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19年现代农业市场调研及前景研究报告生天生地

2019年现代农业市场调研及前景研究报告

目录内容节选现代农业类型众多,一般可划分为八种类型:绿色农业、物理农业、休闲农业、工厂化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立体农业以及订单农业。 当然,由于外延的不确定性,划分标准有所不同。其中,绿色农业是将农业与环境协调起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户收入,保护环境,同时保证农产品安全性的农业。绿色农业大体上又可以分为有机农业和低投入农业。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是先进生产手段和生产技术的有机结合,重点解决农业的发展动力和生产效率问题,是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显著标志。据发达国家经验,当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小于10%的时候,农业进入现代化转型发展时期。2018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17037千公顷,比2017年下降0.8%;粮食总产量为65789万吨,同比下降0.6%。总的来看,2018年全国粮食产量在种植结构调整优化基础上继续保持高位水平。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土地供给上升和粮食供需缺口大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规模化转型。加上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现代化、规模化种植是未来发展趋势。2017年农机工业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4291亿元,同比增长76.1%。其中,渔业机械增长54.87%;林业机械增长4449% ;畜牧机械增长26.62%。农机工业全年增幅平缓,没有出现比较大的波动。2017年农机12个子行业全部实现了正增长表明国家全面全程农机化的强力推进促进了农机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是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点,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从类型来看,现代农业园区可分为新农村家园、农村科技园区、农业旅游园区、农业产业化等7种类型。截至2018年7月,全国已遴选出三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共计数量达62个。现代农业典型企业分析:佳沃集团、多利集团、汇源集团、中粮集团。| 全文缩略图加关注私信我,获取《2019年现代农业市场调研及前景研究报告》48页报告全文ppt、pdf

况爵禄乎

2020年中国农业产业市场运行情况分析——粮食作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1%。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定义,粮食作物按收获季节分为夏收粮食、早稻和秋收粮食,按作物品种分为谷物、薯类和豆类。其中,主要农作物有稻谷、小麦、玉米与大豆,本报告主要研究以上四种粮食作物。2009-2019年中国粮食产业生产数据分析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自2009年以来首次下降,于2019年再次增加至66384万吨;结合粮食播种面积来看,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不断上升,2019年达到5719.8公斤/公顷,比2009年增长了827.4公斤/公顷。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科技助力农业生产,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不断增加,粮食产量维持在稳定水平,足够满足国民基本需求。2018年中国稻谷产业生产区域数据分析分地区看,中国稻谷生产主要集中在华中单双季稻稻作区,占全国稻谷产量的66%。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华中地区的早稻生产区域是2020年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也是疫情防控措施相对严格的地区,面临农资供应不足、错过播种时节等问题,2020年稻谷产量将受到一定影响。2010-2019年中国稻谷市场供需及大数据分析2010-2019年中国稻谷需求量以年均复合增长率0.7%的速度稳步上升。其中食用消费量下降,工业消费量上升。作为稻谷生产大国,中国目前产大于需,储备量不断攀升。2019年稻谷进口仅0.24亿吨,足以实现产需有余、自给自足。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受疫情影响今年中国早稻产量将会减少,但国内储备量能够基本覆盖消费量,“饭碗安全”不是问题。2019-2020年中国稻谷期货市场价格分析艾媒咨询分析师研究发现,中国稻谷收购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收购政策,市场价格稳定。2019年上半年稻谷供大于求,产需仍有盈余,销售进度较慢,且政策性稻谷拍卖底价大幅下调,拉低了销售价格,稻谷期货价格震荡下行。2019年5月底早籼稻期货价格为每吨2201元,比年初下跌了226元。2019年下半年受天气影响粳稻多产区减产,期货价格上调。2020年新冠疫情对稻谷供需影响较小,且国家出台政策稳定粮食价格,稻谷期货价格基本没有波动。以上部分数据、内容来自艾媒研究院发布的报告《艾媒报告|2020-2021年中国后“疫”时代农业产业发展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关注艾媒报告中心gong zhong hao,新鲜行业数据及资讯,马上获取!)

打金枝

2020年中国农药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近年来我国农药工业快速发展,已形成了一套包括科研开发、原药生产、制剂加工、原材料及中间体配套较为完整的农药工业体系,农药的产量与出口量已处于世界前列。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化学农药原药产量为225.40万吨,同比增长8.22%。数据来源: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我国农药品种齐全、质量优良、价格合理,目前已出口到北美、南美等六大洲180多个国家。数据来源:中国农药网、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农业行业监管趋严,新型环保农药将快速增长随着农药使用及管理政策日趋严格,传统的高毒、低效农药将被加速淘汰,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环保农药已经成为行业研发的重点和主流趋势,农药剂型向水基化、无尘化、控制释放等高效、安全的方向发展,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水乳剂、缓控释剂等新剂型得到快速的研发和推广。高效、安全、经济、环保农药新产品的普及将有效促进我国农药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在满足农业生产需求的同时降低对于环境的影响。农药生产工艺优化,创新水平提高随着我国农药行业集中度的提升,我国农药企业的研发投入将进一步提高,有利于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自主创新体系,使我国农药行业向新药创制和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方向转移,切实增加农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缩小与国外农药企业特别是跨国农药企业的差距。农药行业发展趋势1。行业整合加速我国农药总体产量处于世界前列,但行业集中度低,不少企业存在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环保安全投入不足等问题。随着农药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规模以上农药企业数量明显增加,企业实力有所增强。集约化、规模化是农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以及环保压力加大,我国农药行业正进入新一轮整合期。管理能力强、资金实力雄厚、技术有优势、规模大的企业将成为行业整合的主导力量。2。以仿制农药为主,创制农药的数量有限我国农药行业总体起步较晚,虽历经多年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药工业体系,也应用组合化学等高新技术方法,创制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新品种并取得了国内外专利,但总体上我国生产和出口的农药主要为仿制农药。3。原药、制剂一体化发展在原药的基础上,加入适当的辅助剂,通过加工、生产制得具有一定形态、组成及规格的制剂产品,制剂直接应用到农业生产。制剂的产品质量和使用量与环境安全、食品安全、生态稳定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行业纵向一体化的发展,未来国内农药行业将呈现原药、制剂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文章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不择善否

