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日本博士从中国带走一套图谱,老舍见了:中国也没有这么全的图谱恐怖洞

日本博士从中国带走一套图谱,老舍见了:中国也没有这么全的图谱

清末民初,一位日本的文学博士到北京游学,老北京的各种风俗使得他对中国的风俗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他请来画师,把北京的很多风俗给画了下来,然后带回日本。后来老舍见到这本画册,感慨“中国也没有这么全的风俗图谱”。这位日本文学博士名叫青木正儿,是日本汉学界京都学派的领袖之一,常年研究中国文学。后来第一次来北京的时候,他觉得北京的很多民俗文化非常有意思,比如踩高跷、跑旱船、吹糖人、打鼓、卖花生、打香油等。他那个时候看咱们中国的这些文化习俗,其实就跟咱们改革开放以后看西方的文化习俗一样,觉得很新奇,很有意思。过了几年,青木正儿第二次来到北京,这个时候他发现北京的很多风俗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因为特殊的时代原因,很多传承已久的风俗已经渐渐消失。作为一名汉学学者,青木正儿觉得非常的可惜,于是萌生了把这些风俗给记录下来的想法。当时虽然有照相机,但是实地拍摄并不方便,于是他就找来画工把这些给画下来。找来的画工叫刘延年,这个人技艺精湛,画风与清末民初的绘画潮流相得益彰。青木正儿把北京的风俗一共分为了岁时、礼俗、宫室、服饰、器用、市井、娱乐等七个部分,然后他挑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委托刘延年给画了下来。刘延年花费了很多精力,终于完成了青木正儿的嘱托。青木正儿就把这套图谱给带到了日本,保存在他任职的日本东北大学的图书馆,打算有空的时候亲自为图谱配上文字讲解。可是后来他公务缠身,又被调到别的学校,这件事就耽搁了下来。直到1964年,日本出版机构平凡社无意间发现了这套图谱,打算出版成书。于是他们找来了中国文字专业的内田道夫撰写图谱的解说。在内田道夫的帮助下,第二年平凡社出版了这本黑白影印版的《北京风俗图谱》。此后这本书大卖,1986年,平凡社又出版了彩印本,圆了众多粉丝苦于没有彩印本的一个遗憾。后来我国知名作家老舍看到了这本图谱,他由衷地感慨到:“中国也没有这么全的风俗图谱”。就连有名的专家扬之水也说道:“以图谱的形式介绍北京风俗,我所知道这是唯一一部”。它为什么这么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呢?因为图谱中记载的很多中国传统风俗都已经消失了,只能从图谱中和老人的记忆中找到这些风俗。比如图谱中画了过去北京人打茶围的娱乐活动,但是如今人们只知道打麻将,根本不知道打茶围是什么东西。它还画了过去的人拜年的场景,包括普通人怎么拜年?小孩儿跟大人怎么拜年?邻里之间怎么拜年?这些姿势礼节都被记录了下来。所以说这本图谱记录的范围很广,从街头贩卖的小商小贩,到舞台上演出的民间戏剧,从婚丧嫁娶,到衣食住行,它都记录在内。如今的中国,早已变得日新月异,如今的北京,也不再是过去的那个北京。车水马龙之间,有很多旧时风俗正在消逝。所幸有心人留下了这本《北京风俗图谱》,它成了那些辉煌历史的记录者,它也在提醒着我们,这些风俗依然在,并且永远在。今年咱们国内的出版社也首次出版了彩色中文版的《北京风俗图谱》,如果你对咱们的民俗文化感兴趣的话,不妨买一本。像这种精美并且充满文化内涵的图书,无论是自己收藏,还是送人,都是非常体面的。一本只要103.4元,需要的话点击上方的【购买】就可以买啦。

上窥青天

从日本毅然归国!他当选院士,技术填补国际空白,实现百年前预言

一百多年的科幻小说《神秘岛》中一个预言:总有一天可以用水来做燃料,组成水的氢和氧可以单独地或合在一起来使用,这将为热和光提供无限的来源,所供给光和热的强度是煤炭所无法达到的,水将是未来的煤炭。我国光催化材料领域有这样一位领军人物,致力于让这个预言走进现实,他长期从事光催化材料研究,利用太阳可见光将水分解为氢和氧。他就是南京大学环境材料与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邹志刚。邹志刚,材料学专家。日本东京大学理学博士,南京大学物理学和材料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两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光化学及光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总装备部"国民核生化灾害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负责人;建立了南京大学昆山创新研究院检测检验中心,是目前国内氢能与燃料电池领域首家具有中国计量认证(CMA)资质,测试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检测平台。"要想做学问就要去南京,去南京大学。"1982年,邹志刚毕业于天津大学,1986年又获得该校硕士学位。之后,邹志刚前往日本东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东京大学读书期间,留学生中广泛流传着一句话:"要想做学问就要去南京,去南京大学。"后来,他在东京大学遇到了来读博的南大学子,发现南大毕业的学生就潜心钻研、安心于做学问,而且他们的研究水平也不低。2002年,南京大学对外招聘教授,在日本工作邹志刚认为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机会,便抱着尝试的态度给南京大学写了一封电子邮件。不曾想两天后,南大便向他伸出了橄榄枝。邹志刚十分高兴,向南大提出想要回国建立环境材料与再生能源研究中心的想法,没想到当下便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2003年,南京大学环境材料与再生能源研究中心成立,同时还得到了550万元的启动资金。邹志刚得知后,毅然做出了一个让妻子和女儿难以理解的决定——辞去在日本待遇优厚的工作,全职加入南京大学。因为他认为,南大是一个可以静心做研究的地方,他希望可以在这里踏踏实实做些事。从日本辞职归国后,邹志刚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中心的学科建设中。他不仅带头组建了"高效光催化材料及在能源与环境应用"973项目团队,该团队还先后走出了3位院士,其中就包括邹志刚。说到这些,邹志刚对南京大学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再三强调,"这是学校支持的结果。南京大学的环境很安静,是一个能够好好做学问的地方。是我无悔的选择。""不要急功近利,要耐得住寂寞,用成绩应对质疑。"创业初艰难。研究中心发展初期,遇到过不少困难。中心是有行政楼空房改造,所以室内的电、气等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实验室要求。面对如此境况,团队便自己动手规划装修。楼里没有大型货梯,大型试验设备无法搬送到楼上,大家就把窗户卸掉,用绳子把设备捆绑好拉到7楼。科研初期,中心还因为缺乏名气、实验条件较差,出现过招不到学生、无法开展实验工作的情况。而面对这些困境,邹志刚从未放弃。回想起当初外界的质疑,他只是感慨:不要急功近利,要耐得住寂寞,用成绩应对质疑。耐得住寂寞,方能有所成就。2014年,邹志刚领头的团队一举夺得自然科学二等奖。该项研究利用太阳可见光将水分解为氢和氧,为国际翘楚,在国际光催化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我国该领域的标志性成果之一。第二期973项目结题时,邹志刚团队的光催化水解制氢转化率已达到8%,接近美国能源部制定的10%商业化利用目标,中国人有望率先实现人类百年前的梦想。除了利用光催化材料提升太阳能转换率的研究,他还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光催化还原CO2研究,并率先实现了利用光催化材料将CO2和水转化为氧气和甲烷等碳氢化合物。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挑战及国防安全的特殊需求,邹志刚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了光催化降解有机有害物的机理,成功研制出日处理量达20吨以上的光催化污水净化设备,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基于这些成果,邹志刚与中国航天集团强强联手,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地外人工光合成"技术,期待在未来载人深空探索发挥重要作用。该成果还应用在我国军事领域中,为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2019年,邹志刚因其在新能源、新材料科技领域的杰出成就与贡献,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冶金材料技术奖"。今年9月,Nature主刊出版"聚焦中国清洁能源"(Spotlight in Clean Energy in China)特刊,重点报道了邹志刚带领的南大环境材料与再生能源研究中心团队在清洁能源制氢、氢能高效利用基础研究及产业化进展。邹志刚院士将他的大半生都交给了科研,为在科研路上行进的南大学子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胸怀报国志,老而未息肩。"饱含着对祖国的深情,他在科研这条路上永不停歇。来源:南京大学

