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热科院橡胶研究所研发出新型电动割胶刀 已在13个国家推广使用保持爱

中国热科院橡胶研究所研发出新型电动割胶刀 已在13个国家推广使用

海南日报记者 傅人意 通讯员 田婉莹新型电动胶刀和传统胶刀比一比,谁的“手速”更快?近日,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运乡便文村的胶林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电动胶刀研发团队负责人曹建华博士给胶农做了一次对比试验:前者单株割胶时间仅用8秒,“完胜”传统胶刀,熟练使用新型电动胶刀单株割胶效率可提升60%-80%,整体割胶效率提升20%-30%。近年来,曹建华科研团队经过潜心攻关,突破关键技术难题,率先开发并推出4GXJ便携式电动胶刀,目前正在世界13个植胶国推广应用。一代电动胶刀掀起橡胶采胶机械研发热潮天然橡胶是国防战略物资,当前,世界天然橡胶种植面积约2.3亿亩、产量约1380万吨,我国种植面积约1726万亩、产量81万吨。海南天然橡胶种植面积约800万亩,是国家天然橡胶核心保护区和主要生产基地,关乎着40余万家庭、近220万人的生计。“60多年来,在我国植胶地区,完全依赖人力割胶。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劳动力不愿意从事劳动强度大、收入低的割胶工作,胶工短缺将成为常态化。”曹建华说,因此,实现机械化、自动化采胶是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2016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成立“天然橡胶机械与自动化装备”攻关领导小组和科技团队,先后设计出17款样机,于2017年4月研制出第一代4GXJ便携式电动胶刀,突破传统割胶刀难学、伤树、效率低等技术难题。在中国热科院试验场橡胶基地成功示范应用,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带动国内外采胶机械研发的热潮,犹如为天然橡胶采胶机械化注入了一只“鲶鱼”。新型电动胶刀使割胶更大众更“傻瓜”“电动胶刀的使用方法很简单,胶农练习3到5天基本上可以掌握。此次乡政府为便文村49名贫困村民购买新型电动胶刀,将大大提高胶农割胶积极性,带动更多村民学习新技术,发展壮大橡胶产业。”便文村驻村第一书记徐世明告诉海南日报记者,该村主导产业为天然橡胶,传统割胶需要专业技术工人,当越来越多年轻人外出打工,技术胶工缺乏,胶园也面临弃荒弃割。徐世明所说的电动胶刀,是去年10月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推出的第二代便携式电动胶刀,其性能、质量和使用效果大幅改善和提升,割胶效率提升至20%-30%。现在,熟练使用的胶工每小时可割胶180-220株。来自中国热科院试验农场、有着12年割胶工龄的一级胶工董秀乾感慨地说:“有了电动胶刀,割胶不再是高技术、高强度的工作了,提高了割胶效率,让我们更省力气,解决了胶工的大问题!”“加之这款电动胶刀设有仿形导向限位保护装置,不易伤胶树,割胶深度和耗皮厚度由机械控制,并可根据树龄和生产需要自行调节,割胶技术难度大幅降低,不再时时依赖胶工的技术经验,胶工的眼睛和身体疲劳感也大幅降低。最大的进步是使割胶由技术依赖型转变为‘大众傻瓜型’”曹建华说。新技术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示范推广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热科院橡胶研究所与柬埔寨橡胶研究所、缅甸多年生作物研究所签订协议,将我国电动胶刀、割面营养增产素、死皮康复等技术积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助力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电动胶刀研发团队还专门制作了中英版的教学视频,并利用互联网在线上指导电动胶刀使用技术。目前,曹建华团队与国内专业电动工具生产企业合作,已建立我国4GXJ系电动胶刀生产线并实现量产。除国内植胶区得到规模应用外,还在马来西亚、印尼、斯里兰卡、越南、泰国等“一带一路”沿线主要植胶国开始示范推广。“电动割胶刀只是一个起点,全自动、智能化采胶装备研发是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但仍有诸多技术难题需要攻关。”曹建华说。(本报营根8月2日电)原标题:中国热科院橡胶研究所研发出新型电动割胶刀,已在13个国家推广使用 一把电动胶刀 一场技术革新【来源:南海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雇佣兵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副所长谢贵水 以科技创新提升天然橡胶产业效益

要进一步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大力提升天然橡胶的经济效益。要创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集成一批科技成果和技术模式、提高技术推广效率。■本报记者傅人意王玉洁橡胶作为我省“三棵树”之一,在有效保障国家战略物资供给安全、推动海南区域经济发展、保障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目前,天然橡胶仍然是我省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市县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在我省扶贫事业、农村经济、农民发展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如何进一步将橡胶产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发挥出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1月26日,在海南橡胶·槟榔·椰子三棵树产业科学发展研讨会上,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副所长谢贵水在接受海南日报记者专访时指出,从良种良苗栽培技术等方面因地制宜地将技术送到农民手中,将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以科技创新助力天然橡胶产业效益提升。“近几年天然橡胶价格比较低迷,大概维持在1万元/吨的价格。”谢贵水告诉记者,海南橡胶产业目前遭遇以下难题:一是胶工紧缺,产业链前端自动化程度低。现有从业者年龄偏大,大多数在45岁以上,新胶工青黄不接。产业链前端机械化程度低,割胶主要靠人工,占种植成本70%。二是产业链加工附加值不高。橡胶是我省最大的热带农业产业,但天然橡胶“王牌不王”的问题突出。我省天然橡胶以初加工产品为主,无法很好地满足航空轮胎、专用密封制品、高弹减震产品等用胶需求。下游的橡胶工业主要分布在山东、广东、浙江等地区,我省仅是纯粹的原料供应地,附加值低,吸收劳动力就业能力差。目前,在建设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背景下,我省天然橡胶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橡胶产业在人才、资金、政策、科技等方面都将迎来新机遇。”谢贵水说,大批人才来海南寻找机会,将为天然橡胶材料与制品的研发、生产、贸易、物流等提供技支撑。同时,在我省打造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的背景下,将为天然橡胶科技创新构建更高的发展平台和环境。同时,挑战与机遇并存。比如,由于我省橡胶种植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种植端的竞争力比不上传统种植橡胶产业的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这就倒逼我们要进一步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大力提升天然橡胶的经济效益。”谢贵水说,增强胶园生产潜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是提升我省橡胶种植业的3个关键环节。要创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集成一批科技成果和技术模式、提高技术推广效率。比如,在推广技术上,要注重轻简化、机械化、智能化、高效化。“目前,热科院已初步研发成功电动胶刀:8-10秒完成单株割胶作业;技术难度降低50-60%;节约新胶工培训成本60%;劳动强度降低40-60%;效率提升20%。”此外,他还建议,全省可通过示范基地、龙头企业的带动,通过科技培训、上门服务等形式,把科技成果转化成农民兜里实实在在的收益。(本报海口11月26日讯)来源: 海南日报

