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本部区别在哪,为什么以前都愿意去本部?剪贴簿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本部区别在哪,为什么以前都愿意去本部?

自从清华、北大和哈工大在深圳开设研究生院系以来,很多保研和考研的同学都在选择的时候,多了一份犹豫不决。这份犹豫,很明显在清华大学的身上被讨论得特别多。为什么呢?这要从历年考研两个热门专业说起,一个是金融,一个是计算机。而清华大学的金融和计算机专业又都是全国所有高校里面的翘楚,恰巧这两个热门考研专业又都在深圳研究生院开设了相同的专业。清华深圳和本部在2012年前后,报考清华大学金融专业的考生,在复试的时候,老师会对复试排名靠后的同学说深圳研究生院也招,一样的专业。但是,考研的同学认准了北京本部。当时,深圳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心里有一道坎:深圳虽然经济发达,但是人文环境和北京没法比,并且,金融专业最看资源了,北京好歹是金融公司的聚集地,而深圳呢?深圳最好的只有腾讯是做互联网的。所以,这时候即便清华给出了深圳校区的名额,一般人都不愿意去。甚至一些保研清华的同学,在没有保研本部的情况下,宁愿舍弃清华深圳的机会,直接去参加复旦大学的夏令营。这样的情况,导致好几年清华深圳研究生院的生源不足,每年都寄托于从报考别的学院调剂过来的同学。后来清华大学的研究生招生简章里面,甚至不得不单独作出说明:清华深圳的毕业文凭是正规的,另外毕业证和学位证和北京本部是一模一样的。但是,这些年,随着网络上盛传的北京生活成本太高,毕业生出走,同时,也正是这家年互联网就业太好,一度已经逼近甚至在AI就业薪水上面已经超过了金融。所以基于这些肉眼可见的原因,从2014年开始,陆续有同学主动选择清华深圳校区了,因为看到了深圳的创新环境,另外,深圳也相对比北京的竞争压力要小很多。这里,特别要提到2014年清华伯克利深圳研究生院的设立,是清华在深圳地区最大的一个亮点。和以往清华象征性地将一些专业放在深圳,而老师却由北京地区兼职上课,清华伯克利研究生院老师独立聘任,全职工作——这点给了考生很大的惊喜。清华伯克利是由清华大学和美国伯克利大学合作的典范,要知道,目前中国地区和外国合作办学的几个学校,国际排名最高的也只有加州伯克利大学,在交大版本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加州伯克利大学排在世界前五的位置,另外加州伯克利大学的CS计算机专业,也是全球第一梯队,目前第一梯队的学校是MIT、CMU、斯坦福,还有一个就是我们说到的加州伯克利了。所以,清华伯克利能拉来美国排名前五的大学合作,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另外,2019年清华新闻上发布说将在未来设立清华国际研究生院,它的权利和地位和北部大院是一个性质。从这些层面上来说,清华开始在深圳动真格的了。

定了!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正式获批设立

南方网讯(全媒体记者/孙颖)记者22日从深圳市教育局获悉,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日前获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这是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基础上建设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也是清华大学唯一的国内异地办学机构。据悉,深圳市与清华大学有着长久的合作历史和良好的合作基础,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设立,标志着市校双方合作开启新篇章,也将为新时代深圳改革开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增添创新动力。 清华大学与深圳市的合作由来已久。从1996年市校合作创办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到2001年共建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再到2014年建立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2016年签署协议共建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双方的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教育部最新正式批准设立的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是涵盖了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 所谓的“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体制机制新,学院设立党委,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行理事会领导的治理架构,形成学术导向、民主决策的治理机制。其次是学科专业新,面向学术与产业前沿,布局建设一批新型交叉学科,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再者是办学思路新,以开放合作为主要办学特色,大力吸纳国内外一流高校、高水平科研院所、企业等各主体的优质资源合作办学,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据悉,近年来,深圳市坚持以自主创新为第一驱动力,厚植高等教育发展根基,通过引进一批国内外顶尖高校合作办学,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初见成效。设立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有利于深圳市面向世界科技与产业前沿,对接世界一流智力资源,不断集聚创新要素、强化源头创新能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圳市与清华大学以全新模式深化合作,必将在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开放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做出积极探索。”

