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江苏金融监管局2020年度区域金融研究开始征集课题!云紫

江苏金融监管局2020年度区域金融研究开始征集课题!

来源:江苏金融圈江苏金融人都看江苏金融圈为贯彻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有关金融工作部署,凝聚各方智慧加强江苏省地方金融工作重点难点问题研究,现向社会公开征集课题研究。具体事项公告如下:01研究题目(一)全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江苏区域金融改革政策差异化与协调发展研究研究要点:1. 省别比较分析。我省与粤港澳大湾区在金融改革政策上存在的差距;我省与长三角两省一市在经济区(城市)金融发展定位、金融改革政策等方面存在的差距。2. 省域比较分析。系统梳理我省主要经济区(城市)之间金融发展的差距、突出矛盾问题,研究剖析其中的主要原因,重点研究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政策制度堵点。3. 政策建议。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江苏主要经济区(城市)金融发展定位;强化江苏主要经济区(城市)金融发展协同效应、特色发展的政策举措。成果形式:研究报告。完成时限:2020年12月30日(二)融资租赁业务模式合规性研究及监管评价体系研究研究要点:1. 梳理当前融资租赁公司主要的业务模式及其合规性分析。2. 借鉴各地融资租赁公司创新发展趋势、行业监管政策等,提出相关政策建议。3. 结合我省融资租赁行业发展实际,研究全省融资租赁公司监管评价体系。成果形式:研究报告及评价体系。完成时限:2020年12月30日(三)商业保理行业分类监管研究及评级体系建设研究研究要点:1.总结梳理省内商业保理机构发展现状,研究分析当前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2. 研究国内外部分地区行业监管举措、监管制度,提出可供我省借鉴学习的分类监管思路和政策建议。3. 研究商业保理行业监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制定我省商业保理机构的评级体系。成果形式:研究报告及评价体系。完成时限:2020年12月30日(四)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比较优势与行业协同性研究研究要点:1. 准确把握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在地方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不良资产管理行业内的独特定位与作用。2. 系统梳理推进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比较优势与提升行业协同性的具体做法、方向及存在问题。3. 明确提出提升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更好发挥比较优势、强化协同效应并以此服务地方经济金 融发展的政策举措。成果形式:研究报告。完成时限:2020年12月30日(五)打击和处置非法放贷问题研究研究要点:1. 研究明确民间借贷和非法放贷的区别,重点从司法实践上研究其法律适用问题。2. 梳理涉嫌非法放贷的市场主体、活动类型和业务模式,重点研究职业放贷人、放贷类APP和助贷中介,明确其机构性质和业务性质。3. 研究提出查处非法放贷的执法主体、执法程序,重点明确谁来查处、查哪些证据要件、可采取哪些强制措施等。成果形式:研究报告。完成时限:2020年12月30日02申报有关要求1. 个人或者单位(以下简称申报者)均可申报课题,包括但不限于高等院校、党校、科研院所和智库、党政机关研究部门、中央金融管理部门派出机构、全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系统。支持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进行联合申报。2. 申报者原则上一次只能申报一项课题,且须以课题组的形式申报,成员一般不少于3人。3. 申报者应认真填写《课题申报表》(具体要求见附件扉页“填表说明”),准备有关证明材料,一式5份特快专递至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处,并在信封上注明“课题申报”。同时,将pdf版打包发至联系邮箱,并在邮件主题和压缩包文件上注明“申报课题题目+申报者名称”。4.每项课题资助经费不超过5万元。通讯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西康路29号综合楼524室,邮编:210024。电子邮箱:jsjrjgjzfc@163.com截止日期:2020年10月9日(以邮戳为准)03其他事项1. 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将按程序择优遴选申报者并公示入围名单,公示期一般为7天。2. 申报者接到立项批准通知后,应按申报方案及时开展研究,遵守相关承诺,履行约定义务,按期完成研究任务。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相关处室将同申报者沟通联系并跟踪指导。3. 申报者对课题申报、研究等事项遇有疑问,可登录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门户网站(http://jsjrb.jiangsu.gov.cn)点击“信息公开”栏目查看《江苏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科研课题管理暂行办法》,也可咨询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处,联系电话:025—83398934。京东方导演面板史上最大并购沙钢股份换帅悬疑:80后“投资派”总经理闪退挖掘机龙头混改!增资156亿国联、国金证券内幕交易“罗生门”

梦精记

财信金控联合北大光华发布两项区域金融研究成果

11月20日,财信金控举办财信·北大光华研究成果发布会。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刘晓蕾教授对报告核心内容进行分享。红网时刻11月20日讯(通讯员 李心怡)今天,在财信金控主办的财信·北大光华研究成果发布会上,财信金控联合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在长沙发布了《湖南省金融科技研究报告》和《湖南省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发展研究报告》。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刘晓蕾教授参加发布会并作报告核心内容分享。《湖南省金融科技研究报告》由刘晓蕾教授主持研究。该《报告》从学术层面分析了湖南省金融及金融科技在国内的发展水平,系统梳理各地对金融科技扶植政策和监管政策的现实状况。研究团队还调研、分析了衡阳大数据中心、娄底区块链产业园、中电互联中电云网项目及财信金控旗下财信金科、湖南金交中心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或区块链技术在业务场景运用的主要模式、创新点及可借鉴经验。湖南金融科技战略布局有待提升《湖南省金融科技研究报告》指出,总体而言,湖南省金融机构数目达172家,各类金融机构门类齐全,近年来金融业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金融服务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从金融科技发展情况看,还存在不足并且差异化较大,除了2家上市金融机构以外,其他金融机构对金融科技的重视程度和战略布局也有待进一步提升、优化。从大数据使用来看,湖南各地区探索了两种不同模式——建设统一的数据中心和区块链的发展模式。从对金融科技的支持来看,全国各地都出台了很多支持政策,湖南虽有政策支持,但相比其他沿海发达地区,政策力度并不突出。《报告》还对未来湖南省金融科技发展方向提出了意见建议。湖南首批公募REITs试点首选基础设施领域《湖南省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发展研究报告》由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峥教授主持研究,研究团队多次参加湖南省政府、市政府部门座谈,并在省内企业、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等调研访谈,深入分析湖南地区发展REITs市场的挑战和机遇。该《报告》从湖南省的经济结构、改革需求、战略导向等实际情况分析了在湖南省开展REITs项目的优势和可行性,建议湖南省首批公募REITs试点重点在基础设施领域展开,同期推进基础设施和租赁住房的类REITs业务,选择性地开展优质商业物业的类REITs业务。《报告》还结合湖南省实际情况,提出关于湖南省REITs市场的建设路径、配套政策、配套金融工具准备等方面的建设性意见。财信金控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于2019年1月联合成立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财信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双方在宏观经济、产业研究、金融控股公司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保持了深度合作。《湖南省金融科技研究报告》与《湖南省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发展研究报告》由研究中心历时约一年研究完成,两份报告对促进湖南省普惠金融发展与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建设湖南省REITs市场带来重要参考意义。

