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农业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特点

农业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特点

一般多为综合开发项目,可能包括农、林、牧、副、渔和加工业等项目,建设内容比较复杂。需要重点研究:市场分析,建设规模和产品方案,原材料供应等;农业项目受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效益与费用的不确定性较大。项目经济评价一般分项目层和经营层两个层次,项目层次评价以经济分析为主,财务分析为辅,经营层次评价只进行财务分析。农业综合开发、种植、养殖等行业均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定。构建基础数据资源体系(一)建设农业自然资源大数据利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耕地质量调查监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设施农用地备案等数据,建设耕地基本信息数据库,形成基本地块权属、面积、空间分布、质量、种植类型等大数据。开展渔业水域空间分布、渔船渔港和渔业航标等调查,形成覆盖内陆水域以及全球重要海域和渔场的渔业水域资源大数据。 (二)建设重要农业种质资源大数据依托全国统一的国家种业大数据平台,构建国家重要农业种质资源数据库,绘制全国农业种质资源分布底图,推进农作物、畜禽、水产、微生物等种质资源的数字化动态监测、信息化监督管理。开展动植物表型和基因型精准鉴定评价,深度发掘优异种质、优异基因,构建分子指纹图谱库,为品种选育、产业发展、行业监管提供大数据支持。 (三)建设农村集体资产大数据建立集体资产登记、保管、使用、处置等管理电子台账,推进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信息数字化。采集全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产权制度改革、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等数据,建设全国农村集体资产大数据。推进全国农垦资产管理数字化,加强对国有农业资产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监管。 (四)建设农村宅基地大数据利用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卫星遥感等数据信息,结合房地一体的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宅基地和农房利用现状调查等资料,构建全国农村宅基地数据库,涵盖宅基地单元、空间分布、面积、权属、限制及利用状况等信息。推进宅基地分配、审批、流转、利用、监管、统计调查等信息化建设,及时完善和更新基础数据。 (五)健全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数据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数据库为基础,结合农业补贴发放、投入品监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家庭农场名录等系统,按照“部级统一部署、农业经营主体一次填报、多级多方共享利用”的方式,完善经营主体身份、就业、生产管理、补贴发放、监管检查、投入品使用、培训营销等多种信息为一体的基础数据,逐步实现农业经营主体全覆盖,生产经营信息动态监测。

困也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十四五”重点农业项目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十四五”重点农业项目根据农业农村部2020年一号文件部署要求,2020年,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完成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和20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建设旱作梯田,加快三江平原地下水超采田间配套工程建设。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清查,建设农田管理大数据平台,加快推进统一上图入库。修编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分区域、分类型制定建设标准。持续开展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推动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设施管护机制。《农业农村部关于调整部分地方2020年农田建设任务的通知》文件中明确,黑龙江省建设任务由693万亩调整为709.5万亩;山东省建设任务由509万亩调整为524万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任务由130万亩调整为104万亩;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设任务由150万亩调整为144.5万亩。2020年8月31日前报农业农村部备案。山东省已发布《关于下达新增2020年农田建设任务的通知》,覆盖范围为济南、东营、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等市。新形势下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思路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物质基础。粮食生产在"三农"建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怎样稳定和提高粮食产量,是党和国家历来重视的头等大事。在此背景下,2007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要求,此后国家先后启动实施了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土地综合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等重点农田基本建设项目;近10年来,通过各种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及实施,各个项目区内农业的灌排、田间道路等配套基础设施条件得以配套完善,农业和农村生产能力相应提高,为粮食产量连年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原有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些规划设计已不再满足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这急需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新的发展思路。1.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取得的成效1.1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1.1.1田间灌排系统趋于完善随着项目实施,项目区内沟渠连贯互通,田间固定输水管道长度可达6.37-7.33米/亩,灌溉保证率达到75%以上,配套泵站、变压器、机井等水利设施,有效解决灌溉水源问题;在水利用系数方面,衬砌渠道灌溉达到0.8、管道灌溉水利用率达0.85,比项目实施前提高10-20%,比土渠输水节约25%;项目区均全部达到节水灌溉标准。1.1.2农业生产道路得到升级和改造现有项目规划和设计都有整修和新建机耕路、生产路,对原有生产路进行升级改造,并提出相应的建设标准即为机耕路宽不低于4米、生产路不低于3米,以满足当前农业大型机械作业的需要;同时,在此基础上配套相应过路桥、涵,使田间道路互通,方便农机进出田间和农产品运输,满足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需求。1.1.3完善了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体系在建成的项目区内,路相通、渠相连、林成网,形成了良好的农业生产小气候,涵养了水源,减少水土流失,增强了农作物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灌溉水利用率得到提高、灌溉水渗漏减少,节省了水资源、减少了农药化肥对地下水的污染,有效改善生态环境。1.2农业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后,灌溉水利用率的提高,使灌溉用水量、耗油量、用电量降低20%;田间道路、配套设施的完善,促进大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机械作业效率提高,减少了耗能,节约了劳动力,每亩可省工1.5个。1.3粮食产量增加项目区内设施齐全,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耕地力得到提升,农业灌排条件成熟,人工、化肥、农药使用量相对减少,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生产成本减少,有利于农业机械化、良种推广、统防统治及农业高产栽培等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提高粮食产量。据不完全统计,项目实施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20%,亩均增产50-100吨。2.制约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的因素2.1农田配套设施标准相对较低在当前实施的项目中,部分实施方案设计不规范、标准不高、后期养护跟不上,加上个别人为或自然因素引起的损毁,部分农田配套设施使用寿命大大缩短,如某些田间砂石路或碎石路使用寿命只有3-5年不等。2.2项目建设资金渠道分散且建设标准不统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种类较多,有小农水示范县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等项目,这一类农田建设项目建设资金渠道分散、标准不一、各为其政,在项目实施上衔接难度大、形不成合力,造成许多项目建设标准偏低,工程整体功能被削弱、项目效益难以完整发挥。2.3项目缺乏有效的管护机制随着各级政府对农田建设项目的重视,多年前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重建设、轻管护"现象已经大有改观;很多项目实施后也会及时将工程产权移交到相关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但缺乏有效的管护机制。项目产权移交后,"怎样管护、谁来管护?"、管护经费来源以及因此产生的诸多社会矛盾等问题都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久而久之,项目设施损毁,甚至弃置不用,难以发挥项目应有效益。3.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发展方向和几点建议3.1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工程管护措施3.1.1落实项目管护责任项目乡镇政府成立相应的项目管护办公室,对项目设施和项目管护单位的工作进行巡查管理,要严厉查处各种损毁项目设施及阻碍项目工程建设的不良行为,对因项目管理、管护不力,发生人为事故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发生重大非自然事故的要追究其法律责任。3.1.2落实工程设施的维护管理经费通过制定资金使用办法确定工程设施监管单位和受益人的责任,用于项目维护保养,保证项目长期发挥效益。3.1.3增强农民管护意识项目工程建成后,要多形式引导农民正确使用项目设施,让农民群众从中切实感受到项目带来的效益;通过讲解项目管护制度和责任书,提高农民群众对工程的保护力度,增加工程使用年限;并可以雇佣农民参与项目工程的使用监督管理,全面营造农民"会使用、会爱护、会维修"工程设施的良好氛围。3.2加快推进同类项目整合抓住"涉水涉地项目资金整合试点"有利机遇,统筹协调同类农田项目实施工作,在发改部门的牵引下,将小农水示范县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等项目资金有效整合在一起,将各项设计细化、优化,增加项目设计深度,提高项目工程设计标准,增加项目整体效能和使用年限,实现建设高标准良田的目标和任务。3.3项目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结合将农田项目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将农田项目建设与高产创建示范建设平台和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平台等惠农项目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产品结构,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促进农业农村的新发展。3.3.1发展精致农业以"村或社区"为单位,借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增加项目设计深度,与乡镇规划相结合,搞好农田设施的改造、完善,让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打造品牌农业,从中取得收益和分红。3.3.2推动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大力发展、带动农业产业机构调整。通过项目的实施,全面提升农业基础生产设施,推动大型农业机械发展,结合统防统治,走粮食生产统一作业的服务模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入社,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再就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第一章 总论1.1项目总论1.2可研报告编制原则及依据1.3项目基本情况1.4 建设工期1.5建设条件1.6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1.7结论和建议第二章 项目背景、必要性2.1 项目政策背景2.2 项目行业背景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4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2.5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结论第三章 市场分析及预测3.1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3.2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现状分析3.3项目SW0T分析3.4市场分析结论第四章 项目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4.1 场址现状4.2 场址条件4.3 建设条件4.4项目选址4.5结论第五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5.1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5.2建设目标和任务第六章 建设方案6.1设计原则指导思想6.2基本原则6.3项目建设内容6.4核心工程设计方案第七章 劳动安全及卫生7.1安全管理7.2安全制度7.3其它安全措施第八章 项目组织管理8.1组织体系8.2管理模式8.3人员的来源和培训8.4 质量控制第九章 招标方案9.1编制依据9.2招标方案9.3招标应遵循的原则第十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0.1投资估算编制依据10.2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0.3预备费10.4总投资估算第十一章 财务分析11.1 评价概述11.2 编制原则11.3项目年营业收入估算11.4运营期年成本估算11.5税费11.6利润与利润分配11.7 盈亏平衡分析11.8财务评价结论第十二章 效益分析12.1经济效益12.2社会效益12.3生态效益第十三章 项目风险分析13.1主要风险因素13.2项目风险的分析评估13.3风险防范对策第十四章 结论与建议14.1结论14.2建议一、财务附表附表一: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估算表附表二:流动资金估算表附表三: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附表四: 固定资产折旧估算表附表五:总成本费用估算表附表六:利润及利润分配表附表七:财务现金流量表服务流程 :1.客户问询,双方初步沟通了解项目和服务概况;2.双方协商签订合同协议,约定主要撰写内容、保密注意事项、企业相关材料的提供方法、服务金额等;3.由项目方支付预付款(50%),本公司成立项目团队正式工作;4.项目团队交初稿,项目方可提出补充修改意见;5.项目方付清余款,项目团队向项目方交付报告电子版;另:提供甲级、乙级工程资信资质【主要用途】 发改委立项,申请土地,银行贷款,申请国家补助资金等【关 键 词】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交付方式】特快专递、E-mail【交付时间】5-7个工作日【报告格式】Word格式;PDF格式【报告价格】此报告为委托项目报告,具体价格根据具体的要求协商,欢迎来电咨询。关联报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申请报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议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商业计划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节能评估报告高标准农田建设行业市场研究报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PPP可行性研究报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PPP物有所值评价报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筹措和融资平衡方案

凡事亦然

国家农发办2019年农业产业化财政补助及贴息项目申报指南

国家农发办2019年农业产业化财政补助及贴息项目申报指南一、项目介绍: 根据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规定,国家农发办每年在全国开展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项目申报工作;设立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和财政补助等补助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二、申报主体: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涉农企业与单位等。三、申报范围: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基地和养殖基地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土地平整及土壤改良;田间道路建设、防护林营造;牧区草场改良;优良品种及先进技术推广;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设备购置和厂房建设;农产品储运保鲜、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四、申报部门:国家农发办,各地农业综合开发机构五、申报时间:财政补助项目一般于每年2月底前上报;贷款贴息项目于当年12月31日前上报,六、扶持资金额度:单个贴息额度不高于500万元;财政补助资金每个省针对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扶持资金各不相同;具体以各省为准;以山东省举例:单个贴息项目扶持资金额度不低于50万元,不高于300万元。 财政补助资金额度,涉农企业:100-300万元之间;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其他农业经营主体项:50-100万元之间;河北省:单个贴息项目扶持资金额度:20万-500万元之间。财政补助资金额度:涉农企业:140-560万元之间,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其他农业经营主体项:70-280万元之间;提示:从2017年开始,国家农发办将进一步加大财政贴息的扶持力度,逐步减少对涉农企业的直接财政补助;也就是说,贷款贴息将逐步成为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项目的主要扶持方式,财政补助将逐步减少,像2018年河南省,辽宁省的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项目,就只有贷款贴息的扶持方式;具体以各省为准;七、申报项目条件:(1)财政补助项目①符合当地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②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明显。③市场潜力较大,辐射带动能力强,预期效益好。④建设方案先进科学,产品技术和工艺路线合理。⑤项目建设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要求,有利于促 进农业可持续发展。⑥投资估算合理,自筹资金来源有保障,筹资方案可行。⑦土地流转用地或项目建设用地手续合法。(2)贷款贴息项目①优先支持符合当地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的产业。对于未列入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但市场发展前景好、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其他产业,也可列入扶持范围。②贷款由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用途符合国家金融政策和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范围。③贷款期限、贴息期限及额度等符合规定要求。④贷款项目对农业结构调整、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农民增收和就业带动作用明显。⑤申报材料齐全完整、真实可靠。八、申报单位条件:①龙头企业。 具有法人资格; 企业资产优良,持续经营一年以上,具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和经济实力,有较强的自筹资金能力;具有良好的诚信记录;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管理机制,财务管理规范,能保证项目按计划建成和财政资金规范、安全、有效使用。②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法人资格;持续经营一年以上,具有良好的诚信记录,具备相应的项目建设和经营管理能力;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有关规定,产权明晰,章程规范,运行机制合理;财务管理比较规范,示范带动作用强。③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有权部门认定或登记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④不予受理的项目。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和淘汰的、有不良诚信记录或被列入黑名单的、未按规定申报的、已申请当年度中央有关部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支持的、九、申报程序:①申报要按照自下而上,逐级申报原则。越级上报、逾期上报等视为无效。②具备条件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根据相关要求,直接向所在地农发机构提交申报材料,也可以通过金融机构向所在地农发机构推荐申报。十、申报材料:(1)财政补助项目①涉农企业申报的项目须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相关附件及上年度财务审计报告;②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的项目须提供项目申报书及相关附件及上年度财务报表;③对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的项目,可参考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申报书编制参考大纲。④同时须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申报书的电子文档(PDF格式)及附件资料的扫描件⑤申报单位基本资料:包括:营业执照、合作社章程、龙头企业或示范社认定文件等;(2)贷款贴息项目①项目单位法人营业执照副本或有权部门认定或登记材料;贷款意向报告等;②贷款贴息项目结算时应提供:贷款银行批复文件、银行贷款合同和贷款到位凭证;银行贷款卡复印件;贷款银行出具的利息结算清单、利息支付原始凭证、还款凭证等;上述材料须提供复印件或扫描件电子版。十一、申报注意事项:①同一项目单位在同一年度内(以资金安排年度为准)只能获得一种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扶持方式。②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提交项目申请材料为项目申报书;涉农企业提交项目申请材料则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达到初步设计深度,不再另行编制项目建议书和项目实施方案。③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审批权,逐步下放到地方省份,按照地方审批,国家备案实行;④从2017年开始,国家农发办将进一步加大财政贴息扶持力度,逐步减少对涉农企业的直接财政补助;

逍遥

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难点疑点

1.1 项目概况1.1.1 项目名称XX生态农业观光园项目1.1.2 项目建设性质新建项目1.1.3 项目单位XXXX有限公司1.1.4 项目建设地点XXXX村1.1.5 项目建设周期项目总建设周期为2016.8——2020.7,共4年。1.1.6 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约2.43亿元,其中由建设单位自筹1.43亿元,银行贷款1亿元。1.2 项目介绍园区规划项目有:农业观光、采摘、农耕体验等项目。该示范园以生态农业开发为基础,以创造优美的自然环境、生产优质的绿色农产品为宗旨,走农业观光、农村休闲度假之路。在项目选择和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农业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在休闲活动安排上,生态农业观光园追求与游客的互动性,游客参与性项目安排有采摘、酿酒(果酒/葡萄酒)、植物组织培养、老式农耕活动等,是久居城市的人回归自然,追究野趣,体味“住一天农家屋,干一天农家活,吃一天农家饭”乐趣的理想度假园区,也是学校进行“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科普教育理想之地。1.3 项目建设单位概况是对高科技与农业、现代企业与传统农户经营相结合之路的有益探索,公司将秉承“以科技发展农业,以农业带动经济”的发展战略,生态园的建设上以技术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发展高科技农业产品,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建立良好的景观生态系统,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力争把新县绿康源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建成“生态农业示范区”。1.4 项目提出的理由生态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随着收入、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现代社会,人们渴望能在优美的环境中放松、休闲。于是,回归田野、自然的观光农业就成为人们最好的选择,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新的热点。在生态观光农业园内游客不但可吃到各种山珍野味,品尝到珍奇水果、蔬菜,还能看到各种动物表演,同时还能烧烤、垂钓、采果、制作栩栩如生的标本,使农产品在各种休闲、参与的项目中就地消费。利润和效益是普通种养植业的5至10倍。据专家介绍,观光休闲农业,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就已形成产业规模,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观光休闲农业也应运而生。生态农业观光园不是人们通常所述的与生态农业、旅游农业、高效农业等同意义上的生态农业观光,它是在现代农业基础上,集合现代农业建设的实践经验,迎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情趣变化的需要而提出的。生态农业观光园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为基础,以高新示范园区为桥梁,以产业化经营为主线,融直接效益与观赏效益、长远效益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新体系。它具有五大基本特点:(1)市场化: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起点和终点都要定位于市场上。其市场范围更为广阔,融人了情趣与休闲的内涵。(2)专业化:专业化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没有专业化就没有现代化。因此,生态农业观光园的专业化是其必然。(3)一体化:生态农业观光园是较高层次的现代农业,一体化是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核心。更加广泛的和大量的第三产业组织会全面介入和渗透于生态农业观光园,开展全方位系列化和多样化的服务。(4)高新化:高密度的资金投入,高新技术的集中采用,是生产高品位高效益产品的必备条件。生态农业观光园对高新化的要求更高,因为它不仅要生产人们喜欢的直接产品,而且要生产人们喜欢的休闲与观赏产品生产的环境。(5)示范与观赏性:这是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别于传统现代农业的最基本和最主要之处。在生态农业观光园中,示范性和观赏性是其基本内涵。生态农业观光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趋势,有着丰厚的社会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在解决温饱之后,人们对吃穿以外的生活追求日益增多,日趋多样,这是观光农业发展的主要基础。与此同时,节假日的增多,双休日的实行,为人们外出休闲、观光旅游提供了大量的时间。从人们旅游情趣多向性来看,追求田园式的生活情趣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向。而现实中,这样的景点场所显得相对匮乏,这就为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市场;而新县丰富的山川和多样的农业资源,则为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1.5 建设规划项目总占地约500亩,计划新建冬暖式日光温室10栋(包括畜牧养殖大棚)占地约20亩,高标准观光展示温室5栋、高标准智能联动温室2000平方米;特色种植示范园10000平方米;精品花卉、苗木种植、展示区5000平方米;休闲绿地5000平方米;停车场、园区、文化宣传区5000平方米;综合办公培训区2000平方米;生态酒店3000平方米。表1-1 建设规划表:序号项目占地面积(亩)建筑面积(㎡)备注1冬暖式日光温室 建筑面积 8000㎡10栋(包括畜牧养殖大棚)2高标准观光展示温室 建筑面积3000㎡5栋3高标准智能联动温室 建筑面积2000㎡4特色种植示范园 建筑面积10000㎡5休闲绿地10亩6蓄水池25亩7停车场15亩8文化宣传区5亩9综合办公培训区5亩2000㎡10生态酒店20亩3000㎡11其他配套建设147亩2000㎡包括园区观景台、道路、休闲亭、变压站、水泵房、沼气池、垃圾回收站、岗楼、门卫等合计500亩27000㎡

