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又有4所高校建立研究院动物们

又有4所高校建立研究院

为了布局学科,布局异地,各高校纷纷建立研究院,从而扩充版图。近日,又有4所高校建立研究院,分别为:南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湖南大学和中北大学。1、南开大学南开大学持续发力医学,与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合作共建的南开大学妇产科学研究院,图源官网该研究院旨在充分发挥南开大学学科、科研优势和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医疗资源优势,聚焦妇产科生物治疗、女性全生命周期发育及健康、生殖调控三大领域,开展联合科研攻关,建设妇产科学系统性科研体系。2、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布局重庆,重庆两江新区又迎来一所高校,成立合肥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图源官网该研究院将重点围绕两江新区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合肥工业大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等需求,在节能技术、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大数据及信息服务等领域,开展应用技术研发、成果转移、项目孵化、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3、湖南大学湖南大学则布局东南沿海,在泉州市共建湖南大学工业设计与机器智能泉州创新研究院。图源官网该研究院将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孵化,实现研究型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培育一批高科技创新企业乃至上市公司,推动泉州市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升福建省及东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泉州市的创新创业高地、人才集聚谷地和产业发展基地。4、中北大学前三所高校均只建立一个研究院,而中北大学则为争创“双一流”,同日与18家单位共建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可谓大动作。图源官网据了解,这18家单位涵盖新能源汽车、信息技术应用、物流搬运机器人、智能感知与决策、地面无人系统、可再生能源、煤基气体深度净化、特种装备、航空产业、新材料、智慧大数据、化工过程强化等众多领域。这一系列研究院的成立,能够有效解决专业化分工、科研成果对价等痛点难点堵点问题,着力打通产学研一体化通道,为山西产业转型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最后大家对于这些研究院的成立,有什么看法?欢迎交流

王弼

南开大学在学术界混的风生水起的精英们

南开大学在学术界混的风生水起的精英们南开大学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之校训,弘扬“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光荣传统和“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理念,正在向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陈省身微分几何之父在母校天津南开大学创立了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并于2002年促成了四年一度的国际数学家大会(ICM)在中国北京召开(系首次在发展中国家召开)。胡世华科学院院士他是中国开展数理逻辑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倡导将逻辑研究与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他也是国内将逻辑研究与计算机设计相结合的倡导人。姜立夫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南开大学数学系的创始人。曾任中央研究院数学所所长。对中国现代数学教学与研究的发展有重要贡献。从事圆素和球素几何学的研究。江泽涵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早年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为该系树立了优良的教学风尚。致力于拓扑学,特别是不动点理论的研究,是我国拓扑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龙以明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张伟平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涂光炽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66年起一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作者:默默三鼎

大蓝湖

南开大学—牛津大学联合研究院揭牌成立

新华社天津10月17日电(记者李鲲、张建新)17日,南开大学建校100周年纪念日当天,南开大学—牛津大学联合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将由全球知名科学家领衔,聚焦医学生物学及前沿交叉学科领域重大科学问题,搭建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提升教学科研水平,联合培养国际化人才,不断拓展国际学术交流合作。据了解,南开大学—牛津大学联合研究院是南开大学刚刚启动的“4211卓越南开行动计划”中第二个“1”里的内容,即在海外携手世界一流大学打造10大联合研究中心。这些中心将重点部署一批具有引领性和前瞻性的世界级研究项目,提升学校科技创新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此前已揭牌成立的有南开大学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共同建立的“南开—伯明翰联合研究院”。“4211卓越南开行动计划”意在从“南开新百年”开始,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办学影响力,其全部内容包括:文科振兴、理科提升、工科攀登、生医发展“四大计划”;构建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两大奖励体系;在校内建设10大交叉科学中心;在海外携手世界一流大学打造10大联合研究中心。南开大学成立于1919年,是爱国教育家严修、张伯苓在天津创办的大学,也是周恩来总理的母校。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表示,南开大学的100年是追求卓越的100年,展望新百年,南开将不懈奋斗,矢志一流,置身全球大科学时代,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全面实施“4211卓越南开行动计划”。(完)

