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喜欢做学术研究,博士毕业进入企业,做管理岗才有前途?黑暗之

喜欢做学术研究,博士毕业进入企业,做管理岗才有前途?

欢迎点击关注!获取更多有价值信息哦!从1998年开始的大学扩招,距今已经走过21年。这21年时间里,无论是本科、硕士还是博士,数量激增。尤其是本科生,二十年前还被奉为天之骄子,如今满大街到处乱窜,甚至出现了本科毕业即失业。博士还好点,虽然扩招,但毕竟基数小,再加上博士毕业很有难度,博士仍是学霸级的存在。其实,能读到博士的学生,大部分能够沉下心来做事,很多人博士毕业后也希望从事一些学术研究性的工作。可是,毕竟学术机构招聘名额有限,现在很多博士毕业后进入了企业,包括很多大型国企。随之需要面临一个问题:做研究,基本上在最底层,前途和钱途都不大;做管理,丢弃自己的专业,感觉可惜。实在难以抉择。这是很多博士刚毕业后都会遇到的问题,毕竟辛辛苦苦博士几年做了一些研究,甚至有些从硕士开始做的课题和方向。如果毕业后做管理,实在是有些不甘心;如果做学术研究,除非著名的大型互联网公司,很多企业在研发上投入的钱少得可怜。无论企业对外宣传多么重视科研,可宣传跟实际是有出入的,而且出入相当地大。所以,在这些单位做研究,基本上就是在一线一直做,收入还不如一个小小的部门负责人,不会有太大的涨薪;而能够做出成果最好,但能够作出很好成果的毕竟是少数。这就导致很多人毕业后,甚至毕业前就开始筹划工作后转管理岗。并不是说管理岗不好,毕竟人各有志、每个岗位都需要人。但是,想说的是,做管理并不需要博士学历。从学术方面来说。博士做管理确实有点可惜。可是,实际中,对于竞争管理岗位,博士学位反而是一种加分项。智商、情商均在线,优势相当明显。所以,有些人就放弃原来的专业,转而做起管理,不少人还做的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只能说,这些人确实适合做管理,即便他没有博士学位,同样可以做得很好。只不过博士学位可以让他们有一个更高的平台。但是,对于很多博士来说,还是希望能够安安心心、沉下心来做一些研究,也有很多人不屑于做管理,挤破头竞争领导岗位,正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沧浪之水》中的池大为,对于仕途名利毫不关心。但是,现实中,对于这些人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不然贾宝玉家族最后也不会一败涂地,池大为也不会变了心志。做学术研究,如果争取不到学术资源的支持,很多研究根本没办法开展下去。而争取学术资源,就要遵守其中的规律,基本上还是要紧靠掌握资源的领导。所以,无论如何,最终都是要走向领导这条路,无论愿意与否。多以,对于那些抱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想法的博士,还是尽早放弃吧,毕竟社会有社会的生存法则。但是,如果哪天,那些不屑于仕途经济的学者,有了很好的上升通道的时候,也许就是我们国家科技真正发达的时候。小伙伴们,你们同意吗?欢迎留言讨论。多个关注多条路!欢迎点击加关注!

标错参

博士的就业方向有哪些,工资水平怎么样?高学历真吃香!

现在国家高度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硕士和博士人数增多。很多人想要走学术道路,想要做自己喜欢领域的科研,不过也有很多人希望通过高学历获得更高的薪资待遇。根据一些数据表明我国每年的博士人数都在五万或六万左右。2018年的博士毕业生总人数达到八十万。作为高学历人才,博士的社会地位比较高,而且还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博士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博士的就业方向主要有四种,在研究所继续做科研、去高校担任大学老师、去国家事业单位以及去企业工作。那么博士的薪资待遇怎么样呢?一、研究所很多博士喜欢做研究,愿意继续攻读博士后,可以留在学校的研究所。还有一些博士毕业生直接在研究所工作,收入稳定,年薪可以达到十万到二十万,还可以获得一些研究成果的奖励。而且很多研究所给博士安排住房,五险一金,还有编制。不过,每天的工作就是做科研,尤其是理工科类,需要长时间待在实验室里,生活可能会比较枯燥。适合那些热爱科研、喜欢安稳的博士。二、高校任教很多研究生考博目的就是为了考上博士后去高校任教,工作非常稳定,有编制。不同于小中学老师,大学老师的待遇很好,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工资待遇不同,但一般大学老师的月薪都可以达到一万,而且年底的时候有不少奖金福利。大学老师的工作比较简单,教学任务不重,就是还需要写学术论文,做学术的压力也是不小的。大学老师也可以给企业讲课,做一些其他工作,薪资情况很不错。三、国家事业单位博士也可以选择国家事业单位和国企,对博士的优惠政策多,一些优秀的博士职位很高,发展前景广阔。不过国家有专门的规定,基本工资可能只比研究生高一两千,不过福利待遇更好。想走仕途的博士未来发展空间很大,甚至可以升职到高层,实现人生的梦想。四、企业一些大型知名企业也招聘很多博士毕业生,安排的职业比较高,晋升空间大,薪资待遇比硕士高很多。不过也分职业和企业,一些应用技能来专业的薪资年薪偏高,尤其是计算机类专业,一些文科类专业工资就可能偏低。企业给博士的基本工资比硕士高几千,差异并不明显,还是看重业绩。不过博士的晋升机会更多,企业会培养管理人才。博士选择的机会还是比较多的,发展空间很大。不过也会专业和所在地区,博士的工资待遇会有不同。但博士普遍的工资待遇都很高,高学历确实带来了高收益,晋升空间大,未来的发展机会更多。不过刚毕业的博士可能也会面临经验不足的问题,经过实践积累,未来的待遇会更好。相信不少人已经看到了博士的好待遇,高学历确实很吃香,起码起薪和平台更高,机会更多。

