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19年现代农业市场调研及前景研究报告风暴战

2019年现代农业市场调研及前景研究报告

目录内容节选现代农业类型众多,一般可划分为八种类型:绿色农业、物理农业、休闲农业、工厂化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立体农业以及订单农业。 当然,由于外延的不确定性,划分标准有所不同。其中,绿色农业是将农业与环境协调起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户收入,保护环境,同时保证农产品安全性的农业。绿色农业大体上又可以分为有机农业和低投入农业。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是先进生产手段和生产技术的有机结合,重点解决农业的发展动力和生产效率问题,是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显著标志。据发达国家经验,当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小于10%的时候,农业进入现代化转型发展时期。2018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17037千公顷,比2017年下降0.8%;粮食总产量为65789万吨,同比下降0.6%。总的来看,2018年全国粮食产量在种植结构调整优化基础上继续保持高位水平。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土地供给上升和粮食供需缺口大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规模化转型。加上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现代化、规模化种植是未来发展趋势。2017年农机工业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4291亿元,同比增长76.1%。其中,渔业机械增长54.87%;林业机械增长4449% ;畜牧机械增长26.62%。农机工业全年增幅平缓,没有出现比较大的波动。2017年农机12个子行业全部实现了正增长表明国家全面全程农机化的强力推进促进了农机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是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点,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从类型来看,现代农业园区可分为新农村家园、农村科技园区、农业旅游园区、农业产业化等7种类型。截至2018年7月,全国已遴选出三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共计数量达62个。现代农业典型企业分析:佳沃集团、多利集团、汇源集团、中粮集团。| 全文缩略图加关注私信我,获取《2019年现代农业市场调研及前景研究报告》48页报告全文ppt、pdf

大雪谷

2020年农产品市场状况报告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今日发布的一份新报告显示,全球农业粮食贸易自1995年以来已经增长了不止一倍,2018年贸易额达1.5万亿美元,其中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出口持续增长,已超过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2020年农产品市场状况》(SOCO2020)指出,全球贸易和运行良好的市场是发展进程的核心所在,二者能够推动包容性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并增强抵御冲击的能力。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在为报告撰写的前言中提到:"我们必须倚赖市场,这是全球粮食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重大挑战当前,无论是2019冠状病毒疫情、蝗灾还是气候变化,都进一步突显了市场的重大意义。"据报告估计,约三分之一的全球农业及粮食出口都是在全球价值链内进行流动,且至少跨境贸易两次。全球价值链崛起的背后是收入增长、贸易壁垒减少和技术进步,这三大驱动因素转变了市场和贸易流程,各地区及国家的农民由此实现了与贸易商和消费者的对接。粮农组织总干事指出:"全球价值链可以让发展中国家更方便地接入全球市场。这不仅仅链接了我们的粮食市场,更提供了一个机制,让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做法得以传播。"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小农户将能增加粮食产量与收入。报告显示,从短期和平均水平来看,农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每增加10%,劳动生产率就能提升约1.2%。《2020年农产品市场状况》对世界各地的贸易和市场进行了全新的数据分析,详细分析农产品和食品市场中的主要全球趋势,力求了解如何在经济、环境、社会各方面取得成果,推动发展。报告主要涵盖四大领域:农业和粮食市场趋势;粮食和农业全球价值链;农民和价值链--商业模式助力可持续发展;数字技术和农业粮食市场——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END申请认证,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已发

确保粮食供应链畅通!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2020年农产品市场状况》报告

当地时间23日,总部位于意大利罗马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举行了《2020年农产品市场状况》报告线上发布会。会上强调,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确保粮食供应链畅通的重要性。01:02《2020年农产品市场状况》报告涵盖农业和粮食市场趋势、粮食和农业全球价值链、农民和价值链、商业模式助力可持续发展、数字技术和农业粮食市场四大领域。报告显示,全球农业粮食贸易自1995年以来已经增长了不止一倍,其中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出口持续增长,已超过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但全球农业粮食贸易增速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放缓。预计这一趋势将进一步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众多弱势国家仍然倚赖全球市场,推动多边贸易体系因此至关重要。 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在报告前言中说,市场是全球粮食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蝗灾及气候变化等重大挑战面前,市场的意义进一步凸显。全球价值链可以让发展中国家更方便地接入全球市场,并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编辑 赵汗青)