芬兰版

绍兴市农业农村局关于越城区抹茶特色园项目(三期)验收结论及拟报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的公示

根据《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竣工验收办法的通知》(浙财农发[2017]9号)等有关精神,近期,绍兴市农业综合开发中心委托浙江中兴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对抹茶特色园项目(三期)开展独立竣工验收工作,现将验收和拟报财政补助资金等情况公示如下。一、项目验收情况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富盛镇,实施单位为绍兴御茶村茶业有限公司。本期项目计划总投资1171.00万元,其中财政补助资金556万元。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140.81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包装车间洁净化改造952.5平方米,完成计划的95.25%;抹茶车间洁净化改造492.5平方米,完成计划的98.50%;购置烘干机8套、蒸汽发生器6套、蒸机头改造6套、生叶流量计1套、检测仪1套、热风炉8套、切断机4套、增绿机3套、焙茶机1套、摊青机2套、石磨系列2套、过筛系统1套、包装机2套、罐装机2套、喷码机塑封机等外包设备1套、电动叉车1台、制茶机械工艺模型2组,全部为完成计划的100%。经验收组验收,在前期准备方面,项目单位严格按照申报指南要求,编制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对评审提出的意见进行了认真修改。后依据审定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实施方案,并对备案的实施方案进行审查,且按规定要求进行公示。在建设任务完成方面,项目单位基本按照批复计划完成任务。根据项目单位提供的维护记录及现场设备盘点情况,设备运行正常。项目于2020年8月完成项目建设任务,至10月才申请验收,延期2个月,且包装车间改造工程未铺设PVC卷材234.8平方米,与工程内容略有偏差。抹茶、包装车间的冷库隔墙未按图纸要求施工。扣2.6分。在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方面,参考调整后计划投资额,实际支出内容与计划任务基本相符。但项目单位自筹资金因疫情影响,尚未全部支付,且也未按照合同约定,按进度支付相应款项。发票方面,激光喷码机发票未备注项目名称。扣3.3分。在项目效益预期方面,项目按预期正式投入生产并运营良好,但项目实施后当年实现的销售收入、利税情况较上年都有所下降,未达到预期目标。根据验收指标,项目单位新增就业岗位16个,未达实施计划预期。酌情扣5.1分。验收组认为2018年绍兴市越城区抹茶特色园建设项目(第三期)的前期准备、建设任务完成、资金管理使用以及项目效益基本符合浙财农发〔2017〕9号等文件的要求。根据验收评分表标准评分,验收综合得分89分,验收合格。二、财政补助资金报账意见拟按抹茶特色园项目(三期)总投资完成比例同比例扣减该项目财政补助资金,合计补助财政资金541.65万元。现向社会公示以上内容,公示期7天,如有意见建议,请与我中心联系,联系人:沈国军,联系电话:88610656。绍兴市农业综合开发中心2021年1月15日【来源:绍兴市农业农村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非乎