天忘朕邪

特约稿|《开发性金融研究》|史育龙:城乡区域发展新格局:认识演进、战略优化与实施对策

作者 | 史育龙,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文章 | 《开发性金融研究》2020年第3期摘要: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的探索实践,立足现阶段国内基础条件和外部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我国区域发展出现的新特征,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城乡视角的分析和战略谋划具有全局和长远价值,也是支撑中国迈向现代化强国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尊重客观规律,顺应城镇化大趋势,以区域主体功能为基础,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城乡融合发展方式协同推进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聚集,提高区域开放水平,强化对特殊类型地区的支持保障,丰富完善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关键词:区域战略;城乡融合发展;城镇化;乡村振兴;区域主体功能我国是一个国土辽阔、区域差异显著的发展中大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区域协调发展是需要长期面对的重要命题。改革开放特别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以来,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城镇化快速推进、以人为本理念确立、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学术界和决策层对于发展和协调发展的认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不断拓展深化,具备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考和谋划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上提出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确定了以优势互补为行动指南、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取向的新时代区域发展基本方略,是面向第二个百年目标作出的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性安排。从总结我国对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的认识思路演进轨迹出发,立足现阶段国内基础条件和外部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我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特征,深刻理解这一战略安排形成的基础,紧扣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主线,尊重客观规律,研究提出落实这一战略安排的重要举措,促进早日形成面向现代化强国的城乡区域发展新格局。一、从缩小差距到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认识演进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进步。但在改革开放初期,受区位条件、优惠政策和改革创新力度等多种因素影响,沿海地区一马当先快速发展,广大内陆与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显著扩大。之后随着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相继实施,高速铁路为代表的现代化基础设施通达范围不断拓展,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不断显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不断深入,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不断提高。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体系,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显著增加,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不再简单追求各地区达到同样的经济发展水平,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走差异化发展道路,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使各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共识。(一) 以沿海与内地分异为基础形成三大地带基本格局沿海和内地的关系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问题,并逐步演化成为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区域经济格局和分析框架。早在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专门分析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强调重点在内地发展工业的同时,要更多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特别是轻工业。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沿海地区率先发展、之后带动帮助内地更好发展的“两个大局”思想,这既是对过去十年发挥沿海区位优势,设立经济特区和开发区等开放“窗口”,吸收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沿海率先发展的实践总结,也是对第二个十年的战略部署,由此确立了东部沿海在20世纪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优先地位,也为此后抓住经济全球化的重大机遇,推出海南设省建特区、浦东开发开放等重大举措,从而推动形成一轮沿海地区大发展浪潮奠定了基础。沿海与内地的“二分”是中国区域经济的基本框架,随着开放水平提高和基础设施完善,同处内陆的中部和西部也显现出差异,基于自然地理条件、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梯度,形成了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分析框架并一直持续到新世纪。虽然“九五”计划《纲要》曾经从区域经济联系的视角,按照组织经济区划的思路,依托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布局规划了七个经济区域,并在之后分别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但囿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发育水平,这一构想未能得到有效实施。到了“十五”计划,还是回到了三大地带的分析框架。(二) 基于任务目标确定的四大板块战略框架虽然与改革开放前相比,各地区都有不错的经济增长表现,但伴随着沿海地区的持续快速增长,中西部地区对于区域差距的关注与日俱增。世纪之交启动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成为践行第二个“大局”的发轫之作。到2007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首次超过东部,并在此后持续快于东部,改变了长期以来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领跑全国的格局,对于缩小内陆与沿海地区的差距发挥了重要作用。1999-2018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由17.9%提高到20.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2.9%提高到75.4%。此后,在东北地区转型乏力、中部地区面临“塌陷”的情况下,党中央于2003年和2006年相继做出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部署,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为主体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正式成型。(三) 从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到致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计划经济时期,各地区都在“全国一盘棋”框架下非自主地承担不同的功能。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在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4年实施分税制以后,各地区确定发展目标和路径的自主空间越来越大。受区位条件和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东部沿海和内陆中西部省份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拉大,区域差距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当时不少分析都采用人均GDP或人均收入作为依据,但在市场化改革刚刚起步也就是“第一个大局”尚未完全成型的情况下,沿着这个思路很难拿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强调“从‘九五’开始,要更加重视支持内地的发展,实施有利于缓解差距扩大趋势的政策,并逐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朝着缩小差距的方向努力。”虽然仍着眼于通过缓解差距扩大趋势进而缩小差距,但思路上已经有了从一味强调缩小差距到促进协调发展的认识飞跃。(四) 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成为区域协调的重要目标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任务和要求。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随着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入,公共服务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的概念逐渐成型。2006年,“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将“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与“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并列,明确了“十一五”时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取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由以人均经济指标为核心的区域差距,转向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新一年经济工作时,提出的三大具体目标就包括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从早期单纯讨论人均经济指标差距,到之后强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再到着眼于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越来越清晰地聚焦于人,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也实现了指标与目标的统一。(五) 城镇化带动城乡关系重塑成为促进区域协调的有效举措计划经济时期形成并不断强化的城乡二元体制造成了巨大的城乡发展差距,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到产业基础、人力资本,城市无不拥有显著的优势。城乡差距对区域协调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依然可以看到越是发展滞后的省份,城乡差距越大。以全国人均生产总值最高的江苏和最低的甘肃为例(表1),2019年两省人均生产总值差距达3.75倍,但省会城市之间差距只有2.19倍,从人均收入和生活消费支出差距看,两省农村板块的差距也显著大于城市板块。表1 2019年江苏省与甘肃省人均经济指标对比数据来源:《2019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2019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在城镇化过程中,城市板块在整个区域的人口和经济产出份额不断提升,既反映了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进程,也体现了区域经济关系的不断调整优势,基于此,城镇化成为解决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协调发展的重要且有效解决方案。但早期制订的西部大开发等区域战略,比较重视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特色产业和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发展,虽然间接起到了促进城镇化的作用,但没有把通过城镇化调整城乡关系进而促进区域发展放在重要的全局地位,直到2006年提出的“中部崛起”战略,基于中部6省大量农业转移人口的现实,城镇化才进入重点任务之列。(六)基于比较优势的区域主体功能定位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对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从衡量指标、基础要素、目标取向、实现途径等多个角度理解阐释,其核心内涵是构成国家发展体系的各个区域子系统,在自身得到比较充分发展基础上,相互之间建立共赢的合作支持关系并持续改进。各个区域得到比较充分发展的前提是其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比较优势,能够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中得到发挥,这是区域主体功能思想的由来,也是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世纪90年代后,一些地方为追求高增长速度,大规模发展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业,为此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也严重损害了区域协调发展。为鼓励地方依据比较优势差异化选择发展路径,通过为不同地区确定主体功能进而引导差异化发展的思路成为水到渠成的政策选择。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首次提出区域主体功能的概念,要求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2006年发布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强调主体功能定位的基础作用、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差距缩小的目标导向,以及以不同区域间的良性互动作为实现途径,系统刻画了全国层面的区域协调发展特征。2007年,时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鹰同志在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地区经济工作会议暨区域合作座谈会上讲话,提出从控制地区人均GDP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有效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和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四个维度理解区域协调发展,系统阐释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对此后深化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七)人与自然关系是衡量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一些地方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随意过度开发各类资源,带来日益严重的森林破坏、草原退化、湿地萎缩、河湖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和水土流失,以及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等严重问题。即使在东部沿海的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国土开发强度过高、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以及人口分布与经济布局失衡等问题。以京津冀为中心的北方冬季重污染雾霾天气、湘江流域土壤重金属超标、云南滇池水质严重恶化等环境问题,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把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相适应,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涵,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基于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越来越多的地区认识到立足发挥本地特色和比较优势,扬长避短,选择最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是在竞争中致胜的法宝,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也逐渐成为全社会的高度共识。(八)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需要协同发挥市场与政府两种力量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的实质是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市场配置资源遵从的效率原则,难以为缺少竞争力的劣势地区创造发展机遇,必须通过政府支持才能纠正市场机制的偏差,在各地区间建立协调的区际经济关系。但政府支持性干预常常会带来投入低效和边际效益递减问题。为此,必须协同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一方面为保障困难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必要的支持,为困难地区发挥比较优势营造政策环境,另一方面努力在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间建立基于市场规则的“双赢”合作机制,以及互助帮扶机制,探索利益补偿机制等,为发达地区与困难地区之间建立有的生命力经济联系创造条件。如上世纪90年代以后,在中央政府推动下开展的发达地区对困难地区的支援帮扶,在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等实行的对口帮扶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基础上,先后开展了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对口援建汶川地震灾区等行动,以及近年来广东在省内建立的具有帮扶性质的合作试验区,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同时也为区域间基于市场原则的经济合作拓展了空间。市场机制如何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有效发挥作用,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重大命题。2014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特别强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是实现市场化配置的重要前提,为此,通过市场机制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把推进要素自由流动放在更加优先重要位置。2016年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把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列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和资源环境可持续之前,作为“十三五”时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遵循,体现了对市场机制作用的高度重视,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期任务。二、现阶段城乡区域发展格局新特点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不断深化细化,基础设施覆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推进,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城镇化依然处于较快发展阶段但迫切需要提高质量,要素成本快速提升但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日臻完备,生态文明建设压力叠加、负重前行但已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一系列新的特点。(一) 区域经济增长的南北分化态势日益固化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长期承担着全国经济增长的“领跑者”角色。2002年之后,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一轮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的浪潮,资源型比重较高的北方地区增长加速,所占份额也不断提高。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经济转型压力加大,从2013年开始,南方省份的总体增长速度开始超过北方,传统的东中西分异变成了南北分化,这一趋势持续至今并且差距不断扩大,呈现出增长速度“南快北慢”和总量份额“南升北降”的分化格局。按年度计算,南北方的增速差距由2013年的0.4个百分点扩大到2018年的1.0个百分点。2019年南方16省份经济占全国比重已经达到64.2%,比2018年提高2.7个百分点,为197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在出现南强北弱分化差异的同时,在四大板块内部不同省份之间、各省内部市域之间也出现了日益显著的分化现象。(二) 基于区域特点和突出问题确定的发展战略成效显现十八大以来,根据国内区域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和新要求,中央陆续制定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京津冀三地紧紧围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一核心问题,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等现实急需、符合目标导向的重点领域先行发力,以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张家口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等重大工程为重点,努力探索以世界级城市群为基础的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不久前发布的《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表明协同合作已经成为三地的自觉行动,并且逐步深入到操作层面,直接接受北京辐射带动的廊坊“北三县”加快融入北京的同城化步伐。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提出后,沿江省市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努力探索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成效显著,干线港口铁水联运设施联通项目全面开工。粤港澳大湾区立足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独立关税区的体制框架基础上,致力于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等方面取得突破。深圳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增强核心引擎功能,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携手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积极推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获准在横琴设立的粤澳深度合作区,将建立粤澳双方共商共建共管体制机制,探索在民商事法律适用、贸易等领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打造与国际规则高度衔接的营商环境。十九大之后,面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核经济圈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区域战略。这些区域战略相互配合,成为新时代完善中国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支撑。(三) 共建“一带一路”显著提升了内陆地区的开放水平共建“一带一路”战略不断走向深入,深刻改变了我国的开放格局,远离国际市场的西部内陆地区成为开放合作的前沿。与此同时,在高铁、高速公路、机场和新一代互联网等现代基础设施支撑引领下,内陆中心城市相对沿海地区的区位劣势也在发生改变。郑州、武汉、长沙、重庆、成都和西安等内陆城市正在迅速崛起。郑州作为一个不沿边、不沿海、不沿江的内陆城市,不断强化陆路交通枢纽优势,率先建成目前全国唯一的“米”字形高铁枢纽,同时依托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战略平台,积极拓展国际航空枢纽功能,形成多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一体联运的物流集疏优势,打通了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条“丝绸之路”,显著提升了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由重庆首创的渝新欧班列现已发展成为连接中国与欧洲100多个城市的中欧班列。成都、重庆开行的中欧班列是目前国内运输货值最大、辐射范围最广、产业带动最强的两大中欧班列。2019年,成渝两地中欧班列开行量均已超过1500列;截至2019年底,两地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占全国比重已超过40%。成渝两市成为名副其实的内陆开放高地。(四) 老、少、边、穷等特殊类型地区发展进程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生态严重退化等困难地区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早在1986年制订的“七五”计划《纲要》就有“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为题的专门章节安排,并在全国范围启动了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1994年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对口支援西藏的决定。1996年,北京、上海、浙江、福建等东部13个省市与西部10个省区开展扶贫协作。2010年启动对口援青和新一轮对口援疆,2014年,国务院出台《发达省(市)对口支援四川云南甘肃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方案》。到2019年,中央国家机关和19个省市8.75万人次参与援疆,投入各类援疆资金累计近1200亿元,实施产业合作项目超过1.2万个,为新疆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此外,中央财政也逐步加大对其他特殊困难地区的支持。2009-2011年,国家设立设立了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专项资金,分三批支持了69个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2016年,《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发布,并制订了赣闽粤原中央苏区、陕甘宁、左右江、大别山、川陕等5个重点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规划,经过几年的努力,老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从2010年起连续8年增速全省倒数第一的延安,自2018年起进入前列,增速超过全省水平。2015年11月,党中央作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决策,到2019年,贫困县数量从832个减少到52个,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0.6%。2016年发布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确定对生活在自然条件严酷、生存环境恶劣、发展条件严重缺乏等“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98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搬迁,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人口,据新华社2020年3月4日消息,目前全国22个省(区、市)已建成集中安置区3.9万个,建成安置住房260多万套,“十三五”规划确定的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930万农村贫困人口搬出世世代代居住的大山和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贵州等省份确定了以城镇集中安置为主的模式,全省188万搬迁人口中有147.24万在县城安置,占搬迁总人口的78.3%。与城镇化相结合搬迁模式,有力推动了贫困地区的城镇化,显著优化了城乡区域发展格局。(五)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对区域发展的引擎作用不断显现2013年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一重要判断,之后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确定了“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近年来我国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提高,与城镇化进程特别是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步伐加快密不可分。2019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其中特别强调要创新完善、探索推进广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深圳提出“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的“内优外联”战略,向东连接广东沿海经济带东翼及东南沿海地区,向西连接沿海经济带西翼及西南地区,向南连接港澳,向北连接粤北生态发展区及中南地区,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当好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发动机”和“动力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地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地理中心的南京,是江苏唯一跨江布局的城市,南北狭长、空间有限,针对江南江北、老城新城、主城郊区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进空间重构、生态崇组、优势重塑,务实推进宁镇扬同城化发展,启动共建宁淮特别合作区,以及宁滁(州)、宁马(马鞍山)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牵头推动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共建长三角科创圈。到2017年,19个规划建设的城市群常住人口占全国比重达到73.3%,经济比重达到88.0%,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和长江中游等5个主要城市群的人口和经济占全国比重达到39.2%和54.7%。2018年广东省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特别是深圳作为特大城市新增落户50多万人。江苏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均显著高于全国水平。地处西部的贵州、陕西是过去10年城镇化率提高幅度最大的两个省级单元,2008-2018年间,城镇化率分别提高了18.4和16.0个百分点,同期两省的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分别由4.20倍、4.10倍,下降到3.25倍和2.97倍,下降幅度位居全国前列。成渝城市群地区从人口流出地区转为流入地区,2010-2017年间常住人口增加444.5万人,占同期西部12省区常住人口增加总量的27.3%,显示出强劲的集聚吸引力。(六) 城乡融合发展正在塑造新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带来的迅速发展,虽然乡村仍是区域协调发展的“短板”,但我国城乡关系正在发生新的变化,随着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在乡村人口继续保持一定规模进入城市的同时,一些已经进城的农业转移劳动力选择返乡创业,城乡之间人口对流互动明显增多,乡村地区的农业与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态势日益显著,城市资本也积极寻求在乡村的投资机会,城乡融合发展、互动发展成为大势所趋,也将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式。2018年以来,国家在341个地区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据初步统计,到2019年中,试点地区返乡创业人员已有近200万,带动就业人数超过700万。在试点地区带动下,全国返乡创业人员已超过800万,带动的就业人数达到3000万左右,形成了人才回归、技术回乡、资金回流的“集合效应”,带动相关上下游产业转移,推动了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进程。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提是要素自由流动基础上的合理配置,目前在这方面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制约。在中央多次推出大力度户籍制度改革政策的情况下,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完整意义的城市居民,还存在一定的制度障碍,特别是在一些就业机会较多、收入水平较高的特大超大城市尤其突出。由于市场配置城乡土地要素资源的作用发挥不充分,更没有成为决定性力量,远离城市的广大农村地区难以分享城镇化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不同区域农民之间的财产性收入差异巨大。与此同时,城市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地区面临不少障碍,乡村地区资金投入不足与进入困难并存,成为制约乡村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2019年5月,中央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强调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坚决破除影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弊端,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等5个方面提出了29项体制机制建设和政策意见。2019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8部委联合发布《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决定在浙江嘉(兴)湖(州)片区等11个区域开展城乡融合发展试验,要求到2022—2025年,试验区实现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基本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全面形成,城乡普惠的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农村产权保护交易制度基本建立,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的目标,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体制机制改革措施。(七) 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走深走实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从“十一五”时期起步的主体功能区思想,基本出发点就是充分考虑不同地区资源环境对人口经济的承载能力,以及对于不同开发利用方式的适应性,从而力求所有区域的开发建设活动都不会导致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已经不同程度出现了生态破坏严重、灾害频发和生态压力巨大等问题,这也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强调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等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思想。2015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发布,要求树立空间均衡的理念,把握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平衡点推动发展,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增长速度不能超出当地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首次将生态环境修复置于区域战略的核心位置。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南北呼应,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的区域协调发展实践探索。近年来,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起点,按照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的要求,建立了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下的统一规划体系,在空间规划中强化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等控制线的划定,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和效率,倒逼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青水秀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八)促进区域协调的机制日渐丰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需要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工作机制支撑保障。2015-2016年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2017年,党十九大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并要求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建立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深化区域合作、优化区域互助、区际利益补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域政策调控和区域发展保障等8个方面20多项机制和政策,其中完善多元化横向生态补偿、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利益补偿、资源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利益补偿等机制已经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创新性实践。在近年来各地的探索实践中,跨行政区的经济合作和区际利益补偿是进展显著突出的两个领域。上世纪80年代,随着地方在经济发展中的自主权不断加大,在中央有关部门推动下,在交通干线、大江大河流域和省际交界地区等积极探索开展经济合作,出现了环渤海经济合作区、中南经济技术协作区、黄河经济协作区和淮海经济协作区以及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等,还设立了上海经济区协作办公室等官方工作机构。2011年,国务院批准在江苏连云港设立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探索新时期区域合作的新途径,创新统筹区域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经验和示范。2014年,国务院批复《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支持山西、陕西、河南在三省交界地带的运城市、临汾市、渭南市和三门峡市探索新形势下的区域合作之路。新安江流域的安徽浙江两省自2012年开展生态补偿试点,经过两轮探索,试点以来新安江上游每年向千岛湖输送60多亿立方米干净水,新安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到246.5亿元,水生态服务价值达到64.5亿元。上游的安徽黄山市关停淘汰污染企业170多家,整体搬迁工业企业90多家,拒绝污染项目180多个,但2018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506亿元,增长12.4%,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此基础上,京津冀水源涵养区、广西广东九洲江、福建广东汀江-韩江、江西广东东江、广西广东西江流域多个流域已开展跨地区生态保护补偿试点。三、构建城乡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对策建议推动构建城乡区域发展新格局,关键在于加快塑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要按照新发展理念确定的方向,紧紧抓住放松对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地区的束缚,通过释放发展活力增强对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强化对生态功能区、粮食主产区、边境地区的保障支撑,以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为重点,营造各地区能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在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过程中,构建面向现代化强国的城乡区域发展新格局。(一)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精准落实区域发展战略针对各区域板块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挑战,国家已经制定出台了多个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为相关地区明确了发展方向。塑造高质量发展的城乡区域经济新格局,首先要使区域战略精准落地,在现有主要在省级层面制定的区域战略基础上,研究在地市层面精准确定空间范围,提高空间划分与战略取向的匹配度。如湖南、江西等省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湘南赣南的衡阳、郴州和赣州等地市的区位优势不在长江,而在与珠三角地区的联系,为此,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是其首选的战略方向。其次,要聚焦区域战略的主题和主要目标,从全国发展大局出发,每个区域战略都有其核心要义,这是区域战略的特质,也是扎实推进实施的关键。京津冀协同战略要紧紧扭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以此带动三地协同发展,建设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一体化要围绕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做文章,提升长三角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能级和水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的关键和难点都在坚守“一国”之本与善用“两制”之利的对立统一,聚焦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发展区域。第三,要高度重视区域战略中的空间布局,尊重客观规律,服务战略要求,合理安排人口、产业和基础设施,以及农业和生态空间布局,科学确定自然保护地空间范围,把握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关系,实现整体效率效益最大化。(二)以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作为区域协调的基本动力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6%,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44.4%,二者差距由2012年17.3个百分点减小到16.2个百分点,实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确定的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的目标仍需付出努力。要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顺应城镇化大趋势,聚焦吸纳集聚人口多的都市圈和城市群等重点区域、落户意愿强的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重点人群、短板突出的公共服务和支撑发展新动能的新型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完善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地钱挂钩”政策,健全主要依据城市规模配置公共资源的机制,着力解决流入地政府和农业转移人口自身对进城落户“两个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促进人口和经济活动向优势地区稳定集中,加快培育强大国内市场,提高经济增长和运行效率,释放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世界不少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都曾经出现过乡村地区的凋敝和衰落,直到今天不少发达国家的农村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但依然存在留不住年轻人的问题,可以说如何保持乡村地区的发展活力是各国普遍面临的现代化难题。即使未来我国城镇化率达到80%甚至更高水平,仍会有数亿人生活在乡村,如何有效因此乡村振兴还是关乎这几亿人同步进入现代化的重大问题。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视察时提出“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互促共生”的重要判断,深刻回答了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乡村振兴除了落实好“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一要按照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夯实乡村产业基础,以产业兴旺保持乡村活力。二要注重发挥小城镇和特色小镇的城镇化载体作用,合理确定面向现代化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方案,高效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三要鼓励地方探索建立城市人才和工商资本加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规则,为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做出贡献,实现城乡两类空间才有可能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三)以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等作为重要支撑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是依次扩大的城镇化空间形态,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地区,发挥好这些优势地区的重要支撑作用,首先要强化土地、水、能源、劳动力等要素的保障水平,优先建设5G网络、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优势地区拓展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心城市发展的关键在于通过高品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吸引高端要素,通过高密度高强度的要素互动提升创新能力和增长效率,从而确保竞争力。都市圈发展主要依靠中心城市与外围地区之间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在周边形成一个支持中心城市高端化发展的产业空间,并为中心城市提供必要的生态服务空间,在有效降低产业经济成本的同时,与中心城市形成生命共同体。城市群是在优势地区形成的以都市圈为基本单元的多中心人口经济蔓延空间,在高速公路、地铁轻轨和高铁等现代交通设施支撑下,多个相邻都市圈在要素频繁交流互动基础上形成大规模产业集群和高效率产业链,成为引领发展的中心。(四)以城乡融合发展释放城市辐射带动区域的能力城乡融合发展要着重解决制约劳动力、土地、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以及基础设施等公共资源在城乡间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这也是充分释放中心城市对乡村辐射带动作用的重要前提。对于人口流动和户籍而言,首要问题是需明确户籍制度改革的终极目标,在此基础上才能落实1亿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以及居住证的长期功能等。目前城市人才返乡入乡的政策通道已经建立,也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探索人才加入机制,从长远来看,实现人才和劳动力双向流动,需要探索建立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与户籍脱钩的制度。对土地要素而言,要在前期试点基础上,尽快制订闲置宅基地和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操作程序,为转变性质后直接入市扫清障碍,也要支持地方完善土地流转服务和管理机构,提供信息发布、政策咨询、价格评估等服务。(五)以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对特殊类型地区的支持保障在保障优势地区得到充分发展、发挥引领全国发展核心动力源、进而积极参与全球竞争的同时,对于保证粮食主产区、重要生态功能区、边疆地区以及其他特殊类型地区,要建立支持发展的制度化长效机制。研究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以及反映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评价指标,建立依据常住人口规模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和提供服务的机制。在全国和省级层面,分别根据各省级单元与各县级单元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以转移支付和项目布局为主要方式,分别建立中央和省级的支持机制。在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之后,研究建立覆盖城乡、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反贫困长效机制。对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等困难地区,以支持接续产业发展、劳动力转岗培训为重点,夯实城市可持续发展基础。对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饮用水源地等重要保护地,在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基础上,以妥善安置和保障管控范围内人口的生计出路为重点,建立长期稳定、可预期的支持机制。对于流域上下游、粮食产销区、公益性生态功能区等,建立奖补结合的支持机制。(六)以区域主体功能定位为基础健全考评指标体系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应性评价为基础,以比较优势为核心的区域主体功能是区域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对于区域发展的绩效评价,也要坚持主体功能的基础地位和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指向,把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基础设施普遍通达程度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等纳入考核指标体系,避免忽视主体功能定位差异,出现“唯GDP增长”导致区域发展扭曲的后果。为更好发挥区域主体功能的基础性导向作用,建议在现有以县级行政单元基础上划分主体功能区基础上,探索把重点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的主体功能落到乡镇一级,通过主体功能精准落地确保政策有效执行,同时通过正在进行的国土空间规划,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等指标对区域开发秩序的管控作用。参考文献:[1]许宪春等,中国平衡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基于“清华大学中国平衡发展指数”的综合分析,《管理世界》2019年第5期。[2]涂建军等,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市经济联系空间格局演化,《经济地理》2019年第3期。[3] 中共安徽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加快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求是》2019年23期。[4] 黄凯南等,聚焦中国县域居民发展程度:三个核心问题亟须关注,《光明日报》2019年5月31日。[5] 孙志燕,美国区域发展新战略变化趋势及其启示,《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9月1日。[6]杜鹰,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中国经贸导刊》2007年第23期。[7]史育龙,西部大开发要致力于调整城乡关系,《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8]张文义,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应重视西部不发达省份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财会研究》1997年第2期。New pattern of urban and rural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understanding evolution, strategy optim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actionsShi YulongAbstract: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ractice, and analyzing the current domestic conditions and the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s well as new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this paper argue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new patterns of regional economy with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and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to support China moving towards modernization. The analysis from urban and rural perspectives highlights the need to respect the objective law,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urbanization, work on the layout of main functional divisions, adhere to the idea of ecological priority and green development, and facilitate urbaniz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on the way of coordinated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The release of restrictions on the free flow and efficient allocation of factors of proction is the key issue for all actions to reach the goal, which include improve openness and strengthen support for areas with special difficulties, and enrich and improve institutions and mechanisms fo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different regions.Key Words: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Integrating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Urbanization;Rural revitalization;Main function area《开发性金融研究》邮箱:kfxjr@cdb.cn编辑部电话:010-88303733

