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年全国教育科研工作会议在京举行夫体道者

2020年全国教育科研工作会议在京举行

田学军指出,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印发,全面系统地规划和部署了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田学军说,教育科研战线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坚持围绕中心、服务一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努力把《意见》的各项任务和要求落到实处。他强调,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党对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领导;要改革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教育科研治理体系;要创新科研范式方法,进一步加强教育学学科建设;要提升质量水平,更好服务教育改革发展;要强化使命担当,着力打造高素质创新型科研人才队伍。田学军表示,教育科研机构要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建立科学规范的现代治理体系。另外,还要完善协同创新机制,树立全国教育科研“一盘棋”思想,其主要抓手是四个平台的搭建,即全国教育数据信息平台、全国教育调研平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管理平台、国外教育信息综合平台,构建上下联动、纵横贯通、内外合作的协同创新体系。“评价是指挥棒,要改革教育科研的评价。”田学军强调,教育科研机构要根据不同研究类型,科学设置分类评价标准,注重建立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顽瘴痼疾,深化“放管服”改革,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释放创新活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崔保师作了年度工作报告,就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和做好2020年全国教育科研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和要求。崔保师从理论研究质量、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科研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科研保障水平与激发科研活力等五个方面指出了在推进教育科研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并从深化实践指导、推动协同发展、促进帮扶创新、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2020年的工作思路。“面向未来,脑科学、生命科学、人工智能与教育研究的边界日益模糊,学科交叉融合带来重大的教育理论创新。”崔保师介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已经设立了教育信息学的交叉学科领域研究,对推动科研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加强队伍建设方面,崔保师表示,要把人才资源转化为动力,完善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尊重、信任、关心、支持教育科研人员,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创造活力。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单位代表作了大会交流发言。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建设兵团教育科研院所和规划办,部分高校和地方教育局,教育部相关司局、直属单位等140余人参会。

金蜘蛛

2018年全国教育科研工作会议暨中国教育科学论坛在京召开

  人民网北京1月23日电 近日,2018年全国教育科研工作会议暨中国教育科学论坛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田学军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田慧生同志作全国教育科研年度工作报告,教育部综改司司长刘自成同志介绍了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情况。会议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殷长春同志主持。  田学军指出,教育科研战线要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围绕教育的“时代之问”,写好“奋进之笔”,成就“得意之作”,努力开创教育科研工作新局面。一要面向新时代,深入学习研究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育科研工作中把准政治方向,提高政治站位;二要站在新起点,全面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和经验;三要认识新矛盾,深入探讨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有效对策;四要开启新征程,系统探索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路径;五要把握新形势,认真研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六要依据新要求,研究推进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与中外人文交流工作。他希望教育科研战线要注重加强学习,突出理论武装和知识武装;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深入基层和深入学校;注重创新科研组织机制,突出协同攻关和国际合作;注重学术规范建设,突出勇于担当和严谨学风。  田慧生回顾了2017年全国教育科研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绩,安排部署了2018年的主要工作。他指出,过去一年,全国教育科研战线在决策服务的贡献度、理论创新的显示度、指导实践的精准度、协同创新的契合度、智库的国际影响度、机构建设的成熟度等多个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2018年,教育科研战线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育科研战线;二要以服务决策为导向,加强中国特色的新型教育智库建设;三要深化基础研究和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四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区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工作体系和实施路径;五要发出中国教育好声音,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六要完善机制、协同创新,形成全国教育科研战线的强大合力。  会议还成功举办了“新样态学校建设”“财经素养教育标准与实践”“产教融合与职业教育创新”“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政策与管理”“全国STEM教育研究协同创新网络创建”“挂职研修基地校共赢战略研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推进”等七个教育科学论坛。(熊旭 虞韫菡)

九条命

2019年全国教育科研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2019年全国教育科研工作会议16日在北京举行。主办方提供中新网北京4月16日电 (记者 于立霄)以“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2019年全国教育科研工作会议16日在北京举行。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田学军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教育科研系统作为推进改革创新的人才库、建言献策的智囊团,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主动面向新时代重大课题,积极破解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田学军强调,做好教育科研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教育科研质量和水平,推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理论体系。田学军提出了五点要求:第一,要坚定政治方向,严把政治关,站稳人民立场。第二,要聚焦立德树人。牢牢把握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第三,要体现中国特色。秉承中国立场开展研究,推进优秀传统的创新性发展,重视外来经验的创造性转化。第四,要突出质量导向。在探寻教育规律中提高质量,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提高质量,在创新方法中提高质量。第五,要加强队伍建设。激发教育科研工作者干事创业的热情,为科研工作者松绑减负,构建良好学术生态,健全科研队伍保障机制。2019年全国教育科研工作会议现场。主办方提供他最后强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科研战线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要以高质量的教育科研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崔保师在发言中指出,教育科研战线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的部署,强化使命意识抓机遇、强化政治意识抓方向、强化全局意识抓规划、强化问题意识抓创新、强化合作意识抓协同、强化质量意识抓队伍、强化责任意识抓落实,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会议期间,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邓传淮作专题报告。会议还进行了教育科研工作经验交流,就《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征求了意见建议。此次会议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建设兵团教育科研院所和规划办,部分高校和地方教育局,教育部相关司局、直属单位等140余人参会。(完)

