜意识的新思想找到,将其作为一个选题而写成一篇论文,应该说是受到别人文章的启发而不是抄袭。我有一个极端的看法:一个高手把别人的万字以上的文章看一遍,什么资料都不找,可以写一篇与这个论文仅仅存在弱关联的论文,并且原作者还不会发现这篇论文是受自己论文启发而来。论文选题很难,但天下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就是老子“天下事,无可不为”的思想。不考虑对与错,社会科学问题没有论证不出来的,你能在论文中将自己的观点论证出来,就算是成功,学术思想不受真理标准的约束很重要。现在许多经济学人总是考虑要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思想是不利于思想创新的。在我看来,经济学家是提供理念的,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济学家先提出理念,至于这个理念对不对,可由那些分析实际问题的学者在应用的层次上去检验。理念的创新需要有哲学思维,哲学思维是选题的最重要的条件。我曾经看过商务印书管在六、七十年代翻译的一些名著,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二流的哲学家不搞哲学,研究经济学成了一流的经济学家,二流的经济学家不搞经济学,去研究金融学、财政学,居然成了一流的金融学家和财政学家。这非常有意思。大数学家和哲学都有关系,如果不懂哲学那就成不了大数学家。如果爱因斯坦没有哲学思想,他怎么能怀疑牛顿力学,怎么会有相对论?一篇好的文章要有一两个新的中心概念,有了这些中心概念论文就撑住了。为什么要有中心概念呢?中心概念通常是论文最主要思想的凝聚。以经济学为例,科斯有交易成本,马克思有剩余价值,威廉姆森有资产专用性和机会主义。这是从大的方面来讲的,从小的方面来说,一篇论文要让别人看到非常闪光的关键字,而这个关键字非常朴素并且能够揭示和贯穿问题研究的始终,如果文章能通过关键字而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关键字将整个论文质量的高低将起重要作用。关键字就是关键词。关键词是起引导作用的,就是普通的词。别人要了解你的文章,往往是通过关键词的。关键词是起提示作用的,但并不是说有好的关键词就会有好的文章。关键词怎么界定呢?这是个学问。学术性论文的关键词要朴实,千万不能花丽,使别人看不懂,论文有关键词,有利于问题的揭示。关键词的选用很重要,我们可以考虑用某个关键词为核心来命名论文的题目。讲到论文的题目,有的人文章写好了,发现题目和文章的内容是不吻合的,论文的题目只同文章内容有百分之六、七十的吻合,但如果高手把题目改一下,论文的质量会有很大的提高。论文题目不准会大大影响文章的质量。社会上的热点问题通常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热点问题要不要研究呢?热点问题是应该研究的,这对选题提出了一个技术性的要求。如果某一热点问题研究很多,你继续在社会表面现象上来寻找这个问题的选题,是不会有新颖选题的。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转几个弯来对这个热点问题进行研究,这是选题技巧,因为浮在表面上的问题容易被人察觉,除非你是第一个展开研究的人。能够被人的直观意识直接发现的问题,往往成为很多学者研究的对象,这样的选题很快就会爆炸性地出来。做经济学的学问,我倒不赞成一味选择热点问题。《中国社会科学》有一个宗旨,不强调热点问题,这点跟《经济研究》不一样,《经济研究》往往喜欢搞一些经济热点问题。不追求热点,实际上是选择永恒性的问题进行研究,永恒性问题的研究要求学术比较厚实,所研究的问题20年后还是存在的,这就是我前面讲的“义理”问题。追求义理性的学问,不会因为国家领导人、产业政策或国际形势变化就发生变化。有很多人读了博士以后开始寻找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方向选得好不好,对自己是至关重要的,弄不好的话,你学问就做不好。研究方向与选题是相关的,选题主要是靠思想,你拼命去想,苦思冥想,人的潜意识是很大的。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有现实和潜在的区别。人的潜在能力的发挥,需要挖掘,市场的潜在能力需要竞争来实现。如果你不冥思苦想而只借助别人的文章、别人的书、别人的论文,实际上你是把脑袋交给别人了,这实际上是非理性的选择。不相信自己是做学问的大忌。现在我们谈一谈写论文的技术性问题。这类似于围棋的中盘。论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涉及的问题很多,我只能泛泛而谈。曾国藩对其子曾纪泽的一番做学问的教诲,或许对我们掌握论文的写作技巧有所启示。有一次,曾纪泽问曾国藩如何才能把文章写好,曾国藩摸摸胡子给他讲解一番,我把曾国藩的“真经”提炼成六个字:圆润、行气和神合。什么叫圆润呢?