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科创达发布TurboXAIKit教学实验平台 助力中国AIoT人才培养其风域然

中科创达发布TurboXAIKit教学实验平台 助力中国AIoT人才培养

【环球网智能报道 记者 张阳】2019年10月12日,全球领先的智能操作系统产品和技术提供商中科创达,联合清华大学、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在北京举办AIoT教育研讨会,同时,发布了其面向AIoT领域的TurboXAI Kit教学实验平台。中科创达董事长兼CEO赵鸿飞致辞表示,“我们在服务产业的同时,深感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与产业结合的重要性。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相互匹配是加速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中科创达希望通过自身在操作系统及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技术,多年来培养具有系统工程能力和全栈技术能力人才的经验,以及对产业的深刻理解,助力中国AIoT产业突破产学研瓶颈协同创新快速发展。” 随着5G商用的加速,大量新的边缘智能计算应用场景被激活,同时大量的AI芯片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但制约产业发展的是,大量的对边缘智能计算场景有需求的传统企业缺乏既了解AI,又掌握IoT技术的人才,而且高校对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与企业用人单位对人才基本技能的需求出现了脱节。 中科创达在拓展智能物联网应用场景和挖掘客户需求的过程中发现,随着5G、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带宽、计算资源已经不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缺乏系统工程型人才和人才的培训方法,已经成为整个AIoT领域的发展瓶颈。TurboX AI Kit教学实验平台的发布,将为AIoT产学研合作搭建了一个平台。作为国内首个针对AIOT的实训方案,它具备以下四大特点: 易:易用易管,学生老师随时随地在有网络的地方完成教学、实验及设备管理。 灵:灵活分配,显卡等关键资源按需分配资源,灵活分配。 全:全面支持,关键资源池化上云,支持实验/实训/科研共享。 先:先进技术,依托中科创达全栈技术能力和国际化技术生态,整合AIoT领域前沿技术。 中科创达CTO邹鹏程在演讲中表示,该平台的设计理念是希望面向智能手机、智能汽车、智慧城市等AIoT相关产业需求,覆盖电子/通信/计算机等工程类专业,对接《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培养标准,满足实验/实训/竞赛/科研等多维度高校教育需求,把课程、实验设备和科研设备资源通过私有云/公有云共享,实现“分布式”AIoT教研。 他在接受环球网科技采访时表示,5G+AIOT是高度相关联的技术链条,只是目前还处在5G初期,对于5G时代的应用我们还在探索中,目前来看最有可能的应用方向比如是在VR/AR,工业上的智能楼宇、智能工厂,这些领域不仅需要联网还需要AI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需求比较明确。研讨会上,中科创达分别与清华大学、西安邮电大学以及世纪鼎利教育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中科创达将与清华大学邓仰东教授达成面向预测式维护应用的科研和研究生培养等方面的全面合作,与西安邮电大学达成AIoT人才联合培养方向的合作。 世纪鼎利教育集团副总裁管连演讲表示,随着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以汽车为代表的传统行业大量采用工业机器人。未来企业需要的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工人,而是能够对工业机器人进行管控、协同的AI人才。职业院校的培养体系亟待升级。希望借助和中科创达的合作机会,两家上市公司能够一起推动职业院校培养体系的转型,为智能制造输送大量AIoT应用人才。 TurboX AI Kit是中科创达去年发布的一款面向AIoT边缘侧人工智能开发套件,已经基于该套件开发了大量的智能应用,如知名面板企业的面板缺陷检测系统,国际大型商超的智能店铺管理系统等等。 TurboX AI Kit教学实验平台是一个将AI kit和私有云结合的系统,不但对硬件资源进行池化和按需分配,还搭载了视频教学实验系统。一体化的机柜里包含了服务器、GPU和数台AI Kit,方便科研和实验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同时,资源通过线上不但可以随时访问申请,还可以让老师们共享虚拟化之后的硬件资源。 西安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嵌入式系统实验室主任文笃石演讲表示,以前我们的教学、科研竞赛的各种硬件资源是碎片化的,不但不好管理,每次实验课都会有因为使用不当带来的实验资产损坏。此外,实验课程需要大量的软硬件环境搭建工作,这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实验资料和文档的积累也不全面,TurboXTM AI Kit教学实验平台的一体机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作为一个非211高校,想要发展新方向但各方面资源有限,中科创达的一体机平台不但解决了实验室的很多问题,还带来了企业大量的技术资源与课题合作,这为学院培养面向产业的专项人才,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据悉,TurboXAI Kit教学实验平台2.0版本,将集成人脸识别系统,届时,整个实验室课堂和科研全部都可以通过线上完成,为学校每年节省实验室设备折旧。基于这个平台,中科创达还会搭建教学资源分享系统,让好的教学方法和优秀的师资可以通过该系统无缝共享。

