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北航首招人工智能方向研究生 学生至少在企业实习1年殆乎殆乎

北航首招人工智能方向研究生 学生至少在企业实习1年

新京报快讯(记者 王俊)9月14日,记者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了解到,该校软件工程专业今年首次招收人工智能方向研究生,首批招生122人,学生毕业后可优先到百度、京东等合作企业就业。近年来,以机器人、无人驾驶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飞速发展,不过设置人工智能研究生专业的高校很少,北航此次设立人工智能方向研究生,在全国范围内尚属前沿。据北航软件学院副院长王亚介绍,作为全国率先开设的人工智能研究方向,新专业的办学特色就是“融合”,打破校企隔阂,师资力量采用“3-3-4”结构,来自高校的教授团队占40%,业界知名学者、企业一线专家各占30%。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未,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樊邦奎3位院士也将带学生。“融合”这一办学特色不仅体现在师资力量,还体现在教学模式上。王亚称,培养大纲中明确设置了至少一年的“硬性实习期”,要求学生至少在企业实习1年,亲身投入到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技术项目研发以及创新产业实践中。此外,学院已与百度、京东等签订合作协议,毕业生优先到这些企业就业。王亚表示,人工智能新专业方向采用弹性学制,学生需在2.5年到4年完成培养方案,主要学习认知科学、视觉感知、无人系统、机器人等专业知识。今年首批招收的122名学生,既有自动化、材料、计算机等工科专业的学生,也有经管类等非工科专业的学生,跨专业学生占招生总数一半。因该专业方向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对于本科非工科的学生,学校会侧重算法、编程、动手实践方面的考核。此外,北航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采用非全日制教学,在职学生也可以报考,今年首批招收的122名学生,应届学生占1/3,其余均为在职学生,在职学生中IT相关行业居多。

足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招人工智能方向研究生

9月14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人工智能专业方向首批研究生开学,此次招收的122名研究生均为非全日制。北航是国内率先招收人工智能专业方向研究生的高校,目前正在酝酿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据介绍,自2004年北京大学在全国首次招收培养“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以来,国内有37所大学开展了智能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北航此次招收的122名人工智能专业方向研究生,全部为非全日制,其中一半以上学生来自材料学科、经管等跨专业,应届生约占五分之一,来自IT行业的学生居多。导师30%来自企业,30%来自一线的专家,40%来自高校。学生在学期间至少有一年时间在企业实习。所学的专业课程包括认知科学、内脑科学、视觉感知、无人机系统、机器人等。北航有关负责人说,人工智能学科的发展,基于“新工科”思维拓展建设好人工智能专业。大学和企业的合作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面,同时,由于人工智能学科本身交叉复合的属性,面向智能时代的人才需求,培养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人工智能领域卓越工程人才就成为这个专业方向的目标。“2015到2030年,争取我国每万名产业工人所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要达到300台左右。”中国工程院李德毅院士说,截至2015年,全球平均为69台,韩国531台,我国49台。由于农村城镇化导致中国农民急剧减少,未来,无人拖拉机、农用无人机、背包机器人和收割机器人将成为新一代“农民”。

父子琴

报考攻略:2021年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该如何选择院校和专业?

