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研究生遍地都是?大数据告诉你:研究生所占比例超乎你想象书意

研究生遍地都是?大数据告诉你:研究生所占比例超乎你想象

研究生(硕士、博士)已然是教育界的香饽饽学位,随着近些年我国综合教育实力的不断加强,研究生规模逐渐在扩大化。我经常会听到有些人说本科生遍地都是、研究生一抓一大把,似乎在旁敲侧击地证明读书与学历变得轻量化、没那么重要了,那么事实情况真的是这样吗?到目前为止,我国每年高校应届毕业生高达900万,经常有段子说现如今3000元都难以招来一个农民工,然而却可以招来大学生。这也从侧面道出了部分大学生的无奈,于是便兴起了考研大军。据统计,今年考研人数已接近300万人次,仅仅过去一年就激增50余万,这时候就更有人爆料称研究生也不值钱了,毕业之后还不是一样打工?然而,你却并没有看到研究生报录比,拿最近一年来说,报考人数290万,而录取人数却为72万,报录比为4:1。举个更形象的例子,假设我们国家人口为15亿,那么研究生学历的人数比例为0.54 %,这也就意味着每10000个人中有研究生学历的为54人。不知道大家对0.54 %这个数字有没有概念,那么你还在担心研究生一文不值吗?虽然其规模是在扩招,然而遍地都是研究生这个说法显然过于夸张。一些人为什么会有研究生遍地都是这样的看法呢?那是因为不同的人所处的圈子不同而已。如果你是一名普通工人,那么和你工作的同事基本上都是普通工人;如果你高中毕业就出去混社会,就会发现,其实没见过几个读硕士的,还是很稀有的;如果你读了硕士,就发现周围认识的人好多都是硕士,烂大街了,学校路上都是硕士;因为你根本不怎么会接触到那些大学都没怎么读的人,就像强了就不会接触很弱的人,就会觉得周围都是强者。你只需要永远记住在任何年代,知识与学历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可能是一块敲门砖。如果没有这块砖,在你前行的路上可能就会多出一块绊脚石。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去说诸如以上观点的理由,我们只需全力以赴即可,到时候理想的花朵自然盛开。

名曰治之

研究生到底有多吃香?看看全国研究生人数和比例就清楚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普及,我国各大高校迅速发展。原来的本科院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而一大批专科院校升入本科。所以每年毕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人数很多,所以如今的大学毕业生含金量并不高。按照这个趋势发展,我国的平均学历都是大学学历,高校也不用担心招不满学生。正因为如此,在我国有很多人主张学习无用论。因为即使读了大学,毕业之后也不一定能保证找到一份好工作。还不如花大学的学费让孩子学一门手艺。本科生数量多,研究生数量同样很多,那么我国的研究生究竟是怎样的呢?研究生学历有值不值钱呢?根据我国的研究生人数和比例就知道了。从这些数据上我们看到,1995年至2016年,中国的研究生入学人数共计660.8万人。而2017年入学人数约为58万人,2018年入学人数约为60万人,总人数为770.8万人。这是一份2014年到2017年的研究生报名人数表。在2014年,我国研究生报名人数为172万。到2007年报名人数就已经增长到了201万,从整体上的趋势来看,报名人数一直在逐渐增加。可以看出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很多,实际上按照我国总人口计算,我国研究生占有的比例约为0.5%。也就是说1000个人当中只有五个人的学历是研究生。这个数据比例其实很小。从数据上看,研究生学历在我国还是属于比较稀缺的人才。这个大数据也可以打破近些年很多人怀疑研究生含金量的问题。我国很多知名企业招收的人才学历要求都是研究生,如果我们不上研究生就会错失这一个很好的这个机会。只要在自己家庭能力范围,能够负担自己上研究生的学费,或者是自己有理想继续提高自己的学历,完全可以读研。而且有些专业读研与不读研,毕业之后的待遇相差很大。比如临床医学专业,因为该专业是一个技术性和专业性都很高的专业,所以大多数本科专业都是开设的五年制专业。如果仅仅是本科毕业,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并不是很精通,很多大医院都不能就职。但若是读了研究生之后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研究生学历含金量高,我国有不少公立医院的岗位都只招收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才。如果是读了研究生再去医院就职,无论是福利待遇还是薪资待遇都会高很多。不过也有的专业读研与不读研相差并不大,这是由专业的性质所决定的。有的专业更加注重工作经验和实操技能,与其考取大学的研究生,倒不如用这三年的时间积累工作经验。就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工作经验,就会比学历更为重要,这是因为专业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在决定是否考研之前,一定要正确评估自身的专业,这样才能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无论怎样,学好专业知识是我们进入大学最主要的任务,毕业之后才能有一技之长。毕竟如今社会就业竞争激烈,如果我们没有能力,企业也不会录用我们,所以从进入大学就要开始好好学习。

