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研究证明:父母教育理念不一致,会伤害亲子关系,影响孩子一生鬼宝宝

研究证明:父母教育理念不一致,会伤害亲子关系,影响孩子一生

在许多家庭中,父母的教育理念不一致,其实这不是一个小问题,因为这会影响到家庭教育氛围是否和谐, 亲子关系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性格、脾气、人际关系、思维方式等方面。1、导致孩子具有双面型人格。很多孩子单独和父亲或者母亲相处时,往往很听话,情绪也不错,可是一旦孩子和父母同时在一起时,问题便接踵而来,要么任性,要么不听话,甚至有无理的要求等,这让人很费解,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问题来源于父母的教育观念不一致,甚至有矛盾和冲突。这并不难理解,在当今中国家庭中,母亲教育还占绝对的主流,很多母亲的教育能力参差不齐,在母亲教育中常常以保姆式的教育为主,这会把孩子的生活和能力的培养混为一谈,有的甚至是忽略了对孩子独立的自我服务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不管内容是否科学,不管教育方法是否正确,不管孩子是否接受,不管教育效果是否有效,皆以主观给予为主。而对于父亲们来讲,对孩子的教育往往采取粗放式的,“大男子主义”式的家庭教育,这种思想往往忽略了对孩子教育和引导的细节关注。2、会让孩子好习惯的培养受到影响。经常有一些家长因为家庭教育观念不一致而争吵,虽然很多时候有一方暂时放弃了争论,默认了对方去实施自己的教育方法,但是这种暂时保留的教育方法,仍会有实施的机会,比如单独和孩子相处时。两种介于正确与错误,理性与非理性的教育方式,其结果是让孩子接受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当两种教育方法出现差异时,该听谁的呢?其实,很多时候这种分歧的结果是让孩子钻了空子,比如好习惯正在培养和巩固的阶段,因为爸爸和妈妈的分歧而时续时断,为培养带来了难度。比如礼节礼貌的培养,部分孩子会为图省事或者以无所谓的态度而被忽略掉。比如父母一方批评教育时,孩子会到另一方寻找保护,错失成长的机会。3、不利于孩子平等相待、尊重他人。现实中,在一些强势妈妈和简单粗暴爸爸的案例中,这些家长的原生家庭绝大部分都存在类似的现象,这说明家庭教育的传承性很强,会形成恶性循环。当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接受父母这种错误的家庭教育时,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就会潜移默化地形成强势或者简单粗暴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往往会造成孩子不能平等相待家人,不能尊重他人,养成唯我独尊的行为方式,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上,会因为性格上的缺陷遭遇挫折。如果不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得到改正,将会相伴孩子的一生,会继续一代代传承下去。4、夫妻家庭教育分歧,不利于父母权威的建立。在很多夫妻家庭教育分歧中,经常是夫妻一方指责另一方,如果这些指责是当着孩子的面进行,父母的权威作用便会大打折扣。因为指责会让孩子看到爸爸或者妈妈不足的另一面,而这些不足本来影响并不大,但是由于夫妻情绪管理不善,这时会将对方的不足或者缺点无限被放大,当孩子面对爸爸和妈妈这些被放大的缺点时,会混淆孩子判断是非的标准,使他们无所适从,阻滞孩子们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深入进行,严重的还会使他们坚持错误、有恃无恐。其结果是,孩子会重新审视父母,部分孩子会消极认识他们,有的甚至会瞧不想父母。5、会因相互推诿而错失教育孩子的机会。因为意见分歧,往往会让处于情绪化中的夫妻往往不能理性审视对方,也不能理性面对孩子。有些夫妻出现严重的分歧时,会相互间推诿教育孩子的责任,当真的出现责任推诿现象时,会让孩子处于无人管、无人问、无人教的状态,这种真空状态,会让无辜的孩子成为真正的受害者。各位宝妈,你家的教育理念有冲突没?注: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逃乎丹穴

