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未来空间站计划曝光 航天员将长时间驻留其有以备

中国未来空间站计划曝光 航天员将长时间驻留

来源:环球网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在轨飞行两年,中国正式迈入空间站时代的背景下,由中国官方相关机构组织的载人航天工程应用成果情况介绍会26日在京召开。多位权威专家与官员全面介绍了中国空间站工程的最新进展以及天宫二号的应用成果将如何“反哺”中国空间站。中国空间站时代来了随着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圆满收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三步任务——空间站工程全面展开,中国正式迈进了“空间站时代”。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绍,空间站工程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建造和运营3个阶段实施。其中,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安排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试验核心舱发射等6次飞行任务;空间站建造阶段安排了实验舱I和实验舱II发射等7次飞行任务。林西强称,目前,空间站任务主要系统关键技术攻关已完成,空间站核心舱初样阶段研制接近尾声,计划年底前完成转正样阶段评审工作;实验舱I和实验舱II正在进行初样阶段结构热控舱总装工作。空间应用系统核心舱载荷正在开展初样阶段研制,实验舱I和实验舱II载荷正在开展方案阶段研制,第一批舱内、外载荷项目已完成立项。航天员系统乘员产品、舱外航天服正在开展初样研制工作,航天员出舱活动水下验证等地面试验正按计划进行,组织实施了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拨初选阶段有关工作。组建空间站的大运力运载火箭的研制进展也是外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他介绍称,空间站任务阶段的首次飞行——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已明确了搭载载荷,下发了技术要求,首飞计划原定于2019年上半年实施,但由于受长征五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失利影响,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任务将有所推迟,具体实施时间有待与相关部门协调后明确。天宫二号明年受控离轨林西强表示,天宫二号目前正运行在平均轨道高度约400公里的近圆轨道,目前状态稳定、各项功能正常,将于2019年7月后受控离轨。后续还将开展压气机寿命试验和空间科学应用试验。据他介绍,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立项实施起,即提出“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建造神舟飞船是为建设空间站提供天地往返运输工具;同样,建造空间站是为了开展大规模空间应用提供平台。按照这一思路,我们规划了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先后突破了载人天地往返、空间出舱和空间交会对接等载人航天基本技术,验证了推进剂在轨补加、航天员中期驻留等关键技术,为实现“建站为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在突破载人航天基本技术同时,我们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空间应用项目,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重大应用价值的成果。特别是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支持空间应用的能力比前期有了大幅的跃升,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上面搭载的14项约600公斤重的应用载荷,在规模和水平上有了长足进步。为航天员长期在轨做准备未来空间站上,航天员将长时间驻留,那中国在航天员系统做了哪些准备呢?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介绍,通过空间实验室任务的在轨实验研究全面获取了航天特因环境下人的健康、行为能力和人因工程技术相关数据,为长期飞行健康评估、失重防护和健康保障措施研制、飞行器舱内噪声和热环境等的控制策略优化、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等提供了宝贵的飞行数据支持,验证了长期飞行相关重要保障技术,实现了从短期向长期飞行的有效过渡。对于我国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范围扩大的原因,黄伟芬对记者表示,在空间站任务中,新增了最多达5个舱段组成的空间站和货运飞船的监控、管理、控制任务,需要航天员管理、维护和操作的设备大大增加。因此,我们必须从具有航天航空技术相关专业基础的科技人员中选拔航天飞行工程师,以应对空间站任务对航天员在航天器、出舱活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和操作技能提出的极高要求。另一方面,空间站任务中,尤其是空间站运营期,航天员必须完成大量的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以及有效载荷操作,学科专业众多,跨度极大,对航天员的专业知识储备和科学素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 我们必须从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所需专业的科研人员中选拔载荷专家,以满足空间站任务的新要求。据黄伟芬介绍,我国还在轨开展了脑机交互这一前沿技术的实验研究。瞄向脑机交互前沿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开展在轨探索性研究,获取了空间飞行中航天员的脑机交互生理特征变化情况,并初步验证了意念控制在航天任务中可行性,脑机交互技术的在轨适用性,为未来脑-机接口技术在航天领域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刘扬、邓孝慈)

八千万

中国空间站时代来了

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在轨飞行两年,中国正式迈入空间站时代的背景下,由中国官方相关机构组织的载人航天工程应用成果情况介绍会26日在京召开。多位权威专家与官员全面介绍了中国空间站工程的最新进展以及天宫二号的应用成果将如何“反哺”中国空间站。中国空间站时代来了随着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圆满收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三步任务——空间站工程全面展开,中国正式迈进了“空间站时代”。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绍,空间站工程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建造和运营3个阶段实施。其中,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安排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试验核心舱发射等6次飞行任务;空间站建造阶段安排了实验舱I和实验舱II发射等7次飞行任务。林西强称,目前,空间站任务主要系统关键技术攻关已完成,空间站核心舱初样阶段研制接近尾声,计划年底前完成转正样阶段评审工作;实验舱I和实验舱II正在进行初样阶段结构热控舱总装工作。空间应用系统核心舱载荷正在开展初样阶段研制,实验舱I和实验舱II载荷正在开展方案阶段研制,第一批舱内、外载荷项目已完成立项。航天员系统乘员产品、舱外航天服正在开展初样研制工作,航天员出舱活动水下验证等地面试验正按计划进行,组织实施了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拨初选阶段有关工作。组建空间站的大运力运载火箭的研制进展也是外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他介绍称,空间站任务阶段的首次飞行——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已明确了搭载载荷,下发了技术要求,首飞计划原定于2019年上半年实施,但由于受长征五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失利影响,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任务将有所推迟,具体实施时间有待与相关部门协调后明确。天宫二号明年受控离轨林西强表示,天宫二号目前正运行在平均轨道高度约400公里的近圆轨道,目前状态稳定、各项功能正常,将于2019年7月后受控离轨。后续还将开展压气机寿命试验和空间科学应用试验。据他介绍,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立项实施起,即提出“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建造神舟飞船是为建设空间站提供天地往返运输工具;同样,建造空间站是为了开展大规模空间应用提供平台。按照这一思路,我们规划了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先后突破了载人天地往返、空间出舱和空间交会对接等载人航天基本技术,验证了推进剂在轨补加、航天员中期驻留等关键技术,为实现“建站为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在突破载人航天基本技术同时,我们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空间应用项目,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重大应用价值的成果。特别是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支持空间应用的能力比前期有了大幅的跃升,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上面搭载的14项约600公斤重的应用载荷,在规模和水平上有了长足进步。为航天员长期在轨做准备未来空间站上,航天员将长时间驻留,那中国在航天员系统做了哪些准备呢?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介绍,通过空间实验室任务的在轨实验研究全面获取了航天特因环境下人的健康、行为能力和人因工程技术相关数据,为长期飞行健康评估、失重防护和健康保障措施研制、飞行器舱内噪声和热环境等的控制策略优化、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等提供了宝贵的飞行数据支持,验证了长期飞行相关重要保障技术,实现了从短期向长期飞行的有效过渡。对于我国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范围扩大的原因,黄伟芬对记者表示,在空间站任务中,新增了最多达5个舱段组成的空间站和货运飞船的监控、管理、控制任务,需要航天员管理、维护和操作的设备大大增加。因此,我们必须从具有航天航空技术相关专业基础的科技人员中选拔航天飞行工程师,以应对空间站任务对航天员在航天器、出舱活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和操作技能提出的极高要求。另一方面,空间站任务中,尤其是空间站运营期,航天员必须完成大量的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以及有效载荷操作,学科专业众多,跨度极大,对航天员的专业知识储备和科学素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 我们必须从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所需专业的科研人员中选拔载荷专家,以满足空间站任务的新要求。据黄伟芬介绍,我国还在轨开展了脑机交互这一前沿技术的实验研究。瞄向脑机交互前沿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开展在轨探索性研究,获取了空间飞行中航天员的脑机交互生理特征变化情况,并初步验证了意念控制在航天任务中可行性,脑机交互技术的在轨适用性,为未来脑-机接口技术在航天领域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木棉