圆润是基本功,就是你的国学底子好,语言非常的准确,没有错别字,句子与句子间的衔接从容自然。有很多同学写文章,前一句与后一句没有关联,主语偷换了,甚至没有主语,这样的句子人家看不懂,只有他自己看得懂,常常把口语化的东西塞进去,那就不圆润了。我觉得一个喜欢学习的人在大学毕业后应该学会圆润,这不是很难。我们现在对文字的要求不像以前那么高,只要语言表达清楚,没有歧义,语言逻辑比较精炼,那么你就基本上达到了圆润的要求。所谓行气 ,就是文章的写作,从头到尾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将文章分割成n个部分拼凑而成,具体地说,就是结构安排比较好,段落与段落间的衔接比较井然,层次安排有清晰的递进关系。这些要求有点高,需要慢慢地摸索。文章分几个部分写,是由论证内容决定的,后一部分应该是前一部分的自然延伸,而不是为了篇幅的需要来拼凑。这种自然延伸的过程就是行气的过程。例如,一篇文章的选题和论证内容客观上要求有五个部分组成,你不能只写三个部分,或者为了形式需要,不合逻辑地拼凑成五个部分。有的同学的毕业论文用粘贴的方法完成,那肯定不行。行气还有另外的要求,那就是结构或段落之间的合理衔接,哪个部分放在前面,哪个部分放在后面,则是行气的具体要求。行气的难度要大于圆润,论文的结构安排不好,逻辑思维不好,文章的气就不顺。什么是神合呢?神合是文章的最高境界,可以理解为“天人合一”。中国古代文化主要由“静、忍、和”三字构成。老子说“静心天下正”,一个心不静的人做不好事,无论是哪一行都做不好,这就是“心不静万事休”的道理。忍则体现做人的修养,我们现在讲和谐社会就是“和”文化的要求。古人云“万音和成乐,万民和成邦,万邦和成国”,天地和就是“致中和”。文章的神合,就是要求立意、论证、写作过程之间的和谐。文章达到神合状态,要有神韵和回味性的东西,这个难度非常大,需要一辈子的努力。文章通常由内容提要、中心内容和结束语几个部分构成。写论文切不可面面俱到,不要把问题搞得太复杂,要以问题的论证为主要目的。这需要你对内容的安排有剪辑的能力。在很多情况下,复杂问题是可以简单化处理的,而简单问题有时有复杂化的需要。论文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有没有新意,要善于将别人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在论文中当作大问题来处理;要善于将别人论述得较多的问题,作为一般问题来解决。当然,这需要有较高的写作水平。内容提要是告诉读者论文写的是什么,论文要表达什么思想,就这么简单。这是有套路的,它与名词解释有点相似。名词解释的要素是时间、地点、事件以及这个事件发生的影响。比如说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拘捕了当时国民ZF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要求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个事件对推动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重要作用。内容提要就是介绍论文所要研究的内容,介绍自己的观点有可能的创新,文章试图解决什么问题,或介绍论文的分析层次等等。千万不可将其写成是意识形态的说教。有些人不会写内容提要,他怎么写呢?我这个论文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你千万不能这么写。论文有什么价值和意义,最好不要直接写出来,高质量论文,你读完了,意义和价值就自然流露出来了。有的同学写论文,一个劲写价值1、2、3、4,意义1、2、3、4、5,这种行文方式很低挡。借助于序数词来写文章,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当然,也不否定在讨论某一细节问题时用序数词表达。如果整个文章的框架是用一、二、三、四来套(一)、(二)、(三),再套(1)、(2)、(3)、(4)等,甚至用英文字母来逐级套下去,这样的结构安排和论证顺序,实际上是对自己逻辑思维能力的否定,否则你不会用这样的方法。比较高档的写法应该是:交代论文要研究什么问题,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来研究,论文是对某个理论问题的修正或理解,说明论文的某些观点成立可能对基础理论或应用和实证的研究,会扩大对某个问题的研究视角。这就是很好的内容提要。内容提要很重要,你投稿投给编辑,编辑首先看的就是内容提要。我给研究生辅导时很重视内容提要。外面专家哪看你这么厚的博士论文,主要是看内容提要,提要写得漂亮,印象分就高,负责任的专家会看论文的结构。你们想一想,你给人家200元,要人家读长达20几万字左右的博士论文,这怎么可能呢?因此,内容提要很关键。