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这些陪伴我们成长的少儿报刊杂志,你还记得吗?蔡沈

这些陪伴我们成长的少儿报刊杂志,你还记得吗?

共青团中央有态度 有温度 全网青年都在关注导读少儿阅读是全民阅读的基础,少儿报刊因具备出版连续性强、读者阅读期待稳定、品牌历久弥新等特点,对于激发少年儿童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具有特殊作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儿童报刊、少儿报刊每个字都要放在称上称一称”。如今,那些曾经影响我们的少儿刊物的编辑已经老去了,但传承着这本刊物“人格”力量的群体仍然是年轻的,是不可替代的。今天是六一儿童节还记得你小时候读过的那些少儿报刊杂志吗哪些给你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一起怀念一下《幼儿画报》:童年的美好回忆《幼儿画报》是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出版的书刊。读者对象为3~7岁幼儿及其家长。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和肯定,是幼儿的好朋友,老师和家长的好助手。2004年《幼儿画报》改为旬刊。《幼儿画报》创刊于1982年5月,由共青团中央主管,由我国最大、最权威的少儿传媒出版集团——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主办。《幼儿画报》无论从故事、游戏,到随刊的动画、贴贴乐等赠品,都一直在强调“快乐”——快乐地阅读,快乐地游戏,快乐地成长。网友:神奇的魔术书,这种期待贯穿了整个童年《儿童文学》:我的初心《儿童文学》杂志在茅盾、叶圣陶、冰心等一批著名作家的关怀与支持下,由共青团中央和中国作家协会于1963年联合创办,是适合小学到初中阶段孩子阅读的纯文学儿童刊物。《儿童文学》50年根深叶茂,月发行 100万独领风骚,是当前中国发行量最大的纯文学刊物。其麾下汇集了全国最有名望的儿童文学作家,用最顶级的儿童文学精品温润童心,以纯净阅读牵手豆蔻年华,成就孩子的精彩人生,被誉为“中国儿童文学的一面旗帜”。网友:我的初心《我们爱科学》:科学的启蒙《我们爱科学》是我国最早创刊的少儿科普期刊,杂志创刊于1960年。由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主办。《我们爱科学》旨在传播科学知识,激发创造灵感,启迪科学智慧,培养科学素质。创刊以来,不断打造品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杂志中有好玩的科学、有用的科学、奇妙的科学、神秘的科学,展现科学魅力,启迪智慧人生。2010年月发行量突破百万,成为同类刊物中的佼佼者。《我们爱科学》每月4期,全年共48期。网友:小时候读这本书,大概是上个世纪90年代吧《中国卡通》:神奇的各种人物《中国卡通》创刊于1996年1月,是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启动了“中国儿童动画出版工程”(简称“5155”工程)重点刊物。《中国卡通》汇集了国内最优秀的卡通作者和漫画作品,被誉为“中国的迪斯尼,漫画版小百科”,2008年获得第四届杭州国际动漫节“金猴奖”漫画奖,2009年被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连环漫画分会评为“中国最佳原创漫画期刊”。网友:十年了,想起来自己结局还没看《中国少年报》:如旧友重逢《中国少年报》是中国孩子的唯一一份全国性报纸, 2013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全国“百强报纸”。 1951年11月,《中国少年报》创刊,毛泽东题写报名,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为她题词或致贺信。1963年5月27日,知心姐姐号召全国少年学雷锋。知心姐姐一直秉持着用真爱的力量去关怀,用信任的力量去激励,用科学的力量去行动,用传播的力量去影响的品牌理念,服务亲子教育,传播亲子文化,力图让孩子拥有幸福人生,让家庭成为知心家庭。网友:童年陪我成长,今天看到,如旧友重逢,倍感亲切当然,陪伴我们成长的少儿杂志还有这些……以下少儿期刊按创刊时间排序↓↓↓《小朋友》创刊号《儿童画报》创刊号《小小卫生兵》创刊号《少年俱乐部》创刊号《少年科学画报》创刊号《北京儿童》创刊号《陕西少年》创刊号《儿童漫画》创刊号《苗苗》创刊号《小溪流》创刊号《当代少年》创刊号《文学少年》创刊号《小学生作文》创刊号《中学生数理化》创刊号《东方少年》创刊号《故事大王》创刊号《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创刊号《儿童大世界》创刊号《儿童小说》创刊号《第二课堂》创刊号《童话大王》创刊号《小学生天地》创刊号《小学生作文选刊》创刊号《少男少女》创刊号《当代小学生》创刊号《小学生作文向导》创刊号《中外少年》创刊号《少年人生》创刊号《小学生必读》创刊号《少年博览》创刊号《小雪花》创刊号《中华少年》创刊号《少年大世界》创刊号《少年科技博览》创刊号《童话世界》创刊号《小学生阅读指南》创刊号《幼儿智力开发画报》创刊号《少年文摘》创刊号《青少年文学》创刊号《东方娃娃》创刊号《小聪仔》创刊号《作文大王》创刊号《小读者》创刊号《快乐童话》创刊号《小樱桃》创刊号这些杂志你都看过哪些?评论区一起来暴露年龄吧祝亲爱的大小朋友们“六一”儿童节快乐!观看短片《童声飘过四十年》一起追忆童年↓↓↓00:05

