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唐山鑫万达与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合作修女传

唐山鑫万达与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合作

6月22日,滦南县唐山鑫万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在南京开展对接交流活动并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唐山鑫万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聘任南机所韩柏和研究员、谢虎副研究员、赵维松博士等3位专家为公司技术顾问,就河北省重点研发项目“畜禽粪污高效固液分离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制”项目开展合作研发。唐山鑫万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农业农村部南机所开展深度合作并签署科技合作协议,是县工信局(科技局)落实市委市政府“四百进唐山”活动和市科技局《关于推进百家科研院所(机构)进唐山的实施方案》部署要求的重要举措,对我县全面加强与大部大所的技术合作,柔性引进大部大所科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县工信局(科技局)将继续推动尚新融大、海都水产等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助力我县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来源:河北新闻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子乎

滦南县成功举办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进滦南活动暨项目合作签约仪式1

8月23日上午,县委人才办、县工信局联合举办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进滦南活动暨项目合作签约仪式。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党委委员、农业资源开发与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陈永生主任,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科技处常春处长及相关专家一行6人与县委人才办、县工信局、鑫万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对接,签署"畜禽粪污高效固液分离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制”项目合作协议1项,人才合作协议3项。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程少杰,政府副县长李克军、县委组织部、县工信局负责同志参加了此次活动。这是落实市委市政府“百家科研院所进唐山”“百名高端人才进唐山”活动的重大举措,标志着我县产业发展和聚贤引智兴业工作又取得了新的成果。

非知失也

“特色农业机械化新装备新技术新模式报告会”在宁举办

4月14日,由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江苏省分会主办的第十一届江苏国际农机展览会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正式开幕。当日,由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南京农业大学、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办,江苏省农机具开发应用中心、江苏省特色农业机械化专家指导组、江苏省农业机械学会承办的“特色农业机械化新装备新技术新模式报告会”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召开,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沈毅同志出席报告会并致辞。报告会以“加快特色农业机械化新装备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全面提高我省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为主题。邀请了中国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扬州大学知名教授作了“农业机器人发展与应用”、“现代果园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国内外蔬菜生产机械化现状与趋势”、“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与装备”专题讲座,各位专家针对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瓶颈,介绍了农业机械人、果园机械、蔬菜机械、油菜机械等相关知识,提出了解决特色农业全程机械化的宜机化、标准化、规范化技术要求,为江苏省加快推进设施农业、果菜茶、油菜等特色农业机械化协调发展提供了借鉴。江苏省农业农村行业管理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推广机构的相关领导、专家学者、基层骨干和企业代表约300人参加了报告会。参会人员相互碰撞思想、分享观点、交流经验,共同探求江苏省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途径。“十四五”时期,江苏将重点实施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推进和农机装备智能化绿色化提升“两大行动”,作为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特色农业机械化,必将迎来发展大势,通过专业化、宜机化、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的发展途径,实现江苏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目标。江苏省农业农村厅行业发展处、江苏省农机具开发应用中心【来源: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七金刚