空镜子

全球有20亿人可能感染结核,南开科研团队……

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引起的结核病是一种古老的伴随人类历史最长的慢性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结核病报告》估算,全球结核潜伏感染人群接近20亿,2019年全球新增结核病患者996万例,死亡121万例。2019年全球新发的结核病患者中,约有3.3%的新患者和18%的复治患者对利福平耐药。全球估算利福平耐药结核病患者数约46.5万,其中耐多药结核病约占78%。耐药结核病已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重大威胁。因此,抗结核药物靶标发现及新药研发迫在眉睫。4月15日,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贡红日副教授、饶子和院士联合上海科技大学等多个单位在国际知名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PNAS)在线发表题为 “Cryo-EM structure of Mycobacterium smegmatis DyP-loaded encapsulin” 的研究论文。研究团队运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single-particle cryo-electron microscopy)首次成功解析了一种天然提取的、装载DyP蛋白的分枝杆菌蛋白纳米隔室高分辨率三维结构,揭示了纳米隔室系统清除过氧化氢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的分子机制,为抗结核病的药物开发提供了结构基础。分枝杆菌蛋白纳米隔室系统结核分枝杆菌属于胞内致病菌,在感染巨噬细胞的过程中能够运用多种途径干预或逃避宿主细胞的免疫防御,进而促进自身在宿主细胞中的长期存活,其中一种重要的逃逸手段是调控自身过氧化物酶的表达抵御宿主细胞的氧化压力。细胞分区作为生命体的重要组织特征,从真核生物的细胞器到原核生物的纳米隔室,以不同的复杂程度存在于所有的生命活动中。纳米隔室由外壳蛋白和不同的货物蛋白组成,货物蛋白通过末端靶向肽特异性与外壳内部相互作用,在维持细菌代谢稳态及抵抗氧化压力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结核分枝杆菌来源的纳米隔室货物蛋白的组装机制及该系统的抗氧化分子机制尚不清楚。装载DyP纳米隔室的过氧化氢清除机制研究团队从平台期耻垢分枝杆菌(一种结核分枝杆菌模式菌)的膜组分中分离纯化出分子量~2.2 MDa的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天然纳米隔室蛋白复合物,并通过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首次完整解析了装载货物蛋白的纳米隔室三维结构。本研究中纳米隔室的外壳由60个CFP-29亚基组装成直径为24 nm,厚度为2.5 nm的正二十面体。内部货物蛋白由十二聚体形式的染料脱色型过氧化物酶(Dye-decolorizing peroxidase, DyP)构成并 “横卧”在隔室内部并呈动态变化。外壳蛋白对DyP具有重要的稳定和保护作用。纳米隔室三维结构显示,DyP是结核分枝杆菌纳米隔室发挥抵御抗氧化压力的主要货物蛋白。同时,研究团队基于纳米隔室系统外壳蛋白和货物蛋白的结构及电荷分布特征提出了过氧化氢(H2O2)清除的潜在分子机制。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团队于2018年发表在《科学》(Science)期刊上的呼吸链超级复合物III2IV2SOD2可将超氧化物自由基转化为H2O2。纳米隔室系统和呼吸链系统的空间分布及功能协同关系提示结核分枝杆菌具有更强的抗氧化能力。此外,本研究的纳米隔室的结构信息也为基于蛋白质结构的纳米颗粒在药物递送、纳米反应室和疫苗开发等领域的应用提供重要的指导信息。本文第一作者为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唐延婷和中国科学院大学2017级博士研究生慕安。上海科技大学王权研究员和南开大学贡红日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南开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该研究得到了上海科技大学生物电镜平台中心、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生物成像中心和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质谱平台的技术支持及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项目资助。论文链接:https://www.pnas.org/content/118/16/e2025658118来源:南开大学

