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创新周玄武大咖说丨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茂炎

创新周玄武大咖说丨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茂炎

00:29朱茂炎,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安徽省望江县人,理学博士,柏林工业大学德国马普学会高级访问学者。现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德国哥廷根科学院外籍通讯院士,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主要从事新元古代-寒武纪地球环境和生物演化的研究。 包括新元古代和寒武纪地层学、古生物学、沉积岩与古环境背景等。

肌肉派

一文揭开病毒通关真相!专家:人造一个成功病毒,真的很……

文丨郑爱华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来源| 格致论道讲坛 “复制一个病毒并不难,把病毒造弱一点也不算难,我们用的很多疫苗就是把病毒搞得弱一点,成为一个弱毒苗,可以实现。但是,如果把病毒改造成一个更强的病毒就不容易了,它要重新开始通关。”病毒既不有趣,也不好玩,特别是我们现在正处于新冠疫情当中,病毒带来了太多的生死,所以,这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在疫情期间,可能大家都掌握了很多关于病毒学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恐怕是支离破碎的。我的报告是关于病毒的通关之旅,想通过短短的半个小时,把病毒学的一些知识稍微讲一下。1病毒的基本特征什么是病毒?病毒的概念很简单,第一是有感染性。病毒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第一个组成部分是核酸,有DNA、RNA,都是它的基因组,是它的遗传位置;还有一部分是蛋白;有些病毒外面还有一些囊膜,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新冠病毒,就是有囊膜的。但是,作为疫苗载体的腺病毒是没有囊膜的,只有核酸和蛋白两个部分。所以,病毒是非常简单的核酸、蛋白或者再加上磷脂的一个复合物。而且,它只能是寄生的,也就是说,它不像细菌可以在环境中,比如在水中或在土壤里复制,它只能在生物体中寄生。病毒长什么模样呢?我们可以看看这张图,这是另外一个冠状病毒——SARS病毒。这个病毒基本上是圆形的,外面的点点相当于新冠的“冠”,右边这个螺旋形就是它的核酸,外面一圈是磷脂,再外面突起的就是“冠”,叫S蛋白。病毒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人吃个馒头就可以运动,可以到处跑,很多生物也是这样的。但是,病毒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不能代谢,本身也不能运动,更不能复制自己。所以,病毒在环境中是没法生存的,在土壤里、水里是没法长期存在的,只能在生物体中寄生。其次,病毒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变异很快。流感、艾滋病毒为什么难以攻克,就是因为变异太快了。2病毒的通关之旅病毒只能寄生,它的目标就是找到一个活的、能感染的、能复制的细胞让自己一直存在下去,这就开始了病毒的通关之旅。第一关是细胞关。下图是一个细胞的示意图,这是一个SARS病毒。左上角有一个圆形和它的“冠”,这是S蛋白。病毒进入细胞的第一步是跟细胞里的受体结合。SARS病毒的受体是ACE2,它首先要跟ACE2特异地结合,受体识别是非常特异的,如果识别不够牢靠,它是进不去的。下一步是融合,接着是复制,病毒复制它的基因组和蛋白。再往下一步是组装,包装新的病毒颗粒,最后再释放出去。这就是病毒进入细胞的过程。最近经常听到各种各样的治疗新冠病毒的特效药,这些药通常都是一些小分子药物,是特异的抑制。不管是哪一步,只要抑制了,就可以抑制感染细胞。病毒和受体的相互作用是非常特异的,像钥匙和锁的关系,是完全匹配的。病毒和受体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病毒感染哪个器官,感染哪个物种。比如说,肝炎病毒感染肝脏,是因为受体在那里。新冠病毒感染肺部,也是受体在那里。新冠病毒不感染鸟,也不感染老鼠,因为它不能用它们的受体。这就是为什么病毒和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至于大家望眼欲穿的疫苗,它的主要作用机制,就是打到体内诱导产生中和抗体。这个抗体能抑制病毒跟受体结合,让病毒进不到细胞里面去,从而让我们对病毒产生抵抗力。感染细胞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下一步是要感染一个个体。想感染一个个体也很困难。我们是进化的产物,是很完美的,我们的皮肤、消化道里的黏液、呼吸道的黏液都是非常好的物理屏障。我们体内有天然免疫,还有获得性免疫,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每年的病假都用不完的原因——因为我们是非常完美的,大部分病毒没法感染我们。病毒怎么能感染我们呢?首先我们体内实际上还是有一些渠道可以被感染的,基本上有五个渠道。从上往下数,结膜——新冠病毒也可以通过眼的结膜来感染我们,然后是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生殖道。另外一个感染途径是吸血的昆虫。有些病毒通过吸血的昆虫传播,最典型的是登革热。现在夏天快到了,蚊子也多了,很多人都担心新冠病毒会不会通过蚊子传播?其实不用担心,新冠病毒以及其他的冠状病毒是不能通过蚊子传播的。