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译文分享」人类行为模式改变的研究论证野芦苇

「译文分享」人类行为模式改变的研究论证

人类行为模式的改变为什么这么困难,怎样才能更好的改变行为模式。前言我们对“改变、变化”这一词并不陌生,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临时有事会取消之前约定好的聚会或者重新规划商务会议的时间。既然改变对于我们来说这么容易,那么为什么改变我们的行为、习惯或者运动模式却这么难呢?主要是由于人们的行为是非常复杂而神秘的。很多人打破之前的旧习惯,取而代之的是新的行为方式,但是一旦行为改变发展成为新的习惯,它们就会变成本能。想要正确地引导我们的客户改变其行为方式,需要遵循行为本身的复杂性原则,并且要意识到改变生活方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练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他(她)们对于改变生活方式的影响。通过将合理、科学的健康教育融入到训练规划实践中去,我们可以提高服务质量,使客户获得更多的满意感。不仅仅与身材和营养健康有关,还包括了生活方式的创新和平衡。行为方式的变化是使客户实现平衡的重要道路。数十年的研究为影响我们改变行为能力的因素提供了重要线索。本篇文章对目前研究的结论进行了总结,以助于我们引导客户将不良行为习惯的改变过程作为健康生活的重要部分。一、关于行为改变的早期理论行为修正理论已经被讨论了一个多世纪,在20世纪20年代,Ivan Pavlov关于犬类的行为研究就帮助美国的心理学家John B Watson理解了人类行为的复杂性。20世纪50年代,B.F.Skinner探索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和行为与奖罚的关系。上世纪80年代,Albert Banra发表了他的“社会学习理论”(ACE 2013)。这些研究形成了描述影响人类行为的模型或框架。相对普遍的模型包括健康信念模型、计划行为理论、合理行动理论、综合行为模型和行为转变理论模型(Transtheoretical Model,TTM,Glanz,Rimer&Viswanath 2015)。研究也支持了动机式访谈和认知行为指导等策略的有效性。行为改变心理学对私人教练或其他健康专家具有重要价值。“我认为行为改变策略长期以来一直是体能专业人士训练的一部分。最近大家普遍意识到了健康专业人员在行为改变策略中培养能力的重要性,”Natalie Digate Muth, MD, MPH, RDN, FAAP说道。Margaret Moore,是Wellcoaches公司的创始人兼CEO,指出了一些适用于健身行业的研究成果:·只有20%的人准备改变健康习惯,健身计划针对的是这些准备好进行改变的人。·提高我们转变的意识需要前期进行大量的认知工作以激发自主动机以及建立信心。积极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是改变的前提,可以培养恢复能力,并且有助于保持人们对学习和成长的关注,而不是只追求成功,一味的追求成功反而更容易失败。二、文献综述以下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要求健身产业进行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加深入的思考如何通过心理变化来指导客户。如果你已经掌握了行为转变理论模型(TTM)、动机式访谈和自我决定理论,那么这些概念看起来会相对比较容易。如果大家对跨理论模型的六个阶段和十个过程不了解的话,可以花几分钟时间先看一下以下的表格,然后再返回来看目前关于行为改变方面的研究。(1)TTM,身体满意程度和活动水平研究综述:Johnson, P., et al.2012. Body satisfa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Transtheoretical Model constructsfor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 change. Body Image, 10 (2), 163–74.Johnson和他的同事利用跨理论模型来探索身体形象满意度与锻炼活动之间的关系。思路很简单:如果我们理解了身体形象如何影响我们锻炼的欲望,那么我们就可以制定出解决这些影响的计划。研究人员进行了两项研究,让1887名大学生和社区成员填写了一份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身体满意度、闲暇时间锻炼情况、锻炼变化的阶段、影响效果的障碍因素、不想锻炼的原因、决策平衡和变化的过程,这些都是TTM的核心组成部分。研究发现身体形象和自我效能之间、变化阶段和决策权衡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但是只有处于TTM的维持和最终阶段的人们才显示出这一规律。本质上来看,身体形象在TTM的六个阶段中只在最后两个阶段起了显著作用。出乎意料的是,研究数据显示,在变化的早期阶段,较高的身体满意度与更多避免运动的现象相关,这推翻了科学家最初的一个假设。因此,那些对自己身体感觉良好的研究受试者不太可能进行足够的体育活动来获得健康益处。在后面的阶段出现了转变,我们可以观察到在参加短期跑步(>6个月)和长期跑步(>5年)的运动中,较高的身体满意度和进行锻炼的倾向之间出现了显著的关联。相关性与应用:健身教练和客户都被外形导向的观念影响。我们都有强烈的意愿对外表进行改变——瘦身、塑形等等。这项研究表明我们应该放弃对身材的狭隘执念,专注于保持健康,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练出六块腹肌。我们可以尝试这些方法:·指导客户更多地关注一些量表上没有出现的因素(精力提升、改善睡眠、情绪改善、信心提升)。·鼓励客户讨论并记录他们的喜好,帮助他们更加专注自身,肯定自己,再提升自己。·建立社交网和自己的交际圈。2018年2月,Amanda Vogel在健身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健身专业人士要更了解他们的身体语言,并鼓励在市场中要关注身体的多样性,倡导平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只追求“以瘦为美”。该篇文章支持这样的观点——形成一个更健康的身体状态,而不仅仅是追求“更好看的身体”,这一点非常关键。(2)TTM与静坐行为的关系研究综述:Ho, H., Gabriel, K.P.,& Kohl, H.W. 2017. Application of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to sedentarybehavior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physical activity status. PLOSOne, 12 (4), e176330.这篇文章将TTM应用至减少久坐行为中去,这一问题在近几年的文献中尚未被解决。主要关注对象为在校大学生,研究人员调查了避免久坐现象的动机状态。它采用TTM的结构来探寻目前身体活动与久坐行为的关系。该研究向225名体育教育和参加体育课程的大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收集了有关他们在TTM准备阶段以避免久坐行为的信息,以及他们的转变过程、自我效能、决策权衡、过去一周可调整的活动和不同情境下的久坐时间。为了客观地测量活动和久坐时间,受试者连续7天都佩戴着三轴加速度计。数据分析显示了大多数学生都有久坐习惯,但是他们都希望通过运动来改变和(或)打破长时间久坐行为。有趣的是,在避免久坐行为方面,男性和女性表现出不同的变化阶段分布。女性比男性久坐的时间更多,但更多的女性认为是TTM准备阶段,而更多男性处于预期前阶段。研究人员发现,在久坐行为方面,女性进入TTM行动和维持阶段的倾向更强。研究人员注意到了在TTM阶段中的性别差异,女性在情绪释放、环境再评估、自我解放方面反应良好。男性在意识提升、反条件作用和刺激控制方面有反应。研究显示静坐和身体活动水平在TTM的结果方面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结果并未显示出久坐行为和积极参加运动时间之间有显著的关系。这表明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是独立的变量,而不是相互对立的。尽管这项研究有局限性,但它将自我报告的数据与客观数据收集测量结合起来,这一方面是独特的。相关性和应用:这篇研究提供了两种有价值的见解:·女性和男性对变化的过程有不同的反应,并使用不同的策略进行变化。这就需要我们采取个性化的方案来指导并设计干预措施。·促进积极的身体活动和减少久坐的时间可以被作为客户的不同目标。(3)TTM,营养和体型研究综述:Ho,H., Gabriel,K.P., & Kohl, H.W. 2017. Application of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tosedentary behavior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physical activity status.PLOS One, 12 (4), e176330.这篇文章针对巴西国家医疗保健系统中的女性进行了基于TTM的两个阶段的干预,以测试其对营养习惯和体型(人体测量方面的数据)的影响。第一阶段为改变阶段。第二阶段采用了基于受试者变化阶段的分组干预。71名女性受试者参加了由巴西医疗保健系统提供的免费体育锻炼和营养咨询计划。科学家将31名女性分配到对照组,将40名女性分为干预组。数据来源于一份调查问卷,身体维度重量测量和5份24小时的饮食回忆日志。对照组的女士保持正常的日常活动,每个月接受公开的营养教育。干预组被分为“行动前组”(准备阶段的预备阶段)和“行动组”(活动和保持阶段)。TTM具体阶段干预的方案是基于受试者个人的健康和营养特点实施的。在“行动前”组内的成员接受认知和体验变化过程的指导,而行动组则接受行为变化过程的指导。干预过程持续了6个月,其中包括20次研讨会。研究结果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饮食行为习惯得到提升·体型测量结果提升·成功减重·对身体形态的感知更加良好但是我们要谨慎看待研究结果,样本量较小,并且该研究没有提供证据表明干预组能够长期保持其初始状态的结果。Muth表明:“我认为这种行为转变理论模型(TTM)非常有用,它可以根据具体的个体来调整方法。”“例如,如果某位客户说——‘我不想锻炼’或者说‘是我的妻子让我来的。’那么我们如果针对他的状态制定一个活动计划,期望他进行锻炼是没有用的,这种状态不太可能取得满意的结果。”“更好的方法可能是指导客户进入认真考虑的阶段。在动机访谈中,这被称为矛盾心理。在这一阶段,可以通过辅导帮助客户说服自己改变。然后进入到下一阶段(准备阶段),最后再采取行动。(4)增加肥胖青少年的身体活动研究综述: Gourlan, M., Sarrazin, P., & Trouilloud, D. 2013. Motivationalinterviewing as a way to promote physical activity in obese adolescents: Arandomised-controlled trial using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s an explanatoryframework. Psychology & Health, 28 (11),1265–86.这一篇来自法国的研究采用自我决定理论(SDT)评估了动机访谈在肥胖青少年中促进身体活动和降低身体质量指数(BMI)的有效性。研究人员随机选了54名年龄在11-18岁之间的青少年(其中41%为女生),一组参加标准的减肥项目,另一部分人参加标准减肥项目同时加上6次动机电话访谈。研究人员预计,接受电话访谈组的成员参加身体活动更高,BMI下降更多。标准减肥计划表包括两个30分钟的部分,由一名医生介绍体育活动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说明身体活动的益处和不运动的风险;并讨论目标设定、自我监控和保持身体活动的方法,同时还提供反馈。动机访谈包括六次电话访问,访谈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意识建立、选择和解决问题、目标和计划设定、行为方式改变的结果和期望。数据收集了记录动机、感知能力、感知自主支撑、报告主观活动、客观活动和身体质量指数。数据分析显示增加了动机访谈组的受试者的身体活动时间平均增加了33分钟,BMI得到改善(尽管6个月的随机访问之后BMI未显示显著性差异)。这些结果表明动机访谈可以作为增加青少年活动和减重计划中的一部分。相关性与应用:尽管本项研究受到样本量和人数统计的限制,但其结果是有一定意义的。动机访谈可以作为改变人们行为方式的一种有效的、被广泛接受并且有意义的方法(ACE 2013;Brehm 2014)。如果您缺乏动机访谈方面的经验或知识,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资料进行了解,其实作为健身或体育行业的专业人士,我们都需要花时间来了解行为改变相关的知识。在我们获得了知识之后,就可以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去为客户解决问题。(5)在动机访谈中加入电脑信息研究综述:Friederichs, S.A., etal. 2017.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and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in aweb-based computer tailored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 A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 Psychology & Health, 31 (8), 907–30.本研究以自我决定理论和动机性访谈为基础,探讨了基于网络实践活动干预的有效性。研究人员将参与者分为两组:自我行动组(1423名参与者):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和动机性访谈的干预。积极干预组(1452名参与者):没有自我决定理论和动机性访谈的传统干预。干预源于其他理论的组合,如社会认知理论、TTM和计划行为理论。虽然两组参与者都通过短信收到了四个单独的“干预时间”,但在自我行动组的设计中,互动的程度是有意提高的。例如,自我行动组本质上是有协作和对话的,而积极干预组只是提供信息。自我行动组使用的是互动策略和具有同理心的思考方式,而积极干预组更多的注意对行为进行自我监控,并向他们提供无特定方向性的建议。自我行动组还讨论了自主动机的决定因素——对自主性、能力及有关联性的基本心理需求。积极干预组则强调意识、知识、自我认知、建模和态度。数据收集包括了基线、以及研究开始后3个月和6个月各一次。最后,自我行动组的表现并没有明显优于积极干预组。然而数据显示,与积极干预组的无方向性风格相比,自我行动组在某些方面表现更佳。相关性及应用:尽管基于计算机的活动计划似乎违反常规认知,但这项研究鼓励大家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利用技术为我们服务。总的来说,健身行业应该在不断变化的疾病模式、医疗保健环境以及技术对行为交流和体育活动影响加剧的背景下,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先进的技术进步以其特有的方式使我们联系在一起,而在其他方面却使我们与外界脱节。健身专业人士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来创造性地全面指导客户。三、小结人类行为是动态的,并受环境,社会支持,思维过程,体态形象,自我认知和动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意味着行为改变是一个心理学问题,社会心理和个体化的过程。行为转变通常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阶段。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并尊重变化的复杂性,但在许多方面它仍是一个谜。为了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我们必须首先加深对健康行为的认识,并进一步掌握不同的方法和工具,每以期给客户带来最大的收获。我们面临的工作是充满挑战性的。我们不仅需要学会更全面地了解人们为什么会改变,而且还应该了解他们如何接受和维持改变。我们的职责是指导他们正确的突破自我,激励我们的客户在变化的过程中成为更有自信和能力的挑战者。翻译:吴柳柳审译:张魏磊