名利之实

共谋橡胶产业发展!白沙与农科院橡胶研究所举行座谈

白沙县与农科院橡胶研究所举行座谈共谋橡胶产业发展3月4日下午,白沙县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座谈会在县委常委楼三楼会议室举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所长黄华孙,县委书记刘蔚,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李广清,县政府副县长林金妹出席。会议现场会上,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相关负责人汇报《关于2019年以来所县合作开展工作情况汇报暨“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报告》。与会人员就报告展开讨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所长黄华黄华孙对白沙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强调,橡胶作为海南第一大经济作物,橡胶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统一思想。在发展产业上要继续完善方法和手段,相关部门要做到上下联动保障国家战略物资持续供应。县委书记刘蔚刘蔚对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在我县橡胶产业上所做出的的贡献表示感谢。刘蔚表示,橡胶产业是白沙的重要产业,也是白沙广大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相关部门要做好稳胶强胶工作,在示范胶园建设上要做到投入和产出相匹配。并处理好示范和带动作用关系,做到科研和生产实际的结合。同时也希望橡胶研究所一如既往地为白沙橡胶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共同促进白沙橡胶产业健康发展,助力胶农增收。据了解,从2019年开始,我县与热科院橡胶研究所展开密切合作,热科院橡胶研究所在橡胶良种良苗、项目示范和技术培训等方面为我县橡胶产业提供技术支持,促使白沙县橡胶产业得到了更好发展。未来双方将共同努力促进橡胶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成果落地白沙县,提升白沙县橡胶产业产值,促进橡胶产业兴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县委办、县政府办、县发改委、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农技中心、县橡胶产业发展中心、县金融中心等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座谈。

马产平

2020年南京首张环境罚单开给了这家橡胶企业

南京金浦英萨合成橡胶有限公司是一家位于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崇福路上的中外合资企业,也是2020年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开出的第一号环境违法行政处罚罚单的“领受”企业,而它受罚的原因,则是因为生产中的废气直排污染环境。根据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公示的宁环罚〔2020〕1号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的内容,2019年10月2日当地生态环境执法人员对该公司进行现场检查时,发现该公司的后处理车间干燥工段部分在机废气通过车间北侧的厂房的四台排风扇,直接排放到外环境中,没有按照要求统一收集后处理后高排。其次,检查中执法人员还发现该公司的松香酸、脂肪酸、异丙基羟、萘磺酸钠等原料储罐呼吸阀有机废气没有安装收集处理设施,废气通过呼吸阀直接排放到了外环境中;其实验室有机废气收集后,通过排气管至实验楼屋顶排放口外排,也没有安装废气处理设施。南京市生态环境局认定南京金浦英萨合成橡胶有限公司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五条的相关规定,涉事公司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了申辩,提出了包括处罚证据缺乏监测数据等在内的五条理由,南京市生态环境局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以及综合考虑该公司的申辩理由后,作出给予该公司对产生含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的后处理车间干燥工段未按照规定使用污染防治设施的行为罚款10万元;对产生含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的原料储罐呼吸阀区域未按照规定安装污染防治设施的行为罚款11万元;对产生含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的实验室部分未按照规定安装、使用污染防治设施的行为罚款7万元,合计罚款28万元,并责令立即改正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决定。

