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A&HCI投稿经验系列之二」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好期刊来了!万物之多

「A&HCI投稿经验系列之二」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好期刊来了!

自从上期梅小森推出“A&HCI投稿系列”第一期推出以来,后台收获了好多评论。大家的回复也给梅小森提供了很多新的线索和好的经验。应广大粉丝的要求,梅小森今天为大家推荐的A&HCI期刊适合有人类学或民族学学科背景的同学和老师们投稿!如果你喜欢“A&HCI投稿经验系列”,欢迎留言评论,和梅小森互动,告诉我们你感兴趣的期刊,我们会全力帮你一探究竟。今天梅小森给你介绍一本刊《Asian Studies Review》《亚洲研究评论》《亚洲研究评论》是当代亚洲和现代亚洲的多学科期刊。该期刊旨在通过发表研究文章,书评和评论文章来展示有关亚洲现代历史,文化,社会,语言,政治和宗教的高质量文章。它欢迎在亚洲所有地区以及以亚洲为重点的国际和跨国问题上提交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广泛领域的研究论文。 《亚洲研究评论》 着手在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中发表平衡的文章。......期刊官网:https://www.tandfonline.com/toc/casr20/current那么被这本期刊收录的论文选题和主要内容是什么呢?下面,梅小森就为大家找来了《Asian Studies Review》《亚洲研究评论》最近发表的研究成果!值得注意的是梅小森发现这两篇论文都是由国家基金支持的哦!附上最新期刊目录:我们可以了解到,该期刊关注的人类学、民族学相关领域还是很广泛的。好啦,以上就是这期的全部内容!【A&HCI期刊投稿经验系列】会持续更新敬请期待!

六境

涨知识了|期刊索引的SCI、SSCI、EI、ISTP、ISSHP…是什么意思?

