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我国的少数民族研究,尤其是涉及民族史、民族习俗、民族宗教和民族文化的研究,存在两种偏向:其一,在研究指向和研究结论上,过于注重强调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其二,主观地一味突出研究对象历史文化的“久远和灿烂”。这两种偏向一度成为少数民族研究中的一种风气,强调“特殊性”的研究,往往在社科项目中更容易立项;相应的研究成果,往往更容易在期刊上发表;甚至在成果评选中,这样的研究往往还更容易获奖,难怪有人趋之若鹜。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客观效果是这样的“研究”凸显夸大了各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的不同点和差异,淡化乃至抹杀了各少数民族和主体民族的紧密联系和共同面,这样的“研究成果”不符合各民族在交流、交往和交融中逐渐形成壮大中华民族的历史事实,也不利于在现实中构建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在涉及少数民族历史、习俗、宗教和文化的研究中,主观地突出研究对象历史文化的“久远和灿烂”,已经导致研究成果的情绪化和非学术化。在一些族别史的研究中,缺乏可靠史料的支撑,“以文代史”或者“以传说代史”,一些少数民族的历史被捕风捉影地无限上溯。主观地突出某些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久远和灿烂”,导致诸多研究成果的混乱:一些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被不同的少数民族奉为自己的“民族英雄”;一些影响巨大的史诗传说或历史典籍,被多个少数民族视为各自的“优秀传统文化”。这种主观倾向还导致研究逻辑的混乱:某一地域的文化遗存,被想当然地判定为现今这片地域上主要居住民族的创造,全然不顾历史上这片地域曾经迁徙居住过多个民族;某种语言流传下来的无名氏的作品,被现今说此语言人数较多的民族“独占”为本民族的创作,完全无视历史上和现实中另有其他诸多民族也使用同样的语言。更有甚者,毫无依据地将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判定为现今的某一少数民族,进而将其功勋和著作,视为“本民族的文化遗产”。这已经很难说是严肃和严谨的学术研究了。现实是依历史的事实和逻辑生成的。以中原地区为根基的中华民族的不断壮大,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影响的源远流长,是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和周边各少数民族不断交流、交往和交融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现实已经证明,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全方位的交流、交往和交融中,中华文化是这一历史进程中的主导,各少数民族不断融入其中壮大中华民族,是历史的事实。因此,要纠正少数民族研究中的上述两种偏向,在民族问题研究中,应依据历史造就的现实,将研究的重点和导向,聚焦到各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联系上来,聚焦到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共同性、各少数民族文化向中华文化生成的历史进程上来,深入探究其中的事实、功能和机制。科学的研究方法是由研究对象给定的。只有这样,相关的民族研究才是符合历史事实的研究,才能抓住历史文化进程的主流,这样的研究,才能既是一种科学的研究,也是一种有益于现实的学术。(作者是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教育:高中毕业需要进行民族研究吗?加州离这个想法越来越近了]作为洛杉矶县的一名教师,何塞拉拉多年来一直奋力在全州的高中教授种族研究。他教了13年的课程,并说他看到他的学生通过研究他们的历史来改变,是否了解在60年代领导农场工人运动的Cesar Chavez,或者关于旧金山附近的入境口岸天使岛,限制中国人20世纪初的移民。“民族研究有助于学生发展学术认同,”他说。“它真正建立了跨文化的同理心,因此它可以使彼此不同的社区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但持怀疑态度的人说,国家不能要求这样的课程。一些批评者甚至走得更远,坚持认为国家不应该强化“身份政治”,而应该激光关注缩小黑人和拉丁裔学生的学业成就差距。上周立法机构一直在考虑AB 2772,使加利福尼亚成为第一个要求高中毕业的民族研究的国家。退出了制定这样一个全州范围的任务,理由是成本估计高达4亿美元。赞助商决定采用试点计划。该试点将覆盖全州10至15个学区,选择将种族研究作为毕业要求。学校将于明年开始申请,该计划最早将于2022年为一些学生制定要求,学校将在2024年报告他们的研究结果。2016年通过的州法律已经鼓励高中提供民族研究选修课程,并要求国家在2020年之前为该班级创建示范课程。目前,只有1%的加州公立高中学生参加民族研究。在其他州,包括印第安纳州和俄勒冈州,近年来也加强了种族研究的教育。“这需要教授,”该法案的作者,议员Jose Medina,D-Riverside说。“我不知道一个人如何在不了解其他群体,其他文化和其他历史的情况下如何教育他们。”控制州议会大厦的民主党人甚至是一些共和党人,已经投票支持全州的任务,但其价格标签导致加州学校董事会反对它。新的变化将其纳入试点计划,帮助该法案上周克服了参议院拨款委员会的一个关键障碍。