明见无值

认知神经科学:人类行为研究新进展

人类行为是如何产生的?不同学科之间虽存在差异和鸿沟,但对人类行为的思考和研究从未停止过,迄今为止,这仍是具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神经科学从生物学视角出发,试图解释神经回路如何活动进而执行当前行为;认知科学则从心理学视角出发,探讨行为产生的内部认知加工过程是什么;这些过程如何通过计算机加以实现,则是人工智能关心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基因定位到光遗传学回路控制,从电生理机制到多模态的解剖和功能性结构,研究大脑活动的手段和工具日渐精益。但仅依靠对大脑和神经的研究尚不足以解释人类行为,如同研究羽毛无法解释鸟类如何飞行一般。而对人类心智及认知过程的研究,能够帮助神经科学更好地理解大脑,了解神经系统如何实现人类的感知、记忆、思维。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相结合的认知神经科学,定位为“心智的生物基础”,旨在阐明认知活动的脑机制,即人类大脑如何调用各层次上的组件,包括分子、细胞、脑组织区和全脑去实现各种认知活动。了解认知神经科学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取向,对理解人类大脑—心智—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从认知进路探索行为就产生和发展而言,认知神经科学可视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研究取向,即采用神经科学的范式研究人类认知过程,解决有关人类心智的根本问题。与外显行为不同,认知心理学关注的是那些不能直接观察但却构成了人类行为基础的内部机制和过程,如意识的起源、思维的产生和信息的加工等。认知心理学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至今,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类比计算机的信息加工,即将大脑的加工模式比作计算机的序列加工。第二阶段是以神经网络为基础的平行加工,这种联结主义认为,大脑各项功能主要依赖于神经网络的整体加工,但此阶段的模型大多是基于算法的计算模型,即人工神经网络,还未涉及具体的神经科学证据。第三阶段是嵌入环境的具身认知思潮,即将认知、身体和环境看成是一个动态的统一体,认为认知是在一定环境下,由身体提供认知内容,并由物理属性决定认知加工方式的过程。第四阶段是如今的认知神经科学,即从神经科学的视角解释人类认知过程,探讨心智与大脑的关系。因此,认知神经科学的核心仍是解决根本的认知问题,正如科莱考尔(John W. Krakauer)所强调的,仅将重心放在神经科学的研究上无法做到理解人类行为,只有通过理论和实践对行为的认知过程进行分解,并辅以神经科学研究对因果关系进行检验,才能真正理解大脑,真正理解认知,进而解释人类行为。脑科学带来新发展认知神经科学这一领域主流趋势的形成,直接原因在于神经成像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主要是为解决大脑加工模式究竟是分不同的功能模块还是作为一个整体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认知问题。不同于心理学研究中普遍参照的行为指标,认知神经科学会使用更为客观的脑成像技术作为研究依据。其中主要包含了时间分辨率较高的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 EEG)和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y, MEG)以及空间分辨率较高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EEG和MEG分别检测神经元细胞产生的电活动信号和细胞内电流产生的磁场,因此在信号传导过程中会受到介质的影响导致空间分辨率较低,其中脑磁图受介质的影响较小,但受到距离的影响很难探测到大脑深处的磁信号。得益于二者较高的时间分辨率,通过测量认知活动引起的脑电或脑磁信号的变化,就可以逆向推断出神经元活动的源定位,其中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的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被广泛应用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但也只能是对真实脑活动的粗略估计。相比之下,依据大脑对能量的消耗进行测量的PET和fMRI技术的空间分辨率就高很多。其中PET主要通过将放射性标记物注入人体,计算脑内相关物质的代谢率来测量人脑在进行认知任务时脑部血流量、糖代谢率以及耗氧量的变化,以此说明生理代谢活动和认知过程之间的关系。而fMRI技术则无需标记物,直接通过血液中氧浓度变化引起的血红蛋白磁性变化来检测执行认知功能时脑部兴奋区域的活动模式。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应用PET和fMRI技术主要通过与对照状态相减的方法,认为相减后的兴奋区域就是与特定认知任务相关的脑区。基于的前提假设是认知任务能从其他认知活动中独立分离出来,而不会相互影响。这可能并不符合实际的认知加工过程,因此想要得到更为确切的神经机制还有很多技术和理论层面的问题需要解决。但至少现在可以认为某个特定区域负责相应特定功能的观点是错误的,几乎所有认知活动都会涉及多个脑区的同时兴奋。近年来的近红外脑功能成像(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fNIRS)利用神经血管耦合规律来反推大脑的神经活动情况,能够解决以往技术由于干扰敏感和成像过程幽闭等原因无法适用于儿童(尤其婴幼儿)和自然情境的问题。也有研究采用EEG和fMRI相结合的方法以取得技术的优势互补,但考虑到依据的生物基础不同,为获取高时间分辨率和高空间分辨率的神经影像仍是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技术路线。探索心智的功能和结构认识人类自身是理解人类行为的基础,是解释人类为何会成为智慧生物的根本。如果说认知心理学的目标在于探索行为背后的认知活动和加工机制,那么认知神经科学则更加强调大脑与这些认知活动之间的关系,即探究心智的功能和结构,找到心理过程和生理过程的基本关系,阐明人脑实现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机制。对于一个复杂的信息加工系统的研究,马尔(David Marr)提出了三层次理论,即这个系统至少要包含计算理论层次、表征与算法层次以及物理实现层次,分别解决了为什么、是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第一个层次,研究者关心这个系统的计算目标是什么,想要实现怎样的功效,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对什么信息进行加工,例如人类想像鸟类一样实现飞行。第二个层次则要考虑需要进行的操作有哪些,如何对信息进行加工,如为了飞行对空气动力学进行研究。第三个层次则探讨设计何种物理系统来执行上述算法,从而解决最根本的问题,例如制造飞机来实现飞行。从研究取向上来看,认知神经科学侧重于解决第二层次的算法问题,相比于认知心理学仅对心智过程和机制进行探索,加入了对大脑的探秘,进而能帮助神经科学或电子工程学完成第三层次的实现问题。多脑互动:未来可能发展方向过去二十年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让人们对于大脑和认知有了新的理解,但人们尚不清楚大脑在普遍且具有生态意义的环境下是如何运作的,即社交互动。以往研究受限于实验范式和研究设计,难以将互动考虑在内,仅能研究孤立的大脑。但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相比于个体如何解释和加工信息,人们更应该关心人类在互动中如何形成共享的认知空间,使得在个体信息加工差异存在的情况下还能够在沟通行为中实现快速的相互理解。在社会互动背景下,依托于多人交互同步技术,即对执行社会互动任务中的不同被试进行同时的、多人的记录(多EEG、多fMRI或多NIRS同步记录)来测量人类在交流时大脑间的神经活动,探讨认知和心理活动是如何实现相互联系的。库伦(Anna K. Kuhlen)指出,通过多人交互同步技术能将大脑置于人际互动背景中,人们能够根据自己对互动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对沟通方式进行适应性的调整。这使得大脑交互研究成为可能,更为解决某些无法解释的社交障碍提供基础,为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增加了新的生态现实意义。认知神经科学的魅力,在于能够直接冲击人类对于“我是谁”的哲学思考,解决人类行为产生和形成的问题,并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开创新的路径,未来的发展和贡献可期。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6月30日第1956期 作者:谭成慧 赵源 刘电芝精彩推荐:人格神经科学:探索人格特质的神经生物机制脑中寻美:探索神经美学的思想之道认知人类学视域下的文化研究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愛回來