小铃铛

如何备考管理学博士?笔试和面试攻略,亲身经验分享

我用了1个月时间准备和复习,然后考上了南方某985大学的全日制管理学博士。现在把经验分享给大家。第1步,联系博士生导师这一步非必需的,但如果能联系上导师,有导师表示愿意接收你,那么导师可以提供一些笔试复习教材给你,教你怎样面试,介绍一些有经验的师兄师姐给你认识,这些对你都是有很大帮助的。不过,提前联系好导师的缺点就是,你对这个导师的了解不够多(例如人品、带学生的风格、研究兴趣是否与你吻合等)。你若是盲目发邮件联系导师,而导师又答应接收,日后你入学后一般就得进入他的门下。若是到那时才发现自己不喜欢这个导师,就很麻烦了。利弊你们自己考量吧!我的建议是,如果时间允许,先用多点时间打听、了解一下这位导师,然后再发邮件给他做自我介绍,问他是否愿意接收你。我的经历就是在学院官网浏览一下各个导师的主页,然后对喜欢的导师发了一封自我介绍的邮件,把我的简历、曾经发表的论文、曾经写过的书稿发给他。然后那位导师回复了我,约我到他办公室面谈。面谈过程还比较愉悦,然后他就给我介绍了一位师兄,辅导我如何准备笔试和面试,这对我实在有很大帮助。但我后来指导的一些考博士的师弟师妹,他们没有提前联系导师,也能顺利考上了。然后通过第一年的课程学习,深入了解了各个导师的情况,第一年末才递交选导师的申请书。我觉得这样也挺好的。第2步,递交申请材料我报考的学院是自主招生(申请-考核制),所以我不用参加全校的统考,直接递交申请材料给学院就行。如果学院审核材料通过了,就会出公告,通知笔试和面试的时间。其实有自主招生权的学院要求递交的材料都是大同小异,包括:1、英语六级超过450分,或新托福成绩大于80分,雅思大于5.5分,或者曾经发表过英文论文,这样就不用提交英语考试证书了。2、两名与报考学科相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信。3、《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拟开展的研究计划》。4、个人简历。5、本科、硕士阶段的成绩表。5、体格检查表。6、代表性学术成果。具体资料看各学院的官网。那个研究计划就像硕士论文的开题报告就行。第3步,笔试复习。我那时笔试的内容有3张卷子,分别是管理学理论知识,管理学研究方法、英语。对于管理学理论知识,我建议复习的书本是《西方管理思想史》(郭咸纲著)、《管理学中的伟大思想》(史密斯和希特主编)。对于管理学研究方法,我建议复习书本是《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主编)。这本书非常厚,但内容很丰富,也很实用,对于我后来读博士做研究也有很大帮助。而英语复习,由于提前了解到考试内容是针对目前的经济热点,用英语写一篇文章,表达个人看法,所以我就背诵CCTV NEWS微信公众号每天更新的新闻。近些年,学院的英语笔试改风格了,不仅有写作题,还有阅读选择题,有点类似考六级。我闭关复习了1个月,把推荐的那3本书都读了4遍,天天背诵英语文章。第4步,笔试考试复习了一个月后,终于等来笔试的日子。笔试时间是9点-12点,监考老师发下来3张卷子(就是前面说的3张),要求我这3 小时内做完交卷。我当时给自己安排每张卷子用1个小时完成。《管理学理论知识》有5道大题,每道大题又有几个小题,都是主观问答题,没有选择题。题目例如:蓝海战略和红海战略分别是指什么?请你描述一下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是什么?《管理学研究方法》题型跟理论知识的卷子一样,题目例如:什么是中介变量、调节变量,怎样检验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Cronbach 系数用来做什么?请你写一个你曾经看过或研究过的论文内容,包括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英语卷的题目前面已经说过了,就不再赘述。题目例如:请你就“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写一篇英语文章。第5步,面试笔试结束的当天晚上,我就接到通知,说我笔试分数通过了,可以参加第二天的面试。所以,我就赶紧制作了面试用的ppt,内容包括自我介绍和研究计划。第二天我参加面试,面对5位面试官,我从容不迫地讲述我的ppt(过程就像硕士论文答辩一样),我讲述完后,5位老师就开始提问。问题例如:请你用英文介绍一下自己(3分钟);请你说几个管理学理论的名称和大概内容;检验内生性的方法有哪些?第二天,学院就把笔试和面试的分数、录取名单公布在官网上,我也顺利被录取了。录取通过率?记得当时大概有28人提交报考申请,由于学院考核严格,只有10人可以进入笔试,笔试完后,只有5人笔试通过可以进入面试,最后5人面试都通过被录取了。

