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新闻·网媒访谈》周雪成作品集 精装出版 盛典发行君子道

《新闻·网媒访谈》周雪成作品集 精装出版 盛典发行

凤凰生活网讯(记者 肖庆伟 肖凯源 特约通讯员 史学雷 周美丽)一本由国家公安部原新闻发言人武和平作序,由人民法治网河南中心主任编辑周雪成撰著,由中华书籍出版社编辑出版,被新闻界朋友及新闻爱好者誉为新闻从业“教科书”的《新闻·网媒访谈》周雪成作品集,日前,在千年古城开封中心书城(新区六大街)盛装发行。人民法治网河南中心副主任、开封市政协委员吴玉良(右三),开封中心书城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展龙(左四),书业中心经理史学雷(右二),业务主管王如意(右一),郑曦(左三),仝瞳(左一),陶倩(左二),与周雪成先生(右四)等嘉宾,出席新书发行仪式并亲切留影。周雪成,1953年生,河南开封市人,1974年入中共党员,河南大学在职研究生学历,新闻系列主任编辑职称,优秀军队转业干部,历任河南一百度网开封站总编辑,人民法治网河南中心主任编辑。其撰写的《洁白的军魂》《这是一方热土》电视片曾在中央电视台《人民子弟兵》栏目专题播出。《新闻· 网媒访谈》一书,是周雪成同志在历经40余年从军、从政、从文的漫漫岁月中,从原开封市人事局、卫生局领导岗位上离退后,特别是转身主流媒体——河南一百度后,静心回味昔日走过的一段段人生历程,将其所经历过的世态炎凉,人生感悟 “涓涓细流汇江河”集纳成册,才有了这部书目的出版问世。该书目收录了周雪成同志从军队到地方长期从事新闻工作以来,依照新闻理论法则,遵循新闻写作规律,在采录访谈实践中,将新闻消息的标题制作、导语类型、主题内容、背景材料、精彩结尾等,以“范文”的形式展示给读者,应是新闻从业者及大专院校新闻学专业学子们一本很有借鉴意义的新闻从业“教科书”。据悉,继《新闻·网媒访谈》出版后,周雪成的《纪实·光影瞬间》摄影作品集,也即将付梓印刷;其演唱作品《声乐·真情放歌》、演奏视频《钢琴·音律无限》等也在梳理创作之中。我们诚挚期待这位颇有学识、颇具智慧、多才多艺、温文儒雅的学者型叔辈,能有更多更好的作品捧献给广大读者与万千观众……

创可贴

十八大来河南有5虎落马被查,其中还有2位“艺术家”

【编辑/张喜斌 统筹/陈威】9月18日,河南省政协原副主席靳绥东落马被查。据悉,十八大以来,河南已有5虎落马被查。除了靳绥东,另4虎分别是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秦玉海,洛阳市委原书记陈雪枫,省委政法委原书记吴天君和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王铁。大白新闻(微信ID:daxinwen)注意到,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落马的河南第5虎靳绥东和河南“首虎”秦玉海还有个共同之处,媒体报道称2人都有妄称“艺术家”的心思。此前,秦玉海曾被吹捧为“摄影家”,而靳绥东的头衔则换成了“书法家”。靳绥东(图片来源于网络)河南第5虎靳绥东落马被查9月18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消息:河南省政协原副主席靳绥东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据悉,靳绥东长期在河南任职,曾任长葛县委书记,安阳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安阳市长,安阳市委书记等职。公开资料显示:靳绥东,男,汉族,1954年1月出生,山东曲阜市人,198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5月参加工作,河南大学在职研究生学历。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安阳市书法协会名誉主席。1982年,靳绥东担任共青团河南省委干事、学校部秘书、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宣传部副部长;1986年,靳绥东任共青团河南省委学校部长;1990年,靳绥东任河南省长葛县委副书记、县长。1992年,靳绥东任河南省长葛县(市)委书记;1995年5月,靳绥东任中共安阳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1998年12月,靳绥东任中共安阳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2001年1月,靳绥东任中共安阳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2004年1月,靳绥东任中共安阳市委书记;2008年1月,靳绥东任河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共安阳市委书记;2008年3月,靳绥东任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至2017年辞任。此外,2012年9月,靳绥东还开始担任河南省红十字会名誉副会长。据悉,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已有5虎落马被查。除了此次落马被查的靳绥东,另4虎分别是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秦玉海,洛阳市委原书记陈雪枫,河南省委政法委原书记吴天君和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王铁。河南首虎被吹捧为“摄影家”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落马的河南第5虎靳绥东和河南“首虎”秦玉海还有个共同之处,媒体报道称2人都有妄称“艺术家”的心思。此前,秦玉海曾被吹捧为“摄影家”,而靳绥东的头衔则换成了“书法家”。除了担任行政职务,靳绥东还曾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安阳市书法协会名誉主席。靳绥东的简历显示:“自幼酷爱书法,学习、工作之余常挥毫习书,擅长行草和甲骨文,其行草铁画银钩,刚健雄劲而富有魄力。”此外,据媒体报道:秦玉海曾被吹捧为“摄影家”。此前,中央纪委官网公布的《秦玉海案件警示录》显示:摄影是秦玉海腐败行为的“遮羞布”,为摄影“烧”的钱高达千万,自己没花一分钱。据悉,秦玉海还曾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摄影家协会顾问。公开资料显示:秦玉海,男,汉族,1953年3月生,黑龙江省泰来县人,大专学历,1971年2月参加工作,197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副总警监警衔。落马前,其曾任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书记。此外,其曾任黑龙江省鹤岗市委副书记、市长,河南省焦作市委副书记、市长、焦作市委书记,河南省副省长、党组成员,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省公安厅厅长、党委书记兼武警河南总队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省人民政府残工委主任,省残联主席团主席等职。2014年9月21日,秦玉海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2015年2月13日,秦玉海被“双开”;2016年11月28日,其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6个月。【资料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河南省纪委监委网站、中国经济网等】

今臣之刀

2020年考研倒计时百天:考研渐成“毕业刚需”?