怎么真正感染一个个体呢?第一,要有足够的病毒穿越我们这些屏障。首先,感染位置是易感的;其次,是能够接触到的。比如说,肝炎病毒倒在我们的脚上恐怕也无所谓,因为它是感染肝脏的,倒在脚上也没用。另外,病毒必须非常有效地抑制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我们的免疫系统太强大了,如果它不能抑制,很快就会被清除掉。这就是感染一个个体的过程。病毒只感染一个个体也是不长久的,因为个体会死亡,所以病毒必须在一个群体里持续地感染才能够维持下去。这就有点像原子弹里的链式反应,必须不停地感染,只要一停下来,它早晚都会消失。一个病毒感染一个群体受这些因素影响:第一,感染途径;第二,脱落途径。病毒的脱落也有一些途径,比如新冠肺炎是通过飞沫脱落,一些消化道病毒是通过粪便脱落,还有一些病毒是通过黏液、体液脱落,还有的是通过血液脱落。脱落出的病毒在体外环境是不能够长期存活的,因为体外温度和湿度都不稳定,而且还有紫外线,这些都是杀菌消毒的。所以,只有病毒能够适应这个感染途径和脱落途径,而且在体外能存活一段时间,等到感染下一个个体,这个病毒才能在群体里不停地传下去,形成永不停歇的链式反应。感染一个群体实际上是不够的。大多数传染病实际上是地方流行病,如果说不能传到一个大的地理范围就难成气候。所以病毒还要打通下一关,叫地理关。在古代,地理关不那么容易打破,因为交通不方便。下面这张图左边是商路,大家可以看到,沙漠驼铃再快也快不到哪里去。此外,战争也是传播传染病的一个途径。战争和瘟疫实际上是孪生兄弟,有时候战争导致瘟疫,有时候瘟疫导致战争。比如,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就是一战结束之后士兵带进来的。另外,我们国家古代有很详细的记录,中国的天花就是战争中战俘带进来的。总而言之,在古代,疾病传播比较慢。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全世界的航线让诺大的地球变成“地球村”了。新冠病毒的传播已经达到了什么程度?跨大洋,当日达。但并不是每个病毒都传播得那么快。寨卡病毒的传播就没有那么快。它是上世纪40年代在非洲乌干达发现的,六七十年代就到了东南亚,在那里盘踞了几十年。21世纪初通过太平洋的一些小岛,一步步像跳跳板一样传播,前几年到了巴西,又从巴西传向了全世界,成为全球的病毒。因为它是蚊子传播的,所以它的传播有一个蚊子的适应过程,受到一些生物因素的影响。埃博拉病毒也是一个例子。虽然它在非洲不断扩散,但是至今也还没有走出非洲。过了地理关,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叫季节关。因为在不同的季节,温度、湿度、生物的周期、人类的行为都是不一样的。春夏之交的时候,该担心肠道传染病;再暖和一点,可能会有登革热感染;到秋冬季节,新冠又来了。所以季节对于病毒的传播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SARS就没有跨过季节关,在夏天来临之前就消失了。至于新冠病毒能不能跨越季节关,能不能跨过夏天进入秋天呢?我们现在还不知道,时间能够证明一切。3群体免疫与病毒突变率下面我通过一个例子来让大家了解更多传染病的概念。这个例子是1846年丹麦法罗群岛的麻疹流行。在此之前,法罗群岛是没有麻疹的,有一个工人坐着船把病毒带进了群岛,当时整个岛八千多人无一幸免,死亡一百多人。但是,感染之后,几十年内,群岛也再也没有出现麻疹病毒。这个故事说明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人感染病毒之后会产生免疫记忆,会产生免疫保护。这是研究疫苗的一个理论基础。还一个概念是R0,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它指一个感染者在传染期内,在易感人群中引起的新的感染者的期望人数。比如说,麻疹的传染是非常快的,一个人能传染19-20个人。另外一个概念是群体免疫力,指的是一个群体里面,多大比例的个体获得免疫力,使得其他没有免疫力的人也受到保护从而不被感染。这个数值不难计算,临界值是H=1-1/R0。比如说麻疹是1-1/20,大概是95%,就是说95%的人获得群体免疫力后,病毒就没法再传播了。获得群体免疫的途径有两个,一个是实际的病毒感染,另一个是接种疫苗。但是通过实际的感染获得群体免疫代价太高了。麻疹8000多人感染,死了100多个,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我们的小区不管几层楼,基本上每个单元都得放一两口棺材,这个代价是非常大的。另外,病毒在群体中传播是有一个临界值的。比如,大家发现麻疹的流行临界值大概是50万,据说在小于50万的人群里,这个病毒是没法传下去的。这实际上也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控制病毒的传播需要做隔离,就是为了把大的群体分隔成一小块一小块,让病毒传不起来。讲病毒的通关,实际上都是讲新出现的病毒,我们叫新发,或者再出现的传染病。禽流感、寨卡、摩尔斯、SARS、新冠这些病毒都是动物来源的。70%的新发和再发传染病是来自于动物的,要么是野生动物,要么是家养的家畜,或者是宠物。病毒之所以能够从一个物种传到另外一个物种,主要是因为病毒高的突变率和高的进化率让它可以适应新的速度。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过程。病毒在原先的物种和新的物种之间不断接触,可能刚开始感染新的物种效率很低,回去继续进化,然后再回来感染新物种,可能感染程度会更高一些。这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试探的过程,这个过程持续的时间是非常长的。简要总结一下,病毒的通关之旅主要包括下面几步。首先要感染一个细胞,然后能够感染一个个体,并且能够在群体里面持续传播,最后,打通最难的两关——地理关、季节关之后,才会成为全球流行的病毒。但是,实际上大多数病毒的跨种传播都是失败的。