现代人类行为是如何形成的?

智人获得抽象思维、语言和艺术是缓慢发生的? 还是以发生于4万年前欧洲的文化“大爆炸”方式获得的? 也许来自非洲的关于我们人类如何起源的数据能够回答这个困扰我们很久的问题。智人的出现是人类进化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现代人类都属于智人或智人的后代。很多学者都认为,人类起源于现在的非洲东部,然后慢慢开始迁移和扩散到世界各地。对于人类行为的起源,进化心理学主张:人类语言、思维和情感是伴随人类进化而缓慢出现的。研究者认为,在非洲的早期智人虽然在解剖结构上已经接近现代智人,但其心理和行为上仍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智人。关于人类“革命”的观点认为,大约5万年前或4万年前,基因突变使人类具有掌握和使用语言的能力。当时在欧亚大陆上生活的尼安德特人的灭绝,很可能是由于他们没有掌握语言这些特殊的认知技能。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和繁衍过程,在适应自然和学会生存的过程中,人类开始使用工具来打猎和采集食物;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使用和掌握语言、学会合作、进行交易,并学会使用自然的颜料进行装饰和艺术创作。人类生理构造和大脑进化的过程中导致人类行为的不断进化。考古学家在南非Blombos Cave 和Pinnacle Point两处遗址发现距今7万~16万年就有穿孔贝壳、天然颜料和个人的装饰品。这个时间与智人出现的时间恰巧重合,表明现代人的认知和行为可能是在适应环境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是任何的突变或文化爆炸导致的。由此可见,现代人类的行为不是突然出现的,是其适应环境和生存的结果。此观点也得到了在北非考古结果的支持。进化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成千上万个进化的模块,这些模块是心理适应的结果,它从进化论的角度出发,运用进化生物学的资料和方法来探讨人类心灵的结构和起源。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人类对威胁性刺激物(如蛇或蜘蛛)的快速觉察。对威胁性动物恐惧会引发人类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快速逃离威胁情境,以使自己生存下来。特定的威胁性刺激对个体造成的伤害,使个体牢牢记住该刺激物,以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即所谓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为了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人类要进化出更高级的行为。人类的知觉就是为了适应环境的需要而进化的,生存环境中没有需求的知觉能力可能会被进化所忽视。在热带雨林中生存的部落,由于其生活的环境中物体离眼睛的距离很近,所以部落个体就没有像生活在宽广的草原环境下人们一样具备很好的知觉恒常性。而知觉的大小恒常、颜色恒常、形状恒常是生活在广阔环境中的个体必须具有的知觉能力。因为知觉的恒常性可以让我们保持对客观事物的正确知觉。人类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还习得了特定的思维模式。在进入工业社会以前的漫长时期,男性和女性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男性专司狩猎,女性负责采集食物的种子和照顾孩子。男性和女性进化出了与此相适应的能力。男性狩猎通常要走很远的路程,那些能够找到回家之路的狩猎者生存了下来,容易迷路的则被淘汰。女性采集可食用的坚果、块茎和蘑菇,这需要她们再认和回忆物体的形状和颜色,能够辨认其中哪些是见过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定位记忆任务和物体排列的空间任务上,女性比男性更为出色。同样,在对不常见或不能命名的物体的记忆上,这种性别优势依然存在。而在需要心理旋转和陌生地域中识别方向的空间任务上,男性比女性表现更好,研究者假设人类的记忆应该对与进化有关的内容更加敏感。研究发现,与人类生存(如: 事物、捕食者、庇护所)和繁衍(比如: 交配)密切相关的内容,被试的回忆效果要更好。人类的语言也是伴随进化而产生的,为人类生存和现代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人类的前额叶与灵长类、原始人类很相似,但是仅在人类中发现了元认知执行功能,灵长类和原始人类仅具有情感执行功能,而元认知执行功能被认为与文化和语言存在密切相关。人类能够主宰这个星球而大猩猩却濒临灭绝,其主要原因不仅仅在于人类拥有5%的特殊DNA,还在于人类能够跨越时空积累文化和传递信息。人类学家列夫· 谢苗诺维奇· 维果茨基在20世纪20年代就指出,与其他物种的心智相比,人的心智更多的是在一个被称作是文化的海洋里遨游。他们学习语言,使用技术,共享信念,习得技巧。通过文化一代代地传递给其他人,并因此把许多活着的和已故的个体认知资源汇集在一起。文化心理学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或文化与心理的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二者相互建构。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东西方人存在思维方式的差异。文化神经科学认为不仅大脑控制认知和文化的交互作用,而且文化也塑造和调控我们大脑的结构与功能。如McClure等人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发现,携带文化信息的饮料(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能够影响人们味觉的偏好,而且这种偏好与背外侧前额叶以及海马记忆这两个神经环路有关。我们认为现代人的行为是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缓慢进化而来的,人的每一种行为都是通过传递获得。这样人类就可以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环境。进化心理学同意达尔文“自然选择”观点,即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机制,依据进化心理学,通过自然选择的进化是复杂的神经回路和相应的心理机制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源泉。任何心理机制的物质基础——神经回路的建立都是为了人类更好地适应环境和获得生存。如果一种神经回路或者心理机制有利于有机体的生存和繁衍。那么它就会被自然“选中”,获得更大的生存机遇。换言之,自然选择用特殊的决策支持了特定的神经回路和心理机制,其结果是造成了现代人复杂的神经系统和众多功能专门化的心理机制。但是人的行为和人的心理也是在活动中在刺激的不断作用下形成、发展和深化,具有文化特征,文化也会对人的行为有很大影响。文/白学军, 李卉本文来自《科学通报》