回声

原创|中国区域金融中心软实力的建设路径

软实力是综合实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在当代国家综合实力提高过程中日渐突出,而硬实力的作用出现逐渐减弱迹象。近几年,伴随着区域金融中心规模的扩大及其协同性的加强,区域金融中心软实力的作用及其影响力日渐突出,在提高区域金融中心竞争力上软实力起到了硬实力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区域金融中心软实力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及学者的高度重视及广泛关注。但当前对于区域金融中心软实力概念的界定及其对提高区域金融中心竞争力的作用的研究较为匮乏,本文旨在对此进行探讨。 金融中心软实力的内涵 国际层面上的国家软实力概念首次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提出,当一个国家不利用硬实力或命令的力量让其他国家达到该国目的的能力即为软实力,是一种无形、相对的概念,主要表现为影响力、说服力和吸引力。延伸到城市层面,城市软实力是指在城市竞争方面,建立在城市文化、政府管理和服务、人文素质等非物质要素之上的城市文化感染力、社会凝聚力、政府公信力、市民创新力以及对城市外部的吸引力等无形力量的总和。这些软实力不仅能提升城市政治、社会、经济及其文化的发展水平和品位,还能为城市塑造良好的形象的同时使其在众多城市中更具独特的竞争力,为城市社会和谐进步、经济稳健发展提供隐形的动力。区域金融中心软实力是指某区域金融中心以构建相关法律体系或出台相关政策等方式,凝聚、发展并发挥金融中心内外非物质要素的作用,为全面提升区域金融中心经济发展水平及金融综合竞争力,不断扩大区域金融中心经济辐射影响提供隐形的支撑与动力的能力,比如金融监管、法律体系、金融人才等。软实力在区域经济发展及金融中心综合竞争中具有显著的无形性,主要通过服务、金融生态环境和防范风险等不能利用数据或直观指标衡量的要素的建设与发展,使金融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包括法律监管、法律支持和法律保障等,有效防范单个金融机构风险及金融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机构和整体金融系统稳定,充分发挥这些要素对区域金融中心经济产生扩张和倍增效应。 软实力与硬实力在金融竞争力中的关系 硬实力一种相对概念,对于区域金融中心而言,其硬实力是指金融中心内真实存在、有形或可数字化的支配性力量,主要包括区域金融中心的货币(资金)、金融市场规模、金融的深度和广度等。 金融软实力和金融硬实力作为金融综合竞争实力的两大形态,二者在形成金融竞争力的过程中发挥着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作用,缺一不可。硬实力是有形的物质要素,是软实力的载体;软实力是无形的,是对硬实力的延伸和扩展。硬实力在金融竞争力中能够即时发挥作用,且较为直接、集中、立竿见影,且是金融发展前期的主要支撑。迈克尔?波特的著作《国家竞争优势》定义初级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人工及资金等,高级生产要素包括通讯、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科研机构等。初级生产要素可以继承或者从外部获得,而高级生产要素很难从外部获得,须通过投资创造而得。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初级生产要素的需求逐渐降低,初级生要素的重要性也因此减弱,而高级生产要素对于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程度日渐彰显。延伸到区域金融中心,迈克尔?波特所谓的初级生产要素主要是金融竞争力中的硬实力, 包括货币(资金)、融资、金融机构等;高级生产要素指金融竞争力中的软实力,主要有制度、体系、调控机制等。一般情况下,区域金融中心发展初期,软实力对金融竞争力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当区域金融中心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是区域金融中心发展向外辐射,软实力对金融竞争力的作用则开始显现。在金融竞争力的形成与提高过程中,虽然硬实力并不总是直接引擎,但其对金融竞争力的影响确是软实力无法替代的。而区域金融中心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硬实力的功效则无法发挥,此时需要软实力发挥作用进一步提高金融竞争力,并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软实力的必要性 目前,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初级阶段已基本完成,并已开始向其他地区辐射,越来越多的区域金融中心硬实力的发展已进入瓶颈期,硬实力已经不再是金融竞争力的主要支撑,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硬实力竞争同质化严重,二是硬实力发展提升金融中心竞争力的动能递减 区域金融中心硬实力竞争同质化严重 近几年来,区域金融中心以国家发展战略为原则,以自身优势为基础大力发展区域金融,提高金融竞争力。虽然区域金融中心相关数据反映其金融业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区域金融中心之间出现了同质化竞争且日渐激烈,并存在显著的区域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同质化竞争等问题。区域金融中心的金融业“十三五”规划显示,大部分区域金融中心的目标出现严重的同质化:高度重视其硬实力的发展,将地方金融业增加值、投融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及上市公司发展状况等可以用数据衡量的指标作为金融竞争力的重心;将到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及其占GDP比重、保险深度及其密度、金融机构数量及其人民币存贷款余额、直接融资比例等作为“十三五”时期规划的目标;只有少数金融中心将金融监管、金融生态环境、金融服务等软实力作为“十三五”规划的主要任务。这将导致区域金融中心硬实力的发展不足以引领其金融竞争力的提高,使得其经济发展难以得到较大的提升,此时则需软实力的发展使金融中心实现质的飞跃。 硬实力发展提升金融中心竞争力的动能递减区域金融中心在初级发展阶段主要依靠初级金融要素驱动, 但金融要素会遵循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随着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初级金融要素对金融竞争力提升的效用会逐渐递减。近几年数据显示,上海、北京、深圳等区域金融中心硬实力发展上升趋势减弱,甚至金融业增加值、本外币各项存贷款增加额等重要指标开始负增长: 第一,金融业增加值增速递减。近年来,各区域金融中心金融业增加值增长率呈现出递减的趋势,尤其是2016年四个区域金融中心金融业增加值增速大幅下降。上海和广州金融业增加值增速自2015年来连年降低;而北京的金融业增加值增速从2015年的16.3%降至2016年的8.78%;深圳市的增速在2017年大幅下降, 且一直低于2016和2015年的增速。基于区域金融中心金融业增加值的角度,其提升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力的动能正逐渐降低。第二,金融机构数量带动金融竞争力提高动能不足。根据CFCI10 的数据,金融中心的综合竞争力与金融机构的数量并非成正比关系。比如,北京市聚集了全国大多数银行和保险机构的总部,包括四大国有银行总部等,使得其金融机构数量和规模远超上海, 但其2017年的综合竞争力却与上海具有较大差距;深圳市金融机构数量为2025家,不仅低于北京和上海,比天津和重庆的金融机构数量都要少,但其综合竞争力却远超除上海外的区域金融中心。第三,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带动金融竞争力提高动能递减。2011年以来,上海、北京、深圳和广州四地区域金融中心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增加额表现出较大波动。2015年之前,四个区域金融中心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增加额逐年增加,并于2015年达到最高;2015年之后,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增加额开始呈现降低趋势。区域金融中心金融机构贷款增加额先增加然后减少,且其增长率波动频率和波动幅度都处于高位,在2017年之后均为下降趋势,甚至出现负增长率,意味着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不足以带动金融中心竞争力提高。 金融中心软实力建设的主要内容与具体路径 金融中心软实力建设的主要内容 目前大部分针对城市软实力内容的研究认为城市软实力主要体现在文化感染力、政府执政力、科教发展力、社会和谐及凝聚力、形象传播力、区域影响力和城市宜居力等方面。区域金融中心软实力的建设需以城市软实力为基础,结合金融发展的特征与目标进一步分析区域金融中心软实力的主要内容,具体见表2。 金融中心软实力建设的主要路径构建良好的监管环境,防范并化解金融风险。一要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加强金融监管。从法律层面,一方面明确责任主体、加强风险来源的管理及监督执法,整顿并规范金融市场秩序,深化与中央金融监管相协调;另一方面,健全地方金融监管的相关法律制度及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机制,构建全面覆盖、层次多样化的地方金融监管的法律体系。二要加快信用体系建设。严格排查银行的隐藏风险,对于银行的内审和外审须同时加强;保证评级机构的客观性,严惩因为私利而篡改客户真实材料的行为;对于社会、企业和政府事务等方面政府要加强信用教育和审核,加强信息披露、提高信息透明度,进一步建设诚信档案并扩大覆盖范围。三要加大基层金融监管力度,强化并明确地方监督管理责任。对于基层的金融监管不能忽视,完善并协调地方金融监管机制并加强地方监管问责,提高监管效率。 构建高级专业人才吸纳体系,打造金融中心专业人才团队。一要宣传本地文化特色和优势,吸引区域外人才。在区域金融中心内组织并举办突出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并与互联网融合提高本土文化品牌影响力。二要加强本地高校建设,培养专业人才。当地政府应提高对教育的程度,一方面增加教育的财政投入,尤其是对于专业研究人才培养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出台相关招聘政策,引进人才的同时留住本地培养的专业人才。三要保证本土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医疗保健体系,加强交通建设,根据本地经济状况与发展程度适当调整居住成本,不仅能够吸引外部人才涌进还能提高本地优秀人才的居住率。优化综合营商环境,保证金融机构稳健经营。一是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金融机构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根基,脱离了实体经济,金融业就好像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当地政府部门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对金融资本的吸引力,振兴实体经济,进一步提高实体经济的融资能力;深化银行体制改革,均衡发展国有控股银行、地方性银行、农商行及民营银行,合理发展互联网金融,建立多层次、均衡、合理的银行体系,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使实体经济稳健、持续发展。二是为金融机构提供专业化服务,提高服务效率。设立金融相关法律部门,如金融法院等,注重培养并引进专业律师和注册会计师,努力为解决金融机构或金融部门法律案件和会计问题提供高效的专业化服务。 作者单位:特华博士后工作站,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旗帜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张伟: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助力基金行业发展

2020全球基金投资论坛日前在北京举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经济之声《基金观察》栏目专访了论坛主办方《清华金融评论》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张伟。刘思强:全球基金投资论坛已经举办六届,从第一届论坛开始,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开始聚焦量化投资的? 张伟:全球基金投资论坛的前身是全球量化金融峰会,第一届于2015年12月举办。当时,《清华金融评论》之所以发起举办量化金融峰会,我们最主要的想法是希望通过举办峰会,让投资者和整个市场可以正确地认识量化投资,而不是妖魔化量化投资,从而为投资者利益保护、为量化投资行业的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众所周知,2015年我国股市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异常波动,一度引发了市场的恐慌。究其原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一种观点认为,量化投资或者说程序化交易,在股市异常波动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必须对量化投资或程序化交易进行限制。我们从研究的角度认为,在当时的市场背景下,股市发生异常波动,原因很复杂,并非某一个因素或某一个群体所造成的。鉴于此,为了促进量化投资乃至于整个基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我们先后与许多机构进行沟通、研究和筹划,最终于2015年12月正式举办了首届全球量化金融峰会,并在2016年举办第二届全球量化金融峰会时还正式推出了“中国量化投资风云榜”,随后我们在2018年将“全球量化金融峰会”首次落户深圳和上海,举办了两场区域峰会,特别是在2019年,我们将“全球量化金融峰会”和“中国量化投资风云榜”进行了品牌升级,正式推出了“全球基金投资论坛”和“中国基金风云榜”。 刘思强:五年里连续举办六届共11场论坛活动,从论坛规格到内容延展,做了哪些升级?张伟:仔细回顾这五年里我们尽管品牌进行了升级,而且举办地也进行了延展,但是,我们为投资者谋福利、为基金行业谋繁荣的初心始终不改。实际上,这个初心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的办学使命以及《清华金融评论》的办刊定位也是一脉相承的。自2013年11月创刊以来,《清华金融评论》始终践行“引领金融实践”的理念,坚持“顶天、立地、学术、政策”的办刊原则,以“分析研究经济金融形势、解读评论经济金融政策、建言献策经济金融实践”为办刊内容,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智囊服务,为经营决策者提供咨询服务,为教学研究者搭建交流平台,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投资建议。五年来,我们不断迭代,不断升级,逐步将“全球基金投资论坛”和“中国基金风云榜”打造成为全球基金投资领域的高端互动交流平台,论坛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风云榜越来越成为中国基金投资的一个风向标。取得这样的效果和成绩,离不开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旗下民生财富管理研究中心和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以及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旗下鑫苑房地产金融科技研究中心等联合主办机构的支持,离不开高盈国际等战略合作伙伴的支持,离不开监管者和行业专家的指导和帮助。 刘思强:不断增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将对基金行业发展带来哪些助力?接下来,《清华金融评论》将从哪方面着手推进这项工作,以顺应大资管时代的行业新需求? 张伟:关于未来发展,我们也一直在思考,不断在探索,最终是希望把“全球基金投资论坛”真正办成基金领域内的一个最具国际视野的论坛品牌。为此,在今年邀请了三位国际顶级专家的基础上,我们今后将邀请更多的国外专家参与论坛研讨,增加国际化的成分。对于“中国基金投资风云榜”,除了评选私募基金之外,我们希望进一步拓展到公募基金,甚至是进一步扩展到各类资管产品。上述关于“全球基金投资论坛”和“中国基金投资风云榜”未来发展的思考和探索,实际上与我们《清华金融评论》未来发展规划是高度协同的。在《清华金融评论》创刊五周年时,我们做了第二个五年发展规划,其中提出了“平台智库化,内容观点化,功能立体化,视野国际化”的“四化”发展方针。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暴发,对我们办刊和论坛活动的举办都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对此,我们又增加了“一化”——经营数字化,也就是说,随着疫情逐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阅读习惯等,在数字技术日臻成熟地运用于期刊内容和管理之中,我们将顺应这个趋势,逐步提高《清华金融评论》的经营数字化能力,包括在举办基金论坛和推出基金榜单等经营中,我们也应该逐步探索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我们办刊的影响力,以及提高论坛举办和榜单评选的质量。展望未来,就举办基金投资论坛和推出基金投资风云榜而言,我们将继续努力,推陈出新,充分整合调配资源,始终为投资者谋福利,为基金行业谋发展。风险提示:上述观点不代表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基金投资需谨慎。《基金观察》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交易实况》栏目特设的投资专栏。对基金业内专业人士进行深度访谈,聚焦资本市场,分析市场热点,帮助投资者把握投资机会。周一至周五交易日,经济之声10:30播出。嘉宾:张伟,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现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学博士。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CFP认证培训资深讲师,金融风险管理师(FRM),全球风险管理师协会正式会员。现任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清华金融评论》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主要从事宏观经济、货币政策、汇率体制、股票投资、外汇投资、金融稳定机制、金融危机预警机制等方面研究。刘思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交易实况》专栏编辑、记者;《基金观察》制作人、财经评论员