如今,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将进入100天倒计时。逐年递增的报考人数、僧多粥少的录取比例、被标签化的“考研党”……这场数百万人参加的全国性考试,每一点微小的变化都会引起讨论。不久前,“逃避式”考研的话题一度上了热搜。一个“逃”字,给不少考生们打上了标签。但“考研”岂能被几个词汇简单标签化,个体选择的背后,有名校梦,有竞争压力,有毕业的仿徨,等等。考研,我们专业的“刚需”凌晨2:49,医学生薛薛失眠了。没有犹豫,她打开网课视频,拿出笔记本,听了一节政治课。6点左右,她抱着书本去了图书馆,开始新一天的复习。薛薛的考研倒计时是从247天开始的,从那时起,她的作息表里没有了逛街、聚会、出游,而变成背单词时间、背政治时间、复习《心律失常》时间……卧室里,复习笔记渐渐挂满了墙。这是她第二次考研,目标河南大学。“考研是专业所迫,我个人也想提升一下平台。”她说。正在复习的薛薛 受访者 供图如果不考研,薛薛只能做基本的护理工作,她已经感受过那样的生活。在医院实习期间,薛薛经常忙得没空上厕所,遇到难缠的患者,轻则言语伤害,重则打骂医闹。她不想以后的生活都处于这种焦虑中,不想变成“被生活吊打的咸鱼”。而对于薛薛其他临床专业的同学来说,考研势在必行。考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简称“专硕”),就可以在校期间通过考试拿到《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这两个必要的证书,而硕士毕业证意味着有机会进入更好的平台。他们很清楚,对好的医院和机构来说,研究生学历是必需的;否则只能去相对较差的平台,学历也会成为晋升的障碍。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医学生从事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最高(93%),读研比例最高的也是医学生(近30%)。相应的,医学研究生的分数线也水涨船高。形势如此,薛薛也深知其中的艰难,去年目标学校复试线一下子涨了20分,今年她的压力更大了。在一些考研论坛的相关讨论里,有的医学、历史等专业的学生甚至在大学入学前就做好了考研的打算。“不考研几乎不可能。”有同学这样说。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考研,我的毕业出路之一和薛薛相比,同样在备战2020考研的翟宇飞,他的复习节奏要少些紧张。除了复习考研,他还在准备简历参加秋招。出身于吉林大学的他,毕业后在长春、沈阳或是东三省其他城市的一些企业都是比较容易找工作的,但翟宇飞并不想留在东北,所以他在考虑其他出路。考研是其中的一个选项。他对名校没有很深的执念,“如果能更进一步也算是锦上添花,考不上对我来说也没什么损失。”而家人更希望他回新疆工作。父辈们在当地发展的很好,有一定的人脉关系。姥姥当了一辈子教师,舅舅阿姨们也是当地的公职人员,对于已经拿到教师资格证的他而言,回老家考公务员或者当老师都是不错的选择。翟宇飞打算拼一把,“考不上就算了,去工作,”翟宇飞说,“如果工作满意,放弃考研也是可以的。”“再不济,回老家。”资料图:考研学生在图书馆内看书复习 赵启瑞 摄翟宇飞并不是个例,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考研动机为比较茫然,还没有做好就业准备以及为就业“备胎”,分别达到30%、21%。而两年前,报告显示暂时不想就业、逃避步入社会而选择考研的人占13%。作为“过来人”,对目前在山西大学读研二的缉熙来说,考研也只是当时毕业面临的选择之一。“当时自己比较迷茫,没什么选择。”缉熙说,看到同学找工作,她也投简历参加校招;身边的同学都在考研,不想毕业就失业的她也就顺手准备了起来。由于本科学历找到的工作不尽如人意,研究生学历可以增加自己的就业筹码,所以考研对缉熙来说,成了一条比较好走的路。“如果不是和同学一起,我考研可能不会成功的。”谈起未来的规划,缉熙没有很具体的想法。“可能会去当高中老师吧?”她有点犹豫,“还是看工资择业吧,其他只是加分项。”有了高学历,才有竞争力?不同于薛薛一心考研,去年,柴子岩决定考研的时候,自己已经毕业工作了两年。“不抓紧提升的话,很容易被学历限制上升空间。”柴子岩说。一些工作单位招聘的时候明确要求985或211学历,这个门槛把只有普通本科学历的柴子岩挡在了很多机会之外。在工作中,他感受到随着知识技能的更迭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人会有被裁员风险。身边的同事也给他带来危机感。不知什么时候起,“海归”背景、硕士学位似乎逐渐成了“标配”,而他们的待遇和升职空间也远远高于自己。教室里学生们正在复习 受访者 供图考?不考?柴子岩非常纠结,前前后后考虑了半年之久。毕竟考研要付出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他,辞职去考研,做出这个决定,不容易。离职意味着没有收入,不愿向家里伸手要钱的他只能吃“老本”;和应届考生相比,他的年龄也显得尴尬,研究生毕业就已经30岁了。除了这些,还有最大的一个问题,万一考不上怎么办?父母一开始是反对的。在他们眼中,拥有稳定工作、收入还可以的儿子该考虑结婚了,这时候去考什么研?但他们最终还是被儿子说服了。戒掉所有的娱乐活动,卸载手机里绝大部分软件;为了省出更多的学习时间,每天早上5点起床,吃饭只吃速食简餐,一遍一遍地刷高数题……重新适应学生生活并不容易,柴子岩努力和自己的惰性作斗争。可是,重返校园哪有那么容易?2016年柴子岩毕业的时候,据教育部数据,考研报名人数只有201万;当2018年他报名考研的时候,这一数字已经变成了290万,但当年研究生教育招生仅有85.8万人。“很多人注定只能当‘炮灰’。”柴子岩说,很不幸,他也成了“炮灰”中的一个。知道落榜的结果后,柴子岩躲起来悄无声息地哭了一场。看着胖了20斤的自己,胡子拉碴,学历不高,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没有对象,二十多岁的人一事无成,他觉得“除了考试,好像真的什么都不会干了一样,连烟火气都没了”。他重新审视了考研这个决定,真的非考不可吗?但他不后悔,回到职场的柴子岩说,如果有可能,他还想考研,但这次会考虑在职研究生。资料图。中新社发 张勇 摄考研执念,真的要非考不可?“如果说高考是一群人奋斗的记忆,那么考研多数情况下是一个人的狂欢。”柴子岩这样总结那场“刻骨铭心”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研难度每年都在增加,但学生们的报考热情并没有消退。”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郎铁柱说。在校生、职场人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场狂欢。是什么原因带来了持续不断的“考研热”?海天教育考试研究中心总监吴睿认为,就业竞争和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是不可忽视的客观因素。“就业竞争的增大,企业、事业单位招聘,甚至公务员考试等,很多岗位就明显加大了对延伸学历的要求。这是考研报名热度不减的外部环境。”吴睿说。“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扩招,本科毕业人数在不断增加,这些都是考研热的大背景,对于一般学校的学生来说,考研似乎是最简单的上进门路,也是看得见的可靠门路。”郎铁柱说, “考研热还会持续下去。”在这样的背景下,或是自愿或是随大流,不少学生把考研当成了增加就业机会的筹码,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考研。“不能为了考研而考研。”吴睿说。不同的专业对人的要求不同,有的需要实践经验,有的需要学历提升,他认为,比起考研,更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规划。距离开考还有100天,薛薛和翟宇飞正在积极地备考中,回到工作岗位的柴子岩也在犹豫是否要考在职研究生。(文中部分受访者为化名)原标题:2020年考研倒计时百天:考研渐成"毕业刚需"?

穿越爱

2020考研倒计时百天:考研渐成“毕业刚需”?