患其无用

上海控安研发与转化平台初具行业领跑者风范

华东师范大学领衔创建“上海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创新功能型平台”(以下简称“工控安全平台”),为上海打造具有强大产业影响力与区域辐射力的创新与服务平台。该平台是上海市首批推动建设的18个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之一、支撑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四梁八柱”之一,是国内率先提出并启动建设的工控安全领域专业性平台。2018年3月,上海工业控制安全创新科技以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院长何积丰院士团队开创的可信软件研究学科方向上取得的坚实基础和学科优势为核心,工控安全平台将“安全+”理念和标准化安全框架体系融入汽车电子、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电力石化等安全攸关领域。聚焦工业控制系统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核心技术,在产品研发阶段就将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问题考虑在内,真正实现内生式工业级安全体系。这个平台发力了,让华东师大核心技术在工控安全领域实现领跑!上海工业控制安全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创建平台:瞄准战略高地,选派最优秀人才“为了打造这个平台,我们选派了最年轻的副院长、最优秀的骨干教师队伍,因为我们始终将产研结合、科技引领作为学院发展的重要任务,而这与华东师大一贯注重社会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何积丰院士说。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院长何积丰院去年3月26日,工控安全平台于成立了运营主体“上海工业控制安全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台公司”)。国有控股的平台公司由华东师范大学与普陀区政府、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注册成立,从而更好地集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共同推进工控系统安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成立之初,平台公司组建战略专家委员会,聘请华东师范大学何积丰院士、褚君浩院士,华东理工大学钱峰院士,北京工业大学沈昌祥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杨孟飞院士等29位具有国内外学术影响力的专家担任委员会成员。何积丰院士担任委员会主任,全面指导平台公司的建设发展。何积丰院士为平台公司成立一年以来的快速发展感到欣慰,他表示,“平台公司要以上海正在抓紧制定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工程实施方案、工控系统信息安全的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强化技术产业影响力和区域辐射力等平台功能。”立下规矩:投入研发 先思考四个问题平台公司总经理、华东师大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原副院长蒲戈光教授将领跑技术前沿,服务上下游的合作伙伴,推动产业发展视为公司使命,并为员工立下了一个规矩:“在投入研发之前,要首先思考四个问题——是否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是否具有产业前景?是否是关键共性技术?是否会为当前技术产生正面影响?只有符合其中的评价标准,这件事情才值得我们去做。”上海工业控制安全创新科技有限公司CEO成立一年以来,平台公司以行业需求为驱动,领航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技术创新,推进社会化服务发展,支撑政府部门安全监管工作,争创国家级工控安全技术产业高地;落实两个创新转化功能承载区,在普陀区开展工控系统安全主题产业园建设,作为研发创新与成果转化功的能承载区,在临港地区的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开展技术产品先期应用,形成应用示范区;同时强化与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关联功能型平台协同创新发展,以工控安全平台输出的安全技术、产品和服务保障相关重点项目实施。创新模式:让“泛公司”具有自我造血功能“我们的目标就是成为一家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泛公司’。”平台公司首席运营官刘毅自豪地说起他提出的这个新名词。“所谓‘泛’,意在‘联动’。通过工作室制度与工控安全关键技术高端人才联动,通过建立产业联盟、行业协会与同行业伙伴联动,通过打造工控安全生态圈与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上下游企业等联动。”上海工业控制安全创新科技有限公司COO专业人才的聚集和驱动对于研发和转化平台尤为重要,平台公司创新人才引育机制,采用了“工作室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细分领域冠军,并以工作室的形式引入科学家、工程师团队。工作室只需安心专攻技术,平台公司会全权接管孵化任务,帮助其完成市场化、产业化,并尽可能降低开发周期和成本。目前,平台公司与申通地铁合作的轨道交通项目、与南洋理工大学合作的软件成分分析工具等项目,都已成为行业应用实践的标杆。“这样类似合伙人制的人才引进模式,能让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到目前,平台已经设立了多家创新工作室,并且充分地调动起了它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平台效应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刘毅说。2018年,平台公司联合10家行业巨头及创新技术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联盟。联合体将以完善工控安全创新链和产业链为共同目标,围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才培养”多领域展开深度合作。蒲戈光认为,“平台公司是一种全新的运营模式,它不同于一般的公司,拥有全部的生产资料;也不同于一般的平台,唯商业价值论。我们精准对接国家战略,以推动产业升级、服务国家发展、促进技术进步为指引,致力于推动建立工业安全领域的共同体,携手推进产业升级。”专注前沿:核心技术产品引领创新智造华东师大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的刘虹博士,全面参与平台公司的下一代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工作。她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曾在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下属的企业研究院工作,而后来到华东师大从事科研工作。她坦言,“来到华东师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出于对学科前沿发展的关注,在这里我可以抛开其他因素的干扰来做研究、创新突破。”加入平台公司后,刘虹又多了一重身份。“平台公司提供了开放的创新型研发环境和资源,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分工和清晰的目标。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自己专注的领域发挥优势,研发符合行业需求的创新技术成果。”华东师大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的刘平台公司在成立之初,就将华东师大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已有的两项科研工作放在平台进行成果转化,有效提升了产业效能,并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应。一个是智能化单元测试用例设计工具,它不仅使测试效率提高了十倍,还提升了嵌入式软件应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至今已测试航空航天、地铁信号、汽车电子、核电控制及知名开源软件超过百万行。另一个是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威胁态势感知系统,它通过全网扫描定位暴露的工控系统和设备,实现了全球工控设备精确定位和探测。国内首款智能化单元测试用例设计工具Sm平台公司成立一年以来,已为行业输出多项创新技术成果。如在汽车电子嵌入式系统安全领域,开发了面向车载嵌入式系统的车载终端主机加固和入侵检测防御技术,与上汽集团、比亚迪、联创汽车电子等国内知名汽车厂商进行技术对接。针对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和上海市出台的关于加强电梯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和实施方案,平台公司联合新时达电梯助力上海市电梯安全管理系统改革和创新,推动电梯产业转型升级和行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强关联:提供华东师大创新解决方案除了核心技术来自华东师大,四位深度参与平台公司初创、起步的公司灵魂人物也均为华东师大教师、校友。蒲戈光自豪地说,“可以说,它是承载着华东师大创新理念的平台。”平台公司打通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发展联动的通道,积极开展协同创新,实现了真正的政产学研用“强关联”。立足华东师大的人才优势、学科基础和优质资源,平台公司不断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引导、智库建设力度,用社会服务的成果反哺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社会进步同频共振、齐头并进。携带华东师大的教育基因,平台公司整合政府、高校、产业界的优势资源成立“控安学院”,为提升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人才综合素质及专业技能贡献积极力量。学院除了培养专业人才,还为政府与企业提供决策咨询、人才培训等服务,围绕工业互联网不同层次的安全需求,建立了行业标准化、规模化的认证培训体系,以及工业信息安全、功能安全和安全操作系统等系列课程。借力华东师大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的学科基础、一流教学科研队伍和优质学科资源,平台公司聚焦国家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技术问题,承担了多项省部级重大工程项目,包括国家“核高基”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4项国家重大科研专项,1项国际标准及3项国内标准,2项工信部工业互联网专项建设,以及上海市工业互联网专项等。平台公司致力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新型智库,牵头开展上海市科委工业控制安全领域“十三五”规划调研工作,联合80多家企事业单位,制作共性技术、电力、轨道交通、汽车电子等的行业的研究报告,形成工控系统安全技术产品研发路线图,为产业应用落地提供参考指导。平台公司还与地方政府密切联动,做好工业安全产业规划和产业聚集,对接资本与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发布行业研究报告、白皮书、学术论文,共建工控安全评测实验室,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成立一年来,平台公司已初步搭建起了一个横跨学界、业界和决策部门的互动共赢平台,有效激活了中国工控安全产业发展的内生力。平台公司汇聚国内外顶尖技术专家,汇聚政府机关、行业内顶级企业、科研机构优质社会资源,定期开展高端论坛、技术论坛和行业会议,通过交流、交锋和交融,展望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享行业尖端技术,加速不同行业交叉与融合。蒲戈光对平台公司的未来发展有足够的信心,“我们有很高的起点,也有科学的战略、人才、制度,我相信,只要接下来的战术和执行都到位,未来一定是好的!”蒲戈光表示,“我们将着力推动解决工控安全领域的‘卡脖子’技术问题,如检测验证工具的自主生产问题,带领中国工控安全产业实现自主创新和智造。我们将进一步发挥人才聚集效应推动产业升级,用5到6年的时间打造2到3家IPO公司。我们将不断为创新链、产业链、公共服务赋能,为上海工业控制安全科创中心建设保驾护航,为工业安全提供具有行业引领效益的创新技术成果。”何积丰院士希望平台公司接下来“继续保持暨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姿态。持续走在探索创新的最前端,为华东师大在‘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落实‘智能+’行动计划,推动新工科发展,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作出更多的先行示范。”