期刊索引的SCI、SSCI、EI、ISTP、ISSHP……都是什么意思?目前,在国际科学界与学术界,如何正确评价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而被ISI旗下的SCI、SSCI、EI和ISTP等重要检索期刊所收录科技论文的多寡则被看作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单位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科技实力和科技论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1、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ISI)2、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SCI)3、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SSCI)4、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A&HCI)5、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ISTP)6、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ISSHP)7、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EI)8、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CSSCI)9、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CSCD)一: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ISI)ISI的发展简况: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是国际知名的科技信息研究与服务机构。1958年,ISI的创始人Eugene Garfield借款500美元创办了ISI,Current Contents(CC)ofChemical,Pharmaco-Medical&Life Sciences是当时的唯一产品,它每期有32页,包括了200种期刊。1960年,ISI引进了Current Abstracts of Chemistry and Index Chemicus,并于当年正式成立公司。1992年,ISI被ThomsonBusiness Information收购。ISI成立50多年来,先后推出了SCI、SSCI、ISTP、A&HCI和ISSHP等许多著名的学术研究检索工具和数据库。ISI的领域涉及22000种期刊、3100万件专利、60000个会议录、5500专业网站、5000本学术专著、200万化学结构、230多个学科的深度索引,以及100年的科学引文索引。目前,ISI的主要产品有两类,一是平面索引产品;二是网络产品。ISI的平面产品(5种):1:《科学引文数据库》(SCI) 2:《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 3:《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HCI) 4:《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 5:《社会科学和人文会议录索引》(ISSHP)ISI的网络产品(2种)1:1997年,ISI创办了ISI Web of Science,并开始通过因特网提供在线访问。ISI Webof Science。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引文数据库,包括ISI的三大引文数据库,即ISI-SCI、ISI-SSCI和ISI-AHCI,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等领域200多个学科的8,600种经过评估的学术期刊,每个数据库都是每周更新的。它可让用户在这些的跨学科的海量著录信息中进行引文检索和引证分析。用户可以同时从多个不同学科和不同内容的数据库中得到相应的检索结果,而且在检中的文献中还提供了该文献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的访问路径,据此读者可以进一步参阅这些参考文献,直至追根溯源并了解全貌。这种独特的引文方法已成为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WebofScience可以在网络环境下直接使用,并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定制。2:ISI最新开发的信息产品解决方案被称为ISI Web of Knowledge(http://isiknowledge.com/),它可以为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界、企业、政府和非赢利组织开展研究活动提供信息支持。WebofKnowledge将跨学科的(以及细化的)论文著录、评估和分析工具、信息管理工具等集成在一起,是一个基于互联网(WWW)所建立的新一代学术信息资源整合体系。ISI的辅助产品(2种)此外,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也以影响因子方面的研究而著称。ISI开发的I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ISI基本科学指标)收集和分析SCI、SSCI中所收录的10多年来的高质量学术期刊中出版的研究文献及其参考文献(引文),运用引文分析等科学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按照不同分类提供相关数据,并展开分析和排序。ISI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有助于确定关键的科学发现,评估研究绩效,掌握科学发展的趋势和动向,了解各个研究领域中最依靠的国家、研究机构、科学家、论文和期刊,确定特定研究领域中的研究产出与影响。2001年,ISI还创立了ISI Highly Cited.comSM(这是一个介绍世界最有影响、被引次数最多的科学家的网站),引入了ISI科学基本指标(I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SM),为衡量科学趋势和为国家、研究人员、研究机构、公司期刊的表。现排名提供了有力的评价工具。目前,ISI的首席执行官(CEO)是MikeTansey。二: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SCI)SCI简介:《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出版的一种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也是当前世界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重要期刊文摘索引数据库。SCI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其中以生命科学及医学、化学、物理所占比例最大,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SCI创建于1961年,其创始人为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所长Eugene Garfield(1925-09-15)。它主要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评估文章的学术价值,还可以迅速方便地组建研究课题的参考文献网络。利用它,可以检索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农业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方面自1945年以来重要的学术成果信息。SCI还被国内外学术界当做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和进行学术排名的重要依据。目前,SCI的出版形式包括印刷版期刊和光盘版及联机数据库,现在还发行了互联网上Web版数据库。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完善,已从开始时单一的印刷型发展成为功能强大的电子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大型多学科、综合性检索系统。目前,SCI涵盖学科超过100个,主要涉及农业、生物及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及应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及化学;行为科学。SCI将来源期刊数量划分为SCI和SCI-E。SCI指来源刊为3500多种的SCI印刷版和SCI光盘版(SCI Compact DiscEdition,简称SCICDE),SCI-E(SCI Expanded)是SCI的扩展库,收录了6650余种来源期刊,可通过国际联机或因特网进行检索。ISI通过它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其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所谓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是指报道这些成果的文献大量地被其它文献引用。即通过先期的文献被当前文献的引用,来说明文献之间的相关性及先前文献对当前文献的影响力。SCI以《期刊目次》(Current Content,简称CC)作为数据源,目前,自然科学数据库有五千多种期刊,其中生命科学辑收录1350种;工程与计算机技术辑收录1030种;临床医学辑收990种;农业、生物环境科学辑收录950种;物理、化学和地球科学辑收录900种期刊。各种版本收录范围不尽相同。这其中,含有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约4500种;扩展版收录期刊6650余种。SCI每年收集论文数达六七十万条。SCI的索引形式:SCI主要摘录科技期刊和专利。被选用的期刊上所刊载的每篇文献,包括论文(无代号)、摘要(A)、评论(B)、编辑部文章(E)、通讯(L)、会议资料(M)、专利(P)、评论和书目(R)都逐一加以摘录。尤其把每篇文献后所附的参考文献一一认真著录,并按照一定格式编排起来。在论文索引方面,它是以来源索引为基础,另配有四种引证索引(即作者引证索引、专利引证索引、主副事物引证索引及机构引证索引)。SCI的索引方式有4种。引文索引(Citation Index)按第一作者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用于检索作者发表的论文;期刊源索引(Source Index)按每篇论文的完整文题排列,用于检索论文主要内容;主题词索引(Permuterm Subject Index)通过标题词汇或主题词查找某学科、某专业方向涉及文献,光盘版已通过SCI’sKey Words Plus追溯出现在论文所引参考文献中的单词、词组与短句,扩充了印刷版的容量;机构索引(Corporate Index)按地域、字母顺序排列,检索每篇论文的所属机构,或某机构用于统计所发表的论文,也可用光盘版与在线版方便地查找此索引三: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SSCI)SSCI简介: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它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据ISI网站2006年公布的数据显示,SSCI全文收录1876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选择收录(Selectively Covered)期刊为1300多种。现收录有中国大陆的期刊3种,台湾的期刊7种SSCI最早创刊于1969年,收录数据从1956年至今,是社会科学领域重要的期刊文摘索引数据库。数据覆盖了历史学、政治学、法学、语言学、哲学、心理学、图书情报学、公共卫生等社会科学领域。SSCI收录期刊1979种,覆盖了历史学、政治学、法学、语言学、哲学、心理学、图书情报学、公共卫生等社会科学领域。SSCI与SCISCI是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英文缩写,从功能上说是一种学术论文检索工具和数据库,从内容上说是以收录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论文为主。SSCI从功能上说也是—种学术论文检索工具和数据库,只不过它是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英文缩写,从内容上说是以收录社会科学的论文为主。近几年来,在国内大学论文排名、研究基金申请、个人职称晋升等竞争中,SCI论文数越来越成为一项重要依据,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几乎言必称SCI。国内许多大学都提出了下世纪初把自己办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而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应当拥有较多的SCI论文数,这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然而,SSCI却在国内受到冷遇,很少有人提及。