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如何理解考研热?春兰

如何理解考研热?

考研热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必然结果。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就越能认识到知识和教育的重要性,家长也越重视教育的投入,追求高学历、好工作和好生活也是人之常情。但对于考研也需我们理性看待,持续“考研热”背后反映的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考研热的原因:1、学术追求。对所学专业喜爱,期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 这是研究生的本来含义,也是最原始意义上的考研动机。2、国家政策的改革。一些重点大学在逐年扩大研究生招收比例,而且专业硕士也相应地增加很多。专硕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学生,短短几年时间,专硕发展很快,人数也是逐渐递增。3、延缓就业。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考研具有盲目性反应了一种逃避就业的心理。面对就业的激烈竞争,很多人觉得自己的学历求职空间太小,所以会把考研读研当作增加未来就业砝码的一个跳板,盲目加入“考研大军”,通过这种“慢就业”的方式“深造”提高一下学历,获得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这样的考生即使考上了还是会迷茫和徘徊,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哪怕最后读研了,可能依旧会迷茫。积极影响:(1)培养高端人才。考研人数的增加符合科教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国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建立健全人才梯队,完善人才体系;同时考研热也有利于实现优中选优,实现有限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2)提高国民综合素质。考研热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普及高等教育,不断提升我国国民的综合素质,补齐整体素质偏低、科学素养不高的短板;(3)促进人的发展。通过考研和研究生学习,不断激发学生自身潜能,提升个人的学习能力、自制能力以及对于知识的理解。消极影响:1、“考研热”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加剧了学生的竞争压力。2、研究生扩招后带来的必然社会问题就是学历贬值, 就业仍旧难以缓解。3、社会用人单位录用人才的重心逐步上移,这使很多研究生从事原本一个本科生足够胜任的工作,造成了巨大的人才浪费。4、一些学校出于保硕士点、博士点的考虑或为了提高本校、本学院、本系的研究生比例,盲目扩招,而相应的培养条件和管理制度却没有及时跟上,科研经费不足,学习生活条件差,也造成了研究生质量的下降。这就要求对大学生进行宣传教育,端正考研动机,不能只追求一纸文凭,应摆正考研心态,合理规划,从兴趣出发,不断提高综合能力。学校更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规划,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企业则需要改善用人标准,要以以能力为导向。

男人心

近几年“考研热”背后的原因,网友:太真实了

近几年考研似乎成为了大多数同学的选择,许多同学甚至第一年没考上,第二年继续接着考,甚至部分同学已经考了三四年了,这也是导致近年来考研人数骤增的主要原因,每年考研人数都突破新高,虽然每年各个学校都在不同程度的扩招,但相对于考研增加的报名人数而言,就显得有点杯水车薪了。那么考研热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就业环境的不乐观其实造成考研热背后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就业环境近些年来越来越差,试想,如果大学生毕业基本上都能找个好工作,真的会有那么多人考研吗?毕竟真正热爱科研的同学并不多。许多同学考研也是因为就业环境的恶劣。当然也有少数专业就业环境相对还不错,但对于大多数专业的同学而言,毕业找个好工作是极其困难的。甚至夸张地说,少部分同学所学专业,找工作很难有对口需求。“毕业即失业”,虽然只是一句玩笑话,但从中也体会到了大学生找工作的难处,在这种环境下很多同学选择了继续读研。对科研的个人追求当然,在考研的同学里面,还是有一部分同学是因为个人热爱科研,而选择读研的,虽然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读研的原因是想找个好工作,但对于从小就想当科学家的同学而言,读研是实现自身科研梦的必经途径,这部分同学一般比较有耐心,有毅力,并且善于思考,如果没有一个能坐得住科研”冷板凳“的耐力是很难在科研上有所突破的。也希望这部分同学能够顺利考上,学习专业知识,为自己祖国的科创出一份力。没有确定目标跟风考研其实考研中的许多同学,是跟风考研的,身边的同学朋友考研,他就考研。这部分同学其实最大的特点就是暂时没有确定的人生目标,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干什么,从小到大就是跟着大部分人在走,大家去考研他就去考研。其实大多数人在年轻时候的确不知道自己每个阶段该干什么,因为有确定目标的同学毕竟是少数。但其实当我们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的时候,跟着大家的步伐走,并不一定是一个坏的选择。想通过考研换专业在上大学期间,许多同学并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可能是因为高考时对自己所报考专业了解较少,也可能是因为分数不够被调剂到了不感兴趣的专业,在大学期间转专业失败,只能通过考研重新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也有一部分同学,想通过考研调换成热门专业。这部分同学其实不在少数。俗话说得好“男怕入错行”,考研给了大家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结束语:考研热背后所反映的问题,其实主要就是就业环境的问题,今年疫情的原因使得就业环境更差,所以许多同学选择,先不就业,通过读研一来可以暂时躲避目前的就业环境,二来可以通过学历的提升为自己的就业增加筹码。但在读研的过程中也要为自己的将来做好准备,因为每个人迟早要就业,读研只是把就业问题推到了三年后。本文讨论:你是因为什么原因读研的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日以心斗

