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南华大学2名本科毕业生获得首届IAEA-MSCFP奖学金徙义

南华大学2名本科毕业生获得首届IAEA-MSCFP奖学金

三湘都市报12月21日讯(通讯员 曾永艳 冯松)近日,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公布了首届核领域的玛丽居里奖学金(Marie Skodowska-Curie Fellowship Programme, MSCFP)资助名单,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核工程与核技术系的2019届本科毕业生李玉雯和2020届本科毕业生刘奕路成功入选,是中国地区仅有的2名入选者,这是南华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科开展“三全”育人工作取得优异成绩的又一突出体现。核工系2019届毕业生李玉雯核工系2020届毕业生刘奕路AEA-MSCFP奖学金是由IAEA总干事Rafael Mariano Grossi于2020年3月发起的项目,以放射物理学先驱、诺贝尔奖得主玛丽居里命名,旨在鼓励和支持年轻女性从事核科学与技术、核安全与安保以及核不扩散等领域的工作,每年资助IAEA成员国中不超过100位优秀女性硕士研究生用以完成学位,申请者必须是已被录取或正在攻读的硕士研究生,且学习成绩高于75或GPA>3/4,受资助者每年可从IAEA获得不高于10000欧元的学费减免,且每年享有10000欧元的生活补助,资助期2年,另外还将有机会前往与自己研究领域一致的IAEA相关研究机构开展一年以内的实习。今年是IAEA发起MSCFP奖学金项目的第一年,共收到来自超过90个国家的550余位优秀学生申请。IAEA-MSCFP技术选拔委员会根据入学要求、学科背景、前期成绩、申请动机以及奖学金对申请者的职业追求和社会服务影响等因素,在考虑地理位置、专业领域、语言种类和以前是否受过IAEA资助等条件后,最终遴选出了来自全球71个国家的100名受资助者。据悉,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是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拥有核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核能与核技术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三大国家级本科教育质量工程平台,学院培养的毕业生主要在国防工业、核工业、大型医院与环保行业等各相关领域从事与核有关的研究、开发、制造、运行、应用、教学及管理等工作。“学院将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度的责任感,聚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不动摇,着力培养素质过硬、堪当大任、有国际视野的核专业人才。”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马军说。[责编:陈香云][来源:三湘都市报]

或谓之生

20年前的3月27日,南华大学组建成立

编者按:历史是一面镜子,可照现实,可照未来。以时间为轴,触摸历史肌理,与每一个平凡而不凡的一天惊喜相遇,红网推出【衡州·日记本】系列,记录衡阳历史上的今天,希望与你来一场与历史的邂逅,看看时间长河流过衡州大地的风物馆藏。红网时刻 记者 王敏 整理报道同年9月20日,南华大学成立庆典隆重举行。组建前的中南工学院和衡阳医学院比邻而居。中南工学院创建与1959年,原名中国矿冶工程学院,创建时共设置了9个系、3个部、19个本科专业、7个专科专业,学院重点建设核技术等5个部、省级重点专业和《大学物理》等7门省级重点课程。有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并与同济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衡阳医学院创建于1956年,1958年秋季正式招生,借用衡阳医士学校的校舍开学。学院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发展研究室教育的办学思想。先后开设临床医疗、预防医学、护理学等专业。1982年获得学士学位的授予权,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授予权,1996年开始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学院重点建设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等学科,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南华大学老照片。在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两校的合并,旨在“做大、做强,建设一所一流的综合大学”。20年过去了,南华大学不辱使命,向着“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目标不断迈进。学校形成了以工学、医学为主,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毕业生广泛分布在国防工业、核工业、卫生与健康、环境保护、装备制造、金融管理等行业,成为所在单位技术、管理骨干,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社会文明和进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此外,630年的这一天,中国唐朝大将李靖大败突厥兵;664年的这一天,唐朝佛教法相宗创始人唐三藏坐化;1973年的这一天,《教父》获第4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3项大奖;1977年的这一天,民航史上最大空难“特内里费空难”;1981年的这一天,新加坡华人歌手林俊杰出生;1981年的这一天,中国现代文学家矛盾逝世;1993年的这一天,江泽民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鸣谢:衡阳市档案局

