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用户研究:重新认识用户画像其口虽言

用户研究:重新认识用户画像

编辑导读:每个在互联网工作的人,对“用户画像”这个词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用好用户画像,能够快速找到目标用户,利于产品设计。本文将从六个方面,围绕用户画像展开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企业在定义产品和服务的功能时,首先要明确其使用者是谁。任何一类产品不可能是针对所有人,也不可能是针对某一个人,一定是针对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人群。这些人群就是我们的目标群体,找到这类用户,第一件事就是要对用户进行画像。一、认识用户用户画像和目标人群分类帮助我们在脑海中建立并累积用户的形象,这个形象越具体、越生动,就越有作用。如何把用户形象建立起来?怎样才能使用户形象更有利于产品设计?爱整洁,注重养生的北京阿姨——冰箱可用性测试调研。这类人群对于冰箱在实际中的使用要求很高,对冰箱的整洁度、食物的保鲜程度都有明确的高要求,属于冰箱产品的重度使用人群。紧跟时代,喜欢分享的上海老克勒——通讯三网融合用户研究。紧跟时代的上海老克勒,年纪虽大,但却喜欢在线上线下和他人分享新见闻。网购经验丰富,个性化诉求鲜明的深圳青年——电商平台用户研究。在实际的用户访谈中,发现这类人群生活节奏快、重度依赖网购。即便有些收入不高,但却愿意在某些事情上花钱不菲。比如深圳某餐厅的服务人员,他们会养宠物,并且愿意为宠物买智能化的宠物卫士机,或者摄像头来监看它们。以上三类人群是在实地调研中,真正地和用户进行交互,才能看到的鲜活个体。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和个性化诉求,经过固化和提炼,可以从中挖掘出用户需求,对产品设计很有启发。所以在日常的工作和调研之中,积累各种各样的用户形象是非常重要的。二、为什么要认识“用户”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路线图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路线图从用户入手,第一步确定产品的目标人群,随后进入到用户画像,在形成用户画像之后,进行用户需求挖掘和分析。下一步,根据挖掘出的用户的形象和需求,导出产品概念。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概念是站在用户角度导出的,而实际研究中不能只看一个角度的建议,还要参考竞品和相关新技术的应用。同时还要考虑环境因素,整个宏观环境下,人们需求变迁的趋势会影响未来或者现阶段的用户需求。最后一步形成概念,进行概念验证和概念输出。三、认识用户画像persona指针对产品目标群体真实特征的勾勒,是真实用户的综合原型。对真实用户的性格、喜好、行为、需求等特征进行挖掘提取,要素抽象综合成为一组对典型产品使用者的描述。对用户的群体特征、心理认知、行为和需求进行细分,去定义用户画像。但需要注意的是:1. 用户画像不是用户细分用户细分是根据市场销售的数据,依据用户的年龄、性别、职业和家庭结构去细分,更多是为了解释现在的销售情况。用户画像关注的是用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而为他设计产品。所以用户画像不是用户细分,用户画像更关注抽象出来的一个形象。2. 用户画像不是平均用户用户画像并不是为了得到一组能精确代表多少比例用户的定性数据,而是通过关注、研究用户的目标与行为模式,帮助我们识别、聚焦于目标用户群。3. 用户画像不是真实用户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其实是用户需要什么、想做什么,通过描述他们的目标和行为特点,帮助我们分析需求、设计产品。如果把Persona(用户画像)拆开来看,Persona有几个基本要素:P-基本性Primary:用户角色是否基于对真实用户的情景访谈。E-同理性Empathy:用户角色中包含姓名、照片和产品相关的描述,该用户角色是否能引起同理心。R-真实性Realistic:对那些每天与顾客打交道的人来说,用户角色是否看起来像真实人物。S-独特性Singular:每个用户是否是独特的,彼此很少有相似性。O-目标性Objectives:该用户角色是否包含与产品相关的高层次目标,是否包含关键词来描述该目标。N-数量性Number:用户角色的数量是否足够少,以便设计团队能记住每个用户角色的姓名,以及其中的一个主要用户角色。A-应用性Applicable:设计团队是否能使用用户角色作为一种实用工具进行设计决策。四、用户画像的分类维度1. 基本属性对真实用户的性格、喜好、行为、需求等特征挖掘提取。比如,性别、年龄、收入、学历、职业、居住地、住房类型、家庭结构等。2. 心理属性经过验证,创建出具有相似特征用户群体心智模型。比如,兴趣爱好、心理需求、生活价值观、消费态度、媒体态度、品牌认知等。3. 行为属性对用户的群体特征、心理认知、行为和需求进行细分,去定义用户画像。比如,休闲娱乐、生活方式、信息获取、消费方式、使用行为等。我们来看一个插座创新研究项目的用户画像分类。插座是家庭电器化的产物,因为墙面插孔不够多,电器位置不合适,电线不够长,所以出现了插座这个产品。项目组人员以具体使用情景为切入点,让用户在场景中演绎真实使用情况,包含他们的工作情况、兴趣爱好、消费方式等,搜集了用户的基本属性、心理属性和行为属性,了解不同人群使用插座的需求与痛点及完整的使用行为地图。最终,将目标人群的用户画像分为四类:持家安全控、前卫小资派、基础使用族和技术达人。五、用户画像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1. 帮助产品定位做产品的用户研究,可以通过市场数据推论到产品的定位人群,但是知道了定位人群大概是什么样的人,仍然不知道他们和其他类型的人的需求差异在哪。实际上只有通过用户画像,真正了解用户是什么样的人,他需要什么,才能够确定产品的定位,包括功能定位、市场定位,这些应该从用户的角度出发。2. 团队交流沟通当团队在沟通产品的方向和设计概念的时候,如果就产品说产品,很容易会陷入一种难以达成一致的状况,对产品的定位也没有办法有效的沟通。实际上用户画像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沟通机制,因为这是一个人的形象。不管是研发、设计还是运营,都是要把产品做好,卖给这样的一群人。3. 达成共识当有了用户画像这个工具之后,对于目标比较容易达成一致。当大家有争论的时候,可以把用户画像作为一个中间的、沟通的渠道来告诉大家,我们要卖的用户他是这样子的。如果大家对此有一致的了解,在对于产品具体要怎么样做抉择,方向是什么样的就比较容易去讨论,使设计意见比较快地达成共识。4. 衡量设计效率当我们有了目标用户的画像,会清晰的知道要找谁去测试产品设计,而不是盲目地在大街上随便抓一群人,或者不考虑用户特点随机抽样一群人来测。随机抽样一群人来测,可能产品功能概念能不能被接受是相对没有那么准确的,只有把产品给目标用户去测,才能够有效的验证设计是否可行。5. 产品助力用户画像可以助力市场营销和销售规划等其它工作,是一个比较有用的工具。六、用户画像何时发挥最大作用1. 目标用户离产品设计师越遥远、越陌生,用户画像越有用当设计师不了解用户的时候,Persona能发挥非常大的作用。比如给航空的空管系统做界面设计,虽然设计师从界面设计的角度,知道什么样的设计是好用的,却不知道真实的航空管控人员,他们每天是怎么工作的,什么样的界面更便于他们高效地工作。这个时候航空管控人员的persona对设计师是非常有用的,设计师会理解这个岗位,他会考虑哪些是影响用户工作的关键因素,以及用户的工作状态是什么样的,效率、安全性、准确性哪些是用户更关注的。所以当设计师离用户越远的时候,persona就越有用。2. 团队越大、跨职能部门沟通成本越高,用户画像越有用当一个项目或者一个产品需要多个职能部门或者不同的团队进行协作,persona可以极大的降低沟通成本。比如要运营一个健身房,就要考虑:哪些人比较有可能买私教课?收费课程应该如何安排?哪些人会买私教课?针对这个问题,首先要把健身房里面的人进行分类,才能找出哪一类人会买私教课。分类有两个维度:一是支付的意愿;二是健身的频率。以支付的意愿和健身的频率划分出两个轴,第一类是两者都很高,这种是非常喜欢健身的人群;第二类是支付意愿很高,健身频率很低,属于有钱没闲的一类人;第三类是健身频率很高,支付意愿很低,这类人出于身体的状况是需要健身的;第四类是健身频率很低,支付意愿也很低。根据用户画像的结果,私教课该向哪一类人群进行推销就很明了了。用户画像的研究还可以进一步延伸。比如何时推销课程效果最好、哪些地方会让会员不愿意来健身房、健身过程中有哪些可能的盈利机会点等。总之,用户画像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用户的需求、体验、行为和目标,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出到底哪些用户对我们感兴趣,使我们的设计任务更加高效,帮助我们为目标用户创建更加良好的用户体验。本文由 @伊飒尔UXD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就不欲入

