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渐行渐远的传统农耕文化陌要爱

渐行渐远的传统农耕文化

随着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普及,传统的农耕方式正在慢慢消失,以前麦收最少需要一个月到四十天,现在麦收只需要三两天时间。图为,山西芮城,一位老人在地里割麦子。一种古老割麦方式‖锊麦,锊是由篮和刀以及手把和提绳组成,篮是用竹子编制的像簸箕一样,刀是二寸宽二尺长的铁匠打造钢刀,手把约有一米多长,提绳也有一米左右。锊麦是传统镰刀割麦的三到五倍,缺点就是太费体力。图为,山西芮城,一位老人在用锊割麦子。山西平陆,黄河岸边的土塬上一位妇女在弯着腰割麦子,不远处就是宽阔的黄河。山西永济,割麦子的老人。山西芮城,一位50多岁的大哥用钢叉挑着往三轮车上装割好的麦子,妻子在车上呗麦子码好。山西芮城,一位老人在打麦场用木锨扬麦子,金黄色的麦粒在老人手中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山西永济,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在收割机收过的地里捡拾麦穗。山西永济,一位老人家弯腰弓背在地里捡拾麦穗。山西永济,一位奶奶背着孙子在地里减少麦穗。山西芮城,一位老人担着一百多斤麦子从黄土高坡的沟底下走上来。山西芮城,夕阳下一位男子在扬麦子。山西芮城,一位老人用木轮叉车扠买秸秆堆麦垛。山西芮城,麦收时节无闲人,打麦场上小朋友也帮忙撑口袋装麦子。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右上角关注“黄河湾”

欢喜城

传承农耕文化 展望现代农业

屈原管理区惠众生态农庄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受热捧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6月30日讯(通讯员 邓红军)近日,岳阳市屈原管理区惠众生态农庄里,来自长郡湘阴城东学校的832名八年级学生、长沙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178名五、六年级的学生在这里进行“传承农耕文化,展望现代农业”的研学实践活动。在研学教育基地探究土壤的奥秘、与插秧机竞速、寻找有趣的植物、学习包粽子......。孩子们在这里走进大自然感知农耕文化。通过动手体验乡村魅力,提高了动手能力更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农耕文化+研学旅行”活动充分发挥了寓教于乐的显性功能,教育与户外课程相结合,教育与具体可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教育课程化,从而更加有序前瞻;教育生活化,从而更加直抵心灵。据悉,惠众生态农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是由湖南省教育厅公示的第一批湖南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专注自然生态板块和农业板块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该基地拥有专业的课程研发师资团队和执行实践团队28人,开发了40余个体验实践课程,如土壤取样检测课程、插秧种植课程、包粽子等农产品加工课程、传统农耕农具参观体验课程、植物认知课程、扦插盆摘课程、自然艺术创作课程等。今年来,该基地共接待研学团队62批次,24000余学生,日接待量可达1600人次。基地注重知识与实践体验的结合,全部小班制授课体验,深受周边学校师生及广大家长们的认可和好评。