恶恶从短

《中产人群农产品消费报告2020》:下沉市场与中产人群正同步发生消费提升

中国网财经6月1日讯(记者 肖飞)中国的中产人群都在消费什么?如何有针对性的对中产人群进行消费刺激?这已成为当前众多商家共同的研究课题。近日,一家服务数十万中产家庭的农产品电商“乐趣来”,基于其多年的运营数据积累,形成了一份名为《中产人群农产品消费报告2020》的内部报告。记者从报告中抽取出了部分结论性内容,供国内消费类企业参考。这些结论包括:1、下沉市场的消费提升和中产人群的消费提升,是同步在发生的中国商业现实。据上述报告,中国的下沉市场近年来因物流进步出现了大量反季节、跨地域的农产品需求,而中产消费的提升则并未明显体现此类需求。因为对于中产人群而言,基础的反季节、跨地域的农产品需求已经解决,中产人群的消费提升这个阶段反倒集中在应时、应季的产品品质提升上,对地标性农产品的需求则以当季为主,这其中隐含了大规模的跨地域产品消费,同时伴以口感提升的需求。2、不同于下沉市场的消费提升解决部分产品“有和无”的问题,中产人群的消费提升更多聚焦于高品质和高性价比的兼顾。3、概念型销售不会消失,但市场占比和买单用户正急剧下降。所谓“概念型销售”,按照乐趣来报告中的解释,主要是指一些在小众市场进行宣传,受众较少,以销售概念包装的产品,这类产品往往以高利润、低复购率为特点,甚至会出现产品质量达不到用户心理期待的情形。4、产品质量的提升,集中在某一个或有限几个点上,即可满足用户需求,而追求功能过度或过于极致的产品,其质量并不能得到用户认可,因为在农产品领域,质量和功能的提升已经进入代价高昂的区间,这意味着这类产品会有远超市场接受能力的售价,所以适度、稳步的提升将是未来的主流。在这份《中产人群农产品消费报告2020》中,乐趣来提出目前中国城市中产家庭的农产品需求主要集中在产品质量、口感较为容易提升的大众水果品类,比如苹果、梨、西瓜等。另外,碳水化合物类产品(大米、面粉等)的消费量在急剧下降,反而诉诸此类产品的口感和质量提升,有机、小包装往往成为用户的优先选择。而在日常蔬菜、肉食等菜品原料的选择上,有机产品并未得到优势地位,反倒是传统的门店市场继续保持着优势地位,但门店市场中用户的价格敏感度下降,更看重“所见即所得”的挑选感以及门店理货的清洁、有序程度。《报告》重点提出,“半成品”市场正在迅速崛起,其中乐趣来提出一个独特的“10分钟制成品概念”,即最受欢迎的“半成品”基本上集中在单品只需要10分钟左右就能制作为成品,这样既能满足用户的烹饪满足感又能节约时间。与“半成品”市场崛起同步发生的是各个地方的特色产品的半成品化,即地方特产农产品的制成品在迅速崛起,《报告》中提到的销量较高的产品包括武汉热干面、柳州螺蛳粉、宝鸡凉皮、水城羊肉粉等半成品都是各具地方特色的半成品。据了解,《中产人群农产品消费报告》实际是乐趣来公司的一个内部市场研究分析项目,同时也会从外部引入调研团队协助研究市场,每年都会在内部发布。