百度人工智能交互设计院发布机器人交互系统NIRO 与湖南大学共建实验室

DoNews7月6日消息(记者 向密) 在2018百度AI开发者大会AI设计分论坛上,百度发布了机器人的自然情感人机交互模型NIRO,并宣布与湖南大学达成战略合作,结合各自的优势技术和资源,共建联合创新实验室及博士后基地。百度设计体验委员会主席、百度人工智能交互设计院院长、百度用户体验中心总经理关岱松表示,“AI中的‘I’是智能的意思,对设计师而言,这个‘I’代表的则是‘独特’(indivial)、‘灵感’(innovate)、‘创新’(inspiration)。每个时代,都有与之相符合的设计理念的引领,而在AI时代,全新的设计将会重构我们身边的工具、生产力、生活甚至是心理学。这个重构的过程,是AI时代的必经之路,也是我们赋予AI灵魂的最佳时机。”据了解,早在2017年11月,百度就成立了人工智能交互设计院,对社会学、心理学等感知科学进行持续研究。关岱松称,百度AI交互设计已经陆续应用在百度各AI产品中,同时百度人工智能交互设计院的研究方法已经将AI人因工程的研究方法迭代至2.0版本,此次升级是基于数据理解、情绪识别、脑电、机电的研究方法升级。借助迭代后的研究方法,百度人工智能交互设计院会继续探索AI时代的交互设计方式。在分论坛上,百度发布了机器人的自然情感人机交互模型NIRO。根据介绍,NIRO由机器人自然语言交互模型、人类情绪应对模型、机器人主动交流交互模型三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所力求解决的,正是现阶段的机器人与人交互中存在的最大的三个问题,分别是语音交互不自然、不关注用户的情感、以及不够主动。利用现有的AI技术,以及全新的AI设计,百度希望通过NIRO这款产品,去探索未来机器人的形态。据悉,NIRO的三个模型将逐渐对外披露和开放体验,用户现在就可以通过百度人工智能交互设计院的AIID公众号进行预约申请。此外,百度还宣布正式与湖南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通过共同建设实验室、设立博士后基地等方式,在AI交互设计领域开展广泛研究,共同探索AI时代的交互设计方式。根据介绍,此次合作领域包括全新的智能设计知识图谱与框架,围绕智能家居、智能驾驶、智能设计等,实验室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智能设计方法与数据驱动设计方法研究、数据与知识可视化设计、智能服务产品系统设计与商业模式研究、智能驾驶与新一代交通体验、智能产品的人机工程研究、人工智能技术与社会创新等,双方致力于解决人工智能与交互设计领域的重大关键基础问题和产业应用问题,促进并引领行业的发展、进步。(完)本文源自Donews

体尽无穷

多少不眠夜 只为他人眠

在华师睡眠实验室,测试对象整晚睡前睡中的睡眠结构、时长、入睡时间都得到如实记录,睡眠大数据让研究者对睡眠有了更客观的科学依据。(多次曝光)研究人员用仪器测试卧室的光照色温,研究不同色温对睡眠的影响。测试前,研究人员帮助测试者清洁头部,以减少头部油脂对电极导电的影响。课题组研究人员在实验期长期睡在实验室折叠床,还要随时准备被测试者铃声唤醒。①②③④⑤⑥他们时常熬夜,为的是让他人有更好的睡眠。2018年世界睡眠日中国主题发布会上,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了他们“熬更守夜”的研究成果——《2018中国互联网网民睡眠白皮书》。数据显示,失眠重度患者超过六成都是25到29岁的90后,分布在北上广一线城市,从事金融、服务、政府和公共服务等相关职业。文/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毛天欣把实验室的箱子椅子全部堵在心理学院睡眠研究中心实验室的门后,深夜实验室仅余下了她和测试对象。睡在里间的测试对象此时已经进入深睡,脑电眼电下颚肌电在电脑屏幕上划着锯齿,表征测试者正做梦,偶尔磨牙和打呼噜。毛天欣随后搬出简易床和衣而卧。实验期她连续一个月睡着折叠床,随时准备被铃声唤醒帮助如厕的测试者解下电极。谁相信一个研究睡眠的女博士,每天只能不踏实地睡5个小时,自己欠下了还不清的睡眠债。毛天欣的师兄,心理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国家绿色光电子联合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汝涛涛说,许多失眠患者诉说自己睡不好睡眠质量不高,这些主观报告可靠性准确性存在问号。多导睡眠记录(PSG)技术可以记录实验对象整晚睡眠的睡眠结构、时长、入睡时间,以及早上觉醒的时间。实验大部分都是夜晚进行,由于需要在头部贴上电极,所以首个夜晚需先做适应。华师睡眠研究中心迄今为止已经完成了一百多例被试,每例进行4到5次测试。测试的对象主要来自暨大、华工、华师等高校的大学生群体,后期还将拓展调查中老年失眠症患者。汝涛涛和同事们的研究发现,大多数人没有八小时睡眠,很多人因此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工作,工作效率和健康都可能出现问题。由于人生除了睡觉之外三分之二时间都离不开光照,光照影响白天的行为表现和情绪状态,所以在条件不允许睡足8小时的情况下,用光照或许能够改善工作效率。因此他们正在着力研发2.0版智能家居,通过入睡前改善居室的光环境以加速入睡。另外,以往人们用闹钟式唤醒,令人起床气大,负面情绪和睡眠惯性高,智能唤醒则模拟日出效果,逐渐提升照度,在鸟鸣和音乐中达到自热人性的唤醒。人的一生觉醒和睡眠就像白天和黑夜一样地交替进行,构成了生活的基本节律,睡眠质量直接影响到人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长时间睡眠不足,身体的各器官得不到休息,会导致机体免疫系统下降,加快各器官的负担,使器官提前进入衰老阶段。每个人一生都有约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华师的睡眠博士为读者给出了三条助眠贴士:1、手机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让人警醒,因此睡前两小时不要玩手机。2、晚饭后不要饮茶喝咖啡吃夜宵。3、睡不着不要着急,因为这很正常,焦虑反而会唤醒脑部活动。①睡眠实验室,研究人员为测试者贴上传感器,通过大数据对睡眠进行科学评判。②测试者头戴德国脑电仪,以记录脑区电位变化。③驾驶安全与人机交互实验室,驾驶人在睡眠不足时驾驶过程中的认知、情绪和动作技能会直接影响驾驶安全。④噪音与抗噪人因工程实验室,音乐治疗通过有规律的声波震动频率与人体内部的生理节奏产生共振反应,使失眠者的生理状态发生有益的变化。⑤心理测量与大数据实验室,通过可穿戴设备和新型传感器追踪人体稳定性、个体疲劳度等大数据的采集研究。⑥光显示与身心健康实验室,通过动态调整光线和色温明暗节奏,研究不同色温对睡眠生物节律和作业绩效的影响。