纯爱谱

“青年学术期刊与青年发展”研讨会召开

12月16日,由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主办、《中国青年社会科学》编辑部承办的“青年学术期刊与青年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旨在促进青年学术期刊适应新时代期刊的发展,推动学者与编者的互动交流,开辟更广阔的学术天地,打造新的学术品牌,共同为我国青少年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会议仅仅围绕青年学术期刊如何适应共青团改革、聚焦青年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图一:“青年学术期刊与青年发展”研讨会现场学校党委书记倪邦文出席会议并致辞,党委常委、副校长陆玉林主持会议并做了总结发言。陆士桢、张耀铭、仲伟民等专家和期刊编委会委员、编辑等出席会议。会上,风笑天(南京大学教授、博导)、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博导)、张华(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党委副书记、副秘书长)、张良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姚建龙(上海政法学院副校长、教授、博导)、石国亮(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导)、马中红(苏州大学教授、博导)等专家学者被聘为《中国青年社会科学》的编委会委员,倪邦文为他们颁发了聘书。图二: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倪邦文,为新编委会委员颁发聘书。倪邦文向与会者介绍了中央团校的改革情况。改革后中央团校将着眼党的青年工作大局,把握党在青年工作领域特色鲜明的政治学校这一根本定位,聚焦团干部教育主责主业,通过剥离学历教育,创新办学方式,突出政治培训,努力为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和共青团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学校的改革对《中国青年社会科学》的办刊宗旨、定位和内容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用学术的视角、学术的语言来解读党的理论主张、政策,并贯穿到青年工作当中去。要研究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机制。要研究青年、青年工作、青年组织和青年政策,通过办好期刊来推动学校的学术发展和智库建设。《清华大学学报》主编、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仲伟民在致辞中表示,近几年青年学术期刊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在更名后,成绩显著,期刊的定位越来越明确,聚焦当代青年工作研究;主编编辑策划意识不断增强,名家文章越来越多。但是,在全国期刊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青年学术期刊与其他综合性期刊一样,面临巨大的挑战。青年学术期刊如何在突出工作重点和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加强研究青年领域的问题,如何从青年的“圈子”中突围出来,立足青年又不局限于青年,值得研究思考。《新华文摘》原总编张耀铭在发言中祝贺《中国青年社会科学》这一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全国的学术期刊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拐点,青年学术期刊概莫能外。办好一个期刊,重要的是领导要高度重视,要认识到期刊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灵活的办刊机制,给予宽松自由的发展空间。同时期刊要注重跨界研究与专业研究相结合,不拘一格,培养跨界研究的学术人才,将期刊打造成青年研究的智库平台,提高学校的文化软实力。《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原主编、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姚申回顾《中国青年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后,肯定了所取得的成就,强调一个优秀的主编对一本学术期刊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体现在对社会热点的关注、选题的策划、刊物特点等的把握上。他希望《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在综合刊物向专业刊物的转型中,突出科学性和前瞻性,重点抓好青少年研究,以及青少年关心的社会政治等重大问题,同时不要被评价体系牵制,办好自身刊物。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良驯阐释了目前国内青年学术期刊的定位和价值,强调期刊要有鲜明的特色,要有实践研究。要建立学科化的青年研究体系,借助其他学科理论研究青年问题,重点关注社会化的青年,聚焦青年价值观、青年公共政策,突出在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领域中的优势,在竞争中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党委副书记、副秘书长张华认为,研究青年问题要有开放性的思想、拓展新的学术平台,不仅聚焦国内青年本身,还要放眼国际、关注国际青年动态。同时,青年学术期刊要壮大作者队伍,发表具有时代感的文章。青年发展与青年参与是目前学术研究的核心问题,要在国际上讲好中国青年政治、经济、文化等的“故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全国高校校报协会理事长张树辉表示,青年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青年问题和青年工作的研究,也离不开青年研究队伍的培养。青年学术期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进入新时代,我国的青年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青年社会科学》也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应该聚焦青年群体与个体的全面发展以及青年面临的全新挑战。《中国青年社会科学》主编周晓燕汇报了近年来的期刊工作。她表示,将认真听取专家们的建议,在办刊宗旨和办刊内容上做出调整,准确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青年发展的重大决策,紧紧抓住当今青年发展的重大机遇,在推动青年研究领域的开拓和新的学科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努力开辟一个更加广阔的学术天地,打造一个新的学术品牌。南京大学教授、博导风笑天提出,刊物的发展要考虑社会评价,沿着学术规范化的道路来推进。青年类学术期刊的发展要关注“青年心理”、“青年教育”、青年职业发展、青年婚姻家庭、青年组织、青年工作、青年问题、青年亚文化等8个方面,体现研究的学科化,应以社会学、传播学、经济学等学科为基础。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原党委书记陆士桢在发言中表示,《中国青年社会科学》期刊要成为整合当前国内青年研究最高学术成果的阵地,成为展示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研究成就的重要平台,成为彰显党的群众工作、青年工作的旗帜,将期刊建设成为党在青年工作的智库。《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可以培养一批党的青年工作的理论队伍,从政治与学术相统一的角度入手,加强对政党政治视域下的青年研究,加强对青年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着力构建青年政策体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原主编、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原理事长潘国琪认真对2018年《中国青年社会科学》进行了总体评价,认为《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在选题策划方面围绕重大事件和活动策划栏目、组织稿件,体现出编辑团队的政治敏感性;专题策划有助于对问题研究的深化、避免碎片化。总之,全年文章的学术质量较高,在编校上达到了优秀,特别是引文的精准度值得点赞。希望编辑团队再接再厉,将编校质量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南京大学学报》原主编、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朱剑将《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发表的论文应该划分为三大版块:理论研究和共青团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依托传统学科的跨领域青年的研究。这三大版块的论文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对其文章质量标准要求也应有所区分。目前的青年研究存在一定的封闭性,亟需突破;办刊既要满足学科发展的需求,也要重视期刊评价,从评价中发现期刊中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南京大学CSSCI中心负责人沈固朝认为,目前期刊界主要从被引和被摘转的角度评价刊物质量,有其合理性,也存在一定的误区,未来应创新和改进方法,吸引学术同行共同体参与评价,实现从以影响因子指标的评价,以学术创新力为重点的转型。青年类学术期刊应认清青年工作与青年研究相结合这一特点与定位,拓宽研究领域;借鉴国外研究经验,带动青年社会科学发展。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石国亮认为,期刊的发展需要建立一个公共的前沿学术平台,要突出期刊的规范化发展,增加高质量意识,推行匿名评审制度,尽量采用在线匿名审稿系统,以提高期刊的质量;要坚持研究的问题导向和学科化发展方向,提高学术研究的质量;要强化青年学术期刊的超前意识,突显自身的特色,打造青年学术期刊的权威影响力。苏州大学教授、博导马中红认为,作为青年学术期刊,应当承担起搭建一个学术对话平台的责任,抓住青年的核心问题,用学术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希望我们的研究不是伪命题,而是真问题;希望我们的研究领域不局限于青年,要有新闻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介入,发现新的青年现象;希望我们能研究众多青年现象背后的关联性,用新的研究方法,真正建构起中国青年理论与青年文化研究的框架。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陆玉林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感谢各位专家和学者为《中国青年社会科学》的发展贡献宝贵的思想和智慧,大家的建议深刻而中肯,对期刊的定位和发展提出了真知灼见。我们将细化研究办刊工作并抓好落实。希望各位专家和学者为期刊组约优质稿件,推荐优秀人才;更希望大家撰文赐稿,在我刊上发表最新的研究成果。相信诸位专家和学者的鼎力相助一定能够有力推动青年研究的发展和共青团智库的建设。(周晓燕 刘向宁 作者周晓燕,为《中国青年社会科学》主编;刘向宁,为《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副主编)

