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19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公布:共49篇,有哪些大学?去知与故

2019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公布:共49篇,有哪些大学?

日前,中国电子学会公布了2019年度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2019年度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根据中国电子学会组织专家对收到的131篇博士学位论文、118篇硕士学位论文的初评和终评,最终评选出26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3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共计49篇论文。名单具体如下,看看都有哪些大学?有你的大学吗?2019年度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名单(26篇)(按论文作者姓氏笔画排序)2019年度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获奖名单(23篇)(按论文作者姓氏笔画排序)数据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七纬

中北大学教师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日前,2018年度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领域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揭晓,经过严格初审、会评,共评选出3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有”人民兵工第一校“之美誉的中北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高晋阳博士的学位论文《用于肠道诊查的微型仿生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获此殊荣。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从1999年开始,每年度评选出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不超过100篇,具有极高的影响力。2014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改由各学科的全国一级学会组织评选。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旨在促进我国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是对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领域博士研究水平的高度肯定。在此之前,中北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刘俊教授指导的博士郭浩,凭借其博士学位论文《柔性纳米褶皱及其非接触式力学信息测量方法研究》获得2017年度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领域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17年度共评选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领域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篇,“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领域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5篇。另外,中北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张文栋教授凭借其博士学位论文《存储测试系统的设计理论及其在导弹动态数据测试中的实现》获得2000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张文栋教授在中北大学完成本硕学位,北京理工大学完成博士学位,曾多次获得国家科技奖和何梁何利基金创新奖等。中北大学仪器与科学技术学科在第四轮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全国排名第八,先后获得国家科技奖5项,所在学科已建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山西省科技创新领军团队、教育部和国防科工局优秀创新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创新团队、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团队等。

豳风

2019湖南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出炉:共302篇,湖大等多篇入选

前段时间,湖南省教育厅公示2019年湖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根据单位推荐、省外同行专家通讯评议、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等环节,此次湖南省共评选出了302篇优秀论文,其中62篇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40篇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通过该名单可以看到,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南华大学等多所高校皆有多篇入选。具体名单如下:祝贺上述获奖的同学们

不得复使

江苏2018优秀博士硕士论文评选结果公布,南大、东大谁最厉害?

江苏省是我国高校数量非常多的一个省份,好大学也比较多,其高等教育实力在全国各省市当中仅次于北京、上海。现在,江苏省拥有11所211大学,其中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还是我国实力很强的重点985高校。“双一流”评选中,江苏又有4所非211高校进入“国家队”。另外,江苏的一些非211非“双一流”高校实力也不容小觑。最近,江苏省2018年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公布,那么,江苏各高校表现如何呢?哪些大学表现比较出色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一、南大、东大谁更强?从上面的排名中可以看到,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分别排名第一名、第二名,但东南大学的优秀论文数量跟南京大学相差并不多。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同根同源,其中南京大学被认为是顶尖985高校,实力要比东南大学强很多。根据这几年发布的大学排名,南京大学一般在全国高校当中排名第7名左右,而东南大学一般在全国高校当中排名第20名左右。但是,近些年来,南京大学的发展开始变慢,一些优秀人才外流,而东南大学的发展却相对较快。“双一流”评选中,东南大学有多达11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数量在全国高校当中排名第8名,只比南京大学少4个,这说明东南大学跟南京大学的差距正在缩小。二、苏州大学领跑211高校从上面的排名中可以看到,除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外,就要数苏州大学表现最好了。苏州大学近些年来引进了很多优秀人才,发展很快,学校的很多数据、指标都超过了江苏省另外几所211,比如苏州大学的自然指数排名、高被引论文数量、高被引学者入选次数、ESI综合排名等。苏州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人文社科类学科、理学学科、医学学科比较强,学校的软件工程、设计学都被评为A类,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双一流“一流学科”。另外,苏州大学的纺织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化学、数学、语言类学科实力也很强。三、江苏大学、扬州大学表现出色江苏大学、扬州大学都是非211大学,但是,从上面的排名中可以看到,这两所大学排名很高,并且超过了一些211高校。江苏大学位于江苏镇江,前身是镇江农业机械学院,所以学校的农业工程学科非常强。根据最新学科评估结果,江苏大学的农业工程在全国高校当中排名第三,仅次于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学校的这个学科非常有可能入选下一轮“双一流”。扬州大学虽然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但学校最强的学科却是农学类学科。2017年,扬州大学的一个农学类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所以,扬州大学的农学类学科也非常有希望入选下一轮“双一流”。除了农学外,扬州大学的文学类学科、历史学、医学也很不错。你对上面的排名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在下面评论,发表不同观点。也欢迎大家关注我,了解更多高校信息。