但即使是较弱的版本也不太可能安抚批评者,他们认为,当许多学生在英语和数学方面苦苦挣扎时,学校不应再强制要求毕业。去年,只有32%的11年级学生符合州考试的数学标准,60%的学生符合阅读和写作标准。“我们的黑人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特别是那些在教育生涯中一定年龄的男孩不能像白人那样阅读和写作,”埃尔西诺湖的共和党女议员Melissa Melendez说。谁投票反对该法案。“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关注基本要素,对学生来说应该是重点。”但是,由于有色人种的学生占加州公立学校人口的70%以上,一些教育工作者说,民族研究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成功率。“我认为这对于允许学区调整其课程以反映其社区中的学生人口统计数据至关重要,这是一种在社会和学术上对学生进行建设性影响的创新战略,”州长Tom Torlakson在一份声明中说。Medina和Lara指出,研究发现,参加民族研究课程的学生在其他课程中的表现也更好。该研究对旧金山联合学区的1,400名9年级学生进行了研究,发现对于参加民族研究的学生,出勤率增加了21%,他们的平均成绩提高了1.4分。在洛杉矶联合学区,民族研究课程涵盖了包括非裔美国人,拉美裔美国人,美洲印第安人和亚裔美国人在内的种族身份。全州课程的示范课程将包括旧金山州立大学学生抗议活动的课程,这些课程首次点燃了1968年的民族研究运动。只一个中国就有56个民族,那全世界有多少个民族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其实学习自己本身的民族文化是很有必要的,这些文化将因此而一直流传下去,为世界增添丰富的色彩。
近日,北京大学图书馆发布《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版),由贵州省民族研究院主办的《贵州民族研究》再次入选。这是《贵州民族研究》第9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众多期刊工作者和学术界权威专家开展的中文核心期刊评价研究项目成果。《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采用定量筛选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分学科研究方法,从我国正在出版的中文期刊中评选出了1990种核心期刊。【来源:贵州省人民政府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下面,我们以南方民族和北方民族为例,对我国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少数民族的辫发习俗加以介绍。先看南方。就南方近现代民族而言,藏族、羌族、门巴族、珞巴族、普米族、彝族、傣族、白族等许多民族都有辫发习俗,这有着大量的民族学材料可引为证,无需一一尽述。但我们首先要指出的是,西南地区许多民族的发辫有单辫。双边与多辫之分。单辫与双辫的编结方法毫无异处,在形式上单辫是将发总拢于脑后编结一辫垂下 ,双辫则是先将发中分,然后各编结一辫,垂于头的两侧。至于多辫发式系与单辫。双辫而言,亦即头发辫结为无数细缕,垂悬于头部,故名。唐冯贽《记事珠》云:“小儿发初生,为小髻拾数,其分明为儿女相胜之辞日:蒲桃髻,十穗胜五穗。”藏族所谓“蒲桃"即葡萄,“穗"谐音为“岁”,又指辫发的余数。蒲桃臀就是一种多辫发式,多在十条以 上,含有父母对孩子的祝福和一年胜似一年的寓意。论及多辫式发型,在我国现代民族中最具特色的是西藏的藏族和西北的维吾尔族的发式。西藏拉萨一带藏民,无论男女都喜欢留发结辩,妇女则更爱将头发结成许多小辫,然后再扎成一个或两个大辫子;云南中甸的藏族妇女,有的头梳三辫,再包布帕或戴帽子;有的则梳“三层辫”,即由几十根小辫组成一条大辫。又炉霍、甘孜一带藏民,“将头顶之发分较大三条,一条自脑后下垂,以家道的贫富,于辫上缀以磁珠或珊瑚一串,其余两辫则分垂左右。周围之发,作无数十辫,分垂而下以青线接之,并扎其末端,谓之千发辫。”西藏下面再让我们来看看北方民族辫发的情况,给我们揭示的是蠕蜗、突厥、契丹、高昌、鲜卑、肃慎、鞣羯等古代北方民族辫发的基本情况。然而,辫发作为一种典型发式,并不是哪一个或哪几个民族集团所共有,有些民族既可能削发又可能辫发,既可能梳医又可能剃发,也就是说辫发的历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这一民族在某一历史时期行辫发之俗,而另一个与之相毗邻的椎臀民族因受其影响亦有辫发之举也是完全可能的。从现在北方诸民族来看,有辫发之俗的有如:裕固族已婚妇女佩戴长带形的头面。即先将头发梳成三条大辫,一条垂在背后。两条垂在胸前。塔吉克族妇女喜戴耳环,头发由正中分开,梳成两条辫子,辫梢缀以银线和红绿线缨等物。裕固族柯尔克孜族妇女用“绣花布条"绑扎发辫,发辫末梢系圆型银质小钱数个,再用珠链将两条发辫连接在一起。乌孜别克族妇女。无论老幼,都留有发辫。爱戴耳环。蒙古族男子,头顶都留有长辫子。腰间挂小刀和火镰。妇女喜欢戴首饰。已婚妇女梳两个长辫,用黑布做两只辫套把辫子装在里面吊在胸前。索法是不大被人们注意并加以研究的一种发式,对其族属人们的意见也很不统一。从文献资料来看,历史上的鲜卑、拓跋、室韦、乌洛侯等民族共同体都有索发的习俗。《晋书●石虎传》载:“吾南擒刘岳,北走索头。”又同书《慕容鹿传》云:“北伐塞外,远绥索头。"《宋书●索虏传》云:“晋阳索头种,有部落数万家在云中。”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7云:“宋魏以降,南北分治,以北人辫发,谓之索头也。”《南齐书魏虏传》载:“被发左衽,故呼为索头。”