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为何名校的博士更受欢迎?南京大学对206名博士生做出退学警告!高门县薄

为何名校的博士更受欢迎?南京大学对206名博士生做出退学警告!

每年南京大学主动退学的博士有很多南京大学虽然在2017年学科评估中表现不佳,但是依靠传统的理科强势,在2019年自然指数全球高校榜中高居第七,成为全国科研自然指数排名第一的高等学府。最近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对206名博士研究生和98名硕士研究生做出退学的警告,其实只要了解南京大学的网友,都知道南京大学每年都有很多博士生选择主动退学,一方面是受不了科研项目组的高强度实验压力,另一方面是南京大学对博士研究生的高要求!没有高的要求,也不会有自然指数高居全球第七的数据支撑!从南京大学抢人的华科大正是因为南京大学对博士毕业生的高要求,因此南京大学的博士毕业生还没有毕业就会被用人单位所盯梢,例如2011年从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毕业的博士毕业生祝雪丰,直接被中国另一所老牌985高校华中科技大学作为鸟巢培养计划收入囊中,在华科入职后,就被送到美国进行深造,华中科技大学也受益匪浅,目前华中科技大学的物理学院已经跃升至全国并列第7。2019年连续三个月在国际物理顶刊发表论文三篇,2019年这位华中科技大学从南京大学挖来的优秀博士毕业生祝雪丰副教授,2019年2月9日一篇物理顶刊PRL,2019年3月8日一篇物理顶刊PRL,2019年4月12日一篇科研杂志顶刊《science》,充分显示出南京大学物理学科的强大,当年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最辉煌时期,院士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不是高学历掉价,而是博士学位含金量不同不知从何时起,网络中流行读书无用论,很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成为各种笑谈,甚至有人认为现在的高学历严重掉价,其实从山东省的一场招聘会看出,博士研究生的待遇高达80~120万元,还有170万左右的安家费,说明并不是高学历再掉价,而是博士学位的含金量不同,虽然名校的博士生毕业率低,但是高标准严格的淘汰制度,保证了每一位毕业生都是可用之才,如果每一所高校都能严格把控毕业标准,那么网络中也不会有那么多关于博士毕业生的笑谈!当然目前国内的博士毕业生问题,还有一部分是存在导师的问题!高校中看似忙碌的研究生们,其实他们知道自己的工作效率,他们也知道自己的含金量!

我执

同岗不同酬,南京大学的博士生们有点懵,同样的博士却差别对待!

南京大学的新政引争议博士研究生的补助要增加了,在特殊的疫情季本来是一条非常令人感到温暖的政策,然而却因为南京大学的差异化对待引发在校博士生的抱怨,同样是博士生,而给博士提升助学金标准提升的范围是从2020级博士新生开始,而2020级之前的老博士们还是延续曾经学校助学金400元的旧标准,而且在2020级之前也没有规定博导们为博士生们发的助研费用最低1000元的标准,大部分南京大学的博导们为博士们开出的助研津贴为800元。因此面对这类差异化对待的政策,令南京大学的博士老肉们对于萌新博士们的高津贴眼红不已,毕竟新进实验室的萌新们都需要实验室的博士老肉们亲自带着做实验,总让人感觉萌新们是老板,博士老肉们成为廉价的打工仔!读博的研究生并不富裕目前在高校读博的研究生们其实并不富裕,面对已经工作多年赚钱的同学,博士生们最怕各种交际的份子钱,而且很多博士家庭的收入并不高,正是因为家庭原因,没有好的工作出路才攻读博士学位,很多博士不仅不能从家庭中获得太多的帮助,甚至还需要拿出博士生津贴来为务工和在外打工的父母补贴家用,更主要的是博士毕业需要发表论文,为了急于毕业,很多博士都为了能加急发表论文而缴纳高昂的期刊杂志版面费,因此看似不足1000元的差距,但是一年下来对于一名家庭困难的博士生来说,那也是一笔非常大的收入,这也是为何南京大学博士老肉们会在网络中吐槽自己母校的原因:“南京大学没落是有原因的!”学校这样差异化对待博士生,让很多博士生感受不到学校的人文关爱,没有被平等对待,令目前在读的博士老肉们感到无比的失落,甚至感受到学校的一丝冷漠。同岗不同酬式的临时工博士其实在科研实验室中,师兄师姐级别的博士生对于实验室的贡献最大,他们不仅充当萌新博士生们半个导师的重任,同时也是实验室出成果的主力,如果这条新政是从2020级博士毕业生开始执行,那么大家都不会说什么,毕竟面临光荣离开实验室的博士师兄师姐们应该有所嘉奖,而且面临发表期刊论文,各种版面费和求职社交等费用支出也远比博士新生们花费要多很多,然而政策却是从2020级博士新生开始实行,让博士老肉们体现感受到社会的残酷性,甚至有一种实验室中国同岗不同酬式的临时工的感觉。因此南京大学面对学生的吐槽时,希望可以弥补政策的差异化,甚至可以采用其他办法弥补,例如疫情原因,外国留学生不来上课,可以削减留学生补助,来安抚南京大学博士老肉们受伤的心灵!