老小孩

放弃日本优厚待遇,他毅然回国,发明多项技术,打破国外市场垄断

他以第一发明人获准或申请中、日、美、欧、韩等多国专利160余项;他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97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纳米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重点项目等50余项科研项目;他就是国家重点学科材料加工工程首席学科带头人、受聘为陕西科技大学“学科领军人才”的许并社教授,今天我们来一起看看关于他的故事......陕西科技大学一直在轻工、材料等学科方面有着鲜明的特色,特别是近年来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发展势头良好。2016年年末,许并社教授带领团队来到祖国大西北,决心扎根西安,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机遇,助力陕西高等教育和陕西科技大学发展腾飞。这是陕西科技大学首次引进由“学科领军人才”领衔的高水平科研团队,标志着学校人才引进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在受聘为陕西科技大学“学科领军人才”的聘任仪式上,许并社动情地说:“此次受聘非常激动,我已经把陕西科技大学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将带领团队积极工作,充分发挥团队在学科建设、科研项目和培养优秀青年教师上的优势,为提升陕西科技大学材料学科整体实力、扩大学校的影响力方面做出努力,力争实现并超额完成团队建设的预期目标。”许并社教授多年来从事新材料及界面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涉及纳米碳材料、纳米光电材料、纳米抗菌材料、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纳米陶瓷材料、计算材料等领域,卓有建树。1998年他从日本东京大学博士毕业工作一段时间后,毅然放弃在日的优厚待遇回国工作,在国家有关领导、教委等的直接关怀与支持下,建立起了一个以研究纳米微粒的形成机理、陶瓷/金属纳米微粒接合机理、材料的界面结构与物性等为主的科研小组。本着“创新、择优、有特色”的原则,坚持“理论研究应用研究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思路,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他主持的项目《界面性质与光电器件特性关系调控技术及应用》,从材料界面的物理与化学性质角度,研究了新型半导体材料界面超微观结构与光电性能之间的关系规律,发明了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家空白,突破了国外垄断与封锁,提升了我国在世界上的核心竞争力。该项目于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其研究成果已成功转化,并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单以光催化绿色建材涂层浆料产品为例,2010年,我国有1000亿元的市场容量,而且每年还以35%的速度在增长。然而由于这项技术主要掌握日本企业手中,致使国内的金属氧化物光催化涂层浆料90%都来自日本,价格昂贵。而许并社团队现在研发出的“光催化水性溶胶”,属于低成本、绿色制造技术,其优越性必然能在绿色环保建材的国际巨大市场上打破国外垄断,为中国企业带来丰厚回报。许并社教授团队来校后,陕西科技大学在科研经费支持、科研平台建设和工作生活条件等方面提供了非常优厚的条件保障,前期已投入5000余万元,用于实验室的改造装修,采购双球差校正透射电子显微镜和金属有机气相沉积系统等大型实验设备为实验室配备一流科研设备,打造一流科研平台。“空气自净化纳米功能材料”“超亲水自清洁绿色建材”“海绵城市建设绿色生态产品与技术”“功能塑料改性技术”……以许并社教授团队在治理和预防空气污染材料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不仅显示了团队在纳米功能材料、光电材料和环境能源材料领域方面的科技创新实力,更以极具发展潜力和广阔市场前景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目前,许并社教授团队已经与美国、日本、英国和澳大利亚等8个国家的科研团队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力争将团队打造成国际一流、创新型学术和科技成果转化团队,不断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人物简介:许并社,男,1955年12月生,山西翼城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于太原工业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4年日本东京大学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4至1998年期间,为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JST) 研究员;1998年10月回国,聘为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导;2003至2016年期间任太原理工大学副校长;2005年至今,任新材料界面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半导体照明关键技术及工艺国家地方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山西省半导体照明工程研究工程中心主任等;2017年3聘为陕西科技大学领军人才,筹建材料原子分子科学研究所。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中国热处理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日本金属学会会员、日本电子显微镜学会会员和日本MRS学会会员等,并担任《新型炭材料》、《电子显微学报》和《复合材料学报》编委会委员。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97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纳米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重点项目等50余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7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准或申请中、日、美、欧、韩等多国专利160余项;主编著作和教材10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09)、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4)、山西省科技发明一等奖1项(2006)、省部级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共12项。先后获得“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回国留学人员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中央和山西省联系的高级专家;他所领导的团队和实验室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关注“陕西科技大学招生办”百家号,获取更多关于陕科大的最新资讯!(部分来源:陕西科技大学官网、陕西科技大学人事处、陕西科技大学材料原子·分子科学研究所)

伊甸园

他是北大不愿提起的学霸,赴日本攻读博士而不归,改了国籍和名字

文 | 专聊教育君(文章原创,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北大是许多考生梦想考入的高等学府,能够考进北京大学,是一辈子都值得自豪和骄傲的事情,孩子要是能考上北大,作为父母的也倍感自豪。孩子要是能考上北大,对于父母而言,真是“祖坟冒青烟”,是光宗耀祖的好事,如同高中状元。北京大学历年来也培养出许多的优秀学子,他们许多都成为了各行各业的精英,甚至引领着一个行业的发展,成为了所在领域的领头羊。嗯,在北京大学历届培养出来的学子当中,有一位高材生成为了北大师生们不愿提起的对象,他便是北大学子石平。赴日本攻读博士而不归1984年石平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在北大就读期间,成绩优秀,表现良好,之后他选择了赴日本留学,攻读博士学位,对于出国留学深造的学子,我们都希望他们有朝一日学有所成,能够回国支持祖国科教事业的发展,因此对于石平,我们也有着如此的期待。可惜的是,石平博士毕业之后,选择留在日本发展,而且还颠覆了北大师生对他树立起来的好印象。发表过激言论,有意抨击祖国学有所成的石平,并没有走上一条正道,反而是走进了一条“不归路”,他曾在日本发表过许多过激的言论,有意来抨击祖国,曾还写下一本题为《我为何抛弃中国》的书籍。我们想不明白,石平曾在国内接受教育多年,而且还是北大毕业出来的高材生,但是却是非曲直不分,令人感到气愤。更改国籍和名字,定居日本石平在国内的学术界已经是“声名狼藉”了,在2007年的时候,石平更改了自己的国籍,改为了日本籍,而且还改了自己的名字为“石平太郎”。虽然改变了国籍和名字,但是石平却没有改头换面,重新做个好人,继续用不齿的言论来抨击祖国,这也让他背负了让人唾弃和批评的罪名,也成为了北大师生不愿提起的高材生。对于石平的所作所为令人感到气愤和恼怒,他也被贴上了“忘本”的标签,成为了反面教材。有的人直言石平是白白浪费了北大稀缺的教育资源,培养出这样的“白眼狼”,真是令人感到可惜、可恨。从清华北大培养出来的学子,不少选择了出国留学,但他们心系祖国,立志学有所成之后,回国报答中国,为祖国的科教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而虽然有些学子选择留在国外发展,但他们也坚守着自己的底线,而没有像石平一样,改了名字就“忘了娘”。对此,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如果你喜欢教育君的文章,你的点赞,是对教育君最大的鼓励,你的转发,是对教育君的支持,你的收藏,是对教育君的肯定,你的留言,教育君会及时回复。

兵捉贼

赴日读博,你有四种方案可选!

