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国内985名校升读东京大学博士,如何提前规划日本名校博士申请除日无岁

国内985名校升读东京大学博士,如何提前规划日本名校博士申请

学生是2016年开学的时候来联系我的,学生通过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习,基本建立了自己喜欢的研究领域,即以计算机和数学为工具,对信息进行处理。但是在电子科技大学的硕士阶段,因为研究领域涉及到了光学,对学生来说,课程与研究存在一定偏差。在迷茫之际通过网课,进行了日语的学习,在这期间产生了日本留学的想法。学生来的时候是4月份了,这个时候已经有了日语N2的成绩。然后博士的申请难度就是在和教授的套辞上,要求学生提交研究论文,并且一般还要根据教授的要求再提交小论文。学生在这方面都完全没有准备,而且在学校与教授的选择,必须提早规划进行准备。而且学生基本上只选择东大,京都和东京工业大学。但是学生也没有具体去了解过学校在该研究领域的教授的情况,对申请也很迷茫。经过对学生的评估后,我们基本上就要和学生确定套辞的教授和院校了,而且专业选择上,主要申请以计算机相关的学科。因为4,5月份也是日本大学院的开学季,教授都比较忙,不太适合联系教授。我们预先给学生安排了托福的备考计划,前期材料的基本收集。给学生看了教授的基本信息情况和研究方向,这样在下一个月进行套辞的时候,才能准备出高质量的研究论文。6月,基本确定了具体的8个申请学校和教授。在和学生进行了简单的头脑风暴后,学生的第一篇研究论文在2个周后就形成初稿。在和各个教授的来回切磋中,我们进行了为期3 个多月的套辞阶段,包括东大,北海道大学,京都大学,东工业大学,东北大学,大阪大学等大学教授。因为前期给学生提早规划了去了解教授研究方向和教授研究室基本情况,在收到东京大学和大阪大学的教授临时要求的三选一命题小论文测试时,学生已经对该校和研究方向有基本了解,便迅速的完成了小论文。最后,在17年的5月,学生拿到教授内诺和学校的在留申请通知。学生成功于17年9月赴日,进入东京大学新领域创成科学学科进行博士研究生阶段学习。入学后还是和学生及家长保持沟通,学生在学校表现也很好,积极参加校内校外活动,比如学园祭、中国文化节等活动。而且,在与教授的工作和研究过程中,学生深厚的学术功底与踏实的科研精神深受教授的赏识。在明年,还将与教授一同前往美国进行考察学习。申请小贴士:对于留学申请这个过程,提前规划和沟通必不可少。由于各位学生家长经验并不是特别多,以及对于日本院校、等级、位置、选择技巧都不太了解,多会导致错误的判断,无法进入理想院校。同时,在进行难度较大,专业要求高的留学申请时,一定要选择实力强且案例多的机构,这样在申请的规划上,会让学生在应对学校的各种要求,面试等附加审核更加从容。作者:启德成都