《北史室韦传》载:“.室……丈夫素头。”柯尔克孜族《北史乌洛侯》记“其俗绳发”。这是古代北方民族“索发"的情况。又《天下郡国利病书》宁番卫引《云南志》云:“麽些人身长色黑。男子发扭成索,白手巾缠头。”李京《云南志略》记金齿百夷:“男子纹身,去髭须眉睫.彩增束发。”檀萃《滇海虞衡志》载:“怒人,男子发用绳束,高七八寸,妇人结布于发。”曹树翘《滇南杂志》卷23记磨些“男子发梳三缕,以绳缚之。“道光《云南通志稿●南蛮志》记怒人“男子编红藤勒首。披发……;票人“男子东发,衣青蓝布短衣裤,披毡片”;缅人“妇女束发,戴五色花冠,耳缎银环。”这是南方民族的情况。从以上相关文献记载来看,索发作为一种特殊的发式类型,历史记载甚为混淆,有的与“被发"相混称,有的与“髦首”相类举,致使人们难以明了“索发"之全貌。我们认为,索发作为束发之一种,与辫发、编发相类似,从整体上可归人辫发类。索发但从更加细微处着眼,束发与辫发相异之处是东而不辫,亦即用绳索、藤条等物来缚扎头发,不辫稍梳让其拢向后方,自然披垂,故与披发混称;亦或把头发捆扎,扭成索状,盘绕于头,有似盘医。当然,明白了这些,我们把索发看成是从批发到辫发之间的一种过渡发式亦不为过。雅发,又作断发、削发、剃发、髡首、购发、划发等,是以不同程度地剪剃头发而加以梳理成的一种发式。根据剃发的多少及部位来分,又可以分为三种样式。一为剃四周发而留颅后作辫者,如乌桓、鲜卑、渤海、契丹、女真、蒙古等。二为剃去全部头发,如西夏的“秃顶”。三为截全部头发仅留寸余者,如越、焉耆、龟兹、天竺。波斯、大食等。有的学者在专门研究了某一历史区城各民族的薤发情况后,把薤发具体分为“半薤式”、“全蓠式"、“一餐式”、“三看式”等几种。下面我们以“半薤式”和“全蓠式”两种为题,详述之。鲜卑这里所说的半雄式发型涵盖面甚广,它既包括剃四周发而留颅后发作辩者,又包括截全部发而留寸余者,同时,还包括“一看式”“三看式”等几种。在我国古今各民族中,行半蓠式发型的民族很多。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北方有如乌桓、鲜卑。以上我们介绍了我国北方古代的乌桓、鲜卑、肃慎、渤海、契丹、女真、黑水鞣羯、蒙古、满族等民族髡发的情况。髡同“剃”,有剪剃之意。有的髡去头顶部分的头发,只在两鬓或前额部分留少量余发作为装饰;有的髡去头顶头发,留四周发且两耳发略长一些;有的在额前蓄留一排短发;有的在耳边披散鬓发;也有的将左右两绺头发修剪整理成各种形状,然后下垂至肩。如此种种,不一一加以类举。与北方少数民族髡发相类似,中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也有断发。困乏的习俗。这有如古越人。由上看来,中国南方民族蓠发或削发、剃发也是比较普遍的。和北方民族相比,南方民族髡发的一大特色就是“断发"。所谓断发,又作剪发,就是为了劳作之方便而剪截全部头发为寸余长,史称是“剪发使短,冒首戴冠,而不东发加冠之意。”这种发式在中亚或西亚一带亦颇为流行。参考资料《中国民族文化》
4月9日,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签约暨挂牌仪式在白云区牛场布依族乡举行,标志着基地正式落户牛场布依族乡。双方将共同推进新时代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牛场布依族乡下辖13个行政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乡。为进一步深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牛场布依族乡以贵阳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重要契机,积极对接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最终经双方协商,贵州省社科院民族研究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落户牛场布依族乡。按照签约协议,研究基地将打造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理论政策、区域民族文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历程等展示平台,不仅是集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为一体的展示教育馆,还是展示牛场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的窗口,将在促进民族团结、密切民族关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基地对外可提供党建活动场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文化传习等活动场所,进一步涵养爱国热情,弘扬民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当天还举行了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座谈会。来自贵州省社科院、白云区的相关负责人纷纷表示,将着力推动基地建设,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政策和实践研究,共同助推牛场布依族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记者:梁婧编辑:刘慕轩审签:魏成华【来源:贵阳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今年是费孝通先生110周年诞辰。