黑小伙

「提气2021」南开教授刘伟伟:参加研制天宫 是毕生的自豪

作为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现代光学研究所所长,刘伟伟身兼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1月23日,津云记者在南开大学校园内见到了周末仍在加班的刘伟伟,他坦言:“工作这些年来,单纯从个人喜好来讲,他很怀念在实验室与学生每天待在一起,‘泡’在科研工作里的日子过得单纯,精神压力就会小一些。后来担任研究所所长,从大方面来讲,影响力、影响面会更加广泛,责任也更重了,各有各的不同。”记者在南开大学约见刘伟伟,时值周末,他正在加班刘伟伟今年40多岁,年轻有为,工作方面硕果累累。他已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0多项。获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天津市技术发明二等奖、天津市专利金奖、天津市专利优秀奖等。获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推荐人物、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光学学会“王大珩光学奖-中青年科技人员光学奖”等荣誉。天宫一号、二号有害气体检测“原本十年研发仅用两年”这些年令刘伟伟印象最深的科研工作,当属研究出我国第一台在轨有害气体检测装置。并应用于天宫一号、二号空间站试验舱。他领衔的课题组,面向载人航天工程中保障空间站宇航员生命和健康这一重大需求,承担了在轨有害气体检测装置的研究项目,该设备适用于空间环境的多组分、高灵敏度的有害气体检测装置,突破了关键技术,解决了在轨多组分有害气体检测这一困扰国际航天科技领域的难题,是载人航天科技中重要的自主创新成果。这一装置研制成功,有力提升了我国在轨空间舱气体检测技术水平,为保障宇航员空间站内活动安全和科学实验顺利开展提供了关键核心技术。“我们创造性的应用基于空芯光子晶体光纤及光谱检测技术在载人航天工程上应用的科学技术方案及核心技术。巧妙地解决了在轨有害气体多组分、高灵敏度的在线测量的需求与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的苛刻空间环境适应性要求之间的尖锐矛盾,该技术属国际领先水平。”1月23日,坐在办公室内,刘伟伟向津云记者讲述。他详细解释道:“航天飞行器上的设备要求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灵敏度高,对宇航员生命安全要求也高,而空气污染有很多种、很复杂。传统的相关有害气体检测技术不适合航天飞行器,不仅仅体积很大也需要专业人员才能操作,所以我们的研发就要有所突破。”当时,中国对此技术应用于航天飞行器有着急迫的需求。“我们2009年开始研发相关检测项目,用了两年时间研发成功,2011年应用于航天器上。实际上,从纸面理论到产品应用,类似研发正常需要8至10年时间。我们只用了两年就完成了研发应用任务,可以说那两年是高强度工作,我们团队做的是光学部分研发,团队里包括老师和学生,大概五六个人一起做。”刘伟伟回忆,“那段时间我毕生难忘,两年间包括春节在内一共休息时间不到10天,整日‘泡’在实验室里搞研发,最后收效良好,可以说研发团队的心情都很激动。”“从一开始接到任务的时候,压力很大信心不足,到夜以继日搞研发主动寻求挑战、突破,我们相信既然有原理可寻就一定能靠辛勤克服工程化的难题。”刘伟伟说,“研发成功后,团队一起庆祝,科研人员一般性格都比较内敛,但那时候因为团队太高兴了,所以大家聚在一起喝酒、吃肉庆祝,畅快淋漓。看到研发成果应用到了天宫一号、二号空间站试验舱,那是毕生的自豪。”回忆起这段时光,刘伟伟脸上透着笑容与满足。身处实验室的刘伟伟 承接国家重点研发让实验室研究“走出去”目前,刘伟伟带领的团队正研发另一个项目,属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它是‘基于光丝激光雷达的大气污染多组分监测技术研究’项目,获得资助1846万元,项目团队包括来自南开大学、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的光电和航天科学专家学者。”刘伟伟详述,“该项目对标大气污染多组分监测国家重大应用需求,开展光丝激光雷达技术的基础前瞻性研究工作。面向在轨应用时所面临的探测距离远、大气环境复杂及载荷环境适应性要求高等艰巨挑战,项目需解决强飞秒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机制的关键科学问题。”他解释:“其实就是聚焦大气环境污染的检测。环境污染要治理,前提要检测,因为目前的检测手段有限,测出来的多是物理浓度。但是,其化学成分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而测试其化学成分目前只能到实验室进行测试,要等好几天才能出测试结果,这就谈不上实时监测。”正因如此,刘伟伟的团队才需要解决实时监测的问题。“所以,现在我们研究要用强激光,激发各种物质的颜色,实现其化学物质的识别,从而进行实时监测,就可以知道污染成分化学因素及其变化,这种手段不仅可以小范围也可以大范围的扫描,未来宏伟的目标是希望可以用到卫星上,大范围的对地面实时监测,就可以与天气预报等结合,应对突发环境问题。目前,我们研究的这项技术还处于实验室技术研究阶段。”刘伟伟表示。“从我在加拿大读博士阶段,就一直在研究这个方向,目前研究情况属于国际领先水平,其实这项技术实验室里是能做的,但是需要有专业人员来操作,未来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把实验室产品变成工业化产品,要具体进行社会化应用,这中间就有很多技术问题丞待解决。”刘伟伟解释。科研与教学一个都不能少“作为高校科研人员,与研究所专职人员还是有区别的,我的另一方面工作重点是培养学生。”刘伟伟笑着说道,“在这方面我对学生要求很严格,但是成效不错,学生有了好成绩,当老师的觉得很自豪。”教学中的刘伟伟即使现在担任南开现代光学研究所所长,工作更加复杂了,刘伟伟也坚持每天都和学生有所交流。“我要求他们对知识了解不仅局限于书本,也要了解国家整体的需求、技术整体的现状,不能仅仅局限于自己所学的知识,更要能解决实际的一系列问题。”此外,他要求学生要利用好个人时间,每天学习时间、效率要高。“学生们压力有时候也挺大的,但是我严格要求他们,他们出了成绩我和学生都很高兴,南开大学的周恩来奖学金可以说是我们学校的最高荣誉奖,最近五年我带学生,有3个获奖,可以说获奖比例非常高了。这个奖项不仅仅要求学生成绩好,也要做到为社会服务、全面的发展。”刘伟伟指导的学生,也多次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铜奖(天津赛区金奖)、移动互联创新大赛全国一等奖、天津市优秀博士论文、天津市研究生优秀党员标兵、天津市大学生创新特等奖、天津市发明与设计大赛一等奖等荣誉。最后,谈到高校科研与社会接轨的问题,他认为,近些年,国家越来越重视科研与社会、市场的接轨,针对高校科研工作来讲,高校科研人员不仅要发表论文,更要把科研工作转化为对社会的推动力,实验室科学一定要用到社会上去,这也让他们这些高校科研人员觉得工作起来更有价值感。“不过,具体落实起来肯定还要有一个过程,逐渐改变高校的评价机制,比如引进人才、职称晋升的评价方式不仅仅以文章为主,逐渐调整、制定好更为适应国家政策方针的机制。”来源:津云

