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分析报告:未来我国煤机行业智能化需求潜力巨大北海若曰

分析报告:未来我国煤机行业智能化需求潜力巨大

煤矿机械属于机械的一个大的分类,煤矿机械是专门用于煤矿开采的机械,由于其专业的特点而不同于其他矿山机械,作为煤炭生产的大国,中国每年煤炭的产量在不断的提升。煤矿分为露天开采和井下开采,其设备就自然的分为露天煤矿机械和井下煤矿机械。2020年中国煤矿机械行业调研与发展研究据自然资源部统计显示,2013年以来,我国煤炭查明资源储量持续提升。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中国矿产自然报告(2019)》显示,2018年我国煤炭查明资源储量为17085.73亿吨,同比增长2.5%。结合2019年我国煤炭开采投资力度及行业发展情况初步估计,2019年我国煤炭查明资源储量增加至约1.77万亿吨。近年来,我国原煤产量呈波动态势。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稳步增加,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煤炭优质产能不断释放,2019年我国原煤产量38.5亿吨,同比增长4.5%。截止至2019年末,全国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已达到78.5%,全国已经建成200多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2020年,根据《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目标,全国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将达85%以上;2030年,根据《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我国采煤机械化程度将达到95%以上。不难看出,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市场的驱动下,未来我国煤机行业智能化需求潜力巨大。从世界发达国家来看,煤矿机械设备的发展水平相对比较很高,设备的自动化、集成化趋势明显,比较突出的有德国德伯特、德国艾克夫等一些煤矿设备制造企业,他们根据当前煤矿行业的发展需要,生产了各种重型化、自动化等设备,为煤矿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努力。中国煤炭制造行业机械设备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自动化程度较低,设备老化严重,维修保养不及时,导致机械设备故障频发,造成很大的安全事故。中国煤炭机械装备业存在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薄弱、共性技术缺位,大而不强,缺少知名品牌等问题。

见功多者

煤炭及煤化工行业研究报告:掘金碳中和,固碳煤化工

(报告出品方/作者:长江证券,金宁、马太、魏凯、王岭峰、王明)碳中和大潮将至,煤炭消费面临何种挑战?实际上,“碳中和”相关概念并非 2020 年才提出。早在 2009 年,我国就已在国际上做 出了“碳减排”承诺,并分别于 2016 年和 2020 年又首次在国际社会上做出了“2030 年碳达峰”和“2060 年碳中和”承诺。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看,自 2013 年来,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进入平台期,能源和 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据大头。能源:受益于火电厂扩张受限和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影响,中国能源行业 2013 年 到 2019 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持稳定。未来看,由于新能源(光伏、风电、水电) 等行业快速发展,传统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发电政策逐步收紧,中国 能源行业将承担最主要二氧化碳减排任务。工业:由于“三去一降一补”政策逐步落实,高耗能的钢铁、建材行业逐步整合, 行业内低效率企业正逐步退出市场,行业能耗逐步降低。未来,中国高耗能产业面 临长期的供给侧改革和优化的过程,低效率的企业将进一步退出市场,工业企业也 将承担一部分减排任务。交运:由于中国汽车保有量稳步提升,汽车汽油消耗量逐步增加,拉动二氧化碳排 放量提升。受近几年新能源电动车的发展影响,中国交运行业直接产生二氧化碳量 有望逐步回落,对减排任务贡献一份力。建筑:基建和房地产行业均处于稳步发展的过程,二氧化碳排放量处于稳步增长阶 段。未来看,随着基建投资增速逐步回落,房地产开发“三道红线”和装配式建筑 逐步推广,我国建筑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望逐步降低。多管齐下,能源结构转型是重头戏。从具体实施措施看,能源结构转型将构筑最主要的 减排任务,能源结构转型将贡献 52 亿吨二氧化碳减排任务,因此传统的火电行业将受 到更为明显影响。据此,我们对 2030 年能源消费量进行了预测。结果发现,当 203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 次能源消费比重为 25%时,我国原煤消费量为 27.3 亿吨标准煤,对应年均复合增速为 -0.26%(以 2019 年为基准)。这也说明,在“碳中和”下,我国原煤的能源消费量整体 会呈现下降趋势。 煤、石油和天然气是主要的二氧化碳来源,中国具备“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特征, 对煤炭资源依赖程度较高。煤炭按照用途大致可以分为动力煤(火电),焦煤/焦炭(冶 金还原)和无烟煤(基础原料)。动力煤和焦煤分别用于发电和冶金,二氧化碳排放较为明显,受到“碳中和”影响 较大。部分无烟煤/烟煤由于终端产品主要是尿素、管材、衣服和家具等,反应过程天然 “固碳”,碳排放较少,受“碳中和”影响较小。 本文主要分析在碳中和视角下,动力煤、焦煤/焦炭和无烟煤行业受到政策的影响,以及 对下游钢铁有色、建材和化工行业的影响,并分析其中投资机会。动力煤:需求刚性,供给减量动力煤即指用作动力原料的煤炭。一般来说,动力煤煤种可选范围较广,长焰煤、气煤、 无烟煤、贫煤、褐煤均可用作动力煤。截至 2020 年,我国动力煤消费量为 34.37 亿吨, 其中用于火电行业的占比最大,为 61%;其次是高耗能制造业,依次是建材、供热、化 工、冶金,动力煤消费量占比分别为 9%、8%、6%和 5%。需求:预计电力需求增长长期为正未来电力需求增长或将长期为正,这主要是因为:1)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总体仍保持 正增长,且电力弹性系数呈现提升态势,因此即使未来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在 GDP 增速总体为正的情况下,用电量预计仍保持增长。2)反观制造业外包程度较高的 美国,虽然其 GDP 增速仍为正,但其净发电量增速却常常为负值,这主要和美国工业 部门的净发电量占比较小有关。由于我国第二产业在 GDP 中占比较大,用电量也较大, 因此我国预计不会出现像美国一样净发电量常常为负值的情况。供给:存量优化,效率为先由于燃煤发电过程必然产生碳排放,因此为实现“碳减排”,我国火电供给在未来可能会 逐渐下行。近年来,我国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碳减排”:1)降低供电煤耗,提升发 电用煤效率从而降低碳排放总量;2)减少火电装机占比,增加风光新能源等装机比重, 从总量上减少碳排放总量。但由于供电煤耗的下降是有极限的,因此未来主要通过大力 发展风光等清洁能源、减少火电机组装机占比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降低供电煤耗:存量改造,控制新增截至 2020 年末,我国火电厂供电煤耗为 305.5 克标准煤/千瓦时,与全国供电煤耗最低 机组(276 克标准煤/千瓦时)相比仍有提升空间。由于单机容量越高、压力值越大机组 供电煤耗越低,因此我国近年来不断通过提升新增火电机组准入门槛、对现役机组升级 改造、淘汰煤电小机组等方式降低供电煤耗率。提升新增火电机组准入门槛:2014 年《关于印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 2020 年)的通知》规定新建燃煤机组的供电煤耗需低于每千瓦时 300 克标准煤, 2016 年《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又进一步对其做出了安排,此后我国新增煤 电机组准入门槛有所提升。对现役机组进行升级改造:2014 年,《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提出 “重点对 30 万千瓦和 60 万千瓦等级亚临界、超临界机组实施综合性、系统性节 能改造,改造后供电煤耗力争达到同类型机组先进水平”。2016 年《电力发展“十 三五”规划(2016-2020 年)》又明确提出“现役燃煤发电机组经改造平均供电煤 耗低于 310 克标煤每千瓦时,燃煤机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到 865 克/千瓦时左 右”。可见我国改造升级力度不断加大。淘汰煤电小机组:2014 年,我国《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提出“淘 汰单机容量 5 万千瓦及以下的常规小火电机组、单机容量 10 万千瓦级及以下的常 规燃煤火电机组、单机容量 20 万千瓦级及以下设计寿命期满和不实施供热改造的 常规燃煤火电机组”。2019 年 12 月,我国又进一步出台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 录(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淘汰单机容量在 10 万千瓦以下常规火电、限制 30 万千瓦以下常规燃煤机组、限制发电煤耗在 300 克标准煤/千瓦时的湿冷发电机组 和发电煤耗在 305 克标准煤/千瓦时的空冷发电机组”。可见我国落后产能淘汰标准逐渐提高。受益于一系列旨在降低供电煤耗的政策,我国近年来火电机组供电煤耗率不断下降,与 之对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不断降低。优化发电结构:提升清洁能源装机占比由于火力发电水可以通过水、核、风、光等清洁能源发电替代,因此为从根上减少碳排 放总量,实现“碳中和”目标,我国明确提出了“到 203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 消费比重将达到 25%左右”的要求。截至 2020 年,我国火电装机容量为 12.45 亿千瓦, 占所有电源装机总容量的 57%。未来来看,我国火电装机容量占比仍会不断下降,“碳 减排”空间巨大。炼焦煤:需求承压,供给受限炼焦煤即指用于炼制焦炭的煤炭。与动力煤相比,其粘结性更强,对煤质要求更高,煤 种上则以烟煤为主。截至 2020 年,我国炼焦煤消费量为 5.58 亿吨。由于焦炭主要用途 为炼钢,而钢材主要提供给地产、基建、机械、汽车、家电、军工等行业,因此炼焦煤的消费量主要和钢厂下游行业的发展增速有关。需求:长期承压,短期改善受制于土地面积有限,从长期来看,我国地产、基建、汽车等投资增速将不断下行,钢 铁用量也将有所承压。但从短期来看,受益于出口需求旺盛及我国机械制造投资增速较 高,我国粗钢产量累计同比不断上行。供给:短期偏紧,产能受限焦煤供给主要和我国“去产能”和“进口煤”政策有关。由于炼钢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 同样不可避免,因此为实现“碳减排”,近年来我国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减少碳排放:1) 降低吨钢煤耗;2)淘汰落后产能;3)加大环保设备投入,从而对二氧化碳进行吸收。 当前,我国吨钢耗煤量约为 0.32 吨,已达世界先进水平。因此未来来看,我国吨钢煤耗 下行空间不大。此外,由于我国已于 2018 年提前完成“去产能”目标,因此当前钢企设备整体生产能 力较高,未来继续压减产能的空间不大。2018 年,我国钢铁行业完成化解过剩产能 1 亿 至 1.5 亿吨的上限目标,提前完成“十三五”去产能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降低钢厂二氧化碳排放率主要通过加大环保设备投入或者发展突破性炼 钢技术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加大环保设备投入:钢厂减排主要方式随着近年来钢厂不断增加资本支出、环保设备投入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国吨钢二氧化碳 排放量不断下降。氢气还原炼铁技术:成本较高,尚不成熟从技术上看,目前钢铁行业中突破性“碳减排”技术主要是氢气还原炼铁技术。该技术 通过在炼铁工序中将氢气替代传统的碳还原剂,除去铁矿石中的杂质和氧。由于氢气在 还原反应过程中只会产生水,从而显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当前该技术在国内尚未商用 化,但已在国外进入试验或建设阶段,其中日本的 COURSE50 项目基本达到 CO 减排 10%目标。不过目前该项目成本仍然较高,技术比较复杂,较难替代当前的主要冶炼工 艺。因此总结来看,钢铁厂未来发展亦将受到一定程度限制。烟煤/无烟煤:天然固碳,未来可期煤化工产业可以分为传统煤化工和新型煤化工,传统煤化工涉及煤制电石、煤合成氨等 领域,新型煤化工主要包含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无论是传统煤化工还是 新型煤化工,煤制技术均是固碳反应,不涉及二氧化碳排放。未来看,如果能源制备技 术脱离煤炭,煤化工行业受到碳中和影响较小。传统煤化工:空间压缩,龙头争霸无烟煤化学过程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少,受碳中和影响较为有限。排除能源用碳外,煤焦 化、气化能制备电石、尿素和甲醇等多种传统基础化工原料,终端消费主要应用于管材、 塑料、农作物、纺服原料等衣食住行多个领域,关系国计民生,具备较强刚性。尿素和电石产能止步不前,煤炭指标存量优化。传统煤化工下游电石和尿素产能过剩, 近些年受到供给侧改革和安全环保生产影响,传统煤化工发展受到指标限制,尿素和电 石产能止步不前,行业内存量优化,对烟煤/无烟煤需求降低。未来看,行业对装置规模 小、产品结构单一的企业进行淘汰,多元一体化的高效率生产龙头有望稳步向前。新型煤化工:替代石油,前景广阔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高,煤制技术实现战略保障。石化产品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原料,市场需求巨大,但受油气资源约束,对外依存度较高。从 2001 年 1 月到 2019 年 12 月,中国原油进口依赖度从 18.4%提升至 72.6%。我国煤炭资源较为丰富,成本较 为低廉,新型煤制乙烯、煤制乙二醇技术能缓解对原油依存度。需求侧:煤制产品替代进口,下游需求稳步增长煤制烯烃:石油依赖度较高,发展潜力十足。乙烯是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下游主要用 于制备聚乙烯(PE),广泛用于汽车、电子、家电、建材和食品包装等多个细分领域。 未来看,随着下游终端消费市场稳步增长,中国 PE 市场将稳步增长,拉动乙烯需求增 加。但目前乙烯主要制备方式为蒸汽裂解(石油制),占比达到 77.2%,其次为煤制乙 烯(CTO,13.2%)和甲醇制烯烃(MTO,9.6%)。未来看,在国家政策扶植下,煤制 乙烯技术有望进一步扩展,缓解对石油的高进口依赖,并且缓解油价上涨对国内化工企 业生产成本的打击。聚乙烯稳步扩产,煤制烯烃需求增长动力十足。未来看,国内聚乙烯产能稳步增加有望 拉动乙烯需求增长。宁夏宝丰能源、中煤陕西榆林、山焦飞虹、山西同煤集团和山西潞 宝合计将投放 180 万吨煤制和甲醇制烯烃-聚合装置,乙烯市场需求增长动力十足,煤 化工 CMO 和 CTO 制备乙烯仍具备发展前景。煤制乙二醇:进口依存度高,需求稳步增长。乙二醇下游主要用于生产聚酯瓶片和聚酯 纤维,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中国乙二醇进口依存度常年高于 50%,依赖于海外进口产 品满足聚酯瓶片和涤纶长丝生产。未来看,随着中国服装和包装饮料需求稳步增长,中 国聚酯瓶片和涤纶长丝需求稳步增长,拉动乙二醇需求稳步增加。供给侧:多点开花,煤制化工迎来绽放煤制乙烯:多点同开花,产能稳步释放。截至 2020 年,中国乙烯产能为 3430.5 万吨/ 年,以蒸汽裂解技术为主。未来看,国内新增烯烃制备技术中,蒸汽裂解技术仍作为主 要技术,但 MTO 和 CTO 技术仍为不可替代的发展技术,具备较高战略意义,未来仍有 较大发展潜力。煤制乙二醇:多点同开花,产能稳步释放。截至 2020 年,中国乙二醇总产能为 1570.2 万吨/年,以乙烯氧化法为主。未来看,国内新增乙二醇制备技术中,乙烯氧化法和煤基 合成气法技术仍作为主要技术,煤炭对中国乙二醇国产化制备具备举足轻重的作用。重点企业分析(详见报告原文)陕西煤业&中国神华:成本优势显著的一体化龙头。盘江股份:供需格局相对独立的区域龙头。华鲁恒升:一头多线,构筑低成本王者。宝丰能源:产业链一体化,未来烯烃三巨头之一。(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乐之末也