民族研究是费孝通学术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阶段、不同场合,他都对民族研究进行了思考和总结,这些成果集中体现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一文中。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时刻,重温费孝通关于中华民族的研究,对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价值。▲《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由费孝通先生主编,是中华民族形成史、民族关系史研究的经典之作,此版本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费孝通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时,曾对民族研究的成就与不足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民族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对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进行科学研究,因为历史上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一向被忽视,新中国成立后迫切需要了解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所以这项研究没有包括对汉族的研究。在这种历史背景里产生和发展出来的民族研究,长处是突出地把少数民族作为研究对象,与当时的民族工作是适应的,缺点在于把应当包括在民族这个整体概念中的局部过分突出,甚至从整体中割裂出来。▲费孝通晚年读书看报中国的民族研究限于少数民族,势必不容易看到这些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整体中的地位,以及他们和汉族的关系。而且如果对这些少数民族分开来个别加以研究,甚至对民族间的关系也不易掌握。过去的民族历史研究,不是从一个整体、从中华民族这个整体来看,各民族间的往来变动,怎样影响他们的形成、合并和分化。有时两个民族碰在一起、融合在一起了,但有些却合而未融,又好像融合了,又好像没有融合,融合的程度可以不同。这方面我们都没有研究,不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动的、变化的观点看问题。什么原因这样变,什么原因那样变,我们过去都没有很好地研究。他认为,20世纪60年代有学者倡议研究民族间接触和影响、尤其是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民族关系,用以补救分族写志的缺点,但依然不能解决他的思想困惑。费孝通在论述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时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许多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长河中,他们不仅各自创造和发展了自己各具特点的社会文化,而且通过交流、融合、分化、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共同缔造了一个包括各民族在内的整体——中华民族,并且绵延持续,保持了我国文明的连续性和推陈出新的创造性。这个由各兄弟民族所结合成的整体,在历史上经历过多次严重考验,但各族人民间仍血肉相连,休戚与共。在中国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变革中,首先要重点关注到各民族形成的整体——中华民族。各少数民族的重大变革与中华民族的变革不能分离,少数民族的变革是整体变革的一部分,受整体变革的总流的促进和制约。在整体变革中,各民族也能保持其个性。我国各民族在这样悠久的历史中,这样交叉杂居的共处下,相互间密切地往来接触,又共同生活在统一的国家里,他们之间的融合是必然发生的。在中国这样长的历史里,民族变化多端,你变成我,我变成了你,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且有些合而未化,还保留了许多原来的东西。各分散的民族单位接触、混杂、连接和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统一体内多层次的多元格局,各层次的多元关系又存在分分合合的动态和分而未裂、融而未合的多种情形。这是民族研究富有吸引力的研究对象和课题。同时,费孝通也特别强调,要从中华民族整体出发来研究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规律也绝非易事。费孝通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整体由许多相互不能分离的民族组成,组成部分间关系密切,有分有合,有分而未断,合而未化,情况复杂。这个变化过程正是我们要研究的民族历史。第一步要把每个民族搞清楚,然后再把一个地区一个地区的各民族关系搞清楚,最后把整个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搞清楚。要完成这个任务,费孝通认为,要将宏观层面的中华民族的研究与微观层面的具体区域调查结合,将历史变迁过程的探讨与当今民族地区现代化实践的调查相结合。对中华民族又分又合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作具体的观察,许多关键性的问题只能通过文字记录、文物,以及现有的风俗、习惯、传说、信仰等去推考。