埃森哲中国发布一则调研报告,从9个方面总结消费人群特征

北京时间9月4日,埃森哲中国发布一则《2018埃森哲中国消费者洞察》报告显示,有60%的受访者每周运动时长超过3小时,39%超过5小时,而超过7小时和9小时的人数比例则分别为22%和12%。报告根据受访人群,从9个方面总结运动消费人群特征内容如下:每周运动5小时以上人数比例与年龄不具有显著相关性在各细分人群中,每周运动5小时以上的人数比例最高的是55岁以上人群,达47%;而在18-34岁及45-54岁人群中,每周运动5小时以上的受访者比例维持在37%-40%的区间内,并无明显差异收入越高,每周运动5小时以上的人数比例总体也越高除学生群体外,收入越高的人群中,每周运动5小时以上的人数比例总体也越高——当月收入水平超过6000元时,这一比例达到约40%;当月收入水平超过12000元时,这一比例达到49%。喜欢运动的人更容易冲动消费每周运动时间越长的受访者,冲动消费的比例也越高。其中,每周运动5小时和9小时以上的人群,其冲动消费比例分别达到了39%和43%,比普通受访者高出3个和7个百分点。喜欢运动的人更注重生活品质相对整体受访者而言,爱运动人群购买商品时,较少看中其经济实用型(54% vs 57%),而是更加注重产品能否彰显生活品味(55% vs 51%)、是否是上市新品(48% vs 42%)、是否有一定品牌知名度(51% vs 46%)。就细分项而言,爱运动人群更爱在运动/户外产品、3C数码、家用电器、保健品/药品、奢侈品等产品,以及旅游出行、健身运动方面进行消费。运动达人更会享受智能生活有41%的受访运动人群表示,自己往往是最早购买最新技术产品的人,69%拥有带有智能语音助手的产品,43%购买过智能家电设备;38%正在使用可穿戴设备,16%购买过AR/VR产品;这些比例均较整体受访者高出4-5个百分点。此外,有近半数的运动达人希望AR/VR产品以及人工智能和万物互联,被更多应用于健身/运动领域;另有三分之一运动人群对共享模式持相同期待。运动人群都比其他群体购买力高出一筹,随着每周运动时长的增加而增加事实上,无论是网购的比例,还是前往线下实体店的比例,运动人群都比其他群体要高出一筹,并且随着每周运动时长的增加而增加。他们是货真价实的“两线买”消费者。比如网购方面,受访者总体和每周运动5小时以上的人群中,都有55%表示自己今年的网购次数有所增加,而每周运动7小时以上的人群中,这一比例则蹿升至61%。喜欢运动的人对于新兴的购物和服务方式更感兴趣无论是对生活品质的注重,还是对智能生活的向往,都展示着运动人群前卫新潮的一面。他们对于新兴购物和服务方式的态度自然也不例外。调研中,当被问及这一问题时,经常运动的受访者对于几乎所有选项的感兴趣程度都比其他受访者高出一筹。运动人群更容易受到兴趣圈影响调研显示,无论是美食、旅游、时尚、体育,还是运动健身、数码产品,经常运动的人群几乎在所有领域都更加注重兴趣圈的建立,他们更乐意向圈子内的朋友分享购物体验并关注各种评论,也更容易受到圈子的影响而消费。数据显示,66%的圈子运动族经常购买户外用品,而普通运动族和整体消费者的这一比例分别为46%和37%;表示未来一年在运动健身领域增加花费的受访者比例中,圈子运动族也以45%遥遥领先于后两者的30%和22%。喜欢运动的人更在意产品和服务的价钱虽然运动达人们对于产品和服务有着独特的需求和偏好,但他们并不是没头脑的大款。恰恰相反,喜欢运动的人较之普通消费者更热衷比价。53%的运动人群表示,在店内购物时会使用手机比价;46%会经常使用折扣网站寻找商品的最低价格;57%会在下单前比较各个购物网站的价格;甚至在完成购物后,55%的运动人群仍会继续关注该商品的价格。街访:双11到了,另一半耽误你为运动埋单了么?95后运动消费观调查:7种典型声音和影响他们购买的因素

共其德也

市场调研,人群分析,一招全搞定

营销岗位的效果取决于数据分析,不知道大家认同不认同。能用上的操作都不多,重点在于怎么去做策划、做营销,而这些的重点都离不开——数据分析。SEM这个岗位,会搭建账户,基本操作就都会了。差距在哪?高手会根据市场反馈的结果调整账户,没有经验的人遇到问题只会瞎调。这些数据在大的互联网公司早有准备,今天来介绍数据分析的神器“观星盘”。观星盘是百度的营销数据平台,核心能力是数据洞察和人群分析行业洞察:主要是针对汽车、奢侈品和3C客户。功能强大需要的自己研究。品牌洞察:针对有限的几个行业,对于行业里面的大品牌,市场占有率,竞争情况,客户搜索特征做了统计。关键词洞察就厉害了,是大部分行业都能用的:意图关键词拓展出来的词,对比于以前大搜给的词精准了很多。搜索前后序能看到客户在搜索我们关键词之前和之后搜索的词,对应的是客户的初始需求,和未被满足的深度需求。有了这些信息,可以让我们的推广信息更接近客户的初始需求。举个例子:比如做餐饮加盟,通过前面的关键词,就能捕捉到,客户最初的需求,可能只是做加盟,或者只是做创业。我们就能比同行更早的接触到客户。再举个例子:未被满足的深度需求,我们布局到我们页面中,或者写成沟通工具的文案,对客户发起沟通请求,客户会更容易接受。人群集市主要是人群属性,人群属性太重要了。OCPC和CPC的主要区别就是这个,OCPC拥有智能算法,可以匹配到最接近目标客户的人群。所以OCPC效果好于CPC。推广流程的每个环节,都能在对应的位置看到人群属性。通过人群集市可以清楚的看到,点击消费的这部分人,和制定推广计划时候想的是不是一批人。对比品牌洞察和主题人群,就知道,我们的投放有没有偏差。还可以通过转化好的人群属性去加属性拓量,人群属性是和关键词一样重要的一个维度。观星盘是SEM、SEO以及所有营销人员非常重要的法宝,相信对你肯定有用!