父母是否懂得“亲子教育”的阶段性?你怎样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

父母同志,孩子又到了放暑假的季节。两个月的暑假里,你怎样与孩子和谐共处,并且能有效地对孩子实施家庭教育?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其实有很深的学问,我们家长往往费了很大的劲,可是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并不好,有时候适得其反,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导致母子反目,父子成冤家,根本谈不上家庭教育的效果了。造成这样的后果,究其原因是有些家长不懂得孩子家庭教育的阶段性。也就是说,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有其不同的年龄特点,父母要根据孩子的不同需求,家庭教育的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手段都需要不断更新。小学阶段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尽可能让孩子广泛学习各种能力。如智能教育、体育锻炼、品德教育及人与人交往等让孩子做事,只要不催促,不责备,而是多鼓励和表扬孩子多半会做得很好。最好避免让孩子去上挨骂的补习班或课余兴趣班。如此不但浪费钱和精力,而且会增加孩子不擅长的学科。如要培养孩子成为学者或医生,重点就应放在这方面。主要是不应强迫孩子接受父母的意愿或期望,而是要考虑孩子的适应性及未来的出路。多鼓励,少强迫。初中阶段这个时期要慎重处理孩子“第二性征”的出现,如阴部长毛,乳房隆起,初潮出现,开始手淫等现象。女孩多半会有害羞的举动,如果父母亲忽视这些动向,仍慈爱地给女儿洗澡,则有可能使女儿丧失女性的娴静害羞等优点。男孩一到初中阶段,尽管还是一副娃娃脸,然而部分可能开始手淫。有的不很频繁。这只是一种现象,同时也是健康的表现,不必过虑。如果把它当作一种罪恶以压抑和谴责,有时会引起情绪波动或忧郁等反应。只要观察到孩子并不沉溺于此,身心并无不健康的倾向就可以顺其自然。当然,你可以带他去参加体育运动,这是个培养体育爱好的好时机。这个时期,孩子发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并开始努力去适应,只是不要一下子就到位,应该自然而缓慢地进行。作为一个成人,听听孩子对事情的看法以及内心的苦恼、焦虑,该是一件重要的事。孩子可能会说出幼稚可笑的话或错误荒唐的心思,但是千万不要嘲笑或全面否定,这是危险的举动,会给孩子带来伤害,甚至从此对你关闭了心灵之门。温和地提示错误之处,并教导他成人世界应具备的常识才是最重要的。这并不是娇生惯养,而是授予一个社会人应有的智慧。由此途径才能使孩子顺利地步入成人社会。只有能够诱导孩子去适应成人社会的父母,才能培育出独立自主的人。能够与孩子平等对话的父母,才能以浅显的方式教孩子懂得学习能力、身体素质、人格及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进一步才可能培养聪明、健康、高尚的人。若采取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则等于放弃为培养自立意志所需的思考力、判断力给予适应刺激。这对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会造成负面影响。高中阶段如果高中毕业后孩子就要就业,那么你必须在这三年期间培养一个具备应有的体力、知识、技能、人格及常识的社会人。如果升大学,则应实习以学习为主的“亲子学”,让孩子保持明确的目标,充沛的学习精力,并为他准备适当的环境。父母要做好健康管理、饮食管理、睡眠管理保持孩子能玩能学能休息的健康状态。大学时代许多父母以为孩子进入大学以后,育儿工作便大功告成了。其实不然。大学乃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训练其知识及能力的机构。除了知识、技能以外,有关道德、礼节及人格等修养都是相当重要的。在有益的书籍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之间度过四年大学,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大事。父母依然要抱着“培养个合格的社会人”的宗旨与孩子相处,不要放松对孩子的要求,令孩子过多追求物质享乐。因为到大学阶段孩子堕落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的。家长同志,在暑假较长的时间里,充分利用这充裕的时间,把握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年龄特点,不同的需求,对孩子进行合理的家庭教育,促进孩子健康茁壮成长!(作者:柳一炜)

使民心亲

孩子的一切问题,都是家长问题?“毒鸡汤”正让亲子教育变质

#亲子教育#亲子教育有一种现象,一些“专家”、“名师”没有耐心研究具体的案例,而是热衷于炮制一些“名言警句”,用口号式的语句来赢得听众的掌声,用“鸡汤”或“鸡血”去指导家长怎么教育孩子。如果仔细分析一下那些“金句”,可能会发现,其实好多都是废话式的“万金油”,虽然说得很对,没有一点实际用处。例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听了也就听了,到底应该怎么做,估计大多数家长也是云里雾里。“万金油”式的鸡汤除了哗众取宠之外,还没多大坏处。而有些“鸡汤”却是“有毒的”,不仅无助于孩子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激化家庭矛盾,让亲子教育和家庭关系变质。“孩子的一切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就属于亲子教育的“毒鸡汤”。把孩子塑造成天使,把责任全归咎于家长,这比较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庭心理,因而广受欢迎。因为,鸡汤制作者很清楚,如果要说孩子的某些问题,家长也无能为力,或者说孩子的本性中有坏的成分,估计家长们会在情绪上难以接受。更重要的是,按照这个来推论,既然家长也无能为力,那么亲子教育课程就没有推销的必要,蛋糕也就没了,这才是问题的真正关键。把孩子的一切问题根源都追溯到父母身上,其理论依据似乎是读国学得来的灵感。因为《三字经》的开头便说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既然人生之初,都是善的,好的,只是因为后天成长过程中,环境的影响,或父母的教导,才产生差异,某些孩子还会染上坏的习气。所以,把“锅”甩给家长,就理所当然了。中国式家庭中,父母主动揽责已经成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从古至今,如果某家孩子出了问题,父母总是自责:我教子无方啊。很少有人会说,不是我不管教,而是孩子不争气啊。理论的支撑,加上传统文化的心理,让“毒鸡汤”有了广泛的市场。而事实的真相,却被忽略。尽管“性本善”可以为那句话提供一些支撑,但它也只是我国古代先贤对人的研究的部分结论。“性善论”的代表是荀子,与之并立的,还有孟子的“性恶论”,且不管他们谁更有道理,有一件事确是明白的,那就是对人的研究远没有止境,没有现成的、放之四海皆准的结论。如果孩子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于父母,那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同一家庭的孩子中,有的考上名牌大学,有的初中都读不毕业,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古人对此认识倒是比今天的我们,更清醒,更客观。有俗语为证:一树之果,有酸有甜,一母之儿,有愚有贤。意思是说,虽然处在同一家庭,由父母同样管教,但不同的孩子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的结果。所以,把孩子的问题,全归结于父母,显然不成立。“孩子的一切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这句话夸大了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属于“环境决定论”的一种,它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混淆了对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不符合教育学的规律。如果任由这句话泛滥,就会造成这样一种结果:只要孩子出了问题,父母要么陷入自责,或者对自己进行清教徒式的约束,希望自己的行为能由孩子全部模仿,走上正路。要么是父母与母亲之间互相指责,互相推诿责任。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孩子的真正问题和有效的解决方案。那么,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办法应该是怎么样的呢?本文认为,父母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取决于孩子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倾向。同样的环境,同样的事件,对不同的孩子来说,因性格和心理倾向不同,得出的结论和产生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同样出身于贫寒家庭,这个孩子可能会为了摆脱这种贫寒努力读书,那个孩子可能认为这一切注定无法改变,早早放弃努力。同样是看到猫抓老鼠,有的孩子会兴致勃勃,有的孩子会吓得尖叫。这一切都从侧面证明,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主要是孩子的心理认知。现家中也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一个游手好闲的父亲也可能拥有一个品学兼优秀的孩子,一个书香门第也可能会出流氓恶棍。我建议家长朋友们,不要再把孩子的问题都归结于自己,更不要被“毒鸡汤”迷失了方向,而是要用心研究孩子的性格和心理特征,用适当的行为去引导一个良好的结果。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知道,同样一种行为,对不同心理的孩子,产生的认知不一样,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获得一个有用的推论:要想孩子获得某种认知,对不同性格的孩子,可能需要不同的行为或场景。因此,家长朋友们,应首先花精力研究清楚自己孩子的心理行为特征,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多观察孩子对不同行为的不同反应,总结孩子的“行为--心理”反应规律,设计有效的影响孩子的各种行为。如果家长本身缺乏心理学基础,或者没有教育经验,可以参考《正面管教儿童心理行为学》一书。书中详细介绍了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类型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表现,也阐述了不同行为心理儿童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发展趋势的关键因素。相信你的孩子也一定属于书中的某种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的组合。以严谨专业的理论为指导,结合自己孩子和家庭生活的实际,设计和优化教育孩子的行为场景,才真正可能帮助孩子少犯错误。这是父母们的正确选择,而不是任由“毒鸡汤”蒙蔽我们的认知,耽搁孩子的真正教育。

