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考研金融学专业高校最新排名,全国金融学专业最好的大学是这七所爱梨

考研金融学专业高校最新排名,全国金融学专业最好的大学是这七所

金融学专业属于考研率较高的学科之一,而国内知名的金融学专业强校众多。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第四轮学科(应用经济学)评估成绩,国内108所开设应用经济学类专业的大学排名在前的依次为: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等七所。2019考研金融专业高校排名一、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系)是中国第一个经济学科的诞生地。在1912年,严复就任国立北京大学就已创立。1985年,北大经济系领风气之先,创建经济学院,成为1952年我国高校院系调整以后北京大学设立的第一个学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和“全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成立于1998年。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是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统筹支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国家“20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和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2017年12月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学科均获评A+。三、中央财经大学1984年7月5日,中央财经大学组建成立经济管理系。2003年11月5日,在经济系的基础上合并了国民经济管理专业成立经济学院后,学科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人才培养特色愈加鲜明、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科学研究向高质量、高层次、高产出方向发展,服务社会与文化传承的能力日益增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大,逐步成为在国内国际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经济学院。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3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建成金融学院。致力于塑造高素质、创新性、国际化的高级金融专业人才,注重学生学术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打造“新一代银行家摇篮”的品牌。五、东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是我国最早设立的学位点之一,1981年获得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4年被评为财政部和辽宁省重点学科,2000年获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六、上海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是我国大陆高校中设立的第一个金融学院,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致力于构建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较高科研水平的一流师资队伍,以培养具备批判思维能力、创造力和前瞻力的国际化高素质金融专业人才,致力于在中短期内,使学院成为亚洲一流、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金融教学、科研基地。七、厦门大学厦大经济学科成立于2005年6月的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经过多年的发展,经济学院现在已形成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结构比较合理的学术梯队,既有享有盛誉的老一辈经济学家,又有一批在学术界有影响的中青年学者。学院教师教书育人,教学效果优良,学术气氛浓厚,科研成果丰硕。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处在全国同行领先地位,是厦门大学的重要支柱之一。

中国高校金融学排行榜

金融学可以说每年高校状元毕选的专业,因为将来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工作。1999年,重庆开县理科状元任杰考入北大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2003年被保送北大本校就读研究生,并于2005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生进入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工作。2012年,奉派前往香港担任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私人银行部副总经理一职,2014年6月,进入高盛集团,像这样的事情也并不是个例,能进入顶级投行工作就代表着薪资待遇不会差。那么在我国众多开办金融学专业的高校当中排名情况如何呢?不过现在金融职场上,学历是一个主流,好一点的单位基本上招聘人员都要求研究生学历,而且多数还要求是名校毕业的。这些情况在经济发达的城市里更是显而异见,因为经济发达的城市金融机构比较多,所以难免要求会高一点,按照招聘企业的HR说法,投简历的人太多了,多到没时间一个个对应聘者能力作一个详细的分析,为了简化工作程序,减少工作量,只有拿学历卡人了毕竟,在中国,研究生还没多到上街扫地的地步,而学历的高低,仍然能够说明一个人的学习能力、知识体系、发展空间。

格什温

国内金融学专业排名前十的王牌大学,考上身价翻倍,“钱途”无限

国内金融学专业排名前十的王牌大学,考上身价翻倍,“钱途”无限金融学,顾名思义,就是和金钱打交道的,算是一个十分高大上的专业了,所以每年高考填报都是热门专业,可是并非所有学校的金融专业都很厉害,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金融学专业排名前十的“王牌”大学,考上身价翻倍,毕业薪酬剽悍!首先是西南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厦门大学,它们无一例外的金融学院师资力量都非常雄厚,汇集了我国财政金融学科领域的一大批著名学者,形成了一支老中青均衡组合、具有强大发展后劲和创新精神的学术梯队,毕业生中已涌现出一大批财政金融领域的领袖人才,这些都足以说明它们的实力之强。然后就是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以及我们的北京大学,这几所学校也是一样,拥有很强的师资力量,还有金融界知名专家学者担任研究生导师。也正是因为太强劲的教学实力,所以才比较难考,如果能考上,真的是身价翻倍。最后就是南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以及复旦大学,这些学校的学术研究都在努力与世界接轨,毕业后很多去国外名校。而且学校凭借学院优良的基础设施、资深的师资团队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国际化视野,成就了一批批活跃于金融界的学术和实践人才,清华北大或者本校的金融专业继续深造,研究生一般都能去比较不错的券商或其他金融机构。以上就是我国金融学专业排名前十的"王牌"大学,考上身价翻倍,毕业薪酬剽悍!所以2019报考的同学,好好加油哦,争取考入这十所学府,为自己争得一份光明的未来!

宗也

金融学专业大学排名——清华力压北大!人大屈居第五!

【中国大学教育】发布教育相关专文,欢迎大家点击“关注”按钮,我们会持续更新关于中国大学的相关文章,给您带来最有用的资讯。众所周知,经济和计算机两大领域的专业都是近些年来炙手可热的热门专业。那么金融学到底是干什么的呢?金融学是一门研究研值判断和价值规律的学科,研究的主要方向分为宏观金融学和微观金融学两个方面,同时这也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数学、统计、工程,所以需要从事这方面的人才具备多个专业的基础知识。本期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国内金融学方面实力强校,具体排名如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的办学前身是始建于1911年的清华学堂,之后历经清华学校、国立清华大学、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等时期,1946年迁回北京清华园。清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入选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珠峰计划等,为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亚洲大学联盟等联盟重要成员。学校拥有数学、建筑学、机械工程等2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以及数量经济学、环境工程、免疫学等1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其五道口金融学院的知名度十分高,就业待遇一流,稳居国内金融学第一!上海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的办学前身是始建于1917年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之后历经国立上海商学院、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上海财经学院时期,于1985年更名为上海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入选211工程、985创新平台、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计划,为中欧商校联盟重要成员。学校拥有财政学、会计学、经济思想史、金融学4个国家重点学科,在经济领域内的办学实力不俗,培养了不少政界、商界精英!东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的办学前身是始建于1952年的东北财经学院,之后并入辽宁大学 ,1959年迁出独立建校,之后于1985年正式更名为东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的办学历史并不是很悠久,学校是教育部、财政部、辽宁省三方共建高校,入选2011计划、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学校拥有财政学、产业经济学、会计学、数量经济学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学术和业界的知名度都不错,分数也相对于其他财经院校低一些,性价比很高!希望以上介绍,可以在高考填报志愿、考研选择学校的时候作为一个参考意见发挥它的作用。对于学生家长来说,也可以通过这篇文章的了解,给子女填报志愿时提供参考意见。本期【中国大学教育】就要结束了,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一起交流、讨论、学习。同样希望大家可以把有用的文章转发、收藏起来,以后没准有用哦!

几死

「申请商科必看」2020年度全球MBA百强、金融学硕士排名出炉了!