小弁

南华大学MPA研究生探索高速救援困境治理 获第4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三等奖

华声在线8月24日讯(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聂沛 通讯员 曾永艳 王佳旺)南华大学MPA研究生岳之南队提交的案例《“救”与“劫”的错位——以衡阳市“天价施救”事件分析高速救援治理困境》,近日在第4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中获得三等奖,这是我省获得的两个三等奖之一。本届大赛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MPA)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共有来自全国187所MPA培养院校的1318支队伍参与。这是南华大学取得MPA学位授予权后,首次组队参加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也是全部获奖高校中MPA教育办学时间最短的高校。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主题赛事之一,旨在引导广大研究生尤其是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关注我国公共管理实际问题,通过实地调研、案例采编、案例分析及现场辩论等比赛过程,提高运用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MPA教育中进一步推广案例教学方法,使MPA教育与国家发展战略和公共管理实践紧密结合。

怪哉

衡州·日记本丨20年前的3月27日,南华大学组建成立

编者按:历史是一面镜子,可照现实,可照未来。以时间为轴,触摸历史肌理,与每一个平凡而不凡的一天惊喜相遇,红网推出【衡州·日记本】系列,记录衡阳历史上的今天,希望与你来一场与历史的邂逅,看看时间长河流过衡州大地的风物馆藏。红网时刻记者 王敏 整理报道同年9月20日,南华大学成立庆典隆重举行。2000年的3月27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撤销中南工学院和衡阳医学院的建制,合并组建南华大学。同年9月20日,南华大学成立庆典隆重举行。组建前的中南工学院和衡阳医学院比邻而居。中南工学院创建与1959年,原名中国矿冶工程学院,创建时共设置了9个系、3个部、19个本科专业、7个专科专业,学院重点建设核技术等5个部、省级重点专业和《大学物理》等7门省级重点课程。有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并与同济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衡阳医学院创建于1956年,1958年秋季正式招生,借用衡阳医士学校的校舍开学。学院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发展研究室教育的办学思想。先后开设临床医疗、预防医学、护理学等专业。1982年获得学士学位的授予权,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授予权,1996年开始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学院重点建设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等学科,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南华大学老照片。在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两校的合并,旨在“做大、做强,建设一所一流的综合大学”。20年过去了,南华大学不辱使命,向着“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目标不断迈进。20年过去了,南华大学不辱使命,向着“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目标不断迈进。学校形成了以工学、医学为主,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毕业生广泛分布在国防工业、核工业、卫生与健康、环境保护、装备制造、金融管理等行业,成为所在单位技术、管理骨干,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社会文明和进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此外,630年的这一天,中国唐朝大将李靖大败突厥兵;664年的这一天,唐朝佛教法相宗创始人唐三藏坐化;1973年的这一天,《教父》获第4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3项大奖;1977年的这一天,民航史上最大空难“特内里费空难”;1981年的这一天,新加坡华人歌手林俊杰出生;1981年的这一天,中国现代文学家矛盾逝世;1993年的这一天,江泽民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鸣谢:衡阳市档案