距离2021年非全日制考试时间还有不到6个月的时间,是不是还有很多同学依旧迷茫?很多同学在报考时都会遇到两个问题:1.如何选择院校?2.如何选择专业?以下将做详细分析。一、非全日制研究生解析1. 什么是非全日制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是相对于全日制研究生而言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半脱产式学习,也就是一边工作一边上课,上课时间一般安排在周末或者节假日,时间灵活不耽误工作,是在职人员提升学历的一种性价比较高的方式。教育部明确规定统一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教学质量标准,使得非全教育质量有保障。2. 如何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报名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0月份,登录研招网就可以报名,考试时间为每年的12月,复试在次年的3-4月份。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需要通过全国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全国统考/考研),也就是全日制考研中的统考和复试,上线方式是择优录取,所以考试难度比较大。在初试阶段,不同专业类型考试科目有所不同。管理类联考专业,考试科目包含英语二和管理类联考两科,其中英语满分100分,管理类联考满分200分。其他专业,考试科目大多为四科,包含政治,满分100分;外语,满分100分;综合科目,满分150分;专业课,满分150分。复试科目为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试卷由院校自主命题。3. 非全日制研究生能获得什么证书?非全日制研究生不同于在职研究生。在职研究生只有学位证,没有毕业证。毕业证代表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代表硕士学位,毕业证由学校颁发,学位证由教育部颁发。2017年之后非全日制研究生诞生,非全日制研究生双证齐全,既有毕业证,也有学位证,双证唯一区别为毕业证上的学习方式注明"非全日制"字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二、如何选择院校?1. 一个原则小编认为读研一定要坚持一个原则:超越过去。意思就是考研院校层次要高于本专科院校。相信有很多本科生或者研究生在求职时都会体会到与名校毕业生的差距,考研也是一个人生的转折点,选择超越自己、超越过去是必不可少的原则。2. 三个因素院校地理位置1. 非全日制研究生一般来说不解决住宿、不调档案,也基本不开设网络班,这就意味着同学在周末的时候都必须去学校接受面授。之前看到一个计算机非全的研究生分享的帖子:楼主苏大的计算机非全,上海一家国企IT部工作,一到周末就上海苏州两地跑,而且经常买不到票,周日晚上回家差不多9点,平常下班了还要回家看数学,学python,偶尔会有退学的念头......非全的同学必须要考虑学院与自己的交通距离,不要让自己学习的激情都被每周几小时的通勤时间给消磨掉。2.据教育部统计:70%的研究生毕业后都选择本地就业,考研院校选择尽量坚持“在哪工作、在哪安家、就在哪读研”的原则。l 如果非要进行城市地区的转换,那么一定要选择比自己所在地区更发达的地区,比如从河南到北京。这种情况比较容易影响你院校专业排名的选择,好的地方即使是比较次的学校录取线都会比较高,考研难度相对增大。不过这样的好处就是你能获得更多就业机会,研究生本来就属于高端人才,只有较大的城市才能消费得起高端人才,能给你提供更多机会。l 如果觉得北上广压力太大,那你可以选择在家乡读研,这是成本风险最小的一种方式。地区的转换意味着交通、时间等成本的增加,且考试风险更大。在家乡读研,最起码能减少一些交通时间成本。l 如果你的家乡是一个小城市,大学不好或者根本没有大学,那就可以选择离自己最近的考研热点地区,临近城市地区文化和生活习惯都比较相近,而且交通成本低,减少奔波。院校综合排名这个主要就是指上名校还是不上名校。小编的建议是如果本专科院校是普通学校的同学最好还是选择报考一个名校,但是由于非全是择优录取,报考有一定的风险,也不建议同学盲目报考。最重要的是理智、慎重、务实,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定,努力备考,争取能上名校。实在不能上名校的同学也不必气馁,选择一所专业性强的院校依然是条好出路。另外,院校教学质量也是一个重要考核标准,名师出高徒,选择好的导师也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很多人考研时优先考虑的就是导师。院校竞争态势每年都很多考生都成了炮灰,原因之一就在于盲目报考。有些自主划线的高校招生自主权很大,因此必须详细了解:第一是看高校的录取分数线,是高于还是低于全国统一最低分数线。第二是看所报考院系专业录取的平均分和最低分数以及报录比,了解其竞争程度,数据越往前几年收集越好。多多对比,才能确定选择哪个学校对自身有利。三、如何选择专业?两个方向专业选择无非两个大方向:继续深造本专科专业或转行学习新专业知识,也就是跨考与不跨考。l 哪种同学适合跨考?对本专业不感兴趣、不喜欢,想通过读研改变专业和工作方向;对新事物有一定的接受力,不至于重新投入新行业却一直手足无措;学习能力强且自律的同学。非全日制研究生也需要很长的时间备考,需要周末节假日坚持上课,学习能力强和自律是必备条件。l 哪种同学适合不跨考?热爱本专业,希望继续深造;对本专业知识掌握较好,能有一定的发展空间;需要研究生文凭加成,也没时间学习新专业。继续深造本专科专业的同学没什么好说的,既然确定了专业,那么就可以参考上面提到的“如何选择院校”进行院校的选择。想转行学习新专业知识的同学可以从两点进行选择:个人特长兴趣和社会需求。非全日制的专业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决定未来几年或者几十年的专业走向和工作性质的。从事自己热爱的擅长的工作是一种幸福,反之则有点痛苦,谁也不想痛苦得过完人生。高考选专业的时候,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特长,而现在大家已经是成年人了,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最起码知道自己不要什么。比如大学时后悔自己没有选择学计算机,没有选择学动画制作,考研就是二次机会。如果你的兴趣和特长还不足以支撑你做出选择,那就看看社会需要什么专业人才,从务实角度出发,看看哪些专业就业情况好或者薪酬待遇高。最直接的可以参考今年研究生扩招的专业:扩招领域为理、工、农、医和师范类,特别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临床医学、生物制药、网络安全等领域。国家的扩招不仅是稳定就业,也侧面说明这些专业是急需人才的,将来就业前景也比较好

