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考研一战,二战or三战占比多少?瓜祭

考研一战,二战or三战占比多少?

现在考研应届生的比例越来越小,那么也就意味着往届的考研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往届的考研学生包括第一年没有考上的同学,甚至第二年也没有考上的同学,还有在本科毕业之后工作一段时间而选择考研的同学。往届生占当年考研的比例逐渐升高,有很多同学都为自己下定一个目标,非考上研究生不可,从侧面上也体现出了考研的竞争之激烈。在最近的统计数据中,第一次考研的占比为64.92%,第二次考研的学生的占比为28.33%,第三次及以上的考研学生的占比竟然达到了6.75%,也就是说100名同学中有65人第一次考研,有28人第二次考研,有接近7个人考研次数至少有三次,这个比例还是非常惊人的,并且随着年份的往后推迟,考研二战三战的同学们会越来越多,考研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有很多同学为了提高自己的学历,并且能够找到一份比较心仪的工作,都选择了考研考研这条道路,虽然说非常的艰难,但是仍然有很多同学非常的向往,学历的提升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对于应届毕业生们来说,刚刚大学本科毕业,找工作肯定会遇到很多的挫折,对于我们刚进入社会的学生来说,需要很长的时间适应,有的同学在工作不顺心的时候,就会想到学校里面的种种的好处,所以很多同学们都辞职考研。也是非应届考研学生逐渐增多的原因,他们对于本科应届的考研学生们来说,更加渴望能够上岸,更加希望能够成为一名研究生,他们的思想所背负的压力是非常大的,他们迫切的希望自己能够成功,因为他们要证明自己。你认为往届的考研学生越来越多的原因是什么?你会选择二战考研吗?

李克

在职研究生每年有几次考试?

面对在职研究生在社会上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工作人员想要报考在职研究生来提升自己。但是,报考在职研究生避免不了考试。然而,很多考生对于在职研究生考试情况并不知情。像近期还有考生询问在职研究生招生老师的,在职研究生每年有几次考试呢?据在职研究生招生老师介绍,在职研究生每年都有两次考试,分别为同等学力申硕考试和专业硕士考试。针对这两种不同的考试形式,下面时间,具体分析一下。1、同等学力申硕同等学力申硕考试,在学员们学习全部课程以后。3月份在学位网上报名,5月份参加国家统一考试,也叫5月联考。5月同等学力申硕考试科目分为外语和学科综合两门考试科目。考试分数各为100分,仅需考过60分即可。2、专业硕士专业硕士考试是与全日制考试同一时间,考试时间在每年12月份,又被称之为12联考。考试科目主要有政治、数学、英语、综合四门。专业硕士考试根据不同的学校,分数线要求也不一样。总之一点,在职研究生每年考试有两次,一次是5月份同等学力的考试。另外一次是专业硕士12月份的联考。

几矣

数据告诉你,每年考研二战的人到底有多少?