第三波

最高623分,南华大学2020年湖南省本科专业录取分数统计

南华大学位于湖南省衡阳市,是工信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卫健委、国防科工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湖南省六方共建的综合性大学。学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建设高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单位。南华大学是2000年由原中南工学院与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的,2002年核工业第六研究所也并入学校。学校设有68个本科专业,拥有2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据截止到2020年10月)南华大学是湖南省一所非常不错的好大学,虽然学校不在省会城市,但也是湖南考生报考的热门学校。2020年学校录取情况怎么样?这是不少准备报考这所高校的考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为给2021届湖南考生报考南华大学提供一些帮助,本文将详细介绍学校各本科专业2020年在湖南省的录取情况。一、国家专项计划国家专项计划共招生有24个专业(类),其中包括20个理工类专业和4个文史类专业。理工类专业录取最高分591分,最低分534分(超过省控线27分)。文史类专业录取最高分579分,最低分567分(超过省控线17分)。国家专项计划各专业的详细录取分数统计情况,请看下表。二、地方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共招生有28个专业(类),其中包括23个理工类专业和5个文史类专业。理工类专业录取最高分579分,最低分539分(超过省控线32分)。文史类专业录取最高分575分,最低分565分(超过省控线15分)。地方专项计划各专业的详细录取分数统计情况,请看下表。三、本科一批本科一批是学校录取的重点批次,共有47个专业(类)参与招生,其中包括39个理工类专业和8个文史类专业。理工类专业录取最高分623分,最低分556分(最低分超过省控线49分)。文史类专业录取最高分586分。最低分566分(最低分超过省控线16分)。本科一批各专业详细录取分数统计情况,请看下表。从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到,南华大学2020年在湖南省录取情况还是不错的。文史类录取分数较高的专业有经济学和汉语言文学。理工类专业录取分数较高的专业多是医学类专业,主要包括口腔医学类、临床医学类、医学检验技术、核物理(拔尖创新班)、预防医学等专业。关于南华大学2020年在湖南省的录取情况就介绍到这里,希望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考生。您对学校的录取分数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多多评论交流!

羔羊

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2名本科毕业生入选首届IAEA-MSCFP奖学金

核工系2019届毕业生李玉雯核工系2020届毕业生刘奕路红网时刻衡阳12月21日讯(通讯员 曾永艳 冯松)近日,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公布了首届核领域的玛丽居里奖学金(Marie Skodowska-Curie Fellowship Programme, MSCFP)资助名单,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核工程与核技术系的2019届本科毕业生李玉雯和2020届本科毕业生刘奕路成功入选,是中国地区仅有的2名入选者,这是南华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科开展“三全”育人工作取得优异成绩的又一突出体现。IAEA-MSCFP奖学金是由IAEA总干事Rafael Mariano Grossi于2020年3月发起的项目,以放射物理学先驱、诺贝尔奖得主玛丽居里命名,旨在鼓励和支持年轻女性从事核科学与技术、核安全与安保以及核不扩散等领域的工作,每年资助IAEA成员国中不超过100位优秀女性硕士研究生用以完成学位,申请者必须是已被录取或正在攻读的硕士研究生,且学习成绩高于75或GPA>3/4,受资助者每年可从IAEA获得不高于10000欧元的学费减免,且每年享有10000欧元的生活补助,资助期2年,另外还将有机会前往与自己研究领域一致的IAEA相关研究机构开展一年以内的实习。今年是IAEA发起MSCFP奖学金项目的第一年,共收到来自超过90个国家的550余位优秀学生申请。IAEA-MSCFP技术选拔委员会根据入学要求、学科背景、前期成绩、申请动机以及奖学金对申请者的职业追求和社会服务影响等因素,在考虑地理位置、专业领域、语言种类和以前是否受过IAEA资助等条件后,最终遴选出了来自全球71个国家的100名受资助者。据悉,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是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拥有核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核能与核技术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三大国家级本科教育质量工程平台,学院培养的毕业生主要在国防工业、核工业、大型医院与环保行业等各相关领域从事与核有关的研究、开发、制造、运行、应用、教学及管理等工作。“学院将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度的责任感,聚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不动摇,着力培养素质过硬、堪当大任、有国际视野的核专业人才。”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马军说。

