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浅谈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迹越

浅谈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准确认定贫困生(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帮困助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高校帮困助学工作的难点和关键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程序的科学、完善、可操作性,直接关系到能否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公正和教育平等,关系到能否保持大学校园及社会的稳定、和谐、进步。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着认定程序不规范,量化标准存争议;认定方法不科学,界定过程缺乏监督;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问题。高校贫困生认定作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是保证国家减、免、贷、补等各项资助落到实处的前提条件,并且直接影响到贫困生工作开展的效率及贫困生资助的效果。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基本上就是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根本和关键,做好了认定工作,贫困生资助工作就能高效、顺利地开展。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认定经济困难学生的方法和休系。一是制定严格的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科学可行的认定程序;二是规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贫困标准,建立高校和全国高校关于贫困生情况的中心数据库;三是建立严格的跟踪调查和监督制度;四是建立生源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监督与责任追究机制。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1 认定过程量化难度大   由于经济发展的地域性以及不平衡性,经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以及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贫困标准各异,因此高校很难确定一个量化的货币标准对贫困生进行准确的认定。即便制定了某些具体的量化标准,高校也难以对贫困申请人的家庭以及日常生活状况进行实地调查,而只能由具体负责贫困认定的工作人员依据学校制定的标准加以估摸、推测来对贫困生进行认定,这就使得制定出来的标准的实际操作意义和贫困认定工作的公平性大打折扣。随着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入,我国高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高等教育正朝着大众化的方向发展。近年来,高校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贫困生),而且数量已占高校学生的相当比例,贫困生问题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焦点问题之一。[1]2007年6月26日,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号),对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和认定程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套科学有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很多高校表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都存在不少的难点和疑点,致使认定工作成为一大难题。1.认定程序不规范,量化标准存争议   根据2007年6月份教育部、财政部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解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本专科学生中,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贫困生又分为困难生和特困生,按照教育部文件的解释,“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是一般困难生,而“无力支付教育费用”的则是特困生。但这一概念属于定性描述,标准模糊。另一方面,贫困具有相对性,地区经济的不平衡也会导致对贫困家庭界定不统一。对贫困生的认定是一个复杂的体系,需要一个科学和量化的标准,便于实际过程中的操作。而目前的状况是我们缺乏一个有效的和易于操作的指标体系。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出台了有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量化标准,摆脱了过去传统的、凭经验、主观式的定性判断方式,但其中的某些标准引起了一定争议。比如,不少学校对持有手机、电脑的学生采取了一票否决的态度。学校认为,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无偿资助的能力有限,而判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又不易,学校只好以手机等高档用品作为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否能申请资助的标准。但如今,大学生使用手机已是司空见惯,一概以是否持有手机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量化认定标准,这样的做法有待商榷。《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是贫困生认定的重要材料,理论上应是对贫困生认定的重要依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很难凭这一纸调查表确定学生贫困与否与贫困的程度。首先,是有部分学生弄虚作假,填写的家庭经济状况不真实。其次,是一些基层单位和民政部门不负责任,办事人员开具贫困证明时讲关系,讲利益,或者随便应付,开出有“水分”的证明。如何认定证明材料给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增加了难度,也直接影响了日后贫困生的资助工作。由于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材料与其责任关联性不强,可信度不高,高校对其真实性也无法去考证。即使知道其中的不真实,学校也没有权利去追究相关部门和个人的责任。这样,无需承担义务的相关证明也只会越来越多,笔者在工作中甚至曾见到过“空白证明”的情况,这些都给高校的贫困生认定工作带来极大挑战。民主评议贫困生就是在班主任或辅导员的主持下,通过组织座谈、讨论、评议等活动,让每个学生依据预先确定的贫困生标准,就申请者的家庭经济情况、个人消费情况、学业情况等自由平等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形成对讨论对象一个合适的判断,从而界定所在集体中贫困学生的范围、等级、资助标准等。因为贫困证明可信度不高,贫困生实地认定成本过高等因素,高校往往采取民主评议的方法,保证认定的相对准确性。但此方法会受到评议小组成员个人主观性、学生人际关系、选举办法等因素的影响,并且很难兼顾对贫困生人格和隐私权的尊重等,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科学的认定,直接影响到贫困助学工作的实效性。同时,学生对同寝室的同学了解情况较多,对不同寝室同学的情况知道的少,在评议过程中无法排除小集团主义,或者因为对实名制的座谈有担忧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民主评议的结果。1.5 部分学生道德观念偏差部分学生道德素质滑坡,使贫困生认定增加人为困难。现实工作中总会有一些不贫困的学生掺杂在贫困生队伍里,这些学生感到自己一时的欺骗往往能给自己带来长期的收益,没有人对其进行监督,也没有人提出什么要求,这使得这些学生愈加有恃无恐,这些“伪贫困生”这就给贫困生认定工作增加了人为难度,也对这些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极为不利。   2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对策建议《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是贫困生认定的重要材料,理论上应是对贫困生认定的重要依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很难凭这一纸调查表确定学生贫困与否以及贫困的程度。首先,是有部分学生弄虚作假,填写的家庭经济状况不真实。其次,是一些基层单位和民政部门不负责任,办事人员开具贫困证明时讲关系,求利益,或者随便应付,开出有“水分”的证明。[2]当前,大学校园假证明、假低保、假贫困生的出现,不仅是社会功利主义对大学生的侵害,更是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和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一种表现。针对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认定经济困难学生的方法和体系。一方面使国家助学政策能够有效实施;另一方面使经济困难的学生享受受教育权,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此外,健全的认定机制也使假冒特困生的学生无处遁形,使学校在资源配置上体现公平的原则,形成一个诚信、和谐的校园环境。