非臣之罪

通过人类行为的进化分析它的主要元素,了解原始人类的分类

大家好,我是本文的作者,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普适人和真实人的区别。喜欢我的文章的小伙伴可以点赞加关注哦~原始人到底看起来像什么?考古学家把他们描述成“行为现代人”,用此来区分二十万年前的形体现代人。但所谓行为现代人在考古学记录中与现代的狩猎采集者们没有明显的不同,不同种的采集者们留下同样的考古记录。原始人类在行为上看起来与现代人不大可能一样。那时人类的头颅和形体都比现代人更粗壮,表明原始人更具攻击性,更习惯于暴力和战争。它的成员既不定居也不建造什么,也许是因为他们还没有社会适应能力。假如现代语言只是最近才完全形成的,看起来所有现代行为特征并不是同时形成的。它们更可能随着人类行为的进化逐一形成。尽管总体上更具进攻性,但原始人类应该拥有他们后代所有现代行为的主要元素,不然的话所有这些行为必须在成千上万个社会中独立演化或创造出来。有两个方法来描述原始人类:一是通过普适人,二是通过真实人。普适人是人类学家唐纳德·布朗提出的概念,与乔姆斯基的普适语言相对应。尽管多数人类学家注重他们所研究社会的特性,但布朗却对世界各个社会的人类行为共有的诸多方面更有兴趣。普适人的行为包括烹饪、舞蹈、占卦和对蛇的恐惧。许多行为,如用面部表情来表示情感,看来都有很强的遗传基础。另一些行为,如语言,也许是遗传行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无论这些普适行为的起因是什么,它们出现在世界所有社会中,表明原始人类在出走非洲之前就拥有了这些行为。这些无处不在的共通行为就是布朗所称的普适人的特质。在他们中间,家庭是社会群体的基本单位,群体以其所占地域来定义。男人主导政治生活,女人和孩子俯首听命。一些群体以亲属、性别和年龄来排座次。家庭的核心是母亲和孩子。婚姻已经制度化,公认一个男子对一个育龄女子的性接触权利。社会以亲属关系来维系,近亲和远亲有所分别,近亲优先于远亲。近亲性行为受到限制或被禁止。互惠在普适人的日常生活中很重要,通常以物品和劳力的直接交换为形式。惩罚已经存在,强奸、暴力和谋杀都会受到驱逐以致死刑的处罚。普适人已经有了超自然的信念,推崇魔术,希望以此延长生命或吸引异性。他们有了幸运和不幸的理论。他们对疾病和死亡有所了解,他们看出两者的联系,他们试图用药治病。普适人试图占卦,企图控制天气。普适人有了服装和时尚的概念。尽管只穿很少的衣服,他们也会装饰他们的身体,保持独特的发型。他们有了吸引异性的标准。他们唱歌跳舞。他们总有藏身之处。他们是典型的工具制作者,做了切刀、锤子、用来捆绑东西或编织网的线,还有武器。原始人类应该具有部分或所有的普适人的行为,它也应该与桑人有很多共同之处。桑人作为线粒体LI分支的成员应该是与原始人类最接近的现代范例。他们到底有多接近是社会人类学家争论的课题。有人认为现代的狩猎采集者与千万年前的人类毫无相似之处,人类的基因总是因环境而变,他们有漫长的时间可以变化。但觅食者五万年来应该是在同样的环境中。黑猩猩在一百万年来也没什么改变,所以演化的稳定性对人类社会来说也不成问题。当代觅食者一定和早期人有所不同,但也会有很多相同之处。专门为了研究早期的人类演化,一组哈佛人类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以采集为生的桑人做了系统的研究。后来人们了解了桑人的古老渊源,他们当时决定研究桑人真是一个英明的选择。与早期的狩猎采集者不同,桑人的生活环境并不太理想。即便如此,他们也能毫无困难地找到所需的食物。他们的采集为主的生活方式是人类自原始人类以来的典型生活方式。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了,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赞加关注,我们明天再见。

爱无疆

常识普及:了解人类行为的经典心理学实验

@善用网文:读书提升认知,知识改变命运01如果你在互联网上消磨时间,你就会经常看到那些被称为“键盘侠”的人的评论。这些人喜欢在微博、豆瓣、头条等社交网站上其他人发表的内容下方留下刻薄的评论。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一种解释是,这些青少年(通常是男性)正试图通过贬低他人来获得一种权力感。另一种解释涉及互联网赋予我们的匿名性。心理学家发现,当我们知道自己处于匿名状态的时候,我们会做一些平常不会做的事情。菲利普·津巴多做了一个实验:一些被试在到达研究现场时就被贴上了姓名标签以提醒他们的身份,是“好人”还是“讨厌鬼”。其他人则同意穿上实验服,戴上帽子,这样他们的真实身份就不会被其他人知道,他们就这样被“去个性化”了。戴着名牌帽子的人对好人的电击强度较低,而对讨厌的人的电击强度较高。穿着外套和戴着帽子的人则对好人和讨厌的人的电击时间都更长,强度也更高。所以,当人们感到自己是匿名的时,他们会以意想不到的(有时是反社会的)方式行事。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以某种方式抑制自己,也就是说,我们通常不会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当匿名时,我们则会做一些让人感到惊讶的事。你现在应该可以明白为什么网上有人顶着个假名,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干了吧。以上内容来自我们今天要分享的书籍《了解人类行为的50个心理学实验:从巴甫洛夫的狗到罗夏墨迹测验》。在这本书中,你会看到所有你听过的经典实验。作者还通过简单设计,让你可以在朋友之中重复测试相关实验。书中还会介绍每个心理学实验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启发和影响是什么,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运用实验成果来提升自己。02心理学实验有很多是用动物做测试,再把结果扩展到人类身上。最有名的动物实验可能是巴甫洛夫的狗,但排在清单前列的,还有“斯金纳盒子”里的鸽子。1.巴普洛夫的狗:条件反射巴普洛夫用狗来做实验,每当节拍器响起,他就会给狗提供食物,狗就会流口水。后来,没有食物提供的时候,只要节拍器响起,狗还是会流口水,这就是条件反射。同理,你去医院看望别人的时候,是不是会感到不舒服?这是因为医院的景象、声音和气味都会让人与焦虑挂钩。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的最经典例子就是牙医的钻头。一开始钻头的声音是中性的,但随着你被钻头声音刺激的次数越来越多,它会让你感觉很痛,你可能在一看到钻头时就会退缩。如果你善于观察,你会发现巴甫洛夫实验原理与你的生活息息相关。2.“斯金纳盒子”里的鸽子:“迷信”行为斯金纳在随机时间段往盒子里扔食物球,测试能否创造出一种看起来像迷信的行为。果然,过了一会儿,当小球掉进盒子里时,鸽子就开始做它们碰巧在做的事情:一只鸟在笼子里逆时针旋转;第二只则不断地把头撞向笼子上方的一个角;第三只则出现了“摇摆”反应,就好像在把自己的头放在一根看不见的杆下面并反复抬起它。鸽子以为,是它们碰巧在做的事,导致了食物的出现,所以,它们会不断重复食物掉下来时自己当时的动作,希望通过这样做获得食物。是不是感觉很熟悉?比赛时穿个红袜子,考试时戴上特有的“运气符号”,或者打麻将时,用上一次胡牌的姿势来摸牌,这些都是斯金纳鸽子实验的现实版。所以,人类特有的“怪癖”迷信行为,也可能只是强化作用的例子,我们和鸽子一样。03心理学上的很多实验,和人类的记忆有关。你可能在某个时刻经历过这种情况:你坐在一个房间里做某件事,或者只是在刷牙,然后你觉得需要去拿点东西。所以,你先把手上的事情搁置一旁,走进另一个房间,唉?你站在新房间里,不记得自己为什么会出现在那里。如果这样的事发生在你身上,千万不要担心,因为这种经历也常发生在很多人身上。科学家们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来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它被称为“记忆的事件模型”。当我们在一个物理空间里时,我们可以记住我们所做的。但是,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的房间并面临新的事物时,我们的大脑会部分“清空”在之前空间里我们做过的事情或一些想法。我们的大脑有可能想腾出更多的“空间”来应对在新的空间将要发生的事情。加百利·雷万斯基和大卫·科普兰做了相关实验,即走过门口会导致遗忘:情境模型与体验空间。这项研究的实用建议之一是,如果你要离开一个房间去做另一件事,在你离开这个房间之前,最好默念一两次为什么你要离开这个地方。这么做有助于把信息放进你的短期记忆中并保留更长时间,从而在你离开房间的时候,防止你的大脑“清空”所有信息,提升你记得为什么来到这里的概率。04从众效应和服从权威是心理学上群体研究的经典实验。通常都认为,行为是由人的个性决定的。但事实上,有时候你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你认为你应该这么做以履行你被赋予角色的职责。津巴多和同事在监狱环境中创造了“囚犯”和“警卫”的角色,由不同的学生来扮演。很快,狱警们对囚犯们变得非常苛刻,囚犯们开始做真正的囚犯应该做的事情——对狱警大喊大叫、咒骂他们、不按他们说的去做。很明显,学生们正在以一种非常深刻的情感方式“扮演”这个角色。他们变得非常沮丧和愤怒,许多人不得不提前退出研究,因为他们的情绪反应很强烈。显然,当扮演角色时,可能不仅仅是“做你应该做的事”,扮演这个角色就会对你产生影响。当老板对你说:我看好你呦,你是不是有一种被赋予重任的感觉,从而干劲十足呢?05心理学实验的很多成果还可以促进人际关系,提升你的说服力。你有没有向你的父母要过一点钱,在他们答应了之后,你实际向他们要的钱会比你最初要求的多一点?心理学家称之为“登门槛”技术。也就是说,一旦别人答应满足你的小请求,别人就很可能会为你提供比原先应允的更大的帮助。然而,还有另一种方法。你可以先向父母要一大笔钱,当他们说不可能的时候,你可以要求一个更小的数额,这实际上是你本来希望得到的数额。第二种方法是所谓的“以退为进”技巧。畅销书《影响力》的作者、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在揭示儿童和销售人员使用的许多不同说服策略方面,都证明了以上两种技巧的有效性。对于“登门槛”策略的解释是,在你答应了一个请求后,你倾向于认为自己是有用的人,所以你会再次同意下一个请求。而“以退为进”技巧的解释就是,一旦你说“不”,你就会感到有点不好受,然后另一个人就会提出一些现在看来微不足道的要求,你就接受了。这些都是强有力的说服策略,你可以在试图说服别人的时候使用它们。或者,你现在知道了这些策略,你就会清楚什么时候有人正在对你使用这些策略,你可以抵抗住诱惑或者避免产生愧疚感,与这些策略相抗衡。以上是对书中一些主要内容的分享,这本书一共讲述了50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非常有趣有用,强烈推荐你继续阅读这本书。本书读后“践行清单”:一、用得上1.登门槛和以退为进二、如何做1.说服别人或提要求时可以使用关注 @善用网文:每个思想,都会发光!读书提升认知,知识改变命运!

