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年中国血液透析行业发展现状和市场前景分析 产业发展空间广阔「组图」其来无止

2020年中国血液透析行业发展现状和市场前景分析 产业发展空间广阔「组图」

血液透析又称人工肾,也有人叫肾透析或洗肾。它是血液净化技术的一种。在全世界依赖透析维持生命的上百万患者中多数是血透。血透对减轻患者症状,延长生存期均有一定意义。一、2030年终末期肾病患者数量将超400万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糖尿病引起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所占比例呈逐渐增加态势,造成了2014-2017年,中国终末期肾病患者总数也在不断增加。2014年,我国终末期肾病患者总数为216万人,2016年增加到257万人,到2017年达到290万人。预计到2030年,我国终末期肾病患者人数将突破400万人。二、2019年我国约有血液在透析患者71万人根据解放军肾病研究所数据,2001年,我国血液透析救治人数约为30000人,腹膜透析救治人数仅为5000人左右。据医械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2019版)》测算,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约有血液在透析患者71万人。三、2019年血液净化医疗支出超过222亿元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截止2019年我国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超过300万人,需要进行透析治疗。据医械研究院估计当前获得血液透析治疗的ESRD患者71万人,按照每周透析2.5次,平均每人一年透析130次,则血液透析次数约为9230万次/年(目前国内ESRD患者超过300万人),按每次240元的治疗价格(患者个人负担部分)推算,2019年实际在血液净化治疗方面支出的医疗费超过222亿元。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止2019年,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的参保人数目前已超过13亿,实现城乡医保全覆盖。透析治疗的报销比例由50%以内提升到80%以上,这些是释放透析治疗需求的最主要原因。由此我们判断在下一个十年,透析行业将获得远超医药行业增速的增长。四、血液透析产业仍有广阔增长空间国内目前有超过300万的尿毒症患者,每年新增10万-15万患者,这意味着我国终末期肾病患者基数很大,且呈快速增长态势,根据中国社会保险学会的一项研究,目前国家、社会和个人每年支付高达数百亿元的医疗费用,如果我国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治疗率达到日本和台湾地区的水平,每年则需要近千亿的透析治疗费用,血液透析产业仍有广阔的增长空间。四、2025年我国血液透析行业市场规模将达343亿元根据医疗机械研究院推算,预计到2020年我国血透患者数量达到83万人,按照人均每周透析2.5次,年均透析130次,每次透析的价格为240元推算,2020年我国血透市场规模约为259亿元。按照同样的思路推算,预测到2025年我国血液透析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343亿元。由此可见,我国血液透析行业市场空间较大。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血液透析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放手爱

2020年中国血液透析行业细分市场和发展趋势分析 产品系列化布局成趋势「组图」

血液透析又称人工肾,也有人叫肾透析或洗肾。它是血液净化技术的一种。在全世界依赖透析维持生命的上百万患者中多数是血透。血透对减轻患者症状,延长生存期均有一定意义。一、透析器占行业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血液透析产业链的上游端是血透仪器设备,主要包括透析管路、透析器、透析机和透析粉/液以及透析管道等。从全球来说,目前血液净化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占比高达70%以上,而我国血液净化市场起步较晚,目前市场规模还较小,但随着肾病患者人数不断增长以及透析费用医保报销比例的不断提高,我国血液净化市场增长较快。从2019年行业市场结构来看,透析器占据了市场规模的58.39%;管路/穿刺针、透析粉液分别占17.90%和13.43%;透析机占9.70%;透析导管占0.58%。二、2019年全国血液透析机保有量超过10万台以美国为例,美国大约有45万终末期肾病患者在接收血液透析治疗,其中共建有血液透析中心接近6000家,平均每家透析中心有20台左右透析机。在整个血透产业链中,血透机器无疑是技术含量和单价最高的环节,根据国内二级以上医院的数量,理论推测出目前血液透析机保有量在10万台左右。三、2019年全国血液透析器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以当前获得血液透析治疗的ESRD患者71万人进行测算,设定规律透析人数约为88.7%、而不规律透析人数占比11.3%,同时设定规律透析病人透析频率为3次/周、不规律透析病人透析频率为0.5次/周,可得出2019年透析器使用量为10033万次,按透析器均价120元计算,可得出血透透析器市场规模为120.4亿元。四、2019年全国血透(粉)液市场规模超过25亿元行业内一直缺乏血透(粉)液行业规模的有效数据,我们根据CNRDS公布的透析人数数据为基础,按照每周透析2.5次,透析(粉)液单价30元/份进行测算,2019年透析人数约71万人,全年透析(粉)液需求量约9230万/人份,对应27.69亿元的现有市场规模。五、2019年全国透析管路及穿刺针的需求规模超35亿元截至2019年底,我国血液透析人数约71万人,按每年透析130次的频率、使用血液透析导管40元/次,目前透析管路及穿刺针的需求规模在36.92亿元左右。六、2019年全国透析导管市场规模超1亿元截至2019年底,我国血液透析人数约71万人,按每年透析130次的频率、使用血液透析导管1.30元/次,目前透析导管的需求规模在1.2亿元左右。七、血透产品系列化布局是发展趋势从全球市场来看,费森尤斯和百特公司在透析器、血液浓缩液和透析管路领域的市场排名都是前二。国内企业如山东威高(透析器、透析粉/液、透析机)以及广州贝恩(透析管路、透析器)等也已开启产品系列化布局的进程。前瞻认为公司血透产品线的叠加可以产生协同效应,提升渠道的利用效率,加强终端的粘性。因此血透产品系列化布局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血液透析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水静犹明

2020年财报亮眼,血液灌流器龙头健帆生物势不可挡

作者 | 积木仁 来源 | 粒场财经(ID:lccaijng)4月1日,健帆生物公布了2020年年报:根据财报显示,公司2020年营业收入19.51亿元,同比增长36.24%;净利润8.75亿元,同比增长53.33%;扣非净利润8.41亿元,同比增长61.1%。与此前的业绩预告相比,位于区间中偏上的位置。不仅如此,健帆生物还推出了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6.6元的慷慨分红预案,现金分红金额5.27亿元,相当于分掉了全年利润的60.3%。很明显,这在高速发展的医疗器械行业里并不多见。一、财务数据出色,高股息率展现强劲赚钱能力健帆生物是一家具有创新技术的血液净化产品提供商,主要从事血液灌流相关产品及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目前,公司的相关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尿毒症、中毒、重型肝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治疗领域。前面提到,2020年健帆生物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增长36.24%和53.33%。分季度看,公司营收分别为3.79亿元、4.9亿元、4.46亿元和6.35亿元,同比增长28.47%、34.89%、42.95%和37.74%,保持了稳定的高速增长。单位:元来源:公司财报就收入结构来说,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营收为17.3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88.67%,较2019年下降两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2017-2019年该块业务的营收占比分别为92.46%、90.98%和90.66%,由此可见,尽管产品结构仍比较单一,但多元化布局已经初见成效。再看毛利率。根据财报显示,公司2020年整体毛利率为85.67%,与过去大致持平。就一次性血液灌流器来说,该产品过去四年的毛利率分别为85.28%、86.69%、88.44%和89.02%,呈上升趋势,表明公司既没有受国家集采影响,也没有因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导致利润恶化。经营性现金流方面,公司2020年收现比和净现比分别为1.11和1.09,表明无论营收还是净利润的含金量都比较高;净资产收益率方面,公司2020年ROE为35.74%,较2019年同比提高5.5个百分点,较2018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重点看股息率。前面提到,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每10股派发6.6元现金红利的分配预案,相当于分掉了全年60%的净利润。事实上,健帆生物在分红上一直以来都很慷慨,根据财报显示,公司自上市以来的历年分红金额分别为0.83亿元、1.46亿元、2.5亿元、3.78亿元和5.27亿元,累计13.84亿元。什么概念呢?按照公司IPO募集的4.16亿元资金净额计算,健帆生物分红融资比达到了332.69%。毫无疑问,仅就分红融资比来看,健帆生物在医疗器械板块乃至医药行业都属于是一股清流!二、股权激励方案下业绩或再提速2021年2月,健帆生物《2021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根据该草案显示,公司拟授予的限制性股票数量为750万股,约占当期股本总额的0.94%。该次激励计划分为两类,第一类限制性股票为75万股,主要面向7为公司高管和1位董事;第二类限制性股票为576万股,除了面向公司高管和部分董事之外,主要针对的是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和核心骨干成员,涉及约484人。来源:公司公告根据公司公告显示,以2020年营业收入为基数,2021-2023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不低于35%、83%和150%。也就是说,2021-2023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分别不低于35%、36%和37%。很明显,按照该考核业绩目标,公司的营业收入将稳步向前,公司成长性得以进一步增强。假设2023年公司的营业收入超过49亿元,按照现有的净利率水平,所对应的净利润将达到22亿元。那么,业绩考核目标能否实现呢?2016-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5.44亿元、7.18亿元、10.17亿元和15.3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41.2%;同期净利润分别为2.02亿元、2.84亿元、4.02亿元和5.7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41.4%。其中,净利润率始终维持在35%以上。由此至少能够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股权激励计划下的业绩考核目标并非拍脑袋决定,而是有过往业绩数据作为支撑。三、市场占有率第一,海外市场占比不断提高血液净化技术是上个世纪后期在用人工肾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医疗技术。简单的说,就是将患者血液引出体外,通过净化装置除去其中某些致病物质、净化血液,达到治疗某些疾病的医疗技术,常用于尿毒症、危重症、急性中毒等患者的治疗。在血液净化基础的治疗方式包括血液透析、血液灌流或血液吸附、血液过滤、血浆置换、免疫吸附等等。目前,公司在中国血液灌流产品市场占有率大约为80%,处于绝对的龙头地位。重点看海外市场。截至目前,健帆生物产品在海外已经在70多个国家销售,并被纳入德国、越南、伊朗、土耳其、泰国、拉脱维亚、波黑7个国家的医保。尤其是德国,作为全球血液净化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可以看出健帆的产品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所接受。不仅如此,根据英国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发布的新冠指南医疗创新简报显示,健帆的HA330和HA380血液灌流器已经被纳入其中。除此之外,公司的血液吸附技术先后已经被摩洛哥、泰国、英国、俄罗斯、意大利等9各国家纳入不同级别卫生机构的新冠治疗指南或推荐。2020年,公司境外市场实现营业收入5370.03万元,同比增长193.98%。尤其是去年下半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速达到了270.87%。在营收占比中,过去五年海外营收占比分别为0.55%、1.23%、1.48%、1.28%和2.75%,由此可见,健帆生物的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四、凭借研发、产品、渠道优势,未来空间依旧巨大公司的竞争优势主要概括为三点。第一,研发优势。根据财报显示,健帆生物2020年研发投入为8075.93万元,同比增长17.98%,占营业总收入的4.14%,重点研究开发炎症介质、免疫、胆红素、内毒素、降血脂、体外循环动力器械等系列产品。2020年,公司新增3个新产品III类注册证;2021年初至今,公司再新增1个新产品注册证。截至目前,公司共有14个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制,其中13个为III类注册证。第二,产品优势。2018年,博新生物产品因抽检不符合企业指定的标准,被迫采取整改和召回工作,导致次年该块业务营收同比下滑46.91%。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根据国家药监局公开资料显示,包括健帆生物、博新生物在内,截至2019年底国内取得血液灌流器III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的企业仅有7家。由此可见,除了技术水平壁垒之外,产品的控制能力和内部管理也尤为关键。第三,渠道优势。公司的产品目前在国内已经覆盖了5800余家二级及以上医院,而这个数字在2016-2019年分别为3400家、3500家、4000家和5000家。也就是说,强大的医院渠道推广能力,是健帆生物业绩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二级及以上的医院数量合计为1.24万家,这就意味着,按5800家的覆盖率来说,未来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最后,做一个简单概括:血液灌流器最开始只应用于中毒治疗,到后来逐步拓展至尿毒症、毒物中毒、重症肝病、脓毒症或系统性炎症综合征、银屑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精神分裂、甲状腺危象、肿瘤化疗等等领域,产品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什么意思呢?一方面,随着老龄化不断加重,慢性肾病和肝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带来市场需求的扩容;另一方面,正如前面的适用领域一样,血液灌流器使用场景的不断增加也会带来需求的不断增加。因此,无论从行业的发展前景还是自身的市场地位出发,健帆生物都值得关注。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财报#