新中国本土的第一批文科博士是如何诞生的?

新中国本土的第一批文科博士是如何诞生的?什么样的机缘巧合让这一批人站在了时代的前沿?在恢复高考时,那时的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博士生具有怎么样的特点?坐“冷板凳”的学术生产又应该如何影响社会?《开山大师兄》是新中国第一批文科博士的口述史,它把他们的学术生涯、求学研究都记录、还原出来。1月12日,江苏人民出版社的《开山大师兄》在南京首发。主持人王世岳、此书的编著者许金晶和孙海彦,与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莫砺锋教授聊了聊新中国第一批博士的求学之路、当下学术生产体系的问题和专业学术研究与知识普及之间的张力。“过了几年我真的成了第一个文学博士,这完全是一个巧合”“我们现在70岁上下这批人成了所谓的‘开山大师兄’,这可能跟现代中国所走过的坎坷路程有关。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一直都很坎坷。学位制是从西方发源的,民国政府在大概1933年、1934年前后,就已经制定了《学位法》,准备开展学位教育。假如后来没有日本侵华,说不定我们的硕士、博士教育在那个时候就开始了。” 莫砺锋认为,他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是因为中国坎坷的近代历史。在50年代院系调整之后,新中国的教育体制“一边倒”学习苏联。所以在50年代,莫砺锋的老师周勋初那一辈人读的研究生叫副博士学位。后来因为中苏交恶,周先生也没有拿到这个学位。学位教育就一直延迟下来了。《开山大师兄》,作者: 许金晶、孙海彦,版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1月。所以,在莫砺锋开始读博士的时候,他和导师都不清楚博士论文要写到什么样的水平。他的导师就查了一些其他地区的博士论文。“台湾大学第一个文学博士是在1960年,罗锦堂获得的。他的博士学位的论文题目叫《元杂剧本事考》。他应该是现代中国第一个文学博士。大陆本来在那个时候也应该有文学博士的,可惜当时的形势很不正常,这些东西都没人提。到了文革,大学干脆都不招生了,停办了,一切都谈不上了。”“所以拖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们才开始生产中国大陆的第一批博士,这完全是一个时代的误会。这个历史任务就落在我们这代人的头上。本来应该是比我们年长10多岁的人成为第一批博士的。” 莫砺锋说。在莫砺锋那一届研究生的开学典礼上,他的校长匡亚明致辞说,国家正在研究制定学位制度,并希望你们成为第一批硕士和博士。莫砺锋回忆道:“当时我们在下面听了懵懵的,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当然,过了几年,我真的成了第一个文学博士,被匡校长说中了,这完全是一种巧合。”这件事本身还是有意义的,莫砺锋认为它标志着中国教育制度走上正轨。在莫砺锋年轻的时候,没有文化的“大老粗”才是光荣的,“那时候的博士,都是洋博士,从海外归来的。这是一个罪名,谁敢说自己是博士啊?”“我们这一代人中间出不了大师,因为我们的教育过程是不完整的”莫砺锋出生于1949年,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新中国的风风雨雨他都碰到过。他上小学时曾去抓麻雀“除四害”,也被动员去炼过钢铁。在1966年,他毕业于苏州中学(那时候叫苏州高级中学),他的人生理想是考清华大学,当一个工程师。但是文革开始了,高考被废除了。莫砺锋曾下乡当过十年知青。他下乡时还带着教科书想自学。但是他发现,在农村自学数学和物理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人指点,也没有参考资料。所以在他下乡的第三年,他把所有的理科图书都卖掉了,只剩下一些文科的书。“我之所以现在在大学里面成为一名老师,主要是因为我一直没轮上招工……我高中有几个同班同学,他们比较早招工。等到1977年恢复高考时,他们早就结婚,有两三个孩子了,就不想考了。” 莫砺锋觉得,若是招工成家早一点的话,他的命运也许跟他的同学相似。在当时,莫砺锋因家庭出身不好,父亲戴着历史反革命的帽子,他也没有前途,连赤脚医生也当不上,也使得生产队里的“小芳”都看不上他。等到1977年恢复高考时,他想离开农村,就去高考了,糊里糊涂考到外语系。“假如再晚个五年恢复高考,我肯定不考了。”因此,他特别感谢武大化学系的查全性院士,“因为这个老先生就是当年邓小平召开的教育工作座谈会上,首先提议恢复高考的人。本来还要晚一点的,他提议马上恢复高考,邓小平听了当场拍板,当年就恢复高考了。”莫砺锋教授在1979年,莫砺锋在安徽大学外语系英文专业读到大二上学期,他为了想把每个月18块的助学金变成35块,就提前考研了。他当时准备考南京大学外语系的英美语言文学,但是一查资料,南京大学的英美语言文学的考试科目有第二外语,他没法考。“我想,我们班的同学都知道我要去考研了,要是名都没报上就打退堂鼓,就太丢人了。所以我就翻阅南大的招生目录,看看其他的专业能不能考。