举一个我自己切身的例子,2002年,我在《中国社会科学》第3 期上发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市场体制下的投资传导循环及其机理特征”,这篇论文2万字,初稿时的内容提要是800字,后来我花了一晚上的时间将其压缩成200多字。你千万不要把内容提要写得太臃肿。论文的关键词选择要准确到位,3到5个就可以了。要把论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概念或范畴在关键词中反映出来,让人家知道论文研究的是什么,以便别人好索引。文章写完后通常有个结束语,结束语是个泛泛的说法,可写成“补充性说明”,也可以写成“余言”,也可以写成是“对问题深入研究的几点看法”,或“关于问题的进一步探讨”等等,这些都是结束语,并不一定要有“结束语”三个字。结束语是文章的自然走势,是文章的余味。结束语具体怎样写呢?一般要求把前面的内容高度概括,对论文中有可能没有谈到而引起别人共鸣的问题,在结束语中说一下,也可以从侧面涉及一下论文的价值。文章千万不要把话说绝。有的同学动不动用“我认为,我的观点是什么”,又说别人的观点没有道理,甚至把别人的成果说得一塌糊涂,这样不好。要切记一句话:写文章是要在探讨的过程中说问题。什么叫傲骨犹存呢? 就是对这个问题研究在表面上很谦虚,骨子里冒傲气。即便是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但也要在微笑中辩驳。这个道理有点像打太极拳,太极高手把你肩膀一抓,他脸上还在微笑,但你身上疼得要命;也有点像高明的在微笑中紧握拳头的政治家。写论文要在探讨中说问题,把不同角度都考虑到,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千万不能把句子写绝了,动不动就下结论,不是说结论不能下,结论要在关键的时候下,然后再回到探讨中去。我们对问题的研究或评论,一般要以平行的方式行文为好,不要过多地用关联词,你关联词用多了,就把句子写绝了。你前面用了“因为”,后面肯定要有“所以”,即便不用“所以”,也有“所以”的味道;你用了一个“即便”,后面就是“但是”,这样就把句子写绝了。其实,论文中的很多地方不用关联词,用平行的方式来描述是很好的,这样,文字会越写越多,有利于表达思想。你检验一下,一篇文章写完后,看这篇文章有多少关联词,关联词越多,文章就会越干瘪。同学们以后写论文少用关联词来试试看。论文的结构安排是要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结构层次有个过渡问题,文章进入下一层次时要平缓一点,千万不能太陡,让人家搞不清楚就过去了。文章好像一条平滑的线,在这个平滑曲线上,每个地方都应该是“可微分”的,千万不要出现拐点或间断点。现在有一倾向,认为中国学者文章写得没有外国人好,其实不是这样的,中国还是有好文章的,中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岂能没有好文章?!当然,如果你看到的是二三流的文章,有这样的看法是可以理解的。一流的好文章,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看?我读书的时候,一篇好文章我要读将近20遍,你们可能不相信。好文章对我有很大启发。要学会大家的笔头功夫,首先要读他们的文章,要经常性地学习写作,你的第一篇好文章没有5年的功夫是写不出来的。在写文章的过程中,你会碰到很多跟主题相关的问题,问题之一是大题小写,这要求有非常强的能力,一般人做不到,钱江晚报的记者绝对写不出“人民日报社论”;问题之二是小题大写,这也很难,就是我前面说的,要把在别人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写成很像样的学术问题。文章要有气势,不同的人写的文章冒的气是不同的,这个问题我非常有感受。清朝有个非常有名的例子:在探花出身的湖广总督张之洞手下有一个很能干的人,名叫辜鸿鸣,是个混血儿,当过北京大学第一任副教务长,这个人非常聪明,他回国后对国学不了解,经过十年努力成了国学大师。他曾在张之洞面前推崇曾国藩的治学之道,张之洞不以为然地认为,文章的写作技巧固然重要,但最主要在于气势。这就和中国古训“人无气不立”联系起来了。人要有气势,写文章也要气势,这很重要。同学们以后写文章,该发气的时候就发气(笑声)。论文中的注释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注”是在行文中不好表达、但对你文章的理解至关重要的东西。你去看一本书,没有“注”的书肯定不好,你把《资本论》翻开看,里面有很多“注”,要学会写“注”。论文的自然段的首句和尾句,要注意一些问题。在自然段的开端,最好能用一两句话概括你要表达的内容,要是你不具有这种概括能力,文章就有可能飘了。写文章不能飘,要扎扎实实的,要能在逻辑上取得一致性,不然就容易跑题。认识到跑题和没认识到跑题,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水平。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你有观点却没有东西可写,写不出来,这个现象是比较普遍的。