高丽僧

毛泽东关于解决贫困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逐步实现了消除绝对贫困的伟大奇迹,走出了一条令世界瞩目的发展之路。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对中国为什么存在贫困,怎样消除贫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长期探索,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私有制及由此造成的劳动与财富的分离是一切贫困问题的根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资本主义社会“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相关思想,对中国社会的贫困根源做出了科学判断。1939年他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换言之,消灭贫困和不自由,就必须改变这种社会现状。为消灭贫穷,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推翻“三座大山”只是消灭贫穷的第一步,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是根本保障。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社会发展状况,要迅速摆脱贫穷落后必须变革生产关系。毛泽东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的出路”。1953年9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由毛泽东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即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地建立起来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其公平性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改变了我国贫穷落后面貌。1957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2年增长了67.8%;其中工业总产值704亿元,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43.1%上升到56.7%。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1956年,全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比1952年提高了21.3%。对此,毛泽东指出,“当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之后,中国要向哪里去?向资本主义,还是向社会主义?……事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在新中国极端贫穷落后的形势下,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领导广大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无疑是中国共产党人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重要探索。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建国以后,如果我们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通货膨胀、物价极不稳定、到处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二民以食为天。解决贫困,首先就要解决“吃饭”问题。近代中国,80%的人口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遇有自然灾害,更是饿殍遍地。新中国成立之初“大难甫平,民生憔悴”,“吃饭”问题严峻。194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13亿吨,人年均粮食占有量仅208.9公斤。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解决。”言外之意即中国共产党对此也将无能为力。毛泽东出身农家,对农村情况和农民的贫苦生活有着切身的体验,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成为他毕生奋斗的事业。早在1919年《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他就提出:“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思考和探索。一是警醒全党“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他认为,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农业发展了,就“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二是“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论十大关系》指出:“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三是要求全党抓粮食生产。1959年4月,毛泽东亲自写信给全国省级、地级、县级、社级、队级、小队级的干部们,强调“须知我国是一个有六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吃饭是第一件大事”。1962年,我们党召开了空前规模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参会人数达到7000人,会议的重要议题就是专门解决粮食紧缺难题。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会议讲话中充分论述了粮食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共同探讨解决办法。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据贫困人口的绝大多数。解决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所在。毛泽东不仅重视农业、紧抓粮食生产,还重视从社会建设的角度认识和解决贫困问题。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制定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等,形成了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制度,为广大农村居民建立了有集体经济支撑的互助性质的初级保障体系。特别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了我国广大农民的基本医疗问题。三贫困问题既是社会制度问题,也是发展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仅466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占70%,工业总产值占30%,而现代工业产值只占10%左右。对此,毛泽东曾指出,“所谓穷就是生活水平低。为什么生活水平低呢?因为生产力水平低”。1956年1月,他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六次会议上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为新中国解决贫困问题、推动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主张通过土地革命实践消灭贫穷。新中国成立后,他着重思考的是如何通过社会主义现代化改变农村的落后状态。1957年他指出:“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有步骤地积极地实行农业机械化”,并要求机械制造部门和农业部门开展广泛的试验研究工作,拟出一个适合我国条件的农业机械化方案,制造适合各地不同情况的农用机械,供应农民,“随时改良,积极推广”。1959年,他在《党内通信》中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毛泽东还进一步把生产力的提高与发展教育、科技联系起来,明确提出了新中国发展生产和文化教育两大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时,文化教育水平十分落后,有80%的人不识字,极大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在1956年1月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要进行“技术革命”“文化革命”“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1957年3月,我们党提出要“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没有生产的发展,就没有财富的增加,没有财富的增加就不可能消灭贫困,而要发展生产力,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历史的发展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富民强国路线,从“一五”计划开始到1976年的20多年,尽管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总体仍然是比较快的。这一时期,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为消灭贫穷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总体而言,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上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困扰中国的贫困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尽管在探索中也有失误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发展造成重大损失。但无论如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对当时国情的认识,明确了贫困问题的根源,提出了解决贫困问题的基本路径,确立了农村反贫困工作的地位,加深了对粮食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为解决贫困问题作出了重要探索,为进一步深化对贫困问题的认识以及反贫困实践积累了经验。(作者:吴小妮,系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协调发展演变历程及启示研究”〔16JD710006〕阶段性成果)