格心

2018年度“中国等离子体物理暑期学校”在南华大学举办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7月22日讯(记者 徐德荣 通讯员 王小椒 曹正平)7月22日上午,由中国等离子体物理暑期学校策划委员会、湖南省教育厅主办,南华大学承办的2018年度“中国等离子体物理暑期学校”开班典礼在南华大学红湘校区图书馆一楼学术报告厅举行。 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主任罗德隆教授,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工委委员、副厅长葛建中,衡阳市副市长、南华大学原副校长龚学余教授,南华大学副校长姜志胜教授先后在开班典礼上致辞。罗德隆表示,希望有更多的年轻学员投身核聚变研究领域,为国家乃至全人类解决能源问题,为发展核聚变能做出贡献。 据悉,此次暑期学校将开展为期8天的培训,以“加热与驱动、高能量粒子”为主题,由来自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华大学等科研院所与高校相关领域的10余位知名专家进行授课,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名青年学员参加学习。培训期间,各位专家将作“ITER 计划的国内外研究进展”“EAST 托卡马克物理研究进展”“H-1仿星器引进工作”等主题报告,并带领学员们参观实验室、开展学术论坛,进一步与学员面对面互动交流与答疑。 中国等离子体物理暑期学校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由我国已故著名等离子体物理学家蔡诗东院士倡议并组织的,其目的是为了在中国推进和发展等离子体物理研究,培养聚变与等离子体科学研究人才,实现“把等离子体物理的根扎在中国”的理想。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陆华声在线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授权:0731-84329818苏女士。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责编:唐曦]