如今,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将进入100天倒计时。逐年递增的报考人数、僧多粥少的录取比例、被标签化的“考研党”……这场数百万人参加的全国性考试,每一点微小的变化都会引起讨论。不久前,“逃避式”考研的话题一度上了热搜。一个“逃”字,给不少考生们打上了标签。但“考研”岂能被几个词汇简单标签化,个体选择的背后,有名校梦,有竞争压力,有毕业的仿徨,等等。考研,我们专业的“刚需”凌晨2:49,医学生薛薛失眠了。没有犹豫,她打开网课视频,拿出笔记本,听了一节政治课。6点左右,她抱着书本去了图书馆,开始新一天的复习。薛薛的考研倒计时是从247天开始的,从那时起,她的作息表里没有了逛街、聚会、出游,而变成背单词时间、背政治时间、复习《心律失常》时间……卧室里,复习笔记渐渐挂满了墙。这是她第二次考研,目标河南大学。“考研是专业所迫,我个人也想提升一下平台。”她说。正在复习的薛薛 受访者 供图如果不考研,薛薛只能做基本的护理工作,她已经感受过那样的生活。在医院实习期间,薛薛经常忙得没空上厕所,遇到难缠的患者,轻则言语伤害,重则打骂医闹。她不想以后的生活都处于这种焦虑中,不想变成“被生活吊打的咸鱼”。而对于薛薛其他临床专业的同学来说,考研势在必行。考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简称“专硕”),就可以在校期间通过考试拿到《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这两个必要的证书,而硕士毕业证意味着有机会进入更好的平台。他们很清楚,对好的医院和机构来说,研究生学历是必需的;否则只能去相对较差的平台,学历也会成为晋升的障碍。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医学生从事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最高(93%),读研比例最高的也是医学生(近30%)。相应的,医学研究生的分数线也水涨船高。形势如此,薛薛也深知其中的艰难,去年目标学校复试线一下子涨了20分,今年她的压力更大了。在一些考研论坛的相关讨论里,有的医学、历史等专业的学生甚至在大学入学前就做好了考研的打算。“不考研几乎不可能。”有同学这样说。资料图。考研,我的毕业出路之一和薛薛相比,同样在备战2020考研的翟宇飞,他的复习节奏要少些紧张。除了复习考研,他还在准备简历参加秋招。出身于吉林大学的他,毕业后在长春、沈阳或是东三省其他城市的一些企业都是比较容易找工作的,但翟宇飞并不想留在东北,所以他在考虑其他出路。考研是其中的一个选项。他对名校没有很深的执念,“如果能更进一步也算是锦上添花,考不上对我来说也没什么损失。”而家人更希望他回新疆工作。父辈们在当地发展的很好,有一定的人脉关系。姥姥当了一辈子教师,舅舅阿姨们也是当地的公职人员,对于已经拿到教师资格证的他而言,回老家考公务员或者当老师都是不错的选择。翟宇飞打算拼一把,“考不上就算了,去工作,”翟宇飞说,“如果工作满意,放弃考研也是可以的。”“再不济,回老家。”资料图:考研学生在图书馆内看书复习 赵启瑞 摄翟宇飞并不是个例,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考研动机为比较茫然,还没有做好就业准备以及为就业“备胎”,分别达到30%、21%。而两年前,报告显示暂时不想就业、逃避步入社会而选择考研的人占13%。作为“过来人”,对目前在山西大学读研二的缉熙来说,考研也只是当时毕业面临的选择之一。“当时自己比较迷茫,没什么选择。”缉熙说,看到同学找工作,她也投简历参加校招;身边的同学都在考研,不想毕业就失业的她也就顺手准备了起来。由于本科学历找到的工作不尽如人意,研究生学历可以增加自己的就业筹码,所以考研对缉熙来说,成了一条比较好走的路。“如果不是和同学一起,我考研可能不会成功的。”谈起未来的规划,缉熙没有很具体的想法。“可能会去当高中老师吧?”她有点犹豫,“还是看工资择业吧,其他只是加分项。”有了高学历,才有竞争力?不同于薛薛一心考研,去年,柴子岩决定考研的时候,自己已经毕业工作了两年。“不抓紧提升的话,很容易被学历限制上升空间。”柴子岩说。一些工作单位招聘的时候明确要求985或211学历,这个门槛把只有普通本科学历的柴子岩挡在了很多机会之外。在工作中,他感受到随着知识技能的更迭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人会有被裁员风险。身边的同事也给他带来危机感。不知什么时候起,“海归”背景、硕士学位似乎逐渐成了“标配”,而他们的待遇和升职空间也远远高于自己。教室里学生们正在复习 受访者 供图考?不考?柴子岩非常纠结,前前后后考虑了半年之久。毕竟考研要付出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他,辞职去考研,做出这个决定,不容易。离职意味着没有收入,不愿向家里伸手要钱的他只能吃“老本”;和应届考生相比,他的年龄也显得尴尬,研究生毕业就已经30岁了。除了这些,还有最大的一个问题,万一考不上怎么办?父母一开始是反对的。在他们眼中,拥有稳定工作、收入还可以的儿子该考虑结婚了,这时候去考什么研?但他们最终还是被儿子说服了。戒掉所有的娱乐活动,卸载手机里绝大部分软件;为了省出更多的学习时间,每天早上5点起床,吃饭只吃速食简餐,一遍一遍地刷高数题……重新适应学生生活并不容易,柴子岩努力和自己的惰性作斗争。可是,重返校园哪有那么容易?2016年柴子岩毕业的时候,据教育部数据,考研报名人数只有201万;当2018年他报名考研的时候,这一数字已经变成了290万,但当年研究生教育招生仅有85.8万人。“很多人注定只能当‘炮灰’。”柴子岩说,很不幸,他也成了“炮灰”中的一个。知道落榜的结果后,柴子岩躲起来悄无声息地哭了一场。看着胖了20斤的自己,胡子拉碴,学历不高,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没有对象,二十多岁的人一事无成,他觉得“除了考试,好像真的什么都不会干了一样,连烟火气都没了”。他重新审视了考研这个决定,真的非考不可吗?但他不后悔,回到职场的柴子岩说,如果有可能,他还想考研,但这次会考虑在职研究生。资料图。考研执念,真的要非考不可?“如果说高考是一群人奋斗的记忆,那么考研多数情况下是一个人的狂欢。”柴子岩这样总结那场“刻骨铭心”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研难度每年都在增加,但学生们的报考热情并没有消退。”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郎铁柱说。在校生、职场人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场狂欢。是什么原因带来了持续不断的“考研热”?海天教育考试研究中心总监吴睿认为,就业竞争和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是不可忽视的客观因素。“就业竞争的增大,企业、事业单位招聘,甚至公务员考试等,很多岗位就明显加大了对延伸学历的要求。这是考研报名热度不减的外部环境。”吴睿说。“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扩招,本科毕业人数在不断增加,这些都是考研热的大背景,对于一般学校的学生来说,考研似乎是最简单的上进门路,也是看得见的可靠门路。”郎铁柱说, “考研热还会持续下去。”在这样的背景下,或是自愿或是随大流,不少学生把考研当成了增加就业机会的筹码,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考研。“不能为了考研而考研。”吴睿说。不同的专业对人的要求不同,有的需要实践经验,有的需要学历提升,他认为,比起考研,更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规划。距离开考还有100天,薛薛和翟宇飞正在积极地备考中,回到工作岗位的柴子岩也在犹豫是否要考在职研究生。(中国新闻网)

得石椁焉

2020考研倒计时百天:考研渐成“毕业刚需”?

202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将进入100天倒计时。逐年递增的报考人数、僧多粥少的录取比例、被标签化的“考研党”……这场数百万人参加的全国性考试,每一点微小的变化都会引起讨论。不久前,“逃避式”考研的话题一度上了热搜。一个“逃”字,给不少考生们打上了标签。但“考研”岂能被几个词汇简单标签化,个体选择的背后,有名校梦,有竞争压力,有毕业的仿徨,等等。考研,我们专业的“刚需”凌晨2:49,医学生薛薛失眠了。没有犹豫,她打开网课视频,拿出笔记本,听了一节政治课。6点左右,她抱着书本去了图书馆,开始新一天的复习。薛薛的考研倒计时是从247天开始的,从那时起,她的作息表里没有了逛街、聚会、出游,而变成背单词时间、背政治时间、复习《心律失常》时间……卧室里,复习笔记渐渐挂满了墙。这是她第二次考研,目标河南大学。“考研是专业所迫,我个人也想提升一下平台。”她说。正在复习的薛薛。受访者供图如果不考研,薛薛只能做基本的护理工作,她已经感受过那样的生活。在医院实习期间,薛薛经常忙得没空上厕所,遇到难缠的患者,轻则言语伤害,重则打骂医闹。她不想以后的生活都处于这种焦虑中,不想变成“被生活吊打的咸鱼”。而对于薛薛其他临床专业的同学来说,考研势在必行。考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简称“专硕”),就可以在校期间通过考试拿到《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这两个必要的证书,而硕士毕业证意味着有机会进入更好的平台。 他们很清楚,对好的医院和机构来说,研究生学历是必需的;否则只能去相对较差的平台,学历也会成为晋升的障碍。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医学生从事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最高(93%),读研比例最高的也是医学生(近30%)。相应的,医学研究生的分数线也水涨船高。形势如此,薛薛也深知其中的艰难,去年目标学校复试线一下子涨了20分,今年她的压力更大了。在一些考研论坛的相关讨论里,有的医学、历史等专业的学生甚至在大学入学前就做好了考研的打算。“不考研几乎不可能 。”有同学这样说。考研,我的毕业出路之一和薛薛相比,同样在备战2020考研的翟宇飞,他的复习节奏要少些紧张。除了复习考研,他还在准备简历参加秋招。毕业于吉林大学的他,在长春、沈阳或是东三省其他城市的一些企业都是比较容易找工作的,但翟宇飞并不想留在东北,所以他在考虑其他出路。考研是其中的一个选项。他对名校没有很深的执念,“如果能更进一步也算是锦上添花,考不上对我来说也没什么损失。”而家人更希望他回新疆工作。父辈们在当地发展得很好,有一定的人脉关系。姥姥当了一辈子教师,舅舅阿姨们也是当地的公职人员,对于已经拿到教师资格证的他而言,回老家考公务员或者当老师都是不错的选择。翟宇飞打算拼一把,“考不上就算了,去工作,”翟宇飞说,“如果工作满意,放弃考研也是可以的。”“再不济,回老家。”翟宇飞并不是个例,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考研动机为比较茫然,还没有做好就业准备以及为就业“备胎”,分别达到30%、21%。而两年前,报告显示暂时不想就业、逃避步入社会而选择考研的人占13%。作为“过来人”,对目前在山西大学读研二的缉熙来说,考研也只是当时毕业面临的选择之一。“当时自己比较迷茫,没什么选择。”缉熙说,看到同学找工作,她也投简历参加校招;身边的同学都在考研,不想毕业就失业的她也就顺手准备了起来。由于本科学历找到的工作不尽如人意,研究生学历可以增加自己的就业筹码,所以考研对缉熙来说,成了一条比较好走的路。“如果不是和同学一起,我考研可能不会成功的。”谈起未来的规划,缉熙没有很具体的想法。“可能会去当高中老师吧?”她有点犹豫,“还是看工资择业吧,其他只是加分项。”有了高学历,才有竞争力?不同于薛薛一心考研,去年,柴子岩决定考研的时候,自己已经毕业工作了两年。“不抓紧提升的话,很容易被学历限制上升空间。”柴子岩说。一些工作单位招聘的时候明确要求985或211学历,这个门槛把只有普通本科学历的柴子岩挡在了很多机会之外。在工作中,他感受到随着知识技能的更迭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人会有被裁员风险。身边的同事也给他带来危机感。不知什么时候起,“海归”背景、硕士学位似乎逐渐成了“标配”,而他们的待遇和升职空间也远远高于自己。教室里学生们正在复习 受访者 供图考?不考?柴子岩非常纠结,前前后后考虑了半年之久。毕竟考研要付出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他,辞职去考研,做出这个决定,不容易。离职意味着没有收入,不愿向家里伸手要钱的他只能吃“老本”;和应届考生相比,他的年龄也显得尴尬,研究生毕业就已经30岁了。除了这些,还有最大的一个问题,万一考不上怎么办?父母一开始是反对的。在他们眼中,拥有稳定工作、收入还可以的儿子该考虑结婚了,这时候去考什么研?但他们最终还是被儿子说服了。戒掉所有的娱乐活动,卸载手机里绝大部分软件;为了省出更多的学习时间,每天早上5点起床,吃饭只吃速食简餐,一遍一遍地刷高数题……重新适应学生生活并不容易,柴子岩努力和自己的惰性作斗争。可是,重返校园哪有那么容易?2016年柴子岩毕业的时候,据教育部数据,考研报名人数只有201万;当2018年他报名考研的时候,这一数字已经变成了290万,但当年研究生教育招生仅有85.8万人。“很多人注定只能当‘炮灰’。”柴子岩说,很不幸,他也成了“炮灰”中的一个。知道落榜的结果后,柴子岩躲起来悄无声息地哭了一场。看着胖了20斤的自己,胡子拉碴,学历不高,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没有对象,二十多岁的人一事无成,他觉得“除了考试,好像真的什么都不会干了一样,连烟火气都没了”。他重新审视了考研这个决定,真的非考不可吗?但他不后悔,回到职场的柴子岩说,如果有可能,他还想考研,但这次会考虑在职研究生。考研执念, 真的要非考不可?“如果说高考是一群人奋斗的记忆,那么考研多数情况下是一个人的狂欢。”柴子岩这样总结那场“刻骨铭心”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研难度每年都在增加,但学生们的报考热情并没有消退。”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郎铁柱说。在校生、职场人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场狂欢。是什么原因带来了持续不断的“考研热”?海天教育考试研究中心总监吴睿认为,就业竞争和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是不可忽视的客观因素。“就业竞争的增大,企业、事业单位招聘,甚至公务员考试等,很多岗位就明显加大了对延伸学历的要求。这是考研报名热度不减的外部环境。”吴睿说。“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扩招,本科毕业人数在不断增加,这些都是考研热的大背景,对于一般学校的学生来说,考研似乎是最简单的上进门路,也是看得见的可靠门路。”郎铁柱说, “考研热还会持续下去 。”在这样的背景下,或是自愿或是随大流,不少学生把考研当成了增加就业机会的筹码,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考研。“不能为了考研而考研。”吴睿说。不同的专业对人的要求不同,有的需要实践经验,有的需要学历提升,他认为,比起考研,更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规划。距离开考还有100天,薛薛和翟宇飞正在积极地备考中,回到工作岗位的柴子岩也在犹豫是否要考在职研究生。