四心

贫困大学生没钱读书?别怕!这些妙招可轻松解决学费和生活费问题

贫困大学生没钱读书?别怕!这些妙招可轻松解决学费和生活费问题如今不少大学生已经开学了,经历过高考的洗礼,读了大学的同学自然是开心。但是来自农村的贫困生却担心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问题,特别是那些就读艺术类专业的同学,动辄上万一年的学费自然是负担不起的。那么,贫困生没钱读书怎么办?大学四年的生活费和高额的学费那么多,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解决吗?贫困生没钱也能读大学!做好这些,四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可轻松解决对于大部分家境不好的农村考生来说,大学学费始终是横亘在他们读书道路上的绊脚石,不过现在无论是考生还是家长都知道国家助学贷款这个好妙招。考生只需要拿着自己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去办助学贷款就可以了,一般来说大学学费都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来解决。不过,国家助学贷款有时间限制,主要分为两种国家开发银行助学贷款和农村信用社助学贷款,这两种助学贷款满足了绝大多数的农村考生的需求,为千万家庭贫困的学子解决了读书学费的问题。农村信用社贷款每年最高可以借6000元,而国家开发银行助学贷款最高可以借8000元。不过,这助学贷款是需要还的,考生在大学毕业之后需要按照还款合同还款,有能力的可以一次性还清。即使如此,还是有一些学生在读大学的时候因为经济问题耽误了学业。因为单单靠助学贷款,还是满足不了贫困生顺利读完四年大学的条件。学费太高,生活费不低,大学四年贫困生该如何度过?今年有个考生给小水留言,咨询小水关于没钱读书的问题,让小水给她出谋划策。这位考生学的是艺术类专业,虽然是就读的一本院校,可是学费却非常的高,一年光学费就要一万二,她今年办了助学贷款,但是还是远远不够。她自身来自农村家庭,还有个弟弟在读高中,家里父母都是农村的,经济收入有限。等到了她弟弟再读大学的时候,家里两个大学生,更是供不起。好不容易凑够了大学学费,但是她却陷入了苦恼中,因接下来的三年大学学费依旧是个堪比登天的天文数字。很多时候她也曾想过放弃读大学,直接去打工,这样就不会给家里增加压力。既然好不容易考上了一本,自然是要好好读下去。其实,家庭经济不好的贫困生只要考上了大学,基本上不需要为生活费和学费发愁,小水说的以下妙招好好利用,就能轻松解决这些问题!01、地方政府补贴基本上每个村镇都会有人专门解决贫困大学生读书的问题,小水家里贫困,但是在考上大学的当年,村里给予了1000元的奖励。又因为考取的学校不错,申请到了镇里的助学补贴,但是名额有限,很多发放大学录取通知书晚的同学就无法申请。02、社会人士的爱心助学基金不少学生在考取大学的时候,很多社会人士会爱心捐赠他们学费,这个数目不多,有时候仅仅是1000元,但是也是一种不错的资助方式。但是很多学生不愿意领取这样的资助,觉得这样就把自己家庭贫困的情况告知天下,所以有些人碍于面子,选择放弃。小水觉得大可不必,得到资助的学生可以在未来也以助学的方式回报社会,也是很不错的!如果说以上两种情况考生基本上难以碰到,那么接下来小水说的几点,考生要注意!因为只要你读大学期间好好的学习,基本上都能得到,完全不愁学费和生活费!03、大学里的国家助学金和申请助学贷款类似,大一新生入学后,家庭贫困的考生可以申请国家助学金,而且每年都可以申请。注意,助学金是不需要考生还的!助学金标准发放金额是每年最高是3000元,也是根据审核之后的给出的标准。但是成绩差的考生得到这个助学金的概率很小,试想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你却不好好学习,国家为何要把助学金发给你呢?当然是给那些品学兼优的贫困生了。04、学年奖学金大学里的学年奖学金每年都会评选,覆盖率很高,考生只需要成绩在专业排名中靠前都能得到,最高奖金是3000元,最低也有1000元。这就需要考生在大学里好好学习了,因为成绩差的话自然是得不到的!05、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每年8000元,奖励给那些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家庭优越的同学即使成绩再好也得不到。所以得到这个奖金的话,更是对贫困生的一种鼓励和支持,若是每年都拿到国家励志奖学金,学费还会发愁吗?06、兼职以及勤工助学岗位进入大学之后,每位大学生的周末时间比较富足,就是每天的课程也很宽松,所以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兼职。每个月只需要周末去做兼职就可以了,赚点生活费,一般在大学里只要不乱花钱,一个一千块足够用。除此之外,学校里还有特设的一些勤工助学岗位,家庭贫困的同学可以申请后去工作就可以了。虽然每个月的工资不多,但是生活费是有着落了,而且这样的工作一般都不是很累,毕竟在外面做兼职也容易上当受骗!所以,考生读了大学,只需要了解了以上几个“赚钱”的方法,基本上不需要担心四年的高额学费和生活费。如果考生在大学期间足够优秀的话,得几次奖学金,小水觉得考生在大学毕业之前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还了助学贷款。小水也见过很多考生在大学里自主创业成功的先例,所以,既然读了大学就该好好的利用这四年时间给自己的未来增砖加瓦,这样的话将来辉煌的你才更感谢如今努力的现在!即使你家庭困难,只要想读书,这些好妙招不妨试试!除了小水提到的这些方法,你还知道哪些能够帮助贫困考生的方法么?有人说,奖学金的获得并不是看成绩好就行,还有其他的一些评判标准,其中的标准你知道是什么吗?欢迎留言分享您的观点!