而视全人

高能学霸:学习好、科研棒,10多篇高水平研究论文、专利8项!

“2019年度四川大学十大团员青年标兵名单”出炉的时候,一位来自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研三男生宋昕,令人印象格外深刻——学习成绩优异——研究生期间绩点3.9;科研表现突出——发表十多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及共同一作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等TOP期刊发表论文多篇,第一作者累计影响因子58.894。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唐立新奖学金、四川省优秀毕业研究生、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全国特等奖、四川大学第十一届优秀学术之星、四川大学优秀毕业生、四川大学优秀研究生……荣誉密密麻麻能填满半张A4纸。除此之外,他还是一名科技转化小能手,目前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8项,公开6项。学习好、科研棒、比赛强,还是一个“双创”好手,“高能学霸”这四个字,用他身上,再合适不过!对于这个标签,宋昕却很谦逊,他说:“越努力,越幸运。”大二做科研、大三发论文目标明确,没空闲也充满干劲!本科期间,宋昕通过转专业考试进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习,并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加入了赵长生教授的课题组。这个时候的宋昕,还只能算是一个科研小白。但他凭着对生物医学的强烈兴趣和一腔求知热情,竟拉起了一个五人的小团队,在赵长生教授的人工肾和血液透析膜研究方向上,开展抗凝血性能、抗生物污染性能的新型的血液透析膜的研究。就这样,从刚开始接触实验室里的“瓶瓶罐罐”,到通过科研项目逐渐对科研工作有了系统化的认识,宋昕心中的一腔求知热情也进一步升华为了明确的目标:要在高分子学科中继续深造、投身科研!参加大创项目的那段时光,令宋昕异常难忘。兼顾繁重的日常课程和要求极高的大创项目,宋昕每日都是“连轴转”的状态。“天天都跑着去上课,下了课又跑回实验室,周末就整理数据写论文,几乎没有闲暇时间。”虽然没有太多休息时间,但心怀热爱和目标明确的宋昕,浑身都充满了干劲。终于,在导师的指导下,宋昕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课题,课题获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而他也凭着严谨的态度和不断完善的追求,在大三便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高水平论文。“这篇论文来之不易啊!一共改了4遍,最后的成稿和初稿几乎是两个模样。”最终,宋昕以专业第二的成绩保研进入赵长生教授课题组继续深造。“做科研,真的挺有意思的!”宋昕说。付出时间,付出汗水仰望星空,以科研担起家国情怀研究生期间,宋昕的专业是生物医学工程,主要研究方向是血液净化材料。“不仅因为课题组本身在这个方向上有很好的研究基础,同时也是因为这些研究可以切实地为国家、患者解决问题,减轻负担。”怀抱着家国情怀的宋昕在进入研究生阶段后,迅速地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实验过程中,宋昕没少遇到问题和挫折,但他从未灰心丧气,每次都积极与周围老师、同学沟通交流。由于血液净化材料的研究需要材料科学、生物学、临床应用等多学科的交叉运用,宋昕还多次请教了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等多位专家和老师,通过学习合作来克服所遇到的问题。“做科研就像仰望星空,当遇到问题时,需要静下心抬头看看别人的研究,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不断精进。”宋昕感慨道。“假性血友病抗凝模型研究”是宋昕目前经历的历时最久、过程最复杂的一项研究。研究生刚入学时,宋昕就开始了该方面的探索,然而一年后,他却发现自己最初的认知完全错误!一年来潜心研究的成果,无奈都要全部推翻重来。“的确有点受打击,但是当时导师和师兄师姐们都在鼓励我,这给了我很大力量。”于是,宋昕重新树立信心,改变思路继续前行。这一次,他很快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并尝试与面向临床的华西医院肾脏内科相关研究团队、擅长血液肌理研究的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相关研究团队建立了合作关系。在长达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宋昕每天早上7点起床,赶往实验室做实验、取样本、处理血样……一天忙下来,他总是在实验室要关门的时候才肯离开,回到寝室已经是晚上11点以后了。有时候,实验会失败,一天的努力就全部归零。但当第二天一早,宋昕又会准时出现在实验室里。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建立了一种新型体外抗凝模型,可以实现局部安全的体外循环抗凝血并同时规避抗凝剂的出血风险,对于人工肾、人工肝、人工肺等应用有重要意义。宋昕在谈到这段研究经历的时候,说的最多的两个字就是“感谢”:感谢一直鼓励他指导他的老师们,感谢陪他一起搬耗材做实验的团队成员,感谢那些无偿向他们提供透析液和机器的公司,也很感谢那个就算失败仍然继续坚持的自己。这项研究成果已发表在Nature子刊上,影响因子为17.135。在与导师反复讨论后,他对如何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并对相关成果实现实际工业化应用进行尝试。在研究生期间,他先后申请了8项中国发明专利,其中6项已处于公开阶段。其中与此次研究相关的“自抗凝高性能凝胶微球”课题对于肾衰患者的治疗及佩戴式人工肾的研发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正在通过企业横向项目合作进行产业转化。面向市场,创新创业快速成长,做青年科技创新力量“如何在学生期间就收获好的科研成就?”宋昕说自己的经验就是——确立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不轻言放弃。“兴趣会给予人前行的动力,在前进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持平和的心态,勇敢面对失败,不轻言放弃。就算你做了100次实验,其中99次是失败,只有一次成功了。但你依旧是成功的!”宋昕说。“我习惯把大目标分解许多小目标。”在宋昕的手机里,有许多用来时间管理和提高效率的学习类APP,他说自己享受一天下来自己将每日任务一个个划掉的感觉。“一步一个脚印去完成我的目标,我会很有满足感!”虽然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科研学霸,但是宋昕的生活绝非单一色调。课余时间,他参加了不少创新创业大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比赛是一个助力快速成长的过程,通过组建多学科交叉的团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本研究方向的前景,还能帮助我们发现实实在在的市场需求和产品价值。”宋昕如此看待比赛。在导师的指导下,宋昕将自己科研成果进行创业项目孵化,与高分子、医学、商学院的同学共同组建了“Colaney血液净化领航者”团队,获得了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全国特等奖、第五届四川省“互联网+”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铜奖、第三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省赛三等奖、第一届“京津翼-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等十余项奖项。这些项目还与多家工厂、研发机构、医院等关键性企业合作,在产品升级、加工生产和代理销售等方面都已有了明确的方向。七年川大学习生活,宋昕总是以理论结合实际,紧跟时代发展的浪潮,真正做到了“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成为了青年科技创新的新兴力量!目前,站在研究生即将毕业的路口,宋昕选择了再出发——继续在血液净化材料方向深耕,去国外攻读博士学位。之所以选择出国,宋昕表示是因为自己一直想去体验不同的学习环境、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围、了解更多的行业前沿。面向未来,宋昕期待着自己能创造出更多造福社会的成果,“我的导师赵长生教授一直都是我的榜样,我希望自己能够向他看齐。”回望过去,宋昕用“幸运”来形容自己走过的路。“越努力,越幸运”正是宋昕的座右铭,“每一个幸运的现在,都有一个努力的曾经”, 宋昕会一直朝着他的热爱努力下去。来源:四川大学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采写编|鲁盈杉 责编|曹丹