道熙呀

五个高中生是如何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

今年三月,五名高中生学员作为共同作者参与的一篇论文,通过了双盲同行审核,被国际著名管理学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 Management Research》(《国际商业与管理研究季刊》)收录。这篇论文将在一下期正式发表。该期刊的影响因子(IF)为3.97,是国际商业、管理学领域的权威刊物。影响因子是由汤森路透公布的期刊影响力数据,该数据显示了一本期刊在两年内论文被引用次数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一本期刊被同行的认可程度。这五位高中生将作为共同作者的身份署名,这份论文将为他们的大学申请提供有力帮助。五名高中生是如何成为权威刊物论文的共同作者的呢?参加名校教授主讲的学术项目这五名高中生都参加了著名的商业类学术项目——Harmony Plus未来领袖多维度训练营,简称FLA。这个学术项目的最大特点就是由名校教授亲自任教,他们的导师是密歇根大学罗斯(Ross)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马修(Matthew)。马修教授多年来为跨国企业、大学和国际非盈利机构进行人力资源培训,并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了众多有影响力的论文,是该领域的权威学者。密歇根大学罗斯商学院是美国著名商学院,它的本科生商学院教育在全美排名第三。密歇根罗斯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马修这次的FLA训练营,是马修教授第一次开设面向高中生的课程。学员们可以亲自体会名校学生和企业CEO才能享受的学术课程,学业前30%的学员还能获得教授写的推荐信。谁都知道,手里拿着一封Ross商学院教授写的推荐信,对于一个想读商业、金融专业的学生意味着什么。高中生如何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一般来说,发表学术论文并不是适合每一个高中生,毕竟大多数高中生的知识储备有限,对于论文发表的基本要求也不甚了解。能发表论文的高中生大概分为下面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学生独立对某一个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做出了成果之后尝试发表。但我们知道发表论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选题到数据,再到论证过程、论文框架、引用资料等等方面,都需要达到学术标准,这对高中生而言是不小的挑战。这属于最难,但也最能体现作者价值的发表方式。第二种就是加入一名教授的研究项目之中,成为该项目的研究成员。学员通过参加具体的研究工作,如操作实验、整理数据、支持教授的工作等,他就有机会作为共同作者出现在最终发表的论文之中。当然,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参与的学术论文,无论是学术价值还是贡献都无法与第一种相比。但对于高中生、甚至是本科生们来说,能有一份这样的经历已经非常宝贵了。这次五名学生所参与发表的论文,就属于第二种情况。这次发表的论文题目为《Harmony Plus未来领导力学院:一个由学生共同参与研发的领导力项目》,马修教授采取了自己在商学院常用的“项目制”教学方式,他带领五名学生一起研发该学术项目的教学计划、案例库与实践项目。学生们既是学员、又是课程设计者,他们每个人都轮流担任课程组长,带领其他学员设计课程,在这个过程中亲自实践了“领导力”,掌握了一个课程产品从零到一的设计过程。马修教授特意为学生们安排了一堂“论文写作”课程,他让学员们负责各自案例的撰写、数据整理与图表设计。就这样,这五名高中生通过真实的付出与论文参与,当之无愧地成为了这篇国际学术期刊论文的共同作者。不造假的论文发表方式低龄学生通过造假成为学术论文的作者的不寻常现象,已经引起了全球学术界的关注,这一问题在东亚地区尤为严重。许多还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家长的背后交易得以参加顶级科研类项目,他们只是偶尔参与该项目,做一些打杂性质的工作,却最后能出现在“共同作者”的位置上。2019年,一名在美国高中上学的韩国留学生,只利用暑期时间就能参与韩国顶尖高校的国家级医学项目,最后竟然出现在第六作者的位置上,这名学生在第二年被耶鲁大学录取。这一不可思议的现象最终引发了韩国民众的抗议,最后曝光了这个留学生背后不一般的父母。在中国,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带来的争议从来就没停息过。这个与升学直接挂钩的全国性大赛,诞生了众多小学生、初中生发表的、让许多研究生都可望而不可及的论文。初中生就研究区块链的哈希加密算法,小学生就开始通过解剖实验研究癌症治疗病因,如果只把获奖名单中的论文名字拿出来,给100个成年人看99个人都看不懂,而这些论文的唯一作者竟然都是中小学生。这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成果让许多人惊叹:原来中国的科研机密都掌握在中小学生手中!东亚国家学生们在科研上异乎寻常的表现,已经引起了美国大学的注意。在申请研究生阶段,如果学生发表过该领域的学术论文,显然能获得教授的好感。但教授们绝不会停留在只看标题的阶段,他们一般会认真询问学生在这篇论文中的具体作用,如构想设计、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结论讨论、论文撰写等。这和招聘官在面试时会详细询问求职者的工作细节是一样的,要证明申请人的经历是真实的。真的假不了,假的能骗得了一时,但骗不了一世。这五个学生的论文发表经历,也许能给想不愿意造假也能发表论文的学生们,带来一些启发。

