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券商研报不会看?手把手教你读懂研报玛黑区

券商研报不会看?手把手教你读懂研报

证券市场向来风云诡谲,难以预测,股市最不缺的就是小道消息和各式谣言,以及误信谣言被割的“韭菜”。在这样的情况下,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获得去伪存真的眼力,变得难能可贵。优秀的公司是能够保持长期稳定增长的。本质上,在下跌时敢于买入和加仓的勇气和上涨时仍然坚定持有的信心是基于对公司价值的深刻理解。知道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性如何,天花板在哪里,才能知道公司的价值区间,才能判断公司当下的估值是否合理。已经涨得很厉害,PE很高的股票仍然可以关注,一方面只要业绩继续增长,就能继续推动股价上涨,另一方面,好股票也有落难的时候,等它碰到一些危机,譬如说投资失误或者公关危机,但只要不影响主营业务,就是买入的好时机。那么问题来了——作为一个普通投资者如何深入了解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及时发现被券商看好的个股线索?如何更好地理解个股的价值增长逻辑和区间?对一般投资者来说,动辄价值上千上万的买方研究报告,过于昂贵了。一部分投资者会选择自己阅读网上就可获取的卖方研报,发现研报内的上涨线索。另一部分投资者则会选择一些机构平台的服务,来帮助自己做出价值投资的判断,【发现报告】推出的“看涨线索”专题社群就提供,发现优质个股、提炼研报核心增长逻辑等服务。那么一份卖方研报究竟该怎么读?读什么?1、深度行业研究报告有很多公司都是跟随行业动向的,行情好的时候,公司过的都挺好,各类数据也很好看,例如前段时间的口罩行业,行业会受到相关产业政策、实际发展情况等等的干预,这些资料都是个人不容易收集、不容易把握的。相对可靠的政策解读、行业发展趋势解读可以更好的帮助投资者把握自己所关注行业、公司的增长逻辑。像中金公司在行研领域首屈一指,中金的报告在政策解读、行业发展趋势解读上往往具有很强的指导性。2、企业实际数据一般企业的财务类数据、产品、价格、种类等数据都是券商分析师花费大量时间查找分析得出的,可信度较高,这些数据可以省去投资者大量调研的时间。3、报告结论推出的过程报告作出结论之前,可以重点关注其推论的过程,是否可信,是否符合逻辑,一份研报只能作为投资者的信息来源之一,切忌将券商研报当作自己的投资导向标。4、分析师《新财富》杂志每年都会推出分析师的排名,评估分析师的个人水平,《新财富》的排名是目前公认最权威的排名,具有很强的参考性。相比市面上掺杂了各类尔虞我诈的小道消息,券商的研究报告相对来说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公司数据解读、行业政策解读也相对更具权威性,可以作为我们判断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重要辅助工具,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投资者自己形成自己的判断逻辑,练就去伪存真的本领。

怪尸记

2020年11月证券专项《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证券分析师)》答案

2020年11月证券专项《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证券分析师)》已经考完了,为了大家能够及时进行对答案、估分,整理了该专业部分真题及答案(答案非官方公布,答案仅供参考。时间有限 仅收集一部分试题),供给大家参考也欢迎大家一起来完善试题内容转发的同时别忘了点赞收藏评论一下,感谢一、单选题(共 40道,每题 0.5 分)1、根据美国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Value Chain)理论,公司的总价值包括()和利润这两部分。A.生产活动B. 辅助性的支持活动C.基本活动D.价值活动答案∶D解析∶企业的总价值包括价值活动和利润两部分.2、在中国股权分置改革中,第二类“受限股”指的是()A. 上市公司再融资产生的受限股B. 内部职工险等历史遗留形成的受限股C. “新老划断”后新的IPO 公司产生的受限股D. 股改直接产生的受限股答案∶C解析∶ 受限股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股权分置改革所产生的受限股。第二类∶“新老划断”后的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所产生的受限股。第三类∶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产生的受限股。3、现金流贴现模型是运用收入的()方法来决定普通股内在价值A. 资本资产定价(CAPM)B. 市场中性定价C. 资本化定价D. 套利定价答案∶C解析∶现金流贴现模型(DCF)是运用收入的资本化定价方法来决定普通股票内在价值。一种资产的内在价值等于预期现金流的贴现值4、下列关于行业生命周期的说法,错误的是()A.遗传工程处于行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中期B.投资于行业生命周期幼稚期的行业风险很大C.处于成熟期的行业中,仍有一些企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性D.对于收益型的投资者,分析师可以建议优先选择处于成熟期的行业答案∶A解析∶遗传工程处于行业生命周期的幼稚期5、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A. 特殊性政策工具和强制性政策工具 B. 特殊性政策工具和选择性政策工具C. 一般性政策工具和强制性政策工具D. 一般性政策工具和选择性政策工具答案∶D解析∶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和选择性政策工具6、基本原理是“强者恒强”,投资者买入所谓赢家组合(即历史表现优于大盘的组合),试图获取惯性高收益的策略是()A. 回归策略B. 多-空组合策略C. 动量策略D. 趋势策略答案∶C解析∶动量策略也称惯性策略,其基本原理是“强者恒强”,投资者买入所谓赢家组合即历史表现优于大盘的组合,试图获取惯性高收益7、凯恩斯的需求是指社会上商品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假设某年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同时存在失业,那么()A. 国民收入会下降,失业会上升B. 国民收入会下降,失业会下降C. 国民收入会上升,失业会下降D. 国民收入会上升,失业会上升答案∶A解析∶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同时存在着失业,表明有效需求不足,于是失业率就会上升,国民收入水平就会下降。8、在经济周期的四阶段下,大类行业的板块轮动规律基本符合投资时钟的内在逻辑,一般来说,在收缩阶段表现较好的是()。A. 能源、材料、金融B. 工业、日常消费、医疗保健C. 能源、金融、可选消费D. 医疗保健、公共事业、日常消费答案∶D解析∶在收缩阶段,表现较好的是医疗保健、公用事业、日常消费。经济收缩阶段,公司产能过剩,盈利能力下降,在去库存压力下商品的价格下行,表现为低通货膨胀甚至通货紧缩。而医疗保健、公共事业、日常消费是生活必需,受经济形势影响较小。