观于大山

本科毕业你就碾压97%的中国人,中国人的高学历占比被高估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周围充斥着这样一种声音:“中国的大学生已经多到泛滥,从窗口随便丢块石头下去,都能砸到一两个大学生。”“现在大学这么好考,随随便便都能上大学,大学生越来越不值钱了。”“出国留学有什么用,白白花了几十万,回来还不是拿着月薪五六千!”大学生真的遍地都是?留学生真的已经不吃香了?跳出你的圈层,我们看一看事实。中国人的高学历占比被高估了中国大学教育的转折点,分别是77年恢复高考和99年大学扩招。根据有关数据显示: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累计毕业的大学生,大约有1亿人,去掉一半的专科生,本科生的数量大概在5000万人。看起来的确很多,但中国的人口总共是13亿人,本科生占据总人口的比例是3.69%。换句话说,只要你是本科生,你就碾压了97%的中国人。也许小的时候我们都曾幻想过,今后是该上清华还是北大,后来才明白当时的想法是多么无知,在中国本科生已是寥寥无几,211和985更是凤毛麟角,清华北大无疑是金字塔的塔尖。想想看,全国共有920多万考生,211的录取人数也才46万人(占比5%),985的录取人数就更少(占比不足2%),所谓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实毫不夸张。美国曾在全球16个国家,就大学生的比例做过一项调查:在25-64岁的青壮年人口中,俄罗斯是54%, 加拿大是48.3%,日本是41%,美国是40.3%。中国15至59岁的人口中,拥有大学学历的,只有18%。这结果一定很出乎你的意料,你一定以为在中国本科生都有已经烂大街了,明明自己身边的同龄人都是大学生,这是因为大家都有认知偏差,当我们根据自己和周围小团体的情况去推测整个社会时,会导致对社会的认知出现偏差。是谁在鼓吹学历无用论?“煎饼大妈月入3万”、“初中毕业月入5万”、“月薪一万是讨饭”……当网络上出现这样的新闻,就会有一波人跳出来鼓吹读书无用论。读大学有什么用?你看你都不如卖煎饼的挣得多;学习好有什么用,会加减乘除基本运算就足够了;学英语干什么,你又不天天和外国人打交道。诸如此类的观点,不过是那些没用高学历的人群,出于自身利益与社会认同感,用精神胜利法聊以自慰罢了。这个世界上,95%的人活着只是为了生活,只有5%的人愿意积累知识,了解过去。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我们都应该为做这5%的人而努力。读书,依然是普通人改变命运的最好机会当下的社会结构是,少数的精英们高高在上占据顶层,享受着最好的资源和服务,大量的平凡人挣扎在底层,一边仰望一边绝望。丧文化在年轻人中流行,佛系青年也越多越多,难度这个时候人人都要躺平吗?相反,表姐想告诉大家:在当今社会,在数亿人中突出重围,是多么难的一件事,这需要很多的运气,也需要长久的努力。也许你会质疑,既然高学历的人这么少,为什么就业还是这么难?事实是:就业不难,找到一份你喜欢或者合适的工作才是最难。人人都想去大公司,但大公司又不是人人都可进。我们来看下,2019年国内10大科技公司的招聘情况。大公司无疑更青睐名校学生,或许学历只是一块敲门砖,但你没有这块砖,你连门都没得敲。在中国的社会,硕士和博士学历在求职过程中无疑是占有优势的,这也是为什么每年会有超过600万人参加国内考研,超过60万人选择出国留学。对于稀缺的高端技术人才,各大公司更是毫不吝惜,硕士的年薪均在30万以上,博士的年薪则普遍在50万以上,远远超过一般毕业生的平均水平。如果你在为学业和就业而感到万分焦虑,一定不要停止向上攀爬的欲望!柏拉图曾说,很多人从出生开始就呆在自己挖的一个洞穴里,所见的世界只不过是被阳光抛到洞穴墙壁上的影像,只有爬出洞穴,才能看到真实的世界。放弃学习和自我提升,那你就放弃了通往金字塔顶的机会!