伊织

高学历毕业何去何从,看看博士生的四个就业去向,感觉自己太差了

都说活到老,学到老,但是很多人的学习生涯到大学就结束了。有一部分人选择了考研,考公务员,为了能给自己一个更高的起点。在生活里,在工作中,我们见识最多的就是研究生和本科生。不知道你们单位有没有博士呢。我们公司倒是没有,可能是我们的庙太小,根本容不下这些大神。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些博士生毕业了都去哪里工作了呢?难道不是进入企业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1、当公务员你是知道的,公务员的报考是有学历限制的,最低是本科学历。那么博士的学历去做公务员肯定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了。很多人都会感慨,这么高的学历,还和我们这些本科生来竞争公务员的职位,是不是不公平啊,其实你错的了,人家根本就不用和你竞争。公务员的职位里,也有很多等级。一般考入的就是普通科员开始做起。而博士学历不一样。单位想要都没有,哪里会舍得让你从普通科员做起呢。他们去的都是行政机关和一些重要的部门。他们能去的部门,本科生根本都不能报考,所以博士生去当公务员,和本科生并不存在竞争关系,人家根本不会去你要去的岗位。哎,这就尴尬了。2、进入企业博士生和大家一样,可以有一个公平的竞争机会,去人才招聘会找工作。去企业锻炼,施展自己的才华。你也知道的,既然这么高的学历,要的工资也不会太低,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敢要这样的人才。只有一些行业的龙头老大才敢要这样的学历,自然工资不会亏待他们,因为博士生能创造的价值是很高的,一定可以和自己的工资成正比的。所以在社会竞争上,就可以又很大的竞争优势。3、留校做大学老师如果给你一个留校的机会,不知道你会不会选择。如果是我,我肯定会的,因为自己的校园自己太熟悉了。熟悉到每一个角落。自己的老师和人脉关系都在这里。如果可以留校,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肯定是有好处的。博士生毕业如果想要留校,学校肯定是很愿意的。毕竟是自己培养出来的,如果愿意留下来继续做贡献,那对学校可是有太多的好处。博士生留校也是多方面考虑的。考虑到稳定问题,自己的学校,给自己的东西比较多。如果出去打拼,相对风险较大。守着自己的学校,比出去打拼更靠谱。所以留校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4、任职科研机构科研机构你是知道的,都是国家直属的机构,而且都是正规机构。国家直接扶持的项目,如果进入这里面工作,福利待遇肯定是很高的。尤其是博士生。如果选择进入这样的机构,那绝对是一个高手云集的地方。能够选择进入国家科研机构的博士生,一定都是热爱科研事业的人,也有着一颗爱国的心。因为进入这里工作的人,都是和利益无关,而是对事业的执着和认知不同于常人。对于这样的一批人,我要给他们点赞。虽然只是四个普通的工作,但是对于学历的要求确实很高,如果你也想成为这样的人,就只能先考上博士再说了。好了,这个话题,我们今天就探讨到这里了,我们下期再见

鬼怒川

清华、北大博士毕业有哪些出路,应该往哪个方向走?

现在的博士越来越多,不少博士已经有危机感了。不过总体来说,博士的出路还可以。到高校当老师博士最大的出路是当老师。我总觉得对于不想搞科研的人来说,读博士没有必要,因为读完博士之后的路少了很多。绝大部分的博士的选择都是到高校当老师。下面我们以清华、北大为例,看看这两家博士的出路。第一张图是北大的,博士有52.86%去了高校。不过,这个52.86%里面包括了当博士后的人。当然,绝大部分的博士后最终会在高校当老师。第二张图是清华的,清华有24.7%在高校。这个数据没有包括博士后,如果加上博士后,应该跟北大的数据差不了太多。可见,对于博士来说,去高校当老师是第一选择。不过由于中国高校的扩张已经告一段落,高校工作比原来难找很多。10年前,可能一些不错的大学对于博士还是有安家补助,当人才引进。现在去名校已经非常困难,一般需要先当博士后,而且需要非常靓丽的科研成果。如果去了名校,也要做好吃苦的准备。现在很多学校都是“非升即走”的政策,在规定年限里没有达到职称要求,只能走人。所以,大学老师在青椒阶段非常辛苦。还有些人去一些压力不大的小城市的小学校,这些学校对博士还有一些安家补助,作为人才引进。博士对于这些也是比较纠结,去了小城市,如果科研平台不行的话,很难出成果。另外,孩子在小城市读书之类的,也很麻烦。去科研院所我们看清华、北大的就业报告。北大去科研单位的有10%,清华有9.5%。科研院所原先跟高校比较接近,财政拨款,是事业单位。现在的科研院所有了很大不同,研究人员的自主性差了很多。科研不是凭研究人员的兴趣来做,而是根据研究所领导确定的方向来做。各个研究所差别很大,有些研究所的研究做得非常不错,有些研究所连发工资都困难。还有些研究所人事复杂,前一阵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有97位研究人员离职,跟人事复杂有关。所以,去研究所一定要好的研究所才行。当然,好研究所进入的门槛就高一些。去各大企业的研究院在很多行业,企业的研究院才是研发主力。像华为在全国招收的“天才少年”,收入很高,研究的也是前沿问题或者是工程中重要的问题。华为说招了400多名数学家,虽然丘成桐等数学家不认为华为招的是数学家,但我想,大部分应该都是博士。除了华为,BAT里也招了不少博士,还有像中国电信、中移动、中国电网、中航集团、中核集团、三峡集团、中石油、中石化等等巨型企业,也招收了不少博士。我认为企业多多招收博士是件好事,表明企业的不少工作已经很前沿。阿里巴巴的技术委员会主席,阿里云的创始人,王坚当选为院士,表明了企业已经是很重要的研发力量了。希望将来我们有更多这样的企业涌现。大家都说的生化环材是天坑,博士毕业也没有去处,主要问题就是没有世界一流的企业。如果有一流企业,这些博士都是可以在企业里面消化掉的。清华是工科学校,去企业的比例比较高,超过了51%,北大要少一些。当公务员每年国家都会在985大学里面挑选一批人当选调生,博士入选的比例很高。北大2019年有7.13%的博士去了党政机关,当公务员。清华也差不多,有7.6%。博士当选调生有一定优势,尤其是文科博士,对政策之类的理解很透,去的平台也比普通公务员要高。只要好好干,前途还是比较好的。总结我自己认为,大学还是博士最好的出路,自由,工作不怎么受限于别人,尤其过了青椒阶段,按照自己的想法搞科研,还是很爽的。大学有寒暑假,也有学术休假,在时间上也比较自由。另外,校园里有学生,培养学生也是一件乐事。其次是去企业研究所,一流企业看重的是实际能力。好的企业是按照能力来给你责任和相应的薪水。这个价值观比较符合博士们常年受到的教育。公务员则不是普通博士去的地方。公务员应该说是比较清苦的,如果自己没有人脉或者没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我不建议去当公务员。除了这些,还要请大家注意。一方面,现在博士数量越来越多,但另一方面,博士的要求越来越高,博士越来越不好读,延期毕业的很多。从就业的灵活度来说,有时候不如硕士。如果家境一般,或者对科研不是很感兴趣的人,读博要三思。