中国能源大数据报告(2020)—煤炭篇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中国能源大数据报告(2020) 第二章 煤炭行业发展一煤炭供需1.原煤生产增速略有回落,同比增长4%2019年,我国煤炭结构性去产能不断深入,原煤生产增速略有回落。2019年,全国原煤产量完成38.5亿吨,同比增长4.0%。2019年,我国关闭退出落后煤矿450处以上,超额完成去产能目标任务;对年产30万吨以下煤矿分类处置,关闭退出落后煤矿。同时,煤炭优质产能持续释放,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煤矿产能达到总产能的四分之三,进一步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2019年,山西、内蒙古、陕西和新疆原煤产量占全国76.8%,占比较上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2019年1~8月,新核准产能主要集中于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地区和新疆(33处中26处来自以上四省/区),仅内蒙古一地新获得核准煤矿达10处,产能6230万吨/年,净增产能6140万吨/年,占净增产能约38%。(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2-1 2010~2019年全国原煤产量及增速2.煤炭消费量增长1.0%,所占比重下降1.5个百分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19年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增长3.3%。其中,全国煤炭消费量约28.04亿吨标准煤,消费量增长1.0%,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7.7%,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根据中国煤炭运销协会测算,2019年1~8月全国商品煤累计消费量26.3亿吨,同比增长0.4%。注:2019年消费量根据占比计算得出(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2-2 2010~2019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及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2019年全国煤炭消费小幅增长。从主要耗煤行业看,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测算,电力行业煤炭消费量增幅较大,全年耗煤22.9亿吨左右,同比增长9%;钢铁行业全年耗煤6.5亿吨,同比增长4.8%;化工行业耗煤3.0亿吨,同比增长7.1%;建材行业耗煤有所减少,全年耗煤3.8亿吨,同比下降24%。3.煤炭高效清洁化利用深入推进,煤电超低排放机组超过8亿千瓦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推进煤炭清洁化利用”写入其中,这是我国在明确“煤炭消费比重进一步降低,清洁能源成为能源增量主体”的能源结构调整方向后,促进能源产业绿色化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发力方向。2019年,散煤治理、煤炭、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与现代煤化工等煤炭清洁化利用取得新进展,其中,北方清洁取暖累计替代散烧煤约1亿吨,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清洁高效煤电系统,煤电超低排放机组超过8亿千瓦,排放标准世界领先。煤炭清洁化利用工作加快从电力领域向非电领域扩展,部分地方按照“超低改造一批、达标治理一批、淘汰落后一批”要求,对纳入改造范围的钢铁企业有序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力争到“十四五”末,钢铁行业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削减。二煤炭市场1.煤价上半年迅速走高后渐归理性,下半年稳中有降煤炭价格处于合理区间,年初以来稳中有降。一是中长期合同价格稳中有降。2019年,环渤海动力煤中长期合同(5500大卡下水煤)价格始终稳定在绿色区间,1~11月份均价556.2元/吨,同比减少2.6元/吨。从CCTD秦皇岛煤炭价格指数看,12月6日,CCTD秦皇岛周度均价5500综合价549元/吨,环比上涨1元/吨,但与年中5月6日均价591元/吨相比处于下行趋势。二是市场价格环比下降。2019年以来5500大卡下水煤市场均价599.7元/吨,同比下降59.8元/吨,比去年全年均价下降53.6元/吨。12月27日,秦皇岛港5500大卡、5000大卡和4500大卡煤炭综合交易价格分别为每吨549元、493元和443元,比11月29日分别回落8元、6元和5元。(来源:秦皇岛煤炭网)图2-3 环渤海动力煤(5500大卡)价格情况(单位:元/吨)(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2-4 秦皇岛港煤炭价格情况(单位:元/吨)2.煤炭企业仍保持较好盈利,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2%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4789亿元,同比增长3.2%;实现利润总额2830.3亿元,比上年下降2.4%;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净额3510.5亿元,同比下降3.0%;资产负债率64.9%,其中大型煤炭企业为70%。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的90家大型煤炭企业利润总额(含非煤).9亿元,同比增长4.5%。2019年以来,煤炭价格虽有所下降,但整体仍处于合理区间,2019年煤炭企业继续保持了较好的盈利,企业经营状况有所改善。然而煤炭价格的下跌预计将会对部分企业盈利水平形成拖累,未来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仍有赖于自身经营及管理能力的增强。(数据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图2-5 2012~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2-6 2013~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额及增速3.煤炭进口总量延续增长趋势,同比增长6.3%2019年全年原煤进口3.0亿吨,比上年增长6.3%,增速比上年加快2.4个百分点。分煤种,褐煤10259万吨,动力煤11542万吨,炼焦煤7466万吨,无烟煤719万吨。从煤炭进口主要来源国看,2019年全年中国从印尼进口13760万吨,从澳洲进口7696万吨,从蒙古进口3621万吨,从俄罗斯进口3224万吨,从菲律宾进口934万吨。沿海地区共进口煤炭2.18亿吨,占总进口量的72.7%。分地区看,华南地区进口1.49亿吨,占全国进口总量的56%;其次为华东及长江地区,进口为0.69亿吨,占全国总量的26%。2019年,全国共出口煤炭602.5万吨,同比增长22.1%。(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图2-7 2010~2019年煤炭进出口数据(单位:万吨)三煤炭储运1.煤炭全社会库存总体处于较高水平截止2019年12月末,重点煤炭企业存煤5385万吨。比年初减少116万吨,下降2.1%;全国统调电厂存煤1.35亿吨,同比下降239万吨,可用20天。全国主要港口合计存煤5511万吨,较年初增加122万吨,增长2.2%。(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图2-8 2019年各月末主要煤炭企业、统调电厂库存变动情况2.铁路运煤保持增长,港口发运量同比下降2019年,全国铁路煤炭发送量24.60亿吨,同比增长3.2%。主要运煤通道大秦线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6.84亿吨,占全国铁路货物发送总量的15.58%。完成煤炭发送量5.67亿吨,占全国铁路煤炭发送总量的23.05%。此外,9月28日,世界上一次性建成并开通的运营里程最长的重载铁路——浩勒报吉至吉安铁路开通运营,中国铁路版图新增一条纵贯南北的“北煤南运”能源输送大通道。浩吉铁路全长1813.5千米,开通初期开办车站77座,设计时速120千米,规划年运输能力2亿吨以上。上游煤炭产地的运输成本将有所降低,晋陕蒙等西部煤炭生产、加工、物流企业将直接受益。(数据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图2-9 2012~2019年全国铁路煤炭发运量及增速2019年,我国主要港口发运煤炭7.8亿吨,同比下降1.0%。我国北方沿海港口发运煤炭7.69亿吨,同比减少1423万吨;其中,环渤海港口合计发运煤炭7.18亿吨,同比减少1207万吨。我国环渤海港口发运煤炭占北方港口煤炭发运量的93.4%,继续占据主力地位。四煤炭政策1.2019年我国继续推进煤炭增优减劣,释放优质先进产能2019年,我国继续推进煤炭增优减劣,有序释放优质先进产能。2019年5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2019年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通知》指出,尚未完成煤炭去产能目标的地区和中央企业,在2020年底前完成任务,并确保在2020年底前完成“僵尸企业”全部处置工作。近三年来,我国进一步梳理了年产量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分类进行处置,加大淘汰关闭力度。全国煤矿数量由本世纪初的3.7万处减少到2019年的5268处。2019年,全国原煤产量完成38.5亿吨,同比增长4.0%。与此同时,2019年持续推进煤炭优质产能释放,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煤矿产能达到总产能的四分之三,进一步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煤炭生产方按照“上大压小”“增优减劣”的思路,继续破除低效无效供给,通过新投产一批、新核准一批、新规划建设一批,加快释放优质先进产能,促进煤炭产能结构优化升级。2020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指出,2020年要稳基础、优产能,切实抓好煤炭兜底保障。我国将逐步淘汰年产30万吨以下落后产能煤矿,有序核准新建大型煤矿项目,做好煤炭与煤电、煤制油、煤制气等相关产业协调发展。2.减税降费力度加强,促进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4月1日起,我国适用新的增值税税率,煤炭增值税税率由16%下调到13%。自从2009年国家将煤炭产品增值税税率由13%上调到17%,煤炭行业增值税实际税负一直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煤炭开采处于工业产业链最上游,设备、原材料采购在企业成本中占比较小,采矿权价款、土地塌陷补偿费、青苗补偿费、征地迁村费、贷款利息等支出又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因而煤炭企业进项税额很小,造成实际增值税税负水平居高不下。继2018年5月1日增值税税率下降到16%后,今年再降3个百分点。据初步测算,税率下调3个百分点,煤炭企业的实际增值税税负下降1.6个到2个百分点。2019年8月26日,我国首部《资源税法》明确,煤炭开采企业因安全生产需要抽采的煤层气免征资源税和衰竭期矿山开采的矿产品减征30%资源税,鼓励煤层气抽采。一些高瓦斯矿井煤矿将受益。2019年,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落地实施,个税改革、深化增值税改革等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减轻了企业负担,加快了煤炭行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为煤炭企业向多元化、绿色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3.煤炭行业加快推进智能化建设当前,我国煤炭行业在智能化生产、智能化建设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尤其是综采智能化无人开采技术已广泛适用于大采高、中厚煤层、薄煤层及放顶煤工作面,目前全国已建成将近200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实现了地面一键启动、井下有人巡视、无人值守。根据国家煤矿安监局发布的数据,全国很多矿井的主要生产系统都实现了地面远程集中控制,井下无人值守的机电岗位是2016年的2.4倍。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200余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2019年1月2日,国家煤矿安监局印发2019年第1号公告,制定并发布了《煤矿机器人重点研发目录》,共涉及掘进、采煤、运输、安控和救援等关键危险岗位的5类、38种煤矿机器人。同时,山东、河南等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和激励政策,明确煤矿智能化建设目标,大力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山东省煤矿智能化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利用1年至2年时间,全省冲击地压煤矿和大型煤矿实现智能化开采;河南提出力争到2021年底年产60万吨及以上煤矿基本完成智能化改造;贵州省发布《“关键4%”煤矿机械化开采技术榜单》推进煤炭开采机械化、无人化。4.煤矿安全工作进一步加强为推动煤矿冲击地压防治,2019年4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应急管理部、国家能源局、国家煤矿安监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煤矿冲击地压源头治理的通知》;2019年5月13日,国家煤矿安监局印发《关于加强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工作的通知》。为压实安全责任,2019年7月6日,国家煤矿安监局印发《关于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监管监察的指导意见》。2019年7月16日,国家煤矿安监局公布《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该细则自10月1日起施行,以防治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2019年各产煤地区、煤矿安全监管监察部门、煤矿企业强化红线意识,监管监察执法效能不断提高,防灾治灾能力不断提升,煤矿智能化建设不断加快,煤矿安全基础不断夯实。2019年全国煤矿发生死亡事故170起、死亡316人,分别下降24.1%和5.1%;继2018年百万吨死亡率首次降到0.1后,2019年继续下降10.8%,为0.083。其中,北京、江苏、福建没有发生煤矿事故。尽管近年来煤矿安全生产成效明显,但2019年较大以上事故反弹,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增加6起、54人。特别是10月下旬以来,全国煤矿安全形势急转直下,接连发生6起较大事故、4起重大事故或涉险事故。五煤炭发展趋势1.煤炭供需将逐步转向宽松,价格重心将下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初虽然对煤炭企业煤炭产量及运输产生一定影响,但由于春节期间各大港口及电厂储备充足,且考虑到煤炭企业复工情况,煤炭可用量整体仍较有保障。2020年1~3月份,全国原煤产量8.3亿吨,同比下降0.5%,其中3月份原煤产量3.4亿吨,同比增长9.6%;1~3月份,全国铁路煤炭发运量5.6亿吨,同比下降6%。而煤炭需求端在短期内由于电耗下降、建筑施工减少和制造业开工不足受到了更大冲击。此外,大幅走低的石油和天然气价格也挤压了煤炭需求。作为煤炭消费第一大终端,电力数据在2020年第一季度的疫情之下降幅明显。随着煤炭企业逐步复产,以及疫情得到控制,运输逐步恢复,煤炭供给将逐步回升,加之政策支持,国内煤炭产能释放加快,全国煤炭市场供需将逐步向宽松方向转变,煤炭价格或将承压下滑。国际能源署(IEA)发布《全球能源论评报告》指出,如果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扩大,导致封锁措施长期持续,预计2020年全球能源需求将下跌6%,中国煤炭需求将下降5%。根据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20》预测,2020年煤价会呈现震荡下行的走势,预计2020年煤炭均价将同比分别下跌15%,秦皇岛5500大卡动力煤均价为503吨/元。2.持续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未来一段时间,甚至更长远看,煤炭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中仍起基础性作用,能源转型的立足点和首要任务就是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在《中国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研究》的推动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被列入“面向2030国家重大项目”。2020年4月10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公告,就《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明确,煤炭开发利用坚持统一规划、整体勘察、有序开发、清洁高效利用。国家优化煤炭开发布局和生产结构,推进煤炭安全绿色开采,鼓励发展矿区循环经济,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适当发展煤制燃料和化工原料。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不仅是煤炭行业自身追求差异性与独特优势的举措,也是我国相对“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所决定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到,优化规划建设时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煤电清洁高效发展。提出煤电清洁高效发展目标,2020年煤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控制在每千瓦时310克以下,其中新建机组控制在300克以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浓度分别不高于每立方米35毫克、50毫克、10毫克。此外,煤制油、煤制气等煤炭清洁化利用方式,在替代化石能源方面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到2030年,有望分别降低油、气对外依存度4.6、8.7个百分点。2018年6月,国务院出台《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要求,2020年采暖季前,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前提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的平原地区基本完成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2019年5月5日,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促进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有力支撑。《意见》提出,对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加大税收、资金、价格、金融、环保等政策支持力度,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严格评价管理,强化监督执法。到2020年底前,重点区域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取得明显进展,力争60%左右产能完成改造;2025年底前,重点区域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基本完成,全国力争80%以上产能完成改造。3.煤矿智能化开采是大势所趋煤炭智能开采是新一代采矿业技术竞争的核心。2019年年初发布的《煤矿机器人重点研发目录》明确将大力推动煤矿现场作业的少人化和无人化。应急管理部有关负责人透露,三年后,到2022年全国大型煤矿的占比将达到70%以上;煤矿的采煤、掘井智能化工作面将由目前的280处达到1000处,这部分煤矿的产能将占到10亿至15亿吨。2020年2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印发《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到2030年,各类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北极星电力新闻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少焉郇若