2020年中国农业产业链全景及各环节分析

中国近几年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因此GDP中二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加,农业占比不断下滑,在2018年降至6.7%,这是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和动力。2020年中国农业产业链全景及各环节概览2009-2019年中国农用化肥产业数据分析2015-2018年中国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和产量不断减少,2019年农用化肥产量降至5625万吨,较2015年减少了1807万吨。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农用化肥产品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国家鼓励减肥增效、发展绿色农业,加上三大主粮播种面积减少,而农用化肥产能跟随需求调整,不断压缩。根据2020年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工作要点,2020-2021年中国农用化肥产量和需求量将继续下降。2014-2018年中国食用油产业数据分析2014-2018年中国食用植物油产量不断减少,销量不断增长。艾媒咨询分析师研究发现,中国食用油消费主要来自豆油,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豆油消费量有所增加。2018年基于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中国大豆进口量减少,导致豆油产量减少,出现产销缺口。2020年受中美贸易谈判利好影响,中国大豆进口量将有所增加,但食用油消费增长刺激下的大豆需求增长仍是中国种植业一大发力点。2010-2019年农产品销售行业投融资数据分析数据显示,批发业蔬菜水果行业和水果B2B行业投融资金额在2014-2019年不断上涨,在2018年达到峰值,单笔投融资金额也呈上升趋势。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国民餐桌丰富度的提升和蔬菜水果消费的增加,近年来水果行业的投融资趋为热门,从资金方面愈加促进了果蔬销售产业的发展。以上部分数据、内容来自艾媒研究院发布的报告《艾媒报告|2020-2021年中国后“疫”时代农业产业发展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关注艾媒报告中心gong zhong hao,完整版报告,马上获取!

孰协唐许

「行业研究」对“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再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大势、定大局、谋大事,先后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互联网+”行动,2015年国务院制定出台实施“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并将“互联网+”现代农业作为11个重点行动之一。2016年原农业部印发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今年是“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实施的第四年,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我们有必要对3年多来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全面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的实施路径,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01“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的进展互联网技术与农村经济社会各领域正在加速融合,对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社会治理能力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激发了新动能,培育了新农民,催生了新业态,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正在形成,“互联网+”已经成为抢占农业农村现代化制高点的重要抓手,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一是规划引领,“互联网+”现代农业政策体系基本形成。自2015年以来,原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并就“十三五”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农业农村电子商务、信息进村入户、农业农村大数据等工作出台了专门文件,构筑了“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四梁八柱”。同时,有28个省份制定了“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并将“互联网+”现代农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2017年在江苏首次举办新农民新技术创新创业博览会,为“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和农村创业创新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应用带动,“互联网+”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成效初显。2013年以来,原农业部组织9个省份开展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示范,征集、发布426项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产品、技术和应用模式。2017年启动实施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2018年成功发射了首颗农业高分卫星,为农业监测安上了“天眼”。通过这些工程项目的示范带动,物联网、卫星遥感、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种植业、养殖业等行业得到推广应用,在轮作休耕监管、动植物疫病远程诊断、农机精准作业、无人机飞防、精准饲喂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通过机载北斗定位系统对收割机进行定位,为实现小麦跨区机收率达到95.5%提供信息化保障。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物联网监测面积累计超过1.5亿亩,作业质量、效率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快建设,在线监管能力不断提升,初步实现对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的全程追溯管理。三是创业创新,农村电子商务等新业态蓬勃发展。2014年由商务部牵头开始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截至2017年底已累计支持756个县,其中国家级贫困县499个,推动电商企业纷纷开通扶贫频道。2016年以来,原农业部在14个省份开展农业电子商务试点,探索鲜活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休闲农业等电商模式。2017年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1.25万亿元,其中农产品电子商务经营额达2400亿元,今年有望迈进3000亿元大关,已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800万人。同时,分享农业、定制农业、创意农业、康养农业、共享农庄、加工体验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兴起,返乡下乡双创人员已累计达到740万人,其中一半以上都依托互联网技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借助互联网推介得到蓬勃发展,2017年接待游客28亿人次,营业收入7400亿元,从业人员1100万人,带动750万户农民受益。四是进村入户,“三农”综合信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在全面总结12316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原农业部2014年启动开展信息进村入户试点,从2017年开始转入整省推进示范,目前已在18个省份全面展开。通过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实施,在每个行政村建设益农信息社,有效整合涉农信息资源,为农民群众提供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和培训体验等服务,做到让农民进一个门办样样事,也成为政府收集社情民意的“传感器”。截至目前,已建成运营益农信息社20.4万个,培训村级信息员63.3万人次,为农民提供公益服务8250万人次、便民服务2.9亿人次。同时,着力创新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加快构建“互联网+农技推广”信息化体系,建设全国农业科技云平台,为120多万农业专家、农技推广人员、职业农民提供在线学习和服务。此外,原农业部已连续3年组织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五是共享开放,“互联网+政务服务”让数据价值开始显现。推进网站整合、系统整合、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升级改版农业农村部官网,实现一站式服务。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兽药基础数据、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等“四平台”。组织21个省份开展8种农产品大数据试点,在优化投入要素结构、病虫害防控、自然灾害防御、产销精准对接等方面开始发挥作用。创新完善农业监测预警体系,每日发布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每月发布19种重点农产品市场供需报告和5种重点农产品供需平衡表,每年举办农业展望大会并发布展望报告,用数据决策指挥、用数据管理服务、用数据引导产销的方式正在逐步得到应用。六是基础夯实,“互联网+”现代农业支撑条件明显改善。深入实施“宽带乡村”工程,持续推进农村地区电信普遍服务,深入推进网络提速降费,农村互联网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截至2017年底,全国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超过96%,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手机接近300部,基本实现农民一人一机。