杜鹃

DBA(工商管理博士)圈内常见问题

无论是出国留学,还是在国内读国外大学的课程,亦或是读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大家都非常关心获得的文凭能否取得认证、证书的含金量高不高、文凭是否还有其他用途…… 图源:百度图片尤其是对于DBA(工商管理博士)这个学位,不少人更是从源头产生了困惑,今天后学君就来给大家好好说说这事儿!国内大学有没有DBA这个学位?没有,国内没有DBA这个学位,DBA最后拿到的肯定是国外某个大学的DBA学位。国内市面上的DBA项目多是“由国外大学在国内办学的DBA课程”,这个大家不用担心,学校是正规大学就没问题。图源:百度图片因为国内没有跟国外DBA相对等的学位(必须要国内国外都有的学位类型,才可以做学历学位互认),所以DBA在中国大陆没办法做学历互认。但在除了中国大陆之外的其他地方都是认可DBA学位的,包括港澳台地区、欧美国家等。图源:百度图片DBA学位在海外移民申请中可以加分海外学历,可以在移民快速通道中获得分数,所以如果你拿到了DBA(工商管理博士)学位,可以用于申请海外移民。图源:百度图片但必须先通过指定的机构认证,比如国际通用的“WES文凭认证”(官方网址www.wes.org)。图源:百度图片WES(World Ecation Services)是一家成立于1974年的国际性非营利组织,其评估认证报告在国际上使用非常普遍, WES认证目前有效期是5年。2009年底,中国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和WES签署合作协议。图源:百度图片DBA学位可用于企业上市高层管理人员的学历公示披露DBA(工商管理博士)学位,还可用于企业上市高层管理人员的学历公示披露。所以DBA学员以企业高管、企业家,想要挂靠在大学下面出去做讲师的企业管理人员,外企、金融行业管理人员居多,之前就有人对部分DBA项目学员的背景进行统计,当前国内DBA工商管理博士企业家学员中:图源:搜狗微信47%拥有硕士学位,37%拥有MBA/EMBA学位;66%的学员拥有10年以上的管理经验;32%的学员为公司董事长/总裁,38%的学员为公司VP/总经理/董事/合伙人;52%的学员集中于32岁-42岁阶段,33%的学员集中于42岁-52岁的阶段;来自民营企业的学员超过了50%。在国内读“国外大学直接办学的DBA”项目,要考虑什么?学校知名度选择学校,首要考虑学校的公认度、影响力、国际声誉,这很大程度上和学位的含金量挂钩。法国尼斯大学(在国内开设了DBA课程)对于DBA课程来说,只要是知名的欧美国立大学,课程设置基本上差不多,所以申请者最关键的考虑因素就是大学的国际知名度,以及在中国国内的影响力。大家可参考国内外各大权威大学榜单,看看学校的排名,世界范围内排名好,才会有优质的生源质量,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员以后的同学和校友层次。图源:百度图片学校性质选择大学,可优先选择公立综合性大学(国立大学),国立大学由国家背书,学术严谨,更可信些。俄罗斯西南国立大学(在国内开设了DBA课程)校友会的规模这个就不用说了,在人脉资源珍稀、圈层文化盛行的现在,校友会规模自然是越大越好。—THE END—内容来源:在职硕士博士权威资讯(ID:gh_52e39ff1b037)作者:章老师

曹褒

这4个专业就连博士都很难找工作,如果不是真心喜欢,不建议报考

高考是我们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一个转折点,许多同学的命运就从高考开始发生改变,考上名校的学生有更高的起点,未来也有更好的发展前途。如果在高考落榜的同学,直接进入社会工作,因为没有学历就算一份普通的工作都很难找到。今年又是一年高考,高考后最重要的就是填报志愿,志愿填报之后就要等待相关的结果。不仅高考重要,填报志愿同样重要,直接决定了我们未来在什么学校就读什么专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可以说填报了什么专业,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我们未来的从业方向。在填报志愿之前,我们的亲戚朋友和父母都会给我们提供一些建议。给出的建议越多,我们不但方向明确不了,反而越来越迷茫。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家长眼里,最好的专业莫过于教师,医生这类行业,除此之外其它的行业家长们根本不会认可。所以让父母给出建议也并不客观。今天就跟大家说说哪些专业不建议大家选择?1、国际贸易专业大家听到国际这两个字就会想当然地认为这个专业很高大上,与国际挂钩。就认为毕业后工作是每天与外国人打交道,很容易拿到高薪。事实上这个专业是呈两极分化趋势,如果你本身能力很强,自然能拿到高薪。但是如果你能力一般,连找到一份普通的工作都很难。这几年整个大的贸易环境都不太好,这个专业其实已经成为最难找工作的十大专业之一,所以同学们在选择这个专业的时候一定要十分慎重了。很容易有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如果不是自己真心感兴趣或者很喜欢,真的不建议选择这个专业。2、新闻学专业新闻学专业在以前很吃香,但是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纸媒基本上已经迅速衰落。现在人获取信息的方式基本上是依靠网络,只有有什么重大消息发生我们通过手机就能第一时间获取,而纸媒获取信息的方式太受限制。所以现在纸媒行业太不景气,大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作为个人也很难有所作为。就算是去一线城市,拿到的薪资也就五六千,在三四线城市纸媒行业拿到的薪水普遍在三四千左右。可以说学习新闻学专业是一个性价比很低的专业,而恰恰相反现在的新媒体行业反倒是一个迅速发展的行业,对于学历的要求并不高。只要你有创意,有想法,就能去做。而且越是头脑活跃,想法多,有创新思维的人越是受欢迎。反倒是那些容易受条条框框限制的同学,不太适合新媒体这个行业,思想太容易受束缚。3、工商管理专业管理类专业都是看着很高大上,但实际上这类管理专业毕业后是真的不好找工作。想要能管理别人,除非自己很有能力或者对待自己的工作非常有经验,最起码要在自己的就业岗位待上一段时间并且做出一定的业绩才有资格做上管理。也没有任何一家单位愿意要一个没学历没经验的人做管理。所以我们在大学学习的知识进入社会根本派不上用场。听专业名是管理,仿佛我们毕业后就能进入单位企业直接当上管理,如果你也这么想。那事实证明你是真的想多了,没有单位会放着经验丰富的人不要,要一个刚刚从学校出来零经验的毕业生。4、地质勘测专业地质勘测专业毕业后基本上从事的工作都是在户外,经常要到野外进行勘察采样。去的地方都是很偏僻的环境,有些地方甚至没有信号。如果自己想要联系父母或者是自己的朋友也根本没办法。而且一呆就是十天半个月,和父母联系的时间则更少了。何况长期在户外工作,也很容易出现一些危险的情况。所以就该专业毕业后的工作环境来说真的很艰苦,男生吃苦能力强还能勉强忍受。如果是女生,很难接受工作的特殊性。之前我的一个朋友也是学的这个专业,毕业后因为经常到户外工作,和自己的女朋友相隔异地,每次工作的时候都没办法联系自己的女朋友。时间一长,与对方有了隔阂。两人仅仅是闹分手都闹了很多次,最后没办法这位朋友只能辞去了自己的工作,才勉强保住感情。所以如果不是很能接受工作环境艰苦的同学,可以考虑不报考该专业了。在选择专业时我们一定要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切记不要盲目跟风选择热门专业或者是自己不喜欢的专业。