夺魂索

教育部、工信部启动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10大建设任务一览

近日,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聚焦国家软件产业发展重点,在关键基础软件、大型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新型平台软件、嵌入式软件等领域,培育建设一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学院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特色化软件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途径,以改革创新为驱动,以特色发展为重点,深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开展关键核心软件技术攻关,促进软件生态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软件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我国软件产业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跨越。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坚持突出特色、坚持统筹规划、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培养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特色化软件人才,推动关键软件技术突破、软件产业生态构建、国民软件素养提升,重点推进以下十个方面的建设任务。一是强化使命驱动。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软件自主可控工作的重要性,把推动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作为使命追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二是突出专业特色。围绕关键基础软件、大型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新兴平台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对人才的特色化需求,建设完善针对软件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课程和实践能力教学体系。三是创新培养模式。开发针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课程体系和新形态教学课程资源,创新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推进专业认证与行业认证的有机衔接。四是注重产业导向。在建设思路上紧贴产业发展需求,强化行业企业的参与和管理,推进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教学体系与课程设计、教材编制、师资队伍、实训基地与实验平台建设,推进公共教学资源和实训资源的共建共享,推动高校与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无缝对接。五是加强队伍建设。创新高校师资队伍聘用与考核机制,推进导师双向评价和认定工作,打通校企教师队伍互通互聘渠道,支持学校和企业之间人才的双向流动。六是深化产教融合。主动对接产业需求,搭建校企协同创新育人平台,建设一批由高校、行业企业等共同开发的特色课程、特色教材、特色工具,推进多专业学生协同培养。七是严格教学管理。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探索建立学生实习实践成效转化为学分相关机制,严肃处理各类学术不端行为。八是促进国际交流。促进软件学院整体与软件发达国家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共研共享促进双方发展,不断提高软件学院的办学国际化水平。九是推进质量建设。树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推进软件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管理,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质量预警和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十是加强组织保障。强化党的政治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选好配齐软件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完善软件学院的内部组织体系,加大人员、经费、政策等资源倾斜力度。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国家软件发展战略相关要求,指导和组织开展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立项建设和评估。具备条件的高校按流程向教育部高教司提出申请,同时按规定向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报备。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专家进行论证,按照“集中论证、分类培育”的原则进行培育建设,并根据建设成效进行动态调整。具体有哪些内容一起看建设指南软件是信息技术之魂、网络安全之盾、经济转型之擎、数字社会之基。加强特色化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是建设教育强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实现中国软件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支撑。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经研究,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决定开展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工作。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紧紧围绕教育强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特色化软件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途径,以改革创新为驱动,以特色发展为重点,深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开展关键核心软件技术攻关,促进软件生态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软件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我国软件产业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跨越。二建设目标聚焦国家软件产业发展重点,在关键基础软件、大型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新型平台软件、嵌入式软件等领域,培育建设一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软件人才产教融合培养路径,培养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特色化软件人才,推动关键软件技术突破、软件产业生态构建、国民软件素养提升,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性的高质量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三建设原则坚持育人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突出特色。推动分类发展,充分发挥办学特长和优势,紧密结合产业布局,聚焦关键基础软件、大型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新型平台软件、嵌入式软件等国家战略需求,推进科教创新、产教融合,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统筹规划。统筹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统筹企业实践和学校培养,统筹科研攻关与产业转化,统筹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与学校发展,确保特色化软件学院建设整体谋划、分类指导、协同推进。坚持改革创新。聚焦服务国家软件发展战略,主动适应产业需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高校与产业壁垒,创新符合软件产业发展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积极引导、科学规范行业组织、企业、科研院所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坚持开放合作。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积极推进相关专业参与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加强开源社区建设,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深化“一带一路”产业交流合作,提升软件类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四建设任务(一)强化使命驱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融会贯通,着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软件自主可控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学生职业规划,把推动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作为使命追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二)突出专业特色加强软件人才培养的特色化建设,探索特色化专业建设规律。围绕关键基础软件、大型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新兴平台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对人才的特色化需求,加强先进软件架构、工程方法和算法模型教育,提高学生软件全生命周期全过程质量管理意识,提升融合性、体系化创新能力。积极培育重点开源项目,汇聚优秀开源人才。积极推动工业技术软件化,对产业创新形成有力支撑。探索完善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软件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建设完善针对软件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课程和实践能力教学体系。(三)创新培养模式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开发针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课程体系和新形态教学课程资源,创新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式,迭代更新教学内容,推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资源与在线教育支撑工具广泛应用,提升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推进基于产业目标的人才培养方式创新,鼓励将毕业设计(论文)和产业实际需求相结合。创新教学质量评价机制,鼓励建立课程学习成果与相关技能证书的适度对接,建设人才培养全程记录平台,打通专业能力培养与专业资格认定的障碍,推进专业认证与行业认证的有机衔接。(四)注重产业导向强化行业企业的参与和管理。推进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教学体系与课程设计、教材编制、师资队伍、实训基地与实验平台建设等,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创新学院管理与运营机制。推进公共教学资源和实训资源的共建共享。鼓励行业组织在学院建设、评估、考核、认定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五)加强队伍建设高水平师资是培养高水平软件人才的必要条件。要创新高校师资队伍聘用与考核机制,推进导师双向评价和认定工作,打通校企教师队伍互通互聘渠道,通过聘请一定比例的高水平企业专家来授课或担任指导教师、增进双向国际交流,建立一支由专职教师、企业技术专家和国内外兼职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要制定政策支持学校和企业之间人才的双向流动,积极支持教师到重点行业对口企业兼职、挂职,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六)深化产教融合高校培养的软件人才、研发的关键技术,必须要通过产业转化为生产力。要主动对接产业需求,深化校企合作,搭建校企协同创新育人平台,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共建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和人才实训基地,建设一批由高校、行业企业等共同开发的优质课程资源、特色教材、教学工具,推进多专业学生协同培养。支持创建软件领域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支持建立软件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联合体,促进培养目标协同、教师队伍协同、资源共享协同和管理机制协同。对于周期较长的软件攻关项目,鼓励校企联合规划,保障持续的人才供给与资金投入,鼓励企业设立科研基金。(七)严格教学管理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重点严格教学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对高校的生师比要求,完备师资队伍。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探索建立学生实习实践成效转化为学分相关机制。鼓励结合企业需求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支持企业专家联合高校老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科学合理制定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严肃处理各类学术不端行为。(八)促进国际交流软件人才培养既要满足国内企业的发展需要,也要面向全球化趋势。要促进软件学院整体与软件发达国家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共研共享促进双方发展。拓展国内学生到国外高校交流访学的渠道,吸引国外学生来华学习和交流,不断提高软件学院的办学国际化水平。吸引海外留学生回国,及各国优秀人才来华就业。(九)推进质量建设健全完善软件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是推进软件学院建设的根本要求。要树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完善软件相关专业质量标准,推广先进软件质量工程技术和方法,推进软件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管理。要结合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质量预警和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十)加强组织保障高校要充分认识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在推动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特色化软件学院建设的首要任务,不断强化党的政治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选好配齐软件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完善软件学院的内部组织体系,加大人员、经费、政策等资源倾斜力度,统筹解决好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五建设立项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国家软件发展战略相关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规划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布局,指导和组织开展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立项建设和评估。(一)申请条件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应已具备或近期可以达到以下基础条件:1.相关专业已经列入“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范围,具有相对优势;2.形成稳定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合作的企业处于相关软件领域前列;3.由高水平教师和高水平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教学团队;4.具有相对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源;5.学校能够提供相对集中、面积充足的物理空间,每年提供稳定的经费支持,用于人员聘任、日常运行等;6.学校给予发展所需政策扶持。(二)立项程序1.依托高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明确软件学院人才培养在关键基础软件、大型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新型平台软件、嵌入式软件等领域定位(不超过两个领域)和建设思路,在充分论证基础上开展建设,搭建教学与管理团队,明确体制机制。2.具备条件的部属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直接向教育部提出申请,其他高校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后向教育部提出申请。同时,申请单位通过所在地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向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报备。3.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专家进行论证,重点考察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基础、政策支持和保障条件等,按照“集中论证、分类培育”的原则进行培育建设,并根据建设成效进行动态调整。4.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统筹各类资源,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予以政策、经费支持和倾斜,推动高质量发展。