截至201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中农村网民占比26.3%,规模达到2.11亿,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提升到36.5%。已建成15个农业信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学观测实验站。同时,科学布局窄带物联网应用于农业,已在牛羊放养、草原监测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02“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近年来,“互联网+”有力地推动了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进步,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保障。“互联网+”已经成为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创新驱动发展的坚实支撑、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途径、打赢三大攻坚战的有力保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手段,“互联网+”的前瞻性、包容性、泛在性特质日益凸显。但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效益偏低,受农民文化水平有限、农村发展仍然滞后等客观因素影响,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发展不平衡。城乡数字鸿沟依然存在,东中西部区域性差距仍然较大。有的地方对“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内涵和内容缺乏全面深刻的把握,存在把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等同于发展电子商务的情况。有的市场主体没有把握住农业农村的需求和特点,没有认清与工业和城市的不同,存在照搬照抄、水土不服的现象。“互联网+”现代农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农业农村数字经济蕴藏的巨大潜力远未充分挖掘。(二)基础支撑不完善。受农业投资风险高、见效慢、收益低等影响,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不高。目前,虽然网络进了村,但仍有不少家庭农场、规模化养殖场、海洋牧场等还没有覆盖,制约了生产信息化的服务普及。有的农民反映,每个月的网络资费超过50元就会影响上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网络和农产品加工流通等基础设施落后,物流成本高,影响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导致不少地方的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卖不出去、卖不上好价钱。(三)实用人才缺乏。既懂互联网又懂农业的复合型人才匮乏,信息设备维护、网络营销、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人才严重短缺,难以适应产业融合快速发展的需求。同时,务农农民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91.8%,很多农民有设备不会用、有产品不会卖、有信息不会查,信息化应用技能亟待提升。农村地区总体条件不好、收入不高,创业创新难度大,难以吸引、留住人才。(四)推进机制有待创新。信息数据资源共享机制还不健全。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不够,公共服务信息化进程滞后。部省联动、部门协作、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有待强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多元化投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可盈利、可持续的商业化运营机制还不成熟。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农户的利益联结分享机制亟需加快建立完善。03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实施路径总的看,“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成效显著,但农业农村仍然是信息化的短板和洼地。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主战场,瞄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工作重点,强力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字化、服务在线化,强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更加平衡、更加有序、更加安全的发展,引领驱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一是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全产业链中的融合应用。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要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首先要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扩大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范围、规模和内容,强化现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推动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第二要构建农业农村数字资源体系,开展重点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充分发挥大数据的预测功能,切实提高数据信息服务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第三要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加快设计和实施农产品电商出村工程,充分利用新媒体,大力发展内容电商、绿色电商,促进农业市场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以电商平台为载体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二是加快培育壮大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当前,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正成为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过去是,要想富,先修路。现在是,要发展,先通网;种粮养猪卖鲜货,发家致富靠网络。要培育壮大农业农村数字经济,首先要大力推动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尽快修通修好农村信息高速公路,为提升农村信息消费能力创造基础条件;第二要加快推动农业农村数字产业化,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第三要推动农业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农业各领域各环节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数字化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数字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三是加快提升农业信息技术研发创新能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核心是加快农业信息技术创新,尤其是要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首先要充分发挥科学家和企业这两大创新主体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要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生力军作用,鼓励支持企业创新研发机制;第二要组织实施农业农村信息化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加大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核心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力度,加强农业信息核心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第三要科学合理布局学科和人才培育基地,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孵化基地,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信息核心技术及产品,加强标准制定,强化成果转化和应用。四是加快推进“三农”综合信息服务。要适应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他们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首先要完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建立村庄网上服务站点,提升农村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第二要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基层服务和管理精细化精准化,提升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第三要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将其作为乡村振兴的重大基础性工程来抓,集聚涉农信息资源,建设公益服务平台,提升益农信息社服务功能和水平,为返乡下乡人员投身“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提供创新创业平台;第四要加大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力度,利用“互联网+”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让手机成为农民的“新农具”,全面提高农民利用信息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增收致富的能力。来源:农业科技园区联盟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鬼附身

