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复旦大学史地所举办首届全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生联席会议可不察与

复旦大学史地所举办首届全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生联席会议

2019年12月14日,首届全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生联席会议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举行,会议由复旦大学青年禹贡学社具体承办。作为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子为主体而组建的新兴社团,青年禹贡学社在会议开幕式中举办了简短而又正式的成立仪式。同时,该会议亦被作为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例行举办的禹贡青年沙龙年度会议,今年为第四届。为继承禹贡学会前贤的学术追求,2018年11月,复旦大学的历史地理学研究生开始筹备成立研究生学术社团——青年禹贡学社。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期,学社此次正式成立。与会者合影近年来,全国各高校历史地理学学生社团组织蓬勃发展,例如,暨南大学舆地学会、四川大学禹迹历史地理学社、中山大学山海学社、陕西师范大学河山学社等。扩展至历史学类,则有中国人民大学清风学社、四川大学天健文史社、复旦大学史翼社、上海交大史学社等。此外,还有北京大学史学论坛、山西大学鉴知研究生论坛、武汉大学珞珈史学博士论坛、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学术讲座等史学类研究生组织。地理学方面,则有规模庞大的全国地理学研究生联合会。各研究生学术组织之间亟需交流砥砺,集思广益。为此,青年禹贡学社藉成立之机,召集历史地理学研究生联席会议,为增进全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生社团组织间的学术联系提供一个平台。会议开幕式由青年禹贡学社新任社长龚应俊主持。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邹怡致开场辞,他向与会学子介绍了复旦历史地理学研究生学术活动由小规模的学术沙龙起步,因应交流需求,逐步创设多元化活动形式的发展过程,这也正是本次会议的缘起。随后,全国地理学研究生联合会副主席倪振宇向大会介绍了全国地研联的成长历程,分享了全国地研联建设中的一些经验,并邀请各历史地理社团共同加入全国地研联这个地理学大家庭,积极参与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及其他学术活动,开展合作研究,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对接”。最后,青年禹贡学社发起人闫伟光回顾了学社成立的背景与过程,并详细介绍了社团的定位与活动。作为学社发起人和筹备期组织者,闫伟光满怀激情地期待青年禹贡学社能追迹禹贡学会,以“求真务实,服务社会”为宗旨,定期举办禹贡青年沙龙、研究生自组织专题工作坊、年度会议等学术活动,并组织田野考察、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为历史地理青年学子提供一个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开幕式的最后,闫伟光与复旦大学研究生团委社团部指导教师安宁、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邹怡,在与会代表的共同见证下,宣布青年禹贡学社正式成立。论文报告环节,根据主题,分为历史自然地理、历史政区与城市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区域社会史四个板块,分别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青年教师鲍俊林、黄学超、王哲与邹怡,以及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王奕斐担任评议人。会议现场历史自然地理板块的4篇论文,共同关注了人地时空关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博士生倪振宇论述了冬、夏季气候对全新世青藏高原东南缘山地植被带演替的影响,论文以青藏高原东南缘贡嘎山脉的木格措为研究区域,借助岩芯采集,孢粉分析,复原了木格措区域植被演替的历史,并透过垂直植被带的对比,分析了冬、夏季气候的不同,辨析了其中的主要驱动因素。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生徐正蓉的论文,分析了1849年南京大洪水期间时人对玄武湖是否应通长江的讨论,舆论多以风水为由否认了这一动议,结果影响了洪灾的治理。该研究表明,历史气候变化响应机制研究,不可忽视文化因素的作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生宁浩的论文探讨了朝鲜的“丙丁牛疫”(1636-1637)及其跨境传播,报告从疫病史切入,贯通至国际关系史,在全球史的观照下,展现了一种新颖的研究角度。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硕士生何云江评介了托马斯·R·陶德曼的环境史专著《大象与国王:一部环境史》,她着重介绍了书中所论战象制度在客观上对象群的保护,并引申讨论了制度与环境的关系,认为王权与生态间的关系是环境史研究的一个崭新思考路径。第二板块的主题是历史政区与人口地理,5篇论文的研究时段涵盖了秦汉至民国,研究对象则集中于历史时期的政区变动,包括王朝更替时期的政区、县以下政区等历史政区地理热点话题。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博士生宋亮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陕西转运司分为陕西河北与陕西河南二司出发,对该政区名称在文献中的互称,以及前人研究存在的歧异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宋亮指出,宋平北汉前,陕西路同时管辖今山西西南部区域,即文献中陕西河北路,从而厘清了宋代至道定制之前,特别是太平兴国年间诸路的沿革、区划等情况。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博士生赵文涛的论文围绕明清之际偏沅巡抚驻地的变动,论述了清初偏抚建置调整和转型等问题,以期能够为全面理解明清之际巡抚的发展路径提供一定帮助。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生陈俊宇的论文初步梳理了民国四川县佐的置废过程,分析其时空规律及影响因素,推进了对县以下政区的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硕士生纪展鸿利用以路网、地块与建筑基底为城市平面格局三要素的康泽恩理论,尝试对民国川沙县城进行了精确复原。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代剑磊则将目光投向汉王赴封汉中的道路问题,探讨了当时的秦岭交通,他结合交通、政治、都城地理三要素,在交通复原的基础上,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局势。第三板块的主题为区域社会史,4篇论文围绕科举、宗族和宗教等主题而展开。第一位汇报的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硕士生石笑阳,她对《永乐十年进士登科录》所含乡籍信息展开量化分析,讨论了居住地在城或在乡的差异对考取进士的影响,推断城居者更易通过科举实现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硕士生叶鹏汇报的论文亦与科举有关,与石笑阳的研究形成对话,他以清道光徽州《王百龄县试讼案文抄》为核心史料,剖析了清中后期佃仆出户之后参与科举的窘境。叶鹏指出,作为社会阶层垂直流动通道的科举,在地方实践中实际仍然存在着身份认定等门槛,深受区域社会既有结构的影响。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硕士生黄一彪的论文别出心裁,通过量化分析光绪年间浙江嵊县《金庭王氏族谱》所载世系信息,讨论了清代族谱所存宋元明史料之可靠性。黄一彪推断,此谱南宋之前世系多伪造,南宋之后则相对可信。最后一位报告人是来自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博士生马文忠,他的论文聚焦于伊斯兰教门宦教主的社会经济活动,以甘肃河州小杨门门宦为具体案例,结合文献与田野,论述了外来的门宦教主通过交易、婚姻等途径,积累财富、构建网络、扎根地方,成长为地方权势的过程。第四板块的主题是历史经济地理,该板块有2篇论文涉及茶马贸易,另有2篇关注了明清民国时期的商业活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生伍磊以岁额为中心,考察了北宋茶马司的演变,由此深入探讨了茶、马两司的机构建设、组织关系以及都大提举茶马司的形成过程。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博士生吴兆庆则主要关注明代山西马市的市本问题,论证了马市市本的构成存在着一个由多元化向一体化的转变。论文还揭示了三边三镇马市市本来源的复杂结构,论证了明后期财政管理因分权而导致的权责不明。两篇文章虽然关注时代不同,但同时聚焦于马市,并由马市问题引申至财政问题,形成良好的学术对话。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博士生郭心钢的论文分析了明清至民国晋西南从商者的主要活动区域,尝试从社会风气角度提出商业移民的新解释。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硕士生杨耀东则以民国新会县民事纠纷档案为中心,研究了新会县商铺的铺底权,梳理了其演变过程,并尝试分析其与当地商业发展之间的关联。会议现场学术讨论会后的联席圆桌讨论,聚焦于历史地理学研究生社团的建设。龚应俊作为引言人,邀请与会各校、各社团代表介绍了本单位或本社团研究生学术活动的基本情况。介绍过程中,大家发现社团运作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集中于经费支持、人员构成、社团传承和活动形式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与会者群策群力,提出了各种改进设想。在此基础上,大家深感成立学术共同体的重要性,倡议未来合组全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生联合会,汇聚史地学子,建立跨校交流的常态机制,及时互通各校的学术信息与研究进展,携手推进史地青年的学术进步。(本文图片摄影张端成,同时各分会场同学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文字记录,一并致谢。)(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火与剑