夫子

丰田综合研究所研发可以理解人类行为的AI技术

人民网东京6月17日电 据日媒报道,对于各种各样的现象,以人工智能(AI)为工具进行最先进研究的日本丰田综合研究所(TRI)最近开始了一项新研究。以北美为据点的TRI在丰田公司的作用就是探索“下一阶段要做什么”,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最近开始进行“能够理解人类行为并做出预测的研究”。这虽然有点抽象难以理解,但其实就是猜测人类的决策,分析人类会采取的行动进而进行预测的一项研究。因此,为开发AI工具,该研究所设立了新组织“Machine Assisted Cognition(MAC)”,起用在美国优步公司负责预测平台等内容的弗朗茨比斯·贝尔担任高级主管。在MAC,人类将与汽车等机械合作,希望构建一个能迅速进行准确预测和决策的系统,在汽车销售、产品计划、工程开发等所有方面探索能够满足丰田用户需求的各种功能。如果仅以在广泛的商务活动中构建能灵活运用的解决方案为目标进行研究,有不得要领的感觉,但“理解人类行为”是最尖端商务活动中不可欠缺的要素。丰田如何在具有灵活性的服务上活用这一研究是一个引人关注的地方。(编译:薛溢香 校对:陈建军)来源: 人民网

正月

「DeepMind最新Nature论文」探索人类行为中的强化学习机制

新智元报道人类和其他动物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适时适机进行决策,这底层的算法是什么?发现其中的机制对于完成序列决策(比如国际象棋和迷宫导航)尤其重要。过去20年,大部分致力于解决多步骤问题的研究,都关注强化学习(RL)的两类算法,即无模型(MF)和基于模型的(MB)算法。MF和BM都将决策形式化为长期奖励预期与不同的候选行动之间的关系,但在表示(representation)和计算方面却不尽相同。突1:无模型、基于模型和基于后继表示的学习算法在表示、计算和行为上的特点对比。来源:论文MF vs. MB两者的对立使人产生了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在决策的速度和准确性之间有明显的tradeoff:MF将预计算长期行动值直接存储起来,而MB算法则更加灵活,会通过对短期环境的建模来重估行动值,但这样对计算力有更大需求。长期以来,由于这种速度和精度之间的tradeoff,人们一直以为要实现自主化、仔细思考(deliberation)和控制,需要消耗很多计算资源。同时,MF也被视为适应不良习惯和强迫行为(比如吸毒)的原因。尽管有实验证明人类和其他动物在某些情况下的决策能够彻底打败MF选择,但极少有证据表明人类大脑是如何进行MB重计算的,甚至人类大脑究竟有没有进行MB重计算。实际上,在MF和MB之间完全可以有其他的计算路径(shotcut)来合理解释很多现有的实验结果。为此,普林斯顿、NYU、达特茅斯学院、DeepMind兼UCL以及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两项实验,探索了大脑决策时是否使用了存在于MF和MB之间的算法,以及这种算法与MF、MB之间的异同。相关论文《The successor representation in human reinforcement learning》日前在Nature子刊《自然-人类行为》上发表。研究人员发现,人类决策时确实会用到MF和MB之间的中间算法。他们在论文中具体研究了其中的一类重要算法,基于后继表示(successor representation,SR),将长期状态预测存入缓存中。作者预计,这些发现将为计算科学、电生理学和神经影像学研究开辟新的途径去研究评估机制的神经基础。具体说,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设计,区分使用SR和MB的计算,重点关注人类是否存储了有关未来状态的长期预期。结果发现,MF策略不存储状态的任何表示,并且在决策时也不计算状态表示(参见图1和图2)。另一方面,MB策略存储并且会检索一步表示(one-step representations),因此决策时间的计算需求会更高。然而,SR缓存了一个多步骤转换的“粗略映射”到智能体以后期望访问的状态。在决策时使用这些缓存的表示,SR在奖励重估中做出了比MF更好的决策,但不能解决转移重估,而MB在所有重新估值方面都做得一样好。另一种可能性是将SR与其他策略相结合,也即论文中所说的“混合SR策略”。混合SR策略可以将半计算的轨迹粗略表示与MB表示或重放相结合。图2.在奖励和转换重估测试中,模型预测和检索到表示的原理图所有混合SR策略将比转换重估的纯SR策略更好(但比MB差)。具体来说,相比预测过渡重估,混合SR策略在预测奖励重估时准确性更高,反应时间更快。MF或MB都的预测性能都没有展现出这样的不对称性。作者通过两项研究实验测试并确认了他们的猜测,为人类行为中的强化学习里的SR提供了第一个直接证据。摘要神经科学中强化学习的理论侧重于两个算法族。无模型算法将行动值存入缓存,这样做虽然便宜但不灵活:因此,无模型算法是自适应习惯和适应不良习惯的候选机制。另一方面,基于模型的算法通过从环境模型中重建行动值来实现计算成本的灵活性。我们研究了一类中间算法,后继表示(successor representation,SR),缓存长期状态预期,将无模型的效率和基于模型的灵活性相结合。虽然以前关于奖励重估的研究将无模型算法与基于模型的学习算法区分开来,但这种设计不能区分基于模型和基于SR的算法,后两种都预测了奖励重估的敏感度。然而,改变过渡结构(“过渡重估”)应该有选择性地损害SR的重估。在两项研究中,我们提供的证据表明,人类对奖励重估与过渡重估的差异敏感度与SR预测一致。这些结果为一种新的灵活选择神经计算(neuro-computational)机制提供了支撑,同时为习惯引入了更细微,更认知的看法。