大人物

核科学与技术专业解读及十强高校

核科学与技术属工学门类的一级学科,很多院校都是作为一个系或学院设置的,它下面还有很多二类学科及专业。涵盖有“核反应堆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核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核物理等等诸多本科及研究生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计算机及与核科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具有将核技术应用于交叉学科及解决国民经济重大问题能力的专门人才。核科学与技术主要涵盖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及核技术两大学科,在理论核物理、实验核物理、核天体物理、高能物理、核技术、固体辐照等方面有着广阔的理论研究和实用技术的发展空间,在能源、航天、生物医学、工业、农业等领域更有广泛的应用,是我国战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核工程与核技术培养具备工程热物理及核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能在各相关领域从事核工程及核技术方面的研究、设计、制造、运行、应用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核物理、核反应堆物理、两相流、核动力设备、核动力装置、核汽轮机、核动力装置控制、核工程检测技术等。核反应堆工程培养具有核反应堆、工程热物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知识,能在各相关领域从事核工程及核技术方面的研究、设计、制造、运行、应用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 :原子核物理、量子力学、核反应堆物理、反应堆热工、核动力设备、核动力装置、反应堆设计、核安全与核企业文化、系统工程与分析等。核技术培养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核科技工业发展需要的、能在核技术及相关专业领域从事研究、设计、生产、应用和管理等的专门人才。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原子核物理、量子力学、核反应堆物理、电磁学、辐射探测、核电子学、核技术应用、核数据获取与处理、加速器原理、辐射防护、辐射剂量与防护、辐射测量与仪器、核安全与核企业文化等。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培养为核行业及核科学与技术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提供生命、换件、安全保障和防护的高素质科研、设计和管理的专门人才。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够适应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各个方向发展的基本需要。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原子核物理、量子力学、核反应堆物理、电磁学、辐射探测、核电子学、辐射剂量学、辐射防护与保健物理、核数据获取与处理、辐射防护、环境工程概论、辐射测量与仪器、核安全与核企业文化等。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培养具有良好的数理化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够适应本专业各个发展方向发展的基本需要,同时具有较好的人文社科和管理知识、良好的道德素质,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在核化工与核燃料循环及相近专业领域从事科研、设计、生产、应用和管理等工作。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电工与电子技术、原子核物理、核材料科学基础、核化学与放射化学、核燃料化学与工艺、核燃料后处理及核废物处置、核环境科学基础、放射性测量方法、锕系元素化学等。核能科学与工程“核能科学与工程”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核科学与技术”下设的二级学科,内含先进裂变堆设计、先进聚变堆设计、先进反应堆技术、数字仿真与可视化、中子物理与核安全等研究方向。 该专业重点开展第四代先进裂变反应堆物理与技术、先进聚变堆物理与技术、聚变驱动次临界核能系统物理与技术、以及加速器驱动次临界核能系统物理与技术的研究。围绕先进反应堆设计需求,重点开展液态金属锂铅回路技术、液态金属铅铋回路技术、高温高压水回路技术、氦气实验回路技术等研究。数字仿真与可视化方向主要进行实现反应堆各设计环节的无缝集成技术的研究。中子物理与核安全方向重点开展中子学计算方法、中子学实验方法和先进核能系统安全分析等研究。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核科学与技术”下设的二级学科专业,本专业具有“核科学与技术”的工学硕士与博士学位,及“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的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核燃料循环利用是人类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是长远满足人类能源需求的必要技术路线,新型核材料发展是先进核能技术应用的瓶颈,是核能事业大规模发展的基础性课题。该方向重点研究核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评价、核燃料循环等方面内容,主要包括先进核能系统的结构材料、功能材料、面向等离子体材料以及先进核能系统的燃料循环等研究。核技术及应用本专业具有“核科学与技术”的工学硕士与博士学位,及“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的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粒子加速器(物理、技术与工程),同步辐射光源物理与技术,先进光源物理与技术,核电子学与束测技术,脉冲功率与高能量密度技术,电磁场与微波高频技术,短波光物理与技术,同步辐射应用,辐射技术及应用,驱动源用加速器概念,真空物理与技术,精密工程测量技术研究等。本专业具有很强多学科交叉特点,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学、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等领域,已经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由院士/教授/研究员/博导为主体,有老中青结合的教学科研队伍。    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有较深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独立研究和设计能力,掌握现代实验技术,“理实交融”,就业范围较宽。留在国内的仍然从事本学科专业工作的,一般毕业后进入涉及“核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国内的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国有核工业企业集团、高等院校、国家与省级核安全管理部门,以及其他民营企业集团就业。出国的一般进入发达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继续深造或就业。同步辐射及应用同步辐射光源由于具有亮度高、频谱宽、准直性好、偏振度高以及脉冲时间结构等优异特性,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新能源与环境科学、原子分子物理、化学、地学、医学、药学、计量学、纳米/微米加工和微机械等许多学科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同步辐射及应用已形成为一门综合性和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它依托于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拥有的我国第一台专用同步辐射光源,同时也是目前我国高校中唯一的大科学装置,其已成为前沿交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是国家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是校内仅有的几个高水平博士培养基地之一,为国内多个大科学工程和国家相关领域培养了一批理论功底扎实、技术水平一流、科学思维敏锐、动手能力过硬的全面型和国际化人才。主要研究方向有:同步辐射应用、同步辐射光学、应用物理、应用化学、材料科学等。    由于本专业毕业的学生,既具有同步辐射应用的基础知识,又具有被应用的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知识面较宽。可以到高校、科研机构、高技术产业部门工作。核能与核技术工程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专业学位与“核科学与技术”各专业的工学硕士学位居于同一层次,该专业涉及到核能科学与工程、核技术及应用、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核燃料循环与材料、同步辐射及应用、辐射医学物理等许多领域、本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核能与核技术工程领域的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解决该领域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实验手段,具有独立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培养的学生可以在核电建设单位、核医学、环保、核技术及应用等单位从事有关的生产、设计、和管理工作。主要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力学、光学、电磁学、热学、原子核物理)、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原子核物理、原子核物理实验方法、核电子学、加速器技术、核反应堆原理、核辐射防护等。毕业生去向企业、科研部、高等学校从事核物理的研究工作,在核工业所属的厂矿企业从事产品研发、生产技术和辐射防护工作,也可从事机械、冶金、电力、核电站、石油、煤炭、地质、农业、医学和环境保护等涉及核科学与技术应用领域方面的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原子核物理学、核技术应用或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专业八强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工程物理系设有核技术及应用、技术物理、核能科学与工程管理、安全科学与技术、医学物理与工程、近代物理6个研究所。覆盖核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物理学3个一级学科,拥有7个二级学科、7个博士点、10个硕士点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其中,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是清华大学的传统和优势学科,连续三次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哈工大动力工程系建于1954年,是我国最早的动力工程学科之一,1955年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开始培养研究生,1994年6月,以哈工大动力工程系为基础,成立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简称:能源学院)。1996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获准按一级学科授予博士学位。