两部分

前瞻区块链产业全球周报第41期:全国首个区块链新闻编辑部成立,马斯克不信比特币

全国首个区块链新闻编辑部正式成立在2020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由中国12家省级主流新媒体作为首批成员单位组建的全国首个区块链新闻编辑部于5月20日在云端正式成立。 全国区块链新闻编辑部是由湖北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新闻中心倡导筹备,由湖北广播电视台长江云、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时间等12个省市的主流新媒体作为首批媒体单位联合组建,系全国首个云上新闻编辑部。恒大报告:区块链将成为引领产业浪潮的重要引擎恒大研究院发布最新研究报告表示,随着资本和人才的快速涌入,适合区块链应用的场景将加快落地,行业将在3-5年内更快更规范地发展。报告指出,区块链技术与行业的结合有望迎来“从1到N”的爆发时刻,它的爆发或将不是线性的而是非线性的,区块链也才可能从“信任机器”升级成为引领产业浪潮的重要“引擎”。北京市住建委:鼓励企业利用区块链等科技手段推行线上选房及签约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房地产开发项目售楼场所管理的通知》。《通知》显示,为进一步配合线上交易,北京市将进一步优化网签备案服务,推进“互联网+网签”。鼓励有条件的开发企业,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前提下,利用大数据、人脸识别、区块链等科技手段,推行线上选房及签约。成都发布金融科技发展三年规划 聚焦区块链等前沿领域成都市地方金融监管局20日下午召开新闻发布会,成都市人民政府联合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出台的《成都市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0-2022年)》正式发布。《规划》提出,到2022年底前,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金融科技中心,构建“成都特色、全国影响、国内示范、国际同步”的金融科技创新示范体系,确立成都金融科技在中西部地区领先、全国一流的地位。海南三亚每年将安排1亿元扶持包括区块链等基础设施近日,海南三亚发布《三亚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若干措施》。每年将安排1亿元用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三亚市新型基础建设领域包括:5G基站、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区块链、卫星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智慧城市、智慧能源、新能源充电桩等融合基础设施;深海科技、南繁育种、卫星遥感等创新基础设施;崖州湾科技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遥感信息产业园等重点产业园区建设。国内首个“区块链+招投标”平台在深圳上线近日,深圳市建设工程交易服务中心完成“区块链+招标投标”平台建设并投入使用。通过利用区块链技术不可伪造、全程留痕、可以追溯和公开透明等特性,实现了电子招投标业务全流程数据的“及时存证、实时核验”,有效解决了信息虚假、交易主体间的信任危机等行业痛点问题,为进一步创新监管方式、提高交易质效、优化营商环境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全国政协委员巩富文:建议抓紧制订区块链法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巩富文建议,国家要抓紧制订区块链法。巩富文认为,区块链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也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必须依法规范其发展。全国人大代表李秀香: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网络游戏防沉迷平台“我建议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国家级网络游戏防沉迷平台。”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财经大学贸易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民建江西财经大学委员会主委李秀香提交了一份关于“如何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议案。“数据孤岛是目前游戏防沉迷管理不利的根本原因之一。”工行发放江苏省“跨境金融区块链融资”业务900万美元日前,中国工商银行合肥分行成功发放江苏省首笔“跨境金融区块链融资”业务900万美元,单笔业务量居全国前列。2019年末,国家外汇管理局推出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区块链系统去中心化、强信任、开放性、可靠数据库等特征,通过集合银行、外管局、海关三方数据和信息共享,有效提高了出口贸易融资业务审查便利性和可靠性。国网电商推出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和电费金融服务国家电网公司20日发布文章称,国网电商公司以实现区块链技术创新突破,拓展新兴业务为发力点,联合国网江苏、山西等多家省级电力公司开展区块链技术在电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等多个业务场景的应用,有效发挥了区块链降本增效、协同增效、创新增效的技术优势。区块链技术正式应用于金融App备案管理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消息,截至目前,千余家机构完成注册工作,33家机构的73款App入围拟备案名单,下一步,协会将在全国范围内分批组织开展App备案推广,并逐步落实风险信息共享、投诉处置机制、黑白名单、违规约束等自律管理工作。此次备案名单备注显示,33家机构的73款App名单排序,主要以备案系统中区块链记录的审核通过时间顺序排列。阿里GMV突破1万亿美元 以区块链等技术为数字经济体根基5月22日,阿里巴巴集团发布2020财年全年及第四季度业绩,阿里巴巴数字经济体的消费型商业业务GMV突破1万亿美元,数字经济跨越新的里程碑。阿里巴巴平台商业效率的倍数跃升的背后是对技术和创新的大力投入。从阿里云展示的阿里巴巴科技树可以看到,阿里巴巴以云计算、人工智能、芯片、AIoT、自动驾驶、区块链、量子计算为根基,支撑起了庞大的阿里巴巴数字经济体。蚂蚁区块链合同正式发布 中小企业可实现“链签约”5月18日,蚂蚁区块链面向中小企业正式推出区块链合同服务,中小企业可使用蚂蚁区块链进行签约,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助推复工复产。阿里巴巴集团将率先拥抱链签约,并将在越来越多对外合作中使用蚂蚁区块链合同进行签约。唯链与数字化医疗咨询机构共同开发区块链医疗存证应用唯链宣布与数字化医疗咨询机构 I-Dante 开发区块链医疗存证应用“E-HCert App”,为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和新冠病毒抗体快速检测的最终结果提供了基于唯链区块链的存证方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一系列区块链行为准则 呼吁行业参与者共同遵守世界经济论坛近日发文《Presidio原则:去中心化未来的基本价值观》。文章指出,WEF的全球区块链理事会起草了一系列行为原则。WEF呼吁所有行业参与者,包括开发人员、政府、管理人员、国际组织、公司董事会和其他人员,在构建区块链应用程序时坚持这些原则,并自发引导其生态系统使用这些原则作为保护用户的基础。亚马逊、IBM等公司撰写报告 敦促美国国防部接受区块链美国智库价值技术基金会(American think tank Value Technology Foundation)近日发布了一份报告,该报告旨在向美国国防部(DoD)介绍区块链技术在网络安全工作中的诸多好处。报告的众多合著者中包括IBM、亚马逊、Accenture、Deloitte和CGI Federal等。这份题为《区块链对美国国防部的潜在用途》的报告列举了一系列分布式账本技术可能利于未来网络安全。美国国会代表提出“推进区块链法”5月19日,美国国会代表Brett Guthrie提出了“推进区块链法”。根据法律草案,该法案要求联邦贸易委员会和商务部长对区块链的用途和在美国的采用状况进行新的调查。该法案寻求重新确定联邦机构的作用,要求负责调查的监管机构“对与区块链技术有关的联邦活动进行调查,以简要描述与区块链技术有关的联邦机构的管辖权和专业知识。” 此外,该法案未提及加密货币或数字资产。IBM成为区块链平台we.trade股东 持股7%IBM已成为区块链平台we.trade股东,持有7%股份。据悉,IBM最初是we.trade的技术提供商。此前消息,瑞银、汇丰银行、西班牙银行CaixaBank等已和we.trade达成合作开展贸易融资。韩国大邱一大学创建区块链校园韩国Suseong大学于5月22日与韩国人工智能协会(KORAIA)达成协议,将在大邱创建一个区块链和AI校园。这所位于大邱的大学计划在新院系教授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基于云的技术,并打算2021年开始招收学生。四川木里县发改经信局下发关于禁止虚拟货币“挖矿”活动的通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发展改革和经济信息化局办公室下发了一份关于报送虚拟货币“挖矿”活动情况的通知,通知要求全县各水电发电企业立即停止虚拟货币“挖矿”活动的招商行为,不得新增虚拟货币“挖矿”项目,否则将建议县人民政府以违法建设项目查处,采取取缔、罚款、责令自行拆除等行政措施,直至移交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宣布成立数字货币研究所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OMFIF)宣布成立数字货币研究所,旨在弥合数字货币与传统银行之间的鸿沟,并将重点放在批发和零售市场中的支付工具以及央行数字货币(CBDC)上。OMFIF的金融技术研究主管Bhavin Patel表示:“我们相信未来几年,包括欧元区在内的许多司法管辖区,将会有更多的央行数字货币项目。”韩国央行提前对CBDC试点项目进行技术审查韩国中央银行(BoK)正在加快对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试点测试的技术审查,已对中国、挪威、瑞典、瑞士、英国和日本等14个国家的CBDC试点项目进行分析,作为韩国CBDC试点测试(开发阶段)的技术参考。试点测试目的是创建虚拟环境并检查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运作流程。伊朗总统呼吁为加密货币挖矿制定国家战略伊朗总统哈桑·鲁哈尼(Hassan Rouhani)已下令政府为新兴的加密产业制定新的国家战略。鲁哈尼本周早些时候告诉伊朗中央银行(CBI)、能源部以及信息和通信技术部的官员,他们需要为加密货币挖矿业制定新的国家战略,包括监管和挖矿收入。俄罗斯立法者提议对非法使用加密货币处以罚款及监禁俄罗斯立法者建议对数字资产和加密货币的非法交易行为处以最高200万卢布(27800美元)的罚款和7年监禁。据悉,这一针对行政和刑事犯罪法的修正案草案被确认为真实的,但尚未获得法律认可。乌克兰发布新虚拟资产法律草案 正向公众征询意见5月18日,乌克兰数字化转型部发布了题为“虚拟资产”(On Virtual Assets)的新法律草案,旨在确定加密资产在该国的法律地位、流通规则和发行规则。该法案的当前版本不是最终版本,该部正在征求加密社区的意见和建议直至2020年6月5日。加密社区可发送电子邮件或寄信以发表意见,有关公众讨论结果的报告将发布在数字化转型部的官方网站上。奥地利奥合国际银行正进行国家数字货币试点奥地利奥合国际银行(RBI)正在与企业分布式账本技术(DLT)提供商Billon合作进行国家数字货币的试点工作。正如5月18日宣布的那样,RBI和Billon正在进行RBI代币化平台的初始阶段,目前称为RBI Coin。两者表示,该试验计划将进行至2020年末,旨在加快跨境的银行间或公司间交易并改善流动性管理。全球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多数不采用“区块链”一项新的调查显示,46个国家的央行正在考虑使用一种受限形式的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创建央行数字货币(CBDC),但他们对区块链持怀疑态度。调查中发现,65%的受访者曾积极研究数字货币,然而只有一家“非洲小型央行”将区块链作为CBDC的基础,称“只有当区块链是最佳可选平台时才会考虑使用它”。Libra协会任命法律总顾问 曾任汇丰银行和高盛合规方面高管Libra协会19日发推表示,将任命Robert Werner为Libra协会法律总顾问。据悉,Robert Werner有丰富的监管、金融犯罪合规和执法经验,在加入Libra协会之前,其曾是GRH咨询公司的创始人及CEO,也在包括汇丰银行、高盛在内的世界知名金融机构担任政策、隐私、合规关系相关高管职位,此外,其还曾负责过美林证券金融犯罪合规工作。Bakkt将推出专注于零售交易的加密货币应用近期Bakkt收购消费者忠诚度初创公司Bridge2 Solutions,并宣布即将推出专注于零售交易的加密货币应用程序。该应用程序将推出奖励积分,积分可转换为加密货币和现金。Visa提交名为“数字法定货币”的专利申请 适用于央行数字货币5月14日,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信息显示,Visa已提交了一份在区块链上创建数字货币的专利申请,名为“数字法定货币”,旨在使用区块链技术在中央计算机上创建数字货币。该专利申请适用于数字美元以及其他中央银行数字货币,例如英镑、日元和欧元等,借此,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中央银行实物货币都可以数字化。IOHK 正研究一种加密原生微芯片 可在不联网状态下实现加密货币转换Cardano 创始人 Charles Hoskinson 详细介绍了 IOHK (Cardano 的开发公司)正在怀俄明大学区块链实验室进行的一项关于加密原生微芯片的研究。该芯片可以在没有互联网访问的情况下实现加密货币转换,从而有可能向全球数亿人提供类似于现金的体验。Charles Hoskinson 强调,芯片上完成的所有工作将保持开源状态,不仅会使 Cardano 受益,还将使整个加密社区受益,这是一个需要数年才能完善的长期项目。亚马逊 Prime 播放一部关于南非比特币先驱的纪录片一部关于南非比特币先驱的新纪录片《非洲银行业:比特币革命》正在亚马逊 Prime 上推出。一同发布的还有一份研究报告,该报告介绍了有关非洲加密货币的全面和最新信息。这部纪录片探讨了南非的比特币先驱(包括教育性非营利组织 Satoshi Center 创始人 Alakanani Itireleng )如何利用加密货币克服非洲大陆普遍存在的挑战:基础设施差、经济管理不善、汇款费用高和普遍贫困。原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区块链能帮助保险业实现降本增效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表示,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对保险业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区块链技术从本质上解决了互信问题,在保护数据隐私的前提下打破信息壁垒;第二,区块链能够帮助保险业实现降本增效。特别是在疫情后复工复产的关键时期,区块链能够提供更多科技支撑和风险保障。中国联通研究院院长:正确认识和使用区块链才能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联通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张云勇认为,区块链可以应用在国家治理、商业、金融和产业的不同领域。但目前全球区块链产业处于发展初期,规模较小,可复制商业模式较少,应用尚存在较大发展空间。他表示,正确认识和使用区块链,将区块链和云、大、物、移、智等 IT 技术深度融合,真正地释放创新活力,才能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马斯克:不信比特币 但至少比美金靠谱近日,《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在社交网络上表示,自己不相信比特币。随后,特斯拉CEO马斯克在社交网络上表示了认同。但是,“相信”与否是相对的,马斯克称,相比美国中央银行发行大量货币,使得比特币这种网络货币看起来更稳定、可靠。马斯克还透露,自己仍然只持有0.25个比特币。嘉楠科技发布一季报:总净营收6830万元 同比增长44.6%北京时间5月22日,嘉楠科技(CAN)公布了今年第一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表。财报显示,在截至2020年3月31日的前三个月中,该公司总净营收6830万元人民币,同比2019年Q1增长了44.6%。公司毛利润总额达240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17.0%,毛利率由2019年同期的1.0%增长至2020年的3.5%。数字资产借贷平台 Genesis Capital 收购机构托管服务 Vo1t数字资产借贷平台 Genesis Capital 宣布收购机构托管服务 Vo1t,此次收购将补充 Genesis 现有服务,包括全球场外交易和机构贷款,同时推出主经纪商业务 Genesis Prime,成为一站式交易、贷款和数字资产安全平台。在未来几个月,Genesis 还计划建立一个集成式客户界面,创建其他技术解决方案,建立一个衍生品交易平台,并针对对冲基金、量化基金、资产管理公司和家族办公室新增功能。去中心化自治组织 DX 3天完成2000枚ETH融资去中心化自治组织 DX 3天完成 2000 枚 ETH 融资。DX 是一个完全去中心化自治组织,目前拥有自己的去中心化网站,并拥有 3 款去中心化软件,包括一个隐私资产管理工具、预测市场平台和为 Gnosis 协议运行的 DEX 前端界面 Mesa.eth.link。链上数据显示,DX 目前有 400 多名成员,其中大部分是匿名,持有其代币 DXD 可以股息的形式获得 DX 未来收入的 10%。CoinDCX 在A轮融资2个月后再获250万美元新融资印度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 CoinDCX 在 A 轮融资后仅两个月再次获得 250 万美元的新融资,本轮融资由 Polychain Capital 领投,Coinbase Ventures 参投。CoinDCX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Sumit Gupta 称,新资金将用于促进加密技术在印度的应用,并表示计划推出多种面向散户投资者的新产品,包括贷款。今年以来比特币平均交易费用增加超过22倍自今年1月1日以来,比特币平均交易费用增加了2213%。从比特币减半之日起,平均交易费也已增加144%。每当比特币区块链使用量大时,费用通常都会增加。数据显示,内存池中有超过94MB的比特币待处理,自2018年1月以来,比特币的内存池从未如此拥挤过,而当时正经历比特币最大的牛市行情。福布斯:暗网比特币交易总价值三年内增长了340%比特币技术公司Bitfury的研究报告显示,暗网比特币交易总价值在最近一年里增长了65%,在三年内增长了340%。数据显示,暗网卖家在2020年第一季度收到了47,000个比特币,比去年同期的比特币流入量减少了25%。报告分析称,比特币交易数量下降可能是由于在暗网中使用山寨币越来越受欢迎。即使这样,由于比特币本身价格上涨,其交易总价值仍处于上升状态。