博士,好像是地球上存在的“特殊物种”。近年来随着赴日读研人数的持续上涨,近来也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想赴日读博了,要知道国内的博士就已经很难了,而日本的博士与国内相比,那更加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首先,先给大家介绍下日本的博士吧!在日本,博士生分为两种,分别是课程博士与论文博士。课程博士需要取得30以上的学分(这其中包括在硕士课程中取得的学分。)只要你考试合格并且通过论文答辩就可获得博士学位。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有部分大学采取5年一贯制的博士课程。本科毕业的你就有资格申请此类的课程。这类博士的课程分为博士前期课程和博士后期课程。博士前期课程为2年制,就是修士课程(相当于中国的研究生),毕业后发硕士学位。博士后期课程为3年制,(就是中国的博士),毕业后可以被大学院授予博士学位。各个大学的博士后期课程入学时间为每年的4月和10月。每个大学的博士入学考试都是独立命题,绝大部分专业的博士考试一年有两次。分别是:春季入试(1、2月前后)和秋季入试(8、9月前后)。接下来我们再说说赴日读博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吧!1.成绩单赴日留学读博申请需要你提供硕士成绩单,并且要准备中英文两份成绩单,再加盖毕业院校的公章即可。2.个人陈述你要选定适合自身条件的主题,能够展现出自己的个人风格和自身的优势,同时也要表达出日本文化对你的吸引力或是你为什么选择赴日读博的原因,最后在表达出希望自己成为这所日本大学中的一名学生的希望。3. 语言考试要知道语言能力是在申请日本博士生就读资格时的一重要因素。如果你想要进入日本的名校,还要提供日本留学雅思和托福以及日本语的成绩。4. 财力证明财力证明是去日本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申请日本留学签证的关键所在,这是日本入管局非常看重的一点,是需要开具存款证明的。5. 推荐信三封学校老师的推荐信,推荐老师最好能够在学术上有较大的研究成果或是较大的研究。最好是和日本大学的教授有学术交流。最后重点来了,研究生的你,究竟该用哪种方案赴日留学呢?一、英语授课项目(SGU)高分考出英语雅思或托福,在配合本科和研究生的成绩,申请日本帝大或早庆。优点:在中国可以直接申请日本博士课程,不用赴日考笔试,只需要参加网络面试即可。缺点:日语不能够得到锻炼,口语可能会略差一些,将来留在日本工作的概率较小,建议回国做科研或是高校任职。二、申请大学院研究生→博士如果你心水的大学博士考试较难,建议你还是在国内直接申请该大学的大学院研究生(也就是博士预科),读半年到一年,在这半年到一年间不断的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深入了解研究课题,最后在考取博士。要知道博士毕业是很难的,你多读个预科也并不是坏事,这能让你更加顺利的毕业。预科生考博士的流程同途径方案三介绍。三、直接赴日参加博士考试如果你感觉你心水的大学博士考试不难,你可以办理旅游签证赴日直接考博士。博士考试跟修士考试的判定标准一样。即:出愿材料(成绩单、研究计划书、日语成绩)、英语成绩(托福或托业)、笔试(专业知识考察)、面试(考察个人表达能力、逻辑能力、研究能力、语言能力)。四、语言学校→博士这一方案更加适合将来想在工作或日本定居的同学,如果你的日语基础较差并且口语也不好,你可以选择通过语言学校的过渡后直接考博士。语言学校考博士的流程同方案三的介绍。报考自己心水的大学博士课程之前,令和君建议你最好提前联系教授,先看下教授是否收学生,有时候教授可能还会推荐你几本参考书籍,你还能更加有针对性的去准备考试,要是你贸然去考试,是很容易失败的。如果你在日本读博,你刚好又就读于国公立的大学,你的学费基本是免除的,你还可以申请奖学金。即使你就读私立大学,学费免除和奖学金的设置也是很丰厚的。博士奖学金政府发放的奖学金,被称为国费。国费留学生免学费,并且每月有16万左右(约人民币1万元左右)的奖学金,每年还有往返机票两张。申请方法:1. 通过教授申请。2. 通过中国留学基金委员会申请(此种申请方法要求学历是硕士)。以上,就是令和君为赴日留学读博总结的四种方案。有任何问题还可以留言咨询哦!点个关注在走呗~