艾曼纽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揭牌 首个博士培养项目4月份启动招生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正式揭牌新华网北京3月30日电(陈梦谣)29日,清华大学唯一的国内异地办学机构——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正式揭牌,同时审议和确定了理事会成员名单、章程、清华大学国际研究生院2019-2025年发展战略规划等。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由清华大学与深圳市委市政府携手成立,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面向全球延揽优秀教师和研究生,通过高层次的国际合作,高水平的人才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实践,建设国际一流研究生院,助力清华大学“双一流”建设,为深圳市、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增添创新动力。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表示,希望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抓住机遇,主动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服务提升深圳创新形象,成为连接深圳与国际的桥梁。作为清华大学深度参与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要持续提升办学质量,打造国际合作办学的新高度。邱勇表示,清华愿与深圳一起,以时不我待的“深圳速度”扎实推动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建设,在注重规范管理与机制创新有机结合的同时,保持定力,坚守标准,集聚一流师资,深度融合交叉。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杨斌在仪式上宣布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首个博士培养项目——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粤港澳大湾区项目将于今年正式启动。作为清华大学首个面向国家重点区域开设的工程博士培养项目,将面向服务于大湾区的国家重点行业、创新型企业人员招收攻读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培养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工程高端人才培养的新格局。据悉,该创新领军工程博士项目将于4月份启动招生,首批学生将于今年9月入学。项目招生培养领域为电子与信息、先进制造、能源与环保三个领域,采用“申请—审核”制,录取学生为非脱产定向培养,培养过程包括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课程学习在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完成。在培养模式上,项目强调学科交叉创新,培养研究生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组织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能力及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包括创新模块、工程领域专业课程、领导力及职业素养等课程模块。在论文研究方面,工程博士生将结合工程技术中的关键问题选题,做出推动重大工程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技术进步的创新性和实用性成果。同时,将结合国际化培养特色,增加海外调研学习环节,包括海外短期访问、海外知名企业考察调研等。新成立的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将围绕能源材料、信息科技、医药健康、智慧城市、海洋工程、环境生态、创新管理七个主题领域,展开面向地区及产业需求、与企业深度合作的研究生培养,通过教育模式创新,打造新型专业学位项目,吸引全球优秀生源,培养技术领军人才和创新管理人才。

老子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在深圳揭牌

中国日报4月2日电(记者 赵欣莹) 作为清华大学国内唯一的异地办学机构,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日前在深圳正式揭牌,标志着深圳市与清华大学的市校合作进一步升级。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由清华大学与深圳市委市政府携手成立,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面向全球延揽优秀教师和研究生,通过高层次的国际合作,高水平的人才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实践,建设国际一流研究生院,助力清华大学“双一流”建设,为深圳市、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增添创新动力。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如桂,副市长王立新,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副校长、教务长杨斌出席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理事会第一次会议暨揭牌仪式。当天先期举行的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院长、执行院长、副院长人选。理事会设两位共同理事长,分别由陈如桂和邱勇担任;理事会共19 名成员,双方各派出8位理事,另设社会理事3名。理事会任命杨斌兼任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院长,清华大学副教务长、国际教育办公室主任高虹任执行院长,清华大学副秘书长、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康飞宇和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长、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共同院长张林任副院长。陈如桂主持理事会并代表深圳市委市政府向清华大学长期以来对深圳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说,清华大学作为国内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深圳等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这次清华大学国际研究生院落地深圳,为深圳这座城市增添了新光彩,为深圳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增添了新动力。他表示,深圳市委市政府将全力支持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建设,加强人、财、物等方面的保障,与清华大学一道,大力支持学院打造一流的学科、引进一流的师资、培养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成果,早日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研究生院,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他希望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国际化的办学特色、创新的办学机制、产学研资用的深度融合,相信未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一定能够办成世界一流的研究生院,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邱勇表示,清华与深圳是最紧密的伙伴关系,双方长期以来取得了非常有成效的合作成果。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是清华第一个、也将是国内唯一一个异地办学机构,清华有信心把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研究生院,真正体现出清华的办学定位和深圳的新高地的引领作用。邱勇说,深圳是最有创新精神的城市,清华也是最有变革精神的大学,自强不息的清华人永远不缺少创新的勇气和精神。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对于深圳市、清华大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深度参与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希望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未来发扬“深圳速度”,不断将工作推进落实;将规范管理与机制创新有机结合;保持定力,坚守标准,集中力量做深做实做细。希望深圳市继续给予大力支持,期待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吸引世界一流的学者、创建世界一流的研究生院,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清华大学的“双一流”建设和服务深圳市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杨斌在仪式上宣布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首个博士培养项目——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粤港澳大湾区项目将于今年正式启动。作为清华大学首个面向国家重点区域开设的工程博士培养项目,将面向服务于大湾区的国家重点行业、创新型企业人员招收攻读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培养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工程高端人才培养的新格局。项目招生培养领域为电子与信息、先进制造、能源与环保三个领域,采用“申请—审核”制,录取学生为非脱产定向培养,培养过程包括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课程学习在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完成。在培养模式上,项目强调学科交叉创新,培养研究生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组织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能力及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包括创新模块、工程领域专业课程、领导力及职业素养等课程模块。在论文研究方面,工程博士生将结合工程技术中的关键问题选题,做出推动重大工程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技术进步的创新性和实用性成果。同时,将结合国际化培养特色,增加海外调研学习环节,包括海外短期访问、海外知名企业考察调研等。据悉,该创新领军工程博士项目将于4月份启动招生,首批学生将于今年9月入学。来源:中国日报网