产业分析|国家大力支持,但设施农业关键在于经营模式

中国正处在国内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期,在确保 “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发展设施农业,能够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加快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同时,设施农业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大、经济价值高,能够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高从事设施农业的积极性,有助于扩大设施农业的规模和水平,从而有利于国内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从报告中发现:2017-2022年中国设施农业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咨询报告表明,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同时,设施农业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生产、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因此,未来,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中国设施农业发展因素分析一、有利因素(一)政策支持2017年,农业部将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东北地区秸秆处理、农膜回收和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等五大行动,推动我国农业形成绿色发展方式,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农业部将突出重点地区,特别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统筹推进五大行动,把农业绿色发展的机制建起来、模式立起来。(二)农业物联网温室大棚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使人们的饮食变得更加丰富了,以前北方的冬天可能只能吃萝卜白菜,而现在,即使在严寒的北方也能吃到新鲜的西红柿、辣椒、豇豆等等,一部分靠远途运输,但价格会很高,随着设施农业大棚慢慢发展起来,这一切都得到了解决,随着中国农业物联网在设施农业上的发展,我国种植业种植管理越来越科技化。对于规模化的温室大棚种植而言,单靠人工管理需要大量人手,耗力费时,并且存在难以避免的人工误差。中国农业物联网系统采集温室内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水分、土壤温度、二氧化碳、光照强度等实时环境数据,传输到控制中心,由中心平台系统将最新监测数据与预先设定适合农作物生长的环境参数与进行比较,如发现传感器监测到的数据与预设数值有了偏差,计算机会自动发出指令,智能启动与系统相连接的通风机、遮阳、加湿、浇灌等设备进行工作,直到大棚内环境数据达到系统预设的数据范围之内,相关设备才会停止工作。中国农业物联网促进设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温室大棚种植管理智能化调温、精细化施肥,可以使用各种先进的农业环境监测仪器,如土壤温度仪、土壤水份仪、土壤盐分仪、PH测定仪、空气温湿度测定仪等等,大棚环境变化尽在掌握之中。二、不利因素(一)与国外差距大与发达国家比,我国现代化设施栽培还有很大差距,比如国外有些地区西红柿产量能到达每平方米70公斤,而我国只有30~40公斤。国外主要以水培、雾培和基质种植为主。这些先进的种植方式在满足水分、养分、空气供应的同时让根系远离土壤,具有产量高、病害少等特点。中国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有限,对国外技术要采取吸收、引进、再消化、再创新的过程。我们国家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硬件设施的同时提高管理水平,硬件软件双管齐下发展设施农业。(二)耗能高,运行成本大当前大型连栋温室建设盲目,耗能高,运行成本大。劳动生产率低,人均管理面积仅相当于荷兰的1/4,产出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产量仅相当于荷兰的1/3~1/4。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设施简陋,90%以上的为简易型设施,抗御风雪能力差。机械化水平低,人均管理面积600~1,000平方米,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4~1/5。土地利用率低,日光温室仅为35%~40%。2016年,我国设施蔬菜播种面积达到了5,841万亩。综合以上因素,我们预计,2017年我国设施蔬菜播种面积将达到5,900万亩,未来五年(2017-2021)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25%,2021年将达到6,200万亩。设施农业6大发展趋势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设施农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认为设施农业近年来的发展趋势主要可以归结如下:其一,与现代工业技术进一步结合,提高硬件质量,增强配套能力。我国设施农业要在建筑结构工程、材料工程和节水节能工程方面进一步发展,在提高主体结构质量的同时,应不断增强配套能力。其二,设施与设施农业产品生产向标准化发展,包括温室及配套设施性能、结构、设计、安装、建设、使用标准,设施栽培工艺与生产技术规程标准,产品质量与监测技术标准等。其三,加强采后加工处理技术的研究开发,包括采后清洗、分级、预冷、加工、包装、储藏、运输等过程的工艺技术及配套设施、装备等,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其四,与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结合。实现光、温、水、肥、气等因素的自动监控和作业机械的自动化控制等。其五,与信息技术结合,建立以产品、技术和市场等为主要内容的网络化管理、模式化运行、远程服务等。其六,与生物技术结合,开发出抗逆性强、抗病虫害、耐贮藏和高产的温室作物新品种,全面提高温室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利用生物制剂、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专用生产资料,向精确农业方向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绿色健康食品。专家观点:带动农民致富的好产业张志斌:设施农业是带动农民致富的好产业对于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志斌表示,设施蔬菜作为设施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蔬菜产业发展非常快,设施蔬菜播种总面积达到6000万亩,只利用20%的土地,达到了60%的产值。设施蔬菜在我国蔬菜整体供应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许多地区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设施农业是带动农民致富的好产业。同时,国家鼓励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对设施蔬菜给予多种补助,像种苗补助、农机补助、肥水一体化补助等。在具体经营方面,张志斌认为,经营模式的改变至关重要,种植大户、合作社、企业龙头要发挥带动作用,把农户组织起来。张志斌表示,随着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以及与互联网相结合成为必然趋势。高祥照:推广设施农业要注意把技术物化到产品里高祥照同时表示,温室大棚是从温、光、湿、水、肥、气等方面的综合全面的管理,与传统农业不同,设施温室大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高祥照表示,设施农业技术推广要把技术物化到产品里,方便农民操作、使用。比如,水溶肥可以分成小包,方便农民分不同时间分次使用;栽培基质要提供不同作物设计好营养包,针对不同土壤测土配方施肥等,专家和企业要多做一些事情,帮农民简化操作流程、获得最大效益。孙康泰:加大科技投入 硬件软件双管齐下发展设施农业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副研究员孙康泰表示,国家要加强宏观政策引导,鼓励农业产业界发展设施农业,加强普适标准建设,同时要加强预警机制,给广大农民提供快捷有效的供求变化信息。孙康泰表示,企业需要非常坚实的技术水平作保障。农业工业化及工厂运作,不要局限在传统农业,一定要结合市场,对接市场,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李文虎:领航设施农业 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带动农民致富在李文虎看来,落后的生产方式,是导致生产效率低的原因所在。生产方式落后,产出结果不可预测,老百姓收入就没有保障。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对农业进行程序化管理,引入工厂化管理理念,把技术和劳动力分开。农业行业观察分析师认为:设施农业未来趋势在经营模式!想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就必须要完善设施农业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同时帮助经营者提高竞争壁垒。内容来源:中投投资咨询网 新华网 农业行业观察整理编辑

大牌坊

智慧农业是农业的根本出路2020年智慧农业产业链全景图深度剖析(附图表)

“智慧农业”这一新概念是在2014年提出的。智慧农业是智能农业专家系统的简称,一般是指利用物联网技术、“5S”技术、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实现“三农”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生态化、集约化,从空间、组织、管理整合现有农业基础建设、通信设备和信息化设施,使农业和谐发展,实现“高效、聪明、智慧、精细”和可持续生态发展,是将科学技术融合在农业发展领域中的具体实践和应用。智慧农业产业链智慧农业是农业的根本出路,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全产业链的“生态融合”和“基因重组”,可以从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彻底升级传统的农业产业链,提高效率,改变产业结构。例如,在产业链上游即产前环节我们已经可以依靠卫星遥感、物联网设备来进行农业数据的获取,利用多源数据信息,指导农业生产主体如何科学种植、如何种得更好,如:生物育种、信息化培育等。产中包括农作物的种植,采摘,养殖、捕捞等,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进行精细化养殖、生长环境监测等。而在农业产后加工流通环节中,通过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处理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商品的购买群体、该群体的购买习惯以及同品类商品中哪些更受消费者青睐。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制定销售策略、进行差异化定位,更好地抓住消费者心理、满足消费者需求,继而在消费群体中形成口碑,助力打造自身品牌。可以说智慧农业以智慧生产为核心,智慧产业链为其提供信息化服务支撑。即使农业全产业链中的营销、物流、消费成为智慧农业生产的可靠的信息支撑网络,引导农业生产信息化决策、高效化生产、差异化服务。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注: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如有遗漏与不足,欢迎指正!一、智慧农业产业链上游分析智慧农业产业链上游是产前环节,主要包括种子、农药、化肥、农机等。1。农药近些年,随着科技的发展,高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完善智慧农业平台,为农民的增收、创收创造了条件。当无人机飞梭于农田上空,一面将资料传送云端,透过云端运算,进行符合成本与环境伤害最少的农药与化肥施用分析,利用高科技技术实现智慧农业播种等,同时,智慧农业的到来也大大减少了农药的应用。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显示,2020年5月全国化学农药原药产量增长,2020年5月全国化学农药原药产量为19.5万吨,同比增长6%。2020年1-5月全国化学农药原药产量为87万吨,同比下降1.5%。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在农业企业竞争方面:据2020年中国农药行业销售百强企业榜单显示,安道麦股份有限公司蝉联榜首,2019年销售额达到249.06亿元。江苏扬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二,销售额为86.39亿元;山东潍坊润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三,销售额为60.74亿元。整体来看,2020年农业行业销售百强企业总销售额达到1836.08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入围门槛为3.99亿元,相较去年下降0.05亿元。前十企业合计销售额达到702.45亿元,同比增长5.3%,占百强总额的38.3%。百强企业中,销售额超10亿元的企业有59家,以下为具体排名:资料来源: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文章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在梦中