灵猫

教育创新与实践:高校科技战“疫”的引擎

#社科战疫#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峻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科研攻关力度,为疫情防控提供强大科技支撑。科研探索无疑是战胜疾病最强有力的武器,而教育就是科技进步的核心引擎。高等学校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同时也要把创新融于教育实践中,审视过去,面向未来,布局当下。教育创新是高校最重要的科技探索高等教育创新是科研的时代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教育兴邦,科技强国”,教育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高等教育一方面为科技进步造就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后备力量,另一方面也作为科研的主体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科技进步的趋势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创新的时代需求,如何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如何构建具有激发创新思维的独特人文环境,如何实现大跨度的学科交叉,如何平衡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投入,如何将科研成果落地等,都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创新的时代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清楚高等教育的时代意蕴,探索实践高等教育创新与科技发展需求的统一。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黑天鹅”事件,高等教育应该凭借着自身人才储备、技术力量、文化影响等方面的优势,表现出履行社会责任的同群效应,思考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和时代担当。科研探索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科研工作是高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创新具有关键的支撑、驱动和指导作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形成符合社会经济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都离不开科研探索的关键支撑。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扎根中国多样化的国情,立足立体化的校情,以科研探索为引领,为实施高效而有质量的教育提供智力支撑和专业技术服务。用科研的思维和方式来发现、总结、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用科学的方法,获得科学的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接受科学的检验。用科研探索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治理手段、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落实产学研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高等教育创新支撑科学技术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科技进步与运用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拥有人才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日益激烈的新一轮的全球教育和人才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教育适应、推动和引领新工业革命、新科技革命的创新能力竞争。高等教育创新的目标就是深化改革,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要积极将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5G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波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领域有机融合,构建更加智能智慧的新型远程教育教学环境,突破一些基础教育信息科学难点问题,全面带动高校相关学科的高位发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助力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创新的核心是理念创新。“欲事立,须是心立”,高等教育创新驱动发展不仅仅是利用教育资源的持续投入来驱动,而更需要从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发展举措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需要思想观念的转变、体制机制的变革和发展模式的创新。本次疫情的网络教学是对高等学校信息化水平的一次大考,考的不是硬件条件,考的也不是应急的办法,考的是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能否契合时代需求。疫情是危机也是机遇,高等教育应该危中取机,推进教育信息化在高等教育发展和建设中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常态化,提升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绩效。科技战“疫”书写智慧方案面对疫情防控,应该充分发挥自身教育信息化的独特优势,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教育创新实践探索,为我国疫情防控期间开展“停课不停学”以及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提供具有特色的新模式、新方案。凝聚优势,筑就高峰。依托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教育部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以科研引领教学模式创新,以教学推动科研水平提升,努力建成引领全国的教育信息化科研高峰和信息时代数字教师培养高峰,助力教育信息化相关学科高位发展,为学校“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疫情期间,我校以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为核心,直视“停课不停学”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出现的问题,在全国范围采集教学过程的大数据,开展数据驱动的实时监测与分析,揭示教学规律,为线上线下教学衔接提供科学指导。聚力扶持,以点带面。汇聚优势资源,加大“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的科研扶持力度,引发科研成果“核聚变”。设立教育教学创新研究专项课题,鼓励广大教师结合时代新发展、社会新要求和人民新期盼,组建学科领域专家、在线教育专家和技术专家的跨领域科研团队,开展教育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实现教研相长双赢局面。疫情期间,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制定全面方案保障“停课不停学”活动开展;利用自主研发的基础教育大数据智能平台为苏州市提供在线智能作业、智能分析、精准教学和智能管理决策服务;基于自主研发的云课堂平台帮助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开设了1732门在线课程,为师生在线教学提供技术保障。固本强基,铸品提效。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打造教育信息化的升级版,巩固领先地位,继续发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引领作用。以推进教育信息化规划2.0为基础,瞄准人才培养创新核心命题,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为重点,实施“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育教学创新行动计划”,推动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的应用深化和拓展延伸,推进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服务工作的融合,助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疫情之初,学校信息化部门以战疫情为契机,迅速通过部署协同办公平台,确保远程工作可执行;通过开发疫情上报平台,确保信息统计更及时;通过集成微医问诊平台,确保师生就医不聚集;通过对接数字资源平台,确保校外资源访问更便捷;通过建设体温检测与门禁系统平台,严把疫情防控“入口关”。先行先试,善作善成。面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国际前沿发展需求,成立“人工智能与智慧教育学院”,并将其作为学校的特区,围绕“双一流”建设学科目标,从学科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技术应用、管理服务、评价体系实施各方面、多维度变革,在学校深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基础上,开展先行先试,探索“高水平科研平台+国际学术前沿+创新实践协同育人”的育人新模式,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教授)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郝芳华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升官记