鱼丽

健帆生物——血液灌流龙头,ROE比茅台还高

企业分析一、公司介绍1.主营业务公司是具有创新技术的血液净化产品提供商,主要从事血液灌流相关产品及设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自主研发的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一次性使用血浆胆红素吸附器、DNA 免疫吸附柱、血液透析粉液及血液净化设备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尿毒症、中毒、重型肝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器官功能衰竭等领域的治疗,可有效挽救患者生命或提高病患者生活质量。作为手术、药物之外的第三种疗法,血液净化技术正越来越广泛的用于各种疑难危重疾病的临床治疗。公司立足于产品研发及创新,依靠自身专业的营销团队,通过产品技术的学术推广及对各医疗机构的服务支持,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血液净化产品。目前公司产品已覆盖全国 5,800 余家二级及以上医院,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产品销售收入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20年,公司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产品的销售收入为 172,967.99万元,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 88.88%,是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2.公司发展战略公司未来将立足血液净化领域,精耕国内血液净化市场,拓展重症肝病、心外科手术、重危症等新增长点市场发展,推动产品疗程化使用,快速扩张海外市场;同时借助资本市场,寻找优质并购标的,以扩充产品线、增强技术实力,同时借助相互保险平台力量,布局医疗健康产业,打造具有健帆特色的多位一体的血液净化全价值链,实现集团化、品牌化、多元化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医疗技术企业集团。二、行业所处阶段血液净化技术是二十世纪后期在用人工肾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医疗技术,是把患者血液引出体外,通过净化装置除去其中某些致病物质、净化血液,达到治疗某些疾病目的的医疗技术,常用于终末期肾脏疾病(尿毒症)、危重症、急性中毒等患者的治疗。血液净化基础的治疗方式包括血液透析(HD)、血液灌流(HP)或血液吸附(HA)、血液滤过(HF)、血浆置换(PE)、免疫吸附(IA)等,以及由以上多种技术的联合应用。整体来看,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尿毒症毒素的清除率为: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滤过>血液透析,组合型人工肾(即血液透析+血液灌流)已经成为清除尿毒症毒素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尿毒症毒素分子的清除是血液透析的关键,公司组合型人工肾技术(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能够有效地清除中大分子毒素及蛋白结合的毒素,减少临床并发症。血液灌流在临床中曾仅用于中毒治疗,在其他领域的应用较少,使得血液灌流器的临床应用推广较为缓慢。2010 年初,卫生部出台了《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 版)》,首次明确了血液灌流技术的临床应用范围及其临床操作规程,为血液灌流治疗技术在我国的临床推广提供了规程指导。血液灌流器产品从最开始的仅仅应用于中毒治疗、扩展到能广泛应用于尿毒症、急性药物或毒物中毒、重症肝病、脓毒症或系统性炎症综合症、银屑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精神分裂、甲状腺危象、肿瘤化疗等病症领域,使市场需求迅速扩大,血液灌流产业规模迅速增长。血液灌流技术是新兴的医疗手段,尚处于行业发展的初期阶段。三、行业市场规模公司在 2016 年《招股说明书》中,根据公开资料及合理逻辑推算公司现有产品的各领域理论市场需求,在各个应用领域,每年的理论市场空间大致为:尿毒症领域:34.61 亿;急性中毒领域:3.69 亿;危重症领域:31.50 亿;重型肝病领域 21.60 亿;过敏性紫癜和类风湿关节炎领域 19.37 亿;高胆红素血症和高胆汁酸血症领域 46.50 亿;系统性红斑狼疮领域 27.30 亿。近几年,一方面,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慢性肾病(CKD)的患者人数日益增多,公司的患者基数在不断增大。慢性肾病是不可治愈的疾病,不断发展将演变为终末期肾病即尿毒症(ESRD),导致水电解质及代谢废物蓄积在患者体内,需进行血液净化治疗。根据全国血液净化病例信息登记系统数据,2019 年我国新增 13.46 万名血液透析在透患者,截至 2019 年我国血液透析在透患者为 63.27 万人。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陆续发表研究结果,血液灌流的理论市场还在不断扩大。例如由解放军总医院陈香美院士发起并组织全国 37 家临床中心开展的“HA130 血液灌流器联合血液透析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前瞻、随机、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在 2018 年正式发布研究结果,表明在尿毒症领域一周一次的灌流治疗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根据 2020 年新发布的《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征求意见稿,已送审)的第十八章内容:“每周 1 次 HA树脂血液灌流器与血液透析器串联治疗 2h,可显著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清 iPTH 和 β2 微球蛋白的清除率,改善瘙痒症状”(其中的 HA 树脂血液灌流器就是公司的产品)。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是公司首创的新型人工肝治疗模式,是指将 BS330 血浆胆红素吸附器与 HA330-II 血液灌流器两种产品联合应用、协同增效的血液净化模式。其中,BS330 可清除胆红素和胆汁酸,迅速改善黄疸症状,HA330-II 可清除 TNF-α 等炎性介质,来重建内稳状态。DPMAS 可以单独或与血浆置换等治疗方式联合,以迅速改善症状,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肝衰竭、肝肺综合征、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DPMAS 技术先后被写入中华医学会《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指南》、《肝衰竭诊治指南》和《肝硬化肝性脑病诊治指南》,进一步为公司DPMAS 技术的推广及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整体来看,灌流技术在肝病领域的应用空间广阔。四、行业竞争格局目前国内从事血液灌流器产品生产的公司数量有限、且规模较小,公司的产品处于行业主导地位。由于公开披露的权威研究数据有限,因此尚不能取得公司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数据,但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尚未发现能够对公司产品产生明显竞争压力的产品。血液灌流器产品常用于疑难危重病症的救治,公司已生产销售该类产品十余年,未来产品发展的定位为“依托领先的科技优势,发挥强大的营销能力,研发生产系列化的血液净化产品,专攻疑难危重疾病,不断满足临床医疗需求,保持行业领先地位”。五、企业护城河1.领先的研发实力及技术优势公司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性能血液净化医用吸附树脂的创制”项目曾获“2009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承担两项“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三项“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是全国首批、广东省第二家通过医疗器械 GMP 检查的企业,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及省级科技及产业化项目;公司连续九年被评为广东省质量信用 A 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广东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企业;具有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获批组建广东省血液净化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等多个科研平台。中国工程院陈香美院士受聘担任我公司暨广东省血液净化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首席医学顾问。在临床应用研究方面,与国内八十余家大型医院建立了紧密的科研协作关系。公司自身拥有 184 名硕士,10 名博士,专业覆盖了高分子合成、有机合成、生物工程、医用生物工程材料、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临床检验、基础医学、免疫学等。公司持续重视研发投入,2020年研发投入为 8,075.93 万元,占公司营业总收入的 4.14%,同比增长17.98%。2020 年度,公司新申请专利 48 项,其中获得授权 4 项发明,14 个实用新型,9 个外观设计。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拥有累计授权专利 218 项,其中发明专利 47 项(包括 2 项美国/境外专利),137 个实用新型,34 个外观设计。2.人力资源及管理优势血液灌流器产品的生产工艺技术较为复杂,工艺控制文件达 300 余项;其中核心工艺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及工艺改进才能逐步成熟。血液灌流器产品的产业化生产是工艺技术能力、生产管理能力、质量检验能力等各项核心能力的结合,公司经过多年的实践及经验积累,形成了系统的产业化管理模式,主要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均具有多年相关行业工作经验、管理团队内部精诚合作,能够保证公司生产经营政策的稳定和生产管理水平的高水平,为公司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六、企业领导团队一、公司董事简历1.董凡先生:1970 年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上海财经大学本科学历,中山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学历。1992 年至 1999 年在珠海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从事营销及管理工作,1999 年进入本公司负责公司全面经营管理工作。现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2.雷雯女士:1971 年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上海财经大学本科学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研究生学历。先后在中国平安、AIG 旗下美亚财产保险公司等公司任职。现任公司董事。3.唐先敏女士:1970 年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专业本科学历。曾先后任职于丽珠集团丽珠保健品厂、美国西尔药厂,从事营销工作。1999 年 8 月加入本公司,历任办事处经理、大区经理、事业部副总监、市场总监。现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4.张广海先生:1964 年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齐齐哈尔大学本科学历,中山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2001 年加入本公司,历任生产部经理、总经理助理。现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5.曾凯先生:1975 年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武汉工业大学本科学历。2008 年进入本公司,历任采购供应部经理、企业管理部经理、人事行政中心总监、生产总监,现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6.李峰先生:1970 年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华南理工大学本科学历、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历。曾任珠海丽珠集团丽珠医用生物材料厂总经理助理、销售部经理,珠海力拓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珠海和佳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市场策划部经理。2010 年进入本公司,现任公司董事、总经理助理。7.崔松宁先生:1967 年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毕业于广东财经大学,中国注册会计师、中国注册税务师、注册土地估价师。现任公司独立董事。8.周凌宏先生:1965 年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医疗仪器研究所所长、广东省放射诊断治疗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现任公司独立董事。9.杨柏先生:1962 年 12 月出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公司独立董事。二、公司监事简历1.彭小红先生:1960 年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广东省委党校本科学历、中山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学历。历任丽珠集团团委书记、丽珠报主编、总经办副主任、人力资源总部总经理。现任公司监事会主席。2.方丽华女士:1974 年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高级物流管理师,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2007 年至 2016 年 12 月期间任职于本公司,历任仓储物流部经理、总务部经理。现任公司监事。3.陈耀红先生:1979 年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西北政法大学本科学历。2013 年至今任公司法务部主管,现任公司职工代表监事。三、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简历:1.公司总经理董凡先生、副总经理唐先敏女士、张广海先生、曾凯先生的简历详见上述“公司董事简历”。2.吴爱军先生:1965 年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86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军医学院毕业。现任公司副总经理、首席战略官。3.李得志先生:1966 年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湖北大学本科学历。2005 年进入本公司,历任公司技术部经理、生产总监、质量总监、公司第三届董事会董事。现任公司副总经理。4.何小莲先生:1983 年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西南政法大学本科学历,中国注册会计师(非执业)。2017 年 10 月至今任健帆生物财务中心总监,现任公司财务总监。5.张明渊先生:1985 年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中山大学本科学历、四川大学研究生学历。2016 年 7 月加入本公司,历任证券事务代表及证券部经理,现任公司董事会秘书。七、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健帆核心价值观:敢创新 真务实 永进取 乐共赢健帆企业精神:三思方举步,百折不回头。经营理念:以人为本 以精立业 以质取胜 以诚服务以人为本:每一位员工都是公司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公司将致力于创造最适合员工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使每个人 都能在岗位上各尽其才,才尽其用。以精立业:我们始终遵循培养和使用高素质的员工的理念,用一流的生产设备、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完备的检验手段, 生产出精品,确保企业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以质取胜:这是我们的产品和服务进入市场的思维方式,也是我们公司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以诚服务:顾客的满意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八、总结公司销售收入中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产品占比较高。尿毒症患者透析治疗率相对较低,市场需求仍需进一步启发和培育,市场规模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尚有差距,虽然潜在增长空间较大,但当前整体市场规模相对有限。公司血液灌流器产品目前处于行业主导地位,且行业内其他企业血液灌流器产品销售规模较小,但随着国内血液灌流器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内企业包括境外企业可能进一步加大投入,行业竞争程度将可能提高,进而导致产品价格下降,对公司该类产品的未来盈利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血液灌流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健帆生物在血液灌流领域具备较强的领先优势,但随着行业内企业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未来可能会不断涌现出创新产品和技术。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产品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较高,但未来较长时间内公司的主要收入与利润来源仍将为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产品,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如果未来因国家政策调整、产品技术更新替代等变化影响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公司的收入与利润来源将受到较大影响。公司毛利率较高的状况符合公司产品附加值高、所处行业技术壁垒及市场集中度较高的特点,也与公司的市场主导地位相匹配。但是由于血液灌流领域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有可能出现公司竞争地位被削弱的局面。近年来,随着社会对血液灌流技术认可度的不断提高,血液灌流器产品市场需求不断增大。随着公司规模扩大,增长速度将趋于变缓。从以上情况来看,短期不会有太大变化。公司的管理团队很稳定,企业文化体现了真善美。财报分析1. 看总资产,判断公司实力及扩张能力2020年总资产32.17亿元,规模较小,实力一般;总资产增长率均大于20%,公司在扩张之中,成长性较好。2. 看资产负债率,了解公司的偿债风险资产负债率小于40%,基本没有偿债风险。3. 看有息负债和准货币资金,排除偿债风险准货币资金与有息负债之差大于0,无偿债压力。4. 看“应付预收”减“应收预付”的差额,了解公司的竞争优势应付预收-应收预付的差额小于0,被其他公司无偿占用资金,公司竞争力相对较弱,这是行业通病,在医院面前谈不上地位。5. 看应收账款、合同资产,了解公司的产品竞争力(应收账款+合同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小于10%,公司的产品比较容易销售。6. 看固定资产,了解公司维持竞争力的成本固定资产工程占总资产的比率小于40%,属于轻资产型公司,保持持续的竞争力成本相对要低一些。7. 看投资类资产,判断公司的专注程度投资类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小于10%,专注于主业,属于优秀的公司。8. 看存货,了解公司未来业绩爆雷的风险存货占总资产的比率在3%左右,没什么风险。9. 看商誉,了解公司未来业绩爆雷的风险商誉占总资产的比率小于10%,商誉没有爆雷的风险。10. 看营业收入,了解公司的行业地位及成长性营业收入增长率远远大于10%,说明公司处于成长较快,前景较好。11. 看毛利率,了解公司的产品竞争力及风险毛利率稳定在85%左右,大于40%,高毛利率说明公司的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较强。12. 看期间费用率,了解公司的成本管控能力期间费用率占毛利率的比例大于40%,成本控制能力差。主要还是销售费用太高。13. 看销售费用率,了解公司产品的销售难易度销售费用率接近30%,其产品销售难度大,销售风险也大。14. 看主营利润,了解公司主业的盈利能力及利润质量主营利润率远远大于15%,主业盈利能力强;主营利润占营业利润的比率大于80%,利润质量高。15. 看净利润,了解公司的经营成果及含金量过去5年的平均净利润现金比率大于100%,不错。16. 看归母净利润,了解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及持续性净资产收益率(ROE)持续大于20%,最优秀的公司;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增长率远远大于10%,说明公司在以较快的速度成长。17. 看购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了解公司的增长潜力购建支付的现金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的比率在3%-60%,公司增长潜力较大并且风险相对较小。18. 看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了解公司的现金分红情况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在20%到70%,分红的长期可持续性较强。从以上财务指标看,虽然因为行业特性有些许瑕疵,但毫无疑问是一家好公司,在未来几年依然还有较好的成长性,值得关注。企业估值1.合理市盈率健帆生物有2项护城河且坚固;资产负债率小于20%,净利润现金含量大于100%,鉴于其寡头地位和技术密集属性,市场给予了一定溢价,合理市盈率取50倍。2.净利润2015年归母净利润2亿元,2020年归母净利润8.75亿元,复合增长率34.34%,保守一点,未来3年的归母净利润增长率取30%(近4年均大于40%)。公司总股本7.99亿股。2023年预测归母净利润:8.75亿元×1.3×1.3×1.3=19.22亿元2023年合理市值:19.22亿元×50=961亿元2023年合理价格:961亿元÷7.99亿股=120.28元/股好价格:120.28元/股÷2=60.14元/股风险提示:以上分析仅作分享交流使用,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奖学金