但是如果从微型的具体实况来观察各民族间又分又合的关系,就可以丰富我们对中华民族形成和变化过程的理解,充实我们对民族问题的理论认识。费孝通强调,民族固然有其稳定性,这也是相对而言的,民族是不断变动的,民族的形成有它的历史规律。我们不能把已划定的一个民族作为孤立的单位去研究,而是要把其放在大的范围里看其是如何发展演变的。今后要进行宏观研究,用全面的整体的观点研究各民族历史上的联系,研究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及其发展变化,研究我国这个多民族大家庭几千年里各民族来来去去不断流动的状态和趋势,不要仅局限于现在的五十几个民族的分别研究。从宏观的研究来说,中华民族所在的地域至少可以大体分为北部草原地区、东北角的高山森林区、西南角的青藏高原、藏彝走廊,以及云贵高原、南岭走廊、沿海地区和中原地区,这是全国这个棋盘的格局。我们必须从这个棋盘上的演变来看各个民族的过去和现在的情况,进行微型调查。要从宏观方面,加强对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的研究,对共同体的形成作出科学的论证。微观研究在理论上和宏观上都要与中华民族的研究统一。各民族共同走现代化道路才能实现共同繁荣。在这条共同的道路上,我们固然需要从各民族的特点出发,保持民族形式,但是共同的东西必然会日益增加,在这个意义上就是加深了中华民族内部的融合。费孝通认为,他的《江村经济》《禄村农田》是微型研究的例子,但在少数民族社会调查中还不多,也不够“微”,没有体现“型”的特点。“微”是深入到生活实际,而不是泛泛地一般化的叙述,要做到有地点、有时间、有人、有行为。“型”是指把一个“麻雀”作为这一个类型的代表,解剖得清清楚楚,五脏六腑,如何搭配,如何活动,全面说明;要把“麻雀”的特点讲出来,与别的“麻雀”有何不同,为何不同等等。这样的微型研究是民族研究的基础,通过比较不同的“型”,就能逐步形成全面的宏观的认识。将宏观上中华民族的研究与微观上各民族形成过程的研究结合起来的研究,方能提高民族研究的水平。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纽带和认同意识研究费孝通在回顾民族研究经历时,从民族识别中使用的民族概念,讲到民族的认同意识。他认为,有了共同的认同意识,就会产生共同的使命感和共同的荣辱感。要加强对以民族认同意识为民族共同体的主要特征的论证,进而引申到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性。他谦虚地说到,自己只是对中国境内各民族勾画出大的轮廓、简易的示意草图,并没有深入地指出历史过程中的各个民族单位是怎样分、怎样合、为什么分、为什么合的道理。原因在于没有抓住民族单位间起作用的凝聚力和离心力的概念,没有注意到民族单位间相互冲击的场合中发生和引起的有关单位本身的变化。这些变化事实就表现为民族的兴衰存亡和分裂融合的历史。费孝通在晚年特别提到心态研究。他说,中国世世代代这么多人群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这样长的历史,在人和人“中和位育”的古训下,应当有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仅保留在前人留下的文书中,而且应当保存在当前人的相处的现实生活中,怎样发掘出来,用现代语言表达出来,可能是今后学者应尽的责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我们要加强民族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话语体系,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要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深刻考察多民族相处的历史经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现实情况,考察当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成要素及其变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监制/李志伟 统筹/王珍 制作/彭凤平出 品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报国内统一刊号:CN11-0192邮发代号:1-236
红网时刻12月6日讯(通讯员 萧逸)近日,国家民委办公厅发布《关于第四届全国民族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结果的通报》,吉首大学两项成果喜获奖励。在著作类成果评选中,吉首大学罗康隆教授的《生态人类学理论探索》和暨爱民教授的《国家认同建构:基于民族视角的考察》同获三等奖。该奖项评选面向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学术团体,覆盖面广。根据《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奖办法》《国家民委办公厅关于开展第四届全国民族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的通知》的有关要求,经初审、专家评审和国家民委终审,此次评选共评出奖励143项,共有74个高校、院所等获得奖励。
