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粉是一种由小麦磨成的粉末,面粉(小麦粉)是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主食。面粉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方便面、挂面、拉面、馒头、油炸面制食品、冷冻面制食品、面包糕饼等。需求领域需求特点方便面这是最成功的方便食品,产量大,生产的机械化程度高,最有希望使用专用粉,质量上要解决的问题是有咬劲、有弹性、泡不烂。挂面挂面是一种细若发丝、洁白光韧,并且耐存、耐煮的手工面食,挂面因口感好、食用方便、价格低、易于贮存,一直是人们喜爱的主要面食之一。拉面面条中十分重要的品种,面粉用量比较大。其对面粉的色泽要求虽不高,但要求筋力要好,要有弹性。馒头馒头专用粉的数量更大,关键是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价格。由于各地区人们的饮食习性不同,馒头专用粉还停留在通粉阶段。油炸面制食品种类很多,要求与蒸煮食品有很大不同,一般要求具有松脆的特点,需要筋力较强的面粉。冷冻面制食品发展比较快。除了要满足加工和食用方面的要求以外,还要考虑在冷冻、解冻以后某些特性的保持问题。如:皮类食品解冻后的破裂问题,含菌量要低等。面包糕饼加工此粉种要求有精良的工艺、设备和适宜的原料。较之上述专用粉,专业性更强,附加值也最高。一、2018年我国方便面产量达到1195万吨方便面,又称快餐面、泡面、杯面、快熟面、速食面、即食面,南方一般称为碗面,香港则称之为公仔面,是一种可在短时间之内用热水泡熟食用的面制食品。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方便面产销国。国内方便面产量基本保持平稳,2013-2018年产量均保持在1000万吨以上,2018年我国方便面产量达到1195万吨,同比增长8.3%。二、2018年挂面产量达到812万吨据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面制品分会统计,从2016年至2018年,中国挂面行业的总产量从600万吨增加到812万吨。大型制面企业的扩产、升级改造,以及中小企业的提质增效,每年所需新型生产线在20条以上。三、2018年我国馒头需求量达到2027万个/日根据康宝莱发布《2018康宝莱中国营养早餐调研报告》显示:82%的中国消费者习惯在家用早餐,而自制早餐的比例高达87%。包括馒头、煎饼、米饭、面条、粥等在内的传统中式早餐仍是中国消费者的首要选择,比例为63%,中老年人对中式早餐的偏爱程度更高。2018年我国馒头需求量达到2027万个/日,随着人口的增长,馒头的需求量将逐年增长,据此测算,2018年我国馒头年需求量达到60.81亿个。四、2018年中国速冻饺子产量达171.6万吨饺子是我国的传统美食,也是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统食物中的一个代表,速冻饺子因其食用方便、卫生且富有营养,近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据统计,2018年中国速冻饺子产量达171.6万吨,同比2017年增长23.45%。五、2018年我国面包糕点市场规模约为2280亿元面包是一种用五谷(一般是麦类)磨粉制作并加热而制成的食品。2018年,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规模以上烘焙企业1800家,主营业收入3800亿元,同比增长9%,利润360亿元。在烘焙食品中,面包和糕点的销售额合计占60%左右,据此测算2018年我国面包糕点市场规模约为2280亿元。六、非油炸主食面制品的市场比例将会有所上升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公众关注,健康、营养、生态的面粉制品受到大众的欢迎,而油炸食品存在铝超标问题,目前诸多省市都加强发酵面制品和油炸面制品食品安全监管。因此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未来国内消费者对于高品质高营养的面粉产品、主食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高,方便面、油炸面制品的市场比例可能会有所下降,而面包糕点、挂面之类非油炸主食面制品的市场比例将会有所上升。更多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面粉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来源: 前瞻网
面粉是一种由小麦磨成的粉状物,面粉(小麦粉)是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主食,用面粉制成的食物品种繁多,花样百出,风味迥异。小麦制粉是为人类提供食物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一个传统产业,最近十年,各产业都在向规模化,集团化转变,中国的小麦制粉行业也不例外。纵观国内面粉市场,行业整体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近年来国内面粉企业竞争日趋激烈,2018年受上游小麦产量下降影响及国内去库存进程进一步加快,我国小麦粉产量从2016年的15265万吨下降至8875万吨。2012-2018年中国小麦面粉产量统计情况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2018年中国小麦面粉消费量下降至7736万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对肉蛋奶、蔬菜和水果等需求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小麦粉的消费,近年来我国面粉消费量呈现下降趋势。据粮食金融部发布的《中国粮食行业研究报告》,年人均面粉消费量由2012年的约0.07吨/人下降至2018年的约0.06吨/人,据此测算2018年中国小麦粉消费量为7736万吨,同比下降-1.69%。2012-2018年中国小麦面粉消费量统计情况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3、中国面粉零售价整体呈现上行趋势从2012年以来国内面粉零售价格走势来看,随着国内面粉市场去库存加快,我国面粉价格整体呈现上行趋势,2018年中国面粉零售价格达6.03元/千克,同比2017年增加了0.09元/千克。2012-2018年中国面粉零售价格统计情况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4、中国面粉出口大于进口,行业呈现贸易顺差2018年我国面粉产品出口总额为11638.91万美元,较2017年同比增长40.74%;2019年1-7月,我国面粉产品出口总额为6533.25万美元。2018年我国面粉产品出口量为28.17万吨,较2017年同比增长60.95%;2019年1-7月,我国面粉出口量为16.62万吨。2017-2019年前7月中国面粉产品出口量、金额统计情况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18年我国面粉产品进口总额为7783.95万美元;2019年1-7月,我国面粉进口总额为5575.40万美元。2018年我国面粉产品进口量为22.38万吨;2019年1-7月,我国面粉进口量为15.53万吨。(2017年进口数据海关总署未查询到)2018-2019年前7月中国面粉产品进口量、金额统计情况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5、高端产品需求加剧,2019年面粉产业有望回暖从2018年开始中国面粉行业产销量明显下降,但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未来随着消费者对高营养面粉产品、主食产品需求的提升,再加上政策引导以及面粉产业链整合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下,预计2019-2024年我国面粉产量将会回暖,回到2016年之前的水平,复合增长率约为5%,预测到2024年我国面粉产量将达到11893万吨。2019-2024年中国面粉产量预测情况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来源: 前瞻网