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不仅应当拥有较多的SCI论文数,还应当拥有较多的SSCI论文数,尤其对于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学更是如此。SSCI对其收录期刊范围的说明中明确告知该数据库中有一部分内容与SCI重复,这是因为学科之间本身有交叉,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的研究在文献中的自然反映。SSCI覆盖的学科范围。SSCI覆盖的领域包括:人类学,区域研究,商业,商业金融,传播学,犯罪学与刑罚学,人口统计学,经济学,教育与教育研究,特殊教育,环境研究,人机工程学,种族研究,家庭研究,地理学,老人病学和老人学,健康政策与服务,历史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史,工业关系与劳工,情报学与图书馆学,国际关系,语言与语言学,法学,管理,法医学,护理学;哲学,规划与发展,政治学,精神病学,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生物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数学心理学,心理分析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公共管理,大众健康,康复,社会问题,社会科学-生物医学,社会科学-交叉学科,社会科学-数学方法,社会工作,社会学,恶习,运输,城市研究,女性研究等。无疑,这些学科的研究水平对于衡量—个国家的研究水平是极其重要的;对—个国家的繁荣与发展,更至关重要。四: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A&HCI)A&HCI即《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rts and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简称A&HCI),它是艺术与人文科学领域重要的期刊文摘索引数据库,它与SCI和SSCI一起共同构成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的三大核心数据库,其特点也是收录引文文献,目前收录1300种国际权威的期刊作为文献源。1976年,ISI创办了A&HCI,它收录数据从1975年至今据ISI网站最新公布数据显示:A&HCI收录期刊文献数据覆盖了语言与语言学、文学、哲学、宗教与神学、古典研究、历史、考古、艺术、建筑、表演艺术等社会科学领域,计9大学术领域共28个学科。A&HCI收录的期刊绝大部分为美国和欧洲的顶级学术期刊,较少收录亚洲等地区的学术期刊,收录期刊亦以英文期刊为主。中文期刊中,目前收入A&HCI有《亚洲艺术》、《中国史研究》和《当代中国思潮》等几种,港台地区仅有“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被收录。我国学术界对SCI、SSCI都比较熟悉,但是对A&HCI似乎还缺乏了解,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学科分类同西方的学科分类有所不同。西方的学科共分自然科学(Science)、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艺术与人文学科(Arts and Humanities)三大类,而在我国,学科只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艺术与人文学科被包括在社会科学内。五: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ISTP)ISTP,即《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Technical Proceedings,简称ISTP),它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的网络数据库Web of Science Proceedings中两个数据库(ISTP和ISSHP)之一。ISTP创刊于1978年,它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编辑出版,主要收录国际上著名的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科技会议文献,包括一般性会议、座谈会、研究会、讨论会、发表会等的会议文献,涉及学科基本与SCI相同。ISTP所收录的数据包括生命科学、农业、环境科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化学、物理学、工程技术和应用科学等学科,其中工程技术与应用科学类文献约占35%。从1990-2003年间,ISTP和ISSHP(后文将要讲到ISSHP)共收录了60,000个会议的近300万篇论文的信息。ISTP收录论文的多少与科技人员参加的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多少或提交、发表论文的多少有关。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外举办的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占被收录论文总数的64.44%。六: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ISSHP)ISSHP,即《社会科学和人文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ocial Sciences&Humanities Proceedings,简称ISSHP),它于1979年由ISI创办,其数据涵盖了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科学领域的会议文献。这些学科包括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文学、历史学、公共卫生等领域。七: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EI)EI,即《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简称EI),它是全世界最早的工程文摘来源,也是目前世界著名的工程技术类综合性检索工具。EI创刊于1884年,最初由美国工程情报公司(Engineering Information Co.)编辑出版发行,它主要收录工程技术领域的科技期刊和会议论文,其所收录文献的范围几乎覆盖工程技术各个领域的数据,涉及到材料工程、地质、电工、电子、通信、动力、核技术、化学、工业工程、环境、机械工程、计算机和数据处理、交通运输、金属工艺、控制工程、矿冶、能源、材料科学、农业、食品技术、汽车工程、生物工程、石油、食品、数理、水利、土木工程、医学、仪表、应用物理、宇航、照明、光学技术和自动控制等学科领域。目前,EI选用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15个语种的工程技术类会议录、科技报告、标准和图书等出版物。EI数据库每年新增约50万条文摘索引信息,分别来自5100种工程期刊、会议文集和技术报告,其中大约22%为会议文献,90%文献的语种为英文。EI每月出版1期,每期文摘1.3万至1.4万条,年报道文献量16万余条。每期EI均附有主题索引与作者索引,每年还另外出版年卷本和年度索引,年度索引还增加了作者单位索引。EI的出版形式有印刷版、电子版及缩微胶片。EI具有综合性强、资料来源广、地理覆盖面广、报道量大、报道质量高和权威性强等特点。1992年,EI公司开始收录中国期刊,并于1998年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了EI中国镜像站。八: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CSSCI)CSSCI的由来与发展:CSSCI,即《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Index,简称CSSCI),它是南京大学1997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研制的一种中文社会科学研究信息检索的产品。2000年,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专门从事CSSCI的研究与开发工作。2000年,CSSCI引文数据库的构建工作完成,并相继研制成功了CSSCI数据库网络版和光盘版。2001年,在教育部指导下,成立了由17所著名高校科学研究与管理专家组成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CSSCI被列为教育部重大研究课题攻关项目,2004年,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将CSSCI列为国家重大研究课题。CSSCI遵循文献计量学规律,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全国2800余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来源期刊。现已开发的CSSCI收录了1998以来的数据,其来源文献54万余篇,引文文献320余万篇。该项目成果填补了我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目前,教育部已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名优期刊的评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指标。CSSCI的主要形式:CSSCI是我国社会科学重要文献引文统计信息查询与评价的主要工具,它以中文社会科学期刊登载的文献为数据源,通过来源期刊文献的各类重要数据及其相互逻辑关联的统计与分析为社会科学研究与管理提供科学、客观、公正的第一手资料。CSSCI来源期刊的遴选遵循文献计量学规律,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全国2800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来源期刊。CSSCI的遴选程序是:按照近3年期刊他引影响因子对所有学术性社科期刊分学科进行排序;按照“高进低出”的原则确定各学科预选来源期刊;预选来源期刊提交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审议,最终确定年度来源期刊。CSSCI提供的信息检索途径有:(1)来源文献检索。它包括篇名、作者、作者所在地区及机构、刊名、关键词、文献分类号、学科类别、学位类别、基金类别及项目、期刊年代卷期等。(2)被引文献的检索。它包括被引文献、作者、篇名、刊名、出版年代、被引文献细节等。(3)优化检索.包括精确检索、模糊检索、逻辑检索、二次检索等。不同途径的检索结果按发文信息或被引信息分析统计,并支持文本信息下载。CSSCI的收录期刊:CSSCI收录期刊采取两年一次动态调整的方式:2001年度,首次列入来源期刊共419种,另加海外华文期刊16种;2003年度,收录的来源期刊调整为418种;2006年度,收录的来源期刊调整为493种;2008~2009年度,所收录的来源期刊为528种,此外还列出了扩展版的来源期刊152种,以及来源集刊86种。九: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CSCD)CSCD,即《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它属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创办的我国学术期刊全文检索与评价数据库,是我国知识信息生产、传播、应用和期刊评价、管理的现代化运作平台,以光盘和网络等形式向国内外读者提供动态知识服务,并为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进行期刊评价提供基础数据,为新闻出版总署等有关期刊管理部门提供数据。CSCD收入我国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近千种,其中核心库来源期刊670种,扩展库期刊为378种,已积累了从1989年至今的论文记录近100万条,引文记录近400万条。CSCD除具备一般的检索功能外,还提供新型的索引关系——引文索引。使用该功能,用户可迅速从数百万条引文中查询到某篇科技文献被引用的详细情况,还可以从一篇早期的重要文献或著者姓名入手,检索到一批近期发表的相关文献,对交叉学科和新学科的发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CSCD除提供文献检索功能外,其派生出来的中国科学计量指标数据库等产品,也成为我国科学文献计量和引文分析研究的强大工具。CSCD具有建库历史悠久、专业性强、数据准确规范、检索方式多样、完整、方便等特点,自提交使用以来,深受用户好评,被誉为“中国的SCI”。CSCD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共遴选了1048种期刊。其中,英文刊40种,中文期刊1008种;核心库期刊670种,扩展库期刊378种。。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扩展库的来源期刊也经过大范围的遴选,是我国各学科领域较优秀的期刊。