孰主张是

人类行为学——与逻辑形式混乱的人在一起是对生命的无度浪费

形象思维与逻辑形式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是直观性、而逻辑形式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但是如果没有形象思维,逻辑形式也就无从谈起。比如说我们最初看到的鸡蛋,马上能够形象地描述岀它是一个椭圆的、白色或黄色的物体,却未必知道那只是一层一触即破的蛋壳,里面包裹着蛋清与蛋黄。当你了解了鸡蛋以后,再看到鸡蛋时,马上会联想到必须轻拿轻放,否则会碰破蛋壳,里面会流淌岀蛋清与蛋黄,这就是一般的形式逻辑。而这个过程就属于从形象思维到形式逻辑最普通和常见的递进关系。而与之关联的受精后的鸡蛋里面会产生卵细胞、会孵化岀小鸡;小鸡长大变成母鸡后,又可以生蛋;鸡生蛋、蛋变鸡;形成一个无穷尽的事物发展的循环过程与生命的延续。由于事物发展的延续性;与前者相比、后者的思维就上升到一个形式逻辑阶段。形象思维的狭隘性仅局限于视角和直观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存在的表象。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形式逻辑却在主观意识上无限延伸和扩展了形象思维的内容;通过生命的嫁接,也许能够使鸡蛋孵化岀凤凰。这就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物质所存在千变万化的形式与内容。形象思维和逻辑形式复杂吗?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以后;真实的逻辑形式概念就存在于一般的生活常识之中。以此类推,形成了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你的行为也会在受到形象思维的影响与支配下、顺着逻辑形式重新整理并进行思考、并且在不断地学习中得到启发和提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也会碰到行为形式逻辑混乱到不可思议的人。虽然这一类人是极少数,一旦碰上就是你的不幸。这一类人,他们的思想品质是没有问题的,让你无可指责。不存在行为意识和思想认识,只是形式上的某种概念性错误。人的形式概念上的错误要比存在的认识和意识问题更可怕;它可以混淆是非和颠倒黑白却浑然而不自知,无论你给他怎样讲道理不是装糊涂,而是真得听不懂。关键还并不在于此,是因为他们会一贯坚持和认为自己的正确性。和这一类人在一起,不仅会让你抓狂,而且会给你带来一种无望的悲观情绪。十多年来,我在学习哲学与宗教文化过程中,主要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性的了解试图作岀诠释。而唯独对形式逻辑混乱的人,很难作出一个正确和公正的评价,而又是最令人失望和必须放弃的人。因为这一类人的行为与人性没有关系,站在心理学角度也无法解释,只好把他们归纳到生理学。在我们平常生活中所见到的普通人,无论男女、也不管文化程度和智商的高低、正常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横向与纵向、正方与反方、顺境与逆境,展开立体的全方位思维模式。而形式逻辑混乱的人,不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模式复杂,反倒是他们的思维方法如同城市交通中的单行道,直会往前走而不会旁顾左右。碰到这样的人,你是没有道理和他们讲得,最好的方式就是不理不睬。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没有,说明你是幸运的。

不贱佞谄

常用的6种人类行为模型,让你看见系统之外的用户行为

编辑导语:产品经理的日常就是与用户打交道,因此了解用户的行为是极为重要的。但是,除了一些显性的用户行为我们可以轻易地捕捉到之外,还有一些隐性的用户行为。本文作者将“五蕴”模型应用于产品工作中,并且对用户行为进行了分析,让你看见系统之外的用户行为。产品经理(PM)主要与人、与拟人化的产品打交道,PM在微观场景下对人类个体行为洞察的深度,决定着其对用户共情的强弱度、对需求理解的透彻度、对产品方案决策的准确度。但在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个问题:学习了多种关于个体行为模式的模型,换个用户群或产品时,使用效果却下降了。所以渴望寻找一种更系统、更透彻地了解用户行为的模型,有这样的模型吗?有,《心经》中第一段落已经告诉了我们: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佛法中流传了千年的“五蕴”模型,能一针见血地看到微观场景下的个体行为。常见个体行为模型的优缺点?“五蕴”模型是什么样的?科学吗?“五蕴”模型在实际产品中的应用效果如何?一、当前畅销书上对个体行为模式的观点各持一角,没有详细展示系统化的知识畅销书上关于个体(用户)行为模式的观点有哪些?1. 《俞军方法论》中的行为模型书中例子:望梅止渴。梅子酸,人在口渴的情况下谈论到梅子,会口生唾液,从而产生止渴的作用。这里用户的认知和偏好函数里包含了对梅子的认知,也就是他们知道梅子是酸的,“口渴+谈论梅子”是一个情境,那么用户在这个情境的刺激下,会产生一个期望效用——吃梅子,可能认为吃梅子可以解渴,从而会产生行为驱动,比如想办法向前行军,去找梅子。你看,整个原理搞明白了,就觉得曹操也没那么厉害。俞军大佬的模型形成闭环,但没再细分下去阐述根源。2. 《关键对话》中的行为模式举个例子:隔壁老王被出轨。周末傍晚,老王在客厅看喜剧,老王媳妇在旁边玩老王的手机。老王媳妇发现了一笔老王18号在本市宾馆开房的账单,可明明当天老王去出差了,又想起老王最近晚上常和女同事打电话探讨工作(所见所闻)。老王媳妇猜想老王会不会背叛了,仔细想了想,他最近有很多不对劲的地方,肯定是背叛了(主观臆想);瞬间心跳加速,极度气愤(形成感受);老王媳妇大吼:“嫁给你真是瞎了眼,你说18号去出差了,却在市里开房呀…..”,顺手抄起一个枕头打在老王的脑袋上(展开行为)。整个过程发生的非常快,然而实际情况是:老王18号确实是出差了,但刚好同一天有老同学来本市旅游,老王为了表示因出差无法招待的歉意,帮同学定了一家环境优美的酒店,算是请客招待。老王的差旅费是公司预支的,所以没有账单记录。你看,整个事情原委搞明白,误解和乱想也就消失了,该模型阐述了人与人在面对面对话情景下的行为模式。3. 《心理咨询》中的行为模式举个例子:和女朋友的无名火。情境:周一晚上,和女朋友在家,保温杯的瓶盖打不开了,我让女朋友扶住杯身,我再拧盖子,她疑惑地说:“是我吗?”,我重重地说:“屋里就两人,不是你是谁呀?”。自动化思维:一共就两个人,不是你是谁?还能和谁说话?难道我傻吗——60分情绪及强度:不解,不耐烦——80分躯体反应:气粗,说话用力——100分实际上,女朋友心里想的是“我力气很小,平时自己也打不开,你力气大也打不开,那你确认我能扶的住吗?”,然后就试探性地问“是我吗?”。结果因为我也自动化思维臆想了,故不耐烦地说“屋里就两人,不是你是谁呀”。你看,彼此说话的原由搞清楚,也就没有不悦了。该模型主要关注情景下心理变化及情绪躯体的感受。4. 《商业模式新生代》中的移情图移情图就不举个例子了,相信大家能一目了然。5. 