百年名校,中部翘楚

地理上中国的中部地区包括河南、山西、湖北、安徽、湖南、江西六个省份。而每个省份都有一所以省名称作为前缀的师范大学,为当地培养优秀的师资而重点建设。比如河南有河南师范大学,山西有山西师范大学,湖北有湖北师范大学,安徽有安徽师范大学,湖南有湖南师范大学,江西有江西师范大学。这些大学都是本省的翘楚,都直属于各自的省人民政府。 这些师范大学除了湖北师范大学之外均是各自省内最好的师范大学。为什么湖北师范大学并不是省内最好的师范大学呢?在2020年软科中国师范类院校排名(附图)中位于湖北的华中师范大学以总分292.4分排在师范类院校第三名,全国第44名,仅次于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远超过位于全国排名278位的湖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作为全国第三的师范类大学,它到底有多强呢?在软科发布的中国大学文科实力排行榜上华中师范大学位列全国第17名,在湖北省文科实力仅次于排在第6名的武汉大学。除了软科之外,在校友会2020年重点师范大学10强排行榜上,华中师范大学依然位列全国师范类大学第三名。在看过三大排行榜之后,我们对于华中师范大学的实力有了初步了解,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段华中师范大学的简介。华中师范大学简称“华中师大”,位于湖北省会武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国家“2011计划”、“1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创始高校,武汉七校联合办学成员,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高校。在武汉学生群体之间流行这样一句话:“学在华科,玩在武大,爱在华师。”这句话的根据大概就是因为华中科技大学那种理工类的学校氛围给人一种特别适合学习的感觉;武汉大学作为一所规模宏大的综合类大学,开放而包容,并坐拥着珞珈山的满山樱花树和古建筑,环抱着东湖和磨山景区特别适合游玩。而华中师范大学则是一所美女如云的大学,男女占比接近2:8。正是因为这不协调的男女比例和庞大的女生数量,所以邻近的华中科技大学和隔壁的武汉理工大学的很多男生趁着假期都会来华中师范大学校园“碰运气”。大概就是因为这样,才有“爱在华师”一说。华中师范大学作为“部署六所”——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大学,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它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卓越教师的重任;肩负着中华民族振兴的重任;肩负着中部六省师范教育“领头羊”的重任。它不光有辉煌的现在,而且也有着辉煌而厚重的历史。学校是在1903年创办的文华书院大学部(始于1871年美国圣公会创办的文华书院,1924年改名为华中大学)、1912年创办的中华大学、1949年创办的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的基础上,1951年组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改制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3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并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校名。华中师范大学坐落于南湖之滨的桂子山山上,学校不仅美女如云,而且校园风景也美不胜收哦,让我们一起欣赏下吧。