可穿戴设备的2021:头部玩家角逐,行业兼具跨界融合想象力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投稿来源:港股研究社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到来,移动便携式智能产品的问世让无数“智能发烧友”为之疯狂。作为最贴近用户的智能产品,可穿戴设备迎来了发展机遇。在移动网络的强劲发展势头下,可穿戴设备从最初的听觉功能,逐步发展到视觉、体感甚至于跨行业结合等多方面应用场景的实现。近日,IDC数据机构发布了《2020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报告显示华为、苹果、小米三家巨头占据着60%的市场份额,三家设备单季度出货量均在500万台以上遥遥领先其他行业玩家。对于手机大厂而言,为何要相继涉足可穿戴设备赛道?可穿戴设备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在哪?港股研究社将具体分析。新老玩家闻风夺势,可穿戴赛道“百家争鸣”近几年,消费电子产品领域的可穿戴设备可谓说炙手可热,作为电子产业发展的新热点引发广泛关注。从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来看,苹果作为赛道的领导厂商,占据着全球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苹果主打的Apple Watch、AirPods都是全球较受欢迎的可穿戴设备,在苹果最新财报数据可知,可穿戴设备是苹果增速最快的板块。根据苹果2020财年业绩报告显示,以Apple Watch、AirPods等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组成的其他板块,在2020年为苹果贡献了306亿美元的营收。在苹果AirPods耳机等可穿戴设备的火热下,引得一众后者模仿,其中华强北的厂商可谓最为“疯狂”。在华强北最新推出的三代耳机中,外观、通透、降噪等苹果独有功能几乎与正版耳机无差,每年苹果“华强北”版耳机出货量近千万台。而这足以证明苹果可穿戴设备的火热,也同样说明可穿戴设备市场前景广阔。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国可穿戴设备市场中,可穿戴设备头部玩家则主要集中华为、小米、OV等国产互联网大厂中。在近日,IDC数据机构发布的《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20年第四季度》显示,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3026万台,同比增长7.7%。其中,基础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2518万台,同比增长10.3%,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508万台,同比下降3.6%。排名前三的头部玩家分别是华为、小米、苹果,四季度也延续了上一季度排名。得益于智能耳机、智能手表强势表现,华为本季度继续保持市场第一的位置。本季度,华为系列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676万台,同比增长9.4%,成为中国市场最畅销可穿戴设备市品牌。第四季度增速最快的则是OPPO,本季度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138.8万台,同比增长467.6%。这也可以看出,在全球市场独占鳌头的苹果,在中国市场显然有点“水土不服”,不敌国内市场华为、OPPO等本土品牌。值得一提的是,华为虽然在国内可穿戴设备市场展现出强大竞争力,但就全球市场而言,小米还是力压华为。因小米持续在海外市场发力,使得全球市场份额位居第二,仅次于苹果。除互联网手机大厂外,一些传统智能产品厂商涉足可穿戴设备赛道已久,Beats、索尼、Bose等老牌音频厂商在智能耳机赛道上占据着一定的市场份额。市场的火热,也引得更多玩家相继“分食”,1MORE、U&I由我、QCY、声阔等新晋TWS耳机品牌迅速布局TWS耳机市场,欲求在可穿戴设备市场分的一杯羹。随着5G时代的来临,在5G技术的应用下,以智能手表、穿戴耳机等为核心的可穿戴设备市场将会更加繁荣,以华为、苹果、小米为核心的手机厂商,加之与新晋玩家的竞争将会愈演愈烈。千亿级行业蓝海,成大厂纷纷入局逻辑?随着智能耳机和智能手表的市场普及度和认可度逐步提升,为无数玩家提供了更多机会。尤其智能手表面临从轻智能向智能赛道的转换,更是蕴含了更多的市场增量空间。那么,作为无数科技大厂涉足可穿戴设备赛道的原因在哪?我们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1、千亿级商业空间潜力凸显2020年遭受公共卫生事件冲击的影响,人们对身体健康素质提升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在健身、健康跟踪等方面增长更是明显,使得可穿戴设备和智能手表的表现尤其强劲,带动了整体市场规模日益扩大。根据市场数据显示,在2020年智能产品消费市场中,消费者用在可穿戴设备的支出达到690亿美元,同比增长49%;预计2021年将达到815亿美元,同比增长18%。在中国市场,可穿戴设备的表现如同全球市场一般。根据IDC《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20年第四季度》显示,2020年中国可穿戴市场出货量接近1.1亿台,同比增长7.5%,这是继智能手机、智能家居后,又有一个亿级产品出货量市场。也能够看出,将会是继智能手机、智能家居后,最具潜力的消费科技产品。此外,5G技术的“光环”加持下,未来在智能化产品时代里,可穿戴设备可以说是顺应时代产品,智能手机的出现恰好就验证了这一点。2、完善智能产品生态圈令我们不能忽略的是,目前可穿戴设备主要附着于智能手机,但与App不同的是,各个厂商之间并没有进行设备串联,这也会导致各个手机厂商尽力维护自己的设备生态。就以苹果而言,在目前的智能产品中,苹果的智能生态系统最为完善,以手机、手表、耳机、ipad为一体的苹果系统,给予用户最佳的使用体验。虽然目前的安卓阵营,并没有像苹果这么封闭。但与苹果相同的是,大部分可穿戴设备的最佳功能都只与本身的产品终端相匹配,这也会进一步分化不同厂商之间的可穿戴设备生态。更重要的是,对于手机厂商而言,涉足可穿戴设备赛道,能够完善自身智能产品生态圈,深度绑定用户产品,还在一定程度上证明自身的科技实力。3、寻求营收增长突破点对于众多手机厂商而言,除了完善智能产品生态圈外,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帮助科技大厂找到一条新的营收增长点。在目前的科技时代里,手机行业已经开始逐渐萎缩,手机大厂进军可穿戴设备领域,主要是时势使然。根据Canalys数据机构,发布的《中国2020年第四季及全年的手机出货量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市场第四季度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4%;而2020全年出货量同比下跌11%。此外,对于部分科技大厂而言,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近日,美国发布第四轮限制华为文件,目前华为受到以美国为首国际政府制裁影响,手机芯片受到一定程度上的供应短缺,并且在近期还被谷歌下线,也同样对华为的手机业务造成一定的影响。4、贴近消费用户智能产品体验在智能产品端,可穿戴设备在使用方面更贴合消费用户。相比智能家居产品,可穿戴设备更便捷,能提高用户人群的使用体验。并且,对于科技厂商而言,可穿戴设备还在一定程度上有宣传作用。就以小米为例,目前小米是涉足智能产品领域最广的科技大厂之一,包含智能台灯、智能窗帘、智能电视甚至于智能马桶等等。但细想这些,仅在私人空间上使用,使用的局限性较大;相比于可穿戴设备来讲,这些产品体积太大无法随身携带。而可穿戴设备就很好地解决这点,虽功能不同,但对于用户使用体验来讲,却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手机厂商悉数入局,可穿戴设备兼具跨行业结合想象力?在可穿戴设备赛道上,手机厂商不管是在技术还是品牌、渠道上都具有明显优势,未来可能会成为行业发展的“引领者”。目前,可穿戴设备中主要以腕戴设备为主,头戴、耳戴设备仅存在少数,未来可能会转向头、耳部可穿戴设备发展。随着华为、Bose等大厂相继推出眼镜式智能耳机,这一新兴形态的结合逐渐迎来更多厂商的关注。视觉+听觉结合不仅是对传统单形态设备的颠覆,更多的是为未来将多形态与VR/AR等设备结合奠定基础。在未来单个可穿戴设备就集合听觉、视觉和体感于一体,成为人机交互的连接纽带,可以试想一下,仅戴个智能眼镜就能实现听歌、看电视等应用功能。除垂直领域的发展,跨行业的结合或许是对于华为、小米这些大厂更为重要的事。虽然目前的可穿戴设备又存在跨行业的结合,但仅停留于表面。如智能手表一般,虽有推出监测心跳、测试心率等功能,但并没有针对性。而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出现,或许是赛道的一条曙光。在目前可穿戴设备市场仍然由消费属性产品占主导,医疗属性可穿戴产品的市场份额偏低,市场竞争格局较为松散,仅有乐心医疗在2020年一季度进入过国内可穿戴市场出货量前5名。但在第三方数据显示,中国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12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8年的71亿元,预计2020年有望突破122亿元,到2023年该数值将超过200亿元。这也能够说明,未来可穿戴医疗设备行业前景旷阔。长期来看,无创测量将是可穿戴设备产品发展的核心方向。以血糖监测为例,目前的针刺采血可能带来感染风险,患者也有痛苦。但截至2020年10月,国内仅有一家企业在2019年8月研发出“无创血糖仪”,并正式用于医疗检测。目前国内医疗设备传感器产品主要集中在脉搏血氧、有创血压传感器,暂时未有血糖传感器产品。行业涉足玩家较少,对于华为、小米等一众科技厂商而言,或许是可穿戴设备发展的新方向。另外,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穿戴医疗设备的监测数据在健康管理方面的价值将彻底显现,通过数据检测分析使用者的健康状况。除此之外,可穿医疗设备或许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医疗作用,不仅停留在数据检测等方面,而是辅助完成患者治疗。早在2019年,AWAK科技就研发出可穿戴式人工肾设备,并且已经成功地进行了人体试验,而这也是可穿戴设备+医疗新方向的重大结合成果,或为可穿戴医疗行业奠定新方向的基础。总的来说,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应用与科技发展紧密融合,正由基础的健康监测向精准、多样化功能转变,创造出与更多的应用场景的结合,为可穿戴医疗设备行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对于处在可穿戴设备行业龙头的华为、小米而言,通过自身科技等方面优势带动行业向阳发展,将可穿戴设备与更多行业结合反哺用户,是更为重要的,这也值得我们去期待。