砥砺前行!小羽飞客走进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

阳春三月,不觉春风换柳条。在这春回大地的日子里,小羽飞客携GPEE编程暨实验课程走进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与上海STEM云中心、清华大学出版社等教育机构一起,参加了2018年3月29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组织的第 21 期教育创新项目研讨会!经过项目评审和专家评审后,GPEE课程以其简易上手、迅速推广的特点,获得了在座评审专家的诸多好评!其中,国家特约督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老师对小羽飞客团队在校园做普及型科技教育的成果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也对GPEE如何与现有科学课、信息课融合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尤其刘坚院长对普通学校的科技老师能够通过GPEE课程两天上手教学的特点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切身体验了解了小羽飞客的平台、教材和教具。刘院长曾参与组织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研制与实施,有着丰富的教材、课程撰写经验,因此他对小羽飞客的实验教材、课程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和意见,在交流探讨过程中,也让我们也获得更多的对GPEE课程未来发展和普及全民科创教育有益的启示。其他与会的评审专家也对GPEE在各个中小学落地的实践性和可能性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并给予了我们很大的鼓励和建议。总的来说,评审专家们一致认可GPEE对校园科技老师降低教学难度的辅助作用,同时也肯定了GPPE在普及教学的大基数上选拔优生进行专项培养,极大增加发现人才的概率等一系列优势。也肯定了GPEE对培养发展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做出的贡献和努力。经过此次研讨会,也奠定了小羽飞客未来与中国教育界的顶级机构开展更多合作的基础。我们也会砥砺前行,为帮助中国孩子实现科技梦想做出更多的努力。