创新故事:种地变得更智能

“三夏”大忙时节,顶着火辣辣的日头,江苏省射阳县内的临海农场职工徐士忠站在地头,一副气定神闲的模样。金黄的麦浪中,一台台小麦无人收割机隆隆作响。“无人收割机不用农机手,晚上抢收也不怕累。在后台智慧麦作系统设定好程序就行,我管理的2500亩地,比往年能提前一天收割完呢!”徐士忠说的智慧麦作系统,是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性技术之一——北斗导航支持下的智慧麦作技术。这项引领性技术由南京农业大学领衔,主要包括北斗导航支持下的小麦无人播种收获技术、无人机支持下的小麦精确施肥喷药技术以及物联网支持下的小麦智慧灌溉技术。“智慧麦作,让种地变得更智能。”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临海分公司总经理黄礼庆说,“通过实施这套技术,今年小麦生产实现精确播种、施肥、施药、灌溉和收获,既省成本,效果又好,每亩地增产5%,算下来每亩节本增收100多元。”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研究院副院长田永超介绍,智慧麦作技术将北斗导航、现代农学、信息技术、农业工程等应用于小麦耕、种、管、收全过程,实现生产作业从粗放到精确、从机械到智能、从有人到无人。这套智慧农业技术究竟“聪明”在哪里?首先是立体化感知农业信息。以前种地主要靠老把式的经验,现在可以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田间物联网设备共同架设“天眼地网”,定量、全面、立体化地获取农情数据。数据有了,种、肥、水、药的施用量怎么确定?田永超表示,农民施肥喷药大多是凭经验,现在智能技术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信息、品种特性、植物长势等,开具种、肥、水、药的“细方子”。“就拿我们农场来说,不同地块的土壤肥力有差异,播种时就不会平均化,而是根据智慧麦作系统的处方精量播种。”黄礼庆介绍。有了数字化的“处方”,如何实施?关键是研发智能化农机装备,并将农机、农艺与信息技术融合,给田里的“铁疙瘩”装上“活脑袋”。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副主任张文毅介绍,目前,天空地立体化苗情监测诊断技术、无人机支持下的作物精确机喷药技术、基于物联网的灌溉技术等单项技术趋于成熟,已在全国主要麦作区示范应用。小麦无人播种收获技术已初具雏形,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有望在近年内实现应用。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张晔表示,随着我国农业发展从数量保障型向质量推动型转变,迫切需要遴选示范一批引领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重大技术,形成一批贯穿农业生产生活全过程的优质绿色增效技术体系。“既要确保当前产得出足够的粮食,更要为未来粮食持续供得上、产得优打造‘动力源’。”2018年以来,农业农村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藏粮于技”战略,每年组织开展10项引领性技术集成示范活动,着力树立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技术导向,推动重要成果快速集成转化落地,汇聚农业高校、科研单位、基层农技服务体系示范推广合力。活动实施以来,遴选示范了小麦节水保优、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受控式集装箱循环水绿色生态养殖、蔬菜全程绿色高效生产等一批引领性重大技术,为新时期产学研用一体化和重要农业技术快速普及应用探索了新模式。张晔表示,今年将聚焦稳定粮食生产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着力推动引领性技术的集成化、实用化、轻简化,畅通“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展示基地—示范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农户)”链式技术推广通道,实现技术和农业生产紧密结合,切实发挥科技对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决定性作用。《 人民日报 》( 2020年06月15日 19 版)

松松散散

江苏用全国3.8%的耕地养活近6%的人口!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

9月1日,江苏省委改革办和江苏广电总台联合策划的大型改革政策解读节目《黄金时间—改革政策e解读》关注“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转眼间即将金秋时节秋收秋种要开始了广袤的农田里又将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图自新华社不过你知道一粒米是如何诞生的吗?以有3600亩土地的常州溧阳市海斌农机合作社为例合作社核心的一个机库,农机保有量将近80多台套,一般在5月中旬开始育秧,6月10日插秧机开始下地,一个小时可以插四到五亩地,如果依靠原来的人工插秧,一天最多一亩地。接下来到了防治环节,无人机登场了!无人机虽然小,但它的防治效果和安全性都非常高。一台无人机一个小时防治面积在60亩到80亩之间,原来一个人工一天也就防治20亩。到了十月份以后,联合收割机就是主角了。合作社3600多亩地,一般的收割时间是15到18天左右。收割完以后秸秆粉碎还田,同时也是作为一种有机肥肥沃着这块土地。水稻从地里收上来以后,含水比较高,水稻烘干机就开始派上大用场了。经过烘干机的烘干后,进入流水线,去杂、去壳,然后通过一二三道米机、第四道精米机,处理后加工成精米,从而走上老百姓的餐桌。可以看出耕、种、管、收、烘干、加工原来需要劳动力作业的环节合作社都由机械化代替如今,江苏用全国3.8%的耕地养活了全国接近6%的人口,实现了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省份的粮食总量平衡、口粮自给的这个骄人的业绩。这份沉甸甸的成绩背后,正是江苏多年来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面提升粮食生产综合能力的战略选择。从1978年到2018年这40年间,江苏农业的从业人口从1937万降低到761万人,而粮食总量保持大幅增加,可以说是高效省工的机械化技术,稳住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盘。江苏农业机械化还有哪些薄弱环节?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为江苏的农业农村带来什么改变?除粮食作物生产外,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机械化水平如何?发力特色产业农业机械化,江苏政府给出了哪些支持?“谁来种地”难题又该怎么破?围绕“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黄金时间》邀请到:◆沈毅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孙俊华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农机行业发展处处长特约评论员:◆曹光乔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副所长◆李晓愚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共同进行解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需让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有人办、马上办、能办好关注9月1日20:05江苏公共·新闻频道《黄金时间》《黄金时间—改革政策e解读》将通过江苏新闻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荔枝新闻客户端等融媒体平台同步直播!让改革跑出加速度,让百姓更有获得感!《黄金时间—改革政策e解读》江苏公共·新闻频道9月1日20:05—20:55不见不散!次日(周三)江苏公共·新闻频道11:10—12:00周六江苏卫视7:30—8:20还会有重播哦!