考研报考人数逐年增加,2020考研人数达到340万。在考研人群中,往届生考研人数比例越来越大,其中不乏考研二战甚至三战的考生。究竟有多少考研二战、三战的考生呢?小编在查阅研究生报考数据时发现,有近三分之一的人。下面我们就通过几个省的数据统计来看一下应届生和往届生的增长趋势。湖北省河北省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往届生报考人数增幅已经超过了应届生。据统计,往届生占了报考人数的40%,成为了考研的一大主题。往届生不等于考研二战,那么考研超过一次的又有多少呢?我们接着看一下数据。据2019考研调查数据,超过70%的考生是第一次考研,第二次考研占比约20%,三次及以上占比各约3%左右。考研二战或以上的考生占了30%左右。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和新浪微博联合发起的一项有关考研动机的调查显示,“换学校出身,提高就业竞争力”“通过考研选择一个更适合自己的专业”占据了考研动机的前两位,分别为72.41%和38.66%,而真正希望从事学术研究的考生仅占比24.86%。也许,至少在一些考生心中,“研究生”三个字早已脱离了“研究”二字的本意,而更多成为了一纸学历和未来就业的筹码。小编总结上面这一段话的意思:考研就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或者缓解就业的压力!正因为如此,很多考研学子一边找工作一边复习备考,他们实际上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这种状态之下,他们的复习当然就不可能完备,“裸考”现象出现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所以考研每年这么多人弃考也就不让人惊讶了,今年就有40万人弃考。教育部2016年颁布了以非全日制研究生代替在职研究生的新政,这意味着自2017年开始,所有类型的研究生均为同卷统考,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在职考生考研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难度增加,导致一志愿报考的人数很少。为弥补招生人数的缺额,现在各大高校的做法主要是统一划一个较低的复试线,复试后将总分排名较低的考生从全日制调剂到非全日制中。高校的这种做法实际上令在职考生的考研难度进一步增加。也就是这个原因,很多在职的考研学子第一年考不上,那就第二年再考吧,不仅如此,第三年再来考一次,这种现象也大大增加了。当今的考研热表明社会对知识人才和专业素质人才的重视与尊重,同时也表明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就业压力逐渐增高,文凭的信号带来较高的收益。所以,为了以后能有一个较好的工作岗位和较高的收入,较多的人选择本科后继续教育进入研究生阶段。但是,随之而来也带来一些弊端,一些大学生为了逃避工作而选择考研这条“绿色通道”这无疑是一种跟风随大流的现象。因此,小编认为,考研只能暂时躲避就业的压力,更不是成功的唯一道路,要理性地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道路发展,最好能够将考研的目标与个人的社会理想和兴趣相统一,将自身所学与社会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不管怎么说,考研是集多种因素于一体的一个过程,大学生的考研动机也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考研动机会带来不同学习态度,进而影响将来的就业。小编建议:大学生应该找准自己的方向,明确自己的考研目的,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积极地对待自己的人生选择,做出适合自己的决定。

野马

2019年在职研究生一年能报考几次?

想报考在职研究生,大家一定要先弄清楚都要在什么时候报名 ,然后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报名,下面来说说,2019年在职研究生一年能报考几次?2019年常见的2种方式是:同等学力申硕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所以报名安排也就不相同。同等学力申硕报名同等学力申硕先学习再考试,分为研修班报名和申硕统考报名。研修班:一年能报考2次一般分为春季和秋季,分别是3-4月份,9-10月份,具体报名时间由招生院校规定。根据规定,考生只要达到专科及以上学历即可报名;学制为2年。申硕考试:一年只能报考1次报名人员,不但要完成研修班学习,还必须是本科有学士学位,毕业满3年及以上。考试报名在每年3月份,登录“学位网”,考试在5月份,只考外语和学科综合2门,各科达到60分即可。非全日制研究生报名非全日制研究生要先考试再学习,与全日制采用的政策是一样的,并且考试难度是比较大的。每年只有1次报名机会,正式报名在10月10日-10月31日,其中9月下旬有一次预报名机会,完成后无需再参加正式报名。完成网上报名后,还要参加11月份现场信息确认,之后才有资格入参加统考。所以,想要在2019年报考在职研究生,那大家就一定要了解清楚。

红蟑螂

为什么有些人考研似乎很容易考上,而有些人考研多次很难成功?