「热点聚焦」走进“最难考研年”如何理性对待“考研热”?

12月23日下午,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正式落下帷幕。今年有341万考生报考,比去年增加了51万人,增长17.59%,这也是连续五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呈现上升态势,再创历史新高的数字被网友称作“最难考研年”。在持续增温的“考研热”背后,有哪些“推手”因素,考生要如何避免盲目跟风,做到理性思考、合理规划未来?话题:“最难考研年”和“考研热”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发布的近五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数据分析显示,我国考研报名人数、往届生读研比例都逐步增加,同时专业学位硕士报考人数增长明显,多地出现专业学位硕士报考人数超过学术型硕士的现象。河南作为考生大省,同样是全国考研方阵的“排头系列”。这两日,“考研热”的话题又再度席卷河南高校圈,它背后的推手又是什么?“河南双一流大学只有郑大、河大两所,想要个好学历,真的很不容易。”今年备战北京理工大学的小刘同学告诉大河网记者,学历是块敲门砖,好学历就代表着好未来。与小刘说法相印证的一个现象是,在今年参加研究生考试的考生中,“裸考”的也大有人在,他们基本没有任何的考前准备,主要群体为上班族。作为非应届生,他们认为碰碰考研的运气,也许会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新的变化,找到一个新的突破点。除此之外,“二战”“三战”“四战”的考生也屡见不鲜,随着在职研究生纳入统考后,以及往届生对于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的需求增加,往届生的考研比例也逐年提高。在这个战场上,他们的执着点多在于通过考研提高自身竞争力,从而进“体制内”工作。现象:“镀金”效应与跟风选择“我非常感谢考研,因为它是我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个选择,它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坚持,隐忍,孤独。”半年的考研生活对于平顶山学院的纪泽昊而言,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从新闻专业跨考到法律专业,成为一名律师就是他的人生理想。考研中,清晰的目标导向和规划会为行为“镀金”,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曲姿桦说:“备考期间,每一天在太阳升起之前,都会如时赶到一号楼三楼东边那个角落背书,相信这一切会换来好的结局吧,感谢这段经历,它是我的财富。”在考研天平的另一端,也有网友认为,“考研热”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学历社会”和“能力社会”的较量,一味追逐学历和文凭,而不是立足于能力和技能的提升,在这些考生中,存在着延缓就业时间的逃避心态,有追逐热门专业的盲目跟风等。此外,网友“小哈”认为:“大学录取时的入学调剂,造成许多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的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缺乏学习的动力,一些学习欲望较强的学生想要圆梦,只能通过考研的形式。”态度:做有头脑的“知识分子”考研热下,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一年一度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刚刚落下帷幕,也许考研没有神奇到立竿见影地改变你的人生,但这一段沉默的时光,苦行僧一般的生活,都是你对理想最好的朝圣。”河南师范大学团委书记孙冬青说。在她看来,考研的意义恰好就在于过程,与结果相比,希望与迷茫,痛苦与享受交织的整个过程,对每一个考研人来说都是一种谁也无法拒绝的成长,与硕士学位相比,考研过程中学习的东西,收获的知识才会真正使人受益终生。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人生贵在认真经历与悉心收获。网友“木松”认为,并不是所有专业考研都合适,要对未来发展方向有一个清晰认识后,再做决定,不盲目跟风是第一步。“要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兴趣,更合理地认识自身、更科学地规划未来,研究生教育应当是一个增强学识、提升能力的过程,而不能仅将其视为提升学历或找工作的敲门砖。”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王剑说。规划:“考研风”吹过 新生活如何规划考研结束,回家跟家里人团聚是郑大新传院何曼佳最想做的第一件事,“下一学期就好好准备毕业论文和找工作,顺便计划想去新疆或者云南旅游。”经历了一场考研风的洗礼,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的潘国庆说:“更加懂得学习之于人的重要性,懂得自律之于成功的关键性,今后会抓紧学习和自律的缰绳,在学术上创造一番新天地。”走出考场,迎接他们的便是新的生活,如何进行新的人生规划?河南财政金融学院会计学院教授李爱红表示,从职业规划看考研职业的选择,实际上是“社会需要的”“我能做的”“我想做的”之间做平衡。“我想做的”是内心所追求的理想和抱负,“我能做的”是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取得的职业证书,以及人脉,如果把“社会需要的”、“我能做的”、“我想做的”画成三个圈儿,那么三者的交集就是自己的职场定位。同时,为减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大学生要尽可能地在学校期间,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扩大“我能做的”那个圈,以便为自己的理想和社会的需求,寻找更多的交集机会。考研以及工作后的学习,从职业规划上,其意义也在于不断扩大“我能做的”那个圈儿。(记者 张楠)