夫且不止

湖北“男神学霸”:3年发表10篇SCI,收到日本东京大学攻读博士邀请

青春最美好的样子是什么?是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奋进亦有所坚持,是在积极进取的路途上不断锐意创新。在武汉工程大学,就有这么一个"男神学霸",读研3年,发表了8篇第一作者SCI论文(JCR一区3篇、JCR二区4篇、JCR四区一篇,武工大均为第一单位)和2篇共同第一作者SCI论文(JCR一区1篇、JCR二区1篇,武工大均为第一单位),连续三次获得一等奖学金、连续两次获得特等奖学金、连续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他,就是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2016级硕士生——刘星。什么是SCI论文?SCI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引文索引类刊物,它从全球数万种学术期刊中选出3300种科技期刊,涉及基础科学的100多个领域,而进入SCI这一刊物的论文即为SCI论文。SCI论文通常就被认为是含金量高的论文,其代表了很高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因而全球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都将SCI论文数当成评价其科研成果产出的重要指标。2016年,刘星以化环学院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武工大研究生。研究生阶段不同于本科学习,课堂之外还要完成导师布置的学术任务。刚进实验室的一段时间,他并没有能迅速适应这里高强度的科研环境,实验进展也不算顺利。其导师董志兵教授很快察觉到了刘星的"不佳"状态,便时常与他交流谈心。董志兵,湖北鄂州人,1980 年生," 楚天学者计划 " 楚天学子特聘教授,德国慕尼黑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用以合成有药物活性的化合物以及开发功能性新材料。导师董志兵教授告诉他,在实验室工作,努力工作以外,更重要的是广泛的交流讨论;除此之外,要积极涉猎最新的前沿科技论文,对自己科研领域内的最新进展有深入了解,才不会迷失方向。在老师的帮助下,刘星开始"步入正轨",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其课题相关论文,并逐步提升了自己的科研能力。在此期间,他给自己设定了阶段性的目标——阶段性的去完成一定数量的探索实验,并参考科技文献随时修正自己的实验方案,随后完成必要的拓展实验和机理验证实验,最终参考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完成SCI论文的撰写。正因为有了这样明确的目标和合理的规划,刘星才能在漫长且崎岖的科研征途上,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研一结束之后,他已经发表了1篇一区、1篇二区、1篇四区的SCI研究论文。攻读研究生期间,刘星几乎没什么娱乐时间,唯一的消遣就是在没有做实验的时候,阅读有机化学同行发表的论文。阅读的文献多了,他慢慢就能提出自己对某些问题的见解,在和导师讨论后,自己能逐步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尝试。虽然绝大多数尝试都是失败的,但是在这些失败的结果告诉他,已经尝试的这些方案是行不通的,需要另觅他途。"董老师经常告诉我们Chemistry = Chem is try,这就意味着化学必须要多尝试,而且应该是在合理规划后的不断尝试"。如今,刘星的实验记录本上清晰地记录了他2000多个单元实验的过程,其科研强度可见一斑。在董志兵教授赴德国做访问学者的一年期间里,刘星并没有因此松懈,而是更加严于律己,按照导师的要求和安排,快速且有序的推进自己的课题,并带领实验室的其他组员做好了实验室的各项工作。对于自己的学习和研究经验,他也毫不吝啬地和组员分享,热心帮助其他同学解决实验上的小问题。正是有了这种严谨有序、紧张高效的工作氛围,他所在的1421实验室在2018年发表了16篇SCI论文,组里基本每个研究生毕业时会有至少4篇第一作者的SCI论文。目前,刘星已经同时收到著名有机化学家日本东京大学Shu Kobayashi(小林修)教授和武汉大学雷爱文教授攻读博士学位的邀请。而即便取得了这些骄人的成绩,他也依旧保持着谦虚和低调,因为于他而言,成绩只属于过去,对于未来,需继续抱持着对科研孜孜以求的态度,不断挑战自己,砥砺前行!欢迎广大考生和家长关注"武汉工程大学招办"百家号并积极留言互动,我们将会全程陪伴考生的备考和报考过程,为考生服务!本文部分素材来源:武汉工程大学新闻网、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官网

二十秒

日本东大博士生申请感悟分享 仰望星空 不忘初心!

大家好,我是一名天道学子,首先非常幸运在天道老师的帮助下申请到了东京大学,整个申请过程还算比较顺利,在这里向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申请经历,希望能帮到想赴日留学的同学们。我的申请背景我本科毕业于一所985大学,硕士就读于一所成立不久的科研类院校。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申请,虽然具体的研究方向都不尽相同,但都归属于物理方向。本科期间的成绩大概在85左右,硕士期间的成绩3.67,也都不算很好吧,只算专业课的话,会好一些。语言成绩方面的话,日语N2,托业850。我的申请理由真正有出国留学的念头是在研一期间,当时身边的同学基本上都准备研二直接转博,成为国内的博士生后,免学费,有补助,虽然读博的几年时光里压力也一点不小,但整体来说国内读博还是蛮“方便的”。对比出国留学,前期的准备工作,语言考试就已经吓退绝大多数人了,但是想想就这样每天宿舍办公室两点一线读个博士出来,是不是太单调了,当然除此之外,对于现在的研究方向也希望能有所改变,归根到底还是想能实实在在地学点东西,想出去看看,而不是单纯为了那一张文凭。至于为什么选择日本,首先日本是承认我们的硕士学历的,可以直接申请博士,更关键的是日本与我们的饮食,文化等方面真的很相近,我觉得出国留学,去学习固然很重要,但是文化环境,生活习惯也影响很大,毕竟是要在那里生活几年的,还是想能度过的舒适一点,当然这里面可能还带有一点想去玩的心理。我的申请经历研一下学期开始,在确定要去日本留学之后,从五十音开始,自学了N4,N5的内容,同年八月份,在咨询了几家留学机构之后,选择了天道,也正式下定了去日本留学的决心。之后几个月每个周末都在培训机构从早上到晚,把N3,N2的课程都上完了。付出总有回报,12月的能力测试一次就考过了N2。之后的托业考试比较简单,主要就是做题,考了两次也就考到了850。因为想改变一下专业方向,看了不少研究室,最后还是在天道老师的帮助下,确定了研究室。申请的研究方向和我现在的方向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很幸运的是我当时联系了一位认识的高校教授,对方非常热心,我请教了不少问题,真的受益匪浅,之后研究计划书的撰写也就比较顺利地完成了。和东大教授的邮件套磁阶段,感觉倒是没有那么一帆风顺,有段时间对方教授忘了回邮件,那两个月真的是相当的焦虑,最后还是多亏了天道老师出谋划策,问题才顺利圆满地解决了。在整个邮件套磁阶段真的要感谢天道老师。我的申请心得我觉得在整个留学申请的过程中关键还是要坚持到底,行百里者半九十,语言考试也好,研究计划书的撰写也罢,都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坚持下来,走到最后总有收获,也对得起自己的努力。誰かに負けるのはいい、でも自分にだけは負けられない。

