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淄博市与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淄博市与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记者 马冠群通讯员 宗禾 报道晨报淄博9月17日讯 今天,淄博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举行签约仪式,市委书记江敦涛、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所长马隆龙出席并致辞。市委副书记、市长于海田,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所长马隆龙,分别代表淄博市人民政府和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市委常委、秘书长毕司东参加活动,市委常委、副市长杨洪涛主持签约仪式。江敦涛指出,近年来,淄博市始终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及节能环保产业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积极鼓励企业和研发机构突破新能源、再生能源及节能环保关键技术和装备,能源结构优化不断迈出坚实步伐。中科院广州能源所是我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国家队”,此次广州能源所与淄博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淄博能源研究院,并以此为平台吸引和孵化一批新能源与环保行业企业,必将为淄博市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淄博市委、市政府将为包括广州能源所在内的各类科研机构、企业和人才提供最优服务,围绕合作所需、项目所需、人才所需,在行政审批、手续办理、要素保障等方面做好全方位、全天候保障。希望广州能源所以此次合作为新起点,进一步关注支持淄博发展,帮助介绍更多高端人才、创新团队、关键技术,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拓展合作空间,携手实现共同成长、共赢发展。马隆龙表示,这次与淄博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搭建国际一流的新能源、节能环保技术创新平台,对于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示范带动淄博市创新体系建设,在关键技术研发、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多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入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共同建设淄博能源研究院,深入推进科教融合和区域空间集聚,打造国际一流的新能源、节能环保创新产业基地,吸引培育一批新兴企业和高科技人才,为淄博产业升级提供科技支撑。签约仪式上,山东理工大学、淄博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与中科院广州能源所签订共建淄博能源研究院协议。

望普

能源研究所副主任陶冶:平价时代风电企业要思考怎么干

日前,国家能源局发布了《2019年上半年风电并网运行情况》。数据显示:2019年1-6月,全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909万千瓦,其中海上风电40万千瓦,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达到1.93亿千瓦。2019年1-6月,全国风电发电量214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5%;全国平均风电利用小时数1133小时,同比下降10小时。1-6月,全国弃风电量105亿千瓦时,同比减少77亿千瓦时;全国平均风电利用率95.3%,平均弃风率4.7%,弃风率同比下降4.0个百分点。全国弃风电量和弃风率持续“双降”。由上述数据不难发现,在今年上半年,风电实现了稳定健康的发展,这也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局面。对于风电的发展,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副主任陶冶在“CNNE2019第四届东北能源经济转型与发展峰会”上做出了分析,并提醒风电企业进入平价之后,风电企业需要思考风电未来怎么干。2050年,风电装机量8-10亿千万陶冶讲到,在2018年,无论是能源生产还是能源消费都进入了快速增长的阶段。但是从近期来看,非化石能源发展的速率是相对合理的,甚至可以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从中远期来看,在2050年要实现碳排放强度至少要降低到现在的四分之一,主要依靠的还是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非化石能源。且就目前情况来看,以风光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思路是得以确定的。陶冶认为,在2019年下半年不需要到年底,风、光将会先后突破2亿千瓦的装机量。2030年,风电装机将达到4.6亿千万以上。从远期来看,到2050年,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将在8-10亿千瓦。根据现行发展规模和速度,保守估计,2020年风电的装机量将在2.35-2.40亿千瓦。从2018年开始,风电进入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难能可贵的是,随着三北地区的“解禁”包括运营环境的改善、中东部地区持续发展,以及海上风电的发展,风电的发展实现了从过去依照某一种发展模式到现今的均衡发展,并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得以延续。平价时代,风电企业要思考未来怎么干然而对于风电的开发,陶冶认为过去是以头部企业为主,这一趋势仍将实现。对于风电利润比较高或者人们比较喜欢的模式,诸如包括特高压输电通道、海上风电等模式,不仅考验企业的开发能力等方面,还要求做很多前期的工作,要求比较高,对中小企业相对来说较难。而平价模式和分散式项目收益也是比较可观的,可能更适合中小企业。但对于未来,陶冶提醒:在平价时代,进入“十四五”之后,风电怎么干是风电企业需要思考解决的事情。陶冶个人认为压力比较大,风电能够显著降本的手段不多。尤其面临未来电力市场化,包括电力品质提升等等问题,所以风光虽然是趋势,但是需要行业共同探讨和努力去实现,而不是等着天上掉下来。(文章来源:世纪新能源网)