袭明

农耕文明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

中国几千年的乡土生产、生活方式,孕育了悠久厚重的古代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是我们的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色。神农文化深植于农业社会,与农耕文明的农本思想一脉相承。神农文化是一种多元、互动的传承模式,它的传承形态包括物化形态、民俗形态、语言形态,分别对应于密集古朴的风物古迹、生生不息的民俗传统、生动感人的口头传说。农耕文明是我们的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色。神农文化深植于农业社会,与农耕文明的农本思想一脉相承。神农文化是一张农耕文明发展的晴雨表,农耕文明的发展阶段,可从神农传说文化中得到反映,二者在某种条件下依存共生。近年来,国家先后实行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些都为农耕文明和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重要契机,也为农耕文明的传承搭建了良好平台。农耕文明传承中的历史基因中国几千年的乡土生产、生活方式,孕育了悠久厚重的古代农耕文明。在农耕文明的内部,包蕴着知识、道德、习俗等文化,它们自成体系,维护着传统农业社会的有序运行。毫无疑问,农耕文明是继狩猎、游牧时代之后的又一重要阶段,时间跨度最长,内涵组成最充实,从一个侧面塑造着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性格。在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乃至信息时代的今天,要振兴乡村文化就应下大气力传承延续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在农耕社会的背景下,民众集体创造了神农文化,并使这种文化适应不同的社会阶段,转化出各种新的形态,从而推动农耕文明的传承和传播。事实上,神农文化以农业本身为出发点,立足于解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意在满足农业生产和民众精神的双重需要,对民众的深耕细作和日常生活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作为农业经济和社会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神农文化曾在传统社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耕文明视野下的神农文化神农是我国农耕文明社会的杰出代表。综观古代典籍记载,神农的主要事迹包括:植嘉禾、尝百草、作耒耜、正节气、发明集市、削桐为琴,这些在今天已经习以为常的事情,在上古时代却是很难完成的突破。应该说,无论是神农创制的生产工具,还是发明的种植技术、医药礼乐文化,都是一次次创新的结果。在农耕文化发展过程中,神农所掀起的农业革命,变革了饮食、劳作以及商贸模式,极大地改善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提升了先民的生存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开创了农耕文明的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讲,神农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所处的时代,更是后世赋予并累加的结果。先秦典籍《孟子》《尸子》就提到,神农教民耕种,掌握四时之制,使天下获利。在农耕文明的视野下,神农文化所具有的历史传统,是如何形成的呢?从自然生态环境角度看,山西省地处黄河流域中游,表里山河,境内分布着太行山、太岳山、汾河、沁河,这些都为早期文明的孕育提供了理想的“孵化场”。晋东南下川遗址、晋南荆村遗址等史前考古也表明,山西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粟作农业起源的核心区域。如果说优良的自然地理生态,是神农文化产生的基础,那么神农文化的地域生成,则得益于中华文明的绵延发展,以及山西本土的文化坚守。在《汉书》《帝王世纪》的记载中,上古的神话人物,从伏羲女娲到炎帝神农氏的谱系脉络清晰,历经十五代,神农炎帝对应的时段至少在五千年以上,之后的黄帝、尧、舜时代承前启后,直至夏商周。这就是我们所讲的五千年文明,在距今五千年左右,包括神农文化在内的中华上古文明已经成熟,并形成了基本的文化系统。在中华文明成熟的过程中,神农文化找到适当的地域,落地生根。山西以史志书写的方式,担当起传承神农文化的使命。在晋东南长子、高平、壶关、潞城,晋南隰县等的府志、县志、碑书中,将神农文化的羊头山、谒戾山、发鸠山、姜水、沁水、神农城、神农泉、谷城等具体化、实物化,再对这些山、水、遗迹予以解读,通常的释义是神农得嘉谷之处、尝五谷之所、埋葬炎帝的陵庙。这样,神农文化在当地得到确立和传播。神农文化的传承与农耕文明神农文化成长于农耕文明的沃土中,在晋东南的高平,神农文化至今依然活跃,它在规范地方文化秩序的同时,展示了农耕文明的丰富遗存,堪称中国农耕文明的当代华彩形态。神农文化是一种多元、互动的传承模式,它的传承形态包括物化形态、民俗形态、语言形态,分别对应于密集古朴的风物古迹、生生不息的民俗传统、生动感人的口头传说。这三种形态既独立又互为旁证、相互作用,完整地呈现了神农文化的不同层面,构建起神农文化的谱系和立体图景。物化形态是神农文化确立的基础。通过现代考古发掘,在高平的羊头山神农城遗址,发现了古代陶片、瓦砾以及人工石砌围墙、古旧步道等遗存,经学者认定,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对应于神农炎帝时代。也就是说,在神农炎帝时代,高平的先民已经能够依山而居、择址建房,从居无定所转为定居生活,这给发展农业提供了必要条件。随着以羊头山为中心的高平地域农业发展,神农文化的精神需求随之产生,直接表现为建庙宇、立碑刻。这些以物质载体存在的文化传承空间,为历代传承、传播神农文化提供了实物依据。民俗形态为神农文化传承注入活力。当文化不再停留于精神层面,而是变成人们在生活中的精彩实践和一场场的动态展演,民俗便形成了。民俗是一种华彩的生活形态。对于神农这位有功于民的农业祖先,民众极尽崇祀之礼,自古迄今,从未停止。各种岁时节令,人们都不忘祭祀神农炎帝;人生礼仪中的面羊馒头或谷穗这些五谷制品或五谷,同样传承着神农文化。语言形态的传承能够对接前两种形态,同样证明了神农文化的独特价值。当我们查阅古籍和地方史志时,会发现不少神农文化与高平羊头山的记述,如神农城、神农井、谷关、炎帝陵都与神农五谷有关。这些神话传说与历史叙事,并不是某个文人个人的想象,而是对于那一时代具有共识的神话传说与历史叙事的整理。此外,山西民间仍在讲述神农传说,这种活形态的口头语言是地方民众的集体创造,也是神农文化的重要传承形态,诉说着神农文化的悠远历史,彰显了农耕文明的魅力。(作者:张晨霞 太原学院副教授)来源 山西日报编辑 周章龙编审 王宁