数学学科,南开大学最具实力的学科吸引优秀学子的优势和特色

随着国家对一些科技战略高地的把握,对人才的渴望,教育部已经在一点点实施培养。数学学科作为这些学科的基础,虽然比较高大上,但是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放在心上。国家的强基计划,数学人才首当其冲,国家下很大力度自己培养。在教育部数学学科评估中,南开大学的数学学科为A,大学的数学实力其实已经很有体量,作为参与强基计划招生的学校,有一些独到的优势和特色,老师想和高考考生分享。如果你对这所大学情有独钟,那就自己尝试一下,用自己的数学分数和优秀的数学素养,实现自己的梦想。一、学科是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创建一提起南开大学数学学科,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姜立夫先生,是这个学科最值得欣赏的一幅。作为这个学科的创始人,于1920年正式创立本学科。经过多年的办学积累和学术沉淀,让这所大学的数学学科成为很多喜欢数学的同学梦寐以求的学习和研究数学的场所。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由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提议创建了南开数学研究所,使得这个学科,从本科、硕士、博士的学历教育,到数学领域的探究,90多年的耕耘,数学学科人才辈出。二、学科层次高,能让喜欢数学的同学对上号拥有基础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三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数学学科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拥有数学、统计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数学博士后流动站。学院在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和生物信息学五个二级学科和统计学一级学科招收和培养研究生。三、师资好数学学科现有教师103人,教授45人、博士生导师3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91人。这只优秀的师资队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数学化学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获得者、跨世纪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国家科委973项目的分组负责人、参加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主持人。这只优秀的师资队伍完成本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四、学术成果高数学学科的科学研究成果卓著,也是这个学科的一大特色。本学科的教学团队,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项)、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两项)、长江学者成就奖(一项)、中国数学会陈省身数学奖(一项)等在内的重要奖励16项。另外,在教学方面,学科共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及其他省部级教学奖多项,2007-2011年共获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科学基金“南开大学数学基地”两项。本学科历来十分重视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非常高。五、教学硬件强学科设有数学系、信息与数据科学系、概率统计系、应用数学系、科学与工程计算系、数理金融与精算科学系、计算实验室。拥有核心数学与组合数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997年12月建立的组合数学研究中心、2003年1月成立的科学计算研究所挂靠本学科。这些专业院系,足够喜欢数学的同学,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利用四年时间,把数学知识学得扎实牢靠。这是一所低调而有内涵的学科,学科的发展有广大教育工作者辛勤的拼搏。实力和高规格,一定会吸引喜欢数学的青年人驻足求学,积极参与国家的建设,让学科的高大上和人才的高规格适应国家的战略,这所大学的数学学科,值得选择。