恐色症

SCI、SSCI、CSSCI等等核心期刊,都是些什么?(peerhelper)

1 SCISCI即《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简称ISI)创建的,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评估文章的学术价值,还可以迅速方便地组建研究课题的参考文献网络。SCI创刊于1961年。经过40年的发展完善,已从开始时单一的印刷型发展成为功能强大的电子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大型多学科、综合性检索系统。SCI从来源期刊数量划分为SCI和SCI-E。SCI指来源刊为3500多种的SCI印刷版和SCI光盘版(SCI Compact Disc Edition, 简称SCI CDE),SCI-E(SCI Expanded)是SCI的扩展库,收录了5600多种来源期刊,可通过国际联机或因特网进行检索。SCI涵盖学科超过100个,主要涉及农业、生物及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及应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及化学;行为科学。 2 SSCI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 所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1999 年SSCI全文收录1809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 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选择收录 (Selectively Covered)期刊为1300多种。 3 CSSCI科学引文索引是从文献之间的引证关系上,揭示科学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引文的统计与分析,可以从一个重要侧面揭示学科研究与发展的基本走向,评价科学研究质量,为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与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2000年该项目完成了CSSCI引文数据库的构建工作,相继研制成功了CSSCI数据库网络版和光盘版。经过数年的努力,现已开发的CSSCI(1998—2004年)7年数据并在国际互联网上和国内电讯网上向社会各界提供多种形式的查询服务,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该项成果填补了我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目前,教育部已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考核指标。CSSCI数据库已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等100多个单位购买使用,并将CSSCI作为地区、机构、学术、学科、职称、项目、成果评价与评审的重要依据。作为我国社会科学主要文献信息统计查询与评价的重要工具, CSSCI提供多种信息查询、检索途径,可以为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国内社会科学研究前沿信息和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为社会科学管理者提供地区、机构、学科、学者等多种类型的统计分析数据,从而为制定科学研究发展规划、科研政策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参考。4 北大核心北大核心是学术界对某类期刊的定义,一种期刊等级的划分。它的对象是中文学术期刊。是根据期刊影响因子等诸多因素所划分的期刊。北大核心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众多学术界权威专家鉴定,国内几所大学的图书馆根据期刊的引文率、转载率、文摘率等指标 确定的。确认核心期刊的标准也是由某些大学图书馆制定的,而且各学校图书馆的评比、录入标准也不尽相同,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从影响力来讲,其等级属同类划分中较权威的一种。是除南大核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以外学术影响力最权威的一种。5 南大核心南大核心是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组织评定的,两年一评。通过对全国所有符合两月以下出版及非一刊号多版的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学术性期刊,进行他引影响因子分析,指某刊在统计当年被CSSCI来源期刊文献引用该刊前2年所登载的文章的篇次(不含该刊自引)与前2年该刊载文量之比;总被引频次指某刊被统计当年被CSSCI来源期刊文献所引用该刊创刊以来登载的文章的总篇次(含该刊自引)。结果最靠前的的刊物,就是南大核心来源期刊。目前南大核心来源期刊,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从影响力来讲,其等级属同类划分中国内最权威的一种,入选难度高于北大核心。 6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简称CSCD)。创建于1989年,收录我国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千余种。目前已积累从 1989 年到现在的论文记录3714291 条,引文记录 38942322条。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内容丰富、结构科学、数据准确。系统除具备一般的检索功能外,还提供新型的索引关系——引文索引,使用该功能,用户可迅速从数百万条引文中查询到某篇科技文献被引用的详细情况,还可以从一篇早期的重要文献或著者姓名入手,检索到一批近期发表的相关文献,对交叉学科和新学科的发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还提供了数据链接机制,支持用户获取全文。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具有建库历史最为悠久、专业性强、数据准确规范、检索方式多样、完整、方便等特点,自提供使用以来,深受用户好评,被誉为“中国的SCI ”。7 医药类统计源期刊(1)科技“核心期刊”实行三年动态管理:三年评定一次,一次评定三年有效。这对所有科技期刊都是一个动态激励机制。也给科技“核心期刊”管理和评定办法的进一步改进留有一定空间。(2)严格科技“核心期刊”学科领域总量指标限制:同一学科领域最多一两种“核心期刊”,宁缺勿滥,使评定出来的“核心期刊”真正起到该学科领域的风向标作用。(3)确保学术专家对科技“核心期刊”评定的权威性:在期刊管理部门的组织下成立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动态专家委员会,某个学科领域的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如何,一定要是科学学术专家说了算,不能由期刊管理部门独家评定。每次期刊评定,专家委员会人员应该有所调整,不能固定,以免走“后门”,以保证科技“核心期刊”的学术质量。8 统计源期刊统计源期刊全称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是CSTPCD的数据来源,以文献引文数据为依据,选择多项指标进行综合筛选,收录自然科学类。“统计源期刊”全称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亦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目录每年都会出现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公布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TIC)是受国家科技部委托,从1987年开始对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统计数据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好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是CSTPCD的数据来源。通过中国科技期刊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对期刊学术质量的考核,CSTPCD每年对收录期刊的范围进行调整。Ref:学术资料大全

2019年,这些国际顶尖学术期刊频频为“中国智慧”点赞

过去一年里,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科技突破是什么?或许不少人会脱口而出:第一张黑洞照片。你不是一个人,有着相同看法的还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近日,其官网盘点了2019年科学领域的累累硕果,并选出了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其中不乏中国科学家的身影。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中,居首的正是“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照片问世”。今年4月10日,在中国上海和台北、比利时布鲁塞尔、智利圣地亚哥、日本东京、美国华盛顿,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国际合作组织的科学家们同时发布了世界上首张黑洞照片。它是室女座星系团中超大质量星系Messier87中心的黑洞,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质量为太阳的65亿倍,是从地球上望去最大的黑洞之一。这是超大黑洞的第一个直接视觉证据。人类首张黑洞照片凝聚了全球200多位科学家的心血,其中包括多名来自中国的科学家。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表示,中国科学家在望远镜观测、后期数据处理和结果理论分析等方面做了突出的贡献。另一项中国科学家做出突出贡献的是“人类学‘新晋网红’——丹尼索瓦人”的科学进展。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兰州大学和德国马普进化人类学研究所学者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一件发现于我国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白石崖溶洞的古人类下颌骨化石距今已有16万年,是除西伯利亚阿尔泰山地区丹尼索瓦洞以外发现的首例丹尼索瓦人化石,也是目前青藏高原的最早人类活动证据。“上海开放的政策和丰富的政府计划推动着科研、教育和工程协同发展。这座创新中心城市正在高速向前迈进,持续吸引全球各地的重大项目、领军人才和丰厚投资。”近日,另一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刊发报道《全球创新热点之地》,介绍了上海开放创新,支持外资企业融入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近况。而此前,《自然》还选出年度十大杰出论文,由上海科学家主导的两项成果入围。12月20日,《自然》在线发表文章,展望了2020年可能会对科学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中国有两项重大计划受到关注。在航天探索领域,多个国家将开展火星探测任务——中国也计划在明年实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此外,中国在2020年将实施嫦娥五号任务,实现月面无人采样返回。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佞也

2018全国人文社科学者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数量排行榜发布!