敖德萨

东京大学因学术造假撤销中国学生博士学位,学生称非故意所为

日本东京大学官网11月30日刊发公告称,决定撤销已经授予一名中国留学生的博士学位。这是东京大学150年历史上第六次撤销学生的博士学位。据日本时事通讯社30日的报道,东京大学发布的声明中称,这名周姓博士生的博士论文涉及抄袭他人著作、不恰当引用的地方多达320处。东京大学的调查委员会经过调查、询问相关人士后,认定为不正当行为。东京大学。资料图12月1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致电东京大学,该校一名发言人向记者介绍了关于此事的一些细节情况。这名发言人表示,涉事毕业生2008年进入东京大学国际情报学府(III/GSII)开始读博,于2012年10月13日提交其博士论文,论文就中日两国的报纸进行了比较分析。论文在当时经过了严格的评阅程序,由4名来自东京大学内部的高级教授和1名来自外校的教授组成评阅小组,对论文进行评阅和讨论。但当时没有发现论文存在任何问题。这名学生于2013年3月获得了博士学位。东京大学表示,2014年12月,有外校研究人员开始与东京大学联系,对论文中引用的规范性和原创性提出质疑。2015年,东京大学开始对论文重新进行调查。这次调查委员会的阵容更加庞大,包括了来自东京大学3个学院的4名在职教授和1名荣休教授,此外还有1名律师也参与到调查当中。调查从2015年6月开始,到2016年12月结束并得出最终结论。官方公告称,东京大学的调查委员会经过调查、询问相关人士后,认定了论文作者的“不正当行为”。目前,东京大学已经对该博士生提交论文时的指导教授进行了警告等处分。发言人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尽管具体的调查过程包括哪些环节还需要向所在学院确认,但可以确定的是,在调查期间,调查委员会与涉事学生谈话次数至少为两次。在谈话过程中,该生承认自己存在不当行为,但否认自己出于恶意,也不是故意所为。此外,在调查过程中,涉事学生曾经有过两次申诉机会,该生均提出了申诉,但没有得到通过。东京大学方面表示,在经过必要程序之后,东京大学在2017年11月24日做出决定,撤销这名学生的学位,这是“最终决定”,没有继续在学校内进行申诉的空间。针对此事,东京大学副校长石井洋二郎表示:“非常遗憾,将对教职员、学生进行彻底的科研伦理教育,举全校之力防止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斑夏

东大拟对52名博士做退学处理

对于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博士研究生,东北大学作出果断处理,52 名博士生将面临退学。10 月 20 日,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官网发布了一则《关于对部分超期博士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的公示》。上述公示信息介绍: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东北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细则(试行)》(东大校字〔2017〕70 号)《关于超期学习博士研究生毕业及学位申请时限的通知》(东大研字〔2020〕8 号)和《关于对即将达到最长学习年限的研究生进行学籍预警的通知》(东大研字〔2020〕9 号)文件规定,拟对部分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博士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现将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为 2020 年 10 月 20 日至 2020 年 10 月 30 日。公示表示,研究生本人对处理决定如有异议,可于公示期内向所在学院提出书面申诉,逾期未提出申诉的,不再予以受理,学校将按照规定作出正式处理决定。公示期结束后,视为退学决定书已送达。此次公布的拟退学处理的博士研究生名单上共有 52 人,其中入学时间最早的一人为 2002 年入学,已经 " 读博 "18 年之久。此外,2003 年入学," 读博 "17 年的还有 2 人。《东北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细则(试行)》(东大校字〔2017〕70 号)第十八条规定: 研究生可以分阶段完成学业,但应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和保留学籍)内完成学业。硕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和保留学籍)为 5 年;博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和保留学籍)为 8 年。该《细则》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了学校可予研究生退学处理的情形,包括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和保留学籍)内未完成学业的情形。其实,在此之前,已经有部分高校对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研究生发出类似消息。8 月初,南方医科大学 "11 名博士生将被退学 " 的消息引起关注。此外,包括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多所北京高校向部分学生发出 " 逾期警告 ",提醒研究生在规定的最长修业年限内完成学业,否则将有退学风险。辽沈晚报 · ZAKER 沈阳 记者 朱柏玲【来源:辽沈晚报·ZAKER沈阳】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短片版

