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煤炭及煤化工行业研究报告:掘金碳中和,固碳煤化工落花生

煤炭及煤化工行业研究报告:掘金碳中和,固碳煤化工

(报告出品方/作者:长江证券,金宁、马太、魏凯、王岭峰、王明)碳中和大潮将至,煤炭消费面临何种挑战?实际上,“碳中和”相关概念并非 2020 年才提出。早在 2009 年,我国就已在国际上做 出了“碳减排”承诺,并分别于 2016 年和 2020 年又首次在国际社会上做出了“2030 年碳达峰”和“2060 年碳中和”承诺。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看,自 2013 年来,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进入平台期,能源和 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据大头。能源:受益于火电厂扩张受限和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影响,中国能源行业 2013 年 到 2019 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持稳定。未来看,由于新能源(光伏、风电、水电) 等行业快速发展,传统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发电政策逐步收紧,中国 能源行业将承担最主要二氧化碳减排任务。工业:由于“三去一降一补”政策逐步落实,高耗能的钢铁、建材行业逐步整合, 行业内低效率企业正逐步退出市场,行业能耗逐步降低。未来,中国高耗能产业面 临长期的供给侧改革和优化的过程,低效率的企业将进一步退出市场,工业企业也 将承担一部分减排任务。交运:由于中国汽车保有量稳步提升,汽车汽油消耗量逐步增加,拉动二氧化碳排 放量提升。受近几年新能源电动车的发展影响,中国交运行业直接产生二氧化碳量 有望逐步回落,对减排任务贡献一份力。建筑:基建和房地产行业均处于稳步发展的过程,二氧化碳排放量处于稳步增长阶 段。未来看,随着基建投资增速逐步回落,房地产开发“三道红线”和装配式建筑 逐步推广,我国建筑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望逐步降低。多管齐下,能源结构转型是重头戏。从具体实施措施看,能源结构转型将构筑最主要的 减排任务,能源结构转型将贡献 52 亿吨二氧化碳减排任务,因此传统的火电行业将受 到更为明显影响。据此,我们对 2030 年能源消费量进行了预测。结果发现,当 203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 次能源消费比重为 25%时,我国原煤消费量为 27.3 亿吨标准煤,对应年均复合增速为 -0.26%(以 2019 年为基准)。这也说明,在“碳中和”下,我国原煤的能源消费量整体 会呈现下降趋势。 煤、石油和天然气是主要的二氧化碳来源,中国具备“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特征, 对煤炭资源依赖程度较高。煤炭按照用途大致可以分为动力煤(火电),焦煤/焦炭(冶 金还原)和无烟煤(基础原料)。动力煤和焦煤分别用于发电和冶金,二氧化碳排放较为明显,受到“碳中和”影响 较大。部分无烟煤/烟煤由于终端产品主要是尿素、管材、衣服和家具等,反应过程天然 “固碳”,碳排放较少,受“碳中和”影响较小。 本文主要分析在碳中和视角下,动力煤、焦煤/焦炭和无烟煤行业受到政策的影响,以及 对下游钢铁有色、建材和化工行业的影响,并分析其中投资机会。动力煤:需求刚性,供给减量动力煤即指用作动力原料的煤炭。一般来说,动力煤煤种可选范围较广,长焰煤、气煤、 无烟煤、贫煤、褐煤均可用作动力煤。截至 2020 年,我国动力煤消费量为 34.37 亿吨, 其中用于火电行业的占比最大,为 61%;其次是高耗能制造业,依次是建材、供热、化 工、冶金,动力煤消费量占比分别为 9%、8%、6%和 5%。需求:预计电力需求增长长期为正未来电力需求增长或将长期为正,这主要是因为:1)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总体仍保持 正增长,且电力弹性系数呈现提升态势,因此即使未来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在 GDP 增速总体为正的情况下,用电量预计仍保持增长。2)反观制造业外包程度较高的 美国,虽然其 GDP 增速仍为正,但其净发电量增速却常常为负值,这主要和美国工业 部门的净发电量占比较小有关。由于我国第二产业在 GDP 中占比较大,用电量也较大, 因此我国预计不会出现像美国一样净发电量常常为负值的情况。供给:存量优化,效率为先由于燃煤发电过程必然产生碳排放,因此为实现“碳减排”,我国火电供给在未来可能会 逐渐下行。