疗养院

当前的考研热是否说明考研越来越重要

考研的重要程度是因人而异的,从大的产业背景来看,当前读研会打开更多的就业渠道,所以考研对于一部分岗位诉求相对比较高的人来说还是比较重要的。当然,考研对于个人发展是否重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综合分析:第一:自身是否具备考研的基础。当前考研的竞争是相对比较激烈的,尤其是选择重点高校的热门专业,往往需要考生具有扎实的基础和较强的学习能力。研究生阶段主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所以对于学生的要求要更高一些,另外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对于资源的要求也相对比较高,所以往往资源整合能力更强的高校会有更好的学习体验。第二:个人的发展规划。考研是否重要还取决于自身的发展规划,如果未来要想从事研发领域的相关工作岗位,或者想到教育行业发展,那么读研往往是比较现实的选择。以IT行业为例,不少大型科技企业的研发级岗位往往只招聘研究生。第三:专业特点。考研对于一部分专业性较强的专业来说还是比较重要的,比如医学类相关专业如果想找到对口的岗位,往往需要具备研究生以上的学历。所以,考研是否重要还要结合自身的专业。在当前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下,考研的人数在不断攀升,由于研究生教育资源相对有限,所以只有一小部分考生能够走进研究生课堂。但是,并不是考研热就一定能够说明考研对于每个人都重要,实际上对于一部分就业情况比较好的专业来说,到行业领域发展同样能够获得能力上的提升,而且积极参加工作也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我!

老球迷

考研人数逐年上升,考研到底有没有这么大必要?你怎么看考研热?