可能感染几个细胞之后,就被免疫系统清除掉了;可能感染的只有几个人,没法在人和人之间传播,这几个人去世了,也就消失了;或者像SARS一样感染一段时间,不能跨过季节关也就消失了。所以,每当我们遇到一个新的病毒,很难判断它到底能够通几关。是只能感染几个个体,还是能感染很多人,或者说甚至只能感染一个季节,然后就过去了呢?这是非常影响我们决策的。如果反应过度,正常的生活就没法进行了。但是如果反应慢了,我们都看到了。这种情况下决策是非常困难的。4用通关体系消解对病毒的恐慌病毒的通关成功就是人类的灾难,人类的灾难就是大家的恐慌。我们经常会在报纸、新闻上看到一些关于传染病、关于病毒的新闻。了解了简单的通关体系之后,就可以把它套进去看一看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最近在网上找了四个报道,我们来看看是怎么回事。第一则报道与最近非常流行的一个叫“甩锅”的词有关。下图这位英国的生物学家叫维克拉玛辛赫,他甩锅甩得最彻底,甩给外星人了,说病毒可能是来自于陨石,来自星星的病毒。这个有可能吗?我们根据前面的知识来分析一下。第一,陨石到地球的温度很高,病毒很不稳定,很容易就失活了。此外,空间有很多射线,射线也会把病毒杀死。哪怕侥幸有几个活的病毒落到地上,也很难存活,因为陨石通常落在荒郊野外、人烟稀少的地方。病毒的目标是找到活的细胞,如果病毒落在荒郊野外,它很难找到一个个体或细胞来感染,在环境中不能存活太长,不就消失了吗?所以,病毒来自陨石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最近还有一个报道,说美国俄亥俄大学在青藏高原采集了很多冰芯,在冰川的冰芯里面他们发现有很多新的病毒。这篇文章说他们发现有33属的基因病毒,有28个属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这个让大家很恐慌,说我们有新的灾难。是不是这么回事呢?第一,冰川里的病毒量很少。第二,这个冰芯历史很久了,是大概750年到一万多年以前的。病毒在环境中不能存活太久,所以这个冰芯里面可能只有病毒的核酸片段,没有活的病毒颗粒。哪怕有活的病毒颗粒,冰川远离人烟,也是找不到活的细胞、活的个体来感染的。哪怕找到一个个体,我们知道病毒要感染一个细胞首先得跟受体结合,不一定正好碰到的这个活的动物的受体就可以用。所以概率是很小的。所以,冰川熔化释放的这些病毒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近来大家也很关注一个问题:能不能人造一个成功的病毒?复制一个已经存在的病毒是很容易的,这对我们病毒学家来讲是一个已经研究几十年的老技术,不难。新冠病毒发现不久,一个荷兰的研究组就把它复制了;不久前有个美国的实验室也把新冠病毒复制出来了。复制一个病毒并不难,把病毒造弱一点也不算难,我们的很多疫苗就是把病毒搞得弱一点,成为一个弱毒苗,可以实现。但是,如果把病毒改造成一个更强的病毒就不容易了,它要重新开始通关。首先,看一下细胞关。我们可以给病毒进行很多不同的改造,然后在细胞上筛选一下,看哪个复制得更好。这不难,技术上是可行的。但是,一个病毒只在细胞上复制得更强,致病率更强,并不能说明它感染一个个体就好。个体关的实验要在活人身上来做,拿动物来做都不行,因为猴子、老鼠等动物跟人是不一样的。这都是以前731部队才能干的事情,现在没法做。哪怕病毒真正感染人的能力已经很强了,还有一个群体关要过。要有很大的人群才能检测,这实际上没法操作。更不用说季节关了,季节关简直是超出想象。所以造一个成功的病毒,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最近大家又开始关心宠物。之前有一个报道,说香港发现有一只狗咽拭子检测到新冠核酸呈弱阳性,这说明新冠病毒在狗那儿可以突破细胞关。后来又有新的报道,说比利时有只猫被新冠病毒感染了,这只猫也很痛苦。怎么来解读这个报道呢?首先,我们看到,如果宠物感染病毒,说明病毒至少过了细胞关。要想检测病毒能不能通过个体关要怎么做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在实验室里找到很多动物,给它们接种上病毒,看一下病毒能不能感染那些动物。首先,他们发现狗是没法被病毒感染的,猪、鸡、鸭也不会被感染。但是猫不一样,他们发现如果给猫接种上病毒,猫是可以被感染的,而且它可以通过飞沫传染给其他的猫。但是,他们也发现,如果把染病的猫和没染病的猫放在一起,传播效率不是很高,三对只有一对能传播,说明猫间的传播能力不是很强。但是还得通过流行病学来调查猫群里面的具体传播情况。没过几天,又一篇新的报道出来了,是关于华中农业大学和中科院武汉病毒所一起合作开展的一项工作。他们调查了武汉的猫群,发现有14.7%的猫的血清是新冠阳性的,也就是被病毒感染过。但是感染的猫里面,血清滴度最高的是病人家的猫。也就是说,病人跟这只猫可能接触比较多,这只猫被感染的病毒数量也比较高。所以,它的抗体的滴度也会更高一些。在流浪猫中,虽然也发现了一些阳性的动物,但是抗体比较低。总之,更像是人传给了猫,猫是人类灾难的一个受害者。至于病毒能不能在猫和猫之间传播,猫能不能传给人,还需要更多的流行病学的调查,但就现在来看,猫应该是个受害者。通过上面的解析,大家是不是觉得以后如果再看到一些报道,把通关历程给它套进去,就没有那么恐慌了。实际上,新发传染病出现的概率还是很低的,要好多年才有一次。给大家推荐一部美国在90年代拍的叫《恐怖地带》的电影,影片就是关于一个新出现的传染病。在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病毒的传播、致病,以及治疗,还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等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运作方式。演员有达斯廷·霍夫曼和摩根·弗里曼。这部电影拍得还是很不错的,虽然里面有一点点夸张的成分,但是整体来讲还是比较忠于事实的。(素材来源|瞭望智库 编辑|冯秋璐 江北新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模仿犯