而困祥邪

Kitty老师:为什么建议大家学习研究一下家庭教育?

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近期学习研究家庭教育的心得体会。学龄前的孩子家长一般会把焦点放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如何让孩子更健康?再就是如何让孩子更聪明;孩子一上小学,大部分家长的关注点开始转移到如何让孩子考个好成绩;等孩子升了初高中,家长的焦点基本就只剩下如何让孩子考个好学校了。但是,很多家长都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就是你使劲盯着这些“果”去找解决方案,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很容易陷入越关注越焦虑的负面循环。怎么跳出来?其实非常简单,停止关注“果”,去关注“因”,孩子的状态就会立马不一样了。我对家庭教育领域的课程不算陌生,遇到太多这个领域的创业团队了。流派很复杂,各种名号,各种大师。我们也尝试跟一些团队和课程合作过,但我始终不是特别认可。比如我碰到一些课程和导师,要么组织家长和孩子抱头痛哭,要么让大家背《弟子规》,拜孔子像,涉嫌精神洗脑,我觉得有点夸张了。多年一线教学的经历,让我有机会接触过很多孩子和家庭。我发现大部分亲子问题的根源,基本就出在两个方面,一是缺爱,再就是缺方法,家长的思维方式错了,导致好心办坏事。大概就这两个方面,能涵盖80%以上的问题吧。所以但凡搞得太复杂的,我都心生戒备,复杂没好事。我不是专门搞家庭教育的,但我在一线带孩子的时候也好,或者后来做机构也好,我们总是绕不开这些话题。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根源的确出在家庭教育方面,尤其我尝试做线上亲子英语课程的时候,这个问题越发突出。我尝试教给家长英语启蒙引导的方法,让家长在家带着孩子们实践。但家长们给我反馈问题的时候,往往并不是有关“英文怎么学”的问题,更多的会集中在“孩子不听我的安排怎么办?”“孩子碰到句子太长,不想念了怎么办?”或者“孩子对英语学习越来越没兴趣了怎么办?”这些问题追根溯源,还真不是英文学习方法能解决的,根源在于家长们缺乏跟孩子的沟通技巧,不知道如何激发孩子们主动积极的学习热情。所以,我决定自己研究一下家庭教育领域的相关内容,找出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利用春节假期,系统学了不少课程,收获还是蛮多的,会逐步分享给大家。对于家长朋友们,我有个体会很深的感受想分享给大家。其实很多时候,尤其是孩子年龄还很小的时候,他们真的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你从孩子身上发现的任何问题,大概都能从自己身上找到源头。所以,还是最前面提到的,对于孩子们的问题,不要把焦点仅仅放在“果”上,一定要去追寻背后的“因”,很多时候“因”找到了,问题基本解决一大半了。对于很多教育行业的从业者或者创业者们,我也建议大家可以多少了解一些家庭教育相关领域的内容吧,因为不论孩子是去你那里学英语,还是去画画,去唱歌,很多时候影响孩子学习进步的根源,还真是出在家庭教育方面,如果你除了能很好的给孩子们专业的技能培训,还能从这个领域很专业的帮到家长朋友们,会是一件特别利人利己的事情。比你四处研究招生方法,要好用的多得多!PS:最近一直在准备线上分享,针对老学员家长的,还有针对老师们及合作伙伴们的,还需要一点点时间,已经收到不少朋友想要参与的信息了,有些没来得及回复,在此统一说明一下,但凡给我留言想要参与的,准备好了一定会挨个通知和邀请大家!感谢大家的关注!

无弃

最新研究!5岁前,早教做这些,孩子成年后仍将受益!