一翻翻到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程千帆先生招唐宋文学方面的研究生。我想,我当知青的时候,唐宋文学的作品倒是读了不少,是不是可以报这个。后来一考就考上,从此就钻进故纸堆了。”因为教育过程不连续,基础不好,莫砺锋认为,他们这些“开山大师兄”的学术水平远逊于他们的导师那一辈,“基本上可以断定,我们这一代人中间出不了大师,因为我们的教育过程是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而且很多人是改变方向的,学的是非你所长的东西。我们只是作为教育制度恢复过程中的代表人物,恰逢其时而已。”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工业化生产”出来的研究者是不行的在《开山大师兄》的推荐序里,陈洪捷教授对书里面的十位第一批文科博士的特点做了总结:第一是基础不好,他们几乎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基础教育;第二是年龄偏大,有的博士在进入到博士学习后已经四五十岁了,明显已经过了学习的黄金时间;第三是外语水平不高,这十位博士里,除了莫砺锋是学英文出身,其他人外语水平可能都比较弱,也很难接触到第一手的外国资料;第四是当时的培养制度非常不完善,每个人几乎都不知道怎么就成为了一个博士,博士生导师似乎也没有明确的培养方法;第五是他们的选题都非常的宽泛,比如说教育人类学这个题目,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莫砺锋认为这些概括大部分是对的。他考研究生的时候,他对他的导师程千帆一无所知。他到南京大学之后,程千帆就跟他说,基础实在太差,中文系的课一天也没上过。所以,他读研究生的经历是很苦的。在莫砺锋读博的时候,还没有副导师制度,程先生就请了三个教授当他的助手,四个导师管他一个博士生。此外,年龄偏大这一条莫砺锋也赞同,在1977年高考的时候他已经29周岁了,但他在 1984年10月份已经拿到了博士学位。莫砺锋的导师程千帆教授因为当时南京大学文学院只有莫砺锋一位博士生,所以他们就没有上课,传授知识就是到老师家里聊天。莫砺锋认为这是非常好的,很像西方大学里的研讨班。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疑难,就拿出来跟导师讨论。现在的博士生教育都规范化体系化了,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来说,学术研究是需要有个性的。而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工业化生产”出来的研究者并不是最理想的。“我们需要有学术个性……可能最好的师生传授方式是一对一,有点像以前的老艺人培养学徒那样……开一系列的学位课程、读一系列的教科书,结果反而不理想。” 莫砺锋觉得,如果说他对他的博士生有所帮助的话,主要方式就是每两周一次的聊天,而不是开课。“学术工作也可以走向社会,也许这样更有意义”莫砺锋认为,有些比较成功的学者不太愿意花太多时间做普及工作,因为专业的学术研究需要集中时间和精力。而他与《百家讲坛》的缘分,开始于一个偶然的机遇。当时南京大学百年校庆,校庆办想稍微宣传一下,就主动请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来南京大学录节目,莫砺锋被选上了。当时莫砺锋讲的内容还是比较学术的,题目是“杜甫的文化意义”,听的人主要是文学院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师。过了几年,《百家讲坛》又跟他联络,要他去讲唐诗,他一开始是拒绝的。因为他觉得电视节目上讲故事效果才好,讲唐诗肯定不好。不过编导说先不管收视率如何,就想请他讲唐诗,他就只好勉强接受了。节目走红之后,莫砺锋根据现场录音对所讲的内容进行整理,出了一本书,叫《莫砺锋说唐诗》。莫砺锋感慨道,“以前我们千辛万苦写的学术著作,印个5000册就不得了了,我的博士论文只印了2000册,因为没人看……但是那本书出来以后,一印就印了10万册。还收到很多朋友的来信,天南海北的。当然也有人来跟我商榷,特别是我普通话不好,听众说你发音不对。当然也有很多人肯定我讲的内容,说听了很有意思。我就觉得学术工作也可以走向社会,也许这样更有意义。”从那时起,莫砺锋在普及工作上花的时间越来越多,经常去各地图书馆和其他高校做讲座。“我觉得人文社科的研究,本身是必须要钻故纸堆,坐象牙塔的。这是一个很冷静、很理性的工作,只能由少数人在学术圈子里进行研究。但是如果一句,你们的学术研究的终极目的是什么?终极价值在哪里?比如我们写了一千篇论文来论证唐诗怎么好、宋词怎么好,假如丝毫没有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那么这些研究的价值在哪里?”莫砺锋认为他年龄大了,现在南京大学也不对他进行工作量的考核了,他可以放心地做一些普及性的工作。“人文社科类的研究,最终还需要把你的研究成果普及化,推向全社会,让大家都了解你们的研究对象到底有什么价值。”作者:徐悦东编辑:风小杨校对:翟永军