本报讯(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李航) 11月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云南大学、中国民族研究团体联合会主办的中国民族研究社团2020年联合学术大会在昆明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新时代民族研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张俊豪表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是一项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也是全党、全社会面临的共同任务。当前,民族研究工作者必须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的时代意义,必须着眼建立和完善新时代民族研究体系,聚焦怎样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怎样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一重大课题。在此基础上,发挥学科优势,促进交流互鉴,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族研究团体联合会会长王延中表示,新时期,民族学研究面临重大机遇,我们要围绕如何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怎样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时代命题,进行扎实细致的理论研究,进行多学科、多机构、多领域的协同创新,共同推进民族学理论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建言献策、贡献学界的智慧。云南大学党委书记林文勋表示,云南大学的民族学学科历来是学校的优势学科、重点学科,今年学校获批建立云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目前学科体系、研究平台已经基本健全和完善起来,我们将继续努力,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深耕中国西南,挖掘历史和现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经验,并进行理论概括,深化东南亚民族研究,拓展南亚调查,着力构建新时代的民族学知识体系,创新民族学研究方法,服务好社会发展。据了解,民族学是云南大学的重点和优势学科。1981年云南大学获准中国民族史博士授权,成为全国最早招收博士研究生的机构之一,2020年3月,国家四部委的“云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正式挂牌。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记者 范凌志】将被新疆部分企业和民众起诉的德国反华“学者”阿德里安·曾兹(郑国恩)2日发表一份名为“强迫劳动以及新疆境内的劳工输送框架下的强迫迁移”的“最新报告”,该“报告”声称南疆富余劳动力的迁移是为了“降低当地维吾尔人口比例”“维吾尔年轻人到内地会被汉族融化”。郑国恩等反华势力的所谓调查报告有多少可信之处?新疆少数民族工人赴内地务工的实际情况到底如何?近期暨南大学传播与边疆治理研究院将发布一份题为《“强迫劳动”还是“追求美好生活”--新疆籍工人内地务工情况》的调研报告,详尽展示新疆少数民族工人在广东的务工情况。这份报告全文约1.8万字,报告起草人之一的暨南大学传播与边疆治理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尼罗拜尔·艾尔提对《环球时报》表示,该报告完全采用第一手实地采访资料,且为了与采访对象深入交流,获取更清晰详尽的素材,采访基本全程采用维吾尔语。另一位作者暨南大学传播与边疆治理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陈宁则认为,该报告可以说是迄今国内关于新疆赴内地务工情况最详尽、全面的一份调研报告,“再加上我们两位作者都来自新疆,这也是一份最真诚的报告。”与郑国恩等反华势力从未进行实地调查就捏造所谓“报告”不同,《环球时报》获悉,暨南大学的报告通过焦点小组访谈、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广东5家使用新疆少数民族工人的企业(其中包括郑国恩“报告”中提到的2家企业)开展田野调查,共计访谈了包括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在内的新疆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共计70人(受访人自由选择用他们习惯使用的语言接受访谈),深入了解了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到内地企业务工的原因、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出疆务工经历对的其意义以及他们对未来的规划。“可以肯定的是,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在内地企业务工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存在西方反华机构所谓‘再教育’‘强迫劳动’和‘监视’。”暨南大学的这份报告在结论中指出,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出疆务工是他们自主自愿的选择,所调查企业的新疆少数民族职工各项劳动权利都得到了充分保障,生活方面,新疆少数民族职工在企业有宗教信仰自由、使用本民族语言和文字的权利、可以根据自由选择住所等,另外企业为照顾新疆少数民族职工的宗教信仰和饮食习惯,均配备了专门的本民族厨师,提供清真饮食。