心王

教育部最新数据,让你了解真正的考研……

盼望着,盼望着,教育部一年一度的教育数据统计已经正式发布了。笔者因众多琐事的纠缠未能及时向大家公布2019年考研分析数据,在此向广大读者和粉丝表示深深的歉意。一入研门深似海,从此贺郎变贺叔。在这个领域耕耘多年,见证过很多近乎励志的成功,也目睹过很多惨痛的失败,考或不考是个问题,成与不成也是个问题。其实,能否最终成功考研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自身的努力程度、专业的匹配度、报考院校专业的录取比率等等。成功考研,选择合适的专业、合适的院校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方向不对,功夫白费,能有把握考北航,绝不要为了情怀或虚荣去考清华,每年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一旦冲击失败,可选择的余地就非常小了。2019年8月19日教育部公布了2019年研招数据。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总数为857966人,其中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为762464人,博士研究生招生总数为95502人。数据还显示,研究生在读总数为2731251人,其中在读博士生为389518人,在读硕士生为2341739人。我们今天不讨论博士生的数量增减情况,只讨论和分析硕士研究生近两年数据变化趋势……我们知道,参加2018年研招人数为238万人,比2017年的201万,增加了37万,增幅为18%,参加2019年研招人数为290万人,同比增加52万人,增幅为21%,记得今年年初我做过预测,预估参加2020考研的人数不会低于350万,理由嘛,很简单,大的经济、科技环境决定的。这里不赘述,请各位久离职场江湖人士关照国内知名的招聘平台,看看知名企业重要职位的招聘要求即可。近三年报名人数、最终录取人数及综合录取率,见下图:2019年录取的76万硕士研究生中,来自教育部直属及其他部委直属研招单位录取的硕士研究生总数为347299人,约占总录取人数的45.6%;归属于省、直辖市、自治区等地方研招单位录取硕士研究生总数为415165人,约占总录取人数的54.4%。总而言之,地方院校因庞大的数量和规模,还是招生的主要承担单位。值得关注的现象是,2019年研招女生总录取人数为418806人,整体占比54.9%,同比人数增加了30250人。2018年研招女生总录取人数为388556人,整体占比53.8%,新的数据中,女生占比份额又有所提升。2019年录取的76万硕士研究生中,学术型硕士总数为322660人,占比42.3%,专业学位硕士总数为439804人,占比57.6%,相比去年上升了约2个百分点。参照三年数据可见,专业学位硕士一直保持着比较稳定的上升,说明了社会和考生及家长对专业学位硕士的认同感和认可度正在提升。招生人数最多的学科门类,仍然是工学第一,总招生人数为261415人,其次是管理学,招生总数为122058人,第三为医学,81128人。工学一级学科划分较细,约40个,具体到专业设置可达数百个,所以,工学一直是研招的热门学科,管理学下的专业硕士如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会计(MPAcc)等近几年一直高烧不退,具有研招资格的院校也比较多,所以报录人数也多,医学领域近几年一直是考研的热门学科,取决于就业单位都设置了较高的门槛,现在一般的县级医院也需要硕士以上学历才有可能进入,倒逼该专业考生不得不考研。考不考研似乎已经没得选了!据我所知,现在地方上的县级高中招聘教师时,都要求是研究生学历。对于以上数据结果,你怎么看,欢迎大家与我互动交流。以上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教育数据统计》2017、2018、2019年数据,真实有效。

