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万字整理:中国脑科学研究主要研究机构概览兼爱无私

万字整理:中国脑科学研究主要研究机构概览

脑科学是当今世界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是大国的“必争之地”。为什么如此重要?因为时至今日,大脑仍然是人类认知的“黑洞”。科学界也有人将脑科学称为“人类科学最后的前沿”。2015年,中国科学家就对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在中国“一体两翼”的部署达成了初步的共识。“一体”,指的是阐释人类认知的神经基础为主体和核心;“两翼”是指脑重大疾病的研究以及通过计算和系统模拟推进人工智能的研究。2016年11月,蒲慕明院士等科学家递交报告,阐述中国脑计划主要有三大支柱:基于认知方面的神经机制的基础研究;神经性疾病早期诊断和介入的研究成果转化;用于发展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人的类脑研究。2018-2019年,“中国脑计划”已经启航。那么未来,它的“战场”会在哪里?brainnews编辑部带你来系统盘点一下。北京上海两中心并肩前行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起举办的新型研发机构,在2018年3月22日正式成立。由北京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军事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等单位联合共建,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将重点围绕共性技术平台和资源库建设、认知障碍相关重大疾病、类脑计算与脑机智能、儿童青少年脑智发育、脑认知原理解析五方面开展攻关,实现前沿技术突破。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官网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理事会第一次会议推选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饶毅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罗敏敏担任研究中心联合主任。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2018年5月14日,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张江实验室举行。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将由上海市政府发起成立独立法人事业单位,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积极探索开放、协同、高效的新型管理和运行机制,着力汇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激发各类创新人才活力,探索与国际科研机构接轨的人员聘用、薪酬激励机制,建立知识产权和利益共享机制,推进科技成果应用技术的转移转化。上海脑科学中心将立足世界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前沿,聚焦国家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的战略需求,加快推动我国在该领域的重大突破和跨越,力争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脑科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神经科学家张旭担任上海脑科学中心执行主任。教育部力挺的两大前沿中心复旦大学 脑科学前沿科学中心2018年4月11日,复旦大学“脑科学前沿科学中心”日前获得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珠峰计划”首个前沿科学中心。根据复旦大学官网介绍,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具有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和长期、扎实的工作基础,在神经科学领域拥有两院院士4人,拥有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脑科学研究院等重要研究基地,新建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和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研究院,呈现多学科交叉、基础与临床研究紧密结合的鲜明特色。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官网近年来,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牵头承担了脑科学领域的多项科技部“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重点项目、上海市脑与类脑智能重大研究计划等任务,在脑神经环路发育,感知、记忆机制以及脑损伤和功能重建等领域取得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积累,在Nature、Cell,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ature Neuroscience等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大批研究论文,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二项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浙江大学 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2018年10月26日,教育部同时下发6个文件,决定对6所顶尖名校的6个不同前沿科学中心进行立项,其中包括了浙江大学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浙江大学在脑科学研究领域具有长期、扎实的科研基础,此外,多学科交叉、基础/临床研究紧密结合的优势和特色也是浙江大学脑科技科学的一大亮点。浙江大学已于2016年成立了脑科学研究科技联盟,对接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聚焦国际科学前沿。2018年9月14日,浙江大学发布实施《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会聚研究计划》(简称“双脑计划”)。“双脑计划”将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探索推进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研究的会聚融合,同时带动更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学科创新发展。目前,浙江大学在脑与脑机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并积累了一定的成果积累,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浙江大学将积极探索新的体制机制,积累经验,并在教育部的指导下积极参与“中国脑计划”的筹备和推进。民间资本注入的脑科学研究院与四所院校共建的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在IDG资本全球董事长熊晓鸽先生的推动下,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已经与国内的4个单位联合建院,共同推动脑科学的发展,他们分别是: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研究院于2011年11月8日在北京大学正式成立,由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及其创办人麦戈文夫妇出资捐赠1000万美元。2011年11月18日,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署捐建协议,成立北京师范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IMIBR-BNU)。(以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建立)2013年11月24日,清华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揭牌典礼在清华大学郑裕彤医学楼脑科学研究院举行。2014年11月16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麻省理工学院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MIT- McGovern Brain Institute)合作共建的脑认知科学和脑疾病研究所(下称脑所)正式揭牌。在资本联合著名科学家的催化作用之下,我国这4所共建的麦戈文人脑研究院逐渐吸引大批的脑科学人才回国,壮大科研队伍,不断有新的成果涌现,在我国的脑科学领域的份量逐渐加重。这是在我国一次资本与科学促进发展的试水,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资本加入投资(资助)科学研究的行列当中。上海陈天桥国际脑疾病研究所2017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和上海周良辅医学发展基金会与全球知名的脑科学慈善研究机构陈天桥雒芊芊研究院(Tianqiao and Chrissy Chen Institute)在美国硅谷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组建上海陈天桥国际脑疾病研究所,致力于打造一个聚集中国优秀脑疾病专家进行大脑相关疾病研究、临床和基础研究交流和国际合作的平台。这是陈天桥雒芊芊研究院在中国的第一个项目。上海陈天桥国际脑疾病研究所为非盈利、公益性研究机构,预计总投入5亿元人民币,一期投入5000万元人民币。盛大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天桥先生担任研究所理事长,理事会成员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周良辅教授,华山医院副院长、中国知名神经医学专家毛颖教授,毛颖教授同时出任所长。近10 位华山医院知名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精神科医生被聘为研究所首批兼职研究员,资助项目包括脑肿瘤、老年痴呆、帕金森症、抑郁症等的研究和治疗。其它国家/省/市脑科学实验室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5年经科技部批准建设,2007年通过验收并正式开放运行。在两次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获“优”。本实验室多年来,围绕“认知的基本单元”、“学习和决择”的认知科学重大科学问题,开展了多进化层次、多认知层次、多学科层次的研究,取得系统的、原创性的成果。实验室还开展了认知的分子神经机制及认知障碍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实验室建设了以超高场强磁共振成像为核心、各种脑成像方法结合为特色的在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脑成像设施。实验室特别注重发挥认知科学对脑疾病研究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认知变量,认知实验范式,脑认知成像等方面,开展多种精神和神经疾病的科学定义和行为模型、客观行为检测和诊断方法的创新研究。近5年实验室主持973项目2项,主持基金委创新群体1项、主持中科院先导(B)项目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在Science、Nature子刊、PNAS等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8篇,发表SCI论文380余篇。实验室现有面积9000多平方米。实验室装备了3T (Prisma) 和7T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统、脑磁图 (CTF Omega) 和脑电系统、各种光成像系统、分子生物学和电生理的装备,及把这些系统结合起来的软硬件环境。实验室与MIT、UCLA、UPenn、University of Nottingham,Queensland University等建立了多个脑与认知科学领域的联合实验室。实验室发起成立了国家一级学会 —— 中国认知科学学会,时任实验室主任担任理事长。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依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于2013年8月由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军委后勤保障部和原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正式批准成立,也是首批认定的唯一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本中心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神经系统疾病领域临床医学研究平台,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标准化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与样本资源库,其神经外科是世界三大神经外科研究中心之一。中心拥有卫生部国家重点专科、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各2个,教育部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神经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和国家脑卒中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各1个;另外中心还在脑血管病重大新药创制临床评价、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以及脑肿瘤转化医学研究等很多领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心协同研究网络建设方面,中心建立了首批37家核心单位和300余家合作单位,推广单位通过既有工作基础可延伸到1100余家,为开展大规模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中心依托天坛医院也组建了以脑血管病、脑肿瘤、神经变性病、癫痫、多发硬化、脊髓肿瘤以及先天性或遗传性等神经系统病变的生物样本和病例资源库,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保障。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是中国科学院在2014年首批成立的四个卓越创新中心之一。旨在以科学问题为导向,凝聚中科院的科研实力,通过团队合作和学科交叉融合,解决在脑科学和类脑智能技术两个前沿领域的重大问题。中心的研究工作包括五个领域:在“脑认知功能的环路基础”领域,中心将研究感觉输入是如何启动和调节动物的本能行为、神经元震荡活动在多感觉信息处理和整合中的作用、记忆储存与提取的神经机制、适应性行为和高级认知功能(如自我意识、共情心和语言等)的神经环路基础。在“脑疾病机理与诊断干预”领域,中心正在利用基因操作技术,研制脑疾病的猴类模型和脑认知研究的工具猴。中心也在研究人类特有基因在调节脑容量和脑疾病致病机理的作用;研制能早期诊断发育性、精神性和神经退行性脑疾病的基因、分子和认知功能指标。在“脑研究新技术”研究方向,中心正在完善鉴别神经元类型的单细胞基因分析方法、病毒感染示踪标记神经环路的方法、记录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微电级阵列技术、以及各种观测脑结构和功能的光学、磁共振影像新技术。在“类脑模型与智能信息处理”研究方向,中心在介观和宏观水平对光学和磁共振成像数据进行全脑联结组分析,研发多感觉模态感知和能准确辨认图像、语音并理解语义的信息计算模型。在“类脑器件与系统”研究方向,中心正在研发类神经元计算芯片、新一代的神经网络计算器件、类脑智能机器人、以及人机协同的智能训练和生长环境。