2019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出炉:10名学者获奖,4人获提名!

今天,中国计算机学会公布了2019年“CCF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的10位博士获得2019年“CCF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东北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4位博士获得2019年“CCF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提名。天津大学详细名单如下:2019年“CCF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名单2019年“CCF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提名名单来源:中国计算机学会

虽笑不和

高校近五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秀博士论文统计:清华南大位列前二!上交北理大理并列第三!

TOP前言“TOP大学来了”小编按,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成立于1981年,是我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学会,自2011年起每年评选一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每年评选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不超过10篇,是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最具权威的博士论文评选。今天大家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国内高校近五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入选情况把!“TOP大学来了”统计了近五年来国内各高校优秀博士论文入选数量,供大家参考。01清华大学位列榜首“TOP大学来了”小编从统计来看,从2016年~2020年这五年间,清华大学有8篇博士论文入选,位居高校榜首!在本榜单中,清华大学是唯一一所每年都能获奖的高校,其中2016年位3篇、2017年位2篇,2018~2020年各有1篇博士论文获奖,数据极为华丽,说明清华的实力极其雄厚!南京大学有4篇博士论文入选,位居高校第二位,其中2019年有2篇优秀博士论文入选,也是除清华外,唯一一所一年间有2篇优秀博士论文入选的高校。紧随其后的是,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各有3篇博士论文入选,并列高校第三位!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山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在五年间均有2篇博士论文入选,并列高校第六位!除此之外,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均有1篇文章入选,并列高校第十四位!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都有着不错的成绩,国科大的背景极为强大。在入选2篇及以上博士论文的高校,除了国科大外,南京理工大学是唯一的非985高校,南理工在其特色学科“模式识别”拥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02南京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实力强劲“TOP大学来了”小编从统计来看,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科虽然规模小,但精度很高,除了清华外,南京大学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的优秀博士论文获奖数量上超过其他高校,实力强劲!近五年,“华五高校”中各高校入选的博士论文数量成“金字塔”结构排列,南京大学位居“塔尖”,有4篇博士论文入选,排名第一;上海交通大学有3篇论文,居第二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2篇博士论文入选,排第三;复旦大学有1篇论文,排名第四。TOP大学来了(ID:topuniversity) 审核、撰稿:TOP编辑部