事之若何

教育部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非全日制何时才能被真正接受

在近日发布的教育部关于2020年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通知中,再一次强调了各地各高校要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其中包括严禁设置性别、民族等歧视性条件和院校、培养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等限制性条件。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874万人,比2019年增加了大概50万,为了缓解严峻的就业压力,前不久教育部发声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18.9万,但是对于340万的考研群体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尽管扩招比例已经接近1/4),扩招之下还是会有240万考研者面临落榜。但是扩招的高校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非“双一流”高校,而专业则以人工智能、临床医学、集成电路等为主,最关键的是扩招的都是专业硕士。在就业择业之中,我们市场会看到不同形式的“歧视”现象,比如在选调生招录时会注明“部分国内重点高校和XX省属高校2020年全日制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的字样,“双非”院校学生再优秀连入场券都拿不到,而“全日制”和“应届”也是标配条件,历来如此至于原因无从得知。非全日制被歧视一直是一个焦点,而此前曾有企业HR扬言“非全日制硕士=本科生”,那么为什么非全日制硕士会惹非议?首先想考上非全日制研究生要参加统一考试,复试分数线上有的大学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一样(比如浙江大学),而某些院校非全日制个别专业单独列出(比如武汉大学的非全日制会计专硕),尽管大多数高校在分数线上已经将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统一化了,但是由于招生计划都是分开的,所以最终录取分数线还是有所差异。在人才培养上,非全日制的师资力量、毕业论文要求等可以说全日制已经相差无几了,但是在最关键的学制上大不相同,全日制上课都是在周一至周五,而非全日制上课基本都在周末。在同样的精力条件下,全日制硕士的付出可能更多(当然混文凭的也有)。虽然教育部一直强调非全日制和全日制应该一视同仁,但是在毕业证书的书写上还是注明了醒目的“非全日制”字样。这就有点自相矛盾了,本来研究生培养最终的收口在于毕业论文,你甭管学了几年,只要最后毕业论文符合大学的要求那么就应该发放和全日制一样的毕业证书。也许有的人会说毕业证书的差别只有几个字而已,可别小看了这几个字,现在招聘基本都会注明一些限制条件,即使碍于严禁歧视而取消表面的限制条件,但是在筛选的时候还是会套用,因为毕业生实在是太多了。要想从根本上破除“非全日制”受歧视,起码要在毕业证上取消“非全日制”四个字,其次学生的水平也不应该以谁上课是5天还是2天来进行区别,同一个大学同样的论文要求,非全日制硕士只用周末都能顺利毕业,那么全日制硕士几乎一周七天都在学习也顺利毕业,那么是不是非全日制硕士要更厉害呢?