考研现在已经成了大热门,无论是主动希望自己读研学习提高,还是被动地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乃至看到周围人都在考研,自己也应该考研的随波逐流的人,反正考研的人是越来越多。而且,现在考研第一次失利,二战乃至三战的也大有人在。很多人就在感叹,为什么有些人似乎很容易考上,一次就可以考上,而更多的人,往往多次也很难成功呢?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主要是以下几点。一、考研难度确实较大。以2008年为例,根据小编的初略测算,2008年的考研全国平均录取率只有大约25%,在这样的一个考研录取率之下,大部分人都只会名落孙山。毕竟,作为全国统一考试的最高级别的选拔性考试,考研确实是有较大竞争的,这个选拔性就注定了考研不可能人人都上,只会少部分最适合的人考研成功,并接受研究生教育。二、目标选择问题。合理的目标选择是考研容易成功的关键之一,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目标。如果目标情况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差太大,则应适当调整。小编知道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有一个考研学子,大学是专科毕业,后面自己自考升本,拿到了本科学历后考研,本来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也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问题是,这位学子非要跨专业考top5的大学,而且跨的专业是该校非常强势也非常热门的金融专业。身边有人劝他合理选择目标,但被他屏蔽,最终考了三四次也没有成功,而且因为金融专业特别热门,好一点的学校都没有调剂名额,调剂都调剂不到好的学校,何况,他这种自考学历在调剂中也受到某种歧视,最终调剂都没有成功。这就是典型的没有合理选择目标,过于执着于过高目标,而很难成功的例子。而考研容易成功的,一次就考上的学子,通常都是合理选择目标的结果。有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是很有道理的。三、自身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问题。这个问题是考研能够考上的关键之一,本质上说,也就是学习能力的问题。几年前,小编在考研那会,遇到一个也在备考的学子,发现他的学习是在“读老爷书”,什么意思呢,就是拿一本书在那里看来看去,既不动手做笔记,也不做题,而且每科都这样。当时小编就纳闷了,还有这样学习的?交流后才知道,原来他读书就是这样一个习惯,方法也就是不断看书。小编当时忍不住说,你这样学习,这个效率肯定很低。后来这个考研人考得很不好,最终名落孙山并不意外。通常来说,在考研这个阶段,都是已经学习十几年了,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基本已经定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但真正好的方法,即便是不同的人,往往还是大同小异的。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往往事半功倍。当然,这些也是可以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想考研能成功,且容易成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很重要。而那些看起来考研很容易成功的人,往往也是习惯好、方法好,效率高。那么,你准备考研吗?你的目标合理吗?学习习惯和方法良好吗?

祸重乎地

考公务员一年还两次,为什么考研一年只有一次!不公平

一年只有一次考研的机会在每年的十月份报名,一月份考试,三月份出初试成绩,四月份复试,五六月份录取。一般是这样的哈。应届本科毕业生可以直接报考,但要确保在次年九月入学时双证齐全;专科生毕业两年后,具备两年工作经验,满足相关要求可以报考;非应届本科毕业生,不超过40周岁,满足相关条件,均可报考,这些都是统招类型的。为什么考研一年只有一次呢?有人会说考公务员一年两次机会,但考研一年只有一次,太不公平!打个比方,考研其实跟高考差不多的,高考学三年才考一次,这公平吗?考研路不好走,其最关键的还是自我调节,考研也是一个内心成长的过程,有些事情也真的只能自己消化。没有研友,没有同学,更不可以向家人倾诉,但请想想来时的路,想想考研的初衷,就会好受点了,就会坚持下去。考研前半个月,我的一个朋友跟我说,他在图书馆看见坐对面的女同学哭了,因为数学太难了,她不会。可是,又不能放弃。那种无力感,或许我们体会不到。大家还记得考研泄题的事件吗?那时,我看到很多人在知乎上谈论这件事,有个人说,这太不公平了,凭什么他不努力就可以轻轻松松成功,我辛辛苦苦却被淘汰。凭什么我努力这么久还不如他一张试卷,公平到底在哪里。公平吗?不公平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永远都会有人觉得这个世界不公平。考研泄题不公平,找不到好工作不公平,买不了房不公平……千千万万个不公平都会出现。关键在于,你是否有一颗坦然的心。如果不公平,那你就努力,去寻找话语权,甚至是改变权。

地球化

每年大约有多少人考研?考上的大概有多少人?