论则不至

打造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西咸样本”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通讯员 宋磊)2019年12月13日,“立幼学·育未来”未来学校实验公益捐建项目和“千校万剧”活动启动仪式在陕西西咸新区举办。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与西咸新区共建中国教育智库网(西部)研究院工作开始启动。西咸新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近年来,西咸新区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通过抓硬件,强队伍,大力实施“名校+”三年行动计划,组建新区教育发展“名校+”教育联合体,用三年时间,打造一批集质量、内涵、文化、特色、信誉于一体,社会认可的家门口的西咸名校,让更多学生享受优质而公平的教育。一、共建中国教育智库网(西部)教育研究院中国教育智库网、陕西省西咸新区教育卫体局共同签署《共建中国教育智库网(西部)教育研究院合作协议》。双方以合作共建研究院的形式,充分发挥智库网平台、专家及资源优势,推动西咸新区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探索西咸新区教育现代化系统创新模式,更好地带动西部乃至中国教育变革。西咸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康军表示,中国教育智库网西部研究院和教育现代化创新发展实验区在西咸新区成立,对于进一步提升新区教师队伍质量,完善教育标准体系,开展教育现代化监测分析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即将对新区教育改革创新产生积极而有深远的影响。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表示,在西咸新区建设教育现代化体系,旨在为西咸新区打造一个全新的创新机制、创新平台,加快西咸新区教育事业发展,为西咸新区2035、2050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中心与西咸新区的合作将充分结合双方的创新资源、创新机制,共同打造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西咸样本”,使西咸新区真正为中国的西部、西北地区,甚至“一带一路”的教育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1.多位一体·推动新区学校形态和教育形态创新中国教育智库网(西部)教育研究院将通过编制西咸新区教育重大改革方案,承担新区教师培养培训、教育质量评估监测、教育规划、决策研究和教育发展情况数据分析任务,完善新区教育标准体系,建立新区教育科学决策支持系统,开展教育现代化监测,促进区域产教融合和智慧学习工程建设,推动绿色、智慧和面向未来的学校及园区建设,实施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等系列服务,推动新区学校形态和教育形态创新,提升新区教育质量、人力资源供给和优质教育资源服务能力,更好地支持新区的创新发展。2.政企合作·引入规建中心优质资源提升服务能力研究院主要服务于新区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决策和基层教育机构教育教学实践,逐步引入规建中心优质资源,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此外,双方鼓励和支持研究院在顺利开展新区相关科研任务基础上,不断拓展业务范畴,逐步开展西部乃至全国教育创新发展相关的课题研究、培训及咨询等业务。3.继往开来·打造教育创新研究和决策研究任务平台中国教育智库网将向研究院给予平台、专家、资金等支持,积极推动相关教育智库(尤其智库联盟成员单位)与研究院开展合作,并优先推荐各级各类专家与新区地方专家共建研究院的专家委员会,构建教科研学术共同体,指导研究院的各项工作;陕西省西咸新区教育卫体局也将支持研究院开展教育决策研究、教育科研管理、教育学科教学研究指导与服务、学科教学评价与质量监测、教师队伍培训、课程开发和课程资源建设、区域发展规划、学校布局规划、产教融合智慧学习工场建设、绿色智慧学校建设、国际合作交流、创新人才培养等各级各类教育创新研究。二、未来学校实验学前教育专项公益捐建启动“立幼学·育未来”未来学校实验公益捐建项目西咸新区捐建也同时宣告启动。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渭城中心幼儿园、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沣润和园幼儿园等26所幼儿园将正式启用“中幼多维智能学习空间” 和“中幼在线”现代化教学设备,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西安翻译学院3所高校同步启动课题研究工作。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发布“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两年多来,在研究板块上,立项未来学校实验研究课题147个,课题单位覆盖全国27个省份,编辑《未来学校实验研究课题优秀成果集》8套。“计划”建立专家库,涵盖未来学校建设各个环节,逾600余人。在实验板块上,形成“6+X”业务体系,包括编制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布局规划和未来学校创建行动计划;实施创新性校长培训计划,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规划建设面向未来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平台和网络;新建和改建一批绿色、智慧和面向未来的新型学校;共同建设校外教育机构治理模范区;共同建设未来学校研究平台,支持参与未来学校课题研究。“X”涵盖创新设计和建设类,学校发展、教育与管理类,新技术、新装备、新后勤类。2019年9月18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发起“立幼学·育未来”未来学校实验公益捐建项目,此前已先后在宁波、石家庄启动。未来两年,中心将和深圳市中幼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一道,向全国符合条件的幼儿园免费捐建价值5亿元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同时设立“立幼学·育未来”学前教育专项课题研究基金1000万元,支持开展未来幼儿园建设前沿探索研究。西咸新区作为关中城市群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处于创业发展初期,城市配套较为匮乏,尤其是教育资源有着明显的短板。此次公益捐建,将全面提升西咸新区及周边地区的学前教育质量,为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捐建项目实施的不断深入,将进一步促进革命性产品的普及、应用,推动学前教育深远发展,推进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走向纵深。三、“百校百剧”迈向全国第一站!西咸新区迎来首演国内首创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舞台情景剧——“千校万剧”活动西咸新区启动活动正式拉开序幕,西咸新区成为“百校百剧”走向全国的第一站。作为全国“千校万剧”活动北京以外的第一个实施地区,西咸新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千校万剧”活动启动将有力推动提升新区中小学安全教育整体水平,带动社会安全文化建设,为新区的全面安全发展做出贡献。“千校万剧”活动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具体举措,也是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探索未来教育、未来学校和未来学习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活动是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联合应急管理部宣传教育中心、国家减灾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发起的,基于国内首创的师生参与安全教育舞台情景剧“百校百剧”基础上开展的,以安全教育为目的,以舞台剧的艺术形式为载体,将“应急文化+安全教育+亲身参与”融为一体的安全教育创新模式。截至目前,活动已有全国20余个区县(市)的共200多所中小学参加,未来3至5年将完成全国1000所中小学“应急安全艺术教育进校园”。“千校万剧”活动鼓励广大师生、家长、公安干警、交警、消防员、中国红十字会志愿者等积极参与剧目的表演,汇集一批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的安全教育优秀活动成果,普及中小学安全教育知识,使广大师生牢固树立安全意识,提高师生的安全应急水平,培育中小学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并积极探索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来源: 社科院网站