煤炭行业深度报告:淘汰下游落后产能、清洁用煤乃长久之计

雾霾来袭,环保趋严2016 年入冬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持续多日,环保部今年初表示“要改善得快,就要加快减少污染物排放量”。而作为我国现阶段重要能源,各类污染物排放 居前的煤炭(2012 年煤炭燃烧及其他使用环节 SO2、NOX、烟尘粉排放占比均超过65%,近年各项相关环保治理政策法规相继出台,治理力度正逐步加大。究竟雾霾与煤炭有何关系?本报告将对此展开梳理。煤炭:开采、运输污染较小,主要源自应用纵观煤炭整个产业流程,前端的开采、运输环节污染相对较小,且具备一定的可控性,而终端的利用环节对环境污染最大。具体而言:煤炭开采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破坏以及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在煤炭开采过程中,井下大面积采空,形成大量采空区,容易造成地面沉降;同时,煤炭开采和洗选对水资源造成一定破坏和污染;此外,煤炭开采过程 中,矿井瓦斯以及矸石自然释放的气体也会产生污染。而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可通 过将矿区中大量固体废石填埋到塌陷区域中,再在地表位置填埋土壤的方式加以解决;水污染占比总体比例不大,2014 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废水排放量仅占工业 废水排放量 7.06%,此外废水污染还可通过在井田内河流区域的两侧和断层中预 留防水煤柱的方式有效预防;瓦斯以及矸石自然释放的气体虽有一定污染,不过 矸石可被搬至井下成为置换煤炭的充填物,瓦斯则可加以利用以变废为宝。乐晴智库,全球行业和公司深度研究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不均决定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格局,在煤炭储、装、 运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煤尘飞扬。而对运输车辆覆盖篷布进行遮挡、 并在施工区域安置洒水设备,可有效控制此类粉尘污染。与煤炭开采、运输相比,煤炭利用对环境影响最大。我国煤炭消费形式以直接燃 烧及焦化等为主,下游包括电力、燃煤锅炉、钢铁、建材及化工等各大领域,而 这些领域也正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三大应用领域,三大主要污染物煤主要构成元素为碳、氢、氧、氮和硫等,应用以燃烧为主,而其中含有的部分矿物质 如粘土、石膏、碳酸盐、黄铁矿等并不能直接燃烧,因此最终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有三类:SO2、NOX 及矿物质分解化合而成的烟尘粉,而这些污染物排放主要集中于电力、燃煤 锅炉及焦化三大领域,其中 2012 年我国 SO2、NOX 及烟粉尘三类污染物排放中,电力、 燃煤锅炉及焦化领域合计占比分别达 76%、54%及 52%。电力:三类污染物主要来源煤炭应用:燃烧转化为电能火力发电,是煤燃烧时产生的化学能转换成电能的过程。具体而言,煤炭通过电磁铁、 碎煤机送至煤仓间煤斗内,进入磨煤机进行磨粉,磨好的煤粉通过空气预热器鼓入的热风被打至粗细分离器,粗细分离器将合格的煤粉送至粉仓,最终由给粉机将煤粉打入喷 燃器送到锅炉进行燃烧。具体生产流程一般包括三步,第一步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在锅炉中燃烧化石燃料产 生热能,热能被水吸收变成水蒸气;第二步是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高温蒸汽产生的推 力推动汽轮机旋转;第三步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利用汽轮机的旋转引动发电机转子 转动,通过切割磁力线来产生电能。污染:SO2、NOX、烟粉尘并存火力发电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 SO2、NOX、烟尘(悬浮颗粒物)等。 其中二氧化硫是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对人体眼睛、喉咙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其产生的 温室效应约是二氧化碳的 200-300 倍,电,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和酸雨不断加剧的主要 诱因,燃煤发电企业二氧化硫排放占到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 38%左右(2012 年);氮氧化物不仅会产生光学烟雾,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力领域排放的氮氧化物占全国比重达 到 44%(2012 年);烟尘中悬浮颗粒会对人体的呼吸系统造成危害,由于粉尘粒子表面 附着各种有害物质,它一旦进入人体,就会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电力领域排放的烟 尘粉占全国的 18%(2012 年)。不过近年火力发电量增速呈下滑趋势,占发电总比重由 2010 年的 81.34%下滑到 2014年的 75.6%,火电机组装机容量占全国装机容量比重由 2011 年的 72.5%下滑至 2015年的 66%,叠加火力发电平均供电煤耗相比 2011 年下降 4.3%,相应的二氧化硫、氮 氧化物和烟尘的排放量也相应有所控制。主要污染物来源SO2:主要产生在燃烧的锅炉中。煤中有很大一部分硫份是以细的黄铁矿(FeS2)晶体的形式存在的,也有一部分是以有机硫形式存在。在燃烧时,无论是有机硫还是无机硫,大部分都转化为 SO2,还有少量 SO3。NOx:同样产生在燃烧的锅炉中。煤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氮氧化物主要是一氧化氮(NO,占 90%以上)和二氧化氮(NO2,占 5%~10%),此外还有少量的氧化二氮(N2O,只占 1%左右)。烟尘:烟尘主要产生于煤通过输煤皮带进入磨煤机-给粉机-锅炉-燃烧排出烟气-灰场等 各个环节。火电厂的煤尘一般是含有 10%以下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国家规定最高容许 排放量浓度为 10mg/m3,尘粒分散度高,直径小于 5μm 的占 73%。除尘器、干灰输送 系统及粉煤灰等综合利用作业场所的粉尘,也是含有 10%~40%的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 尘粒直径一般在 15μm 以下,5μm 以下的占有相当份额。治理:烟气脱硫脱硝技术,联合脱硝脱硫技术烟气脱硫技术石灰石一石膏湿法脱硫:采用廉价易得的石灰石或石灰作为脱硫吸收剂,石灰石 经破碎磨细成粉状与水混合搅拌制成吸收浆液。当采用石灰作为吸收剂时,石灰 经消化处后加水搅拌制成吸收浆液。在吸收塔内,吸收浆液与烟气接触混合,烟 气中的二氧化硫与浆液中的碳酸钙以及鼓入的氧化空气进行化学反应被吸收脱 除,最终产物为石膏,脱硫渣石膏可以综合利用。 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硫工艺:燃料和作为吸收剂的石灰石粉燃烧室中部送入,气流 使燃料颗粒、石灰石粉和灰一起在循环流化床强烈扰动并充满燃烧室,石灰石粉 在燃烧室内裂解成氧化钙,氧化钙和二氧化硫结合成亚硫酸钙,锅炉燃烧室温度 控制在 850°C左右,以实现反应最佳。燃煤锅炉:SO2、烟粉尘排放主要来源煤炭应用:燃烧产生热能工业燃煤锅炉是以煤炭为燃料的热能动力设备。燃煤在炉膛中燃烧释放热量,把热媒水 或其它有机热载体(如导热油等)加热到一定温度(或压力),产生蒸汽或者变成热水。 最终达到供应开水、采暖和洗浴、供应蒸汽、蒸煮和干燥等目的。在此过程中,为了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同时达到国家节能减排要求,原煤在进入锅炉前还 需要进行配比,经过配比的原煤要破碎成粒径较小的碎块或者煤粉,最后再送入锅炉燃烧。污染:高强度、低空排放工业燃煤锅炉排放污染物以烟粉尘和 SO2 为主。其烟囱相对低矮,具有高强度、低空排 放的特点,且布局相对分散,是环境空气的重要污染源。 2012 年,我国在用工业燃煤 锅炉排放烟粉尘 407.3 万吨,约占全国排放量的 34%,排放二氧化硫 571.8 万吨,约占 全国排放量的 27%;排放氮氧化物 210.4 万吨,约占全国排放量的 10%。其中,燃煤锅炉产生的二氧化硫是我国大气中二氧化硫最主要的污染源。煤燃烧时,80%的硫转化成污染大气的二氧化硫。在我国煤炭年总产量中,低、中、高硫煤各占 17%、58%和 25%。其中,低灰低硫优质煤每年产量较少,主要供出口和特殊行业;高硫煤产 量虽仅占全国煤炭产量的 1/ 4 左右, 但燃烧时所造成的二氧化硫污染却相当严重。焦化:主要污染物 SO2煤炭应用:焦煤高温干馏炼焦过程将炼焦煤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到 1000°C左右(高温干馏),通过热分解和结 焦产生焦炭、焦炉煤气和炼焦化学产品。从炼焦炉出炉的高温焦炭,还需经熄焦、凉焦、 筛焦、贮焦等一系列处理。炼焦煤之所以需要焦化,主要源于高炉对燃料要求较高,具体包括灰低、硫低、强度高、 块度适当、气孔均匀、致密、反应性适度、反应后强度高等特性。因此天然焦煤必须经 过配比、预处理及炼焦等工艺,才能成为合乎要求的高炉焦。高炉焦为矿石熔化提供热 源,同时也是氧化铁还原成金属铁的还原剂。同时,焦炭也作为高炉料柱骨架,具有保 证料柱透气性,使煤气上升和熔融液体下滴和畅通的作用。污染:SO2 为主,湿法熄焦污染严重炼焦环节的主要污染物为废气、废水,其中,以 SO2 等为主要成分的废气污染较为严重。废气方面,焦化生产过程中排入大气的环境污染物主要是煤在干馏、结焦等化学加工转 化过程中流失于环境的有害物质,主要有烟尘、煤尘、飞灰;结焦过程中泄漏的粗煤气, 其中主要污染物为苯并芘(BaP,可间接致癌)等化合物、酚、氰、硫氧化物、氯、碳 氢化合物等多种污染物;空气与焦炉煤气燃烧生成的 SO2、NOX、CO2 等;出焦时灼热 的焦炭与空气骤然生成的 CO、CO2、NO2 等气体。炼焦过程中的煤里约 30%~35%的 硫会转化成 H2S 气体,与 NH3 和 HCN 一起形成煤气中的杂质。焦炉煤气中 H2S 的含 量一般为 5-8g/m3,HCN 含量一般为 1-1.25g/m3,空气中有 0.1%的 H2S 就能致人死亡, 所以焦化煤气的泄漏对于环境危害极大。淘汰下游落后产能、清洁用煤乃长久之计当下煤炭相关污染治理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为减量消费。严峻大气污染形势之下,鉴于煤炭用量大、污染集中于应用领域特性,治理污染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为减少下游消费,如2017 年京津冀三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提及压减煤炭消费或关停相关使用设备即为印 证。