嬴罃

2017年中国现代农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现代农业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是最新发展阶段的农业。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其基本特征是: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现代农业机器体系广泛应用,因而机器作业基本上替代了人畜力作业。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1、美国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2、日本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3、荷兰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4、以色列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5、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FS:Page]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1、粮食种植面积分析2016年,粮食种植面积11303万公顷,比2015年减少了约31万公顷(合约472万亩)。2011-2017年中国粮食种植面积统计数据来源:统计年鉴、中商产业研究院2、粮食产量情况分析2016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量61625万吨(12324.8亿斤),比2015年减少519万吨(104亿斤)。2016年的粮食生产虽然止步于“十二连”增,但仍是历史第二高的产量,连续4年站上了1.2万亿斤的平台,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2011-2017年中国粮食产量统计数据来源:统计年鉴、中商产业研究院3、农业总产值2016年,全国农林牧渔总产值为11.21万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93万亿元,林业总产值4631.6亿元,牧业总产值3.17万亿元,渔业总产值1.16万亿元。2011-2017年中国农业总产值统计数据来源:统计年鉴、中商产业研究院四、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问题“十三五”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内外部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背景下,部分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日益凸显。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农产品发展相对滞后,大豆供需缺口进一步扩大,玉米增产超过了需求增长,部分农产品库存过多,确保供给总量与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日益凸显。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等污染向农业农村扩散,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投入品过量使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加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增多,推动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十分迫切。在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农业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日益凸显。劳动力、土地等生产成本持续攀升,主要农产品国内外市场价格倒挂,部分农产品进口逐年增多,传统优势农产品出口难度加大,我国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更加突出。在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动力转换的背景下,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的问题日益凸显。农产品价格提升空间较为有限,依靠转移就业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收窄,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速放缓,加快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确保如期实现农村全面小康任务艰巨。五、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新要求,不断创新调控引导和扶持方式,各方面工作稳步推进,“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1、农机装备结构有新改善农机总动力达到11.2亿千瓦,较“十一五”末提高了20.4%;大中型拖拉机、插秧机、联合收获机保有量分别达到607.3万台、72.6万台和173.9万台,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5倍、2.2倍和1.8倍,大中型拖拉机、高性能机具占比持续提高。2、农机作业水平有新跨越农机作业由耕种收环节为主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拓展,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初加工等领域延伸。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8%,比“十一五”末提高11.5个百分点;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3.7%、78.1%、81.2%;棉油糖等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取得实质性进展。3、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有新突破高效、精准、节能型装备研发制造取得重大进展,农机农艺加快融合、成果广泛应用,深松整地、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与捡拾打捆、粮食烘干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技术大范围推广,应用规模分别达到13537千公顷、42110千公顷、34671千公顷、49939千公顷和10766万吨,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5倍、1.2倍、1.2倍、1.7倍和4倍。适应我国农业生产的农机工业体系基本建立,规模以上农机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524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73.6%,我国农机制造大国地位更加稳固。4、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有新提升全国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达到18.2万个,比“十一五”末增加1.1万个;农机合作社达到5.7万个,比“十一五”末增加3.5万个,作业服务面积占全部农机作业面积的10.5%。农机流通市场体系更加完善,效率不断提升。5、农机安全生产有新成效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上牌率、检验率和驾驶操作人员持证率均超过70%,农机事故死亡人数持续下降。“十二五”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成就斐然,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从人畜力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突出亮点。六、中国现代农业领先企业分析1、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8年并于1998年3月11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立足农牧产业、注重稳健发展,业务涉及饲料、养殖、肉制品及金融投资、商贸等。公司获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食品放心企业、2016全国十大领军饲料企业、主体信用等级AAA、中国肉类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示范项目企业、2017福布斯全球2000强等荣誉称号。2016年,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09亿元,利润总额达到33亿元。2013-2017年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收入及利润统计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2、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水产预混料、水产配合饲料和畜禽配合饲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逐步向动物保健产品、规模养殖和优质苗种领域拓展业务的高科技型上市公司。公司主要从事水产和畜禽饲料、优质水产动物种苗、动物保健品和生物制品、生猪的生产和销售业务,并向客户提供苗种、动保、技术、服务等养殖过程的整体解决方案,以保证客户全程健康养殖。具体产品主要包括鸡、鸭、猪、鱼、虾等饲料,虾苗、鱼苗,及养殖过程中所需的保健品、疫苗等。201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1.85亿元,同比增长6.33%;利润总额10.44亿元,同比增长5.57%。2013-2017年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收入及利润统计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3、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9月21日,于1998年11月4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是北京市第一家农业类上市公司。公司位于具有“绿色国际港”之称的京郊顺义区。下设六家分公司、十八家控股子公司。是一家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瓜果、果树种植、加工及销售;白酒生产与销售;肉食品加工与销售;良种繁育;肥料开发与销售;农业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相关多元化大型企业。201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1.97亿元;实现利润总额为5.45亿元。2013-2017年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收入及利润统计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七、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前景分析1、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从信息化发展趋势看,信息社会的到来,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营造了强大势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等作出部署,并把农业农村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网络经济空间不断拓展,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加快普及,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信息消费快速增长,信息经济潜力巨大,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并加速与农业农村渗透融合,农业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不断加快,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2、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从农业现代化建设需求看,加快破解发展难题,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内生动力。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农业发展方式亟待转变,迫切需要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信息资源新的生产要素的作用。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艰巨,迫切需要运用信息技术精准对接产销、提升供给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核心生产力的作用。农业小规模经营长期存在,规模效益亟待提高,迫切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探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规模化路子,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集聚放大单个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规模效益的作用。农产品价格提升空间有限,转移就业增收空间收窄,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迫切需要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农业农村新经济,充分发挥“互联网+”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的作用。同时,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正处在起步阶段,基础相当薄弱,发展相对滞后,总体水平不高。思想认识亟待提升。客观上,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阶段,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尚未充分显现。各级农业部门对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有待深化,关心支持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社会氛围有待进一步形成。基础条件建设亟待加强。农业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共享的手段和方式落后,农业物联网产品和设备还未实现规模量产,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分等分级、包装仓储、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农业信息技术标准和信息服务体系尚不健全。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互联网普及率尤其是接入能力还较低。科技创新亟待突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物联网生命体感知、智能控制、动植物生长模型和农业大数据分析挖掘等核心技术尚未攻克,技术和系统集成度低、整体效能差。农业信息化学科群和科研团队规模偏小,领军人才和专业人才匮乏。农业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比例低。体制机制亟待创新。管理职能和机构队伍建设没有跟上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投融资机制尚不健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尚未破题,市场化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亟需探索完善。市场服务和监管制度、软硬件产品检验检测体系不健全。

太极侠

2019年中国农产品流通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农产品绿色物流将成为新增长点

农产品流通是指农产品由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的经济过程,主要由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零售、信息活动等一系列运作环节组成,并在整个过程中实现了农产品保值、增值和组织目标。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农产品物流总额呈现逐年递增趋势,2018年我国农产品物流总额达到3.9万亿元,同比增长3.5%,占全国物流总额283.1万亿元的1.38%。2011-2018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统计及增长情况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14-2018年中国农产品物流总额变化统计情况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农产品冷链物流将成为发展主力根据中物联冷链委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水果、蔬菜、肉类、水产品流通腐损率分别达到11%左右、20%以上、8%、10%。而在发达国家,果蔬损失率一般控制在5%以下,其中,美国由于农产品全产业链以冷链物流为支撑,果蔬从田间到餐桌过程中的损耗率仅有1%-2%。可见,易腐农产品冷链应用率的差距,决定了农产品最终效益的差异。2018年中国及发达国家农产品流通腐损率对比情况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由于生鲜农产品的损耗较大,对于农产品流通提高了操作难度,故国家对于农产品物流提出了相关政策支持,其中在农产品冷链物流方面提出众多政策。例如2019年5月,国家提出要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各地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设施和冷链物流的比例不得低于70%。2018-2019年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相关发展政策汇总情况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冷链物流作为保障农产品安全、提升农产品品质的重要方式,在农产品物流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中物联冷链委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总量达到1.82亿吨,其中,水果冷链物流需求总量最高,达到5048.4万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产品电商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生鲜农产品的需求也逐渐提高,加上国家对农产品冷链物流政策支持,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将成为农产品物流发展主力。2018年中国主要农产品类别冷链物流需求量统计情况(单位:万吨、%)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中国农产品物流市场发展趋势分析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提高和农村制度的改革,农业规模经营、优势农业和特色农业日渐形成,对专业化的物流需求越来越大,而且城乡物流将趋向于平衡发展;其次我国农产品物流技术装备正在不断改善,其发展的趋势表现为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和集成化;除此之外,农产品绿色物流将成为新的增长点,绿色物流的本质是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对物流过程和体系进行改造,将形成环境共生型、循环型、复合型的,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中国农产品物流市场发展趋势分析情况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以上数据来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农产品流通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来源: 前瞻网