《上瘾》中的上瘾模型举个例子:商超盲盒。大型商超里的盲盒,小孩和青年都喜欢玩,为什么?交给你思考,该模型主要阐述了大众行事的动机类型及应对方案。刚刚罗列了5种常见的行为模式,可见,有同也有异。1)相同点:抽象出了影响行为的几个因素:情境、主观想象、感受或情绪、动机,此类似:五蕴。在上帝视角看清楚整个过程之后,所有的情绪将平和,所有的误解或激动将消除,所有的信息不对称将打破,此类似:照见。2)不同点:作者均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阐述清楚了方法;单个方法面对成千上百的个体行为时有局限;单个方法不够细化,不够透彻,不够全面;多种方法之间没有呈现出系统性的结构。佛家研究“行为与意识”的课题也有上千年历史,体系相对完善,一起来看看。二、“五蕴”模型在个体行为角度展示了从面到点的体系化知识1. 什么是“照见五蕴”?“照见”是观察洞见,“五蕴”是佛家关于人体及其身心现象由五种要素积集构成的理论,“皆空”是指五蕴的本质都是空,而非实体的存在。这里不深入探讨佛经,因为咱也不只是专业的文化研究者,只是从科学角度粗浅探讨一下“五蕴”模型。从上一章节延伸,“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可以理解为:当你洞察到一个用户所处情境、主观想象、感受或情绪、认知和经验、行为动机的时候,便认识到这是用户的心中所想,而不一定是真相,就此可以突破一切困境。2. 简单版的“五蕴”模型-面重复个例子:隔壁老王被出轨。老王媳妇的“五蕴”分别是:色:用眼睛看到了18号在本市宾馆开房的账单,并辨别出同一天老王在出差;受:不好受;想:老王最近晚上常和女同事打电话,他可能背叛了,他肯定背叛了;行:情绪气愤,嘴上说“嫁给你真是瞎了眼……”,身体的手里拿了一个枕头扔过去;识:一般男人出轨的征兆是有女的经常晚上联系,常用说辞是女同事聊工作。男人出轨的常用借口也是出差。笑话里出轨的也是“老王”。是不是感觉”五蕴”模型还可以呢?是不是感觉“五蕴”模型和前面5种模型也相似呢?3. 中等版的“五蕴”模型-线我们作为人的本体,向外境采集信息的器官是:眼、耳、鼻、舌、身;采集到的信息分别是:颜色形状、声响音律、气味、味道、触感。“意”大概是你的分别心,“法”大概是你所秉持的观点,比如你觉得成人老张喊你“喂,去超市怎么走?”,你觉得对你喊“喂”是对你的不尊重,但一个很小的孩子对你说“喂,去超市怎么走?”,你没觉得不尊重。“意”让你分别了尊重vs不尊重,“法” 是你自己所秉持的“同龄人需要尊重我,小孩子不懂事可以原谅”的这个坚固的规则。每个人的五种感官的能力大致相同,但也有差异,有的人觉得某种光很刺眼,但另一个觉得这种光线很舒服。有时候你认真看书起来,外面的推土机声音都听不到,但当不认真起来,外面的一声鸟叫都觉得很是噪音,不舒服。这便是“受”,人与人之间的感受各不相同。“想”就是内心所认定的并勾画出的种种外境的情形或相貌,并且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好比,你听到窗外的鸟叫声很悦耳,仿佛看到了一只很漂亮的羽毛五颜六色的鸟。“行”包括内心的造作和外在的行动。窗外的鸟叫很悦耳,心里好开心,情不自禁嘴巴唱起了“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儿….”“识”是认识、观念、知识、经验、习惯,在多次和这只鸟的互动后,你认识到这只鸟并不漂亮,改变了认为“叫声好听就是漂亮鸟”的观念,也逐渐掌握了一些关于这只鸟的知识,有了互动的经验,习惯了每天鸟叫相伴。“隔壁老王被出轨”的案例,再用“五蕴”模型模拟一下:然后呢?老王正在开心地看喜剧,突然被媳妇打一枕头,被骂,老王的行为模式是怎么样的呢?老王的“五蕴”会循环几次之后做出行为上的回应呢?整个过程极快,花几秒呢?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切身发生的一件事用“五蕴”模型做分析,并记录各种感受和体会。以成体系的个体行为模式的知识为基础,以亲身经历的事情为分析对象,可以增强PM的同理心。4. 复杂版的“五蕴”模型-点我们再将模型的每个环节进行展开、分类、细化,并将其与PM工作中产品相关的概念一一对应,如下:张小龙说:需求是满足人们的贪、嗔、痴…周鸿祎说:刚需是人类七宗罪:淫、懒、贪 …是不是从复杂版“五蕴”模型中看到了需求呢?是的,“五蕴”模型之“行” 中的“内心的造作” 就是我们常说的用户需求,“外在的动作” 是用户对满足需求的方案实施,这也是产品界大佬曾提醒我们所要关注的要点,那么在实际的产品应用中效果怎么样呢?三、“五蕴”模型应用于产品工作中进行用户行为分析,效果显著,一针见血今年6月,微信上线了“拍一拍”,玩的很开心,时过半年,“拍一拍”功能被吐槽有点“鸡肋”了。但看看微信带动大家下载安装App进行版本升级的历史,就知道,小功能起了大作用:推广游戏,需App升级至5.0,同步上线了打飞机;推广卡包,需App升级至6.0,同步上线了小视频;推广视频号,需App升级至7.0,同步上线了拍一拍。通常在推广一个商业化较重的功能时,会通过一个社交性强、互动性强、上手好玩的小功能带动大家一起升级。那我们借助“五蕴”模型剖析一下微信拍一拍,我们没手机、没微信的时候,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境:1. 拍拍肩,捉迷藏你的好友小刘正在一个人走路,你悄悄追过去,拍了一下他的右肩,然后迅速隐藏到了他的左边,小刘扭头向右看,没有人,本能扭头左看,你又跑到了他的右边。直到小刘看清楚是你,你俩笑呵呵扭打一下,快乐同行。小刘下次看到你一个人走路,他也悄悄追到你身后这样和你捉迷藏,直到你发现是小刘,然后说:你小子也会这招了呀。你俩笑呵呵扭打了一下,快乐同行。2. 拍拍你,鼓励你某次考试没考好,好友拍拍你的肩膀说:“没事,下次一定超前,相信你”。回家后,老爸拍拍你的大腿说:“一次失败不算啥,总结总结继续加油”。工作下班晚,领导拍拍你的肩膀说:“干的不错继续努力”。3. 拍拍她,转折夸看到漂亮的女同事,你拍了拍她的胳膊,她回过头说:“怎么啦”。你说:“你今天打扮的真漂亮”。她开心地笑着也拍了拍你说:“嗨,你还挺会夸人的”。4. 拍拍他,提醒他在办公室给同事喊话,他专注做事没听见。你走到他身旁,拍了拍说:“我刚喊你了,有个事情……”。熟悉上面的情境吗?“拍一拍”像是熟人间的问候,问候是会回应的。“拍一拍”像是对话的开始或提醒,被拍的人会有疑问和等待?拍的人看到反应再传递信息。“拍一拍”像是一个转折,可以表达意想不到的信息。“拍一拍”像是捉迷藏,亲密的捉弄,我会还回来的。“拍一拍”像是……看到没,被人“拍一拍”之后,本能反应是会回应的。那么,“拍一拍”在“五蕴”模型中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从“被拍者”的角度模拟一下,在微信之外,我们被人“拍一拍”时:在微信之内,我们被人“拍一拍”时:用户所处的外境变了,人体使用的感官变了,传递信息的介质(产品)变了,但用户的本能、认知、经验、习惯没有变,所以“拍一拍”能迅速火起来,也能带动大量的用户升级微信至最新的版本。当你知道拍一拍功能只需要双击一下头像就能完成时,简单易学上手快,用户以往的“识”被轻松矫正,并生成新的“识”,所以短时间内大家都玩了起来,火遍全球。本文由 @七牛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白魔鬼