善否相非

这五所“很不起眼”的学院,了解后就知道有多惊艳!快来看

评价一所大学,不仅要看其教育、研究水平、教师力量、社会声誉,还要看其学生素质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学生的质量优劣直观地反映了大学被社会认可的程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反映了大学的人才培养能力,今天来看看这五所“很不起眼”的学院,了解后就知道有多惊艳!北京印刷学院北印属于北京市的高校,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北京市共同建设,学校在媒体领域有影响力。根据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02,2018年度本科毕业生平均首发工资8.44万元,硕士毕业生平均首发工资9.23万元,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的初试年收入不是很高,但是我们在两个大学简单地比较一下,985高中中南大学2018年度本科生的首发工资为8.21万元,同是北京211高校的北京化工大学,近一半的2018年本科毕业生的首次任职工资在7万以下,另外,北印这三年间有七成以上的本科毕业生和六成以上的硕士毕业生在北京地区工作,而且,大部分毕业生都进入了媒体印刷行业的前列,因为学校的惊人表现,吸引了很多得高分的考生,2018年安徽大学入学考试、理工类、北京印刷学院录取线超过了一条线47分。上海电机学院上海电机学院在上海本地不太有名,该原第一机械工业部管理局设立的学校于2004年升格为全日制大学,本科教育也是十几年,但是电机学院的学生非常受欢迎,2018年度毕业生就业率为98.64,其中硕士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受地理位置和工程机械领域人才需求增加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不显眼”的电机学院也很受欢迎,2018年安徽高考、理工类、电机学院分数线超过一条线55分,超过一部分“双一流”建设大学,十分熟悉。南京工程学院南工程创立于1915年,有着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在名校云集的江苏省,南工程没有受到很多人的关注,但是,仔细研究后发现,南工序并不简单,全国高等学院应用型学部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全国服务特需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联合副理事长单位、国家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大学、教育部“卓越的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改革首席,是作为考试对象学校被认可了,还是新设的本科大学教育的合格评价方案主要是起草单位,根据学校2017年毕业生的就业品质报告,毕业生的就业率是98.42。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校名第一次感觉像民营大学和独立学院,如果知道的话,就会知道经济领域有影响力,客观地说,十几年前的立信还很普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经济领域的人才需求增加了,位于金融最发达城市上海的立信成为了考生特别喜欢的大学之一,特别是2016年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和上海金融学院合并后,立信的实力大幅提高,现在在很多省份都是这次的招生大学,2018年安徽大学入学考试、理工类、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录取线一条线超过84分,高于太原理工大等“双一流”建设大学的录取线。新乡医学院新乡医学院本身的知名度很一般,而且地理位置没有优势,显得特别不起眼,但是,新医生在同一水平的大学里非常活跃,临床医学专业进入ESI的世界排名第一,也入选了中西部的大学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学校拥有的五个直属医院中有四个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在河南省的本地,学校本科的所有专业都列入了这一批招生,例如2018年安徽大学入学考试,新乡医学院在本科的第二批招生,理工类的录取线超过了一条线的14分,毕业生的就业数据非常好,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维持在96以上,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100%,而且新乡医学院是拥有120年以上历史的古老学校,所以,新医学强的还是有历史基础的。以上就是这五所“很不起眼”的学院,了解后就知道有多惊艳!快来看!