红军乡

作为海归博士,我想说说待遇问题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冯川】“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指出优秀的本土人才待遇不如普通海归,是我国高校人材培养体制中的通病,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讨论。为什么关于“海归”的讨论会成为中国社会的热门话题之一?为什么近十几年来,对“海归派”的质疑之声不断?“海归博士”与“本土博士”相比,到底还是否存在优势?在待遇方面,优秀的本土人才与海归博士应是怎样的关系?作为一名曾经留学日本的文科海归博士,笔者想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博士毕业(资料图/清华大学官网)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海归派”据笔者所知,在日本社会是不存在对应中文“海归”的专有名词的。在薪资水平上,从欧美拿到学位回到日本的归国群体,也并不会享受到与本土毕业生的差别待遇。“海归博士”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被社会标记出来,反映出这一群体在中国的社会语境下具有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特殊意义。“海归博士”如今成为一个热门的公共话题,这一现象本身也反映出中国独特的社会心态。笔者试图将“海归博士”扩大到“海归派”这个所指范围更大的概念上开始我们的讨论。校园招聘热衷于“海归身份”,而不少批评者则称其“崇洋媚外”。这场“海归派肯定论”与“海归派否定论”的“土洋之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社会至今仍未有效弥合的处于分裂状态的历史意识在当下的投射,其历史根源可以直接上溯至对于清末洋务运动和曾国藩的历史评价问题的讨论。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就不具体展开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谱系及其流变的历史梳理,只根据所持观点和立场,将处于分裂状态的历史意识归纳为“洋务运动否定论”与“洋务运动肯定论”之间的分裂。其中,持否定论者认为,洋务运动选择的是依附于帝国主义的道路,阻碍民族资本的成长,其本质不过是“买办”。在他们看来,由被支配阶级领导的阶级斗争,以及由农民战争推进的“生产关系”的变革,才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他们认为近代以来的基本历史线索,就是与革命相联系的群众斗争。在研究领域,中国的研究者也应该用又红又专的革命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而不是拜倒在西方理论或研究成果的话语霸权之下。顺着这个逻辑下去,他们反对出国留学,因为留学在他们看来是没有意义的。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洋务运动否定论”甚嚣尘上,此时的中国也较长时期地中断了留学生的海外派遣。与上述持否定论者不同,持肯定论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先驱,是中国现代化的推进力量。他们将由被支配阶级和支配阶级共同参与的生产斗争所引起的“生产力”的上升,而不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定义为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指出农民战争和“土”的革命只起到了对生产力的破坏作用。在研究领域,他们提倡吸收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研究成果,甚至是价值观和思考范式。改革开放以后,学界展开了对洋务运动的再评价,“洋务运动肯定论”直接转化为“海归派肯定论”。从1978年开始直至80年代中期,为了缩小与欧美诸国的经济差距、培养高等人材,中国重新实施了留学生的大量派遣政策,现代中国的第一波留学潮随之兴起。1978年12月26日上午,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专门接见52名留美人员(资料图)这一时期的留学,基本属于国费留学。只有通过了严格选拔考试的学生精英,才能获得留学资格。这些留学生在学成回国后,在国家安排的工作岗位上,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出现了第二波留学潮。此时由于改革开放的推进,成绩优秀的学生已经有可能获得海外的奖学金。于是,充分利用海外奖学金、努力在海外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自费留学生开始涌现。这些留学生将最尖端的技术带回国内,在国内的劳动市场上受到了很高的评价,并获得了超出一般市场价位的高报酬。至此,“海归”成为了高学力、高收入的精英阶层的代名词,然而交织在其上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历史记忆并未褪去。学成归国者,既承载着国人对海外生活的好奇、对摆脱社会治理困境的追寻、对改变现状的盼望,同时也裹挟着国人对被国外势力和思想观念支配的恐惧、不安和提防,这正是中国社会一百年来“救亡图存”的话语与“现代化”的话语相互争战的延续。中国一方面承认自身“现代化”不够,一方面又强调民族的自尊、自信与自豪。两重话语的张力和冲突,赋予了留学生和学成归国者特殊的政治和历史意涵,并为他们贴上了“海归派”这样的标签。二、“海归派否定论”为何抬头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国家政策的转型以及“海归派”为国家建设做出的实实在在的业绩,“海归派否定论”一度退后。由于国家减少了对海外留学的条件限制,第三波留学潮从2000年前后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然而近十几年来,社会不断出现对“海归派”的质疑声。“海归派否定论”的抬头,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海归派”不再等同于高学力。由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一般家庭的收入上升。对于许多家庭而言,孩子的海外留学也不再遥不可及,留学大众化的趋势更加显著。不少因学力不足而无法升入国内知名大学的学生,凭借父母的财力而到国外大学留学。同时,许多海外教育机构为了获得学生而降低入学门槛。这些都使留学生的数量在增加的同时,总体质量更加参差不齐。又由于欧美等国经济的不景气,选择回国的留学生急剧增加。由于他们在留学期间在学习和生活上缺乏自律,并没有获得太多新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回国后就只能成为无法如愿找到工作的“海待”。资料图:视觉中国其二,“海归派”从校门到校门的情况增多。第三波留学潮特征,除了大众化之外,就是年轻化倾向,高中毕业后直接升入海外大学的留学生激增。不同于经历过“上山下乡”、对中国社会已经形成富有经验质感的把握的老一辈“海归派”,第三波留学潮中的留学生在没有深入体验和了解中国社会现实的情况下,就离开了中国。对于在留学期间选择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中国学生而言,由于尚未形成基于中国经验的问题意识和对研究课题的妥当性进行专业判断的主体性,他们的研究很容易进入基于国外社会基础的议题设定中去,因而研究的课题本身有可能脱离中国的国情和社会实际。其三,中国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和日渐成熟。中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达,以及国际交流机会的多样化,使得本土学生与留学生在知识量、视野等方面的差距不断缩小,留学生的优越性越来越低。其四,“海归派”并不等同于高业绩。在人文社科研究方面,据笔者的经验,日本学者的治学方式倾向于不轻易下简单的结论,特别看重论证根据的明确性,以及论证过程的严密性。为了满足这些要求,日本研究者需要进行细致的调查,查阅详细的资料,投入大量的时间完成一篇论文,但结论有时会很暧昧,让读者不太清楚作者究竟想说什么。相比之下,中国学者则更加重视指明结论,更重视研究的结果而非组织严密论证的过程,也更重视发表的数量。由于对待研究时注重的侧面不同,研究成果的产出效率自然存在差别。在就职方面,与留学生相比,熟知中国国内市场行情和就职生态的本土学生也表现出优势。如果按照业绩主义的学术评价标准,“海归派”往往不如积极投稿、瞄准在名门高校就职机会的本土派,而业绩不足则会被直接转换为“能力不足、水平不高”这样的评价。资料图:视觉中国不过不可否认,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都在探索学生培养模式,并且卓有成效。在人文社科领域,就有高校老师引导学生从本科阶段就开始进行跨学科的大量经典阅读训练,通过读书检查汇报会调动学生求知和探索的主体性;在硕士或博士阶段,让学生通过大量集体调查扎根中国经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如今,他们已经形成在中国基层治理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和辐射性影响的研究梯队。专业基础扎实,最贴近中国经验的复杂性,可以充分发挥“母语优势”(母语思维最优论),在生计方面没有顾虑,这些都是本土博士相较于“海归派”所具有的优势。如果说曾经的“海归派肯定论”和“海归派否定论”都是以海外留学者能够扎实地掌握外国的技术和研究成果为前提,即共同承认海外留学者的实力的话,重新抬头的“海归派否定论”则在否定的理由中加入了并非基于“救亡图存和革命传统”的新项目,即“实力不足”。这是因为不少“海归派肯定论”者对新一代的“海归派”无法引领中国更加现代化、研究业绩更加突出而感到失望,同时他们也看到了本土高校在培养模式、研究成果乃至世界排名上的迅速崛起,于是最终加入了“海归派否定论”者的行列。三、“海归博士”的海外学习经验“海归派否定论”的抬头和对新一代“海归派”的质疑和批判,是否意味着“海归博士”与“本土博士”相比毫无优势呢?也不尽然。以笔者在日本的留学经验,“海归博士”并不等同于新一代“海归派”。首先,大多数海归博士仍然意味着高学力。他们要最终取得博士学位,需要比本土博士经历更多的意志考验。真正欠缺研究能力的“海归派”是不会选择继续在海外读博的,他们也没有能力拿到博士学位成为“海归博士”。在日本,由于拿到博士学位对于提升就职后的薪金水平没有太大帮助,相反还使自己的就业面更加狭窄,只有真正以学术为志业的极少数学生才会选择进入博士课程。就人文社科专业而言,因本科是日语专业而缺乏社科专业基础训练的留学生一般也不会选择读博。而像笔者这样本科非日语专业的留学生,虽然也算作“海归博士”,其实也得益于在国内已经接受过的一定程度的理论阅读和经验训练。在本土高校完成基础训练,形成了基于本土社会经验的立场和问题意识之后,再到海外留学读博的群体,在研究选题和文献学习过程中就能够保持其主体性和主动性。他们有尽量避免脱离本土经验的意识,且在日本经验的冲击和回答日本人的提问中,不断对比、反思和观照本土经验。一旦进入博士阶段,他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做经验调查、分析文献资料,不断推敲和完善自己论文的论证结构和过程。笔者最终花费5年在日本拿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博士学位,前后共进行了5次答辩,每一次答辩后都需要根据评审老师的意见进行仔细的修改。只有具备足够的耐心和沉着坚韧的意志,以及对于学术的真正热爱,才能顶着年龄增大、恋爱成家等诸多压力,走完这个漫长艰辛的过程。因此,海归博士虽然在业绩上与本土博士相比也许暂时显得“普通”,但成为海归博士本身,就足以说明他们足够努力。其次,海归博士有其独特的经历体验。大部分自费留学的海归博士在留学期间除了凭借研究计划申请奖学金之外,考虑到家里的经济压力,还需要做兼职的工作,比如进入一些大学入学考试的辅导机构担当讲师。一些发放奖学金的财团会为留学生组织与日本社会和文化接触的活动。通过兼职,海归博士在留学期间可以深入了解日本的社会生态、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获得从文本信息中无法感受的认知体验。笔者兼职医疗翻译讲座(图/作者提供)同时,由于兼职分散了他们的研究时间,他们就需要更强的自律能力、时间支配能力、计划统筹能力和情绪调整能力,才能完成研究任务。当然也有一些博士留学生,由于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兼职,而最终偏离了学术研究,导致不能毕业,或放弃毕业而进入所兼职的机构工作。这也从侧面说明,海归博士本身一定同时具备了兼职中培养的教学、社交等能力,以及对时间、计划和情绪的调控能力。而只要海归博士善于转化,这些留学体验和各种能力,都能够服务于驾驭在国内高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第三,海归博士一定熟练掌握了至少一门外语。海归博士一定在语言习得上投入了比本土博士更多的时间,对外语的理解和掌握也更加深入。对外语的熟练掌握,一方面让他们能够为国内的研究领域译介更多海外的研究成果,并将这些成果吸收到自己的思考和研究里,另一方面也让海归博士具备了对比和统合不同思维角度的能力。语言本身就是思维,就是逻辑,就是反映人如何对作为认知对象的事物进行分类、如何组织和结构化自己的想法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组织规则和逻辑形式,比如印欧语系的语言重演绎和分析,东方的语言重归纳和综合,日语对客观的“状态”(state)更加敏感,而英语对事物的发生时态和过程的结果(consequence)更加在意。说不同的语言的人,即使是看待同样一件事物,他们的视角、思维的组织方式必然是不一样的。因此,海归博士的思维结构就更加开放和多元。第四,海归博士多多少少从其导师那里学习到了对待学问的严谨态度和做研究的虚心、专心、平心、恒心。在笔者印象中,日本大部分学者治学能够做到无欲立己心、无求速效心、无好高心、无外务心、无存惊世骇俗心、无务杜撰穿凿心。与中国社会整体浮躁、争胜、急功近利的氛围相比,海归博士在治学精神上会受到海外学界的影响。与具体的知识和技术相比,海外博士在留学期间所习得的逻辑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特别是对于学问的态度、做学问的心态,以及学术鉴赏能力、对思考和学问本身之趣味的体察,都使海外博士不同于大多数本土博士。第五,海归博士一般都曾活动于海外的某个学术团体,建立了展开国际共同研究的人脉基础。海归博士在海外的人脉,将成为国内高校专业发展、调查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宝贵资源。结语如前文所述,第三波留学潮中的“海归派”虽然良莠不齐,但大多数海归博士这个群体仍然具有一些区别于本土博士的优势。而在“两会”中提交讨论的议题中,与海归博士进行比较的也并非一般的本土博士,而是“优秀本土人才”。“优秀的本土人才待遇不如普通海归”的现状,反映的是“海归派肯定论”在不少招聘单位的延续。然而,“海归派肯定论”原本发源于中国在现代化程度上十分落后的时代,也以中国在现代化方面的落后为其合理性的根基。当中国本土也能培养出业绩突出、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优秀本土人才”,甚至于与海归博士不相上下时,这并不说明海归博士的学力水平下降了,而是表明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摆脱了落后的面貌,使“海归派肯定论”已不再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根基。正因为如此,“海归派肯定论”在不少招聘单位的延续,才显得不再合理。笔者也认为,“优秀的本土人才待遇不如普通海归”是不合理的,因为成为“优秀的本土人才”同样需要付出超出普通本土博士的努力,其成就值得肯定,虽然努力的方向也许和海归博士不尽相同。但通过“海归派否定论”的思维来否定海外博士的价值,以达到批判“优秀的本土人才待遇不如普通海归”这一现象的目的,笔者认为也是不甚公平妥当的。海归博士同样需要善待,需要用不同于本土博士的评价尺度来衡量海归博士的发展潜力和能力,给他们适应国内人际关系和学术生态的时间,为他们提供将能力转化为成果的机会和环境。根据以上分析,在待遇方面,优秀的本土人才一定不如海归博士的现状是不合理的。同时,若要将海归博士的待遇定位在普通本土博士的水平上,同样是不合理的。优秀本土人才和海归博士,都应当得到相应于他们的付出的较高待遇。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走向更加从容、自信、开放的国际化之后,仰视海归博士的“海归派肯定论”以及歧视海归博士的“海归派否定论”将自然失去其合理性根基。当“海归派肯定论”与“海归派否定论”的“土洋之争”消失之时,“海归”这一具有身份标出性的词汇也许也将成为历史了吧。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极限王