0~6 岁的教育干预带来长远效果在欧美,参加了科学早教计划的宝宝,长大成人后,在认知能力等方面发展得更好。最近,「早期教育干预给孩子带来长远利益」这个话题,又有了新的证据。美国最早的高质量早期教育干预项目之一——「初学者计划」(the Carolina Abecedarian Project, ABC)是北卡罗来纳州在 1972~1977 年间开展的一项干预研究,为当地低收入、多风险家庭的新生儿提供出生起 5 年内的早期儿童教育深度支持。后续的 40 年内,有多项研究证实,初学者计划的参与者在成年后,他们在认知、教育、经济和身体健康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结果。有怎样的积极结果呢?举几个例子:接受早期干预的孩子在成年以后,患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冠心病等)的风险更低;在受教育程度上,他们之中有更多的人完成了高中和大学学业,大学毕业率比那些没有接受早期干预的孩子高出 1 倍之多。就在上个月,《自然 - 通讯》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展示了干预计划的最新成果,发现这些接受过早期教育干预的成年人,更有可能执行公平的社会规范,也更善于提前为长远的利益做打算。他们是怎么做的呢?简单来说,当参加者跟另一个人有 100 元钱可以分配,对方如果建议「你 20 我 80」或者「你 80 我 20」这样的不公平分配,初学者计划的成年人会果断拒绝,尽管有的分配方式明显对他们更有利。不仅如此,在这个分配游戏的规则之下,拒绝分配还意味着两个人都拿不到一分钱!可以说,在初学者计划的教育影响之下,这一批成年人非常正直,我们可以寄希望于他们维持更多公平的社会规范。这一系列科学发现的意义在于,给 0~6 岁的学前儿童提供教育支持,给他们人生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妥妥的可以延续到成年的。总之就是在孩子身上的教育投入,性价比很高呢!他们做了哪些早期教育行动?你一定会好奇,初学者计划(ABC)对宝宝们做了什么?这个项目最初的研究者招募了北卡罗来纳州低收入、多风险家庭的新生婴儿(disadvantaged children)共 111 名,涉及 109 个家庭。像很多科学研究一样,宝宝们被分为干预组和控制组,在出生至 5 岁的时间里,两组宝宝被提供了大量的营养、健康和社会服务方面的支持,干预组宝宝的不同在于,他们还获得了教育方面的支持。教育干预计划的内容包括认知和社会能力的培养,重点关注语言能力(language)、情绪管理(emotional regulation)和认知技能(cognitive skill)的发展。具体的执行方法是给宝宝上课吗?并不是。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帮家长跟宝宝更高质量地玩。例如:在语言方面,家长要和小宝宝玩多样的童谣,坚持共读绘本;在情绪管理方面,宝宝要学会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练习适当地表达情绪;在认知技能方面,则是在游戏中培养他们的注意力、记忆力、解决问题等多种认知能力。论文资料中介绍道,研究人员在一天中的 8 小时都会给家长提供亲子玩耍的指导(supervised play),每周进行 5 天,每年持续 50 个周。这样连续 5 年的干预计划,大量的陪伴和指导,科学的亲子游戏方法与坚持,给这些原本处在风险状况中孩子带来了好的改变。在今天,对 0~6 岁宝宝的教育干预有了更多的实证科学支持,也受到更多的重视。 叶子分拣工 这个游戏的目的是,通过对树叶进行分类,增强宝宝对大小、形状的认知,学习识别不同物体的大小,锻炼宝宝的分类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我们准备大小不同的树叶(可以跟孩子一起出去玩捡回来)、3 个盒子或袋子、胶带,就可以玩啦!回到家以后,从收集到的叶子中选择大、中、小各一片,分别贴在 3 个袋子上,再将剩余的树叶混杂在一起。下一步,请宝宝来做「树叶分拣工」,按照大小不同将树叶分别放进不同的盒子里。遇到拿不准的叶子,你可以引导宝宝拿叶子与盒子上的叶子比一比,选择相对适合的盒子,帮助宝宝更好地理解大、中、小的概念其实是相对的。