虽践

农耕文化的底蕴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古代传统农业生产力落后,使用的生产工具有局限性。牛在我国传统农业生产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牛耕种劳作,养活了农耕时代的老百姓。牛将人们从繁忙的劳作中解救出来,分担了人们的苦力,在很大程度人们把牛当成朋友。人们感激牛升华为崇拜牛,尊爱牛。从此牛成了勤劳朴实的象征,牛的精神教育感化人类: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自西周到清朝,历代专门颁布法律严厉禁止任意屠宰牛,西周诸侯不能无故杀牛,汉朝不准屠杀少壮之牛,违者处以死刑,唐朝杀牛马者要坐一年半的牢。传说牛是天上派到人间的使者,有一天,牛禀告玉帝人间寸草不生,大地荒芜,希望玉帝王母同意播撒草籽来拯救人间。玉帝觉得牛说得有道理,便把给人间播撒草籽的任务交给了牛,特意嘱咐牛到了人间每走三步撒一把草籽,可是牛搞错了,一到人间牛就走一步撒三把草籽,到了第二年人间依然野草丛生,农夫还是不能种植庄稼,,结果牛好心办坏事,玉帝发怒就把牛发配到人间,让牛帮助农夫劳作,永远吃草。牛知错就改,来到人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犁地耕地帮人类干了很多的活,受到人们的敬仰和感激。 农耕文明是人类历史最早的文明,人类在农耕生产中,不断发现只有最合宜的时间种植庄稼收获庄稼,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的阳光水分肥料,慢慢得出一些规律,不再盲目劳作,种植庄稼进一步专业细化,自给自足,促进农业的发展。然而在传统农业发展中耕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逐步提高,机械作业取代耕牛铁犁,虽然耕牛已经退出农业生产的舞台,可是耕牛对我们人类文明的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不可磨灭的。