密者

证券行业专题研究报告:聚焦富途,解析跨境互联网券商崛起之道

(报告出品方/作者:兴业证券,许盈盈)1、跨境互联网券商:具备高成长性的独特赛道2019 年 3 月,富途控股和老虎证券相继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市,以其独特的细 分赛道和高成长性引发资本市场对于跨境互联网券商的广泛关注。与传统券商相 比,互联网券商在用户体验、技术设施、运营效率及营销方式等方面的优势显著, 据 Oliver Wyman 数据显示,全球在线证券市场规模从 2012 年 12.3 万美元增长至 2018 年的 37.7 万亿美元,年化复合增速达 20.6%,带动在线证券交易渗透率从 15.8%提升至 35.0%。跨境互联网券商则是处于更加优质独特的细分赛道,以富途 证券为例,聚焦于港美股市场,主要目标客群定位为具有跨境投资需求的中国新 兴富裕群体,以及香港、新加坡和美国等持牌经营地区的零售投资者。基于我国 居民财富的稳步增长和境外资产配置需求的持续提升,我们认为此细分赛道正处 于高速增长阶段,有望进一步拓宽券商的展业空间。1.1、需求端:居民全球化资产配置需求强劲增长居民财富稳步增长,全球化资产配置需求愈发强烈。随着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逐 步提高,大众富裕阶层投资者数量及资产规模的双重增长,极大地推动了全球化 投资及资产配置需求的提升。据 Oliver Wyman 数据显示,中国内地居民的海外可 投资资产从 2012 年的 0.2 万亿美元增长至 2018 年的 1.4 万亿美元,CAGR 高达 38.3%,但海外资产占可投资资产总额的比例仅为 5.7%,仍明显低于海外发达国 家的 20%-40%,海外资产配置具备较大提升空间。Oliver Wyman 预计 2023 年中 国内地居民的海外可投资资产将有望增长至 4.4 万亿美元,对应 CAGR 为 25.7%, 海外渗透率有望提升至 10.8%。其中海外股票配置金额将由 2018 年的 0.3 万亿美 元增长至 2023 年的 0.8 万亿美元,对应 CAGR 为 25.8%。分区域来看,中国香港和美国是境外投资最受欢迎的两大市场。据国家外汇局统 计数据显示,中国对外股本证券投资资产由 2015 年的 1687 亿美元增长至 2020H1 的 4105 亿美元,CAGR 为 18.2%;其中,中国香港和美国的投资规模 CAGR 分别 为 41.5%和 8.9%。截至 2020H1,中国香港和美国两大市场占比我国对外股本证券 投资总规模的比例分别为 49.5%和 23.2%,合计占比高达 72.7%。随着新经济企业 持续涌现,阿里、京东、网易等众多优质新经济中概股纷纷选择在中国香港、美 国上市,投资者分享新经济成长红利的需求愈发强烈;且相较于内地 A 股市场, 中国香港、美国资本市场发行、定价、交易和退市机制等更为成熟完善,专业机 构投资者占比较高,对内地投资者的吸引力日趋提升。内地投资者也逐步成为港股、美股线上零售交易市场的重要参与方。内地投资者 的港股线上零售交易额由 2012 年的仅 47 亿美元,快速增长至 2018 年的 1367 亿 美元,占比港股线上零售交易总额的 11.7%,CAGR 高达 75.4%;内地投资者数量 也由 3.98 万人提升至 41.32 万人。内地投资者在美股线上零售市场的交易额由 69 亿美元提升至 2881 亿美元,占比美股线上零售交易总额的 3.8%,CAGR 高达 86.3%。据 Oliver Wyman 预计,至 2023 年,内地投资者在港股、美股市场的线上 零售交易额占比将分别增至 19.8%、9.8%,对应 CAGR 为 25.8%、26.2%。1.2、供给端:跨境互联网券商有效解决传统渠道的痛点目前可供内地个人投资者选择的境外投资方式主要有四种:1)通过港股通机制进 行交易;2)购买 QDII 基金间接参与交易;3)在港/美本地券商开户直接交易; 4)在跨境互联网券商开户交易。前三种传统跨境证券投资方式在开户门槛、投资 标的、交易时间及交易费用等方面均未能较好满足客户全球化的资产配置需求, 而跨境互联网券商有效地解决了其痛点问题:开户门槛:传统渠道开户门槛高,开户流程复杂。开通沪港通和深港通均需 在开通前20个交易日内的日均资产不低于50万元,对普通投资者门槛较高; 而在港/美本地券商开户,需要准备签证、境外银行卡以及地址证明等大量材 料,且审核流程往往需要数周。跨境互联网券商通常 0 门槛且开户流程简便, 以富途和老虎为例,两者都为 0 门槛开户;且用户只需要准备身份证原件, 按网上操作指引 5 分钟即可完成在线注册流程。投资标的:传统渠道投资标的有限。沪港通只能投资恒生综合大/中型股指数 的成份股、A+H 股上市公司的 H 股;相较沪港通,深港通下的港股通增加了 市值 50 亿港元以上的恒生综合小型股指数成份股,截至 4 月 6 日,沪港通、 深港通下港股可投资标的分别为 362 只和 519 只。QDII 基金投资标的为一揽 子投票组合,无法购买指定个股;截至 4 月 6 日,我国 QDII 基金的数目为 170 只,资产规模 1360 亿元,仅占比公募基金总额的 0.64%。而跨境互联网 券商投资交易标的不受限制,以富途和老虎为例,除了港美股外,还支持期 权、期货、窝轮、牛熊证、新股等丰富品种交易。交易时间:传统渠道交易时间受限。沪港通和深港通仅在 A 股、港股市场同 时开市时才可以交易,QDII 基金仅在 A 股、港/美股同时开市时可以交易, 且受国内外节假日的双重时间限制。而跨境互联网券商交易时间灵活,仅需 在当地市场开市时即可交易,不受国内时间及节假日限制。交易费用:传统渠道交易费用较高。港美本地传统券商通常交易费用较高且 存在汇率风险。跨境互联网券商交易费用较低。以港股券商佣金为例,传统 中资券商的佣金收费为 0.10%-0.30%,而富途证券的交易佣金率为 0.03%。1.3、深化资本市场双向开放,跨境金融服务前景可期监管面向跨境互联网券商态度有待明确,业务经营尚存局限。目前我国资本项目 下的外汇收支尚未完全开放,根据《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个人结汇和 境内个人购汇实行年度总额管理,年度总额为每人每年等值 5 万美元。关于跨境 互联网券商的合法性问题也有待明确,根据《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规定,境 外证券经营机构在境内经营证券业务,应当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外 汇局也多次表示对违反我国法律法规的银行、证券、保险、支付等跨境金融服务, 相关金融监管部门要严查重罚跨境“无照驾驶”。因此,受不具备境内经营牌照 的影响,当前跨境互联网券商的服务对象存在局限性,业务经营存在灰色地带。随着我国持续深化改革,稳步推进高水平资本项目开放,跨境金融服务的前景可 期。近年来,外汇局持续深化改革,包括改革合格机构投资者制度(QFII、RQFII、 QDII)、推出两地互联互通机制(沪深港通)、落实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加快 银行间债券市场开放、推出债券通/理财通、推出境内有限合伙(QDLP)/投资企 业(QDIE)试点等一系列措施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2021 年 2 月,国家外汇 局资本项目管理司司长叶海生表示“研究有序放宽个人资本项下业务限制”,其 中首次提及“研究论证允许境内个人在年度 5 万美元便利化额度内开展境外证券、 保险等投资的可行性”,预计中国居民金融资产全球化配置趋势将提速,进一步 拓宽跨境综合金融服务的展业空间。2、 迅速崛起的数字化金融科技集团——富途控股2.1、跨境交易突围,金融科技生态圈逐步完善富途证券成立于 2012 年 4 月,是一家专注为投资者提供一站式港股、美股交易 服务的跨境互联网券商。2009 年,富途团队开始从零了解香港市场和券商运作规 则,并着手组建港股交易团队,从用户角度去深度体验交易和了解市场。历经多 年研发,2011 年 12 月富途自主研发的港股交易系统一次性通过港交所认证,并 成为市场上响应速度最快的港股交易系统。2012 年 4 月富途证券在香港注册成立, 同年 10 月获香港证监会发牌正式对外营业;随后分别于 2014 年、2015 年、2017 年获得腾讯、经纬和红杉三大国际顶级投资机构三轮投资的重磅加持。2019 年 3 月,富途证券母公司富途控股(FUTU)正式挂牌美国纳斯纳克交易所,成为中国 首家海外上市互联网券商。富途证券定位数字化金融科技企业,提供覆盖多市场的全数字化在线交易平台, 致力于变革投资体验。公司采用“自主申请、直接持牌”的经营模式,截至 2021 年 3 月,富途证券持有香港证监会颁发的 1/2/3/4/5/7/9 类牌照资质(中央编号: AZT137)、美国证券经纪牌照和清算牌照以及伦交所和绿宝石交易平台会员资格 等 35 张金融牌照与资质,实现主流金融市场全面持牌;业务范围覆盖港股、美股、 A 股通三大资本市场,包括股票、ETF、期权、窝轮、牛熊证、新股等丰富交易品 类;聚焦于新兴的中国富裕群体(包括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海外地区华人用户), 通过旗下数字化金融服务平台“富途牛牛”为用户提供交易结算、行情资讯、财 务数据、财经要闻、互动社区等一站式服务,致力于打造新一代互联网券商。2.2、互联网基因淳厚,创始人拥有绝对控制权富途证券隶属于母公司富途控股,创始人李华先生拥有绝对控制权。公司互联网 基因淳厚,创始人李华先生 2000 年加入腾讯,是腾讯第 18 号员工,曾任腾讯多 个高管职位,是腾讯 QQ 早期研发参与者、腾讯视频创始人,在腾讯工作期间发 行 23 项国内外专利,2008 年获深圳市政府颁发的“创新人才奖”。富途控股采用 双重股权架构(AB 股),AB 类股票享受同样的股东权益,但每一份 B 类普通股 的投票权相当于 20 份 A 类普通股的投票权,截至 2021 年 2 月末,李华先生持有 3.54 亿股 B 类普通股,0.5 亿股 A 类普通股,持股占比 37.2%,投票权占比高达 68%;腾讯自 2014 年 10 月以来三轮领投富途,是公司重要的战略投资者,当前 持股比例为 22.8%,投票权占比为 27.9%。背靠腾讯,助力富途在互联网证券蓝海中脱颖而出。腾讯不仅为富途的经营发展 提供了资金基础,更是提供了技术、管理、品牌等多领域全方位的支持,2018 年 12 月,富途控股与腾讯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腾讯在线平台进行内容、云、 ESOP 服务及管理、人才招聘和培训等领域的合作,并持续探索与金融科技相关产 品和服务领域的潜在合作机会,拓展双方国际业务布局。在技术方面,2014 年 5 月,腾讯云便与富途展开深度合作,为富途客户提供 稳定快速的网络接入服务;2015 年 4 月,富途启用腾讯云虚拟私有云服务, 再度提升内网路由效率。2018 年 12 月,富途和腾讯云及香港电讯合作推出 香港首个金融专有云——富途金融专有云,为用户提供更为快速及安全稳定 的金融服务体验。腾讯云在云计算基础设施上的优势技术能力与富途证券业务上的专研相得益彰,助力富途打造安全可信的互联网证券服务,这也是富 途始终秉持的重要目标。据公司 2020 年财报数据显示,2017-2020 年富途从 腾讯采购设备、云服务及 SMS 服务费用分别为 880 万、1590 万、5850 万和 5660 万港元。在管理方面,腾讯帮助富途建立薪酬服务体系、长期激励体系、职级晋升体 系以及企业文化等,富途大学培训体系也是腾讯协助建立的,这使得公司深 度受益于腾讯在企业管理上的经验和沉淀,因此富途自创立开始便打上了深 深的“腾讯烙印”,富途秉承“体验至上、用户第一”的发展理念,始终坚 守“关注用户价值”,这与腾讯“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的经营理念不谋 而合。在品牌方面,作为腾讯生态圈的重要一环,富途深度受益于腾讯的品牌价值, 腾讯允许富途使用腾讯品牌为公司背书。富途在 QQ 钱包/浏览器、微信搜索 等入口均有出现,在获取广大用户流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得到腾讯品牌授 权后的背书价值,从而在极大程度上缓解用户对于资金转账的不信任问题。2.3、业绩持续高爆发,增长动力强劲居民境外配置需求强劲增长,叠加互联网渗透率持续提升,带动公司业绩高增长。 自 2016 年以来,公司营收及净利润均呈现出强劲增长态势,营业收入自 2016 年 的 0.87 亿港元高速增长至 2020 年的 33.11 亿港元,CAGR 高达 148%;净利润更 是由 2016 年的亏损 0.98 亿港元大幅扭亏为盈,至 2020 年实现盈利 13.26 亿港元, 其中 2018 年、2020 年同比增速分别高达 1810%、700%。公司业绩高增长的主要 原因在于:1)居民可支配收入逐步提高,叠加我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开放,中国 投资者对境外资产配置需求强劲增长;2)线下证券交易向线上转移的趋势加快, 互联网券商渗透率持续提升。此外,随着公司业务规模及客户数量的增长,数字化平台的规模效应逐步显现,带动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提升,毛利率水平由 2016 年 48%大幅提升 30.8pcts 至 79%,净利率水平提升至 40%,ROE 近三年来均保持较 高水平,2020 年已升至 24.4%,较去年同期增长 15.3pcts。营收结构日趋多元,佣金收入占据半壁江山,利息收入迅猛增长。富途的业务以 股票交易和清算、融资融券服务为主,还包括财富管理、市场数据及资讯、社交 以及员工持股计划(ESOP)解决方案、IPO 分销等企业服务。其中股票交易清算 产生的佣金收入和融资融券产生的利息收入合计贡献 90%以上的营收,为公司核 心主业,2016-2020 年合计占比分别达 92%、93%、95%、92%、89%。交易佣金及手续费收入:主营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2016 年公司交易佣金及 手续费收入 0.74 亿港元,占营收比重高达 86%;公司客户数量与交易金额的 双双增长,带动公司交易佣金高速增长,2020 年达 19.90 亿港元,CAGR 高 达 127%。交易佣金占营收比重逐步下降至 60%,主要系公司持续拓展业务范围,营收结构日趋多元化,但佣金收入始终占据半壁江山。利息收入:主要包括保证金融资和证券借贷服务的利息收入、银行存款利息 收入和 IPO 融资利息收入等。自公司 2017 年推出融资融券业务以来,利息收 入呈现翻倍增长态势,由 2016 年的仅 0.06 亿港元跃升至 2020 年的 9.66 亿 港元,CAGR 高达 259%;营收占比由 7%逐年提升至 29%,成为公司重要的 业绩增长点。其他收入:主要包括 IPO 分销、企业公共关系服务及 ESOP 管理服务收入等。 公司力争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服务,持续扩大业务范围:2019 年推出企业服 务品牌——富途安逸,为 B 端企业用户提供 IPO 分销、IR、ESOP 期权管理 等一站式服务;2019 年 8 月正式启动财富管理业务“现金宝”,2020 年 11 月正式升级推出“大象财富”平台作为财富管理业务独立平台。2020 年公司 实现其他收入 3.55 亿港元,占比总营收的 11%。3、 科技实力&运营能力领先,构筑坚固的护城河3.1、用户维度:付费客户高速增长,客户质量优异互联网券商最核心的价值就是 C 端流量,用户规模决定长期发展空间。富途证券 的发展历程符合典型互联网券商的成长路径,首先发轫于经纪业务,借助于轻资 产、低成本运营的互联网优势吸引流量,沉淀庞大的用户规模;进而在做大经纪 业务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延伸至信用业务和财富管理等多元化服务,因此用户规 模从根本上决定了公司的长期发展空间。富途新开户数及付费转化率均保持超预期的高速增长。公司注册用户、开户客户 和付费客户数1分别由 2016 年的 320 万、14.8 万、3.5 万,快速增长至 2020 年的 1190 万、142 万、51.7 万,CAGR 分别高达 39%、76%、95%。其中 2020 年公司 净新增 31.8 万名付费用户,同比增速高达 160%,这主要得益于港美股市场持续 波动,更多新投资者和新资本入场;以及中概股回归潮,尤其是在科技、生物技 术和财富管理领域。2016-2020 年公司开户客户占注册用户比例由 4.6%提升至 11.3%;付费客户占开户客户比例由 23.9%大幅提升至 36.4%,付费转化率稳步提 升,且 2019Q1 以来富途客户留存率始终维持 98%的高水平。客户质量优异,户均资产和换手率均较高。从用户画像来看,富途付费客户平均 年龄为 34 岁,其中约有 38%的客户从事互联网或金融行业,高学历用户超 95%, 汇聚一二线城市行业精英。港美股投资的资金及专业门槛天然对富途的目标客群 进行了筛选,从事港美股交易的大多为年轻、中高净值的用户群体,且其财富规模也处于快速成长期。从户均资产来看,2020 年富途客户户均资产规模达到 55.19 万港元,同比增加 25.7%,远超国内大多数券商的户均资产规模。付费客户数量 叠加户均资产的双重拉升,带动公司客户总资产强劲增长,由 2016 年的 155 亿港 元快速增长至 2020 年的 2852 亿港元,CAGR 高达 107%。从换手率来看,2019 年客户季度换手率在 258%至 359%之间,年度换手率为 1002%;2020 年以来客户 季度换手率有所提升,2020Q1-Q4 分别为 602%、452%、505%、424%,年度换手 率达 1214%。相较于传统券商,我们发现富途在获客方面的核心优势在于:1)互联网轻资产模式带来的低成本运营、低佣金竞争优势。富途证券采取线上交 易为主的轻资产运营模式,而线下营业网点租金和日常运营支出较少,从而使公 司节省大量的铺设线下营业网点及招募证券经纪人的成本;且随着经纪业务规模 及客户数量的增长,数字化平台的规模效应逐步显现,进一步摊薄各项费用开支。 