动静无过

「原创」白钦先 陈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新发展——全球化潮汐下的大国博弈与再平衡

斗转星移,沧桑世变;百年河东, 百年河西。从上世纪末至今,强劲发展的经济全球化、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金融数字化,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各国和全球经济的运行方式、运行特征,是自人类有史以来最为伟大而影响深远的势态发展。 金融大国的前提是经济大国,经济强国则必需金融强国战略的支撑。当今中国以两个百年既定战略作为引领,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创新,推进“一带一路” 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简称“大湾区”)进程中,从全球视野与战略高度重新观察、审视金融资源配置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大湾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对中国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积极稳健地参与和处理全球治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巨大且深远的现实意义。 全球化潮汐:大时代与新格局 大海潮汐,随日月衰。20世纪的经济全球化,始于二战以后的五六十年代。到了21世纪初,迅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促使民族国家或各经济体之间贸易量迅猛的几十倍、上百倍的扩张。传统经济制度曾经设置在各国或各地区之间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的障碍不断得以破除。与此同时, 在新5G网络应用和深度AI的加持下,进一步加快了信息流、资金流、服务流在全球的流动。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全球资本流动出现从新兴市场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的拐点性变化,多国货币贬值、全球重启负利率、新科技革命的增长效应一再延迟。英国脱欧、特朗普滥政、“数字冷战”(A Digital Cold War)等映射出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抬头,经济问题被政治所绑架。叠加“COVID-19”全球大流行,世界经济似乎朝着“城堡经济”方向加速坍缩。 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本质是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实际上是在一个历史长周期里,比拼谁的制度设计最适、最优;谁的开放步伐更大,开放程度更高;谁更能通过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大势的设计和行动,更大程度地获得未来发展的新空间。中国在深化改革、全面扩大经济金融开放的基础上,从国家级制度创新角度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预示着实现对中国创新发展趋势的引领,以及对全球社会经济金融发展的影响与引领,凸显了大时代、大视野、大变局、大战略、大格局。 正如笔者曾在《百年金融的历史性变迁》一文中指出,在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资本市场形成以后,使之在传统上是由一国主权当局之一的中央银行等核心金融资源配置主体的“垄断权力”被弱化,进而形成全球性国际金融资源配置主体,掌握全球性国际金融资源开发配置主导权主控权的国家,就可以凭借对金融资源的开发配置进而配置全球各国的其他资源。金融稳定与发展,金融风险与危机,危机的预警与解救,金融安全与主权,更应冲破传统以国别为限的思维定式与政策局限,而应从更广阔的全球范围来考虑与解决。 经济金融中心:世界级湾区的百年变迁 粤港澳大湾区濒临大洋,面向全球;既风云激荡,又波澜壮阔。湾区天然具有连通性和开放性,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和世界格局的变迁,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极为重要的承载。世界公认的纽约、旧金山、东京三大湾区,不仅高度创新、财富集聚、人才云集、包容开放、交通便捷、生活宜居,而且一定是世界级金融中心。原因在于,金融是一种社会资源,是宝贵的战略资源;金融又是一种特殊资源,使其成为配置其他一切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手段或方式,即通过金融资源的配置来配置其他一切资源。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全球 60%的社会财富、75% 的大都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都集中于入海口。银行信贷、资本市场仍然是最为主要的、高效率的资本形成渠道。世界级湾区和腹地产业集群的发展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发达的金融业反过来支撑着湾区和腹地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 从面积、人口、思维、经贸、财政、地理条件等来看,我国粤港澳大湾区十分具有成为世界级第四大湾区的后发优势。从重要地可承载未来伟大抱负的人文精神层面看,大湾区既有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厚重底蕴,又饱有科学理性和民主法治等精神因素。区域范围约5.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116万人,经济总量占全国GDP总额的12%以上,具有独特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两个特别行政区,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金融体制,四大核心城市的格局”的优势,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处于东八时区,理应成为更加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世界级金融中心,并与凭借英镑崛起的伦敦金融中心、凭借美元崛起的纽约金融中心,共同更好地连接起全球。 结合全球疫情态势,我们也特别关注到:在实体经济去中国化和去全球化的同时,货币金融领域似乎在展开一个相似的过程。此前,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教授撰文指出:将中国和人民币排除在外的新的货币金融的一体化步伐似乎从未停止,甚至有加快之势。一个将人民币排除在外的新国际货币体系正在形成。我们须积极应对。 从全球经济金融发展、发挥各国比较优势的本质而言,可以说世界各国同乘一艘“地球号”大船,必须联动、互动、协调与合作:(1)适当的时候,可以考虑在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全球性总部级别的、以中国民营资本为主导的一两家国际性的大型商业银行。不仅展现中国魄力、中国力量、中国吸引力,提升国际金融话语权和影响力,而且更是一个可视化的人类金融命运共同体;(2)进一步创造支持条件,香港交易所得以着力实现“互联互通”体系及其配套制度改革,由“沪港通”到“深港通”再到“债券通”连接中国与世界,加快人民币的国际使用;(3)借助特殊的历史发展机遇,在大湾区进一步探索与深化中国政策性金融改革,并考虑筹建部分新兴政策性金融机构,逐步建立“中小企业发展银行”“中国住房抵押贷款银行”“地方城镇化基础设施开发银行”等机构。但必须新事新办,不能再走老路,即先立法再建机构。不能再走过去先建机构,迟迟不立法,从而无法可依、自困自扰、自废武功的老路。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大湾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在建设与监管方面都存在分割状态,还需考虑金融监管和金融基础设施的全球化问题。 简而言之,粤港澳大湾区幅员广大、体量巨大、实力雄厚,是前景广阔、高度开放、多样性优势互补的,全面提升中国参与国际治理能力,引领中国面向全球的国际化经济金融战略发展新中心。 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安排审议《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决定(草案)》(下文简称《决定》)议案。我们期待:随着中央推动港区国安法成功落地,将极大地优化香港特区的经济金融社会生态环境,为真正实现“一国两制”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不仅有利于香港地区,更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大国博弈中的利益再平衡与民族复兴中国从“李约瑟之问”,到2019年站上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的新台阶。这种成就的取得,可以说是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极其短暂的四十多年改革与开放的结果,是中国参与全球化、融入全球经济和金融奥林匹克大赛场,依靠全球华夏儿女持续拼搏奋斗的结果。此次全球抗疫和中国对外人道援驰,此前中美两国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达成等,更加毋庸置疑地显示了中国是国际秩序的遵守者、维护者、受益者和建设者。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大国之间博弈的再定位和利益再平衡,将在最终真正形成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获得新的分寸。 在我国历史上,康熙皇帝是伟大、开明、智慧的,但是他也只是欣赏、完善自身,其观念并不是那些固有观念的更新,更不是推动整个民族观念意识的更新,自然也没有参与当时已在西方兴起的人类现代文明的进程。在这一点上,俄国的彼得大帝就比康熙高明和有远见。中华民族也因而被抛在后来二、三百年的全球工业化发展的大潮以外。家邦之兴不在于灾难本身,而在个体与民族从中能够真实地“吃一堑长一智”。怀着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个人、国家和民族都不能“浪费”每一次危机。 如今步入21世纪已二十年,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要向全球文明交流借鉴之处还很多。正面临拐点的“COVID-19”,恰成为全球化中性的测试,“独善其身”已无可能。只要疫情还在,便没有哪一个国家先走出来。极而言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救别人就是救自己。从根本上讲,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为什么要倡导世界各国要和平共处,要相互尊重、协调、合作和妥协的最深刻的根源。 作者白钦先系“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辽宁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作者陈阳系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理事,远洋资本董事总经理

大之至也

创刊22年《生活日报》停刊,悬崖之边的纸媒如何生存?