触恋

人工智能助核科技安全高效

来源:经济日报凭借出色的运营管理技术,我国岭澳核电站1号机组安全运行天数创世界新纪录——人工智能将为核电提供更多助力。这是岭澳核电站1号机组外景。 (新华社发)大亚湾核电基地展厅内展示的大亚湾核电反应堆三重安全屏障,前沿科技助力核电为深圳贡献碧海蓝天。 (新华社发)人工智能已成为势不可挡的科技潮流。核工业作为我国高科技战略产业,正积极迎接新一轮科技变革,抓住人工智能向工业渗透融合的战略机遇期,积极推进智能化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应用。人工智能概念的提出和基础理论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进入蓬勃发展阶段,特别是以深度神经网络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跨越了科学与应用的鸿沟,在图像分类、语音识别、人机对弈、无人驾驶等领域表现优异。核科学与核技术诞生于上世纪物理学的黄金年代,并作为引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学科,为人类科技的整体进步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例如,芯片半导体的高纯度材料制备工艺,最早建立在核材料工艺基础上;World Wide Web,即我们用的www互联网,诞生于欧洲核子中心;各国超级计算机的研发,主要是出于核军工的需求;人工智能计算所依赖的底层数值求解库,大都由核相关实验室开发……核工业作为战略基石行业,拥有大量顶尖科学家和实力雄厚的国家级实验室。在此轮人工智能热潮中,各大核相关实验室凭借其人才、计算资源、实验设施的优势,已经开展了很多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例如美国的阿贡、橡树岭、爱达荷等核领域国家实验室,正在使用人工智能方法开展新型核材料研发、分子尺度物理现象模拟等工作。国内清华大学在核电厂状态智能诊断算法方面,也已经开展了多年研究。除基础研究外,国内核工业界也开展了一些智能应用研发工作,部分产品已基本成熟,具备工程应用的能力。为核设施安全保驾2018年,国家多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核电运行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推进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核电运行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国内各核电集团均已全面启动数字核电、智慧核电建设,国际上各核电强国也纷纷布局发力,智慧核电已成为世界各核电国家竞相争夺的新高地。国家核电重大专项战略咨询专家组组长、国际核能院院士张勤表示,核电站故障多数由小的常规故障引起,因操作人员不能在复杂工况下及时做出正确判断、采取正确措施,往往会导致严重事故发生。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可在复杂环境下及时发现故障工况,提前预报故障,及时诊断故障原因并预测故障发展,同时提供精准的应对措施建议,显著提高所有核电站的安全性和可用度。在核电厂设备运行维护上,人工智能表现出色。核电厂有数十个系统,囊括上百个专业,设备众多,传统运行维护及检修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随着智能仪表广泛应用,大量设备状态信号被监测,形成核电运行大数据,配合智能算法,能够对设备状态进行快速预测和诊断。目前,国内相关设计院和业主都加大了核电智能运维方面的研发投入,并取得了一定进展。在核电关键设备故障诊断与预测方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研发的反应堆远程智能诊断平台PRID,使用自主开发的智能诊断分析算法,对关键设备准确、及时开展智能诊断分析,提出运维策略,开创了信息化、一体化、智能化的核电关键设备运维新模式,可实现群堆状态下的反应堆关键设备智能诊断的可视化展示,对于关键设备诊断分析的质量和效率具有显著提高作用。2018年11月,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对外发布设备可靠性管理系统ERDB。大数据寿命预测是ERDB的亮点功能之一,通过对电厂设备各类数据的智能分析,数据的深度学习,可科学准确预测设备的劣化趋势,及时合理地为后续维修策略提供依据。ERDB系统集设备管理的数据、管理、经验为一体,不仅帮助电厂实现设备的智能化健康管理,更为电厂提供长期的可靠性提升方法与经验。此外,智能人因工程表现可圈可点。安全是核工业的生命线。在引发核电各种事故的诸多因素中,人因失效是重要方面。考虑到人因的特点,将智能技术引入核电人因工程,可以有效提升核电安全运行水平。例如,核电厂先进控制室智能化人机接口系统,可使操作员快速准确获取信息,尽快排除故障,避免事故扩大,降低核电站风险;同时可以降低操作员诊断失误率,防止由于人因失误而带来的风险升级,使我国核安全管理水平与核电厂的安全水平有所提高。以上所述应用大都是使用智能算法诊断或预测测量数据,体现出较多统计学特点。目前,智能方法正在与先进仿真技术相融合,即将统计模型与物理仿真结合。国内在该领域也开展了一定工作。例如在研究堆领域,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发布了数字微堆系统,构建了一个虚拟数字反应堆集成开发环境,对安装、首次临界、运行、应用、退役和安全等开展全方位模拟仿真。据介绍,采用数字微堆系统后,新设计和建造一个微堆将显著缩短建设周期,节省建设投资,并可为用户提供数字化运行和维修培训及教学系统。核科技应用走向智能化核燃料元件既是核电站的能量源泉,又是保护核电安全的第一道屏障。智能制造可以有效避免和消除人因对产品质量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性。例如,仅生产线端塞焊岗位中的上管、焊接、再上管动作,工人一天下来要重复3000多次,劳动强度大,极易出现失误。而智能制造不仅节省大量人力,更保障了产品质量可靠性。中核集团原子能公司通过引进国外先进装备和技术,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坚持自主创新,实现了芯块制备、燃料棒制造及组件生产线主要工序的自动化生产、物料的自动化转运和数据采集,正在重点推进智能化核燃料产业建设。近年来,中核集团核四院与天山铀业致力于数字矿山探索,瞄准国际先进矿山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升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初步建成了集工艺过程控制、生产场所实时监控、生产流程统一调度、应急管理综合指挥为一体的智能管理网络平台。特别是地浸采铀生产及管理过程中的矿山资源已实现四维动态管控,管理者可实时掌握资源状况,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了地浸矿山的可视化和数字化。目前,天山铀业的关键工艺数控化率已经达到80%以上,改善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安全环保水平。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也是核工业智能化的重要方向。核电机器人可替代人潜入核电站拍摄传递图像,让人们更真切了解核电站内部真实状况,也可在高辐射区域代替人工开展一些特殊操作。例如,中国科学院自行研制的多功能水下智能检查机器人已先后为中核、中广核等多家单位提供支持。国家863计划“核反应堆专用机器人技术与应用”课题在广西防城港核电基地通过验收,研发出6款核电智能机器人。随着我国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落地,将推动更多核电相关自主智能装备技术不断涌现。深度学习图像识别技术在本轮人工智能热潮中取得了较大突破,已趋于成熟并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例如人脸识别、智能安防等。核领域也开展了一系列与深度图像识别技术相关的交叉研究。在医疗影像诊断方面,我国科研团队研发了核磁共振医学影像智能分析系统“阿尔法医生”,取得了比拟人类医生的诊断准确率,并大幅提升了诊断速度。在工业影像诊断领域,使用智能算法可以实现全天候、快速、高于人类准确率的核级焊缝X射线探伤识别应用。美国普渡大学采用深度图像智能识别技术,开发了堆内金属构件裂缝图像识别模块,能够对照相机拍摄的堆内构件照片进行分析,自动寻找裂缝,可有效减轻检测人员工作量,避免人因失误,保证核反应堆运行安全。新技术值得期待人工智能在核领域的一个新技术方向,是基础物理现象建模。核反应堆工程涉及多个学科,其中一些物理现象比较复杂,难以通过理论推导得到准确的通用基础模型。由此导致新型反应堆或换热器的设计仍然离不开热工实验,需要花费大量资金搭建实验装置。随着实验技术的进步,目前对于沸腾、流动等复杂现象能够开展更加精细的测量,得到大量数据。美国的科研团队正研究采用深度神经网络的技术分析海量实验数据,以建立适用性更广的热工水力学基础模型,从而减少新设计对于大型实验设施的依赖。核反应堆的少人或无人值守智能运行也前景看好。目前,通过使用智能化技术,一些常规发电厂已经实现了少人值守,并在探索无人值守,这将有利于避免人因失误。与火电厂相比,核电厂的安全标准和要求非常高,进一步研究打造以无人监测、少人值守为目标的智慧核电运营模式,可有效提升核电运行安全水平。此外,对于未来太空、深海区域的核反应堆,因环境特殊性需要实现无人智能运行。目前,美国正在开发适用于火星等太空环境的核反应堆,智能运行是其中的关键技术。对于人类而言,人工智能仍有很多需要探索的领域。由于安全是核工业的生命线,核领域通常会采用成熟可靠的技术,并且需要严格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工智能在核领域的深度应用,更无法替代人类。但人工智能能够起到良好的辅助、支持作用,减少人因失误。随着人工智能研究的深入,相信核领域的智能化程度会越来越高,核工业的安全将更加有保障。(中国核科技信息与经济研究院 郝 强 童 朴)