楚王觞之

2020考研倒计时百天:考研渐成“毕业刚需”?

编者按:这里的文字没有浮华,没有空谈,没有“标题党”。信息轰炸的网络时代,我们只希望安静记录身边的故事,关注冷暖人生,带你触摸社会的体温。如今,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将进入100天倒计时。逐年递增的报考人数、僧多粥少的录取比例、被标签化的“考研党”……这场数百万人参加的全国性考试,每一点微小的变化都会引起讨论。不久前,“逃避式”考研的话题一度上了热搜。一个“逃”字,给不少考生们打上了标签。但“考研”岂能被几个词汇简单标签化,个体选择的背后,有名校梦,有竞争压力,有毕业的仿徨,等等。考研,我们专业的“刚需”凌晨2:49,医学生薛薛失眠了。没有犹豫,她打开网课视频,拿出笔记本,听了一节政治课。6点左右,她抱着书本去了图书馆,开始新一天的复习。薛薛的考研倒计时是从247天开始的,从那时起,她的作息表里没有了逛街、聚会、出游,而变成背单词时间、背政治时间、复习《心律失常》时间……卧室里,复习笔记渐渐挂满了墙。这是她第二次考研,目标河南大学。“考研是专业所迫,我个人也想提升一下平台。”她说。正在复习的薛薛 受访者 供图如果不考研,薛薛只能做基本的护理工作,她已经感受过那样的生活。在医院实习期间,薛薛经常忙得没空上厕所,遇到难缠的患者,轻则言语伤害,重则打骂医闹。她不想以后的生活都处于这种焦虑中,不想变成“被生活吊打的咸鱼”。而对于薛薛其他临床专业的同学来说,考研势在必行。考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简称“专硕”),就可以在校期间通过考试拿到《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这两个必要的证书,而硕士毕业证意味着有机会进入更好的平台。他们很清楚,对好的医院和机构来说,研究生学历是必需的;否则只能去相对较差的平台,学历也会成为晋升的障碍。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医学生从事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最高(93%),读研比例最高的也是医学生(近30%)。相应的,医学研究生的分数线也水涨船高。形势如此,薛薛也深知其中的艰难,去年目标学校复试线一下子涨了20分,今年她的压力更大了。在一些考研论坛的相关讨论里,有的医学、历史等专业的学生甚至在大学入学前就做好了考研的打算。“不考研几乎不可能。”有同学这样说。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考研,我的毕业出路之一和薛薛相比,同样在备战2020考研的翟宇飞,他的复习节奏要少些紧张。除了复习考研,他还在准备简历参加秋招。出身于吉林大学的他,毕业后在长春、沈阳或是东三省其他城市的一些企业都是比较容易找工作的,但翟宇飞并不想留在东北,所以他在考虑其他出路。考研是其中的一个选项。他对名校没有很深的执念,“如果能更进一步也算是锦上添花,考不上对我来说也没什么损失。”而家人更希望他回新疆工作。父辈们在当地发展的很好,有一定的人脉关系。姥姥当了一辈子教师,舅舅阿姨们也是当地的公职人员,对于已经拿到教师资格证的他而言,回老家考公务员或者当老师都是不错的选择。翟宇飞打算拼一把,“考不上就算了,去工作,”翟宇飞说,“如果工作满意,放弃考研也是可以的。”“再不济,回老家。”资料图:考研学生在图书馆内看书复习 赵启瑞 摄翟宇飞并不是个例,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考研动机为比较茫然,还没有做好就业准备以及为就业“备胎”,分别达到30%、21%。而两年前,报告显示暂时不想就业、逃避步入社会而选择考研的人占13%。作为“过来人”,对目前在山西大学读研二的缉熙来说,考研也只是当时毕业面临的选择之一。“当时自己比较迷茫,没什么选择。”缉熙说,看到同学找工作,她也投简历参加校招;身边的同学都在考研,不想毕业就失业的她也就顺手准备了起来。由于本科学历找到的工作不尽如人意,研究生学历可以增加自己的就业筹码,所以考研对缉熙来说,成了一条比较好走的路。“如果不是和同学一起,我考研可能不会成功的。”谈起未来的规划,缉熙没有很具体的想法。“可能会去当高中老师吧?”她有点犹豫,“还是看工资择业吧,其他只是加分项。”有了高学历,才有竞争力?不同于薛薛一心考研,去年,柴子岩决定考研的时候,自己已经毕业工作了两年。“不抓紧提升的话,很容易被学历限制上升空间。”柴子岩说。一些工作单位招聘的时候明确要求985或211学历,这个门槛把只有普通本科学历的柴子岩挡在了很多机会之外。在工作中,他感受到随着知识技能的更迭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人会有被裁员风险。身边的同事也给他带来危机感。不知什么时候起,“海归”背景、硕士学位似乎逐渐成了“标配”,而他们的待遇和升职空间也远远高于自己。教室里学生们正在复习 受访者 供图考?不考?柴子岩非常纠结,前前后后考虑了半年之久。毕竟考研要付出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他,辞职去考研,做出这个决定,不容易。离职意味着没有收入,不愿向家里伸手要钱的他只能吃“老本”;和应届考生相比,他的年龄也显得尴尬,研究生毕业就已经30岁了。除了这些,还有最大的一个问题,万一考不上怎么办?父母一开始是反对的。在他们眼中,拥有稳定工作、收入还可以的儿子该考虑结婚了,这时候去考什么研?但他们最终还是被儿子说服了。戒掉所有的娱乐活动,卸载手机里绝大部分软件;为了省出更多的学习时间,每天早上5点起床,吃饭只吃速食简餐,一遍一遍地刷高数题……重新适应学生生活并不容易,柴子岩努力和自己的惰性作斗争。可是,重返校园哪有那么容易?2016年柴子岩毕业的时候,据教育部数据,考研报名人数只有201万;当2018年他报名考研的时候,这一数字已经变成了290万,但当年研究生教育招生仅有85.8万人。“很多人注定只能当‘炮灰’。”柴子岩说,很不幸,他也成了“炮灰”中的一个。知道落榜的结果后,柴子岩躲起来悄无声息地哭了一场。看着胖了20斤的自己,胡子拉碴,学历不高,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没有对象,二十多岁的人一事无成,他觉得“除了考试,好像真的什么都不会干了一样,连烟火气都没了”。他重新审视了考研这个决定,真的非考不可吗?但他不后悔,回到职场的柴子岩说,如果有可能,他还想考研,但这次会考虑在职研究生。资料图。中新社发 张勇 摄考研执念,真的要非考不可?“如果说高考是一群人奋斗的记忆,那么考研多数情况下是一个人的狂欢。”柴子岩这样总结那场“刻骨铭心”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研难度每年都在增加,但学生们的报考热情并没有消退。”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郎铁柱说。在校生、职场人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场狂欢。是什么原因带来了持续不断的“考研热”?海天教育考试研究中心总监吴睿认为,就业竞争和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是不可忽视的客观因素。“就业竞争的增大,企业、事业单位招聘,甚至公务员考试等,很多岗位就明显加大了对延伸学历的要求。这是考研报名热度不减的外部环境。”吴睿说。“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扩招,本科毕业人数在不断增加,这些都是考研热的大背景,对于一般学校的学生来说,考研似乎是最简单的上进门路,也是看得见的可靠门路。”郎铁柱说, “考研热还会持续下去。”在这样的背景下,或是自愿或是随大流,不少学生把考研当成了增加就业机会的筹码,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考研。“不能为了考研而考研。”吴睿说。不同的专业对人的要求不同,有的需要实践经验,有的需要学历提升,他认为,比起考研,更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规划。距离开考还有100天,薛薛和翟宇飞正在积极地备考中,回到工作岗位的柴子岩也在犹豫是否要考在职研究生。(文中部分受访者为化名)(作者 郎朗)来源:中国新闻网