被陷害

育儿研究所丨以爱之名干预成长,家长这些行为其实最毁孩子……

文丨记者 许雯图据机关二幼大家好,本期育儿研究所又和大家见面了。近期,家长朋友在后台的留言越来越多,团长在浏览的时候,发现了一条很有代表性的留言。这位家长的苦恼在于:为什么我对孩子付出了那么多的爱,却感觉孩子不领情呢?难道我爱他还爱错了吗?据这位张女士介绍,想到近期气温有所下降,于是在出门前,特意给儿子又多加了一件外套,没想到儿子一下就来了脾气,哭闹着不愿意,而这样的事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时有发生,“现在他年龄增长了,反而越来越不乖,我们喊他多穿多吃都是希望他好,实在不明白他这么小怎么会有了这样的叛逆情绪。”4岁孩子是否真的如张女士所述提早进入叛逆期,还是另有隐情?带着这样的疑问,团长邀请到了成都市金牛区机关第二幼儿园园长、书记黄洁,听听她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中学高级教师成都市学科带头人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成都市青年岗位能手黄洁介绍,大多数家长存在一个“通病”,就是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当做是孩子的感受。例如天气转凉,家长认为自己觉得有些冷,下意识认定孩子也冷,所以孩子就得添加很多衣物;又或者说家长渴了,认定孩子也会口渴,所以此时孩子就得多喝水,“看上去是生活中的小事,长此以往孩子对成人的依赖性极高,也失去了自身的判断。”她表示,幼儿园曾对步入小学的孩子家长回访时发现,部分刚进入小学的孩子存在喝水、吃饭需要老师个别照顾的情况,有时即便带着一壶水去上学,回家时水壶压根没有动过。出现这样的现象,其实不难理解。在幼儿园里,孩子什么时候喝水,该喝多少,老师们会有适当提醒,但进入小学后,孩子需要具备照顾自己的能力,这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孩子需要适应的东西更多,比如适应老师的讲课方式、适应新的环境、还要适应如何在一节课40分钟里保持专注,一时间,众多的“适应”袭来,部分幼儿能够迅速进入新的角色,部分则一时半会跟不上节奏,其原因在于部分家长在育儿上采取的‘感受转接’的方式,不利于孩子独立意识的培养。这样的“感受转接”不仅体现在生活中,同样还出现在孩子的交往问题上。黄洁告诉记者,幼儿园里孩子之间有摩擦属于正常现象,但现实中,部分家长刻意放大了矛盾点,用成人的视角看待幼儿之间的“纷争”,通常有些家长会提出给孩子换座位的要求,以此减少接触,实际到了第二天得知座位被调换的孩子会有失落,孩子也会向老师抱怨:“为什么要分开自己和好朋友?”“从某种程度上说,虽然有摩擦但这对老师而言就是一次教育契机,将引导幼儿之间学会如何更好相处。”“天真”“烂漫”是黄洁提到学龄前幼儿的特征时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她说,这个阶段的孩子处在独一无二的状态。但成人却以自己的视角将孩子的所呈现的行为冠以“优缺点”之分。比如认为孩子挑食、不爱举手就是缺点,反之,孩子敢于大胆表现自己这就是优点,实际上这样的评价缺乏客观性。孩子性格内敛实际上也有胆大心细的一面,而外向的孩子也会有脆弱的一面,“这些儿童不被认可的行为,往往被成人纠正,成人认为自己很有权威,掌握着生活的主动性,即便是他自身不爱吃韭菜,也非要孩子吃韭菜;孩子不爱举手,就总是强调举手的孩子最能干,如此的“纠正”,实则给孩子带来的是伤害,“课堂上,孩子不愿意举手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思考,作为教师来说,我们课堂提问的核心是让孩子参与思考,而举手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部分家长则很少在儿童的特殊成长事件中分析他们外在表现背后的原因。”进一步探讨,当孩子出现问题时,部分家长一来就是解决事件本身。比如不给买玩具孩子就哭,此时家长要么立马买玩具来终结这次不愉快,要么就开始给孩子讲道理,却很少从孩子的情绪入手,“孩子要哭,就让他哭一会,这是情绪的释放,要允许孩子有负面情绪。”黄洁表示,在孩子以哭的形式化解情绪之后,还需要思考孩子为什么不买就哭。“一个孩子为什么知道用哭闹要挟成人,造成这样的结果里面是否有成人影响的因素,不应把问题单纯归咎在孩子身上,我们的教育不光是探讨教育方式,还要思考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在究竟如何科学育儿的问题上?黄洁给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尊重理解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具体来说,就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规律,即便是处在同一个时期,也有快有慢,尊重成长的规律和节奏。二是,要将孩子的成长放进时代的发展中,也要融入社会中。家长对孩子的希望多为健康、快乐,但两者应基于一个人在社会上能够更加独立自信发展和生存下来为前提,最终通过学习完成这一过程,教育则是创造一切条件,让这个独特的生命实现价值;三是亲子教育的基础不仅仅是学习教育理论,而是家长要努力做好自己,家长自己努力、认真生活的状态就是无声的教育;四是允许孩子停一停,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难免有情绪低谷期或者发展停滞期,孩子不一定每次都必须是主角,家长该接纳孩子有时站在观众席上为别人鼓掌。家长需要注意的是,并非孩子达到了家长设定的期望值才能喝彩,他们的每一次突破自己都值得被喝彩,比如爸爸妈妈不在家时,孩子学会了自己微波炉热牛奶,或者主动承担起家务等,“培养一个积极阳光、培养一个有理想、有梦想并且不断渴望成长的孩子,这样的家庭教育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状态。”排版丨Jiay【来源:成都商报教育报道】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啮缺睡寐

科学研究:爸妈教育理念有冲突,会伤害亲子关系,影响一生

在许多家庭中,父母的教育理念不一致,其实这不是一个小问题,因为这会影响到家庭教育氛围是否和谐, 亲子关系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性格、脾气、人际关系、思维方式等方面。1、导致孩子具有双面型人格。很多孩子单独和父亲或者母亲相处时,往往很听话,情绪也不错,可是一旦孩子和父母同时在一起时,问题便接踵而来,要么任性,要么不听话,甚至有无理的要求等,这让人很费解,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问题来源于父母的教育观念不一致,甚至有矛盾和冲突。这并不难理解,在当今中国家庭中,母亲教育还占绝对的主流,很多母亲的教育能力参差不齐,在母亲教育中常常以保姆式的教育为主,这会把孩子的生活和能力的培养混为一谈,有的甚至是忽略了对孩子独立的自我服务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不管内容是否科学,不管教育方法是否正确,不管孩子是否接受,不管教育效果是否有效,皆以主观给予为主。而对于父亲们来讲,对孩子的教育往往采取粗放式的,“大男子主义”式的家庭教育,这种思想往往忽略了对孩子教育和引导的细节关注。2、会让孩子好习惯的培养受到影响。经常有一些家长因为家庭教育观念不一致而争吵,虽然很多时候有一方暂时放弃了争论,默认了对方去实施自己的教育方法,但是这种暂时保留的教育方法,仍会有实施的机会,比如单独和孩子相处时。两种介于正确与错误,理性与非理性的教育方式,其结果是让孩子接受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当两种教育方法出现差异时,该听谁的呢?其实,很多时候这种分歧的结果是让孩子钻了空子,比如好习惯正在培养和巩固的阶段,因为爸爸和妈妈的分歧而时续时断,为培养带来了难度。比如礼节礼貌的培养,部分孩子会为图省事或者以无所谓的态度而被忽略掉。比如父母一方批评教育时,孩子会到另一方寻找保护,错失成长的机会。3、不利于孩子平等相待、尊重他人。现实中,在一些强势妈妈和简单粗暴爸爸的案例中,这些家长的原生家庭绝大部分都存在类似的现象,这说明家庭教育的传承性很强,会形成恶性循环。 当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接受父母这种错误的家庭教育时,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就会潜移默化地形成强势或者简单粗暴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往往会造成孩子不能平等相待家人,不能尊重他人,养成唯我独尊的行为方式,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上,会因为性格上的缺陷遭遇挫折。如果不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得到改正,将会相伴孩子的一生,会继续一代代传承下去。4、夫妻家庭教育分歧,不利于父母权威的建立。 在很多夫妻家庭教育分歧中,经常是夫妻一方指责另一方,如果这些指责是当着孩子的面进行,父母的权威作用便会大打折扣。因为指责会让孩子看到爸爸或者妈妈不足的另一面,而这些不足本来影响并不大,但是由于夫妻情绪管理不善,这时会将对方的不足或者缺点无限被放大,当孩子面对爸爸和妈妈这些被放大的缺点时,会混淆孩子判断是非的标准,使他们无所适从,阻滞孩子们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深入进行,严重的还会使他们坚持错误、有恃无恐。其结果是,孩子会重新审视父母,部分孩子会消极认识他们,有的甚至会瞧不想父母。5、会因相互推诿而错失教育孩子的机会。因为意见分歧,往往会让处于情绪化中的夫妻往往不能理性审视对方,也不能理性面对孩子。有些夫妻出现严重的分歧时,会相互间推诿教育孩子的责任,当真的出现责任推诿现象时,会让孩子处于无人管、无人问、无人教的状态,这种真空状态,会让无辜的孩子成为真正的受害者。各位宝妈,你家的教育理念有冲突没?注: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们研究了三代人的亲子关系变迁,发现了这个真相”