吉普赛

可穿戴设备的2021:头部玩家继续角逐,行业兼具跨界融合想象力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文 | 港股研究社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到来,移动便携式智能产品的问世让无数“智能发烧友”为之疯狂。作为最贴近用户的智能产品,可穿戴设备迎来了发展机遇。在移动网络的强劲发展势头下,可穿戴设备从最初的听觉功能,逐步发展到视觉、体感甚至于跨行业结合等多方面应用场景的实现。近日,IDC数据机构发布了《2020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报告显示华为、苹果、小米三家巨头占据着60%的市场份额,三家设备单季度出货量均在500万台以上遥遥领先其他行业玩家。对于手机大厂而言,为何要相继涉足可穿戴设备赛道?可穿戴设备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在哪?港股研究社将具体分析。新老玩家闻风夺势 可穿戴赛道“百家争鸣”近几年,消费电子产品领域的可穿戴设备可谓说炙手可热,作为电子产业发展的新热点引发广泛关注。从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来看,苹果作为赛道的领导厂商,占据着全球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苹果主打的Apple Watch、AirPods都是全球较受欢迎的可穿戴设备,在苹果最新财报数据可知,可穿戴设备是苹果增速最快的板块。根据苹果2020财年业绩报告显示,以Apple Watch、AirPods等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组成的其他板块,在2020年为苹果贡献了306亿美元的营收。在苹果AirPods耳机等可穿戴设备的火热下,引得一众后者模仿,其中华强北的厂商可谓最为“疯狂”。在华强北最新推出的三代耳机中,外观、通透、降噪等苹果独有功能几乎与正版耳机无差,每年苹果“华强北”版耳机出货量近千万台。而这足以证明苹果可穿戴设备的火热,也同样说明可穿戴设备市场前景广阔。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国可穿戴设备市场中,可穿戴设备头部玩家则主要集中华为、小米、OV等国产互联网大厂中。在近日,IDC数据机构发布的《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20年第四季度》显示,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3026万台,同比增长7.7%。其中,基础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2518万台,同比增长10.3%,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508万台,同比下降3.6%。排名前三的头部玩家分别是华为、小米、苹果,四季度也延续了上一季度排名。得益于智能耳机、智能手表强势表现,华为本季度继续保持市场第一的位置。本季度,华为系列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676万台,同比增长9.4%,成为中国市场最畅销可穿戴设备市品牌。第四季度增速最快的则是OPPO,本季度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138.8万台,同比增长467.6%。这也可以看出,在全球市场独占鳌头的苹果,在中国市场显然有点“水土不服”,不敌国内市场华为、OPPO等本土品牌。值得一提的是,华为虽然在国内可穿戴设备市场展现出强大竞争力,但就全球市场而言,小米还是力压华为。因小米持续在海外市场发力,使得全球市场份额位居第二,仅次于苹果。除互联网手机大厂外,一些传统智能产品厂商涉足可穿戴设备赛道已久,Beats、索尼、Bose等老牌音频厂商在智能耳机赛道上占据着一定的市场份额。市场的火热,也引得更多玩家相继“分食”,1MORE、U&I由我、QCY、声阔等新晋TWS耳机品牌迅速布局TWS耳机市场,欲求在可穿戴设备市场分的一杯羹。随着5G时代的来临,在5G技术的应用下,以智能手表、穿戴耳机等为核心的可穿戴设备市场将会更加繁荣,以华为、苹果、小米为核心的手机厂商,加之与新晋玩家的竞争将会愈演愈烈。千亿级行业蓝海 成大厂纷纷入局逻辑?随着智能耳机和智能手表的市场普及度和认可度逐步提升,为无数玩家提供了更多机会。尤其智能手表面临从轻智能向智能赛道的转换,更是蕴含了更多的市场增量空间。那么,作为无数科技大厂涉足可穿戴设备赛道的原因在哪?我们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千亿级商业空间潜力凸显2020年遭受公共卫生事件冲击的影响,人们对身体健康素质提升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在健身、健康跟踪等方面增长更是明显,使得可穿戴设备和智能手表的表现尤其强劲,带动了整体市场规模日益扩大。根据市场数据显示,在2020年智能产品消费市场中,消费者用在可穿戴设备的支出达到690亿美元,同比增长49%;预计2021年将达到815亿美元,同比增长18%。在中国市场,可穿戴设备的表现如同全球市场一般。根据IDC《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20年第四季度》显示,2020年中国可穿戴市场出货量接近1.1亿台,同比增长7.5%,这是继智能手机、智能家居后,又有一个亿级产品出货量市场。也能够看出,将会是继智能手机、智能家居后,最具潜力的消费科技产品。此外,5G技术的“光环”加持下,未来在智能化产品时代里,可穿戴设备可以说是顺应时代产品,智能手机的出现恰好就验证了这一点。完善智能产品生态圈令我们不能忽略的是,目前可穿戴设备主要附着于智能手机,但与App不同的是,各个厂商之间并没有进行设备串联,这也会导致各个手机厂商尽力维护自己的设备生态。就以苹果而言,在目前的智能产品中,苹果的智能生态系统最为完善,以手机、手表、耳机、ipad为一体的苹果系统,给予用户最佳的使用体验。虽然目前的安卓阵营,并没有像苹果这么封闭。但与苹果相同的是,大部分可穿戴设备的最佳功能都只与本身的产品终端相匹配,这也会进一步分化不同厂商之间的可穿戴设备生态。更重要的是,对于手机厂商而言,涉足可穿戴设备赛道,能够完善自身智能产品生态圈,深度绑定用户产品,还在一定程度上证明自身的科技实力。寻求营收增长突破点对于众多手机厂商而言,除了完善智能产品生态圈外,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帮助科技大厂找到一条新的营收增长点。在目前的科技时代里,手机行业已经开始逐渐萎缩,手机大厂进军可穿戴设备领域,主要是时势使然。根据Canalys数据机构,发布的《中国2020年第四季及全年的手机出货量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市场第四季度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4%;而2020全年出货量同比下跌11%。此外,对于部分科技大厂而言,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近日,美国发布第四轮限制华为文件,目前华为受到以美国为首国际政府制裁影响,手机芯片受到一定程度上的供应短缺,并且在近期还被谷歌下线,也同样对华为的手机业务造成一定的影响。贴近消费用户智能产品体验在智能产品端,可穿戴设备在使用方面更贴合消费用户。相比智能家居产品,可穿戴设备更便捷,能提高用户人群的使用体验。并且,对于科技厂商而言,可穿戴设备还在一定程度上有宣传作用。就以小米为例,目前小米是涉足智能产品领域最广的科技大厂之一,包含智能台灯、智能窗帘、智能电视甚至于智能马桶等等。但细想这些,仅在私人空间上使用,使用的局限性较大;相比于可穿戴设备来讲,这些产品体积太大无法随身携带。而可穿戴设备就很好地解决这点,虽功能不同,但对于用户使用体验来讲,却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手机厂商悉数入局 可穿戴设备兼具跨行业结合想象力?在可穿戴设备赛道上,手机厂商不管是在技术还是品牌、渠道上都具有明显优势,未来可能会成为行业发展的“引领者”。目前,可穿戴设备中主要以腕戴设备为主,头戴、耳戴设备仅存在少数,未来可能会转向头、耳部可穿戴设备发展。随着华为、Bose等大厂相继推出眼镜式智能耳机,这一新兴形态的结合逐渐迎来更多厂商的关注。视觉+听觉结合不仅是对传统单形态设备的颠覆,更多的是为未来将多形态与VR/AR等设备结合奠定基础。在未来单个可穿戴设备就集合听觉、视觉和体感于一体,成为人机交互的连接纽带,可以试想一下,仅戴个智能眼镜就能实现听歌、看电视等应用功能。除垂直领域的发展,跨行业的结合或许是对于华为、小米这些大厂更为重要的事。虽然目前的可穿戴设备又存在跨行业的结合,但仅停留于表面。如智能手表一般,虽有推出监测心跳、测试心率等功能,但并没有针对性。而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出现,或许是赛道的一条曙光。在目前可穿戴设备市场仍然由消费属性产品占主导,医疗属性可穿戴产品的市场份额偏低,市场竞争格局较为松散,仅有乐心医疗在2020年一季度进入过国内可穿戴市场出货量前5名。但在第三方数据显示,中国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12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8年的71亿元,预计2020年有望突破122亿元,到2023年该数值将超过200亿元。这也能够说明,未来可穿戴医疗设备行业前景旷阔。长期来看,无创测量将是可穿戴设备产品发展的核心方向。以血糖监测为例,目前的针刺采血可能带来感染风险,患者也有痛苦。但截至2020年10月,国内仅有一家企业在2019年8月研发出“无创血糖仪”,并正式用于医疗检测。目前国内医疗设备传感器产品主要集中在脉搏血氧、有创血压传感器,暂时未有血糖传感器产品。行业涉足玩家较少,对于华为、小米等一众科技厂商而言,或许是可穿戴设备发展的新方向。另外,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穿戴医疗设备的监测数据在健康管理方面的价值将彻底显现,通过数据检测分析使用者的健康状况。除此之外,可穿医疗设备或许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医疗作用,不仅停留在数据检测等方面,而是辅助完成患者治疗。早在2019年,AWAK科技就研发出可穿戴式人工肾设备,并且已经成功地进行了人体试验,而这也是可穿戴设备+医疗新方向的重大结合成果,或为可穿戴医疗行业奠定新方向的基础。总的来说,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应用与科技发展紧密融合,正由基础的健康监测向精准、多样化功能转变,创造出与更多的应用场景的结合,为可穿戴医疗设备行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对于处在可穿戴设备行业龙头的华为、小米而言,通过自身科技等方面优势带动行业向阳发展,将可穿戴设备与更多行业结合反哺用户,是更为重要的,这也值得我们去期待。