看!《中国医生》里的南大专家!

近日,纪录片《中国医生》线上播出,它将镜头对准国内六家大型三甲医院,其中包括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纪录片用冷静真实的镜头语言呈现有血有肉的医生形象,快来跟着小蓝鲸看看纪录片里南大医生的风采!心胸外科 王东进心胸外科行政主任、主任医师,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当选为2019年十大“最美医生”王东进被称为“心脏上的拆弹专家”,从1986年开始,从医三十多年的王东进已带领团队完成各类心脏手术数万例,成功率百分之九十九以上,仅2017年就有2989例,其中大血管手术407例。为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王东进率先在苏皖地区倡导主动脉夹层患者的“6小时生命圈”,成功挽救了大量凶险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生命。从纪录片中看到,王东进从早上八点进手术室,一直站到凌晨一点,共17个小时,“心脏外科就是得是身体最好的,身体不好的、站台站不住的就被淘汰掉了”。手术、讲座、义诊、教学、科研、学术会议占据了他的大多数时间,他几乎全年365天没有一天休息过,每日与时间赛跑。王东进在江苏沛县人民医院进行科普讲座一台五六个小时的手术下来,王东进经常得扶着腰走出手术室,他还有严重的颈椎病,有时甚至要戴着颈托才能上手术台,他的小腿静脉曲张要穿弹力袜,他笑着调侃自己“要残疾了”。但当他躺在向医院申请的按摩椅上时,又感叹“我这还算是幸福的”。他没说,但我们都懂,医生最大的幸福感源于救死扶伤,源于患者重生后的诚挚感谢。南京大学医学院17级本科生 郜澍“我有幸上过王东进老师的课:第一次是医学导论,王老师分析了医生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一位前辈的身份对我们提出“成为权威”的要求;第二次是外科学,王老师为我们讲解心外科知识。老师的课件上仅列知识提纲,具体内容则信手拈来,令同学们印象非常深刻。在心胸外科见习时,我更是了解到王教授的高超医术、高尚医德以及卓著的科研成果。可以说,王东进教授是我心中卓越的临床学家与医学科学家的楷模。”肿瘤科 魏嘉肿瘤科行政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南京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临床肿瘤研究所副所长魏嘉从小就是学霸,5岁上小学,16岁考入南京大学医学院,25岁博士毕业,之后就进入了鼓楼医院工作。今年35岁,是医院最年轻的副主任医师,也是南京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她真诚地关心病人,充分考虑病人的需求,积极向各科专家寻求建议与帮助,总想着能得到一点生存希望,为经济困难患者申请基金支持。“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在魏嘉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当一个病人百分之百信任你的时候,即便其他医院都说没有办法了,你也得逼迫自己去找希望,哪怕是一丝。”因为在魏嘉心里,肿瘤科医生最大的成就感,是当病人找到你,你说我还有一点办法。魏嘉的丈夫史冬泉是鼓楼医院骨科的副主任医师,也是南京大学医学院的博士生导师。两人1999年一起进入南京大学医学院读书,毕业后均在鼓楼医院工作,是鼓楼医院有名的学霸夫妻。二人除了日常的医疗工作以外,还要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同为医生,他们相互理解,相互鼓励,也相互竞争,一起相互支持着、勇敢前行。南京大学医学院15级本科生 施涛“魏老师有着严谨细致的科研思维,善于诱导学生思考问题。她在生活上也十分关心学生,温柔体贴。此外,魏老师作为临床医生,对每一位病人都认真负责,尽心尽力,非常值得我们学习。”除了王东进和魏嘉,纪录片中还有很多对病人尽心尽力的南大医生——“如果我对一线还有用的话,我会一直在一线”的妇产科主任胡娅莉,61岁的她退休后依然雷打不动地往手术室里跑,30年如一日地在门诊楼坐诊。“把每一位病人的每一次动刀都当成自己第一次执刀”的脊柱外科主任邱勇,当病人躺倒床上,唯一能够依赖的就是医生。他这种无差别的重视,便是医者对待病人的初心。……《中国医生》将真实的医生日常摆上台面,那些温情的、无奈的、专注的、柔软的身影被镜头一一记录了下来。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感谢每一位坚守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的医务人员。致敬每一位中国医生!