变化齐一

教育开放:于变局中开新局

8月13日,在中国海南省海口市举行的一场合作协议签订仪式引起了广泛关注。引人瞩目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签订合作协议的主体特别。协议双方分别是志在打造自由贸易港的中国海南省人民政府和德国著名高校比勒费尔德应用科技大学。二是协议内容特别。根据协议,德国比勒费尔德应用科技大学获得在海南自由贸易港独立办学资格,将开设中国境内第一所境外高校独立办学项目,并将面向全球招生,实现了中国教育对外开放新的突破。与区域发展战略同频共振仔细研读海南省与比勒费尔德应用科技大学签订协议的具体内容,深入了解合作的背景,不难发现,此次合作虽然是聚焦办学和人才培养,但其重大战略意义远超出了教育领域。根据协议,德国比勒费尔德应用科技大学将引入德国“实践嵌入式”高等教育模式,开办大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教育,首批拟开智能物流、智能科技、应用自动化、数据科学、工业设计与服务等专业,计划2021年首期招生。其办学重要目的之一是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推动德国优质企业资源落户海南,更好促进德国在华企业发展,参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为支持该办学项目尽快落地,海南省有关方面特别是项目所在地的海口洋浦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正积极推进相关准备和筹备工作,并规划建设中德产业园,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及德国大学伙伴企业的入驻等提供大力支持。此外,配套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其中包括建设洋浦外国语学校、洋浦国际幼儿园,提高医院保障水平,为办学提供人才落户、教师出入境免签、教师个人所得税优惠、入境基建材料及教学设备予以优惠等。海南率先实现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突破得益于自由贸易港建设战略。今年6月下发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提出,把深化教育对外开放作为自贸港建设的重要支撑。2019年7月出台的《关于支持海南深化教育改革开放实施方案》提出,创建国际教育创新岛、打造“留学海南”品牌、建设21世纪“海丝”教育新航标等。教育对外开放与区域发展战略的互促共进是新时代发展的一大特征,这不仅体现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而且在粤港澳大湾区和雄安新区建设中也凸显出来。2019年2月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在“千年大计”之城雄安新区,相关规划提出打造教育开放新标杆。具体来说,该规划纲要表示,培育建设一批国际学校、国际交流合作示范学校;统筹科研平台和设施、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中心资源,构建高水平、开放式、国际化高等教育聚集高地。参与塑造全方位开放格局区域发展战略中的教育开放项目是新时代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硕果。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徐小洲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多项教育对外开放纲领性文件出台,教育对外开放政策不断完善,中国教育对外开放工作迈入提质增效新时代,成为中国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4月,《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出台,完成了对该领域工作的顶层设计,对相关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其中包括提高留学教育质量、提升涉外办学水平、促进教育领域合作共赢、实施“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成为推动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行动指南。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制定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推动与一大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促进一些实力雄厚的国内高校“走出去”办学。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在近50个国家设立了100多个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境外办学机构和项目。今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出台,这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重塑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我国外部发展环境更加错综复杂的特殊背景下出台的,宣示了我国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的决心以及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信心。该文件推出系列改革措施,比如,授予“双一流”建设高校一定外事审批权,探索高校国际会议分类审批的管理办法。再比如,要求在借鉴“双元制”等办学模式、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方面取得政策突破,鼓励有条件的国内职业院校与企业携手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同时,着手打造“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等品牌赛事,扩大国内有关技能赛事的国际影响力。徐小洲指出,新时代教育开放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经验和奠定的基础。1978年,第一批公派留学生项目启动,成为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发端的标志,而后双向留学规模逐步扩大。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教育对外开放向纵深领域发展,颁布了首个合作办学行政法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探索在海外设立汉语教学机构,举行“汉语桥系列比赛”“汉语水平考试”等。教育领域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逐步构建起来。为国际教育治理做出贡献对新时期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特点,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刘宝存认为大体上可以归结为几大转变。价值取向上从规模导向转到提升质量。改革开放后,双向留学迅速发展,人员大幅增加并保持较高规模。十八大以后,接连出台措施,促进质量提升。管理方式上从集中统一到简政放权。随着办学自主权扩大,开展国际教育和交流日益成为学校法定权利。与此同时,改革自费留学中介服务管理政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自主性进一步扩大,留学简政放权不断深入推进。开放形式上从单一到全方位。教育对外开放从留学教育的单一维度很快拓展至学历互认、合作办学、境外办学、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等,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当今世界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近年,全球化遭遇逆流,包括教育交流与融合在内的全球化进程面临新挑战。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国际交往的秩序,带来新的不确定性,冲击国际教育交流。新形势下,中国继续打造“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升级版,扩大教育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积极分享在“停课不停学”、有序复学复课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向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2019年2月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把“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列为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并明确了未来教育对外开放的总体思路和实践路径。当前,中国正按照既定目标和步骤,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推动教育对外开放迈向全新高度。刘宝存指出,在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方面,中国可多方向发力,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中国方案。为此,他建议深度参与国际教育规则的研究制定,从国际教育规则的执行者向制定者转变,更好掌握国际教育合作交流主动权;培养和支持优秀人才赴国际教育组织任职服务,扩大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话语权”。(记者 张保淑)