神化

2020考研倒计时百天:考研渐成“毕业刚需”?

【社会37度】编者按:这里的文字没有浮华,没有空谈,没有“标题党”。信息轰炸的网络时代,我们只希望安静记录身边的故事,关注冷暖人生,带你触摸社会的体温。题:2020考研倒计时百天:考研渐成“毕业刚需”?作者 郎朗如今,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将进入100天倒计时。逐年递增的报考人数、僧多粥少的录取比例、被标签化的“考研党”……这场数百万人参加的全国性考试,每一点微小的变化都会引起讨论。不久前,“逃避式”考研的话题一度上了热搜。一个“逃”字,给不少考生们打上了标签。但“考研”岂能被几个词汇简单标签化,个体选择的背后,有名校梦,有竞争压力,有毕业的仿徨,等等。考研,我们专业的“刚需”凌晨2:49,医学生薛薛失眠了。没有犹豫,她打开网课视频,拿出笔记本,听了一节政治课。6点左右,她抱着书本去了图书馆,开始新一天的复习。薛薛的考研倒计时是从247天开始的,从那时起,她的作息表里没有了逛街、聚会、出游,而变成背单词时间、背政治时间、复习《心律失常》时间……卧室里,复习笔记渐渐挂满了墙。这是她第二次考研,目标河南大学。“考研是专业所迫,我个人也想提升一下平台。”她说。如果不考研,薛薛只能做基本的护理工作,她已经感受过那样的生活。在医院实习期间,薛薛经常忙得没空上厕所,遇到难缠的患者,轻则言语伤害,重则打骂医闹。她不想以后的生活都处于这种焦虑中,不想变成“被生活吊打的咸鱼”。而对于薛薛其他临床专业的同学来说,考研势在必行。考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简称“专硕”),就可以在校期间通过考试拿到《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这两个必要的证书,而硕士毕业证意味着有机会进入更好的平台。他们很清楚,对好的医院和机构来说,研究生学历是必需的;否则只能去相对较差的平台,学历也会成为晋升的障碍。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医学生从事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最高(93%),读研比例最高的也是医学生(近30%)。相应的,医学研究生的分数线也水涨船高。形势如此,薛薛也深知其中的艰难,去年目标学校复试线一下子涨了20分,今年她的压力更大了。在一些考研论坛的相关讨论里,有的医学、历史等专业的学生甚至在大学入学前就做好了考研的打算。“不考研几乎不可能。”有同学这样说。考研,我的毕业出路之一和薛薛相比,同样在备战2020考研的翟宇飞,他的复习节奏要少些紧张。除了复习考研,他还在准备简历参加秋招。出身于吉林大学的他,毕业后在长春、沈阳或是东三省其他城市的一些企业都是比较容易找工作的,但翟宇飞并不想留在东北,所以他在考虑其他出路。考研是其中的一个选项。他对名校没有很深的执念,“如果能更进一步也算是锦上添花,考不上对我来说也没什么损失。”而家人更希望他回新疆工作。父辈们在当地发展的很好,有一定的人脉关系。姥姥当了一辈子教师,舅舅阿姨们也是当地的公职人员,对于已经拿到教师资格证的他而言,回老家考公务员或者当老师都是不错的选择。翟宇飞打算拼一把,“考不上就算了,去工作,”翟宇飞说,“如果工作满意,放弃考研也是可以的。”“再不济,回老家。”翟宇飞并不是个例,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考研动机为比较茫然,还没有做好就业准备以及为就业“备胎”,分别达到30%、21%。而两年前,报告显示暂时不想就业、逃避步入社会而选择考研的人占13%。作为“过来人”,对目前在山西大学读研二的缉熙来说,考研也只是当时毕业面临的选择之一。“当时自己比较迷茫,没什么选择。”缉熙说,看到同学找工作,她也投简历参加校招;身边的同学都在考研,不想毕业就失业的她也就顺手准备了起来。由于本科学历找到的工作不尽如人意,研究生学历可以增加自己的就业筹码,所以考研对缉熙来说,成了一条比较好走的路。“如果不是和同学一起,我考研可能不会成功的。”谈起未来的规划,缉熙没有很具体的想法。“可能会去当高中老师吧?”她有点犹豫,“还是看工资择业吧,其他只是加分项。”有了高学历,才有竞争力?不同于薛薛一心考研,去年,柴子岩决定考研的时候,自己已经毕业工作了两年。“不抓紧提升的话,很容易被学历限制上升空间。”柴子岩说。一些工作单位招聘的时候明确要求985或211学历,这个门槛把只有普通本科学历的柴子岩挡在了很多机会之外。在工作中,他感受到随着知识技能的更迭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人会有被裁员风险。身边的同事也给他带来危机感。不知什么时候起,“海归”背景、硕士学位似乎逐渐成了“标配”,而他们的待遇和升职空间也远远高于自己。考?不考?柴子岩非常纠结,前前后后考虑了半年之久。毕竟考研要付出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他,辞职去考研,做出这个决定,不容易。离职意味着没有收入,不愿向家里伸手要钱的他只能吃“老本”;和应届考生相比,他的年龄也显得尴尬,研究生毕业就已经30岁了。除了这些,还有最大的一个问题,万一考不上怎么办?父母一开始是反对的。在他们眼中,拥有稳定工作、收入还可以的儿子该考虑结婚了,这时候去考什么研?但他们最终还是被儿子说服了。戒掉所有的娱乐活动,卸载手机里绝大部分软件;为了省出更多的学习时间,每天早上5点起床,吃饭只吃速食简餐,一遍一遍地刷高数题……重新适应学生生活并不容易,柴子岩努力和自己的惰性作斗争。可是,重返校园哪有那么容易?2016年柴子岩毕业的时候,据教育部数据,考研报名人数只有201万;当2018年他报名考研的时候,这一数字已经变成了290万,但当年研究生教育招生仅有85.8万人。“很多人注定只能当‘炮灰’。”柴子岩说,很不幸,他也成了“炮灰”中的一个。知道落榜的结果后,柴子岩躲起来悄无声息地哭了一场。看着胖了20斤的自己,胡子拉碴,学历不高,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没有对象,二十多岁的人一事无成,他觉得“除了考试,好像真的什么都不会干了一样,连烟火气都没了”。他重新审视了考研这个决定,真的非考不可吗?但他不后悔,回到职场的柴子岩说,如果有可能,他还想考研,但这次会考虑在职研究生。考研执念,真的要非考不可?“如果说高考是一群人奋斗的记忆,那么考研多数情况下是一个人的狂欢。”柴子岩这样总结那场“刻骨铭心”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研难度每年都在增加,但学生们的报考热情并没有消退。”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郎铁柱说。在校生、职场人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场狂欢。是什么原因带来了持续不断的“考研热”?海天教育考试研究中心总监吴睿认为,就业竞争和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是不可忽视的客观因素。“就业竞争的增大,企业、事业单位招聘,甚至公务员考试等,很多岗位就明显加大了对延伸学历的要求。这是考研报名热度不减的外部环境。”吴睿说。“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扩招,本科毕业人数在不断增加,这些都是考研热的大背景,对于一般学校的学生来说,考研似乎是最简单的上进门路,也是看得见的可靠门路。”郎铁柱说, “考研热还会持续下去。”在这样的背景下,或是自愿或是随大流,不少学生把考研当成了增加就业机会的筹码,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考研。“不能为了考研而考研。”吴睿说。不同的专业对人的要求不同,有的需要实践经验,有的需要学历提升,他认为,比起考研,更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规划。距离开考还有100天,薛薛和翟宇飞正在积极地备考中,回到工作岗位的柴子岩也在犹豫是否要考在职研究生。(文中部分受访者为化名)(完)