惊狂记

曾经名校云集的西南城市,现在太缺好大学

当离开北上广深的大学生紧盯地图上的新一线城市,他们的目光频繁锁定在杭州、成都、西安等地。气质温婉的杭州持续散发魅力,2020年新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43.6万人,比上年度增长逾一倍,人才净流入率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杭州成了多少大学生向往的地方。以历史文化著称的西安和以熊猫为名片的成都,是西部地区最炙手可热的选择。据Boss直聘发布的数据,在所有新一线城市中,成都(4.9%)、杭州(4.1%)和西安(2.8%)最受2020年应届生欢迎。论受大学生欢迎的程度,2020年GDP跑赢所有新一线城市的重庆,却不得不在以上几座城市面前甘拜下风。另一方面,这座靠火锅闻名遐迩的城市,近年来不惜花费重金引进名校,企图弥补高教、科创短板。重庆沙坪坝 / 图虫创意2019年,重庆引进了上海交大、西安交大、中山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14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去年,重庆与清华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助力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西南地区GDP总量最顽强的“山城”重庆,正不遗余力地试图改善产业发展与高教力量不匹配的局面。曾经的文教高地,屡屡错失良机从地图上来看,重庆地处四川盆地,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横穿而过,有5个省份与之相邻。论高教资源,重庆处于被邻居四面夹击的境况。以周边省份的省会城市为例,北边的西安有3所985、7所211;西边的成都有2所985、5所211;东南边的长沙也有3所985和4所211。东边紧挨着的湖北省更不用说,省会武汉是中西部地区大名鼎鼎的盛产大学生的地方,坐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两所985。在艾瑞深校友会2019年中国大学排名中,武大位列第9名,华科为第12名。此外,武汉的211院校数量为7所。反观重庆,只有重大一所孤苦伶仃的985,常年徘徊于全国985梯队的后排。211数量仅为2所。重庆大学 / 图虫创意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重大惨败A+和A类学科,同样情况的985院校全国只有三所。其中,重大只入选了3个A-学科,分别是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电器工程。隔壁四川,有川大、电子科大互相辉映;说到东南部的兄弟湖南,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往往被相提并论。而在重庆,能与重大一较高下的双子星大学还面目模糊。若追溯到抗战时期,作为陪都的重庆,高教底子其实并不薄弱。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保存教育力量,当时包括国立中央大学、中央政治大学等在内的39所高校迁渝,占全国高校数量的三分之一。1949,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校名去“国立”两字而称“南京大学”。/ 图虫创意其中,国立中央大学共有4000多人西迁,所有图书仪器装运一空,浩浩荡荡地分批向重庆进发。一时间,重庆成为大后方文化教育高地,名校云集,大师荟萃。建国初期,重庆的高教实力还能与成都互相抗衡。直到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曾经熠熠生辉的重庆高教,逐渐走下神坛。首当其冲的重大在院系调整时元气大伤,好端端一所综合性大学被拆分得四零八落——医学院调入当时的华西大学,后并入川大;文学院并入川大,部分老师调入西南师范学院;铁道工程专业调入西南交通大学土木系;商学院调入当时的西南财经学院和四川财经学院……此外,重大的法学院、体育系科、农业系科等都不同程度地调入他校。要说是重大的忍痛割爱成就了日后的西农、西政、西财,也绝对不为过。抗战时期,重庆高校云集。/《少年班》当年重庆在行政划分上还归属四川省管辖,院系调整前,在全川36所高校中,约2/3的公立大学和7/8的私立大学都集中于成都和重庆。为了使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渝蓉两地的高校在院系调整中均遭到不同程度的削弱,燃烧自己以支援川西。时钟拨到上世纪90年代,被重创的重庆又一次在985、211评选中折戟沉沙,只有重大(985)、西南大学(211)脱颖而出。1997年重庆直辖之前,四川省的优质资源都在往省府成都聚拢。在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仅有1个重点项目的重庆,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成都手握5个项目。而在时代变迁中造化弄人的重庆高教,一直也没扳回一局。GDP总量第一,高教能帮多少忙?在某短视频平台上,重庆最为游客津津乐道的,是魔幻现实般的海拔感受。轻轨在层层叠叠的楼宇间穿梭,楼顶之上是川流不息的平地,连导航在这里都频频失灵。就是这样一个群山密布的城市,创造的GDP总量使东部沿海一些发达地区望尘莫及。2020年重庆GDP总量为25002.79亿元,居15个新一线城市之首,是长沙的两倍多,只比广州少16.32亿元。如果将目光扩大至全国,会发现重庆2020年GDP总量仅次于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位列第五,这个位置重庆已经连续稳坐四年。一马当先的总量背后却是不那么光鲜的人均数字,事实上,重庆的人均GDP在新一线城市中几乎垫底。解放碑步行街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是重庆的地标之一。/ 图虫创意对比去年重庆各个区县的GPD,第一名渝北区和最后一名大渡口区相差近8倍,差距之大另人瞠目结舌。当大渡口人民周末穿越城区到渝北和朋友聚会时,可能会在心底泛起疑问:“我们真的在同一个重庆吗?”另人唏嘘的不仅是GDP总量与人均之间的实力悬殊,还有经济水平与高教资源的不匹配。一项2020年的研究显示,重庆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53%,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72%。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相比,重庆高教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安徽、湖北、湖南、四川水平相当,但明显低于江苏(3.27%)与浙江(3.48%)。重庆高教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低于江苏、浙江。/《花开半夏》回顾重庆直辖之后的20年,是一部产业结构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历史。1997年至2018年,重庆的第一产业比重从20.35%下降到6.77%;第二产业维持在40%-50%之间;第三产业从36.57%逐年攀升至52.33%,并早在2008年超过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的逆势增长带动了对研发人才的需求,而高校的专业设置却滞后于现实情况。重庆地区6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的专业中,文科院校及文科专业占比较大,与时代发展接轨的新学科、边沿学科以及复合型应用学科较少。在重庆凭借工业制造业强势崛起、飞黄腾达的年代,高校需要输送大量理工科人才,而今天要发展高端服务业及高新技术产业,高端理工类专业人才同样必不可少。有好大学,也要有好专业。/《匆匆那年》即便重大以理工科见著,但在庞大的需求面前也独木难支。重庆市经信委对重庆制造业八大产业集群劳动力需求数量进行了预测:到 2022 年,研发人才需求增量为17320人,占需求量的19.8%;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需求增量分别为31310人(占35.8%)和38750人(占44.4%)。当中指出,即使对应八大重点产业集群的工学类硕士毕业生全部留渝,缺口仍达4800人,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所需。自己培养大学生不够用,对全国大学生的吸引力又不及杭州等地,那么有钱的重庆,却那么缺人。砸钱,引进,重庆的自救决心当本地高教资源匮乏时,砸钱新建学校固然是其中一条路,但往往需要大费周折,而“拿来主义”则是许多地区采取的扶持高教的一条捷径。另一个有钱但缺好大学的城市深圳,是这条路上的先行者。在深圳土生土长的大学只有深大和南方科技大学,既然如此,聪慧的深圳将目光投向全国名校。据不完全统计,深圳陆续引进了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校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等多所985、211和港校。深圳福田新区 / 图虫创意对高教洼地状况感到痛心疾首的重庆,从直辖伊始就已经着力补短板。1997-2017年,重庆的高教公共财政预算事业费从0.97亿元增加至88.4亿元,年增长率达到23.97%,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翻了五倍多。近年来,重庆加码寻找高校合作“朋友圈”,而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相近的成都,无疑是称心如意的对象之一。2020年,党中央对成渝地区的发展进行了重新定位,由原来的成渝城市群转变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倘若说以前成都、重庆只是城市群中各自为营的两员,现在则将“双城”拎出来,赋予其共同引领川渝地区其他城市发展的地位。去年,四川省教育厅与重庆市教委签署框架协议,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多领域教育“协同、一体、融合发展”被写入《成渝地区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成都宽窄巷子 / 图虫创意两城的框架协议只是划定一个概念性的合作范围,而高校与高校之间的携手则是概念之下的细枝末节。同样是去年,四川省与中国农业大学、重庆大学在成都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重点围绕战略决策咨询、科技创新、教育文化、人才交流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在重大校长、党委副书记张宗益看来,和四川“携手”是历史必然的选择。“我们可以实现很好的学科互补,位于重庆的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很强,位于四川的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很强。”“就具体学校而言,重庆大学、四川大学也有类似的情况,重庆大学的工科,四川大学的文理、基础学科都是各自的优势学科。”四川大学 / 图虫创意成都之外,重庆更是瞄准国内外院校,提出到2022年累计引进100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渝布局研发机构,摆出发力高教的“深圳速度”架势。大数据、人工智能、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是重庆引进高校及科研院所时剑指的领域,其培养“高精尖缺”人才的雄心壮志昭然若揭。无论扶持本地大学还是引进外地名校,砸钱都是第一步,有钱的重庆自然也不会吝啬。据悉,重庆将对引进设立的高端研发机构,最高给予1000万元资助;对引进建设的联合研发基地和国家级科研平台在渝共建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最高给予200万元支持。重庆两江新区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后,由国务院批复的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 图虫创意既有决心,钱也到位,不妨看看近几年入驻重庆两江新区的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新加坡国立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清华、同济、上交、南大、哈工大……对于重庆来说,川渝的历史纠葛如同过眼云烟,谁在院系调整中牺牲得更多并不重要,它还有更迫在眉睫的事情,即能否在未来掌握先机。参考资料[1]《比上年翻番 杭州人才净流入率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央广网[2]《1937年39所高校迁重庆》辽宁日报[3]《重庆大学校史下册1949-1994》[4]《15个新一线城市GDP:13城超万亿 杭州排名第四》第一财经[5]《2019奢侈品行业洞察》Mob研究院[6]《区域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增长贡献研究——基于重庆市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的比较分析 》[7]《重庆:到2022年累计引进百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新华社[8]《四川省教育厅与重庆市教委在渝签署框架协议 推动川渝两地教育协同发展》四川在线[9]《推动成渝地区人才交流 重庆大学推动两地高校联盟建设》中国新闻网今日互动你怎么看重庆的发展?撰稿 | 盒子编辑 | 纸鹤排版 | 青萍*未标注出处图片来源网络原文首发于《新周刊》旗下公众号”有间大学“

彼以利合

这10所高校的地理学研究生最难考!