玛丽亚

博士就业多元化趋势初现

视觉中国供图眼看能够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物理学博士孟溪手握两所高校的offer,俨然已是博士毕业生中的人生赢家。但她参加完博士论文答辩后,却突然感觉自己的情绪跌入了谷底,什么事儿都不想做。她曾以为自己想当一名高校教师、未来从事科研工作,然而这样的道路似乎一夜之间失去了吸引力,甚至让她感到恐慌。孟溪去论坛求助:博士毕业,不想去高校,但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该怎么办?在与她同年毕业的数万名中国博士中,孟溪提的问题不是个例。近年来,中国的博士毕业生数量连年攀升:2004年,有2.3万名博士毕业,那一年,博士人数首次在《中国统计年鉴》中作为单独门类统计;2018年,博士毕业人数突破6万名,同年,近10万人被录取为博士生。在传统的观念中,博士是本学科的“看守者”,获得了博士学位,就应以学术为业,选择非学术职业的人往往被视为“管道的泄漏”。但这一观念日益受到挑战。统计年鉴显示,近几年来,中国每年新增博士毕业生人数比新增高校教师多两万人左右,这意味着约1/3的博士毕业生没有获得高校教职。拿到了人类社会的最高学位,在学术圈外,博士何为?学历市场的赢家,就业市场的“萌新”读博之前,孟溪的想法很单纯,甚至有点儿“愣”。“当时年纪小,总觉得这辈子起码得做一件一般人干不了的事儿。”这个东北姑娘说。她就这样开启了读博之路。至于未来找什么工作、就业市场情况如何,她自嘲道:“以我当时的心智情况,根本不可能想到这些。”读博期间,她跟导师交流最多的就是实验情况。而工作打算以及就业市场的行情,则很少进入师生们的讨论范畴。过了3年多“朝八晚十”、周末单休的实验室生活,一位博士师兄提醒她:“赶紧做简历,准备找工作吧!”孟溪开启了“找工作模式”,但她实际上无法花太多时间联系工作:写发表论文和毕业论文就已经占据了她的绝大部分精力。为了修改毕业论文,她连续一个多月熬到夜里两点才睡,早上醒了,抓起一件衣服套上就开始工作。有一天她突然意识到,身上这件灰色套头衫自己已连续穿了十来天。她的导师们认为,“博士毕业理所当然去高校”。孟溪的博士师兄师姐毕业后,基本都走了这条路。孟溪原本也以为自己愿意当一名大学教师,将科研作为志业。今年春天,孟溪的论文盲审和毕业答辩都很顺利,有两所高校也给她发了offer。眼看再过不久就能拿到学位证,但她突然感觉自己像是被击垮了,眼泪会不由自主地涌出来。心理咨询师告诉她,这是她读博期间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所致。前几天,她接受家人的建议,同一所离家较近的高校签了约。高校里的绩效考核让她担忧:学校明确表示不会提供科研启动经费,而且她要在入职之后才能知道具体的考核标准,但她此前已经听过好几起校方失信的例子了。孟溪有一个朋友在山东某高校任教,入职后才发现校方提高了考核标准。朋友向她抱怨说:“安家费没落实多少,别的(待遇)也没涨,倒是考核标准涨了。”但兰州理工大学理学院教授马军认为,当前博士生的就业情况仍比较乐观。他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在高校里,除了国家提供的基本工资外,如果科研成果比较多,每年收获的科研绩效是非常可观的,甚至是正常薪酬的10倍,没有上限。”学科之间的差异也不容忽视。马军说,很多工学专业的博士可以在校外找到横向课题,收入都非常可观。”与孟溪相比,林飞谋求教职的道路更为曲折。去年,林飞在某名校拿到文科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没找到满意的教职,便接受了某大型企业的offer——管理岗位,年薪20多万元。他工作了两个月后,突然接到外省一所高校的入职通知。尽管企业的薪资待遇符合预期,但林飞感觉工作不够自由,相比之下,他更向往高校中的工作环境。导师劝他谨慎考虑:“当‘青椒’是看不到头的。”家人则支持他去高校,认为大学教师是份体面的工作。林飞告诉家人,教师的月收入只有在企业工作的1/3。权衡之下,林飞还是作出了决定。林飞没有立刻辞职,那时他的毕业证已经到手,但学位证要到年底才能拿到,他希望两证齐全之后再去办理入职手续。这所高校的工作人员一开始表现得通情达理,他们说可以先为林飞安排宿舍、办理校园卡,等他拿到学位证再办理入职手续。但下一通电话就变了味道,一名教师要求林飞立刻到校坐班,理由是所有青年教师入职第一年都要坐班。尽管家里有些状况,但是林飞还是匆匆办理了辞职手续,赶到学校。年底,林飞拿到了学位证,第二天他就按入职学校的要求去做了体检,准备次日去报到。这时,他又接到了电话。对方告诉他不必来办理入职手续了。林飞大惊,连忙坐高铁赶到学校,却被告知没有编制:学院说因为学校不给编制,学校人事处则说学院没来申请。林飞打通了院领导的电话,被告知:现在已经没有名额了。院领导承认,在林飞之后,他们又面试了其他人。林飞意识到,如果有了更合适的人选,校方会主动毁约,“学校只是损失了5000元违约金,但是对于我们毕业生的影响就很大”。辞掉工作的那半年多,他几乎没有收入。作为导师带的最早毕业的博士生,林飞找工作的情况也很受学弟学妹关注。林飞毕业还算顺利,即便如此,他参加博士毕业答辩时,也已经身无分文——博士延期这一年,学校停发补助,他靠在校外做些兼职养活自己。现在,林飞还在寻找教职。这一年多的波折,带给他新的反思:“念了这么多书,脑子也要活一点,生存能力是第一步。”多元化就业趋势初现任奇在博士毕业后到某国企工作,作为一名工科博士,任奇在企业中做科研不必担心偏离实际——国企中的科研工作都直接面向生产,而且可以提供一线数据作为参考,而这些数据通常不对外公布。再者,国企资金雄厚,任奇不必像在高校工作的同学那样绞尽脑汁地申请课题基金——企业内部就可以为他提供数百万元的研究经费。但任奇很快便意识到了自己的短板——年龄。任奇本科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被保送为本校的直博生。跟读完3年硕士再读博的同学相比,27岁就拿到博士学位的任奇,已有很大的年龄优势。尽管如此,任奇进入国企工作后,还是尴尬地发现自己属于“大龄新人”。任奇冷静地分析了自己的处境:“如果在企业发展的话,博士只适合走技术路线,如果走行政管理路线,可能已经晚了。”但任奇又意识到:在仿照公务员系统运转的国企中,几乎所有的资源都围绕行政管理权力展开。这就意味着,如果他达不到一定的行政管理职位,对于做科研也不利。相比之下,更有活力的民营企业成为部分博士毕业生的新选择。在清华大学的就业重点单位榜单上,华为公司连续3年都是“收割”清华博士最多的单位。今年5月,华为海思发布全球揽才公告,多达31个岗位招聘博士生。近日,华为给应届博士毕业生开出百万元年薪的新闻又吸引了众多关注。最近两年,前述就业重点单位榜单上还出现了腾讯、阿里巴巴等“新兴势力”。不过,上述几家企业招聘的博士生一般限于计算机、应用数学、人工智能、自动化控制等近年的热门领域。在网络论坛上,在公司和高校的工作之间权衡的咨询帖也有所增加。显然,也不是所有人都买私企的账,有人直言:与985高校的助理教授相比,华为公司“只是钱多一点”。另外,还有众多博士毕业生选择到党政机关工作——去年,福建省委组织部一举招揽了30名清华博士毕业生,仅次于华为公司的31人。从国内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不难发现博士生就业多元化的趋势。