周章

有机硅工业:世界有机硅企业史

世界有机硅企业及其变迁世界上曾经出现过很多的有机硅公司或工厂,有的是只生产一些特种有机硅单体或一些下游产品;有的是能生产主要原料甲基氯硅烷、上下游一体化的比较大的全能有机硅公司,如Dow Corning(道康宁)、GE(通用电气公司)有机硅部、Union Carbide Corporation( UCC,联合碳化物公司)、Stauffer-Wacker、ICI( 卜内门)、Hüls(赫司)、Nünschritz(浓希利茨工厂)、Bayer (拜耳公司)、Goldschmidt AG(戈特斯密特公司)、Rhne-Poulenc(罗纳·普朗克)、Rhodia SA(罗地亚)、OSi(奥斯佳)、Crompton Corporation(康普顿)、дaHKOB XиM3aBOд(坦可夫化工厂)、Shin-Etsu(信越公司)、Toshiba(东芝公司)等。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规模不是很大的有机硅工厂。到20世纪末,中国以生产有机硅单体为主的工厂有上海树脂厂、吉化公司电石厂、北京化工二厂、星火化工厂、晨光化工研究院二分厂、天津油漆厂、西安绝缘材料厂、济南石油化工四厂、蚌埠有机硅厂、开化硅厂、新安集团等为数不多的几个。生产有机硅下游产品的工厂为数不少。外国公司变迁情况:(1) Dow Corning (道康宁公司)道康宁公司是由康宁公司和陶氏化学公司组成的合资公司。其合资的起因是康宁公司的Hyde制备出耐热的电绝缘用玻璃纤维的含有机硅的黏结剂。这种含有机硅的黏结剂是用Kipping使用过的格氏反应合成出来的。格氏反应要用大量镁作原料,传说在尼亚加拉大瀑布附近的陶氏化学公司有充足的水电资源,具有生产电解镁的能力。于是两家公司于1943年合资( 50:50 )成立了道康宁公司生产有机硅,公司本部在Midland。1951年道康宁公司先后建立了直径分别为600mm和1200mm的流化床,生产甲基氯硅烷,并为研究和处理二甲基二氯硅烷生产过程中的问题专门成立过氯硅烷技术委员会。该公司在美国的Carrolton,Greensboro,Kendallville等地有大型生产点。在巴西、印度、韩国、泰国、比利时、法国、英国、德国、日本、中国等地也都有能生产甲基氯硅烷上下游一体化的生产点。在其本土Carrolton和在英国威尔斯的Barry两个工厂各有的40万吨/年甲基氯硅烷的产能。Barry 厂原为英国ICI的有机硅工厂的厂址。道康宁公司于1990 ~ 1992 年将Barry厂的产能从3.2万吨/年扩至4.5万吨/年; 到1994年又扩至5.5万吨/年。1999 年前Barry厂的初级形式聚硅氧烷产能达到了13万吨/年。后来道康宁又花4年时间扩建( 1999年投2.4亿美元), 到2005年有20万吨/年的产能,成为道康宁在欧洲的最大的有机硅厂。 2001年道康宁公司在Midland工厂投资1100万美元新建一个生产能力为16000吨/年的有机硅烷(主要是含硫硅烷)生产装置,增加了产能,其目标是能在含硫硅烷的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21世纪初道康宁在美国本土Carrolton的初级形式聚硅氧烷产能有20~21万吨/年,在日本约1.5~2万吨/年。1995年道康宁因赔付乳房假体植入者数十亿美元而进入破产保护,历经9年到2004年才终止。一走出破产保护的道康宁就将目光转向中国,2005年在中国设立了生产硅橡胶的凌道公司。道康宁计划在马来西亚建立一个大厂。在2006年与瓦克合资改在中国张家港建设第三个世界级的有机硅全能工厂,于2011年全面投产。该厂的初级形式聚硅氧烷产能19万吨/年。瓦克得总量25%的硅氧烷;得气相白炭黑51%。道康宁公司在我国山西投资建有亚洲最大的硅厂,已实现从原料到产品在中国的本土化。(2) GE (通用电气)公司有机硅部已如前述,1940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学者E.G. Rochow发明了氯烃在铜催化剂存在时,于高温下与硅直接反应合成烃基氯硅烷。不久该公司开发出有历史意义的第一台合成甲基氯硅烷的流化床。1996年时在Waterford有8 ~ 8.5 万吨/年初级形式聚硅氧烷的产能。该公司的有机硅业务部成为美国第二大有机硅生产单位。但该业务部的销售额只占GE公司总销售额的2% ,份额很小。后来GE有机硅部为谋求发展,与日本东芝公司成立GE- Toshiba有机硅公司。东芝公司在日本Ota(太田)有一产能4万吨/年的硅氧烷工厂。1998年GE与在欧洲Leverkusen有6.5万吨/年有机硅产能、擅长LSR的拜耳公司合资成立Ge- Bayer Silicone Europe。 这样GE在亚洲和欧洲都有了能生产单体的工厂。2006年Apollo以38亿美元收购GE的有机硅和石英业务后改称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 3 ) Momentive PerformanceMaterials (迈图高新材料公司)迈图的前身是GE的Advanced Materials, GE的Advanced Materials于2003年4月收购Crompton(康普顿)的OSi(奥斯佳)。2006年GE的Advanced Materials,包括GE- Bayer、GE-Toshiba以38亿美元卖给Apollo Management LP后改称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GE在迈图仍有10%的股权。