《金融时报》是国际性大开型报章,公信力享誉全球,是英国金融资本的晴雨表。最近,经过20项数据的考核评估,《金融时报》发布了最新2020年度“全球金融学硕士排名”和“全日制MBA全球百强”。金融时报的排名偏向于“毕业后薪酬”、“薪酬提升”等标准,是商科专业同学选校时的重要参考。此次参与金融硕士排名的共84所院校,全球范围内总计有55家商学院的金融硕士课程上榜。所有参与金融时报商学院的排名的商学院必须获得AACBS认证或者Equis认证,必须开设4年以上的课程而且首届毕业生必须已毕业3年以上。《金融时报》全球MBA项目排名共有20项不同的指标,占比最大的两个权重分别是: 毕业生三年后的平均薪资20%, 攻读MBA前后的薪资涨幅20%。该排名侧重于对校友职业发展水平、商学院的国际化水平和科研能力的考量。排名指标包含:薪资、薪资涨幅、物有所值、事业上取得的进步、目标实现度、就业服务、三个月内就业率、女教员和女学生的比例、女性委员会成员、外籍教员顾问、国际学生、博士教员、国际流动性、国际课程体验、语言、课程长度等2020年度入围十强的商学院和去年基本相同,哈佛商学院、宾大沃顿商学院、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位列前五,美国的麻省理工,哥伦比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也顺利进入前十。全球MBA排名TOP60全球金融硕士(Masters in Finance Pre-experience 2020)项目排名分为两类:需要工作经验(Post-experience)和无需工作经验(Pre-experience)。排名指标商科排名考量的指标更加多样化,评估维度极为全面,包括毕业生职业发展、学校情况、国际化经历和学术研究以及附加项等4个大类的20项指标。需要工作经验(Post-experience)有工作经验榜单中,伦敦商学院占据了榜首,贾奇商学院紧随其后,新加坡管理大学的Lee Kong Chian School of Business位于第三名,|前三甲毕业三年后的校友平均薪资超过130,000美元。无需工作经验(Pre-experience)在前十名的院校中,法国占据5所,瑞士1所,意大1所,英国2所,美国1所。巴黎高等商学院HEC的金融硕士课程毕业生起薪最高,毕业三年薪水增幅比也是最高。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商学院和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分别位列第9和第10名。中国院校今年共有4所院校上榜,其中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排名全球第11,亚洲第1,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全球第15。所以不管你是申请美国商科专业还是英国商科专业,有了这个排名,就知道自己从业后的基本待遇标准啦,如果是申请金融专业的同学,就可以根据自己有无工作经验选择最适合的学校了。

源源而来

2020金融学考研院校热度排行:武大2,北大4,上财7,清华20

2020金融学考研院校热度排行:武大2,北大4,上财7,清华20金融学是近几年在财经院校比较热的一门专业,对口专业部分的就业生优厚的薪金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让越来越多的考生趋之若鹜。金融学毕业生就业面非常的宽,一般有这么几类:首先,银行。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政策类银行,都是非常不不错的选择,尤其是四大国行,虽然收入可能不如投行,但是胜在稳定。其次,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保险经纪公司等,这类型的公司其实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一般来说虽然辛苦,但是薪金待遇会比较优厚。金融学专业考研院校当然金融学考公务员也是非常好的。如果能进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小编相信你之后的工作和生活会有一个质的改变;就算没有进入这些核心机构,在一些财政、审计、海关部门等也是很不错的选择。如果你不喜欢在企事业单位,在高校当个老师也是可以的,一年两大假,福利待遇不要太好。当然还有很多相关的职位,这边就不一一说明了。武汉大学除了现有的一些岗位,现在在市场上还是缺乏一些复合型的金融人才的,比如高级管理人才、精通外语、法律、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有国际金融经营理念和从业经验的金融人才;这也说明一个问题,专才会吃香,但是如果你能身兼多能,前景会更好。北大金融就业确实来说算是很不错的,但是因为考生越来越多,报考难度逐年增加,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财经类、985、211类的学校更是难上加难,如果要确定考相关的研究生,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英语和数学的基础一定要打牢。如果觉得金融学难的话,其实也可以选择应用经济学下设的其他专业,或者是保险硕士、税务硕士、资产评估硕士等经济类的专硕。2020年金融学考研院校热度榜情况如下,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进行报考。清华大学2020金融学考研院校分了两大类,第一类的高校有14所,都是5星级的,最好的前三高校是人大、武大与南开三所人文社科类强校,北大、厦大位于第四五位;后五位中,六七八位是三所财经类院校,分别是央财、上财与西南财大,前10的最后两位是复旦与中南财大。金融学2020考研院校热度排行四星级别的财经类考研院校有39所,多以文科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为主,也有部分理工类院校,文科类的比如南大、西北大学等,综合类的如吉大、川大等,理工类的如清华、西交、华科等,还有很多省级的财经类院校,如江财、天财等,以上就是2020金融类考研院校热度排行,大家对此怎么看?

秋本

2018年金融学专业大学排名重磅出炉,第一名不是北大,你们服不服

话说高考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包括报志愿也过去了一段时间,估计现在是专科征集志愿的报考时间,估计很多小伙伴都拿到了自己心目中的通知书,已经准备着去理想的殿堂去学习,去深造,去实现人生的价值,今天的小编就来给大家说说金融学的问题。金融学专业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专业,毕业之后可以去银行,当然就业率相对比较高,就业面相对比较广,估计很多小伙伴会把这个专业作为自己的意向专业,这个专业具体怎么样呢?2008年金融学专业大学排名又是怎样的?两个小伙伴都不知道吧,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说说,在大家看完之后一定会有所收获.2018年金融学专业大学排名名次学校名称专业层次所在地区1清华大学世界知名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北京2北京大学世界知名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北京3复旦大学世界知名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上海4南开大学世界知名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天津5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知名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北京6中央财经大学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北京7西南财经大学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四川8武汉大学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湖北9中山大学世界知名、中国一流专业广东10上海财经大学世界知名、中国一流专业上海1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世界知名、中国一流专业北京12东北财经大学世界知名、中国一流专业辽宁13厦门大学世界知名、中国一流专业福建1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世界知名、中国一流专业湖北15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世界知名、中国一流专业北京

秘鲁版

最新!全国金融实力排行榜(名单)