5年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签三方就业的博士毕业生中,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的比例均有所下降,而到国企、私企就业的比例明显上升。这背后是严峻的学术圈就业形势:博士帽年年增加,但学术职位的数量却相对稳定。早在数年前,博士就业问题就已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引起重视。上述国家对博士就业情况的调查显示:博士在传统学术部门就业的比例均呈下降趋势,且理工科比人文社会学科下降更为明显。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沈文钦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以美国为例,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博士毕业生在学术界就业的比例,从上世纪70年代初的80%下降到上世纪90年代末的47%,虽然人文学科类、社会科学类的博士毕业生仍以在学术界就业为主,但比例均有所下降——人文学科类下降了10.7%,社会科学类下降了17.9%。供大于求的形势之下,“非学术职业”就成为博士毕业生主动或被动的选择。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马臻认识的博士生中,有人到高校当老师、有人到企业工作、有人到中学当老师。马臻认为,这些情况都理所当然:“形势就是这样的,高校没有那么多职位,而且高校‘青椒’比较苦。如果特别喜欢做学术的话,可以留在高校;如果想挣钱的话,那就可以进企业。”马臻认为,不同大学之间、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很大,泛泛谈论“博士生就业情况”过于笼统。他说:“有的高校,学科博士点膨胀,人比较多、科研基础又不是很好,那么(博士毕业生)可能就有些不受待见了。”通过观察自己的硕士生、博士生找工作的情况,马臻发现,硕士生往往要花很多时间实习,博士生找工作反而更简单,只需投递简历、再花少量时间面试即可。在一些招聘者眼中,博士学位本身就有足够的分量。马臻的一个博士生找工作时,对方表现得非常信任这名学生:“能读下博士学位的至少不傻,有专业能力。”马臻认为:“机会永远是属于强者的。”学术圈外,博士何为?早在2011年,《自然》杂志就曾连发3篇文章,矛头直指博士过度生产现象。其中一篇文章认为:博士规模之所以迅速扩张,是受科研项目需求的驱动,而没有充分考虑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容量。近年来,中国的博士招生规模连年扩大,去年9.55万人被录取为博士生,人数再创新高。博士帽多了,甚至一些并不指向学术生产的工作岗位也明确要求博士学历。近年,有些高校招聘辅导员时要求应聘者有博士学历,而在以往,这个岗位上主要是本科或硕士毕业生。1979年,美国学者兰德尔·柯林斯在《文凭社会》一书中描述了“文凭通货膨胀”的现象,他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更高的学位,工作职位对教育水平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当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某一教育文凭或学位时,其价值也就随之下降。”但与此同时,中国还存在一种矛盾的现象。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卿石松提到几个数据:企业是我国研发经费支出最多的部门,2017年各类企业的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国总量的77.6%,但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中拥有博士学位的还不到1%。另外,中国的高校里,除了研究型大学,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比其实并不高。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仅占24.4%。卿石松认为,就传统的博士“生产”目标——培养学术接班人——来说,博士数量可能过多,但中国高校依然有较大的需求空间;如果换个角度看,知识经济时代需要高级人才,要推动科技和产业革命,更是需要大量的人才,“高层次人才,当然越多越好”。他认为:如果将企业的需求考虑在内,目前的博士人才仍然不足。在高等教育更为发达的美国,未来的轮廓初现:今年3月,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SF)发布报告称,在私营部门(private sector)就业的博士毕业生占比(42%)首次接近教育机构(43%)。这被视为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张恬在读博之前,就是奔着工业界去的。面对几份offer,她没有太多犹豫便选定了这所位于美国东海岸的州立大学。在业界“大牛”手下工作了3年,张恬通过学校和学院组织的讲座开始接触业界。张恬同门的博士师兄师姐,大部分都到工业界工作,也有人到美国联邦政府做与企业相关的科研工作。今年暑期,张恬申请到波士顿一家公司的实习岗位。她原以为,公司里的研发工作相对简单,博士期间多学的知识可能用不上。但她开始工作后就发现,这家公司在研发很多新产品,她面临着许多未知。跟张恬读博时做的课题相比,公司里的课题难度不大,但也有些挑战。在这里,她的研究能在较短时间内就看到答案,“正反馈来得很快”,这让她觉得“自己的活儿没白干”。相比之下,读博时的研究就像一个人在广阔的沙漠里踽踽独行,不知还有多久才能看到绿洲,更不知道,前方究竟有没有绿洲。“在学校里做实验,需要不断地试错、不断地试错。”张恬说。而在公司里做研究,容错率比较低。卿石松作调研时,有企业主向他抱怨:有的博士毕业生来到企业工作后,仍然延续学术研究的思路,但企业更看重研究的效益和时效性。卿石松认为,到企业工作,博士生需要理解商业文化和商业环境,例如更多考虑经济效益;但在博士培养过程中,学术能力仍应是核心,此外可以注重通用能力的培养,如沟通能力、跨学科合作能力等。卿石松说,在英国,出现了产、学、研联合培养博士的现象:企业若需要某方面的人才,便与擅长该领域的高校联合培养。企业由此介入博士培养阶段,博士生则带着企业的研究课题读博。作为宏大结构之中的个体,博士生们能做的也许就是更早地规划未来。作为导师,马臻曾多次主动邀请名企HR来校做讲座,为学生们讲职业规范、职业伦理、应聘和面试技巧等。他认为:“导师在学生找工作的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在学生需要的时候,马臻会为他们介绍工作机会、亲自写推荐信,等等。平时,马臻时常跟学生们“应机说法”,例如提醒他们学会从领导者的视角思考问题。短暂的企业工作经历,让林飞重新审视所学。在企业工作时,林飞心里一直忐忑不安:“我学的专业,社会到底认不认可?”他决定,就算未来去高校工作,也不能仅仅会写论文,“否则研究的东西对社会无益”。他问自己:“要多想一想,我们能贡献给社会什么?自己又希望得到什么?”林飞的结论是:“研究要接地气,学术才有生命力。”(应受访者要求,孟溪、林飞、任奇、张恬为化名)