广莫之野

2020考研倒计时百天:考研渐成“毕业刚需”?

【社会37度】编者按:这里的文字没有浮华,没有空谈,没有“标题党”。信息轰炸的网络时代,我们只希望安静记录身边的故事,关注冷暖人生,带你触摸社会的体温。中新网北京9月12日电 题:2020考研倒计时百天:考研渐成“毕业刚需”?作者 郎朗如今,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将进入100天倒计时。逐年递增的报考人数、僧多粥少的录取比例、被标签化的“考研党”……这场数百万人参加的全国性考试,每一点微小的变化都会引起讨论。不久前,“逃避式”考研的话题一度上了热搜。一个“逃”字,给不少考生们打上了标签。但“考研”岂能被几个词汇简单标签化,个体选择的背后,有名校梦,有竞争压力,有毕业的仿徨,等等。考研,我们专业的“刚需”凌晨2:49,医学生薛薛失眠了。没有犹豫,她打开网课视频,拿出笔记本,听了一节政治课。6点左右,她抱着书本去了图书馆,开始新一天的复习。薛薛的考研倒计时是从247天开始的,从那时起,她的作息表里没有了逛街、聚会、出游,而变成背单词时间、背政治时间、复习《心律失常》时间……卧室里,复习笔记渐渐挂满了墙。这是她第二次考研,目标河南大学。“考研是专业所迫,我个人也想提升一下平台。”她说。如果不考研,薛薛只能做基本的护理工作,她已经感受过那样的生活。在医院实习期间,薛薛经常忙得没空上厕所,遇到难缠的患者,轻则言语伤害,重则打骂医闹。她不想以后的生活都处于这种焦虑中,不想变成“被生活吊打的咸鱼”。而对于薛薛其他临床专业的同学来说,考研势在必行。考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简称“专硕”),就可以在校期间通过考试拿到《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这两个必要的证书,而硕士毕业证意味着有机会进入更好的平台。他们很清楚,对好的医院和机构来说,研究生学历是必需的;否则只能去相对较差的平台,学历也会成为晋升的障碍。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医学生从事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最高(93%),读研比例最高的也是医学生(近30%)。相应的,医学研究生的分数线也水涨船高。形势如此,薛薛也深知其中的艰难,去年目标学校复试线一下子涨了20分,今年她的压力更大了。在一些考研论坛的相关讨论里,有的医学、历史等专业的学生甚至在大学入学前就做好了考研的打算。“不考研几乎不可能。”有同学这样说。考研,我的毕业出路之一和薛薛相比,同样在备战2020考研的翟宇飞,他的复习节奏要少些紧张。除了复习考研,他还在准备简历参加秋招。出身于吉林大学的他,毕业后在长春、沈阳或是东三省其他城市的一些企业都是比较容易找工作的,但翟宇飞并不想留在东北,所以他在考虑其他出路。考研是其中的一个选项。他对名校没有很深的执念,“如果能更进一步也算是锦上添花,考不上对我来说也没什么损失。”而家人更希望他回新疆工作。父辈们在当地发展的很好,有一定的人脉关系。姥姥当了一辈子教师,舅舅阿姨们也是当地的公职人员,对于已经拿到教师资格证的他而言,回老家考公务员或者当老师都是不错的选择。翟宇飞打算拼一把,“考不上就算了,去工作,”翟宇飞说,“如果工作满意,放弃考研也是可以的。”“再不济,回老家。”翟宇飞并不是个例,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考研动机为比较茫然,还没有做好就业准备以及为就业“备胎”,分别达到30%、21%。而两年前,报告显示暂时不想就业、逃避步入社会而选择考研的人占13%。作为“过来人”,对目前在山西大学读研二的缉熙来说,考研也只是当时毕业面临的选择之一。“当时自己比较迷茫,没什么选择。”缉熙说,看到同学找工作,她也投简历参加校招;身边的同学都在考研,不想毕业就失业的她也就顺手准备了起来。由于本科学历找到的工作不尽如人意,研究生学历可以增加自己的就业筹码,所以考研对缉熙来说,成了一条比较好走的路。“如果不是和同学一起,我考研可能不会成功的。”谈起未来的规划,缉熙没有很具体的想法。“可能会去当高中老师吧?”她有点犹豫,“还是看工资择业吧,其他只是加分项。”有了高学历,才有竞争力?不同于薛薛一心考研,去年,柴子岩决定考研的时候,自己已经毕业工作了两年。“不抓紧提升的话,很容易被学历限制上升空间。”柴子岩说。一些工作单位招聘的时候明确要求985或211学历,这个门槛把只有普通本科学历的柴子岩挡在了很多机会之外。在工作中,他感受到随着知识技能的更迭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人会有被裁员风险。身边的同事也给他带来危机感。不知什么时候起,“海归”背景、硕士学位似乎逐渐成了“标配”,而他们的待遇和升职空间也远远高于自己。考?不考?柴子岩非常纠结,前前后后考虑了半年之久。毕竟考研要付出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他,辞职去考研,做出这个决定,不容易。离职意味着没有收入,不愿向家里伸手要钱的他只能吃“老本”;和应届考生相比,他的年龄也显得尴尬,研究生毕业就已经30岁了。除了这些,还有最大的一个问题,万一考不上怎么办?父母一开始是反对的。在他们眼中,拥有稳定工作、收入还可以的儿子该考虑结婚了,这时候去考什么研?但他们最终还是被儿子说服了。戒掉所有的娱乐活动,卸载手机里绝大部分软件;为了省出更多的学习时间,每天早上5点起床,吃饭只吃速食简餐,一遍一遍地刷高数题……重新适应学生生活并不容易,柴子岩努力和自己的惰性作斗争。可是,重返校园哪有那么容易?2016年柴子岩毕业的时候,据教育部数据,考研报名人数只有201万;当2018年他报名考研的时候,这一数字已经变成了290万,但当年研究生教育招生仅有85.8万人。“很多人注定只能当‘炮灰’。”柴子岩说,很不幸,他也成了“炮灰”中的一个。知道落榜的结果后,柴子岩躲起来悄无声息地哭了一场。看着胖了20斤的自己,胡子拉碴,学历不高,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没有对象,二十多岁的人一事无成,他觉得“除了考试,好像真的什么都不会干了一样,连烟火气都没了”。他重新审视了考研这个决定,真的非考不可吗?但他不后悔,回到职场的柴子岩说,如果有可能,他还想考研,但这次会考虑在职研究生。考研执念,真的要非考不可?“如果说高考是一群人奋斗的记忆,那么考研多数情况下是一个人的狂欢。”柴子岩这样总结那场“刻骨铭心”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研难度每年都在增加,但学生们的报考热情并没有消退。”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郎铁柱说。在校生、职场人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场狂欢。是什么原因带来了持续不断的“考研热”?海天教育考试研究中心总监吴睿认为,就业竞争和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是不可忽视的客观因素。“就业竞争的增大,企业、事业单位招聘,甚至公务员考试等,很多岗位就明显加大了对延伸学历的要求。这是考研报名热度不减的外部环境。”吴睿说。“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扩招,本科毕业人数在不断增加,这些都是考研热的大背景,对于一般学校的学生来说,考研似乎是最简单的上进门路,也是看得见的可靠门路。”郎铁柱说, “考研热还会持续下去。”在这样的背景下,或是自愿或是随大流,不少学生把考研当成了增加就业机会的筹码,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考研。“不能为了考研而考研。”吴睿说。不同的专业对人的要求不同,有的需要实践经验,有的需要学历提升,他认为,比起考研,更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规划。距离开考还有100天,薛薛和翟宇飞正在积极地备考中,回到工作岗位的柴子岩也在犹豫是否要考在职研究生。(文中部分受访者为化名)(完)来源:中国新闻网