适适然惊

贫穷的本质:“贫穷陷阱”让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

世界著名经济学家——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为了研究出“贫穷的本质”,他们曾对全球最穷的50多个国家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惊人的结论:世界平均贫穷线为每人每天16印度卢比。就当时而言,16卢比相当于36美分,但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物价水平较低,如果穷人以美国的物价水平来购物,则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钱——99美分。因此,若你想要知道穷人是如何生活的,你就要想象如何在迈阿密或者莫德斯托每天只靠99美分生活,而这99美分包括了你一天所需的所有开支(除了住房)。在印度,99美分只能购买15根小香蕉,或是三磅劣质大米。一直到2005年,全球有8.65亿人口,大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3%,他们都是这样生活的。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在其著作《贫穷的本质》中指出,穷人们在处于贫穷状态时,他们几乎所在所有的方面都和其他人一样,同样有相同的欲望和弱点。两位经济学家调查研究后发现,穷人恰恰因为自身的一无所有,因此他们在做选择的时候非常谨慎。为了生存,他们都需要精打细算,而非穷人对生活的方方面面大都习以为常,几乎不会在这些方面细细思量。相比于大多数被非穷人所忽略的小花费、小障碍、小错误,在穷人的生活中却成了突出的问题。贫穷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曾担任联合国顾问、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主任,同时也贫穷问题的研究专家——杰弗里·萨克斯曾作出了回应。杰弗里·萨克斯在杰弗里·萨克斯看来,贫穷国家之所以贫穷,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往往都气候炎热、土地贫瘠、疟疾肆虐、四周被陆地所包围。因此,如果没有大量的原始投资帮助其解决这些问题,这些国家也很难提高自己的生产力。由此陷入了贫穷的恶性循环——“贫穷陷阱”!所谓的“贫穷陷阱”,就是说因为贫困,无法支付投资回报。也就是说,“贫穷陷阱”会让穷人越来越穷!在肯尼亚的所里村,有一位年轻的农民,名叫肯尼迪。由于领取了免费的化肥,肯尼迪家的收成是前几年的20倍,他因此攒了一些积蓄,足够养活他自己一辈子。在之前,肯尼迪买不起化肥,日子很是穷困,而一些部门免费赠送的化肥救了他。也正是外援资助,让他走出了“贫穷陷阱”。正如《贫穷的本质》一书中中所说的,对于几乎无钱可投的人来说,一旦收入后财富迅速增长的范围受限,那么他就会陷入“贫穷陷阱”;但对于有能力投入的人来说,这一范围就会极大地扩展。另一方面,如果穷人快速增长的潜能很大,而这一潜能随着富裕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减弱,那么“贫穷陷阱”也就不复存在。或许你今天的收入会影响将来的收入,这个将来可能是明天、下个月,也可能是下一代;你今天有多少钱决定着你能吃多少,有多少钱来买药、支付你的孩子的教育费、为自家田地买来化肥或更好的种子,所有这些都决定着你明天会有多少钱。在《贫穷的本质》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帕克的父母过去有一小块地,但他们要养活13个孩子,还要盖很多的房子,供他们自己和孩子们居住。因此,他们几乎没有可以用来耕作的土地了。帕克自己则在做临时工,在地里干一天活能挣一万印度尼西亚盾。后来由于化肥、燃料价格上涨,农民们只能节省开支,而帕克也因此而失业了,随后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找到工作。原来,帕克因为饮食条件差,大多数体力活他都干不了,而那些技术含量高的工作,他又缺乏经验。对于年过四十的他来说,重新学一门手艺也为时已晚了,更没有人会雇用他的。为了生存,帕克的妻子动身前往80英里外的雅加达,通过朋友介绍到别人家里去当佣人,即使如此,她挣的钱仍然不够养活三个孩子。他们的长子12岁,学习成绩很不错,却也不得不辍学到建筑工地当学徒。另外两个较小的孩子,也不得不送到爷爷奶奶那里,和他们一起生活。而帕克的生活来源,是每周从救济处领到9磅大米,还有他自己在湖畔捕的鱼(他不会游泳)。一周里,有四天他每天只吃两顿饭,剩下的三天每天只吃一顿饭。帕克对此也是别无选择,他把自己的问题归结我粮食问题,或者确切点儿说,是缺粮吃不饱的问题。他愿意找活干,但由于吃不饱,他整个人都虚弱无力,沮丧之情随之而来,而这更慢慢削弱他的意志,情况越来越糟糕,更让他没有精力去想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由此,帕克陷入了“贫困陷阱”的恶性循环之中。《贫穷的本质》中阐述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人要想活下去,就必须获得一定的能量。如果一个人穷困潦倒,那么即使他倾其所有,也仅够买果腹之食物,勉强维持生命而已。如果人们富有,他们就能购买更多的食物,一旦人体的新陈代谢需求得到了满足,所有额外的食物就可以用来增强力量,人的生产效率就会提高,从而生产出更多的东西,满足维持生命以外的其他需求。穷人挣的钱太少,导致他们无法胜任重要的工作,那些可以吃饱饭的人却足以胜任细致的活儿。这就产生了“贫穷陷阱”:穷人变得越来越穷,而富人则变得越来越富有,吃得越好,身体也越来越强壮,从而变得更加富有。也因此,贫富差距会进一步扩大。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贫穷的本质”其实就是“吃、穿、住”的问题,这也是人生存下去的基础。当然,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所做的调查是基于世界50多个最贫穷的国家,但“贫穷”并非某个国家或地区独有的问题,它是全世界的很多人所面临的问题。其实,如今的很多人都处于“贫穷”的状态。或许你已经摆脱了“物质层面”的贫穷,但却又陷入了“精神层面”的贫穷状态。“物质”能让你活着,“精神”决定了你活得好不好,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这也让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愈来愈大。或许,今天的我们已经摆脱了“物质贫穷”的状态,但我们往往忘记了“贫穷的本质”,对眼前的一切都习以为常,不懂得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这只是《贫穷的本质》中所说的冰山一角,但仅此一点,却足够我们去深刻地反思。《平穷的本质》是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巨作,还曾是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作品。该书是两位世界著名经济学家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花费了多年,赶赴世界50多个最贫穷的国家调查研究的成果。全书以探究“贫穷的本质”为目的,两位经济学家以专业的学识,深入剖析了全球贫困的问题,探究了如何逃离“贫困陷阱”以及摆脱贫困的根本策略。而《贫穷的本质》更深的层次,便是我们每个人所面临的“物质贫困”或“精神贫困”问题,这对我们改变现状或摆脱“贫困”有重大意义。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去看看这本《贫穷的本质》,读了这本书,相信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和提升。只花一次外卖钱,或许你的人生就因此而改变,何乐而不为呢?想为自己人生做投资的朋友,可点击上方链接购买。