2018年农业标杆分析报告

2018年农业专题标杆分析报告由中哲咨询研究员周彬提供。周彬从事研究经验:农业模式研究农业地区和企业标杆研究四川省乡村振兴研究及案例分析中国特色小镇发展演技项目经验:大冲山大嘉汇国家养生城可行性研究报告四川健康管理学院项目建议书(进行中)本篇报告包括五个部分的分析研究,分别是标杆分析背景及意义、标杆分析的概念、农业地区标杆分析、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分析、中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分析内容。一、标杆分析背景及意义1、背景 我国农业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在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更新农业生产得到有效的提高。但这种提高往往都是在传统同业范围内的提升和改革,其提升程度有一定的局限性。进入新时期以后,产业分化,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为农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改变。新的科学技术和农业的结合促进农业产能的提高,全新的农业模式以及农业的新作用得到发展和体现,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展现出新的形态。农业行业不断发展,在其各个细分行业中企业数量迅速增长。然而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各类问题,诸如:产品研发、组织管理、产品营销、仓储物流、财务计划、战略方向制定等。因此对农业行业及地区树立标杆,并进行标杆分析得出可借鉴之处,对推动我国农业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2、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一方面在不断同其他行业进行有机结合,一方面又在行业内出现新的发展。分析农业及其产业发展状态,以我国农业行业中龙头企业和世界农业发达地区作为切入点,对行业企业、农业地区进行标杆分析,得出标杆优势、提炼出标杆可借鉴之处,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二、标杆分析的概念标杆分析法概念“标杆”意指榜样,是某一种路标。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把标杆管理定义为:以在某一项指标或某一方面实践上竞争力最强的企业(产业或国家)或行业中的领先企业或组织内某部门作为标杆,将本企业(产业或国家) 的产品、服务管理措施或相关实践的实际状况与这些标杆进行定量化评价和比较,分析这些标杆企业(产业或国家)的竞争力之所以最强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制定、实施改进的策略和方法 ,并持续不断反复进行的一种管理方法。内容一般来说,对竞争对手所做的主要是操作层的 标杆分析,而对一流企业所做的更多的是管理层的标杆分析。主要内容包括:设计: 研究开发、采购、制造、仓储、运输物流、销售、营销、人力资源机劳资关系、财务、管理(规划、组织)三、农业地区标杆分析1、以美国为代表的商品谷物农业地区 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种植的作物主要是小麦和玉米。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基本特征①商品化程度高面向市场是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征和种植目的。传统农业主要目的是自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区域分工不断明确,逐步开始形成地区性特色产业,每个区域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形成有效率、成规模的、有特点的产业状态。作为生产商品型农产品而成型的农业地区也在逐步扩大自身优势,将商品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并面向市场为其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地区居民收入创造更大的效益。②规模化大生产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平原广袤的地区发展大规模化专项农业产品的生产成为可能。规模化大生产容易带来规模效应,规模效应又称规模经济,即因规模增大带来的经济效益提高。生产要达到或超过盈亏平衡点时带来可观的规模效益。经济学中的规模效应是根据边际成本递减推导出来的,在生产规模扩大后,变动成本同比例增加而固定成本不增加,所以单位产品成本就会下降,利润率就会上升。农业商品大生产形成规模后,地区投入和产出的比值将会得到有效改观,从而形成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③机械化程度高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一个重要点在于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上依赖于传统农业内部的农业技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农业生产工具得到全面而有效的改变,实现农业与工业科技的结合,特别是生产技术上的改进、新型农业机械使用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形成地区规模化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节约农业生产力上人力的投入,同时生效效率得到有效提高,降低了生产成本。这一点上不仅对农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节约出的宝贵的人力资源又可以投入到工业和服务业的生产和发展中去,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④产供销加工一体化农业产品的初步生产获得了原材料,将产品进行加工之后可获得相当的附加值,提高其产品价格。延长产业链,实现农业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丰富商品种类,为赢得市场提供了强大的竞争力,创造出足够多的产业产值,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解决地区就业问题起到重要作用。区位条件1.自然条件优越2.交通便利3.地广人稀4.工业发达与农科技术先进5.市场广阔1.自然条件美国美国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地区,主要气候类型为温带草原气候,温带草原气候也是一种大陆性气候,是森林到沙漠的过度地带,气候呈干旱半干旱状况,土壤水分仅能供草本植物及耐旱作物生长。温带草原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多数地方是200~300毫米左右,主要集中在夏季,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75%。气温冬冷夏热。温带草原多豆科植物,是很好的放牧区温带草原气候具有半干旱至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特征的气候。为荒漠气候与森林气候之间的过渡类型。同时草原土壤形成过程的主要特点是有明显的生物积累过程和钙积化过程,形成了富含有机质的黑钙土和栗钙土。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夏季温润,有美国最大河流密西西比河流过,其有利的自然条件表现为: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水源充足,降水丰富,夏季潮湿等。得天独厚的自然为商品谷物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2.交通便利美国中西部主要地形为平原地形,为其公路铁路的建设提供了便利的自然条件。美国铁路纵横发达。中部以圣保罗、堪萨斯、达拉斯等城市为中心,成辐射式发展,连接各个地区。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农产品的运输创造可能的同时更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不仅可以实现在国内各地区销售,更利用太平洋和大西洋两岸众多的港口销售到世界各地。3.地广人稀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达到80%以上。美国地域面积9,629,091平方公里,人口总数约3.231亿,可耕地面积1,744,480平方公里。由于农业所占GDP在2%以下,农业从业人口极少,且人口大部分分布于东西两岸沿海城市和其他工业城市,农业从业者平均耕地面积达到80公顷。故农业发展多以家庭式大农场存在,为商品化大规模生产创造了可能性。4.工业发达与农科技术先进美国发达的工业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以及电力、化肥、农药等。美国的商品谷物生产的各个环节,都由机械作业。农业机械化向大型、宽幅、高速、联合作业方面发展。有的农场播种、施肥、喷洒农药等,还使用飞机作业。中部平原上的商品谷物农业是离不开美国先进的农业科技,美国政府为促进农业的发展,在全国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系统:农业部设有农业科技研究中心,各洲有农学院和农业试验站,各县有农业推广站并拥有一批农业推广员。这个系统免费向所有的农场主提供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发达的工业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条件,对其产值提高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5.市场广阔在国内出商品农业外还存在大面积范围的畜牧业,而畜牧业农场对于商品谷物的需求庞大,为其创造了一定的国内市场。同时还存在广袤的国际市场:2009年,美国农产品出口的国别 (地区) 分布有了较显著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变化是,2009年中国在美国农产品出口额中所占的比重从2000年的3.35%上升为13.33%,仅次于加拿大,成为美国农产品出口的第二大目的地,其中加拿大(15.92%)、中国(13.33%)、墨西哥 (13.13%)、日本(11.27%) 和欧盟(7.57%) 在美国农产品出口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美国农产品出口地区分布的变动表明,中国市场在其农产品出口中的地位有所上升,正逐步成为美国农产品出口最为重要的市场,2011年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市场。广阔的市场需求为其商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持续发展空间。2、以日本为代表的精致农业地区 日本由于独特的区位条件(多山地多自然灾害),自身农业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为提升农业产量尽力减少进口,日本在农业生产上不断做出新的尝试和努力。特征:①科技含量高精耕农业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最大的特点就是科技的投入,科学技术同农业生产结合越加紧密。日本是工业水平在亚洲处于领先位置,由于自身自然条件的限制耕地面积有限且多为山地,日本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就需要不断提高单位面积的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业产品产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农业化肥的使用,从6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和国企就致力于农业化肥的研究,并在70年代末由日本电力中央研究所发明了利用煤灰制造世界首创的枸溶性硅酸钾肥料。可以说在钾肥方面,日本有着绝对的领先优势,研发时间约为上世纪80年代,当全世界人民用着硫酸钾和氯化钾酸化土壤的时候,日本先进化肥就投入使用。而硫酸钾氯化钾施入土壤,钾离子被吸收后,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留在土壤中必然酸化土壤,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所以单在农业化肥方向,日本就有着巨大的科技优势。②提升种植业产量尽量自给种植业近20年来,日本除稻米自给有余外(1993年例外),其他作物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逐年减少,自给率下降,进口增加。现在,日本的食物热量自给率只有46%,食用农产品综合自给率65%,主食谷物自给率66%,饲料自给率26%。稻谷和豆类:2002年,日本大米总产大致在1126万吨左右。大豆总产28万吨,自给率仅4%,几乎全靠进口(从中国的进口占第3位)。红小豆自给率较高,不足部分主要从中国进口(年进口约2.5万吨)。饲用玉米180万吨,近年进口一直在1600万吨左右(从中国的进口占第2位)。蔬菜。近30年来蔬菜的年人均消费量一直保持在110公斤左右。蔬菜种类繁多,主要的有29种,叶、茎菜类蔬菜增加,果菜和根菜类减少。2002年,胡萝卜产量为69万吨,卷心菜247.2万吨,绿豌豆3.2万吨,新鲜叶、茎类蔬菜280万吨。水果:日本的主要水果是柑桔、苹果和梨,年人均消费量38.8公斤。因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量减少,自给率也下降到59%,进口的种类和数量都在增加。1993年日本产各种水果485万吨,其中蜜桔产量168万吨,单产24290公斤/公顷;苹果产量104万吨,单产21250公斤/公顷,2002年日本蜜桔产量10.2万吨,单产181818公斤/公顷;苹果产量91.2万吨,单产215071公斤/公顷。花卉: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日本对花卉的需求量增加。生产花卉的农户由1960年的5.7万户增加到1993年的近15万户。同期,花卉占总收入80%以上的农户由6.6%增加到24.4%。当前世界花卉年销售额达2000亿美元,日本花卉销售额占世界第一,年约达180亿美元。③扩大畜牧业规模降低成本畜牧业。2002年,日本存栏肉牛465.4万头,鸡2.94亿羽,生猪961.2万头。现在,每户的饲养肉牛头数在北海道己接近70头,都府县30头,是10年前的2倍。日本每户饲养成牛头数平均为25.1头,已经超过欧盟的平均水平(20.6头),而北海道每户达到38.8头,接近荷兰40头的水平。日本将继续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同时引进高效省力的设备,加强经营基础建设。日本的畜产主要集中在北海道等牧草地较多的地方。目前日本的农户均实行集约化饲养,或由几家共同饲养,或1家饲养数百头家畜,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降低费用。日本农家还对家畜实行机械化喂养,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管理。④渔业扩大鱼类捕捞适度增加进口日本是世界第四大渔业国。在日本近海有世界三大渔场之一太平洋北部渔场,鱼类资源丰富。日本是世界上食鱼最多的国家,水产品在日本人的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1997年度每人每天鱼的纯消费量(不包括头、骨和内脏)为99克。60年代日本的捕鱼量大幅增加,远洋渔业6年内增加到了2倍,近海渔业也有所增加,但是随着世界各国先后划定了200海里渔业水域,加之1973年爆发石油危机,燃料费上升,远洋渔业受到打击。从70-80年代,近海渔业增长,成了日本渔业的中心。日本的捕鱼量在1984年达到最高,为1,282万吨,此后日本为保护鱼类资源,捕鱼量持续下降,1997年为741万吨。近年日本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但捕鱼量增长仍很困难。2000年渔业产量仅为575.2万吨。从1960年到1990年的30年间,日本的水产品进口增长到了36倍。1997年日本进口鱼贝类600万吨,出口42万吨。1998年日本进口水产品总额16,425亿日元,其中生虾占22.2%,金枪鱼占11.2%,鲑鱼和鳟鱼占7.5%,鳗鱼占6.8%,蟹占5.8%,章鱼占3.2%,墨鱼占2.8%,虾类加工品占2.4%,鳕鱼籽占2.1%,冷冻鳕鱼肉占1.8%,青花鱼占1.5%,其他占32.7%。日本进口的鱼贝类大部分为鲜活产品。近年来,日本进口的鱼贝类数量和金额都达到了历史最高点,主要的进口国和地区依次为美国、中国台湾省、中国、韩国和泰国。进口的主要鱼种有金枪鱼、鲣鱼(中国台湾省为主)、鲑鱼和鳟鱼(来自北美、智利、挪威、俄罗斯等国)。养殖虾的进口数量大幅度增加,主要来自中国、印度、越南等亚洲国家。⑤林业保护资源控制原木出口林业在日本的国土保护和涵养水资源方面的效益极为显著。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居世界前列,但每年进口木材占总需求量的75%左右。日本人工林约占森林总面积的45%,国有林占30%。日本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近70%,加上南北温差大,树种丰富,其中,针叶林占2/3,阔叶林占1/3。日本的房屋和家具大量使用木材,“木”文化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林业经营收入低,加之林业就业人口老龄化,日本的林业生产进展缓慢。日本木材消费巨大。1972年,日本从国外进口木材超过了国内生产。1998年日本木材生产1,932万立方米,木材消费量3,940万立方米。日本木材主要依赖进口,1998年日本木材进口比率占消费量的50%以上,但是由于木材出口国为保护资源,控制原木出口,日本进口胶合板等木材制品大幅增加。日本主要木材进口地为美国、俄罗斯、加拿大、马来西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瑞典、智利、芬兰、印尼、中国。⑥发挥地区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日本的“食品关联产业”由食品产业(包括食品工业、流通、餐饮业)与农水产业(包括食用林产品)组成。日本食品产业占食品关连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80%以上。目前,日本食品工业的上市额占总制造业的10%,从业人员占11%,因此,在制造业中称其为“一成(10%)产业”(欧美发达国家食品工业比重也是10%左右)。日本在农村农产品加工业方面,特别强调与地域农业和农村发展相结合。它不仅在发展地区经济和提供就业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为农村提供了稳定的产品销路。生产者从事农产品加工,发挥当地的比较优势,生产具有家乡风味的特产,在全国形成了“一村一品运动”(现在有的已扩大到“一县一品”)。闻名全国的有大分县种类繁多的酱菜、黄酱等特产,北海道的“十胜葡萄酒”,秋田县的“田园火腿”,山形县的“月山葡萄酒”,长野县的“信州黄酱”等等,不胜枚举。上述典型都在山区和半山区农村,年销售额少则2亿日元左右,多则6.5亿日元以上。在日本,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的农协逐渐增多,占总体的35%左右,年销售额超过1亿日元以上的农协占15%左右,有的产品已销往全国。随着日元升值,日本食品工业在国外的投资迅速增加,在北美和亚洲的企业超过总数的一半以上,1991年的销售额占总数的85%。在北美的企业主要在当地销售,在亚洲的企业主要是出口,其中的一半返销日本。区位条件①多山地丘陵少平原日本国是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外的太平洋岛国。西、北隔东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东濒太平洋。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面积狭小,地域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日本多山地少平原,日本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然而此最大平原面积不足华北平原10%。故而农业发展需要精致化提高科技投入,从而提升单位面积产量。②多优良港湾交通便利日本四面环海日本海岸线全长33889公里。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因此其海岸线十分复杂,东部太平洋一侧多入海口,并且海岸线十分曲折,形成诸水面平静且水深足够的海口。海岸线够曲折(特别是有泻湖存在),往往会有海岬一类的地质构造,这样曲折的海岸线就会吸收波浪的能量,而且如果有泻湖的话往往会存在沙坝,会进一步阻挡波浪的传入。否则港口的锚地受到波浪的冲击,那么船就会互相撞击造成事故,并且也会造成装卸不便。.海岸必须是岩岸,例如我国的连云港到上海500多公里因为是泥沙海质故而没有一个大的海港。同时东侧多经济腹地,强大后续经济支持,促进着港口的不断发展壮大。③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日本以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全国横跨纬度达25°,南北气温差异十分显著。绝大部分地区属于四季分明的温带气候,位于南部的冲绳则属于亚热带,而北部的北海道却属于亚寒带。日本是世界上降水量较多的地区。主要原因包括了日本海侧地区冬季的降雪;6月、7月(冲绳、奄美为5月、6月)间连绵不断的梅雨,丰富的降水使得农作物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④工业发达农科技术先进日本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注定其需要提高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发展精致农业成为其趋势,精致农业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最大的特点就是科技的投入,科学技术同农业生产结合越加紧密,利用农业科技的投入不断提高农产品产值。日本在农业化肥方面的遥遥领先,污染小、肥力高、对土壤的伤害低;工业的发达带来农业机械和科技上的优势,使得即使在山地地区耕种也较为方便,同时注重对农作物产品的培育对新型农种的培育不断提高抗冻抗旱抗病虫害的能力。同时日本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早在1994年底就已开发农业网络400多个,计算机在农业生产部门的普及率已达到93%。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了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全国联机网络,即电信电话公司的时实管理系统(DRESS),其大型电子计算机可收集、处理、贮存和传递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技术信息。每个县都设有DRESS分中心,可迅速得到有关信息,并随时交换信息。2004年,农业物联网被列入日本政府计划。当时日本总务省提供U-Japan计划,其核心是力求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相连,在未来形成一个人或物均可互联、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其中就包括了农业物联网技术。截至2014年,全日本已有一半以上农户选择使用农业物联网技术,这不仅大幅提高了农产品生产效率与流通效率,也有助于解决农业劳动人口高龄化和劳动力不足等问题。日本政府提出,到2020年,受益于生产效率和流通效率的提高,其农作物出口额有望增长至1万亿日元,同时农业物联网将达到580亿至600亿日元规模,农业云端计算技术的运用占农业市场的75%。此外日本政府还计划在10年内以农业物联网为信息主体源,普及农用机器人,预计2020年农用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达到50亿日元。⑤市场广阔日本有10个农业区:北海道、东北、北陆、关东、东山、东海、近畿、中国、四国、九州,一县一品、一村一品开展了几十年,所以虽然耕地面积小,但商品率奇高,达到95%以上,部分到100%;加上日本农产品善于把品质+品牌+营销的效应叠加,在海外市场成为高端农产品代名词。2016年,因亚洲中高收入人群的需求旺盛,对对优质水果和牛肉需求上涨的支撑,日本农林水产品出口在2016年连续第四年上涨,达到7500亿日元(66.8亿美元)。葡萄出口涨幅达50%,达23亿日元,草莓出口达到约11亿日元,涨幅达35%。收益日本料理的普及,绿茶出口增长14%至116亿日元。富裕消费者青睐的高档牛肉的需求强劲,牛肉出货量增长23%至135亿日元,其中对香港出口增长33%。大米,2016年1—11月份大米出口额达23亿日元,已经超过了2015年的历史纪录。日本清酒2016年出口额也上涨了10%,达到155亿日元(1.37亿美元),连续第七年创下历史新高。⑥一村(或县)一品的品牌优势“一村一品”运动是日本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先生于1979年倡导发起的。当时的日本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大分县地处日本东南,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村一度陷入人才外流、农业萎缩的凋敝状态。面对困境,新任知事平松先生发起了“一村一品”运动,目的是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日本大分县在倡导和推广“一村一品”运动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1994年农民收入已达2.7万美元),农村面貌不断得到改善,成为农村开发的成功典范,不仅在日本国内,而且在世界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许多国家领导人和政府代表团前往大分县考察学习。“一村一品”运动在一些亚非拉国家推广,已成为许多国家尤其是欠发达国家农村振兴的重要途径。3、以欧洲为代表的乳畜业地区 乳畜业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其生产对象是奶牛,产品主要是牛奶及其制品,如奶粉、黄油和奶酪。乳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主要是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市场和饲料供应是影响乳畜业生产的两个重要因素。就市场因素看,城市需要大量的新鲜牛奶以及牛奶制品。受牛奶运输的影响,以生产牛奶为主的乳畜业农场多分布在大城市的附近,以生产加工的乳制品的乳畜业农场可以分布在离城市较远的地方。就饲料因素看,乳牛既需要多汁的青饲料,也需要含蛋白质较高的精饲料,因此,乳畜业农场既种植优质牧草,也种植饲料作物。区位优势:1.气候温润适宜温带海洋性气候是全年温和潮湿的气候。它的特征十分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四季降水比较均匀。气旋频繁过境,年降雨量500-700mm,在地形有利地区(如北美洲西北部)多达2500mm以上。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暖月又低于22℃,年较差远小于同纬度的内陆与东岸地区。欧洲大陆西部及不列颠群岛最为典型。在欧洲西部水源充足,河流众多,土壤肥沃,植被覆盖率高,气温年较差小,光照弱,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多汁牧草相较于一般牧草而言营养更为丰富、产量更高,可提供其生理所需的各种维生素,从而较大提高牧畜的生长速度,提高牛的奶产量,同时对于肉牛的肉质也有好处。多汁牧草生长茂盛地区在乳畜业的发展上具有天然优势。2地势平坦,平原广阔欧洲西部地势低平,平原比例大。重要平原有波德平原,西欧平原等,北部和南部山地分布广。其中西欧平原位于欧洲最西部,东起莱茵河口,西至比斯开湾,其范围在荷兰、比利时、法国西部和英国东南部的狭长地带。西欧平原包括荷比平原(荷比低地)、巴黎盆地、伦敦平原,北法平原等地理区,平均海拔不超过200米,其中巴黎盆地是西欧平原面积最大的一块地区。平原地区容易形成规模性牧场,扩大牧畜数量,提高牧畜产品的产量形成规模效应的同时也促进其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在平原条件下,气候适宜时,牧畜有较好的放养状态,适宜其生长发育。3.市场广阔截止2016年10月,在过去的十个月中全球乳制品贸易增长7%,主要需求来自于东南亚和中国。其中欧盟继续对非传统市场增加出口,欧洲的卖家已经在亚洲UHT牛奶市场上站稳脚跟,并且全脂奶粉产品上的竞争力也在加强。其出口总量增加3%,增加4192409吨。此外在欧洲也有广大的本地市场,欧洲传统饮食文化中,对牛肉和乳制品的需求巨大,欧洲地区人口稠密平均能达到300-400人/平方公里,大型养殖场周边都有城市存在,对乳产品的消费需求高,故而在欧洲本地就有强大的市场需求。4.交通便利欧洲是世界上最先使用铁路和火车的地区,从工业革命发展至今,欧洲的交通已经四通八达南北纵横。铁路总长度370193公里,居世界第一位。公路亦是十分发达,单以高速公路而言西欧国家如德国就达到11400公里居世界第四位,法国10300公里居第五位,此后英国、荷兰也紧随其后。同时西欧海岸线绵长,分布着诸多重要港口,如鹿特丹等。强大的交通运输能力,使得鲜乳制品能够快速到达某一地区。四、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分析1、发展历程2、组织结构3、业务组成4、资本运作5、综合分析企业背景中粮成立于1949年,是随着共和国成长起来的企业。经历过我国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并且长期对外合作交流保证了宝贵的经营经验、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合理的规章制度,这都是一个企业不可缺少的。资本雄厚中粮属国资委管理,国有独资,其收入属于国库收入的一部分,所以追求增加国家财富而言国家投资力度大,促进其成长速度加快。并于中国政治经济环境相契合的发展,实力雄厚,有后续保障。业务专业性通过不断的业务重组、业务扩展、细分等方式,中粮以专业公司经营专业业务的方式,不断扩大业务市场。争强自身的专业性,以专业性提升其市场竞争力,赢得市场,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直线职能制把直线制组织结构和职能制组织结构的优点结合起来,既能保持统一指挥又能发挥参谋人员的作用;分工精细责任清楚,各部门仅对自己应做的工作负责,效率较高;组织稳定性较高在外部环境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易于发挥组织的集团效率。投资分析近几年来中粮不断推进资本一体化,增强自身资本竞争力。同时中粮自2000年开始不断并购并入多家企业,将其变为自身的一个业务分支。同时中粮积极发展走出去战略,不断吸收外部优秀产业要素,内外结合。并且不断强化其核心主业,比重攀升,其竞争力已经大大加强,形成特有的发展态势。五、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分析1、简介 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总公司(简称“中农发集团”),系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的中央农业企业,2004年10月,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总公司经国务院同意、国资委批准,由中国水产(集团)总公司在与中国牧工商(集团)总公司重组基础上更名成立,并先后兼并和托管了中国乡镇企业总公司、中国饲料总公司和中国农垦(集团)总公司等农口企业,发起组建了以农业保险为特色业务的综合财产保险金融机构,是国内规模最大且具有较强综合功能的国有中央农业企业集团。集团资产总额150多亿元,员工8万多人,其中海外员工1万多人。集团拥有全资及控股子公司19家,境内外上市公司4家,业务遍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世界4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了分支机构或基地,与80多个国家(地区)保持经贸往来。中农发集团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综合性、国际化的国有中央农业企业,对外致力于国际合作,开发利用农业、渔业资源;对内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集团经过多年发展,逐步形成了以远洋捕捞及农业资源开发、生物疫苗和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研发生产销售、农牧渔业相关配套服务为核心的三大主业。2、发展历程 1984年3月,由农业部所属中国海洋渔业总公司、中国水产养殖公司、中国水产供销总公司合并成立中国水产联合总公司。1993年4月,经国家原经贸委批准,成立中水集团,同年7月,中水集团在人民大会堂宣布成立。1998年2月,集团发起、募集、设立中水集团远洋股份有限公司上市。2004年10月,中国水产(集团)总公司与中国牧工商(集团)总公司在重组基础上成立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2009年12月国务院批准中垦公司并入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总公司。2011年5月6日,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总公司正式更名为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3、产品结构和产品 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产业结构由:远洋渔业、畜牧制药、现代农业、农业资源开发、农业服务、农业机械装备与工程六部分组成呈综合性发展,其中以远洋捕捞及农业资源开发、生物疫苗和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研发生产销售、农牧渔业相关配套服务为三大核心主业。其产品涵盖深海产品、农副产品、畜牧制药、种业产品、农药化肥、机械设备专项进出口七个主要方向,产品内容多样涵盖广泛,面对国内和国际市场呈现综合性、全面性、系统系特点。4、组织结构 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归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管辖,是一家中央性质的集团型企业。其下属子公司包括:中国水产有限公司、中国农垦总公司、中水集团远洋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内的十九家公司。在公司总部采取职能型组织结构,包括:投资部、审计部、监察部、人力资源部等十五个职能组织部门。5、综合分析 ①资金和人才优势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经过34年的发展,实现了从成立到逐步壮大的结果。国有资产的注入始终为其发展提供了资金保证,同时在人才方面国家大力投入为其发展提供各方面所需的专业性人才。作为中央企业,国家重视其发展和经营,将其塑造为龙头企业并以此推动行业的发展。②专业性和综合性其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企业子公司数量不断增加,对其业务进行细分,形成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以专业化设立子公司机构同时又不断完善农业产品产业链。形成以农业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及配套服务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产业结构的完整实现了公司集团内部业务的互补,同时专业性和综合性不断加强,对其赢得市场奠定了重要基础。③政策层面支持国家在政策上不断给予支持,促进其发展。我国做为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相当比例,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三大产业结构正在逐步变化中。国家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的过程中,也重视第一产业的平稳下调,这就需要突出的行业企业起到标杆作用。树立龙头企业,以点带面的方式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的改革。连续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农业与科技结合与时代发展同步,以2018年2月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为例,其明确提出质量兴农战略,这在客观层面上就要求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上的改革促进其生的体系化,中农集团以其完整的生产和评价体系在政策层面上又取得相对优势。国家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推动国内与国际的接轨,大力实行走出去战略。中农集团在实行“对内服务三农”的同时,大力发展对外进出口贸易。在七大产品服务中,专项进出口贸易是其重要的产品组成,囊括地区广泛产品种类多样。同时业务遍及世界,在世界4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了分支机构或基地,与80多个国家(地区)保持经贸往来。对国家“走出去”战略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本报告分为word版本和ppt版本,小编会结合文字和ppt版本一起发布。如果大家有任何兴趣的话题可以给小编留言相互交流沟通哦。小编会及时回复你的哦。此报告供客户内部使用,未经中哲咨询书面许可,其他机构不得擅自传阅,引用或复制。农业模式 农业专题标杆分析

龙骑侠

河北省迁西县花乡果巷田园综合体项目案例

项目背景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目的是通过旅游助力农业发展、促进三产融合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这不仅是中央在新形势下对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政策创新,也是赋予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任务。花香果巷田园综合体于2017年7月8日通过评审,作为河北省唯一入选的国家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成为第一批10个国家田园综合体试点之一。项目概况迁西县“花乡果巷”田园综合体项目所在地东莲花院乡地处迁西、迁安、滦县、丰润四县交界处,位于环首都2小时经济圈内,处在北方着名旅游城市北京、承德、秦皇岛形成的等三角形中心位置,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规划总面积7.35万亩,涵盖东莲花院乡12个行政村。项目总投资17.2亿元,总计可获财政资金支持2.1亿元,同时可撬动社会资本近10亿元。总体定位项目以“山水田园,花乡果巷,诗画乡居”为规划定位,建设特色鲜明、宜居宜业、惠及各方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发展目标建设以特色水杂果产业为基础、以油用牡丹、猕猴桃、小杂粮产业为特色、以生态为依托、以旅游为引擎、以文化为支撑、以富民为根本、以创新为理念、以市场为导向的特色鲜明、宜居宜业、惠及各方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努力实现“三生同步”“三产融合”“三位一体”“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蓬勃发展,确保六大支撑体系:生产体系基础坚实、产业体系特色突出、经营体系创新发展、生态体系绿色共享、运行体系合理优化、服务体系功能完善。功能分区整个项目区域划分为一镇四区的功能结构,以“花乡果巷”特色小镇为基础和核心,带动和辐射四大区域和十大园区。一镇即花乡果巷特色小镇。四区即百果山林休闲体验区、浅山伴水健康养生区、记忆乡居村社服务区,生态环境涵养区。十园即十大项目产业园,主要包括梨花坡富贵牡丹产业园、五海猕猴桃庄园、黄岩百果庄园、松山峪森林公园、莲花院颐养园、神农杂粮基地、CSA乡村公社、游客集散中心、玉泉农庄、乡村社区旅游廊道。项目建设过程中将坚持以农为本、突出田园特色、发展现代农业,充分考虑农民利益,让农民参与其中,充分发挥聚合效应,从生产、产业、经营、生态、服务、运营六大体系入手,整合政策、整合资金,高标准完成试点项目建设。产业体系项目做大做强以水果为主的优势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以油田牡丹、猕猴桃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新兴产业,逐步构建三大产业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核心产业体系包括了安梨种植产业、葡萄种植产业、李子种植产业、猕猴桃种植产业、油用牡丹种植产业和杂果种植产业。配套产业体系有智能体验区、冷链物流区、生产加工区、电子商务中心和科技研发中心。延伸产业体系即“一镇四区十园”。服务说明中商产业研究院是一家“产业大数据+研究+规划+招商+基金”的一体化产业咨询服务机构,致力于为企业、地方政府、城市新区、园区管委会、开发商提供产业规划、产业空间、产业平台、产城运营、产业金融、产业申报及产业升级转型领域的咨询与解决方案。核心业务包括: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规划、产业项目包装策划、产业园区升级转型规划、产业地产拿地策划、特色小镇申报及规划、田园综合体申报及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以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撰写编制、行业研究报告及定制化调研报告、产业白皮书等。

偏令无出

2018年农业专题研究之“九种农业模式”(上)