作为学地理的宝宝,你觉得哪些学校的研究生最难考,我们一起盘点一下,排名不分先后!中科院地理所中科院地理作为专门研究地理的机构,实力很强,院士很多,比如我们熟悉的刘东升,陆大道,秦大河等院士都在地理所工作。地理所每年的推免率极高,统考名额仅有一两个,所以这直接把很多没有推免资格学校的学生拒之门外了,虽然中科院待遇好,很公平,无奈统考名额太少,没有强大的实力做保障,很难挤进去!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的地理学是A+,再加上北京大学数一数二的江湖地位,全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学校,再加上绝佳的地理位置,这个学校的研究生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呀!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是仅有两所师范类985院校中的一所,同时北京师范大学的地理学也是A+,和北大一样,拥有极好的地理位置,师范类的佼佼者,难度自然不低!北京师范大学有人说现在非全日制的也是双证了,要不我去考北师大也是不错的,作为寸土寸金的帝都,很多学校,宿舍不够用,所以帝都的很多学校非全是不提供住宿的,需要自己在外面租房子,以北京的房价,着实不低,让人望而止步!华东师范大学另一所师范类985就是华东师范大学,位于上海,地理位置绝佳,考研难度不低于北师大,让很多人同样的不敢轻举妄动!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是211高校,同时南京师范大学的地理学也是3所A+中的一所,南京师范大学的GIS实力很强,同时需要考数学,数学好的同学,又喜欢南京的同学,可以考虑。武汉大学作为网红学校,武汉大学的测绘世界一流,地理学和生态学都是A-,武汉大学作为老牌名校,是很多人的梦想,同时武汉作为一个美食美景很多的地方,也使得很多人对武汉的学校情有独钟。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中山大学的人文地理学很有名气呀,而且不考数学,而且是985院校中为数不多的不考数学的院校,可能是不考数学的原因,使得很多人都想去冲一冲,人多了,自然难度就提升了!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位于拥有芒果台和各种美食小吃的湖南长沙,湖南师大是211院校,难度不算大,但是不管每年报考人数多少,他都会雷打不动的拿出部分名额来接收优秀的调剂生源,这波骚操作,让本来就很激烈的考研,变得更加激烈。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有实力,还用怕他么?好好复习,初试考高分才是硬道理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位于羊城广州,同样的大城市,同样的211,作为华南地区唯一的一所211师范高校,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地理学实力一般,但是华中师范大学在湖北和河南乃至全国的影响力都不差,再加上武汉的高校有那么一丢丢傲娇,在众多的报考人数的加持下,难度嘛,自然而然就上来了!华中师范大学以上只是一个参考哦,还需要脚踏实地的好好复习,才能做到百战不殆!

美食家

华南师范大学介绍及专业分析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一流学科:物理学华南师范大学国家“111计划”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国家级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光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培育)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应用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社会体育、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体育教育、物理学、地理科学办学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石碑校区、大学城校区)、佛山市(南海区)院系设置:石碑校区:历史文化学院:本科专业:历史学(师范类)学院拥有中国史、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历史学教育二级学科博士点和历史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育科学学院:本科专业:教育学(师范)、小学教育(师范)、学前教育(师范)、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拥有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是全国首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和首批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以及教育部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现有12个二级学科(专业)招收学术型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4个专业领域招收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4个专业领域招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本科专业:英语(师范)、英语(国际商务方向)、翻译、日语、俄语学院拥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课程与教学论二级学科博士点。数学科学学院: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信息与计算科学、金融数学、应用统计学学院拥有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生命科学学院:本科专业:生物科学(师范)、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学院拥有生物学和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生物学(涵盖10个二级学科)和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生物学、生态学、药学和水产学等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学科教学(生物)、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等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地理科学学院:本科专业:地理科学(师范)、地理信息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学院现拥有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一级学科硕士点(含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景观生态规划与管理、城市与区域规划等二级学科)和学科教学(地理)专业学位硕士点;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本科专业:教育技术学(师范)、教育技术学、新闻学、传播学学院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创办于1983年,是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本科专业。2003年评为省级名牌专业,2007年评为教育部第一批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特色专业, 2011年评为省级重点专业;1986年获得全国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得首批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996年评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建立教育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后科学研究流动站,具有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计算机学院: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人工智能学院拥有软件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心理学院:本科专业:心理学(师范)、应用心理学、心理学基地班2001年获批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部共建),2002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获批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心理学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3年心理学本科专业被评为广东省第一批名牌专业,2006年心理学科获批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008年获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2009年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实验中心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国心理学界第一个)。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本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师范)、哲学、社会工作学院拥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拥有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点,还有学科教学(思政)、社会工作等专业硕士点。美术学院:本科专业:美术学(师范)、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产品设计1998年获美术学专业硕士授予权,2009年获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艺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获美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师范)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大学城校区:文学院: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中英文秘书方向,非师范类)、编辑出版学(非师范类)、汉语言学(非师范类)1979年汉语史、中国现代文学专业开始招收攻读硕士研究生,1981年获批全国第一批硕士点;2000年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以中国语言文学为主要依托学科的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研究中心获批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6年获批全国第一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同年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同年还获批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2011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专业: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会计学、物理管理、财务管理学院目前拥有应用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等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金融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硕士(财经职业教育方向)、会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等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本科专业:物理学(师范)、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已建成“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还拥有课程与教学论(物理方向、科学方向)博士和硕士学位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学科教学·物理”教育硕士学位点、 “电子与通信”和 “光学工程”工程硕士学位点。化学学院:本科专业:化学(师范)、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材料化学学院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于1981年获批国家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后,经过一代又一代化学人的不懈努力,目前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包括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新能源材料化学与物理等6个学科方向)和博士后流动站、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化学与物理、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等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面向中学化学教育的学科教学(化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法学院:本科专业:法学2010年获批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法律硕士(J.M)专业学位授权点。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本科专业:政治与行政学、行政管理、管理科学、公共事业管理学院现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硕士四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旅游管理学院:本科专业: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酒店管理学院现设有旅游管理学术型、旅游管理专业型和职业技术教育(旅游服务方向)三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本科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信息工程学院拥有 5个硕士学位点:物理学(一级学科)、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微电子学和固体电子学(二级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生物物理(二级学科)。1个工程硕士学位点:光学工程。3个博士点:物理学(一级学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二级学科)、生物物理(二级学科)。2个博士后流动站:物理学、生物学。环境学院:本科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院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生态学一级博士点、环境化学二级博士点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音乐学院:本科专业:音乐学(师范)、舞蹈学(师范)、音乐表演体育科学学院:本科专业:体育教育(师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学院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高校教师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体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南海校区:软件学院:本科专业:软件工程、软件工程(中英联合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中澳联合培养)国际商学院:本科专业: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中澳联合培养、中美联合培养)、法语(中法联合培养)、金融学(中英合作办学)城市文化学院:本科专业:文化产业管理、网络与新媒体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专业:金融工程(中英联合培养)、电子商务(中澳联合培养)学科评估:心理学A+、马克思主义理论A-、教育学A-、体育学A-、数学B+、物理学B+、中国语言文学B、化学B、地理学B、哲学B-、理论经济学B-、政治学B-、外国语言文学B-、生物学B-、生态学B-、音乐与舞蹈学B-、应用经济学C+、世界史C+、美术学C+、中国史C、法学C-、望大家仔细阅读点赞并收藏!关注宋老师,报考无忧!