低成本运营优势保障了富途能够持续收取较低的在线交易佣金率,从而引导大量 价格敏感性用户进行开户交易。港股方面,传统券商交易佣金率为千分之 1 至千 分之 3,而富途佣金率仅为万分之 3(相当于市场平均水平的 1/5),加 15 港元单 笔的平台使用费,并为高频交易者提供更优惠的阶梯式收费,极大程度上节省了 用户的投资成本;同样为互联网券商的老虎证券佣金率也仅有万分之 2.9。美股方 面,传统券商的佣金率为千分之 1 至千分之 5(即每股 1-5 美分),而富途的每股 交易佣金仅 0.49 美分,老虎证券仅 0.39 美分。A 股通方面,富途的佣金率也仅为 万分之 3(最低 3 元)。2)强有力的营销推广,获客方式精准多样。相较于传统券商,富途高度重视营销 推广,销售费用持续大幅增长,2020 年销售费用高达 3.85 亿港元;销售费率维持 在 11%-16%,而传统券商通常不足 5%。我们以“销售费用/净新增付费客户数” 来表示获客成本,可以看出富途的季度平均获客成本自 2019Q3 以来呈现明显的 下降趋势,由 3250 港元稳步下降至 2020Q4 的 1141 港元;年度平均获客成本也 由 2019 年的 2512 港元下降至 1210 港元,随着公司市场份额提升,获客成本显著 下行。富途的获客方式精准多样,主要包括线上和线下市场推广活动、精准营销、 口碑推荐、第三方引流和企业服务等方式。在中国香港,获客方式主要包括线下+线上+KOL 引流,线下在目标客户集中 的地区(如中环)铺设大量广告;同时与知名品牌联合跨界营销,如今年 2 月 富途与兰博基尼联袂发布大片,重点宣传富途 APP 既快又稳的交易体验。线 上在社交媒体、财经论坛等进行内容铺设,并与财经类 KOL 合作获取流量。在中国内地,获客方式主要有三种:给企业提供 ESOP 解决方案,将企业员 工转化为富途客户;针对有海外上市计划的新经济公司,将这些公司员工转 化为客户;以及基于数据驱动的精准营销,准确对接到“有海外资产的中国 人”,通过投教课堂推广(如科普港美股投资方法)、与品牌相关的广告(如 公司业绩、新上线业务、优惠活动等)来吸引客户。富途对新用户开户及老用户拉新均给予奖励,增强对新用户的吸引力,并激励老 用户主动传播。当前富途新开户用户可获得 180 天港股免佣;首次入金或转仓满 2 万港元,可获得抽奖机会 1 次(最低可获得 130 港元小米股票卡,最高可获得 1000 美金特斯拉股票卡)加赠基金收益券 1 张(添利收益率 15%,添利天数 3 天)。 老用户邀请新用户开户,可获 1 周港股免佣;被邀请人首次入金或转仓满 2 万港 元,可获得 200 港元腾讯股票卡,且奖励根据邀请人数递增。3)着力打造特色业务,在港股打新市场建立领先优势。2020 年共有 144 家公司 赴港 IPO(包括以阿里、网易、京东等优质新经济中概股),首日收盘上涨概率达 60.42%,首日平均涨幅 18.19%,首日一手累计收益可高达 16.34 万港元,2020 年 港股打新年化收益率高达 327%,投资者对于港股打新的热情火热增长。富途抓住 中概股回归潮及优质独角兽和新兴企业上市潮,着力打造出自身在港股打新市场 的领先优势,打响品牌口碑: 在富途牛牛 APP 上重点推出“新股认购”专栏,设置“认购记录、大 V 观点、 专题资讯、打新课堂、新股报告、新股日历、新股盈亏”7 个一级菜单,以“打 新课堂”为例,内容涵盖“走进新股世界、小白打新指南、锁定打新收益和 打新终极心法”四大模块,从港股打新的基础认识到进阶投资指南,再到实 操攻略均可轻松找到答案。 富途在 2019 年 8 月获取香港证监会 7 号牌照后,立即自研推出暗盘交易,可 以实现新股再流通,锁定收益、及时止损,为新股走势提供参考等多项功能; 还提供充裕的孖展额度,最高融资认购支持 20 倍杠杆。截至 2 月 4 日,快手 -W、泡泡玛特、蓝月亮、医渡科技和农夫山泉是富途暗盘成交金额 Top5 的 股票,富途暗盘成交额占比上市首日成交额比重为 1.95%-6.45%。 3.2、产品维度:打造极致用户体验,强化用户粘性富途致力于以科技赋能券商,打造极致用户体验,客户交投活跃度稳步提升。富 途平台的年度交易金额由 2016 年的 1959 亿港元高速增长至 2020 年的 34636 亿 港元,CAGR 高达 105%;单季度交易金额由 2019 年的季均 2200 亿港元大幅翻 倍跃升至 2020Q4 的 12100 亿港元,同比增速达 438%。公司客户日均收入交易量 (DARTs)同样由不到 10 万笔增长至 2020Q4 的 46.2 万笔,同比增长 340%。2020 年 7 月,富途成为首家跨入港交所 A 组券商行列的以零售业务为主的券商,此前 港交所 A 组券商主要包括以机构客户为主的高盛、摩根士丹利、瑞信等国际大投 行。据公司 2020 年度业绩发布会披露,2020 年四季度富途港股交易额市占率已 达 2.6%,较去年同期实现翻倍增长。全链条自主研发,持续研发投入&尖端技术人才储备,夯实技术和研发护城河。 公司自 2009 年开始进行底层系统构建,从前端 APP、中台交易到后端清算的一整 套系统均为自主研发,投资平台已形成高度自动化、多产品、多市场的科技闭环, 系统在可扩展性、敏捷性、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均显著领先于同业竞争者。借 助于全链条的自主研发能力,富途持续解决用户在开户、资金出入、行情、交易、 资讯、结算等各个环节遇到的痛点问题。2016 年以来公司研发投入占比总费用始 终保持 40%以上,为公司最主要的费用投入方向,其中 2020 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 96%至 5.13 亿元,占比总营业费用的 45%;研发人员占总员工比例也维持在 70% 左右,2018-2020 年富途研发人员占比分别为 65%、74%和 70%。富途的根本发展思路是以客户需求为驱动,以科技手段打造极致用户体验:1) 简化开户流程,优化交易体验。2018 年 7 月,香港证监会发布《致中介人的 通函——在网上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允许券商进行线上见证开户,富途 迅速响应政策,仅用 10 日就完成整套网上开户服务流程的设计、开发与测 试,成为第一家在香港提供全线上开户服务的在线券商。投资者仅需 5 分钟 即可完成在线注册流程,之后等待 1-2 个交易日通过线上见证完成开户流程。 入金方式灵活多样,支持 eDDA 快捷入金、银证转账、FPS、网银等多种方 式,且全程中文指引并配备专属服务经理,流程清晰简单。此外,富途交易 执行流程迅速便捷,2021 年 1 月富途一次性投入 1500 万港元,将港股交易 通道扩容 150%至 500 条,每秒可处理 1000 笔交易订单,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保障客户畅享极速交易。 2) 打造社区生态“牛牛圈”,强化用户粘性。社区/社群在提升用户活跃度、促 进业务渗透转化、延长用户投资生命周期以及沉淀社交数据、加强情感连接 等方面均起到了重要作用。据富途数据显示,2021 年 2 月富途 APP 日活用 户数首次突破 100 万,当月每个交易日的平均 UGC 产出量约 31 万,每实盘 晒单交流超 3000 条。富途构建的社区生态在满足用户交流需求的同时,培育 私域流量,打造公司独特的护城河和壁垒;进而成为业务扩展长期、可沉淀 的转化抓手。2) 基于大数据挖掘用户需求,交易产品覆盖率不断拓宽。通过对目标用户的数 据和使用习惯分析来深度挖掘用户对于投资产品端的需求,从最初的港美股 正股,到期权、期货、窝轮、牛熊证、ETF 等丰富交易品种,公司 2021 年 1 月最新上线富途环球期货,包括香港股指及个股期货、美国 CME 指数/商品/ 外汇/国债期货及新加坡富时 A50 期货,并计划于 2021 年继续推出包括人民 币期货、新加坡本地股票交易、REITS 投资等,持续拓宽可交易产品范围, 满足用户多元化、全球化投资需求,同时将单一的经纪交易平台逐步升级为 财富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增强公司竞争力。3) 领先的研发实力保障产品高频率迭代更新,持续优化用户体验。富途终端产 品涵盖 MAC、iOS、Android、Windows 等全平台覆盖,保持核心后台系统每 周更新、零售平台至少每月更新的敏捷频率。2020 年,即富途成立的第 8 年, 客户端合计完成 86 个版本迭代,更新了 3900 个产品特性和技术需求,整体 服务可用性达到 99.96%。3.3、变现维度:拓展多元化服务,深度挖掘单客价值拓展多元化服务,融资融券业务迅速增长。2016 年 7 月,富途港股融资业务正式 上线运营,2017 年 2 月美股融资融券业务全量发布,2018 年 7 月开始为沪深港通 股票提供融资业务。据公司公告显示,2020 年富途分别为 16.9 和 12.1 万名客户 提供了在香港联交所和美国主要证券交易所的融资服务,并为 3.3 万名客户提供 了美国主要证券交易所的融券服务,全年富途交易客户中共有 50%使用了融资融 券服务。受益于客户数量及交投活跃度的迅速攀升,公司两融余额逐季提升,从 2016 年的仅 1.3 亿港元增长至 2020 年的 195 亿港元,增长超 150 倍;融资融券余 额占比客户总资产的比例增长至 6.8%,助推公司利息收入由 2016 年的 0.06 亿元 提升至 2020 年的 9.7 亿元,CAGR 高达 259%,利息收入占总营收比例由 7%提升 至 30%。打造“大象财富”子品牌,升级综合财富管理平台。富途收入结构已从以佣金为 主,逐步升级为以交易佣金和利息收入双轮驱动,长期来看,富途将进一步拓展 基金销售等财富管理业务,从以客户交易量和换手率为驱动的零售互联网券商模 式向以客户 AUM 增长为驱动的综合财富管理模式升级。富途财富管理业务正式 布局于 2019 年 8 月推出的“现金宝”,2020 年 11 月正式升级为财富管理子品牌 ——“大象财富”,凭借 0 费率、便利快捷、高流动性、合规安全和超低投资门 槛等突出优势,其资产管理规模迅速增长。截至 2020 年末,富途大象财富的客户总资产规模已突破 100 亿港元,同比增长 69%;总客户数超 4.2 万名,占付费客 户总数的 8.1%,仍有极大的渗透空间。富途赋予财富管理业务重要的战略地位, 将财富管理和经纪业务在组织架构上置于同样的高度,未来将着力打造大象财富, 力争在 3-5 年内升级成为明星品牌。持续丰富产品矩阵,以数字化驱动财富管理。富途大象财富已构建起现金宝、短 期理财、债券基金、股票基金、私募基金等丰富品类,并与全球 39 家资产管理公 司强强联合(包括摩根士丹利、贝莱德、富兰克林、汇添富等顶尖金融机构), 充分发挥富途在港美股市场的平台优势和顶尖资管机构的专业优势,累计为客户 盈利超 3 亿港元。得益于领先的互联网技术优势,富途坚持以数字化驱动财富管 理,打造一站式资产配置平台:在产品体验上,富途搭建了全套线上流程,通过富途牛牛 APP 即可完成开户、 入金、申购、赎回、查看基金要素和产品信息等全套操作;富途现金宝打通 了基金理财与股票交易的壁垒,无缝对接证券/基金账户,资金赎回后可立即 用于股票交易/认购新股,闲置资金自动转入现金宝生息;并率先上线直播功 能,通过直播开展投教、线上路演等活动,拉进投资者与基金经理的距离, 2020 年富途牛牛平台上共举办了 39 场直播会议。在产品功能上,富途不断进行产品功能的创新和优化,陆续上线预约购买、 基金对比、基金定投、基金组合等丰富的产品功能,其中“基金组合”是由 专业组合主理团队根据投资目标和策略构建的基金组合,投资者购买基金组 合相当于投资一揽子基金,目前上线的基金组合包括 TMT 精选组合、精选股 票基金组合、均衡配置基金组合等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的理财需求。此外,通 过富途平台的大数据分析用户交易和行为数据,不断挖掘用户需求和投资偏 好,从而为用户做出个性化/定制化的投资产品。伴随着公司业务结构逐渐多元化,以及交易产品矩阵日益丰富,带动公司单位交 易量的综合佣金率稳步提升,从 2016 年的万分之 3.80 提升 1.94bp 至 2020 年的 万分之 5.75;同时也带动公司单客收入稳步提升,由 2016 年的 2454 亿港元提升 至 2020 年的 6407 亿港元,持续深度挖掘客户价值。4、延伸布局 B 端机构业务,与 C 端构建生态联动布局 B 端机构业务,富途安逸为企业提供 IPO+IR+ESOP 多重价值,致力于做新 经济企业的长期陪伴者。富途控股于 2019 年 5 月 8 日推出企业服务品牌——富 途安逸(FUTU I&E),主要为企业提供 IPO 分销、IR、ESOP 期权管理等一站式 服务。富途聚集了超 1300 万零售投资者、覆盖港美股上市公司超 400 家,在为企 业传递投资价值及提高流动性的同时,也为零售业务提供了优质的获客渠道,构 建起 B 端机构业务与 C 端零售业务的有机生态联动。IPO 分销业务:连接企业与投资者,为企业提供流动性,助投资者轻松参与线上 打新。港美股市场个人投资者占比不足 10%,因此境外 IPO 普遍存在市场流动性 差、IPO 阶段零售认购人数及认购量不足、投资者关系维护方式落后等问题,富 途凭借庞大优质的用户基础及出色的产品运营能力,为新经济企业提供全流程的 IPO 分销服务:上市前:通过线上直播、线下沙龙活动、投资者教育等形式向 1100 万余高薪 高知阶层的港美股投资者预热曝光企业信息,提升品牌知名度;认购期:向投资者提供便捷的认购渠道,在富途牛牛开设“新股中心”专栏、 推出暗盘交易、支持孖展融资打新等,全方位满足投资者线上打新需求,同 时为企业提供充足流动性; 上市后:提供 IR 一站式解决方案,包括图文、动态资讯、视频直播、企业号、 发布会、财报等组合拳全方面传播,多维度持续向上千万投资者批量传递企 业价值;并定制专业营销方案,连接多家专业财经媒体,源源不断地产生市 场关注度和交易量。员工持股计划(ESOP):科技赋能&互联网产品思维构筑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 粘性,将是未来获取优质潜在零售客户的重要渠道。ESOP 解决方案越发成为公 司激励员工发挥主动性的长期绩效激励措施,尤其是新经济公司,然而新经济公 司对于 ESOP 的要求极高,包括股权激励规模大、行权咨询量大、对 B 端管理系 统要求高、对 C 端产品和客服支撑能力要求高等,传统 ESOP 服务难以满足新经 济公司的需求。富途安逸开发的 ESOP 系统充分体现“科技赋能+互联网产品思 维”,为新经济企业提供更安全高效的一站式管理,包括上市前的 VIE 架构搭建 /股权激励设立、授予员工激励、税务筹划和信托建立到上市后的外汇报备、个税 代扣、行权结汇等全流程服务闭环,有效解决了传统 ESOP 服务上市前后数据断 层、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同时,富途 ESOP 是基于服务导向的,其重要战略 意义在于构建富途与企业客户之间强有力的联系和稳固的互信,进而助力富途获 取这些新经济公司背后的优质潜在用户,据公司招股书披露,2018 年新增付费用 户中 18%来自于 ESOP 业务的推动。富途安逸深受 TMT、新造车与物流、生物医药及大型实体企业等众多行业龙头青 睐。截至 2020 年末,富途港美股 IPO 分销及 IR 累计服务客户共 105 家,包括特 斯拉、小鹏、贝壳等;ESOP 解决方案总客户数达 159 家,包括泡泡玛特、荣昌生 物、同城艺龙、腾讯音乐等优质新经济企业;“富途打新百亿俱乐部”成员增至 22 家;超 400 家港美股上市公司入驻富途企业号,其中 45.5%的美股中概新股入 驻企业号。5、深耕港美股,积极拓展国际化版图深耕本地市场,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富途深耕香港本地市场多年,据公司财报 显示,2020Q4 香港付费客户数同比大增 260%,创上市以来最高单季同比增速(已 连续多季度实现同比三位数增长),高于总付费客户数 160%的增速;Q4 期间净 增 9.8 万名付费客户,其中香港和海外地区占比过半。除香港市场外,富途美股 业务的领先优势也不断扩大。2020Q4 富途平台实现总交易金额 12100 亿港元,其 中美股交易额高达 7836 亿港元(1011 亿美元。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占比达 65%; 2020 年富途在香港联交所和美国主要证券交易所赚取的交易佣金及手续费收入 分别占比总营收的 21.4%和 38.7%(而 2019 年分别为 24.7%和 23.4%,2018 年分 别为 28.0%和 22.3%)。2020Q4 期间,名创优品、雅乐科技、逸仙电商等近 20 家 美股公司相继入驻富途企业号“高管面对面”,目前共有 100 多家美股上市公司 入驻富途企业号,包括特斯拉、蔚来、腾讯音乐等明星企业,成功举办多场直播 路演活动,与投资者建立起高效、精准的沟通渠道。同时为美股投资者提供 24 小 时美股资讯、免费开放美股 LV2 高级行情,不断为用户解决行情、交易、社交和 资讯等方面的痛点。进军新加坡市场,为开拓东南亚版图奠基。2021 年 3 月 8 日,富途正式在新加坡 成立东南亚总部,意味着富途国际化发展迈向另一重要里程碑。新加坡当地有超 百万的个人投资者,且华人占比超 50%(截至 2020 年末,新加坡总人口约 570 万 人,其中华人达 301 万);但区域原有的券商服务、技术水平和用户体验发展滞 后,富途凭借极致的全线上一站式投资体验,有望重塑本地市场格局,贡献增量 市场空间。董事长李华在 2020 年财报业绩发布会上表示,自在新加坡开放测试以 来,富途在产品体验和客户服务等方面广受好评,短期内成功积累数量可观的用户(目前预计获客成本约 2000 港元,随市场份额提升,成本有望下行),有望成 为业绩另一增长引擎。公司预计 2021 年新增付费用户 70 万人,其中 80%来自大 陆及中国香港,20%来自海外新加坡和美国市场,对应付费客户增速高达 135%。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必文