2014年4月该公司正式向纽约White Plains 破产法庭申请破产保护。该公司已与几个利益相关人达成资产重组计划,以消除资产表上30亿美元的债务。其实在2006年Apollo以32亿美元向GE购入时,已经是负债的。该公司在美国之外的业务和迈图专用化学品公司不在申请破产保护之列。2014年9月有消息说,该公司即将走出破产保护。( 4 )Union Carbide Corporation( UCC,联合碳化物公司)原是美国一家从1949年开始以三氯氢硅为原料与不饱和化合物(烯类、乙炔)加成生产硅烷偶联剂为主的工厂。1992年UCC宣布要出售其有机硅业务以减债。1993年将有机硅业务以3亿美元卖给DLJ。1995年Witco出资7.62亿美元收购DLJ。之后Witco 被Crompton 收购,称Crompton Corporation。(5)OSi(奥斯佳)Witco公司的OSi原为UCC的有机硅业务部,是有名的以醇类与硅直接合成烷氧基硅烷的公司,获得过Kirkpatrick奖,并在意大利Turmoli建有生产工厂, 1995年被Witco所收购。Witco1996年的销售额达23亿美元。(6) Crompton Corporation(康普顿)Crompton & Knowles 1999 年兼并Witco 成CKWitco ,2000 年称Crompton Corporation。2002年与中国南京曙光化工厂开设合资工厂, 生产有机官能硅烷偶联剂。(7) Nusil Technology系1993年UCC出售部分业务成立的McGham Nusil Corporation的现称。(8) SiVanceClariant认为要关注开发复杂但是售量少的有机硅产品不是他们的业务模式和战略方向,故将其在美国特种有机硅业务出售给了GenNx360 Capital Partners。于是成立了SiVance。(9)ICI(卜内门)英国卜内门( ICI)公司在威尔斯的Barry(贝里)建立过有机硅厂。后来被谋求发展的法国罗纳普朗克所兼并。贝里现为美国道康宁公司的生产点。(10) Wacker (瓦克)Wacker (瓦克)公司是从1949年开始用直接法生产有机硅的,在欧洲是比较早的。1950年在Burghausen(布格豪森)建有机硅试验工厂, 生产硅油、硅树脂等商品。1953年公司内建立有机硅部,到1964年能产出有机硅2400t。在20世纪60年代产能迅速扩大,于1969年在布格豪森又建一产能24000t的装置。同年参股在美国的Stauffer Wacker33.3% 。Stauffer Wacker 生产室温硫化硅橡胶,1987年成为独资公司。1998 年与在印度的Metroark合资。1998 年12月它兼并了Hüls的有机硅业务,其中包括Nünschritz (浓希利茨)工厂。1999 年在日本与旭化成合资成立瓦克旭化成有机硅公司。2006年开始与道康宁合资在中国张家港建设第三个世界级的有机硅全能工厂,于2011年全面投产。2007年将布格豪森工厂的产能扩大到10万吨/年。2008年瓦,克投入4亿欧元扩建Nünchritz工厂,得到德国政府提供1.19 亿欧元(当时约合1.04亿美元)的资助;在卢森堡的欧州投资银行也给予2.5 亿欧元的长期贷款,使扩建后硅氧烷的产能达到10万吨/年。现Nünschritz的总产能为12万吨/年。2013年在100亿欧元的世界有机硅市场中占17%份额,瓦克现已与迈图并驾齐驱,成为仅次于道康宁的世界第二大有机硅工厂。(11) Nünschritz (浓希利茨)工厂是R.Miller博士领导的氟硅研究所开发有机硅单体及制品的工厂。1963年时该所是用大型玻璃反应瓶以乙醚作溶剂用格氏法合成有机硅单体和高聚物等。他们进行直接法合成甲基氯硅烷的研究开始是用8根并列的列管串联起来的反应器。后来几次更新工艺和设备,先后用过搅拌床、转炉生产甲基氯硅烷。1982 年在直径400mm流化床试验成功后,建成了3台直径1200mm的流化床生产装置产能达1万吨/年。最终,Nünschritz工厂于1991被为Hüls兼并。(12)HülsAGHüls公司于1988年兼并了生产特种硅烷的Petrarch System ,1991年兼并了Nünschritz工厂成为中型的有机硅公司。1995年对兼并后的Nünschritz工厂投资约1.8亿美元;在Rheinfelden投入1.38亿美元,将产能于1995年扩大了30%,到1997年扩大了40%。1996年改名为Hüls Silicone GmbH。Hüls 将其生产硅氧烷的Nünschritz厂于1998年卖给瓦克。1998年与Degussa (迪高沙)AG合并成Degussa-Hüls AG ,成为最大的含硫硅烷的生产厂。(13) Degussa-Hüls AG是Degussa AG与Hüls AG在1998年合并而成的集团。2000年VIAG的子公司SKW Trostberg进入集团。Degussa-Hüls AG成最大的含硫硅烷的生产厂。(14) Bayer (拜耳)有机硅公司拜耳是一家很大的化工和医药公司。有机硅公司为拜耳公司无机物业务部,后为工业产品业务部的一部分。 有机硅业务只占公司的1%。20世纪90年代在Leverkusen有2.5万吨/年水解物的产能。拜耳有机硅公司深感自己规模太小, 1998年与在欧洲没有单体生产基地的、要实现其全球战略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有机硅部组建成了GE Bayer Silicones GmbHCo.KG,满足了各自的愿望。