2018年农业专题研究报告由中哲咨询研究员周彬提供。周彬从事研究经验:农业模式研究农业地区和企业标杆研究四川省乡村振兴研究及案例分析中国特色小镇发展演技项目经验:大冲山大嘉汇国家养生城可行性研究报告四川健康管理学院项目建议书(进行中)由于原研究报告文章篇幅较多,所以初期先介绍四种农业模式,后续再发布最后五种农业模式。本报告分为word版本和ppt版本,小编会结合文字和ppt版本一起发布,各位对下期内容或者是ppt版本感兴趣的朋友们都可以直接在文章最下方留言部分直接给小编留言进行索要。本期农业模式内容包括:1、生物农业2、精准农业3、旱作农业4、高效农业word版本一、传统农业的新发展1、发展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三大产业的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由于投入和产出的比重远低于工业和服务业,其在国民经济结构中比重逐步下调。作为发达国家而言农业比重已经相当低,以美国为例农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在2%以下。但对于我国而言,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农业为工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和提供动力,目前我国农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仍在10%左右,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带来传统行业的新形态,行业分支不断细致,而有着相同发展倾向和发展行为的行业往往可以进行新的结合,这种结合是有机的是有严密逻辑的,继而形成新的模式。农业作为一种分支广泛的产业,与其他行业的结合是必然的而且是不断发展的。二、农业模式研究1、生物农业释义:生物农业指按照生物学规律,采取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等, 高产、高效地生产优质农产品以及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等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和 产业模式。类别:类别一:生物种业类别二:生物型生产资料类别三:生物型食品加工业类别四:生物能源特点:特点一:集生产功能、生态功能、 生活功能于一体生物农业可以提供更为安全、优质、丰富的农产品;提供生态产品 (如清洁的空气、 优美的环境等)供人们消费,植被还具有保持水土和调节生态环境的功能;旅游观光为主的生活功能。特点二:有效整合各类科技资源生物农业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涉及农业、医药、能源、环境、食品等多门学科领域,生物技术对农业生产各个方面的渗透和扩散,带动了多种学科融合以及不同产业资源的整合。特点三:一种全新的产业发展模式生物农业强调通过促进自然过程和生物循环保持土地生产力,用生物学方法防治病虫害,实现农业环境的生态平衡。该产业模式主要包括生物种业、生物肥料业、生物饲料业、生物农药、兽用生物制品业等一系列生产和研究活动。发展路径:1.延伸农业产业链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研究水平方面,中国且拥有一支相当规模的生物技术人才队伍,生物农业部分领域的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 这为进一步加快生物农业产业发展奠定了较好的技术、人才和产业基础,完善提升农产品生物育种、生物农业生产、加工、贸易产业链,建立优势产业联盟,整合产业资源,抢占产业上游的龙头,谋求对生物农业产业链的掌控主动性。2. 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 当前,中国已形成了户用沼气,小型沼气、大中型沼气、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农村沼气形成了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植物生产的循环农业模式,秸秆能源化利用实现了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推进了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有效促进了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3.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生产过程资源消耗减量化和生产结果无害化农业循环经济。一要以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基本原则,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二要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实行集约化经营;三要开发利用农村新型能源。加快对太阳能、 风能、小水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4.促进生态产业发展发展和提升以农业为基础的生态产业,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追求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二是将现代科学与中国农业的传统经验相结合;三是将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四是要综合性与区域性相结合。我国生物农业的困境与方向: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物农业产业起步较晚,目前面临六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1.品种良莠不齐2.植物病虫草害危害严重3.饲料、肥料资源短缺4.自动化程度低5.食品加工落后6.科研方面仍有不足我国生物农业发展的总结1、我国生物农业的起步晚,但经过常年的发展,目前在生物育种和绿色农用生物制品两大领域,包括转基因作物、生物农药、生物肥料、饲料添加剂、组织培养、兽用疫苗等细分行业,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的产业。2、生物育种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已有一定成效我国动植物育种经历了系统选育、杂交选育、杂种优势利用等常规技术不断发展的历程。一批重要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取得了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双低油菜、中国荷斯坦牛、中国美利奴羊、小型蛋鸡等成果。3、绿色农用生物制品部分规模生产并推广应用我国在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和动物疫苗、生长调节剂等部分绿色农用生物制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上已取得积极进展,部分产品已推广应用到实际农业生产中并取得良好效果。由于国情和发展上的历史原因,我国生物农业虽然取得一定成就,但仍旧还有许多不足,这就始终需要做出长足的努力,未来科研和农业发展仍旧仍中道远。建立高效有力的科研队伍,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在科研上取得新进展,不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成果,从而使得我国生物农业得到长足发展!2、精准农业释义:精准农业是集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一体,并以3S(CNSS,GIS,RS)技术为支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精准农业作为一种现代化农业理念,就是将最先进的卫星导航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从而达到科学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技术基础:GNSS【GNSS的全称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它是泛指所有的卫星导航系统,包括全球的、区域的和增强的,如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洲的Galileo、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及相关的增强系统,还涵盖在建和以后要建设的其他卫星导航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RS【遥感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上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遥感是利用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地面物体性质的,它根据不同物体对波谱产生不同响应的原理,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具有遥远感知事物的意思。也就是利用地面上空的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物上的遥感器收集地面数据资料,并从中获取信息,经记录、传送、分析和判读来识别地物。】我国发展精准农业的思路:1.明确发展思路,制定因地制宜的发展规划2.结合需求发展农业智能化装备3.发展节 水 、 节肥精 准 农 业4.积极推进无线传感技术的普及和 应用5.大力推进地区性设施农业示范工程的发展6.精准农业发展模式多种多样7.立足自身实际,不断借鉴各国经验8.应该分层级、分阶段发展精准农业3、旱作农业释义:旱作农业就是在降雨量不足,没有灌溉的条件下,依靠自然降水进行的农业生产。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及其他农业生产。旱作农业的核心是充分利用自然降水,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率(降水量的多少能被利用%)和利用效率(每毫米降水可生产多少产物kg/mm.亩)。旱地占我国总耕地面积的50%左右。特点:1、降水量不足(年降水 250~600 mm 的地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7、8、9 三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 70 %。包括湿润偏旱区、半干旱区和半干旱偏旱区。2、土地资源多,光热资源丰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大(北方旱区人均耕地 0.2~0.7 hm2,全国 0.09 hm2)。光能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热同季,光照丰富、农业生产潜力大。土地多,有利于调整种植结构和种养结构,光热资源丰富可一年多熟,水是影响旱作农业区光、热、土地资源利用的最大限制因素。3、农业生产水平低。灌溉农业区粮食总产占全国粮食总产的70%,旱作区占30 %(面积占50%),其中,北方旱作区粮食总产占全国粮食总产的24%(面积占 40 %)。说明旱作区生产的粮食主要来自北方旱作区,同时也说明北方旱作区单产低,潜力大。应用机械化旱作农业耕作模式:硬茬作物模式:模式一:用组合式旋耕多用机,大型拖拉机秋收后一次进地完成旋耕、灭茬、起垄、镇压达 到待播状态—春施肥播种、镇压—中耕管理(机械除草或药剂灭草、定苗、追肥等)。模式二:小型拖拉机秋收后灭茬—大型拖拉机深松(或超深松)—春施肥播种、起垄、镇压—中耕管理(机械除草或药剂灭草、定苗、追肥等)。软茬作物模式:模式一:大型拖拉机秋收后一次进地完成深松(或超深松)、起垄、镇压—春施肥播种、镇压—中耕管理 (药剂灭草等)。模式二:大型拖拉机秋收后一次进地完成浅翻(旋耕)、 起垄—春施肥播种、镇压—中耕管理(药剂灭草等)。模式三:免耕种植。土壤前一年秋天不耕翻、作物留茬—春播采用封闭式精量播种机直接施肥播种—免中耕管理(只进行药剂灭草)。这种模式是旱作农业的发展趋势。提升旱作农业水平的主要技术:1.以地膜覆盖为主的地面覆盖蓄水保墒技术 旱作农业技术的核心是如何蓄住天上水、保住土壤水、用好地表水,通过雨水拦蓄入渗、覆盖抑蒸、雨水富集叠加利用, 实现用水、保水、蓄水、拦水、截水五大环节的高效用水。因此,地面覆盖蓄水保墒技术是旱作农业的核心技术措施。2.以测土配方施肥为主的科学施肥、培肥地力技术 旱作农业区耕地质量差,中低产田面积大, 把耕地质量建设的重点放在中低产田改造上,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化肥深施、增施有机肥等科学施肥技术以及推广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合理轮作等措施增加产量、培肥地力、提高耕地地力和质量。特别是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建立科学施肥体系为目标,测土配方施肥从技术措施上升到政策层面,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导”等重点环节,做到“测土到田、配方到厂、供肥到点、指导到户”。通过在旱作农业区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行动,以大幅度提高产量,挖掘有限土地资源的增产潜力,促进耕地质量水平的明显提高。3.以抗耐旱品种为主的结构调整和生物抗旱技术突出耐旱、抗旱节水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应用,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和种植业内部结构, 选用水分利用效率高、需水规律与降水规律较吻合的品种,如玉米、马铃薯、糜谷、紫花苜蓿、沙打旺等抗旱耐旱作物,适雨种植提高雨水利用效率。大力推广种子包衣、药剂拌种、精量半精量播种等配套技术,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作农业区特别是半湿润偏旱区要根据雨热同季的特点,充分利用水热资源优势,在夏作收获后大力发展复种技术;积极发展粮粮、粮菜、粮经、粮饲、粮果等间作套种技术,通过提高种植指数来增加单位面积年产量和年产值。4.各种抗旱播种技术旱农区早春(3~5月)降雨稀少,土壤墒情极差,常常导致玉米等春播作物无法下种。采取点浇点灌、注水沟播、坐水播种、玉米撮苗、马铃薯整薯坑种等抗旱播种技术,通过雨水注入、耐旱品种及农艺抗旱技术三种措施的结合来保全苗、促壮苗,可有效解决春旱无法下种的问题。 旱作农业区特别是年降雨300~400mm的半干旱易旱区要把这项技术作为保证春播出苗的重要措施来长抓不懈。5.以集雨补灌为主的节水灌溉技术集雨补灌是实现自然降水高效利用的重要手段,具有显著的抗旱、增产效果。旱作农业应始终把集雨补灌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来抓,大力支持和鼓励农民群众利用庭院、道路、荒山荒坡修建集流场,多挖蓄水窖,拦蓄自然降水。6.以深松耕、少免耕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包括免耕或少耕技术,秸秆残茬覆盖及表土处理技术,深松耕技术,杂草、病虫害控制和防治技术。可降低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增加休闲期土壤蓄水量;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少生产作业工序,节约用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4、高效农业释义:高效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各种农业实用技术的科学集成, 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生产多系列、多品种、高产量的质量安全农产品,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我国高效农业发展成就:各地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工作成效显著。2007年末,江苏省徐州市各地区温室、大棚、生产用房种植面积达2.6万hm2,巨型棚、钢结构的设施农业从几十公顷到几百公顷规模 ;江苏省沛县年出栏肉鸭9000万羽,成为全国最大的生态肉鸭养殖基地,纯利75000元/hm2,初步形成苗鸭孵化、宰杀、羽绒、饲料为一体较为完备的产业链 ;四川南部的宜宾市翠萍区沙坪镇建立了稻鱼蛙示范基地,2003年面积发展到35hm2。稻鱼蛙共养不仅消灭大量有害生物,而且大幅度提高稻田整体经济效益。据调查,与单种水稻相比,水稻平均增产加上蛙、鱼的销售收益纯收入增加了10倍以上,形成了多元高效立体的种植模式。我国高效农业发展矛盾:①土地流转问题。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一定规模的连片土地,但随着土地收益不断增加,土地流转成本加大。②农业投入问题。涉农部门都掌握一定数量的资金,但因资金用途限制不能满足农民需要。③高端产业发展问题。农业产业链不长 ,带动力不够 ,集约经营尚处起步阶段。④集体经济问题。镇村两级经济实力不均衡。⑤农业服务体系问题。良种推广、防疫灭病等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 ,甚至出现线断人散的现象。⑥农村弱势群体问题。由于知识层次、因事因病返贫、缺少劳动力等因素,仍有一定比例的弱势群体。我国高效农业发展的困境:1.生产基础落后农业开发项目区由于投资的标准低,配套标准也相对较低,项目区里还有未治理到的区域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从整体上说,农业在抗御旱涝灾害上仍然落后,从而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2.生产技术推广受制随着城乡经济管理传统格局的打破及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广大农村留守的农民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从比较效益说,农业比其他产业收益较 低,而且时间长、风险大、劳动强度大、环 境艰苦。这就使农业难以留住青年农民,造成了农业生产者的文化素质提高过慢,对先进技术不易接受,制约了农业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3.农业经营格局分散把农业当作主业的只有少数农户,多数农民只把农业当作收入渠道的一部分,多数时间外出打工,每年用于农业的时间较少;以致使用农家肥越来越少,对种植技术也没有兴趣和精力。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户均土地太少,农民如果专一从事农业显然难以取得高收入。然而大多数农民都不轻易放弃土地,从而造成农业规模小、不重视投入、生产技术难提高、现代化格局难突破。4.农业经济组织体系陈旧乏力现代农业的发展要用全新的经营理念、组织方法和先进生产技术来武装。大包干以来,用市场的分配来管理农业是一种进步,这种管理方式持续至今,虽然也锻炼了一批高智商的农民,但大多数农民还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在组织现代农业方面显现出其观念与方法的陈旧乏力。ppt版本此报告供客户内部使用,未经中哲咨询书面许可,其他机构不得擅自传阅、引用或复制。下期农业模式包括:1、观光休闲农业2、互联网+农业3、众筹农业4、创意农业5、多功能农业