天元

南大300名硕士、博士被敦促毕业,研究生并不适合所有人

最近考研正在火热进行中,距离考试也只剩下不到两个月了,相信各位考生应该都已经复习得差不多了,能不能进入梦想的学校,想必心里都有些把握了。而去年成功考上硕士研究生的考生,现在入学差不多一个月。不知道接触科研一个月的新研究生们,对硕士阶段的学习,是个什么样的看法?还有没有继续深造的想法?华五中的南大,最近在官网上发出公告,敦促该校的206位博士和96位硕士,要在毕业期满之前,完成毕业答辩。如果无法按时答辩,按照国家的规定,就只能中止他们的学业,没完成学业那肯定是不能发证的。拼尽全力在几百万人中突围,考上了华五的硕士和博士,如果最后落得“肄业”的结果,实在是可惜了。一般来说,硕士阶段的学习,大致在三年左右,可以申请延期一年。博士阶段的学习,一般是三年或者四年,最长可以延期到八年,时间给的还是挺宽裕的,不过从学习年限上,也能看出博士学习的巨大难度。博士毕业难,已经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能三年内顺利毕业的博士,实在是不多。纵然考上博士的学生都很优秀,可在毕业的高要求下,也只能黯然申请延期,甚至有时候延期到八年,很多人也无法顺利毕业,像上面这206位博士一样,被学校发公告敦促毕业。今年考研的人数肯定超过三百万了,按录取率来说,大多数人都是炮灰。按学校来说,南大绝对是金字塔尖的存在,能考上南大的研究生或者是博士,不管是什么专业,毕业之后都能找一份很不错的工作。不管做什么行业,起点就要高很多,比如去当公务员,都可以考“选调生”,起步都要高一个级别。考上南大却不能毕业,那损失就太惨重了,可以说失去了改变命运的机会,而且博士不能毕业,还浪费了八年的时间。仔细思考科研是一条很沉重的道路,实话说不是每个人都能适应的。名校的硕士和博士,毕业后能有更高的起点,可在完成学业的时候,对他们的要求也要更高。很多人在考上硕士和博士之后,都非常的痛苦,各方面的压力交织,得抑郁症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延期”有时候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然。有的博士生就说了,在博士阶段熬了七八年,勉强能够毕业,拿了一个博士学位,拿了一个不错的offer,大家觉得很光鲜。只有自己才明白,这几年磨灭了多少信念,造成了多大的心理压力,毕业之后自己的心已经老了。现在考研这么火热,研究生的毕业难度还不算大,很多人虽然觉得不适合,咬咬牙还是能勉强毕业的。可随着考研的人越来越多,硕士学历也不是很稀奇了,很多人又萌生考博士的想法。可博士研究生毕业的要求,就不是咬咬牙能解决问题的,如果自己不是那块料,熬八年都毕不了业。科研不是一个兴趣,而是一份要求极高的工作,能适应的人真的不多。考上名校的博士就万事大吉?或许对很多人来说,“quit”并不是一个很差的选择,浪费时间在无尽的痛苦上,还不如当断则断。像南大还有很多学校,每年都会发公告,要求学生尽快毕业。去年的公告一般来说,能不能适应科研,在研究生阶段就已经能看出来了,不是对这个真的有兴趣,还是尽量不要去考博士了。研究生里还有一种特殊的存在,叫“直博”,一般你选择直博,你的老板会很开心,可这个选项一定要慎重,因为没有后悔药可以吃,一旦无法完成学业,就连硕士的证书都没有了。有的人把现在的“考研热”、“博士热”,称为“逃避式”的深造,我觉得这是一个很贴切的称呼。有的时候深造并不会带来更多的提升,这已经有太多的例子了,早日进入社会面对挑战,才是应该做的事情。当然如果真的有兴趣,从研究生的学习证明,自己非常适合搞科研,轻易就能适应科研的环境,能轻松从故纸堆中,找出自己想要的线索,那肯定是要读博的。对个人来说,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就要承担什么样的后果。