天与地卑

这本杂志创办40年,汇集千名专家学者文章,教育三代人

1980年,《父母必读》杂志诞生于改革大潮初涌的年代,到今年已经走过了整整40年。昨天,在杂志创刊40周年主题活动上,新老读者、作者相聚一堂,分享与《父母必读》之间难忘的故事,也对当下家庭教育的热点话题进行了探讨。创刊号加印也供不应求1980年4月,《父母必读》杂志创刊,成为中国创刊最早的家庭教育期刊,宋庆龄为其题写刊名,时任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撰写发刊词。作为《父母必读》杂志创办的倡议人,90岁高龄的北京市委原副书记徐惟诚昨天亲临活动现场表示祝贺。他在回忆创刊初衷时说:“40年前,中国有几亿个家庭,却几乎找不到关于家庭教育的任何书籍或杂志。”于是,他找到了当时在北京出版社担任副总编辑的鲁刚,建议他办一本家庭教育杂志。《父母必读》刊名,也是徐惟诚提议的。“那时候我看到过苏联有一本教育类的书,作者是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书名翻译过来叫《父母必读》,就觉得这个名字挺好,于是我们也给这本杂志命名为《父母必读》,希望它是所有父母都必须阅读的,这是我们对父母科学养育孩子的期望,也是为所有父母提供支持的决心。”创刊号甫一出版,首印10万册,加印26万册,受到全国家长的青睐。“那时候的群众来信很多,编辑们都是用麻袋一袋一袋地装回去。”40年来新读者源源不断一本杂志,如何能在40年中始终受到读者的热爱?读者代表蒋燕分享了她与《父母必读》共同成长的故事。“我是1979年生人,《父母必读》恰好伴随了我的成长。在我小时候,我的父母阅读这本杂志,现在我也通过《父母必读》来学习如何成为一名称职的母亲,培养我的女儿健康成长。可以说,《父母必读》整整影响了三代人,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的这一代父母。”蒋燕表示,《父母必读》的一路陪伴,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和很多好的教育方法。她至今还会把自己从《父母必读》中收获的心得体会与身边的朋友分享:“我惊喜地发现,其实很多人都已经是《父母必读》的忠实读者,并且我也带动了非常多新的读者。”全国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部长陈晓霞直言,当前还有不少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困惑甚至是焦虑,重智轻德、重知轻能等现象依然突出,家长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缺乏有效的解决办法,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她希望《父母必读》能以这些问题为导向,分年龄段、分专题地为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指导服务。近千名专家学者出谋划策《父母必读》至今出版超过了500期,汇集各领域专家学者近千人,发表文章万余篇。为感谢曾经和正在与《父母必读》同行的专家学者们,活动现场还举行了以“创刊40年致敬40人”为主题的颁奖典礼,施建农、卜卫、崔玉涛等教育、医学、心理、社会领域的作者代表登台领奖。作为作者之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谈到,今天的中国家庭教育出现了一种学校化、知识化的倾向,“很多家庭现在已经不像家庭了,像一个课堂,父母像老师的助教。实际上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恰恰在这个问题上,《父母必读》40年来一直在专注地提出解决方案。”中央音乐学院原副院长周海宏回忆,1998年,他曾在《父母必读》杂志开设了“琴凳上下”栏目,每月一期,整整发了12篇文章,这些文章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平台在转发。“我这样一个研究音乐心理学的老师,在《父母必读》发了文章以后,突然间意识到自己还有那么大的价值,自己知道的这点东西可以帮助到那么多人,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契机,我居然整个后半生都投身于国民音乐教育。”他也坦言,中国学琴教育存在一种怪现象,即“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甚至导致亲情撕裂。而在学琴热的同时,国民音乐审美素养却始终没有发展起来。“所以我们的任务非常重,希望《父母必读》杂志在未来的发展当中,能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审美教育,让教育成为人生幸福的组成部分。”原标题:一本杂志40年教育三代人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李俐流程编辑:u004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汝自洒濯