名者

教育新观察|341万!今年考研人数再创新高

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明天开考,报考人数341万人。报考人数连年大幅度上涨,考研吸引力攀升,特别是越来越多的硕士点专业更接“地气”,很好地对接国家和各地的经济、科技、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国家培养和储备更多专门人才。图说:教育部提醒广大考生知法守法,诚信考试 来源/教育部官网适应发展 高端人才需求旺近十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除在2014年和2015年稍有下降,其余年份均呈现增长态势。2017年的硕考人数是231万,2018年是238万,去年又增加到290万人,今年的报考人数则再创新高。是本科毕业生人数连年上升吗?不是。以今年的应届本科生为例,四年前他们高考时的全国总考生为942万,而2014年的高考人数是939万,相差不大。显然,更直接的解释就是希望获得更高学历的年轻人数量在激增。还有一种说法,叫“逃避式考研”,即本科毕业生为避开激烈的就业竞争而选择考研。然而,来自不同口径的调查都指向一个基本事实——考研人数增加是好事,年轻人希望提升学历的愿望与国家的需要、自身的发展都是相吻合的。《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称,考生在报考研究生时,首要动机为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占比为36%。而2018年的调查报告也显示,“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样是考研的主要动机,比例超过70%,认为“还没有做好就业准备”以及把考研作为就业“备胎”的占比均只有两三成。这几年,上海政法学院的硕士生招生也在增量。学校相关人士表示,像上海这样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司法系统包括众多企事业单位的法务部门,招聘的起点学历基本上都定在硕士以上。另外,随着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国家对法律高端人才的需求,对复合型法律人才的需要都在加大,尤其是涉外法律人才,将来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要能够与国际接轨,要能够很好地开展国际对话、国际合作,从业者的学历肯定需要不断提升。 着眼就业 “专硕”更吃香“考研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就业。”考生们的心声是直白的。但什么样的就业才算“更好”?上周,BOSS直聘研究院发布的《突变时代:2020人才资本趋势报告》显示,在过去一年中,要求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岗位比例又增加了0.3个百分点,硕士和博士学历人才的平均薪酬分别上升了2.0%和4.8%,而大专和本科学历人才平均薪酬则仅增长0.8%和0.3%。这份报告还披露,今年有78%的职位在岗位描述中要求应聘者掌握两项及以上技能,较2017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所以,现在不少考研人报考的硕士专业往往与本科专业不一致,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为了“多一种技能”,从而为求职增添砝码。注重专业前景而非一味追求高校“名气”,成为近年来考研的新气象,考生也变得更理性、更务实。还有一个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与以做学问为导向的“学术学位”硕士生不同,现在以应用技术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变得更为吃香。专业硕士招生数量正逐年递增,占比持续扩大。2009年专业硕士占比仅15.9%,2017年首次超过学术硕士招生人数,预计到明年,我国“专硕”招生占比将达到60%左右。更可喜的是,许多高校的“专硕”与当地产业发展紧密融合。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例,成功探索了一条“工程导入”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分为工程实践、课程学习、学位论文的“三段式”培养,实施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在“工程实践全覆盖、工程训练不间断”的问题情境中,将工程知识导入专业实践,将工程案例导入理论课程,将工程项目导入学位论文,切实提升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第三方评估机构出具的调研报告显示,用人单位对这样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专硕”毕业生的满意度达97%。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王蔚

民也

韦尔股份:公司员工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32.67% 本科学历占比38.01%。研发人员共1,476人 占员工总人数的51.52%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4月15日讯,有投资者向韦尔股份提问, 尊敬的董秘您好!目前公司员工学历结构情况如何? 技术研究开发人员中,拥有博士,硕士学历的人员各多少?请董秘从人力资源部门核实最新数据,以便投资者对公司技术可持续性发展研究判断,以辅助接下来对贵公司股票投资买卖,谢谢!公司回答表示,公司重视研发团队的建设,招纳了一批具有海外背景的科研人员,同时也吸引着全国各地优秀高校毕业生的加盟。截至2019年报告期末,公司员工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32.67%,本科学历占比38.01%。研发人员共1,476人,占员工总人数的51.52%。公司核心研发团队均有着国内外重点院校相关专业硕士及以上学历,覆盖电子工程、微电子、材料工程、算法与软件等众多专业,在相关行业领域有着深厚的工作经验。十分感谢您的关注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猛鬼街

全国本科生占比不到4%?为什么大家还经常说遍地大学生?