心性

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疫情打破家庭教育的舒适区

疫情给家庭教育带来挑战2020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小学生们也迎来了有生以来最长的“寒假”。在这样一段特殊的时期,家长不仅需要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还需要为孩子的日常教育殚精竭虑,如何帮助家长更好地胜任家庭教育职责一时间成为社会舆论关心的热点问题。早在2018年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的《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中就发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25个区县当中家校沟通存在的最严重的两个问题分别是“家长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和“家长参与沟通的积极性不高”。而接受调研的11万余名四年级学生和7万余名八年级学生中,分别有22.5%的四年级学生和21.2%的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从不或几乎不问我学校或班级发生的事情”。这一系列数据所体现出的是,一部分家庭的家庭教育严重缺位,这些家长习惯性将学生成长的“责任”全盘甩给学校,可能会对学生成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次疫情给了家长平时求之不得的大块时间陪伴孩子,这种社会重大事件中很多东西是无法通过教科书直接教给孩子的,家长可以借此机会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职能,从生活习惯的形成、自我管理能力的养成、感恩与责任感的教育、信息筛选能力的培养、生命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等各方面挖掘相关素材,从而收获一个更懂事、更成熟、更有责任和担当的孩子。与此同时,也为整个教育社群重新思考如何定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日前,我国多个地区已经实现“新冠病毒”确诊病例0增长,大中小学复课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然而,正如“非典”催生了空中课堂,特别是全国各地中小学网络基础建设如雨后春笋;本次新冠疫情,迫使监护人、家庭环境在这3个月或更久的时间,成为学生成长的决定性因素。未来已来,“家庭教育”不应该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潮头”一起退去,而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政策制定者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因为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父母至关重要。家庭将成孩子全人教育最主要的场所家庭教育在孩子整个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为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50周年提交了一份里程碑式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指出:“家庭是一切教育的第一场所,并在这方面负责情感和认识之间的联系及价值观和准则的传授。”国内外大量实证研究显示,家庭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在某种程度上与学校教育的影响基本相当,甚至犹有过之。例如,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科尔曼1966年向美国国会提交的《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报告,通过调查4000所学校、60万名儿童,得出这样一条结论:“黑人学校和白人学校在办学条件、教师等方面没有太大差别,导致黑人学生文化教育水平低,而且年级越高与白人学生差距越大现象的原因,是学生的家庭,孩子所受的家庭教育,一直在幕后影响着孩子的学校生活,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底色。”2017年,麦肯锡公司基于PISA项目2015年测试数据结果,发布了一份名为《影响学生成绩的动因之亚太篇》的报告。报告深度分析了影响亚洲学生在2015年经合组织PISA测试中科学成绩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除学生个体心态对成绩的影响程度,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教师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在15%-18%之间。上述数据表明,家庭教育质量的好坏、家长的责任与能力将直接决定子女在未来发展的竞争力。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引用的所有研究与数据,是在正规学校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几乎占据学生成长“主战场”的背景下获得的。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传统的集中制、规模化、大一统、整齐划一的学习方式,在网络平台、慕课技术、翻转学习等技术的强有力支持下,泛在学习成为趋势,在家学习势必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可供选择的基本方式之一。人工智能时代,家长如何履行责任可能直接决定了学生成长的“空间”。家庭教育作用日趋凸显在家庭教育作用日趋凸显的今天,年轻的家长们似乎尚未做好承担这份责任的准备,家长参与学生成长的模式存在“结构性缺陷”。孟母三迁、画荻教子、陶母以身垂范,乃至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中强调的环境创设等,都说明家长支持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国际上已经有大量实证研究证明,无论是家长参与学生学习,还是家长参与学生生活,都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例如杰恩斯运用元分析的方法,对近年来的52篇国际研究中六-十二年级的超过30万名的学生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家长参与对中小学学生学业成绩、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方面均具有显著的影响。但具体到我国家庭教育实践中,家长无论是在整体参与程度,还是在参与方式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早在2007年,中日学者联合开展的《世界五大城市五年级学生学习调查》报告中显示,北京学生课外家庭补课时间为131.6分钟,而东京、伦敦、赫尔辛基和华盛顿DC同龄人补课时间分别仅有101.1、74.1、68.2和62.6分钟;并且,76.6%的北京学生主要学习内容为英语、奥数、作文等“学术项目”,而赫尔辛基、伦敦和华盛顿DC三城市学生补课内容的前3项无一例外是体育、音乐、舞蹈等“非学术”项目。无独有偶,北京师范大学“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项目团队于2017年对我国58837个四年级家庭、48147个初二年级家庭和14652个高二年级家庭家长参与模式进行调研。数据结果显示,分别有24.2%,43.2%和62.7%的小四、初二、高二年级学生表示家长很少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以小学四年级阶段为例,更多家长会参与到与学生学校学习、学业发展相关的活动中来,如63.5%的学生表示家长会询问作业,55.7%的家长表示会检查作业。与之相比,只有27.7%的学生表示家长会陪他们去动物园、博物馆、科技馆等场所参观。在孩子成长的初期阶段,相当一部分家长将大部分精力放到检查作业、监督学业方面,将家庭教育作为延伸学校知识教育的一种形式,而忽视学生生活经验、社会学习的积累,以及好奇心、求知欲、国际视野、人文情怀等方面的发展。家长是“更多地关注子女的学习好”还是“更多地关心子女的生活好”?项目团队的数据分析显示,不同学段结果不同。在小学阶段,数据表明家长既关注子女的学业也关注子女的生活,对孩子的学业发展最为有利;而到了高中阶段,结果发生了戏剧性变化,日常生活中父母更多地陪伴子女参与社会活动,聊聊交友看看电影,这个学生群体的学业成就表现最好;初中阶段,家长是否关注学生的学习或生活,无论是内容还是频度,对学生的学业成就的促进作用都不明显。而一组由加拿大学者迪斯兰兹和克劳蒂亚对15岁左右儿童的研究数据则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家长参与是一项十分“私人”的活动,不应该过多地与学校日常教学活动相联系:有60%的学生希望家长能够陪伴他们的阅读,86%的学生希望家长能够为他们正在从事的爱好出主意,71%的学生希望家长能够与他们讨论电视节目;与之相对的是,仅有33%的学生希望家长参与到他的与学习相关的事务中。当然,家长参与只是家庭教育的一个侧面,在教育资源供给、内容规划、教养方式选择、亲子关系构建和树立正确榜样等诸多方面,绝大部分家长当前能够为孩子提供的支持与真正实现“家庭教育为主体的全人教育系统”之间,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近日,浙江省教育厅厅长陈根芳的一席发言提到了家长在教育的与时俱进方面表现出的不足,他认为:“现在教育对象基本属于95后、00后甚至10后,他们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拥有知识和信息的质和量超越了上辈;他们的痛点、痒点、兴趣点、吐槽点分布在哪里,跟上一代有巨大差异。我们应该承认,代际对立与冲突已不可避免地存在于几代人之间。”“变革”刚刚起步2016年,中国青少年儿童发展中心在人民网上发布《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构建与推进策略研究》,分析了我国家庭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七大问题,其中一项重要问题就是对家庭教育组织的相关指导和服务水平专业化程度不足,无法为家长提供与当前时代同步的教育指导。而一项由香港中文大学Esther Ho Sui-Chu教授等人实施的研究也发现,学校教育系统能够为家庭教育提供的支持十分有限,好学校并不一定能够为家庭教育带来更好地帮助。针对家长家庭教育支持方面的系统性缺失,全国妇联、教育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将“基本建成适应城乡发展、满足家长和儿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目标。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多个国家正在尝试建立这样一种家庭教育支持系统,为提升家长教育能力提供多样化的指导。例如美国全国家长教师协会制订的《家长/家庭参与教育计划国家标准》中包含了六方面的评价项目。此外,还有英国的“学习支持助手”项目,通过招募家长成为教学协助人员以帮助家长积累家庭教育经验。1999年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家庭教育手册”,从“家庭是什么”“家教”“同情心”“个性与理想”“游戏”5个方面,帮助家长更好地在了解孩子的同时,也了解自己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扮演的角色。这些举措均从不同方面设法为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提供支持。家长还可以从“典型家庭学校模式”“兴趣主导的家庭学校模式”“夏洛特梅森家庭学校模式”“蒙特梭利模式”“放松/折衷式家庭教育模式”“华德福模式”,以及起源于哈佛大学“零点计划”的“多元智能模式”等不同模式中选择合适的家庭教育模型,组织子女开展相关学习活动。例如英国著名教育家夏洛特梅森被誉为“家庭学校”创始人、“家庭教育之母”,她在其著作《夏洛特梅森家庭教育经典》中就“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角色”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强调“实施教育前,唤醒父母内在的教育本能”“加强外部联系,给孩子创造开放的家庭环境”“父母要正确行使手中的家长权力”等,这些优秀的经验为我国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动员更广泛的社会力量,推动“提升家庭教育能力”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争取专门经费支持,通过家委会、家长学校、家长课堂、购买服务等形式,形成政府、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家庭教育专业支持体系,刻不容缓!抗疫即将结束,“变革”刚刚起步。在一段时间内疫情打破了家庭教育的舒适区,迫使学校从教育中淡出,而家庭教育从幕后走到台前,让学生成长更多地变成监护人和学生自己的事情。虽然疫情期间家庭教育为主导的责任体系是无奈之下的应对举措,但已经留下了未来教育的基因。(刘坚为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启蒙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教师)