立而问焉

南京大学督促8年还未毕业的206位博士尽快答辩,不然退学处理

2019年10月11日,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对外发布关于敦促即将学习期满的2012级博士研究生、 2016级硕士研究生尽快答辩的通知。通知称“现有206位2012级博士研究生、98位2016级硕士研究生尚未答辩,请同学们抓紧时间于期满前通过答辩、顺利毕业,并请相互转告。”根据南京大学的官方简介,我们知道南京大学目前拥有博士研究生6496人,按照每年人数相同,按照3年计算,那么一年招生的人数大致为2000人。根据《南京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第三十六条第一、二款规定“(一)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取得学籍后,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和保留学籍)为8年。对于未能在第9学年9月份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开会讨论之前完成论文答辩且提交相关材料至研究生院的博士研究生,学校将视之为自动中止学业,予以退学,准予肄业。(二)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取得学籍后,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和保留学籍)为4年。对于未能在第5学年9月份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开会讨论之前完成论文答辩且提交相关材料至研究生院的硕士研究生,学校将视之为自动中止学业,予以退学,准予肄业。”结合上述通知,我们知道2012级博士研究生至少有10%(2012年的招生人数应该少于2000人,当前部分专业为4年制,甚至更长)的学生已经读博8年了,即将面临被退学的风险。在2019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大学校长吕建提出,延期博士,需合理分流。因为我国博士按期毕业率比较低,2012年的时候40%的人无法按期毕业,目前这个比例可能达到了65%,从年限上来看,三年博士最长八年毕不了业。在此之前我们曾经发布过2019年已有1000多人硕博研究生被退学的文章。参见:过去半年,我们关注到的高校退学公告,当前硕博研究生无法正常毕业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不知道大家关于这个话题有什么建议?欢迎大家就不能按期毕业的博士如何合理分流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建议。