2019纸媒又停刊一大波!追忆那些年我看过的青春杂志……

如果没有你,可能没有我文/猫咪不差钱2008年之后,纸媒断崖式下滑,一些陪伴我们十几年的杂志纷纷停刊,能坚持到现在的也多向新媒体转型。无论新媒体多么花哨,还是更喜欢手捧书本的踏实,也只有纸张才能让人沉浸其中,不会毫无耐心的一直上滑下拉。2019年,北京的多家报纸期刊再度传出停刊的声音……好吧,在此好好回忆一下曾经看过的青春杂志们。我的故事你的歌若要回忆一本“小时候肯定读过”的杂志,可能除了《故事会》就是《当代歌坛》了。10元一本的杂志被全班同学视为珍宝,每个人都要借来仔细饕餮一番。《当代歌坛》的编者以“大嘴鳄鱼”自居,它会播报明星的最新动态,以跨版的篇幅强力推介一张好听的专辑,组织歌迷活动,因为内容太过丰富,不得不增加一本小刊,专供歌迷交流心得。忘了哪期开始,《当代歌坛》突然刊登了明星们的通信地址,每期刊出4-5个人,揪着我们一本一本不断的买买买,希望赶快看到自己偶像的地址,笔墨纸砚早已备好,就等着一诉衷肠。现在想来,那不就是经纪公司的地址么?傻乎乎的我们还照着歌词本把写好的简体字抄成繁体字,以便让偶像能够看懂……在我们的青春里,只有这本《当代歌坛》是最鲜明的流行音乐杂志,它的封面永远都是当红“炸子鸡”——谢霆锋、twins、陈冠希、周杰伦……哪怕是停刊前的2014年,也是请到刚刚崭露头角的TFBOYS,并被三小只在新闻通稿里称为“接受了重量级权威音乐媒体的访问”。大嘴系除了《当代歌坛》,还有一本同样值得骄傲的《看电影》。没有B站,没有翻墙的年代,《看电影》给想象力贫乏的我们带来完全不一样的光影世界。如果没有《看电影》,我可能根本不知道谁是斯坦利库布里克,也不知道为什么人们要说侯孝贤是台湾的小津安二郎,更不可能从三池崇史的《切肤之爱》里明白“人”是多么复杂的生物。《看电影》似乎更受命运垂青一些,在2000年后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长力,不仅发刊频次加密,还衍生了子刊《午夜场》。《午夜场》的策划和撰文体现了编辑写手们的超强实力,一个主题,钩连起百年电影史,一个影人,洋洒出万字好文章。现在自媒体公号做得如火如荼的毒舌电影,若是与那些“大神”编辑硬碰硬地对垒,最多也就打个平手。因为太喜欢《看电影》,因为太喜欢周星驰,2006年的时候我给《看电影》投过一篇影评《正午偏西》(谢天谢地,写到这里的时候搜索了一下竟然在网上被转载过,要知道我自己手里都没有备份了),虽然是不到1000字的小文,但于我而言,能把名字落在自己崇拜的杂志上,已经足够光荣。同类杂志:《时代影视》、《cool轻音乐》、《easy》《少女》陪我走过少女时代2015年底,一部《我的少女时代》让hebe田馥甄的《小幸运》登顶各大排行榜,若是《少女》杂志还在,我一定会把它写进“音乐随身酷”。我读到的第一本《少女》杂志是1996年,这本上海的出版物,被姐姐带到我北京的家里。12岁的我仿佛发现新大陆,比起干巴巴的课本,这本杂志就像万花筒中窥到的世界,成长的小小烦恼、学业以外的胡思乱想,都被写成一篇篇久读不厌的小文章。《少女》、《男生女生》等杂志在青少年中大为流行,恰到好处的慰藉了正值青春萌动的少女心事。那些故事里的主角仿佛就是我们自己,会追逐影视歌明星,会与闺蜜分享糗事,会悄悄喜欢爱打篮球的“校草”,会对爱情充满好奇……大概很多人的两性启蒙,都来源于这些如大姐姐一般的杂志吧。在1999年的某期《少女》杂志里,我曾读到一篇《亲爱的小段》,讲了两个女孩脆弱却长久的友谊,因为对文笔和故事喜欢至极,于是记下了作者的名字“柴静”。是的,就是央视新闻调查女主播、写出《看见》、拍了《穹顶之下》的那个柴静。除了偶露芳容的柴静,常驻作者还有殷健灵、梅思繁、殳俏,这些女孩后来都成了职业作家,当年《少女》杂志的作者阵容可见一斑。而我有幸忝列其中,大概只能“捡漏”。读了十年的《少女》杂志,2004年高考结束后,我家才终于买了一台电脑,在那个漫长的暑假,我把整个中学生涯回顾一遍,写了好几篇小说,冒昧的投给《少女》杂志,没想到很快获得编辑李霞姐姐的回复,第一篇《毁坏味蕾》刊出以后,又承蒙主编郁雨君的厚爱,多次约我撰写主题小说,并在她编辑出版的书系中,用我写的一篇《所有男孩都不要来爱我》作为书名,成全了我“出一本书”的梦想。在2008年《少女》杂志停刊以前,我写了两年多的专栏“音乐随身酷”,得益于前面十年被《当代歌坛》的浸染,虽然五音不全,但仗着欣赏力尚可,也为小伙伴们推荐了不少流行或小众的歌曲,《少女》BBS论坛里、邮箱里,总是突然冒出一两句话告诉我“你推荐的那首歌好好听啊”,只言片语都让我无比满足。如今回忆起与《少女》相伴的日子,在少女时代从读者变成作者,见证了它最辉煌的年代,也目送它优雅的谢幕,这十多年仍然是到目前为止的人生里最快乐的一段日子。同类杂志:《少男少女》、《男生女生》、《阳光男女生》、《新蕾story100》“时尚”先锋不再先锋若说对《当代歌坛》、《少女》这些文艺类、青春类的杂志是出于真爱,读过的那么多时尚杂志基本都是“借光”,毕竟将近20元的定价,一般学生党可舍不得买,掏腰包为“时尚”买单的都是当时的时尚icon,我等只能伺机借阅。看过最多的是《瑞丽·可爱先锋》(后更名为时尚先锋),前面重点是穿衣搭配,中间是各类护肤品、化妆品推荐,最后是发型指南。说来真是感慨自己记忆力不错,杨幂突然红起来的时候,我一眼就认出“啊,那个不是瑞丽女孩么?”当年大概16、7岁的我在杂志上看到同样年龄的小姑娘杨幂,对她乌黑闪亮的眼眸留下深刻印象,她穿着以星座为主题的长袖棉衫,以现在的审美来看应该是土得要死,可是2000年的《瑞丽·可爱先锋》完全就是学生党的穿衣指南,有不少人穿着傻傻的“白羊座”、“狮子座”穿梭于教室和操场。《瑞丽》系还有一本《瑞丽·服饰美容》看起来更适合刚入职场的小姐姐们,后来又开发了《时尚新娘》、《时尚家居》等等子刊,几乎是伴随着我们80年代生人的每一个人生阶段。比起《少女》的青少年定位,还有一本同类型但是受众年龄更高一些的《女友》杂志,与《瑞丽》分设多部子刊类似,在面对新媒体冲击之下,《女友》的应对之策也是将读者更加细化,分出了《女友校园》、《女友家园》,还曾有一本短暂存在的《女友亲子》,大概是照顾着初代读者的身份变化,几乎一步一步都恰好踏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轨迹,内容不能说不用心,制作不能说不精良,然而终究在近10年间传统媒体断崖式下滑的大环境下,发行量和影响力都大不如前。同类杂志:《vivi昕薇》、《悦己》、《米娜》在青少年时代,读到过那么多精美的杂志,总之是很幸福的体验,即便是现在,路过书店报摊,仍然会习惯性地往里面探看一眼,只是曾经琳琅满目的货架,如今已不胜萧条。即便明白这是大势所趋、时代使然,还是免不了感觉唏嘘,就像面对一棵大树从繁盛到枯萎,这本该四季轮回的过程戛然而止,虽不至于轰然倒塌,那断舍离的滋味,也着实令人难过。