车警官

用户研究体系之目标群体分类详解

做一款产品前,我们肯定要对目标群体进行区分,并针对目标用户的种种特性与痛点,去规划设计开发产品。那么产品目标群体要如何分类呢?又有哪些分类要点呢?企业在定义产品和服务的功能时,首先要明确其使用者是谁。传统的产品开发流程,忽略了“用户”这个环节,基本上是以“技术”或者“市场”为中心。产品生产出来之后,也不清楚该卖给谁,于是找广告公司或者营销公司,做市场定位,然后制定销售方案和策略。正确的流程应该是,产品开发之前,首先要厘定其目标群体。任何一类产品不可能是针对所有人,也不可能是针对某一个人,一定是针对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人群。这些人群就是产品的目标群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目标群体分类的维度大致如下:1. 人口统计学特征(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包括性别、年龄、家庭状况、教育、收入、职业、行业等自然属性以及后天社会化所形成的社会属性。这些经常在问卷的第一部分看到。在一个正常的社会结构里,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自变量( Independent variable ),其变化会引起其他变量的变化。当然,针对不同的产品,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各变量,其相关度也强弱不一。高端家电,会和收入关联更多;而时尚产品则和性别、年龄关联更多。但这也并不是绝对的,比如因结婚而购置家电的目标群体,小两口的收入和家电价格其实是一个非常弱的关联项。结婚是家族大事,面子和符号非常重要,甚至有人举债也要把婚礼办得风风光光。所以很多年轻家庭购置非常大的冰箱,里面却空空如也,因为他们很少烹饪,主要靠在餐馆或者外卖解决饮食。等到十年后冰箱换代,需要自己掏钱来购置了,这个时候家庭收入这个变量,才变得有意义。听过不少产品经理说,这个产品是高端产品,要卖给高端用户。这是一个逻辑的舛误。用户没有高低端之分。高收入、高学历人群并非一定要买高端产品,他们家的冰箱也可能是保姆在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高端配置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另外,目标群体研究不同于社会调查,结构性问卷对于年龄段和收入段的设计,要尽量贴近产品用户群的实际特征。比如,21-30岁,31-40岁这样的年龄分段对于家电用户就没有意义,因为从动机和目标来说,主要目标群体购置家电的缘由一定是结婚、家电更新换代,或者购置新的房子。那么有价值的年龄分段则是 25-34岁,35-44岁。两个年龄段的目标群体对产品的需求也是有差异的。2. 动机、目标和任务( Motivation、Goal and Task )人和产品发生关联( Connection ), 一定有其动机和目的。动机产生于需求,比如家长要给国外上学的孩子付学费,就会产生和金融服务发生关联的动机。但是,动机不是结果,只是一种前提。家长会评估和判断众多的金融机构,哪一家能满足其目标。目标可以被拆解成阶段性的任务,比如春节假期千辛万苦的回家旅程…动机:家庭、亲情、乡情、一年辛苦的放松目标:回家任务:买票、去机场(车站)、托运行李 …动机、目标和任务可以作为目标群体分类的重要依据,比如我们可以按照“动机”可以把冰箱用户群体分为偏重功能类(冷冻)和偏重符号类(炫耀和面子);按照“任务”把高铁站自动取票机的用户分为取一张票和取多张票。3. 文化及其生活方式( Culture and Life Style )文化没有统一的释义。人类的文化内容指不同时间、不同地域内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价值、审美、禁忌图腾等。跨文化( Cross Culture ) 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和跨国公司感兴趣的焦点,企业的国际化( Globalization )必然伴随着产品的当地化( Localization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由于文化的差异,会直接影响产品的定义。伊飒尔研究显示,在相机拍照的美容和色彩方面,东亚和欧洲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且东亚地区不同国家的女孩追求美容的途径也不一样)——日本女生化妆,韩国女生整容,中国女生最爱美颜相机,所以中国手机必须自带美图功能。在欧洲,英格兰人倾向于自然的,未经过处理的图片;而意大利人则希望图片稍微泛黄,带有历史的陈旧感。中国之大,很难用一个整体的文化范畴来圈定。我们倾向用亚文化( Sub-Culture)来定义文化的差异。秦人尚黑,说的就是对颜色的偏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是风俗的差异。另外,代际之间的文化鸿沟也非常明显,都会直接影响产品的定义。爆款产品的出现,从某种角度讲,也是年轻群体潮流文化的特征表现。70后、80后、90后的标签,本身就是亚文化的释义。00后马上就要登上产品消费的舞台,他们是引领时尚的新一代,要更多地去关注和研究。生活方式指人的衣食住行,以及其他日常的生活模式,比如兴趣爱好等。依据生活方式划分人群可以更精准地进行产品规划。海钓族经常盘桓海上数日,新钓上来的鱼,最好不要立刻刺身生吃,要在-65℃冰柜中存放2~3天杀菌……,这样就需要专业门类的冰箱。专业性越强的产品,其溢价也越高。曾经和一家电热毯公司座谈,对方提出,电热毯作为日常用品,价格越来越低,企业该如何寻求突破。如果从生活方式的角度考虑,我们就会发现,户外运动越来越受到普罗大众的认同和追捧,正在成为一种时尚。宿营,尤其是冬天雪地宿营,身体保暖非常重要。因此,对宿营族这一群体来说,在凌晨2-3点时补充体温的专业电热毯会成为必需品。而户外运动的高端装备大都非常昂贵,电热毯如果跻身于户外装备,因为其价值使然,一定会卖出很好的价格。4. 地理环境( Geographic Environment )主要指地域分布的不同而形成的温度、湿度,以及农作物、水产品等其他经济特产的差异。地理特征所关联的产品有:和温度湿度相关的空调,北京和广州只提供制冷足矣,长江流域则制冷制热都需要;南方要抽湿,北方要加湿。西南需要烹饪辛辣食物来祛湿,抽油烟机就要功率强劲。沿海用户习惯食用海产品,需要冷柜存放整条鱼。北方居民喜食饺子,需要冰箱有速冻饺子的托盘。地理环境对产品的影响不一而论,是产品细分的重要参考依据。综上所述,这么多的分类维度,有点让人眼花缭乱。其实,找到其中的 3-5项指标,进行权重处理就可以,其他作为参考。主要指标的确定取决于产品特性,比如LV包用户,基本是30-45岁之间、高收入、追求时尚的雅致女性。村里的大妈一定不会去买。产品的目标群体,并不能覆盖所有的用户,也没有必要。厘定目标群体的意义,就是帮我们找到主要的产品用户群进行研究,能占到全部用户60-70%,就已经相当理想。满足所有用户的想法,是极端化和做不到的。作者:袁小伟,德国图宾根大学博士,曾工作于西门子慕尼黑和北京。二十多年一直从事用户研究、可用性工程学和人机交互领域的研究和项目;参与多个国家标准的制定以及工信部用户体验职业技术证书的课程编纂。本文由 @伊飒尔界面设计 翻译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银魂

史上最全用户画像分析,附带案例讲解

对于互联网从业者,经常会提到一个词——用户画像。作为一名刚主要做用户画像DMP的数据PM,工作中总是会被需求方问到——我要查看XXX的用户画像 或是 能否能够XXXX类用户的画像。 抑或是有别的产品会问到:你们是怎么做用户画像的?然而在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不同的人对用户画像的理解差异还是非常大的。有的人认为用户画像就是包含了用户的详细的信息,有的人认为用户画像是能够反映出一个群体的统计学特性,有的人认为用户画像可以做用户研究.....这些想法或多或少有一些片面的,本文就用户画像的基础知识进行说明,并结合一些DMP产品进行分析,同时对用户画像在K12产品中的应用做一说明。1、当我们谈论DMP和用户画像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此部分结合常见DMP&用户画像定义和我工作中对DMP&用户画像的定义进行说明用户画像是DMP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将DMP和用户画像拆开进行说明1.1DMP1.1.1 DMP是什么?DMP即 datamanagement system,数据管理平台,单从名称上来看,这个定义还是非常宽泛的,所以国内很多企业或者个人会将dmp的核心功能理解错。结合我的理解,DMP其实是一个全面的数据收集,加工,整合的平台,吸收各种数据源的数据,以用户为基本单位,清洗,整理形成结构化的数据表,并进行用户标签的计算,以期能够精准的描述各种用户。纯碎的DMP平台是指小型的、定制能力极强、中立性好的DMP技术服务商。美国DMP市场是极度细分的,中国市场是高整合的,往往DMP的需求是和DSP、SSP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目前还很难有纯粹的DMP平台。1.1.2 DMP可以做什么精准营销,广告投放,个性化推荐,其他应用1.1.3 DMP的基础架构及数据加工流程DMP的基础架构:DMP的数据加工流程:1.1.5 DMP的实际应用(市面上能够看到的产品)DMP广告平台:腾讯广点通、阿里妈妈达摩盘;独立第三方DMP:talkingdata、神策数据;个性化推荐:今日头条、一点资讯、淘宝、京东等;说明:个性化推荐的应用我们能够感受到,但是背后的逻辑我们是看不到的其他应用1.2用户画像1.2.1 用户画像是什么关于用户画像,有两类定义:User Persona 和User ProfileUser Persona:是产品设计、运营人员从用户群体中抽象出来的典型用户。例如,在用户调研阶段,产品经理经过调查问卷、客户访谈了解用户的共性与差异,汇总成不同的虚拟用户;经典案例——《用户体验要素》中提到的用户画像UserProfile:根据每个人在产品中的用户行为数据,产出描述用户的标签的集合。例如猜测这个用户是男是女,生活工作所在地,喜欢哪个明星,要买什么东西等。本文所提到的用户画像,指的是User Profile1.2.2 用户画像怎么做基础数据收集:收集用户在网站内外的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行为建模:基于用户的基础数据,通过技术手段进行行为建模;构建画像:通过行为建模,可以输出一系列的用户标签,每个用户的标签都可以形成一个集合,这个标签的集合可以表示出这个用户的特点。1.2.3 用户画像的常见应用个性化推荐(电商、资讯类产品)、风控、预测等1.2.4 用户画像与DMP的关系DMP是数据管理平台,可以简单理解为,把数据提供到DMP平台,DMP平台输出一系列标签,或其他想要的结果。用户画像是输入用户数据到DMP,DMP输出了用户标签。DMP不只可以输出用户标签,也可以输出其他的标签,比如输入文章,输出文章标签。因此,用户画像是DMP的一个应用方向。2 相关产品介绍由于用户画像主要是作为底层应用,因此它的很多应用都是能感知,但不可见。比如电商平台的个性化推荐页面,资讯类App首页的个性化推荐背后,就是用户画像在发挥着作用,用户标签和内容标签/商品标签进行智能组合。由于本人从事K12教育行业,所以只选取了两类竞品:开放DMP平台、教育类产品,其中以开放DMP平台为主。3 竞品分析3.1 开放DMP平台3.1.1 产品说明3.1.2 功能对比达摩盘广点通神策数据说明:神策数据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数据分析工具,但是其底层的搭建、对数据的管理与DMP有类似的地方,并且我们可见的部分即类似BI的功能,可看作DMP在应用层的表现,因此也把它列为竞品3.1.3界面对比说明:由于这三个产品均需付费才可体验全部产品功能,界面主要来自于说明文档,可能与真实节面有一定出入达摩盘-标签达摩盘-新建标签达摩盘-人群报表达摩盘-人群明细达摩盘-整体报表广点通操作界面广点通-创建广告广点通-创建广告2神策数据-用户分析-事件分析神策数据-用户分析-用户属性3.1.4产品底层技术架构思考对比说明:1)此部分内容为通过产品体验和阅读说明文档,思考抽象出可能的底层架构,并非真实情况;2)产品底层技术架构:我们所看到的功能模块,都是由不同的技术模块相互协作实现的。产品底层技术架构描述了产品对应的底层技术模块、以及模块之间的关系。达摩盘神策数据3.1.5总结总结来看,达摩盘和广点通是DMP在互联网广告中的典型应用。DMP是定向广告投放最核心的大脑,DMP提供的用户画像,是进行定向广告投放的最核心最关键的一步。达摩盘和广点通最重要的目标是,把对的广告在对的时机,展示给对的人。而对于神策数据,这一类数据分析工具,DMP在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哪类用户的哪类行为比较突出,哪类用户在未来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3.2教育类产品用户画像DMP在教育类产品中的应用——(1) 洋葱数据个性化课程制定(类似自适应学习);用户在学习前,先进行测试,根据测试情况为用户制定个性化课程包,如下图1;图1用户完成学习,根据用户学习测试结果,展示可视化学习分析报告,如下图2图24 用户画像怎么用?用户画像是一个的底层产品,用户画像的应用通常难以看到。那么,用户画像该怎么用呢?结合对DMP产品和教育类产品的分析,用户画像的应用总结如下:(1)用户标签可视化——相关产品的功能:广点通和达摩盘将用户标签直接展示出来,用户可直接选择标签,并且对标签进行组合,选出目标用户,然后投放广告。可借鉴场景举例:比如说,我想对今年刚报课程并且消费能力比较高且学习认真的这批学员发送一条推送消息,希望他们能够参加一场直播,促进其对知识的掌握。那么可以直接选中:新用户+消费能力高+学习认真这几个标签,然后对这部分用户发送短信。好处:精细化运营,提高ROI;简化操作(2)用户标签关联分析:相关产品功能-广点通lookalike:(1)提供种子用户;(2)筛选种子用户特征;(3)将种子用户与腾讯用户进行匹配,进行人群扩展可借鉴场景:一批用户购买了商品A,我想要找出与购买这一商品相似度比较高的用户。那么可以将这批用户的信息导入到DMP,计算出这批用户的标签,再通过关联分析,找到和这批用户相似度比较高的用户(3)个性化推荐:相关产品功能:个性化课程制定可借鉴场景(以K12教育为例):(1)针对未注册用户,根据其访问行为,为其推荐个性化课程页面,提高购买转化率;如果是通过互联网广告进来的用户,则可以为其制定个性化落地页,提高注册和购买转化;(2)针对注册未购课,根据其浏览行为,为其推荐个性化课程页面,提高购课率;(3)根据用户学习行为(主要是做题情况),为其制定个性化试题和学习建议。本人k12教育数据PM一枚,欢迎大家交流,共同成长~