天仙配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王仲颖:可再生能源将迎来跨越式发展期

在9月29日举行的国是论坛“能源中国”第三期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所长王仲颖表示,进入“十四五”时期的新发展阶段,高碳的能源结构已经成为了能源发展的主要矛盾,要加快产业电气化、行业智能化、跨越式发展可再生能源,建立现代能源体系。什么是现代能源体系?王仲颖表示,当今的能源-经济-生态环境可以比做是一个倒立的三角形,最下面一角是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系统,支撑着经济以及生态环境,“是一个随时都可能崩塌的结构”。“我们的目的是要把倒立的三角形正过来,两脚落地,以现代能源体系和现代经济体系来支撑生态文明社会,这将是一个非常稳固的经济社会系统。”王仲颖进一步分析称,现代能源体系的核心就是绿色电力。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多位与会专家提出,在2015年的中美气候领导峰会上,我国提出2030年左右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而最新目标由“2030年左右”变为“2030年前”,这意味着我国能源结构的变革压力更大,全球的碳减排进程也将被加快。王仲颖称,我国现在的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占85%,即使到2050年降低到三分之二以内(即形成三分之一煤炭、三分之一油气、三分之一非化石能源),如果要达到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国家的人均GDP水平,煤炭资源消耗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仍非常高。“我们讨论两种情形,如果能源消费年均增长1.5%,则到2050年我们需要65亿吨标准煤(tce),二氧化碳排放量有100亿吨;如果能源消费年均增长2%,那么到2050年我们需要75亿吨标准煤,将排放126亿吨的二氧化碳。”王仲颖表示。王仲颖认为,“十四五”时期是可再生能源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期,能源领域要做的就是减煤、控(稳)油、增气、跨越式发展可再生能源。具体来看,他倡导“三化论”,即产业电气化、行业智能化、电力绿色化,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王仲颖认为,只要我国制造业、产业电气化、商业智能化进一步发展,再加上完善的电力市场,就可以支撑百分之百的可再生能源电力。王仲颖举例说明,我国的沙漠面积加上戈壁滩共为约128万平方公里,如果按照当前的技术,这些沙漠戈壁可以建设1280亿千瓦光伏,潜力较大。在2019年的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上,王仲颖也曾对可再生能源发表乐观展望,“十四五”期间我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或迎来爆发期,2025年前后,光伏年新增装机或达到100GW(1GW=1000MW)。在电动汽车方面,王仲颖认为,电动汽车的发展有望在2020年下半年开启新一轮周期,今年3月,国务院明确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政策延长2年,补贴退坡减速意味着电动汽车消费将被促进。同时,到2050年,如果按照4亿辆电动汽车的保有量估算,则每年能够提供约40亿千瓦的可再生能源储能,电动汽车与电力系统融合将有效促进全社会能源结构的转型。(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穷为匹夫

「项目建设提速年」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与九江共青城高新区达成战略合作

本台讯 (九江广电全媒体 共青台商晓凌)8月19日,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与九江共青城高新区签订科技合作协议。根据协议,省科学院将在九江共青城高新区挂牌"江西省科学院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科技特派团",在产业发展、科技孵化、人才培育、产学研用、科技孵化器平台建设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依托省科学院相关的科技创新平台,为高新区开展包括绿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资源能源利用等方面的科技服务;同时,投资2000万元,在高新区建设"光伏光热一体化利用技术与应用示范基地"项目,大力开展太阳能光伏光热一体化相应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以及成果应用示范、推广。来源:九江一套技术编辑:叶潇逸责任编辑:陈姗审核:付必蓉【来源:九江视听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幻夜