近日,学术志联合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继续发布2018年度全国人文社科学者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数量排行榜。排在榜单第一位的,是南京财经大学的陆珉峰,2018全年共发表论文38篇。相当于每月平均3篇以上。排在榜单第二位的是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领域的程平,2018全年发表论文37篇,仅比第一名少一篇。令人感到吃惊的是,排名第三的首都师范大学的赵丕杰教授,今年已经是87岁高龄。如此高龄还在坚持写作,值得敬佩!不过,经查询,其2018年发表的论文中,有34篇都是发表在《青年记者》上,大概是专栏作家吧。即便如此,老先生积极写作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从榜单上看,也能看到很多熟悉的身影,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喻国明,中国人民大学的刘伟(目前也是该校校长),武汉大学以研究三农问题而著名的贺雪峰等。榜单也体现了不同学校的学科实力,其中,中国人民大学以12人拔得头筹,上榜的12人分别是:刘伟(经济学)、张康之(行政学)、杨立新(法学)、栾轶玫(新闻学)、孔祥智(农业与农村发展)、程光炜(文学)、 王利明(法学)、王子今(国学)、陈力丹(新闻学)、郑保卫(新闻学)、刘建军(马克思主义)、赵旭东(人类学),遍布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展示了中国人民大学强大的文科实力。排名第二的是武汉大学,共有8人上榜。作为传统的文科名校,武大的实力也是有目共睹。清华大学和南京大学并列第三,各有6人上榜。清华大学近年来文科发展迅猛,南京大学也是当仁不让。文章发表数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勤奋程度,也表明学术交流的频繁程度。我们并不一味提倡文章数量,文以质胜才是根本。发表文章是学术日常,也是学者的生活方式。在写作上,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2019已来,你打算发表几篇文章呢?本榜单统计数据来自《中国高校科研成果统计分析数据库》,由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发布。2018年全国人文社科学者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数量排行榜注:本次榜单统计的是人文社科学者在2018年的论文发表数量,不区分期刊级别,只统计第一作者论文,未包含第二季其他形式论文。统计说明:学术期刊论文:统计源以《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来源刊(含辑刊)、《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评价刊、《中国英文学术期刊国际国内引证报告》评价刊、《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TOP期刊、总署认定的学术刊且不在上述期刊名单中质量较好的新刊,取并集且排重,共计5923种期刊。作者H指数:某作者所发表的所有期刊、会议文献中,至少有H篇文献的被引频次大于等于H次。H指数越大表示优质成果的数量越多。当前数据统计时间范围为2018年。来源:学术志

父母心

期刊|《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指南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温州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是交流学术观点、展示学术成果的重要平台。《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88年,双月刊,单月2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秉承“求学问是、敢为人先”的校训与“开拓进取”的温州精神,坚持立足浙南,面向海内外的办刊方向;坚持理论、实践并重,既注重发表理论性研究论文,也重视刊登应用性研究论文;校内、校外并重,既注重发表反映本校优势学科的研究性论文,又注重刊登海内外学人的文章,每年发表外校论文占总载文量的70%以上;注重发表具有学术原创性的论文,优先刊登研究温州历史、文化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章;注重发表各学科中青年学者的文章。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要栏目有: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艺学与美学前沿问题研究、法学前沿问题研究、温州历史文化研究、文学研究、语言学研究、历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社会学研究、人类学研究、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法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文化学研究、艺术学研究等。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全文收录期刊,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优秀学报”。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3555;国内统一刊号:CN 33-1345/C。  热忱欢迎广大海内外学人投稿。  编辑部地址:温州大学南校区行政楼813室;邮政编码:325035 投稿网址:请登陆学报官网来源:温州大学学报

第五章

CSSCI|《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投稿指南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是云南省教育厅主管云南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双月刊,大16开本,160页,单月1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该刊创刊于1958年8月。从创刊到现在,曾用名《红色教师》、《教育革命》、《昆明师院学报》,1984年4月昆明师范学院更名云南师范大学,学报页因此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改名后一段时间正式成为双月刊。历任负责人或主编为王云、陈昌炽、张运贵、余嘉华、刘正强、陈朝慧、杨德华、赵云生、罗骥。现任主编:周智生;常务副主编:杨恬,副主编:黄龙光。《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秉承西南联大自由和民主的学术精神,关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努力站在学术发展的前沿 ,注重文章思想性的同时也注重其学术性的创新与探索。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现为“中国百强社科期刊”“教育部名栏入选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云南省优秀期刊”。 本刊主要栏目:中国边疆学研究 语言国情研究 人地关系研究 民族学人类学研究 法学研究 社会学研究 经济学研究 教育学研究投稿指南为适应我刊办刊水平和学术影响力迅速提高的需要,提高投稿和审稿效率,进一步维护作者权益,系统已于近期升级为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期刊稿件管理系统”,将实行期刊稿件在线投稿、审稿。如您有新的稿件需要投稿,请通过云南师范大学网页的“学报编辑部”或直接登录官网进入系统,点击所要投稿刊物(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的“作者中心”,然后按照下列步骤逐步操作:1.注册:按照提示分两步完成注册,注册项后面标注(必须)的为必填项目。2.投稿:注册完成后点击“作者中心”界面,输入自己的用户名、密码登录即可进行投稿,请按照“向导式投稿”的提示投稿,每一步骤完成后点击“下一步”。所填项目后标注(必须)的为必填项目,有的项目没有内容的可以不填(基金项目名称、推荐审稿专家、回避审稿人等),直接点击“下一步”进入下一个页面。相关内容填写完毕并上传稿件后,进行“投稿前最后确认”,没有问题请点击“立即投稿”。3.投稿成功:投稿后如果弹出“投稿成功”的窗口,证明投稿已经完成,稿件已投到编辑部稿件处理系统。4. 作者工作界面:投稿成功后返回“作者中心”的“作者工作界面”,即可看见自己所投稿件进入审稿流程的情况,以后登录“作者中心”也可随时了解稿件的退稿、外审、修改、录用等情况。有问题和建议请联系我们,投稿问题请及时反馈。通信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一二一大街298号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邮政编码:650092来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木乃伊