三纲

2021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

中商情报网讯:工程机械行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几年,国家重视工程机械产业发展,工程机械行业产业规模扩大,工程机械主要产品销量增长,行业集中度提升。一、工程机械的定义工程机械是装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地说,凡土石方施工工程、路面建设与养护、流动式起重装卸作业和各种建筑工程所需的综合性机械化施工工程所必需的机械装备,称为工程机械。工程机械主要用于国防建设工程、交通运输建设,能源工业建设和生产、矿山等原材料工业建设和生产、农林水利建设、工业与民用建筑、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工程机械主要包括挖掘机械、铲土运输机械、工程起重机械、工业车辆、压实机械、桩工机械、混凝土机械、钢筋及预应力机械、装修机械、凿岩机械、气动工具、铁路路线机械、军用工程机械、电梯与扶梯、工程机械专用零部件等。二、工程机械产业链工程机械产业上游主要为钢铁、发动机、液压系统、轴承、底盘。中游包括挖掘机、装载机、起重机、压路机、推土机等不同类型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工程机械的下游应用十分广阔,基本上大项目大工程都会用得上工程机械,其下游主要应用于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采矿业等领域。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三、工程机械行业政策工程机械用于工程建设的施工机械的总称,工程机械是与国家政策和基础建设密切相关的行业。近几年,工信部等有关部门对工程机械行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四、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现状1、工程机械市场需求增加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工程机械设备保有量自2010年的447万台增长到2017年的747万台,年复合增长率7.61%,2018年的销量为99.94万台,持续保持增长趋势。我国工程机械产业集中度底,总体出现结构化调整,受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大部分产业市场需求不足,导致产能过剩,叉车与塔式起重机等少部分产品市场较为需求旺盛。2020年,我国基建项目首月就迎来开门红,全年开工项目有望环比再创新高。除粤港澳大湾区万亿级基建项目的规划和实施,2020年1月份,就有200多个来自铁路、公路、市政、轨道交通等领域和海外的基建项目及标段中标,总中标额高达3224多亿元。随着我国基建投资的增长,工程机械主要设备需求量也之增加,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0年我国工程机械主要设备保有量预计达到906万台。数据来源: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工程机械主要产品销量协会统计的工程机械主要产品销量“十三五”期间均大幅度增长。2020年中国挖掘机销量327605台,较2015年增长441.4%;装载机销量131176台,较2015年增长78.3%;平地机销量4483台,较2015年增长71.1%;推土机销量5907台,较2015年增长60.4%;压路机销量19479台,较2015年增长87.5%;摊铺机销量2610台,较2015年增长44.7%;轮式起重机销量54176台,较2015年增长480.9%;塔式起重机销量50000台,较2015年增长150.0%;叉车销量800239台,较2015年增长144.3%;混凝土泵销量7682台,较2015年增长111.7%;混凝土搅拌站销量12200台,较2015年增长228.4%;混凝土搅拌车销量105243台,较2015年增长228.2%;混凝土泵车销量11917台,较2015年增长197.0%。数据来源: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3、工程机械市场结构我国工程机械种类繁多,是全球工程机械产品类别、产品品种最齐全的国家之一,拥有20大类,109组,450种机型,1090个系列,上万个型号的产品设备。正因为我国工程机械品类齐全,系列化、成套化优势突出,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工程机械装备保障。从市场结构来看,挖掘机、起重机、压路机以及推土机这四个工程常用器械占据了我国工程器械市场上绝大部分的份额,其中,挖掘机为工程机械中的明星产品,占据市场绝对主流地位。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4、工程机械行业竞争格局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梯队。第一梯队由工程机械行业四大巨头(三一重工、柳工、徐工机械和中联重科)组成,营收规模在100亿以上,产品遍布各个细分领域,技术水平领先,多项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第二梯队为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潜在力量,营收规模在40-100亿之间,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产品在某个细分领域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在智能制造背景下,工程机械智能化是这些企业的发展契机。第三梯队为营收规模在1-10亿的企业,此类企业规模较小,产品研发投入较低,在某个细分领域享有一定的知名度。第四梯队为众多中小企业,产品同质化较高,技术含量较低,依靠价格优势抢占中低端产品市场,企业竞争激烈。五、工程机械行业重点企业1、三一重工三一主营业务是以“工程”为主题的装备制造业,覆盖混凝土机械、挖掘机械、起重机械、筑路机械、桩工机械、风电设备、港口机械、石油装备、煤炭设备、精密机床等全系列产品,目前,三一挖掘机械、桩工机械、履带起重机械、移动港口机械、路面机械、煤炭掘进机械为中国品牌,混凝土机械为全球品牌。在中国,三一建有长沙、北京、长三角三大产业集群,沈阳、新疆、珠海三大产业园区;在海外,三一建有印度、美国、德国、巴西四大研发制造基地,业务覆盖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2、柳工柳工于1958年创立,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佼佼者。从1966年推出第一台现代化轮式装载机开始,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创新,如今柳工已成长为一个拥有19条不同产品线的企业。柳工在全球拥有20个制造基地,10000多名员工,5个研发基地以及17个区域配件中心,处在技术、生产和供应物流的前沿。作为行业内具备最完整全球经销网络的企业之一,柳工拥有遍布100多个国家的300多家经销商。3、徐工机械1989年,徐工集团正式成立。徐工集团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规模宏大、产品品种与系列齐全、独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徐工集团产品销售网络覆盖183个国家及地区,在全球建立了280多个海外网点为用户提供全方位营销服务,年出口突破16亿美元,连续30年保持行业出口额首位。目前,徐工集团9类主机、3类关键基础零部件市场占有率居国内第1位;5类主机出口量和出口总额持续位居国内行业第1位;汽车起重机、大吨位压路机销量全球第1位。4、中联重科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2年,主要从事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高新技术装备的研发制造。20多年的创新发展,使中联重科逐步成长为一家全球化企业,主导产品覆盖10大类别、56个产品系列,600多个品种。中联重科先后实现深港两地上市,成为业内首家A+H股上市公司。目前,公司积极推进战略转型,打造集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和金融服务多位一体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5、艾迪精密烟台艾迪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系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主要从事液压破碎锤、快速连接器、震动夯、液压剪、液压钳、抓石器、抓木器等工程机械属具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公司创建于2003年8月,并于2017年1月成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股票简称:艾迪精密,股票代码:603638)。经过10余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公司产品出口到全球60多个国家及地区,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及国际品牌。六、工程机械行业发展趋势1、集中度加速提升,大玩家更稳中国工程机械市场越来越成熟,集中度也加速提升。未来,在规模够大、产品标准化程度更高、通用性颇强的领域,“大者更强”、“大者恒强”的趋势,注定会更加明显。2、核心零部件的研制工作将被提升到新的高度关键基础零部件发展滞后是制约我国工程机械长期竞争力的瓶颈。过去十年间市场需求旺盛,企业将重心放在主机产能的快速扩张以满足市场需求,关键零部件和基础工艺的发展长期滞后。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核心零部件的研制工作将有望被提升到新的高度,有望形成政府主导、行业协会牵头、企业龙头联合突破的局面,从而实现质的飞跃。3、智能化工程机械快速发展目前,一批具有辅助操作、无人驾驶、状态管理、机群管理、安全防护、特种作业、远程控制、故障诊断、生命周期管理等功能的智能化工程机械得到实际应用,极大地解决了施工中的一些难点问题。未来,工程机械行业将加快利用控制技术、电液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新技术在工程机械智能化监控、维护、检测、安全防护与管理、远程作业管理、多机协同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加快智能化工程机械的发展步伐。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祸及止虫