牡丹

湖南省辰溪县2018年油茶可研报告

1 总论1.1 项目概要1.1.1 项目名称湖南省辰溪县2018年农业综合开发油茶产业基地建设示范项目1.1.2 项目主管单位辰溪县林业局1.1.3 项目申报单位项目申报单位:辰溪县人民政府1.1.4 项目建设单位及法人代表本项目建设单位一共有3家,详细情况见下表:.1.5 项目建设地点项目建设地点分布在3个乡镇5个村,包括辰溪县后塘瑶族乡前塘村、王家村,长田湾乡老屋台村、长田湾村,田湾镇乌金村。1.1.6 建设性质新建1.1.7 建设规模与主要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建设油茶产业示范基地4170.0亩,其中辰溪县后塘瑶族乡前塘村1100.0亩、王家村1100.0亩,长田湾乡老屋台村290.0亩、长田湾村660.0亩,田湾镇乌金村1020.0亩。主要建设内容:完成新造油茶示范基地4170.0亩,包括林地清理、土地平整、栽植、抚育等;项目区内新建管护棚4处、林道8.68千米、蓄水池4座、泵房4个、灌溉管道设施8千米;购置抽水泵4台;购置病虫害防治设备喷雾器4台、割灌机4台、旋耕机4台。详见表1-2、1-3。表1-3 项目建设主要分建设单位内容表1.1.8 项目建设期1年1.1.9 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投资结构:本项目总投资1209.61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092.60万元,占90.33%;流动资金117.01万元,占7.91%。建设投资1092.60万元中:工程直接费用989.49万元,占项目建设投资的90.56%;工程建设其它费用51.07万元,占项目建设投资的4.67%;基本预备费用52.04万元,占项目建设投资的4.76%。资金来源:在项目总投资1209.61万元中,申请湖南省2018年农业综合开发油茶产业基地建设示范项目中央财政资金357.1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9.53%;省级财政配套资金142.8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1.81%;项目建设单位自筹709.6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58.66%。1.1.10 项目效益(1)经济效益计算期内(15 年)可生产油茶籽8298.30 吨,年均553.22吨;实现经营收入16596.60 万元,年均1106.44万元;净利润6219.28万元,年均414.62万元;项目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11.85%,项目税后投资财务净现值(基准收益率8%)1094.14万元,项目税后投资回收期8.02年。项目投资年利润率34.28%。油茶基地建成后,不但可促进油茶产业快速发展,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还将有效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2)生态效益发展油茶产业除了可以提供茶油等产品,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外,同时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油茶不仅是经济树种,又是生态效益明显的生态型树种,其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是低山丘岗红壤的先锋造林绿化树种。油茶冬春开花,花色浓艳,为少花的秋冬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同时,在固碳释氧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减少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区域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3)社会效益①科技示范,促进当地油茶产业的发展。项目将在辰溪县高标准建设油茶产业基地4170.0亩,项目建设使用的优良嫁接苗,先进的油茶生产技术,将在辰溪县各乡镇起到科技示范作用,有利于当地油茶产业的发展。②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劳动就业。在项目计算期内,项目建设中栽植、抚育施肥、管护、采收茶籽等劳务费用达4550.17万元,相当于提供51.71万个工日的就业机会,为项目区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有利于项目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繁荣安定。1.1.11 科技支撑单位怀化市林业科学研究所1.1.12 可研报告编制单位及资质编制单位:怀化市林业调查设计院资质证书:中国林业工程建设协会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证书甲B18-0041.2 编制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4]68号)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林规发[2011]194 号);《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 年)》(国家林业局 2009 年7月);国家林业局计财司《关于转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年度滚动计划编制管理试行办法及做好2015年度项目滚动计划编制管理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的通知》(规山函[2014]27 号);湖南省林业厅《关于印发<湖南省2018年农业综合开发林业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湘林计[2018]03号)财政部关于印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若干投入比例的规定的通知》(财发[2010]46 号);湖南省财政厅关于调整农业综合开发地方财政配套政策的通知(湘财农综[2010]9 号);湖南省财政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印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若干投入比例的规定的通知》(湘财农综[2010]17 号);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和名优经济林等示范项目管理实施细则(林规发“2012”245 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湘政办发[2012]63 号);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林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定>(试行)和<林业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编制规定>(试行)的通知》(林计发[2006]156 号);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76-2006);油茶栽培技术规程(LY /T 1328-2006);油茶栽培技术规程(DB 43/T725-2012);油茶苗木质量分级(GB/T26907-2011);现场调查资料和申报单位、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等。1.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项目建设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1-4。1.4 综合评价1.4.1 建设的可行性(1)政策环境分析示范基地建设符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可获得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的扶持。项目的实施严格遵循有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布局科学合理,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符合实际,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因此,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很强。(2)交通条件分析项目区林地资源丰富,能够满足基地建设需要。项目区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优越,有悠久的油茶种植历史和传统,适宜良种油茶栽培,具备油茶产业基地建设的自然条件。项目区内交通发达,水泥公路遍及各个村、组,交通方便。凭借优越的地理位臵和丰富的油茶良种苗木资源,大力发展油茶产业示范基地切实可行。(3)技术条件分析三家项目建设单位拥有成熟的油茶育苗和造林技术。建设单位实施了多项油茶栽培和改造工程,掌握了油茶丰产培育新技术,有丰富的项目建设和管理经验。技术依托单位怀化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是一个林业学科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科技手段先进的公益类综合性研究机构,具有丰富的林业科技推广示范经验,是项目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力量。从技术层面分析,项目实施有良好保障。(4)经济效益分析有关技术经济指标分析表明,项目财务状况较好。项目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1.85%,项目投资利润率为34.28%,项目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5)生态环境分析项目建设期间,在土地平整、施肥、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面将采取严格环境保护措施,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新造油茶林示范基地可为项目区增加4170.0亩森林面积,对发展和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有直接作用,生态效益较明显。1.4.2 风险评估从市场风险方面分析,目前,国际国内食用油品市场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茶油市场需求量大,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市场风险低。从技术方面分析,项目技术条件成熟,不存在技术风险。影响项目的主要风险因素有三:一是劳动力价格上涨,二是产量下降、波动过大,三是森林火灾。应对劳动力成本提高的有效方法是提高劳动力素质,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确保产量不出现较大的波动,造林的苗木必须是经湖南省林木品种审(认)定委员会审定的优良品种,具备“四证一签”,同时按照油茶经营的技术要求进行抚育管理、施肥、防治病虫害和森林防火等,确保项目成效。1.4.3 辐射和带动作用项目的实施将带动广大农户从事油茶林经营,有利于调整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建议单位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进行油茶基地的经营。油茶产业示范基地的成功建设将带动项目区油茶产业发展,辐射周边地区,有助于辰溪县油茶产业做大、做强;同时,通过油茶丰产林示范基地建设,可提高食用油料加工原料供应能力,有利于促进油茶精深加工企业的发展。1.4.4 研究结论通过项目的实施,项目区将新增4170.0亩油茶产业基地示范林,为油茶产业的振兴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同时可为油茶加工企业提供优质原料。基地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具有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支持。项目区自然条件优越,造林地有保障,土壤肥力较高,适宜建立油茶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单位具有丰富的油茶丰产培育技术,项目协作环境良好,有较完备的项目支撑体系和保障体系。项目实施后产生的经济效益可观,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较好。该项目有利于提高油茶产量,促进油茶产业发展,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无论是从生产条件、产品市场,还是从科技支撑,以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方面讲,项目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1.4.5 建议(1)抓紧落实项目建设资金。(2)在项目获得批准之后,立即着手基地建设。(3)建议有关职能管理部门给予油茶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优惠政策,把油茶产业做活、做大、做强。2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2.1 项目建设背景油茶是世界少有的木本植物油料资源,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林树种之一,为我国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产品,与油棕、油橄榄和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树种。油茶的主要产品茶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达到90.47%,经常食用具有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之功效,并且是一种不干性油,耐贮藏,色清味香,被喻为“东方橄榄油”,是国际市场上的畅销商品。为把油茶产业打造成湖南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和富民强省的支柱产业,湖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并制定了湖南省油茶产业的发展规划,提出“全省油茶林总面积达到2000万亩,其中建设亩产茶油50千克以上油茶丰产林基地1000万亩”的发展目标。湖南是全国油茶中心产区,全省122 个县(市、区),除两个湖区县外,均有油茶成片分布。全省现有油茶林面积居全国油茶林总面积首位。辰溪县是湖南省122 个油茶县(市)之一,为发展油茶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辰溪县县委、县政府为鼓励和扶持油茶产业的发展,优化油茶产业发展环境,维护产业各方的合法权益,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印发了《中共辰溪县委、辰溪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辰发[2008]26 号),对有一定规模和效益的企业和油茶基地在资金、租赁、承包土地等方面给予扶持。国家为保护与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设立了中央专项资金引导各地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2014 年,国家林业局计财司《关于转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年度滚动计划编制管理试行办法及做好2015年度项目滚动计划编制管理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的通知》(规山函[2014]27 号),根据文件精神,建设单位抓住油茶产业发展新机遇,依托辰溪县近年油茶产业大发展的优势和国家对油茶产业的扶持,申报2018年农业综合开发林业项目,计划建设4170.0亩油茶产业示范基地。同时委托怀化市林业调查设计院编制《湖南省辰溪县2018年农业综合开发油茶产业基地建设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2.1 项目建设是落实油茶产业政策、实现区域发展目标的需要湖南省是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的核心区,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意见》,2015年全省已经建成油茶丰产林面积1000万亩以上,年总产量50万吨,油茶产业年产达到300 亿元。辰溪县县委、县政府把把油茶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来抓,在政策上予以重点扶持,出台了《中共辰溪县委、辰溪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辰发[2008]26 号),辰溪县县委、县政府现在已经把把油茶造林财政补贴由原来的500元/亩提高到现在的1200元/亩。本项目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建设4170.0亩高产油茶产业基地,是项目单位积极贯彻落实各级政府政策精神,实现辰溪县油茶产业发展规划稳步、持续推进的重大举措。2.2.2 项目建设是推进资源优势转化重要战略措施的需要辰溪县油茶种植有一定的基础和规模,现有成片油茶林面积31.5 万亩,但油茶产业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规模较小。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大部分油茶林分山到户,经营者单兵作战,部分油茶林处于自然生长状态。油茶产品生产企业也偏小,资金不足,设备陈旧老化,开发能力受到限制。二是产量和效益有待提升。长期粗放经营,产值低下、效益不高,林农生产积极性不高。三是科技含量不高。解决这些问题,正是油茶产业发展的机遇所在。本项目的提出,从打造油茶种植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入手,充分利用油茶产业的资源优势,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基地发展模式,以促进农业资源的加速转化。2.2.3 项目建设是拓宽就业渠道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近年来,油茶产业在政府大力引导和扶持下快速发展、已形成规模化,给当地参与的农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大力发展油茶产业示范基地,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带动油茶加工企业的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拉动经济增长。本项目启动后,需要51.71万个工日的劳动力,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当地的林地资源可通过租赁形式进入项目建设,给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2.2.4 项目建设是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满足市场需求的迫切需要油茶是一种综合利用价值极高的经济树种,主要产品为茶油,副产品包括茶粕和茶壳,副产品深加工价值大。茶粕经深加工可提取残油、皂素,可用于生产饲料、制作抛光粉和有机肥;茶壳经提取可用于制糠醛、木糖醇、栲胶、活性炭和培养基等,油茶“浑身都是宝”。茶油属木本食用油料,是优质食用油,是油中圣品、油中之皇,号称东方橄榄油、液体黄金。茶油中所含的茶多酚、山茶苷在所有油品中最符合人体细胞营养比例成分,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90%以上,在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中居首位,远高于菜籽油和花生油,甚至高于橄榄油。茶油每千克含维生素A、E 分别为51 毫克和202.8 毫克,不含芥酸和黄曲霉。茶油在工业上可制取油酸及其它脂类,通过氢化制取硬化油,生产肥皂和凡士林等,可氢化后水解为硬脂酸和甘油等工业原材料。茶油性味甘、凉,具有润胃通肠、退湿热、养颜生发、促进伤口愈合等功效,可起到降低人体血清甘油三脂、升高脂蛋白的作用,可防治冠心病,长期食用可降低血清胆固醇,可消炎抗菌、抗癌抗病毒,增强人体免疫力,可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另外,茶油可用于制作注射用针剂和调制各种药膏、药丸等,医药价值高。因此,本项目建设是满足食用油绿色消费的需要,是发展、壮大地域特色绿色产业的需要。2.2.5 项目建设是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油茶不仅是优良的经济树种,也是很好的绿化树种。大力发展油茶产业,不但可以走无污染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轨道,而且本身也是一项重大的环境保护措施。通过油茶林基地建设,将增加有林地面积,对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绿化美化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改善项目区气候环境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走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实现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推进“绿色湖南”建设和中央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需要。2.2.6 项目建设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需要辰溪县位于湖南省西部,属武陵山区域范围,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通知》(国开办法[2011]95 号),辰溪县已经纳入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范围,为项目区区域经济发展建设带来了良好契机。建设单位根据各级政府文件精神,依靠人才资源优势和已有的科技成果应用优势,以科技带动产业,以产业支撑科技,既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科技进步,更重要的是为农民的增收和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条新路,为武陵山片区老百姓脱贫致富找到新门路,对促进项目区现代农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和示范效应。3 建设条件3.1 项目区概况3.1.1 地理位置辰溪县位于湖南西部,怀化市北部,呈隶书“上”字形镶嵌在雪峰、武陵两山脉之间的沅水中游。介于东经109°54′-110°32′, 北纬27°35′-28°13′之间,东连溆浦,南邻中方,西与泸溪、麻阳接壤,北毗沅陵。县境内南北长55 千米,东西宽22-26 千米,土地总面积296.5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0.94%。项目区位于辰溪县后塘瑶族乡前塘村、王家村,长田湾乡老屋台村、长田湾村,田湾镇乌金村,基地所在村、组均已通水泥公路,交通十分方便。3.1.2 自然资源状况(1)气候辰溪县年平均气温在16.5-17.9 摄氏度之间,全年元月最冷,月平均气温为5.1 摄氏度,以7-8 月最热,月平均气温分别为28.3 摄氏度。全县年均降雨量为1356.4 毫米,最大年降水量1817.1 毫米,最少年降水量951 毫米,地域分布大致自西向东南随地势海拔升高而逐渐增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476.8 小时,最多年达1754.7 小时,最少年1179.8小时。(2)水文辰溪县境内溪河纵横,水系发达,境内水系干流沅水纵横南北,主要支流辰水横卧西部,众多溪流呈树枝状蜿蜒分布于沅、辰二水两岸,共有大小溪流117条。苏木溪乡境内的思蒙溪、苏木溪等注入溆水流域。其它溪流以沅水为干流,有88条大小溪河汇入沅水。流域面积大于7500平方千米的是辰水;流域面积大于300平方千米的有龙门溪;流域面积大于200平方千米的有柿溪;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有上蒲溪、洛衣溪、搞潭溪;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千米的有腊天溪、黄溪、双溪、松溪,野鹿溪、征溪;流域面积大于10平方千米的有石牌溪等42条;流域面积小于10平方千米的有34条。全县溪河干流总长920.8千米,河网密度为0.47千米/平方千米。(3)土壤辰溪县土壤分为7个土类,水平地带为红壤地带,垂直分布呈干湿交替的垂直带谱,海拔500米以下为红壤,600-700米为山地黄壤,1000米以上为山地黄棕壤。县境西部及西北部丘陵、岗地区以紫色土、红壤为主,还有河潮土、第四纪红色粘土、砂岩红壤、石灰岩红壤、板页岩红壤等;县境中部低山区以黄红壤为主,还有石灰岩黄红壤、板页岩黄红壤、砂岩红壤、红壤等;县境东北部、东南中低山。中山区以山地黄壤、黄红壤为主,还有板页岩黄壤、板页岩黄红壤、黄棕壤等分布。项目区土壤为红壤,适宜栽植油茶林等。(4)地形地貌辰溪县处于我国东部新华夏式构造第三个一级隆起带的南面,雪峰隆起带与沅麻盆地接壤处,各方面的构造应力在区内汇集,断裂为主,构造复杂。以常怀公路为主轴线,东部属山地,西部属丘平。东部山脉呈北东南西走向,构成“乡”字形支架,山体由东向西梯级下降西部沅麻盆地,似槽盆,面向西北倾斜靠在“乡”字形支架旁,多不规则馒头形丘岗。山丘多,平岗少,切割深,切割碎,坡度陡。地势东高西低,山谷相间,梯级下降,高差悬殊,有着明显的立体特点。东南部以雪峰山支脉罗子山为主组成,东北部以尖山为主组成 。东部山地切割深度一般500米,最大1000 米,形成深山峡谷,坡度大部分超过25°,不宜垦植;西部多为孤山独丘,大面积平原很少。因此,辰溪县地形差异十分明显,光、热、水、土、生物等都因地域差异较大。项目区为低山丘陵区,地势较为平缓。3.1.3 社会经济状况(1)行政区划与人口辰溪县辖23个乡(镇),293个村(居)委会。总人口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万人,占人口总数的81.13%;城镇人口10万人,占总人口的18.87%。少数民族人口4.9 万人,以瑶族为主。(2)交通运输辰溪县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沪昆铁路穿境而过,S223、S308 两条公路干线和娄怀高速公路、娄怀—常吉高速公路连接线交叉连通,沅江、辰水交汇于县城。距怀化芷江机场、常德桃花源机场均1小时左右车程。(3)供电及通讯项目区所在地均有充足的电力保障,各村各户均已通电。程控电话通讯已遍及全县各乡村和农户,移动通讯也已形成网络。便捷高速的网络通讯技术体系的建立,为本项目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3.1.4 林业生产经营基本情况辰溪县土地总面积296.5万亩,林业用地面积189.9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为167.7 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57.81%。近年来辰溪县已实施的林业工程主要有:油茶低产林改造工程、紫色页岩改造工程、油茶产业化建设、生态公益林保护、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巩固退耕还林工程等。