解其长剑

为什么贫困生都看起来不像贫困生,难道贫困生就该有贫困的模样吗

贫困生,这个头衔,从你进学校那天就有评定的标准把你评为贫困生或非贫困生,好像整个学校只能分为这两个人群。人们非常关注贫困生,只要你被冠上贫困生这个称号,就会聚焦所有人的目光。出于国家的政策,国家大力开展扶贫工作,各项政策与活动在中央的支持下进行的如火如荼。并且今年也就是2018年,脱贫人数高达928万,各地频频传来喜报,各项数据证明脱贫攻坚战大有成效。中国的脱贫人口是少了,但是贫困生还是存在的,并且基数不小。在这一个特殊群体里,我们应该讨论什么?当有人指责为什么贫困生拿着国家补助金,却穿着AJ、Nike的鞋,身上套着阿迪达斯的衣服?这不公平。是的,很多人都认为这样的形象根本不是一个贫困生该有的样子。在我们的印象里,贫困生就应该穿旧一点的衣服,就应该看起来俗,没有审美品位。但是,真的就得成为这样,才配得上贫困生的称号吗?我想,贫困生是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理由的。一,自卑心理。很多贫困生是从小就生活拮据,这毋庸置疑。原生家庭其实在很大一部分上会给孩子造成影响,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还有,就是受家里各种思想的左右,潜移默化地变成和父母一样的思想。比如,去超市买纸,很多人看中的是品质,但是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就会先看有促销的纸,还得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纸张厚度、抽数等,再对比没有促销的其他低价纸,他们要求的是性价比最高的。所以,单单是买包纸都得考虑半天。很多孩子上了小学,就会有自己的意识,意识到自己的家庭和别人的家庭的不同。每当其他孩子谈到周末和父母去了哪个游乐园玩,买了什么稀奇古怪的纪念品等,贫困家庭的孩子就会插不上话,这时候他就意识到他和他们之间的距离,就会忍不住低下头,躲到人群后面。这就从小造成他的自卑与谨慎,处处谨慎,以防打扰到别人。二,虚荣心理。很多孩子上了初中,就会有国家补助。上了大学,这个特质就会很明显的表现出来。大学生,每个人看起来都是那么光彩照人,好像每个人家里都挺富裕的。所以,我今天化了妆,并不代表我有钱,只是我想让自己在别人面前没有那么不堪,我也想要融入他们的圈子,我只是不想让自己看起来那么可怜,引人注目。其实也不是所谓的虚荣心,只是每个人都有面具,都想把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谁都不想无端惹起别人的同情。

程颢

原来大学里的所谓“贫困生”,并不是真的穷

原来大学里的所谓“贫困生”,并不是真的穷那些拿着贫困助学金的“假贫困生”,其实一点都不穷!为了帮助一些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的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大学都会设置贫困助学金,一般来说数额还不小。说起来,这其实是件好事,对于贫困的学生来说是很大的帮助。可是,现实当中,你却会发现,很多所谓的大学生被评上贫困生的学生,真的一点都不穷,用苹果手机,穿名牌球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1.编出来的“贫困”笔者曾经接触过一个大学班级,一个班30个人,最后竟然有19名学生上交了贫困认定申请表。这其中,不乏一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些人最后还选上了。原因很简单,他们的“贫困事迹”编得实在是文笔太好,把大家的眼泪都骗出来了。而且,他们还不怕当中哭穷比惨。讽刺的是,有一位来自贵州山区的同学,家里其实条件很困难,但因为自尊心的缘故抹不下脸来哭穷,最后落选。后来,这名学生一直都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赚点收入。这样的现象无疑太不合理,而更不合理的是,这样的现象并非个例,在很多学校都存在这样的情况。2.良心不会痛吗?可是,对有些人来说,几千块钱的贫困生补助,其实就是零花钱,也就买个手机或者买双名牌球鞋。但对有些人来说,那几千块钱却可能是他们一整年的生活费啊!我真的很难想象,怎么会有人愿意冒领这样的钱呢?这样的钱他们花着,良心就不会感到一点点痛吗?就花得这么心安理得理所当然?良知呢?还是说,他们的良心,还不如这区区几千块钱?真心希望,这些钱能够都给到那些真正需要的同学手里。3.贫困生评定中的问题说到这,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高校在评定贫困生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程序的不合理。首先,不应该以哭穷比惨的方式来评选,否则最后评选上的只能是那些脸皮厚不在乎的,而且对于一些贫困的同学来说也是对自尊心的极大伤害。其次,高校在评定贫困生的过程中,应该多做一些背景调查,调查一下学生的家庭情况,调查一下同学的反映,这样就可以排除一大部分“假贫困生”。最后,笔者还想说的是,有一小部分家庭贫困的学生拿到了贫困补助之后,急于贪图享受,心安理得地享受学校给予的帮助,却不好好学习,得过且过,这样的贫困生也应该免除他们的名额。毕竟,人穷不能志短,你自己都不努力,凭什么要让别人来无条件帮助你?