既雕既琢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刚解读中国智能产业发展态势

人民网天津5月15日电 (唐玉洁)5月15日上午,在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即将召开之际,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在南开大学发布了其承担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驱动的智能产业发展》和《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区域发展竞争力评价指数》两份专题报告。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刚对报告进行了解读。《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驱动的智能产业发展》报告评价的依据是什么?为了真实刻画和剖析中国智能经济发展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动力机制,在实际调查和大数据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报告建立了包括408家智能企业、73所大学和56所非大学科研机构、138场2017年在中国境内召开的会议、84家产业联盟、834家投资者、18个省市自治区和13个热点城市在内的中国智能经济样本数据库,这也成为此次评价的主要依据。中国经济的智能化需求来自哪些方面?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引擎,智能科技和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内生于经济转型升级中所创造的智能化需求。中国经济的智能化需求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二是需求结构的变化及经济社会复杂程度的增加,尤其是在经济和社会生产、生活中持续出现的诸多消费和社会“痛点”问题,催生智能化解决方案;三是劳动力、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三个方面的内生需求共同构成了智能科技和产业发展中国情境的一个侧面。中国智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结构如何?中国智能企业创建的时间集中分布在2010年至2016年间,其中的峰值出现在2014年。北京、广东、上海、浙江和江苏是智能企业最为密集的地区,其中北京市的占比为43.9%。77.7%的智能企业分布在应用层,基础层和技术层企业占比相对偏低。在智能企业所依赖的核心技术中,机器学习、大数据和云计算、机器人技术位列前三。中国智能企业广泛分布在包括企业技术集成与方案提供、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平台、智能硬件和智能制造在内的17个应用领域。中国智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隐秩序”是什么?作为中国智能经济发展内在逻辑的“隐秩序”,集中表现为在适应经济智能化需求过程中多元创新主体如何联系和互动的规则和方式。以平台为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赋能,推动智能科技与经济和社会的融合发展,不仅催生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而且引发了一系列组织和制度变革,成为中国智能经济发展的主导者。智能企业发展中的核心人力资本至少四分之一有过在国外大学、科研院所、研发机构和企业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智能企业的技术赋能对象几乎都是国内企业,而技术输入关系中的22.6%来自国外企业和机构。在智能产业的关键投资者中,不仅包括投资机构,而且包括非投资机构。其中,腾讯、阿里巴巴、百度、联想、京东、小米、复星国际和蚂蚁金服是非投资机构中最活跃的投资者。中国智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机制是什么?平台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新型孵化组织、新型创新区和政府政策的积极响应,构成了中国智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机制。在发展过程中,平台已经从单纯的交易平台和创新型企业进化为包括若干子平台在内的相互嵌套的创新生态系统。“平台+赋能+开发者”新型孵化组织和模式的出现,加速了智能科技与经济和社会的融合。多元创新主体的聚集和结网互动,使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和次中心区的新型创新区成为智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空间“极化”载体。地方政府政策的出台和专业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更多地表现为对当地智能企业和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的积极响应。中国智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中的“极化”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极化”首先表现为区域的集聚,尤其是智能经济在东部沿海地区的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热点城市的集聚。新型创新区往往分布在大城市的中心区和次中心区,是包括平台企业、创新型企业、新创企业、大学、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投资者、链接者和其他组织机构在内的多元创新主体协同发展的创新聚集区。智能科技和经济在新型创新区“极化”的同时,通过平台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的扩张和新型孵化组织的异地发展,持续向其他地区“扩散”。基于数据生态的平台企业是智能经济的主导者,进一步加速了智能科技的应用落地和商业化。《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区域发展竞争力评价指数》评价指标都有哪些?基于包括智能企业、大学和非大学科研机构、投资者(投资机构和非投资机构)、链接者(会议和产业联盟)和政府在内的1624个样本构建的数据库,通过包括6个一级指标(企业能力、融资能力、大学和非大学科研机构创新能力、链接者的连接能力、政府响应能力和创新生态系统对外开放度)和19个二级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报告对中国智能产业区域竞争力水平做出了评价。评价指数推出的最终目的是给各个地区作诊断,落后地区通过借鉴发展好的地区经验,实现更好地发展。中国智能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数排名情况如何?在中国智能产业区域竞争力指数排名中,北京、广东、浙江、上海和江苏排在第一梯队,分值分别为80.3、49.9、34.2、30.7和17.9。排在第二梯队的省市自治区包括山东、安徽、湖北、天津、福建、四川、重庆、辽宁、贵州和黑龙江,分值分别为9.8、9.1、6.1、5.9、5.4、5.3、5.0、4.1、3.6、3.2。在排名前十五位的省市自治区中,除了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之外,位于中西部地区的安徽、湖北、四川、重庆和贵州位列其中。在三大经济圈中,京津冀以80.6的得分位列首位,长三角为60.7分位列第二,珠三角为45.6分位列第三。在经济转型升级所创造的智能化需求的强力牵引下,三大经济圈处于智能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前沿。对排名前十五的省市自治区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数的细化分析表明:经济转型升级所创造的智能化需求是区域智能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平台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的活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决定和影响着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水平;大学和非大学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对当地产业发展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因而,如何构建多元创新主体协同发展的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是区域发展智能产业面临的挑战。人类应如何应对智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技术恐惧和技术乐观派都不可取。技术进步是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与每一次科技产业革命相伴随的,是劳动分工的细化和新的产业部门的出现,同时会改造传统产业部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一方面会造成部分职业的消失,例如,保安、客服和翻译工作者,另一方面却带来了软件开发者、技术和服务维护人员就业需求的增加。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减少工作强度,使人类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知识密集的创造性活动和就业弹性高的服务行业。