考研是社会发展大趋势,不是因为某一个人物才考研热?你怎么看?考研这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不是因为某一个人物才有考研热,恰恰是因为考研才成就这样的人物。第一、考研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现在看来,考研确实慢慢成为好多人提高自己学历的一个必要的选择。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不学习,不进步就会被淘汰。这是毋容置疑的,也是不可抗拒的。这也是一个很正常的社会现象,不是某一个就能推动的。反而是在考研热的大背景下成就了一批人。将一些人推上神坛,这也是无可厚非的。这些人可能会影响某一趋势,但起不了决定性作用。因此,考研已经慢慢的演化成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当然会随时代不断变化,变得日益普遍和正常。第二、考研可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有需求才会有市场,才会有考研热,没有需求也就不会有这么多人考研了。大家考研的最初目的有很多种,有的确实想的比较单纯,要读书嘛,肯定要读到最高。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生存才是我们的第一需求。不管到那个层次,能够生存生活才是我们进行所有活动第一目的。到研究生层次,已经不单单是满足需求的时刻了,可能是达到了需求层次,是为了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过的更加自在和滋润了。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只要有不断需求,就会有大的社会市场。显然,考研就是这样。第三、往高处走的社会需要。有时候,学历确实是会成为我们往高处走的绊脚石,为了能踢开这个绊脚石,你就要有一身过硬的本领,这时候考研,提高学历就成了提高自身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可能提高自身实力的方法有多种,但最轻松,最方便的莫过于考研了。这确实成为了一个很好的通道,也成了多数人的首选方案。因此,毕业生基数增大,也成为考研人数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一种社会大势所趋吧!

上善

光明时评|考研热折射出人才评价存在的问题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29日 02版)  【光明时评】  2020考研“大战”结束,报考人数达377万,较去年增加36万,再一次刷新了考研人数记录。面对持续升温的“考研热”,有部分舆论认为,考研已成为“第二次高考”。  客观地说,“考研热”自有其合理的一面。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时代,有必要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今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合理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坚持供给与需求相匹配、数量与质量相统一,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培养能力相匹配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节奏,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适度超前布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报考研究生人数的增加,正是对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政策的一种回应。  而对考研学生的调查也显示,有超过80%的考生希望通过考研实现学历层次的提高,以实现几年后更好的就业。把考研作为“就业避风港”,也是部分学生面对就业情势作出的现实选择。据统计,202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超过900万。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考研自然被当作一个重要出口。  相关研究报告指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是考研的“生力军”,而这个群体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最难的群体。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为何绝大多数选择考研?这又与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导向有关。教育部等部门在2015年曾印发指导意见,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然而,不少地方本科院校并不安于应用型的定位,不以就业为导向办学,而是追求“高大上”。有的地方本科院校,在新生入校时向学生灌输“准备考研”“把考研作为第二次高考”的观念。  如此办学,势必会将学生导向考研“大战”。而且,为提高考研成功率,这些地方本科院校围绕考研科目开展教学,非考研科目的教育教学被边缘化,与部分高中学校为提高高考升学率而备战高考的做法如出一辙。这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生的生源素质,也影响本科毕业生毕业时的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研究生招生单位一直在推进研究生推免改革,就是为了遏制应试考研,引导大学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囿于现实因素,推免政策主要集中在排名靠前的高校实施,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升学读研,主要还是通过统一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以提升学历作为考研的主要目的,还与用人单位招聘中不断抬升的学历门槛要求密切相关。从现实经验中得到的“学历通胀”等判断,推动不少学生一心实现从本科到硕士,从一般院校到名校的学历跃升。这在研究生招生中直接表现为名校与非名校的冷热不均:名校报考火爆,非名校的普通院校报考者较少。  因此,“考研热”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和人才评价存在的问题。要治理这一问题,应刻不容缓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推进社会从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的转变。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  很显然,如果本科院校坚持学历导向办学,用人单位坚持以学历论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学历情结”“名校情结”就难以消除。这将导致在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后,依旧存在严重的教育竞争焦虑,很难形成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则意味着将被裹挟进这场围绕学历的激烈竞赛中。对于当前的考研热,尤其需要我们冷思考。盲目追求学历提升的考研热,会加剧学历泡沫,制造教育浪费和学历高消费。引导考生理性考研,有赖于有关各方对暴露出的学校办学与用人导向问题,进行深入的改革。  (作者:熊丙奇,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来源 光明日报  编辑 吴春生