拖拖拉拉

首都高校为战疫贡献科技力量

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疫情面前,首都高校迅速响应,集中科研力量,攻克技术难题。从支持临床一线所需的医药设备到利用大数据绘制疫情动态地图辅助分析决策,从可重复使用口罩到智能机器巡防......首都高校以科技智慧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注入了强大的动能。创新医药装备供给抗疫一线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内多家单位迅速开展疫苗的研制工作。北京大学谢晓亮团队也迅速与合作单位联合展开攻关研究,他们在国际上率先将高通量单细胞测序技术运用到在康复期病人血液中寻找中和抗体,大幅提升中和抗体寻找效率。据了解,中和抗体不仅有望成为治疗的特效药,也可以为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提供3周~3个月短期预防。目前,该研究团队已经从60个康复期病人的血浆里的8400个结合病毒的抗体序列中,找到14个高活性的中和抗体。接下来,他们将从这14个候选抗体中找到最理想的特效抗体制成药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多个科研团队在病毒核酸检测、疫苗药物研发人工心肺制造、人体监护设备开发等相关领域也有突破。该校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常凌乾教授团队仅用两周时间就成功研制出快速、高灵敏度的多参数新型核酸检测芯片,不仅能够应用于新冠病毒的快速检测,还可推广用于其他多种病毒、细菌的检测和研究。同样是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樊瑜波、邓小燕教授指导下,该校陈增胜副教授与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研究者组成研发小组,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便携式人工心肺ECMO。新一代便携式体外人工心肺系统,可缓解肺炎重症患者救治中高端医疗器械严重缺乏的现状,为集中爆发“新冠”“甲流”“非典”等传染病重症救治提供核心解决方案。绘制动态地图服务疫情防控数读疫情,鉴古知今。北京大学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实验室袁晓如老师带领同学们在全国各地分工协作,密切针对疫情的发展变化,研发完成了一系列疫情可视化的工作。疫情可视化动态分析图包含了疫情变化晴雨表、各地对口支援湖北地图、各地疫情信息图和各类交互式疫情地图等。公众可在微信疫情专区的“新视角看数据,多维度懂疫情”模块中直观地对比各地最新疫情变化形势。北京建筑大学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成立了“图说疫情科研团队”,该团队在院长杜明义的带领下,由4位教师与36位研究生、本科生组成。团队师生发挥在空间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方面的优势,制作疫情蔓延分析地图,并形成了“Bucea-图说疫情”系列专题,每日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上进行推送。为了避免发生交叉感染,火神山、雷神山等传染病医院都采取负压病房,并利用专门的排风系统向室外排出病房内受污染的空气。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副教授许镇带领5名研究生组成课题组,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参与了由清华大学主导的抗疫医院排风环境污染快速分析的联合科技攻关,为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医院排风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在相关设计单位支持下,许镇课题组在除夕当天就组织研究生开会讨论,与时间赛跑。凭借前期的技术积累和连续奋战,仅用短短3天时间,他们就联合研发了建模快速、分析高效、可视化清晰、开源免费的排风环境污染快速分析方法及程序,满足了建筑设计需求。科研攻关打造战疫“利器”防止疫情蔓延,综合防控措施至关重要。由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院士牵头,校内多个院系专家组成的医工结合攻关“战疫突击队”,围绕抗击疫情需求,紧急研发出集成居民个人自测评估、社区疫情智能防控、智能分诊等8项智能技术产品为一体的“清华COVID-19智能防控系统”,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整体解决方案。该系统以临床医学为基础,综合应用大数据、物联网及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应用在武汉市多地的抗疫工作中。目前,该系统已推出国际版本,为全球疫情防控作出贡献。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口罩一度成为急需而又难觅的“紧俏货”。北京化工大学张立群教授团队聚焦这一难题,紧急研发出了可重复使用的防护口罩,并被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正式立项“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为疫情防控解决燃眉之急。据了解,张立群团队研发出的这种高荷载电荷/高抗静电衰减、抑菌、抗老化三合一的新材料,也是聚丙烯基体的熔喷纤维材料,用它生产出来的口罩不仅可以重复使用,还易于长期保存。如果按照一天佩戴8个小时来计算,使用这种新材料口罩至少可以使用三天。相当于把传统意义上的一次性口罩的寿命延长了3~6倍。该项技术已经申请了3项发明专利,可支持未来我国公共卫生安全机构实施口罩等关键防疫物资的战略存储,为更好地应对未来公共卫生风险提供保障。技术融合助力复工复产近日,在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校区,由该校与某科技公司研制的5G云控防疫监测无人配送车“小酷”正式上岗。无人配送车“小酷”能测温、会报警,还能独立配送物资,可通过遥控操作或自主循迹的方式实现非接触远程物资运输与配送功能,可妥善收纳防护品、工作人员餐食、防疫宣传品等,其有效承载能力可达300kg,续航距离能达到60km,满电情况下防疫监测功能可连续工作10个小时。北京邮电大学的校园中也有这样萌态可掬的“巡防员”——“北邮一号”,它凭借地图同步构建定位、动态路径规划、深度学习智能大脑和视频智能分析等先进技术,发挥自主巡逻的功能,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疫情防控期间因人员流动造成交叉感染的风险。同时,作为一款具备5G+AI能力的智能安防机器人,在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动态导航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苏中教授团队自2020年2月15日起紧急研制出“在线式双模人群体温筛查仪”和“非接触快速手持式红外体温测量仪”,利用红外测温及微光人体识别技术,实现了远距离在线式非接触人体测温,可用于人员出入密集的场所进行快速大面积体温筛查,提高疫情防控效率。目前,“非接触快速手持式红外体温测量仪”已实现量产,为北京市和山西省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多家单位提供装备支持。同样为疫情体温筛查贡献科技力量的还有华北电力大学。近日,由该校扬中智能电气研究中心研发的“测温人脸门禁考勤一体机M5T”正式上市。该设备在原有的智能视频基础和门禁技术上,新增加了红外测温技术,能够1秒内非接触式地测量体温,实现快速筛查,避免交叉感染,一览掌握全员健康信息。据悉,此门禁设备已经申请北京科委和北京市教委项目,并与多家单位达成合作关系,助力企业复产复工。【来源:人民网教育】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2021年教育学-专业学科地理考研学校汇总