而能物焉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成绩排名发布!

学术之路长期关注我国的教育工作,考研是其中的重要关注重点。最近2天我们连续发布了法学院、文学院的初试成绩统计分析结果,参见:南开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2020年考研初试成绩排名!与南开大学法学院2020年法学硕士初试成绩统计分析出炉!有读者朋友留言想让我们分析一下日本研究院的招生情况。我们第一时间写成本文。据悉,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是现今全国高等院校中唯一的院级综合日本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实体机构,被称为中国日本研究的重镇。研究院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4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6人、讲师2人,全员具有博士学位。研究院招收世界史(日本史方向)和世界经济(日本经济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招收国际政治(日本政治、外交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其中日本史是国内最早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根据南开大学2020年招生简章与招生目录,我们知道该院在国际政治、世界经济、世界史等3个专业招生,计划招收9名研究生。学术之路翻阅历史资料发现该院2019年的招生名额也是9人,其中国际政治2人、世界经济3人、世界史5人。同时我们关注到该院2020年并未招收推免生,因此2020年的招生名额应该跟2019年一样。经统计,2020年该院的报名情况为国际政治8人、世界经济25人、世界史28人。我们注意到2019年的复试名额分别为国际政治1人、世界经济3人、世界史9人。因此本年度的复试名额应该有所变化,核心考量因素应该是考生的成绩。本文假设考生成绩有1门成绩为0时代表该考生缺考,我们接下来的统计会剔除缺考考生。需要说明的是,世界史的成绩显示只有3门科目的成绩,即只考考研政治、考研英语与业务课1。剔除之后经统计发现,国际政治7人、世界经济22人、世界史23人,共计52人。经统计,这52人的考研政治平均分为66.17分、考研英语平均分为64.21分。我们可以发现该院考生的考研英语、政治分数是非常高的。具体的考研英语、政治的成绩分布如下表所示。下面正式附上这52名考生的成绩排名明细,具体如下表所示。基于上文我们对考研复试名额的推测,我们可以大致预估出各个专业的复试分数线,大致预估为国际政治395分、世界经济365分、世界史377分。当然这只是预测,具体还需要届时学院发布最终的复试名单。