放弃日本优厚待遇,他毅然回国,发明多项技术,打破国外市场垄断

他以第一发明人获准或申请中、日、美、欧、韩等多国专利160余项;他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97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纳米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重点项目等50余项科研项目;他就是国家重点学科材料加工工程首席学科带头人、受聘为陕西科技大学“学科领军人才”的许并社教授,今天我们来一起看看关于他的故事......陕西科技大学一直在轻工、材料等学科方面有着鲜明的特色,特别是近年来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发展势头良好。2016年年末,许并社教授带领团队来到祖国大西北,决心扎根西安,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机遇,助力陕西高等教育和陕西科技大学发展腾飞。这是陕西科技大学首次引进由“学科领军人才”领衔的高水平科研团队,标志着学校人才引进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在受聘为陕西科技大学“学科领军人才”的聘任仪式上,许并社动情地说:“此次受聘非常激动,我已经把陕西科技大学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将带领团队积极工作,充分发挥团队在学科建设、科研项目和培养优秀青年教师上的优势,为提升陕西科技大学材料学科整体实力、扩大学校的影响力方面做出努力,力争实现并超额完成团队建设的预期目标。”许并社教授多年来从事新材料及界面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涉及纳米碳材料、纳米光电材料、纳米抗菌材料、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纳米陶瓷材料、计算材料等领域,卓有建树。1998年他从日本东京大学博士毕业工作一段时间后,毅然放弃在日的优厚待遇回国工作,在国家有关领导、教委等的直接关怀与支持下,建立起了一个以研究纳米微粒的形成机理、陶瓷/金属纳米微粒接合机理、材料的界面结构与物性等为主的科研小组。本着“创新、择优、有特色”的原则,坚持“理论研究应用研究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思路,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他主持的项目《界面性质与光电器件特性关系调控技术及应用》,从材料界面的物理与化学性质角度,研究了新型半导体材料界面超微观结构与光电性能之间的关系规律,发明了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家空白,突破了国外垄断与封锁,提升了我国在世界上的核心竞争力。该项目于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其研究成果已成功转化,并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单以光催化绿色建材涂层浆料产品为例,2010年,我国有1000亿元的市场容量,而且每年还以35%的速度在增长。然而由于这项技术主要掌握日本企业手中,致使国内的金属氧化物光催化涂层浆料90%都来自日本,价格昂贵。而许并社团队现在研发出的“光催化水性溶胶”,属于低成本、绿色制造技术,其优越性必然能在绿色环保建材的国际巨大市场上打破国外垄断,为中国企业带来丰厚回报。许并社教授团队来校后,陕西科技大学在科研经费支持、科研平台建设和工作生活条件等方面提供了非常优厚的条件保障,前期已投入5000余万元,用于实验室的改造装修,采购双球差校正透射电子显微镜和金属有机气相沉积系统等大型实验设备为实验室配备一流科研设备,打造一流科研平台。“空气自净化纳米功能材料”“超亲水自清洁绿色建材”“海绵城市建设绿色生态产品与技术”“功能塑料改性技术”……以许并社教授团队在治理和预防空气污染材料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不仅显示了团队在纳米功能材料、光电材料和环境能源材料领域方面的科技创新实力,更以极具发展潜力和广阔市场前景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目前,许并社教授团队已经与美国、日本、英国和澳大利亚等8个国家的科研团队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力争将团队打造成国际一流、创新型学术和科技成果转化团队,不断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人物简介:许并社,男,1955年12月生,山西翼城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于太原工业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4年日本东京大学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4至1998年期间,为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JST) 研究员;1998年10月回国,聘为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导;2003至2016年期间任太原理工大学副校长;2005年至今,任新材料界面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半导体照明关键技术及工艺国家地方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山西省半导体照明工程研究工程中心主任等;2017年3聘为陕西科技大学领军人才,筹建材料原子分子科学研究所。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中国热处理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日本金属学会会员、日本电子显微镜学会会员和日本MRS学会会员等,并担任《新型炭材料》、《电子显微学报》和《复合材料学报》编委会委员。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97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纳米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重点项目等50余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7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准或申请中、日、美、欧、韩等多国专利160余项;主编著作和教材10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09)、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4)、山西省科技发明一等奖1项(2006)、省部级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共12项。先后获得“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回国留学人员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中央和山西省联系的高级专家;他所领导的团队和实验室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关注“陕西科技大学招生办”百家号,获取更多关于陕科大的最新资讯!(部分来源:陕西科技大学官网、陕西科技大学人事处、陕西科技大学材料原子·分子科学研究所)

不能让名

东京大学国际公共政策博士项目申请解析!错过等一年!