全国共30所院校招生学科地理研究生,其中有全日制30所,有非全日制招生10所,既有全日制也有非全日制都有招生10所。下面是勤思根据2021年招生简章的不完全统计,整理的学科地理考研学校汇总表,想考学科地理研究生的同学可以参考。

慎守其真

地理学考研调剂信息汇总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土壤生态学方向接收调剂研究生1名专业: 理学->生态学本人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现招收土壤生态学方向的研究生一名,有调剂意向的同学请发邮件,欢迎对生态学、土壤学、环境科学感兴趣的同学联系沟通。考研英语成绩最好50分以上。2 天津农院接收调剂研究生专业: 农学->水产->渔业资源天津农学院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联合培养招生 接受生物类专业学生 包括水产 动科 生命 食品导师为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梁利群老师成绩要求300以上 限男生 英语好的优先3 2020年宁波大学熊金波教授团队招收微生物或生态学方向调剂生2名宁波大学为“双一流”建设第一批本科高校。本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 项;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公益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各 1 项;宁波市科技公益重点项目 1 项、自然科学基金 2 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 SCI 论文 37篇,IF 合计 125,论文被引1100 余次,H 指数 25。要求微生物、生态学、环境科学相关背景,总分330以上,英语单科>40,有R语言基础优先,非相关专业,未达分数勿扰。4 福建农林大学接收调剂研究生福建农林大学动科院海洋研究院 国家杰青陈新华教授课题组 2020年调剂——招收生物学、水产学类。专业: 农学->水产->水产养殖