蒸蒸日上

贫困生也能拥有多彩人生

近日,在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进行汽车维修实操。近年来,当地依托职业学校教学资源,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职业培训,助力就业。新华社发“毕业后,我通过校企合作到阿克苏市红旗坡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工作,3个月实习期结束后,每月工资收入2500元至4000元。”如今,家住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铁热克村的库都斯·库尔班,已经顺利从阿克苏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并获得了稳定的收入。教育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让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学习一门技能、让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青壮年和儿童掌握普通话、推进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工作、推进贫困县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正在成为现实。职业教育: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在云南省宁蒗县,每年有2000多名“两后生”。最近几年,宁蒗县大力落实免费职业教育招生“托底”政策,对于初、高中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的“两后生”,宁蒗县教育部门积极与省内外职业学校进行对接,动员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走出去”参加职业教育,实现“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致富。职业教育一头连着产业,一头连着教育,是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方式,也是实现“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重要手段。不止针对适龄在校生,依托“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育部面向52个未摘帽贫困县的1113个贫困村,督促开展学历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对未设中职学校的贫困县,教育部指导各地因地制宜,通过新建中等职业学校、就近异地就读、普教开设职教班等多种举措,满足适龄人口和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需求。“想不到有生之年还能圆了大学梦,我真幸运赶上了这样的好时代。”去年9月,河北省饶阳县的“蔬菜大王”宋长江有了一个新身份——保定职业技术学院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学生。2019年秋季,通过参加高职扩招,全国有3.5万名高素质农民和宋长江一样,从乡村的田埂迈进了大学的校门。为充分释放高职扩招的政策利好,农业农村部、教育部于2019年启动实施“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加快新型农民、乡村工匠、农村电商等人才培养,力争经过5年努力,培养100万名接受学历职业教育、具备市场开拓意识、能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高素质农民,形成一支“永久牌”乡村振兴带头人队伍。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职业教育技能扶贫研究课题组”研究指出,近年来职业教育培训范围逐步从过去单一的送教下乡、农民短期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转向更加系统的全日制学校人才培养、东西部合作办学、全行业全产业在职培训以及各种灵活多样的专门化社会技能培训项目。秦龙江是贵州省安顺市民族中等职业学校首届航海捕捞专业“海洋班”毕业生,现在能操控万吨巨轮乘风破浪,他也成为家人幸福生活的依靠。在内陆安顺培养出优秀的船员,离不开青岛海运职业学校的助力。而在上海,短短7年间,几乎每所上海的中职学校都有一所西部地区的结对学校,成立职教联盟,“一校为主,多校对一”的精准帮扶正在托起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腾飞梦”。在精准帮扶的过程中,职教联盟积极探索专业共建支援,立足当地的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加强专业建设,以“专业适配”的人才队伍助推区域产业发展。“在提倡贫困地区自己发展好职业教育的同时,我们实施了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计划,让东部的职业教育集团来帮扶西部:一是帮助建立实用的专业,二是要让欠发达地区或者贫困地区的学生到东部地区接受优质职业教育,以后能够在当地就业,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推普脱贫:链接外界有了更多可能“上过幼儿园,过了语言关的孩子,来到小学,无论是行为习惯还是学习,与以前相比状态截然不同。”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尼波镇中心小学教师勒尔瓦则从教27年,在他看来,随着教育投入加大,彝族孩子普遍上幼儿园,上小学后适应学校生活的速度明显变快了。近年来,随着“一村一幼”计划的实施,民族地区农村孩子就近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大幅提升。在此基础上,2018年,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在凉山州启动实施了“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工作,切实发挥普通话在教育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性作用,着力补齐学前教育短板。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语言问题是影响脱贫的根本性问题。数据显示,《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印发以来,语言扶贫事业取得显著成效,全国范围内普通话普及率上升至80.72%,“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普通话普及率达到61.56%,贫困群众的普通话交流能力明显增强,创业致富愿望愈加强烈。“这是一次真正能提升普通话技能的培训。”今年暑假,上完一节课后,甘肃省镇原县开边镇解放小学教师田宝霞给来自安徽大学的志愿者发了一条微信。为响应教育部、国家语委“推普助力脱贫攻坚”的号召,安徽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集结优势资源,对口甘肃省镇原县100名少数民族教师、农村教师开展线上培训。面向全国52个未摘帽贫困县同时开展的一线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训,是教育部党组关于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总体部署的重要举措。教育部组织50个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以结对帮扶、小组辅导、互动练习的方式,对口52个未摘帽贫困县开展教师普通话提升在线示范培训,同时,分寒假、暑假、5月、10月四期,组织高校开展“推普助力脱贫攻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扩大活动规模,创新方式方法,对青壮年农牧民、基层干部、学前幼儿开展推普宣传和培训。“您好,有事,儿吗?”“不对,老师说的是‘事儿’。”在县语委今年9月举办的普通话培训班上,甘肃甘南州夏河县甘加镇八角村的周毛吉在和同学练习普通话,45名甘加镇贫困村青壮年农牧民学了一周,仍意犹未尽。“学好普通话,生活更方便了,工作也更好找。”周毛吉说出了大家共同的感受。“由于地广人稀、地域偏远,很多青壮年农牧民国家通用语言的水平不高,他们很难走出这个地区去就业。在这种情况下,推广普通话教育,更便于他们走出大山、走出边远的地方、走出农牧区。”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语言扶贫,科技助力。中国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企业担负起推广普通话、助力脱贫攻坚的重任。“语言扶贫APP”“墨韵智能·书法进校园助力项目”等一系列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民族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的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及教育教学中,给语言扶贫插上了科技翅膀。招生就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今年6月,拿到杭州市萧山区城市管理指挥保障中心的录用通知,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硕士生唐湘璐终于松了一口气。唐湘璐来自52个未摘帽贫困县之一的广西河池市大化县,从2月到5月,受疫情影响,一直在家“云求职”的她,内心十分焦灼。在学校“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和教育部一系列就业帮扶政策助力下,她成功签约。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贫困家庭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据统计,52个未摘帽贫困县共有毕业生13.3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4.5万人。教育部将这些贫困县的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作为调研指导、督促落实的重要任务。——征集了一批定向招录52个贫困县毕业生的岗位,在“24365校园网络招聘服务”活动中开辟“就业专区”。——会同人社部为包括52个贫困县在内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提供求职创业补贴,人均1000—2000元。——依托直属高校就业帮扶工作群、省属高校就业帮扶工作群,要求毕业生所在高校对贫困县毕业生实行分类帮扶和“一人一策”动态管理,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重点推荐。——会同有关部门对普通高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未就业毕业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经费来源为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今年,又有10万名贫困考生,在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惠泽下,走出家乡,走进大学,打开实现梦想的大门。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专项计划极大增加了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获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统计数据显示,国家专项计划招生规模近年来不断扩大,实施区域覆盖了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甘肃、宁夏、新疆等7省区未摘帽的52个贫困县。2019年专项计划共录取7省区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3.6万人,较2018年增加0.2万人,增幅5.9%。同时,各地和有关高校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深入贫困地区和中学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专项计划政策宣传,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倾斜,达到有关高校投档要求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通过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等措施,帮助专项生顺利完成学业。另外,在专升本计划中,教育部要求各地安排适量的专门计划招收高职毕业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进入本科层次培养。在2020年全国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招生计划安排中,也对52个未脱贫摘帽县所在的7个省区予以倾斜支持,重点安排师范类、农林类、理工类院校预科班招生计划。“我们在想各种各样的办法,让这些孩子能够打通成长的通道,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他们人生发展就会更丰富。”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来源:中国教育报