东京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okyo),诞生于1877年,日本最高学术殿堂,也是日本第一所以现代学制创立的综合大学。其校友包涵了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大批学术名家、工商巨子、政界菁英,在日本国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都无可比拟。作为一所顶尖综合国立大学,东大所有学科门类均无明显短板,在理学、医学、文学、工学、政治学等领域拥有世界级的学术影响力,是众多中国学生赴日留学的终极目标!今天,日本君将为大家介绍的是东京大学公共政策大学院英文授课项目之一-国际公共政策博士项目!项目介绍International Public Policy, Doctoral Program(国际公共政策博士项目),于2016年开设,属于东京大学公共政策学院(Graate School of Public Policy,简称GraSPP);提供3年制博士学位课程,由于个人原因(例如受雇)而无法在标准期限内完成课程的人可以将学习期限延长至6年。该项目研究领域包括国际金融与发展,国际安全,科学与技术;旨在培养法律,政治和经济学领域的高技能研究人员;他们不仅要在各自的特定领域(经济学、法律和政治学)具有先进的专业研究技能,而且还要具有跨学科的技能和实用的技能,并能在国际上获得应用。教员及研究领域(部分):*文末添加日本君为好友,可获取教员研究领域详细信息。费用&奖学金01费用申请费:日本国内申请 30,000日元;日本国外申请 10,000日元入学金:282,000日元学费:520,800日元/年02奖学金①Japan-IMF Scholarship Program for Asia (JISPA) Open Track②Japan Student Services Organization (JASSO)项目申请(2020)入学时间:9月和4月(4月生仅招收日本公民或是在20年3月底前持有效签证在日本留学的非日公民)招生人数:该项目总共招收8人,每轮招收4人,共两轮招生语言要求:托福或雅思;GRE专业背景要求:1.具备法律,政治或经济专业的硕士水平2.获得东大硕士学位3.获得日本其他学校的硕士学位4.获得海外同等硕士学位GPA要求:无明确要求申请流程:1.联系教授,进行套磁;2.申请材料邮寄到学校;3.参加面试;4.邮件通知录取结果。申请材料:①申请表②三张正面照(30*40mm)③(预)毕业证明④官方成绩单⑤硕士论文或是同等论文⑥硕士论文概要*要求是英文版本,字数在1000-15000字。⑦英语能力证明:托福或雅思(复印件和原件都需要邮寄)可豁免语言成绩的情况:1)英语为母语;2)从整个机构的教学语言为英语的国家毕业,包括英国,爱尔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新西兰。⑧GRE(复印件和原件都需要)*从东大公共政策学院毕业获得professional degree的学生可使用当时申请professional degree时提交的GRE成绩⑨两封英文推荐信⑩研究计划书(1500字以内)一张护照首页照片申请费收据申请checklist材料递交方式:邮寄申请时间:第一轮招生:2019年11月22日-12月20日第二轮招生:2020年4月6日-5月18日是否需要套磁:否,但可以先联系教授有无面试:有(电话或者网络面试)面试时间:第一轮招生:2020年2月10日和12日第二轮招生:2020年6月15日和16日结果通知时间:第一轮招生:2020年2月21日第二轮招生:2020年6月19日*以上为2020年入学申请信息,仅供之后申请参考。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近几年,日本留学生不断增加,申请难度也逐渐增加!建议大家早规划早准备,增加竞争优势!

马里布

这位东大博士如此研究“超能力”

中国江苏网讯 日前,东南大学崔铁军院士研究团队联合攻关,在信息超材料领域取得新进展,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可对电磁功能进行编程的光驱动数字编码超表面,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电子学》上。记者采访到该论文通讯第一作者,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张信歌,他作为第一作者共发表8篇高质量SCI论文,受理、授权国家专利9件;曾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全国“超材料大会研究生学术新人奖”、铁肩膀奖助学金等。说起张信歌的科研领域,迎面扑来的都是高深艰涩的专业术语。为此,张信歌提起一个耳熟能详的物件——电影《哈利·波特》中的“隐身斗篷”,它是一件极其神奇的道具,穿上后能实现人体隐身。那么电影终归是电影,现实中能真正实现隐身吗?张信歌介绍,事实上,应用超材料已在实验上验证了多种隐身器件,可对光波、微波以及声波等进行有效隐身,而他的研究领域超材料,又称为人工电磁材料。提起超人,大家总是能联想到他们具有非凡的能力和技巧,张信歌说,超材料就是材料界的“超人”,是具备天然材料没有或难以实现的超常物理性质的人工设计的复合材料。“正是拥有这种神奇的‘超能力’,超材料可以完成对电磁波的任意调控,进而造出一系列有趣且奇特的器件。”他向记者解释,所谓超表面,就是超材料的二维形式,在加工制作、装配方面比较简单,因此更具实用性。当前,张信歌主要研究的是如何设计实现高性能的智能超表面,并基于超表面研制智能化的电磁器件和系统,如新型阵列天线、智能隐身衣和通信系统。“我的科研路虽苦却甜。”在张信歌眼中科研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他认为,科研如同盖高楼,是一个漫长的累积过程,在短期内难以看到实质效益,只有在失败与重来之间不断重复,才有可能遇见成功的曙光。在科研遇到阻力时,他尽量努力让自己避免焦躁忙乱,首先寻找问题所在,理性看待问题,并进行一定的自我暗示和激励;同时,他坚持经常跟导师沟通、请教,帮助化解自己内心的困惑和沮丧。在科研这条路上,张信歌时常自我激励,他把科研与成长看成一件相互促进的事情。他笑称,当把挫折和阻力当做砥砺前行的动力时,那便豁然开朗了,“有时,虽然只是解决了一个小小的建模问题,但那种克服科研难题所带来的精神愉悦却能激励我勇敢前行。”“科研之美在于,这是一个充满未知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总能带给我意外惊喜。”张信歌的科研观“很直接”——不局限于理论上的研究,还是要把研究成果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已有9件国家专利的他,一直把服务国家社会作为奋斗目标,既不止步于兴趣,也不驻足于学术,而是将自己所学所获真正转化为人民群众所需要的东西。为做到这一点,张信歌选题时,既瞄准国际前沿,注重其学术价值,也考虑它的实际市场需求,能否解决一些工程实践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日前,他研究实现的“光调控智能超表面”项目,物理内涵和功能丰富,既是目前超材料的国际前沿研究热点,同时也能促进解决现实的技术难题,为实现高集成度的电磁器件和可见光与微波融合通信系统提供了技术新途径,助力国家通信技术发展。