来源:家校共育网【来源:湘微教育】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中国亲子真人秀中的“儿童本位”研究—以《爸爸去哪儿》为例

原创作者:阮 欣 同济大学责任编辑:祝新乐 同济大学本号编辑:马万祺 华东政法大学公益平台:文化上市公司W X ID :CulturalCompanies亲子真人秀将儿童拉进了社会大众娱乐圈,是电视娱乐节目进入家庭文化消费的尝试。亲子真人秀《爸爸去哪儿》中,儿童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出于文化和商业的双重目的,亲子真人秀按照节目制作者设定的内容和表现方式,建构了电视中的“儿童本位”。亲子真人秀看似是记录儿童随意的表现,客观上却掩盖了儿童天真的本性,虚构了儿童的主体性。一、虚构的主体1、儿童形象人设化打造人设是综艺节目中常用的一种包装和宣传手段。节目组会给每个节目嘉宾打造一个角色定位,后期制作与宣传也会围绕此角色定位来进行。由于儿童的不受控制性,节目组会根据儿童的个性设计出相符的人设,继而放大与强化。如《爸爸去哪儿》第五季:小小春敏感、温和、懂事中带有些许倔强,是团队中的“软萌开心果”。嗯哼任性、霸道、以自我为中心,是典型的独生子女。小泡芙可爱、胆小、依赖父亲,是团队中的“团宠小公主”。neinei懂事、乖巧,是团队中的“贴心大姐大”,他的弟弟max年龄小、自主能力差,是团队中需要照顾的小弟弟。真人秀里儿童的角色定位绝大部分是依据他们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表现来量身打造,因此观众几乎不会质疑其真实性。然而,这其实是一种真实与虚构交织的“伪真实”,是经过艺术加工后的选择性呈现。图 12、关系变化剧本化前期选择完角色后,编剧会根据人物特色以及亲子关系预设后期的关系变化与故事走向,这也就是所谓的剧本。编剧在预设时会尽可能地考虑所有情况,以便有足够的预案来应对拍摄中的突发状况。编剧还会在剧本中设置环节制造冲突,同时让故事走向尽可能向设定中的最理想化状态靠近。《爸爸去哪儿》的节目主线是通过父亲与孩子多次的单独旅行,促进父子关系的改善。隐藏在主线下的是每对父子/女组合的故事走向。故事走向明确后,导演会在合适的时间选取合适的镜头,力求对比明显,戏剧化强烈,此时明星父子/女的荧屏表现就已全在剧本的掌控之中了。3、拍摄现场引导化拍摄时每组嘉宾都会有跟组编导,跟组编导在现场拍摄时会用语言引导嘉宾尽可能做出设定中的行为,说出节目想要的内容。《爸爸去哪儿》中一直有一个爸爸与孩子分离的环节,第五季爸爸与孩子的第一次分离是在第一次旅行的第一个傍晚,时间的选择已经加重了孩子的不安情绪,再加上现场刻意营造出来的分离氛围,爸爸舍不得的情绪和孩子的哭闹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这也正是节目组想要的效果。而在离开爸爸的这段时间内,导演只需要通过几个引导性的提问来不断提醒孩子们爸爸离开这个事实,就能轻易左右孩子的情绪,甚至引起孩子再一次哭闹。而编导入画的画面与声音在后期制作时会被剔除地一干二净,受众便无法知晓屏幕中呈现出来的内容有多少是刻意引导而来。图24、后期制作标签化由于户外真人秀在拍摄过程中多机位且不停机,节目组在后期将获取海量的素材,剪辑师便可以完全根据前期的人设以及剧本设定,在素材库里挑选有效镜头,剔除无效镜头。通过不同时空环境中相似镜头的集中呈现,固化与突出一个人的形象,是剪辑要达到的重要目的之一。《爸爸去哪儿》第五季有大量嗯哼舍不得玩具、不适应环境、离开爸爸哭闹等闹脾气的镜头,嗯哼的娇气、任性、霸道通过这些镜头的集中呈现而固化下来。经过后期制作,节目组精心准备的“真实”也呈现在观众眼前,重重伪装之下,真正的真实与伪造的真实已然完全混淆。二、虚拟的表演1、儿童反应逃不出情节设定儿童虽然是真人秀里的主角,但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却是被动的参与者,儿童的所有反应都逃不出编导设定的情节框架。3-6岁年龄阶段的儿童自我意识尚未觉醒,但他们有“共情”能力,即通过成人的表情、语气、行为等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然后就此作出情绪反应。成人通过一些封闭式的预设提问、设置陷阱,可以使儿童的语言和行为逐渐达到他们理想中的状态。整个节目的制作过程根据成人的思维来架构,儿童本位被抛诸脑后,儿童本来想表达的意思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儿童在拍摄过程中真实的反应被加以成人化的解读,儿童的真实想法在后期制作时通过“蒙太奇”的手法被重新展现。2、儿童表演要满足受众需求真人秀是一种产品,对电视台或者制片方来说,利益是第一位的,亲子真人秀也不例外。亲子真人秀虽然受众广泛,但主要面对的受众群体还是成人,因此儿童表演要满足成人的娱乐审美以及娱乐需求。于是,儿童沦为了博取大众眼球的工具,满足受众审美的行为会受到赞美,而一些脱离受众审美的行为则给儿童带来了无尽的指责。《爸爸去哪儿》每一季都会出现的“CP”就是典型,节目组将儿童表达好感的举动营造出一种恋爱的氛围,满足了受众对“青梅竹马”美好爱情的向往与喜爱。同时,节目中儿童呈现出来的天真可爱、童言童语等也都是为了引发受众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忆以及共鸣。对于未满足受众娱乐审美的行为,比如第五季中嗯哼的任性表现,网友则将不懂事、爱哭鬼、熊孩子等标签安在了嗯哼身上。图 3三、虚幻的环境1、虚拟的真实真人秀中最吸引受众的点就是真实,这种“真实”是一个由成人规则构建起来的儿童世界,是虚拟的“真实”。而这种真实恰恰是受众喜欢并且乐于接受的,儿童成了取悦受众的工具。在节目呈现出来的“儿童世界”里,儿童最真实的反应被虚化、被弱化,天性被扭曲,思维方式、表达方式被曲解。诚然,“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不是对立隔绝的,但节目在“儿童本位”失位现象下呈现出来的“儿童世界”,并不是“儿童世界”,而是一个缩小版的“成人世界”。我们无法在现实环境中看到完全真实的儿童世界,因为儿童没有能力也没有途径将它的世界完全展示在荧屏上。那么我们在荧屏上所认知的儿童世界只有两种:“伪装化”的成人世界以及由成人指导而呈现出来的“儿童世界”。可惜,亲子真人秀里拥有“儿童本位”理念的制作组少之又少,在收视率与商业利益面前,“儿童本位”显得微不足道。