智慧农业是农业的根本出路 2020年智慧农业产业链全景图深度剖析

中商情报网讯:“智慧农业”这一新概念是在2014年提出的。智慧农业是智能农业专家系统的简称,一般是指利用物联网技术、“5S”技术、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实现“三农”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生态化、集约化,从空间、组织、管理整合现有农业基础建设、通信设备和信息化设施,使农业和谐发展,实现“高效、聪明、智慧、精细”和可持续生态发展,是将科学技术融合在农业发展领域中的具体实践和应用。智慧农业产业链智慧农业是农业的根本出路,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全产业链的“生态融合”和“基因重组”,可以从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彻底升级传统的农业产业链,提高效率,改变产业结构。例如,在产业链上游即产前环节我们已经可以依靠卫星遥感、物联网设备来进行农业数据的获取,利用多源数据信息,指导农业生产主体如何科学种植、如何种得更好,如:生物育种、信息化培育等。产中包括农作物的种植,采摘,养殖、捕捞等,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进行精细化养殖、生长环境监测等。而在农业产后加工流通环节中,通过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处理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商品的购买群体、该群体的购买习惯以及同品类商品中哪些更受消费者青睐。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制定销售策略、进行差异化定位,更好地抓住消费者心理、满足消费者需求,继而在消费群体中形成口碑,助力打造自身品牌。可以说智慧农业以智慧生产为核心,智慧产业链为其提供信息化服务支撑。即使农业全产业链中的营销、物流、消费成为智慧农业生产的可靠的信息支撑网络,引导农业生产信息化决策、高效化生产、差异化服务。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注: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如有遗漏与不足,欢迎指正!一、智慧农业产业链上游分析智慧农业产业链上游是产前环节,主要包括种子、农药、化肥、农机等。1.农药近些年,随着科技的发展,高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完善智慧农业平台,为农民的增收、创收创造了条件。当无人机飞梭于农田上空,一面将资料传送云端,透过云端运算,进行符合成本与环境伤害最少的农药与化肥施用分析,利用高科技技术实现智慧农业播种等,同时,智慧农业的到来也大大减少了农药的应用。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显示,2020年5月全国化学农药原药产量增长,2020年5月全国化学农药原药产量为19.5万吨,同比增长6%。2020年1-5月全国化学农药原药产量为87万吨,同比下降1.5%。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在农业企业竞争方面:据2020年中国农药行业销售百强企业榜单显示,安道麦股份有限公司蝉联榜首,2019年销售额达到249.06亿元。江苏扬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二,销售额为86.39亿元;山东潍坊润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三,销售额为60.74亿元。整体来看,2020年农业行业销售百强企业总销售额达到1836.08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入围门槛为3.99亿元,相较去年下降0.05亿元。前十企业合计销售额达到702.45亿元,同比增长5.3%,占百强总额的38.3%。百强企业中,销售额超10亿元的企业有59家,以下为具体排名:资料来源: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化肥化学肥料简称化肥。用化学和(或)物理方法制成的含有一种或几种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的肥料。也称无机肥料,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微肥、复合肥料等。在智慧农业当下,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等技术监测农业做所需求的化肥量,从而进行合理施肥等。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显示,2020年5月全国农用氮、磷、钾化学肥料产量下降,2020年5月全国农用氮、磷、钾化学肥料产量为497万吨,同比下降2%。2020年5月全国农用氮、磷、钾化学肥料产量为2323.7万吨,同比下降6.8%。3.种子我国种子行业发展起步较晚,种子市场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得以初步建立并缓慢发展,在当时特殊的内外部环境下,种子行业的生产与经营等活动完全由政府主导。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外部环境的改变,这种政府主导型的全封闭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种业发展的新形势,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一系列种子行业改革政策出台以来,我国种子行业逐步走上了产业化、市场化的道路。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种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作物选育水平、良种水平和供应能力显着提升,智慧农业利用基因育种等技术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种子市场规模为1222.12亿元,市场规模跃居全球第二。预计2020年种子市场规模将超1400亿元。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全国主要种子企业汇总一览: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二、智慧农业产业链中游分析1.主要农作物生产情况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16064千公顷(174095万亩),比2018年减少975千公顷(1462万亩),同比微降0.8%。其中,谷物播种面积97847千公顷(146771万亩),比2018年减少1824千公顷(2736万亩),同比下降1.8%。豆类和薯类播种面积分别为11075千公顷和7142千公顷。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从主要作物产量来看: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277亿斤,比2018年增加119亿斤,增长0.9%,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单产水平提高,2019年全国粮食作物单产381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6.6公斤,增长1.8%。粮食播种面积稳中略降,2019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41亿亩,比上年减少1462万亩,下降0.8%。从各省粮食产量来看,黑龙江粮食产量最多达7503万吨,成全国粮食产量第一大省。其次,河南和山东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粮食产量分别为6695万吨、5357万吨。此外,安徽、吉林、河北、江苏、内蒙古、四川、湖南粮食产量位居第4-10名。与去年相比,2019年全国有17个省(区、市)粮食增产,14个省(区、市)粮食减产。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共计增加116亿斤,占全国粮食增加量的97.2%。增产较多的省(区)有吉林、辽宁、内蒙古,粮食产量分别增加49亿斤、48亿斤和20亿斤。其中吉林、辽宁去年因灾减产较多,今年恢复性增产。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农业机械自动化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机械化,减少了农业生产环节大量的劳动力需求,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其中在农业机械化中的拖拉机是主要用于牵引和驱动各种配套机具,完成农业作业、各种土方工程作业、运输作业和固定作业的动力机械,主要用于各种气候及土壤条件的运输、田间机具牵引、驱动等牵引作业,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动力机械。2014年大中型拖拉机567.95万台,2019年增至大中型拖拉机422万台。主要农机产品产量实现增长据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统计,2019年统计内的拖拉机数据中,大型拖拉机产量为40020台,同比减少1.12%;中型拖拉机产量237535台,同比增长11.13%;小型拖拉机产量340100台,同比增长3.13%;自走式轮式谷物收获机产量18532台,同比增长19.71%;玉米联合收获机产量22367台,同比减少4.62%;履带式水稻收获机产量53969台,同比下降19.15%。此外,半喂入水稻收获机产量3258台,同比增长63.23%;压捆机产量同比增长10.68%;插秧机产量同比下降5.07%。资料来源: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未来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空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1)由于我国已基本实现耕种环节的全面机械化,所以,未来耕整地类机械的新增需求空间不大。但是,由于耕整类机械的市场保有量大,未来每年“更新换代”的需求也不少。另外,随着“深耕深松”等政策的推进,耕整类机械的格局将发生变化,大马力、深松类耕地机械将成为市场的发展方向。(2)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机播率尚低,在未来拥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水稻插秧机,在耕、收环节已大多实现机械化的同时,播种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将成为水稻全程机械化的重要发展方向。《农机“十三五”规划》中亦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达到乘坐式插秧机的保有量30万台。(3)主要农作物的收获类机械中,除小麦、水稻、玉米的机收率较高外,其余农作物的收获环节机收率尚存在较大新增需求。特别是棉花收获机、马铃薯收获机、花生收获机等种植面积较广,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的收获机械,未来发展空间大。(4)随着我国绿色生态、循环利用等环保政策出台,我国环保要求亦越发严格,因此,秸秆回收利用作为收获后处理环节的一种方式,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农业生产形成闭循环,融入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机械化体系中,形成生态农机、绿色农机。作为国家农机环保政策支持的作业环节机械,未来享有较大的发展空间。3.