白酋长

共9人!2020年度杰出教学奖名单重磅出炉

2020年11月20日,由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举办的第二届教学大师奖、杰出教学奖和创新创业英才奖颁奖典礼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北京大学李晓明、清华大学朱邦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华明、吉林大学孙正聿、复旦大学李大潜、中国矿业大学于洪珍、华南理工大学朱长江、四川大学冯小明、西安交通大学郑南宁等9人获得杰出教学奖。1. 北京大学 李晓明他是中国最早的慕课组织者、实践者和研究者,推动了慕课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他倾心为本科生授课,创设并在全国推广文理交叉课程“社会科学中的计算思维方法”,为跨学科人才培养做了有益探索。他引领在线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开放,积极推进在线教育成为疫情后的教育新常态。他为知识插上了网络的翅膀,能飞到山海之外的远方。李晓明,北京大学瑞声慕课讲席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全国政协第十一、十二和十三届委员。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美国史蒂文斯理工学院,获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1988-1997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作,任博士后、教授,曾获黑龙江省优秀教师和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1997年至今在北京大学工作,曾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系系主任、校长助理,教育部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因主持制定计算机专业发展战略及专业规范的研究与推广获2008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因主持天网搜索引擎研究工作获2013年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因推动慕课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获2014年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教育奖,所讲授的两门慕课分别获得2017年和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坚持为本科生上课,所创设并在全国推广的文理学科交叉的课程《社会科学中的计算思维方法》获2018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清华大学 朱邦芬他是“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的早期推动人、清华学堂物理班的创办人和掌舵人,致力于探索物理学科一流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成长路径。他引导学生格物致知、诚心正意,更热切激励他们肩负使命、兼济天下。他特别关注中国基础教育和高考改革,深入调研,建言献策。他让满是数字和公式的课堂,也能拥有触及灵魂的力量。朱邦芬教授,凝聚态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8年1月出生,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81年获清华大学固体物理学硕士学位,1981-2000年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2000年起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高等研究中心教授,2003-2010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系主任,2008-2010年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2010年至今任清华学堂物理班首席教授。曾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协第八届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快报》主编,教育部物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专家组物理学科召集人;现任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委员,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顾问,《物理》主编。作为著名的凝聚态物理学家,朱邦芬教授曾与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昆先生一起确立了半导体超晶格光学声子模式的理论——引起国际上普遍重视并被写入教科书的“黄朱模型”。他注重人才培养,规划并引领清华物理系再创辉煌。他长期关心国内教育和青少年学生成才,20年来一直坚持给本科生授课,为捍卫学术诚信、推动中国科技期刊发展做了大量工作。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王华明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心系祖国国防建设大计。任教三十余载,他始终站在领域前沿,打造国之重器,科研成果直指星辰大海。坚守一颗初心,他从未离开育人岗位,培养时代英杰,躬耕讲坛手植桃李满园。他杰出的增材制造技术,更是在为中华民族增添人才!王华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防科技工业激光增材制造研究应用中心主任。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航空报国金奖一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和北京高校教学名师等荣誉。“教师职业,是我一生的梦想。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是我一生的追求”。王华明教授以切身行动诠释这一理念,不论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还是担任本科生班主任,都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倾注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即使当选院士之后,依然坚持为本科生授课。他所教授的《增材制造技术》课程获批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他本人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被学生誉为“最爱戴的老师”。王华明教授以大爱祖国的情怀倾心研发的“高性能大型关键金属构件增材制造技术”在国际上率先取得突破,关键时刻满足了国家重大型号的研发需求。他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培养了一支以80后年轻人为骨干的创新团队,形成了艰苦奋斗、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和自强自信、奉献牺牲、顽强拼搏的团队作风。王华明团队先后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万人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及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4.吉林大学 孙正聿他以“有理”“讲理”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撞击学生的理论思维、提升学生的理论境界;他创建的“哲学通论”课程和撰写的《马克思与我们》等著作,用现实活化了理论,用理论照亮了现实,把哲学变成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学养”。孙正聿,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3年获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018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专题片《立德树人·孙正聿》。孙正聿教授是我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作出重大贡献,在哲学教育改革中取得优秀成果,在我国高校和学术界享有盛誉。出版《人类文明的哲学表征》等20余部学术专著,6次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代表作《哲学通论》作为“20世纪经典”收入《中国文库》,《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和《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引领了我国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在近40年的教学实践中,孙正聿教授以“有理”、“讲理”的教育理念,用科研支撑教学,用理论铸魂育人。他创建的《哲学通论》课程和他带领的教学团队先后三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他撰写的《理想信念的理论支撑》《人的精神家园》等读物先后获得国家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为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培养哲学领军人才作出重大贡献。5.复旦大学 李大潜他视教育为毕生的事业,将自己的学术生涯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先后出版了二十余本中外文学术专著及教材,培养了大批高端人才。他关注提升学生及公众的数学素养,大力弘扬数学建模与数学文化。他主编出版了新的高中数学教材,力求将数学变成学生可亲可近、喜闻乐见的课程。点线面体能包罗万象,加减乘除算百味人生。