重型机械行业发展研究|千际报告

第一章行业概况重型机械行业是指生产销售重型机械产品和设备的行业。常见的重型机械有矿山机械、起重设备、路桥机械、综合重型机械、机场设备、港口设备、铁路设备。图机械行业全产业链图图机械设备图机械主要子行业的产业发展阶段第二章商业模式和技术发展2.1 产业链价值链商业模式图工程机械产业链景气度跟踪导图上游:重型机械行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包括钢材、废钢、生铁、及各类合金等,以及电、煤气等能源。尽管部分重型机械行业企业能根据原材料或能源价格的变化来调整在手订单的产品价格,但由于产品价格调整与原材料或能源价格波动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且在变动幅度上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原材料或能源价格的波动将会对行业经营业绩的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图机械行业产业链图重型机械下游从下游行业分布看,重型机械行业主要为化工、冶金、炼化等基础工业领域提供生产设备,包括压力容器、锻压设备、矿磨装备等重型装备。化工行业主要包括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由于生产过程需要大量裂解和化学反应,需要用到的重型机械设备包括压力设备、分离设备、储罐、大型换热器、运输管道等大型铸锻件。图中国起重机械行业产业链2.2 技术发展五轴联动是指机床基本的直线轴三轴X、Y、Z及附加的旋转轴A、B、C中的两轴,五个轴同时运动,任意调整刀具或工件的姿态,实现对空间复杂型面的加工。机床轴的绝对数量并非衡量数控机床先进程度的标准,重点在于联动轴数量。发行人能够实现的五轴联动为目前数控机床的最大联动轴数。2.3 政策监管机械行业监管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信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委)作为宏观管理部门,主要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提出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等方式履行宏观调控与管理的职能。工信部负责对本行业的宏观管理:制定并组织实施工业的行业规划、计划和产业政策,提出优化产业布局、结构的政策建议,起草相关法律法规草案,制定规章,拟订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并组织实施,指导行业质量管理工作,承担振兴装备制造业组织协调的责任,组织拟订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规划、政策,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协调有关重大专项的实施,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指导引进重大技术装备的消化创新。 科技部负责牵头拟订科技发展规划及方针、政策,起草有关法律法规草案,统筹协调技术研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科技重大专项实施中的方案论证、综合平衡、评估验收等。国家质检总局负责技术标准制定和质量认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下属的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承担各细分行业的自律管理职责。还有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装备专业委员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钢筋加工配送技术工作委员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筋焊接网分会、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等。2012年1月,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指导目录(2012版)》。2016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发展高端装备创新工程、能源发展重大工程和交通建设重点工程等。2018年8月《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 年)》工信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指南指出,充分发挥标准在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中的指导、规范、引领和保障作用。第三章行业估值、定价机制和全球龙头企业3.1行业综合财务分析和估值方法图综合财务分析图行业估值和历史比较重型机械行业估值方法可以选择市盈率估值法、PEG估值法、市净率估值法、市现率、P/S市销率估值法、EV/Sales市售率估值法、RNAV重估净资产估值法、EV/EBITDA估值法、DDM估值法、DCF现金流折现估值法、NAV净资产价值估值法等。3.2 发展和价格驱动机制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中国经济步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重型机械行业所服务的下游行业投资需求增速明显放缓,建材、煤炭、冶金、有色金属等行业处于去产能化的过程中。重型机械行业长期服务的能源、交通、原材料工业基本完成了生产能力的积累,物资供应从紧缺的卖方市场转变为较为宽松的买方市场。受此影响,行业发展速度明显放缓,面临市场疲软、供大于求、竞争激烈、价格下滑的情况,企业经营压力不断加大。工程机械应用场景拓宽,为行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近年来多功能化、多元化的机械制造,使工程机械在传统应用领域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应用场景。例如,挖掘机已开始应用于高工作业、城市维修、农村开荒、园林作业等场景;起重机也已拓展至消防工程、市政工程等新领域,新场景下的应用可大幅提升工作效率,节省人力和时间成本。我国重型机械行业具有较强的周期性波动特征,其行业景气度与宏观经济发展及下游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紧密相关,前几年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自身及下游行业双过剩影响,重型机械行业陷入低迷,发展形势较为严峻,2018年以来随着下游景气度的好转,行业出现缓慢复苏迹象,主要产品产量出现恢复性增长,但是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行业盈利下滑压力仍较大。3.3 竞争分析图全球工程机械市场容量分布(单位:亿美元)图全球工程机械龙头卡特彼勒市占率变化情况图全球工程机械头部企业市占率变化情况我国重型机械行业地区发展不平衡,并形成外资企业高端领域垄断,中低端国有企业主导,民营企业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且细分产品领域集中度较高,龙头企业占据绝对优势。行业内企业间竞争对设计研发能力、生产技术及资金投入的要求较高,另外经营规模效应的显现有助于提高企业成本优势,2018年以来经过前期市场低迷期调整,部分企业退出市场或转型,市场集中度存在进一步提升的趋势。波特五力分析1) 上游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有限。我国钢铁工业目前仍呈现大产业、小企业的局面,我国钢材生产企业接近2500家,钢铁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工程机械企业在购买时的选择较多,还价能力相对较高。2) 关键进口零部件供方的议价能力较强。具有核心技术的零部件方面,由于没有掌握关键部件的核心技术,我国工程机械的关键零部件,大部分仍依赖进口。工程机械企业在购买时选择较多,还价能力较高。行业现有企业间的竞争格局不稳定3) 下游用户讨价还价能力有限。工程机械行业的下游需求主要是基础建设、房地产、采矿业等,下游用户主体多元化。近几年来这些行业的高速增长也拉动对工程机械产品的需求增长。工程机械市场旺盛的需求增强了工程机械企业在同下游买家谈判过程中的能力。4) 新进入者的威胁。随着工程机械行业竞争的加剧,企业间的不断兼并组合,品牌在用户心目中日益强化,销售网络的日益完善巩固,技术的不断创新,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规模经济壁垒、品牌壁垒、渠道壁垒、技术壁垒、资金壁垒日益加强,目前已基本达到抑制那些小、散、差的企业进入的该行业的自我保护要求。5) 工程机械功能替代难度大。工程机械作为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建设等的基础装备,功能替代难度大,但技术升级空间大。3.4 中国企业重要参与者图 A股及港股上市公司3.5 全球重要竞争者图2020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前十强排行榜图国外上市企业1) 卡特彼勒(CATERPILLAR)[CAT.N]:卡特彼勒公司致力于全球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与全球代理商紧密合作,在各大洲积极推进持续变革。该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和采矿设备、柴油和天然气发动机以及工业气体涡轮机制造商之一。同时该公司还是领先的服务提供商,旗下拥有卡特彼勒金融服务公司、卡特彼勒再制造服务公司、卡特彼勒物流服务公司以及Progress Rail服务公司。2012年,该公司宣布完成了对中国香港年代煤矿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四维机电的要约收购。2) 小松集团[6301.T]:该公司是一家工业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商。本公司从事建筑和矿山设备,工业机械和车辆,物流,电子等解决方案业务。其DANTOTSU服务包括KOMTRAX,其是一种机器跟踪系统,其终端安装在建筑设备上以传输关于车辆的位置,累积工作时间和操作条件的信息,以及用于采矿的KOMTRAX Plus。其DANTOTSU解决方案包括自动运输系统(AHS)、智能机控、SMARTCONSTRUCTION和智能机器控制液压挖掘机。其他产品包括森林机械、叉车、柴油发电机、大型压力系统、中型和小型压力机、钣金机械、机械工具、准分子激光器,以及用于半导体制造的热电模块和温度控制设备。3) 迪尔(DEERE)[DE.N]:迪尔公司是一家提供先进产品和优质服务的全球领先企业。公司业务主要有:农机设备业务和金融服务业务。公司在建筑、森林、草坪和草皮培养等农业设备生产方面占主导地位。另外,公司也生产柴油机和其他工业动力设备,在信用卡、健康护理和专门技术方面提供产品和服务。第四章未来展望1. 行业分化继续加剧。未来重机行业分化趋势仍将持续。相较于其他重机产品,具备成套设备供给能力优势和采购优势的公司将具有较高的行业景气度和盈利空间;同时,拥有工程承包业务的重机企业可发挥产业链协同效应,缓解机械制造业务下滑的冲击,提高抗风险能力。2. 工业4.0战略促使重机行业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3. 重型机械行业步入整合时代。受国家政策调整、宏观经济下行以及企业“先天不足”等因素影响,重型机械装备业下行风险逐步加大对重机行业内的企业进行整合,不仅可以提升中国企业的竞争实力,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而且可以提升整个重型机械行业的实力和能力,使更多的行业从中受益。CoverPhoto by Jakub Pabis on Unsplash

尚同

数据丨2019-2020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2019年,全国电力生产运行平稳,电力供需总体平衡。全年全社会用电量7.23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5%,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贡献率为51%。2019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0.1亿千瓦,电力延续绿色低碳发展态势,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继续提高;非化石能源发电量保持快速增长;跨区、跨省送电量实现两位数增长。预计2020年,电力消费将延续平稳增长态势,全社会用电量增长4%-5%。预计年底发电装机容量21.3亿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继续上升。预计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局部地区高峰时段电力供应偏紧。2019年全国电力供需情况一、全社会用电量平稳增长,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的拉动效果明显2019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7.23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5%。全国人均用电量5161千瓦时,人均生活用电量732千瓦时。各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分别为5.5%、4.5%、3.4%和4.7%。电力消费主要特点有:1.第一产业用电量平稳增长2019年,第一产业用电量78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5%。其中,渔业、畜牧业用电量分别增长8.2%和5.0%。第一产业用电量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1.1%,拉动全社会用电量增长0.05个百分点。2.第二产业及其制造业用电量保持中低速增长2019年,第二产业用电量4.94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1%;各季度增速分别为3.0%、3.1%、2.7%和3.5%。第二产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68.3%,比上年降低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用电量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47.9%,拉动2.1个百分点。制造业用电量比上年增长2.9%,其中,四大高载能行业[注解1]用电量比上年增长2.0%,其中建材行业用电量增速为5.3%,黑色行业用电量增速为4.5%,化工行业用电量与上年持平,有色行业用电量增速为-0.5%;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注解2]用电量比上年增长4.2%;消费品制造业[注解3]用电量比上年增长2.2%;其他制造业[注解4]用电量比上年增长6.3%。3.第三产业用电量保持较快增长2019年,第三产业用电量1.19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9.5%,各季度增速分别为10.1%、8.6%、7.7%和11.8%。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用电量增长16.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用电量增速均在10%以上。4.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中速增长2019年,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02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7%;各季度增速分别为11.0%、7.7%、1.2%和3.7%。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乡村居民用电量分别比上年增长5.5%和5.9%。5.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超过50%2019年,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分别拉动全社会用电量增长1.5和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3.1%和17.9%,两者合计达到51.0%,其中第三产业贡献率比上年提高10.1个百分点。6.西部地区用电量增速领先2019年,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全社会用电量分别比上年增长3.6%、4.5%、6.2%、3.7%,占全国比重分别为47.2%、18.7%、28.3%、5.8%,全国共有28个省份用电量实现正增长。二、电力延续绿色低碳发展趋势,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均保持较快增长截至2019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0.1亿千瓦,比上年底增长5.8%,其中全国全口径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8.4亿千瓦,比上年增长8.7%,占总装机容量的比重为41.9%,比上年底提高1.1个百分点。2019年,发电设备利用小时3825小时,比上年降低54小时。全国主要电力企业合计完成投资7995亿元,比上年下降2.0%。电力供应主要特点有:1.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突破20亿千瓦截至2019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0.1亿千瓦、同比增长5.8%。分类型看,水电3.6亿千瓦、核电4874万千瓦、并网风电2.1亿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2.0亿千瓦、火电11.9亿千瓦。火电装机容量中,煤电装机10.4亿千瓦、气电9022万千瓦。2019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0173万千瓦,比上年少投产2612万千瓦;其中新增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6389万千瓦,占新增发电装机总容量的62.8%。全国新增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分别为2574万千瓦和2681万千瓦,分别比上年多投产447万千瓦和少投产1844万千瓦。新增煤电、气电装机容量分别为2989万千瓦和629万千瓦,分别比上年少投产67万千瓦和255万千瓦。2.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快速增长2019年,全国全口径发电量为7.33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7%。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2.39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4%,占全国发电量的比重为32.6%,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水电、核电、并网风电和并网太阳能分别比上年增长5.7%、18.2%、10.9%和26.5%。全国全口径火电发电量5.05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4%;其中,煤电发电量4.56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7%。3.水电和太阳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比上年提高2019年,水电发电设备利用小时3726小时,比上年提高119小时;并网太阳能发电1285小时,比上年提高55小时;并网风电2082小时,比上年降低21小时;核电7394小时,比上年降低149小时;火电4293小时,比上年降低85小时,其中煤电4416小时,比上年降低79小时,气电2646小时,比上年降低121小时。4.农网升级改造及配网建设是电网投资重点,跨区跨省送电量较快增长2019年,全国电网工程建设完成投资4856亿元,其中110千伏及以下电网投资占电网投资的比重为63.3%,比上年提高5.9个百分点。全国基建新增22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23042万千伏安,比上年多投产828万千伏安;新增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34022千米,比上年少投产7070千米;新增直流换流容量2200万千瓦,比上年减少1000万千瓦。2019年,全国跨区、跨省送电量分别完成5405亿千瓦时和14440亿千瓦时,分别比上年增长12.2%和11.4%。5.电力燃料供应由紧平衡转向总体平衡,电煤全年综合价超过绿色区间上限煤矿优质产能逐步释放,进口煤支撑作用较好发挥,2019年电煤供应总体有保障。电煤价格前高后低,震荡幅度收窄,全年综合价仍超过《关于印发平抑煤炭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备忘录的通知》(发改运行〔2016〕2808号)规定的绿色区间上限(500-570元/吨)。▲中国沿海电煤采购价格指数(CECI沿海指数)5500大卡周价格图三、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局部地区采取了有序用电措施2019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东北、西北区域电力供应能力富余;华北、华东、华中、南方区域电力供需总体平衡,其中,蒙西、冀北、辽宁、浙江、江西、湖北、海南等省级电网在部分时段采取了有序用电措施,蒙西电网从前几年的电力供应能力富余转为2019年以来的电力供应偏紧。2020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预测一、电力消费延续平稳增长态势2020年在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国家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大背景下,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将延续平稳增长,在没有大范围极端气温影响的情况下,预计2020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比2019年增长4%-5%。二、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将继续提高预计2020年全国基建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2亿千瓦左右,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投产8700万千瓦左右。预计2020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1.3亿千瓦,增长6%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合计9.3亿千瓦左右,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上升至43.6%,比2019年底提高1.7个百分点左右。三、全国电力供需保持总体平衡预计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分区域看,预计华北、华中区域部分时段电力供需偏紧;华东、南方区域电力供需总体平衡;东北、西北区域电力供应能力富余。有关建议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实现“两个翻番”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电力行业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全国发展改革工作会议和全国能源工作会议精神,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打好三大攻坚战、精准脱贫提供电力保障,切实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及电力供需分析与预测研究,提出有关如下建议。一、多措并举,提升电力高质量可持续保供能力1.更多以市场方式降低社会总体用能成本进一步加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科学规划设置不同范畴的交易品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结合各地电网发展阶段、电网运行特性、电价承受能力等实际情况,差异化核定第二监管周期输配电价水平;合理确定关键核价参数,科学修订输配电价定价办法,在降低社会用能成本的同时,保障电网企业可持续安全保供和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2.推动煤电板块稳步转型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稳定电煤供应,平抑电煤价格;建立完善容量市场及辅助服务补偿机制,逐步由单一电价向两部制电价过渡,运用市场化手段推动煤电企业转型发展;同时,给予煤电企业一定的专项资金和专项债转股政策支持,保障火电企业更好为全社会服务,发挥系统调节兜底保供的基础作用和集中供暖供热的保民生作用。3.合理引导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保持产业政策连续性,控制补贴退坡的节奏和速度,确保风电、光伏等产业链平稳运行发展。发挥金融市场作用,开发针对清洁能源的融资品种,将应收补贴款纳入流贷支持范围,解决全行业补贴资金缺口问题。二、协调发提高电力资源配置效率一是统筹源网荷储发展。推进建设发展分布式与集中式的清洁能源供能方式,充分发挥电力在能源转型中的中心作用和电网的枢纽作用,聚焦用户需求,通过智能化电力设备及调节手段实现源、网、荷、储的整体优化,进一步提高能源资源的配置能力。二是提高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破解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及电力输送问题,保障新能源消纳。通过建立完善配套政策和市场机制,提高企业积极性,推动气电、抽蓄等系统灵活性调节电源建设,同时,要加快完成“十三五”煤电灵活性改造目标,推动煤电企业转型升级。三、政策引导,促进电力高效利用一是进一步推进电能替代。在需求侧领域合理实施电能替代,不断创新替代方式和内容,进一步扩大电能替代范围和实施规模,扩大电力消费市场,促进大气污染治理。二是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探索实施需求响应和精益化的有序用电;进一步完善峰谷分时电价机制,以及居民阶梯电价等相关政策,不断提高电力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全力推进电气化进程。三是加大转供电环节的清理整顿,在降低企业用电成本以提升企业经营效益、提振实体经济的政策环境下,引导和帮助电力用户用好政策红利,提升用电效率。[注解1]:四大高载能行业包括: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4个行业。[注解2]: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9个行业。[注解3]:消费品制造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及精制茶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12个行业。[注解4]:其他制造行业为制造业用电分类的31个行业中,除四大高载能行业、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消费品行业之外的其他行业,包括: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6个行业。(来源:中电联)研究|咨询|服务|交流【2019年中国能源研究会系列报道】2019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圆满结【2019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系列报道】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储能专委会“构建储能高效发展新模式”专题论坛在京召开【2019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系列报道】中国能源研究会核能专委会“中国核电的安全高效发展”专题论坛成功召开【2019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系列报道】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中小配电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新型配电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题论坛在京召开【2019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系列报道】中国能源研究会城乡电力(农电)发展中心“农村清洁用能与资源利用”专题论坛成功举办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能源研究会,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红南京