掊击圣人

大学最难找工作的专业,工商管理上榜,第1个读博士也只能教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就是毕业就相当于失业了,这句话并不是因为自己没找到工作或者是因为自己成绩不太好而找不到,是因为自己的专业就不太行,对于现在很多已经毕业的人来说,很多人都在后悔自己当初选的这条路,毕竟当初自己也不是很了解,听起来很厉害,但是实际上用处不大,下面就给大家来介绍几个。一、生物工程和上面说到的一样,听起来很厉害的,但是实际上也是很难找到活干,其中的大部分人也都是选择了继续往上考,甚至考到博士也没有很好的出路,本科出来之后找不到活干的也有很多,继续往上考的大部分也是进一些研究所或者当老师,因为岗位实在是不多,所以也是很无奈,常年都是徘徊在就业率的末尾。二、材料化学很多人对这个专业不是很了解,需要学习的东西也是很多,而且比较广,岗位范围也是比较狭小,一般的小企业是不需要这样的人员的,只有进一些相关的大企业或者进研究所,总的来说也是很难找活的,即便是学的再好,面对有限的岗位也是非常困难的,致使现在很多人都在考虑转行,或者已经是转行了。三、商务英语这个专业如果放到之前的话还是很好找活的,但是放到现在也是比较困难了,因为在之前的时候很多人对于英语不是很重视,甚至有的专业压根就不学,但是现在正好相反,几乎没有专业是不学的,我们经常在电视上也是可以看到一些小孩都说的非常流利,那么在大学中说的比自己好的也是有很多人,而且别人还不是这个专业的,也是非常尴尬。四、电子商务学这个专业的人很多,因为这个专业也是比较热门的,在这很多人可能就要问了,为什么热门还不好找活呢?这是因为地区太少了,只能去一些比较发达的大城市,比如说南方的江浙沪等等,别的地方这个专业发展也不是很好,因为就这几个地方,所以竞争也是很激烈的,如果自己没有很好的优势也是比较头疼的。五、工商管理很多人都认为这个专业是比较厉害的,的确,看名字的话是这样,看工作的内容的话也是这样的,但是依旧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也就是大家比较关心的就业,如果自己是名校出来的话还比较好,但是一般学校的话就比较困难了。

若亡其一

有多少博士去企业工作?