爱民

二次元产业之消费群体问卷调研分析报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36Kr股权投资”(ID:zc36kr)最近随着永乐舞台剧项目的上线,有投资人们可能有很多想法,这里提供一些第三方机构的资料和通过调查对于二次元人群的画像描写,方便大家参考。何谓“二次元”?他们是怎样的一群人,有着何种诉求?根据百度定义,次元即维度,目前分为“一次元”,即小说等非图像构成的作品;“二次元”,即动画、漫画、游戏等以人造或大幅人为加工的非写实画面构成的作品;“三次元”,即真人电视剧、真人电影等以真人表演写实画面构成的作品。“2.5次元”,即真人表演与人造动画合成作品,以及由ACGN(百度百科:ACGN为英文Animation(动画)、Comic(漫画)、Game(游戏)、Novel(小说)的合并缩写,是从ACG扩展而来的新词汇,主要流行于华语文化圈。由于传统的ACG划定的范围不足以覆盖现代青少年文化娱乐相关领域,因此衍生出添加了轻小说等文学作品的ACGN这个词汇。作品衍生而来的舞台剧等真人表演作品,Cosplay也被认为是“2.5次元”的主要表现形式。星火渐成燎原之势。据艾瑞咨询预估,2016年国内核心二次元用户规模达7000万人,泛二次元用户规模达2亿人。“二次元”总人数接近2.5亿人。“二次元”正随着年轻一代的成长逐渐成为“三次元”世界里必不可少的文化因素。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6年末大陆人口13.82亿为基数,意味着存在5%的核心二次元用户、14.5%的泛二次元用户,每20人中即有1位已入深坑的重度粉、有3位深坑边缘的轻度粉。如果在人口总数中刨去常规意义上的二次元绝缘者(如<5岁,>40岁),那么核心与泛二次元用户占新生群体的密度还要更高些,艾瑞的推断是“覆盖了60%以上90后、00后等新生代群体”。次元壁内是何种光景?由于内容偏好、行为特征、心理属性等方面的独特性,二次元群体始终笼罩着“次元壁”,圈外人士较难用传统的理念系统去解构这一已自成用语体系、文化逻辑的亚文化圈子与亚文化群体。目前已有艾瑞、易观、新浪微博、友盟+、比特客栈及各证券机构等从产业、产品、用户、市场、舆情等各角度进行了解读尝试。本次调研分析同样是出于这一目的而发起。以消费状况为侧重的问卷设计。盈利是二次元产业形成闭环运作的关键,在基本人口统计变量外,我们更多希望获取这方面的信息,或可为投融资等商业行为提供依据。调查问卷第一部分:基本数据分析1.性别分布2016年末,我国男性人口70815万人,女性人口67456万人,性别比约为51:49。本次调研的二次元用户男女性别比则为44:56,偏差之处似乎显示女性二次元化的可能性更高一些。此处对比下多家机构不同的调研结果。艾瑞的数据显示,二次元男女比例约为61:39,新浪为49:51,比特客栈为55:45,易观则提供了58:42的另一版本。2.年龄分布关于年龄的数据调研结果支撑了二次元群体内外部的基本定性判断:17-26岁构成了二次元的主力人群,从24岁起,限于工作、家庭生活方式的变改,二次元“脱团”趋势开始彰显。3.居地分布常住地数据揭示了经济发达、资源富集的地区也是二次元群体发展扩容的温床,北上广深同时也是蓬勃发展的文化极,从商业开展角度看,一二线城市是主要的资源投放地,且目前远未达到饱和状态、丧失边际效应;至于长尾效应的欠发达市场,只有基于互联网的服务才能触及。4.职业分布学生群体是二次元主力,同样也决定了二次元群体的年龄分布,或者说二次元文化对年轻群体有高吸引力,而年轻群体的普遍社会组织归属是学校。这意味着在校学生也是二次元消费的主力,而这一阶层普遍尚未收支自主的特性,桎梏了消费市场的释放。5.二次元属性二次元界流行的几句话“非宅即腐”、“万物皆萌”等得到了数据验证,宅成为二次元群体的标配。不过,这种属性标签更多是自我验证性观点,更严谨的属性归类还需要开发信效度高的行为量表进一步测量。6.情感状态不出所料,过半的单身比例预示着二次元群体社交市场的广阔空间,二次元嫁存在也预示着高端ACG周边的发展潜力。我们更感兴趣的是二次元对群体择偶偏好造成的影响力,如果二次元群体更偏好于内部配对,那么市场营销的效用会进一步放大、精准。7.接触频次二次元无愧于“深坑”,善于对爱好者产生强力的附着黏性。近半的二次元群体每天必看,75%的人属于核心二次元用户(操作定义为每周接触一次及以上),仅有25%的人属于边缘二次元用户(操作定义为每周接触一次以下)。高黏性同时预示着高消费、高挑剔度,也需要更快的内容生产、更新速度匹配需求。8.ACG首选基于电视、手机、电脑、平板等娱乐工具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通信技术的普及,动漫、音乐、游戏等成为更多二次元人群的首选,纸质漫画逐步衰落、但线上漫画正迎头赶上,基于强IP的漫画、动漫、音乐、同人、轻小说一条龙追看成为普遍。9、国别倾向90年代初,国内电视台引入大量日漫、少量美漫,起到了亚文化推广和用户培育作用,导致日漫也成为大多数二次元群体的“入坑”作品。日漫的风格、设定都比较贴近于国内群体的喜好,选择、喜好的惯性倾向也延续至今。不过可喜的是,国漫凭借诸多高质量的IP,也正在逐步崛起,同时国家致力发展本土二次元产业,构建了一系列政策保障。10.线下活动“宅”虽然是二次元群体的普遍社会交往取向,但并不意味着没有“现充”式的社会交往需求。虽然也有36.6%的二次元人群选择一宅到底,但有更多的人选择基于二次元不同爱好出门交友、面基,其中,动漫展、音乐会、COSPLAY成为最为热门的选择。11.消费与否三分之二的人曾为二次元消费过,但可以预见,接近100%的人为各类二次元内容、社交平台贡献过流量。从不消费的三分之一人群,恐怕也是受益于目前国内版权保护尚弱,且互联网天然的分享性质所致。12.消费频次50%的人群去年消费频次在3次以下,但45%的人群属于高频次消费群体,为二次元消费市场的建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13.消费内容参照日本的经验,周边、手办、道具等衍生品类是二次元产业的主要盈利渠道,二次元群体购买欲望强烈。漫画、音乐、同人等内容消费也前景良好。游戏、虚拟消费等基于互联网的新消费模式正在逐步建构、完善。14.消费渠道淘宝所提供的的大量品类齐全、但正伪难辨的ACG产品成为国内二次元群体的消费首选,线下集市式的漫展成为极佳的产品销售与购买场所,同时为数不少的人群选择在官网、海淘等渠道花费高金额、购买正品,也意味着二次元群体对于正版授权产品的保护意识与消费意愿。15.消费费用绝大部分二次元消费群体的年度消费总额在100—5000之前,这与该群体以学生为主、收入受限有关,整体消费呈现消费金额与消费人数的反比。总体来说,消费群体的消费费用仍具备广阔的挖掘空间。