卖方研报乱象该停了!研报发布最严规则出台,研报质量、研报用语、外请专家等都在规范之列

财联社(深圳,记者 覃泽俊)讯,5月22日晚,中证协发布了《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执业规范(修订稿)》、《证券分析师执业行为准则(修订稿)》两份行业自律规则。中证协在修订说明中指出,协会自2012年发布两项自律规则后,随着证券市场发展、证券公司业务变化,两自律规则一些规定不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同时证券研究业务发展面临一些新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如分析师使用新媒体工具的规范,分析师考核评价,加强研究报告质量控制等问题。本次修订主要有7大看点。分别对分析师研报质量、新媒体管理、外聘专家、廉洁从业、考评独立性、保密制度及适用规范做出了最新修订。看点一:对研报质量把控要求提高本次《执业规范》修订中,中证协把对研报质量把控的修订放在了首位,本次主要修订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增加了合规审查和发言报备机制。在《执业规范》原第三条(修订后第三条)中增加“质量控制、合规审查”,“建立健全证券分析师发表公开言论前的内部报备程序”。二是对研报中的用语进行了规范。在《执业规范》原第十二条(修订后第十三条)第一款中增加不得有“低俗”、“煽动性”词语。三是增加对信息和数据的真实性审核。在《执业规范》原第八条(修订后第九条)中增加“对引用信息和数据来源进行核实”;在《行为准则》原第七条(修订后第七条)中增加“证券分析师引用信息和数据来源时,应对引用信息和数据来源进行核实,审慎使用”。四是明确合规对研报质量的把关责任。将《执业规范》原第十六条(修订后第十七条)第一款中“明确质量审核程序和审核人员职责,加强质量审核管理”修改为“细化质量控制的目标、程序和岗位职责,建立清晰的质量审核清单和工作底稿,列明审核工作应当涵盖的内容。通过合理的流程安排避免审核工作流于形式,并确保审核意见得到回应和有效落实”。同时规定,在《执业规范》中增加第十九条:“经营机构应当根据业务规模配备充足的证券研究报告质量控制和合规审查人员。五是对重大影响研报预先评估影响。经营机构应当建立拟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市场影响评估机制,在证券研究报告制作和合规审查环节,对证券研究报告重要敏感信息可能对市场产生的影响进行审慎评估,不得基于个别数据夸大或臆测行业或市场整体风险。对于可能产生重要影响的结论和信息,应当提高审核人员层级,加大审核力度”。看点二:加强对研报传播的管控对研究报告的分发渠道,是本次《执业规范》和《行为准则》修订稿重点新增的内容,主要涉及内容包括:一是限定了研报发布的人员。在《执业规范》中增加第五条:“以经营机构的名义发布研究观点、提供研究服务的人员必须是公司正式员工”。二是明确了互联网服务方式的合规。在《执业规范》中增加第二十三条:“证券分析师可以将已经在公司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平台上统一发布过的证券研究报告,通过在公司报备后的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微博、云共享平台、邮箱等其他形式提供给客户并进行解读。同时,《执业规范》要求经营机构应当定期安排质量审核和合规审查人员对客户服务档案进行跟踪检查,安排合规审核人员进入证券分析师开展客户服务的聊天群、关注其自媒体平台和云共享平台等方式对其内容进行随时抽查,如发现问题应及时汇报并处理”。三是在公司内设定新媒体管理规范。在《执业规范》中增加第三十二条:“经营机构应当对证券分析师服务客户的方式、内容、渠道进行统一规范管理,覆盖各种形式的服务客户行为,包括与客户举行座谈会、交流会、路演活动,为客户解读其撰写的证券研究报告,使用互联网工具等传播媒介向客户提供服务等。应针对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及转载、提供、解读证券研究报告,使用新媒体工具制定相应的内部管理规范。《职业规范》认定,证券分析师使用互联网工具等传播媒介向客户提供投资分析意见,依法属于发布证券研究报告行为的,应当按照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的要求履行发布程序,遵守本执业规范等相关要求”。同时,在《行为准则》原第三条(修订后第三条)中增加“不得私自以公司名义、冠以公司职务或者其他容易引发身份误导的方式对外公开发表言论”。四是对外部沟通及观点发布做出规定。在《行为准则》中增加第二十一条:“证券分析师通过路演、电话等传统方式或各类新媒体工具和外部进行沟通,应当符合第二十条的有关规定,提供研究报告后续解读服务应是对既往已发布报告的解读,不涉及新的分析意见”。在《行为准则》中增加第二十八条:“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分析师应充分发挥在行业形成的重要影响力,聚焦经济金融形势、资本市场和行业发展等研究,客观、专业、审慎发表研究观点,在引导市场预期、传递正能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看点三:加强行业廉洁从业《执业规范》对行业出现的利益输送进行了限制性规定。强调分析师执业的廉洁。在《执业规范》中增加第二十九条:“经营机构开展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应按照《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及工作人员廉洁从业规定》等要求公平竞争、合规经营,不得向上市公司、证券发行人、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输送不正当利益,包括提供礼金、礼品、旅游、红包、娱乐健身等利益。经营机构按照公司依法制定的内部规定及限定标准,依法合理营销的,不适用前款规定”。看点四:强化分析师考评独立性《执业规范》对分析师的考评再次做出了细化规定,明确外部考评结果不作为薪酬制定的依据。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调整:一是本次修订明确将外部考评与薪酬脱钩。将《执业规范》原第二十一条(修订后第二十六条)第二款中“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相关人员的薪酬标准不得与外部媒体评价单一指标直接挂钩”修改为“外部评选结果仅作为对分析师个人社会评价的参考,不得作为证券分析师薪酬激励的依据”,并增加“合规情况”。二是增加了对内服务的信息隔离规定。在《执业规范》中增加第二十五条:“经营机构因业务需要,安排证券分析师为本公司提供内部研究支持服务的,应当按照《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指引》的有关规定,针对保密侧业务、公开侧业务的不同性质,根据是否可能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制订相应的管理措施。证券分析师提供研究支持服务,应确保所提供的分析意见与已经发布的最新证券研究报告观点一致或不存在冲突”。看点五:着手建立保密、调研制度《职业规范》中对研究所的保密制度和调研规范新增了相关条例。一是在《执业规范》原第九条(修订后第十条)中增加“经营机构应当建立保密制度”。二是在《执业规范》原第十条(修订后第十一条)中增加“分别针对非客户服务性质的独立调研和带有客户服务性质的联合调研制定相应规范”。看点六:规范外聘专家今年2月初,某券商发生了分析师邀请假专家路演的事件,最终当地证监局对公司及分析师均出具了处罚。这次中证协在《执业规范》中针对外聘专家路演做出了详细修订。一是在公司内增加外聘专家管理制度。在《执业规范》中增加了第三十四条:“经营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邀请外部专家参与证券投资咨询服务以外咨询服务的管理制度。外部专家是指在某一领域具备一定的知识或信息、非经营机构雇用的人员,不包括上市公司负责信息披露的人员。经营机构邀请外部专家参与证券投资咨询服务以外咨询服务,应当符合以下要求:(1)外部专家应当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在最近两年没有被证券监管部门处罚的记录;(2)经营机构应当核实专家的身份,并将经核实的专家身份告知投资者,不得有虚假或误导性成份,并应当告知外部专家必须遵守的合规要求;(3)经营机构邀请的外部专家如果是上市公司人员,必须经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负责人的书面同意,同意的书面记录应保存五年;(4)经营机构如果通过第三方邀请外部专家,应当与第三方签订专门的外部专家邀请协议,协议应当载明要求第三方核实专家身份的责任,以及如有专家身份审核不实,要求第三方承担经济赔偿的责任和媒体公开道歉的责任”。二是明确了外聘专家服务费的收取标准。在《执业规范》中增加第三十五条:“经营机构邀请第三方为客户提供证券投资咨询服务以外的咨询服务,应当维持在适度、合理水平,相关服务的费用应当单独列支,并对相关咨询服务的内容归档留存。《执业规范》同时规定,经营机构不得通过外包或与第三方签署业务收入分成协议等类似形式安排没有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质的机构或个人为客户提供前述咨询服务”。看点七:规范研究报告发布、转载《执业规范》修订的最后一项主要针对研报转载和规范适用范围做出了规定。一是媒体转载研报不能擅自修改。在原第二十四条(修订后第三十条)第(一)款中增加“要求授权转发或刊载研究报告、评论意见的媒体机构注明研究报告的发布人和发布日期、评论意见的发表者和发布时间,提示使用研究报告或评论意见的风险等,要求媒体机构不得自行对公司所提供材料的标题或者内容作实质性修改”。二是明确了《执业规范》的适用范围。在《执业规范》中增加第三十七条:“经营机构发布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公司,CDR(中国存托凭证)、香港及其他境外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证券研究报告遵照本执业规范执行”。

介而离山

媚俗研报、研究所乱象玩不转了:中证协发布最严券业研报规范及分析师准则!七大要点值得关注

每经记者:王砚丹 每经编辑:何剑岭图片来源:摄图网5月22日晚,中证协发布了《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执业规范(修订稿)》、《证券分析师执业行为准则(修订稿)》,这是自2012年两份执业规则发布以来的首次修订。中证协指出,随着证券市场发展、证券公司业务变化,2012年的自律规则一些规定不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同时证券研究业务发展面临一些新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如分析师使用新媒体工具的规范、分析师考核评价、加强研究报告质量控制等问题。本次修订中,协会证券分析师、投资顾问与首席经济学家委员会组织对两自律规则进行增加或修改相应内容。修订七大要点值得关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归纳发现,此次修订共有七大要点值得关注。要点一:加强研究报告质量管控,提升研究报告质量。1、增加“质量控制、合规审查”,“建立健全证券分析师发表公开言论前的内部报备程序”。2、增加“证券分析师引用信息和数据来源时,应对引用信息和数据来源进行核实,审慎使用”。3、增加“重点围绕宏观经济形势、资本市场走势、行业发展、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等进行深入分析”。4、在《执业规范》原第十二条(修订后第十三条)第一款中增加不得有“低俗”、“煽动性”词语。5、证券研究报告应当由登记为证券分析师的专职质量审核人员进行质量审核;证券分析师数量少于10人的可以由署名证券分析师之外的证券分析师进行质量审核。质量审核应当严格按照公司规定的标准进行认真审查。6、经营机构应当建立拟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市场影响评估机制,在证券研究报告制作和合规审查环节,对证券研究报告重要敏感信息可能对市场产生的影响进行审慎评估,不得基于个别数据夸大或臆测行业或市场整体风险。对于可能产生重要影响的结论和信息,应当提高审核人员层级,加大审核力度。要点二:加强对分析师发表言论、使用自媒体和客户服务的管理,规范分析师执业行为。1、增加“以经营机构的名义发布研究观点、提供研究服务的人员必须是公司正式员工”。2、增加第二十三条:“证券分析师可以将已经在公司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平台上统一发布过的证券研究报告,通过在公司报备后的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微博、云共享平台、邮箱等其他形式提供给客户并进行解读。经营机构应当定期安排质量审核和合规审查人员对客户服务档案进行跟踪检查,安排合规审核人员进入证券分析师开展客户服务的聊天群、关注其自媒体平台和云共享平台等方式对其内容进行随时抽查,如发现问题应及时汇报并处理。3、经营机构应当对证券分析师服务客户的方式、内容、渠道进行统一规范管理,覆盖各种形式的服务客户行为,包括与客户举行座谈会、交流会、路演活动,为客户解读其撰写的证券研究报告,使用互联网工具等传播媒介向客户提供服务等。应针对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及转载、提供、解读证券研究报告,使用新媒体工具制定相应的内部管理规范。经营机构应当建立证券分析师向客户发布信息和言论的事前报备程序,拟发布的主要内容应当经所在部门负责人或公司分管高管人员签批同意,并报合规部门备案。证券分析师使用互联网工具等传播媒介向客户提供投资分析意见,依法属于发布证券研究报告行为的,应当按照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的要求履行发布程序,遵守本执业规范等相关要求。4、对使用互联网工具等传播媒介向客户提供服务的,应当要求证券分析师向公司备案其使用的与提供证券研究报告服务有关的聊天群、自媒体账号、云共享平台账号等,并报备与业务有关的使用记录和发布内容。5、增加“不得私自以公司名义、冠以公司职务或者其他容易引发身份误导的方式对外公开发表言论”。6、增加“证券分析师应向公司备案其使用的与提供证券研究报告服务有关的聊天群、自媒体账号、云共享平台账号等,并报备与业务有关的使用记录和发布内容;对其他方式服务客户的,应当做好客户服务记录,并及时存档检查”。7、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分析师应充分发挥在行业形成的重要影响力,聚焦经济金融形势、资本市场和行业发展等研究,客观、专业、审慎发表研究观点,在引导市场预期、传递正能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要点三:加强分析师廉洁从业管理和职业道德建设,提升分析师职业道德水准。1、经营机构开展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应按照《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及工作人员廉洁从业规定》等要求公平竞争、合规经营,不得向上市公司、证券发行人、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输送不正当利益,包括提供礼金、礼品、旅游、红包、娱乐健身等利益。经营机构按照公司依法制定的内部规定及限定标准,依法合理营销的,不适用前款规定。证券分析师在执业过程中,应按照《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及工作人员廉洁从业规定》等要求公平竞争,合规展业,不得向上市公司、证券发行人、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索要或接受礼金、礼品、旅游、红包、娱乐健身等利益,或者以其它变通的方式进行利益输送。要点四:加强分析师考核、参加评选管理,强化分析师执业独立性。1、将“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相关人员的薪酬标准不得与外部媒体评价单一指标直接挂钩”修改为“外部评选结果仅作为对分析师个人社会评价的参考,不得作为证券分析师薪酬激励的依据”,并增加“合规情况”。增加研究销售人员不得参与对分析师等研究人员的考核。2、证券分析师为本公司提供内部研究支持服务的,应当按照《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指引》的有关规定,针对保密侧业务、公开侧业务的不同性质,根据是否可能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制订相应的管理措施。证券分析师提供研究支持服务,应确保所提供的分析意见与已经发布的最新证券研究报告观点一致或不存在冲突。要点五:加强保密管理,规范分析师上市公司调研。经营机构应当建立保密制度。上市公司调研纪要仅供内部存档或撰写研究报告使用,不得对外发布或提供给客户。要点六:规范外请专家服务行为。外部专家应当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在最近两年没有被证券监管部门处罚的记录;经营机构应当核实专家的身份,并将经核实的专家身份告知投资者,不得有虚假或误导性成份,并应当告知外部专家必须遵守的合规要求;经营机构邀请的外部专家如果是上市公司人员,必须经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负责人的书面同意,同意的书面记录应保存五年;经营机构如果通过第三方邀请外部专家,应当与第三方签订专门的外部专家邀请协议,协议应当载明要求第三方核实专家身份的责任,以及如有专家身份审核不实,要求第三方承担经济赔偿的责任和媒体公开道歉的责任。证券分析师应按照公司有关规定邀请外部专家参与证券投资咨询服务以外的咨询服务,并对专家身份进行认真核实,将经核实的专家身份告知投资者,不得有虚假或误导性成份,并告知外部专家必须遵守的合规要求。要点七:规范研究报告发布、转载,以及宏观经济、产业研究及境外上市公司研究报告发布行为。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的平台应由公司指定,且必须是以公司名义注册或拥有。要求授权转发或刊载研究报告、评论意见的媒体机构注明研究报告的发布人和发布日期、评论意见的发表者和发布时间,提示使用研究报告或评论意见的风险等,要求媒体机构不得自行对公司所提供材料的标题或者内容作实质性修改”。近年来券商研究江湖乱象频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上述七大修订要点多是与近年来券商研究所的乱象有关。媚俗研报、外部“伪专家”等事件也一度引发行业和市场热议。如今年2月19日,华创证券传媒团队举办电话会议时,邀请明星上市公司——星期六的子公司遥望网络陈姓高管分析行业前景,并介绍公司产品和未来规划等问题。没想到,被公司董秘马超现场打假,并质疑相关券商团队“误导投资者”,证监会对此也启动了调查。乌龙事件损伤的不仅是一家券商研究所的声望,更将整个行业生态推上了话题的风口浪尖。此外,业内盛事——新财富分析师评选——也在2018年因偶然事件暴露出行业内某些乱象而停摆一年,引发了业界对券商研究所规范治理的呼声。中证协本次修订的两份执业规范,是从合规、风控等角度规范行业行为。但归根到底,在每年生产数万份研究报告的券商研究所“江湖”中,能够获得市场、行业、客户、投资者认可,被视为“意见领袖”的,永远只有一种分析师/研究员/经济学家——即拥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所公开的意见被市场证实是正确的分析师/研究员/经济学家。每日经济新闻