智慧农业市场潜力巨大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机装备的智能化水平,是实施智慧农业、实现农机农艺融合、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各地围绕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控制、卫星导航定位在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上的应用进行了有益探索,在大田精准作业、设施农业智慧管理、畜禽智慧养殖等方面涌现出很多成功案例。如,新疆兵团应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自动驾驶进行棉花播种,能一次完成铺膜、铺管、播种作业,1000m播行垂直误差不超过3cm,播幅连接行误差不超过3cm,有效解决了农机播种作业中出现的“播不直、接不上茬”的老大难问题,土地利用率提高0.5%-1%;利用卫星导航技术实现了夜间高质量作业,不重不漏,机车组利用率提高30%,节约农机投资;复用播种时的卫星空间定位信息,大大提高了中耕施肥施药作业质量,高速作业不伤苗不压苗,棉花机械化收获采净率提高2%-3%。根据新疆兵团实际应用统计,利用应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自动驾驶技术,亩节约人工成本60%,亩增收节支193元。政策支持下,中国智慧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预计到2020年,中国智慧农业的潜在市场规模有望由2015年的137亿美元增长至26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4.3%。数据来源:公开资料、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智慧农业三大发展方向:(1)由人工走向智能在种植、养殖生产作业环节,摆脱人力依赖,构建集环境生理监控、作物模型分析和精准调节为一体的农业生产自动化系统和平台,根据自然生态条件改进农业生产工艺,进行农产品差异化生产。在食品安全环节,构建农产品溯源系统,将农产品生产、加工等过程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并存储,并能通过食品识别号在网络上对农产品进行查询认证,追溯全程信息。在生产管理环节,特别是一些农垦垦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型农场等单位,智能设施与互联网广泛应用于农业测土配方、茬口作业计划以及农场生产资料管理等生产计划系统,提高效能。(2)突出个性化与差异性营销方式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打破农业市场的时空地理限制,农资采购和农产品流通等数据将会得到实时监测和传递,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近年来各地兴起农业休闲旅游、农家乐热潮,旨在通过网站、线上宣传等渠道推广、销售休闲旅游产品,并为旅客提供个性化旅游服务,成为农民增收新途径和农村经济新业态。(3)提供精确、动态、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务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为农业经营者传播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管理信息以及农业科技咨询服务,引导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经营好自己的农业生产系统与营销活动,提高农业生产管理决策水平,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做好节本增效、提高收益。同时,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也推进农业管理数字化和现代化,促进农业管理高效和透明,提高农业部门的行政效能。三、智慧农业产业链下游分析1.农产品加工在农产品加工方面,数据显示,2019年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超过22万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1万家,吸纳3000多万人就业。目标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达到32万亿元。培育一批产值超百亿元、千亿元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一批产值超十亿元农业产业镇(乡),创响一批“乡字号”“土字号”乡土品牌。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达到1万亿元,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1万亿元。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体保持缓中趋稳、稳中有进态势,供需保持较快增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为国民经济稳增长和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总体来看,2019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完成营业收入14.69万亿元,同比增长2.1%。从结构来看,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完成营业收入96929.7亿元,同比增长4.4%;非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完成营业收入49975.7亿元,同比下降2.1%。2.农产品流通在农业产后加工流通环节中,随着农村电商、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推进了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为农业打开了广阔的市场。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处理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商品的购买群体、该群体的购买习惯以及同品类商品中哪些更受消费者青睐。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制定销售策略、进行差异化定位,更好地抓住消费者心理、满足消费者需求,继而在消费群体中形成口碑,助力打造自身品牌。(1)农村电商近年来,随着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电商扶贫等工作深入推进,中国农村电商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农村网络零售和农产品上行规模不断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潜力进一步释放,农村电商模式不断创新,电商扶贫实现国家级贫困县全覆盖,电子商务积极助力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中国农村电商经历了前期市场培育,正在迅速增长的同时加快转型升级,逐步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06年以来,我国农村网民规模呈逐年上升趋势,2017年突破2亿,达到2.01亿人。2019上半年中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2.25亿人。到2020年3月,中国网民规模为9.04亿,其中农村网民规模为2.55亿,占网民整体的28.2%,较2018年年底增长3308万;城镇网民规模为6.49亿,占网民整体的71.8%,较2018年年底增长4200万。数据来源:CNNIC、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中国农村电商零售额2019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从2014年的1800亿元增加到1.7万亿元,规模扩大8.4倍。其中,农产品网络零售额高达3975亿元,同比增长27%,带动300多万贫困农民增收。2019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了3975亿元,比2016年增长了1.5倍。农村地区收投快递超过150亿件,占全国快递业务总量的20%以上。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由于受疫情影响,2020年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增速将有所减缓,但整体规模在政府不断助力刺激农产品消费下,仍有望实现增长趋势。初步预测,2020年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将超1.8万亿元。数据来源:商务部、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中国农村电商地区分布情况分地区看,2019年全年我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农村网络零售额分别占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的76.6%、12.0%、9.4%和2.0%,同比增长分别为19.8%、17.1%、17.6%和10.2%。分省份看,浙江、江苏、福建、河北和山东农村网络零售额排名前五,合计占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比重为73.6%,零售额前十位省份合计占比为87.2%。从增速来看,福建、西藏、甘肃、江西、重庆零售额同比增速位列前五,增速均在20%以上。(2)冷链物流冷链物流泛指产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规定的温度区间,以保证产品质量、减少过程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迚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我国是一个农产品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农产品生产经营方式的升级、农业生产与现代化大流通及城市大市场的联系越来紧密。在乳制品、禽肉、水产等生鲜产品的运输过程中,冷链物流起到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此外,除了农产品以为,医药、餐饮连锁、快消品也是冷链物流中主要的运输商品。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增长,消费水平也提高。而在互联网的普及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对于农产品、食品、医药等消费品的选购方式也变的越来越便利。网购、生鲜电商、蔬果宅配等方式都是当下消费市场的热门选择。对于网购、生鲜电商、蔬果宅配等来说,运输环节十分重要。受益于这类消费的增长,国内冷链物流市场也快速发展。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市场规模约3391亿元,比2018年增长505.2亿元,同比增长17.5%。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到2020年,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4000亿元。数据来源:中物冷链委、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附:智慧农业行业相关上市企业名录一览: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智慧农业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为崩为蹶