沈阳化工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开展战略合作

未来网高校频道11月13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田甜 石宁)11月12日,沈阳化工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该校举行。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所长马隆龙,沈阳化工大学校长许光文、副校长笪可宁出席会议。双方相关部门和学院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笪可宁主持。会上,该校研究生院院长宗学军从科教融合学院2020年招生工作情况、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情况、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重点工作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学校科教融合学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情况。教务处处长于三三简要介绍了学校本科生联合培养情况。马隆龙和许光文代表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推动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和协同科研攻关,包括双方联合办学;针对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分别建立“3+1”和“1+2”联合培养体制;开展青年教师及研究人员互派互访;整合双方的优势研究方向,共建创新研究平台;联合申报和实施国家、地方各类研发项目;联合组织学术交流活动等。随后,双方就招生模式、培养方式、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 马隆龙简要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总体情况、研究生教育情况以及联合培养情况。他对今后双方合作提出四点意见:一是围绕服务低碳发展拓展双方合作领域;二是进一步创新联合招生方式;三是合作成立新能源精英班,联合培养本科生;四是实行教师双聘及双导师制。他希望,双方进一步建立优势互补、开放共享、互利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进一步丰富合作形式,增加合作内涵。 许光文作总结讲话。他对马隆龙所长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学校发展历史沿革,尤其隶属中国科学院的历史情况和人才培养的特色与业绩。他表示,沈阳化工大学秉承开放办学、灵活办学的理念,一年来,科教融合学院在各相关领域取得了较显著成效。他建议,双方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和实践基地,进一步深化科研项目合作,形成科教融合特色。他希望,双方依托各自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持续深入推进科教融合工作,为辽宁振兴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为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度实施助力加油。

金刚经

观察|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系统工程专委会副秘书长欧训民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氢能缘何受瞩目》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2021年3月30日,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系统工程专委会副秘书长欧训民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氢能缘何受瞩目》。该文章依托能源系统工程专委会承担的多个能源管理与气候政策相关项目和课题,对氢能系统分析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凝练。文章篇幅为1100多字,重点论述了氢能发展的主要动因、潜在应用、重要挑战和最新趋势。以下为全文:氢能缘何受瞩目近年来,世界各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氢能产业发展。国际氢能委员会与麦肯锡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布了氢能发展路线图,到2030年,全球在氢能项目上的投资将达到3000亿美元。氢能是由氢元素在物理与化学变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氢气和氧气可以通过燃烧产生热能,也可以通过燃料电池转化成电能。氢气不仅来源广泛,还具有导热良好、清洁无毒和单位质量热量高等优点,相同质量下所含热量约是汽油的3倍,是石油化工重要原料和航天火箭动力燃料。随着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呼声日益高涨,氢能在改变人类能源体系方面被寄予厚望。氢能之所以备受青睐,不仅在于其释放过程中的零碳排放,还在于氢气可作为储能载体,弥补可再生能源波动性、间歇性等短板,促进后者的大规模发展。比如,德国政府正在推动的“电力转化气体”技术,通过制取氢气来存储不能及时利用的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电力,并将氢气长距离输运以进一步有效利用。除了气态,氢气还能以液态或固态氢化物出现,具有多种储运方式。作为难得的“耦合剂”型能源,氢能既可实现电力和氢气之间的灵活转化,又能搭建“桥梁”实现电、热、冷乃至固体、气体、液体燃料的互联互通,构建更加清洁高效的能源体系。形式多样的氢能有着多元的应用场景。截至2020年底,全球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较上一年度增加38%。氢能的大规模应用正从汽车领域逐步拓展至其他交通、建筑和工业等领域。应用在轨道交通和船舶上,氢能可降低长距离、高负荷交通运输对传统油气燃料的依赖,比如去年初,日本丰田公司开发并交付了首批海洋船舶的氢燃料电池系统。应用于分布式发电,氢能可为家庭住宅、商业建筑供电供暖。氢能还可直接为石化、钢铁、冶金等化工行业提供高效原料、还原剂和高品质热源,有效减少碳排放。不过,氢能作为一种二次能源,“得来”并不容易。氢元素在地球上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水和化石燃料中,现有制氢技术大多依赖化石能源,无法避免碳排放。目前,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正在逐步成熟,可以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再电解水来制取零碳排放的氢气。科学家还在探索太阳能光解水制氢、生物质制氢等新型制氢技术,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研发的核能制氢技术预计10年后启动示范。此外,氢能产业链还包括储运、加注、应用等环节,也都面临着技术挑战和成本制约。以储运为例,氢气在常温常压下密度低、易泄漏,与钢材长期接触会使后者发生“氢脆”而破损,储存和运输比煤炭、石油、天然气都要困难得多。当下,许多国家围绕全新氢能各环节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技术难关在加紧攻克。随着氢能生产和储运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氢能成本也有较大下降空间。有研究表明,预计到2030年,氢能产业链整体成本将下降一半。我们期待,氢能社会将加速到来。(作者为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清华大学—张家港氢能与先进锂电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来源:《人民日报》)研究|咨询|服务|交流【2020年中国能源研究会系列报道】2020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圆满结束【2020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系列报道】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储能专委会“储能创新应用促进多源融合发展”专题论坛在京召开【2020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系列报道】中国能源研究会核能专委会“高质量发展核电 助力能源转型”专题论坛成功召开【2020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系列报道】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互联网专委会年会分论坛“灵活电力市场助推综合能源发展”专题论坛在京召开【2020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系列报道】中国能源研究会分布式能源专委会“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革命与企业转型”专题论坛成功举办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能源研究会,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亭亭玉立