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作为复旦大学跨学科国际化研究中心的先行者和试验田,研究院以复旦大学雄厚的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信息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综合优势为基础,以计算神经科学为桥梁,交叉融合、聚力创新,开展大脑机制解析、类脑智能算法、新药智能研发、脑疾病智能诊疗、通用智能等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研究院拥有“计算神经科学与类脑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同时在建认知神经科学中心、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计算系统生物学中心、神经与智能工程中心、生物医学影像中心、类脑智能芯片系统中心、类脑智能转化与合作中心。2018年,研究院拟领衔承担上海市全球科创中心8.4亿级重大专项“脑与类脑智能基础应用转化研究”。中国科学院脑功能与脑疾病重点实验室 (安徽合肥)中国科学院脑功能与脑疾病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9年12月,位于中国科技大学西校区生物楼内。本重点实验室的目的是凝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脑功能与脑疾病方面的研究力量,快速提升中国科学院在脑疾病研究领域中的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建成从事转化型研究的一流平台,促进脑功能和脑疾病的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化;培养一批在该领域中享有一定国际声誉的科学家,凝聚一批从事转化型研究的学术带头人和青年人才。目前,实验室已建立光遗传平台、神经光子工作站、激光显微切割工作站、活细胞工作站、人体脑电和诱发电位工作站、电生理实验平台、动物行为学平台、分子生化免疫组化平台以及立式加工中心等实验平台,为保障科研项目(包括兄弟院系及周边地区的有关科研单位)的顺利进行、研究生培养、本科生教育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条件支撑作用。与此同时,积极开展与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等科研机构的合作研究。四川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 (成都)2018年12月15日,由四川省发改委支持,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精神医学中心)、四川省肿瘤医院(四川省癌症防治中心、四川省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等在川从事脑科学、脑疾病和类脑智能技术的高等院校和医疗机构,共同成立了“四川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而在此之前,2018年4月20日,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管理委员会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古巴神经科学中心、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在蓉共同签署了《中国(成都)—加拿大—古巴国际脑计划战略合作协议》。将建设天府脑神经研究院和国际脑信息平台。重庆市脑科学协同创新中心重庆市脑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由第三军医大学牵头,协同西南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和重庆文理学院等单位联合建设。据介绍,该中心运行以1个协同创新中心、3个基本方向(或分中心)统筹N家参与单位及其所属团队为基本组织构架。其中,三个基本方向为“脑认识、脑治疗、脑发展”,分别由西南大学、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大学牵头。通过N家单位及其团队,围绕三个重要脑科学方向的优势协作,有望将重庆市脑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打造为基础有突破,临床有转化,产业有提升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脑科学计划。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Center for Brain Science and Brain-Inspired Intelligence;以下简称“中心”)是依托南方医科大学、广东省重点推进、汇聚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相关资源共同建设的研发机构,中心致力于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技术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中心于2018年12月24日广东省科技厅下达建设任务后正式进入建设阶段。在省、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由南方医科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和广州、深圳的大学与科研院所共16家单位联合共建。中心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理事会任命南方医科大学高天明教授为中心主任,负责领导中心学术系统和管理支持系统。中心由独立PI和公共技术平台构成,有专门的运营管理机构。中心目前拥有1.1万平方米整栋11层的大楼作为核心创新区,建设多个公共技术平台。中心建设目标是打造国际一流科研团队,建成国际一流的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研发机构。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2019年5月30日,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揭牌。该研究院由深圳先进院与香港科技大学共同牵头建设,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等参与建设,是首家深港两地共建的深圳市基础研究机构。深港脑科院将与香港科技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培养前沿、交叉的新一代脑科学人才。同时,紧密围绕脑认知及重大脑疾病的神经机制这一核心问题,在“认知的神经基础”、“重大脑疾病机理”、“重大脑疾病诊疗策略”和“脑科学研究新技术方法”四个重点领域开展研究,希望在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方面,为深圳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设施建设、粤港澳脑与类脑智能产业、生物医药、生命健康与医疗器械研发领域聚集智力、聚集技术、聚集国际创新资源,最大程度实现科研平台开放与共享。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成立于2012年11月,前身为2008年10月组建的暨南大学-香港大学脑功能与健康联合实验室。以苏国辉院士为首,研究院汇集了一批来自香港、比利时、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境外高校的优秀人才,现已组建一支高水平、年轻化的研究团队。围绕“中枢神经再生与修复”这一重大课题,研究院形成了神经生长的分子调控、脊髓损伤与修复、脑损伤病理机制与干预、视觉系统的损伤与修复、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等特色研究方向。研究院现为广东省医学重点实验室,神经再生协同创新中心依托单位。2014年,研究院成功获批教育部及国家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2015年底,研究院获教育部批准,立项启动“中枢神经再生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研究院现占地2000余平米,拥有专用研究仪器设备价值4000余万元。江苏高校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是以南通大学为依托单位组建的科技创新基地,以神经再生为研究重点,围绕组织工程与神经再生、神经再生的分子机制、中医中药与神经再生三个方向进行研究,旨在针对神经科学领域中的热点进行创新性研究,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神经再生研究的水平,促进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开发与利用,为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实验室于1999年被交通部认定为分子神经生物学部级重点实验室,2004年被列为江苏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2016年被列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目前拥有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基础医学、生物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顾晓松教授。2018年5月,东南大学宣布成立“脑科学与智能技术研究院”,通过整合东南大学现有脑科学研究力量,并与美国艾伦脑研究所等多家著名机构合作,定位脑科学前沿领域,为全世界提供脑科学大数据资源, 将脑智能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8年9月,南京大学脑科学研究院成立。南京大学脑科学研究院是南京大学横跨医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和心理学等理工医文多学科、多院系的交叉整合和创新研究平台,是目前校内最大的一个多学科交叉前沿课题联合体。成立该研究机构,将更好地推动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及其相关学科的相互融合与共同发展。2019年1月,南京江北新区公布15条提升创新首位度政策,并宣布启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产业技术创新计划。江北新区已与北京大学合作共建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脑成像技术。中科院院士、“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项目首席科学家程和平,将在新区建立脑成像平台,进行新一代脑成像装备和脑成像大数据集成技术研发。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将加入新区脑科学研究联盟。2019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学研究院成立。它将整合基础研究和南京脑科医院临床资源,重点攻克抑郁症、孤独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肌理和诊治,对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脑肿瘤等神经系统疾病做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以及类脑和人工智能系统。沈洪兵校长介绍,脑科学研究院主要聚焦三个研究方向进行布局:一是抑郁症、孤独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机理与诊治;二是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变性病、脑血管病和脑肿瘤等神经系统疾病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三是类脑及人工智能系统。华中科技大学苏州脑空间信息研究院坐落于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畔。面向国际脑空间信息研究的前沿,适应国家脑科学研究发展战略,以发展世界领先的、面向全脑连接图谱测绘研究的脑空间信息技术为目标,发展了以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MOST)系列技术为核心,涵盖全脑样本标记和处理、全脑光学成像、海量脑图像处理和分析等多学科交叉的全脑网络可视化完备技术体系。力争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脑科学研究基地乃至世界一流水平的脑科学国际合作研究中心,建设具有明确时空尺度和位置信息的神经元类型、神经环路和网络、血管网络等三维精细脑结构与功能大数据库,提取跨层次、多尺度的脑连接时空特征,在认识脑、模拟脑、保护脑方面将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破译脑功能与脑疾病, 并推动类脑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空军军医大学全军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空军军医大学(原第四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是1985年在全国医学院校中率先建立的,1992年总后勤部卫生部根据国际神经科学研究发展趋势和军队卫生系统建设的需要,正式批准在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神经科学研究所。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发展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国家硕士及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国家基础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国家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全军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及开放研究所。成为国内医学院校中神经生物学综合研究能力最强的单位之一。实验室占地4000平方米,已建成神经形态学、超微结构学、神经生理学、细胞神经生物学、分子神经生物学、转基因研究等实验室及脊髓损伤修复研究中心。实验室仪器设备总价值3000余万元,其中主要的大型设备有电子显微镜及超薄切片机全套设备、共聚焦显微镜、体外培养定时摄像系统、宏观变倍荧光显微镜、红外膜片钳+钙离子成像装置、SPF转基因小鼠饲养室等。主要研究方向与内容1、脊髓损伤修复2、脑下垂体前叶直接神经调节3、神经信息编码4、脑在军事应激反应中的作用5、中枢神经变性疾病(帕金森病)防治策略6、疼痛、自闭症和抑郁症等疾病的机制第四军医大学梁銶琚脑研究中心空军军医大学(原第四军医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于1989年荣升为首批国家级重点学科。1995年初接受了香港爱国实业家梁銶琚先生500万港元的赞助,成立了梁球琚脑研究中心,并于1999年被教育部授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称号,在2001,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的评审中再次被确认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长期致力于痛与镇痛的神经机制研究,拥有现代化的实验室和神经科学研究实验平台,包括形态学实验室、电生理学实验室、动物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培养室、脑高级功能行为学实验室、图像处理等系列研究平台。拥有先进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1台)、电子显微镜(3台)、成套脑片膜片钳设备(红外可视系统)(4套)、细胞外电生理记录设备(1套)、MED64平面微电极阵列记录系统(1套)和活细胞工作站(1套)等。浙江省认知障碍评估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杭州师范大学心理科学研究院是2016年成立的一个新型研究机构。杭师大心理学系建于2000年,2003年设二级硕士点,2010年成为一级硕士点,现有两个本科专业:应用心理学和特殊教育专业。2012年获批“浙江省认知障碍评估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2016年被评为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2017年成立了“婚姻家庭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研究浙江分中心”,是“浙江省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研究中心”挂靠单位。