圣者

欢迎回家!东大首批博士生返校

5月10日,东北大学首批博士生返校。当天,手机消杀利器、测温房等亮相。目前,辽宁高校学生已陆续返校。据了解,辽宁高校先行返校的以毕业年级学生为主,非毕业年级的学生返校安排均另行通知,并且明确没有接到返校通知的学生,不要自行返校。【来源:东北新闻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道不可见

日本东京、京都基础科学研究机构之我见(一)

虽然我们无法预先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但我们相信真正的创新是在人们能够自由和专注于梦想的时候实现的。——加州理工大学前校长让·卢·查莫(Jean Lou Chameau)撰文 | 庄辞(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2019年2月24日,在蔡荣根院士的带领下,我与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王晓欢博士一起踏上了此次日本基础科学研究机构的访学之旅。经过约3个小时的飞行,下午四点半,飞机平稳降落在东京羽田国际机场,来自东京大学IPMU的皮石博士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一行。从羽田机场乘坐班车直达东京大学附近的三井花园酒店入住,行程需要1个半小时,但路况非常好,完全没有堵车,让人心情格外舒畅,感觉此次日本之行必定也会顺利圆满。第二天一早,乘坐公交车,我们抵达了此次行程的第一站:东京大学Kavli数物联携宇宙研究机构(IPMU) ,这里要顺便赞一下日本的公交系统,公交车到站时间非常准时,与站牌上的时刻表前后误差不到两分钟,方便乘客尤其是上班族安排出行时间。IPMU坐落于东京市千叶县东京大学柏之叶校区内,紧邻著名的日本东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柏之叶校区并不大,东京大学的众多研究机构都汇聚于此,包括东京大学宇宙线研究所(2015年诺奖得主Kajita Takaaki(梶田隆章)任所长)、物性研究所等等。东京大学柏之叶校园IPMU是一座外表其貌不扬的独立建筑,水泥砖块结构,外墙没有任何修饰,保留了水泥的原生态面貌,坚固而冷峻,很契合基础科学研究机构的气质:化繁为简、去伪存真。在接下来的几天与IPMU的科学家们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IPMU的整体建筑结构是由几位创始科学家们(Hitoshi Murayama(村山齐)、Tsutomu Yanagida(柳田勉)等)精心设计的,他们借鉴了包括英国牛顿数学所在内的欧美知名研究机构的设计理念,充分考虑了开展基础研究所需要的自由、开放和促进交流的科研环境,设计了这座大楼的总体结构,然后由日本本土的建筑师们加以实现,这座建筑还获得了日本设计大赏的荣誉。IPMU正门从IPMU的正门走进去,左手边是一整排移动黑板,右手边是一块望不到尽头的长黑板,黑板上画满了七倒八歪、五花八门的公式和草图。在多媒体如此盛行的时代,黑底白字的手工推演依然是科学家们最喜爱的交流方式。IPMU一层走廊上到二层,从电梯口出来拐个弯儿,才终于看到了这所研究机构的全貌。它是一个中空的大loft结构,几乎80%的空间是开放式的,像是一个大广场,广场上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各种课桌椅、大长桌、圆桌、沙发和茶几,如果不是被四周林立着的黑板和白板上的数学和物理公式包围,你会误以为自己来到了一个五六百平的大咖啡馆。这种感觉并不是空穴来风,在当天下午与IPMU副所长Tomiyoshi Haruyama(春山富义)教授的交谈中,我们得知,IPMU每天下午3点都安排了CoffeeTime, 并要求在IPMU的每一位科学家、研究生和访问学者参加,这项要求甚至被写进了合同里!看来,咖啡与黑板、粉笔一样,是科学家们的必备,不可或缺!IPMU大厅科研人员办公室科学家们的办公室位于二、三、四、五层,呈螺旋型上升结构环绕于大厅四周,在大厅讨论或者喝咖啡时,透过墙上的玻璃门可以清楚地看到科学家们的办公室,这样的设计初衷也是方便大家打招呼、交流和找人讨论问题。也许某一天你在咖啡厅喝着咖啡,突然灵光一现有个想法不知是否可行,激动到立刻想找一位同行讨论,抬头看到某某大牛的办公室亮着灯,这时你只需要直呼其名一声,或者迅速跑上楼去,分分钟就能完成讨论,甚至一篇论文由此诞生(据说IPMU有一年发表了一篇著名的关于超新星的论文,就是由当时的一位数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在咖啡厅讨论完成的,并在随后不久被实验物理学家观测到,不得不说这才是做基础科学研究的正确打开方式)。与这个超大咖啡厅相比,科学家们的办公室可以说是非常简单迷你了,十多平方米的面积,有的还要两人共享。据说这样的设计也是为了促进交流,局促的空间让科学家们不要总是在办公室里待着,能时常出来讨论讨论。看来,为了给科学家们营造合作交流的环境,IPMU确实是煞费苦心,做到了极致!IPMU Coffee Time从左到右:春山富义、蔡荣根、佐佐木节在IPMU访问的第一天,我们与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柳田勉教授和副所长春山富义教授进行了访谈。