Mysteel:11月终端库存月度分析报告

一、宏观综述1、制造业景气综述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11月份PMI指数为52.1%,在上月因季节性因素小幅走弱后反弹,较10月PMI指数上升0.7个百分点,已连续9个月处于扩张区间,表明在国内经济稳步复苏的背景下,制造业景气持续回升。(1)制造业产销两旺,供需缺口进一步收窄。11月PMI生产指标分项为54.7%,较上月上升0.8个百分点,制造业生产量增长有所加快。需求方面,新订单指数为53.9%,高于上月1.1个百分点,表明国内需求持续回暖。与此同时生产指数与新订单指数差值进一步收窄,制造业内生动力不断增强。(2)进出口景气度稳步上升,连续三个月位于扩张区间。本月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为51.5%和50.9%,分别高于上月0.5和0.1个百分点,均处于年内高位,且连续三个月呈逐月回升态势。稳外贸稳外资的政策落地后,海外订单因疫情爆发逐渐转移至国内,供需缺口持续存在,制造业出口需求环比继续向好。(3)国内需求释放加快,价格指数大幅上行。11月份PMI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62.6%和56.5%,分别较上月提高3.8和3.3个百分点。受下游行业需求拉动,下游企业生产采购活动加快,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具体从行业来观察,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更为明显,石油加工煤炭及其他燃料价格、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的两个价格指数均位于60.0%以上的高景气区间。(4)企业生产意愿提升,步入主动补库存周期。11月份产成品库存和原材料库存指数分别为45.7%和48.6%,分别较上月提高0.8和0.6个百分点。国内需求快速回暖,下游终端企业采购意愿增加,原材料库存和产成品库存指数均有所提高,反映出下游制造业企业已经进入主动补库存周期。图1:制造业PMI指数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2、消费回暖延续2020年10月消费延续回暖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576亿元,同比增长4.3%,增速比上月加快1.0个百分点。其中,商品零售同比增长 4.8%,较2020 年 9 月的 4.1%提升0.7 个百分点;餐饮零售收入同比增长 0.8%,实现年内同比首次转正。从分项指标上来看,多类品类增速均有明显回升。粮油食品、纺织品、服装、日用品、化妆品、黄金珠宝保持较高增长,饮料、烟酒、家具、通讯器材、石油制品类消费同比为负增长,通讯器材同比实现由负转正。图2:分行业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3 、社会融资规模保持高位10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4200 亿元,同比增加 5493 亿元。10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 281.28 万亿元,同比增长 13.7%,相比上月小幅提升 0.2 个百分点。2020 年 1-10 月社融新增累计约为 31.04 万亿元,显著高于去年同期水平。从细分项增速来看,除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同比下降外,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企业债券、政府债券等均同比增长,国内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得到明显改善。图3: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二、下游终端市场表1:行业数据对比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1、滞后需求延期释放,钢结构行业景气回升受疫情及洪水影响,今年基建及地产项目启动较晚,下游成材交易持续低迷,造成“金九不金”的局面。随着洪水影响逐渐消退,滞后的钢材需求在十月集中释放,国庆节后下游终端企业采购意愿增强,成材价格一路推高上行,钢结构行业景气回升。根据Mysteel调研,截至11月30日,钢结构行业样本企业原料日耗月环比上升23.41%,原料库存月环比上升20.68%。10月房地产开发指标全面好转,房屋新开工面积当月同比增速转正,新开工面积累计同比及竣工面积累计同比降幅进一步收窄。房屋施工面积累计同比为3%,较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图4:房地产开发指标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从资金端来看,10月地产投资仍保持较高增速,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12.5%,其中安装工程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速为-14.3%,降幅较上月收窄1.3分百分点;建筑工程投资完成额和土地购置费用完成额同比增速为7.05%和8.6%,分别较上月上升0.91%和0.16%。建安投资的持续向好反映出施工强度的增大及竣工增速提升明显。从资金来源的构成来看,“三条红线”的政策出台后,房地融资渠道受限,作为销售回款代表的个人按揭贷款及定金预收款累计同比迅速上升,销售资金的回笼将在中期进一步影响施工进度,从而推动房地产当月施工面积稳定增长。图5: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图6:房地产实际到位资金来源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然而在国家对房地产行业融资监管日渐趋严的背景下,10月土地购置面积持续降温,房地产土地购置面积1-10月累计同比降至-3.31%,降幅较上月扩大0.44个百分点。除房产资金来源收紧的影响外,四季度房企面临较高的赶工压力,开发商倾向于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施工及赶工阶段,同时可加快竣工节奏,促使销售资金快速回笼填补资金缺口。综合来看,随着资金的逐步落地及滞后的需求大幅释放,前期开工的地产及基建项目在11月份迅速转化为旺盛的用钢需求,带动原料市场成交及价格上行。今年春节较去年延后一个月,北方气温相较去年同期偏高,地产及基建施工时间有望进一步延长,预计12月钢结构行业需求持续稳定向好。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地产及基建终端表现出较强韧性,房企拿地面积走弱已是不争事实,随着明年新项目的启动,地产用钢势必将受到拖累,需求或将逐渐走弱。2、淡季不淡旺季更旺,工程机械行业产销两盛4月份以来,工程机械行业连续7个月保持高销量同比增速,行业高景气度持续超出预期。据中国机械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1-10月挖掘机累计销量达26万台,同比增长34.5%,在9月完成去年全年销量后,10月挖掘机销量环比上升,续创同期新高。预计全年销量有望达 32 万台以上的新纪录。经过草根调查和市场研究,CME预估2020年11月挖掘机(含出口)销量32000台左右,同比增速65%左右。本月挖掘机产量同环比增速均小幅下滑,根据Mysteel调研,截至11月30日,工程机械行业样本企业原料日耗月环比下降4.02%,原料库存月环比上升0.27%,基本维持不变。目前国内地产及基建投资增速仍较为稳定,挖掘机销量有望实现稳步增长,预计12月工程机械行业继续稳中向好运行。图7:挖掘机产销指标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3、汽车行业景气延续,销量同比增速继续上行2020年10月,汽车产销形势依然向好,10月汽车销量续创年内新高,达到257万台,同比去年增长12.65%。在双十一购物节及政府刺激政策的支持下,汽车市场需求稳中向好。图8:中国汽车销量指标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随着天气逐步转冷,部分地区疫情反复,消费者到店购车减少,部分地区市场短期承压。2020年11月30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最新一期“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VIA(Vehicle Inventory Alert Index)显示,2020年11月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60.5%,较上月上升了6.4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下降2.0个百分点,库存预警指数位于荣枯线之上。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自9月份以来连续3个月回升,11月份指数再次升破60%,列年内第四高。图9: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从分项指标上来看,11月份库存指数环比上升,市场需求指数、平均日销量指数、从业人员指数、经营状况指数环比下降,经销商面临较大库存压力。根据Mysteel调研,截至11月30日,汽车行业样本企业原料日耗月环比下降3.52%,原料库存月环比下降11.39%,汽车终端企业采购生产资源意愿减弱,预计12月汽车行业基本维持稳定经营状况。随着年底冲量及营销活动的展开,或将促进汽车销量,猜想12月销量环比上升,但同比将有所下降。图10:库存预警分指数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4、内外销量向好,家电复苏强势10月家电内销及出口业务均保持良好态势, 10月家用空调销量868万台,同比增长12.4%,冰箱销量767万台,同比增长19.57%,洗衣机销量670万,同比增长13.12%。出口方面,10月家用空调出口338万台,同比增长27%,冰箱出口437万台,同比增长57%,洗衣机销量206万,同比增长15%,彩电销量1362万台,同比增长0.57%。随着海外疫情二次抬头,海外供应链出现短缺,冰洗家电出口订单大幅增加。进入九月份以来,以空调和冰箱为例,家电行业产量增速明显大于销量增速。根据Mysteel调研,截至11月30日,家电行业样本企业原料日耗月环比下降0.47%,原料库存月环比上升0.84%。在国内疫情稳健控制及海外供应尚未恢复的条件下,厂商对未来销售预期向好,进入主动补库存阶段。预计12月家电行业将继续维持良好经营状况,带动冷轧涂渡原料市场走强。图11:家用空调产销增速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图12:冰箱产销增速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三、上游原料市场表2:原料市场数据对比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1、国庆节后下游制造业持续复苏,钢结构、汽车及机械设备行业均表现亮眼,终端企业采购积极性大涨,板材需求得到进一步提振。截至11月30日,下游终端企业板带原料日耗月环比上升8.84%,原料库存月环比上升6.12%,预计12月板带市场需求持续稳定增加。2、10月汽车和工程机械行业维持产销两旺的局面,带动工业棒材原料市场继续走强。截至11月30日,下游终端企业工业棒材原料日耗月环比上升4.86%,原料库存月环比下降0.76%,预计12月工业棒材需求继续向好。3、在下游需求强劲恢复的带动下,11月冷镀价格创下年内新高。家电行业在销售增长及利好政策的刺激下进入主动补库存周期,下游原料库存及日耗均环比上升。 截至11月30日,下游终端企业冷镀原料日耗月环比上升4.81%,原料库存月环比上升2.58%,预计12月冷镀市场景气依旧。4、本月随着型钢价格拉涨,现货市场成交受阻。在价格高位的背景下,即便市场报价小幅松动,终端采购积极性并未有所提高,当前市场需求较为疲软,原料日耗大幅降低。截至11月30日,下游终端企业型钢原料日耗月环比下降22.71%,原料库存月环比上升8.21%,预计12月型钢需求稳中偏弱运行。5、本月区域差异分化明显,受降温影响,北方进入冬季,下游采购积极性不佳,多以按需采购为主,加上目前中板价格过高,市场多呈观望心态,中板原料库存及日耗均环比下降。截至11月30日,下游终端企业中板原料日耗月环比下降9.24%,原料库存月环比下降14.29%,考虑到中板短期供应减量,价格震荡走强,预计12月中板原料市场小幅走弱。四、总结整体来看,11月制造业行业持续景气回升,社会消费及融资规模维持高位,下游企业整体呈现供需两旺的局面,原料端板带、工业棒材及冷镀需求均稳定向好。但受价格拉涨及市场心态影响,型钢及中板表现较为疲软,预计12月市场需求走弱。免责声明:Mysteel力求使用的信息准确、信息所述内容及观点的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其是否需要进行必要变更。Mysteel提供的信息仅供客户决策参考,并不构成对客户决策的直接建议,客户不应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客户做出的任何决策与Mysteel无关。本报告版权归Mysteel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我的钢铁】