实之宾也

调研报告|上海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伟大目标,把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紧紧围绕中央对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和上海乡村振兴工作实际,按照市委、市政府“两个面向”“两个对标”的总体要求,以“三园”(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工程建设情况为重点,成立了以市政协副主席金兴明为组长,由委员、专家、业内人士组成的课题组,通过走访考察、座谈交流、资料征集等形式,对上海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表现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先后开展了10余次调研活动,赴浦东新区、青浦、奉贤、金山、松江、嘉定、崇明等多个涉农区的基层镇村走访座谈,前往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北京等地学习借鉴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经验,听取来自市、区农业农村委以及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经营主体的情况介绍,咨询了相关专家顾问,并结合国际大都市农业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与本市实际,经过反复探讨,形成了调研报告。意义与现状乡村是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承载地,也是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基本空间要素,上海农业产业发展作为上海乡村振兴的关键,产业兴旺与否对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际大都市中的农业产业发展,是上海乡村振兴战略中实施的重中之重,对于促进大都市城乡融合发展,推动社会综合全面发展,具有标杆性的意义。调研认为,对于上海乡村振兴中农业产业发展的目标和定位,应当有更为清晰的认知。上海在实现农业产业绿色发展、生态循环和提质增效等方面,应当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示范者和引领者,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领航员,这是上海推进乡村振兴改革再出发的着力点和聚焦点。上海农业产业发展应从上海实际问题和现实需求出发,从上海农业发展空间较为有限的特殊性出发,从上海农村和农民的实际考虑出发,进行综合性考量。既要站在“三农”看“三农”,又要跳出“三农”看“三农”,看准未来农业产业发展的趋势,充分考量其长远价值,找准应对问题的策略。从上海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来看,近年来,在农业“三区”划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绿色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东京等发达国家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与苏浙皖等长三角一体化兄弟省市相比,也存在许多不足。主要面临着环境压力大、产业发展空间小,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低、产品市场竞争弱、产业经营投入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缺少打得出、叫得响,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地产“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小、散、乱”的特征十分明显,在优化供应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等方面亟待大力推进。从上海农业农村发展大环境看,上海农业产业发展涉及土地、政策、资金、人才、环境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单靠农业农村部门无法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遗留问题,需要多个部门协调,在全市统筹融合发展的视角下通盘考量、寻找答案。按照上海农业产业发展“两个面向”“两个对标”的要求,农业产业面临着创新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底子不足,目标尚高。要扫除阻碍产业发展屏障、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就要全市上下统一思想认识,多部门通力协作,进一步确立农业基础地位和作用,通过统筹协调的办法加码推进。问题与挑战目前,上海农业产业发展有五大突出问题。土地要素严重制约农业产业发展一是农业建设用地指标匮乏。农业产业规划还缺乏刚性,相关产业用地尚未纳入乡镇总规或新市镇规划或郊野单元(村庄)规划,产业用地具体操作路径还不明确。在休闲农业发展上,受限于全市建设用地指标总量控制,现有政策中每年5%建设用地用以支持产业发展,但很难用于农业发展领域,主要原因是农村产业发展用地的直接经济效益低,各区供地积极性不高,乡村规划引领不够等。二是设施农用地供给不足、管理弹性不够。一方面农业产业发展需要仓库、场地及管理用房等;另一方面,栽培模式的创新发展和智能化设施装备的广泛应用也需要硬化部分土地,但设施农用地供给相对不足。以花卉生产为例,上海花卉产业前途光明,现代化花卉生产需要硬化土地,但现有农业用地政策不准硬化,而设施农用地备案指标有限,严重制约了花卉产业旺盛发展。三是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缺乏积极性。土地流转承包后,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的相关土地政策不稳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和约束机制也不到位,给经营者投入与生产带来风险,导致签订长期流转合同的意愿普遍不强,也影响了新增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的投资。农业产业被误认为主要污染源从全市面上来看,对农业环保工作的理解和对农业污染源的认定,存在严重的认知误区,已经阻碍了农业产业正常、有序、可持续发展。在养殖业领域,由于存在认识误区,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在环保治理中常遭“诟病”,往往简单地将养殖业作为污染源搞“一刀切”,进行取缔、关停、禁止或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畜禽养殖业的加速退养,水产养殖业也是如此。将养殖业简单地归为“污染源”是欠科学的,搞“一刀切”更不可取,合理规划养殖业空间布局,科学利用畜禽粪污制成的有机肥,不但不会造成环保问题,还可以变废为宝,成为农业循环发展、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养殖业“受伤”,也影响了种植业生态循环发展和地力改善。在种植业领域,随着近年来化肥农药使用量逐年减少,从耕地质量调查结果来看,全市耕地地力稳中有升,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较小。但对标上海绿色农业发展的目标来看,耕地质量总体状况仍待改变,绿色防控技术有待提升,种植户用地养地意识普遍缺乏,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不容忽视,仍然过分依赖化学农药和化肥,土壤酸化趋势明显、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较重、耕作层变浅和板结现象较为突出,持续推进减肥减药工作任重道远。农业环保问题,根本上需要通过现代技术的手段来解决,通过科学、合理、到位的约束机制来解决,从促进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简单采取禁止、退养等做法不可取。产业环境束缚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农业经营主体“小、散、乱”问题有待突破。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化、不规范的现象比较严重,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小、散、乱”现象较为普遍,综合能力不强,生产主体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偏低。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例,从事经济作物生产的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园艺场、种植大户等生产经营主体规模化种植(经济作物10亩以上,其中果树为30亩以上)面积为2.67万亩,散户种植面积为3.93万亩,规模化生产经营占比为40.47%。由于分散生产经营,产品相对单一、总量较小,生产主体与市场衔接不足等,阻碍着品牌化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各类主体间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联合与合作,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导致农业综合效益较低。二是农业产业体系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近年来,本市在地产农产品产销对接方面作了一些有益尝试,形成了从“卖稻谷”向“卖大米”转变的成功做法,但全市通过这一方式销售的大米数量不多,生产主体的参与度不高;蔬菜田头交易的比重依然较大,采用订单农业生产量依然较小。农产品附加值仍处在较低水平,农业产业体系还存在资源环境匹配度不高、流通体系效率不高、低端农产品过剩和高端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并存等问题,亟待建立健全覆盖全产业链的农业产业体系。三是项目扶持重点有待进一步聚集。自2016年市级项目管理权限下放到各区后,项目扶持重点未聚焦在原已形成的特色产业上,而分散于茶叶、芝麻、荷花、灵芝等非优势产业,项目规模偏小、过度分散、总数偏多现象至今并无改观,资金使用“撒胡椒面”现象严重,不利于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也不利于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发展之路。融合发展尚处初级阶段,农民增收遭遇瓶颈一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收能力低。以往上海农民增收主要靠就业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其他经营性收入等,现在已不可持续。