你要注意,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是不同的,口头的一些论述,用文字表达时往往觉得不准确、不严谨,这时你要有哲学方面的思考。任何问题都有横向面和纵向面,你对问题的研究是在一个特定的时空上,这个问题运行状况怎么样,由浅入深,这不就写出很多东西吗?然后以事件序列把它贯下去,这不又是很多东西吗?这样文章就有很多东西可写了,你千万不能对这个问题直接去写,一会儿就把它写干了,写不出来了,这是一个问题。另外一方面,我要研究的某个问题,发表我的理论观点,这时候你心里应该有数,这个学科中关于这个问题很可能有相应的理论观点,你要敢于把这个观点拿出来进行评论、解说,然后从侧面烘托出这个观点的价值。我们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有个“烘云托月”的说法,古代人家画月亮时,不直接画月亮,而是把周围涂黑,留个月牙状,那就是月亮了。用这种方法把文章写实,写透,写扎实。当然,你引用相关性文献的时候,你要以探讨的口气,要评论得比较自然,千万不能武断地下结论,这样很不好。对文章出现的问题,你要看这个问题读者和编辑有没有考虑到,这很关键。比如我写某个问题,这个问题从哪个角度来论证?实际上写文章有这样一个问题:比如该写的内容有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明显的,那就有义务来论证这些内容,如果还有另外两个方面是别人不知道的内容,那属于无义务论证的内容。对别人知道的内容,几笔带过,不要大写特写;而对别人不知道的问题,你要大写特写,这样学术价值马上就出来了。对别人不知道而自己又越不过去的问题,怎么办?回避。别人不知道而自己有把握论证的问题,你要想办法引起读者或编辑的注意,让他们步入你的思想轨迹上来,你可以将这个问题写实写透,甚至单独拿出来写一篇论文。有的人写文章越写越大,就是这个原因。论文写作不要过分地怕别人不懂,什么话都说,每一细节都解释,这不仅是学生写文章经常出现的毛病,也是高校部分老师写文章时经常出现的毛病。同时,我再三强调写文章不要过分推崇模型。说到模型,有的同学把模型列出来就完了,模型是需要解释说明的,是要“看图说话”的,是要对模型解析的。模型解析有多种方法,最简单的解释是说明什么符号代表什么,但如果仅仅作这样的解释,则是教科书的写法。学术性论文对模型的解释,重点是模型的学术机理,在于论证模型与理论观点的一致性,而不是在文章中放一两个模型完事。希望同学们以后多多关注模型运用的规定性。最后,我讲一下文章的恢弘和细腻问题。在我看来,高档次的论文是既恢弘又细腻。文章的恢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题、结构安排和知识跨度,这相当于我们前面讲到的围棋开局所显示的“谋篇布局”;文章的细腻主要在于对问题论证的逻辑层次和问题分析的深度和广度,这相当于我们前面讲到的围棋中盘所显示的“手筋”;而文章恢弘和细腻的综合,则有点类似于我们前面讲到的围棋结束时所显示的“官子”。当然,把写文章看成是下围棋,存在着许多值得讨论的内容。中国有许多围棋高手只是在朦胧的层次上将围棋理解为是一种文化,如果学术界高手的围棋水平能够达到专业水准,并且在这方面多发表一些知识化的人生感悟,我们关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或许能更向前推进一步。同学们认真而仔细地思想思想,我们的人生难道不是一盘棋吗?!今天就讲到这里,说得不好,请同学们原谅!来源:刘西川阅读写作课作者:何大安

卢沟桥

研究生写作科研论文的工作经验总结

科技论文是报道自然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创新性工作成果的论说文章,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证明或反驳等逻辑思维手段,分析表达自然科学理论和技术开发研究成果。蓝译认为,研究生撰写科技论文,要在学习、积累和交流上动脑筋、下功夫,要在研究和探索中做文章,要在选题和撰稿时下功夫,而且撰写要恒、撰写要精、撰写要新。一般来说,写作科技论文从选题入手,选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题方向与专业对口,筛选出符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研究专长的典型问题作为论题。结合导师的科研方向,勤于思考,注意积累,有了想法立刻记下来,为进行筛选或提炼论题做好准备。2.选题要充分了解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如本课题研究已有的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尚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及迫切程度,社会需要和科学发展的趋势等,选出最适合自己的课题来。