目前已经形成了基础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与学校心理学四个有特色的学科方向。杭州师范大学心理科学研究院是全国所有心理学学科中唯一将研究专用磁共振安装在附属医院的单位,同时也是全国所有医院中,唯一一家既有3T研究专用磁共振和配套设备、也有一支涵盖面广多学科交叉研究团队的单位。山东省神经科学研究中心青岛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的研究开始于50年代初,著名教授吕运明先生有关迷走-加压反射的研究在当时国内神经生物学领域居于领先地位。2000年获准成立“山东省神经科学研究中心”。以谢俊霞教授等为首的学术带头人与香港理工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瑞典Huddinge 大学开展合作研究,应用国内首家引进的快速周期伏安法在体动态测定技术、膜片钳记录技术、在体电生理记录、分子生物学及激光共聚焦等先进的实验手段,系统开展了帕金森病发病机制及保护因素的研究、胃动素及其相关肽中枢及外周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神经药理学以及脑内突触传递与神经源性疾病相关性的研究。经过山东省“九五”、“十五”学科建设,学科现已建成单细胞及脑片膜片钳实验室、在体电化学实验室、在体细胞外电生理实验室、激光共聚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学习记忆实验室以及免疫组化和细胞培养实验室。利用这些实验条件,可从分子、细胞以及整体水平系统开展神经生物科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并保证研究水平的先进性。山东大学脑与类脑科学研究院山东大学脑与类脑科学研究院落户蓝谷。山东省脑功能重构省级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神经系统疾病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挪脑科学研究中心等多个高端学术平台将一并在蓝谷落地,共同打造青岛国际脑科学中心。山东大学脑与类脑科学研究院的前身为2007年成立的山东大学脑科学研究所,研究院旨在进一步加强脑与类脑学科建设。中心将加强脑与类脑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开展脑结构和功能研、脑疾病早期诊断和干预、脑动态技术与类脑智能等科学研究,增进同挪威卑尔根大学、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等多所国际知名大学的战略合作。福建省神经退行性疾病及衰老研究重点实验室 (厦门)厦门大学于2006年成立神经退行性疾病及衰老研究中心, 2009年获批建立“福建省神经退行性疾病及衰老研究重点实验室”,2012年成立厦门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所从基础研究和临床等方面深入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衰老这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长寿的重大疾病的发病机理,并致力于开发有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药物。研究所在较短的时间内组建了一支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研究团队。目前,研究所已形成一个设备先进、技术成熟、科学管理的科研平台。中心通过建立“开放、交叉、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开展产、学、研多方位交叉的高水平、围绕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衰老研究。近年来,该优秀团队齐力协力,努力拼博,致力于将该中心建成世界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相结合的开放性创新平台和教育培养基地,已经与美国Sanford-Burnham研究所、贝勒医学院、梅奥医学中心、厦门市第一医院、福建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所等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武汉脑计划--武汉脑科学中心2019年5月15日,“武汉脑计划-武汉脑科学中心”启动揭牌仪式在东湖宾馆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武汉脑科学中心以华中科技大学脑研究所、神经系统重大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为依托实体,瞄准脑科学国际前沿,牵头承担“中国脑计划”重点任务,聚焦“人脑工作原理”“功能可视化与类脑计算”和“脑疾病诊疗”三个主要研究领域,全面开展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为支持创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武汉市科技局对该中心的前期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神经系统重大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整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科基础医学(包括病理生理学、组织胚胎和解剖学、药理学、神经生物学等)与临床医学(包括神经内科学、儿科学、耳鼻喉科学等) 的相关学科成立了神经科学创新研究平台。2004年底组建了“湖北省神经系统疾病重点实验室”,2007年进一步跨进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行列,成立了“教育部神经系统重大疾病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也是华中科技大学“ 985 工程神经系统重大疾病科技创平台 ”基地。 目前实验室的主要研究内容是:1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与防治;2 )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与防治;3 )帕金森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4 )多聚谷氨酰胺病(如亨廷顿病)的发病机制与防治;5 )神经系统重大疾病的新药研发;6 )中西医结合防治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天津市脑科学中心2019年9月,天津脑科学中心正式成立。天津脑科学中心将以大脑为研究主体,通过生理、病理和行为等手段探究大脑高级认知功能神经机制;利用材料、器件、算法、系统等工程技术手段,瞄向生命体与非生命体之间的交互协作与共融机制,开展新一代脑-机交互与类脑智能研究;突破声、光、电、磁发生原理与多源神经信息耦合的技术瓶颈,创新发展先进神经功能检测与调控装备;实现神经增强、修复与替代等医学工程应用以及生机补充、控制、协同与共融的转化医学应用。相关成果不仅可为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支撑,推进基础科学发展,同时助力生物医药、机器人、智能技术等重大产业升级创新,惠及医疗健康、国防军事等众多领域。天津脑科学中心的依托单位天津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在脑认知、脑医学以及脑机接口等类脑研究领域拥有较为完整的学科布局、多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国际一流的实验条件,丰富的临床病例资源。该中心将围绕天津大学环湖医院、天津大学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构筑“临床+科研”的双中心创新驱动模式,同时积极与天津市各大高校、科研院所、临床与企事业单位等展开合作,布局建设相关领域的专业型研究所与分中心,搭建关键技术平台,集聚和组织天津市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脑疾病诊疗与临床康复等方面的优势力量进行协同创新。黑龙江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中心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中心由哈工大人工智能研究院、计算机学院、生命学院、机器人研究所、航天学院控制系、基础科学研究中心等联合成立。该中心将遵循“从认识脑到模拟脑”的交叉科学研究战略,大力开展脑科学、类脑智能以及脑机接口等研究,具体包括精神疾病的病理机制研究、认知规律与神经机制研究、脑控外骨骼与外肌肉系统、智慧医疗与脑健康平台研发等。脑科学与脑疾病实验室由哈工大人工智能研究院、哈工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黑龙江省医院共同合作成立。该实验室将瞄准国际脑科学与脑疾病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开展脑认知规律与神经机制研究、精神疾病病理机制解析、脑疾病评估与复健技术等方向的创新研究,大力推进科研合作和人才交流,积极促进资源共享,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科研力量和技术合作团队。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脑科学特色重点实验室遵义医科大学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脑科学特色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16年。目前,实验室主要定位于脑科学问题的前瞻性基础研究和脑疾病诊断与治疗,以探索人类大脑的奥秘为目标,设“全身麻醉药致意识消失与恢复”、“神经疾病诊断与治疗”和“脑机融合与脑康复”三个研究方向。广西脑与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广西脑与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桂林医学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实验室,2014年8月被自治区科技厅认定为广西脑与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本实验室由桂林医学院和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联合组建而成,集结了从神经生物学基础到神经科学临床研究的优秀人才。重点实验室以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及脑的认知功能为研究方向,坚持“开放、流动、竞争、联合”的方针,利用酵母、果蝇、小鼠以及非人灵长类动物为模式生物,建设“多位一体”公共技术平台,从不同层次水平研究神经系统发育、学习与记忆、认知与行为以及脑衰老等神经活动,探索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脑梗塞以及抑郁症等重大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靶点。通过建立基础和临床研究互动机制,将脑功能研究和脑疾病研究紧密结合,在不同层次上阐明脑工作原理和重要脑疾病发病机制,为防治脑疾病提供新策略,使实验室成为聚集优秀基础和临床研究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河南省脑科学与脑机接口技术重点实验室 (郑州)河南省脑科学与脑机接口重点实验室以“生物感知、认知与行为神经信息的获取、解析和调控研究”为核心,综合利用神经科学、信息科学、控制科学、材料科学、微电子技术等领域的创新先进技术,从神经元、神经回路和脑功能网络等多层次获取与解析大脑信息,突破脑机接口关键技术,在微型高相容神经接口、神经计算模型、脑功能康复与增强等方面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成果,在人工视觉假体、智能假肢及神经功能康复等方面抢占未来高端医疗设备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形成技术高地和人才聚集洼地。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生物感知与认知神经信息处理机制(2)生物神经信号检测与自适应处理(3)生物运动行为交互调控(4)微型高相容植入式神经接口(5)非植入式脑机接口宁夏脑计划 (银川)“宁夏脑计划”是2016年年初提出的,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宁夏科学技术厅,以及国内外众多神经科学专家的支持和帮助下,于2016年12月正式启动,获批获批宁夏自治区“十三五”首批重大科技项目,科研经费782万元。项目依托宁夏颅脑疾病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联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中心、宁夏神经外科学会等相关单位,实行产、学、研结合,共同开展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项目负责人孙涛教授宁夏颅脑疾病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是宁夏地区专门从事颅脑疾病及神经科学研究的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实验室于2007年7月由自治区科技厅批准成立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并于2010年9月由科技部批准进入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实施期。2011年12月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厅挂牌成立宁夏神经医学转化中心。实验室瞄准“脑认知”这一生命科学前沿领域,紧紧围绕严重危害国家和宁夏地区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颅脑疾病,整合宁夏医科大学神经科学基础研究领域及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外科优势资源,巩固已有研究优势和特色,系统深入开展颅脑常见疾病发病机制、预防与临床诊治,以及对脑功能的探索,形成了癫痫(尤其是颞岛癫痫)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研究特色。湖南脑计划2018年9月,在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人脑重大神经变性疾病和神经发育疾病的分子病理机制研究及应用”的支持下成立了“湖南脑计划”。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农工党湖南省委主委、南华大学校长张灼华在2019年初提出建议:利用“湖南脑计划”的难得机遇和湖南的优势,聚焦脑功能及脑疾病,整合神经科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遗传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学科优势资源,布局协同创新和平台建设,推动脑科学与脑疾病研究领域的原始创新。在科技创新引导下,设立专项资金促进脑科学与脑疾病研究和技术开发。成立跨学科脑科学与脑疾病研究中心。结语这些是我国“脑计划”战场的全部吗?当然不是。Brainnews团队能力有限,汇总了一部分,欢迎大家留言补充,后续我们编辑部还会继续完善这个整理工作。作为一名脑科学研究者,我们要时刻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定位,瞄准努力的方向。不论在什么单位,不论在什么岗位,都可以为中国的脑科学事业贡献力量。参考资料:复旦大学新闻网中国脑计划破土,南北两中心并行. 第一财经浙江大学官网重庆大学脑科学协调创新中心官网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官网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官微东南大学官网、南京大学官网、南京医科大学官网宁夏颅脑疾病重点实验室官网天津广播电视台新闻稿中科院神经所官网南通大学官网厦门大学官网广西脑与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官网遵义医科大学官网华中科技大学苏州脑空间信息研究院官网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官网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官网中国科学院脑功能与脑疾病重点实验室官网空军军医大学官网杭州师范大学官网