武辅

校地融合,象牙塔里长出“创新树”

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9所高等院校林立,省农科院等22家科研院所星罗棋布,在主城玄武,丰沛的科教资源是一张响当当的“名片”。化在地资源为在手资源,变资源优势为发展动能,秉承这一思路,近年来,我区打破校地“围墙”,深入推动校地融合发展。全市首席学院派生态园区南师大玄武科技园,吸引省级金融机构入驻的南理工科技创新园……《2021,玄武还有》载体宣传特辑第二篇聚焦“校地融合”主题,集中推介我区一批校地融合优质载体。创新“种子”探出象牙塔,在玄武土地上抽枝发芽。南师大玄武科技园南师大玄武科技园位于板仓街78号,利用南京师范大学紫金校区整体搬迁后留下的闲置载体整体打造。项目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由南京师范大学、区政府、金地商置三方共建,打造南京市首个校地融合项目,以校、政、企协同发展创新模式,融通多方资源,探索低效载体高质量盘活路径。春风熹微,阳光微暖。步入南师大玄武科技园内,两侧的法桐枝头已遍染新绿,枝叶间雀鸟声声轻啼。行走在园区内,图书馆、教学楼挺立如新,熟悉的连廊、天井仿佛留存的校园记忆碎片,将时针拨回青春烂漫的大学时光。2019年,南师大紫金校区师生整体迁出,一场由校区到园区的“二次创业”也拉开序幕。紫金山下,玄武湖畔。过去南师大紫金校区的区位优势,成为南师大玄武科技园的响亮名片。校区怎么改?我区引入精耕产业项目开发运营的金地商置,遵循“向史而新”的原则升级载体,一方面保留校区原有景观、稀缺场景,保存校园记忆;一方面在原有建筑形态基础上,融入现代材料和造型手法,打造多个创意功能区,让老建筑焕发新活力。园区怎么建?目前,园区深入贯彻南京市“创新名城”要求与玄武区“一区五园”创新经济带发展方向,对标高端高质,拟打造以软件信息产业为主导,科技金融、文化创意为辅助的“一体两翼”的产业生态体系。此外,项目还将建立政、产、学、研、金结合的科技生态体系,搭建服务平台,集聚创新资源,孵化落地项目。让园区成为创新创业的“主阵地”、成果转化的“孵化器”和校地融合的“助推器”,秉承这一思路,2021年4月,南师大玄武科技园项目一期将正式开业。据统计,目前,园区已累计招引60余家企业入驻,其中,引入南京格乐丽雅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准独角兽企业1家,江苏易佰购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瞪羚企业3家,江苏昂志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江苏金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9家。创新者回到“校园”,再续创新篇章。南理工科技创新园南理工科技创新园位于童卫路5号,由区人民政府联合南京奶业(集团)有限公司、南京理工大学,依托奶业集团卫岗载体共同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10.95万平方米,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包括地上面积7.28万平方米,地下面积3.67万平方米,已建成9幢独立研发办公楼宇与配套商业载体。南理工科技创新园的故事,可以追溯至1928年。园区所在地,在当时曾是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实验牧场。1949年后,实验牧场组建为国营“卫岗奶牛场”,即如今的南京奶业(集团)有限公司前身。2018年,我区正式成立南理工科技创新园管理委员会,正式启动园区运营管理。深厚的历史底蕴,优越的区位条件,让园区诞生伊始,就成为了我区“一区五园”创新经济带重要载体之一。目前,园区以智慧医疗、文旅健康、总部办公为产业发展方向,强化“智慧、文化、国际、典范”园区建设。此外,毗邻南京理工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省农科院、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等科教载体这一优势,让园区创新氛围浓厚、创业人才云集,积蓄了发展的强劲动能。这张校地融合的“名片”一经面世,引来创新合伙人云集。目前,园区已引入近70家高品质企业。2021年2月1日,中国进出口银行江苏省分行正式入驻南理工科技创新园5号楼,该行作为省级金融机构,以支持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为主业,成立来已累计投放外贸产业贷款超6000亿元,将为园区、地区发展注入崭新活力。“一年一度春风暧,科技园区樱烂漫;紫气东来聚卫岗,融合创新续华章。”漫步南理工科技创新园中,粉色的樱花成团成簇,氤氲出春日生机勃勃之景。在校地融合的“合力”推动下,一股股创新之泉涌出校园,浸润玄武的土地,让创新之树育苗成林,也正在这个春日里蓬勃生长。