各区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休闲、旅游、农家乐餐饮、民宿等配套设施不足,农民收入仍主要依靠农业初级产品,农民增收遭遇瓶颈。以金山区吕巷水果公园为例,公园每年可吸引游客超100万人次,但通过发展旅游业给当地带来的增收极为有限,相反却增加了交通、环境等压力。二是仍然缺少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落地性政策。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农业势必要走融合发展之路,但推进过程还存在诸多障碍。就民宿发展而言,目前全市虽然已经制定了乡村民宿发展指导意见,但尚缺乏全市统一的民宿发展规划和行业评级标准,导致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日常监管不力。还有相当一部分民宿尚未取得合规证照,处于“黑户口”状态。另外,在对休闲农业试点项目调研中,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是乡村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照搬城镇项目的技术规范进行审核和报批,如绿化覆盖率、停车位面积、消防供水、供电配置、建筑高度、装配式建筑等,急需制定乡村建设导则,明确乡村建设项目审批规范。务农人才匮乏,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偏低目前,各涉农区农业产业发展仍然受限于农业从业人员匮乏、年龄老化,新型职业农民力量不足等问题。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者占大多数。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农业从业人员为例,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人数为53746人,平均年龄为57.69岁,其中平均年龄最高的是崇明,为60.88岁,松江最低,为48.8岁。经济作物生产、蔬菜生产领域老龄化问题更为突出,普遍超过60岁。农业从业人员结构失衡,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推广运用受限,阻碍了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除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较高外,水果、鲜食玉米等用工量大且相对集中的特色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偏低、替代不足。这种青黄不接和落后生产力水平的状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对策与建议上海城乡差别之大,必须引起各方高度重视,补上这块短板势在必行。推动上海农业产业发展,为上海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新引擎,为参与国际大都市建设搭建新舞台,不仅要找差距、补短板,更需研究探索如何在新机遇、新挑战和新形势下,探索有效发展的新路径。明确功能定位,科学规划布局一是明确优先发展权。《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已获国务院审批,农业产业的规划布局也紧接着出台,但仍需不断完善,尤其是要突出规划的刚性和严肃性,防止过去几十年存在的随意性和波动性。农业农村工作看似简单,实则错综复杂,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多领域互利合作、互联互通,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充分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极端重要性,明确农业板块在全市整体板块中的地位作用,明确农业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均衡发展中的优先发展权,明晰市、区两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对农业农村土地、环保、金融等问题的主导性权责,对涉及农业农村发展的事务要主动作为、加强协作,跨前一步。二是找准功能定位。以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作为农业产业发展参照系,在研究对标伦敦、纽约、巴黎、东京等世界城市农业定位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定位和农业发展实际,进一步明确上海农业农村的功能发展定位,主要发展“高精尖”和“名特优”特大型城市需要的绿色农产品。三是科学规划布局。以农业“三区”划定成果为重点,以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为目标,对照2035年上海全球卓越城市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地抓好农业农村规划布局,优化种养结构和空间布局,并且吸取历史教训,使规划具有严肃性、延续性和稳定性。突破用地政策,灵活资源配置一是要突破供地政策。研究科学合理用地政策,建立与都市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相配套的用地保障机制,建立退养土地问责机制;对于绿色生态、前景光明的优势农业产业,积极给予配套支持,对于先进栽培方式所需的硬化土地需求,要突破现有政策束缚,保证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二是要灵活资源配置。如参照浙江省“点状供地”原则,或先行先试,增加土地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将土地减量化建设用地和盘活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的一部分,优先用于农业融合发展。三是要明晰推进主体。对于基础性设施建设,应以整镇、整村为单位进行整体性推进;对于分部门设施建设,探索针对性地统筹推进;对于生产与休闲相结合的产业融合设施建设,创新项目化融合推进。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财政供给一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市农业农村委现有项目和资金渠道,善于统筹整合,将农田水利项目、都市现代农业项目等向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区、镇和现代化农业园区的大型项目倾斜,集聚各种资源,集中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撬动作用,激活民间投资,广泛吸引金融资本、企业资本、民间资本,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有序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二是要优化财政供给。继续深入调研梳理种植业、养殖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厘清现有政策中存在的短板,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整合优化水稻、经济作物、蔬菜、畜禽、水产等补贴政策,并聚焦重点扶持方向性产业,做大做强,探索先建后补等资金拨付方式;健全各类保险政策,着力提升政策供给水平,完善政策供给体系。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发挥龙头企业作用一是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加大“僵尸合作社”清理力度,加快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发展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能力,完善农业产业服务组织体系,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力量凝聚和抱团协作发展。二是发挥龙头企业对小微主体的带动作用。建立龙头企业扶持机制,积极引进和培育国内外知名的产加销一体化龙头企业落户上海,通过发展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推进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和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更多分享产业链延伸带来的收益。三是注重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品牌建设。聚焦蔬菜、瓜果、大米、生猪、河蟹、南美白对虾等特色产业,积极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打造企业品牌和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外展示展销,充分运用电商、实体店等销售渠道进行品牌推介,扩大社会影响,不断提高品牌美誉度,提升产品价值链。着力融合发展,鼓励先行先试一是着力深度融合发展。将农业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等协同推进,充分考虑当地人文特色及自然景观,探索盘活农民房和集体建设用地等资源,发展特色民宿、农家乐等,整合资源、集聚发展。拓展农业观光、采摘、体验、科普、医药、教育等多种功能,着力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二是鼓励突破性先行先试。鼓励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大胆闯、大胆试,借助苏浙皖地广量大的农业资源优势,探索上海在先进生产方式上的卓越引领,在生产功能和空间布局上的战略性合作,弥补“大城市、小郊区”空间潜力不足短板,探索区域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创新安信农业保险金融服务方式,为融合发展提供有力资金支持。完善环保监管机制,夯实绿色发展理念一是优化农业行业污染物的监管。一方面要根据经济社会形势发展需要,及时制定(修订)农业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农业行业当前的生产实际,科学合理确定农业污染物排放参数,特别是养殖业废气废水排放标准中的某些参数,需要进一步评估与认证,以提高标准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加强监管执法环节的人性化操作,研究建立符合实际的行政执法主体环保问责与考核机制,给予农业生产者整改提升的机会,而非“一关了之”。二是强化农业行业绿色生产的理念。一方面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延长土地租赁期限,并且在租赁合同中加入土地质量管控的内容,切实降低掠夺式生产经营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广农业全程绿色生产模式,在茬口调整、减肥减药、废弃物处置、绿色防控等工作中做大、做深、做实。