金画眉

北京脑科学中心来了!

由北大教授饶毅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罗敏敏出任联合主任的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北京脑科学中心”),3月22日上午在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宣布成立。建设北京脑科学中心既是落实中央关于设立“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的战略部署,也是北京加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该中心将采取全新的体制、机制,吸纳海内外顶尖专家,在认知障碍相关重大脑疾病研究、类脑计算与脑机智能、儿童青少年脑智开发、脑认知原理解析等研究方向集中开展科技攻关,力争实现前沿技术突破,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产出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将北京脑科学中心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研发机构。北京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等携手共建,打造国家一流脑科学中心3月22日上午,北京脑科学中心理事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会议推选了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执行理事以及理事成员,审议通过北京中心章程。理事会之后,召开了北京脑科学中心建设推进会。会议由北京市科委党组书记、主任许强主持,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阴和俊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科学院、军事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等高校院所相关负责人,以及华为、品驰医疗、北陆药业等企业代表出席会议;科技部、教育部、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同志和北京市委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会上,北京市科委副主任郑焕敏介绍了北京中心的筹建工作进展,北京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军事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等8家单位共同签署了《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据悉,八方本着“战略引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从建立存量资源整合与新增资源共享机制、人才互补与双聘双赢机制、科研成果与知识产权共享机制、联合招生与人才培养机制,共同争取国家重大项目落地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推动北京脑科学中心建设,为国家创新战略做出贡献。建设脑科学中心,北京有底气脑科学,是研究脑认知、意识与智能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被称为人类理解自然和人类本身的“终极疆域”。随着脑成像、生物传感、人机交互以及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涌现,脑科学正成为多学科交叉的重要前沿科学领域,也成为发达国家的科技战略重点,世界各国相继启动脑科学研究计划。我国早在2006年就开始前瞻布局脑科学研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脑科学与认知”列入基础研究八个科学前沿问题之一;近年来,脑科学研究更是被列为事关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之一,我国的脑科学计划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之中。《“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面向2030年,选择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力争有所突破,其中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是重点方向之一,重点围绕脑认知、脑医学、类脑研究开展研究,搭建关键技术平台,抢占脑科学前沿研究制高点。今年1月,国务院发布实施《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基础前沿科学研究,围绕生命起源、脑与认知等开展探索,加强对脑科学等重大科学问题的超前部署。北京在脑科学领域从基础研究到创新应用,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脑认知、脑医学以及类脑研究领域拥有全国最完整的学科布局、多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国际一流的实验条件、丰富的临床病例资源,推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的发展,是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为落实国家脑科学领域的战略布局,加快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动落实重大项目,北京市先期成立北京脑科学中心,以积极承接和完成国家重大项目相关任务,完善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科学布局,促进资源共享,提升北京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北京脑科学中心作为新型研发机构,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有益探索,它将以一种更加创新的机制凝聚全球的创新资源,以跨学科交叉的形态创造出更多重大成果,形成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需求的重要战略科技力量。北京脑科学中心未来将瞄准世界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前沿和国家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的战略急需,通过建立协同创新、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汇聚全球顶尖科学家及其创新团队,整合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优势资源,搭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综合性实验和研发平台。北京脑科学中心将结合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围绕国家重大项目研究方向,立足北京的工作基础和优势特色,搭建关键技术平台,在认知障碍相关重大脑疾病研究、类脑计算与脑机智能、儿童青少年脑智开发、脑认知原理解析等研究方向集中开展科技攻关,实现前沿技术突破,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产出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将北京脑科学中心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研发机构。创新体制机制,人员薪酬与国际科研机构接轨在组织架构上,北京脑科学中心是由北京市政府发起成立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不定机构规格,不核定人员编制,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理事会是北京中心的决策机构,由北京市政府部门、相关优势研究机构组成,下设评估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并按照相关规定设立党组织。在运行机制上,北京中心打破原有的科研单位编制化、工资额定化的模式,实行与国际科研机构接轨的人员聘用制、薪酬灵活化等机制,引导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人员以全职、双聘方式参与北京中心工作,推动人才自由流动,同时建立产权和利益共享机制,通过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设立研究与成果转化基金,并引入专业化服务机构,推进科技成果应用技术的转移转化。在保障机制方面,由北京市科委联合北京市相关委办局,通过央地联动、市区联动,为人才营造“类海外”的科研环境,并将在人才引进、资金支持、政府采购等方面做好政策保障和服务。据悉,北京脑科学中心将围绕首都“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以及国家脑科学计划“一体两翼三大需求”的重点研究方向,结合北京的工作基础和优势特色,通过机制体制创新,汇聚和培养一批国际顶尖专家团队,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进脑科学领域高水平研究创新,产出一批“领跑型”原始创新成果,实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化等环节的有机链接,将北京中心建成世界一流的脑科学研究机构,发挥北京中心在国家脑科学计划中的引领作用,将北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脑科学研究中心。会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相里斌、军事科学院副院长贺福初院士、北京大学副校长龚旗煌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张学等共建单位代表对北京中心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并表示要发挥各自在人才、学科方面的优势,全力支持北京脑科学中心的发展。

独奏者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成立

据北京日报3月23日消息,昨天,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建设推进会在京召开,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成立。该中心将结合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围绕国家重大项目研究方向,建立协同创新、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力争在脑科学与类脑科学研究领域实现前沿技术突破。中心由北京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军事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等单位联合共建,将重点围绕共性技术平台和资源库建设、认知障碍相关重大疾病、类脑计算与脑机智能、儿童青少年脑智发育、脑认知原理解析五方面开展攻关。

八家单位共建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

来源:新华网新华社北京3月22日电(记者 盖博铭)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22日正式成立,将瞄准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世界前沿和国家战略急需,汇聚全球顶尖科学家及创新团队,搭建综合性实验和研发平台。脑科学是研究脑认知、意识与智能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随着脑成像、生物传感、人机交互等新技术不断涌现,脑科学正成为多学科交叉的重要前沿科学领域,也是众多国家的科技战略重点。《“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指出,面向2030年,再选择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力争有所突破,其中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是重点方向之一。据介绍,北京在脑认知、脑医学以及类脑研究领域拥有全国较为完整的学科布局、多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国际一流的实验条件、丰富的临床病例资源。22日,北京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军事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8家单位共同签署了《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从建立存量资源整合与新增资源共享机制、人才互补与双聘双赢机制、科研成果与知识产权共享机制等方面开展合作。该中心将搭建关键技术平台,在认知障碍相关重大脑疾病研究、类脑计算与脑机智能、儿童青少年脑智开发、脑认知原理解析等研究方向集中开展科技攻关,实现前沿技术突破,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产出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该中心不定机构规格,不核定人员编制,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在运行机制上,该中心打破原有的科研单位编制化、工资额定化的模式,实行与国际科研机构接轨的人员聘用制、薪酬灵活化等模式。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理事会第一次会议推选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饶毅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罗敏敏担任研究中心联合主任。

梦过界

脑科学研究中心一期明年5月试运行 二期计划2020年试运行

脑科学研究中心一期明年5月试运行二期计划2020年试运行 两期工程将提供60多个独立实验室本报讯(记者 李泽伟)北京市科委昨天在北京市脑科学中心介绍了本市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工作进展,北京脑科学中心一期工程预计2019年5月投入试运行,二期计划2020年竣工试运行,两期工程将提供60多个独立实验室,助力北京科创中心建设。市科委副主任杨全仁用一组数据介绍了过去40年北京创新发展成就,2017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580亿元,比1996年增长了36.8倍。研发投入强度达5.64%,是1995年的2.2倍。基础研究经费占全国的比重超过1/4,成为国家原始创新的核心力量。专利申请量18.6万件,比1985年增长120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94.6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6倍;PCT专利申请累计达到5100件。发表SCI论文4.6万篇,是1990年的25倍;在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数占全国的24.6%。近年来,北京市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启动建设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物质科学、空间科学实验室,为相关领域国家实验室建设培育力量。积极承担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服务新一代人工智能、航空发动机等重大项目在京落地。设立母基金规模300亿元的科技创新基金,服务创新源头,50%投向原始创新。“三城一区”建设上,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培育了小米、寒武纪、旷视科技等创新型企业;突破怀柔科学城,建设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整建制入驻;搞活未来科学城,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引入中航“爱创客”孵化器等科技服务平台,打开“院墙”搞科研初见成效;升级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高精尖”主阵地。“大数据智能管理与分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获批建设,初步形成机器人产业集群和关键基础部件集群。昨天的会上,北京脑科学中心联合主任罗敏敏教授还介绍了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的进展,中心今年3月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正式成立,中心一期建筑面积8500平米,包括9个独立实验室、实验动物中心、光学影像中心、计算中心、病毒载体中心等4个辅助中心,预计2019年5月投入试运行。二期选址暂定生命科学园医药科技中心,将建成大动物中心、基因组学中心、转基因动物中心等10个高水平技术辅助平台、50至60个独立实验室。中心二期目前已启动前期调研、设计咨询等相关准备工作,计划2020年第三季度竣工试运行。