最近经常看到一些数据,说我国本科以上学历的人群不到总人口的4%,乍一看觉得好慌,怎么我们人口教育普及率这么低吗?可是又常常听到这样的言论:现在的大学生太多啦,一抓一大把。是不是觉得很疑惑?其实我们仔细捋一捋,就会知道其中被我们忽略掉的一些关键因素。先来看看几个网友是怎么说的:网友A:虽然我自己也是本科生,但是我从来没把自己当回事儿,因为身边的学霸太多了,感觉自己走到哪真的都很普通。说到本科学历只占4%的数字的时候,我吓了一跳。我05年参加高考,我们班88个人(在我们年级是大班,普班72个学生)。其中考上重点大学的22人(包括211,985院校),考上普通本科的16人,三本院校的6人(我们那一年好像是刚开始有三本,都是家里条件还比较不错的,花钱上的),大专院校的有11个(正规学校的大专专业或者是正规的大专专科),高职类6个!看到官方这个数字我自己默默的算了一下。作为80后的第一代,我们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以后每一个阶段都会刷下一半的人。假设从小学开始有100个同学的话,那么最后走到大学里边的也只有25个。这25个里面,有本科生应该在5个左右。让我觉得4%这个数字应该还算是比较准确的。网友B:从公开数据来看,2018年我国总人口13.95亿,目前仅查到2017年我国劳动人口为90199万,计算出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占全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为11.87%,可以说这个比例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换句话说,十个求职者中,就有一个是大学生。当然了硕士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的比例还没有达到1%,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依然是社会最稀缺的人才。坦白说我并不喜欢“遍地都是”这个形容,虽然国内大学生人数达到10%左右的比例,但是毕竟是接受了国家的高等教育,国家的未来是要交在这些人身上的,只有这一大批人发挥出应有的能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早一天到来。我们从几个重要元素来分析这个数据。1. 年龄结构占比首先“占总人口”这几个字是我们应当最先注意到的,也就是上至耄耋之年,下至懵懂小孩都算在内,但能考取本科学历的主力军就是80,90年,像是大学生不断扩招也是这几年的事情。所以如果成青壮年来看,本科占比的数据还是会高于4%的。而且随着下一代教育普及度越来越高,本科的占比率也会比我们这一代高很多。2. 圈子效应对于当代年轻人,都会去发达一些的地方工作,而现在企业的要求,基本都是大专或者本科以上,也就是说,这些人本身就是被筛选过的。然后这样一群人都群聚到一处,大家都是本科生,你就觉得好像身边的人都是这样的学历。 除去工作不说,身边的朋友基本都是跟你处于同样的一种情况,也就造就了,不管从职场还是生活,身边的人都是本科学历这样一个错觉。3. 舆论的引导不管是媒体还是身边的人,都会习惯性地将话题引到“大学生”身上,大学生本身现在就像一个标签。在不断的强化中,就会觉得大学生这个群体在生活中出现在方方面面的场景中,就会下意识觉得,大学生很多。4. 除统招学历外的其他学历培训方式很多人在进入职场之后,不论是公司对于人才的需求,或者自身想要提升,都会“再深造”,现在除了统招学历,自考学历也受很多人的推崇,同时自考学历也受到很多单位的认可。由于并不是熟悉的领域,在自考学历上很多人多多少少都碰过壁。如果想要了解提升学历的问题,关注小智吧,也可以在下方留下你想要问的问题,高升专,专升本,在职考研,考证等等。社会的素质也会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而提高,学历水平也是如此。

少君之费

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只占人口的4%,为什么遍地都是大学生?