仙人跳

2019-2020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

来源:中国能源报2019年,全国电力生产运行平稳,电力供需总体平衡。全年全社会用电量7.23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5%,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贡献率为51%。2019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0.1亿千瓦,电力延续绿色低碳发展态势,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继续提高;非化石能源发电量保持快速增长;跨区、跨省送电量实现两位数增长。预计2020年,电力消费将延续平稳增长态势,全社会用电量增长4%-5%。预计年底发电装机容量21.3亿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继续上升。预计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局部地区高峰时段电力供应偏紧。2019年全国电力供需情况一、全社会用电量平稳增长,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的拉动效果明显2019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7.23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5%。全国人均用电量5161千瓦时,人均生活用电量732千瓦时。各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分别为5.5%、4.5%、3.4%和4.7%。电力消费主要特点有:1.第一产业用电量平稳增长2019年,第一产业用电量78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5%。其中,渔业、畜牧业用电量分别增长8.2%和5.0%。第一产业用电量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1.1%,拉动全社会用电量增长0.05个百分点。2.第二产业及其制造业用电量保持中低速增长2019年,第二产业用电量4.94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1%;各季度增速分别为3.0%、3.1%、2.7%和3.5%。第二产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68.3%,比上年降低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用电量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47.9%,拉动2.1个百分点。制造业用电量比上年增长2.9%,其中,四大高载能行业[注解1]用电量比上年增长2.0%,其中建材行业用电量增速为5.3%,黑色行业用电量增速为4.5%,化工行业用电量与上年持平,有色行业用电量增速为-0.5%;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注解2]用电量比上年增长4.2%;消费品制造业[注解3]用电量比上年增长2.2%;其他制造业[注解4]用电量比上年增长6.3%。3.第三产业用电量保持较快增长2019年,第三产业用电量1.19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9.5%,各季度增速分别为10.1%、8.6%、7.7%和11.8%。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用电量增长16.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用电量增速均在10%以上。4.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中速增长2019年,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02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7%;各季度增速分别为11.0%、7.7%、1.2%和3.7%。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乡村居民用电量分别比上年增长5.5%和5.9%。5.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超过50%2019年,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分别拉动全社会用电量增长1.5和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3.1%和17.9%,两者合计达到51.0%,其中第三产业贡献率比上年提高10.1个百分点。6.西部地区用电量增速领先2019年,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全社会用电量分别比上年增长3.6%、4.5%、6.2%、3.7%,占全国比重分别为47.2%、18.7%、28.3%、5.8%,全国共有28个省份用电量实现正增长。二、电力延续绿色低碳发展趋势,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均保持较快增长截至2019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0.1亿千瓦,比上年底增长5.8%,其中全国全口径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8.4亿千瓦,比上年增长8.7%,占总装机容量的比重为41.9%,比上年底提高1.1个百分点。2019年,发电设备利用小时3825小时,比上年降低54小时。全国主要电力企业合计完成投资7995亿元,比上年下降2.0%。电力供应主要特点有:1.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突破20亿千瓦截至2019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0.1亿千瓦、同比增长5.8%。分类型看,水电3.6亿千瓦、核电4874万千瓦、并网风电2.1亿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2.0亿千瓦、火电11.9亿千瓦。火电装机容量中,煤电装机10.4亿千瓦、气电9022万千瓦。2019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0173万千瓦,比上年少投产2612万千瓦;其中新增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6389万千瓦,占新增发电装机总容量的62.8%。全国新增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分别为2574万千瓦和2681万千瓦,分别比上年多投产447万千瓦和少投产1844万千瓦。新增煤电、气电装机容量分别为2989万千瓦和629万千瓦,分别比上年少投产67万千瓦和255万千瓦。2.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快速增长2019年,全国全口径发电量为7.33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7%。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2.39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4%,占全国发电量的比重为32.6%,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水电、核电、并网风电和并网太阳能分别比上年增长5.7%、18.2%、10.9%和26.5%。全国全口径火电发电量5.05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4%;其中,煤电发电量4.56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7%。3.水电和太阳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比上年提高2019年,水电发电设备利用小时3726小时,比上年提高119小时;并网太阳能发电1285小时,比上年提高55小时;并网风电2082小时,比上年降低21小时;核电7394小时,比上年降低149小时;火电4293小时,比上年降低85小时,其中煤电4416小时,比上年降低79小时,气电2646小时,比上年降低121小时。4.农网升级改造及配网建设是电网投资重点,跨区跨省送电量较快增长2019年,全国电网工程建设完成投资4856亿元,其中110千伏及以下电网投资占电网投资的比重为63.3%,比上年提高5.9个百分点。全国基建新增22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23042万千伏安,比上年多投产828万千伏安;新增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34022千米,比上年少投产7070千米;新增直流换流容量2200万千瓦,比上年减少1000万千瓦。2019年,全国跨区、跨省送电量分别完成5405亿千瓦时和14440亿千瓦时,分别比上年增长12.2%和11.4%。5.电力燃料供应由紧平衡转向总体平衡,电煤全年综合价超过绿色区间上限煤矿优质产能逐步释放,进口煤支撑作用较好发挥,2019年电煤供应总体有保障。电煤价格前高后低,震荡幅度收窄,全年综合价仍超过《关于印发平抑煤炭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备忘录的通知》(发改运行〔2016〕2808号)规定的绿色区间上限(500-570元/吨)。▲中国沿海电煤采购价格指数(CECI沿海指数)5500大卡周价格图三、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局部地区采取了有序用电措施2019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东北、西北区域电力供应能力富余;华北、华东、华中、南方区域电力供需总体平衡,其中,蒙西、冀北、辽宁、浙江、江西、湖北、海南等省级电网在部分时段采取了有序用电措施,蒙西电网从前几年的电力供应能力富余转为2019年以来的电力供应偏紧。2020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预测一、电力消费延续平稳增长态势2020年在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国家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大背景下,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将延续平稳增长,在没有大范围极端气温影响的情况下,预计2020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比2019年增长4%-5%。二、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将继续提高预计2020年全国基建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2亿千瓦左右,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投产8700万千瓦左右。预计2020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1.3亿千瓦,增长6%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合计9.3亿千瓦左右,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上升至43.6%,比2019年底提高1.7个百分点左右。三、全国电力供需保持总体平衡预计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分区域看,预计华北、华中区域部分时段电力供需偏紧;华东、南方区域电力供需总体平衡;东北、西北区域电力供应能力富余。有关建议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实现“两个翻番”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电力行业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全国发展改革工作会议和全国能源工作会议精神,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打好三大攻坚战、精准脱贫提供电力保障,切实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及电力供需分析与预测研究,提出有关如下建议。一、多措并举,提升电力高质量可持续保供能力1.更多以市场方式降低社会总体用能成本进一步加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科学规划设置不同范畴的交易品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结合各地电网发展阶段、电网运行特性、电价承受能力等实际情况,差异化核定第二监管周期输配电价水平;合理确定关键核价参数,科学修订输配电价定价办法,在降低社会用能成本的同时,保障电网企业可持续安全保供和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2.推动煤电板块稳步转型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稳定电煤供应,平抑电煤价格;建立完善容量市场及辅助服务补偿机制,逐步由单一电价向两部制电价过渡,运用市场化手段推动煤电企业转型发展;同时,给予煤电企业一定的专项资金和专项债转股政策支持,保障火电企业更好为全社会服务,发挥系统调节兜底保供的基础作用和集中供暖供热的保民生作用。3.合理引导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保持产业政策连续性,控制补贴退坡的节奏和速度,确保风电、光伏等产业链平稳运行发展。发挥金融市场作用,开发针对清洁能源的融资品种,将应收补贴款纳入流贷支持范围,解决全行业补贴资金缺口问题。二、协调发提高电力资源配置效率一是统筹源网荷储发展。推进建设发展分布式与集中式的清洁能源供能方式,充分发挥电力在能源转型中的中心作用和电网的枢纽作用,聚焦用户需求,通过智能化电力设备及调节手段实现源、网、荷、储的整体优化,进一步提高能源资源的配置能力。二是提高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破解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及电力输送问题,保障新能源消纳。通过建立完善配套政策和市场机制,提高企业积极性,推动气电、抽蓄等系统灵活性调节电源建设,同时,要加快完成“十三五”煤电灵活性改造目标,推动煤电企业转型升级。三、政策引导,促进电力高效利用一是进一步推进电能替代。在需求侧领域合理实施电能替代,不断创新替代方式和内容,进一步扩大电能替代范围和实施规模,扩大电力消费市场,促进大气污染治理。二是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探索实施需求响应和精益化的有序用电;进一步完善峰谷分时电价机制,以及居民阶梯电价等相关政策,不断提高电力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全力推进电气化进程。三是加大转供电环节的清理整顿,在降低企业用电成本以提升企业经营效益、提振实体经济的政策环境下,引导和帮助电力用户用好政策红利,提升用电效率。[注解1]:四大高载能行业包括: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4个行业。[注解2]: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9个行业。[注解3]:消费品制造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及精制茶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12个行业。[注解4]:其他制造行业为制造业用电分类的31个行业中,除四大高载能行业、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消费品行业之外的其他行业,包括: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6个行业。