人类悲之

612项!教育部公示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你们学校是哪个?

在部属高校、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理工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相关行业协(学)会择优推荐的基础上,经通讯评议及专家组评议,教育部高教司认定612个项目为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现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18年1月23日至1月29日。新理念选题结合工程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分析研究新工科的内涵、规律和发展趋势等,提出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理念和思路。包括4个选题方向:新工科建设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新经济对工科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经验的比较与借鉴;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历程与经验分析。新结构选题面向产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改造升级,开展新兴工科专业建设的研究与探索等,推动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与组织模式变革。包括4个选题方向:面向新经济的工科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理科衍生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工科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研究与实践。新模式选题在总结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体制机制改革和大学组织模式创新。包括5个选题方向: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新工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新工科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新工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新质量选题在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基础上,研究制订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教师评价标准和专业评估体系,开展多维度的质量评价等。包括6个选题方向:新兴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研制;新工科基础课程体系(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构建;面向新工科建设的教师发展与评价激励机制探索;新型工程教育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新工科专业评价制度研究和探索。新体系选题分析研究高校分类发展、工程人才分类培养的体系结构,提出推进工程教育办出特色和水平的宏观政策、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等。包括5个选题方向: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和效果研究;综合性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和效果研究;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和效果研究;工科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分类推进新工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教育国际化研究与实践。

利用

新毕业神刊汇总,了解一下你不知道的SCI论文期刊

曾经,响当当的“四大神刊”:Oncotarget,Medcine,Scientific Reports,Plos One因为载文量大、刊载中国学者文献多而被中国学术江湖誉为“四大水刊”,甚至被描述成“不求创新,只求正确”,所以相对来说容易发表。被反复“黑化”后终于被踢出SCI,主要原因是没有按照国际规范进行审稿,或审稿过程中把关不严,存在伪造审稿人等严重问题。PLOS ONE、Scientific Reports、Medicine三本期刊虽然依然行走在江湖,但功力已大大折扣。Medicine已跳水到了1.552分,据说已被国内顶尖医院列为黑名单,在此杂志投稿的文章,版面费不予报销;而Plos One,影响因子2.740(跌破3了),学者们或学术评价机构对其一直存在很多微词(逼得总编Veronique Kiermer出面声称“影响因子是一个错误的指标”)。总而言之,除了被剔的Oncotarget,部分学校对这几个期刊已经不作承认,“神刊”们的地位也只能忆往昔了。除了这4本饱受争议的期刊,那么还有哪些杂志比较容易投呢?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潜力股们!Mathematics年发文量从2019年开始剧增,之前发文量不到400篇,2019年激增至1234篇。今年到目前为止,已经发文2036篇。Mathematics的主页显示2020年上半年,期刊的平均一审时间为16.4天,录用后至刊出的时间为4.6天。根据我们下载的该期刊最新的几篇文献,小编发现最近的MDPI杂志社的期刊审稿真的非常迅速啊,从投稿到录用一般只要2~3周,和期刊主页所描述的一审2周相符合。Journal of Psychosocial Nursing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是SLACK INC出版社旗下的期刊,属于月刊——针对各种社区和机构的心理健康护士的同行评审月刊。主要包括有关心理药理学,老年人心理健康保健,成瘾行为和诊断以及儿童/青少年疾病和问题。年发文量比较稳定,有上涨趋势。今年到目前为止,该期刊被Web of Science收录的文章数已经达到了93篇,已经超越了去年发文量。审稿速度非常快,快的只要2周左右,一般情况下1~2个月左右就可以录用。Thoracic Cancer 期刊旨在促进国际合作,是中国肺癌学会,国际中华胸外科学会的官方出版物;此刊被韩国肺癌研究协会和香港癌症治疗学会背书以及认可。年发文量不断上升,趋势大好。今年到目前为止,该期刊被Web of Science收录的文章数已经达到了458篇。官方数据:从稿件提交到一审返稿,平均只需18天!根据我们下载的该期刊最新的几篇文献,审稿速度很快,只要1~2个月。BBRCBBRC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是一本国际性的顶级期刊,致力于迅速传播生物研究各个领域中及时而重要的实验结果。BBRC每周出版一次(每年52期),在Clarivate的JCR生物物理学排名中,以总引用次数和文章数排名第一。年发文量在1500~2500之间波动,今年截止目前已经发表了1789篇,较去年相比区别不大。该刊官方初审时间为1.4周。官方在线发表时间为不到3周,而小编发现最近实际接收时间平均2周,真的很心动!LandLand是MDPI出版社旗下的一本OA期刊。出版范围包括:土地使用/土地变化、土地管理、土地系统科学和景观等。Land 的年发文量大概在200篇左右,其中,综述占比为8.6%。今年截止目前已经发表了454篇。官网的审稿时间如下表,一审的时间一般为12.5天,符合MDPI出版社一贯的风格:审稿超级快。以上是给大家推荐的一些期刊黑马,想要获取更多优质期刊,小伙伴们记得关注我们哦!以上分析,仅为一家之言,如有不当,敬请指出。仅供参考~