面粉是一种由小麦磨成的粉末,面粉(小麦粉)是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主食。从面粉日加工能力来看,现阶段中国面粉行业的三大巨头是五得利面粉集团、益海嘉里面粉集团、中粮集团,其中:五得利面粉集团日加工量达到4.49万吨,益海嘉里面粉集团日加工量达1.7万吨,中粮集团日加工量达1.2万吨。目前三大巨头的加工量约占全国面粉总加工量的30%。2018年中国面粉行业企业竞争格局分析情况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十大品牌产销能力各领风骚从品牌影响力来看,粮油网评选出的十大面粉品牌分别是:五得利、香雪、古船、河套、利生、金像、发达、半球、皖王、恒天,以下是十大品牌的对比,从中可以看出各大品牌不仅在生产能力规模不同,在销售市场上也各有优势,例如五得利采取的是全面出击的模式,在所有大中城市均有五得利的销售网点,市场覆盖率达到了97.6%;而古船采取的是局部占领的模式,古船牌小包装面粉遍及京城各大超市卖场,市场覆盖率超过98%。2018年中国面粉品牌TOP10企业生产/销售能力对比情况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3、中国面粉生产区域集中在华中和华东地区根据中国粮油信息网数据统计,从2018年小麦产量区域分布看,产量超过2000万吨的省份只有一个,就是河南;产量在1000-2000万吨的省份有三个:山东、安徽和河北;产量在100-1000万吨的省份有7个:新疆、福建、四川、江苏、陕西、湖北、广东;产量在0-100万吨以下的省份,共有13个,剩下的省份为没有种植小麦的省份。2018年中国面粉行业区域竞争格局分析情况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4、面包糕点和方便面对面粉需求量最高目前我国面粉制品中对面粉需求前两位分别是面包糕点和方便面,对面粉的需求量超过900万吨;第三是挂面,对面粉的需求超过500万吨;排在第四位的是冷冻面制品,对面粉需求超过200万吨,其余面粉制品面粉需求均在100万吨以下。5、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趋势将加强2019年最新消息这三大巨头计划五年内都将扩产。其中五得利扩产到8万吨的处理量,益海和中粮计划增加到5万吨左右的日处理量,这样算下来,这三大巨头的日加工小麦约占全国的70%以上。其他面粉企业要在这30%的份额中去竞争,去存活。这30%的日处理量中还有很多集团化的企业如华龙、克明面业、利生等,还有很多地方龙头企业如河北的金沙河、河南的思丰、山东的天邦、江苏的华升、苏三零等,他们会占去至少20%的份额,余下的10%份额会使多少企业遭遇出局。未来中国面粉行业企业竞争格局预测情况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综上所述,随着三大巨头日处理量的扩产,面粉行业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趋势将加强。更多数据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面粉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来源: 前瞻网
粮食人均占有量2017年印度不同类型农作物产量2016-2018年芬兰有机农作物产量比重2018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同时中国仓容规模进一步增加,安全储粮能力持续增强,2018年,中国共有标准粮食仓房仓容6.7亿吨,简易仓容2.4亿吨,总体达到了世界较先进水平。目前,科技助力粮食增产的态势明显,中国粮食产业向着专业化、高级化、电商化的方向发展。(《2019-2021年中国粮食产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完整高清PDF版共95页,可点击文章底部报告下载按钮进行报告下载)核心观点中国粮食产区集中化,科技助力粮食生产2017年13个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78%,2019主产区累计收购秋粮3722万吨。中国粮业遵循比较效益规律将进一步向主产区集中,形成稻米、小麦、玉米、大豆等优质专用粮食产业带。2018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良种实现全覆盖,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达到6.4亿亩,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经超过80%。中国粮食行业市场竞争高级化,交易电商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将由国内局部竞争转向国内、国际全方位竞争,将由单纯生产能力的竞争转向“生产能力+流通能力+创新能力”的竞争。目前,中国粮食电商主要有粮食网上期货交易B2B、国家储备粮拍卖交易G2B、商品电子交易B2B、网络零售模式、粮食企业O2O模式、粮食网上交易会模式、粮多多创新模式等七种模式。中国粮食加工业由粗放向精细加工转型,未来有望打造多领域全覆盖的产业链目前,中国很多水稻加工企业由粗放向精深加工转型。如益海嘉里新型循环经济产业模式,米糠利用率达60%~70%,实现了从传统粗放型加工模式向精深加工的“吃干榨净”式加工模式转变。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粮食行业市场体系粮食行业是指从事粮食相关性质的生产、服务的单位或者个体组织结构体系的总称。粮食市场体系包括三部分:初级市场(粮食交易所和集贸市场)、中级市场(批发市场)、高级市场(期货市场)。中国粮食安全成就:粮食产量稳步增长2014年达到6.39亿吨,2015年达到6.61亿吨,连续4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水平。2018年产量近6.58亿吨,比1996年的5.00亿吨增产30%以上,比1978年的3.00亿吨增产116%,是1949年1.10亿吨的近6倍。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粮食产量波动幅度基本稳定在合理区间,除少数年份外,一般保持在±6%的范围之内。中国粮食安全成就:谷物供应基本自给2018年,谷物产量6.1亿吨,占粮食总产量的90%以上,比1996年的4.5亿吨增加1.6亿吨。目前,中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且近几年,稻谷和小麦产需有余,完全能够自给,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2001年至2018年年均进口的粮食总量中,大豆占比为75.4%,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品种合计占比不足6%。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国实现谷物供应基本自给,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粮食安全成就:粮食储备能力显著增强中国仓容规模进一步增加,设施功能不断完善,安全储粮能力持续增强,总体达到了世界较先进水平;粮食物流骨干通道全部打通,公路、铁路、水路多式联运格局基本形成,原粮散粮运输、成品粮集装化运输比重大幅提高,粮食物流效率稳步提升。2018年中国共有标准粮食仓房仓容6.7亿吨,简易仓容2.4亿吨,有效仓容总量比1996年增长31.9%。2017年,中国粮食物流总量达到4.8亿吨,其中跨省物流量2.3亿吨。中国粮食安全成就:贫困人口吃饭问题有效解决2018年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1660万人,较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了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1.7%。且2018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371元人民币,实际增速高于全国农村1.7个百分点。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收入水平的提高,增强了贫困地区的粮食获取能力,贫困人口粮谷类食物摄入量稳定增加。全球小麦生产区域从各大洲小麦产量分布情况上看,小麦生产主要集中在亚洲,种植面积约占全球45%,欧洲和美洲分别以25%和20%分列二至三位,各州小麦面积比重基本与小麦产量分布一致。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小麦适合生长在土层深厚,结构良好耕层较深的土壤,而非洲地区和南美洲沙漠遍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麦生长的可能。全球小麦消费量变化趋势分析2012到2016年全球小麦消费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6年达到74016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2%,2017年小麦消费量有所减少。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欧美国家降雨过量,影响到小麦作物。尤其是法国和加拿大,2017年连续性的降雨导致麦田虫害增多,从而导致小麦产量减少,进而影响消费量减少。中国小麦生产规模:产量相对稳定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和消费国,小麦的种植面虽然存在波动,但波动曲线比较合理。2018年,中国小麦播种面积24268千公顷,产量13143万吨。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受农业用地面积减少的影响,预计未来中国小麦的种植面积不会有大规模的提升,在耕种面积不提升的前提下实现增产是未来小麦的发展方向。中国小麦进口贸易:进口国别分布相对集中从进口国别分布上看,中国小麦进口国别较为集中,主要是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和哈萨克斯坦。