用经济原理分析人类行为

来源:东方红资管伦敦经济学院经济史系客座教授,曾任英国政府经济政策顾问和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经济政策顾问,著有《经济学手册》(The Economics Book)和《分钟经济学》(Economics inMinutes)。本书介绍了40多个基础的经济学理论,以及这些理论产生与应用过程中的重要经济学事件,以简明易懂而又风趣幽默的语言,为初涉经济学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入门途径。书中记述了历史上重要的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李嘉图、马克思、凯恩斯等人的卓越贡献,也分析了经济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话题,从货币的产生和平均地权论的兴起,到经济大萧条、企业家精神、环境破坏、分配不均和行为经济学等。这是对经济学发展历程的全面梳理,也展示了经济学的发展如何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本书指出,“如何满足需求”是经济学中的关键命题。学会用经济学的眼光看世界,我们可以更好地追求富足快乐的人生。今天分享第十期:生活中的经济学。如果拥有一家店铺,工作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一定在不停地计算:鸡蛋的存货足够吗?要不要多买一个装冷饮的冰箱?再雇一名店员是否划算?为了获得最佳盈利,整日你都在计算销售和成本。当一天结束,店门关闭,你回到家里准备晚餐,打扫房间时,你或许可以让自己不停转动的脑子休息一下。但是,难道家庭生活,比如做饭、清洁和陪孩子玩耍,这些事情和商业与经济就没有关系吗?一些社会科学家研究生活中的非经济层面,即生活的社会层面。人类学家着眼于人们的习俗和文化,社会学家着眼于最广泛的社会运转。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研究婚姻和家庭这样的主题,以及更为阴暗的犯罪和种族问题。经济学家不同于此,你或许会认为,他们仅仅探究有关工业和企业、价格和利润的经济主题。20世纪50年代,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1920—2014)打通了“经济”和“社会”的分野。他是芝加哥大学的一位杰出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的经济系因为过于著名,以至于人们称其为“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的理念是:市场和价格是社会运作的基础。贝克尔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贝克尔认为,店主上班时会计算成本和收益,以获取最多利润;在家时,他们同样会计算成本和收益。家长在家要求孩子关上电视去做作业,是因为努力做作业的孩子在成年后才能挣更多的钱,而未来收入更好的孩子才更有能力赡养自己老迈的父母。实际上,贝克尔在所有的问题上都看到了经济的计算。贝克尔曾经有一门课就叫《看待生活的经济学视角》,他认为经济学基本上可以用来理解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天下午,贝克尔参加一次重要会议马上就要迟到了。如果将自己的汽车停在指定的停车位,他肯定会错过会议的开场,将汽车违规地停在街边是更快的办法。他注意到自己正在权衡两种不同选择的成本和收益。如果将车停在街边,他能够赶上会议,但是他面临违法停车的罚款风险。对他来说,违法停车的成本是罚款的数额以及被查的概率。他认为,相比及时参加会议的收益,这个成本更低,因此他决定将车停在街边。他的违法行为就是一次经济计算。这件事启发了贝克尔有关犯罪的经济学理论。他不认同不法分子和守法公民有所不同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人们会犯罪是因为他们心智有问题或者遭受了他人的虐待,因此这些人在某种程度上是环境的受害者。贝克尔认为,犯罪的人和其他普通人没有多大区别。他们并不一定就是邪恶、病态或者野蛮的。他们是有逻辑、懂算计的人。贝克尔不否认造成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他的着眼点在成本和收益之上,正如一名店主所做的那样,在预防犯罪领域同样应该将这一理论纳入考虑范围。举例来说,停车场管理者可以通过仅仅要求罚款来减少开支,而不是花更多钱派交通管理人员找到肇事车辆试图抓捕违法的人。反过来说,驾驶员有逻辑地计算,高额罚款加上被查的低概率和小额罚款加上被查的高概率其实没有区别。最好的阻止犯罪的方法是让这件事变得没有收益可言。对于违法停车来说,就是更高的罚款;对于盗窃来说,就是更长的刑期。贝克尔用标准的经济原理去分析各种人类行为。其中一个例子是,人类拥有一套清晰的不轻易改变的偏好:今天你喜欢摇滚乐甚于爵士乐,那么有很大的可能性下周你依然如此。另一个例子是,人总是讲道理的:他们计算能够最大限度满足自己偏好的行动,他们根据自己拥有的金钱和商品的价格来做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这意味着权衡(trade-offs)无处不在。店主在开一家新店的成本和收益之间进行比较,偷车贼会比较一辆奔驰车的价值和偷车被捕入狱的风险。还是一名学生的时候,贝克尔就用这套经济原理来分析种族主义的问题。这令他身边的人感到震惊,难道种族主义不是有关人们的态度和社会不公的问题吗?这应该是社会学家的课题啊!经济学怎么跑到这块儿领地里去了?但贝克尔确信经济学可以解释其中大部分的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黑人在就业和薪资领域遭受了严重的歧视。贝克尔将一名种族主义雇主对黑人的歧视视为一种偏好。如果你喜欢摇滚乐甚于爵士乐,那么相比摇滚乐来说,你更不喜欢爵士乐,因此你也不打算为爵士乐专辑支付和摇滚乐专辑一样的金钱。同理,有种族主义倾向的店主不愿意在同一个岗位上为黑人支付和白人一样的薪水。假设黑人雇员为了获得工作,必须接受当面对一名具有种族主义倾向的雇主时,比同一工作的白人雇员少拿50美元的薪水。贝克尔将这50美元叫作“歧视系数”(discrimination coefficient)。具有种族主义倾向的店主愿意为白人员工多支付50美元。因此,他们比那些没有种族主义倾向的店主为同等能力的员工支付的薪水要更多。一般人认为,白人对黑人的歧视会导致黑人更穷,白人更富。但是贝克尔告诉我们,种族主义者也是输家。同样,犹太人在雇佣问题上也受到歧视。不过他们在总人口当中所占比例较小,因此受到的影响有限,因为他们可以确保自己只受雇于不歧视犹太人的雇主。在美国,黑人的人口比例较大,因此并不是所有黑人都可以找到不歧视黑人的雇主。许多黑人别无选择,只能为具有种族主义倾向的雇主工作。根据贝克尔的理论,尽管那些具有种族主义倾向的雇主对犹太人的歧视一点儿不比对黑人的少,黑人的平均薪水还是比犹太人的低。被歧视的群体越庞大,导致的结果就是更多的成员会以更低的薪水为具有种族主义倾向的雇主工作,这些雇主会向自己更偏好的种族雇员支付更高的薪水。贝克尔说,这就是为什么黑人占据人口多数的南非会出现种族隔离制度。这种制度,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是不划算的,同样也是不道德的。贝克尔将经济学应用到生活其他方面,比如婚姻、家庭、养育孩子。家庭里虽然没有买卖,但是贝克尔相信经济原理同样适用。一个家庭就是一座小型工厂,其中面粉、蔬菜、烹饪技术这些投入用于得到产出:餐桌上的一餐饭。在经济学家看来,尽管在商店里可以轻易购买到,但面粉和蔬菜仍然是稀缺的,因为它们的总数是有限的。因此,每个人能够拥有多少也是有限的。家庭生产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投入是时间,这同样也是稀缺的。一些家庭产出需要大量的时间,贝克尔称之为“时间密集型”产品。待在家中看《星球大战》三部曲就属于时间密集型,因为你要花费大量时间在这件事情上。这件事情的主要成本不是电费和爆米花的金钱开支,而是你本可以用这些时间去做的事情——比如拜访朋友——所谓的机会成本。对于那些高收入的人来说,欣赏《星球大战》三部曲的机会成本很高,因为选择看电视而不是工作,对他们来说就是选择放弃大量收入。在决定生育孩子的问题上,贝克尔也应用了时间强度的概念。他说,孩子像是你所购买的一件商品。当你购买一辆汽车的时候,你有所支出,并在其后的时间里不断获益。养育孩子同样如此。孩子是时间密集型的商品,因为家长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去照看他们。因此抚养孩子的成本就像是用一个整个下午看电影,放弃你待在家中照看他们时少挣的薪水。因此,收入越高,养育孩子的成本就越高。通常被放弃的收入就是女性放弃工作时的收入,因此在20世纪,当越来越多的女性出门工作的同时,养育孩子的成本也在上升。其结果就是,女性愿意生育的孩子越来越少。19世纪,经济学家艾尔弗雷德·马歇尔将经济学描述为“无关具体的事实,而是发现具体事实的引擎”。这种观点将经济学视为分析的方法、合理原理的应用以及对你所偏好的局面的选择。对贝克尔来说,经济学更多的是一种“工具”,而非一件“东西”。它未必一定要关乎“经济”——人和企业对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它可以关乎生活的诸多领域,包括犯罪和养育孩子,这类事情通常被认为与经济学家无关。跟随贝克尔的脚步,经济学家分析了法律系统、恐怖主义,甚至刷牙和日本相扑!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发展。经济学方法的力量在于它是多面的,并且适用于各个方面。对于解释人类的各种行为,这是一种非常有力的方式。但还有一些人认为,经济学过度延伸了。当经济学家投入全副精力研究如何应用手中的方法论时,他们忽视了对经济学本身的钻研,忽视了经济学的日常运作,忽视了经济学的发展过程。由此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经济学的方法到底有多有效?我们会看到经济学家托斯丹·凡勃伦拒绝了经济学家们关于理性和选择的标准理论。类似凡勃伦的非传统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应该包括更丰富的人类行为模式,超越对成本和收益的计算。现在许多经济学家都相信,店主管理库存的行为是不理性的,更不要说在家中烹饪。尽管如此,贝克尔的许多观点已经变得如此具有影响力,以至于我们忘记它们最初曾引起巨大争议。今天的经济学家不断谈论“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这个观点认为人像机器一样为生产活动做出贡献,而人可以通过教育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和职业前景。当贝克尔提出这一观点的时候,许多人是愤怒的。今天,学生在大学掌握技能以获得更高薪工作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毋庸置疑。目 录中文版序01 冷静的头脑,善良的心地——我们为什么需要经济学02 翱翔的天鹅——苏格拉底与柏拉图03 上帝的经济——奥古斯丁与托马斯?阿奎纳04 寻找黄金——重商主义05 自然的馈赠——重农主义06 看不见的手——亚当?斯密与《国富论》07 谷物遇上钢铁——工业革命下的因果链条08 理想的世界——空想社会主义09 太多的人口——马尔萨斯与《人口论》10 世界工人——马克思与共产主义11 完美的平衡——新古典经济学12 挡住阳光——自由贸易与保护政策13 战争的利益——帝国主义14 吵闹的小号——福利经济学15 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不完全竞争经济学16 计划者——苏联的经济问题17 炫耀你的钞票——有闲阶级与炫耀性消费18 在出水口下面——凯恩斯主义19 创造性破坏——资本主义的骑士熊彼特20 囚徒困境——纳什与博弈论21 政府的暴政——哈耶克的警告22 大推进——发展经济学23 关于所有问题的经济学——生活中的经济学24 成长——经济增长理论25 甜蜜的和谐——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26 分成两半的世界——富裕国家与贫困国家27 灌满浴缸——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28 小丑掌权——公共选择理论29 货币幻觉——货币的力量30 凝望未来——理性预期31 进攻的投机者——货币投机者32 挽救失败者——贫困者的经济学33 了解我,了解你——逆向选择34 被打破的承诺——时间不一致问题35 消失的女性——女权主义经济学36 雾中之思——无逻辑的经济学37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市场设计与拍卖理论38 失控的银行家——明斯基时刻39 空中的巨人——收入分配问题40 为什么成为经济学家?——经济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