林业系统干部职工和林农在人工造林、组织管理和技术措施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本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了组织、管理和技术保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1.5 油茶产业发展状况辰溪县油茶林资源十分丰富,现有老油茶林24.3万亩,茶油产业为辰溪县农业优势产业。2008年,辰溪县县委、县政府规划在全县发展30万亩高产油茶基地,要把油茶打造成辰溪县农业的支柱产业。2012年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明确了把油茶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来抓,在政策上予以重点扶持。现在,油茶新造林的财政补贴已经提高到了1200元/亩。在辰溪县县委、县政府的强力推动下,辰溪县的油茶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2010 年以来,辰溪县共完成油茶基地造林7.2万亩、油茶低产林改造8.8万亩。造林模式也由原来的农户单一模式向多元化发展,引进了省龙头企业益阳福民、怀化途源、怀化金月云、怀化洪源等多家公司来辰溪县投资开发油茶产业,培育了鑫富、菊叶、大湘西、宏伟、新森、永胜、宝丰隆等多个油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企业公司新造油茶基地8000 多亩,合作社新造油茶10000 多亩,引导大户新造油茶6000余亩。2013 年,辰溪县启动完成30000亩现代农业(油茶)综合产业园建设项目,以孝坪镇为中心,向船溪乡和田湾镇辐射;2014年-2018年,每年均完成新造6000亩。3.2 项目建设地点选择(1)社会条件。选择劳动力充足、林地权属清晰、交通便利、适合油茶生长的林地作为项目建设地点。(2)自然条件。原则上选择相对高度200米以下,光照充足、坡度20度以下的斜坡或缓坡,有效土层厚度60厘米以上,排水良好、土壤肥沃、pH值4.0-6.5的红壤、红黄壤进行造林。根据集约经营的要求,优先选择集中连片、肥力较好的开阔地带。依据上述条件,本项目油茶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地点分在共3个乡镇5个村,包括后塘瑶族乡前塘村、王家村,长田湾乡老屋台村、长田湾村,田湾镇乌金村。3.3 项目建设条件优劣分析3.3.1 有利条件(1)交通便利。项目区交通方便,沪昆铁路、S223、S308、娄怀高速公路贯穿全县,城乡物资交流和农副产品的集散与运输都很便利。项目区内电力供应充足,通讯设施完备,中国移动、联通信号实现了覆盖城乡绝大部分地区。基地周边灌溉与排水便利。(2)苗木供应。苗木供应。为确保项目造林苗木供应,辰溪县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与湖南省油茶定点育苗单位株洲市同兴林业有限公司、辰溪县国有苗圃签订了意向购苗合同,预订购优质湘系列两年生油茶苗25.5万株,三生苗2.5万株。辰溪县国有苗圃是“湖南省良种油茶定点育苗单位”, 2019年春可产两年生轻基质优良油茶160万株,项目苗木有充分的保障。(3)自然立地条件。通过对项目区大气、水质、土壤环境抽样监测,结果显示各项污染指数<1,土壤肥力达到Ⅱ级,符合各种有机农产品生产条件。项目区属于低山丘陵地带,坡度平缓,土壤为红壤,土层深厚疏松,土壤肥力中等偏上,适宜油茶产业发展。(4)工程实施有利条件。项目实施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群众积极性高,建设单位自有资金雄厚、管理经验较丰富,培育了一批熟练掌握油茶栽植技术的专业人员,具备组织实施、发展规模化油茶基地的实力,能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有利条件。同时,辰溪县政府高度重视和扶持发展油茶产业,加强了对油茶产业开发的资金投入和组织管理,为油茶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近年来,广大农户尝到了栽植优良无性系油茶带来的可观经济效益的甜头,发展油茶产业的积极性高涨。(5)土地资源充足。建设单位已与林农签订了租期长期林地租赁合,合作社的土地为村民所有,为项目实施准备了充足的土地资源。(6)油茶产品市场前景良好。目前我国年产茶油约45万吨,仅相当于食用油消费总量的1.57%。食用油消费结构极不合理,茶油人均年占有量仅为0.33千克,远低于发达国家人均年占有量20千克的水平。我国只须达到人均茶油年占有量2千克的标准,茶油产量将增加10倍,年缺口达250多万吨,可见,未来茶油的市场需求将保持持续旺盛。3.3.2 不利因素及解决方案(1)资金不足。油茶生产周期长,前期投入大,新造油茶林正常投入为2500-3500元/亩。由于资金投入过大,无论对于油茶开发公司还是分散的农户,仅靠公司和个人的自筹资金是远远不够的。解决方案:采取各种融资手段和方式,解决好制约油茶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并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建立良好合作关系。(2)新技术应用推广效率低。目前,辰溪县大部分农户在对油茶林进行管理时,由于缺乏技术,油茶垦抚、施肥、修剪、防治病虫害等技术措施跟不上,油茶产量上不去,效益较低,对群众发展油茶的积极性有一定影响。解决方案:加大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工作力度,强化油茶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技术示范、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油茶产区林地生产力及广大林农科技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3)由于林业行业的特殊性,油茶树可能会受到冰雪冻害、森林火灾、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威胁,使基地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不可抗拒因素的影响。解决方案:一是选择抗逆强的品种,提高油茶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将油茶林基地纳入当地森林“三防”体系,依托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灾害防御能力和全社会的抗灾救灾力量来化解或减少风险;三是积极参加森林保险或农业保险。3.4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3.4.1怀化途源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基本情况(1)公司概况:怀化途源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12月20日,注册资本3000万元。公司现有管理人员6名,技术人员15人,其中(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5人),长期聘用人员100人。公司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己任,致力于油茶产业的开发建设。公司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以提供高品质绿色有机茶油为企业的目标,坚持统筹规划,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争取成为我国生产高品质茶油系列产品的农业产业化一流企业。计划在怀化发展建设高标准油茶基地2万亩,其中辰溪县1万亩、通道县1万亩。目前公司已在怀化市辰溪县集约土地2000余亩,通道县集约3000亩。(2)公司财务状况:怀化途源农林开发有限公司为民营企业单位。根据公司提供的2017 年的财务审计报告,截止2017 年末,公司总资产为2997万元,负债合计0.0万元,所有者权益2997万元。从财务上分析,公司财务运营正常,无不良资产,资产负债率低,银行信誉等级优良、盈利能力强,有能力为项目建设提供足额的自筹资金。公司成立以来无任何拖欠税费、无拖欠员工及民工工资,无拖欠社会保险金记录。(3)法人代表基本情况:公司法人代表曾宪龙,男,汉族,生于1983年1月14日,本科毕业。曾宪龙抱着一腔“投资故里,报效桑梓”的热情,从繁华的沿海城市回到怀化,成立了怀化途源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全心投入油茶研发、种植、加工和销售事业。3.4.2辰溪县大湘西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基本情况(1)公司概况:辰溪县大湘西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2月13日,注册资本3000万元。主要从事原生态农业开发、生态养殖及绿色农产品加、工销售等;公司现有员工28人,其中管理人员5人,技术人员10人;同时聘请省科技厅、辰溪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2人长期开展技术指导工作。公司已流转土地4600亩,计划发展油茶丰产林示范基地5000亩。现有新造油茶基地800亩,基地经营水平较高,幼林长势良好,已进入初果期,亩产茶油30公斤,示范带动效果明显。(2)公司财务状况:根据辰溪县大湘西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的2017 年的财务审计报告,截止2017 年末,公司总资产为1028万元,负债合计200万元,所有者权益828万元。从财务上分析,公司财务运营正常,无不良资产,资产负债率低,银行信誉等级优良、盈利能力强,有能力为项目建设提供足额的自筹资金。公司成立以来无任何拖欠税费、无拖欠员工及民工工资,无拖欠社会保险金记录。(3)法人代表基本情况:公司法人代表李玉莲,女,汉族,生于1972 年9月11日,本科毕业。李玉莲怀着对油茶产业发展的一腔热血,工作责任心强,作为一名女同志,不怕苦不怕累,全身心的投入到油茶事业的发展中,2016年被评为辰溪县“十大双创”明星。3.4.3辰溪县鑫源金银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1)合作社概况:辰溪县鑫源金银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12月14日,注册资本1913万元,法人代表涂冬花。现有入社成员152户,其中贫困社员56户。主要从事油茶、蔬菜等种植销售。合作社现有新造油茶幼林730亩,幼林经营管护水平高,幼林长势喜人。(2)合作社财务状况:根据辰溪县鑫源金银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2017年的财务审计报告,截止2017年末,公司总资产为1481.23万元,负债合计3.58万元,所有者权益1477.65万元。从财务上分析,合作社财务运营正常,无不良资产,资产负债率低,银行信誉等级优良、盈利能力强,有能力为项目建设提供足额的自筹资金。公司成立以来无任何拖欠税费、无拖欠员工及民工工资,无拖欠社会保险金记录。(3)法人代表基本情况:公司法人代表涂冬花,女,瑶族,生于1957 年11月1日,高中毕业。工作责任心强,不怕苦不怕累,热爱油茶事业发展。3.5项目依托单位研发能力项目的依托单位为怀化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该所主要从事林业应用科学研究,担负着国家、部和省的林业科技攻关和先进应用技术推广。在油茶方面,研究所设有:遗传育种、油茶病虫害防治、油茶化工等专业研究室和情报资料、科技开发、试验工厂、试验油茶园等机构,配备有植物分析、土壤测试、原子吸收色谱声相等。现在职员工16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工程师8人,中级工程师2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1人,长期从事油茶工作的人员7人。怀化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在油茶良种培育砧芽嫁接、丰产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有成熟的经验。研究所建有近百亩全国独一无二的山茶组新物种——怀化大花红山茶引种驯化栽培基地,为油茶新品种选育提供了新种质;1983年怀化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怀化市油茶优良无性系选育”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选育出的5个优良无性系1990 年被列为湖南省科技兴林成果项目重点推广。4 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4.1 市场分析目前,油茶在国内外都有着广阔的市场,发展潜力较大。随着人口增加,大力开发木本油料已成为当今世界解决人类食用油不足的主要渠道。全世界有40多个国家以橄榄油作为主要食用油。油茶是我国得天独厚的植物资源,也是目前唯一可以与橄榄油媲美的木本食用油料。4.1.1 市场调查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食用油消费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更注重健康消费,对动物油脂消费越来越少,植物油消费逐年增加,尤其是食用油中的茶油和橄榄油从上世纪90 年代至今急剧增加。油茶还具有较高的综合利用价值,茶枯饼、茶皂素、茶籽壳等剩余物,可广泛用在日用化工、制染、造纸、化学纤维、纺织、有害生物防治等领域。茶枯饼中仍存在5%-6%的茶油,经浸提后的余饼可继续提取4%的高品质茶皂素,其皂素含量在80%以上,是市场所需及出口创汇的好产品。提取完茶皂素的余粕中,还含有12%-16%粗蛋白、30%-50%淀粉和较丰富的木质素,饲用价值很高,稍作加工即可作为禽、畜、鱼的优质饲料。另外,茶籽壳中含有单宁、糠醛等,可以用来制造栲胶、糠醛、优质活性炭等化工原料。高品质的油茶副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发展前景较好。4.1.2 市场预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食用油消费量将逐年上升,预计到2020年,中国人口将增加到14.5亿,按人均食用油消费22千克计算,食用油的消费总量将达到3200万吨。目前,我国各类植物油年生产能力为1000多万吨,需增加约3.8亿亩油料种植面积,从而满足我国食用油的需求。但是我国可用种植油料作物的田地有限,无法到达需求,届时每年仍需进口千万吨植物油和油料等成品油脂,才能保障市场的正常供给。目前我国年产茶油为45万吨,年人均占有量仅0.33千克,远低于发达国家年人均占有橄榄油20千克的水平,食用油消费结构极不合理。可见,未来茶油的市场需求非常旺盛。此外,油茶副产品茶枯、茶壳的利用价值也非常高。目前,国内市场的茶枯饼和茶壳的售价持续上升。今后油茶副产品与油茶产品一样具有更加广阔的前景。4.2 市场营销辰溪县的多家油茶精深加工基地已经建成投产,可实现物理精制、常规精炼两种生产工艺;精炼与压榨工艺配合,可生产脱壳低温压榨山茶油、原香山茶油、清香精制山茶油等。项目建设所产油茶籽可为辰溪县油茶精深加工提供原材料供应。4.3 市场风险分析4.3.1 项目产品市场风险因素分析通过上述各章的分析研究,本项目主要风险在于市场、自然与环境、建设投资、工程建设、社会风险等五个方面,现就这些风险进行分析研究。为了解各因素对项目影响的风险程度,采用单因素评估法,就项目可能涉及的风险因素及其风险程度进行分析判断,对结果的整理与分析见表4-1 。4.3.2 防范和降低风险对策4.3.2.1 市场风险规避和降低风险的对策措施(1)加强工程建设全面质量管理,通过有成效的管理,努力降低投资和经营成本,以增强产品竞争力。(2)构建技术服务网络,密切与科技支撑单位的协作,加强科研力度,确保科研投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3)加强产品的宣传力度,提高产品的知名度。4.3.2.2 自然与环境风险规避和降低风险的对策措施(1)自然与环境风险有其不确定性,如病灾、虫灾、风灾、火灾、冰灾等自然灾害,可采用购买林业商业保险的方式,以转移风险。(2)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建设,做到准确预报,及时防治,确保安全。(3)加强与辰溪县林业局的合作,以当地现有的森林防火组织为依托,实施联防护林防火;不断完善项目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在与村庄火险系数较高的交界处,开设防火线或营造防火林带;做好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作,确保野外生活、生产用火安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订详细、责任到人的森林防火制度,加强日常巡山,尽量及时发现和排除险情。4.3.2.3 资金风险规避和降低风险的对策措施采取多种融资渠道筹措资金,确保项目建设资金按时、足额到位,保证工程按质按期完成。4.3.2.4 工程建设风险规避和降低风险的对策措施(1)苗木是确保项目建设成功的关键,项目造林所用的油茶苗木必须是经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审定的优良品种,严禁使用其它油茶苗木。(2)项目建设要严格执行《湖南省栽培技术规程》(DB 43/T725-2012)。按设计的技术标准施工,保证技术到位、管理到位。(3)实行工程监理制,从造林设计到竣工验收整个过程进行质量监理,严格把好每道工序质量关,保证工程建设质量。4.3.2.5 社会风险规避和降低风险的对策措施(1)项目业主要充分考虑林地经营者的利益,在保证经营者利益的前提下,寻求行之有效的经营方式,签订土地使用合同或协议书,明确双方的责任、义务与权益,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2)加强与项目区各级政府的联系和沟通,项目区各级政府要给予业主大力支持,积极做好林农的工作,协助业主维护林地的经营;同时,给予一些优惠政策,降低投资和经营成本,增强项目的竞争能力。5 项目建设方案及实施进度5.1 建设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5.1.1 指导思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保障、以效益为中心”的方针,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加大科技投入,因地制宜进行新品种造林示范,实行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获取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推动当地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5.1.2 建设原则(1)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2)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3)坚持区域发展、规模生产、集约经营、高标准、高起点原则;(4)坚持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走高科技建设之路的原则;(5)坚持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措资金,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5.1.3 建设目标(1)采用优良油茶品种,通过先进栽培技术建设油茶丰产林,力争到稳产期每亩油茶籽年产量达到200千克、茶油50千克以上。(2)通过示范和辐射,带动辰溪县油茶产业发展,促进油茶产业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产业。5.2 项目建设规模与布局5.2.1 示范基地建设规模选择立地条件好,适宜油茶生长、且具有示范带头作用乡镇,运用先进的油茶栽培技术营造高标准油茶示范基地4170.0亩。5.2.2 建设布局根据油茶示范基地建设的原则,选择的项目区范围内海拔500米以下,土壤土层厚大于60厘米,酸性至微酸性土壤,坡度20度以下的林地,要求集中连片,便于经营管理。凡选择项目区必须有充足的土地资源和油茶林资源,群众基础好,具有一定管理经验和水平,同时交通方便,乡镇政府大力支持、林业生产条件好。经多方比较确定项目建设地点为辰溪县后塘瑶族乡前塘村、王家村,长田湾乡老屋台村、长田湾村,田湾镇乌金村,建设规模为新造油茶4170.0亩。5.3 生产技术方案油茶新品种造林主要是通过选择立地条件适宜的地块,进行林地清理、大穴土地平整,在早春以良种壮苗栽植,及时抚育、施肥、有害生物防治等,促进油茶优质高产。其技术流程如下:5.3.1 造林地选择造林地应选择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200米以下,关照充足、坡度20度以下的斜坡或缓坡,有效土层厚度60厘米以上,排水良好、土壤肥沃、pH 值4.0-6.5的红壤、红黄壤的林地。根据集约经营的要求,优先选择集中连片、肥力较好的开阔地带。本项目选择的造林地的基本情况详见表5-1。5.3.2 栽植区划分根据《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辰溪县在油茶适宜栽培区范围内。另根据《油茶栽培技术规程》(LY/T1328-2006),辰溪县在我国适宜油茶栽培的区域之A.1.24 湘西中山低山丘陵盆地立地区范围内。5.3.3 品种选择本次项目建设采用国家林业局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或湖南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油茶优良品种:湘林1号、湘林28号、湘林35号、湘林75号、湘林210号。示范基地采用品种5个以上,严格执行“四证一签”和检疫制度。5.3.4 种苗根据栽植密度(74株/亩)和基地面积另加10%的损耗系数(80株/亩)进行计算,本项目共需油茶种苗34.36万株。造林苗木应采用两年生嫁接Ⅰ级苗(裸根苗苗高大于等于40厘米,地径大于等于0.4厘米),并按高度进行分级。并严格执行油茶种苗 “四证一签”制度。本项目选用长沙区域或怀化经湖南省定点的油茶育苗基地培育的优质油茶种苗。5.3.5 栽植密度栽植密度为74 株/亩,株行距3.0×3.0米。5.3.6 土地平整及栽植(1)林地清理在选择适宜的造林地块后,根据作业设计,在2018年秋季进行林地清理,主要清除造林地中的残留木、杂灌、树蔸等,以便于今后的作业施工。(2)土地平整土地平整要在栽植前三个月进行,能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保肥蓄水能力,有利于幼林根系伸展和对水、肥的吸收。根据《油茶栽培技术规程》(DB43/T725-2012)以及项目区情况,所有小班坡度均在10-20度之间,采用水平梯级土地平整方式。按等高线挖水平带,由上向下挖筑内侧低、外缘高的水平阶梯,内外高差10-20厘米,梯面宽1.5米以上。环山水平撩壕成梯,壕沟宽50厘米,深70厘米,表土回填,梯面宽1.5米以上。筑梯后按设计株行距定点开穴,穴规格70厘米×70厘米×70厘米。在2018年11-12月左右覆土,覆土时取表土填平栽植穴。提倡机械化土地平整和杂灌粉碎还山。(3)土壤改良土壤改良应在覆土时进行,油茶造林每亩施农家肥(基肥)500千克,基肥应施在穴的底部,与回填土充分拌匀,然后填满土待其沉降后栽植。项目建设将利用湖南省林木测土配方施肥平台,逐步将测土配方技术推广和应用到生产实践中。(4)栽植①栽植季节。在2019年1-2月进行。②造林方法。采用植苗造林方式。栽植时要做到苗正、根舒、土实,深浅要适当,嫁接苗要使嫁接口与地面平,踩紧、压实。起苗时保护好根系,长途调运的苗木须打泥浆,切忌风吹日晒。用两年生苗造林,应适当修剪部分侧枝、叶片,定植后应浇透定根水并培蔸覆盖。造林要搞好品种配置,选择花期、果期一致、适宜本地区生长的优良品系,采用行状或小块状方法配置造林。(5)幼林抚育搞好油茶幼林抚育管理是巩固造林成果、确保油茶稳产、丰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油茶幼林抚育主要做好以下工作。① 补蔸全苗。在造林季节,采用同品种类型的I 级苗对林地缺株进行补植,确保造林保存率在95%以上。② 中耕除草。造林后1-3年每年春末夏初和秋季各中耕除草一次,除草松土,培蔸正苗,维修梯面。第三年全面深挖(20-25厘米)一次。提倡合理间作,以耕代抚,间作以花生、黄豆、蚕豆、豌豆等豆科作物为主,严禁间作高粱、玉米等高秆作物和红薯、西瓜等藤蔓作物。间作距树蔸的距离在50厘米以上。提倡间种绿肥植物,绿肥要埋青。③追施肥。根据《湖南省油茶栽培技术规程》,幼林每年施肥2次,以有机肥为主。施肥可结合幼林抚育进行,春季3-5月施复合肥,冬季12月-翌年1月施有机肥,从第二年开始,春(3月)施速效肥,如油茶专用追肥、尿素等;冬(12月)施越冬肥,如油茶专用基肥、厩肥、生物有机肥等。追肥用量应根据油茶树生长情况和测土配方指标来科学确定。采取沟施的方法,每次每株0.1千克。不同林龄施肥量如表5-2所示。5.3.7 土肥水管理为使林地保持水、肥,在水平梯内侧挖竹节沟,沟距8-10米,沟底宽50厘米,深40厘米。油茶怕渍水和干旱,幼树有适宜的水分时,生长快,新造林地前三年根据土壤情况适时浇水灌溉; 在花芽分化期间,水肥过多可能会影响花芽分化,在管理时应根据不同物种或品种的表现,采取恰当的水分管理措施;油茶大量挂果时也会消耗大量水分,当夏、秋季正值果实膨大和油脂转化时遇上干旱(俗称“七月干果,八月干油”),通过合理灌水可增产30%以上。因此,适当地供水保肥是油茶高产的保证,雨季时要注意排水,夏秋干旱时应及时灌水。5.3.8 整形修枝定植后在30-50厘米处定干,以后连续4 年每年都要整形修剪,幼树整形,成林修枝。修剪时注意“剪密修疏、去劣留强”,通过修枝整形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剪去树干下部过密的交叉枝、重叠枝和过弱的营养枝、病虫枝、下垂枝等培养良好的树体结构,树冠修剪复叶枝、徒长枝等,修剪后腰及时除萌。因树修剪,随树整形,有主干且分层明显的修剪成半圆形或伞形,没有主干的修剪成心形。修剪时间一般在12月中下旬,修剪强度因树而异,一般在10-20%。5.3.9 有害生物防治贯彻“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根据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规律,建立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防治体系。(1)严格执行有害生物检疫制度,严禁有害生物随穗条、种子、苗木调入和调出;(2)造林前对林地及周边地区环境进行调查,控制虫源和病源,及时搞好林地抚育,注意林地卫生,提高油茶自身抵抗有害生物能力,减少病虫害发生率。(3)做好预测预报,利用高效低毒短残留有害生物防治物品及时进行化学防治,使林木受害率降低到最低水平。(4)油茶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详见表5-3。5.4 建设内容及规模5.4.1 示范基地建设通过示范基地的建设,新造油茶丰产林示范基地4170.0亩。5.4.2 生产设施建设(1)林道为便于管理与采收,进行林道建设,充分利用采用原有道路改建,路宽2.5米,铺设砂石路面,砂石厚度20厘米左右。林便道的进出口与现有拖拉机道、公路相连。根据造林地实际情况,规划林道8.68千米,前塘村1670米,王家村3130米,老屋台村320米,长田湾村1300米,乌金村2260米。(2)管护棚为了保护造林成果,本次基地建设在造林地较集中的地方建设4座共160 平方米的管护棚,前塘村、王家村、老屋台村(包括长田湾村)、乌金村各1座。5.4.3 灌溉设施建设(1)蓄水池项目区灌溉条件较好,本次规划在项目区共建设4座蓄水能力为100立方米的砖混结构圆形水池,前塘村、王家村、老屋台村(包括长田湾村)、乌金村各1座。(2)供水管道水分的充足是造林成功的关键,为了使丘陵地区的水分得到保证并充分节约劳动力,本次规划在安装铺设供水管道8千米,前塘村、王家村、老屋台村(包括长田湾村)、乌金村各2000米。(3)泵房本次规划在项目区建设4个,6平方米1个,共24平方米的泵房,前塘村、王家村、老屋台村(包括长田湾村)、乌金村各1座。5.4.4 主要设备采购为提高生产经营和管护效率,减轻劳动负荷,需配置必要的病虫害防治设备、抚育设备和灌溉设备。本项目规划购置4台背负式可调电动喷雾器、4台割灌机和4台旋耕机以及4台抽水泵。5.5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项目建设期限1 年。2018年8-10月完成项目准备工作包括实施方案编制、作业设计等,2018年10-12月完成林地清理与土地平整,2018年11-12月完成土壤改良结合整理地进行;2019年1-2 月完成植苗,2019年3-5月进行追肥,2019年5-6月进行抚育,抚育完成后进行项目验收。具体详见表5-4。6 环境影响评价6.1 环境现状项目建设地占符合《辰溪县土地利用发展规划和村镇建设发展规划》的要求;符合环境保护要求,避开了水源保护区、旅游区、自然保护区、环境污染严重地区及山谷洼地等容易受洪涝灾害威胁的地区。区域生态环境良好,无工业“三废”污染。