放手爱

李奇霖手把手教你分析PMI

来源:金融界网站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李奇霖 宏观研究助理 张德礼在众多宏观经济指标中,PMI毫无疑问占据着重要位置。一是它信息量大,能够反映企业采购、生产和流通等环节的情况,可以为分析经济提供系统而又自洽的数据来源。二是它公布较早,官方PMI在每个月最后一天发布,而其它常用的宏观数据多在下一个月10号左右才公布,比较而言官方PMI的及时性很高。本篇报告中,我们对这一指标进行系统梳理,包括基本概况、分析框架、如何理解财新PMI和官方制造业PMI的分化等,最后以2018年9月数据为例进行分析。一、官方PMI基本概况PMI全称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翻译过来就是采购经理指数。中国官方PMI由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两家机构的名义对外发布,2018年开始包括制造业PMI、非制造业PMI和综合PMI产出指数三大类。(一)官方制造业PMI上世纪30年代,美国开始制造业PMI调查。1948年起,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按月发布调查数据和商务报告。制造业PMI已经成为国际上通行的宏观经济运行监测、预警指标之一,目前主要国家都发布了该指数。2001年中国开始采购经理调查研究,进行试点调查,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2004年正式建立了采购经理调查制度。2005年1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同年7月对外发布官方制造业PMI数据。1、样本范围制造业PMI调查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中制造业的31个行业大类,样本企业有3000家。抽样方法采用的是PPS(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按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概率抽样),以制造业行业为大层,各个行业样本量占比是这个行业的增加值占制造业总增加值的比例,而制造业各行业内部的样本根据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来分配。统计部门没有公布具体的样本企业名单,市场主流观点认为,以大中型制造业央企、国企为主,小型企业和民企的比例低。2、数据搜集制造业PMI调查依据《采购经理调查制度》来进行,各级国家调查队承担基础数据催报和审核工作。样本企业的采购经理或者主管企业运行的负责人按要求,在每个月22日-25日,把本企业的相关情况填入问卷表中。各级国家调查队对辖区内的样本企业催报、审核,审核通过后,企业在国家统计局联网直报系统保送数据。国家统计局对企业上报的基础数据再次审核,之后汇总经过审核的数据。每个季度国家统计局和各级调查大队,还会抽取一定比例的企业进行实地回访,以确保数据质量。因此,每个月的制造业PMI,实际上反映的是上个月26号到当月25日,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并非完全是当月的。3、制造业采购经理问卷调查表制造业采购经理问卷调查表,遵循简练、熟悉、定性的原则设计。2018版的问卷调查表有14个问题。4、制造业PMI分类指数国家统计局根据搜集上来的数据,编制13个分类指数,涉及采购、生产和流通等环节。各个分类指数所反映的情况如图表2所示。每个分类指数都采用扩散指数方法计算,即正向回答的企业个数百分比加上回答不变百分比的一半。计算公式为:制造业PMI分类指数=“增加” 选项的百分比+“持平”选项的百分比×0.5其中,供应商配送时间是逆指数,意思是说这个指标的变化方向与经济增长的方向相反。当供应商配送时间上升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5、制造业PMI制造业PMI是个综合指数,由生产、新订单、原材料库存、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5个分类指数加权平均而成。这5个分类指数以及它的权重,依据它们对经济先行影响程度而确定。由于供应商配送时间是逆序指数,在计算制造业PMI时进行逆序计算。制造业PMI的计算公式为:制造业PMI=新订单指数×30%+生产指数×25%+从业人员指数×20%+(100-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15%+主要原材料库存×10%其它8个分类指数虽然不是制造业PMI的组成,但对于检测和分析宏观经济运行依然有重要意义。制造业PMI是月度调查数据,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较大,国家统计局季调后对外发布。但正如国家统计局领导在解读2018年2月份制造业PMI时称“从历史数据看,春节所在月份的PMI大多会出现一些调整”,季调难以完全消除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二)官方非制造业PMI中国非官方制造业PMI调查,要略晚一点。2007年1月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非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2008年1月起正式对外发布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与制造业有综合PMI不同,目前还没有国际通行的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编制方法,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用商务活动这个分类指数,来反映非制造业经济发展的总体变化情况。因此我们通常说的非制造业PMI,实际上是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1、样本范围和数据搜集非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中的非制造业36个行业大类,共4000家企业。在确定样本企业时,和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一样,用的是PPS方法,用行业增加值占比、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来确定各非制造业行业以及各行业内部子行业的样本数量。具体的数据搜集流程,和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一样。各月非制造业PMI,反映的也是非制造业在上月26日到当月25日的生产经营情况。2、非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问卷非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问卷,同样遵循简练、熟悉和定性的原则。2018年的问卷调查表,如下图所示。3、非制造业PMI分类指数根据调查问卷结果,编制非制造业PMI的10个分类指数,各分类指数及其意义如图表4所示。每个分类指数都采用扩散指数方法计算:非制造业PMI分类指数=“增加” 选项的百分比+“持平”选项的百分比×0.5,和制造业一样,非制造业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是逆指数,统计局公布的各个分类指数都是经过季调的。如前面提到过,非制造业没用综合PMI,通常用商务活动指数代指非制造业PMI。(三)综合PMI产出指数综合PMI产出指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2017年开始编制,2018年1月正式对外发布。它并非直接源于统计调查,而是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PMI的加权平均:综合PMI产出指数=制造业占GDP比重×制造业PMI+非制造业占GDP比重×非制造业PMI可见,权重是动态的,力求反映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介绍完3类官方PMI之后,我们需要明确以下两点:第一,PMI是环比意义上的指标。从上面的两张PMI问卷调查表中可以看到,问题多是相对于上个月的变化情况。因此,PMI反映的是经济相比于上个月是扩张还是收缩,这和宏观经济分析时常用同比数据有所不同。第二,PMI反映“量”的变化,和“货币量”无关。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PMI的各个分类指数,都是在问卷调查后,根据“增加”和“持平”的百分比加权平均后得到的。即使是制造业PMI中的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出厂价格,以及非制造业PMI中的投入品价格和销售价格,反映的也都是认为价格相比于上个月上涨和持平的比例加权平均后的值,而不是价格本身的变化。举个例子,假设某月认为制造业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的比例为50%,认为持平的比例为10%,可计算出这个月制造业PMI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55.我们不能据此说主要原材料价格涨了10%。二、PMI分析框架   (一)PMI与经济周期从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PMI各个分类指数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50是PMI表征经济强弱的临界点,即荣枯线。当PMI高于50时,经济总体在扩张;当PMI低于50时,经济总体在收缩。我们以一个动态的过程来展示。假定制造业PMI问卷调查样本企业中,认为经济扩张的比例为a%,经济收缩的比例为b%,那么认为经济状况和上个月持平的比例为(100-a-b)%.根据定义,这个月制造业PMI=a+0.5 × (100-a-b) =50+0.5×(a-b),当a=b时,也就是认为经济扩张和收缩的比例持平时,从统计意义上讲经济和上月相比没有什么变化,此时PMI=50.当a>b时,即调查者里面认为经济扩张的比例大于经济收缩的比例,从统计的角度看可以认为经济是在扩张的,这个时候PMI>50.此时,还可以细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当月的a-b,要比上个月的a-b大,也就是说这个月认为经济扩张与经济收缩两个比例的差值,比上个月大,此时经济在扩张,而且扩张的节奏在加快。反映在数据上就是,这个月的PMI在50之上,而且比上个月高,对应着经济周期的“过热”阶段。二是当月的a-b,要比上个月的a-b小,此时PMI虽然在50以上,但是要比前值小。直观的理解是,虽然经济仍在扩张,但是认为经济扩张多于经济收缩的人数,比上个月要少了,经济扩张的节奏放缓,经济处于“衰退”过程。使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分析a<b,即PMI小于50的情况。因此,我们可以把PMI的变化,和经济周期对应起来:当PMI>50,且比前值高时,经济总体扩张,扩张的速度在加快,经济过热;当PMI>50,且比前值低时,虽然经济仍处于扩张阶段,但是扩张的节奏放缓了,经济开始衰退;当PMI<50,且比前值高时,经济虽然在收缩,但是在逐步好转,经济正在复苏;当PMI<50,且比前值低时,经济有加速收缩的趋势,处于萧条阶段。在极度悲观的情况下,所有样本企业认为经济都在变差,此时b=100,PMI=0.另一个极端的情形是所有样本企业认为经济都在变化,此时a=100,PMI=100.因此,理论上PMI可以在0到100之间取值。实际中多围绕50附近波动,经济运行整体是平稳的,并没有出现急速的扩张或者收缩。2005年1月至今,制造业PMI的最大值出现在2008年4月,为59.2;最小值出现在2008年11月,为38.8。(二)PMI是领先指标吗?PMI常被认为是国际通行的经济先行预警指标,尤其是制造业PMI。那么制造业PMI的实际领先效果如何呢?因为制造业PMI是环比指标,我们用领先或者滞后的制造业PMI,与工业增加值环比做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当两者同步时,相关系数最高。而且滞后1期的PMI和工业增加值环比的相关系数,比领先1期的更高,这意味着如果非要找出领先滞后关系的话,PMI更像是工业增加值的滞后指标,而非通常认为的领先指标。换个思路来看问题。由于PMI是环比数据,我们可以使用环比累成法,计算出PMI的“同比”(纯粹是为了分析,这个指标本身没有什么经济含义)。从图中可以看到,2007年到2010年PMI是工业增加值的滞后指标,2011年到2014年PMI是工业增加值的领先指标,而2014年至今两者并没有明显的领先滞后关系。因此,从同比的角度看,PMI也并非是工业增加值很好的领先指标。但即使如此,也不能否认PMI在研究宏观经济中的重要性。一是它是主要经济数据中最先发布的,及时性最强。二是它内涵丰富,涉及生产、需求、库存、价格等方方面面,为系统分析经济状况提高数据基础。(三)官方PMI分析官方PMI中,制造业PMI用得最多,我们的分析也以制造业PMI为主。先来分析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1、生产指数。它权重为25%,是最受关注的分类指数之一,反映了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情况。从近几年的月度数据上看,有一定季节性,春节所在月份通常是年内低点,而高点多在二季度,与二季度是生产旺季相符。有两个观测PMI生产情况的高频指标,一个是6大发电集团日均耗煤量,包括浙电、上电、粤电、国电、大唐、华能这6家。从趋势上看,月度平均的6大发电集团日均耗煤量,和PMI生产分项有一定同步性。另一个是高炉开工率。2016年之后因环保限产,两者相关性开始减弱,但高炉开工率数据依然能为我们判断PMI生产指数的变化方向提供一些参考。2、新订单指数。新订单指数的权重为30%,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分项,反映了内需。12个月移动平均的PMI新订单指数,和名义GDP当季增速有一定相关性。PMI新订单指数和PMI生产指数的差,可以近似看做是产出缺口,与PPI环比有一定同步性。3、原材料库存。PMI原材料库存指数,2011年4月至今,长期在50这一荣枯线以下,制造业企业中并没有看到原材料的持续累积。由于原材料用于后续的生产,我们看到PMI原材料库存指数对PMI生产项有一定的领先性。原材料库存,还可以结合产成品库存、新订单、生产和采购量这几个PMI的分类指数,判断所处的库存周期阶段。我们以2018年5月至9月为例。这段时间,PMI新订单指数从53.8降到52.0,需求扩张的步伐在放缓。采购量指数从53.0降至51.5,生产指数从54.1降到53.0,意味着企业原材料采购和生产虽然还在扩张,但是扩张的速度也慢了下来。同期原材料库存指数从49.6降到47.8,原材料在加速减少,但产成品库存指数从46.1上升到47.4,去化速度放缓。这是个典型的被动补库存,对应着经济的衰退阶段。虽然企业在需求放缓之下,主动减慢原材料采购和生产的节奏,但是仍不及需求放缓的速度,导致产成品库存去化变慢。对企业来说,这种库存累积是被动的。4、从业人员。从业人员指数在制造业PMI中的权重为20%,仅次于新订单和生产指数。但在做宏观分析时,对这个指标的关注较少,因为它反映实际就业情况的能力较弱。2012年5月至今,PMI从业人员指数一直在50以下。但我们看到这个时期,无论是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还是全国职业求人倍率,所反映的就业市场其实是一直在好转的。PMI从业人员指数对就业市场情况代表能力的减弱,与经济和就业结构变化有关。2013年制造业就业人数达到峰值5258万人,此后持续下降,从事制造业的人口转向其它行业,使得PMI从业人员指数位于荣枯线以下,但就业市场整体在好转。预计这一趋势还会持续,从业人员指数继续成为制造业PMI的拖累项。5、供应商配送时间。这个指标指的是企业原材料的主要供应商,而非企业自己的供货时间。当供应商配送时间上升时,经济活动在放缓,因此在计算综合PMI时需要做反向计算。6、出厂价格指数。这个分项指数,2016年开始对外发布,根据该价格指数的变化方向,可以较为准确地判定PPI环比的变化方向,两者基本是同步的。对两者做回归分析,PPI环比=0.126×PMI出厂价格指数-6.226,拟合优度达到了0.81.如今年9月PMI出厂价格指数为54.3,计算得PPI环比为0.62%,与实际值0.60%较为接近。7、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同出厂价格指数一样,PMI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是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PPIRM)环比的良好预测指标。根据两者的回归方程,我们可以估算出2018年9月PPIRM的环比为0.57%,与实际值0.60%较为接近。8、新出口订单。理论上来讲,PMI新出口订单是出口的领先指标,因为和国(境)外企业签订好订单之后,过段时间需要交付,将会在出口数据上有所体现。但无论是出口交货值环比,还是出口环比,PMI新出口订单指数对它们都没有很强的领先性。而12个月移动平均的PMI新出口订单指数,对出口累计增速有一定领先性。9、进口。PMI进口订单,可以看做是内需的体现之一,它与PMI新订单指数在变化节奏上,具有很强的同步性。只能用PMI进口订单指数,大致判断下进口金额的环比,但是难以据此做量化测算。10、在手订单。指的是企业已经承接了,但目前还没有交付客户的产品订货数量。2010年4月以来,这个指标持续在50的荣枯线以下。从趋势上看,它领先于PMI生产指数的变动。11、生产经营活动预期。这个指数体现了制造业企业对未来3个月内生产经营活动整体水平预计,多数时间在50以上,而且波动比较大。非制造业PMI的10个分类指数,都能在制造业PMI中找到对应相似的,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很遗憾的是,非制造业PMI销售价格指数和CPI环比的相关性很弱,我们难以像通过制造业PMI出厂价格指数测算PPI环比一样,来估算CPI环比。三、如何理解官方和财新PMI的分化   在宏观分析中,常用的另一个采购经理指数是财新PMI,它由市场调查机构IHS Markit编制、财新传媒冠名。2015年8月之前由汇丰冠名,因此以前被称为汇丰PMI。由于都是采购经理指数,财新PMI和制造业PMI理论上应该同步。但我们发现,两者经常背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趋势上的背离。2005年10月至2018年9月的156个月中,官方制造业PMI和财新PMI一个上升、一个下降的月份有49个,一个持平、一个变化的月份有19个,两个同方向变化月份只有88个。如果将一个持平、一个变化也算作背离,那么这156个月中,背离的比例达到了43.6%。第二,表征经济景气程度上的背离。官方制造业PMI和财新PMI的荣枯线都是50,2005年10月至2018年9月这156个月中,两者表征经济处于不同状态的月份有41个月,占比26.3%。为何官方制造业PMI和财新PMI经常出现背离呢?实际上,两个指标除了抽样方法、核心指标和权重相同外,其它方面都有差异。一方面,都采用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方法(PPS方法)。官方制造业PMI由国家统计局直属调查队具体组织实施,财新PMI由金融信息服务公司HIS Markit调查、以财新冠名发布。另一方面,官方制造业PMI和财新PMI的核心指标和权重相同,都包括生产指数(权重25%)、新订单指数(权重30%)、原材料库存指数(权重10%)、从业人员指数(权重20%)、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权重15%)这五个核心指标。但在“形”似之外,“神”却有诸多不同。第一,两个指标的统计样本数量相差很大。官方制造业PMI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制造业的31个行业大类,样本企业有3000家。而财新PMI的样本数,按照Markit公司的统计惯例,只有400家。统计样本数的不同,容易造成财新PMI更大的波动,实际情况也是如此。第二,两个指标所选择的企业规模也有差别。官方制造业PMI的样本企业以大、中型的央企、国企为主,小型企业的比例较低。而财新PMI以中小企业居多,而且都是民企。第三,两个指标的样本企业区域和行业不同。官方制造业PMI样本企业覆盖全国,涵盖了31个制造业大类。财新PMI的样本企业,没有明确对外公布,但参考HIS Markit在全球范围内的统计经验,市场主流观点认为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出口占比较高的民营企业。第四,数据录入时,官方制造业PMI由国家统计局直属调查队具体落实,具有一定的官方性和强制性,而且各级统计调查大队会审核,数据更加完整、准确。而财新PMI由商业机构HIS Markit操作,企业是自愿的,存在漏报的可能性,加之样本数相对来说要小很多,数据缺失对统计结果有比较大的影响。第五,两个指标的季调方法有所区别。2012年3月开始,中国官方制造业按照X-13的方法进行季节性调整。而财新PMI季调方法是HIS Markit基于33个国家的历史数据生成的,这种方法可以保证财新PMI等由Markit调查发布的各国PMI之间进行跨国比较。两者不同的季调方法,也会导致统计结果上的差异。四、案例:解读2018年9月PMI   事件:9月官方制造业PMI为50.8,前值为51.3;非制造业PMI为54.9,前值为54.2;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4.1,前值为53.8.我们的解读如下:1、制造业和非制造业景气度继续分化。制造业PMI相比于前值下滑了0.5,也大幅不及市场预期的51.2,制造业扩张的节奏放缓。而非制造业PMI继续上升,到达今年的第三高点,景气势头延续,并带动综合PMI产出指数回升。2、制造业PMI超预期回落,并非季节性因素可以解释。2008年至2017年这10年中,有8年的9月制造业PMI高于前值,有2年持平,并没有出现9月比8月低的情况。10年间9月制造业PMI平均比8月的高0.7,因此今年9月制造业PMI大幅回落远超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五大构成指数,都显示制造业扩张的节奏在放缓。从业人员指数拖累制造业PMI最为明显,达到了0.22,其次是原材料库存指数,拖累0.09,生产和新订单分别拖累0.075和0.06,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的影响并不明显。3、PMI生产指数从53.3下滑至53.0。9月6大发电集团日均耗煤63.14万吨,是年内次低,同比下降11.3%。生产放缓一是终端需求回落,继续向生产端传导。二是产成品库存上升,二季度以来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累计同比持续上升,企业有去库存的压力。三是对未来不乐观,9月PMI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56.4,创2016年7月以来的新低。4、内外需同步放缓。新订单指数从52.2下降到52.0,新出口订单指数从49.4大幅回落至48.0,进口订单指数也从49.1下降至48.5.内需方面,短期没有新的有效托底力量出现。7月开始转向宽信用,基建投资是宽信用的主要载体,但拖累上半年基建投资的地方债务监管、金融监管并没有实质性放松,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并不通畅。终端需求仍然低迷,进口数据也反映内需未见好转。外需方面,新出口订单指数连续4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下,而9月大幅下滑了1.4,中美贸易冲突的影响逐步体现。但是由于新签出口订单到实际交货存在时滞,而高频的宁波出口集装箱美西价格指数仍在继续上涨,显示目前开往美国的货轮需求仍然比较强,预计9月新出口订单指数的大幅回落,可能需在今年11月才开始在海关发布的出口数据上体现。5、经济处于被动补库存阶段。9月产成品库存指数持平于47.4,原材料库存指数从48.7下降至47.8,采购量指数从51.8下降至51.5.在内外需放缓之下,企业减少了原材料采购和生产,原材料库存下降。但是由于需求比生产下滑得更快,产成品并没有得到有效去化(从5月的低点46.1上升到47.4),对企业来说这种库存累积是被动的(产成品库存指数长期在50之下,我们以指数本身的变动来表征去库存或是补库存,而没有和荣枯线比较)。6、制造业PMI两个价格指数继续高位。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从58.7上升至59.8,出厂价格指数持平于前值54.3.根据相关性,我们估算出9月PPI环比为0.62%,同比为3.6%;PPIRM环比为0.57%,同比为4.3%(环比的测算方法前文已经说过,同比用环比累乘法计算)。主要原材料价格指数上升,主要因金属、水泥、化工品等在限产下继续涨价,国际油价也出现了明显上涨,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价格9月涨幅为6.4%。出厂价格指数因终端需求不强,而持平于前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将挤压企业利润。从制造业内部看,8月上游盈利好于中下游,预计这一趋势还会持续。7、企业对前景持悲观态度。制造业PMI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从57.0下降至56.4,从业人员指数从49.4下降至48.3,这两个指数都创下近两年新低。受国内终端需求回落、中美贸易冲突的影响,企业预期短期难以有新的需求点出现,开始明显收缩用工。8、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中型企业状况较差。9月大型制造业企业PMI指数持平于前值52.1,中型制造业企业PMI指数从50.4下滑至48.7,小型制造业企业PMI指数从50.0上升到50.4.大型企业是这一轮行业整合中的受益者,它的PMI指数持有高于制造业PMI整体。而政策持续扶持小微企业,尤其是缓解融资难方面的。中型企业与小型企业相比没有受到那么多的政策倾斜,但又受大型企业对市场份额的挤占,生产经营状况相对来说要差一些。