地区比拼话题近年备受瞩目,而要想在区域竞争中胜出,金融资源的占有颇为重要。新财富区域金融力排行榜,尝试通过金融实力这一视角,解析中国31个省份的竞争能力和态势。我们的排名显示,31个省份的金融实力显著不平衡,其大致可分成四个梯队:主要金融中心和金融交易市场所在地的广东、上海、北京处于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的江苏、浙江、山东、四川、天津、湖北、福建7个省市具备一定实力,却与第一梯队有一定差距;其他占据中国大半个江山的东北、中部、西部地区的21个省份,金融实力均处于较低水平。同时,金融资源高度集中在广东、上海和北京三地,使得大多数省份银行“一叶独大”,证券期货、基金业发展严重不足,金融结构存在失衡。由于全国性金融中心不可能遍地开花,金融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意味着中国需要建设多个不同层次、功能互补的区域金融中心,金融力得分较高的江苏、浙江、四川、天津等地,可以通过差异化布局,逐鹿其间,提升竞争力排位。近年积极布局互联网金融和科技金融的江苏和浙江,经验值得参考。尤其是浙江依托杭州活跃的互联网创业氛围和众多互联网金融企业,已形成以蚂蚁金服为龙头,恒生电子、同花顺、连连支付等金融科技企业齐头并进的格局,站稳金融力“准一线”地位。从排名看,在反映上市公司实力的“资本化程度”这一维度上,除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之外的省市,均得分较低,但空间显著。上市公司的数量和市值已经是城市竞争的重要维度,如何善用金融工具、善用资本市场,各省大有可为。而有11个省市在金融、保险业GDP占地区GDP比重这一指标上的得分,高于区域金融实力位于榜首的广东,也反映了早前经济脱实向虚下,部分地区或有过度金融化之忧。地方政府如果忽视当地产业承载能力,过度热衷发展金融业,可能会带来资源配置不当,挤出具有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虽然金融对产业升级推动意义重大,然而其发展仍需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基础。经济地理的变迁,让中国的城市格局不断发生变化。近年来,地区竞争力话题备受瞩目,“一线城市”、“准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二线强”、“二线弱”等概念层出不穷。一线城市努力守成的同时,“新一线”和二线城市则努力直追甚至发起反超之势。特别是近两年,城市之间掀起了一波波的“抢人大战”,送钱、送房、送户口,简化各类手续办理流程,都在想尽办法招揽人才,这是一场事关城市未来的流量战争。抢人大战背后,其实是城市与城市间、省份与省份间的竞逐。要想在城市竞争中胜出,金融资源的占有更为重要。对于地区经济,有人将资本比作血液,实体产业比作躯干,金融中心则为心脏,源源不断把血液输送到全区域的各个器官,支撑其运行和发展。地区之间的资金流向,最终影响到一地的GDP和财富增长。中国地域辽阔,由于空间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地方金融政策、金融资源配置方式、金融市场发育程度、金融主体行为等差异,各区域的金融实力呈现出显著差异。那么,31个省市的金融实力如何,差异有多大,优劣势与空间何在?哪些因素影响城市的金融竞争力?在金融与产业之间关系日益紧密、资本市场成为区域博弈新的竞技场的背景下,哪些地区善于借力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在发展中获得强大的推动力?新财富尝试从31个省市区公开发布的经济数据出发,选取了宏观经济实力、金融业发展程度、金融机构实力、融资能力、地区资本化程度、民间资本活跃度六个维度,根据其下的16个二级指标,测算中国31个省市区的金融实力。根据31个省市区的金融实力总得分,我们得到了“中国区域金融力排行榜”榜单,希望这一榜单能够帮助各个地区发掘提升区域金融实力的密码。01六大维度16个指标评估31省市的金融实力排名的六个维度中,“宏观经济实力”得分由地区生产总值这一指标计算而来;“金融业发展程度”这一维度下设金融、保险业GDP及金融、保险业GDP占地区GDP的比重两个指标,得分由这两个指标计算而来;金融机构实力由包括银行、证券、公募基金的金融机构法人数及其所掌握的资产总额计算而来;“融资能力”这一维度上的得分由地区社会融资规模计算而来;“资本化程度”得分则是由地区的A股上市公司数量、总市值、2017年度新增上市公司数量、新三板挂牌公司数量四个指标计算而来;“民间资本活跃度”的得分由2018新财富500富人榜的地区上榜富人数及上榜者财富总额计算而来。六个维度下的16个指标全部采用由万得(Wind)提取的31个省市区2017年度统计数据,经过标准化后按照一定的权重进行加权计算。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榜单,充分体现了区域金融实力的马太效应(表1)。表1:新财富中国区域金融力排行02区域金融实力呈马太效应在31个省市区中,广东、上海、北京3个省市以金融实力上的绝对优势位列榜单前三名,无论是从7.39分、6.63分、6.05分的总得分,还是从六个维度的分项得分数据来看,这三地都以压倒性的差距碾压全国其他省市。这3个省市也是中国的绝对一线省市,经济最为发达,我们暂且称之为一线组团。第二梯队,以金融实力总得分低于5分、高于2.9分为分割线,包含江苏、浙江、山东、四川、天津、湖北、福建7个省市,排名依次从4到10。这7个省市区,除四川和湖北外,基本都位于中国东部地区,我们且称之为东部组团。江苏和浙江分别以金融实力总得分4.86分和4.36分位列第4和5名,处于第二梯队的头部;山东、四川、天津、湖北、福建5个省市的总得分在3分左右,已经与第一梯队的广东、上海、北京构成一定的差距,总得分不足它们的1/2。第三梯队,总得分以2.2-2.9分为分割线,包括河南、河北、辽宁、重庆、安徽、湖南、山西、陕西、云南、广西和江西11个省份。这11个省份,除辽宁、河北外,基本位于中部和西南地区,我们称之为西南-中部组团,它们的金融实力总得分均在3分以下,区域之间的差异较小,仅有0.5分。其中,河南、河北、辽宁位居本梯队的前三甲,得分均高于2.7分。第四梯队,金融实力总得分低于2.2分的省份,由内蒙古、青海、贵州、甘肃、黑龙江、新疆、宁夏、西藏、海南和吉林组成。这10个省市,除海南外,基本都位于西部和东北,我们暂且称之为东北-西部组团。它们之间的总得分只相差0.2分,介于2.17分和1.9分之间,均处于底部水平。纵观整个榜单,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区域金融实力显著不平衡,呈现金融资源的分布向领先金融中心集中的态势,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突出。四个梯队中,处于第一梯队的广东、上海、北京拥有金融领域的绝对竞争力,也是中国主要的金融中心和金融交易市场所在地。第二梯队的东部组团,由于先天的地理优势,也具备一定的金融实力,却与第一梯队已然形成一定的差距。而占据中国大半个江山的东北、中部、西部地区,21个省市区的金融实力均处于较低的水平,与第一、第二梯队差距显著,两个梯队的金融实力得分差距也仅在1分以内。中国区域金融差异也引起了政商学界各方的关注,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之一是中国区域金融差距先缩小后扩大。金雪军、田霖(2004)通过计算1978—2003年东部与中西部金融相关比率的差距发现,1978-1984年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在不断扩大,1984-1994年这一差距趋于缩小,1994-2003年又呈现逐步扩大的态势。还有学者重点分析了区域资金流动、金融资源配置失衡与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关系。郭金龙、王宏伟(2003)通过对1990-1999年数据的计量分析,认为区域间资本流动是形成区域间经济差距的重要原因。门洪亮、李舒(2004)运用计量模型分析了资本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化与国家区域投资政策的倾斜方向、倾斜力度的变化以及资本流动的方向高度一致。而从新财富的榜单也可以发现,区域金融实力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高度相关。竞争力处于第一、第二梯队的省市区,也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金融和经济高度相连,对于难以晋身金融中心的地区,如何借力资本市场等金融资源,提升区域金融竞争力,成为题中之义。