与大家地认识一样,作为一个曾经的高校毕业生,我也感觉自己周围到处都是大学生。刚毕业时候还有一种优越感,随着时间增长,发现自己身边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就连硕士博士也不鲜见。所以,有时候就感觉大学生一抓一大把。实际上,这与实际的数据相比有很大差异,也就是说,我们的主观感觉与事实之间差异很大。本科毕业生的真实的数据。1.从大学生绝对数据与人口占比来看,绝对数量在1亿左右,但占比较低据统计,中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到2017年,我国的本科学历人数大概是9000万,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约834万,2019年达到820万左右,2020年也有800多万。但我们的人口基数大,截至目前,我国人口总数就已经超过14亿。计算一下,中国本专科学历在总人口中占比为7%多一些,但其中本科生及以上学历人数约占50%左右,也就是说,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一共有5000多万,接近于4%,比例很小。2.整体来看,高考录取率是逐步提升的。1977年,刚开始恢复高考的时候,录取率只有5%左右的比例,也就是20个人之中录取一个,而且还不一定是本科生。但到了2017年高考录取率就达到了70%以上,其中三本以上的本科生录取率也达到了接近40%。高考的录取率越来越高,本科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快速增加。3.本科生数量的构成较为复杂尽管都是本科生,但是来源相对多样化。本科生之中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全国统一高考获取的文凭。但中国教育形式是多样化的,其中还包括自学考试,函授、成人高考等其他形式。也就是说,很多低学历的人群通过非统考的教育形式也逐渐拿到了本科及以上的学历,而且这个趋势也越来越明显。随着非统考本科学历人数的增多,以及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化,大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另外,本科及以上学历人群的区域分布也很不均匀,一些地区密度较高,而另一些地区相对稀少。尽管表面上统计的数据看上去人数较少,一方面这个数据并没有将所有教育渠道的人数统计进去,另外随着高校录取率的逐步增加,大学生的数量确实也是越来越多。为什么感觉自己身边都是大学生呢?1.圈子原因所谓圈子是指你的生活和工作圈子。因为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与生活的圈子选择上都具有趋同性,也就是选择差不多渠道、目标和趣味的圈子。这样一来,大学生便形成了学历相似或者相近的工作或者生活圈子。这种圈子有两个特点,一是扎堆,基本上明显区别于低学历的群体;另一个特点就是志趣,也就是说学历差不多的人在一起会有更多的沟通和话题,有利于自身发展和成长。圈子现象非常明显,不信大家可以看一下,是不是这样。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学生周围基本都是大学生,而低学历者周围基本都是学历不高的人。这是普遍意义上的,排除极个别个体或者人群。2.环境限制什么是环境限制?就是个体生活的区域环境以及生活环境的潜在影响,导致不同的主观判断。生活在相对落后和偏僻区域的人与生活在沿海发达区域的人,其区域环境差别很大。比如,一个北京的市民,出门到处都可以碰到大学生,真的是多得不得了;但是,你到贫困区域感觉一下,能碰到几个大学生还是比较稀罕的。当然,个人的生活环境也对其主观感觉形成直接影响。比如一个企业的高级研发人员,无论是工作中的同事还是茶余饭后的朋友,绝大多数都是与其工作或者生活相关的类似人群。低学历者或者非相关领域的人群不容易走进他们另外,环境也决定了教育基础的不同。发达地区师资力量雄厚,教育基础好,培养的大学生数量较多,尤其是高校较多的区域;而相对落后的地区,师资力量不够,教育资源匮乏,学生的机会和条件都不好,培养的大学生数量较少。当你身处教育基础较好的区域,会明显感觉大学生比较多。环境的影响,决定了个人主观认知的明显分化。有的人觉得身边都是大学生,而有的人会觉得身边没几个大学生。3.经济基础的磁吸效应决定了大学生的群聚现象。只要是有较好学历的群体,谁都不愿意白白浪费自己十年寒窗所学习的知识,都会寻找最好的能够发挥自己能力、能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机会。而这样的机会并不是到处都有,只有在就业机会较多或者资源相对充盈的行业、区域或者职业领域才有。这一现象形成磁吸效应,使得高学历者聚集于收入较好的行业、聚集于职业前景较好的单位或者区域、聚集于经济条件和环境较为理想的城市或者省份。另外,现代网络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大家将信息获取的渠道与自己的生活和信息平台转移,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更是大学毕业生集中和活跃的地方。地无分南北,人五分东西,大家以经济和价值为基础,为了自己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就是身在其中的你感觉到周围都是大学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还有一些影响判断的外在因素。1.媒体效应现在关于大学生、大学学历以及大学生数量的新闻、事件、广告等信息在不同的媒体上泛滥,对普通受众形成强烈的理念冲击。媒体的导向使得我们感觉自己已经进入了22世纪、周围全部是高科技、周围全部都是高学历人才的这种主观假象。接触媒体越多,受到这种影响越大。因为媒体的事件聚焦性和时代同步性,一般会将焦点聚集在较为领先的、较为前沿的或者关注度较高的领域,越是这样,你的感觉越强。2.与媒体相关的意见领袖我们都知道媒体运营中的头部现象和KOL,殊不知除了网络运营或者媒体运营之外,这种现象一样对我们的判断形成影响。一方面意见领袖基本都是高学历人群。对于广大受众群体有着重要的思维影响作用。越是接触他们的认知越是被其观点和意见熏陶,这个本身就会让你的认知脱离低学历的氛围,甚至与其隔绝;另一方面,大学生出身的意见领袖,其主要观点趋向以及目标群体也是潜在的高学历群体。不管你承不承认,只要认真看一些那些意见领袖们的观点以及风格,就会发现,其价值取向以及潜意识的读者群体都是以较高的学历作为默认的受众的。3.就业门槛的社会效应大部分职场人都知道,现在想应聘者职位或者想有一份理想的工作,没有本科以上的学历是很困难的。不管企业或者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如何,现在招聘的门槛基本上都设在了本科这个界限。社会上甚至流传着本科以下就是文盲的说法。就连国家招考,很多都是要本科以上学历的人群。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让大家觉得本科已经是底线了,已经是门槛了,本科生已经多的不行了。4.从“小流”到“大河”的效应影响不管怎样,自高考恢复以来,大学生的录取率是越来越高了,大学生的数量是越来越多了。原来只是一条涓涓小流,现在已经成为涛涛江河,尽管和庞大的人口大海相比还是微乎其微,但是我们目睹了从小流到大河的汹涌。这种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的现象本身就会给大多数人以感觉上的冲击。总体上来说,本科以上学历的人群占比还是小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国家才更重视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需要更多的高学历人才,需要更多的有真才实学的本科生。未来的本科生会更多,这是趋势。