录像带

百度发布AI交互设计新成果:人机互动越来越“有意思”

2016年李彦宏将人工智能提升为百度集团的发展战略,称“未来5-10年是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黄金时间”。三年时间过去,百度悄然间从一家搜索引擎公司,从一家互联网公司,向人工智能公司的角色转变。如今,只要谈到中国的人工智能,就不得不谈到百度。百度已然成为中国人工智能的领军者,拥有者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人工智能技术中,交互设计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这一领域,百度每年发布的新成果,被视为行业的风向标而备受瞩目。7月4日,在“Bai Create 2019”百度 AI开发者大会的百度AI交互设计论坛上,百度设计交出了过去一年的AI交互设计成绩单,向外界展示了百度人工智能交互设计院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因工程,以及百度AI交互设计在无人驾驶、智能硬件、百度大脑、机器人、AR、VR等方面协同发展的实践。会上发布了多项最新AI交互设计成果,不仅包含全新升级的小度交互系统,更有AI交互设计助力产业智能化的最新探索。同时,三款基于百度自然情感交互系统NIRO开发的软硬一体化创新机器人也在现场首次亮相。在过去两年,百度设计打造了中国AI交互设计领域最强大而完整的战车,其中最重要的突破和进展是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因工程研究发展。百度人工智能交互设计院院长,体验委员会主席关岱松表示:“今年开始,我们与百度大脑深度学习实验室一起,使用深度学习进行用户体验的研究。深度学习研究方案的数量从个位数上升至千位数。研究模型的复杂度,从8个组合最高提升至二百万个组合。机器学习的最优方案的体验,较之前方案的体验提升了16%。之前人工评估研究受制于模型复杂度,样本数,数据处理能力限制,距离真相始终有一层‘窗户纸’。这16%捅破了‘窗户纸’,让我们前所未有的接近真相。使我们有机会到达前人所未曾达到过的地方。并真正实现利用AI交互设计助推自动驾驶、智能硬件及智慧零售等领域的发展。”人工智能交互设计院目前已在18个人因研究和设计的专业或行业平台上发表或录用了23篇论文,并对外界输出了68篇有关人因工程研究的文章。在过去的一年里,人工智能交互设计院发布了智能汽车人机交互设计趋势白皮书、2019AI人机交互趋势研究,为行业指出了人工智能时代下的交互设计趋势。现场百度人工智能交互设计院高级经理表示,为了模拟用户在家庭场景下的真实状态和行为,建立了中国最AI的家居实验室,通过每秒15个数据节点,联通了百度大脑人体检测、情绪识别、音频内容检测等能力,工作人员可以更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行为、心理、情绪,并不断模拟积累大量数据,总结形成决策树,让机器人更聪明、更懂人,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百度人工智能交互设计院高级经理演讲现场)深度学习将同样运用于界面设计,百度人工智能交互设计院与百度研究院商业智能实验室合作,基于百度自主研发、开源开放的深度学习框架飞桨 (PaddlePaddle),让系统在每个模块组合形成的不同界面中找到最优解,在模型框架内给出任何一种设计,机器都能快速预测用户的偏好结果,设计师将以此为基础给出符合用户喜好与使用习惯的最佳解决方案。同时,百度也在致力于将这些实践经验向外界输出,积极与行业探讨AI时代下人机交互的发展趋势,勾勒AI时代的用户体验地图。产业智能化是本次百度AI开发者大会的关键词,同样在百度AI交互设计论坛上,人工智能设计团队各负责人也从助力产业智能化的角度出发,阐述百度如何在智能硬件、企业服务、机器人、人车交互等方向,将AI以易用、友好、便捷的方式呈现在用户眼前。以小度人工智能系列产品为例,《IDC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百度智能音箱产品一季度出货量为340万台,位列国内市场第一。据悉,仅6月小度设备的语音交互次数就达到了36亿次。本次论坛,百度DuerOS用户体验设计师现场为观众介绍了小度从界面,灯光,音效等多维度进行的立体化设计系统升级,包含根据家庭环境光而设计的深色主题,圆角设计,让界面更具亲和力;在无屏音箱的灯光设计上,通过高效稳定的功能型灯光和氛围灯光搭建起小度灯光视的立体交互系统;在音效系统方设计上,采用中国传统五声音阶进行旋律创作,并融入生活场景中人们熟悉的声音,让小度音效更适合中国家庭。从而为中国家庭用户带来最温暖的家庭人工智能产品体验。(百度DuerOS用户体验设计师演讲现场)在智能出行方面,百度IDG用户界面设计师也在现场分享了对于AI时代人车交互体验的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使得机器的自主性越来越强,随之交互方式也变得越来越主动。百度设计团队重构了基于“主动式交互”的小度车载OS,在驾驶安全和操控效率两方面进行了体验的提升。设计师还研究了在不同的驾驶负荷下,驾驶者对信息接收通道的接受度,根据实验结果选取了以听觉为主,视觉辅助的通道方案。通过“为听而设计”和“扫视设计”两个设计理念的讲解,具体展示了小度车载OS如何主动的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服务。在更加智能的无人驾驶时代,由于交互距离和环境的变化,交互通道和方式也随之不同,而汽车的主动交互也将从车内扩展到车外。(百度IDG用户界面设计师演讲现场)而面向B端企业,AI的交互设计与落地应用又产生了新要求。百度AIG用户界面设计师现场分享了借助百度大脑的技术与能力,百度设计如何运用模块化、可视化设计的思路,结合办公、零售、机场调度等实际应用场景,去解决企业效率以及人群体验的痛点,帮助更多传统产业走向智能化。(百度AIG用户界面设计师演讲现场)最后,百度人工智能交互设计院人机探索实验室负责人带来了三款基于NIRO系统的软硬一体化创新机器人产品,公共服务机器人NIRO-max、会议室助手NIRO-Hi、语音交互智能屏机器人NIRO-view。备受关注的NIRO-max具备业务咨询、业务办理、轻量运输等功能,可主动巡航增加服务覆盖面、主动展示能力并询问用户需求、多人强抗干扰免唤醒的语音交互,为服务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提供了全新设计路径。同时,现场还推出了机器人的自然情感交互系统NIRO2.0版本,为开发者提供更多助力。(百度人工智能交互设计院人机探索实验室负责人演讲现场)对正在提速的中国产业智能化进程而言,AI交互设计对于技术落地的助推力至关重要。“当大家面对相同的技术阶段,产品核心竞争力转移到基于‘交互’的轨道上时,中国产业创新每一次都会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正如关岱松所言:“新的交互,能带我们跨越技术和应用场景之间的鸿沟,是通往AI大门的钥匙。我们坚定地相信,交互是中国AI的重要机会。”路漫漫其修远兮。百度用三年的时间,摸到了AI之路的门径,抢占了先机。在这条道路上,有更多的门需要一个一个的去打开,需要百度努力去创新一把又一把的钥匙。三年之后,百度又会提交一份怎样的成绩单,值得拭目以待。