废都

中国脑科学研究主要“势力”概览2020版发布

脑科学是当今世界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是大国的“必争之地”。为什么如此重要?因为时至今日,大脑仍然是人类认知的“黑洞”。科学界也有人将脑科学称为“人类科学最后的前沿”。 2015年,中国科学家就对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在中国“一体两翼”的部署达成了初步的共识。“一体”,指的是阐释人类认知的神经基础为主体和核心;“两翼”是指脑重大疾病的研究以及通过计算和系统模拟推进人工智能的研究。2016年11月,蒲慕明院士等科学家递交报告,阐述中国脑计划主要有三大支柱:基于认知方面的神经机制的基础研究;神经性疾病早期诊断和介入的研究成果转化;用于发展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人的类脑研究。2018-2019年,“中国脑计划”已经启航。那么未来,它的“战场”会在哪里?brainnews编辑部带你来系统盘点一下(2020年更新版)。北京上海两中心并肩前行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起举办的新型研发机构,在2018年3月22日正式成立。由北京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军事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等单位联合共建,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将重点围绕共性技术平台和资源库建设、认知障碍相关重大疾病、类脑计算与脑机智能、儿童青少年脑智发育、脑认知原理解析五方面开展攻关,实现前沿技术突破。 图注: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官网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理事会第一次会议推选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饶毅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罗敏敏担任研究中心联合主任。 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2018年5月14日,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张江实验室举行。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将由上海市政府发起成立独立法人事业单位,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积极探索开放、协同、高效的新型管理和运行机制,着力汇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激发各类创新人才活力,探索与国际科研机构接轨的人员聘用、薪酬激励机制,建立知识产权和利益共享机制,推进科技成果应用技术的转移转化。上海脑科学中心将立足世界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前沿,聚焦国家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的战略需求,加快推动我国在该领域的重大突破和跨越,力争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脑科学研究机构。中心定位:(一)组建长三角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技术相关团队,打造技术支撑和研发共享平台,承接上海市级重大专项的科研任务,以及国家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国脑计划)”重大项目和“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国际大科学计划的科研任务;(二)发挥新型研发机构作用,聚集国内外脑智科技一流人才,推进脑智领域多学科交叉协同创新,创新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三)构建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协同发展,实现脑智领域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的突破,催生新兴脑智产业发展,为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作出贡献。教育部力挺的两大前沿中心复旦大学 脑科学前沿科学中心2018年4月11日,复旦大学“脑科学前沿科学中心”日前获得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珠峰计划”首个前沿科学中心。 根据复旦大学官网介绍,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具有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和长期、扎实的工作基础,在神经科学领域拥有两院院士4人,拥有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脑科学研究院等重要研究基地,新建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和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研究院,呈现多学科交叉、基础与临床研究紧密结合的鲜明特色。 图注: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官网近年来,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牵头承担了脑科学领域的多项科技部“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重点项目、上海市脑与类脑智能重大研究计划等任务,在脑神经环路发育,感知、记忆机制以及脑损伤和功能重建等领域取得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积累,在Nature、Cell,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ature Neuroscience等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大批研究论文,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二项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浙江大学 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2018年10月26日,教育部同时下发6个文件,决定对6所顶尖名校的6个不同前沿科学中心进行立项,其中包括了浙江大学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浙江大学在脑科学研究领域具有长期、扎实的科研基础,此外,多学科交叉、基础/临床研究紧密结合的优势和特色也是浙江大学脑科技科学的一大亮点。浙江大学已于2016年成立了脑科学研究科技联盟,对接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聚焦国际科学前沿。 2018年9月14日,浙江大学发布实施《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会聚研究计划》(简称“双脑计划”)。“双脑计划”将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探索推进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研究的会聚融合,同时带动更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学科创新发展。目前,浙江大学在脑与脑机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并积累了一定的成果积累,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浙江大学将积极探索新的体制机制,积累经验,并在教育部的指导下积极参与“中国脑计划”的筹备和推进。2019年12月,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系)成立,坐落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设生物学(神经生物方向)和临床医学(神经精神医学方向)两个本科专业。学院是教育部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国家健康与疾病人脑组织资源库、卫生部医学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等重要平台的实体支撑单位。 民间资本注入的脑科学研究院与四所院校共建的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在IDG资本全球董事长熊晓鸽先生的推动下,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已经与国内的4个单位联合建院,共同推动脑科学的发展,他们分别是: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研究院于2011年11月8日在北京大学正式成立,由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及其创办人麦戈文夫妇出资捐赠1000万美元。2011年11月18日,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署捐建协议,成立北京师范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IMIBR-BNU)。(以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建立)2013年11月24日,清华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揭牌典礼在清华大学郑裕彤医学楼脑科学研究院举行。2014年11月16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麻省理工学院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MIT- McGovern Brain Institute)合作共建的脑认知科学和脑疾病研究所(下称脑所)正式揭牌。在资本联合著名科学家的催化作用之下,我国这4所共建的麦戈文人脑研究院逐渐吸引大批的脑科学人才回国,壮大科研队伍,不断有新的成果涌现,在我国的脑科学领域的份量逐渐加重。这是在我国一次资本与科学促进发展的试水,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资本加入投资(资助)科学研究的行列当中。 上海陈天桥国际脑疾病研究所 2017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和上海周良辅医学发展基金会与全球知名的脑科学慈善研究机构陈天桥雒芊芊研究院(Tianqiao and Chrissy Chen Institute)在美国硅谷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组建上海陈天桥国际脑疾病研究所,致力于打造一个聚集中国优秀脑疾病专家进行大脑相关疾病研究、临床和基础研究交流和国际合作的平台。这是陈天桥雒芊芊研究院在中国的第一个项目。上海陈天桥国际脑疾病研究所为非盈利、公益性研究机构,预计总投入5亿元人民币,一期投入5000万元人民币。盛大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天桥先生担任研究所理事长,理事会成员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周良辅教授,华山医院副院长、中国知名神经医学专家毛颖教授,毛颖教授同时出任所长。近10 位华山医院知名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精神科医生被聘为研究所首批兼职研究员,资助项目包括脑肿瘤、老年痴呆、帕金森症、抑郁症等的研究和治疗。 其它国家/省/市脑科学实验室北京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5年经科技部批准建设,2007年通过验收并正式开放运行。在两次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获“优”。 本实验室多年来,围绕“认知的基本单元”、“学习和决择”的认知科学重大科学问题,开展了多进化层次、多认知层次、多学科层次的研究,取得系统的、原创性的成果。实验室还开展了认知的分子神经机制及认知障碍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实验室建设了以超高场强磁共振成像为核心、各种脑成像方法结合为特色的在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脑成像设施。实验室特别注重发挥认知科学对脑疾病研究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认知变量,认知实验范式,脑认知成像等方面,开展多种精神和神经疾病的科学定义和行为模型、客观行为检测和诊断方法的创新研究。 近5年实验室主持973项目2项,主持基金委创新群体1项、主持中科院先导(B)项目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在Science、Nature子刊、PNAS等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8篇,发表SCI论文380余篇。实验室现有面积9000多平方米。实验室装备了3T (Prisma) 和7T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统、脑磁图 (CTF Omega) 和脑电系统、各种光成像系统、分子生物学和电生理的装备,及把这些系统结合起来的软硬件环境。实验室与MIT、UCLA、UPenn、University of Nottingham,Queensland University等建立了多个脑与认知科学领域的联合实验室。实验室发起成立了国家一级学会 —— 中国认知科学学会,时任实验室主任担任理事长。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依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于2013年8月由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军委后勤保障部和原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正式批准成立,也是首批认定的唯一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本中心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神经系统疾病领域临床医学研究平台,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标准化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与样本资源库,其神经外科是世界三大神经外科研究中心之一。中心拥有卫生部国家重点专科、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各2个,教育部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神经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和国家脑卒中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各1个;另外中心还在脑血管病重大新药创制临床评价、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以及脑肿瘤转化医学研究等很多领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心协同研究网络建设方面,中心建立了首批37家核心单位和300余家合作单位,推广单位通过既有工作基础可延伸到1100余家,为开展大规模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中心依托天坛医院也组建了以脑血管病、脑肿瘤、神经变性病、癫痫、多发硬化、脊髓肿瘤以及先天性或遗传性等神经系统病变的生物样本和病例资源库,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保障。上海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是中国科学院在2014年首批成立的四个卓越创新中心之一。旨在以科学问题为导向,凝聚中科院的科研实力,通过团队合作和学科交叉融合,解决在脑科学和类脑智能技术两个前沿领域的重大问题。中心的研究工作包括五个领域:在“脑认知功能的环路基础”领域,中心将研究感觉输入是如何启动和调节动物的本能行为、神经元震荡活动在多感觉信息处理和整合中的作用、记忆储存与提取的神经机制、适应性行为和高级认知功能(如自我意识、共情心和语言等)的神经环路基础。在“脑疾病机理与诊断干预”领域,中心正在利用基因操作技术,研制脑疾病的猴类模型和脑认知研究的工具猴。中心也在研究人类特有基因在调节脑容量和脑疾病致病机理的作用;研制能早期诊断发育性、精神性和神经退行性脑疾病的基因、分子和认知功能指标。在“脑研究新技术”研究方向,中心正在完善鉴别神经元类型的单细胞基因分析方法、病毒感染示踪标记神经环路的方法、记录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微电级阵列技术、以及各种观测脑结构和功能的光学、磁共振影像新技术。在“类脑模型与智能信息处理”研究方向,中心在介观和宏观水平对光学和磁共振成像数据进行全脑联结组分析,研发多感觉模态感知和能准确辨认图像、语音并理解语义的信息计算模型。在“类脑器件与系统”研究方向,中心正在研发类神经元计算芯片、新一代的神经网络计算器件、类脑智能机器人、以及人机协同的智能训练和生长环境。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作为复旦大学跨学科国际化研究中心的先行者和试验田,研究院以复旦大学雄厚的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信息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综合优势为基础,以计算神经科学为桥梁,交叉融合、聚力创新,开展大脑机制解析、类脑智能算法、新药智能研发、脑疾病智能诊疗、通用智能等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研究院拥有“计算神经科学与类脑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同时在建认知神经科学中心、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计算系统生物学中心、神经与智能工程中心、生物医学影像中心、类脑智能芯片系统中心、类脑智能转化与合作中心。2018年,研究院拟领衔承担上海市全球科创中心8.4亿级重大专项“脑与类脑智能基础应用转化研究”。 