没阶

国内唯一!清华大学异地办学机构正式在深圳揭牌成立!

重磅消息!2019年3月29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正式揭牌成立啦!据悉,这是清华大学唯一的国内异地办学机构。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揭牌,标志着双方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清华大学将充分发挥人才和科研优势,扎实推进在深圳的高层次国际合作、高水平人才培养、高质量创新实践,为深圳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更大力量。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该院是清华大学唯一的国内异地办学机构,将面向全球延揽一流师资、遴选优秀生源,积极探索现代大学治理制度、开放式的国际化办学机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努力在深圳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交叉型工程学科群。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发展战略规划(2019-2025)审议通过,首个博士项目下月启动招生清华大学将与深圳携手建设一所世界一流的研究生院,面向全球延揽一流师资,面向全球遴选优秀生源,通过高层次的国际合作、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高质量的创新实践,探索开放式的国际化办学机制。规划提出,国际研究生院将在深圳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交叉型工程学科群,并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科合作,在深圳建设围绕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创新管理学科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研究,助力清华大学在2030年走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在2050年前后成为世界顶尖大学;同时大力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服务深圳市、粤港澳大湾区、中国、区域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生院将面向全球招聘一批优秀教师,建设高水平、国际化的教师队伍;不断推动高等教育创新要素聚集,探索21世纪世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招收并培养具有国际胜任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端人才。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25年,国际研究生院将初步建成一支世界一流的国际化教师队伍,规模达到约500人;其中核心教研岗位教师约250人,海外教师人数力争达到约50%。此外,国际研究生院将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站/流动站,吸引高水平博士后科研人员,博士后人数与专职教师人数比例达1:1。国际研究生院将以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为主,非全日制教育和非学位培训为辅。到2025年,全日制在校生达5000人,其中三分之一为海外学生,博士研究生约1200人。在揭牌仪式上,清华大学宣布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首个博士培养项目——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粤港澳大湾区项目将于今年正式启动。项目招生培养领域为电子与信息、先进制造、能源与环保三个领域,采用“申请—审核”制,录取学生为非脱产定向培养,培养过程包括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课程学习在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完成。据悉,该创新领军工程博士项目将于4月份启动招生,首批学生将于今年9月入学。