葛嫩娘

德州仪器开源智能硬件平台助力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在近日闭幕的第十五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简称“研电赛”)中,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共计66支参赛队伍,借助德州仪器 Sitara系列产品 AM5708的工业派(InstriPi)开源智能硬件开发平台以及配套了以ARM+DSP+GPU异构多核、性能更强的“工业派”为核心控制器的TI-RSLK专家版作为赛题的基础开发工具,进行了如火如荼的比赛,并创作出了众多优秀的作品。德州仪器这两款硬核智能平台和工具 -- 工业派和TI-RSLK专家版,帮助参加研电赛的工程学子运用创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先进的系统设计,也是产学研结合的最好实践。2020年第十五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评测现场本届研电赛,德州仪器(TI)基于“工业智能化”,就智能网关、目标跟踪、声源定位和图像识别四大领域设置了与未来工业发展紧密相关的命题挑战。参赛学生根据队伍的兴趣和优势,选择使用工业派单板或TI-RSLK专家版完成系统设计,如,基于摄像机的双目测距系统、基于麦克风阵列的声源定位与目标跟踪系统、基于图像处理的移动目标检测与目标跟随系统或者4G路由器网关系统。TI-RSLK专家版配套了ARM+DSP+GPU异构多核、性能更强的“工业派”为核心控制器,可实现图像识别和处理、声音识别和处理、边缘计算、机器人学习、基于SLAM的自主导航和路径规划等人工智能大类专业的高阶实践学习,是一款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电子系统设计的工作原理、学习机器人系统的组成和工作方式的优秀工具。TI-RSLK专家版具有麦克风阵列,可实现声源定位及目标跟踪系统;具有USB相机模组,可实现基于图像分析的目标跟踪系统;具有激光雷达,可基于SLAM实现自主导航和路径规划;具有WIFI模块,可实现上位机与TI-RSLK专家版的无线通信功能。基于TIDL深度学习框架+USB相机模块+机械臂,参赛者还可实现基于深度学习的物体识别与智能搬运系统等。借助TI-RSLK专家版,北京理工大学“少先队”及中国民航大学“LW” 两支队伍在本届研电赛中脱颖而出,同时获得TI命题一等奖。“少先队”利用MATLAB标定工具箱、OpenCV中的视觉函数等工具实现了移动目标检测与跟随系统。“LW” 则采用多个MIC接收数据之间的冗余性简化算法,设计出声源定位及运动目标的实时跟踪的定位车、去除了多用户干扰的噪声混响。TI-RSLK专家版工业派(InstriPi)是一款基于TI Sitara 系列产品 AM5708 异构多核处理器设计的最小系统及开源智能硬件开发平台,主要面向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机器人、人工智能、边缘计算、智能人机交互等应用领域。工业派是一个软硬件完全开源的基础平台,具有支持1 路千兆以太网接口、1 路百兆工业以太网接口(PRU)、CSI 高清摄像头接口等功能,开发者可以用于功能测试、算法验证及应用开发。由于其丰富的工业属性,尤其适用于工业控制、工业通讯、工业人机交互、工业数据采集与处理、实时控制等工业应用领域。另外,工业派支持丰富的软件开发生态体系,提供支持 Processor Software Development Kit(SDK),可支持包括 Linux 和 RTOS 两个版本;支持Ubuntu16.04 操作系统;支持 ROS 机器人操作系统;支持深度学习架构 -- TIDL,通过高度优化的 CNN / DNN 实现;支持 Caffe 或 TensorFlow-slim 框架训练的模型可以导入和转换。来自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二等奖获奖队伍“Visual02∞”利用工业派作为整个控制的核心,设计出了功能完备的基于摄像机的双目测距系统,在比赛中获得诸多好评。TI工业派(InstriPi)TI全球大学计划总监王承宁博士表示:“很高兴看到高校学子选用德州仪器的平台和工具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未来,我们希望发挥TI在先进技术和产业应用方面的优势,更好地推动高等工程教育产学研结合,帮助更多学生了解真实的产业需求,助力培养更多掌握世界先进技术的专业人才。”作为全球领先模拟和嵌入式处理半导体厂商,一直以来,TI对于推动中国高校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教育不遗余力。2020年是TI大学计划植根中国教育事业的第24个年头,在产学合作方面丰富经验的支持下,TI希望通过竞赛支持中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目前,TI已在中国700多所大学中建立了超过3,000个数字信号处理、模拟及微控制器实验室,每年有超过30万名学生通过TI的实验室和各类活动进行实践和学习。关于德州仪器(TI)德州仪器(TI)(纳斯达克股票代码:TXN)是一家全球化的半导体公司,致力于设计、制造、测试和销售模拟和嵌入式处理芯片,用于工业、汽车、个人电子产品、通信设备和企业系统等市场。我们致力于通过半导体技术让电子产品更经济实用,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如今,每一代创新都建立在上一代创新的基础之上,使我们的技术变得更小巧、更快速、更可靠、更实惠,从而实现半导体在电子产品领域的广泛应用,这就是工程的进步。这正是我们数十年来乃至现在一直在做的事。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公司网站www.ti.com.cn。关于德州仪器大学计划德州仪器(TI)大学计划致力于支持全球工程领域的教育家、研究者和学生。自1982年起,TI 大学计划开始将模拟与嵌入式处理技术融入到了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经验中,并为他们提供了教室、科学与研究实验室、教科书、设计项目和竞赛、学科课程等。通过大学计划,TI 希望消除产业与学术间的隔阂,帮助成千上万的学生将现实世界工程概念转变为现实。(文章来源:美通社)