言意

你的学历在全国和同龄人中是什么水平

作者本人是一个90后,还记得小时候,听到一个人是大学生总会肃然起敬,瞬间对其敬佩不已,当时还分不清本科专科,更不清楚985,211与普通本科的区别,只知道大学校园很神圣。后来自己上了大学,身边的人也全部是大学生,好像有种满地大学生的感觉,大学生在我心中的地位就降低了不少,至少没有那么神圣了。再到后来读了硕士,突然感觉身边全是硕士,好像也没啥了不起。最后读了博,身边又全成了博士,感觉博士也不值钱了。这也许就是一种幸存者偏差吧,那么中国人现在的真实学历水平到底是什么情况,我们不妨拉到上帝视角去看一下。时到今天,大学生的数量已经比十几年前高了数倍,2000年我国大学生的数量为100多万,而截止到2018年,全国大学生的毕业累计人数就达到了820万,翻了8倍多,而且这个数字每年都在急速攀升。大学生数量的暴增好像让人们感觉大学生满地走,然而事实真的如此么?01高中根据可以查阅的官方数据统计(2015年11月1日全国抽样调查),我国拥有高中(包括中专)及以上学历的国民占了总人口的27%,2018年高中的入学率为88.8%,也就是说现在的孩子将近9成都能上高中,所以高中学历确实是很普遍的。02大专我国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数大概为9000万,在总人口中占比为6.49%,如果你是大专,就已经超越了全国93%以上的人。根据最新的教育公报显示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入学率为42.7%,也就是说大专学历至少能打败超过一半的同龄人。03本科和专科大学生中本科和专科的比例大约为4:6,根据计算,本科学历在总人口中占比仅为2.69%,在同龄人中占比为17%。也就是说如果你是本科生,在学历上就打败了97%的国人和83%的同龄人。04211及以上2014年211及以上高校的录取率为4.8%,经过计算,211及以上在全国总人口占比约为0.3%,而在同龄人中占比约为2%,所以不管是在全国还是同龄人中,985和211在学历上都还是很能打的。05研究生从1995年至2018年,中国的研究生入学人数总计约为806万人,看上去挺多,但是按照总人口一看,占比仅为0.6%,同龄人中占比也仅为3.7%。18年211以上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大约为18万人,报考人数为238万人,这意味着拥有211及以上研究生学历的人仅占全国总人口的0.048%,在同龄人中也只占1.28%,算是精英中的精英了。06博士中国博士生1978年至2017年之和为80万,仅占我国总人口的万分之5.7,而中国资产达千万以上富豪的比例为万分之13.4,所以说博士生比千万富豪的人数还要少。至于在同龄人中的占比也在千分之一以下,可以说是相当稀有了。所以根据数据分析,很多人的学历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低,当然学历不完全意味着能力,有文凭也不完全等同于有文化,这两点还是有区别的。但是至少在当今的社会,高学历的人会拥有更多成功的可能性,不知道各位看官看完这次的数据分析有何感想,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至于学历是否意味着高收入,我国现在的工资水平是怎样的,有何学历有多大的关系,后面我会专门写一期文章进行分析,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关注我。