6.2 环境影响分析油茶示范林基地建设是生态型项目,在建设和经营过程中无“三废”排放,不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但潜在影响有:(1)在造林过程中,土地平整不当可能会产生轻微的水土流失。(2)有害生物防治、化肥残留将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本项目经营期内,为防治林业有害生物和促进林木生长使用的少量有害生物防治物品和化肥,将对土壤和地下水产生轻微污染。(3)大面积人工纯林因物种单一,生态环境差异性小,降低了森林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容易造成土壤中某些营养元素的缺乏,导致地力衰退。6.3 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6.3.1 水土保护措施(1)将土地平整时清理的杂物就地处理、埋青,不允许放火炼山。(2)采用沿等高线带状土地平整,并修筑外高内低的水平梯土,带间及下坡林缘保留部分原生植被。(3)抚育时将砍除的杂草、灌木覆盖栽植穴及其周围,避免降雨对土壤的直接冲刷,或者在林下间作豆科等农作物,既可改善土壤肥力结构,也能增加地表覆盖,达到保持水土的目的。6.3.2 林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合理使用肥料油茶示范基地作为食用油的原料基地,因此项目建设提倡尽量使用农家肥、有机肥等,尽量不用或减少化肥的用量,以免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及对地下水的污染,防止水资源富营养化;推广表土还穴、抚育埋青作肥技术,增加林地有机肥。湖南省现已建立全国首个林木测土配方信息系统,可以通过系统查询项目实施小班土壤的缺肥情况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合理使用化肥品种和数量,点状穴施,避免肥料流失及污染环境。(2)坚持科学防治病虫在进行有害生物防治时,坚持以生物防治为主,必须采用药物防治时,应选择广谱、低毒和低残留的药物,对油茶林实行人工喷施,尽量减少用药,不提倡大面积的飞机防治,减少有害生物防治对环境的污染,保护林内有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3)减少垃圾的产生苗木包装使用易降解的纸质容器,不使用难降解的塑料容器。项目建设过程产生的生活垃圾要及时填埋,严防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6.3.3 水污染防治措施本项目用水主要为油茶基地灌溉用水和少量生活用水、消防用水,生活用水在利用氧化池处理后排入污水处理系统。消防用水的频率和总量很小,不会产生污染。基地灌溉用水大部分为土壤、林木吸收,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6.3.4 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在进行油茶新造林时,优先选择宜林荒山,注意保护好造林地周围的天然次生林,禁止毁林造林。对项目区内一切有科研和保护价值的珍稀植物和野生动物栖息地进行妥善保护。6.4 环境影响评价科学种植油茶,能有效增加森林植被,改善区域自然条件,增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减少水土流失,提高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能力。并且由于油茶的多种用途,既可以提供大量的食用油原料,也可以为生物质能源提供原料。其副产品茶枯、茶壳可提取茶皂素,加工生产抛光粉、活性炭、糠醛等产品,是日用化工原料的组成部分,可减少对其它资源的消耗。从严格意义上讲,相对于其它建设项目,本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甚微。只要严格执行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和措施,规范各项操作程序,加强对污染的管理,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行污染物的控制和处理,项目建设和运行不会对环境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综上所述,湖南省辰溪县2018年农业综合开发油茶丰产林基地示范项目的建设对环境的正面影响是全局的、长期的,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局部的、暂时的。7 项目管理及组织运行7.1 机构设置与职责7.1.1 机构设置为了便于在建设中实施有效管理,确保项目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应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三家项目建设单位全面负责油茶丰产林示范基地建设工作。项目建设单位成立基地建设与经营办公室,办公室下设计划财务部、生产技术部,各职能部门要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确保组织机构正常运行。7.1.2 机构职责基地建设与经营办公室职责:全面负责基地建设决策和宏观管理以及产品营销。制定项目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原则;领导、指挥工程建设的实施;负责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及时解决工程实施中的重大事宜。基地建设技术部职责:全面负责基地生产和技术指导、土地合同签订、施工设计、检查验收、种苗、化肥、有害生物防治、工具等生产资料调度等。计划财务部职责:负责制定财务计划、财务预算决策、日常财务管理及财务运行工作。7.1.3 劳动定员本着“精干高效、按需设岗”的定编原则,管理人员主要从建设单位内选拔优秀技术和管理骨干。每个基地设办公室主任1名、基地建设技术部主管1名、计划财务部主管1名兼任会计,出纳由公司人员兼任。生产活动主要根据生产季节需要,临时聘请季节性合同工。7.2 经营管理模式项目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湖南金月云农林投资有限公司负责组织项目的实施及经营管理,提供土地,协调和组织劳动力实施造林;农户参与项目造林、抚育等劳务活动。项目建设与经营单位采用现代化管理模式运行,财务上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内部实行主任负责制,各部门分工负责,相互协作。每个职能部门和岗位必须根据不同任务和职能,制定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各负其责,各尽所能,提高整个机构的工作效率。7.3 经营管理措施7.3.1 工程管理为确保工程质量,项目建设实行按规划立项,按项目管理,按设计施工,按效益考核,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管理。充分推广和应用先进的林业科学技术,实施高科技、高投入,高效益的集约经营。生产技术组要做好全过程的技术服务和业务培训,认真做好作业设计、施工监督工作。建立并健全工程监督检查制度,制定工程考核验收标准和办法,确保油茶丰产林示范基地建设质量和生产效益。7.3.2 工程监理为保证工程建设质量,项目建设实行工程监理制,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监理单位,对项目建设全过程包括种苗、土地平整、栽植、基础设施等建设进行监控,严把各个环节质量关,确保项目建设成效。7.3.3 生产管理(1)生产技术管理:实行生产管理和技术指导双轨责任制。在项目经理组织下,由生产技术人员全面负责技术指导工作,并根据有关技术标准,制定出适合基地实际情况的技术操作细则,举办各种技术讲座,培育技术人员,在具体生产中评定、验收造林质量。(2)用工管理:雇请临时工从事生产时,必须签订施工承包合同,经过事先指导,方可上岗工作。7.3.4 资金管理基地建设资金包括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和自筹资金。为管好、用好资金,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严格实施报账制。项目接受上级主管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的审查监督。7.3.5 物资管理项目办公室按照项目实施计划,编制出项目所需种子、肥料、有害生物防治物品等物资采购计划和设备购置清单,经领导小组审批后再购置。所有物资由项目办公室统一分配和管理,配备专人管理,造册立档,及时将物资发放到造林单位,并定期组织检查物资使用和管理情况,以防止物资流失和浪费。7.3.6 信息管理建立健全基地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将造林作业设计、检查验收、林木生长健康状况、单位面积产量、出油率等动态数据,以及资金使用情况输入管理系统,进行动态分析和产量预测,为项目管理提供依据。7.3.7 技术管理(1)统一技术标准。根据国家、湖南省相关营造林、种苗技术规程规定编制造林模式表,结合油茶基地建设的经验和科研成果,按工序编写技术标准和要求。(2)统一培训考核。技术人员上岗前塘行培训,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每年适当安排部分技术人员进行学习交流,提高总体技术水平。(3)统一检查验收。由办公室统一组织进行检查验收,并根据验收结果兑现工程款。(4)建立技术档案。技术档案除进行常规的图、表、卡建档,要实施计算机管理,并及时对森林资源数据进行更新。7.3.8 项目监测(1)监测目的为全面掌握工程运行和进展情况,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实现项目的预期目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建立监测机制,确保项目建设成功。(2)监测内容包括施工进度、造林质量(包括造林成活率、I 级苗使用率、面积核实率、幼林生长等)、造林地环保措施(主要指是否按设计文件要求进行施工、监测“品”字布穴,沿等高线栽植,长坡段小班的山顶、山脚、山腰保留原生植被情况等)、目的树种补植及资金的使用与管理等。(3)监测的方法加强档案管理,自项目施工之日起,项目办公室要建立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特别是本项目经营周期长,资料多,必须设立档案专柜,由专人负责,严格按档案管理要求,将资料装订成册,打印检索目录,每年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严格营造林检查验收制度,对造林进度 、质量和环保措施执行情况进行监测,在建设期间每年要定期检查验收,要以小班为单位由项目办组织人员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内容包括造林(保存)面积、成活(保存)率、抚育质量、环境保护等,对不符合规程规范的要立即返工,以确保建设质量。7.4 技术培训加强骨干技术培训:以三家建设单位技术人员为主体,采取短期集中培训、外出参观学习考察、聘请专家教授进行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培训油茶基地建设的骨干技术人员。加强农户技术培训:主要培训丰产栽培技术、油茶园管理技术,使示范基地所有参与基地建设的农户都得到培训。培训方式主要有发放培训材料,组织骨干农户集中培训,到示范园参观学习等。7.5 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7.5.1 劳动安全(1)加强培训与教育。对项目建设及管理人员进行劳动安全培训和生产安全教育,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防火防灾素质。(2)配备安全设施设备。项目建设与管理涉及施用肥料、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为了确保野外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必须配备安全、防卫、救护等设施设备。(3)建立安全工作制度。项目单位应制定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建立健全各项安全工作制度,定期进行安全生产检查,制定劳动纪律和规范,确定专人负责劳动生产安全,并接受当地劳动卫生部门的监督和检查。(4)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员工的劳动强度,加强防暑降温和防治冻害发生,确保员工的劳动安全。7.5.2 职业卫生(1)做好饮水卫生工作,不喝不卫生的生水。(2)做好饮食卫生工作,防止病从口入,不吃不认识的菌类和野菜,严防食物中毒。(3)搞好临时工棚的卫生,防止疾病发生与传染。(4)各施工点应准备常用药品,施工人员如发生比较严重的疾病,应尽快送往医疗机构治疗。7.5.3 消防消防工作是油茶丰产示范基地建设的重要工作,必须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依法管理,杜绝火灾、特别是森林火灾的发生。(1)组织管理确定防火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由作业单位负责人全面落实,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消防宣传、业务培训和考核,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经常开展防火检查,消除火险隐患,制定好灭火应急方案。(2)储藏管理对生产需要的储存物资(如茶籽、肥料、有害生物防治物品等)应按其火灾危险程度分类,按规定分别储藏,在炎热季节必须采取降温措施。物品入库前应当有专人负责检查,确定无火险隐患后,方准入库。(3)火源管理在基地建设作业时严禁使用明火,使用明火作业时,须采取严格的安全措施,如开好防火线等。(4)森林防火加强项目区内及周边地区火源的控制,尤其是农田周边烧田坎的火源防范力度。8 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8.1 投资估算依据(1)《财政部关于印发<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的通知》(财政部文件 财建[2002]394号);(2)《国家计委关于印发<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收费暂行规定>的通知》(国家计划委员会文件 计价格[1999]1283号);(3)《林业工程概预算编制办法》(林业部LBD301-96);(4)《国家计委、建设部关于发布<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的通知》(国家计划委员会 建设部文件 计价格[2002]10号);(5)《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的通知》(国家发展改革委 建设部文件发改价格[2007]670号);(6)《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2017年湖南省建设工程人工工资单价的通知》(湘建价〔2017〕165号)(7)现行有关政策规定和国家发改委及国家林业局制定的投资估算定额标准;(8)湖南省近年来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各项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中营造林方面的有关技术经济指标;(9)辰溪县各项生产定额及市场调查所得有关经济指标。8.2 投资估算8.2.1 主要项目取费指标根据上述估算依据结合本项目的特点,主要项目取费指标如下:(1)劳务费:88元/工日;(2)林地清理:2工日/亩;土地平整(含施肥用工):8工日/亩;栽植:1.5工日/亩;(3)苗木:2.0 元/株(含运费、10%损耗费,80株/亩,160元/亩);(4)土壤改良(油茶专用有机肥):350元/亩(含运费);(5)追肥(复合肥或有机肥):150元/亩(含运费);(6)有害生物防治:20元/亩;(7)抚育:352元/年.亩(锄抚,每年两次,每次2个工);(8)管护:20元/年.亩;(9)管护棚:40平方米/座,800元/平方米;(10)林道:100元/米;(11)蓄水池:100立方米/座,20000元/座;(12)灌溉管道设施:20元/米;(13)泵房:6平方米/个,1000元/平方米;(14)设备:割灌机4000元/台、旋耕机6000元/台、移动式可调电动喷雾器5000元/台,抽水泵4000元/台;(15)技术培训费:每人次400元,每年安排40人次,总计16000元;(16)建设单位管理费按工程费用1.5%计算;(17)勘察设计费按工程费用2.5%计算;(18)工程监理费按工程费用1%计算;(19)基本预备费(不可预见费)按工程费用与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之和的5%计算。8.2.2 总投资项目总投资1209.61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092.6万元,占总投资的90.33%;流动资金117.01万元,占项目建设投资的9.67%。详见附表3。(1)建设投资经估算工程直接费用989.49万元,占项目建设投资的90.57%;工程建设其它费用51.07万元,占项目建设投资的4.67%;基本预备费用52.04万元,占项目建设投资的4.76%。详见附表1。(2)流动资金流动资金按扩大指标估算法计算,共需流动资金117.01万元。详见附表2。(3)单位面积建设投资油茶新造建设投资单价为2614.8元/亩,其中工程建设费2368.1元/亩、工程建设其它费用122.2元/亩、基本预备费124.5元/亩。详见表8-1、表8-2。8.3 资金来源8.3.1 资金来源相关规定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若干投入比例的规定》的通知(财发[2010]46号)和《湖南省财政厅关于调整农业综合开发地方财政配套政策的同志》(湘财农综[2010]9号)文件规定:(1)中央立项项目,中央财政资金与地方财政资金配套比例为1:0.4。(2)辰溪县为省级贫困县,不承担财政资金配套任务,本项目地方财政资金全部由省级财政承担。(3)自筹资金不低于项目建设总投资的50%。8.3.2 中央财政资金项目申请中央财政资金357.14万元、占总投资的29.52%。8.3.2 地方财政配套资金项目申请省级财政配套资金142.86万元、占总投资的11.81%。8.3.3 自筹资金及来源建设单位自筹资金为709.61万元,占总投资的58.67%。来源为建设单位自有资金。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详见附表8。8.4 资金使用和管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本项目建设投资由三家建设单位统一计划管理,建立专项账户,专款专用、专职专责,并接受有关部门审计、监督和检查。8.4.1 财政资金项目建设申请中央财政资金与省级财政配套资金共计500.00万元。财政资金主要用于油茶新造(包括林地清理、土地平整、苗木、土地改良、有害生物防治等)、生产设备购置、附属设施建设(包括管护棚和林道等)。详见附表8。8.4.2 自筹资金项目自筹资金709.61万元,主要用于油茶新造(包括林地清理、土地平整、植苗、抚育、施肥、抚育和管护等)、其他费用(包括建设单位管理费和预备费等)和流动资金。9 效益分析与综合评价结论9.1 经济效益分析9.1.1 评价分析依据与基础数据(1)《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实用手册》(第三版,2006.8,中国计划出版社);(2)计算期15年(含建设期1年,经营期14年);(3)税种税率:根据国家有关税收政策,本项目免征产品销售税。所得税按应纳税所得额的25%征收;(4)销售价格:油茶籽单价20000元/吨;(5)产量:油茶新造从第8年起,年产油茶籽稳定在200千克/亩;(6)基准收益率(ic):8%。9.1.2 销售(营业)收入、销售(营业)税金和附加估算经测算,项目第8年达到稳产期,年产油茶籽834.00吨。经营期内共产油茶籽8298.30吨,折茶油2074.58吨;计算期内,销售总收入16596.60万元,年均销售收入1106.44万元,详见附表3。根据现行税收政策规定,油茶籽属农业初级产品,免征销售(营业)税金及附加。9.1.3 总成本及经营成本估算(1)成本计算①工资:每个基地定员3人,工资及福利为4.32万元/人·年。②办公经费:1.5 万元/人·年。③固定资产折旧:采用直线法折旧,从第2年起开始折旧,场区工程及建构筑物折旧年限为20年,残值率均为5%,设备折旧年限为10年,残值率均为10%。资产摊销:采用年限平均法,不计残值,无形资产摊销年限10年,其它资产摊销年限5年。详见附表5。④经营管理费:基地的经营管理主要是抚育、管护、施肥和病虫防治、采收等。其中:肥料费按150元/亩·年计算,有害生物防治费按20元/亩·年计算,抚育施肥费按300元/亩·年计算,管护费按20元/亩·年计算,采收成本:2000元/吨。⑤其它费:按20元/亩·年计算。⑥销售费用:按销售收入的5%计算。(2)总成本经营期内总成本801.15万元,年均总成本533.41万元。详见附表6。(3)经营成本经营成本7255.15万元,年均经营成本483.68元。详见附表4。9.1.4 财务效益分析(1)项目利润经营期内总利润8595.45万元,年均总利润573.03万元。所得税按25%的税率计算,应交所得税2376.18万元;项目净利润6219.28万元,年均净利润414.62万元。详见附表6。(2)盈利能力分析①动态盈利能力分析:通过对计算期内项目投资现金流量分析,结果如下: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为(FIRR)15.27%,财务净现值(FNPV,ic=8%)2214.28万元,动态投资回收期(Pt)为7.49年。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为(FIRR)11.85%,财务净现值(FNPV,ic=8%)1094.14万元,动态投资回收期(Pt)为8.02年。详见附表7。②静态财务盈利能力(增量效益)分析:计算期内,项目总投资利润率(ROI)34.28%。9.1.5 不确定性分析(1)盈亏平衡分析以生产能力利用率计算的盈亏平衡点为:BEP1(生产能力利用率)=年固定成本/(年销售收入-年可变成本-年销售税金及附加)×100%=119.57÷(1106.44-413.84-0.00)×100%=17.26%BEP2(产值)=1106.44×17.26%=191.02(万元)正常年份,当项目生产能力利用率达到17.26%或年产值达到191.02万元时,能实现盈亏平衡,说明项目具有一定的获利能力。(2)敏感性分析根据项目建设特点和经营要素分析,产量、经营成本、价格、建设投资等因素对项目经济效益影响较显著。现就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变化对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影响作敏感性分析,详见表9-1。计算结果表明,油茶籽的价格、产量对项目效益影响最敏感。当产量或价格降低10%时,其内部收益率仍高于8%的基准收益率,说明该项目抗风险能力强。因此,项目实施中应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产量和品质。同时加强市场营销,稳定销售价格,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9.1.6 财务评价结论从经济评价看:项目经营计算期内,投资利润率为34.28%,所得税后项目财务净现值为1094.14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11.85%,投资回收期为8.02 年(含建设期),表明项目的盈利能力大于行业平均水平。经营期内项目经济效益良好,具有一定的盈利和抗风险能力,项目建设是可行的。9.2 社会效益分析(1)项目的实施,将有力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同时,在项目建设中通过引进新品种、引进资金、引进人才、引进技术,传播新信息,将有效更新农民生产观念,提高林农经营油茶的科技水平。(2)通过项目建设,将带动当地油茶产业发展,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完善油茶产业链,将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还将提供51.71万个工日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户经济收入,活跃农村经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度。9.3 生态效益分析(1)增加森林面积,改善林分结构油茶基地建设可增加森林面积4170.0亩,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2)蓄水保肥项目建成后,新增的4170.0亩有林地按每年每亩可增加蓄水量28.5吨计算,每年可增加涵养水源118831.0吨,按每吨水1.5元计算,蓄水效益为17.83万元;每亩森林每年可固土4 吨,保土效益按每吨3.5元计算,4170.0亩的林地将可以减少土壤侵蚀的效益为5.84万元;每亩森林每年可以保肥0.04吨,每吨肥料按2000元计,保肥效益为33.35万元。(3)固碳效益油茶林碳汇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植株碳储量,另一部分是油茶果实碳储量。计算期内油茶新造平均每年每亩果实产量2.27吨,以干重比率0.45、生产1吨干物质要固定二氧化碳1.63吨计算,油茶果实每年每亩固碳1.66吨,相当于可固定纯碳0.45吨。采用瑞典的碳税率每吨150美元计算,油茶新造林每年每亩的固碳效益为256.5美元,4170.0亩油茶新造的固碳效益相当可观。9.4 综合评价结论9.4.1 结论通过对项目建设条件、产品市场需求、技术方案与效益等方面的分析、论证和评估表明:(1)项目区是湖南省主要油茶产区,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资源充足,土壤深厚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非常适宜油茶丰产林基地的建设,是全国油茶产业规划确定的适宜栽培区。(2)项目区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林农积极性高,同时项目建设单位的经济实力较雄厚,技术支撑力量强,协作环境良好,有较完整的项目支持体系,可确保项目成功实施。(3)项目建设单位营林经营丰富,技术支撑力量可靠,协作环境良好,有较完备的项目支持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单位财务状况良好,有充足的资金保障。(4)从财务分析来看,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1.85%,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从敏感性分析可知,项目抗风险能力较强。此外项目还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上所述,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省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具有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支持,有利于项目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项目实施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从自然条件、科技支撑和政策保障,以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方面综合分析,本项目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9.4.2 建议(1)尽快办理项目各种审批手续,争取国家配套扶持资金。建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以保证项目按期建设,尽早投入生产,发挥效益。(2)建设项目按设计方案高标准、高起点地一次性建设到位。项目建成后,要精心管理经营,必要时可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管理。(3)本项目属农业产业化项目,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建议当地政府给予政策优惠。(4)建议建设单位加强与怀化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横向联系和科研项目合作,加强科技攻关,积极推广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提高项目建设的科技含量,促进湖南省油茶产业沿着优质、高效、生态、环保的方向加速发展。