日本博士:让外国人进来,但别让他们获得日本国籍,遭网友吐槽

近日,日本主流媒体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Let foreigners enter, but don't let them obtain Japanese citizenship, doctor urges(博士建议 - 让外国人进来,但不要让他们获得日本国籍)。由于老龄化和生育率急剧下降,继续下去,日本将面临各种危机。安倍已经加速推进引入外国人进入日本工作的政策。而正在这时一位日本博士却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日本博士:让外国人进来,但别让他们获得日本国籍,遭网友吐槽 (文/界通快讯/鱼鱼观世界)日媒文章指出,高田胜,是日本的一位医学博士,他不仅仅是一个通过整形技术获得了巨额财富的人。他也是一个有强烈观点的人,他经常在日本富士山杂志的一个专栏里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他的专栏文章中,谈到了日本国会最近通过的一项措施,该措施允许大量蓝领外国工人进入日本。然而,他警告称: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体系,我们就会失败。当然,高田也很清楚,许多日本企业部门正面临着员工短缺的问题,并且有证据表明,在便利店柜台后面工作的年轻外国人越来越多。他表示:我想他们是持学生签证来这里的,一边在日本学校学习一边工作。目前,如果没有外国工人,这些日本的便利店永远无法维持一年365天的全天候运营。也许对年轻的日本人来说,在便利店兼职似乎是一份卑微的工作,但对工作的外国人来说,这不仅提供了学习日语的机会,而且还提供了学习客户服务和零售业务的机会。事实上,高田说,它可能提供给他们比上学更实际和更有意义的社会教育。这些工作还能让他们在获得薪水的同时获得信息的趋势。真正的问题是,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在日本这个富裕的国家,没有人会面临粮食短缺,一定数量的人可能会愿意把越来越多的工作托付给外国工人。像迪拜和阿联酋。就是这样一种国家,它们积极地接受外国人并沿着这些方向发展经济。但在这种情况下,迪拜公民成为公司董事是必要的,并建立外国人提供原始劳动力的制度,而迪拜国民则拥有更高工资的管理职位。如果日本被认为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地方,外国人可以来日本工作,高田认为这没有问题,因为它让日本变得更加有吸引力。毕竟,日本的劳动力短缺给外国工人提供了一个机会。亚洲其他国家虽然在经济能力方面更具吸引力,但却无法提供同等程度的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位日本博士所担心的是:蓝领工人逗留时间过长。在过去,当他们的逗留期限结束时,他们会返回自己的国家;但一旦进入日本,他们中的一些人就会留下来,而且会有更多的人与日本女性成家立业。这可能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当然,高田赞成采取措施改善低薪技术培训生的条件,并表示,如果这些外来工人的人数将来要扩大,就需要一个更好的系统。但更重要的是,他担心,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工人进入日本,其中一些人可能最终会获得日本公民身份,对此他坚决响亮地说“不”。他断言“这肯定会导致政治问题!”因此,尽管接纳外国工人可能是缓解当前日本劳动力短缺的权宜之计,但根本问题(即日本不能指望其人口会出现任何增长)仍将存在。对于高田博士一番言论,外国网友也是纷纷吐槽:多么恶心的种族主义者。很遗憾我们在2018年底看到这样博士写出来的文章。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日本人:APA酒店的老板。这两种人都让人感到不舒服。(全文完。大家对此怎么看?)