比安卡

皮肤病专家毕贵山:二十七年如一日帮助患者解除痛苦

皮肤病专家毕贵山:二十七年如一日帮助患者解除痛苦甘肃皮肤病防治研究所所长毕贵山,在27年的研发治疗中, 为10万多名神经性皮炎患者解除了痛苦,而且还为部分困难患者适当减免一些诊疗费用。今年76岁的毕贵山,1970年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在我省河西地区工作了16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毕贵山停薪留职到深圳,在一家药业公司做新产品开发研究,三年后 ,也就是1993年他返回兰州自己创业,创办了甘肃协和皮肤病防治研究所,任所长至今有27年。说起何以对神经性皮炎情有独钟,毕贵山苦颜一笑,原来是神经性皮炎着实折磨了他一番,虽然多方寻医问药,仍纠缠不休,不离不弃。毕贵山当初本意是为自己。后来是为了更多的人免受神经性皮炎的折磨,步入了这一领域。于是,他钻进了博大的中国传统医学宝库,从《本草纲目》、《黄帝内经》、《金匮要略》到当代权威论著,无一不是他摄取的对象 ,民间单方、秘方、验方的精华他更是多方吸收,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用自己的身体加以验证,在全身无处下药之时,妻子也只好“挺身而出”究竟有多少次失败,他自己也记不清了。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毕贵山终于找到了治疗皮肤病的关键症结。2017年5月2日,世界中医药协会联合会,鉴于毕贵山在皮肤科研究领域取得的成绩和在中医药国际 传播中作出的贡献,经专业委员会民主选举,世界中联秘书处批准,他当选为世界中联皮肤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据了解,近年来,毕贵山又在治疗湿疹、酒渣鼻、带状疱疹等皮肤病防治上有所成就,并为不少的病患者解除了困扰。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马进帅

不忽于人

京豫专家学术讲座受追捧 妇科微创研究所成立获赞誉

周口日报·周道客户端记者 马月红“非常感谢李斌教授、宋菁华博士等北京、郑州的专家,他们的学术讲座内容非常接地气,解答了我们众多妇产科和不孕不育科基层一线医生的实际问题及困惑,我们回去后就能结合临床实践,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指引作用。”在会场,来自太康县一医院的张医生对记者道出了与会人员的共同心声。11月21日,由周口市医学会主办,周口妇产医院、周口市不孕不育研究所承办的2020第二届周口市妇产科暨不孕不育学术论坛隆重举行,省内外300余名妇产科、不孕不育科医务工作者参会。本次论坛邀请了北京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郑州大学等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就妇科、产科、不孕不育等领域的前沿课题进行了专题学术讲座。据悉,本次学术论坛在市卫健委和市医学会的特别支持下,邀请到了国内著名妇产科与不孕不育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李斌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宋菁华博士,省内著名专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纪妹教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朱宝菊教授,以及周口市中心医院妇科刘光新主任、周口妇产医院李俊主任等,与各位医学同仁一道,一起探讨临床一线医生特别关注的妇科、不孕不育、高危妊娠等疾病的最新临床诊治实践。据悉,周口市妇产科暨不孕不育学术论坛于2019年应运而出。一年来,通过举办学术论坛、成立“京豫妇产名医工作室”等,在北京专家、郑州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不仅使基层一线的妇产科医务工作者临床业务技能获益颇丰,更造福了广大的女性患者,让她们不用到北京、郑州,在周口本地就能获得国内著名专家的联合会诊及手术,省时、省钱、省心。这些也是落实“健康扶贫”、决战决胜2020脱贫攻坚年的务实举措。在2020第二届妇产科暨不孕不育学术论坛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宋菁华博士、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微创中心负责人纪妹教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朱宝菊教授等,正式鼎力加盟“京豫妇产名医工作室”,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李斌教授等一道,定期组团来周口进行联合会诊,为广大周口女性看妇科顽疾、不孕不育症、高危妊娠等提供更多的便利性。“我们将会在以往定点技术帮扶的基础上,加大北京专家组团来周口频次,解决广大女性的实际健康问题。”李斌教授在受访时表示。“我们将会把北京市目前在妇科微创领域应用的先进技术、先进理念,通过周口市妇科微创研究所的平台,分享给广大的周口市妇科、不孕不育科的临床医务工作者,不仅促进大家在妇科微创学术方面的提升,更注重在微创技术业务方面的传帮带,使周口市的妇科微创技术与北京等地保持同步,造福广大女性患者。”李斌教授说。“希望通过周口市妇科微创研究所在北京、郑州各位专家学者的帮扶支持下,大家一起为周口市妇产医学事业的发展,为女性健康事业的进步共同努力。”张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来源:周口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最新98k特效升级皮肤惊现研究所,尚无获取渠道