回东之齐

用“新工科”对接新技术企业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近一年来,南通大学依托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对接产业链,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共同体,入选了江苏省首批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微电子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涉及信息、材料和能源等科学技术领域的核心问题。”南通大学副校长、通科微电子学院副理事长顾菊平教授指出,“这些核心问题和颠覆性技术均呈现出多学科融合的特征,迫切需要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特征的‘新工科’人才。”“新工科”人才培养破题,最先需要面向新兴产业和区域发展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的结构和质量。南通大学在学科发展上主动布局谋划,建立跨学院和学科的专业合作机制,积极和地方经济发展接轨,构建“政产学研”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2017年5月17日,学校与南通市港闸区人民政府、通富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无锡信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青软实训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无锡麟力科技有限公司、江苏邑文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共建了通科微电子学院。目前,学院已建成了江苏省专用集成电路设计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新能源装备及其智能测控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集成电路先进封装测试重点实验室等6个科技研发平台和8个实习实训平台。“‘新工科’人才培养一定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高质量就业为根本。”通科微电子学院院长章国安教授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贯穿于通科微电子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院实施“3+1”培养方案,即前三年校企联合培养,第四年在企业实践学习,凝练出“理论知识—工程实践—集成创新”“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地方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达到教育与产业、人才与市场、学业与就业无缝对接。围绕“通识、基础、专业”课程群增设多元课程,推动课程内容重组,灵活设置课程模块,《模拟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自动检测技术与人工智能》等十余门核心课程是联合企业精心打造的“金课”,其中4门课程入选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自编的5部教材被评为省级重点教材。“地方综合性大学电气类集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全员全程合作协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这两项学院“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探索获得了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30万元的奖励是学校对我们努力的肯定,也为今后更多同学们参与科研创新营造了更好的环境和氛围。”在去年年底南通大学召开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总结表彰会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范雷金团队获得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范雷金大二时来到学校共建企业——无锡信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实训实验室。在实践中,他和团队小伙伴发现在船舶及其配套装备制造中,虽然已经有焊接机器人开发应用,但这些机器人是无法移动的固定机器,工作效率受到很大限制。“如果改成可移动的形式,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能代替人工到一些危险的地方作业。”范雷金带着这“奇思妙想”找到了导师张堃副教授,最终创新研制成功“海工高精密智能焊接系统”,填补了国内外焊前、焊中、焊后一体化自动作业技术和装备空白。“实践是萌发创意的源头,学院实行的‘1+N’导师制是我们创新成功的坚强后盾。”范雷金提到的“1+N”导师制是通科微电子学院打造的一个实践教学的产教创新训练平台。“1”是主导师,“N”是随着科研项目不断变化的导师组,校企合作按照“新工科”涉及的各个专业领域形成项目导师库由学生按需选择。“只有走出校园,向产业寻思路,创新才有生长的土壤,科研才有更强的生命力,只有积极开展实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章国安说,“我们要求教师要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要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探索式的教学方法,充当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引导者、推动者,让所有学生加入老师的课题组,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发展。”从“人才培养新体系”到“面向工程化的课程新模式”,再到“产教创新训练平台”,南通大学为实现“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了一条畅通的“跑道”。通科微电子学院成立三年来,学生100%参与科研实践训练,获得省级以上等大学生课外竞赛奖项共273项,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59项,获奖学生达300余人次。来源:光明日报

今子不去

高考给力:微电子专业20所强校,浙大、南大、吉大、南开选谁?

【科学世界博览】教育品文导语:“在人工智能、半导体、微电子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高校的微电子专业成为了报考的热门,比如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微电子专业录取分数线呈现加速升温态势,当然录取分数线也相对较高。但是,国内的微电子强校不止两所,全国共有20所微电子专业高校值得选择,其中包括浙大、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等综合类强校”。值此文发布之际,林瑜伽老师携手教育部团队,诚挚欢迎同学们点击上方“关注”,触控科学教育的前沿动态,把握高等教育的时代脉搏,着重探知四所微电子强校(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的专业发展实力,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优势专业高校。一、微电子专业强校之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微电子学院正式成立于2015年5月,被纳入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和外专局联合发文重点建设的科研院所名单,成为第一批“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该学院立足于浙江大学自身学科优势和特点,“抓住不放,实现跨越”,重点培养集成电路产业急需、创新能力强的工程型人才。浙大微电子学院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中的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2个二级学科,是教育部高性能嵌入式计算重点实验室和浙江省嵌入式系统工程技术中心的重要依托单位,是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的主要技术单位。建有嵌入式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微纳电子器件智能系统及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微纳器件研究与制造中心、信息与微电子平台等科研平台。二、微电子专业强校之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的微电子专业,建有微电子设计研究所,该科研单位隶属于南大物理系国家重点学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和江苏省光电信息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该研究所成立于2003年,在旅美博士高明伦教授的代领下主要从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的研究和面向应用的芯片研发。该研究所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等资助下,主要从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南大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是我国最重要的信息光电高技术研究基地之一,在国内率先研制出多种器件,开创了我国锗硅电子学研究领域。该研究所利用激光晶化及限制性结晶技术制备出分布均匀的纳米硅量子点,是公认的制备硅纳米量子点的五种方法之一,被国际上多个研究组跟进。三、微电子专业强校之吉林大学吉林大学的微电子专业,设置在“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该学院有六个教学系(光电子学系、微电子学系、功能材料与传感技术系、电子信息科学系、生物医学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两个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微电子与光电子学实验教学中心)和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实验区)。在本科生培养方面,拥有五个本科专业,即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涉及理学和工学两大门类。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具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点,在其涵盖的所有四个二级学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招收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生,其中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四、微电子专业强校之南开大学南开大学微电子学专业由始建于1958年的半导体方向发展而来,2011年该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掌握微电子专业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掌握现代集成电路和集成系统设计技术和工艺技术、掌握新型半导体器件的设计方法和制造工艺,熟悉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创新型科学和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有: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控制器系统设计、高频电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原理、Verilog数字系统设计、集成电路CAD、集成电路工艺等。该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去向是报考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院所相关学科的研究生继续深造,或在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公司以及通信和计算机等信息科学技术领域从事研发工作。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96%,其中保送和考取研究生比例为50.6%,出国留学比例6%。综合来看,微电子专业的发展前景较为广阔。