天之小人

2020考研倒计时百天:考研渐成“毕业刚需”?

如今,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将进入100天倒计时。逐年递增的报考人数、僧多粥少的录取比例、被标签化的“考研党”……这场数百万人参加的全国性考试,每一点微小的变化都会引起讨论。不久前,“逃避式”考研的话题一度上了热搜。一个“逃”字,给不少考生们打上了标签。但“考研”岂能被几个词汇简单标签化,个体选择的背后,有名校梦,有竞争压力,有毕业的仿徨,等等。考研,我们专业的“刚需”凌晨2:49,医学生薛薛失眠了。没有犹豫,她打开网课视频,拿出笔记本,听了一节政治课。6点左右,她抱着书本去了图书馆,开始新一天的复习。薛薛的考研倒计时是从247天开始的,从那时起,她的作息表里没有了逛街、聚会、出游,而变成背单词时间、背政治时间、复习《心律失常》时间……卧室里,复习笔记渐渐挂满了墙。这是她第二次考研,目标河南大学。“考研是专业所迫,我个人也想提升一下平台。”她说。正在复习的薛薛 受访者 供图如果不考研,薛薛只能做基本的护理工作,她已经感受过那样的生活。在医院实习期间,薛薛经常忙得没空上厕所,遇到难缠的患者,轻则言语伤害,重则打骂医闹。她不想以后的生活都处于这种焦虑中,不想变成“被生活吊打的咸鱼”。而对于薛薛其他临床专业的同学来说,考研势在必行。考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简称“专硕”),就可以在校期间通过考试拿到《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这两个必要的证书,而硕士毕业证意味着有机会进入更好的平台。他们很清楚,对好的医院和机构来说,研究生学历是必需的;否则只能去相对较差的平台,学历也会成为晋升的障碍。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医学生从事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最高(93%),读研比例最高的也是医学生(近30%)。相应的,医学研究生的分数线也水涨船高。形势如此,薛薛也深知其中的艰难,去年目标学校复试线一下子涨了20分,今年她的压力更大了。在一些考研论坛的相关讨论里,有的医学、历史等专业的学生甚至在大学入学前就做好了考研的打算。“不考研几乎不可能。”有同学这样说。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考研,我的毕业出路之一和薛薛相比,同样在备战2020考研的翟宇飞,他的复习节奏要少些紧张。除了复习考研,他还在准备简历参加秋招。出身于吉林大学的他,毕业后在长春、沈阳或是东三省其他城市的一些企业都是比较容易找工作的,但翟宇飞并不想留在东北,所以他在考虑其他出路。考研是其中的一个选项。他对名校没有很深的执念,“如果能更进一步也算是锦上添花,考不上对我来说也没什么损失。”而家人更希望他回新疆工作。父辈们在当地发展的很好,有一定的人脉关系。姥姥当了一辈子教师,舅舅阿姨们也是当地的公职人员,对于已经拿到教师资格证的他而言,回老家考公务员或者当老师都是不错的选择。翟宇飞打算拼一把,“考不上就算了,去工作,”翟宇飞说,“如果工作满意,放弃考研也是可以的。”“再不济,回老家。”资料图:考研学生在图书馆内看书复习 赵启瑞 摄翟宇飞并不是个例,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考研动机为比较茫然,还没有做好就业准备以及为就业“备胎”,分别达到30%、21%。而两年前,报告显示暂时不想就业、逃避步入社会而选择考研的人占13%。作为“过来人”,对目前在山西大学读研二的缉熙来说,考研也只是当时毕业面临的选择之一。“当时自己比较迷茫,没什么选择。”缉熙说,看到同学找工作,她也投简历参加校招;身边的同学都在考研,不想毕业就失业的她也就顺手准备了起来。由于本科学历找到的工作不尽如人意,研究生学历可以增加自己的就业筹码,所以考研对缉熙来说,成了一条比较好走的路。“如果不是和同学一起,我考研可能不会成功的。”谈起未来的规划,缉熙没有很具体的想法。“可能会去当高中老师吧?”她有点犹豫,“还是看工资择业吧,其他只是加分项。”有了高学历,才有竞争力?不同于薛薛一心考研,去年,柴子岩决定考研的时候,自己已经毕业工作了两年。“不抓紧提升的话,很容易被学历限制上升空间。”柴子岩说。一些工作单位招聘的时候明确要求985或211学历,这个门槛把只有普通本科学历的柴子岩挡在了很多机会之外。在工作中,他感受到随着知识技能的更迭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人会有被裁员风险。身边的同事也给他带来危机感。不知什么时候起,“海归”背景、硕士学位似乎逐渐成了“标配”,而他们的待遇和升职空间也远远高于自己。教室里学生们正在复习 受访者 供图考?不考?柴子岩非常纠结,前前后后考虑了半年之久。毕竟考研要付出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他,辞职去考研,做出这个决定,不容易。离职意味着没有收入,不愿向家里伸手要钱的他只能吃“老本”;和应届考生相比,他的年龄也显得尴尬,研究生毕业就已经30岁了。除了这些,还有最大的一个问题,万一考不上怎么办?父母一开始是反对的。在他们眼中,拥有稳定工作、收入还可以的儿子该考虑结婚了,这时候去考什么研?但他们最终还是被儿子说服了。戒掉所有的娱乐活动,卸载手机里绝大部分软件;为了省出更多的学习时间,每天早上5点起床,吃饭只吃速食简餐,一遍一遍地刷高数题……重新适应学生生活并不容易,柴子岩努力和自己的惰性作斗争。可是,重返校园哪有那么容易?2016年柴子岩毕业的时候,据教育部数据,考研报名人数只有201万;当2018年他报名考研的时候,这一数字已经变成了290万,但当年研究生教育招生仅有85.8万人。“很多人注定只能当‘炮灰’。”柴子岩说,很不幸,他也成了“炮灰”中的一个。知道落榜的结果后,柴子岩躲起来悄无声息地哭了一场。看着胖了20斤的自己,胡子拉碴,学历不高,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没有对象,二十多岁的人一事无成,他觉得“除了考试,好像真的什么都不会干了一样,连烟火气都没了”。他重新审视了考研这个决定,真的非考不可吗?但他不后悔,回到职场的柴子岩说,如果有可能,他还想考研,但这次会考虑在职研究生。资料图。中新社发 张勇 摄考研执念,真的要非考不可?“如果说高考是一群人奋斗的记忆,那么考研多数情况下是一个人的狂欢。”柴子岩这样总结那场“刻骨铭心”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研难度每年都在增加,但学生们的报考热情并没有消退。”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郎铁柱说。在校生、职场人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场狂欢。是什么原因带来了持续不断的“考研热”?海天教育考试研究中心总监吴睿认为,就业竞争和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是不可忽视的客观因素。“就业竞争的增大,企业、事业单位招聘,甚至公务员考试等,很多岗位就明显加大了对延伸学历的要求。这是考研报名热度不减的外部环境。”吴睿说。“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扩招,本科毕业人数在不断增加,这些都是考研热的大背景,对于一般学校的学生来说,考研似乎是最简单的上进门路,也是看得见的可靠门路。”郎铁柱说, “考研热还会持续下去。”在这样的背景下,或是自愿或是随大流,不少学生把考研当成了增加就业机会的筹码,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考研。“不能为了考研而考研。”吴睿说。不同的专业对人的要求不同,有的需要实践经验,有的需要学历提升,他认为,比起考研,更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规划。距离开考还有100天,薛薛和翟宇飞正在积极地备考中,回到工作岗位的柴子岩也在犹豫是否要考在职研究生。(文中部分受访者为化名)【来源 中国新闻网】【编辑 W016】

柏瞳

2020考研倒计时百天:考研渐成“毕业刚需”?