大家好,我是游戏达人皮蜀黍,一个跟大家一样痴迷吃鸡游戏的玩家!目前在国际服中只有唯一一把98Kar特效升级枪械皮肤,那就是恐怖齿痕-98Kar,然而皮蜀黍发现一个秘密,国际服第二把98Kar特效枪马上就要来了!具体什么情况,我们有图有真相,一起来看一看吧。看完本篇文章分享觉得还不错的小伙伴记得给个关注支持一下皮蜀黍哦。众所周知,98K虽然是一把常用的狙击枪械,但是目前在国际服中也仅仅只有一把98K的特效升级枪皮-恐怖齿痕-98Kar,这是当时光子与哥斯拉联动推出的一款皮肤,整个枪械外表神似怪兽的皮肤,非常有质感!不过皮蜀黍觉得最吸引人的莫过于7级的淘汰盒子哥斯拉造型了,太拉风了!恐怖齿痕98k98K的特效枪一直没有再出第二款,虽然也是一款常用枪械,但是不像M416、AKM甚至SCAR-L这些步枪一样已经接连推出了三四款升级皮肤,可能是单发狙的门槛本身就比较高吧,很多小伙伴都不能非常好的驾驭这把单发狙击枪,然而这并不能阻挡小伙伴们对这把经典狙击枪的喜爱,今天皮蜀黍终于发现了第二款98Kar的特效升级枪械皮肤的出现,虽然它还没有在正式活动中推出,还没有任何的获取渠道,但是它已经确确实实的出现了,皮蜀黍就迫不及待的来给大家分享了。初级外观第二把推出的98K特效枪械名为雨林雕龙-Kar98K,也是一把七级的特效升级枪械皮肤。枪如其名,这把雨林雕龙-Kar98K整体的风格十分贴合雨林地图本身的设计风格,整体一看,就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雨林的神秘之感,祭坛的庄严之感,雕塑的肃静之感,整体的设计风格在皮蜀黍看来还是很不错的,不过会不会受到众多玩家的喜欢,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击杀特效雨林雕龙-Kar98K一级的外观非常简单,将雨林地图中常见的祭坛雕塑龙给融入到了枪身之中,整体颜色也是一种“雨林色”,透出一种古老神秘之感,不过整体感觉有点呆萌,不如中国龙来得那么威武。二级击杀特效为青色与明黄色混合烟雾,中规中矩;三级进阶外观,我觉得可以用一个成语“画龙点睛”来概括,枪身前面的龙给描绘上了眼睛之后显得有神了很多,枪托也加上了倒刺装饰;四级五级常见的击杀播报以及一个极其简单的枪械挂件,我觉得没什么好讲的了,尤其这个挂件,升级花费那么多材料太不值了!击杀播报终极外观当来到六级之后,整个枪械外观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枪身枪头部分完全被这条雕塑龙所覆盖,之前裸露的枪管和枪栓都上了亮眼的金色,整个机瞄外形也重新设计了,在枪头立着的貌似一颗龙牙,相当有型!枪托部分的倒刺也染上了暗金色,加上亮红色点缀,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最后七级的战利品箱整体设计比较简单,只是在普通战利品箱的外面加入了龙头的浮雕设计而已,并不出彩。战利品箱目前这把枪械在国际服并没有获取渠道,但是它已经出现在了国际服的研究所之中,相信在即将上线的活动中就会推出这把雨林雕龙-Kar98K特效枪械皮肤,小伙伴们你们觉得这把雨林雕龙-Kar98K特效枪械皮肤怎么样呢?欢迎留言评论。好了以上就是这次皮蜀黍想跟大家分享的所有内容了,希望对小伙伴们有所帮助。小伙伴们觉得分享的不错的话,就用充满爱心的小手帮忙点点关注吧,你的关注,就是皮蜀黍持续更新的动力。咱们下期再见,拜拜!