特公

南京大学敦促206位博士生、98位硕士生按期完成答辩

来源 | 中国教育报、人民日报编辑 | 学术君206位博士研究生、98位硕士研究生被南京大学校方督促按期答辩。南京大学官网截图10月11日,南京大学网站发布《关于敦促即将学习期满的2012级博士研究生、 2016级硕士研究生尽快答辩的通知》,敦促该校206位2012级博士研究生、98位2016级硕士研究生尽快完成答辩,否则将视之为自动中止学业,予以退学,准予肄业。根据《南京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相关规定,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取得学籍后,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和保留学籍)分别为8年、4年。对于未能在第9学年和第5学年9月份的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开会讨论之前完成论文答辩且提交相关材料至研究生院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学校将视之为自动中止学业,予以退学,准予肄业。而就在2019年9月,南京大学官网就曾发布一条消息,一位2011级的博士没有在最长学习年限内完成答辩,被退学处理。官网截图追溯到去年,2018年10月,南京大学也曾发布督促2011级博士、2015级硕士完成论文的公告,当时有175位2011级博士研究生、107位2015级硕士研究生尚未答辩,最终结果只有1名博士没有完成答辩,被退学。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学生若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学校可予退学处理。近年来,关于高校清退“超期”研究生的信号已多次发出。  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到,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畅通分流渠道,加大对不合格学生的淘汰力度,激发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今年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通知第三条指出,要狠抓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研究生延期毕业问题何解?近年来,我国高校中不能在规定年限内完成相应学习任务而延期毕业的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所占的比例逐年增高。南京大学发出的督促研究生按期答辩的通知就是从侧面的一种印证,而研究生毕业延期原因大多数都逃不过下面这两种。1.学生不能在规定年限内达到毕业要求。客观来看,一些研究领域的课题存在难度,导致实验时间过长或反复实验;一些高校将高质量期刊文章的发表纳入毕业要求,但是部分高影响因子期刊的论文审核发表周期长、难度大。此时如果研究生自身的科研、沟通等能力匮乏,比如在科研遇到困难时不及时向导师寻求帮助,呈现一种习得性无助状态。延期毕业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2.一些研究生为了更好的提升科研能力、增加科研成果、丰富科研经历等,而自主选择延期。虽然延期毕业是高校实行弹性学制的一种体现,但是由此派生出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从心理健康角度看,延期生同已走入职场的同龄人相比会形成巨大的现实落差,由此引发的挫折感和悲观情绪在其他困难或创伤的引发下容易走向极端。从成本收益视角看,延期毕业会造成家庭负担加重,降低家庭人力资本投资效用,所带来的健康资本的损失和青春的耗散也是对家庭和个人的打击。从社会风险视角看,博士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处于人生重要选择的关键时期,来自各方面的冲突和焦虑可能会引起个体非理性冲动,一旦处理不当很容易与其他社会危机形成叠加效应,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从教育管理视角看,延期毕业不仅会对导师的声誉、招生指标和培养经费等产生影响,也给学校的住宿和管理造成一定压力。从培养质量本位视角看,博士生为了在毕业前多发学术论文,往往趋向于牺牲质量选择数量,催逼论文剽窃、数据造假等学术不端问题,从而导致学术的虚浮,动摇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根基。没有一个研究生不愿意毕业,如此大规模的延期毕业甚至面临被清退的现状背后的原因,或许更值得我们深思。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官网、人民日报、募格学术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人有能游

恭喜你,通过答辩!南大首次举行博士生在线毕业答辩

2月20日11点至13点,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生徐晓茜使用在线会议的方式,在家里顺利通过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因此她成为南京大学在疫情期间首个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案例,同时她也成为江苏首个通过在线答辩完成博士毕业的学生。就是这间不到10平米的卧室,两天前徐晓茜完成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博士生线上答辩。徐晓茜2014年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选择留下继续深造,是一位五年制直博生。2019年底和学院商定了2月20日答辩。然而由于疫情影响,学院鼓励她申请学校的在线答辩。当她开始着手准备的时候发现,制定方案容易,实施起来并不简单。徐晓茜说:“包括我的导师、答辩委员专家、答辩秘书,还有我的教务员、我的辅导员,研究生院分管这块的老师,每天都要和各种人商量对策,熟悉这个流程,包括预演,每天都要开会。”当天答辩利用腾讯会议远程视频技术平台进行。答辩委员会主席由南京大学胡文兵教授担任,委员由南大、东大、南林的教授组成。他们有的在南京家中,有的在学校办公室,还有的在无锡、深圳等地。因为首次举行在线答辩,吸引了很多人旁观。原定答辩时间开始后,虚拟会场瞬间涌进了100多人,导致部分答辩委员会的老师无法进入会场。徐晓茜说:“每个人都可以共享自己的屏幕,每个人也都可以打开自己的麦克风讲讲话,就导致我没有办法一直控制我的PPT在屏幕上,而且我自己讲话,大家也听不清楚,当时我是非常慌乱和紧张的。”经紧急磋商,委员会重新申请了会议室,并将原定于9:30开始的答辩会推迟到11点举行,过两小时的紧张答辩,答辩委员线上讨论,投票表决,一致认为徐晓茜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学位论文和答辩过程达到了博士学位要求,建议授予博士学位。 (黄迪 史斌燕 报道)(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六魔女