03三大金融中心比拼:广东为什么超越北京、上海?北京、上海、广东,谁是中国的“金融之都”?虽然在教科书上,上海被定义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但是,北京拥有更多的金融机构和大企业总部,更庞大的金融资产规模;坐拥广深两大金融重镇的广东,近年则在民营金融、普惠金融和跨境人民币结算、资产证券化等创新领域优势突出……2018年9月,由英国智库Z/Yen集团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共同编制的第24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24)发布,内地有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青岛、天津、成都、杭州、大连9个城市进入榜单,中国金融中心整体性崛起势头强劲。其中,上北深广排名均较上期提升,且均进入“全球金融中心20强”。在新财富的榜单中,北京、上海和广东的竞争也非常激烈,金融实力得分差距非常小,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优劣势也各异。广东以总得分7.39分,成为最具金融实力的省份,虽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分项来看,除在“金融业发展程度”这个维度上,广东的5.65得分低于上海的8.11分和北京的7.49分,在宏观经济实力、金融机构实力、融资能力、资本化程度和民间资本活跃度5个维度上,广东均高于上海和北京(图1)。图1:广东、上海、北京金融实力对比数据来源:Wind、新财富从金融实力对比来看,广东、上海、北京各具优势。位于榜单第二名的上海,显著优势在于“金融业发展程度”和“金融机构实力”。尤其在“金融业发展程度”这一维度上,上海遥遥领先。2017年度,上海的金融、保险业GDP为5330.54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高达17.4%;如果单以这一项指标来衡量,上海当之无愧是全国最具金融特征的城市。同时,上海在“金融机构实力”这一维度上的得分也高达10.39分,仅次于广东的11.5分,远高于全国其他省市。上海不仅拥有非常发达的银行业,在证券机构,特别是公募基金的数量和资产总额上也具有绝对优势。根据Wind数据,2017年度,上海拥有银行类法人机构207个,券商法人数17个,公募基金法人机构数达57个。全国近一半的公募基金法人机构落户于上海。同时,上海已经初步建成由证券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等构成的比较健全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是中国最大的证券、保险、期货、外汇和黄金交易市场。正是由于拥有健全的金融市场体系,上海在“融资能力”这一维度上,也显著高于全国中位数水平,得分4.27分。2017年度,上海的社会融资规模达11748.36亿元,仅次于广东和江苏。从社会融资规模的结构来看,上海在股票市场、信托贷款的融资规模上表现出了较强的优势,而这也正是得益于上海拥有全国两大证券交易所之一的上海证券交易所。而伴随科创板落户上交所,上海在融资层面的竞争力可望进一步强化。除此之外,在“资本化程度”、“民间资本活跃度”指标上,上海也显著高于全国中位数水平。截至2017年底,上海拥有275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56543.6亿元。金融业极具创富能力,在“民间资本活跃度”这一维度上,上海凭借2500万的常住人口,在2018年新财富500富人榜中,占有62席,上榜者财富总额达10941.6亿元。然而,上海的相对劣势在于“宏观经济实力”这一维度,得分为3.15分,仅高于全国中位数得分0.5分。位于榜单第三名的北京,在“金融业发展程度”、“资本化程度”和“金融机构实力”三个维度上都具有较大优势。北京的“金融业发展程度”得分7.49分,仅次于上海,显著高于广东。2017年,北京的金融、保险业GDP达4655.37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也高达16.62%。同时,北京的“资本化程度”得分高达5.86分,与广东不相上下。截至2017年底,北京拥有308家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达170682.32亿元。虽然在上市公司数量上,北京比第一名的广东少261家,但是,北京的上市公司总市值却比第二名的广东高出63350.73亿元,这个体量甚至比除广东外的各省市上市公司的总市值还高。高度发达的资本化程度也促使北京成为创富重地,北京在“民间资本活跃度”这一指标上的得分为5.41分,仅次于广东。从新财富500富人榜的数据看,北京上榜富人达85人,其财富总额也高达17337.4亿元,体现了北京核心的资本圈层资源、优裕的高端人力资源以及活跃的创业氛围对民营企业的引力。北京在上市公司总市值指标上的绝对优势,源于总部经济优势,而这也是北京在金融实力上的“王炸”。无论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类机构,还是以“一行三会”为代表的金融监管类机构,总部均设定在北京。此外,以央企为代表的大部分超大型企业总部也都设立在北京。这些重磅机构为北京带来了政策、信息和总量优势。总部优势,也使得北京在“金融机构实力”上的得分高达8.08分。与广东和上海相比,北京的“融资能力”是短板,这一维度上的得分仅为3.53分,与广东的6.46分和上海的4.27分存在一定差距。2017年度,北京的社会融资规模为8255.26亿元,同比递减38.6%。与广东、上海相比,北京由于没有完整的金融市场体系,作为全国性金融交易市场的新三板活跃度欠佳,因此在融资规模上稍逊。再来看排名第一的广东。在本次排名的六个维度中,广东在宏观经济实力、融资能力、资本化程度、民间资本活跃度、金融机构实力五个维度上,均位列第一。在“融资能力”上,广东以2017年度22091.26亿元的社会融资规模,遥遥领先于全国其他省市区,得分6.46分,在人民币贷款、信托贷款、股票市场融资方面都具备优势。广东拥有深圳、广州两大金融强市,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存在,使之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方面也具备相对优势。在“金融机构实力”维度上,广东的得分最高,为11.5分。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广东拥有银行类法人机构数219家,根据Wind统计的券商法人所在地数据,广东拥有券商法人数量达27家,公募基金数量达34家,省内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也位于31个省市的首位。深圳和广州不仅各自聚集了一批国内知名的金融机构,同时,广东毗邻香港这一国际金融中心,坐享得天独厚的外溢优势。在“资本化程度”上,广东拥有A股上市公司的数量最多,截至2017年年底,广东有569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10.73万亿元。资本市场助力财富创造,在2018新财富500富人榜中,广东上榜富人最多,一地贡献了113位富人,上榜者财富总额达28610.1亿元。同时,广东也是GDP大省,在“宏观经济实力”维度上,广东以2017年度89705.23亿元的GDP总量位列全国第一。然而,广东也有短板,在“金融业发展程度”这一维度上,广东落后于北京和上海,得分5.63分,甚至比榜单中第四名的江苏还要稍低。虽然2017年度,广东的金融、保险业GDP以6853.01亿元的总量位列全国第一,但是金融、保险业占全省GDP的比重为7.64%,不足上海和北京的1/2,也低于全国水平的7.95%。正是金融业增加值对地区经济的贡献不高,以至于广东金融业面临“大而不强”的局面。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7)》经济篇中提出,阻碍广东建设金融强省的重要原因,是金融机构发展不平衡、两大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不平衡、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虽然广东深圳、上海和北京作为三大全国性金融中心已经得到广泛认同,且其各具竞争优势,但也存在着不足。