动员令

2020“李端棻与近代教育创新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南明区举行

图为研讨会开幕式现场——赵松 摄影11月21日,由中共贵阳市南明区委宣传部、贵阳学院、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史学会、贵阳市历史学会联合主办的2020“李端棻与近代教育创新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在贵阳市南明区举行。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朱善璐,贵阳学院党委副书记赵福菓,北京大学党办副主任刘鹏,贵州省社科院原党委常委、副院长冯祖贻,中国社科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左玉河,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罗幸炳,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忠文,北京市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郑永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陈廷湘,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导师杜俊华,南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眉,以及来自省内外史学界的专家学者出席开幕式。开幕式上,赵福菓、罗幸炳、杨眉分别致辞。据了解,李端棻是贵州杰出的历史文化名人,近代知名政治家、教育改革家。北京大学首倡者、戊戌变法领袖,享有“中国近代教育之父”的美誉,一生为推动近代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1901年,李端棻回到贵阳,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在今南明区境内主持贵州经世学堂讲席,推行教育改革,传播先进思想,为当时思想守旧、闭塞落后的贵州带来了一股教育新风。南明区始终铭记着李端棻的历史贡献,先后建立了李端棻纪念馆,修缮了李端棻墓地,建设端棻中学,举办李端棻文化节和学术研讨会,力争不断扩大李端棻文化的影响力。赵福菓在致辞中表示,李端棻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驱,近年来贵阳学院发展不断迈向新台阶离不开李端棻先生的首创之功,他所提出的人才强国理念和教育改革举措,在今天的教育发展中仍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贵阳学院将始终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端棻文化”研究,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努力培养更多民族复兴有用之才。罗幸炳在致辞中表示,不久前召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标志着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今天,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齐聚贵阳,共同探讨“李端棻与近代教育创新研究”这一历史主题,必将进一步推动挖掘李端棻的当代价值,希望专家学者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了解贵州、关心贵州、支持贵州。杨眉在致辞中表示,李端棻在贵州推行的教育改革,推动建立的各类学堂,为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诚恳希望更多专家学者加入到李端棻文化研究队伍中来,深入挖掘教育先贤李端棻的当代价值,弘扬李端棻文化精神,为南明深入推进打造李端棻文化品牌把脉问诊、提出宝贵意见。当天,来自省内外史学界的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围绕李端棻文化的当代价值,李端棻的教育改革思想、爱国民主精神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此外,由南明区委宣传部委托沈启源先生点校的李端棻诗词集《苾园诗存》,也于今日进行了内部发行。【来源:南明区人民政府】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四通