奈何

研究报告:生鲜品成农产品网络零售第一品类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发布《中国农产品网络零售市场暨重点单品分析报告(2020)》,针对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市场进行分析,其中2019年生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1094.9亿元,网络零售量同比增加78.4%,成为农产品网络零售市场第一大品类。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4168.6亿元,其中生鲜产品消费占比飞速上升,成为规模最大、增速最快的类目。生鲜产品各细分品类均显著增长,蔬菜、鲜肉、水果增速分别达109.3%、62.3%和44.5%,线上“菜篮子”“果盘子”供应成为新常态。“农产品电商供应链逐渐完善,让各类时令水果流通半径显著扩大。”报告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农产品网络零售中逐渐涌现出一批“畅销、长销”的超级单品。《报告》分析,近年来苹果、柑橘、小龙虾、芒果等成为农产品网络零售增速最快的生鲜品类。其中,鲜食苹果零售量达1.4亿件,同比增长77.3%,鲜食柑橘零售量达1.6亿件,同比增长29.8%。值得注意的是,在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比分布中,以拼多多为代表的新电商平台,生鲜产品的消费占比超50%,新电商平台更加聚焦即时性生鲜消费需求,有效推动农产品网络零售品类结构的优化升级。此外,在柑橘、芒果、苹果等一系列零售量超1亿件及增速较快的“超级单品”中,新电商平台迅速崛起,零售量所占份额均为第一。“农村地区最初一公里物流基础条件改善,以及传统电商平台对农产品上行市场的持续推动,为农产品电商化奠定了良好基础。”报告认为,“超级单品”通过集约化、规模化供应显著降低农产品上行成本,而新电商平台的新技术、新模式应用,推动优势特色农产品网络零售的加速发展,成为催生超级单品的新引擎。新电商平台将分散化的长尾需求变成集中化的即时性消费,不断推动优势特色农产品网络化销售发展。长远来看,农产品电商化水平的持续提升,需要政府部门、电商平台、产地等多方协作,进一步把田间地头的土特产品改造成适合线上消费的商品。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孙云柯编辑:蔡文清流程编辑 吴越