北京是全国性的银行中心、金融监管和决策中心,汇聚多数金融机构总部和央企总部,具有强大的经济辐射力和商业影响力;然而中国绝大部分的金融市场集中在上海和深圳两地,北京没有形成完整的金融市场体系。与北京和广东相比,上海金融中心的特征最为明显,无论是在金融业增加值、金融机构实力方面,还是金融市场和金融生态上,上海的优势都较为明显。但在“资本化程度”和“民间资本活跃度”这两项指标上,上海落后于北京和广东。在现代城市竞争中,上市公司的数量和市值是非常关键的一项指标。然而,有“买办”历史的上海,创业精神和对试错的容忍度相对欠缺,在商业和金融创新上存在短板,金融、地产对科技创新的挤出效应较为明显,以至于关于“上海为什么出不了阿里巴巴”的讨论,至今仍未结束。然而,科技与金融正在主导全球经济,占据全球价值链的主要部分。全球城市的格局也在因此发生变化,一些老牌的全球中心,有的地位在下降,有的也在转型。像纽约不再仅仅是金融中心,也在向科技创新中心转变,纽约科技创新领域的从业人员数量以及科技、创意产业的增速在大幅提升。也就是说,未来的全球性城市将既是金融的中心,也是科技创新的中心。而上海相对于北京和广东深圳,在科技创新上稍弱,未来,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纳入国家战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和科创板的落户,上海能不能突破短板,巩固全国性金融中心的地位?广东,中国经济第一大省。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意志,广东的地位更显重要。广东经济最显著的特征,是民营经济发达。广东拥有上市公司的数量最多,广州、深圳长期是中国经济总量第三、第四的城市,其中,广州是华南地区的门户,而深圳则是中国民营经济和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城市。而自1990年深交所开业,深圳成为中国的三大金融中心之一,拥有了配置全国性资源的能力,宽松的创业氛围下也孕育出平安、招商等大型综合性产融结合的巨头。如今,深圳连年成为新增上市公司最多的城市,金融业增加值以及和金融业相关的法律、会计、咨询等服务人员的就业规模,也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金融服务业“金领”集聚地。尽管当前三地处于互相竞争状态,颇有鼎立之势,然而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需要多个金融中心支持不同区域的发展。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以及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中,广东、上海和北京三地正好可以各展所长,尽量弥补当前的不足,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崛起的三驾马车,打造可与纽约、伦敦比肩的金融中心体系。04第二梯队:江苏、浙江领先,站稳“准一线”金融实力处于第二梯队的东部组团共有7个省市,其中江苏和浙江得分均在4.3分以上,处于本榜单第四和第五名的位置,在第二梯队中具有绝对优势。图2:江苏、浙江金融实力对比数据来源:Wind、新财富同处长三角的浙江和江苏,地理位置相近,经济都很活跃,文化观念趋同,外部资源相对整齐,围绕着两省之间的比拼和“掐架”从未间断。改革开放后,两省也各自衍生出具有标本意义的发展模式,比如以集体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苏南模式,民营经济最为抢眼的温州模式。而在新财富的金融力榜单中,这两个相邻省份各具优势,且在各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全国中位数水平(图2)。江苏省在金融业发展程度、融资能力、宏观经济实力上具备显著优势,而浙江省在金融机构实力、民间资本活跃度和资本化程度上占优。其中,在“金融业发展程度”的得分上,江苏省高出浙江省2.2分。2017年度,江苏省的金融、保险业GDP为6783.87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7.9%。在金融、保险业GDP的总量上,江苏省仅次于广东省,在31个省市中排名第二,相当于浙江省的近2倍水平。浙江省2017年的金融、保险业GDP总量为3533.0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6.82%。在“融资能力”的得分上,江苏省高于浙江省0.4分,仅次于广东。2017年度,江苏省的社会融资总规模达到15243.53亿元,从社会融资规模构成上看,其在人民币贷款和企业债券上具备优势。浙江省2017年度的社会融资规模达13330.96亿元,虽然低于广东和江苏,但是表现出了较强的增长力,2017年同比增长78.9%,融资结构较为多元,在信托贷款、企业债券和股票市场上都表现出了较强的能力。在“宏观经济实力”这一维度上,江苏省同样领先。2017年度,江苏GDP达85869.76亿元,仅次于广东,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浙江省的GDP为51768.26亿元,在全国范围内,低于广东、江苏和山东。然而,浙江省在“金融机构实力”上表现出了较强的实力,得分5.05分。据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浙江省银行业法人机构数达24.61万家,且有3家券商和5家公募基金的总部于此设立。江苏省则稍逊,拥有银行类法人机构801家,及6家券商,省内没有公募基金法人机构。不过,近年来,江苏省新金融发展迅速,积极布局互联网金融和科技金融,当金融碰上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或许能为江苏省迸发出较大的潜力。在“资本化程度”这一指标上,浙江也稍稍领先于江苏。截至2017年度,浙江省拥有414家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达47259.91亿元。仅2017年,就新增了87 家上市公司,平均两个交易日有一家浙企IPO。江苏省在A股上市公司数量和总市值上,都稍逊。截至2017年年底,江苏A股上市公司的数量为381家,总市值达39903.67亿元,2017年度新增上市公司65家。在“民间资本活跃度”这一指标上,浙江高于江苏1.1分。论创富能力,浙江省更胜一筹。在2018年新财富500富人榜上,浙江省拥有58位富人,上榜者财富总额达12232.2亿元,甚至高于上海。江苏省则跌出了创富第一梯队,上榜富人32位,上榜者财富总额为4802.5亿元,与浙江存在一定的差距。在金融实力上,江苏和浙江各具优势,然而由于江苏省在优势领域上更为突出,金融实力总得分高于浙江省0.5分。不过,由于两省各自的资源优势、政策条件都较好,未来在金融实力上,或许还会有一番较量。在第二梯队中,除去具有领先优势的江苏和浙江,山东、四川、天津、湖北和福建的总得分差距在缩小,从最高得分山东的3.32分到福建的2.89分,相距仅有0.43分。在各个分维度上,各省份之间也有自己的相对优势和劣势。不过,虽然这5个省市的金融实力总得分均在全国31个省市的中位数水平以上,但在五个维度上,有省市的得分却接近甚至低于中位数水平。图3:山东、四川、天津、湖北、福建金融实力对比数据来源:Wind、新财富从金融实力对比图来看,在此次总榜单中排行第六的山东,与其他四个省市相比,在宏观经济实力、融资能力、资本化程度和民间资本活跃度四个维度上具有竞争优势(图3)。特别是宏观经济实力,远远领先于其他四个省市,宏观经济实力得分仅次于广东、江苏,2017年,山东省的地区生产总值高达72634.15亿元。在“融资能力”上,山东省得分3.58分,与北京在此项上的得分持平,2017年度,山东省的社会融资规模为8497.65亿元,同比增长2.23%。在“资本化程度”上,截至2017年年底,山东省A股上市公司的数量为193家,总市值达21264.77亿元,2017年新增25家上市公司。相对较高的资本化程度,也使得“民间资本活跃度”这一指标上,山东领先于其他四个省市,据2018新财富500富人榜,山东省有23位富人上榜,其财富总额为3079.1亿元。虽然山东省在“金融机构实力”这一指标上,得分2.87分,仅次于五个省市中的天津,然而天津、山东也是中国地区“金融机构实力”的分水岭。自山东后,其他省市的金融机构实力得分均低于3分,说明中国金融机构(特别是证券、基金)高度集中在广东、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几个竞争力强的省市。在大多数省份,银行业“一叶独大”,证券期货、基金业发展严重不足,金融结构存在失衡。