李大潜,男,1937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从教63年来,教书育人,孜孜不倦,先后出版了近十本本科及研究生教材,获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国家优秀奖、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及两项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曾获上海市模范教师称号,连续两届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他大力提倡并推动数学建模的教学,连续二十年担任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主任,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努力弘扬与普及数学文化,主编了《数学文化小丛书》,获得东方讲坛2006年度十大名师奖,主编的《十万个为什么》数学卷(第六版)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关心基础教育,2018年年逾八旬的他主动请缨担任上海市立德树人教学改革基地(数学)的主任,认真梳理了中小学数学教学方面的指导思想,主编出版了新的高中数学教材,并亲自给中学教师做新教材培训。6.中国矿业大学 于洪珍她是首届全国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立德树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是她毕生的追求。三尺讲台,她一站就是59年,讲授课程20门,自创“启发式创新教学法”,用爱心关怀学生成长,用情怀激励学生奋进,为能源事业高层次人才建设做出突出贡献。65岁的她还为煤矿井下攻克难关,80岁仍为学校教学改革奉献力量。耄耋之年,她早已将自己也铸成一块熠熠闪光的矿石。于洪珍,女,1938年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导,首届全国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被评为徐州市劳模、全国煤炭院校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等。从教59年,于洪珍教授为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先后开设《通信电子电路》等课程20门,指导博士生13名、硕士生16名、博士后2名,其中有13人现已为教授,1人为江苏省教学名师。他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诲人不倦,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于洪珍教授共有11项教学项目获奖,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主持课程《通信电子电路》获2005年国家精品课程奖,主持“启发式、创新性教学研究及其在电类专业中的实践”获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出版教材10部,发表教学论文32篇,其中《通信电子电路》立体化教材2014年被批准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现被一百多所高校选用。于洪珍教授先后到访30多个煤矿,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其中4项获能源部和教育部及煤炭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煤炭系统十大科技成果奖;获国家专利2项;发表学术论文112篇、出版专著3部。2006年《中国教育报》刊登“爱的心灵超越三尺讲台”,2007年《光明日报》刊登“爱洒学生心田”等文章,20多家媒体对其教书育人等事迹进行了采访报道。7.华南理工大学 朱长江三十七载杏坛耕耘,他为人师表,悉心培育数学栋梁,以身作则诠释“清湛如水、不动如山”。他奖掖后学,竭力提携“青椒”成长成才,言传身教演绎“春风化雨、师者仁心”。他心系教研,提出“双型名师”团队构建、“四步进阶”人才培养模式,践行“学教并重、教研双优”。朱长江,1961年4月生,华南理工大学数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他热爱教育事业,扎根教学科研一线37载,始终坚持 “常讲常新,深耕不止”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亲近热爱数学。他是省级劳动模范,兢兢业业,无数个节假日都是在伏案工作中度过;他是师德先进个人,师者仁心,资助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他是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掖后进,尽心培养青年学者成长成才。他积极思考教学问题,扎实推进教学改革,通过教学实践逐步总结形成新的教育理念,提出了“双型名师”团队构建、“四步进阶”人才培养模式等教学改革举措,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主讲课程《偏微分方程》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他不断追求科研创新,提倡科研反哺教学,将他在非线性偏微分方程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运用到本科教学之中。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等项目20余项,主编教材5部,发表高水平论文100多篇,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这一系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他独到的前沿学术视野一直支撑他走好教书育人之路,不断引领着莘莘学子走向成才之路。8.四川大学 冯小明他是我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从教三十余载,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事业根本,以“智慧、勤奋、诚信、自信”和“坚定信念,敢于创新,实事求是,强化责任”为教育理念,坚守在教学一线、科研前沿,言传身教、躬亲示范,为国家培养出了一批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在他的课堂,学生不仅学到了元素构成物质的规律,更体悟了成长进步的方程。冯小明,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和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冯小明教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师德师风,始终坚守立德树人根本,积极投身创新发展实践,发明了国内外同行公认的“冯催化剂”和“冯反应”,为国际有机化学研究和应用贡献了中国智慧,并将这些前沿科学研究成果融入其长期主讲的本科生课程《有机立体化学》、研究生课程《手性技术》,对中小学生开展有关化学的科普讲座,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和热爱。言传身教,指导学生潜心治学、献身学术。从教三十余年,为我国培养了包括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国家“杰青”、国家“优青”、上市公司高管及高级研发人员等在内的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教学科研成果突出,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四川省模范教师、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章、陈嘉庚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等荣誉和奖项。9.西安交通大学 郑南宁他创建了国内最早的人工智能研究机构,主编《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设置》,引领人工智能教育潮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高端人才。他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提出了“书院制”、“2+4+X”培养方案、“工程坊”创新实践教育理念,领衔创办了“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养试验班”,是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先锋。或许,育人是最复杂的“算法”,而他给出了近乎完美的解答。郑南宁,工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所长、教授,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原西安交通大学校长(2003年8月-2014年4月),现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理事长、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专家组副组长等。郑南宁长期从事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系统及其先进架构等研究,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奖6项,获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等称号,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前瞻性战略规划、前沿性技术突破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夯实了基础。郑南宁是我国人工智能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先行者。1986年创建了国内最早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科研机构,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高端人才。2017年领衔创办“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养试验班”,组织人工智能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方案和系列教材编写。著有《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Statistical Learning and Pattern Analysis for Image and Video Processing》、《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设置》等教材。在担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期间,系统地提出和实施了本科生“书院制”、“2+4+X”培养模式、“工程坊”创新实践和“体育精神”等一流大学教育理念,对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进行了开拓性探索和深入实践。