26年前,中专的文凭都是非常稀罕的学历,有个中专生来某个单位上班,单位负责人都会乐不可支;如今,大学生供大于求,大学本科生数量似乎出现“饱和”的现象,大学生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于是,很多本科生都想通过选择考研这条“绿色通道”来加强自己就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每年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有多少?大概有多少人能够顺利考上?我们先来看一看2009到2018这10年来关于考研人数方面的数据:2009年的报名人数是124.6万人,招生人数有44万,差不多十个人当中有3个人能考上;2010年报考人数马上增加了15.4万,达到了140万,考研报录比2.8:1,稍微有点回暖,录取人数47万;2011年考研人数151.1万,比上一年的报考人数又增加了11.1万,但录取人数只比上一年增加2万;2012年,考研报考人数比上一年增加14.5万,录取人数增加3万;2013年,考研报考人数达到176万,录取人数只有54万,比上一年只增加了2万人……2018年,考研报考人数238万人,录取人数只有68万人,考研报录比是3.5:1,三到四个“考研党”当中,才有一个人能够通过考验。到了2019年,考研人数达到了285万人,报考人数比上一年整整增加了47万,而考试通过的人数却只增加了4万人。从上面这些数据不难得出,近年来参加考研的人数越来越多,近五年来报考人数更是拾级而上,竞争越来越激烈。双非学校或者普通的211大学的竞争可能要小一些,但39所985大学的保研率都高得惊人,在推免生占据一大片名额的情况下,其他外校生想挤进去,没有差不多的实力,难如登天。不仅985如此,一些顶尖的211大学同样在保研率让人瞠目结舌,比如北邮本科生的保研率高达5成左右,这样一来,外校的“考研党”的名额和机会就更少了。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很激烈,大学生考研的竞争更是不容小觑。就拿前几天刚结束的2019年考研初试来说,285万人报名,居然淘汰了213万人左右,淘汰率为75%左右,“主角”只占了其中的四分之一。有人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是,高考那是有老师盯着,有家长陪着。而考研的残酷性又何尝不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考研的路上,没有老师的监督,没有家长的跟踪,完全靠“考研党”发自肺腑的自觉。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考研,你会成为“考研党”中的一份子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探讨。

鲁班

那个考研考了三次的人

1前几天跟朋友聊天,说起了她的原生妹妹,她的妹妹我见过,跟她长得很像,学习很好,虽然大学只上了三本,但是年年拿奖学金,只是妹妹心里不服气,觉得自己学习好却只上了三本,就一直想通过考研证明自己。但朋友说这已经是她考研的第三年了,也一直没什么目标,本科学的国际贸易,考研却要考司法,第二年又换成了会计,一年换个专业,每年都过不了,考研的目的也只是不甘心,不想工作,逃避现实。妹妹刚毕业的时候,找过几次工作,结果都已被辞退而告终现在还在家里准备考研,什么家务活都不做,房间乱得像狗窝,就霸占他弟弟的房间,让弟弟去沙发上睡。弟弟考上了上海的一所大学,就说弟弟是因为命好,才能考上。还说朋友是因为命好,找的工作也好。本来好好的性子,现在变得对周围什么事都看不顺眼,抱怨父母没钱,对自己不好。抱怨别人过得那么好,自己怎么就遇到这么多不好的事,事事不顺心。但是我知道,哪有那么多命好的,谁不是拼命努力的活着!2朋友自己是被抱养的,小时候过得比较苦,养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养父找了小三,不待见他们,他和三个哥哥就跟养母生活,那时候,他们那比较封建,养女都是要来干活的,将来家人好收彩礼钱,家里亲戚劝她妈妈(养母)说女孩子上学没什么用,出去打工还能挣钱,但她不同意,愣是凭着自己的一股倔劲,供自己上完了大学。朋友现在在一家公司做销售,前期累死累活加班工作,现在终于积累了一些经验,工资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她过得不容易是真的,但她拼命努力生活也是真的。她从来没有抱怨过原生家庭狠心,也没有嫌弃再生家庭的贫穷,相反,她很感激他的养母和哥哥们。而她的妹妹,因为从小家里的教育方式就是,只要学习,就可以什么都不用做。而妹妹又是个心高气傲的人,大学考的不好,找的工作不如意,考研多次没考上一连串打击让她只想逃避现实。还让她对社会,对家人充满了抱怨!一个人怎么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决定了她怎么应对自己的人生。拥有逆商的人,才能在逆境中把握人生!3逆商(AQ来自英文AdversityQuotient)全称逆境商数,一般被译为挫折商或逆境商。它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俞敏洪曾在一次演讲中说道:“大学毕业以后进了社会,学习能力尽管依然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抗打击能力!这就是逆商,是一个你能够面对失败毫不在意,并且面对某种有风险的或者需要突破的事情,你也敢于去尝试的一种心态。”当你有逆商的时候,你会发现人生当中出现的很多困境、痛苦、失败,甚至是在为你未来一个更大的目标在做准备。你有没有逆商,能不能承受住打击,打击以后还能不能保持对生活的热情非常重要。

地道

2次和3次考研同学越来越多,成功率有多大?有哪些风险?