2017-2018年加拿大和美国出口中国的小麦出现大幅度下滑。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美之间的贸易战使得商贸热度下降,贸易壁垒重铸是美国出口中国小麦数量下滑的主要原因。中国小麦加工业分析:大企业产能有望持续扩张近年来,中国面粉加工行业整合加速进行,大型面粉企业持续扩张产能,国内现已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生产体系。目前,中国国内面粉加工行业三大巨头五得利面粉集团、益海嘉里面粉集团以及中粮集团面粉产量约占全国的30%。可以预计的是,利用企业现有的资源及整合能力,这三大巨头未来产能仍将进一步扩大。全球水稻生产区域:亚洲是核心产区世界水稻绝大部分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区,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米生产国,年产量连续多年排名第一。2018/19年度,中国大米产量预计占全球产量的28.9%。产量排名第二的是印度,印度的大部分农业都是基础的传统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但是印度有过半的人都是以农业为生,同时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仅次于中国,印度的大米产量占全球约23.1%的比重。中国水稻生产区域:黑龙江突出粮仓优势2017年,中国水稻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省份有9个,其中有中国粮仓之称的黑龙江以2819.3万吨的产量排在首位。除此之外江浙地区和两湖两广地区优势明显。原因在于这些地段亚热带季风区,即使冬季光热也较为充足,能够满足秋稻的生长条件。中国水稻生产规模:产量波动上升从生产方面来看,中国国内粮食产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在个别年份偶有波动。以2018年为例,水稻产量出现下降情况,政府下调最低收购价水平和银行对粮食企业惜贷都是主要原因。中国水稻消费情况:稻谷价格稳中趋弱(二)通过对比近几年中国稻米价格可发现:中国粮食流通市场存在明显的价格刚性,稻谷价格下跌和最低价收购启动将是大概率态势。如果因灾减产,由于库存较大,也不能根本改变产大于需的局面,但稻谷市场价格将止跌反弹,小幅上升。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后期国内稻谷市场价格走势并不乐观,但是由于最低价收购价的存在,中国稻米价格并不会出现雪崩式的坍塌。中国水稻加工业分析:行业集中度有所提升部分水稻加工企业的关停给了龙头企业扩大市场份额的契机,使得行业集中度有所提升。2018年,中国四大稻米加工企业市场份额共占80%,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越发拥挤。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行业集中度的上升可加快稻米加工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全球玉米生产消费规模:产消天平被打破2015年以来,全球玉米生产消费比一直处于临界点,2017年消费量首次超过生产量,全球玉米的消费缺口愈发明显。受世界生产燃料乙醇和非乙醇FSI的增长和家禽养殖业市场的回暖的影响,玉米需求增加,而国际玉米种植面积和单产受厄尔尼诺现象冲击导致玉米产量下滑,生产消费天平杠杆最终被打破。全球玉米生产消费区域:美国是生产消费核心区从产量分布上看,2018年美国玉米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32.6%,巴西占全球的9.0%,欧盟占5.7%,为全球玉米产量前三的国家和地区。从消费量格局看,2018年美国玉米消费量占全球整体消费量的27.2%,巴西玉米消费量占5.8%,欧盟消费量占7.7%。对比而言,玉米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中国玉米生产区域:分布较为集中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玉米生产国和消费国,境内玉米布局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地区。2018年,中国玉米总产量为25717.4万吨,其中排名前5的省份有4个位于东北和华北地区,分别是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东、河南。五省总产量为14440.7万吨,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56%。中国玉米消费情况:供过于求现状逐渐好转过去10年中国玉米供过于求状况十分明显,自2015年底,农业部发布《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以来,玉米产量持续下滑,总需求量明显回升。数据显示:2018年玉米产量首次高于需求量,中国市场供过于求现象得到扭转。中国玉米加工业分析:全球地位突出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玉米产生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玉米加工类产品加工量均以每10年1000万吨的速度增长,主要增长速度最快的玉米加工产品是淀粉和酒精。其中淀粉、赖氨酸、味精和麦芽糖的产量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52%、60%、68%和85%,玉米加工产品在全球的地位日渐突出。中国粮食市场典型企业分析:中粮集团中粮集团核心主业分析在近两年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探索中,中粮首要解决的就是国有企业的发展定位问题,聚焦粮油糖棉核心主业发展。在资源向主业聚焦倾斜的带动下。2017年业务经营量约1.5亿吨,其中糖棉核心主业经营量5721万吨。为了做好中国粮油领域国家队长的角色,预计未来中粮集团投资将进一步向核心主业倾斜。中国粮食市场典型企业分析:北大荒企业北大荒经营情况分析2015-2018年,北大荒整体营收状况比较良好,在营业收入略有下滑的情况下,净利润仍能保持稳定增长。从宏观环境上看,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性产业。至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连续多年将中央一号文件的落脚点锁定在“三农”领域,在政策层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北大荒等大型公司因此受益。从公司层面分析,北大荒大力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公司整体运行效率得到保障,从而实现了公司整体经营质量和效益的提升。生产展望:粮食产区集中化2017年13个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78%,2019主产区累计收购秋粮3722万吨。分品种看,中晚籼稻1708万吨、粳稻838万吨、玉米1065万吨,大豆111万吨。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国粮业遵循比较效益规律将进一步向主产区,包括向国家级主产区和各地区域级主产区集中,形成稻米、小麦、玉米、大豆等优质专用粮食产业带。粮食主产区将成为中国农业粮食结构调整的稳定器,成为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础。生产展望:科技助力粮食增产2018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良种实现全覆盖,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达到6.4亿亩,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经超过80%。我国农业进入主要依靠科技装备驱动的新阶段,科技助力粮食增产。市场展望:交易电商化中国粮业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日益走向商务电子化。目前,中国粮食电商主要有粮食网上期货交易B2B、国家储备粮拍卖交易G2B、商品电子交易B2B、网络零售模式、粮食企业O2O模式、粮食网上交易会模式、粮多多创新模式等七种模式。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国是一个粮食生产、贸易、消费大国,粮食电商将是一个大的发展空间,优越的现代交易方式将促使粮业越来越向电子化商务发展。来源: 艾媒网