(15) Goldschmidt AG (戈特斯密特)公司是一家生产特种有机改性硅氧烷供聚氨酯泡沫用的表面活性剂和辐射固化纸张用脱模剂、涂料等的小型公司。1995 年在Essen的工厂因爆炸部分受损。1997年被VIAG集团兼并,1999年并入VIAG集团的SKW Trostberg。2003 年4月戈特斯密特被Degussa (迪高萨)所收购。(16) Rhne-Poulenc (罗纳普朗克)Rhne- Poulenc(罗纳普朗克)在法国建有机硅工厂,在Saint Fons有产能6万吨/年的工厂, 但有机硅业务只占该公司业务的2.6%。该公司于1995年收购英国生产密封剂的Vispak公司,有了室温硫化硅橡胶业务。为了集中业务于特种硅油和消泡剂,1995年7月将其在美国和日本的热硫化硅橡胶业务剥离给瓦克公司。罗纳普朗克于1998年将其化学品、纤维及聚合物业务组合成Rhodia S A(罗地亚公司)。(17)RhodiaSA(罗地亚)罗地亚是罗纳普朗克在1998年将其化学品、纤维及聚合物业务组合而成的公司。有机硅部分只占罗地亚业务的7.5%。2005年出售其欧洲密封胶业务给Henkel。于2007年将其有机硅部分剥离出来,被中国蓝星公司以30多亿人民币收购成为蓝星公司。(18) Asia Silicones Monomer Limited(ASM ,亚洲有机硅单体厂)亚洲有机硅单体厂是日本信越和美国GE于2001年合资在泰国Map Ta Phut(马他普特)建的厂。2004年起年产硅氧烷7万吨。产品由两家公司对半分。GE于2006年将有机硅业务和石英业务出售给Apollo 时没有包括这个厂的股权。2013年5月有报道说GE将原来拥有的亚洲有机硅单体厂50%股权卖给了信越公司。(19) KCCKCC的前身为金刚高丽化学公司。金刚高丽化学公司为1958年创立的金刚石材公司与1974年成立的制造涂料的高丽化学公司于2000年4月合并而成。2005年2月金刚高丽化学公司改名为KCC。KCC除制造涂料、建材外也开始搞有机硅。在2000年初产业化成功后于2003年12月及2004年2月分别在韩国全州及大竹设厂开始有机硅的商业化。2005 年的1.3万吨/年硅氧烷产能到2009年扩至7.5万吨/年。2010 年8月在横滨市鹤见区设立有机硅研究机构。现在在韩国国内年产单体10万吨/年,计划建设第三个工厂,有扩至17.5万吨的计划。( 20) Shin-Etsu (信越有机硅公司)信越公司旗下的有机硅公司最早在磯部和松井田有初级形式聚硅氧烷年产能力5.5万吨(矶部3.3万吨,松井田2.2万吨)。另有两工厂在武生和直江津。1995年购入从事氟硅胶的Shincor Silicones Inc。1998年信越公司的甲基氯硅烷年产能力达到14万吨。1999年又对矶部工厂进行过扩建,2006年硅氧烷总产能增至11.5万吨。2001 年信越与GE各出资1.25亿美元在泰国马他普特建立一家年产初级形式聚硅氧烷7万吨的Asia Silicones Monomer (亚洲有机硅单体公司) , 2003年投产。2013年5月有报道说信越公司收购了GE拥有的亚洲有机硅单体厂50%股权。(21)东芝公司在日本太田有年产4万吨初级形式聚硅氧烷的工厂,另有一工厂在豐桥。后与GE合资(GE 51%,东芝49%)成为GE东芝有机硅公司。(22)东丽道康宁公司在日本尚有东丽与道康宁合资(65%:35%)的东丽道康宁公司,该公司在千葉曾有生产2万吨/年硅氧烷的装置,于2001年3月停止运行。(23)旭化成瓦克有机硅公司由旭化成与瓦克合资( 50% : 50%)的旭化成瓦克有机硅公司。(24)日本ユニカ(尤尼卡)是东燃化学与陶氏化学合资( 50%50% )的公司,在川崎和小松设有工厂。(25)カネカ(Kaneka)日本的カネカ公司于1997 年在比利时建立了产能5000吨/年的有机硅改性聚醚的工厂,改性聚醚中含有机硅不到10%。1998年的销售额就达1500万美元。(26)前苏联有机硅工业前苏联在2 0世纪30年代就有K:A.AHдриaHOB ( 安德里阿诺夫)研究有机硅的报道。前苏联的有机硅产品不同于西方的甲基体系。早期他们使用的是以正硅酸乙酯为反应介质兼溶剂、用氯乙烷作原料以格氏法合成乙基乙氧基硅氧烷单体,接着水解缩聚得到乙基聚硅氧烷。这种工艺的优点是可以不用沸点很低、易燃的乙醚或四氢呋喃等极性溶剂。将乙基聚硅氧烷制成不同缩聚度的乙基硅油和BKж扩散泵硅油等。乙基系列的硅油的缺点是耐热性不如甲基系列高,但润滑性能、防水性能比甲基系列的好。前苏联也用此工艺生产苯基乙氧基硅烷,进一步合成耐热的聚苯基硅氧烷等。前苏联50年代末也已经开始开发甲.基氯硅烷。前全苏塑料研究院( BHиCП)在莫斯科近郊有个中间试验车间用小型搅拌床合成甲基氯硅烷;在坦波夫省有个дaHKOBXиM3aB0д(坦可夫化工厂)主要生产有机硅的单体。在直径400 mm直径的流化床中用硅铜合金作原料与氯甲烷合成甲基氯硅烷。在前苏联的列宁格勒有全苏橡胶研究院( BHиCK ),有研究甲基硅橡胶的课题。前苏联尚有一家当时对外不公开的元素有机研究所从事有机硅的研究。好像在喀山曾有生产硅橡胶的工厂。在50年代末有机硅(主要是乙基系列的产品)在前苏联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①本文摘自《有机硅工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傅积赉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白恋