摘录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导读 从2015~2018年3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来看,博士毕业生去向仍以直接工作为主,但近年来到境内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比例有所提升。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博士毕业后从事学术类工作的比例约60%,平均15%以上的博士毕业生会进入企业就职,“溢出”效应明显,研发型企业招聘博士毕业生人数突出。1.数据来源研究数据来源于2015~2018年各高校向社会公开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本文共抽取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3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95903位博士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见表1)。表1 样本高校分布状况图2 2015~2018年不同地区3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博士生总规模分布2.分析方法将博士毕业去向分为四类:①在境内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②去境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③就业,包括签订三方协议、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签订劳动合同、部队、定向委培等多种途径;④待就业,包括拟升学、拟出境、尚未落实单位和暂无就业意愿四种情况。本文首先对2015~2018年这些高校的博士生就业去向进行描述性统计,然后针对博士生在非学术领域就业,尤其是企业就业的机构分布和组织特征进行描述分析,描绘博士毕业生到企业就业所呈现出的特点与规律。3.总体去向总体而言,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博士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三个特征。首先,博士毕业生去向仍以直接就业为主(见表1)。博士受到年龄、经济压力等因素影响,毕业后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成为大部分博士毕业生的首要选择,但比例在逐年降低。从2015年到2018年,中山大学博士毕业生直接就业比率从85.3%(2015年)下降至66.8%(2018年),下降幅度最大;中国农业大学(10.5%)、云南大学(9.3%)和华东师范大学(6.8%)等高校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也从侧面说明当前我国博士毕业生直接就业的难度在加大,劳动力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表1 2015~2018年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博士生直接就业比例分布第二,博士毕业生在境内外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比例明显提高(见表2)。随着学术劳动力市场日趋饱和,博士后群体的规模迅速扩张。2018年有19所高校的博士毕业生在境内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比例超过10%,其中,中国农业大学(28.39%)、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6.94%)、中山大学(25.88%)、中国海洋大学(22.30%)、清华大学(21.80%)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1.46%)六所高校的博士毕业生在境内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比例超过20%。北京大学(校本部)、北京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的博士毕业生在境内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比例均超过10%。另外,博士毕业生在境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比例从2015年以来也有小幅提升。2018年,清华大学(12.38%)和北京大学(10.80%)的博士毕业生出境比例位居第一名和第二名,博士生出境比例超过5%的高校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87%)、厦门大学(6.60%)及浙江大学(6.44%)。博士毕业生出境比例的校际差异明显。表2 2015~2018年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博士毕业生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比例第三,从事学术类工作仍然是大部分博士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选择(见表3)。2018年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博士毕业生从事学术类工作的平均比例约为60%(包括进入境内外博士后流动站、高校及科研设计单位),其中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职的平均比例约40%,进入境内外博士后流动站的平均比例约17%。综合类院校及师范类院校毕业的博士生进入高校工作的比例较理工科类院校显著偏高。2018年博士毕业生进入高等院校就业(包括博后)比例排名前三的学校为:云南大学(79.57%)、湖南大学(78.29%)、兰州大学(72.16%),比例较低的学校为上海交通大学(31.22%)、中南大学(34.18%)和同济大学(39.21%)。中南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的医学博士较多,这类人群毕业后往往直接进入医院就业。从2015~2018年,博士毕业生从事学术类工作的总体比例变动不大,但其内部结构变化明显,越来越多的博士毕业后选择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而直接进入高校获得学术职位的比例下降明显。表3 2015~2018年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博士毕业生从事学术类职业比例变化情况4.博士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单位性质企业已经成为吸纳博士毕业生的另一重要渠道(见表4)。2018年一流大学博士毕业生到企业工作的平均比例为16.68%,与2015年基本持平(16.53%)。工科类高校的比例相对偏高(20%~40%)。2018年同济大学(34.76%)和浙江大学(35.26%)的博士毕业生到企业就业比例达到三成以上。在不同企业类型中,博士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7.2%)略高于到国企(央企)的就业比例(6.5%),到三资类企业就业比例最低,仅为2%。2018年博士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比例排名前三的高校为:浙江大学(17.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6.4%)、同济大学(14.3%)。表4 2015~2018年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博士毕业生到企业就业比例变化情况根据2015~201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披露的博士毕业生企业单位去向,笔者共收集了包括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在内的10所高校博士生到企业就业的机构名单(共171所)。博士毕业生去企业就业人数排名前25的单位名称见表5。博士毕业生的企业机构分布不均衡性明显,毕业生大多分布于大型企业,就业单位为世界500强或中国500强的比例为66%。表5 10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博士毕业生企业就业人数排名前25的工作单位10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均具有较强的理工科背景,其博士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行业主要分布在能源、军事、制造、互联网等。招聘博士毕业生较多的国企包括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等。在民营企业中,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科技公司招聘的博士毕业生较多。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企业当中,华为公司招聘人数突出,这也与华为公司作为研发型企业的定位有关。5.结论本文利用2015~2018年3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对我国高水平大学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单位性质,尤其是到企业就业分布进行了探究。总体来看,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博士毕业生就业仍以直接工作为主,但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比例近年有所提升。高校仍是博士生就业的主要选择,60%左右的一流大学博士毕业后会从事学术类工作。平均15%以上的博士毕业生进入企业就职,理工科类院校比例在20%~40%之间浮动。企业作为经济中最为活跃的主体,日益成为博士生就业的主要渠道,甚至在部分学校已经占领博士生就业市场的“半壁江山”。在企业就职中,民营企业、国企成为接纳博士毕业生的主要单位。选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编辑 | 徐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