中商情报网讯:挂面是我国的传统主食之一,我国现代挂面产业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机械自动化生产取代了早期的手工制作,并向智能化制造方向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挂面的营养健康也越来越重视,挂面的功能已从单纯果腹、方便的快捷食品,发展成快捷、营养、健康、美味兼顾的主食产品。市场规模挂面是保证居民基本生活的刚需产品,目前已经处于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增速相对平稳。按照产品出厂产量口径统计,国内挂面行业的产量从2010年的380.87万吨增长到2019年的839.20万吨,复合增长率8.22%;根据终端市场销售规模统计情况,国内挂面销售规模从2010年193.62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607.50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2.11%,高于同期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速。数据来源: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根据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面制品分会调研的全国24家主要挂面生产2019年的整体情况来看,总计拥有397条生产线,形成挂面产量为397.17万吨。与2018年相比,2019年24家企业新增挂面产能400万吨,较2018年增长16.50%;销售额178.70亿元,较2018年增长14.82%。数据来源: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未来发展趋势1.行业集中度加剧,规模效应显现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加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一批产能落后、技术含量不高、产品质量不稳定的小规模制造企业正在被加速淘汰,挂面行业的集中度不断增强。挂面生产企业数量从2009年的4,000多家到2013年的2,800多家,再缩减到2017年的900多家,挂面生产加工企业数量大幅减少。预计2020年,挂面行业生产企业数量将减少至200家左右。未来主要挂面生产企业通过不断扩大生产能力,提高规模效益,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行业进入壁垒,保持和扩大竞争优势。数据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向上游产业链布局小麦、面粉作为挂面的主要原材料,其价格变动对挂面生产企业的利润水平有较大影响。挂面企业向上游产业链延伸,布局面粉生产能够有效实现对原材料的把控。通过产业延伸一方面有利于把控原材料质量,为公司原材料采购的品质和稳定性提供有效保障。3.市场消费需求多元化我国食品消费正在由基础型消费模式向健康型、享受型消费模式转型升级,由满足温饱向多样化需求转变。供给侧从总量保障转向提供个性化、功能化和时尚化产品的方向发展。同时,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部分消费者烹饪技能的缺乏,既营养又简便快捷的挂面产品成为更多消费者的选择,“懒人经济”和“宅经济”成为当前消费的主流趋势。产品的创新并不是将“面”和“料”的简单拼凑,而是对企业研发、工艺、标准等综合实力的考验,企业持续进行产品、工艺的研发投入才能够获得竞争优势。4.鲜湿面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发展前景广阔相比于传统挂面,鲜湿面具有口感更好、烹饪方式多元化等特点,且品类更多,其中包括鲜拉面、乌冬面、冷面等产品。但由于鲜湿面的水分含量较高,保质期较短,所以对于生产工艺和储存要求较高。一般鲜湿面产品的生产会在GMP车间中进行,并且需要冷藏储存,因此导致鲜湿面的生产成本高于挂面产品。随着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追求品质体验的消费群体有意愿为其付出更高溢价,未来鲜湿面制品将逐步成为我国面制品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挂面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一份面皮,一座城市的味道一份面皮,宝鸡人的酸甜苦辣一份面皮,宝鸡人的成长记忆因为面皮,爱上宝鸡无数个日夜,无数幅面孔一碗酸辣劲道的面皮成为了所有宝鸡人最温暖的守护宝鸡人爱吃面皮会吃面皮为面皮耗尽了心思、花费了精力擀面皮、烙面皮、黑面皮蒸面皮、烧肉面皮、炒面皮烩面皮、面皮夹馍......说不尽道不完擀面皮擀面皮,是西北当地最有名的小吃之一。它由唐代冷淘面演变而来,其面皮以“白、薄、光、软、筋、香”而闻名,凉爽可口。米皮是利用米为主要原料,通过一系列的蒸制加工,做成的一种面食,最著名的米皮当属“陕西西安秦镇米皮”,秦镇米皮历史悠久,显著特点是“筋、软(方言读作rang)、薄、细”蒸面皮蒸面皮是陕西宝鸡颇具特色的汉族小吃。在宝鸡一带是用面粉和水搅拌得到的淀粉水放在专门器具加热得来的。吃起来软而比米皮有嚼劲,口味微酸却辣而香。烙面皮烙面皮是在大锅上像煎饼果子那样烙出来,再切成条、片调着吃,比擀面皮嚼劲小,但另有一番口感。面筋有一道凉拌菜是最爱的菜,那就是凉拌面筋,一口咬下去凉拌的汤汁会随之爆出,在口感上非常的过瘾。呱呱厚版的擀面皮,口感劲道。调上醋、辣油、面筋等拌起来。醋粉酿醋剩下的残渣即醋渣。残渣经处理后,做成醋粉,做法和凉皮相似,味道非常好。酿皮酿皮绵软润滑、酸辣可口、爽口开胃。用面粉浆汁蒸出来,原料甚多,从绿豆面、高粱面到麦面,都能行。主食或菜皆可。菠菜凉皮做法和菠菜面差不多,只不过出来是凉皮。吃起来有股菠菜味道,太美!紫薯凉皮面皮的紫色来源于紫薯,将紫薯磨成粉状,混合进浆水中,进行传统的洗面制作凉皮,整个过程无添加,制作出的皮子口感Q弹有嚼劲。御面周太王夫人姜女发明,重孙周武王灭商建周专要曾祖母创始的玉面吃,故名御面。看着筋光柔软,吃着光滑爽口。烧肉面皮烧肉面皮是虢镇人最为喜爱的特色小吃。吃上一碗,只觉得肠胃舒畅,口舌生香,油而不腻,清爽暖心。 馍夹面皮外地人初来宝鸡一定会惊叹还有这么神奇的夹馍,啧啧啧,真好吃!香辣筋道的擀面皮加上蓬松酥软的饼,被汁子泡的微软的饼渗透出红红的辣椒油,吃上一口简直满足到飞起!炒面皮炒出来的面皮吃着特别的香,加上绿豆芽等配菜,劲道又味美!晚上下班回家,小区门口的摊摊就有卖,来一份,美滴很!宝鸡面皮的种类很多,大多数人都偏爱于擀面皮,选择它的人也是数不胜数!以“白、薄、光、软、筋、香”特点出名,白面需要在水里洗四、五遍,盆里雪白的洗面水就是面皮。薄蒸好的面皮薄、半透明且很有韧性的。光每层蒸好的面皮都要涂上熟油,所以看着光而透亮软面皮是蒸出来的,所以软富有弹性筋有劲道,有嚼头香油泼辣子好吃的面皮其妙处全在那一勺油泼辣子上,辣子的品质是最关键的,擀面皮用的辣椒较粗些,辣椒也是用油焙火碾制的,宝鸡人认为此种辣椒更香,但颜色上没有未焙过火的辣椒红亮。特制熬醋“熬醋”既是秘诀,也是一门手艺。一勺醋倒入辣子里激一下就好了,也可以倒入两小杯高度西凤酒,更香。主要秘籍都在油泼辣子和醋上ang~简单又美味的宝鸡面皮就出来啦!香、辣!就是这个味儿!有没有垂涎三尺?哈哈今天小宝妹就为你们推荐几家不错的擀面皮店!满足你的胃。现在市区的各家小摊,也凭借着口碑渐渐走向了名牌!香味氏族(也就是宝宝面皮)创立期间,走访了宝鸡,岐山,西安,秦镇等地面皮名家,老艺人,综合历史文化口味,数年工艺改良,上万人次品尝,使其香味十足,回味悠香。受到全国多家媒体,电台采访报道,宝宝人继续做好本职,继续做出大家喜爱的产品。擀面皮突出了辣椒的香,淡化了醋的酸,是宝鸡餐饮行业知名企业。御京粉御京粉,俗名面皮,是用关中地区优质冬小麦磨成面粉制作而成。岐山是凉皮的发源地,素以“白、薄、光、软、筋、香,”而闻名。因为它筋韧耐嚼,香辣适口,深受群众喜爱。大刀擀面皮大刀面,就是最具兰考特色的一道经典美食。也是一家老店了,味道一直没变。他家的辣子有自己的香味,面筋好吃,呱呱不错。大刀切面、大碗吃面,像兰考的焦裕禄精神一样,一碗简单美味的大刀面,给了兰考人民改革路上大步前行的力量。潘盘香选用关中天然优质小麦面粉,配以秦椒凤椒等十多种调料制作而成,具有筋道、柔软、凉香、酸辣可口、四季皆宜之特点,是西北较有民族风味的食品之一。其面皮选料精良,工艺严谨,调味讲究,以“白、薄、光、软、筋、香”而闻名,凉爽可口。八亩沟邢科选用上好的小麦粉,利用现代化技术,经过和面、洗面筋、沉淀、发酵、手工擀制等精良程序,并在辣椒油、调料等食材的选用上严格把关,让岐山擀面皮保留传统风味的同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健康需求。灯泡厂刘梅擀面皮应该很多人都知道吧,已经是20年老店了,辣子香而不燥,香劲十足,回味悠长,无论何时,总是可以看见人们排长队去购买。唐老鸭铭记唐老鸭擀面皮,是美味更是情怀!面皮柔软劲道,好多人都是冲着辣子名气,辣椒是秘制调料,味道香而不辣,不是刺激的辣,反而似有似无的辣配合面皮非常美味!陈王氏大辫子斗鸡市场里这家擀面皮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家的特点是面比较硬,然后辣味十足。辣椒大有讲究,锅中炒着辣椒原料,适量加入菜籽油,辣椒变得又干又脆家乡的美食那么多,我却独爱你,多少年都不曾改变。浓浓家乡情!多少次魂牵梦绕的味道,久久不能忘怀!编辑:商量 审核:刘阳转载需告知并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如有侵权或转载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微信后台以便我们第一时间内删除相关内容