南大优秀博士生也搞论文抄袭!折射出唯论文论的弊端

近日,有媒体爆料了南京大学的优秀博士生王卓君涉嫌了论文造假,被指涉嫌抄袭了多人的论文,其中有自己学生的、也有复旦大学学生的。优秀博士生王卓君被指抄袭部分论文内王卓君,何许人也?据悉他不但是南京大学的本科生,而且被评为南京大学优秀的博士毕业生,可见其能力还是有的,否则也不会被评为优秀博士毕业生。同时他还具有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和苏州大学党委书记的特殊身份,更能说明该人在能力方面毋庸置疑。南京大学不过,却因为论文抄袭而被卷入舆论风波,的确让人惋惜。不过,由此也折射出我国教育界的唯论文论几大弊端。本科生且不论,但是无论是研究生毕业,还是博士生毕业,亦或是高教的职称评定,什么都离不开论文。没有论文,也许你研究生、博士生都无法毕业,更不用说在高校任教了,同时如果没有论文,职称评定就是一句空话,也许你站在高校的十年辛苦育才,还抵不上别人在一个所谓的国际高质量期刊上的一篇论文。但是在对国家的贡献方面,十年所培养出来的各方面人才,又岂是这一篇论文所能比的!所以,有些人为了能够顺利毕业或者是为了能够使自己的前程更加光明,不得不铤而走险,要么去抄袭别人的论文,要么去造价弄出一些数据,将论文这个硬通货整出来交差!也因为如此,国内的各种论文代写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只要给得起钱,据说什么SCI论文那是不在话下!这种方法当然不可取,因为从此就戴上一个造假者或者抄袭者的帽子,很可能一辈子都无法摘掉,成为了人生的污点。而要从根源上杜绝这种现象的产生,就要铲除高校研究生、博士生以及职称评定方面唯论文论的作风。只有这样做了,使得这些毕业生和教师们的职称评定不再只有论文这一条路可走,他们才不会铤而走险,明知这是一条不归路还是要继续错下去。同时也能让这些无论是毕业生、还是教师,都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去写论文,写文章的。也许教学方面、实际应用方面更是他们的专长,更加适合他们的发展。而这些东西做好了,对国家的贡献也许比那些价值不大或者毫无价值的所谓SCI论文强得多,也有意义得多!也许正是考虑到这方面的原因,国家从去年开始,逐步打破唯论文论的管理,开始在各方面对高校毕业生或者工作者实行多元化考核,只要有某一方面有突出的贡献,都可以作为晋升或者毕业的条件。其实,我们要杜绝论文造假、抄袭这种学术界屡禁不止的现象并不难,只要将职称评定指标多元化,学生毕业指标多元化,去除单一的以论文论英雄,让他们有多条路可走,那么,相信大部分学生或老师也不会冒这么大的风险去做这种让人鄙视的事了。大家对于此事,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也希望大家多多点赞关注,祝各位生活愉快!

操之则栗

又一位博士因毕业而悲剧,毕业不容易,但生命更可贵

欢迎点击关注!获取更多有价值信息哦!前段时间一则新闻,一位南京大学的博士段付谋,在6月3日离开学校失联以后,杳无音讯。即便失踪当天,还导师吴小山一起参加了同门毕业生的谢师宴。谢师宴上的段付谋,谈吐正常,没有丝毫异常。然而,确实失联了。在经历了漫长等待的苦苦煎熬,虽然家人内心的希望越来越渺茫。然而,在12日,还是最不愿见到的结果。镇江发现了段付谋的尸体。类似新闻,已不是第一次,但愿是最后一次。新闻一出,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博士难毕业,学生压力太大造成的。根据段付谋的家人所说,出事前,段付谋确实跟母亲表示过毕业压力太大,母亲劝他放弃,但段付谋坚持读完。与母亲的对话,发生在母亲节前。至于段付谋读博的真实状态,我们不得而知。但他本人曾跟老师请假,希望“离群独居一段时间”。所以,博士毕业压力肯定是有的。具体是否是博士毕业导致的这场悲剧,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学校学生回忆,段付谋导师曾经批评段付谋,直言“你这文章再怎么写也是小文章”(博士需要发论文,有些学校要求一定级别的小论文才可以毕业,老师的“小文章”意思是论文水平不高)。课题组的其他学生,也受到老师的长期批评。然而,也有学生表示段付谋的导师人挺好,要求学生好好做科研,只要努力,老师会努力安排一切,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好好做实验。所以,这位老师应该也是一位学术上严谨的老师(说实话,这种老师挺好的,至少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学生还提到,这位老师也不是不放人毕业的导师。虽然没有联系上这位导师,对于段付谋,毕竟斯人已逝,也不好再评论什么。但是,有些问题很值得我们思考。一个同学说过,他一位师兄博士毕业前,把写好的论文打印出来送给导师。他师兄站在导师旁边,导师看一页,只要不满意,直接撕掉。结果,给老师的时候是一本论文;回来的时候,只剩下不到一半。更可气的是,这位老师最后直接把论文丢到窗户外面去了。这位师兄自己捡回来,只能加班好好修改。一连几周都在加班做实验、补数据,完善论文。说实话,这位老师学术上确实厉害,年纪轻轻就已经在业界小有名气。而且,这位老师最自己也非常严格,否则不会取得这么大成就。上学时,一位女老师,学术水平相当厉害,当时已经是院士。这位女老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程度,是让学生看到都会不好意思不好好努力。门下的每个学生都卯足了劲干活,看文献、查资料,即便如此,女老师还是各种挑剔。但是,这位老师门下的学生,毕业之后确实水平了得,招聘单位青睐有加。说这么多,想说的是遇到要求严格的老师并非坏事,反而应该庆幸。只要不是人品有问题,为了学生学业好的老师,越严格越好。这种要求,到毕业之后才能体会到,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受益终生。从严师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严师的治学态度、学习方法。未来的你,一定会非常感激这位老师,很多人都会用“恩师”二字来形容这样的老师,不是没有原因的。博士既然是最高学历,并非是轻松可以拿下。对于每个人来说,没有人做得不艰辛。但是,当感到痛苦的时候,才是你真正成长的时候,应该感激这种痛苦,而不是选择逃避。博士毕业虽不易,但生命更可贵!这是给打算读博士或者正在读博士的建议!小伙伴们,你们同意吗?欢迎留言讨论。多个关注多条路!欢迎点击加关注!