护花铃

1月社融、信贷数据创历史新高 如何解读看过来……

来源:国际金融报2月15日,央行发布的1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23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另据同一日发布的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当月社会融资增量达到4.64万亿元的天量规模,被不少市场人士视为拐点的到来。1M1增速回落,M2增速回升报告显示,1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8.4%,增速比上月末高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0.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0.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1个和14.6个百分点。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兼新闻发言人阮健弘表示,1月份M2增速回升,应该来说是前期货币政策效果的集中体现。一是人民银行适度增加中长期流动性供应,二是商业银行加大资金运用,表内信贷、债券投资和股权及其他投资增加较多,推动M2增速提升。在阮健弘看来,春节因素推动M1增速的再次回落。M1回落主要反映全社会流动性的结构变化,不代表流动性总量规模的变化。1月份这一情况表现得更为突出。1月底临近春节,是企业发放薪资、奖金的高峰期,当月单位活期存款大幅减少2.03万亿元。这一点从个人存款和流通中货币(M0)的大幅增长也能得到印证。1月份,个人存款大幅增加3.87万亿元,同比增长15.5%;M0增加1.43万亿元,同比增长17.2%。应该来说,今年春节,老百姓持有资金较以往更多,手头更宽裕。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志龙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M1增速的回落一方面由于代表经济活力的企业存款活期化并没有出现,经济景气水平依然低迷,同时房地产销售回落也是M1回落的重要原因。而M2增速的反弹则是前期货币政策的持续宽松正在逐渐产生成效的表现。21月人民币贷款增量创新高信贷方面,1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39.53万亿元,同比增长13.4%,增速比上月末低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2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3.23万亿元,同比多增3284亿元,增量创单月历史新高。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示,总体看,1月份贷款同比多增主要是由于宏观调控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货币政策传导出现边际改善和一些季节性因素的影响。2018年尤其是四季度以来,人民银行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解银行信贷供给存在的约束,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孙国峰分析,从信贷结构看,主要是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制造业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明显加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提升,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同时,较好地处理好了内外部平衡的关系。黄志龙表示,每年1月份的信贷数据基本都会创下年内最高水平。黄志龙进一步分析,1月份贷款规模增量显著,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1月作为开年之初,银行信贷没有额度的限制;二是开年之初,金融机构秉承“早投放、早收益”的原则,一般都会在1月份或一季度加快贷款投放的节奏;三是当前资金供应十分充裕,货币政策宽松还推动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加上当前经济持续下行,金融机构将面临资产荒的压力。因此,在利率下行趋势下,金融机构提前投放信贷,获得优质资产,同时也能够获得相对较高的贷款利率水平。31月社融规模大增4.64万亿除了信贷规模增量外,创下历史新高的还有1月社融规模增量。数据显示,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4.6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56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额。那么,1月份社融规模增量创新高的原因有哪些?阮健弘表示,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新增较多,增速明显回升,显示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是货币政策效果逐渐显现的结果。从社会融资规模指标的构成看,占比较大的项目都出现了明显回升,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贷款增速加快,同比多增较多;二是债券融资大幅增加;三是委托贷款降幅缩小,信托贷款由负转正;四是商业银行对企业商业信用的支持力度加大。黄志龙指出,社融规模增量创历史新高,除了新增表内贷款创历史新高之外,新增的信托贷款实现由负转正,银行承兑汇票和企业债券融资都实现了大幅增长,这说明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正在逐渐恢复,这些都是社融规模增量创新高的重要原因。海通证券分析师姜超认为,1月社融增量创新高,一是信贷和债券融资继续改善;二是地方政府专项债提前发行;三是年初票据大增。未来社融增速仍将趋势企稳,同时近期海外主要央行也纷纷转鸽,我国货币政策的约束减少,宽松格局仍将延续。4信贷、社融未来走势如何市场对信贷和社融规模创新高有着诸多解读。有分析人士认为,这或许意味着中国信贷周期重回升势,社融拐点已来。孙国峰表示,今年1月新增贷款情况与去年同期情况类似,与实体经济的需求是相匹配的,属于合理水平,不是“大水漫灌”。考虑到春节因素,应把一二月份甚至一季度的数据统筹考察,不宜对单月数据过度关注。孙国峰认为,从总量看,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体现了逆周期调节的要求,节奏上也有春节等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宏观杠杆率保持稳定,谈不上“放水”;总的来看,货币政策探索并积累了不搞“大水漫灌”又要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经验。孙国峰强调,稳健货币政策的取向并没有发生改变。对于2019年接下来信贷和社融规模增量的走势,黄志龙认为,1月份的信贷和社融增量创新高,并不必然代表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走出了“宽货币、紧信用”的融资环境。第二季度甚至下半年信贷和社融增量的持续回升,还需要央行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升金融机构对民企和小微企业的风险偏好。华泰宏观李超团队认为,总体来看,强劲信贷数据意味着经济不存在大幅回落概率。在房地产调控延续的大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基本面下行趋势较为清晰,但社融增速单月反弹后的持续性仍需观察,仍需要对未来社融和经济增速保持谨慎预期。