冰果

K12教育用户群体研究报告:父母更看重孩子心理健康

极光大数据发布《2018年K12教育用户群体研究报告》,以幼儿园到高三学生的家长群体为研究对象,从K12教育态度、K12教育投入、K12培训班偏好、K12教育app偏好、K12教育用户画像等维度揭秘这一人群的特点。核心观点:1、分数不再是王道,K12教育阶段的父母更看重孩子的心理健康、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2、兴趣班和学习辅导班受K12教育用户欢迎,请家教热度相对低3、数学和英语是最主要的培训班科目需求,过半家长更偏爱面对面的线下教学4、超九成家长更愿选择中小规模的培训班,其中6-15人中班规模最受欢迎5、2小时左右的课时、一周1-2次是家长们更倾向的培训班课时和频率6、亲友同事介绍、教育机构的宣传资料和网站是家长们获取培训班信息的主要渠道7、选择培训班时,家长们更看重教师水平、上课地点和课程安排8、作业答疑类app最受家长欢迎,其次为家长社区类app本报告中所称K12教育用户为幼儿园到高三学生的家长群体。本次报告共回收有效样本1019份,其中男性占比52.30%,女性占比47.70%。一、K12教育态度分数不再是王道。根据极光大数据的调研结果显示,K12教育阶段的父母更看重孩子的心理健康、综合素质及道德修养,反而不太在意成绩分数。幼儿园阶段父母更看重兴趣培养;小学阶段父母更看重学习方法、兴趣培养;初中阶段父母更看重成绩分数;高中阶段看重心理健康、综合素质。根据调研结果显示,K12教育阶段的父母们在教育观念上整体比较一致。相比于父亲,母亲们更注重孩子心理健康、学习方法及社交能力方面的教育。调研结果显示,权威型父母相比于其他类型父母更注重孩子综合素质和学习方法的教育,这可能是因为权威型父母更在意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专制型父母相比于其他类型的父母更不注重孩子体育锻炼方面的教育,这或许与专制型父母会过于管束孩子的体育娱乐有关。结果显示,幼儿园阶段,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非常满意”占比均高于其他阶段;相比于其他阶段,高中阶段孩子的父母对孩子学习成绩“比较不满意”占比高。总体而言,父母对孩子学习成绩“比较满意”的比例最高,为39.14%,有14.34%的父母对孩子学习成绩不满意。孩子学习排名越靠前,父母对孩子越满意;相应地,孩子学习排名越靠后,父母对孩子越不满意。对于排名中上的孩子,只有六成左右的父母感到满意;对于排名倒数的孩子,除了超半数的父母感到非常不满意外,也有21.43%的父母态度无所谓。二、K12教育投入父母对孩子学习的参与度普遍高,对孩子学习参与度低的父母占全部样本量的12.36%;随着孩子升学,父母对孩子学习的时间投入有下降趋势,或因初高中孩子住校或课业逐渐超出父母可辅导范围所致。超五成的父母为孩子报过兴趣班,亦有近五成的父母给孩子报过学习辅导班;选择投入学习教育工具类(使用学习辅导类app、购买学习机等)的父母占比近三成;而“请家教”已是极少数父母的选择,或是因为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带来的结果。小学阶段的课外教育更倾向于兴趣班,而初高中阶段则对兴趣班的投入低于全体样本,或因课业加重而逐渐放弃兴趣班。相比于全体样本,初中阶段对课外学习班/辅导班的倾向高,同时也高于小学和高中阶段。得注意的是,在全体样本对“请家教”一项投入普遍低的情况下,高中阶段孩子是“请家教”的主力军。约有四分之一的家长不打算给孩子报培训班。不报班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孩子学习好,用不着;二是担心辅导效果不好,帮不上;三是孩子不愿参加,由着去。19.20%的家长对培训班价格敏感,因价格高而选择不报班。三、K12教育培训班偏好父母为孩子报培训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加强孩子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希望孩子全面发展。21.20%的家长希望培训班能够提高孩子学习成绩,同时有17.82%的家长希望孩子通过参加培训班补强弱势科目;只有8.58%的家长希望报培训班能够减少自己在孩子学习上花的时间和精力。超半数父母在选择培训班时,会选择教学类和兴趣类。其中初中阶段对教学类培训班的倾向高于全体样本;相比于全体样本,小学阶段更倾向于兴趣类培训班;初高中阶段则对考试类培训班需求较高,高中阶段尤甚。小学生最弱势的科目是语文,数学占比超三成,英语占比近三成;初中生最弱势的科目是数学,数学和英语的占比差不多;高中生最弱势的科目数学和英语,物理和化学的占比也都接近三成。数学是培训班报班需求最大的科目,小、初、高各阶段均过半数,其中初中阶段需求最大,占比达69.28%;英语紧随数学之后,也具有广泛的培训市场需求,小、初、高各阶段的占比也均超五成;高中物理或因难度较大,也有超四成的培训需求。过半数的父母更倾向于面对面的线下教学形式,可见线下教育的优势还是线上教育无法比拟的;有20.16%的父母选择线上即时教学,远高于占比仅有3.64%的线上视频课程;有13.13%的父母选择““双师课堂”。超九成父母更倾向中小规模的培训班,其中43.17%的父母倾向6-15人的中班,是占比最高的人群;13.78%的父母倾向一对一的培训班,而高中阶段孩子的父母在这一选项上的占比更高,可见这部分父母对于孩子在培训班上的金钱投入意愿或更强。相比于全体样本,初中阶段孩子的父母更偏好16-30人的大规模培训班。2小时左右的课时是父母们最倾向的选择,但对于线上课程,1小时课时和2小时课时的选择者不相上下,占比分别为37.97%、36.54%;超七成父母希望孩子一周上1-2次培训班,以绝对优势超出其他频次选项。超六成父母通过亲友同事的介绍获取培训班信息,占比61.25%;教育机构的官方渠道(官方资料和网站)和学校渠道也较为受父母们关注;其他线上渠道(如网络社交平台、网络搜索、移动网络广告等)相对不受父母们关注,占比均不足两成。父母们为孩子选择培训班时主要考虑教师水平、上课地点及课程安排,其中教师水平最受关注,占比64.76%;22.24%的父母在选择培训班时更为关注价格;机构口碑和名气反倒不太被看重,占比不足两成,可见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们不看广告看成效。58.26%的父母希望孩子通过培训班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效率,希望培训机构“授人以渔”。相比于全体样本,初高中阶段父母更看重培训班能够帮助孩子提高成绩,这可能是因为初高中阶段的孩子面临着相对重的升学压力。对于打算/已经给孩子报培训班的父母来说,他们愿意平均每年支付大约3759元人民币在孩子的培训班上;随着孩子的升学,父母每年愿意花在培训班上的费用逐渐增加,到孩子的高中阶段,他们愿意平均每年支付约5175元人民币。四、K12教育app偏好87.78%的父母或其孩子使用过学习类app,其中,作业答疑类app以68.17%的高占比俘获这部分父母和孩子的芳心;家长社区类app出现的时间不久,但迅速在父母群体中占有一席之地,以34.80%的比例居于第二名;家教类app和学习视频类app相对占比较低;题库类app在高中阶段的孩子或其父母中占比明显高于总体样本,或因高中阶段学生更注重题海战术。《一起小学学生》是父母们最偏好的教育学习app,另外《作业盒子小学学生端》、《爱作业》、《作业帮》也均在top 10榜单中,可见作业类app广受欢迎;《家长通》、《家长帮》双双上榜,针对家长的应用亦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家长或孩子使用教育学习类app最主要的诉求是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趣味性、提高成绩,占比分别为55.73%、48.57%及42.95%;有22.69%的家长希望从学习类app中获取学习资料,但对于名师、名校信息则无甚要求。五、K12教育用户画像多数父母属于权威型的教养风格,这类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程度和管束程度均较高;值得注意的是,有20.90%的父母属于放纵型教养风格,这样的父母对孩子关爱有余,管束不足。已经/愿意报培训班的的家庭,平均月收入比全体样本的平均月收入高。本科学历的K12教育用户最多,占比28.36%;自由职业者占比最高,单职工家庭占比近半。K12教育用户是一群热爱音乐、美食和旅游的潮父母。在K12教育用户偏好度的top 10的金融理财类应用榜单中,银行相关的app占据半壁江山。超三成的K12用户使用华为手机,以较大优势领跑;vivo、OPPO、小米紧随其后,均分得超一成的K12教育用户占有率。报告说明1.数据来源源于极光云服务平台的行业数据采集及极光iAPP平台针对各类移动应用的长期监测,并结合大样本算法开展的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调研数据,通过极光调研平台对K12教育用户进行网络调研,回收有效样本1019份,执行周期为2018年9月。2.数据周期报告整体时间段:2018.09-2018.103.数据指标说明偏好度指数是根据应用在目标人群中的装机渗透率,与其全网渗透率的相对关系计算得出。4.法律声明极光大数据所提供的数据信息系依据大样本数据抽样采集、小样本调研、数据模型预测及其他研究方法估算、分析得出,由于方法本身存在局限性,极光大数据依据上述方法所估算、分析得出的数据信息仅供参考,极光大数据不对上述数据信息的精确性、完整性、适用性和非侵权性做任何保证。任何机构或个人援引或基于上述数据信息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所造成的法律后果均与极光大数据无关,由此引发的相关争议或法律责任皆由行为人承担。