忘而复之

2019年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管理科学与工程考研情况介绍

本文将系统的对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管理科学与工程考研进行解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板块: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介绍、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近三年录取情况分析、考研科目介绍,管理科学与工程考研参考书目及清华大学备考经验等几大方面。新祥旭考研聂老师将详细的为大家解答:一、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介绍清华大学工业工程学科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3年第一批获准设立工业工程工程硕士专业,1997年起设立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后又获准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授予工业工程方向工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1年10月11日,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正式成立,特聘美国工程院院士、普渡大学Salvendy教授出任首届系主任和讲席教授。工业工程系的立系宗旨是:“在教育与研究方面建成世界一流的工业工程系,致力于提高中国和世界的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工业工程系在积极开展国际科研合作的同时,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建设,面向国民经济的主战场,致力于提高产业生产力和竞争力,广泛开展了科学研究。我系的科学研究自建系以来飞速发展,成立以来围绕现代工业工程基础、物流工程、制造系统工程、人因工程等领域开展了系列科学研究。工业工程系设有三个研究所,涵盖了工业工程的核心领域,分别是:61 运筹与统计研究所:主要研究数学规划、随机模型、决策理论、算法与优化理论、数理统计、实验设计,以及采购管理、运作管理、库存管理、配送管理、顾客需求管理、网络与交通管理、协调机制等。61 工程系统研究所:主要研究生产系统设计与仿真、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与可靠性、制造过程与系统优化、企业集成与信息化、智能监控与可视化生产管理、企业诊断与效率改善、生产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61 人因与工效学研究所:主要研究人类与机器、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生产工效、心理工效和组织工效、可用性理论、生产与交通安全工程、人机界面、职业安全与健康等。研究所名称所长副所长成员数目运筹与统计研究所,所长:姜海副教授,副所长邓天虎副教授,教授3人,副教授6人,助理教授3人,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系统研究所,所长李彦夫教授,副所长曹晖副教授,教授2人,副教授6人,助理教授2人,高级工程师1人人因与工效学研究所,所长皋琴副教授,副所长马靓副教授,教授3人,副教授3人,助理教授0人工业工程系研究中心,是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通过学术研究、技术转化、管理咨询和教育培训,服务于社会。(1)清华大学-北卡罗莱纳大学物流与企业发展中心架起学术与产业的桥梁,通过构建制造、流通、物流行业的交流平台,服务于企业与政府。会员单位:通用汽车、波音飞机、联想集团、中铁集装箱、Logistics物流公司、新竹货运、正大集团、百胜餐饮、大成集团、玉柴物流。(2)工业工程应用研究中心为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提供先进的工业工程方法与技术,并为同类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已有研究成果:精益生产体系(标准作业和工时系统、精益生产线、快速换线、精益物流、目视管理、生产线平衡);精益制造执行系统(标准工艺/作业/工时、生产调度与进度控制、生产数据收集与绩效考核)。(3)能源生产仿真与优化研究中心应对能源供应风险,打造安全高效的能源生产与供应体系。已有研究成果:原油采购与调度优化,基于风险的设备维修管理,人事与培训管理决策支持。(4)清华大学质量与可靠性研究院(与国家质检总局共建)致力于先进质量技术和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应用,协助企业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发展全生命周期的系统保障的理论与技术,提升系统的可信性和可保障性。主要研究方向:国家质量政策与宏观治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控制与改进、企业六西格玛质量管理、可靠性与维修工程、系统维护与备件管理等。(5)生产系统与运营管理研究中心面向制造业,提供新一代生产系统技术和先进生产管理方法,帮助企业达成世界级制造。主要研究方向:生产运营管理,先进生产计划与调度,精益生产,生产系统分析与优化,生产物流,制造自动化,生产中的环境、安全与健康等。(6)企业信息化研究中心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生产与运作管理中的问题,并为之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主要研究方向:企业信息系统规划、流程设计与优化、企业信息化(ERPMESPLM)、企业资产管理等。(7)卫生与医疗服务研究中心研究卫生与医疗服务系统中的现象与问题,提升卫生与医疗系统的水平、质量与效率,增进广大人民的健康与福祉。主要研究方向:医疗服务信息化、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医疗资源调度和优化、医药物流、医疗流程改善、医疗知识管理、疾病监测与控制、医疗失误预防与管理等。(8)物流与供应链研究中心运用清华大学的智力优势,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引进高科技创新项目,搭建物流科技转移的桥梁,成为物流科技企业的孵化器,国内外技术成果转化的加速器,产业驱动的创新研究平台,供应链和物流经济的智库和公共服务平台。以市场产业需求为驱动,以物联网先进技术为先导,以创投基金为支持,促进科技技术成果与知识产权转化与落地孵化。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物流体系、区域物流战略、物流配送中心设计、物联网技术、航空交通调度、集装箱多式联运、交通枢纽运行优化等。(9)复杂系统人因工程研究中心致力于提高复杂工业系统的安全性和效率,将人的因素纳入到工程设计、建设与运营管理中,面向航空、航天、核电站、高铁、船舶、军工装备等安全关键的领域,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开展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咨询和教育培训等服务。主要研究方向:人机集成系统优化设计、人机界面创新设计、人因学评估与验证、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人员绩效测量与建模、人的失误及其控制、人员选拔与培训、行为数据分析、安全管理等。(10)数据化管理研究中心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以数据为中心和出发点,研究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分析工具和模型。探索生产和服务系统里的创新,据此发现提升效益的新手段和改善管理的新知识,并利用实际数据量化其对运营的影响。主要研究方向:零售业、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医疗服务、互联网电商平台。根据我系三个大的学科研究方向(即运筹与物流、生产工程与制造系统、人因工程与工效学)和开设的课程要求,工业工程系目前已建成3个实验室,包括物流工程实验室、数字化企业与仿真实验室和人因工程实验室,其中数字化企业与仿真实验室有2个分实验室,人因工程实验室有10多个分实验室。工业工程系的实验室为本系和外系19门课程开设40多个教学实验,为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课程实验服务,另一方面也为本系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学术研究和测试提供一流的资源。总面积约500平方米的实验场地为师生提供了优越的教学和科研环境,可以进行关于产品、生产系统、物流系统和服务系统的实验分析和理论研究。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培养目标旨在培养既掌握定量分析、优化决策、人因设计等工业与系统工程知识,又了解中国产业发展、具备国际视野和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的高层次国际化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方式在北京全日制培养学习年限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2-3年初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902运筹学与统计学(数学规划、应用随机模型、统计学各占1/3)三、近三年复试分数线、录取情况:四、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参考书目《运筹学》(数学规划)(第3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W.L.Winston《运筹学》(应用随机模型)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 V.G. Kulkarni《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盛聚等《新祥旭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管理科学与工程考研应试宝典》五、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备考经验1、零基础复习阶段(6月前)本阶段根据考研科目,选择适当的参考教材,有目的地把教材过一遍,全面熟悉教材,适当扩展知识面,熟悉专业课各科的经典教材。这个期间非常痛苦,要尽量避免钻牛角尖,遇到实在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先跳过去,要把握全局。系统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对各门课程有个系统性的了解,弄清每本书的章节分布情况,内在逻辑结构,重点章节所在等,但不要求记住,最终基本达到清华本科水平。2、基础复习阶段(6-8月)本阶段要求考生熟读教材,攻克重难点,全面掌握每本教材的知识点,结合真题找出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有相配套的专业课知识点笔记,进行深入复习,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建立整体框架结构,分清重难点,对重难点基本掌握。同时多练习相关参考书目课后习题、习题册,提高自己快速解答能力,熟悉历年真题,弄清考试形式、题型设置和难易程度等内容。要求吃透参考书内容,做到准确定位,事无巨细地对涉及到的各类知识点进行地毯式的复习,夯实基础,训练思维,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模型。3、强化提高阶段(9月-11月)本阶段要求考生将知识积累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动手做真题,形成答题模式,做完的真题可以请考上目标院校的师兄、师姐帮忙批改,注意遗漏的知识点和答题模式;总结并熟记所有重点知识点,包括重点概念、理论和模型等,查漏补缺,回归教材。来源:搜狐教育详情关注:北大清华凯旋游学官网(北大清华状元学习力游学领导者)