近年来,我国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碳减排”:1)降低供电煤耗,提升发 电用煤效率从而降低碳排放总量;2)减少火电装机占比,增加风光新能源等装机比重, 从总量上减少碳排放总量。但由于供电煤耗的下降是有极限的,因此未来主要通过大力 发展风光等清洁能源、减少火电机组装机占比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降低供电煤耗:存量改造,控制新增截至 2020 年末,我国火电厂供电煤耗为 305.5 克标准煤/千瓦时,与全国供电煤耗最低 机组(276 克标准煤/千瓦时)相比仍有提升空间。由于单机容量越高、压力值越大机组 供电煤耗越低,因此我国近年来不断通过提升新增火电机组准入门槛、对现役机组升级 改造、淘汰煤电小机组等方式降低供电煤耗率。提升新增火电机组准入门槛:2014 年《关于印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 2020 年)的通知》规定新建燃煤机组的供电煤耗需低于每千瓦时 300 克标准煤, 2016 年《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又进一步对其做出了安排,此后我国新增煤 电机组准入门槛有所提升。对现役机组进行升级改造:2014 年,《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提出 “重点对 30 万千瓦和 60 万千瓦等级亚临界、超临界机组实施综合性、系统性节 能改造,改造后供电煤耗力争达到同类型机组先进水平”。2016 年《电力发展“十 三五”规划(2016-2020 年)》又明确提出“现役燃煤发电机组经改造平均供电煤 耗低于 310 克标煤每千瓦时,燃煤机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到 865 克/千瓦时左 右”。可见我国改造升级力度不断加大。淘汰煤电小机组:2014 年,我国《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提出“淘 汰单机容量 5 万千瓦及以下的常规小火电机组、单机容量 10 万千瓦级及以下的常 规燃煤火电机组、单机容量 20 万千瓦级及以下设计寿命期满和不实施供热改造的 常规燃煤火电机组”。2019 年 12 月,我国又进一步出台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 录(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淘汰单机容量在 10 万千瓦以下常规火电、限制 30 万千瓦以下常规燃煤机组、限制发电煤耗在 300 克标准煤/千瓦时的湿冷发电机组 和发电煤耗在 305 克标准煤/千瓦时的空冷发电机组”。可见我国落后产能淘汰标准逐渐提高。受益于一系列旨在降低供电煤耗的政策,我国近年来火电机组供电煤耗率不断下降,与 之对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不断降低。优化发电结构:提升清洁能源装机占比由于火力发电水可以通过水、核、风、光等清洁能源发电替代,因此为从根上减少碳排 放总量,实现“碳中和”目标,我国明确提出了“到 203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 消费比重将达到 25%左右”的要求。截至 2020 年,我国火电装机容量为 12.45 亿千瓦, 占所有电源装机总容量的 57%。未来来看,我国火电装机容量占比仍会不断下降,“碳 减排”空间巨大。炼焦煤:需求承压,供给受限炼焦煤即指用于炼制焦炭的煤炭。与动力煤相比,其粘结性更强,对煤质要求更高,煤 种上则以烟煤为主。截至 2020 年,我国炼焦煤消费量为 5.58 亿吨。由于焦炭主要用途 为炼钢,而钢材主要提供给地产、基建、机械、汽车、家电、军工等行业,因此炼焦煤的消费量主要和钢厂下游行业的发展增速有关。需求:长期承压,短期改善受制于土地面积有限,从长期来看,我国地产、基建、汽车等投资增速将不断下行,钢 铁用量也将有所承压。但从短期来看,受益于出口需求旺盛及我国机械制造投资增速较 高,我国粗钢产量累计同比不断上行。供给:短期偏紧,产能受限焦煤供给主要和我国“去产能”和“进口煤”政策有关。由于炼钢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 同样不可避免,因此为实现“碳减排”,近年来我国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减少碳排放:1) 降低吨钢煤耗;2)淘汰落后产能;3)加大环保设备投入,从而对二氧化碳进行吸收。 当前,我国吨钢耗煤量约为 0.32 吨,已达世界先进水平。因此未来来看,我国吨钢煤耗 下行空间不大。此外,由于我国已于 2018 年提前完成“去产能”目标,因此当前钢企设备整体生产能 力较高,未来继续压减产能的空间不大。