论以刑德

2018年K12教育用户群体研究报告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极光观点分数不再是王道,K12教育阶段的父母更看重孩子的心理健康、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兴趣班和学习辅导班受K12教育用户欢迎,请家教热度相对低数学和英语是最主要的培训班科目需求,过半家长更偏爱面对面的线下教学超九成家长更愿选择中小规模的培训班,其中6-15人中班规模最受欢迎2小时左右的课时、一周1-2次是家长们更倾向的培训班课时和频率亲友同事介绍、教育机构的宣传资料和网站是家长们获取培训班信息的主要渠道选择培训班时,家长们更看重教师水平、上课地点和课程安排作业答疑类app最受家长欢迎,其次为家长社区类app极光大数据发布《2018年K12教育用户群体研究报告》,以幼儿园到高三学生的家长群体为研究对象,从K12教育态度、K12教育投入、K12培训班偏好、K12教育app偏好、K12教育用户画像等维度揭秘这一人群的特点。 K12教育用户定义:幼儿园到高三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父母。本报告中所称K12教育用户为幼儿园到高三学生的家长群体,回收有效样本1019份,其中男性占比52.30%,女性占比47.70%。极光调研从教育观念、教育投入、培训班偏好、教育类app偏好、人群画像等方面揭秘这一群体的特点。一、K12教育态度教育观念:分数不再是王道,综合素质和心理健康更受关注总体而言,K12教育阶段的父母更看重孩子的心理健康、综合素质及道德修养,反而不太在意成绩分数幼儿园阶段父母更看重兴趣培养;小学阶段父母更看重学习方法、兴趣培养;初中阶段父母更看重成绩分数;高中阶段看重心理健康、综合素质教育观念:母亲们更注重对孩子心理健康、社交能力的培养K12教育阶段的父母们在教育观念上整体比较一致,大多不看重分数相比于父亲,母亲们更注重孩子心理健康、学习方法及社交能力方面的教育教育观念:权威型父母更注重综合素质、学习方法教育权威型父母相比于其他类型父母更注重孩子综合素质和学习方法的教育,这可能是因为权威型父母更在意孩子的全面发展专制型父母相比于其他类型的父母更不注重孩子体育锻炼方面的教育,这或许与专制型父母会过于管束孩子的体育娱乐有关学习成绩满意度:过半父母对孩子学习成绩满意度高,高中阶段父母满意度相对低幼儿园阶段,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非常满意”占比均高于其他阶段相比于其他阶段,高中阶段孩子的父母对孩子学习成绩“比较不满意”占比高总体而言,父母对孩子学习成绩“比较满意”的比例最高,为39.14%,有14.34%的父母对孩子学习成绩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或“比较不满意”)学习成绩满意度:父母对孩子满意度与成绩排名高度相关孩子学习排名越靠前,父母对孩子越满意;相应地,孩子学习排名越靠后,父母对孩子越不满意对于排名中上的孩子,只有六成左右的父母感到满意(选择“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选项的人)对于排名倒数的孩子,除了超半数的父母感到非常不满意外,也有21.43%的父母态度无所谓二、K12教育投入时间投入:父母对孩子学习的参与度普遍高,随着孩子升学,参与度有所下降总体来看,对孩子学习参与度低的父母占全部样本量的12.36%(参与度较低或非常低的占比),可见父母们为了孩子学习也是操碎了心随着孩子升学,父母对孩子学习的时间投入有下降趋势,或因初高中孩子住校或课业逐渐超出父母可辅导范围所致内容投入:兴趣班和学习辅导班是课外教育首选,“请家教”热度低调研数据显示,超五成的父母为孩子报过兴趣班,亦有近五成的父母给孩子报过学习辅导班学习教育工具类投入(使用学习辅导类app、购买学习机等)的父母占比近三成相比于其他种类,“请家教”已是极少数父母的选择,或是因为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带来的结果内容投入:小学阶段更倾向兴趣班,初高中阶段更倾向学习辅导班小学阶段的课外教育更倾向于兴趣班,而初高中阶段则对兴趣班的投入低于全体样本,或因课业加重而逐渐放弃兴趣班相比于全体样本,初中阶段对课外学习班/辅导班的倾向高,同时也高于小学和高中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在全体样本对“请家教”一项投入普遍低的情况下,高中阶段孩子是“请家教”的主力军不报培训班*的原因:用不着——孩子学习好;帮不上——担心效果不好调查结果显示,约有四分之一的家长不打算给孩子报培训班不报班最主要的三个原因——一是孩子学习好,用不着;二是担心辅导效果不好,帮不上;三是孩子不愿参加,由着去19.20%的家长对培训班价格敏感,因价格高而选择不报班三、K12教育培训班偏好培训班报班原因:最想孩子提升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其次希望能够查缺补漏父母为孩子报培训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加强孩子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希望孩子全面发展21.20%的家长希望培训班能够提高孩子学习成绩,同时有17.82%的家长希望孩子通过参加培训班补强弱势科目只有8.58%的家长希望报培训班能够减少自己在孩子学习上花的时间和精力培训班报班类别:小学阶段倾向兴趣类,初中阶段倾向教学类,高中阶段倾向考试类超半数父母在选择培训班时,会选择教学类和兴趣类,其中初中阶段对教学类培训班的倾向高于全体样本相比于全体样本,小学阶段更倾向于兴趣类培训班,父母们对孩子兴趣的培养可谓从小抓起;相应地,这一阶段对考试类培训班的需求则低于全体样本初高中阶段则对考试类培训班需求较高,高中阶段尤甚,占比达42.31%,或因为高中课业重,考试成绩也更加关键弱势科目:语数英是主要弱项,理化也难倒近三成高中生小学生最弱势的科目是语文,数学占比超三成,英语占比近三成初中生最弱势的科目是数学,数学和英语的占比差不多(不考虑“其它”选项前提下)高中生最弱势的科目数学和英语,物理和化学的占比也都接近三成,看来高中生们“学好数理化”任重道远培训班报班科目:数学和英语是最主要的培训班科目需求数学是培训班报班需求最大的科目,小、初、高各阶段均过半数,其中初中阶段需求最大,占比达69.28%英语紧随数学之后,也具有广泛的培训市场需求,小、初、高各阶段的占比也均超五成高中物理或因难度较大,也有超四成的培训需求培训班形式偏好:线下教学占比最高,“双师课堂”悄然兴起过半数的父母更倾向于面对面的线下教学形式,可见线下教育的优势还是线上教育无法比拟的有20.16%的父母选择线上即时教学,远高于占比仅有3.64%的线上视频课程,由此推测父母们更希望培训班有即时的互动,而不只是希望孩子自学“双师课堂”指线上、线下各一个老师同时授课,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教学形式,有13.13%的父母选择此项,可见这一形式已为一定比例父母所接受培训班规模偏好:倾向中小规模班,高中阶段更偏好一对一教学超九成父母更倾向中小规模的培训班,其中43.17%的父母倾向6-15人的中班,是占比最高的人群13.78%的父母倾向一对一的培训班,而高中阶段孩子的父母在这一选项上的占比更高。一般而言,一对一培训班的费用更贵,可见这部分父母对于孩子在培训班上的金钱投入意愿或更强相比于全体样本,初中阶段孩子的父母更偏好16-30人的大规模培训班培训班课时和频率偏好:一次2小时左右,一周1-2次是最好的选择2小时左右的课时是父母们最倾向的选择,但对于线上课程,1小时课时和2小时课时的选择者不相上下,占比分别为37.97%、36.54%超七成父母希望孩子一周上1-2次培训班,以绝对优势超出其他频次选项,可见孩子们的课外时间并没有被培训班占满培训班信息获取渠道:亲友、机构官方、学校等线下渠道更受欢迎超六成父母通过亲友同事的介绍获取培训班信息,占比61.25%,或因父母们倾向于向身边有经验的人咨询教育机构的官方渠道(官方资料和网站)和学校渠道也较为受父母们关注其他线上渠道(如网络社交平台、网络搜索、移动网络广告等)相对不受父母们关注,占比均不足两成挑选培训班看重因素:最关注老师水平、上课地点和课程安排父母们为孩子选择培训班时主要考虑教师水平、上课地点及课程安排,其中教师水平最受关注,占比64.76%22.24%的父母在选择培训班时更为关注价格机构口碑和名气反倒不太被看重,占比不足两成,可见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们不看广告看成效培训班效果评价:掌握学习方法是最期望的收获,初高中阶段孩子的父母偏重提高成绩整体而言,58.26%的父母希望孩子通过培训班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效率,希望培训机构“授人以渔”相比于全体样本,初高中阶段父母更看重培训班能够帮助孩子提高成绩,这可能是因为初高中阶段的孩子面临着相对重的升学压力培训班报班费用:随着孩子升学,父母每年在孩子培训班上的费用投入逐渐增长对于打算/已经给孩子报培训班的父母来说,他们愿意平均每年支付大约3759元人民币在孩子的培训班上随着孩子的升学,父母每年愿意花在培训班上的费用逐渐增加,到孩子的高中阶段,他们愿意平均每年支付约5175元人民币双职工家庭在孩子培训班费用的投入大幅高出单职工家庭四、K12教育app偏好所使用学习类app类别:作业答疑类app最受欢迎,家长社区类app占比超三成87.78%的父母或其孩子使用过学习类app,其中,作业答疑类app以68.17%的高占比俘获这部分父母和孩子的芳心家长社区类app出现的时间不久,但迅速在父母群体中占有一席之地,以34.80%的比例居于第二名家教类app和学习视频类app相对占比较低,或因其形式较为传统,用户已丧失新鲜感题库类app在高中阶段的孩子或其父母中占比明显高于总体样本,或因高中阶段学生更注重题海战术教育学习app偏好:作业类app在父母偏好度top 10应用中占有4个席位《一起小学学生》是父母们最偏好的教育学习app,另外还有《作业盒子小学学生端》、《爱作业》、《作业帮》也均在top 10榜单中,可见作业类app广受欢迎《家长通》、《家长帮》双双上榜,针对家长的应用亦有较大的市场需求使用教育学习类app的诉求:实效性和趣味性是使用学习类app的最主要诉求家长或孩子使用教育学习类app最主要的诉求是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趣味性、提高成绩,占比分别为55.73%、48.57%及42.95%有22.69%的家长希望从学习类app中获取学习资料,但对于名师、名校信息则无甚要求五、K12教育用户画像K12教育用户教养风格及地域分布:超六成父母是权威型教养风格调研结果显示,多数父母属于权威型的教养风格,这类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程度和管束程度均较高值得注意的是,有20.90%的父母属于放纵型教养风格,这样的父母对孩子关爱有余,管束不足经济越发达地区,单个城市的K12教育用户的平均聚集度越高K12教育用户家庭月收入:家庭月收入高的家庭更愿意报培训班家庭月收入在5千至8千的家庭占比较多,收入过万的家庭总占比有27.11%已经/愿意报培训班的的家庭,平均月收入比全体样本的平均月收入高,对孩子的课外教育是需要一定经济基础的K12教育用户学历及职业分布:本科学历多,单职工家庭近半本科学历的K12教育用户最多,占比28.36%自由职业者占比最高,单职工家庭占比近半K12教育用户兴趣标签:热爱音乐、美食和旅游的潮父母K12教育用户对音乐、美食、旅游有偏好K12教育用户的理财应用偏好:K12教育用户倾向于用银行理财K12教育用户在金融理财类应用偏好度的top 10榜单中,银行相关的app占据半壁江山,或因为银行系统的安全性让人信赖K12教育用户安卓手机品牌分布:华为保有最多的K12教育用户超三成的K12用户使用华为手机,以较大优势领跑vivo、OPPO、小米紧随其后,均分得超一成的K12教育用户占有率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 极光JIGUANG”。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极光JIGUANG;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可谓乱矣