打破国际垄断 氟硅材料走在世界前列

东岳集团高分子公司外景(全球最大的聚四氟乙烯生产基地)。 通讯员 康泰森 摄记者 孙银峰 任灵芝 通讯员 于超现代工业发展对于材料需求越来越广,材料本身的物理属性已经不能满足工业发展的需求。围绕材料的分子结构进行探索,试图通过打破原有材料的分子结构,用一种或者几种分子结合成具有多个重复单体单元的大分子成为趋势,有机高分子材料应运而生。淄博有机高分子工业起步可以溯源到60多年前,随着齐鲁石化炼化工业投产而起步,从第一代合成橡胶到如今的聚烯烃、聚氨酯、氟硅、工程塑料四大有机高分子新材料产业集群。近年来,淄博市科技局以突破核心技术和培育高端产品为主攻方向,通过新材料论坛、院士专家行等招才引智方式推动了有机高分子材料的跨越式发展。通过持续增强高端产品研发能力,完善和优化产业链条,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打造国内领先的有机高分子材料产业高地,以山东东岳集团(下简称东岳集团)为代表的氟硅材料更是走在世界材料界前列。更为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东岳的崛起,淄博市顺势而为,积极布局氟硅产业园,由一个企业为先导建起一座全产业链科技园的设想,从图纸变成现实。到2020年,以氟硅、聚烯烃、聚氨酯材料和工程塑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将达到2000亿元规模,成为淄博工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增长极。合成橡胶开启高分子应用之门山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教授李爱香告诉记者,高分子概念的形成和高分子科学的出现始于20世纪20年代。1920年,德国科学家Staudinger提出了高分子的长链结构,形成了高分子的概念,从而开始了用化学方法制备合成高分子的时代。中国的高分子研究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于1950年开始了合成橡胶和纤维素化学的研究工作,开启了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淄博有机高分子材料应用有着悠久历史,1966年齐鲁石化炼化工业体系开始建设,之后陆续开启了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合成纤维等高分子材料的生产。据齐鲁石化橡胶厂相关人士介绍,1976年12月15日,由我国自行开发、设计、制造的齐鲁石化年产15000吨的顺丁橡胶装置建成投产,经过多次工艺和技术改进,目前齐鲁石化橡胶厂是国内主要合成橡胶生产基地之一,设计生产能力达到了30万吨/年,拥有顺丁橡胶、丁苯橡胶等系列产品和牌号。齐鲁石化橡胶厂自建厂到现在累计已生产合成橡胶619万吨,其中顺丁橡胶146万吨、丁苯橡胶473万吨,是国内累计生产合成橡胶最多的企业,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齐鲁橡胶”品牌成为国内合成橡胶的顶尖品牌。在齐鲁石化的带动下,合成橡胶的生产和产业链延伸,有了很大进步。随着化工产业的发展起步,淄博有机高分子材料逐渐成为一个重要工业门类,成为了工业发展进步的阶梯。一代代科研工作者和优秀企业多年来致力于拉长产业链,从产业链顶端布局着手,致力于攻克技术壁垒,做民族工业奠基者和开拓者,有机高分子产业在淄博大放异彩。离子膜“中国心”打破国际垄断东岳集团就是这样一家企业,经过31年艰苦创业,已成长为中国氟硅行业龙头企业、亚洲最大的氟硅材料产业园区,在新型环保制冷剂、氟硅高新材料、离子膜等方面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国产化替代。提到东岳集团,不少人都知道他们有两大“镇国之宝”,一个氯碱离子膜,一个燃料电池膜。两张膜有什么奇特之处?中国石化联合会会长李寿生用12个字概括:薄如蝉翼,贵比黄金,重于泰山。他将离子膜的研发上升到国家工业安全的高度,给予关注和支持。据了解,氯碱离子膜是“离子膜法制碱”的电解关键材料,烧碱被广泛应用于印染、纺织等许多行业,是名副其实的“化工之母”。全氟离子膜作为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未来能源利用的世界性难题,几十年来一直被美、日垄断。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就专门立项研制这种膜,但始终没能掌握这一技术。东岳集团与上海交通大学联手攻关这一项目,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山东省高新技术一号工程举全省之力支持下,八年磨一剑,攻克了这一世界级科技难题,结束了我国氯碱工业受制于人的历史,使中国氯碱行业从此有了“中国心”。这一项目被攻克后,离子膜进口价格下跌50%以上,国家发改委因此下发通知全面淘汰非离子膜工艺氯碱落后产能,年节电54亿度,节约标准煤21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38万吨。燃料电池膜更是引领了当下乃至未来的能源革命。随着环保形势的日益严峻,太阳能、氢能、风能等新型环保能源成为人类的必然选择。东岳集团与上海交通大学通过科研攻关,又攻克了燃料电池汽车的核心材料氢燃料电池膜。之后,在奔驰、福特联盟(AFCC)的全球招标中胜出,双方合作进行量产氢燃料电池车的稳定性、适应性和经济性科研攻关。历时3年,东岳燃料电池膜测试行车里程达到6000小时,全球领先,将用于奔驰的量产氢燃料电池车中。这对我国占领燃料电池车世界科研制高点,推动全球清洁新能源电池车产业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目前,东岳集团新组建的未来氢能公司已正式运营,将发挥氢燃料电池膜技术优势,全力推动这场能源革命。单个公司引领一个产业高地据东岳集团董事长张建宏介绍,东岳集团所从事的氟硅材料产业,对促进我国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发展尖端高科技产业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关键性材料,是国防、航空航天等尖端领域,以及我国综合国力、人民群众生活所需的关键材料,被列为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扶持。为确保国家工业安全,推动产品研发,东岳集团明确提出“两个替代”,一是国产化替代,利用本土优势进行高端氟硅材料“本土保卫战”,将国外同类产品挤出国内市场;二是替代传统的中低端材料,对事关航天航空、军工、大飞机、高铁、电子、建筑等关键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新型材料支撑,全力打造了以新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为核心产业的氟硅高新技术产业链和产业群。据介绍,近年来,东岳集团不断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拉长和延伸氟硅高新技术产业链,发展下游高附加值产品。建成了7.5万吨单体和5.5万吨“塑料王”聚四氟乙烯装置,生产能力居世界首位,并向氟塑料、氟橡胶等高性能材料领域全面发展,达6大类80多个品种。东岳25万吨有机硅和深加工项目,跻身国内行业前三强,有上百项创新成果。东岳的“塑料王”聚四氟乙烯新品“18A-30”与国内的嘉日公司联手,经过第三方加速老化实验和一年多试用,成功应用于“复兴号”高铁的车厢间顶部耐磨板,替代原橡胶材料,寿命提高2倍以上。在国家大飞机C919项目中,东岳F206分散树脂与其他企业合作,承担了密封材料国产化替代子项目。缘于东岳集团在中国氟硅行业的领军地位和对氟硅产业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去年6月30日,由淄博市人民政府、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主办,桓台县人民政府、东岳集团承办的首届中国氟硅产业发展大会在淄博成功召开,发布了首届中国氟硅产业发展大会宣言。淄博市委副书记、市长于海田表示,全市将着眼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持续加大氟硅产业发展力度,着力打造千亿级氟硅材料产业园区,努力为我国氟硅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据淄博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淄博市将依托东岳集团产业配套优势和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围绕新能源、环保对氟硅材料的需求,加大有机氟、有机硅下游高性能氟硅油、氟硅橡胶、氟硅涂料等开发力度,形成多品种、高端化、系列化产品,占领行业制高点。提高单体生产技术水平,积极布局高附加值的氟硅复合改性材料、氟硅功能材料、氟硅精细化学品等技术研究。四大产业集群承载2000亿期待有机高分子材料在淄博的研发和应用远不止这些。基于良好的工业基础,淄博市正依托齐鲁石化、金诚石化等企业发展聚烯烃材料,全面提高聚乙烯、聚氯乙烯碳五和碳九石油树脂等规模成本优势和技术装备水平,大大拉长了石化产业链。通过系列精细化工项目的构建,重点发展耐高低温、高强度、具有特殊性能和高附加值的改性聚烯烃材料,加快开发丙烯酸酯橡胶及弹性体、稀土异戊橡胶等高品质合成橡胶,积极引入高性能碳纤维等先导方向项目。在聚氨酯材料建设方面,依托蓝星东大、一诺威等企业,巩固聚醚预聚体等传统优势,积极推动聚氨酯硬泡组合聚醚及相关制品和聚氨酯弹性体等新型聚氨酯材料做大规模,加快低VOC聚氨酯、高阻燃聚氨酯等研发和产业化,推动聚氨酯产业高端化、差异化、定制化发展。优化化学发泡新工艺,尽快突破异氰酸酯等先进技术,加大环氧丙烷环保新工艺引进和研发力度。工程塑料材料方面,依托海力化工等企业,重点推动尼龙6、尼龙66、ABS材料等系列产品做大做强,开发高端PA塑料、薄膜等产品,推动聚碳酸酯及共混改性材料、超透光学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3D打印用高分子材料等研发和产业化,加快推进丁二烯直接氰化法合成己二腈工艺优化和产业化,构建完善工程塑料(聚酰胺)产业链。一批规模较大、特色鲜明、配套齐全的产业体系,培育出一批具备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强的骨干企业。通过突破一批引领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材料和技术,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的新材料产业基地。据淄博市科技局相关人士介绍,到2022年,全市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4000亿元,集中打造氟硅、聚烯烃、聚氨酯材料和工程塑料四大500亿级化工新材料集群,促进材料大市向材料强市跨越。