农机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

去年农机产业发展跌入谷底,加上今年的新冠疫情,给农机行业进一步带来了挑战。加上粮食价格未能有进一步上涨,农业机械行业整体持续下跌,都给今年的农机行业前行之路蒙上了厚厚的阴影。但是对于行业人士来说,越是在这样的艰难时刻,越是要保持战略定力,想方设法应对,坚持到云开雾散的时刻。本文仅针对农业机械行业面临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做浅显的分析,在行业红海和蓝海之间做出判断,为行业发展提供支持建议。农业机械行业面临的挑战:①市场持续下滑:自2015年进入转型升级阶段以来,农机行业运行趋缓的态势一直在持续,尤其是以拖拉机、谷物联合收割机、低速农用运输汽车等产品为代表的传统品类,一直处于“跌跌不休”的下滑通道里。我国农机行业进入农机化高级阶段以来,传统市场的转型升级以及增幅趋缓,新兴市场快速崛起、进步以及体量成长将持续进行,农机行业增长主力由大众品类转向小众品类会持续进行。2020年,传统大众农机品类中的中低端产品销量下滑概率很大,新兴小众品类也在颠覆和改变中培育提升,整体市场所呈现出的基本发展速率仍处于低速运行。②用户需求侧重点的改变:伴随着行业进步、用户年龄结构改变、信息智能高度普及、产业调整持续深入等核心因素影响日深,农机产业市场运行模式发生了颠覆性变革,用户需求发生根本性改变。用户对于农机产品的需求不再仅仅停留在“能用”的层面,而是向着“好用、实用、智能、舒适”等方向快速升级。这就要求农机行业不仅在性能上要紧跟时代潮流,在布局、结构、创新方面也要贴合目前的购买人群,产品多样化、性能丰富性方面要有所突破;③短视频等线上直播平台的发展:农机作为传统机械,在目前大背景下仍会受新兴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的冲击。随着大环境的改变,农机行业也要紧跟时代潮流,尝试使用视频销售,运用新颖的脚本文案,贴合用户实际,促进产品售卖。④国家向第三产业的转型升级: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机,国家近些年对于产业转型的重视,使得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但传统农业行业持续不太景气。国家政策的支持对于农机行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机械行业发展建议:①从政府管理的层面看,农业机械化发展政策要稳。政策稳,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稳定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的生产运营决策,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农机购置的补贴政策对于农机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大的影响,尽管随着补贴政策实施十多年农机社会保有量和农机化水平大幅提升,对一些主粮作物机械化的边际效应呈递减趋势,但是农机补贴仍是影响农机行业发展的头号指挥棒。影响农机行业的政策不仅是补贴政策,实际上,目前在工业制造以及环保方面的政策对农机行业的发展也起到重要影响,尤其是后者,目前的排放升级政策对农机产业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②积极适应大环境发展,选择尝试线上直播或视频等销售方式。目前很多机械设备行业都采用线上视频介绍机器或采用软广故事性形式介绍产品性能,且目前绝大多数人都在采用线上观看的方式,视频市场巨大。农机行业需紧跟时代潮流,敢于创新,通过不同的道路寻找出路,进一步提升售卖与品牌知名度的打造。③大力坚持产品升级,绿色环保设备:诸如设施农业设备的大棚机械、生物质能和废弃物处理设备、秸秆肥化设备、滴灌设备等,2020年仍会备受关注,环保产业的发展升级带动绿色农机产品的发展;④抓住政策补贴:积极运用国家对于农业的辅助支持,在农机行业中应紧跟政策支持,在自身创新提升的同时,促进产业的发展进步。财政补贴政策大大推动了我国农机化水平的快速提升,也使农机企业遍地开花,但是也导致一些企业患上政策“依赖症”、市场提前消费、产业集中度过低,有些行业止步不前,满足现状。因此,在农机产业发展从政策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技术驱动与市场驱动的进程中,企业更应通过竞争,加强技术进步和产品进化,提升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能辩诸物