太和

周志华高徒朱越等人获今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9月15日,2020年度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名单正式出炉!南京大学周志华教授指导的博士生朱越等人获奖。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于今年4月启动了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根据《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条例》的规定,学会组织专家对38个单位推荐的82篇论文进行认真评审,经形式审核、网络初评、现场终审以及公示等环节。最终14篇论文脱颖而出,其中10篇论文获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4篇论文获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在此,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祝获奖者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以下是2020年度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以及提名奖获奖名单:以下是2020年度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获得者及指导老师:为推动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进步、鼓励创新性研究、促进青年人才成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自2011年起开展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工作,共评选出66个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和25个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在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选拔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力争以评选作为抓手进一步激发高层次人才的创新活力。最后AI科技评论祝以上所有博士都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特公

好消息!西南交大毕业生获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四川在线记者 邓翔沣11月24日,记者从西南交通大学获悉,第二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颁奖仪式于近日举行。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届博士毕业生易刚获得第二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指导教师为林伯海教授。该奖评审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部、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2020年度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工作由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整个评审工作从2020年4月开始,经过148位专家通讯评审、会议评审、专家复审、公示等环节,最后评审委员会从78位参选者中评审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和提名奖论文3篇。易刚博士的学位论文题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机理研究》,该论文深入、系统地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机理,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创新性。易刚获此荣誉,反映了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培养工作的显著成效,也提升了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声誉和影响力。

乐园篇

西南交通大学易刚获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11月21日,第二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颁奖仪式在河北师范大学举行。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届博士毕业生易刚获得第二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指导教师为林伯海教授。该奖评审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部、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2020年度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工作由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整个评审工作从2020年4月开始,经过148位专家通讯评审、会议评审、专家复审、公示等环节,最后评审委员会从78位参选者中评审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和提名奖论文3篇。易刚博士的学位论文题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机理研究》,该论文深入、系统地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机理,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创新性。易刚获此荣誉,反映了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培养工作的显著成效,也提升了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声誉和影响力。(通讯员:西南交通大学林伯海 颜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