仁可为也

「创作开运礼」非全日制研究生文凭是否有用

首先,不论是读全日制研究生还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都是统一被认可的研究生学历,都属于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所以读研必然是有用的,不论是对于未来的岗位升级还是业务能力提升都有比较现实的意义。当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入学考试和培养过程都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不仅考试与全日制研究生保持统一,在培养方式上与全日制研究生也保持了高度一致,可以共享全日制研究生的教育资源,目前很多非全日制研究生也普遍会与全日制研究生一样参与到课题组中,这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奠定了一个扎实的基础。目前研究生教育资源是相对比较紧张的,每年培养的全日制研究生数量是非常有限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培养单位的研究生培养规模,从而为行业领域输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目前产业领域正在进行结构性升级,这个过程必然会导致人才结构升级,传统企业将陆续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拓展研究生的就业渠道。从这个角度来看,非全日制研究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人才结构升级的问题。从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改革以来,有大量的应届生会选择非全日制研究生,而这些应届生往往会与全日制研究生采用一致的培养方式,所以未来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应该会有明显的改善,更多的行业企业也会更加认可非全日制研究生。最后,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有很多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表现还是非常优秀的,这些毕业生未来的就业竞争力也会比较强。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我!

爱封了

北京师范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推免生比例比北大还高?

北京师范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4700余人,其中非全日制1100余人,推免生将近1800人,推免生占全日制硕士生招生总计划的48.5%,这个比例比北京大学还要高,北京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为6000余人,其中全日制4351人,推免生1442人,占比33.1%,只不过北大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要远高于北师大。另外北师大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中,珠海校区有1070人,其中推免生155人。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招生计划表1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计划招生58人,其中推免生40人;马克思主义学院计划招生117人,其中推免生31人;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计划招生598人,其中推免生63人,非全日制400人,这也是北京师范大学招收非全日制硕士生最多的一个学院;法学院计划招生260人,推免生99人。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招生计划表2教育学部是北师大最核心的一个二级教育单位,共计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502人,其中推免生224人。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招生计划表3北师大政府管理学院共计计划招生357人,其中推免生35人,非全日制265人;体育与运动学院计划招生146人,其中推免生41人;文学院计划招生185人,其中推免生93人。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招生计划表4北师大外国语学院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139人,其中推免生64人;历史学院共计计划招生83人,其中推免生58人;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计划招生24人,其中推免生17人;数学科学学院计划招生182人,其中推免生102人;物理学系计划招生73人,其中推免生40人;核科学与技术学院计划招生31人,其中推免生19人;化学学院计划招生102人,其中推免生64人,这几个学院是北师大推免生比例比较高的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招生计划表5北师大天文系计划招生25人,其中推免生15人,天文学专业不设方向;环境学院计划招生92人,其中推免生59人;生命科学学院计划招生107人,其中推免生37人;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计划招生105人,其中推免生33人;系统科学学院计划招生36人,其中推免生20人;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研究院计划招生43人,其中推免生29人;艺术与传媒学院计划招生220人,其中推免生67人,非全日制30人;水科学研究院计划招生41人,其中推免生28人;汉语文化学院计划招生150人,其中推免生83人。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招生计划表6北师大统计学院、社会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心理学部、地理科学部、人工智能学院和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共计计划招生1096人,其中推免生416人,非全日制412人。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是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是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部考试中心等单位参与联合组建。北师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最大的3个学院分别是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育学部和心理学部,北师大是中国心理学的发源地,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心理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科实力还是相当强的,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共有37个一级学科参评,15个一级学科进入A类,居全国第十位,在进入A类的学科中,获评A+的学科为6个,分别是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戏剧与影视学、地理学,A+学科数居全国高校第六位。对于这样的一所名校,虽然比较难考,但只要考上将来都会有不错的出路。