文|冷丝栏目|考研选择每年这个时候,考研录取工作大多接近尾声,仅剩下调剂和补充调剂招生等少量工作了。很多考研学子喜欢探讨一个有点复杂的问题:一次考研成功率并不高,“二战”和“三战”考研又有多大的成功几率?还有一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多次考研有多大的风险,会给考生和家长带来哪些负面效应?冷丝先陈述一个基本的事实:从1999年开始,我国内地高校连续扩招,在这短短的22年,毕业生数量呈跳跃式增长,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经达到874万人,相较1999年涨了10倍多。而研究生的录取的每年总人数也呈现大幅上涨的趋势,尤其是985高校,这一类高校基本成为了培养研究生的高校,本科生录取人数较少。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20年考研报考人数达到341万,较2019年290万,激增51万,增幅超过17%,再创历史新高。更不用说报考人数为377万的2021年,各方面的数据又上升了一大截。必须指出的是,社会各界对人才的需求增长则相对缓慢,面对严峻的就业局势,很多临近毕业的本科生选择考取研究生,避开就业难关,增加就业砝码。近年的考研和以往相比较最大的不同就是往届生所占的比例非常高,这种现象被称为"二战"和“三战”考研。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多次考研的人数比例已经在1/3以上。为何"二战"和“三战”考研的人数有这么大的比例,还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呢?冷丝个人认为,至少有两个原因:多次考研成功率大增;获得硕士学位确实有较好的回报。

必不合矣

2021年将有多少考生落榜?2次和3次考研成功率有多大?

文|冷丝栏目|考研复习很多人说,2021年考研,也就是刚刚刚过去的12月份全国考研统一考试,初试将有70%的考生落榜,超过200万考生将与复试无缘,复试之后最终被淘汰的考生人数将达到220万人以上。考研的形势这几年变得越来越严峻,这早就成为不争的现实问题,而问题是,如果本年度考研再次失败,是否参加二次或者三次考研呢?这之后的成功率又有多大?考研失败无非两种情形:初试不能过国家线或者自划线,完全失去考研路上的“晋级”机会;通过了初试,因种种原因在复试之中惨遭淘汰。考研过来人有一个共同的看法,如果初试就被淘汰,那只有一个原因——复习不到位,复习不认真,基础知识不牢靠。当然,在冷丝看来,问题没有那么简单,初试成绩不合格的考生,不同的人群存在不同的问题,不单单是基础知识掌握不好,还有心理素质等原因。如果通过了初试,考生在复试之中遭到淘汰,其中的原因似乎也很复杂,但也不外乎这么一个重要的原因——未能将学到的知识吃透且灵活运用到对问题的解析,说白了一句话,没有活学活用。这里有一个很好的典范案例,一位考取上海财经大学的研究生,他三次考研都上线了,前两次复试被淘汰,第三次冲刺才成功上岸。其中的过程是这样的,很能够启发人:这位考生回忆,由于已经把教材“啃”过十几遍,他深知自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已经很娴熟,但要的不仅仅是这些,主要解决了两个重要问题:复试问题系统化和表达流畅化。这位后来成功上岸的考生还这么回忆当时的情景:有些题目一拿到手,如果头脑中没有立刻弹出内容或是自己觉得不熟悉,应该如何思考?如何把话有逻辑地说清楚?其实,这也是如何把已有的知识“变现”的过程。可见准备复试不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这也是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需要为此不倦努力的。从这位考生的考研录取过程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的经验:考研难度确实还是较大的,一次复习备考并不够用,难以对付全国统一考试和复试。也正因为这些原因吧,很多人认为,“二战”考研和“三战”考研的成功率更大一些。事实的确如此,这样的考研规律也符合大多数人的学习习惯。掌握知识有一个过程,从最初对基本层面知识的掌握到最终融会贯通,这其中的艰辛难以言明。众所周知,考研不仅仅考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考察考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尤其是将基础知识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将书面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理解,并且要用这些基础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生是未来新科技的新生力量,如果不把关严格一点,毕业后的研究生很难对科技创新有所贡献。冷丝简单总结一下:第一次考研,成功的把握仅有三成;第二次考研,成功率提升到50%;第三次考研,上岸的几率有七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