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IPMU的成立源于从2007开始,日本政府下决心要建立一批世界一流国际化科研机构的初衷,为此推行WPI项目计(The World Premier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Initiative),并在全日本征集项目建议书,并找到了当时在东京大学任职的柳田教授。柳田教授从事粒子物理的理论研究,他非常有兴趣加入这个计划。机缘巧合,当时柳田教授的隔壁来了一位访问学者是做数学物理的,两人喝着咖啡就聊起了这个事儿,聊着聊着就一拍即合,决定写个proposal,成立这么一个研究机构,它的科研方向就定为三大领域:数学、高能物理和天体物理,因为他们认为这三个领域是研究宇宙最基本的起源和结构的,是人类好奇心驱动所想要知道的最最终极和本质的问题。而当时柳田教授的这位邻居正是来自美国Caltech的Hirosi Ooguri(大栗博司)教授,他也成为了IPMU的5位创始人之一,并于2018年接任Hitoshi Murayama(村山齐)教授,成为了IPMU的第二任所长。这也是通过学术交流活动产生思想的碰撞进而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发展的又一例证,也被传为了佳话。采访柳田勉教授正是本着对开放交流和国际合作精神的推崇,IPMU在运行模式、人员配置、和经费安排上都处处体现出国际化、促进合作交流、营造开放自由环境的特质。固定科研人员和流动科研人员(博士后)的比例为1:2(目前IPMU有35位固定研究人员,65位博士后研究人员), 运行经费中的50%以上用于学术活动和访问交流,每年有500-600位访问科学家,所有的行政管理人员都要求双语且工作语言为英语,所有IPMU的members必须参加每天的Coffee Time (下午三点准时打铃提醒) ,每位固定研究人员要求每年必须出国1-3个月,等等。在IPMU,博士后和研究生的经费由研究所承担,无需从科研人员的经费支出,正因如此,青年科研人员可以自由选择博导和合作导师,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而不必担心导师是否有充足的经费支持。IPMU报告厅春山副所长的报告在与IPMU所长大栗博司教授和副所长佐佐木节教授的访谈中,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了IPMU的运行理念和发展模式。大栗所长告诉我们,IPMU每年都要接受日本WPI的项目评估,评估专家由研究所以外的科学家们组成,每次评估他们都会在所里待上整整两天的时间,除了听取所长的年度报告以外,其余时间都在所里与科学家们一起交流讨论,了解研究所的科研进展情况。而WPI项目对IPMU的支持也只剩下最后的三年了(WPI项目一个周期支持10年,最多延长5年,IPMU是全日本唯一一个获得5年延续支持的研究机构),IPMU目前也正在积极寻求其他的经费资助,以保证不减少研究所学术交流活动的频次和规模,因为这是研究所真正的核心价值所在,不能削减。包括日本政府、东京大学、各类基金项目以及民间资本都是可以争取的经费来源,也正因为此,大栗所长认为,科学家们对科学文化和科学精神的传播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他本人曾经撰写过科普书籍,还经常在日本的财经杂志上撰写一些科学散文和随笔,通过这样的方式向公众传播科学,尤其是让日本的企业家们了解科学,培养科学情怀,用这样的方式来推动全社会支持基础科学研究。我想,这样的理念也正是我们所需要学习的。基础科学研究由于其过于抽象和深奥,几乎不可能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如果做基础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们不能通过适当的方式向公众和社会传达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就很难获得共鸣,科学的种子得不到播种,科学的精神也就不可能生根发芽,基础科学研究也就很难获得全社会的支持。这样一个科学家与公众的良性互动如果不能够形成,会在很大程度上和很长时间内制约基础科学研究的代际传承和发展。希望我们的科学家们也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将投入科学研究一样的热情也投入到科学传播工作中去!与大栗博司所长访谈从左到右:庄辞、大栗博司、蔡荣根、佐佐木节为了了解和比较日本对基础科学研究的经费投入情况,蔡荣根院士就基础科学研究的稳定支持和竞争性经费的比例问题与大栗所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中,我们了解到,日本政府对大学和研究院所的所有经费支持都用在且只能用于科学家身上,也就是提供给科学家的收入,而开展学术活动、招聘博士后的经费是需要科学家们自己去争取的竞争性经费,但研究生的开支也是由政府提供的,由学生自己向政府申请,如JSPS计划等,不需要由导师经费负担。这样,申请科研经费对于日本的科研人员来说并不是必不可少的,他完全可以从自己的需求出发,选择申请或是不申请,也不会影响本人的收入,因为收入多少与经费多少完全无关。在IPMU,为了招聘到全世界最优秀的博士后,由研究所提供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来招聘PostdocFellow。IPMU的博士后不属于任何一个PI的科研团队,可以没有合作导师,他们可以自由地开展科研工作,这也是IPMU对于优秀的青年科学家来说最具吸引力的地方。