2018年QQ浏览器人群洞察报告:有闲阶级的生活哲学

在QQ浏览器用户中,19-35岁的青壮年人群占比63.0%;男性占六成;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多,占比43.7%;白领占比49.6%;收入水平中高;以二三线城市居民为主,城镇占多数,相比一线城市生活成本较低,生活节奏慢,时间相对富裕。本文从QQ浏览器用户的时间分配、物质消费、生活体验、消费观念、未来投资等方面对QQ浏览器用户生态进行分析研究与画像。▌QQ浏览器用户整体画像二线城市居民为主的年轻白领,时间富裕、消费乐观的有闲阶级▌用户画像-性别&年龄19-35岁青壮年人群为主,男性相对更多QQ浏览器用户的男女比例整体约为6:4,相比CNNIC第41次调查报告中整体网民的性别分布来说,男性占比相对更多。从年龄层次来看,19-35岁的青壮年人群占比超过六成。“80后、90后”是用户群体的中坚力量,比“00后”更成熟,又比中年人更年轻,正值刚刚步入社会或者事业正在起步的人生阶段。▌用户画像-城市级别&生活区域以二级城市及以下城镇居民为主体84.7%的QQ浏览器用户是城市居民,分布在国内各级别城市,其中以二线城市居民相对更多,占比37.0%。从城市发展来看,二线及以下城市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等维度上相对不及一线城市,但这些城市居民生活相对平稳安逸,生活节奏适中,工作压力相对更小。▌用户画像-生活成本&消费情况生活成本相对较低,消费空间上升,带动消费需求增长从城市房价对比来看,二三线城市居民房价负担更小,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存在一定消费空间;而通过QQ浏览器能够覆盖到二三线城市居民这一庞大的消费阶层,在正确利用和引导的基础上,QQ浏览器可以成为释放用户消费力的渠道;2018年6月QQ浏览器用户月度日均用户消费同比增长112%,商品曝光率同比增长39%,用户的消费需求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用户画像-职业&学历&收入分布以白领阶层为主,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从职业性质看, 49.6%的QQ浏览器用户是白领阶层;从学历水平来看,QQ浏览器用户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多,占比43.7%;在收入方面,59.8%用户收入处于中高水平。综合来看,QQ浏览器凭借其视频、资讯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功能版块,吸引了以居住在二三线城市为主、生活相对稳定宽松的高素质人群;QQ浏览器亦成为用户在追求物质与精神生活质量时有效的信息资源和渠道之一。▌QQ浏览器用户的时间分配喜欢综合性的体验,互动积极综合大数据挖掘结果来看,QQ浏览器用户在资讯方面内容与效率并重,对资讯、视频/短视频内容花费时间最多,对提升效率的文件功能也有很高需求。在使用浏览器时,转发、评论、赞等互动行为较多,活跃性高,粘性较高。视频、资讯和搜索是最高频使用的功能板块,用户在浏览器中形成了积极的互动习惯根据大数据挖掘结果显示,用户使用QQ浏览器功能TOP5是视频、资讯、搜索、小说、文件功能,每天打开视频11次,看视频24.8分钟,浏览消费资讯6次,平均时间20.3分钟。另外,2018年用户在使用QQ浏览器时日均互动量接近1000万,较去年提升60%。QQ浏览器用户喜欢文娱生活,喜欢消费资讯,并在在浏览器中形成了积极的互动习惯。▌QQ浏览器用户的物质消费观不盲目追求奢华,但力所能及范围内给自己最好的综合大数据挖掘和用户调研结果等多方面数据来看,QQ浏览器用户对现代城市生活的生活质量有着水平以上的要求,他们在手机、汽车等硬件的购买决策上,优先考虑性能、科技等功能利益点。▌QQ浏览器用户手机使用情况在电子产品的选择上注重品牌且产品升级预期较强根据大数据挖掘结果显示, QQ浏览器用户重视手机的品牌,荣耀、OPPO、Iphone、华为、ViVO等五大知名智能手机品牌覆盖了80%的用户;用户现拥有手机的价位92.1%都在5000元以内,整体价位均值在2493元水平;未来手机预算均值在4672元水平,对手机规格的升级愿望明显,其中37.3%的用户把5000元以上的高端价位手机作为未来购买目标。在手机这种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刚需用品上,他们希望在经济能力范围内拥有更好的产品。▌QQ浏览器用户购买手机决策动因功能因素优先于价格因素,理性务实,购买前充分做功课,更看中物质财产的功能利益从用户的购买决策调研结果显示,QQ浏览器用户在购买手机时,价格投入并不是最首要考虑的因素。他们更看中手机的功能与科技感。这说明更追求实用性和科技新鲜感,相比于价格,产品功能利益才是更能影响用户购买决策的因素。▌QQ浏览器用户汽车拥有情况汽车保有程度较高,一半人已经有车,超过7成对购车有需求QQ浏览器用户表现出对家用汽车较高的需求倾向,虽然目前仅有45.9% 的用户家中拥有汽车,但有购车需求(包括没车计划购买者和有车计划换车者)的用户达72.1%。虽然QQ浏览器用户以一般城市里普通的年轻居民为主体,消费能力尚且有限,但他们对汽车仍表现出较强的刚性需求。▌QQ浏览器用户购买汽车决策动因善于获取有效资讯,对性能的偏好优先于价格从用户的购买决策调研结果显示,QQ浏览器用户在购买汽车时,首先考虑性能/安全性/外观,之后才是价格。在汽车资讯方面,会广泛关注汽车评测和产业新闻,喜欢从实际的数据判断选购车辆的好坏。在搜索关键词方面,用户对汽车保养、新能源、家用型、SUV等较为关注,说明大多数用户较为务实,以家用需求为主。综合来看,QQ浏览器用户在汽车购买时习惯将实际的汽车评测数据、产业新闻作为依据,在实际考虑因素方面,汽车实际的性能/安全感是用户更优先考虑的。▌有闲阶级的生活观注重生活质量、享受生活、追求体验感综合QQ浏览器用户旅行、健身、快消品等消费态度和关注偏好多方面数据来看,QQ浏览器用户并不仅仅满足于物质财富的拥有,同时在旅行、健身、休闲生活等方面表现出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愿意给自己的生活更多体验和感受的机会。▌QQ浏览器用户生活休闲态度根据时间安排旅行,喜欢运动健身,享受日常休闲生活根据大数据挖掘结果显示,在物质财富拥有的同时,QQ浏览器用户也十分重视生活中的体验感。他们喜欢旅行,相对偏爱短途旅行;喜欢运动,其中球类运动和健身健美是他们偏爱的运动方式;同时,消费和休闲服务带来的幸福感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食饭店、购物圈、酒店、生活服务点、娱乐休闲场所是他们平时喜欢光顾的场所。▌QQ浏览器用户的旅行体验旅行中注重实际体验,喜欢参考游记攻略,热衷于特色民宿QQ浏览器用户手机里游记类旅行APP很受欢迎,他们喜欢关注他人体验式经历分享,感受并记录旅行过程中美景和经历,享受旅行的过程。从旅行住宿来看,客栈民宿等非标酒店成为QQ浏览器用户外出旅行的优先住宿选择,占比45.6%;相比常规性酒店,客栈/民宿是更能体会到当地风土人情的住宿方式,体验性更强,受到用户们的偏爱。▌QQ浏览器用户的运动健身注重身材和健康管理,喜欢篮球;热衷于运动社交和记录大数据挖掘结果显示,QQ浏览器用户注重健身,篮球运动最受欢迎,占比33.0%,其次是健身和减肥运动,分别占比25.8%和18.8%。随着移动健身的风靡与兴起,运动社区类APP成为用户最为常用的工具,在运动的同时进行体育社交开始成为用户的健身习惯和生活方式之一。▌有闲阶级的金钱观消费乐观主义,习惯于超前消费综合QQ浏览器用户收入情况、信贷行为态度等数据分析,他们在拥有物质财富、追求生活体验以及对未来投资的过程当中,信贷已经融入他们的生活。在信贷消费方面,用户擅于在消费欲望和偿还能力之间做出理性权衡,谨慎而乐观。▌QQ浏览器用户信贷行为对超前消费接受度较高,主要喜欢使用信用卡在QQ浏览器用户中,信贷中高活跃度者占比共24.4%,高于普通网民水平,TGI>100。从QQ浏览器用户的信贷产品使用情况来看,他们擅于使用银行卡与其他消费信贷产品,其中银行信用卡是拥有率最高的信贷工具,占比66.1%,其次是电商平台信贷(如京东白条等)占比29.9%,再次是网络分期贷,占比22.0%。▌QQ浏览器用户信贷态度乐于使用信贷消费,同时相对理性谨慎元水平。他们在考虑使用信贷产品时,利率水平、还款期限和额度是首要考虑因素,可见他们会慎重评估还款压力与消费自由度的平衡,在信贷消费上持乐观而谨慎的态度。▌有闲阶级的未来观对未来预期乐观,积极准备,乐于自我投资综合QQ浏览器用户教育、医疗保健、理财等行为态度和关注偏好多方面数据来看,他们对未来生活持积极投资的态度,对自身培养、健康管理、理财有风险意识,为未来提前在各个方面理性而实际的做出计划,未雨绸缪。▌QQ浏览器用户健康规划家庭观念较重,风险意识强,为父母孩子的健康投以关注作为年轻一代的QQ浏览器用户,他们更加注意父母在营养保健方面的投资,主要面向父母,其次是自己,最后是孩子。对于父母,多以增强免疫、缓解疲劳,调节三高为主要保健目的;对于自己,用户希望通过营养保健能增强自身免疫,缓解疲劳,减肥塑身;对于孩子,增强儿童免疫,强壮骨骼和滋补强身是主要方向。从营养保健的年花销水平来看,用户在孩子营养保健上开支最多,均值达6671元,父母营养保健的开支其次,均值为5968元。▌QQ浏览器用户健康行为倾向于提前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并通过保险应对未知风险在营养保健的同时,QQ浏览器用户也很注意日常的疾病预防。用户调研结果显示,他们喜欢主动搜集体检资讯和常识,提高自身知识储备,有参与定期体检的习惯;21.5%的用户会选择购买健康类商业保险,其中相对更加关注成人医疗/疾病险,其次是特定人群(如女性、小孩、老人等)医疗/疾病险和家庭医疗险。可见用户对健康有相对清醒的认知,对疾病预防持理性而积极的态度,愿意投入时间和资金。用户在疾病预防方面的年投资约在2881元水平。▌QQ浏览器用户教育行为用户在教育领域明显活跃,将自我教育视为重要的未来投资QQ浏览器用户对未来的投资,还表现在对子女和自己的教育投入上。大数据挖掘结果显示,相比整体网民的教育活跃度而言,QQ浏览器用户在教育领域上中高活跃度占比更高,TGI>100。超六成的用户年龄在19-35岁之间,正处于自我成长与学习培训阶段,他们在在线学堂、语言学习育等方面投以更多关注;此外,四成的用户家有子女,因此他们在儿童教育和考试方面的关注相对明显。▌QQ浏览器用户理财行为理财活跃度较高,股票、期货都是乐于采用的理财手段相比整体网民的理财需求情况来说,QQ浏览器用户的中高活跃度理财人群相对更多,共占比20.3%,TGI>100;从具体商业需求来看,QQ浏览器用户的理财投入方向主要体现在股票基金、期货外汇和互联网金融方面,分别占比27.4%、22.1%和18.6%,理财意识高。▌有闲阶级,有闲且舍得花钱的年轻人二线城市年轻用户多,有钱有闲,享受生活,超前消费,乐于对自我投资