黑海盗

我国计划2022年前后建成可载3人的空间站

新华社广州11月17日电(记者吴涛)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建平在第四届(2019)中国人因工程高峰论坛上说,我国将在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建造并开始运营,空间站的近期规模为100吨,可载3人。“空间站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使我国成为独立掌握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具备长期开展近地空间有人参与科学实验和综合开发利用太空资源能力的国家。”周建平说。周建平说,我国空间站建造将遵循符合国情和体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等原则,利用当代先进技术,重视应用效益、追求运营经济性、规模适度,目前初定的空间站设计规模为100吨,可载3人,并预留拓展空间。据介绍,空间站未来将成为我国开展空间科学研究的主要平台,其在科学技术方面有三个目标:一是掌握大型空间设施的建造和运营技术,达到或接近国际空间站水平,并能利用当代的技术成果,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超越。二是掌握航天员经常在轨飞行的生活和健康保障技术。在空间站建设和应用中,人是核心因素。只有使航天员能健康地生活,才能保障其高效地工作。三是建设国家太空实验室,为科学家提供高水平科学研究平台,以期能达到在科学方面若干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的目标。中国人因工程高峰论坛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人因工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倡议发起,本届论坛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和中山大学共同主办,于16日至17日在广州举行。(完)

大巧

传承红色基因 担当飞天重任——中国航天员中心50年建设发展记事

新华社北京3月31日电 题:传承红色基因 担当飞天重任——中国航天员中心50年建设发展记事李国利、朱霄雄五十载筑梦寰宇,半世纪求索苍穹。中国航天员中心成立50年来,一代代科研人员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矢志航天、团结攻坚,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航天医学工程发展之路,把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镌刻在浩瀚太空。艰辛创业,铸就红色基因的根系经钱学森同志倡导和推动,1968年4月1日,宇宙医学及工程研究所光荣诞生,这就是中国航天员中心的前身。创业者借址办公,仅1968年到1970年,就先后三易办公地点。最艰难的时期,曾在操场上搭起33顶帐篷,一边抓科研,一边搞建设。物质的匮乏没有难倒创业者,他们瞄准“打破美苏空间垄断,为中国人早日上天作贡献”的目标,在起步晚、差距大、条件差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承担了“曙光一号”飞船生命保障和环境控制系统研制,开展并完成了53项主课题任务,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套航天服、第一批航天食品,选拔出20名待训航天员。就在各项工作如火如荼展开时,由于种种原因,“曙光一号”任务被按下暂停键,中心是否有必要继续存在也引起广泛议论。在这面临转折的紧要关头,在钱学森同志的有力指导推动下,中心力保编制不撤、科研方向不变、骨干队伍不散,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保存了宝贵火种。他们克服编制缩减、经费不足的重重困难,坚持开展航天医学跟踪性研究、航天人—机工效研究、电子计算机应用研究与航天生物医学工程(搭载)研究,主动承担起其他与载人航天相近的研究项目和试验任务,为后续载人航天工程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梦想启航,赓续红色基因的血脉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人的目光再次聚焦魂牵梦绕的太空。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迎来了新的曙光。此时,已经距加加林首次遨游太空过去31年,距阿姆斯特朗“迈出人类一大步”过去23年。面对巨大的差距,中心作为国内唯一从事航天医学问题与相关工程技术研究的专业单位,再一次扛起“将中国人早日送上太空”的千钧重担,肩负起航天员选拔训练和相关产品研制的艰巨任务,不断创新、谋求跨越,走出了一条投入少、见效快、后劲足的航天医学工程发展道路,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9类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形成完整的航天员选拔训练体系,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员健康保障机制,突破和掌握航天飞行器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关键技术,自主研制以“飞天”舱外航天服为代表的航天员系列化功能服装,研制生产6大类上百种航天食品,设计并完成近百项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全面建立有害环境因素医学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体系,设计企鹅服、太空跑台等多项失重防护措施,创建航天工效学评价体系……中心航天人迈着坚实的步伐,一步步走向世界航天科技的高峰,在茫茫宇宙树起了一座座中国航天的丰碑。 飞天壮举,结出红色基因的硕果1998年1月5日,来自祖国各地的14名优秀飞行员,齐聚北京航天城。面对鲜艳的五星红旗,他们庄严宣誓:“我自愿从事载人航天事业,成为航天员是我至上的光荣……”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了。2010年5月,又有7名飞行员光荣地加入这支队伍,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太空与天空仅一字之差,从优秀飞行员到合格航天员的转变,却需要在千锤百炼中加钢淬火。全体航天员以超常的付出苦心砺剑,以惊人的毅力挑战极限,不断磨砺飞向太空的坚硬翅膀。11名飞天英雄披着彩虹出征、踏着烈焰升腾,一次次将祖国荣耀写上太空。伴随着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大、更远,中国航天员中心向着世界一流的标准大步迈进。——建成了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航天食品与营养工程实验室、航天员健康中心,参与了“火星500”国际试验,组织了“绿航星际”4人180天密闭舱驻留等一系列大型科学试验。——锻造了一支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涌现出以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人才方阵。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发明专利173项。——广泛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组织了“人在太空”国际学术会议、太空探索者年会、人因工程高峰论坛、中欧航天员培训等合作项目,在世界舞台响亮发声。 精神高地,传承红色基因的灵魂50年,一幅瑰丽多姿的飞天画卷;50年,一座巍峨不朽的太空丰碑。走进中国航天员中心,“载人航天、人命关天”“航天员在我心中、航天员安全在我手中”“用手只能做对、用心才能做好”等标语随处可见,质量文化已深深融进每一名科研人员的血脉灵魂。载人航天工程启动以来,中心从未发生质量问题影响工程进度的情况。在红色基因的传承引领下,航天员大队等3个集体被授予荣誉称号,11名航天员被授予“航天英雄”“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1人被授予“火星模拟飞行试验功勋”荣誉称号,4人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18年初,航天员群体被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奋进新时代、筑梦写忠诚”的英雄事迹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肯定。行程万里,不忘来路。建设航天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空间站时代的蓝图已经绘就,在筑梦九天的新长征路上,中国航天员中心必将书写辉煌灿烂的崭新篇章。责任编辑: 冯文雅