蛋包饭

35岁留学日本,49岁圆博士梦,却被骗400万妻子洗碗养家钱

看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这部小众纪录片的人,相信都会记得那个半百博士李仲生。李仲生终究成为了了日本千叶大学第一位“经济学博士”,也实现了回国报效祖国的理想,任教首都经贸大学,并出版了《没有播出的故事》一书。他那种九死不悔的求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拼搏精神,以及追求人生理想时不服输、不放弃的悲壮,确实值得所有人思考和学习。可是,他的成功也一度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因为他走向成功的过程过于悲壮,为了那一纸文凭带给了家人太多难以承受的痛苦。报效祖国的途径很多,甚至有人认为他报效祖国这个理由很生硬和空洞。所以,对他用14年的大好时光去攻读一个学位,虽说最后圆了梦,也有很多人认为不值得。而李仲生选择的方式,也确实让人很难定义他到底是中华民族这种传统文化的受益者还是受害者。说实话,当时看这部纪录片的年纪还小,我对李仲生的那种执着并不理解,只是为他的妻女抱屈。可是,现在再看,好像有点明白李仲生的所作所为了,或许那就是我们现在缺乏的一种精神。01、东渡日本,成为35岁的高龄留学生1951年,出生于一个北京高知家庭的李仲生,却因十年动乱缺失了那段最宝贵的学习时光。直到33岁,他才读了中专。没上过大学的李仲生对大学有着强烈的向往,心心念念的想要读博、做学者,甚至改变当时的教育现状,所以他给女儿取名叫李博。有一次李仲生得知在日本上大学不限制年龄,对没上过大学一直有遗憾的李仲生,立刻就萌生了去日本留学的念头。所以,1986年,已经35岁的李仲生就离开妻女,只身前往日本求学。而这一去,就是14年。期间,李仲生面临的不只是学校的考场,也是人生的考验,也补齐了前面几十年错过的那些没能入学的缺憾。李仲生在日本的求学轨迹:35岁,自费留学日本,先是在伟识外语学院日本语学科学习日文;37岁,在日本城西大学经济系攻读经济学 ,41岁获城西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 ;44岁,获城西大学大学院(研究院)经济学硕士学位;45岁,考入日本国立千叶大学大学院社会文化科学研究科,专攻人口经济学博士学位;49岁,获得千叶大学大学院博士学位。跨度如此长的时间,不说在消费高昂的日本,李仲生还要打工维持生计,就是在国内,估计都很少有人坚持下来。当1996年,纪录片《我的留学生活》的导演张丽玲联系上李仲生开始跟踪拍摄他和他的家庭时,已经是他到日本的第10个年头了。当时的李仲生正在攻读国立千叶大学专攻经济学的博士学位。他的妻子李婧和女儿李博也一起来到了日本,为了让他专心读博,李婧去洗碗赚钱,独自挑起养家的重担。只是盼望着他能尽快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改变家庭命运。那时,李仲生的一天也是被安排的满满的,每天写论文的时间都有12小时左右,睡觉时间只有4、5个小时。妻女也习惯了狭小的出租屋里他每天晚上敲打键盘的声音,似乎每一声敲打的都是一家人的命运和希望。当时,这个家庭过得艰苦但充满希望。02、KKC事件受骗,被妻子扫地出门但是,变故发生的是那么猝不及防!在摄制组开始拍摄李仲生的当年,日本爆发了震惊全国的,到当时为止日本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诈骗案,KKC事件。这次诈骗事件,导致无数日本家庭陷入困境,其中,也有李仲生一家。李仲生听信了朋友的话,瞒着妻子,把她几年来给人洗碗一点一滴挣得400万日元血汗钱投入进去。结果,落得个血本无归不说,还欠下巨额债务。这也是李仲生最受人诟病的一件事了,专攻经济的他却在这样的事上犯了错,也不可谓不讽刺了。当然,他的解释是,他当然知道如此高的收益背后肯定存在风险,可是想回国国办一所学校了的想法,大赚一笔的欲望和贪念战胜了理智。气怒交加的妻子为此事大受刺激,把李仲生扫地出门。从此,李仲生带着他的电脑和书,与妻女分居生活,在一间不到5平方米的斗室,边打工边继续他的博士学业。他每个月的生活标准降到了最低,靠着最便宜面包充饥,有时奢侈一把买一个最便宜的鱼罐头,就算是补充营养了。可以说,那样的条件下,已经不是生活,而是生存了。他在饭店打工、当服务员,对学业也是竭尽全力了,在他那个年龄来说,体力和脑力的消耗也是不好熬的。可让人看得心疼的同时,也不得不说他是咎由自取。03、论文答辩三次,只为圆博士梦可李仲生又是幸运的,他有个懂事的女儿,十几年的妻子在分居一段时间后,与他的关系也从一开始不说话到转向缓和。圣诞节时,他带女儿过节,其实他身上只有一万日元。女儿懂事地只选了一支笔和一块橡皮,两人吃的一顿好的,也不过是一碗汤面和一碗炒面。分居第二年过除夕时,李婧可怜他的处境,也叫了他一起回家吃了顿团圆饭。即使还是没什么沟通交流,可看到妻子无助幽怨的泪水和女儿的懂事,李仲生心中所有的感慨,化作那首名曲——《我的太阳》:Che bella cosa e' na jurnata 'e sole多么辉煌那灿烂的阳光n'aria serena doppo na tempesta!暴风雨过去后天空多晴朗这也是,李仲生一家在这部纪录片里那集的片名。兜兜转转,李仲生终于在截止日期之前完成了他那长达50万字的论文,然后是全家齐上阵的争分夺秒的复印和装订。可是,后来发生的事,对李仲生来说好比晴天霹雳一样。他的博士论文第一次答辩没通过,因为在日本,经济学的博士学位的获取要比医学和工学更难。这次的打击,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来说,对李仲生来说都是巨大的。他迷茫了一阵,接着又发了一个更加决绝的誓愿:“我死在日本也要拿到博士学位!”他用了一年时间重新修订论文,1年之后,再次递交论文申请答辩。可这次,他仍然没能通过日本人在严苛的博士论文审核。不服输的李仲生这次也没被打倒,继续修改增减原先的论文。终于,在他读博的第五年,第三次递交论文,这次答辩通过了,他顺利获得了博士学位。此时,他已经过了49岁了。1999年,《我的留学生活》结束拍摄,在日本上映,引起日本轰动,2000年,在北京电视台播出。其中,记录李仲生家的《我的太阳》这集,被当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杨河清教授看到,他力主邀请李仲生回国任教。圆了博士梦的李仲生,也放弃了日本的高薪工作机会,接下了杨院长的橄榄枝,回国成了首都经贸大学的一名教师,实现他报效祖国的梦想。而他的妻子却继续留在了日本打工,即要替他偿还欠下的巨额债务,还要为女儿赚取出国留学的费用……在李仲生出了《没有播出的故事后》,在一次采访时,他说最对不起的就是妻子和女儿,希望以后能对他们有所补偿。可他的计划已经又是满满当当了,似乎等妻子回国也很难有时间投入家庭,可对此他也没有好的解决办法。所以,他也承认他这样的人就不适合结婚,和谁在一起都是拖累别人。04、总结一直以来,他的行为在很多人眼里,似乎都是不正常的。岳母抱怨女儿跟错了人,妻子长时间观察他的生活细节,得出了他百分百是有精神病的结论,就是女儿也觉得父亲的精神有点不正常。看过纪录片之后,很多人在震撼和感动之余,也不得不认为:“李仲生一根筋的执着像个傻子,这在现代人看来是不理智的举动。”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虚伪的人,毕竟他成功的代价是耗费了妻子的艰苦努力,他对对家庭责任、对女儿教育都存在缺失。可李仲生却认为:“如果说这种一根筋的执着是‘傻’,那么我建议年轻人应‘傻’一点,只有‘傻子’才能做大事。”不过,在很多打着留学的幌子,只为去那些发达国家获取打一个小时工能抵国内一个月的工资的高薪时,李仲生却能够坚持埋头苦读,用行动和成果证明他终将成为一个国家需要的人。我想,能够做到李仲生那样的人,估计都是有特别的地方。他们或许不被现在的价值观所接受,可从们所处的时代往前倒推二十年,他的举动却正是那个时候所推崇的。他有着那代人为追求理想而奋斗的精神,不服输、不怕苦的拼搏态度。他也没被发达国家的繁华和物欲横流迷乱了双眼,坚持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确实能够让人刮目相看。所以,如果换个角度看,他也是个悲壮式的英雄。虽然被时代所限,人生多了十年的缺失,可他用更长的时间去补足。只不过,当他取得既定的成绩后,却已经到了别人半退休的年纪。其实,他应该属于那种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身上有着太多鲜明的时代印记,也有着独属于他的专注和信念。所以,大家感动着自己的感动,争议着他的争议,这些对他来说都造不成影响。