十日而问

他们,获得了江苏青年的最高荣誉

交汇点讯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共青团江苏省委、江苏省青年联合会决定,授予马瑜婷等20名同志第十四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教育服务部等10个集体获“江苏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第十四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名单(以姓氏笔画为序,共20名)马瑜婷(女)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帆(女)连云港市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处干部王景光 沛县张寨镇张庙村党支部书记朱飞 江苏法尔胜材料分析测试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朱玉荣(女)盱眙县希望小学教师刘成勇 江苏省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主治中医师李雨泽 新华社江苏分社全媒体记者何畏(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陆春松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教授周宇 南通市农机化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周骏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 副总工程师周强 南京市六合区钱满仓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胡一鸣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高级工程师顾峰玮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崔彦彬 江苏省消防救援总队南京支队训练基地特勤一中队队长助理蒋君 红豆集团柬埔寨西港特区公司员工鲁春辉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虞文武 东南大学数学学院教授潘虎 苏宁物流集团快递员魏嘉(女)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江苏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名单(共10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教育服务部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青年农民乐团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制科国家税务总局海门市税务局青年事业部连云港中哈物流基地青年突击队淮安检察系统“春风未检”团队中铁大桥局连镇铁路项目部主桥区青年突击队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发展中心绿色建筑创新团队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市分公司运行维护部中阿产能合作示范园青年突击队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创圣

国家农高区花落南京溧水

本报讯昨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同意建设江苏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批复。这是国务院办公厅2018年1月印发《关于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后,国务院第一批批复建设的江苏省唯一的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江苏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简称南京农高区)位于南京市溧水区,总面积145.86平方公里,东至溧阳市,南至晶桥镇,西至东庐山麓,北至句容市。其前身是创立于2009年的江苏南京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10年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16年获批江苏省南京白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京农高区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等7家知名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先后入驻。目前已建有国家及省市科研平台80多个、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0多名,累计承担农业科技项目350多项、取得农业科技成果650多项。产业方面,明确了以生物农业为主,协同推进农产品特色加工、农业智能装备制造、农业科技服务业发展,目前已集聚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未来,南京农高区将立足“绿色智慧”,在建立规模化种植示范基地等先进技术和生产模式示范体系、探索东部发达地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产城产镇产村融合发展系统解决方案等方面探索示范,努力创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朱泉)来源: 新华日报

贰拾蚊

南京农业机械化水平超90% 农民当“甩手掌柜”

“你看看,这台机器开过去一趟,轻轻松松就把整地、施肥、播种同步完成了,而且根据需要还能完成开沟作业,省心省力效率还高。”市农业装备推广中心高级技师李华银指着一台高两米的施肥播种机告诉记者。11月17日,由市农业装备推广中心、市耕地质量保护站联合主办的全市小麦机械化种植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现场观摩会,在江宁区太和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召开。记者获悉,今年小麦秋种已经进入尾声,全市小麦播种面积稳步提升。粮食安全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的“加持”。目前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达90.5%,基本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主要粮食耕种收机械化率预计达96%以上。我市用科技手段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用科学方式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助力保障粮食安全活动现场,十几个人围着一小块农地蹲下来,盯着施肥播种机刚刚轰隆隆驶过的痕迹,向现场的机械解说员热络地问长问短。“别着急,一个个来。”作为“全能助手”,这台机械能在一两分钟时间里,从田这头驶到对面,还把原本平整的农田耕出了垄沟相间的模样,而且肥料和种子都已经播撒进去了。“按照传统农业的做法,光是耕地这一个环节,三分地就能耗半天时间。现在一个人驾驶这台机器,2—5分钟就能完成一亩地的耕种、施肥、播种一体化作业。”李华银告诉记者,农业机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作业质量、减轻了劳动强度,让农民安心当起“甩手掌柜”。“农业生产受天气影响比较大,所以利用短暂的窗口期作业十分必要。机械化水平提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不误农时,降低了受到自然灾害的风险,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安全保障。”李华银说。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农业机械让生产更加精准。“根据机械上的刻度,你能准确把握施多少肥、播多少种。”李华银介绍。“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比较粗放。”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王龙俊说,“秸秆全量还田和手工作业造成出苗率低、播种量大。施肥基本是随便抛洒,造成大量浪费。”记者了解到,机械作业带来的新颖的小麦种植技术让农业生产“升级”:小麦正位和侧位深施肥,能减少肥量、延长肥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宽窄行种植有效提高小麦的通风透光能力,增强小麦光合效率,减少病虫害。“现在是农机农艺融合的新时代,农业机械化能实现精确定量、精准控制,让农业生产科学合理,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王龙俊说。因地制宜推动农业现代化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目前南京市农业机械化水平位列全省第一方阵。“这份成绩来之不易,在第一方阵中我们南京是唯一一个全域丘陵山区的地级市。”市农业农村局农业装备处处长郑革介绍,南京丘陵的地形造成农田大多面积较小,为发展农业机械化增加了难度。“有的机械作业效率高、成本低、效果好,但是体型很大,在南京的田块里掉头难。而且与沙壤土相比,我们的土壤黏度高,容易影响机械化种植。”郑革说。为此,推广农业机械要因地制宜。目前,我市率先在全省开始制订农业宜机化规范,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建设依据。同时,我市加大农机化财政扶持力度,通过农机化项目示范带动,积极推广适应我市地形和土壤特性的新装备新技术,让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用得上、用得好,为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装备支撑。(王丽华)