法性

全国人口受教育程度快速提升:北京高学历人口占比最高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原标题:全国人口受教育程度快速提升:大专以上约占15%,北京高学历人口占比最高统计数据显示,最近10年,我国人口的学历正在快速提升。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09年,在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以下均如此),我国大专及以上人口占比为7.29%,这一数据到2014年提升为11.53%。到2019年,我国大专及以上人口占比较2009年提升一倍,达到14.58%(数据来源为2019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0.780‰)。在整体学历提升的背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北京的高学历人口占比最高。2019年,北京大专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50%,其中本科以上的人口占比超过35%,在我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一。上海大专以上人口占比超过30%,其中本科以上占比超18%,排名第二位。此外,天津、内蒙古的大专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20%。相比较而言,广西、西藏、贵州大专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足10%。这造成了两大现象:首先,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顶尖大高校留京率持续下行;其次,不少中西部地区开出优惠条件吸引高学历毕业生。“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02年时是15%,到2019年,这一数据已经达到51.6%,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熊丙奇表示,高等教育普及化是提高国民素质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美国在2010年本科以上学历占总人口比例是24%。不过,需要注意两点,首先是高等教育结构是否合理,其次是高等教育的质量如何。人口受教育程度快速提升近年10来,每年有600-900万左右的高校学生毕业,且人数逐年增长,我国高学历人口的比例正在快速提升。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的人口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大专及以上人口占比为7.29%(这一数据为2009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0.873‰)。2019年,我国大专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4.58%。如果拉长时间线,1999年,我国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比仅为3.09%,到2009年这一数据提升了4.2个百分点,而到了2019年,这一数据较2009年提升7.29个百分点。非常明显的是,过去十年和1999年到2009年这十年相比,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提升更为快速。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首先,目前普通本科院校的招生不断扩大,不少高校也在办分校区或者合作办学,高校招生数量快速增长。而不少重点大学则在研究生招生上“大步向前”,研究生整体数量达到甚至超过本科生的数量。其次,很多人出去工作之后,也有提升学历的需求,尤其是不少企业的招聘对学历的要求提升,导致从就业上说,普通人也有提升学历的动力。“从全球来看,我国近年来高学历人口的占比提升也是非常快的。”胡刚说。不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从不同地区来看,高学历人口占比的差距较大,其中北京、上海和天津是我国31个省区市中高学历人口占比最高的地区。数据显示,2019年,北京大专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5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36个百分点,也高于排名第二的上海接近20个百分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达到35.3%,其中研究生学历占人口比重高达8.42%,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0.64%,也明显超过第二名上海的2.80%。在北京之外,上海人口的学历水平也很高。数据显示,2019年底,上海的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30.73%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天津的整体人口学历也比较高,28.97%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其中1.52%为研究生。内蒙古则有20.55%的人口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但研究生学历占比仅为0.44%。此外,江苏、辽宁与浙江也颇为重视教育,大专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7.56%、17.15%和16.45%,人口素质突出。相比较而言,广西、西藏和贵州的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比不足10%,但这些地区近年来也在积极吸引和留住高学历人才,尤其是西藏在2014年大专以上学历占总人口比仅为2.60%,这一数据到2019年已经提升到8.50%。 避免盲目学历“竞赛”整体学历的提升,一方面带来人口素质的逐步提升;但另一方面,又需要避免学历提升的盲目性。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业内人士颇为关注过度教育的现象。熊丙奇指出,在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时代后,继续以学历为导向办学,必然会出现高职扩招、专升本扩招、研究生扩招、博士扩招。而读完博士,从事的工作可能就是之前研究生或本科生就能胜任的工作。出现这种局面,无疑就是教育浪费和人才浪费。“可以看到,目前学历所带来溢价在减弱。”胡刚说,“现在研究生的数量在逐步上涨,相对来说本科生的竞争力在下降。而大城市本来就是高学历人才聚集的地方,必然出现高学历人才更多的现象。”胡钢表示,人们认为教育是对能力的一种培养,因此从薪酬上看,博士生的薪酬一般比硕士生高,硕士生的薪酬也会比本科生高,这促使了人们追求高学历。但一些目前由博士担任的职位,可能本科生就可以干。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现象?熊丙奇认为,最关键的原因是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目前大家过度以学历为导向来发展高等教育,结果导致地方本科院校纷纷增加硕士点、博士点,扩大招生,但是由于师资建设、课程建设跟不上,就导致了人才培养质量不足。”他认为,当前必须解决的是高等教育的结构和质量问题,不要盲目追求学历提升,如果只是有学历而没有人才培养,那么学历的提升并没有起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作用。胡刚也表示,目前的高等教育发展很快,但在快速发展的背后,教学质量很难跟上,导致研究生本来应该是一个导师带一两名学生,现在是一个导师带很多学生。而在本科生中,高校一般30人一个班比较合理,现在经常出现七八十人一个班。“所以,现在很多人学历提升了之后,在工作岗位上并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我认为,未来高校的教学质量还是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去加强督导,严格把关。”胡刚认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也是重要的一环。“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去搞研究,但我们的教育观念现在有偏颇,认为职业教育比普通高校低一等,其实医科大学、师范大学也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面很广,我国应该在这一块加强投入,不要让教育与就业需求脱节。”胡刚说。熊丙奇也认为,我国高职院校一心想升本,升本后的地方本科院校一心想举办研究生教育,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学校不重视本科教育,这些都源于“学历层次代表办学水平”的教育观念。“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必须有与普及化时代相适应的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