回顾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小麦继续增产;夏粮收购平稳进行,小麦收购总量同比减少,市场化收购占比提升;2021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上调20元/吨,体现出国家对于粮食安全高度重视;由于需求回升以及玉米价格上涨,带动小麦行情震荡攀升,临储小麦大量成交,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小麦库存结构也得到显著改善。展望2021年,国内宏观形势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国内主产区小麦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小麦丰收基础稳固;供应平稳、消费提升,使得国内小麦库存结构进一步改善;小麦继续保持较大数量进口,以满足市场消费和国家储备要求;预计2021年托市收购难以大范围开展,但存在“点”状启动可能,市场化收购将占绝对比例;2022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或继续上调;预计2021年,国内主产区小麦行情或在玉米带动下呈高位运行态势。2020年我国小麦供求情况分析(一)小麦生产再获丰收,质量创10年来最好据《国家统计局关于2020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2020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16768千公顷,同比增加704千公顷,增长0.6%;单位面积产量5734公斤/公顷,同比增加13.9公斤/公顷,增长0.2%;总产量66949万吨,同比增加565万吨,增长0.9%。其中,小麦播种面积23380千公顷,同比减少350千公顷,下降1.5%;单位面积产量5742公斤/公顷,同比增加112公斤/公顷,增长2%;总产量13425万吨,同比增加66万吨,增长0.5%。尽管2020年一季度国内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加之小麦生长期间主产区遭遇多次不利天气影响,但各产区加强田间管理,积极抗灾减灾,不仅小麦生产再次获得丰收,小麦质量也创下近10年来最好纪录。据9个主产省小麦品质测报形成的《2020年新收获小麦质量调查情况的报告》数据,新收获小麦的容重平均值795g/L,同比增加2g/L;三等以上小麦占96.2%,同比增加0.2个百分点,一等比例、三等以上比例均为历史最高水平;千粒重平均值44.4g,同比增加1.3g;不完善粒率平均值3.0%,同比降低0.9个百分点;降落数值平均值356秒,同比增加17秒。种植收益方面,以河南省小规模种植农户收支平均值为例:亩均种植投入约480元,同比增加约10元,主要是田间管理费用略有提升;出售小麦(按照当年6月下旬一级市场收购价格计算)毛收入约972元,同比减少约50元,主要原因是农户对新冠疫情存在顾虑,增加了自留粮数量,商品率有所下降;综合亩均收益约493元,同比减少约60元。但随着疫情防控成果不断巩固,种粮农户在随后出售粮食的收益显著高于2019年。(二)口粮消费基本平稳,饲用消费大幅增加综合多个机构数据及市场调研情况,2020年我国小麦总体呈产大于需的格局,但需求增幅大于产量增幅。消费量约12560万吨,同比增加140万吨,增幅1.2%。其中,制粉消费8700万吨,同比减少200万吨,减幅2.2%。主要原因是新冠疫情导致国内一季度总体消费下滑,尽管后期快速复工复产复学,食品工业用粉提升,但占较大比例的民用粉销量减少。饲用消费约2300万吨,同比增加400万吨,增幅21.1%。一方面是生猪养殖快速恢复,饲料消费显著增加;另一方面是玉米价格大幅上涨,引发小麦大量进入饲料领域。小麦工业消费和种用量分别为960万吨和600万吨,同比基本持平。(三)进口数量大幅增加,进口来源渐趋多元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累计进口小麦838万吨,创下1996年以来新高,同比增加489万吨,增幅达1.4倍。从进口的品种结构上看,用于食品加工的高筋麦进口量依旧占半数以上,用于饲用加工或部分用于食品加工的软麦进口量占比相对较小。从进口来源国情况看,不仅有传统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从法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立陶宛进口的小麦也占据了相当比例。其中,从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的进口量排名居前。2020年小麦进口量大幅提升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国内对高等级小麦的需求稳步提升,出于品种调剂、品质改良的原因扩大进口;另一方面,扩大进口量、拓宽进口渠道是进一步巩固国家粮食安全的具体举措,特别是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必须保障粮食供给。2020年我国小麦市场行情回顾(一)需求推动小麦价格重心提升2020年,我国小麦市场行情呈现恢复性增长,同时,受到玉米价格上涨的带动,小麦价格重心显著提升。由于临储小麦大量投放,制约了小麦价格涨幅。总体来看,2020年国内小麦市场行情走势总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月份到4月下旬,国内主产区小麦在小幅波动后快速上涨。进入2020年,市场行情持续平稳,由于企业对春节假期消费预期不高,旺季特征不明显,加之供应渠道流量不减,华北地区二等以上普麦主流采购价格多维持在2390~2420元/吨区间,优质强筋小麦价格多在2520~2560元/吨区间。1月中下旬,新冠疫情突如其来,春节假期全面延长,原粮购销处于停滞状态;2月中旬后,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及疫情防控要求,陆续复工复产。为切实保障民生供给,在各地统一部署下,一些主要面粉加工企业逐步恢复生产。但由于各地实施严格的人口流动和车辆交通管制措施,物流不畅导致原粮供应效率大幅下降,企业加工以消化自有库存为主。随着开工率不断提升,企业自有库存明显下降,从市场采购意愿增加,小麦价格较春节假期前稳中趋强。至2月底,由于物流条件改善,主产区小麦价格小幅回落。进入3月份,新冠疫情得到显著控制,物流运输等也有序恢复,临储小麦交易稳步提升。在运输条件改善的情况下,加工企业到货量显著增加,企业库存快速恢复。受限于旅游餐饮未完全放开、大中院校学生尚未返校、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员暂未完全到岗的实际情况,集团性消费在3月下旬之前并没有全面启动,小麦市场价格弱势运行。这一时期主产区小麦价格多在2370~2410元/吨区间,优质强筋小麦价格多在2500~2540元/吨区间,均较春节前下降20元/吨左右。从3月底开始,小麦价格开始快速上涨,特别是到4月中旬,主产区企业收购价格达到2440~2540元/吨,个别地区企业甚至给出2600元/吨的收购价格。这一时期行情大涨的主要原因:一是全球疫情蔓延导致不少主要农产品出口国刻意限制粮食产品出口,引发国内对小麦供给的担忧,促使加工企业提价收购;二是进入4月份以后,国内各行各业全面复工复产,多省陆续出台学校返校时间表,下游口粮消费较前期显著提升;三是区域间供需差异导致部分地区价格上涨,进而带动周边区域协同走高。随着国家喊话市场“保持理性”,加之临储小麦投放量从之前的300万吨左右增加到400万吨左右,投放区域也相应增加,成交量大幅提升,至4月下旬,主产区小麦价格止涨回稳,个别地区出现回落。第二阶段:4月底到5月底,主产区小麦行情快速走低。由于前期市场需求旺盛、价格偏高,临储小麦在4、5月份大量成交并陆续出库,在加工需求得到缓解的同时,企业开始逐步调低小麦收购价格。新小麦在5月上、中旬陆续成熟收割,也制约了企业继续大量采购陈麦的积极性。至5月底,主产区企业陈麦收购价格回落至2300~2380元/吨区间,比4月中旬高点时下调150元/吨左右。新小麦上市初期价格较低,也是拖累小麦总体行情的关键因素。湖北地区自5月上中旬起就有新作小麦零星进入市场,初期地头高水分粮收购价在1400~1600元/吨,烘干后装车价在2100~2200元/吨,华北产区企业挂出2360~2400元/吨的收购价。但出于疫情防控要求,以及考虑到南方产区新麦长势情况,企业入鄂采购态度消极,加之河南、安徽局部地区也有小麦上市,烘干粮导致小麦品质受损等因素共同影响,至5月下旬,华北及华中地区面粉企业将水分在14%左右的新麦挂牌收购价格调整至2260~2320元/吨,且以质论价,拒收烘干粮。第三阶段:6月份至9月底,主产区小麦高开高走,行情稳步提升。随着新麦大量上市,市场关注重点转向新小麦购销。据市场监测,6月初南部主产区企业小麦挂牌价在2240~2280元/吨(容重750~770g/L,水分13%~13.5%),到6月底,同样区域的价格已经调整至2280~2320元/吨,而华北地区的企业挂牌价则在2320~2360元/吨区间,容重要求770g/L以上,水分在13%以下,个别地区企业收购价甚至达到2400元/吨。新麦价格快速上涨的原因:一是2020年小麦虽是丰收年,但产区农户不仅增加了自留口粮数量,同时对价格的预期也明显提高,惜售心理严重。二是各类收购主体在积极补库的同时,对等级质量要求较高,均提高了挂牌收购价格。6月份,根据用粮企业对2020年新小麦的初步化验,总体品质良好,特别是河南地区普通小麦的面筋值多在36%~42%区间,明显高于常年。三是市场上陈粮供应主要来自临储小麦投放,在新小麦尚不能全面加工使用阶段,新麦价格快速向临储陈麦价格靠拢。