考研热折射出人才评价存在的问题

【光明时评】2020考研“大战”结束,报考人数达377万,较去年增加36万,再一次刷新了考研人数记录。面对持续升温的“考研热”,有部分舆论认为,考研已成为“第二次高考”。客观地说,“考研热”自有其合理的一面。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时代,有必要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今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合理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坚持供给与需求相匹配、数量与质量相统一,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培养能力相匹配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节奏,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适度超前布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报考研究生人数的增加,正是对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政策的一种回应。而对考研学生的调查也显示,有超过80%的考生希望通过考研实现学历层次的提高,以实现几年后更好的就业。把考研作为“就业避风港”,也是部分学生面对就业情势作出的现实选择。据统计,202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超过900万。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考研自然被当作一个重要出口。相关研究报告指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是考研的“生力军”,而这个群体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最难的群体。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为何绝大多数选择考研?这又与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导向有关。教育部等部门在2015年曾印发指导意见,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然而,不少地方本科院校并不安于应用型的定位,不以就业为导向办学,而是追求“高大上”。有的地方本科院校,在新生入校时向学生灌输“准备考研”“把考研作为第二次高考”的观念。如此办学,势必会将学生导向考研“大战”。而且,为提高考研成功率,这些地方本科院校围绕考研科目开展教学,非考研科目的教育教学被边缘化,与部分高中学校为提高高考升学率而备战高考的做法如出一辙。这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生的生源素质,也影响本科毕业生毕业时的就业竞争力。近年来,研究生招生单位一直在推进研究生推免改革,就是为了遏制应试考研,引导大学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囿于现实因素,推免政策主要集中在排名靠前的高校实施,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升学读研,主要还是通过统一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以提升学历作为考研的主要目的,还与用人单位招聘中不断抬升的学历门槛要求密切相关。从现实经验中得到的“学历通胀”等判断,推动不少学生一心实现从本科到硕士,从一般院校到名校的学历跃升。这在研究生招生中直接表现为名校与非名校的冷热不均:名校报考火爆,非名校的普通院校报考者较少。因此,“考研热”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和人才评价存在的问题。要治理这一问题,应刻不容缓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推进社会从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的转变。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很显然,如果本科院校坚持学历导向办学,用人单位坚持以学历论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学历情结”“名校情结”就难以消除。这将导致在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后,依旧存在严重的教育竞争焦虑,很难形成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则意味着将被裹挟进这场围绕学历的激烈竞赛中。对于当前的考研热,尤其需要我们冷思考。盲目追求学历提升的考研热,会加剧学历泡沫,制造教育浪费和学历高消费。引导考生理性考研,有赖于有关各方对暴露出的学校办学与用人导向问题,进行深入的改革。(作者:熊丙奇,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来源:光明日报