暗意物也

人工智能专业最牛的7所大学

如果您想学习人工智能(AI)并进行研究,我们已经列出了一些世界一流大学的清单,这些大学既提供本科学位又提供研究生学位,也提供人工智能(AI)的研究机会。1.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麻省理工学院有一个脑与认知科学(BCS)部门,其目的是反向通过研究大脑各级,从分子到突触,神经元,到电路,以算法工程师人的心,人的行为和认知。该系设有研究生,本科,学士后,博士后甚至夏季研究计划。如果您想成为深入研究神经网络并测试非侵入性措施,以战胜诸如阿尔茨海默氏症这样的记忆退化性疾病,那么这就是您的理想环境。毕竟,在MIT AI实验室中,开发了第一个情感AI – Kismet。除CS的其他研究领域外,还有MIT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致力于AI研究。实验室下的AI和ML研究区域本身包含21个研究小组,其中一些小组包括–临床决策小组,计算知觉和认知,创世纪小组等。主要研究人员,研究生,研究人员和同事等是该实验室的一部分。2. 卡内基梅隆大学(CMU)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简称CMU,坐落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是一所拥有13,600名在校学生和1,423名教职及科研人员的世界著名学府,美国25所新常春藤盟校之一。卡内基梅隆大学(CMU)以高度重视研究而闻名,是著名的研究机构之一。CMU于1989年负责使用神经网络制造出第一款自动驾驶汽车。它们拥有最先进的研究设施和财力,可以创造出能够使世界变得更好的技术。他们的目标是通过AI使地球更安全,更健康。CMU是第一个建立AI本科学位的人。他们还成立了一个称为AI堆栈委员会的组织–因为他们认为AI不仅是一回事,它是由多个技术模块构建而成的。每个区块都有指定的作业进行研究和研究。CMU拥有博士,硕士,本科及外展计划,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尝试这些计划。在CMU理学院,他们有单独的研究部门,涉及人机交互,机器学习和机器人技术。3. 斯坦福大学自1962年以来,斯坦福大学一直在研究人工智能。斯坦福大学的AI实验室汇集了跨部门的教职员工和学生。例如,计算机科学和航空学系的学生共同努力,为无人飞机建立了分布式避免冲突系统。在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提供个别课程- AI,ML,NLP与深度学习,实验机器人,等他们有讨论下AI科技论文一切每周的阅读群体。对于CS的本科专业,学生可以选择一个称为“轨道”的集中领域。人工智能和人机交互很少。斯坦福大学拥有AI硕士学位,同时还提供AI研究生证书。4.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2016年,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CB)成立了人类兼容AI中心。它是阳光明媚的加利福尼亚州最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UCB拥有著名的伯克利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BAIR Lab,该实验室汇集了计算机视觉,NLP,机器人技术和机器学习领域的研究人员。BAIR正在努力将AI与其他科学学科和人文学科联系起来。UCB提供AI,ML,机器人操纵与交互,深度学习甚至神经计算等本科课程。一些研究生课程涉及高级机器人技术,人机交互算法和统计学习理论。您还可以从Berkeley EECS的许多与AI相关的课程中进行选择–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UCB在AI研究下运行着大大小小的项目。当前的项目包括建筑物内部自动3D建模,儿童问答软件等。5. 南洋理工大学南洋理工大学(NTU)是新加坡的一所自治大学。2018年1月,NTU校长Subra Suresh教授宣布了他的计划,旨在通过技术支持的解决方案将NTU转变为智能校园,以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体验。对于亚洲学生来说,新加坡的NTU绝对是离家学习更可行的选择。NTU正在其智能园区的研究实验室中推动AI的前沿发展。南大提供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的本科学士学位。6. 哈佛大学哈佛大学的约翰·保尔森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SEAS)和应用计算科学研究所拥有一系列专注于AI CS的研究生课程。SEAS成员与大学的同事合作,在多个领域进行研究。最近,哈佛大学建造了一种蟑螂启发的机器人。该HAMR -哈佛门诊微机器人-是一个多功能的机器人,可以实现高速奔跑,跳跃,攀爬,急转弯,远距离输送物资等操作。7. 爱丁堡大学爱丁堡大学一直在专注于人工智能。它提供了非常多的课程选择。他们旨在为您提供智能系统设计和构建方面的实践知识,以便您可以将自己的技能应用到各种职业环境中。AI的本科课程包括– AI的BSc和AI + CS的BSc。AI的研究生学位-AI的硕士学位 -属于计算与信息学的主题。您可以选择AI的MSc作为全日制1年制课程或非全日制2至3年制课程。他们甚至拥有博士学位。ML和计算神经科学课程。在爱丁堡,您可以选择全日制的5年制本科硕士课程(MInf),该课程的重点是为CS,AI,认知科学以及语言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和生物学方面的高级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个