如何分析产品的用户画像?怎样做好一个产品上线前的用户调研?

作为一个公司运营人员,我们都经历过或者说时刻都在经历着如何把公司的产品或者服务销售给最符合产品定位的用户。既然说最符合产品的用户,我们就必须知道我们的用户群体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属于哪个阶层、有什么爱好?他们现阶段在使用什么产品、有哪些竞品已经早于我们投放市场等,他们的销售情况又如何等等。用户调研在营销活动中必不可少在开展产品定位前,需要我们进行对用户画像的定位、以及用户的市场调研等。而如何有效地对用户画像进行分析定位,怎样才能全面地了解我们产品,以及如何对我们的产品进行匹配是每一个运营人员以及市场负责人所必须做的前提工作!否则一切将无从谈起。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进行市场用户调研的几个方法和工具,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这些方法也是我个人学习到的并且一直在使用的)1、我们的用户是谁?不关你是卖产品还是卖服务,都必须了解我们的用户是谁?利用搜索工具:比如百度指数、360趋势、头条指数、或者阿里指数等。这些工具都是运营人员必须知道的,比如说我们准备销售某一款产品或者服务,可以直接在这些工具上对我们相应的产品或者服务进行搜索查看,了解这些产品或服务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是处于一种什么状态!最常用的百度指数,直接可以看出产品的走势趋向,这样就可以判断出我们计划做的这个产品或者服务在大环境下处于什么状态,然后进行决策,同时在百度指数里面也可以看出产品的用户画像属于什么年龄、人群属性、地域分布等。基本在百度指数里面可以对产品属性以及用户属性的认识有个大框架,如图:产品相关的人群搜索指数2、市场现有的产品让用户有哪些问题?了解用户关心的问题或者痛点我们才能对产品更好的改进或者完善!同样可以用百度指数,查看需求图谱、打开百度或者360等搜索工具的搜索框查看搜索引擎推荐的用户搜索关心的问题的长尾词,比较常见的高频词就是某某怎么样、某某好不好、某某是真是假等,但这并不是很全面,这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另外一个工具:5118网,相比百度,5118网更加细化,可以在5118网的用户需求图谱里面查看详细的用户需求数据,如下:5118工具里查询的用户搜索词频还有比如一些电商产品在进行推广售卖之前,可以在诸如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对现有的竞品公司售卖的同款产品的用户的不满意的点找出来,最好的方法就是看差评、中评,基本都会看到真实用户的反馈。从用户评价里面找痛点3、他们在寻求何种解决方案、都有用过市场上的那些产品或者服务?这一步需要注意,在产品端,任何产品或者服务在推向市场的时候都有缺陷或者令用户不满意的地方,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些缺陷和不完善,然后逐步地更新完善我们的产品来更好地满足用户;用户端,有时候市场还没有某种产品或者服务的时候,用户是怎样解决自己的需求的。这个时候还要看用户的认知到什么程度,比如在减肥市场,用户的认知就是运动可以减肥、吃减肥药可以减肥、控制饮食可以减肥,如果你的产品超出了他们的认知,你可能会存在先去教育市场、培育市场的先行条件。这一步可以在知乎论坛、小红书、微博论坛等,基本在这些论坛都能看到专业人士或者意见领袖的权威发言。可供我们对自己产品的分析知乎论坛上的用户话题4、用户为什么要选择我们在分析完上述3步的方法后,最后一步就是为何要选你?相比同行竞品你有什么优势?你能带给用户什么好处?相信对上面3步的用户调研以后,我们已经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用户画像出来,知道该如何定位我们的产品,该怎么拿我们的产品与同行进行竞争,以及怎样能更好地满足用户!基于此,任何产品或者服务上线前都是必经的一个过程,从用户调研定位、竞品分析、打磨产品、选择渠道、推广投放都是必不可少的,选定人群,才能卖好产品,动手试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