大淘金

东宝生物2018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8月1日消息,东宝生物2018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一、概述报告期内,公司紧盯市场发展变化趋势,着力推进落实“由生产型企业向经营型企业转变”这一战略安排,有效落实“质量第一、效益领先”的各项经营措施,进一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效果。公司2018年度经营计划得以有效落实,在市场拓展、项目建设、新产能达产达效、技术升级、绩效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017.49万元,同比增加41.90%;营业成本18,205.99万元,同比增加41.40%;实现营业利润1,999.26万元,同比增加38.19%,利润总额1,999.69万元,同比增加39.0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77.99万元,同比增加38.21%。报告期末总资产为107,461.03万元,较期初增加10.61%,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为73,307.02万元,较期初增长0.45%。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2.28%,基本每股收益0.0364元。1、做好新市场开拓工作,销售业绩稳步增长报告期内,公司明胶市场稳定增长,胶原蛋白市场快速提升,根据公司年度经营计划和市场新形势的变化,重点在明胶的增量市场、明胶新领域市场的开发、胶原蛋白新市场的开发上下功夫。一方面制定有效的市场拓展和增值服务方案,对有销量提升潜力的客户制定专项提升方案,维护现有稳定的明胶市场;另一方面,公司除继续深耕药用空心胶囊市场外,还加大了明胶新应用市场的开拓力度,部分客户已经形成销售,后续将继续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提升市场占有率。同时,公司积极响应制药行业的关联评审和药品一致性评价相关政策,高度重视与药企的沟通,积极参与到有意向合作的药企关联评审和药品一致性评价中,在制药行业中不断提升公司的知名度及市场份额,为下一步的产能扩张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奠定基础。结合公司本次募投项目的主要产品之一,公司积极对接医用胶原水解物(代血浆明胶)下游市场,接洽顺利、反馈良好、前景广阔。随着新区产能和本次募投项目产能的逐步释放,公司规模、收入、利润将逐步提升,盈利能力将明显提升。胶原蛋白业务快速发展,上半年胶原蛋白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36.59%。凭借过硬的产品品质、多年的深耕市场和良好的客户口碑,公司已经在原料胶原蛋白领域奠定了行业领先者地位,尤其是开发的几家战略客户,对公司后续业务的快速拓展和品牌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外,公司在蛋白棒、代餐粉、益生菌、宠物功能食品、纺织品等领域均有新的突破,后续将继续加大新市场开发力度,尤其是要加大高端肽粉市场的开发力度,扩大客户群,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在终端产品销售方面,公司持续加强胶原蛋白产品宣传工作,努力将圆素骨肽系列产品打造成为内蒙古标志性的主要绿色产品。公司线上拥有天猫旗舰店、微信平台、官网直销、京东商城等营销平台。2018年1-6月,线上营销平台销售收入增幅超过35%,今后“互联网+”将是胶原蛋白终端产品营销和业务拓展的重要渠道。公司将通过扩充自身销售团队、与业内专业团队进行合作等方式,快速形成成熟的“互联网+”销售模式。公司加大力度开发本地及周边市场,利用圆素骨肽在本地的影响力和良好的口碑,积极开发呼和浩特、鄂尔多斯等地市场(包括便利店、特产店、美容院、超市等渠道),逐步扩大品牌影响范围。公司坚定看好胶原蛋白在大健康和女性美容市场的应用前景和市场空间,结合目前终端产品的销售情况,计划下半年推出胶原蛋白系列新品(如:专门面向女性市场的芊兰骨胶原蛋白肽粉等)、多种功能面膜产品(如:祛痘类、修复紧致类、美白淡斑类等),并积极引入微商模式,加强和营销渠道合作,快速提升产品销售。同时,公司积极加快推进公司生态园区3A级旅游景区的建设和宣传工作,发展更多游客资源,营造工业旅游、带动销售的大环境,并利用各类展会、各营销平台、政府资源提升企业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线上线下齐发力,力争快速形成销售,提升品牌知名度和销售业绩。在“合伙人机制方面”,已经与合作伙伴沟通合作模式,启动此项工作,实现更好的销售,快速体现终端胶原蛋白高附加值,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2、加快推进再融资项目的审批和建设进度,早日实现规模效益报告期内公司再融资项目收到中国证监会一次反馈意见通知书,目前正在积极准备反馈意见回复及相关工作,公司将全力做好再融资项目的推进工作,早日获取批文,保障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同时,公司内部也积极筹措项目前期所需资金,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尽快形成新的产能,实现新的规模效益。“年产3500吨明胶扩建至年产7000吨明胶项目”和“年产2000吨胶原蛋白项目”的建设情况符合预期,确保项目早日投产,创造更好的效益。3、依托研发中心,培育发展新动能,做好技术升级工作,实现技术创效报告期内,公司紧抓国家和地方新动能培育、科技项目扶持政策,获得了国家东北振兴新动能培育专项资金1200万元和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资金500万元,以研发中心为平台,打造我国胶原行业及延伸产业的科技孵化和成果转化平台。与中科院理化所等国家科研机构开展紧密合作,建设国内胶原行业高端研发平台—东宝生物胶原产业“双创”基地。报告期内公司加快推进多项研发项目,并协助客户开展更多的研发支持工作。公司深厚的研发能力以及“践行超用户需求增值服务”理念的落实加快了公司从单一的供货模式向合作共赢模式转变,不仅能满足客户的采购需求,同时也为客户的新产品研发、提质创效提供支持,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客户忠诚度,从而提升市场占有率。研发中心开展的重要研发项目有了较好的进展,其中:(1)《医用胶原水解物》(代血浆明胶)项目:在前期研究开发的基础上,已完成低内毒素明胶的生产实验工作,取得了预期效果,试验产品达到设计指标、效果理想。目前正在做产业化生产验证、优化工作。同时,公司也积极推进医用胶原项目各项资质证件的办理工作,争取尽快符合产业化和销售条件,创造效益。医用胶原项目对应的产品上市后,将可应用到胶体性血浆代用品领域。胶体性血浆代用品适用于低血容量时的胶体性容量补充剂、血液稀释、体外循环(心肺机、人工肾)、预防脊髓或硬膜外麻醉后可能出现的低血压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2)《促骨胶原肽的纯化和分离》项目:采用多种层析方法,最终纯化出活性最好的多肽,并对该多肽进行氨基酸序列的鉴定。后续将根据鉴定结果进行进一步的结构确定。(3)《骨胶原肽抑制肿瘤作用机制研究》:报告期内,选取卵巢癌细胞株,对小鼠进行右侧腋窝皮下注射,注射后有肿瘤生成,根据肿瘤生成情况及体积大小,挑选小鼠进行后续试验。从生存状态和肿瘤抑制效果看,给药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一定的效果。下一步将进行试验的优化,加大动物数量试验,同时进行老鼠的肿瘤和生化分析。(4)《口服胶原骨肽联合钙尔奇D对骨质疏松症患者治疗效果的研究》:项目研究工作已进入结题阶段,相关的实验报告已经完成,论文发表于《中国骨质疏松杂志》第24卷第6期《胶原蛋白肽含药血清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其他研发项目,如静电纺丝明胶纤维止血材料项目,在前期研发成果基础上,已启动第一阶段产业化工作;新型卫生级工业设备已完成设计,开始订购相关生产装备。止血产品完成市场调研,并完成产品设计和生产准备工作。4、加大人力资源建设和管理力度,完善新的绩效体系,推出公司首期股权激励,进一步提升核心团队凝聚力,实现更好的业绩目标报告期内,公司梳理了发展战略,明确了未来3年发展路径和业绩提升措施,为进一步提升核心团队凝聚力,创造更好的业绩,公司进一步开放激励模式、加大激励力度,完善新的绩效体系,推出首期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此次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将充分调动管理团队和业务、技术骨干的工作积极性,并有效稳固公司核心管理团队,吸引更多人才,满足公司对核心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强公司人才优势,激发公司创新活力,实现更好的业绩目标。5、加大力度推行卓越绩效和精益生产管理、推行智能化和自动化,提质创效,实现向管理要效益的目标报告期内,公司继续深入开展卓越绩效和精益生产管理,加强两区生产的资源共享和管理优化,实现人才、技术协调互补,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公众健康安全、生态安全文化和质量文化的建设工作。两区的生产经营管理严格推行精益生产管理方式,以巩固落实现场7S、标准化作业及DMS管理三个基础为重点,充分发挥精益生产对提质创效的管理优势。园区加快推进EDQM认证相关工作,为拓展国际业务奠定基础。同时,利用高新技术和现代化手段,逐步实现公司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稳步提升生产、经营管理水平。6、战略布局原料基地,统筹保障优质原料供应,提高整体经营效率报告期内,公司加大力度做好主要原料基地的战略规划及建设工作,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原料保障,提升公司的市场运营能力。目前,已经与几家优质供应商启动合作工作,后续将尽快跟进、落实项目的实施,构建可控的原料基地。同时,在资源富集的国外市场对接原料业务,提升公司对整个生产经营链的控制力,有效稳定原料市场,保障公司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7、加强用户服务管理,快速响应用户服务需求,全面提升用户综合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用户忠诚度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强化提升综合服务能力,通过参加API(中国国际医药原料药、中间体、包装、设备交易会)、FIC(食品添加剂展览会)、HNC(营养健康博览会)、广交会等充分做好企业和产品品牌形象宣传、产品价值传递工作,并深入用户现场了解需求,为用户提供更满意的服务。协助客户进行新品研发、工艺改进等工作,进一步落实公司超客户需求的服务理念,全面提升用户综合服务水平,通过提供综合增值服务助力营销业务的拓展,进一步提升用户忠诚度。8、严格做好信息披露、投资者关系管理等工作,公司规范运作工作有序运行公司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高公司抗风险能力。不断提升信息披露水平,严格履行信息披露义务,高度重视投资者关系管理,积极构建多元化的投资者沟通平台。通过定期报告、临时公告、年度业绩说明会、内蒙古辖区上市公司投资者接待日活动、调研活动、投资者热线、互动易平台等多种方式与投资者保持良好沟通交流,在全体投资者面前做到信息披露公平、公开,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报告期内公司明胶、胶原蛋白产销量快速攀升,公司销售收入、利润规模持续增长,资产状况良好,生产经营运转稳健,市场前景广阔。二、核心竞争力分析1、规模优势公司3500吨新工艺明胶项目已经正式投产,公司明胶产能达到10000吨。项目的投产进一步扩大了公司生产经营规模,提升了公司行业地位。公司目前正在积极建设“年产3500吨明胶扩建至年产7000吨明胶项目”和“年产2000吨胶原蛋白项目。项目完工并投产后,公司明胶产能将达13500吨/年,胶原蛋白产能将达3000吨/年,将大幅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行业地位和盈利能力。公司在取得国内明胶行业领先地位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并实现产业链进一步向高端产品的延伸,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公司盈利能力。同时也满足公司对胶原蛋白市场的战略布局,为胶原蛋白行业的快速发展提前做好产能准备,为公司未来利润增长奠定坚实基础。2、管理优势公司明胶生产历史始于1960年。长期以来,公司高度重视团队建设和科技创新、技术研发等工作。公司拥有稳定的核心管理团队,积累了丰富的明胶和胶原蛋白生产运营经验,形成了行业领先的经营管理能力,在生产经营中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司主营产品“金鹿”牌明胶、“圆素”牌胶原蛋白、“白云”牌磷酸氢钙被评为内蒙古名牌产品,拥有良好的用户口碑和忠诚用户群体。公司荣获“标准化良好企业AAA级企业”、“2016年度全国生产力促进创新发展奖”、“科技创新先进企业奖”、“自治区首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还荣获了欧洲药品质量管理局(EDQM)签发的胶原蛋白肽CEP-TSE(欧洲药典适用性-认证)证书,该证书是全球首张“胶原蛋白肽”CEP-TSE认证证书。2018年,生态园区完成了清真认证和FDA认证,并荣获各类荣誉,多年的行业优秀管理经验形成了公司行业领先的管理软实力。3、生产装备和技术优势公司经过多年的技术改造和优化,将世界一流的专业生产装备成功应用于明胶生产,产品品质、生产成本、生产效率等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公司拥有稳定的技术团队,高度重视技术开发工作,研发投入在行业位居前列。在技术研发方面,以自主研发和横向合作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推进公司的技术进步,为提质创效、工艺创新、后续产品开发积累了丰厚的技术储备,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公司的技术创新以及所取得的研发成果在行业内具有明显优势。截止目前,公司共拥有授权专利16项(包括通过合作研发项目与合作单位共有知识产权4项),其中中国发明专利9项,中国实用新型专利1项,中国外观设计专利6项(2018年新授权1项);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5项(独立申请3项,与合作单位共同申请2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与合作单位共有知识产权)。研发中心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先进的科研设备,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首批企业双创基地,并成功入选《包头市“鹿城英才”工程第二批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公司与中科院理化所共同申报的胶原实验室被认定为首批中国轻工业明胶重点实验室。公司研究开发中心被认定为自治区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为公司打造“国内胶原成果转化平台”以及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公司研发中心从工艺改进、新产品开发、用户增值服务三个领域推进关键工作。围绕现有的主营产品,加快下游延伸产品的研究开发进度和产业化进程;不断提升现有产品的品质,丰富产品种类,并积极开展明胶和胶原蛋白在医疗领域应用的延展性研究,向生物医药核心领域延伸。重要研发项目有较好的进展,尤其是代血浆明胶项目,有了重大突破,正在做产业化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公司荣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全国明胶行业先进企业、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等殊荣,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企业、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企业等认证,公司技术中心系内蒙古自治区级技术中心、可溶性胶原蛋白技术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成果、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夫基金企业技术创新奖荣誉、2013年包头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6年度全国生产力促进创新发展奖”。公司获“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科技创新先进企业奖”。2018年,公司“骨素酶法明胶的工艺开发”技术荣获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2017年度“中国好技术”三等奖,彰显了东宝生物科技创新的实力。4、品牌和客户优势公司是专业的生物制品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新兴产业。其前身可追溯至包头市东河区白明胶厂,更早源于北京朝阳化工厂的一个制胶车间。公司传承数十年明胶生产历史,持续改进经营模式,提升管理,不断创新求变,如今已发展成为国内明胶行业内资第一的明胶生产企业。公司拥有良好的用户口碑和稳定的忠诚用户群。主营产品“金鹿”牌明胶、“圆素”牌胶原蛋白、“白云牌”磷酸氢钙为内蒙古名牌产品;“金鹿”牌商标为内蒙古自治区著名商标,“圆素”牌商标为包头市知名商标。公司胶原蛋白原料产品已经发展成为行业内领先品牌,广泛应用于国内知名的食品/保健品/化妆品企业,并与其形成了长期、稳定而紧密的合作关系。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凭借在技术、产品、市场等方面优势,品牌推广持续加强,品牌影响力将不断提升,将获取更多的优质客户资源,强强联合,形成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打造更强的客户优势和品牌优势。5、区位优势和原料优势公司地处内蒙古稀土高新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内蒙古常年气候干燥,拥有生产明胶的气候优势,且骨料资源丰富,具有相对的原材料采购优势。公司已经结合战略规划逐步推进优质原料基地建设工作,与合作业务稳定、原料供应能力具有优势的重点供应商以参股、共建原料基地等方式进行战略性合作,持续保障公司生产经营的优质原料供给。报告期内,公司未发生因设备或技术升级换代、核心技术人员辞职、特许经营权丧失、重要无形资产发生不利变化等影响公司核心竞争能力情形。