疯女泪

“考研热”的背后原因分析

当今社会,变化与发展无疑孕育着丰富的发展机遇,“现代化的推进意味着人类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领域的扩张,社会流动性增大,人们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是多样的,风险中存在的未知和不确定性因素恰恰成为变化求新的时机”,而当我们面对着诸多发展的不确定性与多重的可能性,应当通过自身积极而理性的选择来把握时机,把握机遇。在广阔的时空领域,选择是当代人自我发展的必然选择方式,它使当代人的主体能动性高涨,每一种流动方式都意味着重新的选择和新的挑战、新的机会与机遇,人的生命也因此而获得扩展与丰富。目前对于“考研热”现象的研究,几乎都围绕现象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和个人原因来分析的。首先,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增加了对高学历、高知识的需求。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社会各行各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也正在形成,这就是“考研热”出现的主要社会原因。我国的人才战略思想主旨是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而研究生教育是一种以科研竞争为主的人才竞争,经济发展理所当然伴随着人们对高学历的追求和对教育支付能力的提高。随着我国人才市场的茁壮发展,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社会回报率呈不断增长的趋势,社会大众乐意接受高层次教育和获取高学位的愿望也就日益高涨,由此形成了一个新的消费领域。现在企事业单位在录用人员时也存在着“惟学历论”的思想,用人单位对学历的重视和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大众对高学历的追求。研究生学历仿佛一张“通行证”,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比如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为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就业制定了相当多吸引人的优惠政策,涉及户口、住房等基本问题都有倾斜性政策,然而本科生就很难有这样的“礼遇”,因此在无形中吸引着众多的本科毕业生向研究生队伍进军。其次,学校鼓励、支持本校学生参加研究生考试。随着本科生就业的困难加剧,教育部和社会各界对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越来越关注。根据规定,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可以算在就业范围之内,同时学生考研亦能反映出本校的教学水平和师资力量,所以很多高校积极引导应届生考研,这样既能给学校带来利益,也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学校向学生反复宣传考研的优惠政策及研究生的发展前景,对应届大学生的考研动机的产生了较好的引导作用。最后,就业难成为大学生考研的直接因素。近些年,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面对残酷的现实,家长及学生都认为,只有拿到硕士文凭才有机会取得理想工作的敲门砖。针对就业带来的压力,许多应届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这条路,期望以此求得预期的“好工作”。综上所述,应届毕业生考研的动机既有外部因素的作用,也有内部因素的影响,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内在因素是引发大学生考研动机的决定性因素。在现今社会对知识和人才日益重视情况下,考研拥有改变个人命运的功能。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不仅能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锻炼思维的灵活性,提高个人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还有可能创造机遇、改变现状,为将来更好地抓住机遇、施展个人才华搭建一个起点比较高的平台。因此,内在因素一般比较稳定,不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只要主观上有思想准备,就会按照计划脚踏实地将考研的想法付诸于实际的行动。此外,外界因素是促使内在动机转化的重要因素。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不可能不受到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环境因素和客观因素同样会对本科毕业生产生考研想法并对考研动机的转化产生影响。最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地扩大使上大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只有考上研究生,才可以在学业上更上一层楼,同时在学习期间也能享受到国家的一些优惠政策,在毕业后也有机会享受到较好的福利待遇,甚至在某些地区出台的人事制度、就业岗位设置、福利待遇等规定都只有硕士以上学历才能享受,这些情况使得本科毕业生就业时遭受冷落,加之周围同龄人群的态度,父母和亲友的期望,学校的教育和引导等因素最终都会促使应届大学生做出考研决定。

全矣

2021年考研“白热化”竞争!考研为何这么“热”?

进入12月后,带来的不仅天气的变化,对于考研学子们来说2020年的考研也开启了倒计时模式。如今距2021年考研时间不足20天,从各个学校公布的数据中显示,今年或许是近几年考研竞争最为白热化的一年,多所高校考研报名人数涨幅超过10%!相信不少人都会发出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选择考研之路?而最近“如何看待考研热”的话题也引起了广大网友们的广泛讨论与关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踏上考研之路,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对很多学子选择进入考研大军的现象,有的考研学子表示这是他们在高考之后的“另一扇窗”,考研可以让他们弥补希望。但也有不少网友表示:与其说是“考研热”,不如说是“就业难”!那我们如何综合的看待“考研热”呢?一、就业难导致考研热就业难是催生考研热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为不断的“扩招”,让本科生的学历贬值、就业竞争力持续上增。再随着前段时间的“取消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的区别”的政策发布,让不少本科生都选择用考研来提升自己的学历。对于在一二线城市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刚毕业面临的压力是十分“残酷”的,可能连最基本的生活开销都支撑不了,为了避免这种窘迫的情况,不少学子便选择了考研。一方面,考研可以延缓毕业,让自己暂时不必遭受社会的“毒打”;另一方面,考研是一个可以让自己充电静候时机的过程,在现如今过于严峻的情况下学习提升给自己日后的工作竞争增加筹码。二、缺乏规划、逃避就业在大学时期,学生们应该对自己又一个职业规划,明确今后的职业之路,只有这样在面临就业时才不会感到慌张。但很多大学生在校园时期时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规划,对自己的将来感到十分的迷茫,不知道要干什么,便想着用考研来给自己进行一个“行为缓冲”,让自己逃避就业。学生时代较工作而言,很多人都会去下意识的害怕就业,部分学生会选择继续学习考研来给自己一个理由不去工作,这也是导致考研人数越来越多的因素之一。当然,除了以上主要的两个导致“考研热”的因素之外,也有部分学生会因为身边的人都在考验而选择“随大流”考研,但不管你或者身边的朋友因为什么原因而选择考研,都应该要明白考研虽然会提升自己的学历和慢于工作一步,但是该面对的终将会面对。虽然学历不是决定个人成败的唯一因素,但是学历的高低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你的文化学识及个人素养,在工作中也会不同的程度地影响着你踏入职场起步的高低。但是万事无绝对,学历不一定能决定能力,但学历却可以反映部分个人品质。总之,不管你或你身边的亲朋好友因为什么而选择考研,都要付出足够的心血去对待。在这考研时间不足20天的日子里收下这份考研指南,助你考研成功“上岸”!虽然今年的考研十分的“热”,考研人数十分的“多”,但是也不要过于紧张,因为考研还是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如院校、专业、地区等等。所以在这最后的时间里,照顾好自己的身体,稳住心态、下足功夫,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去备考!