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复旦大学依托上海医学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脑科学前沿中心成立脑科学转化研究院(Institute for Translational Brain Research, Fudan University)。脑科学转化研究院有志于发展前沿脑科学交叉研究技术和转化研究,为推动脑科学的发展建立一个交叉研究和相互融合的平台和机制。研究院于2019年7月正式开始筹建,坐落于复旦大学枫林校区,首任院长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段树民教授担任。研究院直接隶属于学校,同时接受上海医学院的领导,实行院长负责制,探索独立、灵活、高效的管理支撑机制,着力为科研人员打造安心的科研环境和高水平的科研平台。研究院参加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计划,在人才引进及运行管理等方面实行学术特区政策。 脑科学转化研究院的总体定位是围绕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和脑科学发展前沿,积极参与中国脑计划,以脑高级功能,脑重要疾病和转化神经科学为研究方向,开展基础以及与医学、药学和相关工科相结合的应用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脑功能与脑疾病重点实验室 (安徽合肥)中国科学院脑功能与脑疾病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9年12月,位于中国科技大学西校区生物楼内。本重点实验室的目的是凝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脑功能与脑疾病方面的研究力量,快速提升中国科学院在脑疾病研究领域中的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建成从事转化型研究的一流平台,促进脑功能和脑疾病的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化;培养一批在该领域中享有一定国际声誉的科学家,凝聚一批从事转化型研究的学术带头人和青年人才。目前,实验室已建立光遗传平台、神经光子工作站、激光显微切割工作站、活细胞工作站、人体脑电和诱发电位工作站、电生理实验平台、动物行为学平台、分子生化免疫组化平台以及立式加工中心等实验平台,为保障科研项目(包括兄弟院系及周边地区的有关科研单位)的顺利进行、研究生培养、本科生教育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条件支撑作用。与此同时,积极开展与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等科研机构的合作研究。四川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 (成都)2018年12月15日,由四川省发改委支持,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精神医学中心)、四川省肿瘤医院(四川省癌症防治中心、四川省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等在川从事脑科学、脑疾病和类脑智能技术的高等院校和医疗机构,共同成立了“四川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而在此之前,2018年4月20日,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管理委员会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古巴神经科学中心、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在蓉共同签署了《中国(成都)—加拿大—古巴国际脑计划战略合作协议》。将建设天府脑神经研究院和国际脑信息平台。重庆市脑科学协同创新中心重庆市脑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由第三军医大学牵头,协同西南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和重庆文理学院等单位联合建设。据介绍,该中心运行以1个协同创新中心、3个基本方向(或分中心)统筹N家参与单位及其所属团队为基本组织构架。其中,三个基本方向为“脑认识、脑治疗、脑发展”,分别由西南大学、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大学牵头。通过N家单位及其团队,围绕三个重要脑科学方向的优势协作,有望将重庆市脑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打造为基础有突破,临床有转化,产业有提升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脑科学计划。 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Center for Brain Science and Brain-Inspired Intelligence;以下简称“中心”)是依托南方医科大学、广东省重点推进、汇聚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相关资源共同建设的研发机构,中心致力于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技术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中心于2018年12月24日广东省科技厅下达建设任务后正式进入建设阶段。在省、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由南方医科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和广州、深圳的大学与科研院所共16家单位联合共建。中心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理事会任命南方医科大学高天明教授为中心主任,负责领导中心学术系统和管理支持系统。中心由独立PI和公共技术平台构成,有专门的运营管理机构。中心目前拥有1.1万平方米整栋11层的大楼作为核心创新区,建设多个公共技术平台。中心建设目标是打造国际一流科研团队,建成国际一流的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研发机构。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2019年5月30日,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揭牌。该研究院由深圳先进院与香港科技大学共同牵头建设,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等参与建设,是首家深港两地共建的深圳市基础研究机构。深港脑科院将与香港科技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培养前沿、交叉的新一代脑科学人才。同时,紧密围绕脑认知及重大脑疾病的神经机制这一核心问题,在“认知的神经基础”、“重大脑疾病机理”、“重大脑疾病诊疗策略”和“脑科学研究新技术方法”四个重点领域开展研究,希望在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方面,为深圳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设施建设、粤港澳脑与类脑智能产业、生物医药、生命健康与医疗器械研发领域聚集智力、聚集技术、聚集国际创新资源,最大程度实现科研平台开放与共享。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成立于2012年11月,前身为2008年10月组建的暨南大学-香港大学脑功能与健康联合实验室。以苏国辉院士为首,研究院汇集了一批来自香港、比利时、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境外高校的优秀人才,现已组建一支高水平、年轻化的研究团队。围绕“中枢神经再生与修复”这一重大课题,研究院形成了神经生长的分子调控、脊髓损伤与修复、脑损伤病理机制与干预、视觉系统的损伤与修复、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等特色研究方向。研究院现为广东省医学重点实验室,神经再生协同创新中心依托单位。2014年,研究院成功获批教育部及国家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2015年底,研究院获教育部批准,立项启动“中枢神经再生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研究院现占地2000余平米,拥有专用研究仪器设备价值4000余万元。江苏高校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是以南通大学为依托单位组建的科技创新基地,以神经再生为研究重点,围绕组织工程与神经再生、神经再生的分子机制、中医中药与神经再生三个方向进行研究,旨在针对神经科学领域中的热点进行创新性研究,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神经再生研究的水平,促进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开发与利用,为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实验室于1999年被交通部认定为分子神经生物学部级重点实验室,2004年被列为江苏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2016年被列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目前拥有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基础医学、生物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顾晓松教授。2018年5月,东南大学宣布成立“脑科学与智能技术研究院”,通过整合东南大学现有脑科学研究力量,并与美国艾伦脑研究所等多家著名机构合作,定位脑科学前沿领域,为全世界提供脑科学大数据资源, 将脑智能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8年9月,南京大学脑科学研究院成立。南京大学脑科学研究院是南京大学横跨医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和心理学等理工医文多学科、多院系的交叉整合和创新研究平台,是目前校内最大的一个多学科交叉前沿课题联合体。成立该研究机构,将更好地推动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及其相关学科的相互融合与共同发展。2019年1月,南京江北新区公布15条提升创新首位度政策,并宣布启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产业技术创新计划。江北新区已与北京大学合作共建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脑成像技术。中科院院士、“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项目首席科学家程和平,将在新区建立脑成像平台,进行新一代脑成像装备和脑成像大数据集成技术研发。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将加入新区脑科学研究联盟。2019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学研究院成立。它将整合基础研究和南京脑科医院临床资源,重点攻克抑郁症、孤独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肌理和诊治,对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脑肿瘤等神经系统疾病做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以及类脑和人工智能系统。沈洪兵校长介绍,脑科学研究院主要聚焦三个研究方向进行布局:一是抑郁症、孤独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机理与诊治;二是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变性病、脑血管病和脑肿瘤等神经系统疾病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三是类脑及人工智能系统。华中科技大学苏州脑空间信息研究院坐落于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畔。面向国际脑空间信息研究的前沿,适应国家脑科学研究发展战略,以发展世界领先的、面向全脑连接图谱测绘研究的脑空间信息技术为目标,发展了以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MOST)系列技术为核心,涵盖全脑样本标记和处理、全脑光学成像、海量脑图像处理和分析等多学科交叉的全脑网络可视化完备技术体系。力争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脑科学研究基地乃至世界一流水平的脑科学国际合作研究中心,建设具有明确时空尺度和位置信息的神经元类型、神经环路和网络、血管网络等三维精细脑结构与功能大数据库,提取跨层次、多尺度的脑连接时空特征,在认识脑、模拟脑、保护脑方面将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破译脑功能与脑疾病, 并推动类脑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空军军医大学全军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空军军医大学(原第四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是1985年在全国医学院校中率先建立的,1992年总后勤部卫生部根据国际神经科学研究发展趋势和军队卫生系统建设的需要,正式批准在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神经科学研究所。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发展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国家硕士及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国家基础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国家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全军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及开放研究所。成为国内医学院校中神经生物学综合研究能力最强的单位之一。实验室占地4000平方米,已建成神经形态学、超微结构学、神经生理学、细胞神经生物学、分子神经生物学、转基因研究等实验室及脊髓损伤修复研究中心。实验室仪器设备总价值3000余万元,其中主要的大型设备有电子显微镜及超薄切片机全套设备、共聚焦显微镜、体外培养定时摄像系统、宏观变倍荧光显微镜、红外膜片钳+钙离子成像装置、SPF转基因小鼠饲养室等。主要研究方向与内容 1、脊髓损伤修复2、脑下垂体前叶直接神经调节3、神经信息编码4、脑在军事应激反应中的作用5、中枢神经变性疾病(帕金森病)防治策略6、疼痛、自闭症和抑郁症等疾病的机制第四军医大学梁銶琚脑研究中心空军军医大学(原第四军医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于1989年荣升为首批国家级重点学科。1995年初接受了香港爱国实业家梁銶琚先生500万港元的赞助,成立了梁球琚脑研究中心,并于1999年被教育部授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称号,在2001,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的评审中再次被确认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长期致力于痛与镇痛的神经机制研究,拥有现代化的实验室和神经科学研究实验平台,包括形态学实验室、电生理学实验室、动物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培养室、脑高级功能行为学实验室、图像处理等系列研究平台。拥有先进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1台)、电子显微镜(3台)、成套脑片膜片钳设备(红外可视系统)(4套)、细胞外电生理记录设备(1套)、MED64平面微电极阵列记录系统(1套)和活细胞工作站(1套)等。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科学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国家卫建委委管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国家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脑科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18年3月,由一附院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精神心理科、麻醉科和影像科共同组建。脑科学研究专业技术平台目前拥有八个功能单元:神经细胞学、神经分子生物学、神经形态学、小动物手术、神经行为学、神经电生理、神经影像学和神经/精神疾病样本库单元。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肠脑轴对脑功能的调节、神经发育和脑疾病相关脑重构、类脑人工智能在脑科学中的应用。浙江省认知障碍评估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杭州师范大学心理科学研究院是2016年成立的一个新型研究机构。杭师大心理学系建于2000年,2003年设二级硕士点,2010年成为一级硕士点,现有两个本科专业:应用心理学和特殊教育专业。2012年获批“浙江省认知障碍评估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2016年被评为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2017年成立了“婚姻家庭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研究浙江分中心”,是“浙江省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研究中心”挂靠单位。目前已经形成了基础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与学校心理学四个有特色的学科方向。杭州师范大学心理科学研究院是全国所有心理学学科中唯一将研究专用磁共振安装在附属医院的单位,同时也是全国所有医院中,唯一一家既有3T研究专用磁共振和配套设备、也有一支涵盖面广多学科交叉研究团队的单位。山东省神经科学研究中心青岛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的研究开始于50年代初,著名教授吕运明先生有关迷走-加压反射的研究在当时国内神经生物学领域居于领先地位。2000年获准成立“山东省神经科学研究中心”。