3.选题时间适宜,选题要尽量早些,以便有充分的时间积累材料,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深入探讨。4.课题难易、大小要适度。根据本人的专业基础和时间及其它相关因素,如资料条件、经费等,综合考查以选择大小适当的课题。课题过大,问题难以研究深入;题目过小,不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论文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和深度。详细地占有资料,是科技论文写作的前提条件。如果只有论点,资料贫乏而论据不足,就不能明确、具体、有力地证明论点,论点会显得苍白无力。有了相当数量的资料,搞清在研题目的范围内有哪些问题尚待解决,有哪些问题未曾提出。围绕这些问题收集了更大数量的资料,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我们可以通过参加有关实验、试验、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参加学术报告会学术交流会等有关会议,并索取相关资料。并在在图书馆检索、阅读、复制并索取或借阅有用资料。或通过一些电子资源平台取得有关科技文献进行研读。在选题过程中要形成一个清晰的研究思路。题目选定了,我们就围绕论文进行深入的论述,思路最重要,思路决定出路。论文写作,总有一个思路,是按时间顺序,历史发展顺序,还是空间顺序,这根据自己论文的实际情况而定,只有做到研究思路清晰,才能围绕主体开展论述,这也是从总体上对论文的一个把握,不会让论文写作偏离主题。通过一段时间的学术研究和掌握一定的实验数据并整理分析后,应尽早整理成文,一篇科技论文一般由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引言、资料与方法、结果、结论)、参考文献等部分组成。标题的大小应当根据论文的内容而定,既要概括全文内容,又要引人注目,便于记忆和引用,做到恰当、确切、简短、鲜明,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以引起读者的注意与兴趣。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应当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语言要精炼、准确,英文摘要通常使用被动语态。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核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有英文摘要的论文,应在英文摘要的下方著录与中文关键词相对应的英文关键词。引言一般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等,简单来说就是从已知的研究现状、进展到未知的问题,再提出问题,然后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有时还需要陈述选择某个方案的理由,最后给出研究的结果和价值。引言应与结论相呼应,在引言中提出的问题,在结论中应有解答,这样才能使论文逻辑严谨,前后照应。引言中不用插图列表和有关公式、结构式,避免使用夸大论文意义或炫耀自己的词语。对于理论性科技论文正文的写作要求用理论分析或计算分析来证明论文观点的正确。对于研究对象进行精确的描述,定量地揭示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在写作方法上,常用举例、推理、反证、类比、对比、因果分析、归谬法等。在写作要求上,应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层次清楚、结构合理,逻辑性强。科技论文的结果是整个论文最实际的东西,我们应当是客观地描述,一般不加任何讨论,主要是图表的集中。开始撰写论文时,各种结果都应该总结出来,然后根据需要去取舍结果的描述,当然也要注意层次之间的安排,按照条理性的要求分别描述。在结果分析与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结论的语言要精炼、准确。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文献要精选,应当是有必要的、最新的文献,而且要注意采用规范化的格式。其实,要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仅仅遵守写作格式和体例规范是不够的,除了必要的知识要求和技巧方面的要求外,还要有良好的学风和治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