扩招近20万,研究生导师们都准备好了吗?

作者 | 蒋宝尚编辑 | 贾伟研究生扩招的新闻火了有几天了。虽然,这几年,每年研究生都以一定的比例扩招,但是今年的动静确实比较大。3月3日,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透露,今年扩招的约18.9万研究生名额将重点投放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民生急需领域,其中就包括人工智能专业。而在2月24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将把人工智能纳入“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支持范围,着重强调扩大研究生和博生培养规模。国家连续发文政策支持,不禁让人想问:国家此举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相关学校,相关AI类专业扩招情况如何?最后归到导师手里的名额会有多少呢?国家:保就业,调结构从国家层面来讲,研究生扩招其实在保就业,人工智能专业的扩招其实是在调结构!已经是三月份了,2020年的第一季度要过去了,然而由于新冠疫情的冲击,全国进入戒备状态,数亿人集体在家禁闭,无数企业的正常生产受到影响,对经济整体的影响堪称天文数字。有学者认为,2020年中国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或只有3.2%。对比2019年第一季度6.4%的经济增长,3.2%的经济增长减少意味着600多万人失业。而2020年高校毕业生又会预计达到了834万。在“保就业”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第一目标的情况下,研究生这次扩招之后的总录取人数将会直接解决100多万本科毕业生的去向问题。如果再加上更大规模的专升本数量,那么社会稳定这一块,就会被国家的宏观调控拿捏的死死的。另外文件明确注明硕士研究生扩招向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专业倾斜。而在人工智能作为国家战略的情况下,此举也意味着教育资源大幅度向“新工科”转移。教育也即培养人才,喊了这么多年的经济转型,加大第三产业比重,调整结构,没有人才拿什么转!而支撑第三产业发展的,电子科技,却是我们的最大软肋。回顾科技发展史,无论是PC时代还是移动设备时代,无论是英特尔时代还是高通时代,中国似乎都慢了半拍[2]。一步慢,步步慢,要想从结构上调整经济结构,必须增加相关领域人才的数量,提升质量。虽然人工智能在应用方向已经能和美国争一哥,但是在重大理论研究创新方面我们一直落了下风。据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5年十年间,工学和医学在学术学位研究生授予中占比下降明显,而计算机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算得上人工智能的前身,大多数学校又是在工学分支下为计算机相关专业招生。所以人数上不去,教育资源不倾斜,确实是科研创新缺乏的原因!其实研究生一直在扩招,只不过这次动静有点大。科教强国是我国的基本国家战略,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从人口大国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是政府一直推进的目标。学校:基础设施,师资力量两头堵国家大力支持人工智能专业的建设,也是这两年才有的事情。在2019年3月25日,教育部就曾印发通知,公布了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大热的人工智能专业被列入新增审批本科专业名单,全国共有35所高校获首批建设资格。而在今年的2月21日,教育部也刚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共有179所高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另外,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也新增了80所高校,机器人工程专业的高校新增加了63所。所以说,加上去年新增的,能够招收AI类专业的学校着实不少,但这些专业主要是面向本科生,做的是普及教育。能够大规模吸纳研究生、博士生的学校,一方面要有师资力量的考量,另一方面学校的硬件设施也得支撑的过去,毕竟学生入学了,得让人家有宿舍住吧。AI科技评论曾与一些高校老师沟通,他们提到,2020年全日制硕士扩招基本幅度不大,非全扩招的幅度有可能比较大。其最直观的理由是:招生名额之前就已经定了,即使扩招了宿舍也不够用。而从AI专业培养模式方面,人工智能从零开始设计出了全新的专业培养制度了么?