7月份,主产区小麦继续震荡走高,特别是在7月下旬,部分地区企业采购价格出现明显上调。在普麦上涨的同时,优质小麦也同步提升,一类优质强筋小麦,如“新麦26”“师栾02-1”等品种的收购价格在2680元/吨左右,二类强麦如“郑麦366”“济南17”等收购价格在2600元/吨左右,比6月底平均上涨约40元/吨。8月至9月下旬,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迟缓,但价格上行趋势不减,企业挂牌价格多依照到货量多少而进行灵活调整。至9月底,主产区普麦主流收购价格在2380~2460元/吨区间,比6月末涨幅明显。同期,优质强筋小麦继续保持强势,市场对“新麦26”等一类强麦的浓厚兴趣直接体现为价格不断提升,其收购价格已达2720~2760元/吨。一类强麦受到重点关注的主要原因是个别品种的产量同比有所萎缩,加之持粮主体对后期保持较高预期而不愿出库;二类强麦或三类强麦价格基本稳定,主流市场价格在2500~2560元/吨。第四阶段:10月份至年底,主产区小麦高位波动。6~9月的集中收购结束后,主产区小麦延续前期趋势惯性上涨,至10月中下旬,普麦收购价进入2440~2520元/吨区间。优质强筋小麦继续大幅上涨,特别是华北地区企业对于“新麦26”的旺盛需求,使得市场价格达到2900~2960元/吨;其他品类强筋小麦价格也涨至2640元/吨左右。分析其原因:一是10月份正值秋收秋种时期,农户无暇售粮,导致流通偏紧;二是玉米价格居高不下,进一步强化市场预期,小麦贸易商多持粮惜售、待价而沽;三是面粉企业加工多以外采为主,鲜有动用自有库存的计划;四是饲料养殖企业积极收购小麦,进一步推涨了市场行情。针对市场急迫的需求,国庆假期之后,国家不仅将临储小麦投放量从之前的300万吨增加到400万吨,还在部分销区省份投放移库小麦以满足市场消费。10月下旬后,市场上的小麦供应快速增加,市场行情止涨回稳。至12月底,产区小麦主流采购价格在2420~2500元/吨区间震荡徘徊。同样,优质小麦价格也回归平稳,至年底,“新麦26”收购价格在2880元/吨左右,“师栾02-1”市场价格多在2740元/吨左右,其他二类强筋小麦价格多在2600~2660元/吨。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临储小麦供应充裕,企业门前到货量大幅增加,导致企业在短时间内不再因粮源而发愁。据初步统计,10~12月份临储小麦累计成交约1450万吨,而2018、2019年同期的成交量却分别仅有282万吨和68万吨。另一方面,玉米价格上行势头减缓,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市场对小麦价格的预期。年末华北地区饲料玉米的采购价格多在2460~2510元/吨,基本与小麦价格持平,饲料厂使用小麦替代的比例维持较高水平,但临储小麦供应充裕,饲料养殖企业采购心态平稳。(二)收购期形势与往年有多处不同综观6~9月整个集中收购期,由于市场环境与往年不同,加之其他农产品行情持续走强,新小麦上市后引发各界高度关注,高涨的收购热情贯穿整个收购期。总体来看,2020年夏粮收购与以往有多个不同:一是整个收购期间临储小麦持续投放,不仅没有像2019年那样暂停一段时期,反倒是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每周的投放量从6、7月份的100万吨提高到8月份的200万吨,继而在9月份又提高到300万吨,体现出国家调控的灵活性和指向性。二是收购进度迟缓,收购总量下降。收购期间,媒体一则“小麦收购量同比减少900余万吨”的新闻被误读为小麦产量大幅减少,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也反映出2020年的收购形势与2019年差异明显。为保护农民种植收益,6月9日、10日、12日,7月17日国家先后在湖北、安徽、江苏、河南等四省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由于市场行情偏强运行,加之农民惜售心理严重,实际收购进度偏缓。据统计,2020年累计收购新产小麦5484.6万吨,同比减少1591.6万吨,其中托市小麦收购615.1万吨,同比减少1395.7万吨。三是企业收购积极性高涨,以质论价情况突出。由于终端消费对于面粉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企业在收购时也相应提高了对质量标准的要求,更多的企业在收购时明确要求容重、水分和有关理化指标的下限,否则拒收,而高出标准的则按比例增价。四是农户及村头粮点的捂粮惜售心理明显增强。主要是因为一季度的新冠疫情导致小、微型面粉厂大面积停工,已经将小麦交给周边加工点的农户无法按约定交换到应得的面粉,造成生活紧张的局面,使得过去极少存粮的农户感到“手中无粮”的危机感。另外,在收购期间加工企业不断提高小麦收购价格,玉米价格也在大幅上涨,加之部分地区的小麦产量与上年存在差异,均令种粮农户的售粮心态收紧。五是南北产区价差缩小,而普麦、优麦之间的价差扩大。从价格监测情况来看,9月末,华北石家庄地区与南部合肥地区小麦的价差在60元/吨左右,而在往年,两地价差一般在100元/吨左右;同期,华北地区普麦和一类优麦价差在300元/吨左右,上年同期二者价差在150元/吨左右。各地、各品种的产量情况是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三)现货价格走高激活临储小麦交易2020年,临储小麦交易参与度大幅提升,成交量屡创新高,不仅满足了企业加工需求,对平抑小麦市场价格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投放方面,2020年临储小麦累计投放51周,同比多11周,主要是因为在夏粮收购期间临储小麦未暂停投放;周均投放量300.5万吨,同比基本一致,但在年内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的市场形势,投放数量灵活调整;投放区域上,在不同时期分别对10个销区省份进行移库小麦的投放,以满足市场需求。成交方面,2020年累计成交2323.3万吨,同比增加2056.8万吨,成交量增长7.7倍;周均成交45.6万吨,同比增加38.9万吨。从各周成交的情况来看,4、5月份因市场价格走高,成交量出现一波小高潮,国庆假期过后的10月份成交量达到顶峰,其中10月21日临储小麦单日成交292.4万吨,不仅超过2019年全年的成交总量,更创下自临储小麦拍卖以来单日成交量之最。在随后的11、12月份,成交量持续保持相对较高位置。2020年下半年临储小麦成交量大幅提升,主要是由于玉米价格快速上涨,导致小麦的饲用替代量大幅增加,并引发饲料养殖企业大量采购临储小麦作为饲料原料,同时,贸易商也在竞价交易中购得临储小麦后再转售给饲料养殖企业。火爆的交易情况势必拉动临储小麦的成交均价。据统计,2020年临储小麦成交均价为2344.78元/吨,同比上涨38.27元/吨,涨幅16.5%。(四)托市政策继续执行,价格水平略向上调10月末,国家《关于公布2021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的通知》指出,2021年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市场价格和产业发展等因素,经国务院批准,2021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2260元/吨,比2020年上调20元/吨。同时要求,继续对最低收购价小麦限定收购总量,总量限定为3700万吨,并按照分两批次下达方式执行。其中,第一批数量为3330万吨,不分配到省;第二批数量为370万吨,视收购需要具体分配到省。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严峻的情况下,提高主粮品种最低收购价格无疑体现出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鉴于市场对“上调”托市价格早已有了一致预期,加之小麦市场价格已经远高于2021年的托市价格,消息发布后并未对市场行情造成过多影响。2021年我国小麦市场走势展望(一)冬小麦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在10月下旬的全国四季度“三农”重点工作视频调度会上,明确指出“要确保冬小麦播种面积只增不减”;随后在国家发改委《关于进一步做好秋冬季农业生产相关工作的通知》中,强调“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引导稳定小麦生产,确保种植面积基本稳定”。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安徽小麦播种面积约4260万亩,同比增加20万亩;河南小麦播种面积8668万亩,同比增加158万亩;山东小麦播种面积5460万亩,同比增加20万亩;河北小麦播种面积3627万亩,同比增加21万亩。根据近年来我国小麦产量和质量的统计情况,预计2021年我国小麦总产量将在1.34亿~1.36亿吨之间,最终质量情况将取决于整个生长期间的气候状况和收获期天气情况。(二)总体供应虽无近忧但存远虑2021年上半年国内小麦供应渠道主要以政策性粮源、中小贸易商库存为主。其中,政策性粮源将对稳定小麦价格起到关键作用:一是当前我国政策性小麦储备充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末,剩余托市小麦7500万吨左右,如果再加上各级储备,完全可以满足1年的国内面粉加工需求;二是临储小麦在投放周期、投放区域、投放数量和投放价格等方面相对固定,虽然导致小麦的价格形成缺乏弹性,但能免除市场对粮源的顾虑;三是保供稳价将成为2021年粮食市场的一项重要工作,国家发布有关通知明确,在“两节”“两会”期间要确保原粮供应充足。