符验

首都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在儿童发展领域知名期刊发表论文

日前,首都师范大学初教院心理教研室青年教师苏萌萌在儿童发展领域国际知名期刊连续发表两篇SSCI论文,探讨了家庭环境对儿童大脑发育以及阅读能力的影响。发表在《发展认知神经科学》(Development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的文章采用弥散张量成像分析技术,发现儿童的早期家庭阅读教育可以预测大脑中弓形束的发育,与此同时,还发现这种发育受到了儿童口语词汇长期发展的调控。发表在《脑与认知》(Brain and Cognition)的文章采用静息态成像分析技术,发现儿童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尤其是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可以预测大脑中语言相关脑区静息态功能连接的强度,这种脑连接又进一步影响了儿童的阅读能力。《发展认知神经科学》(Development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和《脑与认知》(Brain and Cognition)均为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社旗下的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国际著名期刊。其中《发展认知神经科学》是近年来儿童发展研究领域影响力最大的杂志之一(JCR 1区,影响因子5),收录了全世界发展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该系列论文是学校为第一署名单位的研究成果,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博士苏萌萌。合作研究者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舒华、龚高浪,法国巴黎高师教授弗兰克·阮木(Franck Ramus),学校副教授周蔚、博士宋爽,法国脑与脊柱研究所(ICM)研究员米歇尔·蒂埃博(Michel Thiebaut de Schotten),香港理工大学教授李平,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赵晶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凯瑟琳·麦克布莱德(Catherine McBride)以及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谭霞灵(Twila Tardif)。此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近年来,该校初教院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心理教研室也围绕“学校心理学”学科建设不断开展科研实践。青年教师将继续借助学校及学院提供的平台,开展原创性科学研究工作,力争取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学术成果。(通讯员:首都师范大学 李玉华)

电梯间

南医少年:他95后,专业第1、SCI论文13篇,4本学术期刊审稿人!

95后的他,目前被4本SCI期刊破格聘任为审稿人,发表SCI论文13篇,曾担任“罕见一心 青阳不息”社团社长,志愿时长近200小时,爱好写诗……他是同学们口中的大佬,也是隐藏的“斜杠青年”,从本科生到研究生,他一直在不断成长着,身份的转变中不变的,是坚守医路的初心。梅杰,中共党员,2015级临床“5+3”第二党支部书记,南京医科大学2015级临床医学(5+3)的在读本科生。本科阶段平均学分绩点4.16,专业排名第一,综合成绩99.2,专业排名第一。担任Journal of Ovarian Research、Medical Science Monitor等SCI期刊审稿人。曾获国家奖学金、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校长奖学金等各级奖励近40项。“这是一种与发SCI不同的满足感”“有一次遇到高铁广播寻找医生,我犹豫了一下还是去了。”梅杰说,他介绍自己是南医大附属无锡人民医院的实习生。“当时并不是什么特别的危急情况,只是乘客需要定时注射药物。虽然很简单,但乘客和列车长的感谢,却带给我一种和发SCI完全不同的满足感。”“学医是我自初中以来的梦想。”梅杰在初二时就与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那年,他有一段时间一直在低烧,去了很多医院都没有找出明确病因。最后徐州市中心医院血液科一个经验丰富的专家提出:这有可能是青少年生长发育阶段的高代谢状态产生低烧。诊疗过程中,这位医生和善的态度和对专业严谨的精神都深深触动了他。从此他对医生这个职业产生了向往和憧憬,立志做一名优秀的医生。在高考时他义无反顾地在志愿栏中全部填上医药类院校,最后顺利被我校临床医学(5+3医)专业录取。大二,他担任“罕见一心 青阳不息”关爱罕见病社团的社长,组织活动30余次,一方面在社区为老年人宣讲保健知识,免费量血压血糖;另一方面也普及罕见病认知度。社团在2016年获得了首届江宁大学城公益立项,这是中标者中为数不多的学生社团。公益服务签约仪式大三,他担任向日葵招生服务团队副主任,到了临床学习阶段,他仍积极参加无锡地区的招生宣传工作。2019年招生季,他参加无锡市第一中学、无锡市太湖高级中学等多所中学的招生宣传工作。大四,进入临床学习阶段后,他仍多次参与门诊导医活动、招生宣传、积极帮助病人等力所能及的事。目前,他个人累计活动类志愿时长近200小时,先后获得了学生社团优秀社长、优秀青年志愿者、天元奖学金(集体奖)等荣誉称号。他提交的以普及罕见病知识为主旨的科普主题作品,也被中国国际科普作品大赛组委会选中,纳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素材库,他也因此获得国家科协科普部颁发的“科普贡献者”荣誉称号。目前,梅杰开始攻读肿瘤学临床型硕士学位,导师是我校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肿瘤科刘超英主任。“我喜欢挑战性的研究”“我一开始就定下要从事肿瘤方向的研究。肿瘤是医学领域最难攻克的疾病之一,我喜欢做有挑战性的研究。”从大二开始,他便在基础医学阶段导师朱一超副教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实践。梅杰曾利用勤工助学的机会担任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室助理,借助工作机会,他学到了很多实验技术,为基础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心软硬件配置很好,资源充足。加上导师支持,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想法。”他曾获得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第十六届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校创新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等奖项。在勤工助学方面的工作成绩,使他获得2018年校“勤工助学自强之星”。 在临床阶段,他师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刘超英。“本科生科研以了解为目的,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研究生科研要以钻研为目的,做出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他现在从事小G蛋白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肿瘤免疫治疗标志物鉴定及评价等研究。目前,他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等SCI期刊发表论文13篇(11篇为第一/共同第一/通讯作者,单篇最高影响因子5.646),在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等期刊发表中文论文6篇(5篇为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公开国家发明专利1项,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2019暑假,他参加西湖大学(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生命科学博士招生夏令营,在来自包括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复旦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近500名申请者中,一举夺得仅80个名额的“优秀营员”荣誉称号,获得西湖大学科学型博士的预录取资格。生命科学院夏令营“这段经历我最大收获是开了眼界。在与西湖大学郭天南教授交流中,我对科研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深化:研究不能停留在表面,不能追求文章的数量,要做对人类社会有贡献的研究。”从那以后,他更加关注研究质量,目前几个高质量的课题均已取得关键突破。梅杰和施一公(左)合影目前大五的梅杰,已经是四份SCI期刊审稿人,虽然一般中文核心期刊或SCI期刊审稿人要求具备副高及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近几年活跃在科研一线等条件,但是因为梅杰在科研方面的卓越成绩,依然被Journal of Ovarian Research、Medical Science Monitor等SCI期刊破格邀请或聘任为审稿专家。审稿人证书“具体工作是对稿件进行评审,给出是否能接收的建议以及评审意见。我的标准是创新性,语言是否流畅,有没有方法上的错误,结果的可信度是否值得怀疑。”梅杰在审稿时,总会综合自己建立的评价标准,认真对待每一篇派发的稿件,客观地给出自己的意见。“生活还有诗与远方”“我想成为一名科学家,但我也有诗情。”除临床实习和科研外,平时他的兴趣爱好是写诗和读书。他曾获得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一等奖、我校诗词大会二等奖、三等奖。作品先后在《中国文学》、《湘湖》等杂志发表。他的诗,常常抒发着自己从医的坚定志向。在他的诗中,除了从医坚定志向,也有生活的点滴记录。“回首过去的四年,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学业知识,还有做人和成长的道理。“在大三上学期,我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更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放眼未来,道路依然很长。“以更积极的姿态对待未来生活的各方面,坚持以临床技能为基础,科研推动临床,社会服务促进临床的理念策略,争做对祖国和社会有重要贡献的‘南医智造’”。来源:南京医科大学 文字/ 王舒宇 丁宇舟 图片/ 由采访对象提供 编辑 / 蔡心轶 田天