以谢俊霞教授等为首的学术带头人与香港理工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瑞典Huddinge 大学开展合作研究,应用国内首家引进的快速周期伏安法在体动态测定技术、膜片钳记录技术、在体电生理记录、分子生物学及激光共聚焦等先进的实验手段,系统开展了帕金森病发病机制及保护因素的研究、胃动素及其相关肽中枢及外周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神经药理学以及脑内突触传递与神经源性疾病相关性的研究。经过山东省“九五”、“十五”学科建设,学科现已建成单细胞及脑片膜片钳实验室、在体电化学实验室、在体细胞外电生理实验室、激光共聚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学习记忆实验室以及免疫组化和细胞培养实验室。利用这些实验条件,可从分子、细胞以及整体水平系统开展神经生物科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并保证研究水平的先进性。 山东大学脑与类脑科学研究院山东大学脑与类脑科学研究院落户蓝谷。山东省脑功能重构省级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神经系统疾病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挪脑科学研究中心等多个高端学术平台将一并在蓝谷落地,共同打造青岛国际脑科学中心。山东大学脑与类脑科学研究院的前身为2007年成立的山东大学脑科学研究所,研究院旨在进一步加强脑与类脑学科建设。中心将加强脑与类脑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开展脑结构和功能研、脑疾病早期诊断和干预、脑动态技术与类脑智能等科学研究,增进同挪威卑尔根大学、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等多所国际知名大学的战略合作。福建省神经退行性疾病及衰老研究重点实验室 (厦门)厦门大学于2006年成立神经退行性疾病及衰老研究中心, 2009年获批建立“福建省神经退行性疾病及衰老研究重点实验室”,2012年成立厦门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所从基础研究和临床等方面深入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衰老这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长寿的重大疾病的发病机理,并致力于开发有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药物。研究所在较短的时间内组建了一支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研究团队。目前,研究所已形成一个设备先进、技术成熟、科学管理的科研平台。中心通过建立“开放、交叉、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开展产、学、研多方位交叉的高水平、围绕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衰老研究。近年来,该优秀团队齐力协力,努力拼博,致力于将该中心建成世界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相结合的开放性创新平台和教育培养基地,已经与美国Sanford-Burnham研究所、贝勒医学院、梅奥医学中心、厦门市第一医院、福建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所等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武汉脑计划--武汉脑科学中心2019年5月15日,“武汉脑计划-武汉脑科学中心”启动揭牌仪式在东湖宾馆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武汉脑科学中心以华中科技大学脑研究所、神经系统重大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为依托实体,瞄准脑科学国际前沿,牵头承担“中国脑计划”重点任务,聚焦“人脑工作原理”“功能可视化与类脑计算”和“脑疾病诊疗”三个主要研究领域,全面开展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为支持创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武汉市科技局对该中心的前期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神经系统重大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整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科基础医学(包括病理生理学、组织胚胎和解剖学、药理学、神经生物学等)与临床医学(包括神经内科学、儿科学、耳鼻喉科学等) 的相关学科成立了神经科学创新研究平台。2004年底组建了“湖北省神经系统疾病重点实验室”,2007年进一步跨进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行列,成立了“教育部神经系统重大疾病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也是华中科技大学“ 985 工程神经系统重大疾病科技创平台 ”基地。 目前实验室的主要研究内容是:1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与防治;2 )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与防治;3 )帕金森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4 )多聚谷氨酰胺病(如亨廷顿病)的发病机制与防治;5 )神经系统重大疾病的新药研发;6 )中西医结合防治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天津市脑科学中心2019年9月,天津脑科学中心正式成立。天津脑科学中心将以大脑为研究主体,通过生理、病理和行为等手段探究大脑高级认知功能神经机制;利用材料、器件、算法、系统等工程技术手段,瞄向生命体与非生命体之间的交互协作与共融机制,开展新一代脑-机交互与类脑智能研究;突破声、光、电、磁发生原理与多源神经信息耦合的技术瓶颈,创新发展先进神经功能检测与调控装备;实现神经增强、修复与替代等医学工程应用以及生机补充、控制、协同与共融的转化医学应用。相关成果不仅可为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支撑,推进基础科学发展,同时助力生物医药、机器人、智能技术等重大产业升级创新,惠及医疗健康、国防军事等众多领域。天津脑科学中心的依托单位天津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在脑认知、脑医学以及脑机接口等类脑研究领域拥有较为完整的学科布局、多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国际一流的实验条件,丰富的临床病例资源。该中心将围绕天津大学环湖医院、天津大学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构筑“临床+科研”的双中心创新驱动模式,同时积极与天津市各大高校、科研院所、临床与企事业单位等展开合作,布局建设相关领域的专业型研究所与分中心,搭建关键技术平台,集聚和组织天津市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脑疾病诊疗与临床康复等方面的优势力量进行协同创新。黑龙江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中心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中心由哈工大人工智能研究院、计算机学院、生命学院、机器人研究所、航天学院控制系、基础科学研究中心等联合成立。该中心将遵循“从认识脑到模拟脑”的交叉科学研究战略,大力开展脑科学、类脑智能以及脑机接口等研究,具体包括精神疾病的病理机制研究、认知规律与神经机制研究、脑控外骨骼与外肌肉系统、智慧医疗与脑健康平台研发等。脑科学与脑疾病实验室由哈工大人工智能研究院、哈工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黑龙江省医院共同合作成立。该实验室将瞄准国际脑科学与脑疾病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开展脑认知规律与神经机制研究、精神疾病病理机制解析、脑疾病评估与复健技术等方向的创新研究,大力推进科研合作和人才交流,积极促进资源共享,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科研力量和技术合作团队。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脑科学特色重点实验室遵义医科大学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脑科学特色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16年。目前,实验室主要定位于脑科学问题的前瞻性基础研究和脑疾病诊断与治疗,以探索人类大脑的奥秘为目标,设“全身麻醉药致意识消失与恢复”、“神经疾病诊断与治疗”和“脑机融合与脑康复”三个研究方向。南昌大学神经精神疾病研究所南昌大学神经精神疾病研究所整合南昌大学现有神经科学研究队伍,并着重从海内外引进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构建一支高水平、受过严格科学训练、具有国际学术视野的研究团队。研究所主要针对重金属污染对脑功能的影响、儿童注意力缺损多动症、焦虑与恐惧症、神经回路发育及疾病、离子通道及相关疾病等与我省人口健康密切相关的若干主题,进行多层次多学科的研究,发现药物作用靶点,研发新的治疗药物。研究所的建设对提升我省神经科学研究水平及其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研究所目前拥有认知功能与疾病研究室、焦虑与恐惧障碍研究室、离子通道与疾病研究室、神经发育与疾病研究室、前脑发育与功能研究室、突触发育与可塑性研究室等6个研究室。广西脑与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广西脑与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桂林医学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实验室,2014年8月被自治区科技厅认定为广西脑与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本实验室由桂林医学院和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联合组建而成,集结了从神经生物学基础到神经科学临床研究的优秀人才。重点实验室以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及脑的认知功能为研究方向,坚持“开放、流动、竞争、联合”的方针,利用酵母、果蝇、小鼠以及非人灵长类动物为模式生物,建设“多位一体”公共技术平台,从不同层次水平研究神经系统发育、学习与记忆、认知与行为以及脑衰老等神经活动,探索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脑梗塞以及抑郁症等重大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靶点。通过建立基础和临床研究互动机制,将脑功能研究和脑疾病研究紧密结合,在不同层次上阐明脑工作原理和重要脑疾病发病机制,为防治脑疾病提供新策略,使实验室成为聚集优秀基础和临床研究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河南省脑科学与脑机接口技术重点实验室 (郑州)河南省脑科学与脑机接口重点实验室以“生物感知、认知与行为神经信息的获取、解析和调控研究”为核心,综合利用神经科学、信息科学、控制科学、材料科学、微电子技术等领域的创新先进技术,从神经元、神经回路和脑功能网络等多层次获取与解析大脑信息,突破脑机接口关键技术,在微型高相容神经接口、神经计算模型、脑功能康复与增强等方面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成果,在人工视觉假体、智能假肢及神经功能康复等方面抢占未来高端医疗设备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形成技术高地和人才聚集洼地。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生物感知与认知神经信息处理机制(2)生物神经信号检测与自适应处理(3)生物运动行为交互调控(4)微型高相容植入式神经接口(5)非植入式脑机接口河北省脑科学与精神心理疾病重点实验室2020年8月20日,河北省脑科学与精神心理疾病重点实验室成立。其研究内容定位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精神疾病及心理疾病的发病机制,寻找临床治疗和干预的新靶点,筛选无创性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为提高河北省神经、精神及心理疾病的诊治水平奠定基础。目前,进入为期两年的重点实验室建设期。另外,医院还有河北省脑老化与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在河北省內率先开展老年人情感障碍、认知及运动功能障碍的脑机制及老年脑血管病防治、应激与老年人疾病关系的研究。河北省脑老化与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主任是王铭维教授,博士生导师,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宁夏脑计划 (银川)“宁夏脑计划”是2016年年初提出的,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宁夏科学技术厅,以及国内外众多神经科学专家的支持和帮助下,于2016年12月正式启动,获批获批宁夏自治区“十三五”首批重大科技项目,科研经费782万元。项目依托宁夏颅脑疾病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联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中心、宁夏神经外科学会等相关单位,实行产、学、研结合,共同开展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项目负责人孙涛教授宁夏颅脑疾病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是宁夏地区专门从事颅脑疾病及神经科学研究的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实验室于2007年7月由自治区科技厅批准成立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并于2010年9月由科技部批准进入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实施期。2011年12月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厅挂牌成立宁夏神经医学转化中心。实验室瞄准“脑认知”这一生命科学前沿领域,紧紧围绕严重危害国家和宁夏地区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颅脑疾病,整合宁夏医科大学神经科学基础研究领域及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外科优势资源,巩固已有研究优势和特色,系统深入开展颅脑常见疾病发病机制、预防与临床诊治,以及对脑功能的探索,形成了癫痫(尤其是颞岛癫痫)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研究特色。湖南脑计划2018年9月,在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人脑重大神经变性疾病和神经发育疾病的分子病理机制研究及应用”的支持下成立了“湖南脑计划”。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农工党湖南省委主委、南华大学校长张灼华在2019年初提出建议:利用“湖南脑计划”的难得机遇和湖南的优势,聚焦脑功能及脑疾病,整合神经科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遗传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学科优势资源,布局协同创新和平台建设,推动脑科学与脑疾病研究领域的原始创新。在科技创新引导下,设立专项资金促进脑科学与脑疾病研究和技术开发。成立跨学科脑科学与脑疾病研究中心。海南省热带脑科学研究与转化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脑科学研究与转化重点实验室依托海南医学院,在“ 海南医学院-第四军医大学神经科学联合实验室”的基础上建设,整合基础医学的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物学,临床医学的神经病学,临床应用心理学等多学科、多专业,以脑、周围神经为研究对象,借助神经生物学、神经生理学、神经解剖学、药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神经药理学、应用心理学、临床神经病学、流行病学和现代生物信息技术等多门类研究技术,揭示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及各种脑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调节机制,研究新的诊断技术、防控策略;研究开发热带药用动植物和海洋生物活性成份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防治作用和机制;同时为我省神经科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开放共享平台。结语这些是我国“脑计划”战场的全部吗?当然不是。Brainnews团队能力有限,汇总了一部分,欢迎大家留言补充,后续我们编辑部还会继续完善这个整理工作。作为一名脑科学研究者,我们要时刻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定位,瞄准努力的方向。不论在什么单位和岗位,都可以为中国的脑科学事业贡献力量。愿我们一起努力,让中国的脑科学明天更美好!参考资料:复旦大学新闻网中国脑计划破土,南北两中心并行. 第一财经浙江大学官网重庆大学脑科学协调创新中心官网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官网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官微东南大学官网、南京大学官网、南京医科大学官网宁夏颅脑疾病重点实验室官网天津广播电视台新闻稿中科院神经所官网南通大学官网厦门大学官网广西脑与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官网遵义医科大学官网华中科技大学苏州脑空间信息研究院官网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官网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官网中国科学院脑功能与脑疾病重点实验室官网空军军医大学官网杭州师范大学官网