除了清华、北大、南大等拥有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的顶尖学府,其他学校不会对教材和师资力量重新规划,而在原有的专业体系下扩展出人工智能专业。这也就是大家通常说的挂靠!这种“挂靠”模式,是可以培养出更加复合型的人才,例如计算机学院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可能编程能力更优秀,统计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更擅长算法运用。但如果要大规模招生的话,会挤占学院给其他专业的招生名额,那么这就会牵扯到利益分配!这种利益纠葛分配,学校方面通常有一套官方说辞:我们不能人多,我们要培养精英;博士要做基础研究,不需那么多人;学校没宿舍;数量不能多,人多了质量就下降了.......所以,从基础设施以及利益分配角度,或许是导师手里全日制招生名额增长幅度不大的原因。导师:名额分配的计划经济时代从高校一线教学、科研的教师的角度来说,他们肯定是希望多收“徒弟”的。一方面按照网上流行的说法,能够招到廉价劳动力可能是原因之一。而另一方面,作为老师更多的还是奔着“桃李满天下”的梦想。而高校导师往往不能如愿,一些顶尖高校的导师招生名额往往依靠学校的政策,有的学校一般固定,即大教授多少人名额,小老师多少人名额。而另外有的学校按照去年的绩效来评,比如,去年到现在发了多少文章、拿了多少项目,进行分数排名分名额。[1]然而这种名额分配模式往往难以量化。无法传递给报考考生明确的招生信息,导致行政和教学之间的争论。另外,顶尖学校的导师基本上只要有名额就能招收到学生。而非常普通高校的导师,往往也有硕士点,但是报考人数太少,却招收不到学生。这类导师面临的局面是“求大于供”。在同一个学校、同一院系之间,老师之间有可能用相互借名额来缓解矛盾情况,但是如果跨学校,甚至跨地区,这种解决方式显然不合时宜。所以,供求结构失衡也是让导师手里名额无法增长的原因。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武永卫教授曾经说:“中国的博士招生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大锅饭,人才靠抢,二是以项目和经费为指标,如今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是老师的教研系列和title。从学校里面以院系为单位分指标,到现在学校直接到个人,都存在教师间的博士争夺。从重科研项目到重人才title,从爱财变成了爱人,僧多粥少的现状没有多少缓解。”[3]也就是说硕博导师在招生的时候,名额分配还停留在计划经济,主要面临三个问题:一是难以量化,模糊。无法传递给报考考生明确的招生信息,导致行政和教学之间的争论;二是诸侯模式。各专业之间互相叫苦,指标难以倾斜;三是总指标少。硕博士生的名额时常被砍。具体到人工领域则相对比较特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AI学术大牛纷纷投身业界,学界导师变少,这意味着能够招学生的导师也变少。另外,从近几年来看,当前的AI领域的顶尖研究有一定比例出自企业研究机构,优秀学生进入企业谋求学术发展也是很好的选择。如何创新「名额分配制度」才是解决供求错配的正确举措,国家也已经开始对非全日制硕士的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以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校的“宿舍问题”,但这种改革步伐能否再快一点?AI科技评论曾与国内一些顶尖高校人工智能方向的学生沟通,他们表示在具体科研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和非全日制的同学一块做过研究,有的专业甚至都没有招收非全日制硕士。另一方面,或许我们可以学习国外一些好的做法,以 SUNY Buffalo为例,海外的公立大学系统,基本上是不限制博士招生人数的。钱多就多招,没钱就不招。学校方面有相应的鼓励政策,一是Fellowship,你的学生足够优秀,能吸引学校给予资金支持。[3]甚至有的教授表示,如果能够扩招,甚至愿意自费来提供扩招学生的“住宿问题”。总的来说,导师多招学生确实是好事情,抛开廉价劳动力的说法,确确实实能够为国家培养人才。我们研博招生制度并非一无是处,只有统筹好导师、学校、国家三方的打算才可快速落实研究生扩招。参考资料:[1]https://www.hu.com/question/348025470/answer/842549943[2]https://www.hu.com/question/375798623/answer/1052490900[3] FCES2019 panel3:清华等高校教授:博士名额难搞,我们僧多粥少,https://jiahao..com/s?id=1639820289692923287&wfr=spider&for=pc