吕柟

2018金榜题名夏令营——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研究与实践课题

课题简介为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精神,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增强对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联合来自清华、北大等著名学府的资深教授和一流教育专家,以及一线研学旅行实战专家,在教育部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特色教育“十三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 “名师、名校、名校长之成长规律与发展策略研究”课题专门研究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中课程的落地实施,成立“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研究与实践”课题组,旨在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真正的能有所研,有所学,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研究与实践”课题组承担研发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产品线路,并指定北京金榜题名国际旅行社接待实施,按时拿出研学数据,写出课题报告。“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研究与实践”课题组通过研学旅行活动,发现和选拔优秀的学生,推荐给栋梁之才发现与培养课题组培养,为孩子的人生做准备!发现和选拔优秀的学校,推荐到全国“名师、名校、名校长之发展规律”课题组,在全国一流教育资源的平台上发展。 课题组核心成员蒋隆国:清华大学教授,师从著名英语教育专家许国璋先生,执教四十年,曾获得清华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他主编了大学英语四、六级和考研英语读物近五十种。蒋新官: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新生导引师、清华大学关工委委员、清华大学老有所为先进个人,指导全国各地多所学校学生考上了清华大学。 李世杰:北京大学新世纪教育发展中心高效学习课题首席研究员、全国思维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全脑思维教育中心主任,领袖策略课题组组长,100分策略课题组组长、全国栋梁之才发现与培养课题组组长。李峰:博盟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金榜题名研学旅行创始人、金榜题名(北京)国际教育创始人、中国青少年协会秘书长、《优秀学生好习惯养成手册》主编、《未来领袖训练营实用教程》主编、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专家、参加三个国家级课题研究与实践工作。胡成伟:博盟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汇学乐教育科技创始人、前环球教育(环球雅思)集团高管、中国青少年协会执行秘书长、美国全景课堂体验项目(ACEP)负责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专家、中国青少年体验式教育专家。吴红军:博盟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IAP中小学生综合竞赛全国组委会秘书长、全国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联谊会副秘书长、公众文化艺术传播总经理、中国民办教育培训资深培训师、中国青少年协会副会长。Robert Scott Aurand Rob 来自宾夕法尼亚州,获得圣托马斯大学的社会学硕士学位和哈姆林大学的教育学硕士学位。从事中小学一线教学工作多年,出版了自己的教学方法丛书,获得过众多教育领域的奖项荣誉。他还是拥有着深厚音乐背景的乐器演奏家。此外,Rob老师还是美国体验式教育的专家,每年假期都会来到中国,为中国学生的素质教育做义工。老师目前任职于 North St. Paul High School。William E. KobeKobe 来自明尼苏达州,于明尼苏达大学获得视觉艺术教育和英语专业学位。他是一名集音乐、绘画和陶艺于一身的艺术家,擅长通过视觉艺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注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学习兴趣。他的课堂糅合了绘画、表演、创意写作、手工艺品制作等多种教学元素,用其独特有趣的方法挖掘学生的创造性天赋。Kobe已经两次来到中国,驻足北京、河北、山东、湖南、内蒙古等地,给当地的学生带来了轻松、有趣的艺术与学习相结合的课程。老师目前任职于:Nellie Stone Johnson Community Schoo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