《新能源技术研究的机遇与挑战》发布会在京举行

中国日报4月13日电(记者 张之豪)4月12日下午,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以下简称“战略咨询院”)、施普林格·自然联合举办的《未来科技》系列首期报告《新能源技术研究的机遇与挑战》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大连化学物理所、武汉文献情报中心等机构的领导专家出席会议。战略咨询院院长潘教峰、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暘、施普林格·自然政府事务与政策大中华区主管姜天海分别在会上致辞。潘教峰在致辞中指出,低碳、零碳能源转型和现代能源体系重塑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绿色复苏”的必然选择。当前,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新能源技术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新能源技术创新与颠覆性能源技术突破已经成为持续改变世界能源格局、开启全球各国碳中和行动的关键手段。该报告聚焦全球热点科研领域,关注社会变革中的科学问题,从科学的视角,去发现科学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再到科技和创新政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引领性的、前瞻性的研究成果。这也是立足新时代,聚焦科技促进发展和促进科技发展,切实发挥高端科技智库载体与集成平台作用的具体行动。汪集暘在致辞中表示,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最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提出未来产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新能源领域热点技术,为全球和中国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部署提供科学依据,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工作。姜天海在致辞中表示,2019年10月,施普林格·自然与战略咨询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这是自然与国家级高端科技智库机构开展的重要合作。 “未来科技系列”报告是双方合作的重要成果,每年由双方共同策划选题,合作完成,力求提供高质量的领域研究前沿和趋势分析报告,并以中英双语版本发布,服务于全球科研工作者和科技政策制定者。报告研究基于Digital Science的Dimensions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专利分析与权威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全球2000年至2019年(尤其是2015年至2019年)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能、氢能、储能、能源互联网等8个不同新能源技术领域整体及其20项代表性技术主题进行系统分析,客观反映全球新能源技术研究的热点领域、产业转化潜力和未来发展趋势。同时,从全球尺度重点关注了中国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特点,并与其他主要国家或地区的研究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为全球和中国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部署提供科学依据。报告结果显示,全球新能源领域研究正进入加速发展期,太阳能、储能和氢能三个领域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中国在新能源研究领域贡献总量较大,头部高质量研究贡献量也较高,但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大部分领域论文篇均被引频次排名相对靠后,研究整体效率仍需提升;全球新能源领域研究成果技术转化率整体较低,产学研结合有待加强。相对而言,储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的研究成果转化率相对较高,锂离子电池和有机太阳能电池是学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技术热点。定性分析显示,储能技术的快速进步将成为可再生能源电力和电动汽车大规模发展的有力支撑;氢能将是打造未来能源体系、实现能源变革的重要媒介;太阳能燃料技术的突破及其成本降低或将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能源互联网将发挥“互联网+”智慧能源双重优势,实现能源统筹优化配置。在发布环节,战略咨询院对外合作交流处处长、研究员郭剑锋介绍了报告背景与总体架构;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战略情报中心副主任、研究馆员陈伟发布报告能源相关数据分析;战略咨询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谭显春发布重点研究领域专家访谈观点分析。评议环节,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所长马隆龙、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数字化转型研究室主任高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蔡睿,分别从不同方面对报告进行评议。《未来科技》系列报告是战略咨询院与施普林格·自然的重要战略合作内容之一,定位为国际性高端权威的科技分领域前瞻分析,采用多维大数据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形成结果与建议,按年度持续发布。首期报告聚焦新能源领域,由战略咨询院、施普林格·自然旗下的自然科研团队、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共同完成。报告以施普林格·自然团队提供的权威数据为基础,以中科院的定量分析方法为支撑,融合跨国、跨领域专家访谈,在数据、方法、团队等方面体现了较高的科学性。来源:中国日报网