莫里哀

研报不能随便发!一券商分析师提前在微信发研报被罚

来源:券商中国近日,一则证券分析师私自将四篇点评文章以有道云链接形式,发送至其自行维护的数个微信群,被监管通报的新闻引起业内关注。据券商中国记者了解,近期监管层向证券公司下发了《机构监管情况通报》,G证券公司某证券分析师团队撰写了四篇点评文章,在未经公司审核的情况下,私自将研报散发在数个微信群,相关证监局已对该证券公司采取相应措施,并要求其严肃处理有关责任人。《通报》中提到,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用面向公众的即时通信软件、具有内容展示或分享功能的应用软件等互联网工具,向客户提供证券研究报告后续服务的做法在行业内日益普遍,因此,监管要求依法规范使用互联网工具等传播媒介发布证券研究报告行为,同时,监管还要求券商加强对分析师的管理,建立与服务模式相匹配的内部管控机制,有效防范风险。自2017年下半年起,监管就加大了对研究报告的合规管理和处罚力度。据券商中国记者不完全统计,2018年监管至少对4家券商分析师的违规行为下发监管通报或行政罚单,要求券商加强分析师发布研报的合规管理券商分析师提前在微信群转发研报被罚 券商中国记者拿到的一份2018年12月的《机构监管情况通报》,《通报》显示,2018年8月,G证券公司某证券分析师团队撰写了四篇点评文章,上传至团队公用的有道云账户。随后,该团队某证券分析师私自将四篇点评文章以有道云链接形式发送至其自行维护的数个微信群。文章内容涉及具体个股的盈利预测、估值及投资评级,有关数据在前期证券公司发布的对四家公司的证券研究报告的基础上,根据半年报进行了更新和微调。证券分析师所使用的有道云系统账户、微信群未在公司报备,文章内容未经公司质量审核和合规审查,发布行为未在公司内部系统留痕,文章版式、格式、数据质量等均不符合证券研究报告的标准。监管认为,上述情况反映出,该证券分析师在使用互联网工具为客户提供服务时,合规意识淡薄,G 证券公司在证券分析师执业行为管理上存在缺陷和漏洞。相关证监局已对该证券公司采取相应措施,并要求其严肃处理有关责任人。“报告发布关键是否经过审核?如果报告是经过内部审核上传到发布平台,再由发布平台对接到其他线上平台,或者是通过发布平台发布后的报告,转发到其他线上平台应该也是可以的。如果真的像通报所言,未按流程,就是问题。关键是看券商外发报告流程如何规定,以及监管对研报发布渠道是否明确具体。”华中一家券商研究所负责人表示。依法规范互联网工具传播研究报告行为 《通知》中提到,近年来,证券公司发布研究报告业务服务客户规模逐步扩大,服务模式日益多样: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用面向公众的即时通信软件、具有内容展示或分享功能的应用软件等互联网工具,向客户提供证券研究报告后续服务的做法在行业内日益普遍,在便利证券公司及证券分析师服务客户的同时,也相应扩大了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的风险边界。另一方面,由于服务频率增加、服务范围扩大、证券分析师服务自主性提高、信息传播途径增多等原因,证券公司对证券分析师服务客户行为的管理难度不断上升,相关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各证券公司应当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建立与服务模式相匹配的内部管控机制,有效防范风险。1、加强规范分析师使用互联网工具等传播媒介发布研报使用互联网工具等传播媒介向客户提供投资分析意见,且涉及对证券及证券相关产品的价值、市场走势或者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形成证券估值、投资评级等结论的行为,属于发布证券研究报告。证券公司应当按照法规有关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流程的规定进行管理,加强内部控制、质量审核、合规审查、留痕管理,严格按照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的要求履行对外发布前的审核程序。证券公司应当确保该投资分析意见通过公司规定的证券研究报告发布系统平台向发布对象统一发布,确保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的公平性,不得将投资分析意见的内容或者观点优先提供给特定对象。2、五大要求严格管理分析师提供研报服务对于就公司前期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进行解读、不提供新的投资分析意见,或者提供不涉及证券估值、投资评级等结论的投资分析意见的行为,证券公司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管控机制,确保发布信息、言论等行为依法合规,专业审慎:一是统一管控;二是内容合规;三是档案管理;四是强化监督;五是持续教育。2018年至少4券商分析师被监管处罚 券商中国记者不完全统计,除了上述情况之外,2018年,监管至少还对3家券商分析师的违规行为下发监管通报或行政罚单,要求券商加强分析师发布研报的合规管理。2018年9月,监管对各券商下达机构监管情况通报,一次性对A和S两家券商工作人员发布缺乏合理依据的研报行为进行点名批评。A 证券公司在2018年 6 月发布证券研究报告,对当时市场股票质押风险及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却不负责任地使用未经规范信息源确认的数据,罔顾历史数据任意设定模型参数,得出“平仓线下市值规模约为XX 亿元”的错误分析结论,引发市场中不明真相投资者的恐慌情绪。S 证券公司证券分析师则于2018年 6 月应媒体约稿公开发表评论文章,对我国宏观经济状况和资本市场表现进行分析评论。文章署名冠以公司职务,但公司未对文章内容进行必要的审核把关,对社会舆论造成负面影响。监管认为,这两家券商的相关研究违背了数据基础扎实、研究方法和分析逻辑客观的基本研究准则,主观推测得出误导性结论。公司对研究报告管理缺少必要的内部控制程序,未对数据来源及模型参数进行核验。相关证监局已分别对两公司采取相应措施。除此之外,监管及行业自律机构也公开对分析师发布研报的失当行为,进行通报批评甚至下达行政罚单。2018年最轰动的券商分析师被罚案例就是民生证券,由于在“保千里”被立案调查之后,该券商分析师还发布了11篇评级为强烈推荐的研报,对“保千里”的研报评级、风险提示审慎性不足,于2018年7月份接到北京证监局的警示函。 研究报告合规管理和处罚力度仍在加大 近年来,券商研究所服务客户的规模和形式日益多样,监管对于研究报告的纪律规范要求也更加趋严。实际上,自2017年下半年起,监管就加大了对研究报告的合规管理和处罚力度。上海一家中型券商研究所分析师告诉记者,现在研究所对研究报告的风控抓得特别严。按照他所在的研究所规定,一篇研究报告发出就会经系统敏感词检测,之后还需要经过两级审批和两道合规。先是,分析师在系统提交报告;再是,团队主管进行一级审批;然后,经过合规和质控两道审批通过;最后,由研究所负责人进行二级审批。如果是对热点话题及时点评的报告,则不得在报告中出现盈利预测、目标市值估值、持有或买入卖出等字眼。而且,不论是何种报告,在外发之前都需要经过公司审核。比如,即便是热点话题的及时点评,也需要经过这些程序把关之后才能外发。不仅对研报严格管理,不少券商还要求研究员不得外发调研纪要。比如,上述研究员所在单位就认为,调研纪要直接涉及公司信息,可能存在内幕信息、未公开重大信息以及其他敏感信息,有些信息是无法甄别是否超出公告披露的范围。基于调研纪要信息的敏感性,所有调研纪要仅作为工作底稿保存,均不得外发。监管对分析师执业提出“八不许” 监管不断加强对分析师的要求,在加强其发表言论行为,强化公司内部控制,提升研报质量等方面进行规范。就在去年2月份,对于即将密集公布的年报研究行为,监管专门下发规范发布研究报告行为,全面划定了分析师执业的红线,以及券商加强监管的措施。监管要求证券分析师要严守合规底线,提出“八不许”:证券分析师应保持足够的专业性、职业审慎和操守,不得使用无法确认来源合法合规性的信息和数据;不得不经注明出处即引用他人著作、论文、研究成果及数据信息;不得使用低俗、夸大、诱导性、煽动性标题或者用语;不得盲目跟风炒作,一味追逐市场热点、吸引眼球;不得基于个别数据夸大或臆测行业或市场整体风险;不得没有合理依据,仅凭个人主观判断推出结论;不能不对研报重要敏感信息可能对市场产生的影响进行审慎评估;不得编造和传播虚假、不实或误导性信息。同时,监管要求证券公司应当建立健全质量控制和合规审查机制,加强合规内控薄弱环节,并提出了“七必须”:(一)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机制,细化质量控制和合规审查的目标、程序和岗位职责;(二)建立清晰的审核、审查清单和工作底稿,列明审核、审查工作应当涵盖的内容;(三)质量控制应涵盖信息来源、逻辑分析、研究结论、语言表述等内容,确保研究方法、分析逻辑和研究结论的客观性、专业性和审慎性;(四)合规审查应覆盖研究报告制作、发布的全过程,涵盖人员资质、信息来源、风险提示、利益冲突防范机制和隔离墙制度执行情况、授权刊载或者转发的合规性、市场影响评估等内容;(五)质量审核应由专职人员进行,不得由研报署名证券分析师自行开展;(六)为审核、审查工作预留足够的时间,避免工作流于形式;(七)确保审核、审查意见得到回应和有效落实。

李翱

中证协发布《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执业规范(修订稿)》

来源:一财网近日,中国证券业协会组织对《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执业规范》、《证券分析师执业行为准则》进行了修订。目前两自律规则修订稿已经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已报中国证监会备案,现予以发布,自2020年6月21日起实施。2014年6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对证券分析师和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日常管理的通知》(中证协发〔2014〕105号)同时废止。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研究报告质量管控,提升研究报告质量;加强对分析师发表言论、使用自媒体和客户服务的管理,规范分析师执业行为;加强分析师廉洁从业管理和职业道德建设,提升分析师职业道德水准;加强分析师考核、参加评选管理,强化分析师执业独立性;加强保密管理,规范分析师上市公司调研 ;规范外请专家服务行为;规范研究报告发布、转载,以及宏观经济、产业研究及境外上市公司研究报告发布行为。关于《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执业规范》、《证券分析师执业行为准则》的修订说明为适应证券研究业务发展需要,加强对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自律管理和证券分析师声誉风险管理,推动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健康发展,按照《证券法》、《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暂行规定》、《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及工作人员廉洁从业规定》和《中国证券业协会章程》等规定,我会组织对《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执业规范》、《证券分析师执业行为准则》进行了修订,现将有关修订情况说明如下:一、修订背景和修订过程(一)修订背景为加强对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自律管理,规范证券分析师执业行为,中国证券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于2012年制定并发布了《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执业规范》(以下简称《执业规范》)、《证券分析师执业行为准则》(以下简称《行为准则》)。两自律规则发布对规范证券研究机构的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以及证券分析师的执业行为,维护市场秩序、树立行业形象、提升行业研究水平和研究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两自律规则发布后,协会组织开展了执业检查,并对两自律规则实施效果进行了多次评估。在执业过程中,部分机构反映,随着证券市场发展、证券公司业务变化,两自律规则一些规定不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同时证券研究业务发展面临一些新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如分析师使用新媒体工具的规范,分析师考核评价,加强研究报告质量控制等问题。为此协会证券分析师、投资顾问与首席经济学家委员会组织对两自律规则进行了修改,增加或修改相应内容。(二)修订过程协会证券分析师、投资顾问与首席经济学家委员会组织召开多次会议研究对两自律规则修改,2018年12月份协会将两自律规则修订稿发送行业和证券监管部门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结束后委员会对于行业和监管部门提出修改意见进行认真研究,对两自律规则进一步修改完善,对大部分意见已吸收采纳。二、修订的主要内容(一)加强研究报告质量管控,提升研究报告质量1、将《执业规范》、《行为准则》中“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修改为“从事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的机构(以下简称经营机构)”。2、在《执业规范》原第三条(修订后第三条)中增加“质量控制、合规审查”,“建立健全证券分析师发表公开言论前的内部报备程序”。3、在《执业规范》原第八条(修订后第九条)中增加“对引用信息和数据来源进行核实”;在《行为准则》原第七条(修订后第七条)中增加“证券分析师引用信息和数据来源时,应对引用信息和数据来源进行核实,审慎使用”。4、在《执业规范》原第十一条(修订后第十二条)中增加“重点围绕宏观经济形势、资本市场走势、行业发展、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等进行深入分析”。5、在《执业规范》原第十二条(修订后第十三条)第一款中增加不得有“低俗”、“煽动性”词语。6、将《执业规范》原第十五条(修订后第十六条)第二款“尚未注册为证券分析师的研究部门或者研究子公司相关证券从业人员,如果已通过证券投资咨询从业资格考试”修改为“尚未登记为证券分析师的研究部门或者研究子公司相关人员,如果已通过证券分析师胜任能力考试并已完成一般证券业务登记”,增加“联系人”。7、将《执业规范》原第十六条(修订后第十七条)第一款中“明确质量审核程序和审核人员职责,加强质量审核管理”修改为“细化质量控制的目标、程序和岗位职责,建立清晰的质量审核清单和工作底稿,列明审核工作应当涵盖的内容。通过合理的流程安排避免审核工作流于形式,并确保审核意见得到回应和有效落实”。将第二款“证券研究报告应当由署名证券分析师之外的证券分析师或者专职质量审核人员进行质量审核”修改为“证券研究报告应当由登记为证券分析师的专职质量审核人员进行质量审核;证券分析师数量少于10人的可以由署名证券分析师之外的证券分析师进行质量审核”。在第三款中增加“质量审核应当严格按照公司规定的标准进行认真审查”。8、将《执业规范》原第十七条(修订后第十八条)第一款“明确合规审查程序和合规审查人员职责”修改为“细化合规审查的目标、程序和岗位职责,建立清晰的审查清单和工作底稿,列明审查工作应当涵盖的内容。通过合理的流程安排避免审查工作流于形式,并确保审查意见得到回应和有效落实”。将第二款“证券研究报告应当由公司合规部门或者研究部门、研究子公司的合规人员进行合规审查”修改为“证券研究报告应当由公司合规部门或者研究部门、研究子公司的专职人员进行合规审查”。9、在《执业规范》中增加第十九条:“经营机构应当根据业务规模配备充足的证券研究报告质量控制和合规审查人员。经营机构应当建立拟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市场影响评估机制,在证券研究报告制作和合规审查环节,对证券研究报告重要敏感信息可能对市场产生的影响进行审慎评估,不得基于个别数据夸大或臆测行业或市场整体风险。对于可能产生重要影响的结论和信息,应当提高审核人员层级,加大审核力度”。(二)加强对分析师发表言论、使用自媒体和客户服务的管理,规范分析师执业行为1、在《执业规范》中增加第五条:“以经营机构的名义发布研究观点、提供研究服务的人员必须是公司正式员工”。2、在《执业规范》中增加第二十三条:“证券分析师可以将已经在公司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平台上统一发布过的证券研究报告,通过在公司报备后的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微博、云共享平台、邮箱等其他形式提供给客户并进行解读。经营机构应当定期安排质量审核和合规审查人员对客户服务档案进行跟踪检查,安排合规审核人员进入证券分析师开展客户服务的聊天群、关注其自媒体平台和云共享平台等方式对其内容进行随时抽查,如发现问题应及时汇报并处理”。3、在《执业规范》中增加第三十二条:“经营机构应当对证券分析师服务客户的方式、内容、渠道进行统一规范管理,覆盖各种形式的服务客户行为,包括与客户举行座谈会、交流会、路演活动,为客户解读其撰写的证券研究报告,使用互联网工具等传播媒介向客户提供服务等。应针对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及转载、提供、解读证券研究报告,使用新媒体工具制定相应的内部管理规范。经营机构应当建立证券分析师向客户发布信息和言论的事前报备程序,拟发布的主要内容应当经所在部门负责人或公司分管高管人员签批同意,并报合规部门备案。证券分析师使用互联网工具等传播媒介向客户提供投资分析意见,依法属于发布证券研究报告行为的,应当按照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的要求履行发布程序,遵守本执业规范等相关要求”。4、在《执业规范》第三十三条中增加:“经营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证券分析师服务客户工作档案,对使用互联网工具等传播媒介向客户提供服务的,应当要求证券分析师向公司备案其使用的与提供证券研究报告服务有关的聊天群、自媒体账号、云共享平台账号等,并报备与业务有关的使用记录和发布内容;对其他方式服务客户的,应当做好客户服务记录,并及时存档检查”。5、在《行为准则》原第三条(修订后第三条)中增加“不得私自以公司名义、冠以公司职务或者其他容易引发身份误导的方式对外公开发表言论”。6、在《行为准则》中增加第二十一条:“证券分析师通过路演、电话等传统方式或各类新媒体工具和外部进行沟通,应当符合第二十条的有关规定,提供研究报告后续解读服务应是对既往已发布报告的解读,不涉及新的分析意见”。7、在《行为准则》中增加第二十二条:“证券分析师应向公司备案其使用的与提供证券研究报告服务有关的聊天群、自媒体账号、云共享平台账号等,并报备与业务有关的使用记录和发布内容;对其他方式服务客户的,应当做好客户服务记录,并及时存档检查”。8、在《行为准则》中增加第二十八条:“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分析师应充分发挥在行业形成的重要影响力,聚焦经济金融形势、资本市场和行业发展等研究,客观、专业、审慎发表研究观点,在引导市场预期、传递正能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三)加强分析师廉洁从业管理和职业道德建设,提升分析师职业道德水准1、在《执业规范》中增加第二十九条:“经营机构开展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应按照《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及工作人员廉洁从业规定》等要求公平竞争、合规经营,不得向上市公司、证券发行人、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输送不正当利益,包括提供礼金、礼品、旅游、红包、娱乐健身等利益。经营机构按照公司依法制定的内部规定及限定标准,依法合理营销的,不适用前款规定”。2、在《行为准则》原第四条(修订后第四条)中增加“自觉弘扬行业优秀文化,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规范自身行为,履行社会责任,遵守社会公德”。3、将《行为准则》原第十八条(修订后第十八条)第一款修改为“证券分析师在执业过程中,应按照《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及工作人员廉洁从业规定》等要求公平竞争,合规展业,不得向上市公司、证券发行人、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索要或接受礼金、礼品、旅游、红包、娱乐健身等利益,或者以其它变通的方式进行利益输送”。4、在《行为准则》原二十二条(修订后第二十五条)中增加“认真学习和领会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四)加强分析师考核、参加评选管理,强化分析师执业独立性1、将《执业规范》原第二十一条(修订后第二十六条)第二款中“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相关人员的薪酬标准不得与外部媒体评价单一指标直接挂钩”修改为“外部评选结果仅作为对分析师个人社会评价的参考,不得作为证券分析师薪酬激励的依据”,并增加“合规情况”。在原第三款中增加“或人员,研究销售人员不得参与对分析师等研究人员的考核”。2、在《执业规范》中增加第二十五条:“经营机构因业务需要,安排证券分析师为本公司提供内部研究支持服务的,应当按照《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指引》的有关规定,针对保密侧业务、公开侧业务的不同性质,根据是否可能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制订相应的管理措施。证券分析师提供研究支持服务,应确保所提供的分析意见与已经发布的最新证券研究报告观点一致或不存在冲突”。(五)加强保密管理,规范分析师上市公司调研1、在《执业规范》原第九条(修订后第十条)中增加“经营机构应当建立保密制度”。2、在《执业规范》原第十条(修订后第十一条)中增加“分别针对非客户服务性质的独立调研和带有客户服务性质的联合调研制定相应规范”。将原第(二)款“未来一段时间的整体调研计划”修改为“未来一段时间的非客户服务性质的独立调研计划”。增加第五款“上市公司调研纪要仅供内部存档或撰写研究报告使用,不得对外发布或提供给客户”。规范外请专家服务行为1、在《执业规范》中增加了第三十四条:“经营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邀请外部专家参与证券投资咨询服务以外咨询服务的管理制度。外部专家是指在某一领域具备一定的知识或信息、非经营机构雇用的人员,不包括上市公司负责信息披露的人员。经营机构邀请外部专家参与证券投资咨询服务以外咨询服务,应当符合以下要求:外部专家应当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在最近两年没有被证券监管部门处罚的记录;经营机构应当核实专家的身份,并将经核实的专家身份告知投资者,不得有虚假或误导性成份,并应当告知外部专家必须遵守的合规要求;经营机构邀请的外部专家如果是上市公司人员,必须经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负责人的书面同意,同意的书面记录应保存五年;经营机构如果通过第三方邀请外部专家,应当与第三方签订专门的外部专家邀请协议,协议应当载明要求第三方核实专家身份的责任,以及如有专家身份审核不实,要求第三方承担经济赔偿的责任和媒体公开道歉的责任”。2、在《执业规范》中增加第三十五条:“经营机构邀请第三方为客户提供证券投资咨询服务以外的咨询服务,应当维持在适度、合理水平,相关服务的费用应当单独列支,并对相关咨询服务的内容归档留存。经营机构不得通过外包或与第三方签署业务收入分成协议等类似形式安排没有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质的机构或个人为客户提供前述咨询服务”。3、在《行为准则》中增加第二十四条:“证券分析师应按照公司有关规定邀请外部专家参与证券投资咨询服务以外的咨询服务,并对专家身份进行认真核实,将经核实的专家身份告知投资者,不得有虚假或误导性成份,并告知外部专家必须遵守的合规要求”。(七)规范研究报告发布、转载,以及宏观经济、产业研究及境外上市公司研究报告发布行为1、在《执业规范》原第十九条(修订后第二十一条)中增加“约定,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的平台应由公司指定,且必须是以公司名义注册或拥有”。2、删除《执业规范》原第二十条(修订后第二十四条)第(一)款中“财务顾问”,与修订后的《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指引》保持一致。3、在《执业规范》原第二十四条(修订后第三十条)第一款中增加“评论意见”。在原第二十四条(修订后第三十条)第(一)款中增加“要求授权转发或刊载研究报告、评论意见的媒体机构注明研究报告的发布人和发布日期、评论意见的发表者和发布时间,提示使用研究报告或评论意见的风险等,要求媒体机构不得自行对公司所提供材料的标题或者内容作实质性修改”。4、在《执业规范》中增加第三十六条:“经营机构宏观研究报告和产业研究报告的发布应参照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的要求执行”。5、在《执业规范》中增加第三十七条:“经营机构发布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公司,CDR(中国存托凭证)、香港及其他境外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证券研究报告遵照本执业规范执行”。