然而,山东省的金融实力也有短板,在“金融业发展程度”维度上的得分仅为2.95分。作为GDP大省,2017年度,山东省的金融、保险业GDP为3651.56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5.03%,比全国水平低近3个百分点。作为中国西南中心的四川省,在本次榜单中排行第七,是唯一一个闯入第二梯队东部组团的西部城市。四川省在“金融业发展程度”和“融资能力”上的得分较高,分别为3.95分和3.34分。2017年度,四川省金融、保险业的GDP为3203.27亿元,金融、保险业占GDP的比重为8.66%。2017年度,四川省社会融资规模也达7390.84亿元,同比增长11.12%。而四川省的相对弱势在“资本化程度”、“民间资本活跃度”和“金融机构实力”上,三个指标的得分均低于3分。截至2017年底,四川省拥有115家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达15081.1亿元;相应地,在2018新财富500富人榜上,四川省上榜富人11个,上榜者财富总额为1743.7亿元。身为老牌直辖市的天津,在本榜单中排名第8,其金融竞争力主要表现在“金融业发展程度”这一维度上,得分为3.89分,在第二梯队的东部组合中,仅低于江苏的5.64分和四川的3.95分。2017年,天津的金融、保险业GDP为1951.75亿元,金融业占GDP的比重高达10.52%,比全国水平高出2.57%。天津的金融业发展程度较高,但在“宏观经济实力”、“融资能力”和“资本化程度”三个维度的得分却在第二梯队中垫底。中部龙头湖北省排名第9,是第二梯队中唯一的中部城市,其相对优势在于宏观经济实力及融资能力,得分分别为3.37分和3.32分。2017年度,湖北省的地区生产总值达35478.09亿元,高于金融实力排名在其之前的天津;得分同样比天津高的还有“融资能力”,2017年,湖北省的社会融资规模为7280.94亿元,与金融竞争力排名第7的四川省持平。然而,湖北省金融竞争力的硬伤在于“金融机构实力”,得分仅有2.31分,与排在其后的福建省相差0.6分。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之下,湖北能否提升金融力,且拭目以待。福建省排名第10,在东部沿海各省中名次最低。其显著优势在“金融机构实力”、“民间资本活跃度”和“资本化程度”三个指标上。其中,“金融机构实力”得分2.98分,根据Wind统计数据,福建省拥有银行类法人机构137家,券商法人数3家,公募基金法人机构3家,是除开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五个金融机构重地外,金融机构实力最强的省份。在“民间资本活跃度”上,福建省得分3.21分,根据2018新财富500富人榜数据,福建省上榜富人22位,上榜者财富总额达4344.4亿元。福建省的资本化程度也较高,截至2017年年底,福建A股上市公司数量达129家,总市值达16725.02亿元。然而福建省的劣势在于“金融业发展程度”,此维度垫底第二梯队。2017年度,福建省金融、保险业GDP为2055.53亿元,不仅总量相对较低,占地区GDP的比重也只有6.39%。05第三梯队:重庆的金融发展程度高,河北的融资能力强处于金融竞争力排行榜第三梯队的西南-中部组团,共有11个省市,其金融竞争力总得分差距较小,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不过在六个分维度上,有表现较为亮眼的省市(图4)。图4:第三梯队西南-中部组团11个省市金融实力对比数据来源:Wind、新财富在“金融业发展程度”这一指标上,11个省市之间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其中,重庆、辽宁和山西三个省份的金融业发展程度相对较高,得分分别为3.4分、3.16分和2.84分。2017年度,重庆的金融、保险业GDP为1813.73亿元,金融业占地区GDP的比重高达9.34%;辽宁省的金融、保险业GDP为1964.58亿元,金融业占GDP的比重也达到8.39%;山西省的金融、保险业GDP为1320.05亿元,金融业占GDP的比重也达8.5%。然而,湖南、江西、陕西三个省份在这一维度上,得分均低于2分,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其中,湖南作为第三梯队的地区GDP大省,2017年度金融、保险业GDP却只有1610.31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4.75%,低于全国水平达3.2%。江西省也同样,2017年度金融、保险业GDP为1107.12亿元,占地区GDP的比重为5.53%,金融业GDP不仅总量低,占GDP的比重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陕西省2017年度金融、保险业的GDP为1300.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94%。在融资能力这一维度上,河北、安徽、河南、湖南则表现出了相对优势,得分均在3分之上。特别是在榜单中排名12位的河北省,融资能力得分为3.54分,高于浙江省,与山东省持平,在融资能力这个维度上,全国排名第六。2017年度,河北省社会融资规模达8346.38亿元,同比增长31.91%;安徽、河南省的社会融资规模也分别为7038.28亿元和6801.67亿元。在宏观经济实力这一指标上,第三梯队的11个省市之间也表现出了较大差异。有GDP相对大省河南、河北、湖南,得分均在3分以上,也有地区GDP稍弱的山西、云南、广西和重庆。11个省市在“资本化程度”、“民间资本活跃度”和“金融机构实力”这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差距不大,前两个维度的得分介于2.8分和2.5分之间,后一维度的得分差距也较小,从最高分的辽宁2.31分,到最低分的广西1.79分,相距也仅有0.5分,整体处于较低水平。而且,这11个省市金融机构实力的得分也大多来自于地区的银行业得分,证券、基金业的得分基本处于空白。06第四梯队:整体处于底部水平的10个省区处于金融竞争力排行榜第四梯队的东北-西部组团,共有10个省区。由于地理、资源、政策等原因,中国东北、西部地区的金融竞争力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均低于全国中位数水平。与前三个梯队对比可看出,第四梯队不仅整体在“宏观经济实力”上存在着差距,“金融业发展程度”、“融资能力”、“资本化程度”、“民间资本活跃度”、“金融机构实力”五个维度的差距更大(图5)。也就是说,相较于经济实力的差距,这10个省区在金融实力上与其他省份的差距更大。图5:第四梯队东北-西部组团10个省市金融实力对比数据来源:Wind、新财富虽然第四梯队的金融实力整体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是在不同维度上也有表现较为亮眼的省市。比如,青海、宁夏的“金融业发展程度”得分要显著高于其他省市,分别为2.93分和2.5分。2017年度,青海省的金融、保险业GDP为274.6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10.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多百分点;宁夏的金融、保险业增加值也达314.69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也达9.14%。贵州的融资能力也相对较强,得分2.63分。2017年度,贵州的社会融资规模总额为4045.67亿元,显著高于第四梯队的其他省市。相对应的,贵州省的“资本化程度”和“民间资本活跃度”得分也相对较高。截至2017年度,贵州省拥有27家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达11306.7亿元。根据2018新财富500富人榜榜单,贵州省上榜富人4个,上榜者财富总额为448.6亿元。当然,也有金融业给地区经济拖后腿的省市。位于榜单最后一名的吉林省,在“宏观经济实力”维度上的得分为2.44分,仅次于第四梯队的内蒙古和黑龙江,然而,在“金融业发展程度”这一维度上的得分却只有1.21分,低于梯队内得分最高的青海(2.93分)1.8分,以至于拉低其整体排名。2017年度,吉林的金融、保险业GDP为709.64亿元,但占全省GDP的比重却只有4.75%。同时,从图5可看出,“金融机构实力”这一维度,得分曲线收缩在雷达图的最里端,第四梯队10个省市的得分均处于较低水平,且得分差距也只有0.2分。