各级贸易商手中库存也将是2021年上半年市场供应的重要渠道。尽管这类群体囤粮挺价心态坚定,但随着市场趋势的转变,或在二季度集中售粮,从而拖累小麦价格走势。在2021年下半年,新小麦上市流通,如果产量和质量均正常,市场供应环境将得以明显改善。但是,或因市场价格原因,启动托市的可能性较小。四季度后随着各级政策性小麦进入市场,年内小麦的供应环节将保持正常稳定状态。需要注意的是,进入2021年以来,随着玉米价格的大幅飙升,临储小麦大量成交并进入饲料养殖领域,在临储小麦库存结构得以改善的同时,存量减少势头若得不到有效控制,远期市场的调控能力或打折,进而影响到口粮供给安全。从粮食战略安全考虑,2020年我国小麦进口量创下近20多年来新高。预计2021年我国小麦进口或将继续保持较高数量、多种渠道、不同等级等特征,以满足食品加工、战略储备需要,预计进口量在750万~850万吨之间。(三)小麦的饲用消费量将大幅提升在消费需求方面,制粉消费和饲料消费依旧是小麦消费的两个主要方面,工业用和种用消费相对稳定。综合多方面数据及企业调研情况,预计2021年国内小麦的制粉消费量在8500万吨左右,比上年度增加约300万吨。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内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就业率稳步提升,加之新冠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国内各企事业单位、院校团体等已经进入正常运行状态,面粉消费将有所增加;二是玉米供需的阶段性缺口导致价格高企,玉米淀粉相比小麦粉已经丧失价格优势,在食用和饲用领域中减少的玉米淀粉用量将被面粉所替代;三是消费结构升级、经济快速发展带来对高端食品、冷冻食品及速食食品消费的增加,高端专用粉成为面粉消费的增量将进一步突出。2020年是小麦饲料消费全面启动的一年,这种态势也将在2021年延续。一是总体的饲料加工形势好转。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数据显示,2020年前11个月我国饲料总产量为22870万吨,同比增加1985万吨,增幅9.5%。其中,在小麦添加占比较多的肉禽料、水产料中,肉禽料同比增加912万吨,水产类同比略减107万吨。二是生猪养殖基本恢复至常年平均水平。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末,生猪存栏、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分别增长31%、35.1%;而2020年猪饲料产量7714万吨,同比增加669万吨,增幅9.5%。三是玉米价格持续攀升导致小麦的饲用替代消费显著扩大。2020年末,国内主产区玉米均价达到2500元/吨左右,而2021年1月中旬玉米均价达到2880元/吨,同期小麦与玉米价格倒挂280元/吨。如果国家不进行适当调控,在2021年10月份之前,玉米供需紧张的局面将难以得到显著改善,而小麦流入饲料加工领域的数量也将保持较高水平。预计2021年国内小麦的饲用消费或在3000万吨左右,比2020年增长约700万吨。(四)2022年托市价格预计上调2021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继续执行。综合考虑2021年市场的供需格局,以及小麦价格运行情况,预计2021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预案启动的可能性较小,即便是在部分地区启动,托市小麦的收购量也极为有限。综合判断,如果2021年小麦产量和质量保持常年平均水平,预计2021年全社会累计收购总量或在5200万~5600万吨之间,其中小麦托市收购量预计在200万吨左右。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同时要求,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提升收储调控能力,坚持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扩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范围。所以,2022年将继续实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其政策价格或会在10月份公布,预计2022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将继续上调20~40元/吨,达到2280~2300元/吨(三等)。由于小麦相对于玉米的价格优势,2020年下半年临储小麦成交量大幅提升,极大程度上改善了临储小麦的库存结构,由此预计,在2021年国家将不会对临储小麦的交易底价进行调整。(五)国内小麦价格将在高位运行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确保粮食安全、维持粮价在合理区间意义重大。特别是对于主要的口粮品种,主管部门将高度关注小麦的市场动态,以确保小麦供需结构良性、价格运行理性、市场预期中性。由此预计,标准品质二等白麦在2021年接新前,主产区陈小麦的市场平均价格或在2520~2600元/吨之间;如果2021年新麦产量和质量正常,新麦上市初期的市场均价或在2360~2400元/吨之间;收购期结束至2021年底,预计主产区市场均价在2500~2580元/吨之间。
本文摘自EMISInsights报告,来源EMIS数据库由于新冠疫情在中国得到较好的控制,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食品产销量都实现了稳定增长。但从全年来看,因内需萎缩和全球贸易中断造成出口下降,食品行业很难恢复正常。2020年第二季度行业数据回顾2020年第二季度,受销量和某些主要食品价格增长的拉动,中国食品行业收入达到5014亿元,同比增长8.9%。2020年4-6月,食品行业总利润同比增长38.8%,达到515亿元。2020年第二季度,大多数食品产量实现增长。精制食用植物油产量同比增长12.9%,达到1440万吨,乳制品产量同比增长4.7%,达到700万吨,鲜肉和冷冻肉产量同比增长2.7%,达到700万吨。因进口大幅增长,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食品与活畜贸易逆差达到96亿美元,同比增长135%。2020年第二季度,由于肉类进口猛增,食品和活畜进口额同比大幅增长26.1%,达到251亿美元。2020年上半年,肉类进口额达到156亿美元,同比增长100.4%。其中,猪肉进口同比猛增282.1%,达到61亿美元,占肉类进口总额的39.1%。2020年上半年,牛肉进口额同比增长59.8%,达到52亿美元。2020年上半年,中国南方经济中心深圳海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猪肉进口快速增长。2020年上半年,深圳海关进口猪肉26.9万吨,同比增长81.9%,进口额达53亿元。2020年1月至6月,进口猪肉平均价格为每公斤19.7元,同比增长57.1%。猪肉进口来源国主要是欧盟、巴西和智利。2020年第二季度,食品与活畜出口额同比下降2.1%,为155亿美元。2020年上半年,水产品出口额同比下降16.5%,为83亿美元。2020年上半年,蔬菜出口额同比下降3.4%,为56亿美元,粮食出口额同比下降2.3%,为11亿美元。行业展望EMIS Insights估计,受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某些主要食品产量将大幅下降。中国国家农业研究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受新冠疫情的直接影响,2020年猪肉产量将减少约50万吨。报告指出,2020年猪肉产量下降和需求增长将使进口量猛增。预计2020年猪肉进口量将同比增长90.5%,达到400万吨。中国农业科学院还预测,未来两年猪肉产量难以恢复。市场调研与咨询服务提供商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2020年面粉产量预计将同比下降1.9%,为6790万吨,这是自2015年以来的最大降幅。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2022年之前面粉产量无法恢复到正常水平。更多中国与全球宏观经济数据、行业数据,还请访问EMIS数据库