理论批评与新探索:中国人类学的当下与未来

总结当前人类学的学科发展现状,无论是在文明与社会结构的比较方面,还是在更新认识视角和思想路径方面,中国人类学都表现出更为详细、深入的批评能力。在对文明、国家、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等相关研究领域的探索中,新时代的中国人类学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学科使命。人类学在中国担负着与西方人类学不同的任务,从20世纪上半叶至今,中国人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域包括:关于中国社会基本结构的认识、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路径的讨论、对中华民族及其内在结构的民族理论建构、对海外社会的比较研究等。尽管西方后现代主义人类学的碎片化趋势对当前的中国人类学有所影响,但在重归基本问题的讨论时,学界仍旧取得了不少新的理论进展。这些理论进展与重新反思既有人类学理论的努力密切相关,对摆脱西方中心论、建设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事业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合作日益加深,以社会科学为支撑形成国家间有效对话的需求日益迫切。有效的国际对话既涉及对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的认识,更包含了中国对自身和世界的清晰表述,例如“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这些表述内容是人类学正在承担的重要研究课题。2020年恰逢多位重要的中外人类学家诞辰或逝世纪念之年,借此契机举办的学术纪念活动和发表的期刊文章,集中体现了近年来人类学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本文仅就代表性的学术成果做挂一漏万的概述。文明与国家:古典学的回归与印欧社会比较研究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导致人类学以国族为单位的研究趋势盛行已久,王铭铭则提倡一项称为“文明人类学”的研究。他认为,从文明体而非西方式民族国家的角度理解中国才是更恰当的认识中国的途径,因此要借鉴古典学的相关研究,将文明体视为“超社会体系”,以考察“广义人文关系”的民族志拓展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举办的“学术传统的孕育和涵化:葛兰言的学术世界”系列论坛中,王铭铭组织多位学者就华夏、印欧、古希腊文明展开比较,并提出对道德人格模范的重视是中国文明区别于以宗教和法律为核心的欧洲文明的主要特征。“文明人类学”对解决西方理性主义文明论和极端国族主义文化论的对立所带来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学对人类社会早期国家形成机制的研究丰富了学界对国家形态的理解,在过去将近半个世纪中,萨林斯的“陌生人—王”理论对中国人类学的研究范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近来开始出现一些新的理论范式挑战它的地位。2020年第九届社会理论工作坊的“制度、仪式与神话:皇(王)权的古典理论”专题,内容涉及西汉和清朝的皇权、吐蕃王权、古希伯来王权以及《尚书·尧典》篇和《尚书·金滕》篇的研究,建立起中国王权、印欧式王权和古希伯来王权的类型学,并对上古、中古和近古时代中国王(皇)权内在结构的变化做了充分讨论。梁永佳通过《老子》中的“贵货”和“不积”两个概念重新将特罗布里恩德的库拉社会解读为“小国寡民”的非文明状态,阐释了“圣人”的“不贵货不积”与“老人”的“贵货不积”作为排斥等级制发生与抑制权力演化的两种社会学机制。张亚辉对莫斯“礼物”理论的再分析强调,部落社会头人之间建立的契约联盟是自然法的社会基础,武士通过礼物构建的契约在罗马债法中得到体现,走出现代社会道德困境的希望或可寄托于对日耳曼法精神的继承。新时代的新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是费孝通提出的理解中国的民族关系最为重要的理论成果。中国现代性的发展在民族问题层面带来的影响,驱动人类学者对“民族主义”做出回应,推进对“民族共同体”的学术研究。在中华民族的理论表述方面,杨建新认为,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共同体,中华民族的稳定性结构、多元性多样性结构、同质性一体性结构和自调自保性结构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关凯强调,中华文明以“天下观”为中心的政治哲学对论述和实践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与政治的一体性两种特征的结合提供了思想资源;张亚辉指出,中华民族是由王权确定的法权主体和Ethnos过程形成的族团两个层面构成的。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徐杰舜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合力论、中国历史的政治遗产“大一统”理念和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构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术支撑。何明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提出民族研究要实现从本质论到实践论、从实在主义到关系主义的转变,重构中国民族学的知识体系。石硕认为,文化是民族和国家的根基,人类学的文化研究担负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与责任。纳日碧力戈认为,除历史传统、语言文化和政治制度之外,铸牢共同体意识还需伦理担当、美学感召和意志推动。关于民族主义,范可认为它最初与一定历史时期民族意识的觉醒有关,并非一直代表着排外倾向,在此意义上民族主义的叙事与认同并非全无积极意义。经济人类学的理论对话与中国现代化方案费孝通的经济人类学研究与英国经济史学家托尼的对话是当前中国经济人类学讨论的重要理论问题。杨清媚认为,费孝通所主持的系列研究意在解决村落与世界体系的并接问题,主要着力点是经济实践、社会组织和社会心态三个方面,对现代市场下社会处境的理解的差异成为费孝通与托尼对话的基础。费孝通所规划的以乡土工业为基础的中国现代化转型道路包含了这样的社会关怀,即中国既要警惕大工业可能带来的社会解体的危险,又要发展新的社会组织,实现人的精神世界的现代化。张亚辉提出,中国长久处于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促使托尼提出效仿荷兰和英国的园艺改革方案,而费孝通则出于对现代市场对中国沿海农村影响的敏感而提出以“原工业化时期”的英国为参考的乡土工业化方案。世界性社会中的海外民族志定位与规范近十多年来,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云南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推动海外民族志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海外民族志的学术成果积累渐成规模。高丙中借用费孝通的“世界性社会”来指涉改革开放以来所面临的局面,强调海外民族志的知识生产在“世界人类学群”中确立表述主体的重要性,他将人类学作为联结世界的知识工程的“基础设施”,主张人类学应该在中国深度介入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包智明则将海外民族志界定为“中国人类学对于海外社会文化进行的规范的民族志研究及其成果”。龚浩群认为在海外民族志研究中,“他者”不能作为单一的对象,而应将其作为方法,突出文明与他者之间的转化机制。基于海外民族志的研究经验,阶段性的总结人类学学科定位和学科规范的《关于中国人类学的基本陈述(2.0版)》已经拟定并发表。人类学本体论转向的中国回应人类学的“本体论转向”是当前在西方人类学和中国人类学中得到热烈讨论的一个现象,其目的是超越自然—文化的二元对立论。2009年在巴黎举办的题为“视角主义与泛灵论”的一场辩论可以视为这一人类学新思潮的标志性事件,辩论的双方是法国的德斯科拉教授和巴西的维韦罗斯·德·卡斯特罗教授,前者提出了万物有灵论、自然主义、图腾论与类比论等四种关于自然与文化、物质与精神的本体论类型,后者则主张视角主义(万物有灵论)是一种系统的哲学,不同的自然共享同一种文化。王铭铭认为,经历过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民族志的“知识论转向”对民族志知识的权力本质反思之后,90年代以来兴起的不同民族志传统区域的书写促成了“新本体论的回归”,其重点是“对象世界”的本体论阐述。朱晓阳提出,人类学的本体论转向产生了“非认识论的(即本体论的)相对主义”视角,在“地势学”的讨论中,他主张引入“栖息视角”和“彻底解释”作为理解地势学的方法论途径。文化与本体论转向视角中的灾难人类学汶川地震之后的十多年来,中国人类学尝试以本学科视角对灾难做出回应,不断探索研究灾难的理论与方法。截至目前,学界已举办多场灾难人类学学术研讨会。纳日碧力戈总结了灾难人类学的四种研究取向,即考古和历史取向、政治—生态取向、应用取向、社会—文化及行为取向。李永祥指出,灾害不仅是一种自然事件,也是一种社会与文化事件,灾难人类学的核心是对灾害进行文化建构。张原和汤芸主张灾难研究依托于本体论转向,将灾难置于生活整体中进行考察,对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社会结构、价值观念与历史实践进行反思。总结当前人类学的学科发展现状,无论是在文明与社会结构的比较方面,还是在更新认识视角和思想路径方面,中国人类学都表现出更为详细、深入的批评能力。在对文明、国家、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等相关研究领域的探索中,新时代的中国人类学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学科使命。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赵珽健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寒武纪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成立60周年暨中国特色民族道路与新时代民族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会议现场。2018年9月26日,庆祝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建所60周年大会暨中国特色民族道路与新时代民族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全国政协马飚副主席专门致电表示祝贺,全国政协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王伟光发来贺词。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谢伏瞻发来贺信。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李培林做重要讲话。国家民委专职委员、中央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张京泽,中共中央统战部二局副局长路晓峰出席讲话。来自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事务委员会,全国50多所大学、科研院所和相关出版机构,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各职能部门与研究机构的领导、嘉宾、专家学者到会祝贺。与会嘉宾首先参观了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成立60周年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图片展,观看了影视人类学研究室专为庆祝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成立60周年制作的专题影片《美美与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成立六十周年影志》。成果展、影像志展出和播放了一大批珍贵的档案资料,展示了民族所专家学者深入田野调查研究的纪实影像,记录了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不平凡的60年。