2018 年,我国钢铁行业完成化解过剩产能 1 亿 至 1.5 亿吨的上限目标,提前完成“十三五”去产能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降低钢厂二氧化碳排放率主要通过加大环保设备投入或者发展突破性炼 钢技术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加大环保设备投入:钢厂减排主要方式随着近年来钢厂不断增加资本支出、环保设备投入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国吨钢二氧化碳 排放量不断下降。氢气还原炼铁技术:成本较高,尚不成熟从技术上看,目前钢铁行业中突破性“碳减排”技术主要是氢气还原炼铁技术。该技术 通过在炼铁工序中将氢气替代传统的碳还原剂,除去铁矿石中的杂质和氧。由于氢气在 还原反应过程中只会产生水,从而显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当前该技术在国内尚未商用 化,但已在国外进入试验或建设阶段,其中日本的 COURSE50 项目基本达到 CO 减排 10%目标。不过目前该项目成本仍然较高,技术比较复杂,较难替代当前的主要冶炼工 艺。因此总结来看,钢铁厂未来发展亦将受到一定程度限制。烟煤/无烟煤:天然固碳,未来可期煤化工产业可以分为传统煤化工和新型煤化工,传统煤化工涉及煤制电石、煤合成氨等 领域,新型煤化工主要包含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无论是传统煤化工还是 新型煤化工,煤制技术均是固碳反应,不涉及二氧化碳排放。未来看,如果能源制备技 术脱离煤炭,煤化工行业受到碳中和影响较小。传统煤化工:空间压缩,龙头争霸无烟煤化学过程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少,受碳中和影响较为有限。排除能源用碳外,煤焦 化、气化能制备电石、尿素和甲醇等多种传统基础化工原料,终端消费主要应用于管材、 塑料、农作物、纺服原料等衣食住行多个领域,关系国计民生,具备较强刚性。尿素和电石产能止步不前,煤炭指标存量优化。传统煤化工下游电石和尿素产能过剩, 近些年受到供给侧改革和安全环保生产影响,传统煤化工发展受到指标限制,尿素和电 石产能止步不前,行业内存量优化,对烟煤/无烟煤需求降低。未来看,行业对装置规模 小、产品结构单一的企业进行淘汰,多元一体化的高效率生产龙头有望稳步向前。新型煤化工:替代石油,前景广阔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高,煤制技术实现战略保障。石化产品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原料,市场需求巨大,但受油气资源约束,对外依存度较高。从 2001 年 1 月到 2019 年 12 月,中国原油进口依赖度从 18.4%提升至 72.6%。我国煤炭资源较为丰富,成本较 为低廉,新型煤制乙烯、煤制乙二醇技术能缓解对原油依存度。需求侧:煤制产品替代进口,下游需求稳步增长煤制烯烃:石油依赖度较高,发展潜力十足。乙烯是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下游主要用 于制备聚乙烯(PE),广泛用于汽车、电子、家电、建材和食品包装等多个细分领域。 未来看,随着下游终端消费市场稳步增长,中国 PE 市场将稳步增长,拉动乙烯需求增 加。但目前乙烯主要制备方式为蒸汽裂解(石油制),占比达到 77.2%,其次为煤制乙 烯(CTO,13.2%)和甲醇制烯烃(MTO,9.6%)。未来看,在国家政策扶植下,煤制 乙烯技术有望进一步扩展,缓解对石油的高进口依赖,并且缓解油价上涨对国内化工企 业生产成本的打击。聚乙烯稳步扩产,煤制烯烃需求增长动力十足。未来看,国内聚乙烯产能稳步增加有望 拉动乙烯需求增长。宁夏宝丰能源、中煤陕西榆林、山焦飞虹、山西同煤集团和山西潞 宝合计将投放 180 万吨煤制和甲醇制烯烃-聚合装置,乙烯市场需求增长动力十足,煤 化工 CMO 和 CTO 制备乙烯仍具备发展前景。煤制乙二醇:进口依存度高,需求稳步增长。乙二醇下游主要用于生产聚酯瓶片和聚酯 纤维,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中国乙二醇进口依存度常年高于 50%,依赖于海外进口产 品满足聚酯瓶片和涤纶长丝生产。未来看,随着中国服装和包装饮料需求稳步增长,中 国聚酯瓶片和涤纶长丝需求稳步增长,拉动乙二醇需求稳步增加。供给侧:多点开花,煤制化工迎来绽放煤制乙烯:多点同开花,产能稳步释放。截至 2020 年,中国乙烯产能为 3430.5 万吨/ 年,以蒸汽裂解技术为主。未来看,国内新增烯烃制备技术中,蒸汽裂解技术仍作为主 要技术,但 MTO 和 CTO 技术仍为不可替代的发展技术,具备较高战略意义,未来仍有 较大发展潜力。煤制乙二醇:多点同开花,产能稳步释放。截至 2020 年,中国乙二醇总产能为 1570.2 万吨/年,以乙烯氧化法为主。未来看,国内新增乙二醇制备技术中,乙烯氧化法和煤基 合成气法技术仍作为主要技术,煤炭对中国乙二醇国产化制备具备举足轻重的作用。重点企业分析(详见报告原文)陕西煤业&中国神华:成本优势显著的一体化龙头。盘江股份:供需格局相对独立的区域龙头。华鲁恒升:一头多线,构筑低成本王者。宝丰能源:产业链一体化,未来烯烃三巨头之一。(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墓门