时也

品牌|中胶南亚,生态睡眠倡导者

中胶南亚中胶南亚品牌创立于2018年,是中胶永生东南亚乳胶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品牌,经营橡胶和乳胶制品的生产、销售、仓储、运输等。目前主要从事天然乳胶床垫、天然乳胶枕头、助眠产品等整套健康睡眠系统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主张天然乳胶家居,把原生态带■董事长李永生先生橡胶产业在国际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但中国橡胶产量不高,大部分依赖进口,橡胶深加工技术严重滞后。一种血脉系于国脉的实业家情怀和使命感,让董事长李永生先生毅然踏入了橡胶制品行业,致力于从事一项为人们带来健康的伟大事业,以及要做百年企业的远大目标。“中胶”象征的是一种发展壮大民族品牌的创业初心。“南亚”即代表着面向东南亚融合发展,对外经济交流合作、建设国际橡胶产业区。品牌历程原料供应乳胶制品生产原料源自全国第一大橡胶种植县——西双版纳勐腊县,224万亩橡胶林新鲜自产,天然橡胶原料十分充足。生产加工拥有亚洲最大的低氨低蛋白乳胶原料生产基地,引进国外先进的乳胶制品深加工生产线,拥有完整的乳胶制品深加工产业链。亚洲最大的低氨低蛋白乳胶原料生产基地研发实力拥有国内外先进的技术研发团队、技术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和实验中心。由泰国宋卡皇家王子大学、海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马来西亚、泰国橡胶研究所专家、勐腊橡胶技术推广站共同在昆明、版纳成立东南亚乳胶制品研发中心、西双版纳橡胶研究所。李永生先生与泰国盘谷银行总裁及泰国橡胶公会主席合影李永生先生与柬埔寨国务院事务部长合影李永生先生与柬埔寨第一副总理合影李永生先生在首届柬埔寨-中国经济 贸易洽谈会新闻发布会技术优势我们是国内独一一家引进国外纯天然低蛋白乳胶技术的企业,引进世界先进的低蛋白天然乳胶技术,国内低氨低蛋白技术践行者。健康低氨安全低蛋白品牌愿景中国乳胶梦,中胶人的梦中胶人走在“一带一路”前沿,立志把勐腊县勐满口岸经济区打造成东盟国际橡胶交易中心,把中胶系列品牌打造成为乳胶制品行业技术先进的民族品牌,帮助云南橡胶产业转型升级,铸造出中国本土名牌、世界品牌。- E N D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任红