闻曰

现在贫困生已经大不相同,一些贫困生并不缺钱

本人为高校教师,从事教育类写作,以前写了很多关于教育类的文章,之前写过一些,以后将要写一些相关的帖子,有兴趣的可以加一下关注。首先,我先声明一下,我说的是一部分贫困生,并不是所有的贫困生都是这样。但是我说的一部分并不是罕见的程度,甚至都不是小部分的程度,而是一个相对比较普遍的现象。贫困生校园贷打赏女主播十几万贫困生在很多影视剧或者文学作品中,大致是这样的形象,家境贫寒,但是品学兼优,因为没有学习的经济条件苦苦挣扎,但是还在鉴定的求学。总之贫困生在很多人的想象中是处于正面的形象,这种情况毫无以为,需要给这些学生一些帮助。现在很多有所成就的人在回忆求学过程中,都有这样类似的回忆。Xx人,现在功成名就,回忆在求学过程中,虽然无比的艰难,但是一直保持着旺盛向上的斗志,最终有一定的成就。就算一些成功人士没有机会继续学业,也对自己少年失学非常痛心疾首,觉得是自己很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读书。但是现在贫困生还是这样的吗?姑且不论最终的成就,现在的贫困生还是那种向上的状态吗?现在的贫困生还是那种品行兼优吗?现在的贫困生还缺钱吗?我读书的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算是半个贫困生,当然,家里比我还穷的很多。但是有一点是很明确的,就是你是贫困生,是能够看出来的。你家里是贫困生你家里不是贫困生不能说显而易见,但是至少稍微接触,就可以知道你家里的经济条件怎么样,知道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如果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你或者省吃俭要,或者勤工俭学。就算不省吃俭要,就算不勤工俭学,也至少知道一点,就是家里给我拿钱读书不容易,我现在这里读书对家里是有愧疚感的。我读书的时候有一个比较励志的例子。我熟识的一个女生,因为家里有病人,不但一分钱不从家里拿,还每年往家里邮两万块钱,这可是上个世界的末的两万块钱,做一个类比,当时北京的房价还不到四千,她放假的时候连着作十个小时的家教。当然这个例子比较特殊,但是总起来说来,就是贫困生知道家里生活状况,体恤家里的,不自私自利。贫困生就算是花家里的钱了,有羞耻感和愧疚感。现在大学校园里面,你很难区分出来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你从一个学生的身着打扮和吃穿用度很难看出来家庭条件。这个现象并不是罕见的现象,而是普遍现象,贫困生的吃穿用度和别的家庭区别不大。甚至有一些贫困生的花销用度超过正常家庭的孩子。曾经有一个新生的家长上了开学三个月主动来退学,原因是供不起孩子上学了,问能不能把一年的学费退回来一半。这个家庭的爸爸是在街头干灵活,这个家庭的妈妈是物业雇佣的环卫工人。两个人一个月收入不到五千块钱,也就是四千左右。但是这个孩子再交完学费和住宿费书费的情况下,三个月竟然花了五万块钱,这让所有的老师都傻眼,因为这个学生对外宣称自己的爸爸是包工头,自己的妈妈开店。我说的这个例子比较极端,但是现在家里比较贫困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看不出来家里贫困的,吃穿用度一样,每个月的花销一点也不比别人少。贫困生真的没有钱吗?至少我觉得一部分的贫困生真的贫困的是家庭和父母,他们自己并不贫困。他们其实消费观念和攀比的态度一点没有受到家庭的影响。贫困生不比学习,不比努力,但是别的学生的吃穿用度是肯定要比的。别人有的,我一定要有,别人没有的,我最好也要有,否则我就是没有面子,否则我就没有自信。这个的自信的建立完全是建立在花钱上面。不要小看他们的手笔,他们的手笔会让你惊讶的。曾经有一个拿一级助学金的学生,声泪俱下,把自己家里说的家徒四壁,贫困证明也开得很凄惨。衡量了一下,把一级助学金给了她。这个学生拿了助学金以后,去拍了一套上千块钱写真,说要记录下自己美好的青春。要是拿了助学金,哪怕是去大吃一顿,我相信一般人都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个,真的让人很难接受。后来因为这件事老师找她谈话的时候,这个学生又摆出了另外一副嘴脸,说自己很久就想拍这套写真集了,并且xx同学拍了以后给同学看了以后,她非常羡慕。所以宁可别的方面省吃俭用,也要拍这套写真集。这个理由让找她谈话的老师都哭笑不得。更不要说现在很多贫困生看网络直播的时候一掷千金,打游戏挥金似土。现在的贫困生最贫困的不是经济条件,而是精神斗志,他们真的贫困的是精神,这个谁也帮不了。贫困生现在一个让我匪夷所思的现象,就是我穷我光荣,我穷你们都应该理所应当的照顾我。记得我当初领取困难补助的时候,总是感觉很不好意思,因为接受了别人的帮助,都是有感恩的感觉,因为这个钱是别人给我的。现在的贫困生并不介意自己是贫困生,他们领困难补助或者助学金的态度让人匪夷所思。现在助学金都要评比一下,奖学金就是按照成绩排,助学金评比的会上,兼职让人大开眼界,哭穷能够哭的一塌糊涂,声泪俱下。更绝的是丝毫没有感谢的意思,觉得因为我穷,这个钱我就应该拿。并且以拿助学金为荣,以多拿助学金为本事。现在的贫困生,真的贫困的是道德品质。我很难想象三个月花五万块钱的孩子,怎么能够心安理得的花自己父母的血汗钱。这五万块钱,大致是自己父母不吃不喝一年赚的钱,让他三个月败光。别的品质不需要多说,对自己父母都是如此冷血,很难想象他对别人是什么样。即使不这样极端的例子的贫困生,和别人攀比的贫困生的孩子,怎么忍心家里吃糠咽菜,而自己花钱超出自己的家庭的承受程度。他们对自己的父母都尚且如此没有同情心同理心,对别人会是什么样可想而知。本人还发过一些相关的帖子,可以加一下关注,看一下以前的帖子。