重言十七

河南农林牧有限公司伊水河畔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审批立项报告案例

河南**农林牧有限公司伊水河畔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二零XX年六月乡村旅游业是目前诸多产业中市场风险为零的产业,随着现代都市人们生活及消费理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绿色环保、自然田园风光、回归自然、崇尚原生态,乡村旅游已成为大多数都市人休闲娱乐的度假观光的首选项目,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顺应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新型产业发展,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随着我国旅游消费升级、景区发展升级、地产开发升级,整个旅游产业面临大转型大融合,在此背景下萌生出的“旅游综合体”的开发模式,成为中国旅游产业乃至区域经济发展升级的主力引擎。与此同时,国民休闲度假需求进一步增长,内需扩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农业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田园综合体”则横跨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中国休闲旅游经济发展两个领域,将成为今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大方向。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完善新增建设用地的保障机制,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比如文件提出,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通过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从中央一号文件中可以看出,中央前所未有将产业园区作为农业发展升级的重要载体和强力抓手。这给了目前中国产业地产行业一个非常利好的创新信号,未来一段时间,“农业+园区”无疑将大有可为。中央一号文件的第一大亮点是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抓手、平台、载体方面提出建设“三区”“三园”加“一体”;第二大亮点是在资源配置方面,提出了大规模实施节水工程和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第三大亮点是在农业主体和人才保障方面,提出积极发展“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培养乡村专业人才。其中,“三区”即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三园”即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一体”则是指田园综合体。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7]1号)《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以及河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项目方提出实施“伊水河畔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项目企业大力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利用当地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建设地资源及区位等方面的有利条件,突出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融合、农户带动、技术集成、就业增收等功能作用,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将本项目打造成为“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并进的高标准的田园综合体,为嵩县现代农业及休闲旅游事业上新台阶作出应有的贡献。由此可见,本项目建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项目建成后市场前景与发展前景均十分广阔。目 录第一章 总 论 11.1项目概要 11.1.1项目名称 11.1.2项目建设单位 11.1.3项目建设性质 11.1.4项目建设地点 11.1.5项目负责人 11.1.6项目投资规模 11.1.7项目建设规模 21.1.8项目资金来源 31.1.9项目建设期限 31.2项目单位介绍 31.3编制依据 41.4 编制原则 51.5研究范围 5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6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82.1项目提出背景 82.2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102.2.1积极响应国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号召的需要 102.2.2 充分把握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大好机遇的需要 112.2.3推动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发展进程的积极举措 122.2.4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迫切需要 122.2.5促进河南省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132.2.6满足人们休闲旅游度假市场消费需求的需要 132.2.7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142.2.8促进项目建设地经济发展进程的的需要 142.3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 142.3.1政策可行性 142.3.2市场可行性 182.3.3管理可行性 192.4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结论 19第三章 行业市场分析 203.1我国农业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203.2我国旅游业发展前景分析 213.3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机遇分析 223.4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状况及机遇分析 243.4.1发展状况 243.4.2发展优势及机遇 263.5休闲农业发展意义及前景分析 303.6项目面对市场发展环境及机遇分析 343.7市场小结 36第四章 项目建设条件 374.1地理位置选择 374.2区域投资环境 374.2.1区域位置概况 374.2.2区域地形地貌条件 374.2.3区域气候条件 384.2.4区位交通区位条件 384.2.5区域经济发展条件 38第五章 总体规划方案 405.1项目建设方针 405.2项目规划原则 405.3项目总体规划内容 425.4结构设计 435.4.1指导思路 435.4.2结构设计等级 435.5给排水设计 435.5.1设计依据 435.5.2给水设计 445.5.3排水设计 445.6供配电设计 44第六章 节能方案 466.1设计依据 466.2建设项目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分析 466.2.1能源消耗种类 466.2.2能源消耗数量分析 476.3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状况分析 476.4节能措施 476.4.1建筑节能措施 476.4.2用电节能设计 486.4.3通风节能设计 486.4.4节水措施 486.5结论 49第七章 环境保护与消防措施 507.1环保依据及设计原则 507.1.1环境保护设计依据 507.1.2设计原则 507.2主要污染源防治措施 507.3消防安全 517.3.1设计依据 517.3.2设计原则 527.3.3消防措施 527.4防灾 53第八章 劳动安全卫生 548.1概况 548.2劳动安全 548.2.1防火防爆设计 548.2.2电力 548.2.3防静电防雷措施 558.3劳动卫生 558.3.1防暑降温 558.3.2卫生设施 558.3.3照明 558.3.4个人防护 558.3.5安全教育 56第九章 企业组织机构与劳动定员 579.1组织机构 579.2劳动定员 579.3人力资源管理 579.4福利待遇 58第十章 项目实施规划 5910.1建设工期的规划 5910.2建设工期 5910.3实施进度安排 59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6011.1投资估算依据 6011.2固定资产投资估算 6011.3流动资金估算 6111.4资金筹措 6111.5项目投资总额 6111.6资金使用和管理 64第十二章 财务及经济评价 6512.1总成本费用估算 6512.1.1基本数据的确立 6512.1.2产品成本 6612.1.3平均产品利润 6712.2财务评价 6712.2.1项目投资回收期 6712.2.2项目投资利润率 6712.2.3不确定性分析 6712.3经济效益评价结论 68第十三章 招标方案 7013.1招标管理 7013.2招标依据 7013.3招标范围 7013.4招标方式 7113.5招标程序 7113.6评标程序 7213.7发放中标通知书 7213.8招投标书面情况报告备案 7213.9合同备案 72第十四章 风险分析及规避 7314.1项目风险因素 7314.1.1不可抗力因素风险 7314.1.2技术风险 7314.1.3市场风险 7314.1.4资金管理风险 7414.2风险规避对策 7414.2.1不可抗力因素风险规避对策 7414.2.2技术风险规避对策 7414.2.3市场风险规避对策 7414.2.4资金管理风险规避对策 75第十五章 结论与建议 7615.1结论 7615.2建议 76附 表 77附件1产品销售收入预测表 77附件2 总成本费用表 79附件3 外购原材料表 80附件4外购燃料及动力费表 81附件5 工资及福利表 82附件6 利润和利润分配表 83附件7 固定资产折旧费计算表 84附件8 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摊销表 85附件9 流动资金估算表 86附件10 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87附件11 资产负债表 89附件12 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 90附件13 项目资本金现金流量表 92附件14 借款偿还计划表 93第一章 总 论1.1项目概要1.1.1项目名称伊水河畔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1.1.2项目建设单位河南**农林牧有限公司1.1.3项目建设性质新建项目1.1.4项目建设地点本项目选定在河南省嵩县**镇**村。1.1.5项目负责人报告编制人:中投信德杨刚 工程师1.1.6项目投资规模项目总投资金额为16000.00万元人民币,其中建筑工程投资11345.00万元,设备及安装工程投资2343.60万元,土地费用为120.00万元,其他费用370.35万元,预备费用212.55万元,建设期利息为808.5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800.00万元。项目正式运营达产后,可实现年均销售收入5386.36万元,年均利润总额为2385.90万元,投资利润率为14.91%,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12.41%,税后投资回收期(含建设期)为8.67年。1.1.7项目建设规模项目占地1200亩,总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1、高科技示范园区:包括哈密贡梨种植基地180亩,天山雪桃“洛桃一号”、“中桃一号”种植基地160亩,太空荷花观光基地200亩,双茬红薯、吨产花生种植基地50亩,水产养殖基地50亩,巨型丝瓜、养眼芦荟种植基地50亩,苗圃、花卉繁育基地200亩,高效环保节能房100栋2000平方米;2、休闲旅游、养生度假区:包括伊水河畔公寓80栋6000平方米,接待中心6000平方米,业务用房5000平方米,新建游泳池、泥浴、阳光沙滩50亩,修建景观水系6公里,游泳通道5公里,观光车10台,观光船60艘,配套建设水上乐园等娱乐设施。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如下:主要建筑工程一览表序号 工程名称 层数 建筑工程量1、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工程哈密贡梨种植基地 亩 180天山雪桃“洛桃一号”、“中桃一号”种植基地 亩 160太空荷花观光基地 亩 200双茬红薯、吨产花生种植基地 亩 50水产养殖基地 亩 50巨型丝瓜、养眼芦荟种植基地 亩 50苗圃、花卉繁育基地 亩 200高效环保节能房100栋 平方米 20002、休闲旅游、养生度假区工程伊水河畔公寓80栋 平方米 6000接待中心 平方米 6000业务用房 平方米 5000新建游泳池、泥浴、阳光沙滩 亩 50修建景观水系 公里 6游泳通道 公里 5配套建设水上乐园等娱乐设施 亩 301.1.8项目资金来源本项目总投资资金为16000.00万元人民币,资金来源为项目企业自筹资金5000.00万元,申请银行贷款11000.00万元。1.1.9项目建设期限本项目建设从2017年3月—2019年3月,建设工期共计24个月。1.2项目单位介绍河南***农林牧有限公司隶属于河南省农业厅,是河南农垦企业管理集团下属子公司,注册资金8000万元,主要经营:农作物、水果、花卉种植;林木种植、造林更新、林产品采集、加工、仓储;家禽、牲畜饲养;水产养殖;农业及农产品开发;碳销购;土地平整、开挖;牛肉、鱼类、鸭、鹅、水果罐头加工、销售;木材加工、销售;复合肥料生产、销售、旅游景区开发。围绕生态文明,坚持以商养农,以生态科技富农,立足长远发展,用最快的时间投资建设河南***高效农林牧示范园区,围绕果树种植、果苗繁育和销售、畜类养殖、良种繁育和销售、农副产品平价商店;生态文明旅游;互联网+物联网+农业+林果业+畜牧业,做到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规划,不断提升水平,通过几年发展,成为国内一流,有影响力的现代农、林、牧示范园区。同时要创新思路,达到“四化”即,规模化、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努力使园区5年内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国内15万亩,乌兹别克斯坦及中亚五国20万亩,拥有现代化的技术、现代化的理念、现代化的设施和现代化的管理,加强与农林牧科研单位及院校合作,建立健全销售网络,利用“互联网+”模式,围绕城市城乡农产品、水果、畜产品均衡供应,努力发展农产品、水果、畜产品国际贸易。打造百年***,创建***“诚信立业、科学管理、创新发展”文化理念;坚持“为客户提供超值服务,为员工拓展价值空间,为农户赢得最佳利益”的使命。团结向上,目标一致,去拼搏,去努力;以现代化产业园、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园旅游为结合点,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无公害检测控制+冷库储存+深加工+农副产品平价商店+生态园旅游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国内一流多元化、现代化示范园区。目前公司2016年9月6日与(俄罗斯)诚信国际有限公司签订出口贸易意向合同。国内16家公司建立合作关系,136家嵩县农业合作社签订长期种植、养殖、生产加工,精准脱贫帮扶助残合作伙伴。1.3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3.《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4.《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简称2017年1号文件);5.《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6.《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指导意见》;7.《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8.农业部《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9.《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43号)》;10.《农业现代化建设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11.《河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12.《河南省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13.《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及使用手册》(第三版);14.《现代财务会计》;15.项目公司提供的有关材料及相关数据;16.国家公布的相关设备及施工标准。1.4 编制原则 1、充分利用企业所在地资源、能源及劳动力优势,充分考虑设计方案的前置条件,合理利用资源,整合资源,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实现资源最大利用和效益最大化。2、坚持技术、设备的先进性、适用性、合理性、经济性的原则,采用国内最先进的产品生产技术,设备选用国内最先进的,确保产品的质量,以达到企业的高效益。3、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有关规定,执行国家及各部委颁发的现行标准和规范。4、设计中尽一切努力节能降耗,节约用水,提高能源的重复利用率。5、注重环境保护,在建设过程中采用行之有效的环境综合治理措施。6、注重劳动安全和卫生,设计文件应符合国家有关劳动安全、劳动卫生及消防等标准和规范要求。1.5研究范围本研究报告对企业现状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必要性及承办条件进行了调查、分析和论证;对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进行了重点分析和预测,确定了本项目的产品生产纲领;对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措施、意见和建议;对工程投资、产品成本和经济效益等进行计算分析并作出总的评价;对项目建设及运营中出现风险因素作出分析,重点阐述规避对策。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如下:本报告有中投信德杨刚 工程师编制,请勿复制。更多案例参考或报告的定做详询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