不拘于俗

又是自杀博士,又是硕博连读学子,南京大学17万抚恤金背后的故事

高考招生季,南京大学遭遇堵门2019年高考招生季,各大高校的招生宣讲团前往各地进行招募优秀生源,然而著名学府南京大学却遭遇难题,一名自杀博士的家属堵在了南京大学的校门口,引发自杀博士家属堵门拉横幅的原因,主要是家属希望得到一个孩子自杀的真相,因为家属从警方领会孩子的遗物,其中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内没有任何的信息,警方给出的解释是手机被人捡走后,已经格式化使用了,而笔记本中为何也没有任何的信息,警方并没有给出任何的解释,因此家属才会做出过激的行为,最后校方和家属见面商谈后,17万的抚恤金才让博士家属接受调节协议。从记者对家属的采访来看,南京大学跳江自杀的博士段某和2019年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杀的博士刘某一样,他们都是从小的学霸,同样选择硕博连读!闵乃本:做科研要经得住坐冷板凳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曾经大师云集南京大学自杀博士段某本科毕业于河海大学,被保送至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提到南京大学的物理学院,小编就感到非常的遗憾,曾经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咖云集,实力甚至超越北京大学,然而随着南京大学物理学院老一批院士的逝去,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实力也变弱,从2017年南京大学学科评估的成绩就可以看出来,顶尖的A+学科仅剩下三门冷门学科,2018年随着南京大学物理学院闵乃本院士的去世,未来历史留给南京大学的家底已经所剩无几,曾经撑起中国物理学半壁江山的南京大学物理学院需要新鲜的血液。然而2019年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再次发生博士自杀事件,只能感叹南京大学似乎时运不佳。当年闵乃本院士做了19年冷板凳最终取得令人瞩目的科研成就,不仅是南京大学的博士生,每一位科研学子和教授都应该领悟其中的内涵!硕博连读就是深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硕博连读建议的文章,由于身边太多硕博连读最后连硕士学位都拿不到的例子,因此基本不建议那些对科研没兴趣,缺乏韧性的学子选择硕博连读,因为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模式下,硕博连读就是深坑。南京大学自杀博士相比中科大自杀博士,中科大自杀的博士从小更是各种的学霸,然而选择了硕博连读却最后选择绝路。其实很多人对与科研有错误的认识,认为考试学习好的人,一定做科研就可以成功,其实科研需要一定的天赋和运气,尤其是在顶尖名校攻读博士学位,那是非常的难。就像目前高校本科生一样,名校的本科生觉得大学比高中学习压力还大,而一些普通高校的学生却认为大学是天堂,平时逃课睡觉,考试前突击就可以考高分。如果像要博士学历,那么远离名校,因为名校的博士需要创新的科研思维,学习好的学子并不一定就适合有自己的科研创新思维。因此中科大自杀博士的家属们,根本不相信从小各种的学霸,结果研究生居然没有一篇SCI论文,还要被毕业延期!中国社会对于高学历的追求已经常态化,认为只要上学就可以顺利毕业,从来没有考虑过,这条路适不适合自己,科研枯燥乏味,如果没有真正的爱好,请不要轻易尝试,如果是想要翟式博士帽,那么请远离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