未必贱也

研一是科研小白,研二发表国际论文,研三北美顶尖高校向他抛橄榄枝

研一他是科研小白,不懂什么是SCI,什么是算法; 研二他自己联系国外导,用六个月的时间,在此前从未接触的领域发表国际论文;研三北美顶尖高校向他抛出橄榄枝,将为他读博期间提供15万加币(约合人民币75万元)的奖学金……阶跃如果不是亲眼见到他,你不会以为这三个故事,是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他就是江南大学物联网学院研究生王康。王康本科就读于南京林业大学,跨专业考研成为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控制工程专业17级研究生,师从周治平教授。曾公开发表三篇论文(cscd,ei会议,ccf b类会议),申请三项专利,拥有两项软件著作权。2020年3月,收到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博士录取通知书,获得15万加币的奖学金。1、有一个不知所终的心愿“周老师,我将来想到国外读博。”研一学生刚进实验室没几天,周治平教授便召开小组会议,请实验室的同学谈谈读研期间的规划。会后,这个声音格外热情洋溢的大男孩给周老师留下很深的印象。“刚成为研究生,大家都抱有一些对于学术生活的热忱和憧憬,表达过类似想法的学生还是大有人在的。”周教授说。但是令他越来越意外的是,这个叫王康的学生竟是个实干派。研究生的招生考试,王康的初试成绩很不理想,以倒数第五的名次进入了复试。得知这一消息,他无比沮丧迷茫,因为是跨专业考研,复试科目的内容他更是从未涉猎过,想要在复试中“一雪前耻”的可能性太渺茫了。“生命的意义在于开拓而不是固守,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应该失去前行的勇气。”于是,他在江南大学“安营扎寨”下来,不分白天黑夜地泡在图书馆,趁着中午学长学姐有休息时间就赶紧揣着书本厚着脸皮去请教,他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梳理复试科目,学习重点内容,最终以复试第一、总成绩第五的名次进入了江南大学。进入实验室之后,王康就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专业基础与其他同学比还有一定差距。尽管经过一番深入了解,周教授帮助王康制定了发表SCI英文期刊的“小目标”,可是王康心里直冒冷汗,此时他不懂算法,更不知道什么是SCI。导师的期许是压力,但也是鼓励。他没有被巨大的挑战吓得坐立不安,而是踏踏实实地坐上了阅读文献的冷板凳。每周,周教授还会在实验室的群里分享学术前沿论文,一开始王康觉得这简直堪比无字天书,太多的学科专业性名词充斥其中,让他完全不知道从何下手。但是他坚持不用翻译软件的整篇翻译功能去阅读文献,而用最笨的方法通过自己的语言理解去把握文章,不放过任何陌生的专业性名词,不仅要弄懂它的意思,还要以这个单词为关键词主动再去搜集更多论文阅读。2、新挑战意味着新可能“在周老师的实验室,发表一篇核心期刊论文只算完成一个基本任务,万里长征才迈出一步。”度过研一之后,王康开始规划新一年的学习生活,他打算出国留学。想要出国留学,需要先想办法去体验国外的科研环境氛围。王康的目标很清晰,于是立刻着手尝试联系国外导师。他先后发了十几封邮件,每封邮件都按需针对对方专攻的研究领域,凸显了自身的匹配技能。原本以为,发送了十几封邮件,可以保证命中率了,可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这些邮件都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再试一试,即使还不成功,无非就是接受跟现在的处境一样的结局。于是,王康又发了一份邮件给了滑铁卢大学的教授。至此,事情出现了转机。教授看中的是王康在AR技术方面的研究。“自学AR技术,也要得益于周老师的启发,他总跟我们说,做研究工作,既要懂得聚焦,又要懂得去学点暂时看来‘无用’的东西,为更大的研究格局埋线铺路。”于是,平日里在阅读文献之余,王康也会利用实验室设备,尝试自主开发应用,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他自学开发AR程序,渐渐地喜欢上了开发各式各样的AR应用,为了能够看到亲手打造的图像出现在AR头盔中,他能够忍受对着技术文档改bug的枯燥历程。无心插柳柳成荫,王康不曾想到,这个在不知不觉间倍速发展起来的“外挂”,竟让滑铁卢大学的教授如此感兴趣,他激动地彻夜难眠。视频面试通过后不久,王康赢得了6个月短期交流的机会,立即启程飞往加拿大,开启新的项目研究。来不及领略异国风光,甚至来不及欣喜若狂,王康一落地便扎根在了实验室。国外导师交给王康的任务是利用AR技术构建飞行员辅助操作系统。虽然对AR开发有一定的经验,但是这个课题对王康来说依然是个难题。提起飞行员辅助操作,他的头脑中一片盲点,完全没有概念。又一次从零开始,王康丝毫不觉得气馁,这种不多见的新奇体验完全激发了他的钻研热情。王康一方面跟随导师一次又一次地去飞行模型驾驶实验室实地参观,一方面着手阅读大量文献资料,深入了解国内外在研究领域发展的情况,终于由一无所知到对课题有一定了解。简单说来,王康所在项目组的课题是开发一款AR应用,帮助菜鸟飞行员模拟试飞环境进行飞行训练。这件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度系数却不低。他们需要利用AR技术将虚拟元素或提示增加在现实环境中,使得新手飞行员采用的飞机仪表盘上会出现必要的训练提示。他们的目标是创建一个沉浸式的环境,同时又允许用户与真实世界交互,整个系统就是一个用AR技术打造的创建虚拟元素与现实的混合体。