父母情

“顶天”又“立地”,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材料研究院揭牌

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吴吉通讯员 周建华 张洁 刘乐/文 丁超/图11月12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以下简称“国际研究生院”)材料研究院(iMR)举行成立大会并正式揭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周济教授,中科院院士、国际研究生院材料研究院院长成会明教授,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党委书记杨志刚教授,国际研究生院执行院长高虹、党委书记武晓峰等领导和嘉宾,以及材料研究院全体教职工和部分学生代表参加了成立大会和揭牌仪式。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南策文教授,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段文晖教授远程出席。国际研究生院副院长、材料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康飞宇教授主持大会和揭牌仪式。在成立大会上,成会明回顾了国际研究生院材料学科的发展历程,并介绍了材料研究院的发展规划和能源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低维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生物医用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材料设计与计算研究中心的概况。成会明强调了材料研究院的发展愿景,既要“顶天”,在前沿新材料方向有所引领,又要“立地”,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做出重要贡献,进而支撑清华大学材料学科群建成世界领先的材料学科。成会明还分享了“创新、创业、育才、强国”的培养理念和“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有用”的材料发展观。高虹、杨志刚、周济、南策文、段文晖分别致辞,祝贺材料研究院的成立,并祝愿材料研究院早日建成国际一流、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材料研究和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作为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材料学科培养的第一位上市公司董事长,毕业生代表、科创板上市公司深圳市翔丰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鹏伟材料研究院的成立表示祝贺。分享了他的创业经历和心得。刘沅明、罗雨婷两位学生代表发言,分享了在国际研究生院的学习心得和收获。成立大会后,周济、成会明、高虹、武晓峰、康飞宇、杨志刚共同为材料研究院揭牌。

假兄弟

好消息!清华、北大都去了深圳,近日清华大学到河南了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界的“两颗明珠”,可以说是每个学生的梦想,很多同学只要去北京,一般情况下都要前去清北的校园逛逛,在节假日,学生甚至需要在校门口排很长时间的队,由此可见,清北甚至可以说是我国众多学生心目中的“圣地”,大家都以考上清北为荣,而且这样的名校对当地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都去了深圳我们都知道,清华大学在深圳设立了研究生院(相当于分校),也即是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具体来说,在2016年11月4日,清华大学与深圳市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建立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到2018年11月6日,教育部批复成立了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在2018年12月1日,市校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开启了新篇章;在2019年3月29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正式揭牌。也就是说,相当于深圳市拥有了清华大学的一个校区,这对深圳市的学生来说是一大利好消息,毕竟名校落地,以后容易就读该校。北京大学同样也去了深圳,深圳市和北京大学共同创办了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而深圳研究生院依托北大、立足深圳,逐步成为扎根深圳的北京大学研究型国际化校区,成为了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418人,已经累计招收全日制学生15587人。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立足于北京大学的品牌优势和学科实力,结合了深圳的地理优势,以“前沿领域、交叉学科、应用学术、国际标准”为办学的方针,力求服务深圳及国家战略需求,因此该校对于深圳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作用。如果要说哪个省份急需一所名牌大学,我想大部分人都会说河南省,河南的高考人数已经突破了100万人,而且是唯一突破百万考生的省份,省内没有985名校,甚至只有唯一的一所211大学,省内的高考竞争非常激烈,很多人考了很高的分数,但是只能就读专科学校,这样的分数拿到个别省份就是一本分数。比如,今年河南的学子700分都不能被清北录取。近日,清华大学到河南了就在近日,第十二届启迪创新论坛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姜胜耀就在现场直接表示,清华大学与河南省有着非常深厚的合作基础,双方共同建立了清华附中郑州学校(清华附中郑州学校是清华大学在华中地区设立的唯一一所公办学校),在未来,清华大学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继续与河南省合作,省校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在此,我们也希望清华大学与河南省的合作继续深化。那么,清华大学可能在河南建立分校吗?清华大学未来可能在河南建分校吗?针对河南省的高考现状,我想河南的学子都会举双手欢迎清华大学的到来,但是一个分校区的建立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政府支持等,这可能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不过话又说回来,当年同为顶尖名校的中科大想搬迁到河南省,但是该地的负责人不同意。当然,除了学习深圳引进名校外,河南省也可以重点培育本地的优秀高校,比如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你认为河南引进名校比较好还是重点发展本地高校较好?欢迎留言交流。