电车狂

致为日本留学焦虑的你:九州大学博士的日本抗疫生活与建议

2020年日本留学的种种计划都被打乱,无论是已经在日本考学的同学,还是因为疫情未成功赴日的同学,都面临着各种升学困境。当下的日本是怎样的状况?日本留学生们是如何生活的?日本各大院校又有哪些举措?正在为日本留学而焦虑的学生们该如何应对?启德武汉亚洲部特别采访到一位九州大学硕博连读,目前已经毕业并定居日本的徐同学,从留学生的角度为大家介绍一下疫情之下的日本生活现状。徐同学就读院校:武汉工程大学 工科日语:N1托业:800+录取院校:日本九州大学研究生 材料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成功申请九州大学博士,在日本就业,目前定居日本日本九州大学九州大学创立于1903年,日本七大帝国院校之一,是一所顶尖研究型综合国立大学,日本九州地方最高学府,在日本乃至世界上均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2020QS世界大学排名第132位,日本第7位;2020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第325位,日本第7位。2021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124。2020泰晤士高等教育日本大学排名第4位。九州大学的理工科系具有相当强的研究实力,像理学府、数理学府、工学府的实力在全日本都是跻身前列。1、疫情之下的日本生活现状是怎样的?(1)生活方面:疫情爆发以来,对于大企业就职并且有稳定收入的人来说,基本生活影响不是太大。但是对于从事第三产业尤其是打零工的群体来说影响就很大了,他们丧失了收入来源。即便是政府发的那10万也无法填补这几个月失业所带来的损失。大型公共设施的客流量跟营业时间都有所变动。日用品,食品的供给影响不太大并且价格稳定,只是少数以海外供给的产品会产生缺货。大家的日常生活进入了新常态,政府大力推行社交距离+口罩+消毒政策。大部分企业开始推行以线上为中心的勤务形态。(2)经济方面:相较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的状况要乐观一些(理工科的优势)内定取消的不算多,招募新人仍旧继续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最近有看到日本的感染率上升,政府有没有采取什么措施?从6月初接触紧急状态宣言结束以后日本政府没有采取新的措施,只是呼吁大家自肃减少不必要的外出,东京暂时启动警报状态。相扑以及职业棒球全部切换为无人观看赛事。大型的集会全部取消,东京都的小池知事的选举都是采取网络直播模式为自己拉票。地下聚会比如地下偶像们的秘密演唱会还在偷摸进行,而这种聚集性活动是主要的感染源之一。疫情期间日本政府对国际学生提供了哪些帮助呢?各个大学都会在经济方面为留学生提供援助,诸如学费减免、特别支援奖学金等等。早稻田大学对留学生支援的力度比较大,学费减免,支援金(发钱),学校的一些设备比如电脑之类的免费租借给留学生。为了支援在日本新冠下经济上困难的外国人留学生,日本大学生们还建立了多语言的相关信息网站。例如东京外国语大学的学生和毕业生制定了“COVID-19多国语言支援计划”,主要翻译并发布日本首都圈关于新型病毒的行政信息和报道的内容。除此之外,不仅持续发布关于补助申请手续等的信息,还同时会介绍日本的文化和习惯等。日本总务省发布了10万日元补助,在日本有住民基本台账登记的人都可以领(包括有中长期在留资格的外国人)。即居住在日本国内的日本人以及在日本超过3个月且持有住民票的外国人。不仅日本人可以领取,在日留学生也可以领取。如果没钱交房租,可以去住处所在役所跟日本政府申请房租补助金,申请成功的话,日本政府会帮忙支付3个月的房租,每个地方能申请到的金额度不一样。整个日本社会对待中国留学生的态度是怎样的?较之以前没太大变化,都比较友好。疫情期间,你有没有想家或者想回国的打算,情绪上有没有担忧和焦虑?对我而言,情绪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并没有过多焦虑。当初在武汉封城时我还是比较担心家人,不过随着后来武汉以及国内情况越来越好,家人也安全平安后我也就彻底放心了。自从来到日本,我的生活就是忙于读书和打工,闲暇时间很少,会定期与家人电话联系,说实话,想家的时候也比较少。爆发疫情或者是天灾的时候,其实我是不建议着急赶回国,因为回国这段路途就充满着危险。尤其是传染病爆发时,能不动尽量不动,无接触无传染才是最安全的。如果大家一窝蜂往机场涌,路上的电车、巴士以及机场的候机厅全部都可能成为传染途径。归国人员查出被感染的大部分都是归国途中中招的,就连国家组织的大规模撤侨都无法保证绝对的安全。日本从武汉撤侨归国后检查出来的感染者基本上都是归国途中感染的,相反留在武汉的日本人基本上都没太大问题。自今年年初以来,留学生都无法赴日本学习,不少人感觉耽误了很多学习的时间。就你在日本的生活和学习感受,你对他们有些什么建议呢?其实不存在耽误学习时间这个问题,不到学校同样可以学习。在家学学日语,做做预备工作都是不错的选择;院生可以直接跟导师邮件沟通,正常进行研究活动。学习是个连贯、自发的行为。留学日本也是以自发为主导师教育为辅,提前进入状态,将来才能更快适应在日本的学习。关于留学生活及建议,因为我是理工科背景,所以我主要以理工科角度来进行说明:相较于中国,日本硕士、博士的教育资源较为丰富,导师对应学生数量比例水准远低于中国,学生接受平均的指导时间会比较充裕。总体来讲日本本国学生数是呈递减趋势,人数减少所以学校的各种设施(研究用设施,生活用设施)使用率就会降低,从而留学生的使用机会可以得到大大提升。另外,日本院校可以申请的奖学金种类很多。小额度(2-5万)的名额多容易拿到,大额度的名额少比较难申请。总体来说这主要是取决于学校留学生的人数。日本奖学金的分配制度跟学费减免的分配制度有点类似,名额一定,按导师的顺位来排:教授>准教授>助教授。企业的大额度奖学金的分配也是如此,一个学校指定一个留学生的名额。一部分导师跟企业合作有科研费的研究室,导师是会向学生提供经济支援,少数研究室导师给出的经济支援不低于奖学金,高额支援的交换条件就是长时间高强度研究工作。经济不宽裕的同学其实可以考虑留学生少的日本大学,这样经济上的压力会比较小。关于打工,以修士学位为目标的同学强烈推荐半工半读。一来可以缓解经济压力,二来能接触日本社会了解日本社会的生态以及基本规则。以博士为目标的同学博士阶段不太推荐打工,博士毕业难度高,时间紧。就业前景:整体而言,理工科学生就业比文科容易,日本文科毕业生比例高,如果不是公司有特殊业务需要以及想要强调公司文化多元性,那么文科毕业的留学生是需要跟普通的日本文科毕业生竞争的,相对而言压力较大。而理工科类的人才缺口大,同时留学生的实力水平基本都在日本学生之上,单英语能力就明显要强很多,所以理工科学生比文科生的就业环境要好。最后希望各位有志来日本读书的同学们时刻保持学习状态,做好心理和生活上的准备,争取早日能来日本学习!本文作者:邬明霞 启德武汉分公司亚洲项目资深规划师