同乎无知

我省成立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中心

黑龙江日报8月27日讯 日前,哈尔滨工业大学成立“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中心”和“脑科学与脑疾病实验室”。哈工大将和黑龙江省医院优势互补,将医工交叉科研成果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瞄准国际脑科学与脑疾病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开展脑机接口、脑控外骨骼、脑疾病复健技术等前沿研究,抢占科技制高点。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中心由哈工大人工智能研究院、计算机学院、生命学院、机器人研究所等联合成立。该中心将遵循“从认识脑到模拟脑”的交叉科学研究战略,大力开展脑科学、类脑智能以及脑机接口等研究,具体包括精神疾病的病理机制研究、认知规律与神经机制研究、脑控外骨骼与外肌肉系统、智慧医疗与脑健康平台研发等。脑科学与脑疾病实验室由哈工大人工智能研究院、哈工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省医院共同合作成立。该实验室将瞄准国际脑科学与脑疾病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开展脑认知规律与神经机制研究、精神疾病病理机制解析、脑疾病评估与复健技术等方向的创新研究。

阿道夫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建设工作全面启动

来源:新华网3月22日,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标志着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建设工作全面启动,这既是落实关于设立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的战略部署,也是北京加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又一项重要举措。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北京中心”)理事会举行第一次会议,推举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饶毅教授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罗敏敏资深研究员担任研究中心联合主任,饶毅教授为北京中心法人代表。北京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军事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8家单位共同签署了《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八方本着“战略引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从建立存量资源整合与新增资源共享机制、人才互补与双聘双赢机制、科研成果与知识产权共享机制、联合招生与人才培养机制、共同争取国家重大项目落地等方面开展合作,推动北京中心建设,为国家创新战略做出贡献。对接国家科技创新2030,提升北京脑科学全球影响力脑科学,是研究脑认知、意识与智能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被称为人类理解自然和人类本身的“终极疆域”。随着脑成像、生物传感、人机交互以及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涌现,脑科学正成为多学科交叉的重要前沿科学领域,也成为发达国家的科技战略重点,世界各国相继启动脑科学研究计划。我国早在2006年就开始前瞻布局脑科学研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脑科学与认知”列入基础研究八个科学前沿问题之一;近年来,脑科学研究更是被列为事关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之一,我国的脑科学计划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之中。《“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面向2030年,选择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力争有所突破,其中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是重点方向之一,重点围绕脑认知、脑医学、类脑研究开展研究,搭建关键技术平台,抢占脑科学前沿研究制高点。今年1月,国务院发布实施《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基础前沿科学研究,围绕生命起源、脑与认知等开展探索,加强对脑科学等重大科学问题的超前部署。北京在脑科学领域从基础研究到创新应用,均处于国内领先的地位,在脑认知、脑医学以及类脑研究领域拥有全国最完整的学科布局、多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国际一流的实验条件、丰富的临床病例资源,推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的发展,是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为落实国家脑科学领域的战略布局,加快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动落实重大项目,北京市先期成立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以积极承接和完成国家重大项目相关任务,完善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科学布局,促进资源共享,提升北京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北京中心作为新型研发机构,将以一种更加创新的机制凝聚全球的创新资源,以跨学科交叉的形态创造出更多重大成果,形成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需求的重要战略科技力量。北京中心未来将瞄准世界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前沿和国家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的战略急需,通过建立协同创新、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汇聚全球顶尖科学家及其创新团队,整合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优势资源,搭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综合性实验和研发平台。北京中心将结合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围绕国家重大项目研究方向,立足北京的工作基础和优势特色,搭建关键技术平台,在认知障碍相关重大脑疾病研究、类脑计算与脑机智能、儿童青少年脑智开发、脑认知原理解析等研究方向集中开展科技攻关,实现前沿技术突破,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产出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将北京中心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研发机构。创新管理和运行机制,争创国际顶尖脑科学研究机构在组织架构上,北京中心是由北京市政府发起成立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不定机构规格,不核定人员编制,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理事会是北京中心的决策机构,由北京市政府部门、相关优势研究机构组成,下设评估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并按照相关规定设立党组织。在运行机制上,北京中心打破原有的科研单位编制化、工资额定化的模式,实行与国际科研机构接轨的人员聘用制、薪酬灵活化等模式,引导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人员以全职、双聘方式参与北京中心工作、推动人才自由流动,同时建立支持产权和利益共享机制,通过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设立研究与成果转化基金,并引入专业化服务机构,推进科技成果应用技术的转移转化。在保障机制方面,由北京市科委联合北京市相关委办局,通过央地联动、市区联动,为人才营造“类海外”的科研环境,并将在人才引进、资金支持、政府采购等方面做好政策保障和服务。扬帆起航,展望未来北京中心将围绕首都“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以及国家脑科学计划“一体两翼三大需求”的重点研究方向,结合北京的工作基础和优势特色,通过机制体制创新,汇聚和培养一批国际顶尖专家团队,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进脑科学领域高水平研究创新,产出一批“领跑型”原始创新成果,实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化等环节的有机链接,将北京中心建成世界一流的脑科学研究机构,发挥北京中心在国家脑科学计划中的引领作用,将北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脑科学研究中心。会后,市科委许强主任就北京中心主任遴选工作情况接受媒体采访,他介绍,为推动北京中心的建设,市科委于2017年9月组织开展北京中心候选人的全球遴选工作,邀请15位知名专家组成候选人推荐专家委员会,在全球范围内推荐中心主任候选人,共计93人次,最终有13位候选人入围终审。2017年12月召开终审会,邀请麻省理工学院麦戈文研究所所长、美国科学学院院士罗伯特·戴西蒙等国际顶尖科学家作为评审专家,对候选人进行评审,结合专家组意见并经理事会推举出北京中心主任。

倒霉蛋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成立 北大教授饶毅任法人代表

新京报快讯(记者王俊)3月22日,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教授饶毅被推举为中心法人代表。今天上午,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理事会举行第一次会议。经理事会推举,由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饶毅教授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罗敏敏担任研究中心联合主任,饶毅为北京中心法人代表。理事会后,北京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军事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8家单位签署了共建协议。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是由北京市政府发起成立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不定机构规格,不核定人员编制,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在运行机制上,打破原有的科研单位编制化、工资额定化的模式,实行与国际科研机构接轨的人员聘用制、薪酬灵活化等模式,引导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人员以全职、双聘方式参与北京中心工作、推动人才自由流动;在保障机制方面,由北京市科委联合北京市相关委办局,通过央地联动、市区联动,力争为人才营造“类海外”的科研环境。据了解,我国早在2006年就开始布局脑科学研究。在脑科学领域,从基础研究到创新应用,北京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此次北京市先期成立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将积极承接和完成国家重大项目相关任务,完善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科学布局,提升学术影响力。

椒聊

要开发“类脑智能”也要狙击脑病 上海脑中心将这样揭示人类终极奥秘!

新民晚报讯(记者 马亚宁)脑科学是人类理解自然和人类本身的“终极疆域”。上海在脑科学相关领域形成了各具优势的研究团队,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成果。今天下午,来自上海乃至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的脑科学“大咖”,汇聚中科院上海分院召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协调会,共商上海脑科学未来发展的“深海蓝图”。在上海,以基础脑科学为“一体”,脑疾病和类脑智能为两翼的“上海脑中心”发展框架基本形成。2018年,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作为上海首个新型研发机构,承担着推进脑科学领域创新布局、集聚优势科研力量、探索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使命。近两年来,中心成功组建并迅速开展科研任务、启动技术平台建设,至今已取得较为显著的科研成绩。近期在疫情日趋好转的形势下,上海脑中心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推动脑智发育、脑科学大数据平台等建设和人才招聘,不断充实复工复产“第一生产力”。据脑中心主任蒲慕明院士介绍,上海脑中心进一步明确了功能定位,协同上海各高校、科研院所的脑科学优势力量,组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科研团队,打造技术支撑和研发共享平台,承接国家重大项目,争取发起脑图谱国际大科学计划。同时,充分发挥新型研发机构的优势,为机制体制的创新探索新思路,构建以上海为核心、协同长三角、辐射南方地区的脑科学研究发展网络,为服务国家战略及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作出贡献。未来,脑中心研究网络将聚焦三大方向“脑疾病方向”“基础脑科学”及“类脑智能方向”进行重点部署;并结合上海前期的脑科学布局情况,建设“幼童青少年脑智发育平台”“神经活动观测与调控新技术平台”“宏介观脑数据平台”等三个支撑平台。此外,脑中心不断创新人才引进及人才培育的新模式,从青年研究员培育计划、双聘模式及博士后资助等方面进行全方面的考虑及支持。今天下午,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中科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中科院微系统所、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张江实验室、联影医疗以及浙江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上海和长三角地区脑科学研究主要团队受邀参会,共商脑中心未来工作整体思路和主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