吉鸿昌

“农耕文化·根脉相传”——记洪塘头小学中高年级农耕文化研学实践活动的研究报道

为了让孩子踏入大自然,通过“农耕文化根脉相传”活动,走进农田,体验农事劳作的辛苦与快乐。在实践中学习农耕文化,了解传统的农耕文化,填补教育的空白。同时也为了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而组织本次课题研究。2020年12月课题申报及初步规划,成立同安区洪塘头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对小学四至六年级研学实践教育工作进行统筹指导、组织协调2021年1月撰写开题报告,21日开展我校2020-2021年度课题开题论证会,2021年3月31日和4月1日组织学生第一阶段外出研学实践。2021年3月31日洪塘头小学的学子们走进田园竹坝开启一场“田园人的一天”为主题的农耕文化研学实践活动,农耕文化研学实践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可设计空间大,让学生在研学实践过程中多样化多渠道多方面地吸收知识,补充课本内容的不足。学校经过慎重考量,选择厦门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即竹坝农场)作为中高年级农耕文化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基地课程体系结合厦门地方特色和区位优势,主要开展华侨文化、农耕文化、对台交流等特色课程,有较为完善的“自然农耕文化”的服务平台和体系,配套完善的植保设施,同时融入农耕教育课程服务,来解决学校没有人力物力和精力来做农耕教育的难点,协助学校更加顺利的推广农耕文化。小小的身体,大大的锄头,化身为敬业的“小农夫”扛起小铁锹、挽起小裤腿、刨坑埋土让深处城市、远离自然的孩子们了解到古时候人类灌溉文明的变迁与发展他们开圳挖渠,修建筒车,引水灌田,使得流水“昼夜不息,百亩无忧”。远离尘土喧嚣的城市转而奔向静谧的乡野了解农耕文明的源远流长开启和大自然心与心的交流从理论到实践,收获成长之旅,期间孩子们进行了研学活动征文及手抄报评选。学生优秀征文节选中年级教官带领着孩子们学习农耕文化。看着满墙的老旧农耕工具,仿佛乘上时光机,引领着孩子们去探索那段古老而悠久的农耕文明。紧接着,在教官的指引下,孩子们拿上塑料秧苗进行旱地插秧,感受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深层含义。趣味游戏乐翻天。学习完农耕知识后,舞龙表演、打地鼠游戏、老汉推车、拔河比赛、毛毛虫竞速等趣味游戏在各个班级有序展开。瞧,孩子们玩得多么开心呀!丰富有趣的游戏,既释放了孩子们的天性,也培养锻炼了孩子们的团队意识,同时还教会孩子们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只有走向生活,走向自然,学校的德育才能如鱼得水,这就是我们农耕教育研学实践的意义所在。引导孩子们种下的农作物都要尊重科学自然规律,通过农耕教育延伸到学生的学习、生活领域,让他们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也能体会到我们需要尊重科学、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验农事,体验农村的生活,了解耕种的劳苦,学会珍惜粮食,加深对传统农耕文化以及生存的周边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的认识;在活动中提升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并学会融入集体、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文:叶瑞珠 图:各年段作者/来源:同安教育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狂想曲

农耕文化实践教育有必要

付 彪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和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中国农民丰收节农耕文化教育主题活动的通知》。通知指出,力争用3年到5年时间,打造一批中国农民丰收节农耕文化实践教育基地,形成一批实践教育活动品牌。我国是农业大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华文明中占有重要位置。农民丰收节,蕴含着鲜明的文化符号和新的时代内涵,有助于唤醒人们对农耕文化的记忆,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农耕文化实践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例如,时下中小学生“五谷不分”的情况普遍存在,认不清农作物、搞不清其生长规律,对孩子成长看似影响不大,从长远看却是一种教育的缺失。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不识农耕、不懂农村,未来又如何了解国情、参与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民丰收节成为农耕文化教育的常态化实践载体,让青少年体验农事、动手实践,不仅可以培养其良好的劳动品质,还能使其在潜移默化中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不断涵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创建一批劳动教育实验区,农村地区要安排相应田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城镇地区要为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践等提供保障。两部门近日发布的通知,有利于落实这一要求,拓展农耕文化教育教学资源,推动农耕文化实践教育更多走进校园。同时,农耕文化实践教育不能仅在农民丰收节期间开展,还应建立常态化运作机制,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深入探索实践。【来源:经济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铁皮鼓

让农耕文化植根于孩子的心田

前不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和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中国农民丰收节农耕文化教育主题活动的通知》。通知指出,力争用3年到5年时间,打造一批中国农民丰收节农耕文化实践教育基地,形成一批实践教育活动品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它不仅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同时也涵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但是,由于近些年来农耕文化教育的缺失,一些青少年不仅很少接触农业生产劳动,甚至连韭菜和小麦都难以分辨。我们常说,青少年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但是如果他们不懂农事、五谷不分,对农业和农村缺少文化关联和情感铺垫,又如何能指望他们建设好美丽的新农村?相关部门发出通知,以中国农民丰收节作为载体,发挥农事节庆教育价值,开展农耕文化教育主题活动,这对于广大青少年树立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提升品格修养、培养奋斗精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要想让农耕文化教育主题活动不流于形式走过场,有声有色出成果,关键还是要在宣传教育和实践体验相结合上多下功夫,这样才能让农耕文化的种子植根于孩子们的心田。打下了深深的农耕文化印记的中国农民丰收节于2018年设立,作为新时代党中央设立的重大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已经逐渐成为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文化符号。而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不仅可以展示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展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为本的传统,同时也是对青少年加强农耕文化教育的重要形式。因此,开展农耕文化教育主题活动,要充分挖掘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节庆教育价值,帮助青少年建立现代生活与农耕文化的有机链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农耕文化的基础和依托是农业生产劳动,农耕文化的灵魂和根本也是农业成产劳动。因此,开展中国农民丰收节农耕文化教育主题活动,就应该积极创造条件,让广大青少年通过生产劳动实践对农耕文化产生感性的认知,加深对农耕文化内涵的理解。有条件的地方,还应该将农耕文化实践教育课纳入正常的教学内容之中,使之常态化,以此来培养青少年的劳动精神。农耕文化并不只是春播夏种秋收冬藏这么简单,其背后融入了艰苦奋斗、勤俭持家、重义守信等优秀品质,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情感依托。只有让农耕文化的种子深深植根于孩子们的心田,农耕文化才能薪火不息、代代相传,让优良民族文化基因得以延续。【来源:铜陵文明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六通四辟