忽乎何适

明日方舟:赫默新皮肤,科研工作人员,漆匠赫默

开拓者系列/漆匠。雷神工业出品,全覆式,采用特制面料,对粉尘等恶劣环境拥有极高抗性,面向需要出入危险区域的研究人员。鹰角目前还没有公布赫默新皮肤的获取方式。但是所长猜测应该是:随着第六章的开放,18源石购买。另外,新皮肤是有弹道特效的噢!我是奇形怪状研究所,专注于明日方舟、崩坏3的深度游戏攻略。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就关注一下吧~

蒙面人

为生命保驾护航 南京医科大学中毒研究所正式成立

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孙骏 通讯员 周宁人 吴佳琪)一氧化碳中毒、农药中毒、药物过量、酒精中毒……中毒对于我们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抢救中毒患者?如何进一步规范救治体系?多个学科怎样密切协作?1月20日下午,南京医科大学中毒研究所成立仪式暨首届学术论坛活动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举行。南京医科大学中毒研究所由该院急诊医学中心发起,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以及医院药学部等多个部门共同组建,将为患者的救治提供了更多的支撑与保障。研究所将打造四大平台、聚焦四个方向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赵俊教授在主持成立大会时表示,根据中国社会统计年鉴2019年数据显示,损伤和中毒在中国城市前10位疾病死亡率及死因构成位居第五位。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各类中毒的情况常有发生,医院也多次参与到抢救中毒患者的行动中。此次南京医科大学中毒研究所成立势在必行、意义重大,既是强化校院合作、加强临床与基础交流的成功典范,也标志着校院在中毒疾病及毒理研究方面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中心张劲松教授介绍了中毒研究所建设的构想和计划。他介绍,医院近年来进一步打造体外生命支持体系,整合多学科力量,极大地提升了救治的效率。作为急诊的一个重要亚专科方向,希望以成立中毒研究所为契机,与南京医科大学及医院相关学科共同打造“中毒疾病信息学和临床大数据整合分析平台”“毒物快速筛选与检测分析平台”“多组学个体化中毒机理研究平台”和“中毒研究创新成果转化平台”4个平台,建设3个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开展临床毒理学研究、分析毒理学研究、环境毒理学研究和药物毒理学研究4个方向,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服务,凝练学科方向、打造人才队伍、推动转化深入。江苏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唐金海教授指出,中毒疾病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是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化合物、新材料、新药品的不断出现,以及毒物谱的不断演变,对中毒疾病的防治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中心作为急诊和职业病两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同时又是省内唯一的中毒救治基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中毒临床方面有着鲜明而突出的优势。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医科大学校长沈洪兵教授点赞了基于医院主导、学校保障的合作理念。他说,中毒学科本身是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相结合的一个交叉学科,中毒防治不仅是临床医疗问题,也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研究所应当把科学产出与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发挥好全省中毒救治的领头作用,并从中寻求科学问题与科技创新。希望院校双方妥善配置资源、加大合作力度,努力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应用等方面开拓进取,推动合作共建不断向纵深发展。活动现场,南京医科大学校长沈洪兵、江苏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唐金海、院长赵俊及急诊医学中心主任张劲松共同为研究所揭牌,同时聘任张劲松主任为南医大中毒研究所所长,聘任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法医学系系主任陈峰,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毒理学系系主任刘起展,南京医科大学转化医学院执行副院长刘文涛为副所长。现场还聘任中国药科大学药学系国家重点实验室刘东飞、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原神经毒理学系系主任肖杭、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重症医学科主任刘励军、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神经毒理系王军教授等4位专家代表为特聘专家。1年救治1000例中毒患者 综合救治能力很重要“我们全年救治的中毒患者超过1000例”,张劲松教授表示,多年来,医院在临床实践不断探索的基础上,除开展中毒临床救治工作外,还开展了毒物检测、解毒剂储备、中毒会诊咨询、中毒相关科研工作。结合自己20多年来的救援经历,张劲松告诉记者,中毒事件占到了他个人参与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67%,这也对医院综合、规范地开展中毒救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怎样开展中毒患者救治工作?张劲松介绍,第一步是分诊。患者送到急诊后,首先在分诊台进行快速分诊,如果是中毒患者会迅速进入到中毒的救治流程;第二步是毒物清除与生命体征稳定。一般来说口服途径接触的农药、药物或生物毒素中毒等,在时间窗内需要进行胃肠道洗消处理。“洗胃或催吐最好在第一时间做,接触毒物时间越短、毒物清除越多,抢救成功的效果也就越好。”张劲松教授表示,但是患者如果出现了全身脏器功能衰竭,甚至生命体征不平稳时,那就要先进行复苏,稳定内环境,脏器功能替代,甚至心肺支持(如ECMO);第三步是毒物药物检测筛查。“患者的血液和尿液马上送到了南京医科大学司法鉴定所毒化室,我们就能进一步获得可能的毒物定性定量结果,从而进行更具有针对性的救治。”搭平台建机制 为造福更多患者不懈努力中毒研究所成立后有什么规划呢?张劲松介绍,作为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中心其实很早就和南医大开展合作。此次研究所的成立,将会推动合作更聚焦、更系统、更协同。“从今后的工作来看,我们想在三个领域加强合作,一是加强中毒医学临床与基础合作交流,构筑高水平临床科研平台;二是推动研究水平的提高与转化效率,达到国内本领域顶尖,国际有影响力;三是助力中毒学科建设成为国家区域医学中心。”张劲松教授也呼吁,中毒的救治只是中间一个环节,希望通过成立中毒研究所,进一步加深社会大众对中毒的了解,做好健康科普工作,使更多的人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更好地预防中毒、远离中毒,了解中毒的科学救治方法,为提升全民的健康素养做出不懈努力。【来源:中国江苏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请益