前 言百里长亭,终有一别。2020年元旦的清晨,陪伴了济南人22年的《生活日报》不再出街。一张提前两天刊印的,宣示告别报纸,相约互联网的停刊词,成为这张报纸的绝唱。在山东媒体的朋友圈里,《生活日报》全体记者手举最后一张报纸的合影,成为2019年最后一次刷屏。进入2020年,他们会被分流到大众报业集团的其他报刊,开始一段新的未知旅程。过去的2019年,报纸的停刊潮依旧汹涌。年初《赣州晚报》、《郴州新报》、《新商报》、《亳州新报》、《新知讯报》、《春城地铁报》相继宣布停刊。年中时,以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发展导报》、《三晋都市报》为代表,又有数家都市报停止刊发。至年终,《生活日报》、天津《城市快报》、《上海金融报》也发布休刊公告,2019年,宣布停刊的报纸多达20余家,而且停刊区域正从三四线城市向一二线城市蔓延。纸媒的衰落早已不是新鲜事了,而2019年无论从发行量、活跃记者数量、活跃报纸的数量以及广告收入,都在强化一个结论:纸媒正处于悬崖之边。对于报纸这个诞生了200多年,寄托了大众对真相情怀的媒介形态,从产业转型的角度观察,传统媒体如何在社交化传播中找到融合发展的方向?从大众读者的心态期盼,凋零的社会道义、真相审视,该由谁来守护?“生活”仍在继续,“日报”已然不在近1亿人口的山东,600万人口的省会济南,历来是纸媒发行的重镇。连续刊行70年的《大众日报》、高峰时日发行量超120万份的齐鲁晚报,都是山东报业的高光时刻。这其中,由大众报业集团主办、1997年创刊的《生活日报》,在报业竞争最为激烈的省会济南,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生活日报》的介绍里,这份主要在济南地区发行的都市报,被描述为山东省第一张都市生活类晨报。曾任孔子基金会理事长,如今逝世的王大千,出任《生活日报》第一任总编辑。澎湃新闻找到了1998年6月,王大千在《青年记者》刊发的文章:为实现早日向报业集团过渡,大众日报社党委决定在《齐鲁晚报》走向成熟期之后,再办一张生活类晨报。《生活日报》创刊后,为加快发展步伐,报社党委对该报制定了灵活的政策,《生活日报》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报社改革的“试验田”。王大千在文中称,创刊之初的《生活日报》为4开8版周三报,1997年7月1日起由周三报改为日报,同年10月1日起扩为12版,1998年元旦起扩为16版(7月起周末增出24版),一年迈出了三大步。发行量由最初的1万多份达到了目前的20万份,并实现了济南、青岛两地的同步传版印刷,走出了一条大胆改革、短跑启动、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办报路子。另外,《生活日报》创刊20周年特刊上,时任总编辑廖鲁川也撰文回忆说:“20年前此刻,位于济南经十路的大众日报社大楼12楼上,多了一群朝气蓬勃热情洋溢的年轻人,在他们手中,诞生了山东省第一份都市类晨报。那时我还不到30岁,是10楼齐鲁晚报的记者,跑现场抢新闻也算快手,但也明显地感受到楼上这些新来的小伙伴冲劲十足,感慨于他们的活力、情怀和拼劲。”廖鲁川还在文中提到,20年,7300天,在这长长的画卷中,有“红岩魂”展览引发的全城轰动,有“生活每周调查”一篇篇深度报道得到的读者赞誉,有邀请“八千支疆女兵回家看看”演绎出催人泪下的故事,有“大众证券周刊”创下的风靡山东走向全国的传奇,有生活日报相亲大会初创时万人云集千佛山的盛况。也有画卷的背面,编辑部里摞起的读者送来的锦旗、夜里睡在值班室一有电话就出发的兄弟、后半夜下班编辑们在扎啤摊夜宵的欢笑……巅峰时期,《生活日报》的日发行量超过40万份,成为《齐鲁晚报》强有力的僚机,在济南主战场与《济南时报》和《山东商报》短兵相接。同时,带着报纸创新改革印记出生的《生活日报》,每逢重大公共事件,往往能打破常规,用特刊,号外、周刊等形式集中火力,聚焦重点,每每成为山东媒体的亮点。“纸”在坠落,“人”在远去在今年的口碑电影《送我上青云》里,姚晨饰演的硕士记者,被一个乡镇企业家嘲笑:“还记者?你就是出来跑业务的,连《纽约时报》都停刊了……”面对羞辱,更需要面对现实。姚晨掂量了需要一大笔钱来做手术,硬着头皮接下给老板父亲写书的生意。哪怕生意最后,还要忍受老板的羞辱——“你这个记者开价可不低啊,但,我给得起!哈哈。”这个让媒体人五味杂陈片段,就像《生活日报》在阅读方式变迁前的无力与徒劳,无可挽回。而选择在2020年停刊,也成为整个纸媒行业持续下行的缩影。2018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报业的广告和发行继续呈现“双迭”的态势:整体市场下滑了14.8%。其中报业广告市场的跌幅超过了30%,市场整体规模不足150亿元。根据中国记者协会发布的《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17年)》,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共有231564人持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放的具有采访资质的新闻记者证,其中报纸记者84761人,较此前略有上升。但在官方数据的背后,美通社发布的《2016中国记者职业生存状态与工作习惯》显示,超过8成(80.6%)的中国职业记者月薪收入在1万元人民币以下,其中3成(32.2%)的记者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而且从业6-10年与11-20年的记者收入并没有随着从业时间与年龄的增长有显著提升,在生活压力日益增加的今天,这样的收入曲线,显然无法长期支撑新闻理想。所以,有超过半数(55.6%)的主编级受访者表示“不看好所在媒体的发展前景”是其离开目前岗位的最主要原因,其中33.3%的主编级受访者会考虑转型公关、市场等工作;而37%的纸媒记者选择离开。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则始终关注记者之王——调查记者的生存现状。在他最新一次的调研报告中,发现调查记者行业面临严重的人才流失趋势,传统媒体调查记者从业人数下降幅度高达58%;萎缩至7家传统媒体和2家新媒体机构,曾经籍贯最集中的“调查湘军”呈衰落之势,且职业认同感显著下降、工作自主空间有所收缩、职业忠诚度更加充满不确定性。甚至过去的2019年,传统媒体人因压力、抑郁、疲惫而早逝的新闻,都来得格外多。11月20日,新华社国际部专稿中心主任、高级编辑徐勇在位于北京的办公室中因突发大面积心梗去世;11月22日,新华社江西分社高级记者、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宋振平因病去世。三天内两位高级记者逝去,成为2019年全年至少15位记者英年辞世的缩影。也惟其如此,在如今复杂多变的媒介环境下,记者的这个职业,已经不单单是危险和辛苦,还有关停失业、收入下滑、竞争加剧等各种压力和挑战。当危险与责任成倍增长,记者的“无冕之王”,从未像今天这样沉重。“传”在变革,“媒”在震荡一只脚站在意识形态的战船,一只脚深入市场经济的海水,传媒行业的特殊性,让它在传播格局巨变的当下,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面孔。在2019年8月份清华大学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央视市场研究(CTR)、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9)》中,中国传媒产业已经是总规模突破2万亿元的潜力产业。“与全球传媒产业总规模2万亿美元相比,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突破2万亿元人民币,占世界传媒产业的1/7。”传媒蓝皮书指出,当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传媒产业的体量应该与之匹配。在2万亿的传媒产业中,超过千亿元级别的细分行业达到了4个,分别为移动数据及互联网业务、网络广告、网络游戏、广播电视广告。值得注意的是,图书销售收入在2018年达到894亿元,在产业规模中排名第五。相比之下,萎缩至不到150亿元的纸质媒体,已经日益滑向传媒大产业的边缘。值得注意的是,在蓝皮书的唱响传媒行业发展中,增速放缓成为其中最刺耳的警报:据蓝皮书课题组统计,传媒产业增长率从上一年的16.6%继续下降至10.5%,2019年更是有可能放缓到10%以下。“传媒产业整体格局在保持稳健的同时也在进行深度结构性调整。”传媒行业的深度调整,在上市公司的年报中体现的更为显著。来自渤海证券的2019年前三季度文化传媒行业研报显示,传媒行业整体营业收入仅同比增长1.50%,整体增速均低于A 股整体水平。利润方面,文化传媒行业营业利润同比下降12.98%,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35.91%,行业整体基本面仍处于筑底阶段,业绩增长的相对竞争力不强。在市场资本的视角中,文化传媒行业规模居前的5个子行业,按运营情况排名则是互联网>营销>平面媒体>广播电视>电影动画。这其中,平面媒体包括了报纸、杂志、出版以及广告,而与传媒蓝皮书论断一致的是,传统广播电视行业的营收下滑明显,首次被网络视听超越。正如传媒蓝皮书的主要撰写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崔保国教授对当前传媒行业的判断:中国传媒产业受到宏观经济调整影响,以及传媒政策改革和内容规制调整的影响,增长放缓。同时,传媒产业发展进入大众自媒体传播时代,大众媒体、平台化媒体、自媒体等传媒形态并存且相互竞争。虽然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分化也越来越明显,在这种分化中,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已被归入传统媒体的媒体形态,普遍影响力下滑,营收断崖式下跌。接下来,在数字经济、网络空间、5G、人工智能发展的推动下,传媒产业将迎来新的风口期,但竞争态势也将变得更加复杂,新的研究课题,新的商业模式、新的产业范式都需要继续探索。“纸”仍有微光,“媒”如何转型?最近十年来,纸媒转型一直是传媒产业的核心与焦点,其中不乏各方人士为其规划方略。这其中,《中国记者》值班主编,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主任编辑陈国权,在新闻理论期刊《新闻论坛》为纸媒转型指出十大转型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概括业界的主流思潮:专刊专版模式、运营代管模式、媒体智库模式、舆情服务模式、版权收费模式、社区社群下沉模式、全案营销模式、强化发行模式、拓展发行模式、以及退出清盘模式。这十大模式,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媒体都有不同程度的尝试,如人民日报的舆情服务,南方都市报的媒体智库,都不同程度的取得了突破,在营收和影响力上取得了成绩。但这些局部的突破与进展,至今仍无法形成全行业可以复制借鉴的成熟模式。相反,在报业改革进入深水区时,转型改革的“形变”之下的从业人员的“神变”,更值得行业关注。连云港日报社副社长,主任记者施连山近期在《传媒观察》杂志上的呼吁:报业转型从最初的“报网融合”,到今天的“一网两微一端”渐次成为标配,在注重新媒介形态,新传播形式的跟进时,要谨防应对策略失准、环境应变失策、方向锚定失误与风险管控失范中国报业融媒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劲博士.也在中国报业融媒研究中心的官方自媒体渠道“传媒融中对”撰文提醒:纸媒的融合发展,不能像玻璃缸里的金鱼,前途光明,出路没有,只有领导的表扬,没有市场的认可。纸媒自建的客户端非但没有带来收益,反而成为累赘;中央厨房前景光明,可投入巨大,在体制机制流程没有理顺的前提下,难免成为面子工程。当财政补贴和往年积累的投入,弥补不了连续亏空时,“灰犀牛”的风险必将来临。长期生活在体制之内,报人已经失去了洞察力和危机感,或似井底之蛙、或是温水煮青蛙,感觉不到巨大的灰犀牛正蹲在哪里。2019年,由于新媒体监管的加强,商业平台加大了在传统媒体挖人的节奏,既懂新媒体又富有采编经验的“把关人”成为抢手货。报业人才流失的现象还会加剧,留下来的则会苟且维持、观望守成、悲观抱怨,导致工作面前推三阻四、稍有不满说三道四、时而妄自尊大、时而妄自菲薄……尾 声回到本文前段提到的电影《送我上青云》。姚晨饰演的记者盛男,在生存的压力和病痛的折磨下,尊严,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情怀,只剩下一声沉默的冷笑。这部2019年的口碑电影,虽然看起来很压抑,却很好地反映了知识分子,尤其是传统媒体的记者群体,面对金钱社会的不适应,以及为此产生失落、彷徨、不断自我否定的内心世界。纸媒的黄金时代,已经无可挽回的远去了,即便在大势已去的眼下,依然有风光这边独好的孤岛,但颓势已经或正在来临,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事实。2019年底,鸡西纸媒记者面临长达1年的欠薪,依然坚持或者说煎熬的新闻,让每一位纸媒从业者五味杂陈。那些近几年遭遇停刊、欠薪,仍在坚守的媒体人,当年无不是高知才俊,也都曾努力过、热血过,只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时代的烈风,不知何时就会把你带离原来的轨道,吹向未知的方向。作为一个曾经的纸媒记者,即使早已远离报纸,早已习惯了生活中没有报纸的生活,心底依然有一点微光,一丝挂念,希望曾经陪伴几代人成长的报业,也能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文字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

夜气

「今日币快报」全国首个区块链新闻编辑部正式成立

国内消息1.人大代表陈建华:加强区块链基础技术等在金融领域应用研究据中国证券报5月21日消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行长陈建华表示,推进金融大数据中心技术应用,要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国家金融数据模型,实现金融数据互融互通。加强区块链基础技术、量子保密通信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研究。2.安徽省马鞍山市抓捕一起虚拟货币诈骗犯 涉案金额七百余万元据江南都市报5月20日消息,近日,安徽省马鞍山市警方抓捕一名潜逃至东乡区的电信诈骗犯饶某。犯罪嫌疑人饶某在2019年至2020年期间,伙同他人多次在境外“SABCT投资平台”对受害人以诱导投资虚拟货币为由实施诈骗七百余万元。3.全国政协委员欧宗荣:区块链等现代科技快速发展,为社区数字化管理提供了可能新京报消息,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工商联副主席欧宗荣建议,强化科技支撑,着力打造“现代智慧社区”。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5G、大数据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社区交通管理、物流供应、应急灾备、信息溯源、人员健康等全面数字化管理提供了可能。政府部门可加大对社区特别是老旧小区改造治理的财政投入力度,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强化社区物业管理物防、技防、人防建设,推进社区治理各方主体数据共享,打造“智慧社区”,提升社区治理水平,促进基层社会现代化。4.中国平安将利用区块链等技术支持扶贫农产品追溯体系据经济参考网消息,中国平安将携手广东省扶贫办,充分利用平安集团的金融科技和电商平台优势,发起"平安消费扶贫月"活动,中国平安还将利用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支持扶贫农产品"三品一标"追溯体系建设,对符合条件的扶贫农产品提供包含溯源保险的放心码品质认证。5.全国首个区块链新闻编辑部正式成立在2020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由中国12家省级主流新媒体作为首批成员单位组建的全国首个区块链新闻编辑部于5月20日在云端正式成立。 全国区块链新闻编辑部是由湖北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新闻中心倡导筹备,由湖北广播电视台长江云、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时间、上海报业集团澎湃新闻、贵州日报天眼新闻、江苏广播电视台荔枝新闻、重庆广电集团第一眼新闻、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山东广播电视台闪电新闻、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极光新闻、天津津云新媒体集团津云、广西日报广西云、云南日报云报新闻等12个省市的主流新媒体作为首批媒体单位联合组建,系全国首个云上新闻编辑部。国外消息1.法国央行已完成数字欧元的首次测试据Decrypt消息,法国央行宣布已于5月14日完成数字欧元的首次测试,法国兴业银行也参与了此次测试。2.报告:非洲国家比特币采用率全世界最高据Cointelegraph消息,Arcane Research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非洲国家比特币采用率全世界最高。南非拥有加密货币的互联网用户占13%,排全球第三;尼日利亚以11%排名第五,而全球平均水平仅为7%。此前消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比特币交易量现已打破2017年反弹高峰时的记录。3.阿根廷足协推出虚拟货币以协助“电子竞技”扩张计划据Econotime消息,目前,阿根廷足协(AFA)正以AFA虚拟币(AFAVC)的名义推出本国的加密货币,旨在协助足协“电子竞技”的扩张计划。虽然目前还不清楚具体细节,但阿根廷足协似乎打算利用出售代币所得的资金来资助某些行动。4.Coinbase前首席法律官将担任美国货币监理署代理审计长 此前宣称支持加密据CoinDesk 5月20日消息,美国国家银行监管机构美国货币监理署(OCC)的首席运营官兼第一副审计长Brian Brooks即将暂时担任代理审计长。因为其主管Joseph Otting正计划离职。媒体还未给出Joseph Otting具体离职时间,但此后Brian Brooks将暂时代理其职务,直到新接班人上任。而Brian Brooks此前曾担任Coinbase首席法律官,且于此前已宣布支持加密。5.伊朗将加密货币纳入外汇相关法规,交易所面临监管压力伊朗议会本周公布了一项提案,将加密货币纳入现有的“货币走私”和外汇管理规定中。这种预期监管的结果是,伊朗企业家面临被地方当局监禁或被美国人制裁的更高风险。该法律将意味着伊朗的加密交易所必须获得伊朗央行的许可,并遵循传统的外汇兑换指导方针,尽管目前还不清楚现有交易所应如何申请许可或将这些法定规范应用于区块链技术。 显而易见的是,伊朗政府正试图通过先发制人地为任何关闭或惩罚本地加密交易所的举措寻找理由,来遏制资本外流。然而,伊朗市场并不完全由本土的场外交易员组成。与法定货币交易不同,为伊朗服务的一些加密操作在其他国家合法进行。目前还不清楚新的许可指导如何适用于去中心化的生态系统。