让农耕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活力

9月20日,作为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的重要活动,由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主办的“中国农民丰收文化展”在北京市顺义区开幕。此次文化展共设“丰收盛况”“丰收记忆”等12个展区,围绕乡村振兴、丰收节俗、乡村文化等内容,紧扣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的时代旋律,以精彩图文、实物和信息化手段,全面展示去年丰收节的盛况,诠释深厚的丰收历史文化底蕴,展现亿万农民的幸福生活和时代风采。(9月21日《农民日报》)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远古先民击壤而歌,到三千多年前甲骨文“年”字的祭谷表意;从大禹时代开始的“祭社稷”,到历久成俗的“籍田礼”,祝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传统习俗绵延不绝,中华农耕文化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和情感世界中,融入每个中国人的灵魂和血脉。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过程中,人们对农耕文化的记忆逐渐淡化。“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丰收节蕴含着鲜明的文化符号和新的时代内涵,有助于唤醒人们对农耕文化的记忆,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融合,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近年来,留住乡愁情怀,守望心灵家园,成为社会共识和时代呼声。特别在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针对优秀农耕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利用提出后,社会各界对于农耕文化的关注度更是大为提高。中国农民丰收节天生具有农耕文化的基因,我们要以节为媒,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根与魂,深刻阐释其时代赋予的精神文化价值。要着力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加快收集、整理各类传统农耕文化资源,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农具、古物种、农牧文化、饮食文化、节庆文化、宗教家族文化等,建立各具特色的农耕文化保护区,深入挖掘其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通过各种新媒体、虚拟现实技术手段以及节庆活动等载体,让传统农耕文化“活”起来。要探索利用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以农民丰收节为契机,坚持塑形与铸魂并重、欢庆与教化并举,以现代社会的文化生产方式、表现方式、传播方式、体验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等,营造新时代核心价值体系、高尚道德情怀和奋发欢乐氛围,引领人们释放情感、传承文化、寻找乡愁,形塑心灵家园的精神魂魄,培塑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回望过去,中华民族一直是人类文明的引领者,靠的是中华农耕文化的世代延续。进入新时代,我们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乡村振兴的同时,还须传承和弘扬中华农耕文化,展现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和新时代的精神风貌,让农耕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活力。* 以上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