草木遂长

曾经名校云集的西南城市,现在太缺好大学,逐渐掉队

当离开北上广深的大学生紧盯地图上的新一线城市,他们的目光频繁锁定在杭州、成都、西安等地。气质温婉的杭州持续散发魅力,2020年新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43.6万人,比上年度增长逾一倍,人才净流入率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杭州成了多少大学生向往的地方。以历史文化著称的西安和以熊猫为名片的成都,是西部地区最炙手可热的选择。据Boss直聘发布的数据,在所有新一线城市中,成都(4.9%)、杭州(4.1%)和西安(2.8%)最受2020年应届生欢迎。论受大学生欢迎的程度,2020年GDP跑赢所有新一线城市的重庆,却不得不在以上几座城市面前甘拜下风。另一方面,这座靠火锅闻名遐迩的城市,近年来不惜花费重金引进名校,企图弥补高教、科创短板。重庆沙坪坝 / 图虫创意2019年,重庆引进了上海交大、西安交大、中山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14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去年,重庆与清华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助力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西南地区GDP总量最顽强的“山城”重庆,正不遗余力地试图改善产业发展与高教力量不匹配的局面。曾经的文教高地,屡屡错失良机从地图上来看,重庆地处四川盆地,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横穿而过,有5个省份与之相邻。论高教资源,重庆处于被邻居四面夹击的境况。以周边省份的省会城市为例,北边的西安有3所985、7所211;西边的成都有2所985、5所211;东南边的长沙也有3所985和4所211。东边紧挨着的湖北省更不用说,省会武汉是中西部地区大名鼎鼎的盛产大学生的地方,坐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两所985。在艾瑞深校友会2019年中国大学排名中,武大位列第9名,华科为第12名。此外,武汉的211院校数量为7所。反观重庆,只有重大一所孤苦伶仃的985,常年徘徊于全国985梯队的后排。211数量仅为2所。重庆大学 / 图虫创意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重大惨败A+和A类学科,同样情况的985院校全国只有三所。其中,重大只入选了3个A-学科,分别是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电器工程。隔壁四川,有川大、电子科大互相辉映;说到东南部的兄弟湖南,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往往被相提并论。而在重庆,能与重大一较高下的双子星大学还面目模糊。若追溯到抗战时期,作为陪都的重庆,高教底子其实并不薄弱。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保存教育力量,当时包括国立中央大学、中央政治大学等在内的39所高校迁渝,占全国高校数量的三分之一。1949,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校名去“国立”两字而称“南京大学”。/ 图虫创意其中,国立中央大学共有4000多人西迁,所有图书仪器装运一空,浩浩荡荡地分批向重庆进发。一时间,重庆成为大后方文化教育高地,名校云集,大师荟萃。建国初期,重庆的高教实力还能与成都互相抗衡。直到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曾经熠熠生辉的重庆高教,逐渐走下神坛。首当其冲的重大在院系调整时元气大伤,好端端一所综合性大学被拆分得四零八落——医学院调入当时的华西大学,后并入川大;文学院并入川大,部分老师调入西南师范学院;铁道工程专业调入西南交通大学土木系;商学院调入当时的西南财经学院和四川财经学院……此外,重大的法学院、体育系科、农业系科等都不同程度地调入他校。要说是重大的忍痛割爱成就了日后的西农、西政、西财,也绝对不为过。抗战时期,重庆高校云集。/《少年班》当年重庆在行政划分上还归属四川省管辖,院系调整前,在全川36所高校中,约2/3的公立大学和7/8的私立大学都集中于成都和重庆。为了使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渝蓉两地的高校在院系调整中均遭到不同程度的削弱,燃烧自己以支援川西。时钟拨到上世纪90年代,被重创的重庆又一次在985、211评选中折戟沉沙,只有重大(985)、西南大学(211)脱颖而出。1997年重庆直辖之前,四川省的优质资源都在往省府成都聚拢。在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仅有1个重点项目的重庆,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成都手握5个项目。而在时代变迁中造化弄人的重庆高教,一直也没扳回一局。GDP总量第一, 高教能帮多少忙?在某短视频平台上,重庆最为游客津津乐道的,是魔幻现实般的海拔感受。轻轨在层层叠叠的楼宇间穿梭,楼顶之上是川流不息的平地,连导航在这里都频频失灵。就是这样一个群山密布的城市,创造的GDP总量使东部沿海一些发达地区望尘莫及。2020年重庆GDP总量为25002.79亿元,居15个新一线城市之首,是长沙的两倍多,只比广州少16.32亿元。如果将目光扩大至全国,会发现重庆2020年GDP总量仅次于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位列第五,这个位置重庆已经连续稳坐四年。一马当先的总量背后却是不那么光鲜的人均数字,事实上,重庆的人均GDP在新一线城市中几乎垫底。解放碑步行街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是重庆的地标之一。/ 图虫创意对比去年重庆各个区县的GPD,第一名渝北区和最后一名大渡口区相差近8倍,差距之大另人瞠目结舌。当大渡口人民周末穿越城区到渝北和朋友聚会时,可能会在心底泛起疑问:“我们真的在同一个重庆吗?”另人唏嘘的不仅是GDP总量与人均之间的实力悬殊,还有经济水平与高教资源的不匹配。一项2020年的研究显示,重庆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53%,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72%。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相比,重庆高教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安徽、湖北、湖南、四川水平相当,但明显低于江苏(3.27%)与浙江(3.48%)。重庆高教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低于江苏、浙江。/《花开半夏》回顾重庆直辖之后的20年,是一部产业结构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历史。1997年至2018年,重庆的第一产业比重从20.35%下降到6.77%;第二产业维持在40%-50%之间;第三产业从36.57%逐年攀升至52.33%,并早在2008年超过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的逆势增长带动了对研发人才的需求,而高校的专业设置却滞后于现实情况。重庆地区6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的专业中,文科院校及文科专业占比较大,与时代发展接轨的新学科、边沿学科以及复合型应用学科较少。在重庆凭借工业制造业强势崛起、飞黄腾达的年代,高校需要输送大量理工科人才,而今天要发展高端服务业及高新技术产业,高端理工类专业人才同样必不可少。有好大学,也要有好专业。/《匆匆那年》即便重大以理工科见著,但在庞大的需求面前也独木难支。重庆市经信委对重庆制造业八大产业集群劳动力需求数量进行了预测:到 2022 年,研发人才需求增量为17320人,占需求量的19.8%;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需求增量分别为31310人(占35.8%)和38750人(占44.4%)。当中指出,即使对应八大重点产业集群的工学类硕士毕业生全部留渝,缺口仍达4800人,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所需。自己培养大学生不够用,对全国大学生的吸引力又不及杭州等地,那么有钱的重庆,却那么缺人。砸钱,引进,重庆的自救决心当本地高教资源匮乏时,砸钱新建学校固然是其中一条路,但往往需要大费周折,而“拿来主义”则是许多地区采取的扶持高教的一条捷径。另一个有钱但缺好大学的城市深圳,是这条路上的先行者。在深圳土生土长的大学只有深大和南方科技大学,既然如此,聪慧的深圳将目光投向全国名校。据不完全统计,深圳陆续引进了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校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等多所985、211和港校。深圳福田新区 / 图虫创意对高教洼地状况感到痛心疾首的重庆,从直辖伊始就已经着力补短板。1997-2017年,重庆的高教公共财政预算事业费从0.97亿元增加至88.4亿元,年增长率达到23.97%,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翻了五倍多。近年来,重庆加码寻找高校合作“朋友圈”,而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相近的成都,无疑是称心如意的对象之一。2020年,党中央对成渝地区的发展进行了重新定位,由原来的成渝城市群转变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倘若说以前成都、重庆只是城市群中各自为营的两员,现在则将“双城”拎出来,赋予其共同引领川渝地区其他城市发展的地位。去年,四川省教育厅与重庆市教委签署框架协议,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多领域教育“协同、一体、融合发展”被写入《成渝地区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成都宽窄巷子 / 图虫创意两城的框架协议只是划定一个概念性的合作范围,而高校与高校之间的携手则是概念之下的细枝末节。同样是去年,四川省与中国农业大学、重庆大学在成都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重点围绕战略决策咨询、科技创新、教育文化、人才交流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在重大校长、党委副书记张宗益看来,和四川“携手”是历史必然的选择。“我们可以实现很好的学科互补,位于重庆的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很强,位于四川的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很强。”“就具体学校而言,重庆大学、四川大学也有类似的情况,重庆大学的工科,四川大学的文理、基础学科都是各自的优势学科。”四川大学 / 图虫创意成都之外,重庆更是瞄准国内外院校,提出到2022年累计引进100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渝布局研发机构,摆出发力高教的“深圳速度”架势。大数据、人工智能、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是重庆引进高校及科研院所时剑指的领域,其培养“高精尖缺”人才的雄心壮志昭然若揭。无论扶持本地大学还是引进外地名校,砸钱都是第一步,有钱的重庆自然也不会吝啬。据悉,重庆将对引进设立的高端研发机构,最高给予1000万元资助;对引进建设的联合研发基地和国家级科研平台在渝共建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最高给予200万元支持。重庆两江新区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后,由国务院批复的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 图虫创意既有决心,钱也到位,不妨看看近几年入驻重庆两江新区的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新加坡国立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清华、同济、上交、南大、哈工大……对于重庆来说,川渝的历史纠葛如同过眼云烟,谁在院系调整中牺牲得更多并不重要,它还有更迫在眉睫的事情,即能否在未来掌握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