中商情报网讯:粮油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加工行业,粮油加工主要包括粮食的储存以及植物油的加工工序。粮食储存主要包括大豆、花生、芝麻等食用油原料的储存。油脂油料加工行业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油菜籽、大豆、花生、棉籽、葵花籽、芝麻、油茶籽、亚麻籽等八大油料的总产量为6,348.8万吨,较2017年的6,020.9万吨增产327.9万吨,增长5.4%。食用植物油在我国消费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食用动物油占比较低。2019年,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量为3,576万吨,相比于2018年增加136万吨,增幅4.0%,呈平稳增长趋势。数据来源: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在消费升级背景下,食用油市场的竞争已不再是供应量层面的竞争,而是逐渐向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高端化需求的方向靠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国民健康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食用油的消费需求从追求实惠向追求高品质转变。目前,我国正在实施提高油脂自给率的战略,食用油在供应端呈现多元化态势,米糠油、玉米油、葵花油、茶籽油、橄榄油、藻油及微生物油脂等品种不断涌现。同时,随着食用植物油在其它领域的应用,油脂专业加工的技术水平、研发水平日益提升。此外,随着国家对油脂工业环境保护、安全、职业健康、节能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相当一部分老旧的油脂加工企业需进行系统化升级改造。油脂工业的新油品、新技术、新趋势促使食用油加工企业提高油脂产品品质、多元化油脂产品种类以持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一过程促进了工厂和设备的升级改造,进而为上游的专业工程服务行业供应商带来广阔的业务机会。大米加工行业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同时也是大米生产第一大国和消费第一大国。近年来,随着我国传统农业结构的变化调整,畜牧业快速发展,奶业、水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消费者对于大米等传统主食的需求进入了稳定阶段。从2013年开始,我国大米消费量保持相对稳定,2017年至2019年连续三年消费量保持在1.43亿吨上下。数据来源:美国农业部、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随着未来居民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提升和消费升级趋势进一步发展,消费者对于优质大米、品牌大米的需求将继续提升,促进加工企业对于优质大米的生产和供应增加。而加工企业对于优质大米生产涉及的设备和工艺、工厂构造升级改造的需求将更加迫切,这对于上游的高技术含量专业工程服务行业供应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生产线改造、车间技术升级等方面创造了更多业务机会。面粉加工行业面粉主要是指由小麦加工而成的产品。国内面粉加工行业整合加速,大型面粉企业持续扩张产能,国内现已形成规模化的生产体系。数据显示,国内面粉加工行业前三名企业五得利、益海嘉里以及中粮集团面粉产量约占全国的30%,这三大企业未来产能仍将进一步扩大。随着面粉行业规模化和集团化趋势的加快,小麦制粉企业预计将继续减少,面粉加工企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行业集中度预计将进一步提升。玉米加工行业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地位举足轻重。2016年以来,我国玉米消费量保持稳定,2019年中国玉米消费量达到2.79亿吨,比2018年增加近500万吨,呈稳步增长态势。饲料加工行业我国的饲料工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产值、规模和相关饲料机械及配套产业规模已经居于世界前列。近年来,我国饲料工业发展方向从注重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全国饲料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将发展安全高效环保饲料产品,加快发展新型饲料添加剂,研发推广安全环保饲料产品,构建精准配方技术体系作为最主要任务之一。未来,随着饲料行业规模化程度和集中度的提升,饲料加工企业对于厂房改建扩建,生产线效率提升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也将为上游专业工程服务供应商提供广阔的业务增长空间。粮食仓储物流行业我国粮食仓储物流工程行业已由原来的国家计划建设阶段发展至市场化建设阶段。经历二十余年发展,我国的粮食仓储物流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各种新技术、新仓型、新设备得到了大力推广,部分地区初步形成了现代化的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具有高效的作业方式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我国粮食物流体系将向储运技术现代化、信息检测网络化、流通过程无缝化等方向发展,这将为上游粮油专业工程服务供应商带来大量业务机会。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粮油加工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市场行情概述8月下旬,小麦市场受终端消费好转带动购销渐趋活跃,小麦市场价格亦稳步上扬。政策性小麦投放力度不减,市场恐慌心理得以平定,用粮企业采购心态渐趋谨慎。面粉市场需求好转带动粉企开机率继续上升,粉企看好面粉后市也随之小幅提升面粉出厂价格。根据国家粮油信息统计报表显示,本周河南省小麦原粮进厂均价为2382元/吨,较上周上涨0.5%;面粉出厂均价为2935元/吨,较上周上涨0.5%;麸皮出厂价为1627元/吨,较上周下跌0.4%。河南省小麦、面粉、麸皮价格走势图政策粮市场行情国家继续保持政策调控力度,有效抑制了市场追高预期,加之部分贸易企业提早布局秋粮而加大小麦出货,因此本周国家临储小麦周度成交继续回落。8月26日最低收购价小麦、国家临时存储小麦共投放小麦202.62万吨,成交15.63万吨,成交量看起来较上期下降16.26万吨,成交均价2348元/吨。河南最低收购价小麦投放44.42万吨,成交1.97万吨,较上期上涨0.2万吨,成交均价2352元/吨。本周山东投放增加到70.23万吨,投放量较上周继续增加20万吨,实际成交5.31万吨,与上周基本持平。河南最低收购价小麦拍卖走势图小麦市场信息1、8月25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公布最新夏粮小麦收购数据。数据显示截至8月20日,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4663.6万吨,同比减少1233.8万吨;其中,收购最低收购价小麦612.3万吨,同比减少1207.5万吨。此次收购5日报并未详列六大小麦主产省的具体收购数据,但对当前收购形势进行了说明。报告称当前收购量与近3年同期平均水平大体相当,与往年相比今年收购最主要特征是最低收购价收购减少。造成最低收购价收购减少的因素有三,一是部分地区小麦市场价格高于最低收购价,小麦托市收购无法启动;二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农户惜售意识增强,这就造成持粮主体售粮期拉长;三是汛情和天气等因素也给粮食收购带来一定影响。2、进入8月下旬后面粉消费逐渐回暖,进而带动小麦市场购销趋于活跃。据国家粮油统计信息平台监测显示,目前郑州市普通小麦进厂价格为2440元/吨,较上周上涨20元/吨;安阳为2450元/吨,较上周上涨50元/吨;漯河为2440元/吨,较上周上涨20元/吨;商丘为2280元/吨,与上周持平;周口为2410元/吨,较上周上涨10元/吨。3、进入8月下旬后开学季来临利好面粉集中消费,加之部分企业提早布局双节市场,面粉消费回暖明显,面粉经销商备货积极性提升继续推高粉企开工率。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报告显示,8月24日,华北面粉企业整体开工率为51%,较上周上升一个百分点。面粉价格方面,需求好转利好面粉价格,而当前小麦市场价格已处高位和面粉加工副产品的价格走弱又使得粉企挺价面粉心态增强,因此进入8月下旬后面粉价格步入上行通道。监测显示,目前郑州市粉厂面粉出厂价格为3090元/吨,较上周下跌10元/吨;安阳为2680元/吨,较上周上涨40元/吨;漯河为2500元/吨,与上周持平;商丘为2840元/吨,较上周上涨80元/吨;周口为2880元/吨,较上周上涨70元/吨。4、随着玉米等饲用粮价格走弱,河南省麸皮价格整体亦随之下行。监测显示虽然部分区域价格仍有上涨,但涨幅下降明显。监测显示目前郑州市麸皮出厂价格为1730元/吨,较上周上涨40元/吨;安阳为1670元/吨,较上周下跌70元/吨;漯河为1500元/吨,较上周上涨30元/吨;商丘为1820元/吨,较上周上涨20元/吨;周口为1510元/吨,较上周上涨20元/吨。目前虽然随着粉企开机率提升,麸皮供应保持增势,但麸皮供给在部分区域仍有缺口,这也抑制了其价格的下跌幅度。后期随着面粉消费好转,预计粉企开机率将继续提升,麸皮供给继续保持增势,因此预计后期麸皮价格走势依然是利空大于利多。后市预测即将进入9月小麦购销黄金期,在终端消费的带动下,小麦价格上涨预期加大,但由于今年在小麦流通市场仍有大量存粮,这就给小麦价格上涨带来一定的压力,再加之政策性小麦带来的价格压力,因此预计后期小麦价格将以稳为主。(作者:河南省粮食交易物流市场信息部 王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