健行教育研究院承办的2019(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大会圆满举行

11月26日-27日,由河南健行教育研究院承办的2019(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大会在郑州圆满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界领导、专家、学者、校长、代表等500余人齐聚中原,共享年度教育盛会。20多家教育机构参展,众多教育创新产品亮相。河南健行教育研究院荣誉院长戴毅麟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创新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河南健行教育研究院荣誉院长戴毅麟出席大会并发表了主题演讲,他从“场馆5C模式”、“综合管理5B”、“素质教育空间站”等维度就如何打造素质教育共同体进行了详细分享。幼教专家 于荽幼教专家于荽在大会上发表《幼教改革与发展》主题演讲。她表示整个幼教行业即将进入一场由大资本和大监管双重力量交错下的行业洗牌,幼教行业在加速分层。“小八斗”成长学院行为素养系列课程于荽还就“小八斗”成长学院行为素养系列课程进行了详细介绍,她表示该课程是针对幼儿园开发的,按照人的成长规律,从认知、感知、知道、传播、创造的过程来设计的,尊重社会现实和自然现实,让孩子立足于真实的现在,创造美好的未来!该课程已在北京、辽宁、宁夏、浙江、广东、湖南等地落地执行。河南健行教育研究院院长 李怀武(图中河南健行教育研究院院长李怀武出席了大会。河南健行教育研究院课程体系百人行教育市场总监 洪森浩在“教育新生代”演讲中,河南百人行教育市场总监洪森浩登台,分享了如何在一个暑假招生1万多人的实战经验。河南健行教育研究院主办的2020(第二届)中国素质教育论坛在大会现场举行了资源对接会。2020(第二届)中国素质教育论坛将在2020年3月26日-27日举行。著名教育行业主持人、恒邦体验创始人 大会由著名教育行业主持人、恒邦体验创始人寒枫主持。本次大会以“创新,驱动,赋能,共享”为主题,在两天时间内,二十多位专家登台演讲,就民办教育、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国际教育、学前教育等教育焦点、难点、疑点问题展开深入研讨,解读最新教育政策,分享最新实践经验,提出最新发展路径。与会嘉宾纷纷表示,此次大会有理论、有落地,通过参加此次大会,学到了很多教育理念、方法、工具,在教育观念、方法、课程模式等方面得到了提升。中国教育电视台报道大会中国教育电视台、光明网、未来网、中青网、人民教师网、河南教育新闻网等媒体对大会进行了报道。