与第三梯队类似,10个省市“金融机构实力”这一维度的得分也基本上都来自于银行业机构的得分,而在证券业、基金业上处于空白。07弱势省份如何提升金融力?通过“中国区域金融力排行榜”,我们发现,无论是从总得分,还是宏观经济实力、金融业发展程度、金融机构实力、融资能力、地区资本化程度、民间资本活跃度六个维度的得分数据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的省份都要显著高于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特别是金融机构分布上,由于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高度集中在广东、上海、北京三地,使得东部和其他地区在金融实力上呈现强弱分化明显的“马太效应”。由于金融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金融中心不具有普遍性。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金融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意味着需要建设多个不同层次、功能互补的区域金融中心。其中,上海、北京、广东深圳集聚了优势金融资源,可以围绕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环渤海经济圈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国性金融中心。而其他有条件的城市,比如区域金融实力得分较高的江苏、浙江、四川、天津等,可以进行差异化竞争,选择与自身产业结构相适应的特色业务,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辐射周边省市。这方面先行一步的杭州,提升金融实力的经验值得参考。在区块链、大数据等高新技术不断应用于金融业,金融科技成为新一线城市重要发展契机的背景下,杭州依靠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积聚的优势,在《金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新金融”概念,拟到2020年把杭州建设成以互联网金融创新和财富(资产)管理为特色的全国一流新金融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目前,依托活跃的互联网创业氛围和众多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杭州已形成以蚂蚁金服为龙头,恒生电子、同花顺、连连支付等金融科技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利用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杭州未来在新金融服务方面或有弯道超车之势。在技术革命兴起的当下,区位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程度在减弱,把握技术的趋势,不仅带动了浙江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的发展,也让贵州在金融大数据业务上赢得先机,成为差异化发展的典范。地处西南山区的贵州,自2013年谋划发展大数据产业,经过5年的时间,“大数据”已成为地区的标签。而利用大数据的先发优势,贵州实施“引金入黔”工程,致力于构建大数据金融产业链,打造贵州金融城。目前贵州已引入了30余家银行、保险机构、102家新金融企业以及全国首个互联网金融特区、全国首个大数据交易所和全国首个众筹金融交易所的落户,以大数据为中心的金融产业链已经基本成型。在区域金融实力榜单中,贵州在“融资能力”和“民间资本活跃度”两个指标上已表现出了相对优势,随着贵州大数据金融中心的建设,金融实力排位有望进一步提升。而对于大部分省市而言,提升金融实力的根本,一是要用好金融工具,壮大本地区的实体经济;二是要善待民营企业,促进财富创造,并向资本转化。我们的榜单上加入了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地区资本化程度指标、包括新财富500富人榜在内的民间资本活跃度指标,正在于引导各地在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民企活力等大部分地区可行的方向上提升金融实力。在现代商业社会,上市公司的数量和市值已经是城市竞争的重要维度。而在反映上市公司实力的“资本化程度”这一维度上,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五个省市的得分远远领先,在如何善用金融工具、善用资本市场方面,其他省市大有空间。比如,四川成都确立了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目标,以科技金融、农村金融、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文化金融为重点发展方向,分别从加大对创投、私募股权投资的政策优惠力度,壮大创业天使投资基金规模;促进消费信贷模式创新;探索农村产权抵(质)押融资,设立乡村振兴发展基金;探索运用应收账款融资、动产质押融资等方式,推动企业从负债融资转向盘活资产融资;完善文化产业融资模式,积极运用永续债券、定向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服务当地的金融、农村、供应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从地区产业特色出发,借力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多种金融工具的组合,成为地区借力金融服务产业的选择。民营企业的活跃,对于提升地区资本层面的竞争力同样有拉动作用。民营企业不仅可以为当地贡献就业与GDP,企业家的一部分财富往往又会作为资本,主要投资于本地。广东、江苏、浙江的金融力晋级一线、准一线,一大原因在于改革开放40年以来民营企业活力满满,创造了金融需求与供给。在我们的榜单上,另一个指标数据,即“金融业发展程度”下的“金融、保险业GDP占地区GDP的比重”,也值得考究。除湖南和吉林2省外,余下29个省市的金融业增加值占比均超过了5%。其中,有11个省市这一指标上的得分高于位于榜首的广东(图6)。从中固然可见,地区的金融实力与金融业增加值并不能完全划等号,但也不乏当地金融业发展是否真正服务于本地实业的疑问。图6:11个省市的金融、保险业GDP占比超过广东数据来源:Wind、新财富对于上海、北京、天津、重庆、四川具有一定的金融实力和金融特征,致力于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省市,大力发展金融产业成为地区的支柱性产业,金融业增加值较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青海的金融保险业GDP占地区GDP的比重高达10.52%,宁夏也达9.14%,以及山西、西藏、辽宁的金融保险业GDP占地区GDP的比重也超过8%,令人欣喜之余,也需要引起警惕: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带动如何,是否存在过度金融化的风险?一般来讲,当一个产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以上,就会被称为支柱性产业。随着各省市金融业增加值占比的不断提升,也引发了外界对中国经济过度金融化的担忧。目前,通过税收制度、金融制度获取和控制金融资源,成为一些省市的优选路径。不过,地方政府如果为了繁荣金融业,通过补贴、减税等政策优惠,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到本地注册,虽然有可能带来金融业增加值的提升,却也可能会忽视当地环境承载能力,导致资源配置不当,挤出当地具有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同时,值得警惕的是,金融业过度发展可能会带来区域性系统风险。诺贝尔奖得主卢卡斯曾说过,金融随实体经济需求的引导而发展,当实体经济有需求时,金融就自然而然发展起来。虽然金融对城市发展的推动意义非常大,特别是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升级方面更是如此,然而,金融业不可能脱离实业的需求空转,区域金融应寻求适合自身产业布局和特色的方向,为实体经济服务。中国基金报