如今,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将进入100天倒计时。逐年递增的报考人数、僧多粥少的录取比例、被标签化的“考研党”……这场数百万人参加的全国性考试,每一点微小的变化都会引起讨论。不久前,“逃避式”考研的话题一度上了热搜。一个“逃”字,给不少考生们打上了标签。但“考研”岂能被几个词汇简单标签化,个体选择的背后,有名校梦,有竞争压力,有毕业的仿徨,等等。考研,我们专业的“刚需”凌晨2:49,医学生薛薛失眠了。没有犹豫,她打开网课视频,拿出笔记本,听了一节政治课。6点左右,她抱着书本去了图书馆,开始新一天的复习。薛薛的考研倒计时是从247天开始的,从那时起,她的作息表里没有了逛街、聚会、出游,而变成背单词时间、背政治时间、复习《心律失常》时间……卧室里,复习笔记渐渐挂满了墙。这是她第二次考研,目标河南大学。“考研是专业所迫,我个人也想提升一下平台。”她说。如果不考研,薛薛只能做基本的护理工作,她已经感受过那样的生活。在医院实习期间,薛薛经常忙得没空上厕所,遇到难缠的患者,轻则言语伤害,重则打骂医闹。她不想以后的生活都处于这种焦虑中,不想变成“被生活吊打的咸鱼”。而对于薛薛其他临床专业的同学来说,考研势在必行。考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简称“专硕”),就可以在校期间通过考试拿到《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这两个必要的证书,而硕士毕业证意味着有机会进入更好的平台。他们很清楚,对好的医院和机构来说,研究生学历是必需的;否则只能去相对较差的平台,学历也会成为晋升的障碍。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医学生从事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最高(93%),读研比例最高的也是医学生(近30%)。相应的,医学研究生的分数线也水涨船高。形势如此,薛薛也深知其中的艰难,去年目标学校复试线一下子涨了20分,今年她的压力更大了。在一些考研论坛的相关讨论里,有的医学、历史等专业的学生甚至在大学入学前就做好了考研的打算。“不考研几乎不可能。”有同学这样说。考研,我的毕业出路之一和薛薛相比,同样在备战2020考研的翟宇飞,他的复习节奏要少些紧张。除了复习考研,他还在准备简历参加秋招。出身于吉林大学的他,毕业后在长春、沈阳或是东三省其他城市的一些企业都是比较容易找工作的,但翟宇飞并不想留在东北,所以他在考虑其他出路。考研是其中的一个选项。他对名校没有很深的执念,“如果能更进一步也算是锦上添花,考不上对我来说也没什么损失。”而家人更希望他回新疆工作。父辈们在当地发展的很好,有一定的人脉关系。姥姥当了一辈子教师,舅舅阿姨们也是当地的公职人员,对于已经拿到教师资格证的他而言,回老家考公务员或者当老师都是不错的选择。翟宇飞打算拼一把,“考不上就算了,去工作,”翟宇飞说,“如果工作满意,放弃考研也是可以的。”“再不济,回老家。”翟宇飞并不是个例,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考研动机为比较茫然,还没有做好就业准备以及为就业“备胎”,分别达到30%、21%。而两年前,报告显示暂时不想就业、逃避步入社会而选择考研的人占13%。作为“过来人”,对目前在山西大学读研二的缉熙来说,考研也只是当时毕业面临的选择之一。“当时自己比较迷茫,没什么选择。”缉熙说,看到同学找工作,她也投简历参加校招;身边的同学都在考研,不想毕业就失业的她也就顺手准备了起来。由于本科学历找到的工作不尽如人意,研究生学历可以增加自己的就业筹码,所以考研对缉熙来说,成了一条比较好走的路。“如果不是和同学一起,我考研可能不会成功的。”谈起未来的规划,缉熙没有很具体的想法。“可能会去当高中老师吧?”她有点犹豫,“还是看工资择业吧,其他只是加分项。”有了高学历,才有竞争力?不同于薛薛一心考研,去年,柴子岩决定考研的时候,自己已经毕业工作了两年。“不抓紧提升的话,很容易被学历限制上升空间。”柴子岩说。一些工作单位招聘的时候明确要求985或211学历,这个门槛把只有普通本科学历的柴子岩挡在了很多机会之外。在工作中,他感受到随着知识技能的更迭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人会有被裁员风险。身边的同事也给他带来危机感。不知什么时候起,“海归”背景、硕士学位似乎逐渐成了“标配”,而他们的待遇和升职空间也远远高于自己。考?不考?柴子岩非常纠结,前前后后考虑了半年之久。毕竟考研要付出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他,辞职去考研,做出这个决定,不容易。离职意味着没有收入,不愿向家里伸手要钱的他只能吃“老本”;和应届考生相比,他的年龄也显得尴尬,研究生毕业就已经30岁了。除了这些,还有最大的一个问题,万一考不上怎么办?父母一开始是反对的。在他们眼中,拥有稳定工作、收入还可以的儿子该考虑结婚了,这时候去考什么研?但他们最终还是被儿子说服了。戒掉所有的娱乐活动,卸载手机里绝大部分软件;为了省出更多的学习时间,每天早上5点起床,吃饭只吃速食简餐,一遍一遍地刷高数题……重新适应学生生活并不容易,柴子岩努力和自己的惰性作斗争。可是,重返校园哪有那么容易?2016年柴子岩毕业的时候,据教育部数据,考研报名人数只有201万;当2018年他报名考研的时候,这一数字已经变成了290万,但当年研究生教育招生仅有85.8万人。“很多人注定只能当‘炮灰’。”柴子岩说,很不幸,他也成了“炮灰”中的一个。知道落榜的结果后,柴子岩躲起来悄无声息地哭了一场。看着胖了20斤的自己,胡子拉碴,学历不高,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没有对象,二十多岁的人一事无成,他觉得“除了考试,好像真的什么都不会干了一样,连烟火气都没了”。他重新审视了考研这个决定,真的非考不可吗?但他不后悔,回到职场的柴子岩说,如果有可能,他还想考研,但这次会考虑在职研究生。考研执念,真的要非考不可?“如果说高考是一群人奋斗的记忆,那么考研多数情况下是一个人的狂欢。”柴子岩这样总结那场“刻骨铭心”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研难度每年都在增加,但学生们的报考热情并没有消退。”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郎铁柱说。在校生、职场人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场狂欢。是什么原因带来了持续不断的“考研热”?海天教育考试研究中心总监吴睿认为,就业竞争和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是不可忽视的客观因素。“就业竞争的增大,企业、事业单位招聘,甚至公务员考试等,很多岗位就明显加大了对延伸学历的要求。这是考研报名热度不减的外部环境。”吴睿说。“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扩招,本科毕业人数在不断增加,这些都是考研热的大背景,对于一般学校的学生来说,考研似乎是最简单的上进门路,也是看得见的可靠门路。”郎铁柱说, “考研热还会持续下去。”在这样的背景下,或是自愿或是随大流,不少学生把考研当成了增加就业机会的筹码,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考研。“不能为了考研而考研。”吴睿说。不同的专业对人的要求不同,有的需要实践经验,有的需要学历提升,他认为,比起考研,更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规划。距离开考还有100天,薛薛和翟宇飞正在积极地备考中,回到工作岗位的柴子岩也在犹豫是否要考在职研究生。(文中部分受访者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