2007年,该一级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拥有6个二级学科:动力机械及工程(2001年国家重点学科)、热能工程(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工程热物理、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于2009年1月成立,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联合建设的学院。为全国高校中仅有的两个“核科学技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之一。该学院围绕先进核电、热核聚变和核科学装置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中国核事业培养高端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学院下设核能科学与工程、核技术及应用、核医学物理和核安全与环境保护等4个系,具有本—硕—博完整的教育体系,拥有“核科学与技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并有教育部批准的“同步辐射博士生创新中心”。该学院还与国有大型核电企业集团、核领域重要科学研究院所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产学研的交流与结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北京大学1913年设立物理学门,我国物理学本科教育从此开始。2001年,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在原物理系以及重离子物理研究所、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专业、地球物理系大气物理与气象专业、天文系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学院现有物理学、核物理、大气科学3个国家理科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物理学、大气科学、天文学、核科学与技术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物理学、大气科学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含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气象学等6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天体物理、核技术及应用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是西安交通大学创建最早、学科设置最齐全、师资力量最雄厚的学院之一,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锅炉专业、第一个汽轮机专业、第一个汽车制造专业、第一个制冷与低温专业、第一个压缩机专业等,创立了中国热能动力学科和内燃机学科等。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汇聚了一大批在国内外能源与动力工程、核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等学科领域享有盛誉的教授、专家和学者。学院专业学科齐全,设有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环境工程4个本科专业,其中能源与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环境工程3个专业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核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相应的博士后流动站以及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动力工程、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环境工程3个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点,其中动力工程和核能与核技术工程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是华中科技大学前身之一的华中工学院建校时创办的院(系)之一,其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是首批一级国家重点学科,现有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5个二级学科,能源与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College of Power and Energy Engineering、简称动力学院)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的船舶动力装置专业发展而成,其前身是哈军工建校初期的海军工程系352教研室,是学校历史最悠久和“三海一核”领域的主体院系之一。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设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轮机工程、动力工程三个硕士点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轮机工程两个博士点。轮机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该学科通过IMarEST-英国轮机工程师学会认证,标志着轮机工程本科、硕士毕业生的培养获得了国际认可,毕业生均可获得国际通用的轮机工程特许工程师资格。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是国防重点学科,是我校重点建设与发展的五大学科之一。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溯于1913年上海工业专门学校设立的电气机械科,是上海交通大学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在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发展史上,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中国最早的内燃机、第一台自动扶梯等等。更为引以自豪的是,新中国的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核潜艇、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架超音速民航客机……许多都是在学院校友的主持和直接参与下完成的,在1999年国务院表彰的两弹一星功臣中,钱学森、王希季等均毕业于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今天已发展到拥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动力与能源工程、工业工程与管理三个系及一个二级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及核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学科,3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授权博士点、14个二级学科授权博士点、13个授权硕士点和7个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5个本科专业。东华理工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东华理工大学2001年在核技术及应用学科建设的基础上,为适应国防核事业和核工业发展的需要,开设了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2005年学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组合核科学与技术、地球物理学、物理学和测控科学与仪器四大学科成立了核工程技术学院,体现了理工结合、工借理势、理势工发的办学理念,学院先后开设了核工程与核技术、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学、测控技术与仪器、应用物理学、物理学以及国防紧缺核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其中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教育部和江西省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教育专业,核技术为国防急缺建设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为江西省品牌专业和江西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教育专业;“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获批江西省核技术及应用二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和核科学与技术高水平一级学科建设项目,核学科专业硕士点为江西省高校示范性硕士点。2012年,核学院曾改名核工程与地球物理学院,2016年学校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突出特色,凝练方向,重新组建了核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设有核工程与核技术系、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系和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系三个教学系,设有核燃料与核化工研究所、粒子与核技术研究所、辐射防护与工程研究中心三个科研机构。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校集核学科专业于一体的特色品牌学院,也是我国核燃料循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学院的前身系始建于1959年的原核工业部衡阳矿冶工程学院技术物理系,是国内最早成立的核学院之一。现有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和核物理四个本科专业,其中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是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国家管理专业、国家国防科工局重点建设专业和湖南省优秀重点专业;核技术专业是国防紧缺特色专业;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是湖南省重点学科,核技术及应用二级学科是湖南省首批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被教育部列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学院现有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核技术及应用博士点和核能科学与工程、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核技术及应用、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四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具有核能与核技术工程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核技术及应用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硕士点被教育部列入卓越工程硕士教育培养计划。