家务事

南开大学—牛津大学联合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天津10月18日电(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胡春艳 通讯员 蓝芳 摄影 宗琪琪 姜宝成)在南开大学建校100周年纪念日当天,南开大学—牛津大学联合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同时南开大学与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南开大学—牛津大学联合研究院(深圳)。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和牛津大学医学科学部部长盖文·斯克雷顿代表双方签署南开大学—牛津大学联合研究院合作备忘录,并为南开大学—牛津大学联合研究院揭牌。南开大学与深圳福田区签署了《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南开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曹雪涛说,今天是镌刻在南开大学校史中的特殊日子,建校100周年是一个契机,回顾百年办学历程,重新定位再出发。创校校长张伯苓曾有“务使我南开学校,能与英国之牛津、剑桥,美国之哈佛、耶鲁并驾齐驱,东西称盛”的宏愿,此次合作是我们迈出的坚实一步。深圳市是一座国家化大都市,充满活力和创新,希望南开大学—牛津大学联合研究院(深圳)能够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合作典范,培养人才、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盖文·斯克雷顿在致辞中将此次合作称为“强强联手”,他表示,南开大学是一所享誉世界的著名学府,祝愿南开大学—牛津大学联合研究院取得丰硕成果,产出造福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科研成果。吕玉印介绍,南开大学—牛津大学联合研究院(深圳)将落户的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唯一定位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对外合作平台。相信中英两国顶尖高校在生物医学领域的跨国合作,将成为深港科技合作、跨境科技合作、大湾区国际科技合作的亮丽名片。当前,南开大学正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实施“4211卓越南开行动计划”,其中,与世界一流大学共建联合研究院是一项重要举措。据悉,南开大学—牛津大学联合研究院将由全球知名科学家领衔,聚焦医学生物学及前沿交叉学科领域重大科学问题,搭建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提升教学科研水平,联合培养国际化人才,不断拓展国际学术交流合作。英国皇家学会会士、牛津大学教授安德鲁·米克麦克尔爵士(Andrew Mcmichael),牛津大学教授、原纳菲尔德医学院院长克里斯·科隆(Chris Conlon),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医学院副院长戴伦·纳什,牛津大学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牛津研究所外方所长董涛,深圳市福田区发改局、金融工作局负责人等参加了活动。(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人爵

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与河北省政府研究室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4月9日,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与河北省政府研究室于石家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战略合作协议内容,双方将本着优势互补、互惠共赢、政校合作的原则,围绕“十四五”期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联合调研、决策咨询、政策建议、举办会议等。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将充分发挥高校智库作用,为政府决策咨询建言献策,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河北经济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自2017年成立以来,积极参与重大国家战略,讲好“京津冀故事”,打造高校高端智库。特别是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恢复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开展系列对策研究,先后向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交咨询报告10余份;围绕“十四五”规划开展献计献策,先后向中办、国家发改委、天津市和河北省提交咨询报告10多份。多次获得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市政府、河北省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被中办、国办教育部等部委内参采纳。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积极举办学术会议,扩大智库影响力。先后举办了“后疫情与‘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四五’时期推进天津市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重大问题”“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展望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七周年”等多场高端论坛,提升了研究院在学术界和社会的影响力。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发挥智库平台优势,集中承接国家和津冀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提高京津冀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及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研究》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趋向及应对战略研究》、教育部哲学社科重大研究课题攻关项目《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委托项目《我国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研究》等。这些项目较大地提升了我校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鉴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的出色工作,中央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天津市政协、天津市委研究室、市委办公厅信息办、河北省政府研究室发来感谢信,对智库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希望加强后续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