上斩颈领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部分专业扩招达65人

新京报讯(记者 樊朔)4月22日,记者从清华大学获悉,该校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对2020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部分招生项目统考名额进行扩招,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物流工程与管理、公共管理等专业均在扩招之列。根据《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2020年硕士研究生统考名额调整通知》和《清华大学 2020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记者注意到,本次扩招名额为65人。其中,电子信息专业电子与通信工程方向招生名额由36人增加至51人;电子信息专业人工智能方向由53人扩招至68人;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工程方向由32人扩招至37人;能源动力专业电气工程方向由23人扩招至28人;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由27人扩招至37人;公共管理专业医院管理方向由32人扩招至38人。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正式宣布,要扩大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和专升本规模。在专业上,增加基层医疗、社会服务等岗位招生规模。3月4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宣布扩大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主要向国家战略和民生领域急需的相关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倾斜,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倾斜。在2月28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表示,今年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的规模同比去年可能会增加18.9万。此前,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元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学校准备扩大研究生招生计划,扩招名额全部给医科,进一步加强医学人才培养。4月14日,浙江省宁波市教育局在其官网发布文章称,宁波大学2020年研究生招生指标获批3340名,比去年净增1008名,总体增幅达44%。新京报记者 樊朔 校对 薛京宁

四封之内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创新基地建设工程(二期)

项目位于深圳南山西丽大学城主轴线西侧,身处南山高新科技发展轴上,是校园新科研试验区的起点。建筑集教育、研究、产学研结合及国际交流等功能于一身,是BIM与装配式两大新兴技术完美结合应用的典范,致力于打造开放活跃、鼓励学科交流共享的第三代实验室建筑。在产品研究的指引下,建筑切分为办公与实验两大功能形体,既不打破现有空间尺度,又合理划分平面功能。塔楼进一步高低分区,低区临宜人湖滨景观,高区90°旋转将景观面向南,以获得开阔视野。东南与西北角的两处退让设计,削弱了高层建筑带来的压迫感,让建筑更好融入校园。在空间设置上,简约有序、开放多元的设计体系贯穿始终。设计引入中部共享空间系统,贯穿起所有科研空间,每三层一单元被赋予不同主题,形成最具活力的社交场所。此外,简洁形体中,立面元素巧妙提取自清华大学百年来的红砖白墙,又与南方气候相适应,具有标识性的建筑语言成为学子记忆。分析图为满足科研工作的多变性需求,实现建筑的高度灵活性,设计自方案阶段便结合建造效果一并思考,引入模数化设计体系与全新装配式技术。零标准层,54个预制构件连接点,构件设计图5倍于常规项目,无数次模型预演、材料甄选、施工现场沟通,每一处细节的执着打磨,都致力于重塑秩序之美。建筑探索性地借助 BIM 正向设计,实现结构体系、机电系统与建筑的一体化创新设计,最大程度为科研空间创造适应性,最终实现高品质建造下,功能与美感的完美相逢,成就深圳首个应用PC技术的实验室建筑,这也是第一个实现全生命周期 BIM 设计与应用的高层教育建筑。建筑师:华阳国际设计集团面积:51485 m项目年份:2019摄影师:邵峰主创建筑师:李伟设计团队:李伟、田晓秋、余东霖、孙鼎原、吴昱、李文渊、曾德晓、陈倩蓉、邓珂、卫可沁、梁桐玮委托方:深圳市建筑工务署结构设计:华阳国际景观设计:深圳市翰博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果恶乎在

定了!清华大学与深圳新增合作办学项目!选址在这……

说起国内知名学府在深创办分校,大家都能到的有哪些?例如清华、北大、中大……?最近又有好消息传来!深圳迎来新的合作办学项目,清华大学经济管理深圳研究院,正式落户福田!9月26日,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共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深圳研究院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深举行。这标志着福田高等教育实现了“新突破”,福田从此拥有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体系。签约仪式前,双方围绕进一步引进海内外人文社会学科世界级顶尖人才和团队、开展高端人才培养、加强战略决策咨询合作、推动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共同建设好清华大学经济管理深圳研究院等事宜交换了意见。此次协议顺利签署,标志上述协议具体落地执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深圳研究院建设进入实质阶段。 据了解,未来双方将增强合作,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深圳研究院打造成一个北深融合、深港合作、产研结合、政学交流、凝聚校友的高价值平台,为福田、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保驾护航。来源:深圳大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