夫子时也

每日一道中考物理压轴题:南华大学所在地湖南衡阳中考力电综合题

东南倚盖卑,维岳资柱石。前当祝融居,上拂朱鸟翮。青冥结精气,磅礴宣地脉。还闻肤寸阴,能致弥天泽。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望衡山》。字里行间展现了中国“五岳”之一衡山的高峻雄伟,气清岳秀。精灵秀丽,巧夺天工,天地造化之物,养育华夏之情!如此美景位于湖南衡阳。南华大学也地处湖南衡阳。南华大学是一所国家一流大学,也是一所一本院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建设高校。南华大学的在矿业工程、核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专业很是优秀。因为南华大学由原来隶属于核工业部中南工学院和衡阳医学院合并而来,所以特别是医学和核工业方面最据强势。是一所相对容易考入的一本大学。今天我来看一道来自衡阳的中考物理压轴题。2019年衡阳中考物理第30题 10分如图甲所示的装置,电源电压U=10V保持不变,R2=12Ω.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弹簧和金属指针P的电阻和重力均不计,金属块A的重力G1=10N。R1是一根水平放置的粗细均匀、总长L=1m的金属棒,其电阻随长度均匀变化,总电阻为8Ω,两端都被固定在绝缘支架上,它对指针P无压力,且接触良好。绝缘板B重G2=20N,当它从金属块A和地面间被抽出时,它的上下表面分别与A和地面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为f1和f2 , 且均为接触面间压力的0.2倍,当P置于金属棒左端a点时,弹簧恰好处于原长。(1)当P置于金属的左端a点时,电流表的示数I1为多少?(2)用水平拉力F将B从A与地面之间匀速抽出,当金属块保持静止时,求弹簧拉力F和水平拉力F的大小。(3)用水平向右的拉力拉动金属块A,使指针P逐新从最左端a点向右移动,直至运动到b点,试求出电流表的示数和指针P移动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式,并完成 1/I-x 的图象解决这道题的关键点是:1、根据题目条件做等效电路2、根据题目描述理解物理过程3、描点法做出物理关系的数学图像南华大学是不是你的梦想?如果是得先考上高中亲爱的:关注、评论、转发私信留言衡阳即可获得2019年衡阳中考物理试题逐题的解析全套资料

含哺而熙

南华大学研究生在《Nature Microbiology》发表新冠肺炎重要研究成果

南华大学研究生在《Nature Microbiology》发表新冠肺炎重要研究成果。红网时刻 通讯员 夏文辉 衡阳报道近期,南华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研究生2019级伍谦、2018级刘紫嫣等在《Nature Microbiology》(中科院JCR分区1区,影响因子:15.540)发表题为 “Spike-specific circulating T follicular helper cell and cross-neutralizing antibody responses in recovered COVID-19 indivials” 的新冠研究论文。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南华大学积极参与新冠肺炎相关课题的研究。伍谦(导师瞿小旺博士),刘紫嫣(导师刘文培博士)积极开展新冠的中和抗体及T细胞免疫研究,经过近10个月的克难攻坚发表论文。南华大学转化医学研究所张健助理研究员、研究生伍谦、刘紫嫣等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南华大学转化医学研究所瞿小旺、刘文培及中山大学李义平教授、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王佑春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报道了新冠肺炎患者在康复出院一个月后仍保持高强度的中和抗体水平,并且大部分康复者血清还可以交叉中和SARS -CoV和MERS-CoV。与从轻症COVID-19中恢复的患者相比,重症COVID-19中康复的患者中和抗体反应更强。这种反应可能与循环免疫细胞——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的频率更高有关,这种细胞能够帮助B细胞更高效的产生抗体。通过这项研究得出结论,TFH细胞可能针对中和抗体反应的启动或维持起到一定作用。此外,SARS-CoV-2中和抗体与其他冠状病毒的交叉反应性表明,设计出一种可以预防多种冠状病毒的泛冠状病毒疫苗是有很大可能性的。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64-020-008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