金芒果

山东即将筹建一所国家级能源大学,实力不亚于山大,可望落户青岛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为了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近几年来,许多省市都在筹备成立新的大学,对于一个地区来说,成立一所有行业影响、有声望的大学,不仅可以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而且可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先决条件这所大学就是中国能源大学,它正在筹备之中。我们都知道,山东一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经济和教育大省,但它还远不是一个经济和教育强省,特别是分配给它的教育资源与它的经济地位和人口规模根本不相称。具体地说,山东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全国前200名的“一校多园”,数不胜数,整体上不会显得特别落后,但在全国范围内真正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大学屈指可数,即平均化和分散化现象更加突出。所以,我们有必要建立一所“国字号”的专科学校。学校的办学规模以山东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为基础,整合省内资源,办一所专业化大学,办学规模和水平均不亚于山东大学,是中国能源大学的办学宗旨。计划阶段。从2018年开始,山东省第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到,中国能源大学正在筹备成立。在随后发布的《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积极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争取国家支持,加快中国康复大学、中国能源大学建设,加快建设齐鲁工业大学、齐鲁医科大学。2020年1月,山东省与中国科学院、青岛市三方签订协议,依托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在中国科学院清洁能源创新研究院(青岛)的基础上,正式组建山东能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网站上公布了“山东能源研究院”项目概况。“山东能源研究院”项目将建成集能源前沿技术研究与开发、人才集聚培养、优势产业培育与科技创新服务于一体的国际一流能源科技创新中心,并积极申报国家能源国家实验室,为山东能源产业发展提供系统技术解决方案,为中国能源大学的创建奠定基础,支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高校选址创建高水平大学当然不容易,首先要选好地点,齐工大和齐医大分别位于济南和泰安,为了平衡分布,下一所新大学也应该建在青岛。另外,今年两会还提出,青岛要着力引进重化工、能源等方面的人才,早些时候,省委也把青岛列为国家中心城市,青岛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特别是与可燃冰等新能源密切相关。总而言之,地点应该确定在青岛,毫无疑问。作为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沿海城市,青岛在民国时期与上海、天津两个大都市并称为“上青天”,希望将来青岛的高等教育事业能发展得更好!以文字记录我们所说的“功以才成,业以才广”,人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拥有什么样的人才,将决定一个城市的发展格局和潜力。筹备成立中国能源大学,将为青岛建设国内教育强市迈出坚实的一步。

皆弃而走

省经济研究院赴省电力设计院/省能源研究院调研

4月9日,省经济研究院赴省电力设计院/省能源研究院开展我省“碳达峰碳中和”调研,双方就我省“3060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全省能源保障形势以及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下一步,省经济研究院将加快推进相关研究,发挥智库作用,为我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较好的智力支撑。【来源:省发展改革委】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扇要

创新加速 蜂巢能源与中科院共建固态电池技术研究中心

4月14日,由蜂巢能源全球锂电创新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共建的固态电池技术研究中心在无锡正式成立并举行了签约揭牌仪式。该研究中心有望借助当地科技主管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的多方力量,快速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技术,推动固态电池技术转化落地。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渐成趋势,"里程焦虑"、"自燃"等一系列问题也逐步成为行业公认的"痛点",为了满足消费者对于安全性和高续航的需求,固态电池开始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在工信部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中,对动力电池性能的第一指标能量密度提出,"到2025年、2030年,我国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分别需达到400wh/kg、500wh/kg",这一技术指标已接近传统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天花板。为提升电池性能,降低安全风险,全球动力电池行业内的有识之士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了固态电池。根据IDTechEx的一份报告,到2030年,固态电池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60亿美元。固态电池作为距离我们最近的下一代电池技术,已成为科学界和产业界的共识。谁能先一步掌握核心技术,谁就有机会制定行业规则。为此,包括大众、三星、宝马、宁德时代在内的多家跨国巨头均将其作为重点研发领域。作为一家成立于2018年的年轻企业,嗅觉敏锐的蜂巢能源自然也不错过这个市场机遇,固态电池也是其重点布局的下一代技术。目前,蜂巢能源在半固态电池技术研发方面已经有所突破,率先推出了首款基于无钴材料体系的"不起火、自愈合"的新电芯——果冻电池。根据规划,蜂巢能源计划2025年在量产车上应用示范能量密度达350-500Wh/kg的固态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