综合治理进行时丨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专家携团队来仙

为进一步加快我县医化园区环境综合治理步伐,10月9日,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龙涛、张龙江两位专家携团队来仙,深入我县永安溪坝渗出水应急工程现场查看我县地下水应急处置措施,重点了解目前渗出水水量、水质,详细询问了渗出水回抽的水量以及处理方法。在讨论会上,医化园区综合治理工作专班综合协调组常务副组长李建振通报了专班成立后的工作举措,随后双方就下一步整治工作如何开展进行了深入讨论。会上,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土壤污染防治中心主任、土壤与地下水污染控制研究室主任龙涛对我县医化园区环境综合治理前期工作表示认可。他认为,当前阶段最重要的是做好环境治理的应急处置,从源头防控上着手,阻止园区地下水及土壤的进一步污染;同时要加强数据收集,要从园区地势的整体小流域范围来梳理,通过调查、制作概念模型、数据模型,摸清底数。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文明创建与绿色发展中心副主任张龙江表示,10月4日已对接明确了医化园区治理方案方向,接下来根据时间节点完善地下水在线监测方案、开展地质勘探,为设计科学有效的地下水和土壤治理方案打下基础。龙涛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土壤污染防治中心主任、土壤与地下水污染控制研究室主任,人社部“高层次留学人才”,首批“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司法部、环保部首批“环境损害鉴定专家”,河海大学、东南大学校外研究生导师,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土壤与地下水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江苏省土壤与地下水修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龙江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生态文明创建与绿色发展中心副主任,生态环境部生态文明市县创建、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和农村环境保护技术服务专家组成员、科技部创新型市县建设专家组成员。仙居县全媒体新闻中心内容:医化园区综合整治工作专班编辑:荆欢审核:郑燕睆【来源:仙居发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大疯民

厉害了!南京云锦研究所 成功仿制西汉时期棉袍 用极细的毛笔绘制

印花敷彩纱,是目前已经被发现的,我国历史上最早将印花与彩绘相结合的丝织衣袍面料,它证实了有关"画衣""画文"的文献记载的可靠性。因此,印花敷彩纱丝棉袍,一直是湖南省博物馆的重要文物之一。然而,这套印花敷彩纱丝棉袍自1972年从马王堆遗址出土后,因环境骤变,导致它的纤维强度大大降低。长期展览,暴露在阳光、氧气中,加速了印花敷彩纱丝棉袍纤维的老化,原件已经十分脆弱,仿制工作迫在眉睫。南京云锦研究所的专家团队,成功完成了对它的复制工作。而复制的难度,可真不小。印花敷彩纱丝棉袍用印花敷彩纱做袍面,素纱做衬里,内部填充丝棉絮。从研制纺纱开始,南京云锦研究所历时近两年,完成此次复制。其中,最难的当属在纱面上绘制纹样。纱面料轻薄、平整,笔尖轻轻滑过,就可能起皱。而纹样本身样式复杂,更是考验了复制人员的细腻程度。南京云锦研究所复制团队负责人杨冀元说:“我们用极细的毛笔蘸取颜料进行绘制,在绘制的过程中如果过干,颜料就不太容易附着上去,如果过湿的话,颜料就极易晕开。”与此同时,印花敷彩纱丝棉袍经历了2000多年后,由于风化等因素,导致在其原有鲜艳色彩上,又出现微妙的"暗红色"衬在纹样底部。如何还原这种自然的"陈旧感"?对于复制团队来说,又是一个挑战。南京云锦研究所复制团队负责人杨冀元说:“买颜料,光南艺后街我们就跑了不下去十几次,我们买了各种颜料,例如丙烯、水粉、水彩、国画、纺织品颜料、色精等,但是用水配比的时候,我们发现水一旦进了素纱以后,它的晕特别特别快地容易晕开。我们做了很多次试验,反复试验,用各种胶、水进行配比。”最终,复制团队使用尼龙胶和丙烯颜料还原七彩纹样的色彩,用色精、纺织品颜料等还原色晕部分。目前,印花敷彩纱丝棉袍已交付湖南省博物馆,未来有望替代原文物进行展出。(报道/吴伊端 王从)(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