有患

年终特辑:100位舆情分析师眼中的2020与2021

编者按:对于马上告别的2020年,我们下再多脚注都不为过。对于2021年,我们又有什么期许?100位来自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的舆情分析师与新媒体智库研究员,从网络生态、社会治理、各行各业等十余个角度,为您带来他们眼中的2020与2021。●开篇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副主任、人民在线总编辑丨单学刚站在2020年的最后一天回首,新冠疫情是全年网络舆论场最大的焦点。我们经历了困难,收获了感动,更是一起见证了“风景这边独好”的奇迹,团结守望,共克时艰,舆论场的共识度空前提升。脱贫攻坚、扫黑除恶两大战役圆满收官,“六稳六保”见成效,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全国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以升华。这一年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网民对司法公正、生产安全、教育公平的要求不断推进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信息安全、谣言治理等方面也留下了很多值得思考和总结的案例。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我们愿在新一年中与全国的舆情同道一并,品网络百态,观舆情变幻,为营造清朗的网络舆论空间继续努力。●网络生态主任舆情分析师 | 刘聪2020,为“武汉保卫战”的胜利而欢腾,为无数“小娟”们的声音被听见而喜悦,为主导“流量审判”的“饭圈文化”被批而点赞。但我们也没有忘记,有人借网络营销发“国难财”,有人在女性议题中煽动“社会性死亡”,还有人曾是在涉港台议题中被赞扬过的“粉丝民族主义”参与者。“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还原一体多面,坚守价值底线,这一分析师的“天职”在混沌中更显珍贵。2021,希望我们更加理性。主任舆情分析师 | 孟竹2020年涉疫话题贯穿全年,境内外形势错综复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自然等领域多重议题交织。一方面,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而被激发。另一方面,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也给社会网民心态带来一定冲击。“十四五”新征程即将开启,面向未来,我们还需坚定信心、保持定力。主任舆情分析师 | 第五昭婷回顾2020,国家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网络生态治理专项行动,网络暴力、侵犯公民隐私、恶意营销等行为得到有效整治。展望2021,希望我们能够共享更加健康、充满爱与希望的网络空间,让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主任舆情分析师 | 裴梦乔2020年网上舆论整体热烈、积极、正面:新冠肺炎疫情相关话题贯穿全年,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国民心态愈发平稳、自信,爱国主义情绪迸发飞扬,面对即将开启的“十四五”新征程,拥抱未来、奋发向上定调主旋律。助理研究员 | 赵紫荆打工人、凡尔赛、内卷、小镇做题家……2020网络流行语在自嘲和娱乐的外壳下,拥有了更浓郁的现实底色。随着网民素养日益提高,2021年将继续见证作为“社会情绪的脉搏”的流行语的生产、解构、再创作和反思,并反映公众对时代的理解和期待。舆情分析师 | 刘华2020年以来,网络舆论环境因国内外客观形势的变化呈现复杂多变局面,未来在不确定性环境下,旧有矛盾激化、突发问题发生的可能性随之增加,还需灵活务实应对不确定性。助理舆情分析师 | 刘佳欣一直以来,“网络谣言”都是引发负面舆情的重要领域之一。2020年,我们对民生、政策,以及极易迷惑公众的疫情类谣言进行辟谣与分析。在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的背景下,2021年“信息疫情”阻击战仍将继续。●媒体融合主任舆情分析师 | 翟薇草在结她的种子,风在摇她的叶子。媒体融合发展六年来,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呈现出“全媒体布局、移动优先为要、融媒原创蓬勃、造血能力提升”等特点。在最新的政策指引下,媒体融合与融媒体建设将走向纵深的关键节点,以先进技术引领驱动与内容质量建设为核心,以加快推进与深度融合为目标,逐步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特约舆情分析师 | 廖灿亮从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到建设新型媒体集团,从5G视频直播到内容科技,从疫情防控舆论场压舱石,发挥在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上的重要作用,到藏族小伙丁真经由互联网发酵,融媒体共推,登上了国际传播舞台。2020年,媒体融合勇猛精进,风生水起。2021年,媒体融合必将为进一步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纵深推进。人民网舆情频道主编 | 袁勃2020年,媒体在疫情大考中持续深度融合。2021 年,随着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加快,技术赋能将给媒体融合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媒体 政务、服务、商务”等方面的探索值得期待,媒体融合助力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值得思考。主任数据分析师 | 叶德恒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政务新媒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21年,政务新媒体将积极发挥矩阵效应,加强线上线下联动,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舆论引导水平。研究员 | 曲晓程站在十三五收官,十四五规划启幕的时代交汇点回首媒体融合走过的六年道路,创新与突破并存,机遇与挑战共生。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加速了网络世界与现实空间的深度交融,新冠疫情更是为5G、人工智能等技术落地应用按下了加速键。当出圈、跨界成为新的可能,媒体,将不止于媒体。见习助理研究员 | 孙高洁2020,媒体融合持续走向纵深:从中央到县级,从主流到商业,各级各类媒体或平台多方施策,兼顾内容与平台,锻造机制和模式,打通融合壁垒、形成舆论引导合力的局面逐渐明朗;2021,在向5G与AI进军之时,期待媒体融合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路径更加分明,产品创新更加多姿多彩,与用户的连接更加紧密。助理舆情分析师 | 冀璇如果说互联网的普及重塑了媒体形态,那么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诞生则推动了媒体融合全面发展。2020年,传统媒体走进直播间,布局MCN建设,实现了跨平台多渠道的内容分发;迎接2021年,海量的内容生产必将带来内容运营的垂直化与精细化。●危机应对主任数据分析师 | 李伟突破此前以热度值为唯一标准的线性评估体系,建立多因素强相关互作用非线性评估模型。充分发挥专家经验的指导作用,以机器学习方式训练模型参数,两者结合兼具更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2021年,舆情数据模型将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引入更多定量模型进行辅助判断。危机舆情影响评估=(传播热度 影响因子)*用户相关系数*事件严重程度Score=(SpreHeat ImpaFactor)ξ·η主任舆情分析师 | 芦珊对于2020年的不平凡,企业家们深有感触,为生存而倒逼业务创新、企业转变,“低成本运营”成为不二选择;企业家成抗疫中流砥柱,感动中国,而“国企弱势论”“外滩演讲”“摔杯”等让企业家与企业陷入争议与危机……2021年,期待企业家可以做到“危中有机,唯创新者胜”。●国际舆论主任舆情分析师 | 朱明刚武汉封城,伦敦封城,前车之鉴不鉴之灾。旧世界,旧势力,旧论调,旧手段,新中国已不是旧中国,旧是过往。经济回暖,人心向暖,未来更会抱团取暖。新基建,新经济,新业态,新引擎,世界急需放眼看东方,新是未来。特约舆情分析师 | 卢永春岁末年初,回望来时路。2020年,国际风云更加激荡,不确定性风险增加,人类社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更加凸显。这场席卷全球的抗疫斗争是对各国治理体系的一次集中检验,长期自居“优越感”的西方治理模式不堪一击备受质疑,反而中国和东亚方案让世界看得见,赢得尊重。同时,国际舆论场针对中国杂音不断,以美国为首的五眼联盟基于偏见与“双标”兴风作浪,不断甩锅,构成诋毁中国国际形象的最大变量。展望2021年,中国共产党将迎来成立一百周年,围绕社会主义在世界发展格局中的前途等一系列话题,必将成为全球舆论讨论的重中之重。研究员 | 何新田2020年,新冠疫情深刻改变了整个世界。各国人民守望相助,汇聚起抗击疫情的共同力量。经历了硬核抗疫、复工复产的中国人民从灾难中站了起来,中国成为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世界主要经济体。展望2021年,我们期待各国人民能够尽快摆脱疫情,期待这个世界能够重回正轨,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之中寻找确定性。主任舆情分析师 | 严彪回首2020,各领域统战工作成绩斐然,统一战线事业生机蓬勃。蓬佩奥等虽发表系列污名化言论并实施制裁措施,但“统战部的活动在阳光下堂堂正正开展”的官方回应掷地有声。展望2021,党的统一战线事业必将在阳光下更加枝繁叶茂。助理舆情分析师 | 苏越2020,国际舆论场多重议题叠加,涉疫舆情尤为突出,涉疫舆论战形势复杂多变;2021年,我们要继续关注国际舆论场新变化,全局思考、研判风险、把握舆论主动权。●互联网新经济主任舆情分析师 | 董晋之新经济企业在2020年为抗击疫情、复工复产做出了难以取代的贡献,也记录下企业野蛮成长背后的爱与痛。相信2021年将见证互联网大厂在更规范监管体制下的竞争与增长。研究员 | 杨卫娜2020年数字经济所带来的力量有目共睹。短视频、直播成为融入社会经济、文化、甚至政治领域的重要结构性力量。我们看到,越发丰富的媒介力量,在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也使得更多下沉市场网民有了拥抱互联网的机会。未来,引导科技向善,积极利用新媒介,完成从“新工具”到“新业态”再到“新生态”的蜕变,仍然值得期待。主任舆情分析师 | 吴汉华2020可谓是互联网新经济机遇与风险并存的一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很多行业受到冲击,互联网新经济发挥线上优势,逆势爆发,让舆论充满期待。与此同时,互联网新经济的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张问题相伴而生。随着国家“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该问题将得到遏制。预计互联网新经济可能在严监管周期下,更有序和规范化发展。主任数据分析师 | 左卓瑾2020年,在疫情的突袭催化下,直播带货一时间火遍全国。从淘宝直播“一哥”“一姐”到央视名嘴专场,从县长、市长带货到CEO轮番开播,从“重启武汉”到“精准扶贫”,直播电商已经迅速发展成一个万亿市场规模的赛道。2021年,直播走入“下半场”,将迎来更加规范化、有序化、健康化的发展。舆情分析师 | 闫晨旭回顾2020年,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新规、P2P网贷清零退场、互联网存款产品下架等多个重磅监管规定出台,金融科技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展望2021年,金融科技将进一步成为竞相角逐的领域,加大金融科技的监管也是未来的主要趋势。助理舆情分析师 | 李益2020年受疫情影响,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互联网新经济发展得到较大空间,从近期监管重拳整治互联网垄断行为来看,2021年互联网新经济发展将迎监管强压,逐步完善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将促使互联网市场健康良性发展。见习舆情分析师 | 周思尧2020年,疫情不仅为互联网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增长点,更加速了传统行业的线上转型。以技术革新为保障、以社会化媒体平台进步为依托的互联网新经济开启了蓬勃发展的篇章。2021年,希望互联网新经济向更加规范、有序的方向前进。●数字生活研究员 | 张力2020年是困难的一年,但危机中永裹生机。疫情下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些年,我们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已获得了喜人的成绩——2021年,数字经济的发展还应带动数字文明的建设,推动社会与互联网的进一步相融,让数字红利惠及千家万户。主任数据分析师 | 侯鑫淼2020年,经历过疫情,经历过“宅家”,经历过“抢货”,经历过“报复”,经历过“措施恐惧”,经历过“自我补偿”。无论2020年这场疫情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又带走了什么,2021,请让我们报复性热爱生活。主任舆情分析师 | 罗海力2020年我们在“云”上度过,我们的行为习惯、社群关系、认知逻辑也在“云生活”中不断演进,疫情的冲击和洗礼更是锻炼出我们强大的“免疫”能力和适应能力,随着AI、大数据、5G、区块链的落地应用,我们生活的环境还会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2021年我们会继续砥砺前行!舆情分析师 | 朱玉萍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健康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之物,但一些老年人却因为无法出示健康码,导致生活受阻。与此同时,不会手机支付、不会网购车票、不会在线挂号……让老年人日益陷入“数字鸿沟”的窘境之中。2020年,弥合老年人面前的“数字鸿沟”成为社会共识。2021年,期待各方继续携手,助力“银发族”跨越“数字鸿沟”,使老年人乐享“数字生活”。舆情分析师 | 吕悦随着数字化的发展和舆论环境的变化,舆论监督与审判的界限日益模糊,给社会的公序良俗带来新的挑战,也对公众的舆情素养和道德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2021年,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收获"数字化生存”的阳光普照,而 "社会性死亡"不再出现。助理舆情分析师 | 李娅琦“‘算法围城’中的外卖小哥”“网红流量带货一哥”2020中无数的个体缩影,让我们洞悉数字时代的发展印记。“云监工”“云社交”“云端”的数字生活让人不禁怀念世俗的烟火气。2021,愿数字浸染世间烟火,抚慰凡人心意。助理研究员 | 林子蕊当下中老年群体正面临着“数字鸿沟”问题:一方面,互联网平台存在的信息多且繁杂,网络平台亟待加强监管和治理;另一方面,老年人对网络信息辨别能力较弱,难以鉴别信息真伪。因此,如何让老年群体在“触网”的同时了解其背后的风险,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权益,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见习舆情分析师 | 刘辛昌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们每一个人“自愿”或“被迫”卷入其中。虽然明天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我们还是要心怀希望的火种,照亮自己的同时,也照亮他人。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就业主任舆情分析师 | 陈亚兰“六保”任务涉及社会民生各个领域,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其中保障就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未来直销行业发展趋势是互联网 灵活就业新形态,帮助女性及弱势群体等就业。主任舆情分析师 | 屈俊美新冠疫情使各行各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极大地催生了很多的行业变革和生活行为变化,未来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业态将成为新常态,为经济发展、劳动就业提供新路径。舆情分析师 | 夏雪今年以来,新经济、新业态发展迅速,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其催生的新就业形态也展现强大的就业吸纳能力。随着新职业逐渐为国家所正名、为社会舆论所接纳,对其的探讨将成为热点话题,如何营造和规范新业态发展环境将成为政策创新研究方向。助理研究员 | 霍思铭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网约配送员、全媒体运营师......2020年人社部颁布的第二批新职业正逐渐走入广大民众的生活。同时,被“困在系统”里的外卖骑手也引起舆论对新职业权益保障的热议。2021年,在更多新职业蓬勃兴起之余,相关法规与保障定将逐步跟进,为零工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助理数据分析师 | 王佳畅2020年人社部发布16项新职业,相关技能标准逐步开发,不仅提升社会面对新事物的包容度,更促进我国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行稳致远。未来,随着劳动权益保障和市场规范的完善,新职业人才体系将迎来更多新鲜血液。●基层治理主任舆情分析师 | 罗雅之常态化疫情防控及以垃圾分类、物业管理为代表的城市精细化政策落实,构成2020年基层治理工作主脉络,大数据思维助力网格化管理更进一步。新的起点,在数字政府治理背景要求下,为作为神经末梢的基层工作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舆情分析师 | 王一桃回顾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为基层治理带来诸多挑战,却提高了各地的基层治理能力,加速了基层治理的精细化、智慧化进程,“共建共治共享”的实践亦亮点频出。新的一年,基层治理工作还将取得怎样的探索和成绩,值得大家期待。舆情分析师 | 谭英虹2020年,基层治理在防控疫情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守卫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常规状态下基层治理体系运行的短板和不足。2021年,期待通过深化治理改革、推进制度建设,化解基层治理体系的矛盾与问题。舆情分析师 | 郑熠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搅动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对城市治理也是一项重大考验。疫情防控工作从战时状态到常态化防控再到精细化防控,也提示城市治理工作将更加精细、基层,打造“网格化”治理。舆情分析师 | 刘衍社会基层是反映民生舆情的一面镜子,持续补齐和完善基层治理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谐。展望未来,基层治理沟通渠道将多样化、现代化,响应速度迈入“快车道”,助推基层治理者快速研判及更好地处置问题,就地化解一线群众矛盾纠纷。助理研究员 | 霍云云兰州等基层网信工作以大数据和智能化等方式增强网络安全的治理能力;以全链条舆情治理提高源头预防风险能力,清朗网络空间;以融媒体的思路不断拓展正向引导的信息传播空间和渠道……2021年,期待基层网信守正创新,构建制度技术并重、线上线下联动的网信格局。