丘也眩与

研报不能随便发!一券商分析师提前在微信群发研报被罚监管严控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研报

近日,一则证券分析师私自将四篇点评文章以有道云链接形式,发送至其自行维护的数个微信群,被监管通报的新闻引起业内关注。据券商中国记者了解,近期监管层向证券公司下发了《机构监管情况通报》,G证券公司某证券分析师团队撰写了四篇点评文章,在未经公司审核的情况下,私自将研报散发在数个微信群,相关证监局已对该证券公司采取相应措施,并要求其严肃处理有关责任人。《通报》中提到,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用面向公众的即时通信软件、具有内容展示或分享功能的应用软件等互联网工具,向客户提供证券研究报告后续服务的做法在行业内日益普遍,因此,监管要求依法规范使用互联网工具等传播媒介发布证券研究报告行为,同时,监管还要求券商加强对分析师的管理,建立与服务模式相匹配的内部管控机制,有效防范风险。自2017年下半年起,监管就加大了对研究报告的合规管理和处罚力度。据券商中国记者不完全统计,2018年监管至少对4家券商分析师的违规行为下发监管通报或行政罚单,要求券商加强分析师发布研报的合规管理。券商分析师提前在微信群转发研报被罚 券商中国记者拿到的一份2018年12月的《机构监管情况通报》,《通报》显示,2018年8月,G证券公司某证券分析师团队撰写了四篇点评文章,上传至团队公用的有道云账户。随后,该团队某证券分析师私自将四篇点评文章以有道云链接形式发送至其自行维护的数个微信群。文章内容涉及具体个股的盈利预测、估值及投资评级,有关数据在前期证券公司发布的对四家公司的证券研究报告的基础上,根据半年报进行了更新和微调。证券分析师所使用的有道云系统账户、微信群未在公司报备,文章内容未经公司质量审核和合规审查,发布行为未在公司内部系统留痕,文章版式、格式、数据质量等均不符合证券研究报告的标准。监管认为,上述情况反映出,该证券分析师在使用互联网工具为客户提供服务时,合规意识淡薄,G 证券公司在证券分析师执业行为管理上存在缺陷和漏洞。相关证监局已对该证券公司采取相应措施,并要求其严肃处理有关责任人。“报告发布关键是否经过审核?如果报告是经过内部审核上传到发布平台,再由发布平台对接到其他线上平台,或者是通过发布平台发布后的报告,转发到其他线上平台应该也是可以的。如果真的像通报所言,未按流程,就是问题。关键是看券商外发报告流程如何规定,以及监管对研报发布渠道是否明确具体。”华中一家券商研究所负责人表示。依法规范互联网工具传播研究报告行为 《通知》中提到,近年来,证券公司发布研究报告业务服务客户规模逐步扩大,服务模式日益多样: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用面向公众的即时通信软件、具有内容展示或分享功能的应用软件等互联网工具,向客户提供证券研究报告后续服务的做法在行业内日益普遍,在便利证券公司及证券分析师服务客户的同时,也相应扩大了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的风险边界。另一方面,由于服务频率增加、服务范围扩大、证券分析师服务自主性提高、信息传播途径增多等原因,证券公司对证券分析师服务客户行为的管理难度不断上升,相关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各证券公司应当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建立与服务模式相匹配的内部管控机制,有效防范风险。1、加强规范分析师使用互联网工具等传播媒介发布研报使用互联网工具等传播媒介向客户提供投资分析意见,且涉及对证券及证券相关产品的价值、市场走势或者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形成证券估值、投资评级等结论的行为,属于发布证券研究报告。证券公司应当按照法规有关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流程的规定进行管理,加强内部控制、质量审核、合规审查、留痕管理,严格按照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的要求履行对外发布前的审核程序。证券公司应当确保该投资分析意见通过公司规定的证券研究报告发布系统平台向发布对象统一发布,确保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的公平性,不得将投资分析意见的内容或者观点优先提供给特定对象。2、五大要求严格管理分析师提供研报服务对于就公司前期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进行解读、不提供新的投资分析意见,或者提供不涉及证券估值、投资评级等结论的投资分析意见的行为,证券公司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管控机制,确保发布信息、言论等行为依法合规,专业审慎:一是统一管控;二是内容合规;三是档案管理;四是强化监督;五是持续教育。2018年至少4券商分析师被监管处罚 券商中国记者不完全统计,除了上述情况之外,2018年,监管至少还对3家券商分析师的违规行为下发监管通报或行政罚单,要求券商加强分析师发布研报的合规管理。2018年9月,监管对各券商下达机构监管情况通报,一次性对A和S两家券商工作人员发布缺乏合理依据的研报行为进行点名批评。A 证券公司在2018年 6 月发布证券研究报告,对当时市场股票质押风险及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却不负责任地使用未经规范信息源确认的数据,罔顾历史数据任意设定模型参数,得出“平仓线下市值规模约为XX 亿元”的错误分析结论,引发市场中不明真相投资者的恐慌情绪。S 证券公司证券分析师则于2018年 6 月应媒体约稿公开发表评论文章,对我国宏观经济状况和资本市场表现进行分析评论。文章署名冠以公司职务,但公司未对文章内容进行必要的审核把关,对社会舆论造成负面影响。监管认为,这两家券商的相关研究违背了数据基础扎实、研究方法和分析逻辑客观的基本研究准则,主观推测得出误导性结论。公司对研究报告管理缺少必要的内部控制程序,未对数据来源及模型参数进行核验。相关证监局已分别对两公司采取相应措施。除此之外,监管及行业自律机构也公开对分析师发布研报的失当行为,进行通报批评甚至下达行政罚单。2018年最轰动的券商分析师被罚案例就是民生证券,由于在“保千里”被立案调查之后,该券商分析师还发布了11篇评级为强烈推荐的研报,对“保千里”的研报评级、风险提示审慎性不足,于2018年7月份接到北京证监局的警示函。研究报告合规管理和处罚力度仍在加大 近年来,券商研究所服务客户的规模和形式日益多样,监管对于研究报告的纪律规范要求也更加趋严。实际上,自2017年下半年起,监管就加大了对研究报告的合规管理和处罚力度。上海一家中型券商研究所分析师告诉记者,现在研究所对研究报告的风控抓得特别严。按照他所在的研究所规定,一篇研究报告发出就会经系统敏感词检测,之后还需要经过两级审批和两道合规。先是,分析师在系统提交报告;再是,团队主管进行一级审批;然后,经过合规和质控两道审批通过;最后,由研究所负责人进行二级审批。如果是对热点话题及时点评的报告,则不得在报告中出现盈利预测、目标市值估值、持有或买入卖出等字眼。而且,不论是何种报告,在外发之前都需要经过公司审核。比如,即便是热点话题的及时点评,也需要经过这些程序把关之后才能外发。不仅对研报严格管理,不少券商还要求研究员不得外发调研纪要。比如,上述研究员所在单位就认为,调研纪要直接涉及公司信息,可能存在内幕信息、未公开重大信息以及其他敏感信息,有些信息是无法甄别是否超出公告披露的范围。基于调研纪要信息的敏感性,所有调研纪要仅作为工作底稿保存,均不得外发。监管对分析师执业提出“八不许” 监管不断加强对分析师的要求,在加强其发表言论行为,强化公司内部控制,提升研报质量等方面进行规范。就在去年2月份,对于即将密集公布的年报研究行为,监管专门下发规范发布研究报告行为,全面划定了分析师执业的红线,以及券商加强监管的措施。监管要求证券分析师要严守合规底线,提出“八不许”:证券分析师应保持足够的专业性、职业审慎和操守,不得使用无法确认来源合法合规性的信息和数据;不得不经注明出处即引用他人著作、论文、研究成果及数据信息;不得使用低俗、夸大、诱导性、煽动性标题或者用语;不得盲目跟风炒作,一味追逐市场热点、吸引眼球;不得基于个别数据夸大或臆测行业或市场整体风险;不得没有合理依据,仅凭个人主观判断推出结论;不能不对研报重要敏感信息可能对市场产生的影响进行审慎评估;不得编造和传播虚假、不实或误导性信息。同时,监管要求证券公司应当建立健全质量控制和合规审查机制,加强合规内控薄弱环节,并提出了“七必须”:(一)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机制,细化质量控制和合规审查的目标、程序和岗位职责;(二)建立清晰的审核、审查清单和工作底稿,列明审核、审查工作应当涵盖的内容;(三)质量控制应涵盖信息来源、逻辑分析、研究结论、语言表述等内容,确保研究方法、分析逻辑和研究结论的客观性、专业性和审慎性;(四)合规审查应覆盖研究报告制作、发布的全过程,涵盖人员资质、信息来源、风险提示、利益冲突防范机制和隔离墙制度执行情况、授权刊载或者转发的合规性、市场影响评估等内容;(五)质量审核应由专职人员进行,不得由研报署名证券分析师自行开展;(六)为审核、审查工作预留足够的时间,避免工作流于形式;(七)确保审核、审查意见得到回应和有效落实。(文章来源:券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