报告数据显示,出疆务工对新疆少数民族群众有许多积极意义,包括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开阔眼界与观念转变、提高语言能力和职业技术水平、使子女享受内地教育资源、提高女性家庭和社会地位等,新疆少数民族工人受出疆务工经历的影响,有46%的人希望继续在企业务工增加收入,31%的人计划用已有的储蓄回家乡创业,也有23%的人计划移居到广东省生活。“在跟一位采访对象聊的时候,他笑得特别灿烂,能感觉到眼睛在发光,他跟我讲自己以前不知道世界这么大,非常珍惜现在的生活。”尼罗拜尔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作为一名从新疆走出来的学者,她感同身受,而西方反华机构的污蔑,实际上是在剥夺新疆少数民族群众自由流动和过更好生活的权利。尼罗拜尔的观点在报告结尾也有体现:“一些国家以所谓‘强迫劳动’为由对这些雇佣新疆少数民族工人的企业进行制裁,实际上是打着人权的旗号损害新疆各族人民正常工作的权利。”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学科:法学一级学科代码:0304一级学科名称:民族学专业解析什么是民族学?民族学,起源于古希腊文,是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指研究民族共同体的学问。它把民族这一族体作为整体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以及消亡的过程,研究各族体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学类专业学什么?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民族学类属于法学之中的一个一级学科。民族学类包含一个专业,民族学。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系统的民族学基本知识,进一步培养潜能的民族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社会团体和各类企事业部门特别是民族、宗教、民政等行政机构管理以及基层民族社区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主干课程人类学、民族学导论、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人类学史、生态人类学、民族学调查方法、中国民族概论、世界民族概论、民族经济学、族群与家族、宗教文化、民俗学、社会学、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等等(专业课程因各校侧重不同会有一定差异)。你适合读民族学专业吗?对应《高中生生涯规划》上册第二部分“自我认知”,有以下测试结果的同学适合读社会学类专业。民族学一听就是研究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后工作也是做与这些相关的工作,所以就业面相对窄一些。民族学与人类学、历史学也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毕业生也可以从事相关方面的研究。报考民族学专业的学生不要只考虑学校的知名度,还要兼顾学校的所在地,最好是多民族的省份,例如云南大学所在地云南就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多,民族语系多,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很多的实习机会。就业民族学培养的人才有较宽的知识面,是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科学研究和管理人才,各级党政机关中的民族、宗教、统战、民政、侨务、旅游、文物、博物馆等部门以及相关的政策研究机构、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和各类公司、企业、外国在华机构及基金会等非盈利组织以及工厂中的公关、策划、管理和文秘部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15所,本次参评14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31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注:第四轮学科评估首次采用“分档”方式公布评估结果,不公布得分、不公布名次,不强调单位间精细分数差异和名次前后。采用按百分位进行分档的方式。根据“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前70%的学科分为9档公布:前2%(或前2名)为A+,2%~5%为A(不含2%,下同),5%~10%为A-,10%~20%为B+,20%~30%为B,30%~40%为B-,40%~50%为C+,50%~60%为C,60%~70%为C-。注:本文来自网络,个人有所增删。往期文章社会学学科解读政治学学科解读法学学科解读应用经济学学科解读理论经济学学科解读哲学学科解读浅述2017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这十二所高校无缘“双一流”!却是公认的“知名”大学东南西北华大学有关高考志愿填报的七个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