助理舆情分析师 | 王杨回顾2020年,新媒体在基层危机处理中充当了重要的民意沟通作用,但部分地方危机管理重沟通却轻处理、程序性差、预判能力较弱。展望2021,基层危机处理应着重放在机制建设上。●政法主任舆情分析师 | 李杨2020年,对公安机关而言既是负重前行的一年也是倍感振奋的一年。广大公安民警在疫情期间展现最美的逆行,成为年度舆论场上一道最美的“警”色。习近平总书记向人民警察队伍授旗并致训词、中国人民警察节设立,极大温暖了警心。2021年,期待公安机关继续为中国安全感贡献公安力量,在舆论宣传领域打造更多的正能量爆款精品和教科式舆情处置案例。主任舆情分析师 | 周林林2020年,政法机关在服务常态化疫情防控、助力经济社会秩序恢复、推动平安中国建设、强化民生建设法治保障上充分彰显了智慧和担当。2021年,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推进新时代政法工作,法治中国建设必将行稳致远。主任舆情分析师 | 裴梦乔2020年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推进,反腐力度不减、作风建设加码、巡视工作高质量发展,重要节点、关键领域成果显著、捷报频传。在疫情发生后,纪检监察机关亦精准履职,护航疫情防控、“六保”“六稳”等各项工作。助理舆情分析师 | 赵妍煜2020年,中国移动江苏公司协助南通市港闸区法院完成了全国首例利用网络开庭的网络诈骗防疫物资案、微信与广州互联网法院达成合作……信息化技术与司法工作深度融合,碰撞出“智慧火花”。刑法修正案(十一)对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作个别下调、“离婚冷静期”正式入法……司法工作的每一次进步都闪耀着公平正义的光芒,更好地实现情法理的融合。2021年,期待科技助推司法工作迈入现代化、智能化的新阶段,期待公平正义之光照进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教育主任舆情分析师 | 白杨2020年对教育行业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深受疫情影响,却积极创新变化,终赢得硕果累累。从“停课不停学”到“复学复课”,从“在线教育”再到“教育新基建”,一系列教育新政策、新举措的落地释放了教育行业红利,也推动了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展望2021年,如何把教育“蛋糕”分好,更大程度地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关键靠改革。期待2021年中国教育,迈开新步伐,开启新征程,破除顽疾,将改革进行到底。主任数据分析师 | 甘怡淳2020,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地的开学上课相继被按下暂停键。全国大中小学、课外机构都把课堂搬到了线上,大大加速国内在线教育的发展,让在线教育实现了一次大普及。但与此同时,大多数在线教育平台的盈利情况都不容乐观,未来如何留存用户、实现付费,仍是一大难题。舆情分析师 | 王刘佳2020年,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到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发布,新时代教育赢得广泛认可。疫情防控期间,蓬勃发展的在线教育促进了新业态转型。2021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将继续提质增效,迈向新征程。舆情分析师 | 马丽丽2020年,“云教学”“在线教育”成为异军突起的领域,不过由于客观条件因素,“数字鸿沟”问题备受关注。与此同时,高校性侵、学生权益保护问题成为热门话题。2021年需继续关注疫情影响下的教学安排问题。另外,关于教职工的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工资等问题成为舆论关切重点,可能在新的政策推动下引发新一轮讨论。舆情分析师 | 夏玥2020年,中国科技战“疫“的硬核力量在新冠疫情肆虐中提振了世界对抗大流行病的信心,破除“唯论文导向”“SCI迷思”重磅文件释放学术评价改革有力决心。如何更好发挥科技在“后疫情时代”的中坚力量,以机制化和落地性政策打击学术不端、改善科研环境,将成为新的一年备受瞩目的话题。助理舆情分析师 | 杨晓东疫情防控中,互联网技术打开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在线教育成为时代的新图景,创造了教育互联互通的新村落。急速发展也带来新问题。教育机构爆雷、课程盗版侵权等。新的一年,希冀在线教育在弯道超车时,不断提高技术驶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文旅舆情分析师 | 钟新星2020年,四川理塘小伙丁真意外爆红,成为当地旅游形象大使,更为全国网民揭开当地基层扶贫干部“万事俱备等风来”。此事被誉为“最好的网红后续”“最好的当地政府反应”。希望2021年,更多基层的耕耘者能等来一阵春风。舆情分析师 | 范鑫2020年,文化和旅游产业在抗疫复苏中加速前行,以数字内容为核心的数字文旅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2021年,文化和旅游产业预计将延续回暖趋势,并在现有的基础上,与数字经济进一步深度融合,朝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舆情分析师 | 余艳2020年,“云游博物馆”成为热门,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拥有“诗和远方”、领略祖国上下五千年历史风貌。全国各地博物馆积极拥抱数字化,满足公众特殊时期的文化消费需求,彰显博物馆的社会责任感。未来,博物馆如何在数字化创新中加强文物保护和传承,是需要努力探索的。期待博物馆进一步创新传播方式,让更多人尽享文化福祉。●扶贫主任舆情分析师 | 王佳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战之年。新冠肺炎疫情和严重的洪涝灾害等多重突发因素,给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带来加试题,也成为影响脱贫质量的最大不确定因素。扶贫工作迎难而上,全部贫困县脱贫摘帽,交出满意答卷。2021年将开启新的扶贫领域篇章,脱贫各项工程可持续性、有效性未来可期。数据分析师 | 王晓宇在党中央的政策指引下,各地通力合作、攻坚克难、创新开拓,于2020年圆满地完成脱贫攻坚重要任务。这一年既有精准帮扶、产业动能、“农村电商”的迅猛发展,又有新媒体与影视行业的精神鼓舞,期待2021年振兴乡村新动能。舆情分析师 | 王馨悦2020年,疫情给脱贫攻坚带来不小难度。金融领域创新“线下”转“线上”扶贫模式,获得显著成效。2021年,我国正式进入脱贫过渡期,针对返贫风险防控,预计中央将持续加强脱贫效果监测,加大金融领域监督检查力度 ,进一步完善脱贫攻坚体系建设。舆情分析师 | 宋敬果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抗疫背景下,全国多地陆续脱贫摘帽振奋人心。同时,基层官员利用短视频、直播带货等方式展现扶贫风貌提升政务新闻传播力。希望2021年各项脱贫成果能经得起检验,推进具有可复制经验的扶贫模式。舆情分析师 | 张谢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全国扶贫干部凝聚社会合力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帮扶832个贫困县全部退出贫困序列,绘就脱贫攻坚恢弘画卷,赢得舆论赞叹。新的一年,笃定前行,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谱写新的脱贫故事成为舆论共同期待。舆情分析师 | 蒙少华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这一年,全国各地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精准扶贫举措、脱贫故事获舆论高度赞扬,“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成绩固然喜人,但从完善减贫治理体系、解决精神贫困、强化内生动力等方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之路仍任重道远。助理舆情分析师 | 沈韩笑2020年,扶贫改革创新与金融改革创新融合发展。从信贷到保险再到资本市场,金融系统形成了扶贫顶层设计、政策体系和推进机制,为在2021年进一步实现金融扶贫的精准性、有效性和持续性奠定了坚实基础。见习舆情分析师 | 邢博威2020年是“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最后一年,尽管疫情对脱贫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通过扶贫小额信贷等政策,我国依然在脱贫攻坚上取得了显著成效。2021年,扶贫工作需要继续推进,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并完善帮扶机制。●基建主任舆情分析师 | 安玮骐从年初支援雷神山建设的“挖掘机天团”,到年中全面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复工复产,再到年末上海宝马展上的惊艳亮相,中国工程机械企业也深度参与和见证了我国2020年每一个重大瞬间。国产品牌崛起正当时,2021年的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势必将乘风破浪,迎来蓬勃发展。舆情分析师 | 岳亚玲2020,我们为北斗卫星全球组网欢呼,为嫦娥五号揽月归来喝彩。2021,期待新基建跑出新速度,创造新机遇,放飞新梦想。舆情分析师 | 刘勇疫情之下,工程机械企业心无旁骛做实业,顺直播之势创新营销模式,年内国企混改第一大单落地徐工,“挖掘机指数”更是彰显中国经济韧性。展望来年,主要厂商借融媒强化自身舆论影响力,以创新驱动引领智能化、电动化、数字化,用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淬炼发展成色。舆情分析师 | 郭学儒从大国工程到农村饮水,水利行业牵动的是民生更是民意。2020年,抗疫保供水、三峡全面竣工、南水泽北方等收获社会舆论广泛赞誉,澜湄水资源合作获国际舆论高度肯定。2021年,我们将持续关注水利舆论动态,聚焦流域治理,跟紧民意、传达民声,共同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金融金融舆情编辑部主任 | 霍春艳突破认知,负重前行。2020年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成果;疫情突发全球经济短期停摆,金融机构各显其能服务实体经济,实现与其同频共振;各类机构信用风险进一步分化,风险呈现新特征。2021年疫情之下仍存变数,科技革新才是“王道”。主任舆情分析师 | 刘树栋2020年,数字人民币先后在深圳、苏州展开试点,且试点银行也从四大国有银行扩大至六大国有银行,预计2021年可能进一步扩大试点内容和区域。随着更多城市加入试点,中国银行业生态将发生剧变,数字人民币融入百姓生活的步伐也将渐行渐近。主任舆情分析师 | 王洪波在即将过去的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及多重因素,银行突发舆情事件呈现高发趋势,尤其涉及基层员工职场PUA、客户个人信息安全的相关案例频频发生。2021年,希望各银行能够从全局战略层面重新审视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视性,进一步完善细化相关体制机制,提升声誉风险防范与舆情管理的综合能力,以此有效维护好自身声誉形象。舆情分析师 | 李怡然金融与科技的深度结合,是2020年普惠金融不断走深的关键点之一,金融科技在疫情期间对银行“非接触式”展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21年,预计各银行将持续推动自身“数字化”转型,加速构建线上服务体系,大规模替代线下服务流程。舆情分析师 | 陈玉回顾2020年,受疫情反复不确定的影响,给金融市场带来了冲击波,但风物长宜放眼量,银行业经营态势平稳,资负规模稳步扩张,预计2021年银行业发展将呈现逆周期监管回归常态、资产增速放缓、金融风险防控压力加大趋势。舆情分析师 | 张丽婧大环境下,人民币对外国际化,对内数字化,在后疫情时代逐步形成良性循环,应对变局。从未来趋势看,监管框架日趋明朗,金融机构需要进行及时调整,上要发展金融科技,下要扎稳根基,服务实体经济,提高市场竞争力。舆情分析师 | 崔文骏监管力度增强成为2020年金融领域的重要特征。针对金融监管,高层不断发声,强化舆论氛围;热点事件使得金融监管出现“破圈”效应;新《证券法》等一系列金融监管新规得到颁布、实施,深刻地影响了金融行业生态。2021年,在“强监管”的大背景下,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对外开放料将取得更大进展,为服务实体经济产生更大的支撑作用。助理舆情分析师 | 潘宜鹏2020年是如此复杂的一年,经过上半年的低谷后房地产行业终于升温企稳,“房住不炒”依然是主基调,同时监管部门在房企试点的“三道红线”融资新规正在深刻改变行业现有的游戏规则。危机中总孕育着机遇,2021年,在高杠杆房企面临规模收缩时,财务稳健的大、中型房企,或将迎来逆势增长的机会。助理舆情分析师 | 杨嘉欣疫情叠加长期债务周期背景下,实体经济受到冲击,金融机构作为风险传导的“第一现场”受到影响,加之公司治理能力差异化,各银行经营业绩出现下行且分化明显。预计2021年监管部门继续提升金融机构公司治理能力,从银行机构内部抓起,提升经营能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食药舆情分析师 | 赵劲堂食停摆、客源减少,新冠疫情给餐饮企业带来巨大冲击。为应对挑战,不少餐企“触网”发力线上渠道,探求数字化转型升级。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消费者消费信心逐渐恢复,各项消费促进政策措施持续发力,带动了餐饮消费增长,同时,各地各部门出台的减负纾困政策,也助力企业渡过难关,踏上稳步复苏之路。新的一年,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餐饮企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舆情分析师 | 么向凝2020年,“国家医保局灵魂砍价”“新冠疫苗研制动态”等热门话题让医药行业多次“出圈”。2021年,医药行业创新将有望加速。舆情分析师 | 高崇食品方面,食安问题屡现,涉疫食安问题凸显,饮食文明备受认可。医药方面,中医药成为抗疫亮点,“互联网 医疗健康”持续发展,药品集采不断深入。预计,食品行业经营与服务规范化、政策驱动医药行业加速变革将是2021年的主要看点。舆情分析师 | 王绍龙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全民对健康问题的关注程度呈现指数式增长,促使消费习惯出现了持续性改变,倒逼产业创新与升级,推动食品行业的发展,2021年健康食品将迎来风口,谁能在此风口有所作为,势必能赢得更大的市场。助理舆情分析师 | 王冬2020年,中医药在疫情中贡献力量,国产新冠疫苗的研制稳步推进。2021年,相信国产疫苗的上市,将为世界再次带来中国智慧的分享。见习舆情分析师 | 王超医美行业在经历2020年上半年的疫情冲击后,在“双11”购物狂欢节的刺激下复苏经济,医美行业的线上化进程提速发展。2021年,医美垂直App为医美机构服务线上求美者提供助力,“他经济”成行业风口。●通讯主任舆情分析师 | 黄薇2020年,5G规模建设既定目标提前实现,5G终端连接数超过2亿,相关商用进展陆续被应用于抗击疫情和复产复工等实际场景当中,为助力我国社会经济加快复苏贡献通信力量。2021年,5G建设将向按需建设、深度覆盖推进,在具体应用方面多下功夫,争取早日形成“以建促用、以用促建”的良性发展模式。舆情分析师 | 李婷婷2020年,疫情背景之下,通讯行业如三大运营商,全力做好疫情期间的通信和服务保障,36小时完成火神山、雷神山5G网络部署,见证“中国速度”。展望2021,通讯行业定将势如破竹,进一步推动5G融入百业,加速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共同服务社会、共享转型红利。见习舆情分析师 | 王陆晓莺2020年,通信行业大力推进5G的发展与应用,让更多人体验到高质量的网络;同时,5G赋能千行百业,各项新奇的应用提高了生产研发的效率。展望2021年,一方面,期待5G建设将进一步推进与深入,推出更多高性价比的产品惠及人民,也能发掘更多应用层面的融合与更新。另一方面,也期待新一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提上日程。见习舆情分析师 | 汪美灵2020年,信息通信企业为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推动5G建设有序发展。相信2021年信息通信企业将助力我国5G网络建设及应用更上一层楼,实力诠释“基建强国”。●能源交通舆情分析师 | 吴倩无论是疫情后的复工复产,还是寒潮下的能源保障,2020年,能源企业为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保障群众温暖过冬贡献重要力量。在能源清洁高效与智能化发展的大背景下,2021年,能源企业将围绕这两大领域持续发力。舆情分析师 | 邱林从疫情后能源需求稳步回升,到迎峰度夏期间能源供应平稳有序,再到冬季用能高峰的保供稳价,2020年,“稳”字成为能源行业关键字,悄悄贯穿业内大事小情。2021年,希望煤电油气产量稳增、需求稳增、价格稳定。舆情分析师 | 周兵入境点防控、医疗人员及物资运输、复工复产航线保障等彰显了民航业在2020年坚守防疫一线、践行责任担当的精神,2021年,期待民航业在常态化防疫下,加速内循环作用,逐步复苏运输水平。助理舆情分析师 | 南宇晗2020年,能源行业领域面对疫情压力逆势而行,能源供应保障与重点项目为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提供支撑,“绿色”“低碳”成为热点,但另一方面地区差异和发展模式也带来一定挑战;2021年,期待能源行业进一步强调绿色发展与供应保障的平衡,继续通过自主创新与结构优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助理舆情分析师 | 汪虎2020年,新冠疫情加速了自主品牌车企的两极分化,一方面,夏利、众泰、力帆等品牌纷纷陷入生存危机。另一方面,长安、一汽、蔚来等车企实现逆势发展。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复苏,头部车企将进一步带动自主品牌向上突破。助理舆情分析师 | 高月皓2020年,受始料未及的疫情令民航原本蓬勃发展的态势被迫急刹,身处疫情“前线”的民航负重前行,成为承担抗疫人物输送、维持海内外运输通道的中流砥柱、助力复工复经济复苏的排头兵。尽管遭受疫情打击的全球民航市场尚需数年时间才能彻底恢复,但2021年中国民航依托稳定的国内大环境,将继续“交通强国”之路,在市场复苏后追求稳中有升,国产客机试飞投运、货运航空混改及地方交通枢纽打造等热点话题走进公众视野的次数也将愈发频繁。见习舆情分析师 | 刘鹏宇销量大增、股价飞涨、资本聚拢、科技巨头下场、技术突破……2020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欣欣向荣。逆境中实现增长,市场化序幕拉开,新能源汽车正在迈向更加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的未来。●结语人民网新媒体智库负责人丨刘鹏飞2020年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我们怀抱梦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团结战疫,六稳六保,守望相助,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智能化媒体融合传播时代加速到来,大数据与社会治理迎来新挑战、新机遇,“舆情领航者,数据国家队”的光荣使命激励着我们。辞旧迎新之际,让我们以更加坚定的意志,满怀信心与激情,迎接两个一百年的奋斗新征程,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纵览舆情风云,把脉风险管理,为全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创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断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