能尊生者

能源行业价值分析报告|千际咨询

第一章行业概况能源(Energy Source)亦称能量资源或能源资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未来国家命运取决于能源的掌控。能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程度以及人均消费量是生产技术和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有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前者即天然能源,指在自然界现成存在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等;后者指由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成的能源产品,如电力、煤气、蒸汽及各种石油制品等。一次能源又分为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及生物质能)和非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其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种能源是一次能源的核心,它们成为全球能源的基础;除此以外,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也被包括在一次能源的范围内;二次能源则是指由一次能源直接或间接转换成其他种类和形式的能量资源,例如:电力、煤气、汽油、柴油、焦炭、洁净煤、激光和沼气等能源都属于二次能源。图能源思维导图图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能源供应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为世界能源市场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能源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全球能源安全,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中国政府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努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继续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作出更大贡献。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90865亿元,全年能源消费总量48.6亿吨标准煤。 第二章商业模式和技术发展2.1 产业链价值链商业模式2.1.1 产业链石油按照产业链上下游,石油化工行业划分:上游原料(石油、天然气勘探开采)、中间体(石化、乙烯、基础化学中间体炼制)、中游化学品(化纤、纺织化学品,成品油、橡胶甲醇,通用塑料、MDI等深加工)、下游消费品(纺织服装、交通运输领域汽油轮胎、电子轻工建材领域涂料纯碱氯碱、日化、农业领域农药、磷肥氮肥)等领域。图产业链图石油价格分析框架天然气天然气行业的整条产业链大致可以分为上、中、下游三个部分,上游的任务主要是将地下的天然气开采出来,一般可以分为勘探、开发、生产三个环节;中游的任务主要进行油气的储运和加工处理,而下游产业则是对天然气的分销和相关领域的应用,具体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民用天然气、车辆船舶用天然气、工业化工用天然气以及发电用天然气等。图天然气产业链煤炭产业链上游参与主体为煤炭生产设备供应方,包括民用爆破器材生产商及煤矿机械设备制造商;产业链中游参与主体是煤炭生产方,负责煤炭的开采、洗选工作,是煤炭生产技术所有者;产业链下游主要参 与主体为运输方及需求端,其中运输方主要分为铁路运输及水路运输,需求端主要分为电力钢铁、建材、化工四大领域。 图煤炭行业研究框架图煤炭行业产业链2.1.2 商业模式石油是目前最重要的能源,使用占比约为世界整个能源消费的 60%,远超其他类型能源。石油企业的商业模式主要有3种:1) 一体化模式。一体化模式是指企业通过横向一体化大量兼并同类企业,不断利用规模效应降低边际成本,同时通过纵向一体化沿产业链的上下游进行扩张的商业模式。2) 多元化模式。大量兼并同类企业对石油企业自身实力要求较高,需要政府支持。当企业所占资源和政府支持有限时,多元化模式成为石油企业可选的另一种商业模式。3) 局部垄断模式。局部垄断模式是指企业通过局部的垄断地位进行发展的商业模式。该模式多见于发展中国家。由于煤炭具有污染较大、化工环节附属产品较少等特性,在发达国家,煤炭用量日益减少,但在部分原油储量难以满足发展需求的发展中国家,煤炭依旧是最重要的能源。煤炭企业的商业模式主要有3种:1) 产运销模式传统的煤炭企业商业模式以生产为中心,由“产 —运—销”3 个环节组成,通过控制成本、增加产能和合理营销来获取利润,实现企业价值,靠着这种传统的产运销模式,煤炭企业曾经取得过巨大的利润。2) 差异化模式差异化模式是指企业为顾客重视的一些方面提供差异化服务。3) 一体化模式与石油企业相同,煤炭企业的一体化模式是指企业兼并同类企业,降低成本,进行上下游扩张的商业模式。2.2 技术发展近年来,我国能源新兴技术蓬勃发展。在氢能方面,2019年我国年产氢约2200万吨,占世界氢产量的三分之一,是世界第一产氢大国。截至2019年底,全国累计建成加氢站61座,已经投入运营52座。按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到2020年底将建成加氢站至少100座。在储能方面,截至2020年9月底,我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到33.1吉瓦,约占全球储能市场的17.8%。另外,大数据、云计算、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加速与能源技术深度融合,正在深刻改变能源系统的运行方式、管理机制、盈利模式,进而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发生深刻变革。2.3 政策监管能源监管部门广泛,主要是国家能源局(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和工信部主管。能源局主要职责和权力为:起草能源发展和监管法律法规以及发展战略和改革、制定行业标准、组织重大科研项目和技术进步、核电管理、节能和利用、能源预警和发布信息、监管电力市场运行和安全生产管理、国际能源合作、制定财税政策、做好决策和协调工作以及其他事项。自律部分包括各能源行业协会和学会。监管部门1)由于成品油涉及国家能源安全,与国家经济命脉紧密相关,因而受到国家政府和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管控。进入汽油、柴油的冶炼、运输、仓储、批发、零售环节都需要各级主管部门的审批和监督。目前行业内主管部门包括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安监局、质检总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2) 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燃气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燃气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燃气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本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燃气管理工作。政策进入新世纪后,面对资源制约日益加剧、生态环境约束凸显的突出问题,我国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加大节能力度,将单位GDP能耗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连续写入“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相继出台了能源发展“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和《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等纲领性文件,以及《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等专项文件。第三章 行业估值、定价机制和全球龙头企业3.1行业综合财务分析和估值方法图煤炭行业综合财务分析图天然气行业综合财务分析能源行业估值方法可以选择市盈率估值法、PEG估值法、市净率估值法、市现率、P/S市销率估值法、EV/Sales市售率估值法、RNAV重估净资产估值法、EV/EBITDA估值法、DDM估值法、DCF现金流折现估值法、NAV净资产价值估值法等。3.2 行业发展和驱动机制及风险管理行业发展和驱动因子2020年以来,能源生产消费逐步回升,煤电油气供需衔接平稳有序,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稳定恢复提供了有力支撑。从生产侧看,规模以上工业能源生产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煤炭生产保持稳定。1~11月份,生产煤炭34.8亿吨,同比增长0.4%;油气生产加工加快,油气生产企业加强供应力度,积极释放优质产能,非常规天然气贡献日益显著。1~11月份,生产原油1.8亿吨,同比增长1.6%,加工原油6.1亿吨,增长3.1%,生产天然气170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3%;电力生产由降转增。1~11月份,发电量6682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从消费侧看,我国经济社会秩序逐步恢复,能源需求逐步回暖,消费增速由负转正。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前三季度能源消费总量同比增长0.9%,上半年为下降0.2%。占全社会能源消费六成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增长1.1%,上半年为下降0.4%,其中电力、钢铁、化工、石化、建材、有色等六个主要耗能行业能源消费增长1.9%,增速比上半年加快1.1个百分点;其他行业下降3.1%,降幅收窄2.9个百分点。1~11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6677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从结构看,清洁电力生产比重明显提高。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一次电力生产占全部发电量比重为29.2%,比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9月份,一次电力生产比重为33.1%,比上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稳步提升。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天然气、一次电力等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所占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图 2016-2019年能源生产总量与增速图 2016-2019年能源生产结构 石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1~11月,我国原油产量1.8亿吨,同比增长1.6%;天然气产量170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3%。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运行快报统计,前三季度,成品油表观消费量24930万吨,同比下降2.6%;天然气表观消费量2309.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6%。据测算,2020年,我国原油产量预计为1.94亿吨,天然气产量预计为1890亿立方米。 天然气2020年,我国大型油气田油气产量持续增长。长庆油田自2013年至今已连续8年实现油气当量5000万吨以上运行,预计今年全年油气当量将突破6000万吨;10月大庆油田天然气日销量首次突破千万立方米;前三季度塔里木油田原油、天然气产量均超年度计划运行,较去年同期增长149万吨;12月14日,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宣布年产天然气突破300亿立方米,标志着西南地区首个300亿方大气区正式建成。 煤炭煤炭主要应用于电力、钢铁、水泥、化工四大行业。既有能源属性,也有化工属性,其中电力行业是重要的下游行业,煤化工行业是利润的主要增长点。从基本面来讲,短期中转地与下游行业的库存会对煤价走势有很大的影响。但长期来说,煤炭行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行业景气度与宏观经济和投资密切相关,周期性十分明显,下游行业的景气程度直接影响着煤炭行业需求,进而影响行业供需关系,导致价格和产量的变化,而煤炭企业利润的变化也会对其的开工、增产能形成反作用,进而影响行业整体的供给水平。价格驱动因素影响石油价格的供给因素主要包括世界石油储量,石油供给结构以及石油生产成本。目前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方主要包括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和非OPEC国家。OPEC拥有世界上绝大部分探明石油储量,其产量和价格政策对世界石油供给和价格具有重大影响。而非OPEC国家主要是作为价格接受者存在,根据价格调整产量。石油生产成本也将对石油供给产生影响,会影响生产者跨时期的产量配置决策,进而影响到市场供给量,间接地引起石油价格波动;世界石油价格的下限一般主要由高成本地区的石油生产决定,而低成本地区的石油决定了价格的波动幅度。石油需求主要由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变化,替代能源的发展和节能技术的应用决定。全球石油消费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正相关。全球经济增长或超预期增长都会牵动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出现上涨。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强劲增长也使得对原油的需求急剧增加,导致世界原油价格震荡走高。其中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带动了全球石油消费增长的1/3。而反过来,异常高的油价势必会阻碍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又会影响石油需求的增加。替代能源的成本将决定石油价格的上限;当石油价格高于替代能源成本时,消费者将倾向于使用替代能源;而节能将使世界石油市场的供需矛盾趋于缓和。由于天然气消费的区域性,天然气价格并不像石油一样有国际性的统一价格。目前,国际天然气没有统一的价格,而是形成了北美、欧洲、亚太三大主要天然气消费市场,各大区域间的天然气价格有着很大的差别。加拿大、美国和俄罗斯是天然气生产国,天然气自给能力较强,市场发达、市场竞争决定天然气价格,目前这些国家的天然气交易价格和消费价格相对较低。亚太地区日本韩国则以进口LNG为主,价格更多与原油挂钩。欧洲地区既有大量管输进口天然气,也有LNG,管输气价格主要谈判确定,LNG主要挂靠原油;天然气生产国对天然气交易价格的控制权较强。3.3 竞争分析图中国能源消费结构能源行业波特五力分析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供应商议价能力指的是现有企业向供应商购买原料时,供应商争取获得较好价格的能力。目前,我国液化石油气行业供应商主要是原油和炼油设备供应。其中,我国原油产量一直保持在亿吨以上,供应量充足,所以供应商议价能力较弱;而炼油设备需求一般较为固定,在企业生产初期,炼油设备供应商议价能力较强,随着仅在维修和检测方面存在一定的需求,所以液化石油气的炼油设备供应商议价能力一般。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购买者主要通过其压价与要求提供较高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目前,液化石油气行业的主要购买者是汽车燃料、化工、工业等。液化石油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具有优质、方便、应用范围广的特性,在人民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燃料之一,并且在民用领域消费量不断扩大,因此购买者议价能力较弱。3) 新进入者的威胁潜在进入者会给该行业带来新的生产能力、新资源,同时也在现有的企业市场份额中瓜分一席之地,这就会激化市场竞争,从而导致行业盈利水平降低,甚至严重的话还有可能危及到现有企业的生存。我国能源行业由于准入壁垒相对较低,而且在国家大力推进清洁能源发展的背景下,行业发展前景被许多企业看好,未来将吸引众多企业进入市场,所以潜在进入者威胁较大。4) 替代品的威胁两个处于同行业或不同行业中的企业,可能会由于所生产的产品是互为替代品,从而在它们之间产生互相竞争行为,这种源自于替代品的竞争会以各种形式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竞争战略。目前,我国液化石油气最大的替代品是天然气、电力等。其中,在生产成本、绿色环保等方面,天然气优势较大。因此,我国能源行业替代品威胁较大。5)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近年来,目前,我国液化石油气市场竞争充分,尚无垄断情况出现。在进口份额方面,东华能源、中国燃气、万华化学、九丰能源和天津渤化为我国TOP5进口企业,占全国进口总量的67%。3.4 中国主要参与企业图2020中国能源(集团)500强榜单图A股及港股上市公司1) 中国石油[601857.SH]:公司是中国油气行业占主导地位的最大的油气生产和销售商,是中国销售收入最大的公司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公司致力于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能源公司,成为全球石油石化产品重要的生产和销售商之一。中国石油广泛从事与石油、天然气有关的各项业务,主要包括:原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原油和石油产品的炼制、运输、储存和销售;基本石油化工产品、衍生化工产品及其他化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天然气、原油和成品油的输送及天然气的销售。2) 中国神华[601088.SH]:公司是世界领先的以煤炭为基础的一体化能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煤炭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全球第二大煤炭上市公司,并拥有中国最大规模的优质煤炭储量。主营业务是煤炭、电力的生产和销售,铁路、港口和船舶运输,煤制烯烃等业务。煤炭、发电、铁路、港口、航运、煤化工一体化经营模式是中国神华的独特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中国神华的发展战略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的清洁能源供应商”。3) 中国石化[600028.SH]:公司是一家上中下游一体化、石油石化主业突出、拥有比较完备销售网络、境内外上市的股份制企业。公司是中国最大的一体化能源化工公司之一,主要从事石油与天然气勘探开发、管道运输、销售;石油炼制、石油化工、煤化工、化纤及其它化工生产与产品销售、储运;石油、天然气、石油产品、石油化工及其它化工产品和其它商品、技术的进出口、代理进出口业务;技术、信息的研究、开发、应用。中国石化是中国大型油气生产商;炼油能力排名中国第一位;在中国拥有完善的成品油销售网络,是中国最大的成品油供应商;乙烯生产能力排名中国第一位,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化工产品营销网络。3.5 全球重要竞争者图 2020年度全球250强能源公司排行榜图国外上市企业1) 沙特阿美[2222.TD]:沙特阿美是全球最大的综合石油和天然气公司,提供全球1/8的原油产量。2018年,该公司每天生产1360万桶石油当量,其中包括每天1030万桶原油(包括混合凝析油)。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公司的净炼油能力使其成为全球第四大综合炼油厂。公司致力于保持其卓越的上游地位,并继续对其下游业务进行战略整合,以稳固对其原油的需求并在整个烃链中获取价值。2) 卢克石油[LKOE.L]:PJSC LUKOIL是一家能源公司。卢克石油公司及其子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石油勘探,生产,精炼,销售和分销。它的细分包括勘探和生产;炼油,市场营销和分销,以及公司等。勘探与生产板块包括与原油和天然气有关的勘探,开发和生产业务。3) 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XOM.N]:是世界最大的非政府石油天然气生产商,通过其所属各部门和子公司从事原油和天然气勘探和开采,石油产品制造,原油、天然气、石油产品运输和销售业务。该公司是石油化工商品制造商和销售商,其营运石化产品包括:石蜡、香料、聚乙烯和聚丙烯塑料产品以及各样专用产品。此外,还从事发电设备业务,旗下子公司进行相关研发项目,为这些业务提供技术支持。第四章 未来展望能源行业未来展望有以下几点:1.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时不我待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不仅是我国对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也为下一步能源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能源领域将以更大决心和举措推进能源低碳转型,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提供有力支撑。2. 能源行业将积极融入并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能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必须主动融入并服务新发展格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强大的国内市场是我国能源发展最大的竞争力。能源行业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切实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拓展投资空间,优化投资结构,推进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加快补齐能源基础设施短板、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城市群、都市圈建设对提升能源基础设施的内生需求。3. 能源科技创新要求更加迫切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能源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近年来,我国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信息技术加速对传统产业的融合与渗透,能源行业努力推动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模式创新,积极探索多能互补、“互联网+”智慧能源、综合能源服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科技创新日新月异。4. 建设高标准的能源市场体系任重道远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之一。近年来,能源行业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油气、电力、煤炭等领域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以发挥。同时,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期,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问题逐渐显现,成为下一步要重点攻克的“硬骨头”。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电力市场,打破省间垄断,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电力市场体系,有序推动电力市场与碳市场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为能源供给和消费革命提供坚强保障。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的油气上游勘探开发体系,构建竞争性的勘探开发市场。推动完善“X+1+X”油气市场体系,加快研究制定管网独立的监管规则。深化能源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CoverPhoto by Viktor Kiryanov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