水银人

每人300万,安心搞科研!50名青年科学家获腾讯科学探索奖!

科学探索奖颁奖现场的50位青年科学家11月2日,腾讯向50位青年科学家颁发了“科学探索奖”,将在连续五年时间里,每年资助这些科学家60万元,总计300万元。这些钱,科学家们可以自由支配,无论是改善生活,买房,还是其他,不做任何要求。曾有个回国的博士和我说,出去留学十年,学到了知识,却为栖身之所发愁,望房兴叹!腾讯“科学探索奖”奖励青年科学家,而不是已成名者,正是希望为他们撑起科研梦想之帆,让他们不为五斗米折腰,安心搞科研!什么是“科学探索奖”?“科学探索奖”由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与北京大学教授饶毅,携手14名知名科学家共同发起,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支持在中国大陆全职工作的、45周岁及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为何科学探索奖更关注年轻科学工作者?腾讯主要创始人、腾讯基金会发起人兼荣誉理事长陈一丹腾讯主要创始人、腾讯基金会发起人兼荣誉理事长陈一丹表示:青年人才决定科学的未来,珍视青年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宝贵价值;会坚持不懈地把奖项长期办下去,腾讯基金会长期支持“科学探索奖”。本次奖项的评审,特别侧重青年人,35岁以下的有9人获奖,占比20%。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科学探索奖发起人,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说:“20世纪的科学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一个年轻的学者在这个时候进入科技研究队伍,一方面是非常幸运的机会,一方面也是非常挑战的时代。”他认为,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一生有两个“最困难”时期:一个是做研究生的时候,一个是得了博士学位之后的5~10年。得了博士学位之后的5~10年,则要选择研究领域,并要在这个领域里做出一个能够站得住的工作,这在杨振宁看来同样是“一个新的挑战”。“科学探索奖”能够关注这些时期的年轻学者,是非常有远见的一个做法。——杨振宁。这群年轻的科学家,他们怀着对科学的憧憬,在国外孜孜不倦地求学,修完了博士学位,可以说是满腹学问。然而,当他们回到中国,却发现出去求学的这十多年,让他们错过了拥抱中国房地产上涨的机会。空有一腔热血,空有满腹学问,却要为栖身之所绞尽脑汁。看着自己的发小、同龄人,虽然没有出国留学,没有博士学位,没有什么科研能力,没有满腹学问,却比自己生活得更舒适。这时候的心理落差,如何抚平?如何还能安心地投入到科研中去?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付巧妹就谈到自己在回国之初,面对诸多诱惑,仍然坚持做科研,仍然执着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是多么的不容易。她认为,科学探索奖让她这种研究非热门学科的人,可以在不计较经济得失的情况下,还有获得社会认可的方式。目前,中国社会因过度发展房地产而导致整个社会都被房价捆绑,每个人一睁眼都在想着赚钱。郑永年在《中国知识重建》一书特别提出这个怪现象:房地产不仅压垮了年轻人,还让大学过度商业化。太多大学教授变成了“老板”,他们的精力不再放在科研和教学之上,而是放在如何拉项目,骗科研经费,赚钱上。放在了如何发更多论文,评职称,当领导之上。然而自然科学和基础科学的研究是纯粹的,很难获取直接经济利益,所以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居里夫人研究放射性物质,把自己的生命都献给了科研事业。老一辈的“两弹一星”,在艰难困苦中,依靠对科学的执着精神与爱国精神,创造了卓越功勋。钱学森曾发问:“中国大学为何总是出不来大师?”这个时代,如何让大学教授不为五斗米折腰?如何让年轻的优秀科研工作者,不为房子发愁?如何不让越来越浓重的商业氛围影响到年轻教授们搞科研的热情?腾讯作为一家企业,设立“科学探索奖”,正是要让优秀的年轻科研人员得到认可,得到鼓励。用300万元去帮助这群博士毕业5-10年,正处于寻找科研方向的年轻人,弥补他们因求学而错失的经济损失。让他们安心搞科研,找到科研方向,努力攻坚,必将在自然科学和基础科学上做出伟大的贡献。一个世界级大国,一定是科技强国。一个科技强国,一定是在自然科学与基础科学上有伟大科学家的国家,这才是真正的国之重器。日本二战后,立下了科技强国的目标,每年把GDP的3%投入科技研发。掀起了年轻学子报考自然科学、理工学科的高潮。日本甚至把科学家、教育家的头像印在钱币上!日本生物学家野口英世如今,日本已经拥有27位诺贝尔奖得主,201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被日本科学家吉野彰获得。中国这些年来,综合性大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些专业大学,都开始开设经济、管理、人文等学科,反而把曾经的专业学科:数学、工学、理学等弱化,这是重商主义导致的后果,也必然削弱中国自然科学研究的力量。此外,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追求当网红,开始疯狂追星。我们最该追的明星是科技明星,是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是布鞋教授李小文,而不是网红卖货赚钱的李佳奇。腾讯的“科学探索奖”为青年科学家撑起梦想之帆!这更像是一颗投入科研、教育界的彩蛋,掀起尊重科研工作者,尊重年轻科学家的风潮。让更多年轻人愿意报考自然科学、理工专业,让更多有才华的年轻人愿意投身科研,愿意坐十年冷板凳。假以时日,十年后、二十年后,我们中国也是优秀科学家辈出,也在诺奖的舞台上出现更多中国人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