从天之理

光明日报:考研热折射出人才评价存在的问题

2020考研“大战”结束,报考人数达377万,较去年增加36万,再一次刷新了考研人数记录。面对持续升温的“考研热”,有部分舆论认为,考研已成为“第二次高考”。客观地说,“考研热”自有其合理的一面。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时代,有必要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今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合理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坚持供给与需求相匹配、数量与质量相统一,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培养能力相匹配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节奏,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适度超前布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报考研究生人数的增加,正是对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政策的一种回应。而对考研学生的调查也显示,有超过80%的考生希望通过考研实现学历层次的提高,以实现几年后更好的就业。把考研作为“就业避风港”,也是部分学生面对就业情势作出的现实选择。据统计,202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超过900万。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考研自然被当作一个重要出口。相关研究报告指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是考研的“生力军”,而这个群体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最难的群体。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为何绝大多数选择考研?这又与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导向有关。教育部等部门在2015年曾印发指导意见,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然而,不少地方本科院校并不安于应用型的定位,不以就业为导向办学,而是追求“高大上”。有的地方本科院校,在新生入校时向学生灌输“准备考研”“把考研作为第二次高考”的观念。如此办学,势必会将学生导向考研“大战”。而且,为提高考研成功率,这些地方本科院校围绕考研科目开展教学,非考研科目的教育教学被边缘化,与部分高中学校为提高高考升学率而备战高考的做法如出一辙。这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生的生源素质,也影响本科毕业生毕业时的就业竞争力。近年来,研究生招生单位一直在推进研究生推免改革,就是为了遏制应试考研,引导大学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囿于现实因素,推免政策主要集中在排名靠前的高校实施,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升学读研,主要还是通过统一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以提升学历作为考研的主要目的,还与用人单位招聘中不断抬升的学历门槛要求密切相关。从现实经验中得到的“学历通胀”等判断,推动不少学生一心实现从本科到硕士,从一般院校到名校的学历跃升。这在研究生招生中直接表现为名校与非名校的冷热不均:名校报考火爆,非名校的普通院校报考者较少。因此,“考研热”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和人才评价存在的问题。要治理这一问题,应刻不容缓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推进社会从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的转变。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很显然,如果本科院校坚持学历导向办学,用人单位坚持以学历论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学历情结”“名校情结”就难以消除。这将导致在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后,依旧存在严重的教育竞争焦虑,很难形成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则意味着将被裹挟进这场围绕学历的激烈竞赛中。对于当前的考研热,尤其需要我们冷思考。盲目追求学历提升的考研热,会加剧学历泡沫,制造教育浪费和学历高消费。引导考生理性考研,有赖于有关各方对暴露出的学校办学与用人导向问题,进行深入的改革。(作者:熊丙奇,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