除了博士后和研究生以外,IPMU每年还邀请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作为Affiliate Member加入到IPMU,为他们提供旅费和食宿,随时欢迎他们来IPMU开展合作研究。我想,这样的一种自由开放的理念,正是科学家们所崇尚和追求的。当科学家申请经费不与个人利益挂钩,培养学生不与个人收入挂钩,发论文也不与绩效奖励挂钩;当博士后能够按照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选择合作导师,研究生可以自由申请经费的资助,是不是他们的学问也可以做得更加纯粹和自由?而对于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来说,不需要申请大量的经费以维持科研团队的人员开支,是否也能省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科研本身?蔡荣根与大栗博司大栗博司教授是国际著名超弦理论物理学家,在与蔡荣根院士一起谈到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时,他认为,基础科学研究的有用性不是短期可见的,它的重要性最主要的体现在其对其他所有学科的影响上,这种影响是颠覆性的和长期的。大栗教授引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创始主任亚伯拉罕·弗莱特纳(Abraham Flexner)在他1939年的文章中的话:“大多数最终证明对人类有益的真正伟大的发现,都是由男人或是女人们做出的,这些人不是因为想成为有用的人,而是为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学家是科学研究的主体,他们中的每一位才是实现科技创新最基本的单元和最需要支持的对象,而一个一流的科研机构所要做的,就是创造条件、营造环境,让科学家们能够在其中充分地施展他们的才华,激发他们的灵感,让他们的原始好奇心转化成原创的科研成果。加州理工大学前校长让·卢·查莫(Jean Lou Chameau)曾经说过:“虽然我们无法预先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但我们相信真正的创新是在人们能够自由和专注于梦想的时候实现的。我相信这种鼓励好奇心和追求看似无用的知识的理念依然是这个国家需要保护和培养的。”我想,这也是每一个愿意为人类科技进步做出贡献的国家所需要保护和培养的!在IPMU的访问短暂而充实,这里的国际化程度之高、学术活动之频繁、学术氛围之开放,以及科研人员的自信、从容和笃定都让人印象深刻、心生向往。当我们结束最后一天的访问,乘坐新干线列车离开东京前往京都时,我收到了IPMU秘书裕子小姐发来的邮件,她已经把我们在IPMU的照片挑选整理好放到IPMU的网盘中供我们下载,同时,她还非常贴心地推荐我们在京都可以吃到的非常好吃的日本传统小食和甜品,惊讶于裕子小姐如此高效的工作和温馨的服务,瞬间让我们旅途的疲倦烟消云散,平添一丝美好!在此,隆重感谢在IPMU工作的皮石博士、韩成成博士、葛韶峰博士,东京理工大学的章颖理博士和京都大学的张云龙博士的大力帮助和热情招待,让我们的行程顺利圆满!从左到右:葛韶峰、章颖理、庄辞、蔡荣根、王晓欢、皮石背景介绍:2018年6月,在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席南华院士和理论物理研究所蔡荣根院士的大力推动下,中科院学部工作局通过了《从世界范围内数理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探索我国数理科学研究的突破之路》咨询项目的立项,该项目将总结世界范围内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对基础科学领域革命性、颠覆性成果的产出过程和所具备的条件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基础科学的重点方向布局、高水平研究基地构建、机制体制环境优化、稳定经费支持、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基础科学研究能够取得原创性突破成果的可行之路,为国家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咨询建议。为了开展该项目的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席南华院士和蔡荣根院士在前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建议我与数学院科研处王晓欢博士,走访世界上知名基础科学研究机构,通过实地调研、对话访谈、采集资料,全面了解和分析它们成为世界基础研究领域顶级科研机构的关键之所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也是我们开启此次世界顶级科研机构之旅的初衷。文本为行程第一站——日本东京大学Kavli数物联携宇宙研究机构(IPMU)纪行。(未完待续)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返朴》,一群大科学家领航的好科普。国际著名物理学家文小刚与生物学家颜宁共同出任总编辑,与数十位不同领域一流学者组成的编委会一起,与你共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