佛法

生态|国内首套完整开源RISC-V处理器教学平台

"作为本土RISC-V生态的引领者,芯来科技不断推出商用RISC-V处理器IP助力产业生态建设的同时,也十分注重RISC-V教育生态的推广。芯来科技自2019年初推出大学计划以来,与国内众多知名高校开展了密切合作,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教学实战经验。经不断的打磨,芯来科技此次特推出以开源蜂鸟E203处理器为实例的完整RISC-V处理器教学平台,包含成熟的软硬件平台,丰富的配套教学资源,并且还提供综合的实战竞赛平台以及开放的交流平台,旨在为高校提供“教学+竞赛”一体化的完整平台,注重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的有效结合。"1全新的开源蜂鸟E203 SoC蜂鸟E203是国内首个开源RISC-V处理器,从2018年发布至今,积累了广泛的用户,得到广大电子设计工程师、教师、学生和爱好者的关注与好评,且获得了中国开放指令生态联盟颁发的科教实践奖。在全新推出的RISC-V处理器教学平台中,芯来科技对开源蜂鸟E203 SoC进行了全面升级,在保持原本工业级开发标准的同时,内容更加丰富,可扩展性更强,符合当前处理器架构往DSA(Domain Specific Architecture)发展的新趋势,能灵活的满足更多应用需求。蜂鸟E203 RISC-V处理器内核(RV32IMAC),增加了NICE(Nuclei Instruction Co-unit Extension)协处理器扩展接口,且提供了简单应用案例,方便用户进行自定义硬件加速单元的扩展。蜂鸟E203 SoC,集成了丰富的开源APB接口外设(GPIO、I2C、UART、SPI等),且这些外设实现采用System Verilog语言,具备良好的可读性。提供系统级仿真验证平台,同时支持开源和商用仿真工具。2成熟的软硬件平台芯来科技为全新蜂鸟E203处理器提供了从硬件平台(Nuclei DDR200T,MCU200T)、软件开发平台(HBird SDK,Nuclei Studio)到板级实验包(Nuclei Board Labs)的完整应用平台,且配备详实的用户手册,极大降低了开发者上手蜂鸟E203处理器使用与开发的门槛。硬件平台芯来科技为其自研处理器定制了全新的SoC原型验证硬件平台(Nuclei DDR200T和MCU200T),两款硬件平台均集成了基于Xilinx XC7A200T的FPGA子系统,板载外设资源均很丰富,能满足芯来科技全系列处理器的原型验证需求。相较而言,Nuclei DDR200T的存储资源更为丰富,板载DDR III,eMMC等存储资源,可满足对存储需求高的应用场景,譬如运行Linux操作系统。此外,Nuclei DDR200T还集成了基于GD32VF103的MCU子系统,可进行RISC-V通用MCU相关开发。关于两款硬件平台的具体配置,可见https://www.nucleisys.com/developboard.php。全新蜂鸟E203 SoC对这两款硬件平台均进行了支持,开发者根据用户手册将蜂鸟E203 SoC实现至相应硬件平台的FPGA后,可便捷的进行RISC-V嵌入式开发。软件开发工具包(HBird SDK)蜂鸟E203处理器配套软件开发平台HBird SDK由芯来科技全新开发,同适用于芯来商业RISC-V内核的Nuclei SDK架构一致,提供了底层驱动以及实时操作系统(FreeRTOS、μC/OS-II、RT-Thread)的支持。在开发方式上,与Nuclei SDK保持高度一致,可进行无缝切换。集成开发环境(IDE)Nuclei Studio是芯来科技所推出的支持其自研处理器核产品的集成开发环境,为用户提供了图形化界面的开发方式。它充分与HBird SDK进行了整合,可以结合需求便捷的新建模板工程,以及修改工程设置选项。板级实验开发包(Nuclei Board Labs)芯来板级实验开发包涵盖了众多基于蜂鸟E203 SoC的板级嵌入式开发实验,极大方便了Nuclei DDR200T和MCU200T开发板使用者入门开源蜂鸟处理器的使用和开发。3丰富的配套教学资源为方便高校教师进行RISC-V处理器相关课程的开展,芯来科技提供了从网页文档、出版书籍到课程、实验教学课件等丰富的配套资源。根据过往与众多高校相关合作经验,这些资源可适用于以下等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以开源蜂鸟E203处理器设计为主体进行课程开展。嵌入式系统,以开源蜂鸟E203 SoC嵌入式应用为主体进行课程开展。此外,芯来科技在开发RISC-V处理器教学平台时,考虑到资源的复用,在硬件设计上进行了综合考量,涵盖了丰富的外设资源,使其也可用于数字逻辑设计、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等课程的实验教学。这种开放且灵活的方式既可以支持高校教师完成多门完整课程,也能让高校教师结合各自需求进行相应扩展和调整。4实战竞赛及交流平台为了广大学生群体能学以致用,将课程学习与工程实践进行有效结合,芯来科技将课程内容进一步扩展,以工程实战的方式纳入国内多个知名竞赛平台的赛题中,且提供开放的技术交流平台。2020年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芯来科技参与了RISC-V相关赛事企业命题、技术支持与培训以及作品评审。2021年,芯来科技将参与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的企业杯赛命题,具体详情近期将会发布,敬请期待。关于开源RISC-V处理器教学方案的详情,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Nuclei RV大学计划页面了解。如需合作与支持,请联系芯来大学计划专员,联系邮箱:dengyuanbing@nucleisys.com。▼往期精彩回顾▼芯来科技CEO胡振波入选猎云网「年度创业新星TOP20」首发 | 芯来科技900系列 RISC-V处理器IP拥抱RISC-V开放生态 赋能科研教育创新千芯科技助力芯来RISC-V平台AIoT应用芯来科技RISC-V处理器IP 荣获2020年“中国芯”新锐产品芯来科技 RISC-V处理器内核获RT-Thread 官方支持芯来科技携手Tengine扩大RISC-V软件生态芯来基础软件平台(Nuclei Software Platform)重磅升级关于芯来科技作为中国大陆首家专业RISC-V处理器IP和芯片解决方案公司,芯来科技致力于RISC-V处理器IP开发及商业化。自2018年成立以来,凝聚了一支本土经验丰富的处理器研发团队。在短短2年多的时间内,从0开始全自主研发,相继推出了N100,N200,N300,N/NX/UX600,N/NX/UX900等系列产品覆盖了从低功耗到高性能的各种场景需求。芯来的处理器IP已授权多家知名芯片公司进行量产,实测结果达到业界一流指标。聚焦RISC-V处理器内核研发,致力于赋能本土产业生态,是芯来科技贯彻始终的愿景与追求。更多详情访问:www.nucleisys.com