格致

重温农耕文化的记忆

俗话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橙黄橘绿的秋分时节,款款走来了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关于丰收的庆祝,古今中外,蔚为大观,而这样充满庄重感、仪式感的节日称谓却是第一次。唤醒人们对农业农村的重视,对农民尊重,是节日设立初心,同时作为一个文化符号,让人们重新寻找回农耕文化的记忆,汇聚人们对山水田园的情感寄托,也是题中之义。山西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摇篮,在距今约6000多年至5000余年的时候,神农炎帝就在古老的三晋大地率领先民制耒耜,种五谷,尝百草,立节气,揖别洪荒,开创了延续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关于炎帝农耕的碑刻、古迹、习俗、传说在长治、晋城一带数不胜数。中国农博馆研究所专家胡泽学先生来晋考察后,编纂了《三晋农耕文化》一书,书中指出:山西农耕历史之悠久,文化积淀之浓厚,内容之丰富,在中国农耕文化的大家庭里,居于领先地位。如今,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恰可以以节为媒,挖掘农耕文化的内涵,享受农耕文化的精神熏陶。而于山西来说,更是意义非凡,尊农重农、仰祖怀宗、文化自信,都在其中矣。农耕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其主要内涵是什么?有学者概括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八个字。同时,也蕴含了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厚德载物、为民造福的精神。数千年来,农耕文化浸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延伸的节奏与智慧充满着一种自然的审美。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过程中,人们对传统农耕文化的记忆和内涵正在淡化与模糊,虽说一个节日无法承载偌大的唤醒功能,但因为一个节日,人们回归田野、崇尚自然、感恩耕作、喜庆丰收,莫不是一种精神的陶冶。今年,山西11个市立足本土,形式多样迎接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稻花香里说丰年”“马铃薯采摘体验”“小米发展大会”“枣儿红了旅游文化节”……这个节日,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走上前台,为自己的农产品打call;每天穿梭在城市丛林的人,也因为这个节日,再次与乡土亲密接触。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农耕文化绵延数千年,蕴含着无穷的哲理智慧和生生不息的精神。期待这个节日不仅能为农民赢得尊严与表达情感的机会,也能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

说失屠羊

时代与传统的融合,让农耕文化源远流长

秋分时节,第二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而至。2018年起,每年农历秋分日被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农业大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生生不息。《诗经》有云:“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寥寥数语间,为我们呈现了丰收时节老百姓欢欣鼓舞、祷告庆祝的画面。至今全国各地仍保留着不少古时候流传下来的祭坛,那是封建帝王、宗族祈福祭天的地方,所谓“祈福”,不外乎祈祷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从这一点来讲,“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也可视作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延续,其目的是为了让农业文明、农耕文化源远流长。确切地说,“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还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影响深远的大事,也是一件彰显人民情怀、顺应时代发展的好事。而选择秋分这样一个时间点作为具体的庆祝日子更是寓意深长。春华秋实,夏荣冬枯。秋分的到来,意味着忙碌,也意味着丰收——秋收、秋耕、秋种都始于这个节气,它们是农民立身的根本。故而,秋分之后,农事活动虽然繁忙,但农民朋友“忙并快乐着”。于时代而言,农民亦是英雄。毛泽东主席曾在《七律·到韶山》的尾联里写道:“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透过诗句,我们似乎看到了这样的画面:黄昏时分,微风吹过,田里庄稼成浪,稻花生香,田野上到处都是为了拥有一个好收成而埋头劳作的英雄——待到远处炊烟袅袅升起,忙碌了一天的人们背着锄头,说说笑笑,转身回家去了。这样的画面是多么的美、多么的温馨啊!作家创作丰收,农民粮食丰收,只要是丰收都是喜悦的。当一年的辛勤耕耘有了回报,当所有的不懈努力有了响应,谁会不欢喜呢?对于农民来说,世界虽大,却无一样东西、一件事情比“稻花香里说丰年”更值得高兴的了。那块田地就是他们情感的寄托,田里生长的庄稼则是他们情感的迸发。所以丰收时节,连聒噪的蛙声落入他们耳朵里都变得好听起来。放眼望去,此时的田野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此时的人间是充满希望的人间。众所周知,我们国家对于农业历来是十分重视的,从2004年开始,连续16年,中央一号文件内容都与“三农”工作有关。这些文件以农业为主题,立足实际,解决问题,使农村得以发展,使农民得以增收。事实上,“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也正是国家聚焦“三农”、重视“三农”的最好体现。当然,这也是时代的需要。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还有一重意义在于,它让传承了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和数亿农民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此举无疑可以极大地提升他们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农作物种植、培育的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农民勤劳、智慧、节俭的本质始终未变。所以,与其说它是一个节日,毋宁说它是对农民身份、品行的一种肯定。不过,要让这个节日真正地走入人心里,尤其是走入农民朋友的心里,还需有更科学、合理的方案,更行之有效、立竿见影的措施,更有力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让农民脱贫致富,从而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