生生

2020全球最佳金融硕士排名出炉,法国包揽Top5,美国仅MIT进Top10

作为最受中国留学生欢迎的项目之一,金融一直是大家心目中的白月光。前几天,全球著名财经媒体、英国《金融时报》发布了备受瞩目的2020年全球金融硕士(MIF)排名。由于是全球金融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媒体之一,《金融时报》每年所发布的金融硕士排行榜都备受全球学术界及企业界关注。所有参与FT商学院的排名的商学院必须1、获得AACBS认证或者Equis认证;2、必须开设4年以上的课程;3、首届毕业生必须已毕业3年以上。这个排名分为两类:需要工作经验(Post-experience)及无需工作经验(Pre-experience)。参与无经验金融硕士排名的共79所学校,参与有经验金融硕士排名的共5所。该榜单评估维度极为全面,包括毕业生职业发展、学校情况、国际化经历和学术研究以及附加项等4个大类的20项指标。需要工作经验需要工作经验榜单中,上榜的3所院校里伦敦商学院占据了榜首,贾奇商学院紧随其后,毕业三年后的校友平均薪资都超过了130,000美元。无需工作经验Top10院校名单在前十名的院校中,法国包揽了前5名,瑞士上榜1所,意大1所,英国2所,美国1所。第一名由巴黎高等商学院HEC再次获得,HEC的金融硕士课程自2017年以来一直蝉联榜首,HEC的毕业生起薪最高,毕业三年薪水增幅比也是最高,所以HEC被誉为是金融学子职业发展的最佳选择。英国方面两所院校入围前10,帝国理工大学商学院和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分别位列第9和第10名,其中牛津大学上升2名挤进前10。值得注意的是,在QS商学院学科排名中一直都强势占据前三的MIT斯隆商学院在此次排名中下降至第八位,为历史最低排位。2020年全球金融硕士(MIF)排名整体榜单在上榜的55所世界大学商学院中,有13所来自英国(上榜学校最多的国家)、8所来自美国、6所来自法国、4所来自中国。英国高校方面,帝国理工学院力压牛津成为全球第9,英国第1;牛津大学紧随其后,位列第10;华威大学位列第11;爱丁堡大学商学院被雷丁大学亨利商学院反超,亨利商学院上升5名进步很大排在爱丁堡大学商学院前面;巴斯大学管理学院直接就是坐火箭似的从第54名跳到第39名。其他入围榜单的还有伦敦大学学院卡斯商学院(24)、兰卡斯特大学管理学院(43)、杜伦大学商学院(49)、埃克塞特大学商学院(51)、思克莱德大学商学院(52)、诺丁汉大学商学院(55)、格拉斯哥大学亚当斯密商学院(55)。真可谓是“学金融,来英国!”这种广受认可的说法真的是实至名归啊!帝国理工大学官方网站还直接第一时间报道了其金融硕士综合排名英国第一的消息!大家更关心的可能是毕业后的薪资水平。根据这份榜单,毕业三年后平均年薪超过6万美元(约42万人民币)的英国商学院有牛津赛德、帝国理工、华威WBS、伦敦大学城市学院Cass、爱丁堡(雷丁的亨利商学院就差一点)(指标较多,表格较大,需放大查看)中国高校方面,3所院校进入Top20。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高金)蝉联亚洲第一,但是之前前十的位置被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替代,位列全球第13位,打破了连续5年飞跃的神话;清华大学位列第15位,其中毕业生平均薪资仅次于HEC,排名第二,达146,562美元。;北大光华学院排名第17;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在所有商学院中上升最快,前进了19名,位列第30名。排名参考标准其多达17项的评价指标,从2个关键领域来全方位评估一个金融硕士项目的综合实力。一是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情况,共关联7项指标,占比约58%,其中包含校友平均工资权重20%,薪水增长10%,金钱价值、雇佣情况等,数据来自于对各项目毕业3年后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二是商学院及其金融课程的综合实力,关联10项指标,权重占比42%,包含国际师生占比,女性师生占比以及课程体验等,数据则来自于针对商学院的问卷调查。Top3英国商学院介绍帝国理工学院商学院帝国理工大学商学院是一所教学与研究水平一流的商学院,在整个英国乃至世界上都很有名望。开设的课程具有广泛性,挑战性,为学生将来职业提供了选择性,也为社会上的公私企业培养了无数优秀的管理人才,一直与国内外的知名企业,机构保持良好的工作联系。帝国理工商学院共设置三个院系,分别是金融系、创新与创业系和管理系,每个院系下面设有多个专业,涵盖了会计、经济、金融、营销、管理等各个领域。学院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和实习机会,而且就业情况较好。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建立时间只有20来年,但是背靠牛津大学800年的悠久历史和学科特长,这个年轻的商学院将教学与研究重点放在了“创业”上,为学员提供的创业技巧和人脉支持,每年推出上百个与创业相关的管理实践活动,被《哈佛商业评论》誉为欧洲发展最快的商学院。 只有20来年历史的赛德商学院,已经与牛津大学其他历史悠久的学院建立了教学研究上的密切关系。因此,该商学院的学生不但有机会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业管理者,还可以与牛津大学人类学、经济学、国际关系、法律、政治和心理学等学科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接触。华威商学院华威商学院,简称WBS,是英国顶尖高等学府华威大学旗下的商学院 ,也是英国首家获得EQUIS、AMBA和AACSB三重认证的商学院。作为一所年轻但实力强劲且表现卓越的国际化教研机构,WBS被誉为英国最顶尖的商学院之一 。华威商学院开设的一系列本科与研究生专业在各大主流排行榜中均高居英国前3甲,如:会计与金融、纯金融、商务研究、商业分析、市场营销战略以及管理学等。华威商学院是世界九大投资银行与其他顶级企业的“Target school”,每年为管理咨询与金融投资领域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金融硕士是大家最常申请的专业之一,而《金融时报》的2020全球金融硕士排名只是其中一个参考指标。无论是这次的FT排名,还是说更综合的QS排名,我们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说到教学、专业、毕业之后的认可度,还是实实在在的“钱途”,欧洲院校的实力都不容小觑,中国内地的教育也在飞速发展。不过蒙圈儿还是建议大家,排名只是参考,大家还需要根据自己的个人成绩、实习背景、外语能力、地理位置、职业发展前景、校友网络及国内认可度等等因素去进行学校筛选。理性看待排名,结合自身的情况,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才是最重要的。内容来源:Financial Times网站

班纳路

金融学术影响力排名:中国13所进入世界50强,清华国内第一

近日,知名大学排名机构Quacquarelli Symonds(Quacquarelli Symonds,简称QS)发布了世界大学会计金融排名统计数据,其中京领对H指数指标进行了分析。h-index又称为h指数或h因子(h-factor),是一种评价学术成就的新方法。h代表“高引用次数”(high citations),一名科研人员的h指数是指他至多有h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h次。h指数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一个人的学术成就。一个人的h指数越高,则表明他的论文影响力越大。在榜单中,宾夕法尼亚大学夺得H指数第1,在H指数指标取得第一,榜单第2为芝加哥大学,蒂尔堡大学位居第3,榜单第4为哈佛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位居第5,榜单第6为哥伦比亚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7),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第8名),伦敦政治经济学院(#8),牛津大学位居第8。以下为排名前二十的高校:今年中国有,今年中国高校大学上榜数量和2018一样。以下为中国在H指数前二十五的高校:本次世界大学会计金融排名150强2所国内各省份上榜。北京上榜H指数150强高校数量排名第一,高达3所大学上榜,其中清华大学在北京排第1;上榜高校数量第二的国内各省份是上海,有2上榜,其中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在上海排并列第1。今年跻身H指数湖北前1的高校有:武汉大学(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