固不及质

农贸市场调研:你不得不知的新型菜场业态构成实例

在人们的惯常思维中,农贸市场就是一个买菜的地方,基本上是中老年人、家庭妇女从各个居民区聚集到此处,然后完成一日三餐的食材选购,然后离开,非常单一的模式。但是现在来看,有很多农贸市场出现了新的业态,展现出新的功能。下面一鸿市场研究中心小编就此做个小小的农贸市场调研,为大家解读当下菜场的新功能。农贸市场调研一:便民活动赢得亲民形象拿杭州定海农贸市场来说,日常的肉菜买卖就不多做赘言了,该市场三楼配备的酒宴厅,供附近居民摆设宴席、吃饭用餐,实现了菜场与餐饮的有效结合,发挥了农贸场所的饮食酒宴便民功能。其次,定海农贸市场还会不定期举办便民活动,例如磨刀磨剪子、理发、测量血压、修补雨伞等等,这些活动,对于政府民生工程的性质而言,无非是一抹亮色,值得在全国各大菜场大力提倡,深化菜篮子工程在人民心目中的亲民形象。农贸市场调研二:便民食堂促进邻里社交在广西柳州的五里亭菜市,我们可以看到便民食堂深受周围居民的欢迎,他们推出了针对老年人的早餐优惠甚至免费活动,如此,五里亭菜市的食堂成为社区交流的重要场所,边吃边聊,拉近社区邻里关系,这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菜场顺理成章的完成了。未来菜场的魅力之一,就是促进社区邻里的社交,打破城市化和钢筋混泥土之下的冷漠邻里关系。农贸市场调研三:特色小吃让居民享受生活位于杭州萧山的特色市场美哉美城农贸市场里,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净菜和品牌农产品的入驻外,二楼的品牌小吃店非常丰富,周边居民可以随时在菜场享受特色小吃的美味。特别是古色古香、颜值超高的装修风格,让人身在其中,有一种生活的享受,在这样的市场用餐、买菜可以说是周边居民的一种幸运。不得不提,菜场的卫生间也是倾力打造、设计感十足。各个用心的细节点,都让该菜场在人们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

棋战

太仓农贸市场走访调研与发展分析报告(2021年版)