民族学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建所后,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民族识别、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和语言调查等重大工作,主要负责组织编写完成了《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为奠定我国民族工作和民族研究的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后,民族所又主持开展了两次全国规模的民族大调查,围绕国家民族工作的重点,包括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等,进行理论和实证方面的深入研究与阐释;为适应民族工作的新形势,还积极参与建设西藏、新疆等重点智库,做专门研究。在服务党和国家民族工作和民族研究事业基础上,民族研究所先后涌现出众多耳熟能详、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和专家学者,如包尔汉、翁独健、牙含章、费孝通、傅懋勣、王筠、秋浦、黄静涛、杨堃、王静如、冯家昇、金鹏、柳陞祺、刘荣焌、陈述、罗致平、王森、罗季光、李有义、喻世长、王辅世、刘尧汉、照那斯图等;一批批中青年学人在研究所浓厚学术氛围的滋养下不断发展,成长为学界中坚和骨干人才。同时产生了一批学术上具有开创性,在学界具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如《中国民族史》(8卷本)、《中国民族关系史》、《中国新发现语言研究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调查丛书》、《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图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报告》(丛书)、《中国民族发展报告》(蓝皮书)等。建所6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研究领域涉及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语言、宗教、文化、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世界民族问题等诸多学科,具备多学科、综合性的学科体系和结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承担重要使命,具备鲜明学科特色的研究所。该所还主办了《民族研究》《民族语文》《世界民族》等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主打学术走出去的《人类学民族学国际学刊》,管理中国民族研究团体联合会和9个国家一级学会,建立了3个院属研究中心,担当着中国民族研究学术重镇的重要角色。谢伏瞻在贺信中,充分肯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60年来取得的成就和做出的贡献,赞扬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紧紧围绕我国民族问题、民族工作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推出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涌现了一批知名专家学者,产生了重要的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为繁荣发展民族学研究,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谢伏瞻院长指出:新时代民族研究事业任重道远、使命光荣。为此,希望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致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40周年的贺信为根本遵循,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关切,聚焦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实现各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共同繁荣发展、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等重大问题,开展前瞻性、针对性、战略性、综合性研究,提出有理论厚度和实践价值的对策建议,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实现让各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做出新的贡献。李培林的讲话,从百余年来民族学与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角度,强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学术传承和历史使命。他指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发展,伴随着中国由封建王朝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型,伴随着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艰难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学人类学不仅为认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格局提供了重要理论工具,也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开展的少数民族语言、社会和历史调查,为确认和保障少数民族在国家政治、社会中的平等地位提供了客观依据,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现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共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包括民族所在内的人类学民族学界,围绕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等现实问题,努力探索符合民族地区生态、人文环境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为推动民族地区全面脱贫,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李培林希望民族所的同仁和与会专家学者,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在学术前辈筚路蓝缕、辛勤耕耘所打造的学术百花园里,再接再厉,不断开拓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张京泽代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央民族大学致辞。他强调,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与中央民族大学的特殊的渊源,双方紧密联系,共同致力于我国民族研究事业。在双方合作的基础上,完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在20世纪90年代的第二次和2010年以来的第三次大规模调查研究中,中央民族大学师生广泛参与,成为调查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力量。60年来,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同中央民族大学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为中央民族大学的学生培养、教学科研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正是在六十载的精诚合作,一甲子的紧密联系中,中央民族大学和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结成了亲密的友谊!展望未来,在“双一流”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等制度政策的支持下,希望双方继往开来,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化合作,为我国民族工作和民族研究事业做出新的贡献。王延中所长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致辞。他全面回顾民族研究所60年的成长发展历程,总结民族所持续开展民族调查、努力打造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学术殿堂、加强民族研究领域重要智库建设、加强学科基础和学术传播平台建设、培养民族研究专门人才等方面的工作,以及所取得的重要学术成果。王延中代表民族所全所同志对党中央、中央有关部门、院党组的亲切关心关怀,对院职能部门和院兄弟单位的支持帮助,对中央民族大学等各有关单位的密切合作和大力支持,对所有关心关注民族所发展的各界朋友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由衷的敬意;代表所领导对为民族所发展建设呕心沥血、做出贡献的所有员工尤其是老领导、老前辈和老同志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谢。最后,他还从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地位,坚持以党和国家关心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问题为主攻方向,认真学习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民族学人类学学术研究的重大意义,以及落实加快中国特色民族研究和民族学人类学学科体系、学术话语、话语体系创新等方面,对民族所的未来工作设想做了汇报;并向民族所全体同仁提出,把谢伏瞻院长贺信强调的研究重点落实到位,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致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40周年的贺信为根本遵循,把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建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坚强阵地,为党和国家民族工作切实发挥好思想库、智囊团作用,为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增强各民族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做出更大贡献,努力培养一流人才,多产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并且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一流科研成果,促进新时代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研究事业繁荣发展。大会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和专家学者,在会议几个阶段的主旨发言和自由发言中,热烈祝贺民族所建所60周年,畅谈交流60年来中国民族工作和民族研究的成就和经验,以及未来的工作目标与发展前景。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方勇、所长王延中、副所长尹虎彬分阶段主持,民族所全所员工、离退休人员和各界嘉宾近300余人出席了大会。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等民族研究相关单位发来信函对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成立60周年表示祝贺。