孰能辞之

农民当“甩手掌柜” 南京农业机械化水平超90%

在谷里街道亲见村的稻田里,机械化收割机正驰骋在田间。 南报融媒体记者 段仁虎摄“你看看,这台机器开过去一趟,轻轻松松就把整地、施肥、播种同步完成了,而且根据需要还能完成开沟作业,省心省力效率还高。”市农业装备推广中心高级技师李华银指着一台高两米的施肥播种机告诉记者。11月17日,由市农业装备推广中心、市耕地质量保护站联合主办的全市小麦机械化种植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现场观摩会,在江宁区太和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召开。记者获悉,今年小麦秋种已经进入尾声,全市小麦播种面积稳步提升。粮食安全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的“加持”。目前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达90.5%,基本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主要粮食耕种收机械化率预计达96%以上。南京市用科技手段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用科学方式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助力保障粮食安全活动现场,十几个人围着一小块农地蹲下来,盯着施肥播种机刚刚轰隆隆驶过的痕迹,向现场的机械解说员热络地问长问短。“别着急,一个个来。”作为“全能助手”,这台机械能在一两分钟时间里,从田这头驶到对面,还把原本平整的农田耕出了垄沟相间的模样,而且肥料和种子都已经播撒进去了。“按照传统农业的做法,光是耕地这一个环节,三分地就能耗半天时间。现在一个人驾驶这台机器,2—5分钟就能完成一亩地的耕种、施肥、播种一体化作业。”李华银告诉记者,农业机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作业质量、减轻了劳动强度,让农民安心当起“甩手掌柜”。“农业生产受天气影响比较大,所以利用短暂的窗口期作业十分必要。机械化水平提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不误农时,降低了受到自然灾害的风险,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安全保障。”李华银说。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农业机械让生产更加精准。“根据机械上的刻度,你能准确把握施多少肥、播多少种。”李华银介绍。“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比较粗放。”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王龙俊说,“秸秆全量还田和手工作业造成出苗率低、播种量大。施肥基本是随便抛洒,造成大量浪费。”记者了解到,机械作业带来的新颖的小麦种植技术让农业生产“升级”:小麦正位和侧位深施肥,能减少肥量、延长肥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宽窄行种植有效提高小麦的通风透光能力,增强小麦光合效率,减少病虫害。“现在是农机农艺融合的新时代,农业机械化能实现精确定量、精准控制,让农业生产科学合理,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王龙俊说。因地制宜推动农业现代化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目前南京市农业机械化水平位列全省第一方阵。“这份成绩来之不易,在第一方阵中我们南京是唯一一个全域丘陵山区的地级市。”市农业农村局农业装备处处长郑革介绍,南京丘陵的地形造成农田大多面积较小,为发展农业机械化增加了难度。“有的机械作业效率高、成本低、效果好,但是体型很大,在南京的田块里掉头难。而且与沙壤土相比,我们的土壤黏度高,容易影响机械化种植。”郑革说。为此,推广农业机械要因地制宜。目前,我市率先在全省开始制订农业宜机化规范,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建设依据。同时,我市加大农机化财政扶持力度,通过农机化项目示范带动,积极推广适应我市地形和土壤特性的新装备新技术,让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用得上、用得好,为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装备支撑。(融媒体记者 王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