图 42、过度追求商业化与娱乐化的大众环境互联网时代,各类信息让人应接不暇,各类节目层出不穷,网络媒体衍生出来的网络文化产品正在不断的蚕食传统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一档节目来说,如何能吸引人眼球成为重中之重,只有引起关注才有收视率,有了收视率才能产生商业利益。因此,在这个追求娱乐化和商业化的时代,社会责任被越来越多的媒体从业者抛之脑后。在看到明星亲子综艺带来的社会热度与巨大利益后,各类明星亲子综艺开始层出不穷。而在这过程中,儿童的主动性被渐渐消解,儿童一步步沦为取悦大众、赚取收益的工具。四、结语《爸爸去哪儿》的一夜爆红,加速了国内亲子真人秀的发展,亲子真人秀的数量快速增长,但节目质量参差不齐,令人堪忧。亲子真人秀与儿童息息相关,坚守“儿童本位”,并且在承担社会责任以及追求商业利益之间取得平衡显得格外重要。儿童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对亲子真人秀节目制作方来说,商业利益固然重要,社会责任亦不可抛弃。中国亲子真人秀应该在“儿童本位”思想的指导下,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首先,节目组在制作时应该弱化剧本设计、减少人为干预与刻意引导,在设置环节时真正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思考环节合理性,甚至可以请一位儿童心理专家在一旁进行把关指导,兼顾儿童的天性与节目的戏剧化效果。后期剪辑时,将一些不恰当的炒作镜头用儿童天真可爱的镜头替换,观众未必不会买账。媒体在宣传时应该严守底线,保护儿童隐私,尊重儿童,不过分曲解他们的行为,善意调侃可以,恶意搞笑就处置失当了。政府也应该发挥其该有的职能,鼓励正确的行为,严控错误的导向,营造一个健康的中国亲子真人秀市场。而作为受众的大众,应该提高个人素质,有选择性的接收信息,坚决抵制制片方错误的宣传行为。图 5参考文献:[1]朱自强.论“儿童本位”论的合理性和实践效用[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2]苗棣,毕啸南.解密真人秀:规则、模式与创作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5.02.[3]谢耘耕,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09.[4]刘晓东.儿童本位:从现代教育的原则到理想社会的生成[J].全球教育展望,2014(05).[5]刘琴.基于戴维森舆论研究视角的舆论生成分析——以《爸爸去哪儿》第四季“实习爸爸”风波为例[J].当代传播,2017(03).[6]吴永波.《爸爸去哪儿》对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影响[J].新闻战线,2016(20).[7]曹陆军.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及发展对策——以《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为例[J].中国电视,2014(04).[8]吴雨蓉.一次真实感与戏剧感交错共生的收视体验——浅析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的虚实建构特色[J].电视研究,2014(02).[9]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R].北京: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2011.[10]尹红霞,何秋红.从《爸爸去哪儿3》看儿童电视真人秀节目中童真的缺失[J].视听,2016(10).[11] Kuo Huang. Participative Chinese audiences – A case study of the reality show ‘Switching Spaces’[J]. Studies in Communication Sciences,2013.9.[12]Neil Postman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M]. Knopf Doubleday Publishing Group.2011.图片来源:封面图片:http://img4.yytcdn.com/others/news/140726/0/6D5C014770BB35DE865C804F10854C43_620x374.jpg图1:http://p3.so.qhmsg.com/bdr/_240_/t0129360e6e5fafff18.png图2:http://p0.so.qhimgs1.com/bdr/_240_/t0135892086a608154a.jpg图3:http://p0.so.qhmsg.com/bdr/_240_/t0184694081c1445d45.jpg图4:http://p1.so.qhimgs1.com/bdr/_240_/t01b0f20e2d87e5acf1.jpg图5:http://p2.so.qhimgs1.com/bdr/_240_/t01ca37272a1d80f3d2.png版权声明:“文化上市公司”公众号是学术公益开放平台,任何机构和个人都可以转载“文化上市公司”公众号的文章,但请务必注明转载文章来源于“文化上市公司”公众号,并请完整注明文章作者及相关出处。对未依此规定转载者,本公众号将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文化上市公司”公众号立场。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的基础单元文化上市公司,代表了文化产业最为先进的生产力。本微信公众号是由同济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联合研究团队共同创建的公益开放平台,旨在分享文化企业研究成果,与学术界、产业界、投资界共同洞见全球文化产业的历史演进、世界格局、战略价值与未来大势。投稿与合作联系:zangzp@fudan.e.cn《文化上市公司》公益平台学术顾问解学芳 臧志彭主编团队轮值主编:李琳轮值副主编:葛祥艳 张佳琪 祝新乐