丑石

金奖、一等奖、特等奖!仅三个月,交大本科生狂揽国内外各类大奖

参加学科竞赛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创新思维训练、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有显著作用。北京交通大学不断加大对学科竞赛的支持力度,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持续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仅三个月,交大本科生就在国内外各项大赛中斩获大奖!第四届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8月21-23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主办,南京江北新区管委会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承办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南京举行。由北京交通大学机电学院许西宁老师指导,穆世博、周云川、陈绮钰3名本科生组成的"Robotomorrow"团队,参赛题目为集成电路和机器人领域交叉学科创新技术成果及创业项目,该项目为全场景智能移动系列教学机器人,旨在为国内外有产品开发和创新教育需求的用户提供高效率的开发工具,为智能移动平台的相关竞赛、嵌入式教学以及机器人科研和爱好者提供系统解决方案,该项目先后荣获华北赛区一等奖、全国总决赛二等奖。2020年"竞技世界杯"中国大学生计算机博弈大赛暨十四届中国计算机博弈锦标赛8月21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机器博弈专业委员会、重庆人工智能学会协办,重庆理工大学等单位承办的2020年"竞技世界杯"中国大学生计算机博弈大赛暨第十四届中国计算机博弈锦标赛在线上举行。参加全国决赛的高校68所,决赛队伍365支,参赛单位数、队伍数和决赛形式均创历史新纪录。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本科二年级本科生刘伟畅同学参加了五子棋赛,历经紧张比拼,最终荣获五子棋赛"三等奖",指导教师杨唐文教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北京交通大学荣获"优秀组织奖"。第十四届"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总决赛2020年第十四届"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赛全国总决赛于8月25-26日在线上举行,由北京交通大学教师徐建军、霍静怡带队,冯兴宇、宋中超、王梦瑶三位同学组成的"脚踏实地ya"团队获得自由探索赛项全国特等奖。这是继北京交通大学在该比赛中获得工业信息赛项特等奖、离散行业自动化赛项特等奖后的又一重大突破。另外,交大"交创智控"队获得企业命题赛项一等奖,"哈哈怪"队和"云玩家"队获得工业自动化赛项二等奖。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9月19日-22日,由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组委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北京中教仪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和温州大学共同承办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慧鱼组竞赛在温州大学举行,来自全国166所参赛院校的542件优秀作品参赛。由北京交通大学机电学院老师杜秀霞指导,2017级本科生刘悦勋、徐馨琪、李经纬、彭琳宇、罗杰参赛的"古色茶韵—家用泡茶装置" 作品荣获一等奖。"风雨无阻"智能窗户调控系统、"老有所享"智能助老家居装置、助老辅助起立装置、积雪克星—家用扫雪机器人4项作品荣获三等奖。第六届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2020年第6届CCPC赛事从9月20日的网络资格赛拉开帷幕,持续到11月8日结束,利用多个周末时间开展。本年度CCPC比赛的命题高校分别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比赛题目质量高、区分度好。各个赛站中,每个赛站都有来自包括北大、清华、上交等近200所有影响力的高校(命题学校不参加)的3多个队伍参赛,囊括了国内在程序设计竞赛方面开展的比较好的所有高校,竞争也异常激烈。北京交通大学共10支队伍参与此次比赛,并取得了一金二银二铜的优秀成绩。第十九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11月,第十九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赛事全国总决赛落幕。本届大赛共吸引全国100余所高校、近3000人报名参赛。北京交通大学机电学院本科生机器人队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突破重围,最终斩获全国二等奖。本次比赛由于受疫情影响,交大20余名本科生克服时间短、人员散、任务重等不利因素,稳扎稳打,顺利完成比赛任务,取得了较好成绩,体现了我校机器人队稳健的工作的态度和扎实的备赛经验。自8月下旬以来,交大本科生在各大赛事上斩获大奖展示了交大学子的精神风貌和竞技实力,为交大争取荣誉,凸显了交大本科教学中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重实效、强素质、求创新的特质。素材来源:北京交通大学

没礼貌

嫦娥五号总设计师杨孟飞院士为西电计科院“十四五”规划把脉领航

为落实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和学校“十四五”规划相关会议精神,按照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和学院“十四五”规划安排,7月27日,西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执行院长崔江涛和“星载计算机”联合实验室主任万波赴海南文昌向学院名誉院长杨孟飞院士进行“十四五”规划专项汇报。杨孟飞院士为学院“十四五”规划精准把脉,提出系统性建议,对学院“十四五”发展寄予厚望。全面探讨 逐项分析指方向崔江涛首先向杨孟飞院士介绍了西电计算机学院“十四五”规划进展情况,从党建、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国际化六个方面汇报了“十三五”完成情况、学院发展现状与短板、“十四五”发展目标、规划及未来的举措等。他说到,“十三五”期间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稳定进步,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评估和软科排名等方面客观反映了学院的学科建设水平,学院“十四五”规划也调研分析了国内外其他相关高校的计算机学院。杨孟飞院士对崔江涛为“十四五”规划所做的调研和精心准备表示赞赏,同时也对学院“十四五”及长期规划的发展目标及具体措施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他强调,大学和学院要“面向需求,产生知识,服务国家和人类”,学院要充分梳理并发挥自己的传统优势,确定更高、更精准的目标,学院上下要形成共识,激发全体教师的动力和活力,齐心协力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发展更上一层楼,跻身国内一流院校之林,续写西电的辉煌篇章。精准把脉 对比看齐提良方杨孟飞院士以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激光通信团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伯克利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为例,介绍了学院如何面向需求,长期积累,走出一条特色明显的发展道路。他回顾了学院在计算机系统结构等方向的教学、科研发展历程,要求学院面向国家、国防和行业的重大需求,结合自己的传统优势,进行长期积累和全面发展。杨孟飞院士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提出建议。他指出,教授系列教师发展定位不同于研究员,学院评价教师必须以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为首位,教师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够更好支持全面育人。在科学研究方面,他肯定了学院近几年在科研获奖方面的进步,建议在“十四五”期间对优势项目精心培育,力争在国家奖励层面有新的突破,建议学院充分发挥计算机的行业发展优势和校友优势,把握住国家发展核心软件的契机,主动对接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面向需求做科研,他赞成学校和学院在科研中“五大工程”导向,针对学院研究所的“十四五”重点研究方向给出了建议。在师资建设方面,他谈到一流学院发展必须要有一流师资,必须要有一流领军人才支撑,学院要充分利用广州研究院和青岛研究院的优势,争取引进高水平人才。高屋建瓴 提质增效定目标在“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制定方面,杨孟飞院士指出,要肯定指标量化和排名的积极意义,西电计算机学院要从高层次人才、国家奖励、科研平台、科研项目和经费、社会服务、高水平论文、专著、专利等方面进行仔细梳理,明确学院在国内高水平大学中的排名现状,“十四五”规划要给出清晰的进步目标。他建议学院领导班子要达成共识,凝心聚力,带动全院老师,齐心协力促进学院的长远快速发展。此外杨孟飞院士还针对特色示范性软件学院申报给出了建议,交流了西电-502研究所“星载计算机”联合实验室近期的研究工作,指出了在嵌入式系统、体系结构等方向未来的发展目标,强调要面对人工智能浪潮给计算机体系结构带来的挑战,梳理科学问题,在类脑计算体系等方向进行深入的研究,做出大成果。三个多小时的交流汇报明确了学院长期发展的理念和目标,清晰了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的发展路径,为学院进一步做好“十四五”规划指明了方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悉,自“十四五”规划启动以来,西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积极筹备、主动谋划、细致研究,目前已经召开两次党政联席会研究“十四五”规划总体安排,组织三次专题座谈会从学院发展、学科科研、人才培养多维度全方位部署“十四五”规划。学院全体党政领导班子、系及实验中心负责人、各研究所负责人及骨干教师100余人参加会议,全院上下齐心、全员参与,保证编制质量。杨孟飞院士简介:杨孟飞,1982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历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星载计算机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所长助理、副所长、所长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副院长。2015年7月,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IAA)终身院士。2017年11月,杨孟飞研究员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杨院士现任“嫦娥五号”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曾任国防973项目技术首席。主要研究方向为“空间高可信性,人工智能”等。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奖1项,获部级奖11项(一等奖8项)。发表论文70篇,编著2部(英文1部),译著1部,获授权发明专利41项。(来源:西电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