橡胶行业牛年首个专业展,展商名录抢先看

橡胶行业牛年第一个专业展览——“2021大湾区国际橡胶技术展”将于3月31日在佛山·潭洲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为期3天。该展览由中联橡胶股份有限公司举办。“走进大湾区,助力内循环”,本次展会作为RubberTech (中国国际橡胶技术展)的系列展进驻佛山,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及其辐射地区,为相关产业量身打造橡胶工业展览展示交流贸易平台,展商和采购商定位更加精准。作为2021年后疫情时代橡胶行业首个专业性展览会,“大湾区橡胶技术展”将带领您挖掘新兴应用市场、匹配精准采购需求,扩大内循环经济圈、打开应用领域新格局。最新展商名录6A136 青岛森麒麟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6A147 东莞市仲壹实业有限公司 6A242 万力轮胎股份有限公司(预留) 6A247 上海麒祥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6A336 陕西延长石油西北橡胶有限责任公司 6A340 上海德仁橡塑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6A342 嘉拓(上海)化工贸易有限公司 6A345 无锡市万丰橡胶有限公司 6A347 山东斯递尔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6A349 东莞市科盛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6A352 鹤壁元昊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6A436 佛山伊之密精密橡胶机械有限公司 6A440 东莞海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6A445 蔚林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A447 昆山呈乾机械有限公司 6A450 宁波艾克姆新材料有限公司 6A453 确成硅化学股份有限公司(预留) 6A540 江苏冠联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A545 彤程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6A547 浙江百纳橡塑设备有限公司 6A636 江苏兴达钢帘线股份有限公司(预留) 6A640 东莞市昶丰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6A645 圣奥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6A647 济南正兴橡胶助剂有限公司 6A736 广东贝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6A738 厦门兴长佳非标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6A740 黄岩浙东橡胶助剂进出口有限公司 6A742 德伍特挤出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 6A744 成都道弘实业有限公司 6A747 广州艾科普新材料有限公司(预留) 6A113 茂名市广兴润滑油有限公司 6B114 沈阳盛嘉化工有限公司 6B115 厦门兴禾豪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预留) 6B119 科迈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6B120 青岛昂记橡塑科技有限公司 6B125 欧思化工(广州)有限公司 6B129 合肥瑞洲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6B133 徐州华达工业用布有限公司 6B158 南京曙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6B160 聚胶 6B163 橡化研习社 6B251 东莞市远鑫新材料有限公司 6B253A 西双版纳顺达进出口贸易有限责任公司 6B253C 云南易见纹语科技有限公司 6B253D 景谷民森橡胶有限责任公司 6B253E 勐腊县曼庄橡胶有限公司 6B253F 孟定腾鑫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6B253G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 6B253H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6B258 Cancarb 6B260 大连嘉展机械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6B263 广东橡胶制品联盟 6B355 河北双达橡塑机械有限公司 6B358 威海天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6B360 大连嘉尔新橡塑机械有限公司 6B363 湖南众钧(志宏)科技有限公司 6B455 东莞市福斯特橡塑科技有限公司 6B458 中山市涵信橡塑材料有限公司 6B460 郑州市双力化工产品有限公司 6B463 东莞鸿祥机械有限公司 6B550 上海君宜化工销售中心(有限合伙) 6B553 河南省开仑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6B653 山东阳谷华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预留) 6B555 无锡双象橡塑机械有限公司 6B558 天津东方瑞创橡胶助剂有限公司 6B560 大连益达橡胶机械有限公司 6B563 橡胶技术网 6B650 无锡贝诺塑胶有限公司 6B655 合成橡胶展区 6B658 聚氨酯展区 6B660 惠州市中茂橡胶制品有限公司 6B663 安徽橡胶制品展区 6B720 江苏华鼎众橡新材料有限公司 6B749 广州金昌盛科技有限公司 6B751 四川中信华诚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6B753 九江杜威橡胶科技有限公司 6B755 河南荣欣鑫科技有限公司 6B756 鹤壁市鹤山区地瑞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6B757 上海昶誉化工有限公司 6B759 南京东润特种橡塑有限公司 6B763 江苏晨建布业有限公司 6B764 东迈(天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6B765 广东维钠智能密炼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6B766 中胶资源再生(苏州)有限公司 6B767 衡水康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6B768 南京博源橡塑有限公司 6B769 东莞市华奇密封件有限公司 6B803 全国橡塑中心 6B805 青岛泰洋圣化工有限公司 6B806 安徽易连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6B807 深圳市天泽视觉设备有限公司 6B811 睿尔德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6B813 上海东恒化工有限公司 6B815 宣城格林达橡塑密封科技有限公司 6B816 河北杰星橡塑密封件有限公司 6B817 广州市晴盛橡胶科技有限公司 6B818 广州诺倍捷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6B150 曙光院 6B153 西北院 7A112 上海金汤塑胶科技有限公司 7A115 上海聚瑞实业有限公司 7A117 东莞市鹏诚包装制品有限公司 7A118 上海都为化工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藩泰新材料有限公司 7A119 宝昌热熔胶制品厂 7A123 佛山市玖玖米歌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7A126 无锡博锦高分子研究发展有限公司 7A128 濮阳班德路化学有限公司 7A210 无锡市万力粘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7A215 广州鼎诚化工有限公司 7A219 东莞市赛普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7A220 深圳市海扬粉体科技有限公司 7A225 武汉亿科德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7A226 江门市德鼎原新材料有限公司 7A227 浙江博聚新材料有限公司 7A302 陕西未来清洁化学品有限公司 7A310 苏州金枪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7A315 东莞市月无声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7A316 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7A319 安徽载盛新材料有限公司 7A320 浦森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7A323 佛山市粘力达粘合剂有限公司 7A326 广东欣涛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7A402 上海康达化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7A410 广州市伟旺热熔胶科技有限公司 7A416 山东禹王和天下新材料有限公司 7A420 松川化学无锡有限公司 7A426 江西广源新材料有限公司 7A502 恒河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7A510 东莞市汇瑞胶业有限公司 7A516 浙江润禾有机硅新材料有限公司 7A528 濮阳市中科信源石化有限公司 7A530 惠州伊斯科新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7A608 上海齐隆化工有限公司 7A616 张家港市创力新材料有限公司 7A619 上海华迪机械有限公司 7A623 烟台亿利盛塑料包装有限公司 7A715 江苏华硅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7A722 安徽同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7B133 广州嘉瑞日用品材料有限公司 7B135 广州笃实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7B144 佛山市兆珑新材料有限公司 7B145 广东恒大新材 7B146 上海尼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7B230 淄博鲁华泓锦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7B232 东莞市宝大仪器有限公司 7B235 青岛邦尼化工有限公司 7B239 大连海鑫化工有限公司 7B240 山东莘县瑞森石油树脂有限公司 7B241 江西鑫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7B243 江苏省南洋化工有限公司 7B266 南通密炼捏合机械有限公司 7B330 杭州英创新材料有限公司 7B332 烟台泰盛精化科技有限公司 7B340 东莞市成铭胶粘剂有限公司 7B343 广州市友鑫热熔胶科技有限公司佛山市达久热熔胶科技有限公司 7B346 广州市浦林日化设备装备有限公司 7B350 广东科建仪器有限公司 7B355 广州睿腾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7B356 广东聚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7B360 深圳市旭永实业有限公司 7B361 佰群科技(浙江)有限公司 7B430 烟台长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7B432 广西贺州市科隆粉体有限公司 7B443 武汉吉和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7B446 南京天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7B450 爱被咿咿赛(浙江)胶粘剂有限公司 7B536 梧州市隆腾化工有限公司 7B634 东莞市雄越塑胶科技有限公司 7B638 广东美胶物产有限公司 7B640 上海义邦聚合材料有限公司 7B646 宁波金海晨光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7B735 沃泵流体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7B736 广州核心新材料有限公司 7B801 郓城县双泰生物材料有限公司 7B807 上海精天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7B809 上海摩田化学有限公司 7B811 广东华春热熔胶科技有限公司 温馨提示【来源:中国橡胶杂志】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号曰

突发:南京扬子石化橡胶公司发生爆燃 明火扑灭无人员伤亡

航拍事故救援现场 耿志超摄人民网南京1月12日电(耿志超)据12日晚9时南京消防部门发布的警情快报,当日17时06分,南京扬子石化橡胶公司化工装置发生爆燃,19时46分现场明火扑灭,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经环保部门检测未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南京扬子石化橡胶有限公司系扬子石化下属子公司,位于南京市江北新区丰华路299号。事故发生后,现场出现明火和大量浓烟,周边道路被迅速封锁。附近一位卡车司机告诉记者,事发时他听到了巨大声响。当晚,扬子石化方面通过官方微博进行了6次滚动播报,20时14分播报信息显示,经对现场周边上下风向四个点位的氨、二氧化硫等指标进行监测,均无异常;事故初期产生的黑烟和橡胶气味对周边居民存在一定的短暂影响,目前已消除;雨水排口已关闭,消防废水不会对外环境水体产生影响。记者还注意到,2020年3月27日,南京扬子石化橡胶有限公司曾因环境违法行为被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处以18万元罚款。具体为:对产生含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的储罐呼吸阀部分未按照规定安装污染防治设施的行为处罚款9.6万元,对产生含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的污水处理站气浮池部分未按照规定安装、使用污染防治设施的行为处罚款2.2万元,对产生含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的实验室部分未按照规定安装、使用污染防治设施的行为处罚款6.2万元,合计处罚款18万元。目前,此次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责编:唐璐璐、吴纪攀) 【来源:人民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见王不拜

科技支撑天然橡胶产业发展

近日,来自省内各市县橡胶主产区代表80多人齐聚儋州,参加了由海南省农业农村厅、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举办的科技支撑海南省天然橡胶产业可持续发展行动启动仪式,并发布了《科技支撑海南天然橡胶产业可持续发展行动方案》。图为与会者在橡胶研究所三队高产示范橡胶园探讨橡胶生产。海南日报记者 苏晓杰 摄【来源:海南自由贸易港】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