飞行人

医用纺织品市场空间巨大 上市公司悄然布局

中国是医疗卫生用纺织品生产大国,产品由简单的个体卫生用品材料,逐渐发展到医疗用敷料、手术洞单、手术服、手术包、手术缝合线等高技术含量制品。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及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断提升,医疗卫生用纺织品的性能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防病毒、防渗透、高阻隔、抗静电、轻量化、超薄舒适、透气性好、无刺激、可降解等成为产品特质。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一块小小的纱布中,蕴藏着高达上百亿元的商业机会。市场想象空间巨大医用纺织品顾名思义就是指用于医学目的的纺织品。不过更权威的解释是指以医学应用为特色,以纤维和织物为基础的纺织品的总称。毋庸置疑的是医用纺织品是纺织技术与医学科学结合而形成的领域,是纺织品中创新性最强、科技含量最高的品种之一。实际上,人类使用医用纺织品的历史是相当久远的。早在4000多年前的古埃及人就懂得利用天然粘合的亚麻麻纱来缝合伤口。以及用天然药物植物处理过的织物来包裹木乃伊,以防止其腐烂。目前,随着新型纤维的开发以及纱线和织物新型制造工艺的研发,医用纺织品也在朝着更加广泛的应用领域迈进。据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统计,2002年至2010年中国的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发展速度超过了20%,出口增速超过29%。同时,随着医用纺织材料发展迅速,也已广泛应用在组织再生、骨骼填补再生、创伤治疗、生物粘合剂、放射治疗、透析和过滤、美容外科等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但目前,中国医疗用纺织品的综合技术性能尚不能充分满足需求,尤其在外科用植入性纺织品和体外过滤用纺织品方面,目前主要依靠进口。同时,国内医院、卫生机构的应用尚未真正打开,其应用前景有待大力拓展。由于起步较晚,中国的医用材料的市场份额约占世界市场2%。据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统计资料分析,国内医用纺织品在外科用植入性和体外过滤用纺织品方面的大部分产品,特别是人造器官类医疗器械(含纺织结构制品)方面的国产化率非常低。有专家预测,今后的15~20年间,该产业将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可以说,在医用纺织品领域,产业发展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市场机遇。传统材料制约行业发展尽管行业前景广阔,但问题与瓶颈也同样明显。据了解,目前我们根据不同的用途大致将医用纺织品划分为非植入材料、植入材料、体外装置、医用和卫生用纺织品四个大类。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医用和卫生用纺织品这个类别的医用纺织品。如:医生穿着的白大褂,包扎止血用的纱布等都属于这个大类。2010年,全国医用纺织品的产量已经超过了70万吨。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只有医用和卫生用纺织品以及非植入性纺织品如绷带、纱布等这类科技含量低的产品才基本上实现了自产自销。而诸如植入和体外装置这些高科技类别的医用纺织品则大部分仍然需要依赖进口。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仅进口这两类医用纺织品的金额就高达50亿美金以上。此外,由于传统材料及工艺上的缺陷,在相关纺织品生产过程中也会造成大量的污染,在目前环保高压态势之下,许多地方纷纷停产,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缺口。随着“健康中国2030”等一系列国家重量级规划的提出,我国的医疗纺织品行业亟待破局。而幸运的是,如今医用纺织品的原料除传统的棉花等大宗原料外,已扩展至海藻纤维、壳聚糖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聚乳酸纤维等多种原料。其中,Lyocell纤维,以NMMO的水溶液为溶剂溶解纤维素后进行纺丝纺制的再生纤维素纤维,被称为21世纪的“绿色纤维”。该纤维具有吸湿性强、透气性好、亲和舒适等特点,拥有天然的抑菌、吸湿透气、抗静电、防霉,其织物牢度高,不易变形。可被广泛地用于医用纱布绷带,既强韧又适用于敏感性肌肤。此外,随着生物技术与纺织科技各自不断的发展,医用纺织已经可以制成人工肝、人工肾、人工胰、人工肺、人工喉管、人工肌肉、人造皮肤、人造胃、人造关节、人造血管等。另外还可以用纤维制成各种医疗器械,如激光光纤治疗器,激光光纤手术刀、光纤传感器和各种规格的内窥镜等。目前大热的可穿戴设备,也和纺织应用密切相关。上市公司悄然布局绿色纤维据媒体报道,随着“绿色纤维”生产技术日臻成熟,市场蛋糕继续做大,绿色纤维将可能全面替代当下市场广泛应用的常规化纤产品,目前我国常规化纤产量近5000万吨,绿色纤维目前年产量仅仅十几万吨,市场每年需求量百万吨,缺口巨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量还会持续加大,而绿色纤维市场一旦得到满足,将会带动整个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提速。也正因为如此,早已有上市公司看到了背后巨大的市场机遇,抢滩布局。京汉股份投资的金赛尔绿色纤维,就是这种性能优异的绿色纤维材料。其产品兼具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性能优势,表现出干湿强度大、初始模量高、在水中收缩率小、尺寸稳定性好等特性,尤其透气性和舒适性令其他纤维材料无出其右。目前,绿色纤维在全球高档时装产业链中应用广泛,未来,其还将在航空航天、飞机制造、轨道交通、医疗卫生、美容护肤、汽车内饰等诸多领域,开拓出广泛的应用市场。据了解,京汉股份旗下的金赛尔绿色纤维项目,是我国目前单线产能最高、最具技术优势的项目,未来年产量预计将达到20万吨,相较同业者1.5万吨的年产量具备明显的规模经济优势。此外,项目采购的是ONE-A公司最新开发的新一代Lyocell纤维制造技术,生产质量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布局金赛尔绿色纤维发展,一方面体现出京汉股份参与推动中国绿色经济动能转换的战略部署,另一方面金赛尔绿色纤维可观的市场发展前景,也将为京汉股份收入的增长以及利润的提高,增加一个重要的砝码。