摇摇欲坠

论文写好了,但投什么期刊呢?学术期刊SCI、EI、C刊…到底是什么?

1、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简称 SCI )于1957 年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简称 ISI)在1961 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SCI所收录期刊的内容主要涉及农业、生物学、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应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科学研究领域,选用刊物来源于40多个国家,50多种文字。其中以生命科学及医学、化学、物理所占比例最大,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2、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简称ISTP)创刊于1978年,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编辑出版。该索引收录生命科学、物理与化学科学、农业、生物和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和应用科学等学科的会议文献,包括一般性会议、座谈会、研究会、讨论会、发表会等。其中工程技术与应用科学类文献约占35%,其他涉及学科基本与SCI相同。ISTP收录论文的多少与科技人员参加的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多少或提交、发表论文的多少有关。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外举办的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占被收录论文总数的64.44%。3、EI《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是供查阅工程技术领域文献的综合性情报检索刊物。简称EI,1884年创刊,年刊,1962年增出月刊本。由美国工程信息公司编辑出版。每年摘录世界工程技术期刊约3000种,还有会议文献、图书、技术报告和学位论文等,报道文摘约15万条,内容包括全部工程学科和工程活动领域(机械工程、机电工程、船舶工程、制造技术等;矿业、冶金、材料工程、金属材料、有色金属、陶瓷、塑料及聚合物工程等;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结构工程、海洋工程、水利工程等)的研究成果。4、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简称CSCD)。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于1989年创建,收录我国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千余种。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是我国第一个引文数据库。其来源期刊每两年遴选一次。每次遴选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数据来自于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定性评价则通过聘请国内专家定性评估对期刊进行评审。定量与定性综合评估结果构成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TIPS以上是自然科学领域比较权威的索引目录。其中,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 SCI 最为重要。SCI的含金量不言而喻啦,所以各位同学努把力,争取多发SCI!5、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简称SSCI)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SSCI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6、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为“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缩写为CSSCI,即我们常说的“C刊”。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数据库,用来检索中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标志性工程。CSSCI遵循文献计量学规律,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全国2700余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来源期刊。目前收录包括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在内的25大类的500多种学术期刊,现已开发的CSSCI(1998—2009年)12年度数据,来源文献近100余万篇,引文文献600余万篇。7、中文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又称中文核心,北大核心,指被北大图书馆每三年出版一次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列出的期刊。北大核心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众多学术界权威专家鉴定,国内几所大学的图书馆根据期刊的引文率、转载率、文摘率等指标确定的。确认核心期刊的标准也是由某些大学图书馆制定的,而且各学校图书馆的评比、录入标准也不尽相同,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从影响力来讲,其等级属同类划分中较权威的一种。是除南大核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以外学术影响力最权威的一种。现在我可是懂了大家平时说发SCI是什么意思了。可我具体应该发哪一本期刊呢?不要着急,这期我们为大家介绍了期刊的分类,下期我们会按照不同的学科,详细介绍各领域的权威刊物。不知道上面的介绍有没有解答你的疑惑呢?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留言互动,也欢迎大家提名你们专业的“最牛期刊”。来源:上海交大研究生 审核丨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