超女

湖北生涯探索教育研究院: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做最好的自己

随着高考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生涯规划教育成为改革的热点和受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成为学生教育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部分。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文件提出:“注重指导实效。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健全指导机制。注重利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种社会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指导机制。”针对当前教育改革对生涯规划教育的迫切需求,湖北生涯探索教育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为推动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构建了一个相对完善的青少年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将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到小学、初中、高中教育阶段,实现“帮助亿万青少年认识自己,做最好的自己”的使命。研究院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汉理工大学,是一家专门从事生涯教育理论研究与方法实践的教育机构,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武汉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建的研发团队,主要对青少年进行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研究院旗下现有“探索生涯”、“赢榜教育”、“青春大学说”三个品牌,针对当前教育过程中学生自我认知模糊、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业规划被动、生涯指导教师缺乏等问题,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自我规划的意识,发掘自身的兴趣与优势,高效培养个人核心竞争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研究院创始人王浩辉副教授,武汉大学硕士,曾在高校工作11年,一直从事大学生生涯规划、职业指导等工作。自研究院创立以来,王浩辉院长在国内近百所中小学开展生涯规划公益讲座,帮助公立学校开展生涯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在学生生涯教育、学业规划、职业指导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帮助学生明确自身优势,合理规划学业,考入理想大学。近年来,王浩辉院长及其团队帮助近万名学生成功考入理想大学,多名学子进入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王浩辉院长进行生涯教育培训王浩辉院长为学生及家长进行生涯规划公益讲座研究院自2018年5月成立至今,在全国16个省份建立276个指导中心,开展家长直播课堂2600余次,微信课堂380余节,线上线下讲座1000余场,志愿填报累计指导9600余名学生,选科指导累计服务50000余名学生,线上直播课累计播放量达150万余次。通过两年多的发展,研究院构建了一个相对完善的青少年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现有测评类、工具类、课程类、教材类、视频类等五大类产品,涵盖小学生涯启蒙、专注力培养,初中自我认知、学业规划,高中选科指导、升学规划、志愿填报,公立学校新高考选科排课管理、生涯规划师资培训等多方面内容。 (1)小学阶段通过自主研发的小学兴趣能力测评帮助孩子进行自我认知,了解兴趣特点,科学探索今后发展方向。通过《高效学习能力训练课》帮助孩子解决学习生活中的注意力问题,提升学习成绩。生涯规划系列教材《小学生遇见生涯》,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知,增强学习动力,树立学习目标。生涯教育师资培训帮助学校培养专业的生涯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生涯启蒙,明确学习风格,定位优势能力。(2)初中阶段通过自主研发的初中优势能力测评、青少年职业测评,帮助初中生了解自身优势,确定学习目标,明确未来发展方向。生涯规划系列教材《初中生走进生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方法不当、目标不明确的问题,科学规划学业,激发学习动力。生涯教育师资培训帮助学校培养专业的生涯指导教师,指导初中生进行生涯认知和决策,明确生涯目标。初升中职中专选专业系统,帮助初中毕业生科学选择适合的专业,确定就业升学之路。生涯认知智能教室,通过职业体验活动、生涯咨询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知自我、了解职业特点,增强对职业的认知以及和对应学科、专业的联系,指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和专业。(3)高中阶段生涯规划系列教材《高中生探索生涯》,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的自我探索,做好学业、职业规划,避免在选科、升学、志愿填报中做出错误的选择。生涯教育师资培训帮助学校培养专业的生涯指导教师,指导高中生明确生涯目标,进行生涯决策。3+3智能选科系统,结合高中生自身特点和优势,智能推荐最适合学生的一级学科,得出科学的选科方案。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结合高中生成绩、专业意向等因素,科学匹配、精准定位,推荐合理的志愿方案。公立学校管理系统,集选科、分班、排课、考勤、学情分析、教师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于一体,提高学校各项工作的工作效率。此外,我们还制作了一系列亲子成长、生涯规划、学业规划等方面的音视频资料,解决孩子在各阶段关于学习、生活、学业各方面的困惑,帮助家长科学处理孩子成长中的各种问题。在生涯教育这条路上,湖北生涯探索教育研究院将继续秉持“科技服务生涯、生涯引领教育”的理念,以党中央、国务院《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为指引,将生涯规划与学历教育有机融合,弥补当前生涯教育的缺失和不足,帮助学生逐步了解自己、认知职业,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科学规划学业,激发学习内动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