复见老子

两部药品管理新规7月施行,鼓励药物研制创新强化全过程监管

随着2019年12月份药品管理法的实施,2020年多项配套法规、政策陆续落地,2020年7月1日施行的法规有《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生物制品》附录、《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生物制品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化学药品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水处理用臭氧发生器技术要求》、《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医疗器械清洗剂》、《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独立软件》、《医疗器械2020年进口暂定税率调整》共12个。药品监督管理办法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2020年3月3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公布了《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该《办法》将于2020年7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药品监管领域的核心配套规章,两个办法全面落实《疫苗管理法》和《药品管理法》最新要求,充分体现了近年来国家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成果,对药品注册管理和药品生产监管作出全新的制度设计,问题导向更明确,监管理念更具科学性,对全面提高药品注册环节和药品生产环节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保障药品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具有重要意义。两个办法全面鼓励药物研发创新,系统解决了创新药申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填补了之前部分制度空白。两个办法同步修订、同步公布,体现了药品注册与上市后监管的协调性。两个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和省级药品监管部门在药品注册管理和日常监管方面的事权划分和监督检查要求,确保药品注册受理、审评、检查和检验等各环节有效衔接,形成了药物研发、注册申报、现场核查、上市后监管全过程监管链条,解决了多年来药品注册和监管许可事项中互为依赖、程序缺失的矛盾。新修订《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药品注册现场核查与上市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符合性检查可同步进行,通过一次检查解决多项许可问题。两个办法也进一步明确了企业主体责任。两个办法遵循科学监管理念,优化了审评审批流程,充分体现“放管服”改革各项要求。两个办法全面鼓励药物研发创新,系统解决了创新药申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填补了之前部分制度空白。两个办法同步修订、同步公布,体现了药品注册与上市后监管的协调性。两个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和省级药品监管部门在药品注册管理和日常监管方面的事权划分和监督检查要求,确保药品注册受理、审评、检查和检验等各环节有效衔接,形成了药物研发、注册申报、现场核查、上市后监管全过程监管链条,解决了多年来药品注册和监管许可事项中互为依赖、程序缺失的矛盾。新修订《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药品注册现场核查与上市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符合性检查可同步进行,通过一次检查解决多项许可问题。两个办法也进一步明确了企业主体责任。两个办法遵循科学监管理念,优化了审评审批流程,充分体现“放管服”改革各项要求。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实施公告药监局于《办法》正式公布之日,发布了《关于实施新修订〈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有关事项的公告》,明确企业药品生产许可的申请和药品委托生产应当按照如下方式与旧版《办法》进行衔接:自2020年7月1日起,从事制剂、原料药、中药饮片生产活动的申请人,新申请药品生产许可,应当按照《生产办法》有关规定办理。现有《药品生产许可证》在有效期内继续有效。已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以下称“持有人”)委托生产制剂的,按照《生产办法》第十六条有关变更生产地址或者生产范围的规定办理。原已经办理药品委托生产批件的,在有效期内继续有效。持有人委托生产制剂的,应当与符合条件的药品生产企业签订委托协议和质量协议,委托协议和质量协议的内容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持有人试点期间至新修订《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实施前,以委托生产形式获得批准上市的,其持有人应在2020年7月1日前向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管部门申请办理《药品生产许可证》。2020年7月1日前,已依法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且其车间或者生产线未进行GMP符合性检查的,应当按照《生产办法》规定进行GMP符合性检查。药品注册相关系统升级改造6月17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发布《国家药监局关于药品注册相关系统升级改造的公告(2020年第72号)》;2020年7月1日起,国家药监局将启用新版药品注册相关系统,请药品注册申请人注意下载最新版申报软件,按要求提交注册申请。《生物制品》附录4月26日,新版GMP附录《生物制品》发布;该附录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配套文件,将从2020年7月1日起施行。其中对于附录第59条,企业采用实时采集数据的信息化系统记录数据的,因信息化建设需要一定周期,应在2022年7月1日前符合相关要求。新版《生物制品》共八章63条,与2011年3月1日起实施的旧版《生物制品》附录相比,新增了6条款,修订了15条款,增修订条款主要围绕进一步加强疫苗管理,规范疫苗生产和质量管理行为。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4月26日,国家药监局与国家卫健委联合发布了新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新版中国GCP将于2020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中国的药品注册进入全球化时代的重要一步,同时也对药品产业链提出更高的规范性要求。新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总体框架和章节内容上较现行GCP做出了较大幅度地调整和增补,总体框架结构而言,字数由9000余字增加到29000余字,章节由原来的13章70条调整为8章84条。补充完善术语条款,由原来的19条增加为40条,同时将术语及其定义提前至第二章,便于读者对规范内容的阅读和理解。对于此次新版本的《规范》的发布,业内普遍认为,是国家对接下来中国药品临床研究质量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意味着药企未来在研发药品时,要进一步加旨对临床试验进行质量管理规范。与此同时,对于各个生产、销售环节要做到质量的严格把控。药物临床试验必备文件保存指导原则6月8日,国家药监局关于发布药物临床试验必备文件保存指导原则的通告(2020年第37号),本指导原则2020年7月1日起施行。药物临床试验必备文件是指评估药物临床试验实施和数据质量的文件,用于证明研究者、申办者和监查员在临床试验过程中遵守了《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和相关药物临床试验的法律法规要求。药物临床试验必备文件作为确认临床试验实施的真实性和所收集数据完整性的依据,是申办者稽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检查临床试验的重要内容,应当符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中必备文件管理要求。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为申请药品注册而进行药物临床试验的相关必备文件保存。生物制品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6月30日,国家药监局发布《生物制品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的通告(2020年第43号)。关于生物制品注册分类,自2020年7月1日起实施。关于生物制品申报资料要求,自2020年10月1日起实施。在2020年9月30日前,可按原要求提交申报资料。化学药品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6月30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化学药品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的通告 (2020年第44号)。关于化学药品注册分类,自2020年7月1日起实施。关于化学药品注册申报资料要求,自2020年10月1日起实施。在2020年9月30日前,可按原要求提交申报资料。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2019年5月,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GB37822-2019),要求新建企业于2019年7月1日起,现有企业于2020年7月1日起执行此标准。2020年7月1日起,所有企业全面执行国标GB37822!九类VOCs违法行为,将是各地执法重点。涉VOCs企业主要包括制药等30个行业。标准规定了VOCs物料储存无组织排放控制要求、VOCs物料转移和输送无组织排放控制要求、工艺过程VOCs无组织排放控制要求、设备与管线组件VOCs泄漏控制要求、敞开液面VOCs无组织排放控制要求,以及VOCs无组织排放废气收集处理系统要求、企业厂区内及周边污染监控要求。水处理用臭氧发生器技术要求2019年9月,国家标准委员会发布了GB/T37894-2019《水处理用臭氧发生器技术要求》,规定了水处理用臭氧发生器的分类、型号标记和规格、结构设计和材料、一般规定、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并于2020年7月1日实施!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6月24日,中国广告协会发布《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这是国内第一个出台的关于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的专门规范,具有创新性,将对业态的健康发展起到引领作用。本规范自2020年7月1日起施行。该《规范》要求网络直播营销活动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依法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严格履行产品责任,严把直播产品和服务质量关。《规范》规定,商家推销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对商品质量和使用安全的要求,符合使用性能、宣称采用标准、允诺等,不存在危及人身或财产安全的不合理风险。商家销售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特殊商品时,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资质或行政许可。医疗器械清洗剂2019年12月30日,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发布了团体标准《医疗器械清洗剂》(T/ZGXX0003-2019),标准自2020年07月01日起实施。本标准适用于用于医疗器械的清洗剂产品;规定了医疗器械清洗剂的定义、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独立软件2019年7月1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独立软件》(以下简称《附录》),旨在加强独立软件类医疗器械生产监管,规范独立软件生产质量管理。该附录于2020年7月1日起实施。《附录》适用于独立软件,软件组件参照执行。独立软件是指具有一个或多个医疗目的,无需医疗器械硬件即可完成自身预期目的,运行于通用计算平台的软件。《附录》遵循软件生存周期过程和网络安全的基本原则和通用要求,是对独立软件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特殊要求。独立软件类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应当符合《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附录》的要求。据了解,为明确软件类医疗器械产品的监管要求,我国先后发布了软件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网络安全指导原则和移动医疗器械指导原则,但尚未制定系统的软件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因此,在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基础上,制定独立软件附录,对于保证软件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此次发布的《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独立软件》是第五个附录,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技术文件体系。这些医疗器械2020年进口暂定税率调整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2020年进口暂定税率等调整方案》通知,自2020年1月1日起,将对部分商品的进口关税进行调整。从方案中可以看出,2020年7月1日~12月31日,包括内窥镜、肾脏透析设备(人工肾)等在内的20余种医疗器械产品,进口税率降至0.7%及以下。方案中明确指出:1、2020年1月1日起对859项商品(不含关税配额商品)实施进口暂定税率;自2020年7月1日起,取消7项信息技术产品进口暂定税率。2、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关税减让表修正案》附表所列信息技术产品最惠国税率自2020年7月1日起实施第五步降税。来源: 蒲公英 作者: 青于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