兵娃

全国百余名科研、教育、金融领域“大咖”来滨共绘科创新格局

黄海科学技术研究院揭牌成立滨州日报/滨州网讯11月7日,黄海科学技术研究院成立暨首届黄海科创高端研讨会在滨州拉开大幕。来自全国科技、教育、金融等领域的百余名专家、学者、企业家齐聚滨州,共同绘就科创新格局、城市新布局、产业新开局。而新成立的黄海科学技术研究院也将成为滨州“聚焦产教融合、加快实业创新”的新引擎,将通过搭建高端技术创新研发共享平台,建立新型科技成果研发、转移转化体系,打造国家级科研技术中心,让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在滨州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滨州高质量发展再续新动能、再添新动力。滨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佘春明致辞据悉,黄海科学技术研究院的成立,目的是为科学家、企业家、创业者搭建新的合作创新平台,从而提升新型化工等产业的科创能力,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而本届黄海科创高端研讨会的召开,旨在为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校、专家团队、企业创造沟通交流的契机,让科学家、企业家、创业者与滨州加深了解、增进共识,促成双方在新型材料、精细化工等领域开展深层次的合作。与会嘉宾认真聆听报告大会举行引进项目和人才签约仪式在大会举行的引进项目和人才签约仪式上,众多优秀项目和高端人才正式签约落户;在会议期间,也有多家公司和项目与黄海科学技术研究院达成了合作意向,签订了合作协议,促成项目落地。优秀项目和高端人才的签约落户,将为黄海科学技术研究院的发展注入新动能,增添新活力,擎画出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沈阳化工大学校长、黄海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许光文致辞“黄海科学技术研究院的成立,是我们走向新里程的又一个起点。真诚期待与有志之士并肩携手,秉承‘面向未来新材料,创建一流创新研发平台,服务科技强国战略’的宗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科研人才培养,加强科研能力建设,为化工新材料科技事业的振兴、为化工强国建设努力奋斗。”沈阳化工大学校长、黄海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许光文说,“目前,首批孵化项目正在推进落地,部分签约专家人才已到位,研究院规划设计、产业园招商等工作有序展开。”在首届黄海科创高端研讨会上,5位业内专家学者、行业翘楚围绕“面向未来的新材料产业”的主题进行了精彩纷呈的主旨发言,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与心得,更带来了新观点、新思路、新启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董绍明以《先进陶瓷材料的研究与应用》为题进行发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董绍明以《先进陶瓷材料的研究与应用》为题进行发言。董绍明介绍,先进陶瓷是采用高度精选或合成的原料、具有精确控制的化学组成、具有优异特性的陶瓷,更是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工程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董绍明还着重讲解了微波介质陶瓷、人工晶体、透明陶瓷、高导热陶瓷等应用、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姜标以《蓝天绿水@化学:环境友好的含氟物质研究》为主题进行发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姜标以《蓝天绿水@化学:环境友好的含氟物质研究》为主题进行发言。姜标说,他所在的团队已经研发出诸多对环境友好的含氟物质,广泛用于纪念馆馆藏文物及仓库的整体消杀,同时可以为粮食储存、粮食保护作出贡献。含氟物质也可以作为高效催化剂,应用于部分工业生产,提升生产效率。姜标表示,希望项目在滨州实现产业化之后能够替代现有产品,给企业发展、市民生活带来积极的改善。赛领资本刘啸东董事长带来《成为伟大企业家的重要因素——科技原创》的主题发言。赛领资本董事长刘啸东以《成为伟大企业最重要因素——科技原创》为题进行发言。刘啸东认为,伟大的企业是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生活、从根本上推动社会进步的公司,时代带来的技术革命等是产生伟大企业的条件。刘啸东说,一个伟大的企业要具备颠覆性,即原创性,并详细解析了多个投资案例,为企业指明科技创新这一发展方向。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院士鲁孟石博士带来《工程塑料的前世今生和未来》的主题发言。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院士鲁孟石博士以《工程塑料的前世今生和未来》为主题进行发言。鲁孟石说,无数科学先驱的探索赋予了塑料更广泛的应用空间。与通用塑料相比,工程塑料在受环境影响较小,有更好的耐久性,且容易加工,生产效率高,节省费用,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如今,工程塑料广泛应用于汽车、建筑、办公设备、机械、航空航天等行业和领域,用塑料取代传统的钢铁、木质材料已成为国际流行趋势。赛瑞产业研究院赵文丰博士以《2020年全球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报告》为主题进行发言分享。来自赛瑞产业研究院的赵文丰博士以《2020年全球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报告》为题进行发言。赵文丰介绍,新材料是指新近发展的或正在研发的、性能超群的一些材料,具有比传统材料更为优异的性能。赵文丰着重分析了我国新材料的现状、产业布局以及2020年全球新材料产业发展概况、市场概况等。赵文丰表示,希望黄海科学技术研究院能够吸引国内外的高端人才落户,促进滨州在新材料等领域的研发不断突破。与会嘉宾于滨州市高级技工学校参观观摩与会嘉宾于滨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进行观摩在大会的观摩阶段,来着全国各地的专家团队带着项目来到滨州考察,现场观摩了滨州城市规划展示馆、市高级技工学校和黄河之星生态园。在进一步深入地了解滨州、真切地感知滨州以后,各领域的“大咖”对于黄海科学技术研究院的发展、对于滨州的未来更加信心满满。清华大学教授沈忠耀致辞“黄海科学技术研究院的成立,不仅是滨州经济发展中的一件盛事,也是中国化学工业领域的一件喜事,必将对滨州乃至中国化学工业更好地创新和稳健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清华大学教授沈忠耀说,“我充分相信,有滨州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有中科院和各高校等多单位的积极合作和有力指导,有首建集团的坚强保障和辛勤努力,黄海科学技术研究院一定不负众望,砥砺前行,开拓创新,获得长足的发展。”聚焦产教融合,搭建高端技术创新研发共享平台;加快实业创新,让高水平科研成果在滨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是黄海科学技术研究院成立的初心,更是其在今后发展中坚持奔向的目标。未来,黄海科学技术研究院将传承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致知、穷理、应用”发展理念,以绿色智慧化学、高端精细化工、多功能新材料、新型装备与反应器等为主攻方向,以建设特色鲜明、功能齐全、资源共享、影响带动力强的区域创新研发机构为目标,聚焦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创新关键环节,适应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产业化应用要求,突出中间实验生产,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助力滨州乃至全国化学工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