前言本文根据2020年对太仓为主,以及周边昆山、苏州农贸市场的走访调研,形成了《太仓农贸市场走访调研与发展分析报告》,从宏观行业、微观生态、SWOT分析、发展新思路等四方面进行分析,欢迎交流。01 宏观行业 一、宏观行业从宏观层面讲,农贸市场目前是农产品主要流通渠道,近几年,受到新业态、升级改造等因素影响,也在面临新的变化。(一)农贸市场作用重大1、农贸市场始终是农产品长期且最重要的流通渠道:从农产品流通的发展阶段看,从统购统销到过渡阶段后,渠道由过去的单一,逐渐多元化,而农贸市场长期为主要渠道。2、生鲜零售渠道渠道呈现一超多强的格局,而农贸市场占据龙头位置:2018年起生鲜食品年零售额稳定在5万亿左右,其中通过农贸市场渠道销售的占比约73%,超市渠道占比22%。虽然超市和电商的双冲击下,但农贸市场仍然是购买生鲜农产品的龙头渠道。02 微观生态二、微观生态从微观农贸市场生态来看,主要由市场方、商户、消费者构成,以太仓市农贸市场为例,进行分析各构成要素情况。(一)市场方1、农贸市场盈利模式单一:太仓共有约27个农贸市场,分为自主经营与对外承包两类。自主经营主要依靠依靠房租费、物业费、政府奖励及补贴等方式产生现金流,总收入水平较为稳定,且考虑其未民生惠民工程的定位,在收费定价时,特别是政府、国有公司实际经营的市场,定价标准受政策一定影响,叠加财务成本、运费杂费、人员费用等,可能出现入不敷出而靠财政补贴的情况。以对外承包的方式收入来自于承包费用,其中太仓市供销社下属公司在此领域发展较好,管理规范。2、市场老旧,升级改造是未来几年主要趋势:市内农贸市场大多建成时间较久,配套设施老化陈旧,以浮桥辖区7个农贸市场为例,有3个投运时间超过20年,2019年太仓将农贸市场改造纳入政府实事工程,并陆续出台配套政策,城区内中心水产市场、兴业楼菜场、板桥菜场、伟阳菜场、西郊菜场、世福菜场等十多家农贸市场进行了改造,汇邻生活广场等按新标准进行了建设。3、农贸市场品类趋同,SKU重合度高:市内农贸市场业态主要包括蔬菜类、肉类、水产类、豆制品类、南北货类,其中大多数农贸市场肉类、水产类SKU重合度90%以上,蔬菜重合度80%,品类同质化情况普遍,差异化经营主要体现在客情和服务之上。(二)商户1、商户多为夫妻店模式:摊位大多两人,且夫妻档、家族档经营,一人早起负责进货送货,一人负责配货及零售,年龄多在30-60间;摊主与摊主间老乡、亲属关系较为普遍,以家庭或老乡为单位进货,也可以享受量价优势。2、起量靠B端业务:零售来说,菜价平均加价幅度在20-25%,损耗5%左右,净利率约为15%,虽然有账期,起量主要靠商户给饭店、食堂等批量供货。3、工作强度高:蔬菜类摊贩几乎每天下半夜进货,非蔬菜类进货频率2天一次左右,且进货地基本在20公里以上,如海鲜类水产类多从上海进货,蔬菜类多从江南农批市场或南通集贸等批发商处进货。(三)消费者消费者可以分为两大类:社区居民和B端饭店,C端主要做周边3公里社区居民,至市场现场采购,B端业务主要为饭店等餐饮店,为配货后进行送货,复购率、购买频次均较高。03 SWOT分析 三、农贸市场SWOT分析(一)优势1、农贸市场具有市场供应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复购黏性高、一站式购物等优势。市场因为其售卖主要为日用消费必需品,市场内品类丰富,摊位多,选择余地大,满足顾客一站式购物,及比较需求,而自带流量属性,叠加其地点大多设在交通便利的居民区附近,其自然成市,长期稳定的流量红利。2、社交功能,当地风土人情的窗口:农贸市场是最能体现生活气息,地区特色的场地,且个体摊主相比超市员工亲和力与人情更有亲和力。3、升级改建增加农贸市场吸引力,供应链稳固市场壁垒:近两年的农贸市场改造升级与标准化建设,把农贸市场由脏乱差的传统印象,改变为蕴含市井烟火文化气息,干净整洁的新印象;同时,其通过整合零散力量自发构建起的供应链保障体系,也非其他零售业态可一举拿下的高地,如苏州的双塔市集,通过设计师设计改造后,由原来普通的民生菜场转变为风土旅游景点。(二)劣势采购成本高、年轻消费人群少、品类重合度高、盈利模式单一等因素。农产品流通环节复杂,商户拿货经过批发渠道层层加价,与超市相比,个体商户成本高;需求端年轻消费人群的外卖文化,也使市场年轻消费人员增长乏力。(三)机会二三四线城市内市场的提档升级 。总体来看,非超一线城市对农贸市场大多持扶持鼓励态度,具体来看,主要通过标准化改造以升级市场布局、卫生、经营模式,市场得以提档升级;以惠民工程的方式,对改造进行财政补贴。(四)威胁受到消费升级、便利程度及疫情催化等因素,新业态(超市、电商)的崛起对农贸市场造成分流,且农贸市场定位有消费刚需变为消费可选。超市具有B端供应链优势,采购量大,标准化,体现为蔬菜生鲜类成本往往低于农贸市场经营户,能吸引价格敏感人群,且超市营业时间更长,给上班族更加充裕的购买时间。而受到今年疫情催化,本沉寂的生鲜电商市场通过社区电商的方式进行了破局,一时间互联网巨头如美团、滴滴、腾讯等通过不同方式以生鲜买菜为媒介,覆盖到原来电商禁区最后一公里,使得消费者不去农贸市场,也可以买到生鲜,农贸市场逐渐不是采购生鲜品的刚需渠道,新业态的发展对农贸市场产生较为明显的流量分流趋势。04 新思路四、农贸市场经营创新思路(一)丰富业态及功能,强化自成生态圈明确定位,如超市化生鲜型菜场、地域文化型菜场、邻里购物中心型市场的特色鲜明的市场品牌。利用好农贸市场自带流量红利的优势,从单一的生鲜零售,向集合休闲业态、当地文化窗口复合型多功能升级,以满足消费者采购需求,向满足休闲、餐饮、亲子娱乐需求转变。如引进教育培训机构,提升消费者在农贸市场商圈停留的市场;如增加食品现场采购烹饪食用场地,从买到吃一条龙服务。通过多种跨界业态的丰富,吸引中老年人留得住,年轻人能来,形成农贸商圈内聚力,自成生态。(二)拥抱互联网,数字化拓客经营。尝试农贸市场与电商线上平台合作,商户菜品上线。a、明确菜品质量标准与规格,线上预订,送货上门,提升客单价与复购率。b、通过线上的大数据积累,了解分析销售情况,预测未来受欢迎菜品,数字化武装市场,提升科学运营能力。目前美团、支付宝等互联网巨头已开始与线下实体农贸市场开展这方面的合作尝试。(三)标准化、集合化、供应链化三化合一,拓宽盈利模式拓宽盈利方式:将以房租物业为主要盈利模式,升级到品牌管理、供应链、配送费等高附加值的收入源 ;同时利用好农副产品的期货属性,提高商户采购菜价稳定性。a、通过形成市场运营模板,连锁化经营,将上游的管理、采购、订货、配送统一化或联盟化,下游的食堂、餐饮店等B端用户协同供货,以市场为主题,开展年度订货会,更加方便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b、农副产品具有期货属性,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每日均有涨跌,比如之前猪肉、白羽鸡等涨价直接反应到菜价之上,以农贸市场为主体,延伸供应链,形成集合采购的规模优势,或通过期货市场锁定价格,加入供应链职能、商品集散与配送,上下游均得利。(四)发展品牌化的第三方服务公司农贸市场所属产权分散在各个乡镇的不同部门,如国企、社区、镇政府等,通过尝试产权与经营权分离,打造跨越行政区域的农贸市场第三方服务公司,以便将不同行政区域的农产、商户、管理等优势整合,对产权所属部门管理更加品牌规范化,对监管部门形成一对一的监管,简化程序,对第三方公司品牌化、连锁化,提升盈利能力。(五)大型农贸市场+社区小市场的航母式编队农贸市场面积少则数千,大则上万平,营业时间基本在6:30后结束,随着双职工家庭增多,买菜时间除了传统的早6-8,晚4-6外,晚饭后七八点也是一个为家庭采购高峰。可以将农贸市场的地点更加贴近居民社区,营业时间更加灵活的样的尝试,比如尝试与社区小店合作,形成提货点,增加晚饭后购物群体的选择性,形成大市场满足早晚,小市场满足饭后购物的航母式编队体系。综上,农贸市场作为最为主要的农产品生鲜销售渠道,虽面临着很多挑战,但在政府提档升级、电商数字化经营、天然流量入口的大背景下,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