交谊舞

上了大学,才发现原来有些“贫困生”并不是真的穷

上了大学,才发现原来有些贫困生并不是真的穷。那些拿着苹果手机申请助学金的大学生们,你们的良心不会痛吗?九、十月份,很多大学都会进行贫困生的认定和助学金的发放工作。其实,助学金的发放本质上是为了为经济条件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是一件温暖又正能量的事。可是,现实中,却会有一些明明家里条件并不差的同学照样申请认定贫困生并且认定成功的。很多人发现:那些拿着助学金的所谓“贫困生”,他们其实一点都不穷。1.最近,笔者的一位大一的读者,和笔者聊了个事。他告诉笔者:他们班竟然有一半以上的人交了贫困生认定表。更可气的是,很多家庭条件不错的学生,最后还真的被选上了。因为他们勇于在认定大会上“卖惨”,甚至还有人欺骗大家说自己父母病重之类的。而有两位其实家里条件很差,明明是最应该得到助学金的同学,却因为放不下自尊,不愿意在大家面前诉说苦难的家世,最后双双落选了。这位读者很不解,她觉得这样的现象发生真的太不合理了。对有些人来说,一年几千块钱的助学金,等于是一笔额外的“零花钱”,属于“不拿白不拿”的钱。尽管,或许还不够他们手里的一部苹果手机。2.但是,这些人却从未想过:在他们看来只是“零花钱”的几千块,对有些人来说是多大的帮助。笔者有个同学,来自贵州的一个山区小村子,上学的学费都是申请的助学贷款。于他而言,上大学的生活费根本不可能指望家里,可想而知这助学金对他来说有多重要了。平时,他从来舍不得下馆子,一直都是吃的食堂。同学聚餐,他也总是推说各种理由不去,因为也许聚一次餐的钱可以够他吃一星期的食堂。印象很深有一次,期末需要预缴下学期的教材费,他支支吾吾找我借钱,说是银行卡里的两百块都充了饭卡。后来,等到助学金发下来的时候,他第一时间还了我的钱。所以,当那些明明不穷的学生申请上助学金,这背后伤害的却是那些真正需要这笔钱的学生。3.说实话,钱很重要,相当重要,张爱玲也都直言这辈子最爱钱。人性本质上就是趋利的,“不拿白不拿”的几千块也的确是很大的诱惑。可是,在笔者看来:钱虽好,但不该属于你的钱,你就不能拿。助学金是给家庭贫困需要帮助的学生设立的。比起真正需要这笔钱的人,你为什么要昧着良心去申请这笔钱呢?难道说你的良知和道德底线,就真的还不如这几千块钱吗?当你习惯了用欺骗作假的方式,来白拿这几千块钱的时候,有没有一种可能?日后你可能会为了更大的利益,做出一些可怕的选择?在利益面前,如果你无法坚守良心,那么你迟早会变成利益的奴隶。所以,在这里笔者也很想提醒那些“假贫困”的同学们:比起那几千块钱,你的良知真的更重要!请把机会留给真正需要的同学,不是你的东西请不要去拿。当然,出现“假贫困”这种现象,我们也应该反思:如何让贫困生认定工作更加公平公正、确保能帮助到真正需要帮助的同学。希望“假贫困”现象能不再上演,希望每个需要帮助的学子都能得到雪中送炭的救助。

无影无踪

用大数据分析 实现大学贫困生精准资助

用大数据分析 实现大学贫困生精准资助校园内外大数据精准分析,让更多贫困大学生能得到学校的资助。近日,记者从重庆邮电大学获悉,该校学生精准资助管理系统在学校上线以来,经过测试和试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了解,该校学生精准资助管理系统是以大数据实时动态分析为支撑,集贫困学生认定、学生校园消费行为动态分析、学生消费行为预警与引导、学生动态关怀、线上线下有机融合为一体的学生精准资助管理系统。在贫困学生认定上,系统依照学生线上申报、辅导员和管理人员线上线下双审核、学生民主监督反馈,采用分权重记分方式对学生贫困等级初步评定,并根据学生校园消费得分情况进行校正。“系统会对学生校园消费行为动态分析。”重庆邮电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系统的核心,将采集学生在校园一卡通中的消费数据,对学生校园消费情况进行适时动态分析,按月进行统计,从食堂消费顿数、顿均消费金额、超市消费数据、贷款数据、欠费数据、水卡和网卡消费数据、校车数据、洗衣数据等多个维度的消费数据建立贫困学生精准识别统计模型,通过反复迭代的方式确定模型中各参数的具体权重,并根据综合得分情况区分贫困学生与非贫困学生以及贫困等级,识别精度达到90%以上。系统根据学生的消费数据自动分析并等级评价,对于学生消费行为会进行预警。如果发现贫困学生的高消费行为将进行及时的引导。对于系统数据评价非困难低消费学生,通过辅导员线下的及时核实和反馈,结合临时性贫困学生资助制度建设,让隐形贫困和临时性贫困的学生能够得到及时的资助。通过线上线下的有力结合,系统投用后既减轻了学生、辅导员和评审专家的工作负担,又增强了信息透明度,促进了学生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和公开。无论学生消费行为预警和引导还是学生动态关怀,其针对性都更强,更加精准;同时实现了学生资助工作从申报、评审、效果监测、反馈的全周期管理。随着上网、网络支付等学生消费数据的接入,大数据更加完整,并根据数据自动迭代、深度学习,系统的识别度将会再上一个台阶,实现学生精准资助管理工作的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