此外,为了实现飞行员自主控制操作进程,应用的开发还需借助AR设备HoloLens可进行语音交互的优势,实现用户以语音命令控制操作系统。在国外,王康更加惜时如金,他不想两手空空,无功而返。科研工作没有一蹴而就的,每次在教授召开的例会上,项目组都会开启头脑风暴,讨论系统完善、功能设置的问题。而每一次的讨论都意味着将推倒前面的部分工作,加入新的设计元素,也就意味着王康需要重新修改代码,在修改中绞尽脑汁对付新的bug。“设计→讨论→修改→解决问题”整个研究过程看似开启的是循环模式,可是王康心里清楚,他们的研究过程其实是螺旋式上升的,每一次的小挑战孕育的都是大改善。此外由于之前没有开发过语音交互,王康又一次开启疯狂的自学模式,通过查阅大量关于HoloLens的英文开发文档资料,一步一步试错。他觉得敢于及时否定不合适的方案,敢于轻装上阵从头再来,这本身就是在向成功一步步靠拢的过程。王康说,研究做到这个程度,他已不需要用“坚持”“奋斗”等信念鞭策自己,“学术的魅力在于,一旦有了良好的开始,就会‘身不由己’地持续前行,你会不断调整自己,让自己的思想、行为和环境匹配。”经过三个月的系统开发和调试,一个月的实验,两个月的整理论文,王康的论文最终发表在HFES(International Annual Meeting of the 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Society)会议(CCF B类会议)。该会议由美国人因工程协会举办,是人因工程领域规模最大的会议,也是该领域的顶级期刊,级别相当于SCI 2区文章。除了这个项目,王康还和当地学生合作了一个VR项目,研究不同交互设备(Xbox, HTC Vive, LeapMotion)在VR场景中对人的沉浸度的影响,这个项目的研究成果投到了Chi Play Conference,目前正在审核中。很多时候,那些所谓改变人生的好的结果,不是刻意追求来的,你会遇到什么风景,根本无从知晓;有时候,那些好的结果也需要刻意追求,只有通过持续性的努力拼搏,做对了、做好了某些事,一些非期然结果才可能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3、当梦想照进现实随着交换期临近尾声,王康专门挑了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好好逛了一下滑铁卢大学。这所加拿大的研究型公立大学,一直稳居麦克林杂志评选的加拿大综合性大学排名的第3位,是北美地区顶尖高校之一。该校的科技气息浓厚,物理系教授唐娜·斯特里克兰还是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学校的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科教学水平居世界前列,其毕业生也深受科技企业欢迎,微软公司前主席比尔·盖茨访问滑铁卢大学时提到,滑铁卢大学是微软招聘毕业生最多的学校之一;而根据2018年谷歌员工毕业院校排名,滑铁卢大学排名世界第13位。王康太想能够继续留在这样的环境中继续深造。临行前,他和国外导师讲了自己的愿景和科研规划,没想到,得到了导师的大力支持。他十分肯定王康在交换期间的研究表现,并且在得知王康想继续做智慧医疗方向的研究后,积极将他推荐给学校的另一位研究方向相似的导师。本以为拿到了通行证,没想到新导师在面试时给他来了个“下马威”。他要求王康在一周内阅读指定的三十篇英文文献,并从中找出研究创新点写一篇proposal。梦想就在眼前,王康当然不会让它失之交臂,尽管这项任务压得他喘不过气,但他还是通宵达旦地从结构、措辞、创新点等方面数十次修改,最终拿出了一份令导师满意的proposal。此外,导师还要求他在雅思考试中达到合格的语言水平,王康又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在一个月内埋头苦学,最终得到7.5分总分并且小分不低于7的成绩。至此,王康终于为自己的研究生阶段画上圆满句号,如愿以偿拿到了攻读博士的offer。不可否认,在接下来的科研道路上,他将迎击更大的挑战,需要时刻有对时间的掌控意识,以及永不放松的自律精神,“但是吉姆·罗恩曾说过一句话,我们每个人都得承受两种痛苦之一,纪律的痛苦和后悔的痛苦,差别在于,‘纪律是几盎司,而后悔是几吨重。’”在第一时间分享了王康的喜讯后,导师周治平评价道:“王康同学在得知考上本校研究生以后,主动来实验室了解相关研究内容,很早就确定了个人研究方向和出国升学的预期目标,计划合理且有前瞻性。他努力钻研专业知识,对科研抱有很大的热情。不仅在专业课程上加强基础理论学习,提升个人学术能力,而且积极参加实验室正在进行的项目开发,具备较强的应用设计水平。他及时总结课题研究成果,较早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了学术论文;并根据项目实践经验,参加省研究生学科竞赛获得奖项;还提交了发明专利申请和软件著作权登记,表现出较好的综合素质。他还申请了国外高校留学交流项目,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国际前沿研究的进展,为个人的升学道路埋下伏笔,未来有希望取得更好的成绩。”2020的开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但抵挡不了江南学子发展成才的脚步。王康用行动告诉我们:想要的成绩,立即去做,不必沉迷于过往的脆弱中;再远的路,一步步走,不必踟蹰于眼前的困顿。希望每位青年学子都能如此这般,打开“自律、改变、增值”的强化功能,赢得人生的主动权。来源:江南大学 稿件来源:物联网工程学院 本期编辑:张铁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