十张图带你纵观2020年农作物育种行业市场规模及发展前景分析 分子设计育种是未来

在整个农作物种植行业中,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是45%,种子是种植业的“芯片”。但我国现有种子行业的痛点在于优质的种子研发技术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少数上市企业中,导致流通在市场上的种子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我国对育种产业的规划一是深度发展商业化育种,二是提高分子设计育种。种子是种植业的“芯片” 育种是关键从农业种植产业链来看,种子属于前端行业。而从种子行业的产业链来看,种子终端产品属于中游生产的产成品,而产业链上游行业不具有标准意义,化肥原料、育种采摘等都可列入上游领域,下游为种植业、林业等农业应用服务领域。如果从种子产业横向切分,可分为研发、生产、销售和推广环节。在整个种植业生产过程中,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种业是农业的“芯片”。种子是决定收成的最核心因素,是“内因”,而化肥、农药、土壤、气候、农业机械、灌溉、栽培技术等要素都是辅助因素,是“外因”。根据美国对上个世纪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调查发现,种子技术的改良占农业增产贡献率的大约60%,其他所有技术的提升大约占40%。截止2019年底,在中国,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是45%,远远低于美国的60%,这说明,中国种子产业对于农业生产的贡献还有很大的提升和投资空间。种子产业链可以具体细分为育种、制种以及销售,即育、繁、推三个环节。从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使我国种业的三个环节非常独立:由科研院所负责育种,由种子企业进行制种,最后由各地种子站进行销售。但自2000年种子法出台后,上述情况稍有改变,产业分工不再那么明确。其中,育种环节为产业链核心,品种的知识产权以及育种研发能力为环节核心要素。此外,销售环节的重要性不可小觑。由于种业销售终端的区域分散和种植户的信息不对称,经销商的下游掌控力和议价能力比一般行业要强得多。因而,从产业链价值分布来看,销售渠道环节要分去近50%的利润。育种技术的稀缺与商业化育种从育种行业的痛点来看,核心痛点在于先进育种技术仅掌握在大部分科研院所和少部分上市公司手中。当市场产品开始同质化后,整个市场将陷入价格攻防战,对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造成不好的影响。痛点分析种子品类同质化严重先进的育种技术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少数上市公司手里,大部分企业以模仿为主,市场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种子品类过多为了满足经销商每年对新品种的需求,一般的企业每年都会形成量少但品种多的生产模式。随着种类的增多,企业的品种管理成本将增加。“育繁推”一体化中推广成本逐年提高现有市场种子品类多如牛毛,种子产品供大于求,销售愈发激烈。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育种队伍,种质资源保有量居世界第二,但却难以形成流行的大品种。核心原因在于“两个80%”:80%的种业科技人员集中在科研单位;80%的种子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产学研流通不畅,导致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科研成果不少,但大多是“铁皮柜里的成果”。2020年2月,农村农业部印发《2020年种植业工作要点》,从整体来看,2020年种植业的发展首要是解决优质种子研发的问题,具体方式可以通过“技术方+生产方+需求方”深度融合的方式。未来对于大多数无先进育种经验的种子企业来说,向研发机构或专家购买优质的育种品类将成为行业主流,商业化育种成为解决方案。育种竞争情况及行业集中度根据在SooPAT网站搜索“育种”,截至2020年5月底,育种相关专利的前十申请人均为各类农业大学和科研所。排名第一的为南京农业大学,育种相关技术申请数量为568件,随后分别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华中农业大学。2019年10月28日,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暨第十七届全国种子信息交流与产品交易会在山东济南举行。种业高峰论坛与信息发布会上,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种业信息与技术处处长王玉玺作《2019—2020年全国重要农作物种子产供需形势与种子市场监测报告》,发布2018年种子销售收入前20名企业名单,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位居前三。根据《2019—2020年全国重要农作物种子产供需形势与种子市场监测报告》,截至2018年底,全国持有效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5663家,比2017年增加460家。2016年全国持证企业4316家,2017年数量为5203。近三年来,我国持证企业数量逐年增加。自2016年8月15日起实施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实现了“两证”合一后,大幅减少行政许可审批量。前瞻预测2019年我国有效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数将保持10%的增速,到达约6230家。根据《2019—2020年全国重要农作物种子产供需形势与种子市场监测报告》,截至2018年底,前5、前10、前50家企业商品种子销售额分别为74.13亿元、103.95亿元、200.92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2%、16.83%、32.52%。前5、前10、前50家企业商品种子销售额占比较去年分别增加1.87%、1.81%、1.28%。从表格中可以看到,大豆前100家企业商品种子销售额占比达90.1%,小麦最低,仅为55.4%。与世界种子市场高度集中的格局相比,集中度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分子设计育种是未来2019年2月20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与育种相关的主要主要有3大方向,分别为支持农业对外合作企业在境内外建设育种研发、加强分子设计育种、建设育种创新基地和品种性状测试鉴定中心。分子设计育种是利用分子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关于基因功能和生物性状分子调控网络知识设计和改良作物品种,可以成为未来育种的一个发展方向。2019年,利用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定向改良的“合农71”大豆新品种亩产447.47公斤,再次刷新全国大豆单产纪录。2020年4月2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创新团队,利用改造后的CRISPR基因组编辑系统,率先实现了大豆基因的单碱基替换,并获得了表型稳定的纯合突变系。该团队在大豆基因组编辑技术应用中取得的新进展,进一步拓展了大豆基因组编辑工具应用范围和农艺性状改良手段。根据在SooPAT网站搜索“分子设计育种”,截至2020年5月底,分子设计育种相关专利的前十申请人大部分为各类农业大学和科研所,商业公司仅有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和深圳兴旺生物种业有限公司。排名第一的为华中农业大学,育种相关技术申请数量为123件,随后分别为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和深圳市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种子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