解脱

大四的在校生是否可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

首先,大四的应届本科生是完全可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当前也确实有不少应届生会选择读非全日制研究生,对于已经找到心仪工作的应届本科生来说,选择读非全日制研究生也是不错的选择。当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考试与全日制研究生已经实现了统一,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入学门槛,而且不少高校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竞争也比较激烈,所以即使要考非全日制研究生,也一定要做好充分地准备。实际上,按照近几年的实际录取情况来看,有不少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考试分数都比较高,一部分考生的分数都要高过全日制研究生。考非全日制研究生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对于已经就业的考生来说,尽量在就业城市选择目标高校,这样读研会比较方便,因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在研一期间的课程还是比较多的,所以如果在别的城市会比较辛苦。其二是对于没有就业的应届生来说,在选择目标高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目标学校的培养方式,不同高校在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上是不同的,比如有的高校不会提供宿舍,有的高校仅仅在周末上课等等。当前有不少高校在培养方式上,并不会明显区分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这些高校可以重点考虑一下。其三是学科实力,选择读非全日制研究生也一定要注重目标高校的学科实力,这对于读研的体验有非常直接的影响。在人才培养要求上,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的要求是一致的,所以如果选择学科实力比较强的高校,往往会有一个更好的学习和科研体验,也会为未来的科研或者是读博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我!

罪行累累

盘点:2020年在职研究生热门报考专业

在职研究生报考,除了考虑自身喜好,还会涉及到哪些专业比较热门,对于未来职场发展有利。今天就盘点一下2020年在职研究生热门报考专业。教育学15月6日,教育部发布2020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百日冲刺”十大专项行动。公告中提到,“特岗教师”计划将增加招募规模5000人,今年招募规模将达到10.5万。将招收40多万毕业生补充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队伍,采取“先上岗、再考证”的举措,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配备。人类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我国又历来重视教育。从公告里也不难看出,教育学专业前景光明。新闻学/传播学2新闻传播类专业是世界范围内公认 的前景光明的专业,5G网络、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一系列革命性技术,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颠覆性改变同时,全球新闻传播领域也正发生深刻的革命。报考新闻学/传播学的在职研究生,通过学习系统理论的新闻/传播理论知识与技能,成为能够胜任编辑、记者、新媒体运营、品牌宣传、公共关系等岗位的高级专业人才。金融学3金融学专业就业范围非常广泛,具备过硬专业素养的金融学人才,能够在各类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工作,发展空间大,金融学在职研究生非常适合打算长期在金融行业发展的职场人士报考。此前,教育部也提到了一些目前比较缺人才、社会需求又比较旺盛的专业,分别是:临床医学、公共卫生、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预防医学、应急管理、养老服务管理、电子商务专业。从这些被点名的专业来看,工学、医学、管理学将会是近期研究生扩招的重点,报考这些专业的在职研究生未来职场发展可能会更加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