“十四五”煤化工趋势-现代煤化工行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十四五”行业发展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现代煤化工行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现代煤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指南1.1发展成绩和突出问题(一)现代煤化工行业范畴;现代煤化工是以煤为原料,采用先进技术和加工手段生产清洁染料和化工产品的产业。主要包括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低阶煤分质利用、煤制烯烃、煤制乙二纯、煤制甲醇和氢能。(二)现代煤化工行业的地位和作用。现代煤化工是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油气补充的重要方式,是国家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重要内容。截至2019年底,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原料煤转化量约1.55亿标准煤,约占煤炭消费量的5.6%。现代煤化工2019年产能和产量(三)现代煤化工行业“十三五”主要成绩1)行业整体规模持续增长。2015-2019年,现代煤化工行业整体规模保持持续增长态势。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甲醇制烯烃、煤制乙二醇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5.8%、13.2%、6.6%、21.5%、12.4%、19.5%。2)生产运行水平不断提高。从2015到2019年,现代煤化工行业开工率持续增长,资源能源消耗不断下降。直接液化、间接液化、煤制天然气的综合能耗、原料煤耗、新鲜水耗已达到或好于国家标准要求。煤制烯烃甲醇消耗下降至3.1吨/吨烯烃,水耗下降至14.5-24吨/吨烯烃。煤制乙二醇方面,乙二醇能耗由3吨标煤下降至2.6吨标煤,加氢催化剂寿命从2000小时提高到5000小时,DMO反应器单台能力由5万吨/年提升至10万吨/年,乙二醇合成反应器单台能力由5万吨/年提升至10万吨/年。3)综合技术水平国际领先。①大型煤气化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②直接液化技术实现长周期商业运行;③低温费托合成技术进一步优化示范;④高温费托合成技术产业化示范成功;⑤自主甲烷成套技术研究实验取得阶段成果;⑥甲醇制烯烃技术经商业验证成熟可行;⑦合成气制乙二醇自主化技术不断应用;⑧智能工厂建设逐步推进。4)煤制化学品行业贡献增强。①煤(甲醇)制烯烃2019年产量占比21.5%,消费量占比19.7%,成为石化烯烃的重要补充。下游以聚烯烃产品为主,东部沿海高VA含量EVA和环氧乙烷衍生物等得到应用;②煤制乙二醇行业占比快速提高,2019年产量占比41%;消费量占比17.8%,产品质量逐渐向好,产品在纤维级聚酯、瓶级聚酯、长纤和短纤领域得到了应用,个别领先企业瓶级聚酯可全部使用煤制乙二醇;③煤制甲醇成为生产主体,2019年煤制甲醇产量占甲醇总产量比例为83.3%,其中采用先进煤气化技术的产能占比61.9%,产量占比75.5%。同时,2015-2019年淘汰落后产能745万吨/年,退出企业135家。5)清洁生产和环保水平提高。①高难度污水处理技术、高效酚氨回收、含酚废水、高盐水技术逐步完善,酚氨回收工艺走向成熟,粉煤气化污水“近零排放”基本成熟。②承受了污染物排放最严要求考验,部分项目率先执行了超低排放,西部地区执行污水”近零排放“,废渣综合利用率逐步提高。6)相对集约发展格局形成。“十三五”期间初步形成了以“三西+宁夏”为核心,以新疆青海为补充,以东部沿海为外延的产业发展格局。(四)现代煤化工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1)多数煤化工项目运行艰难,受油气价格下跌赢下大;2)示范项目进展缓慢,技术升级示范任务难以落实;3)煤制乙二醇产能提速,技术经济风险犹存;4)资源环境安全约束加强,配套条件落实难度大;5)煤灰渣处置和综合利用成为清洁生产新难点。1.2关注重点和行业热点1)现代煤化工如何在低油价下运行:如果油价长期运行于30-50美元/桶,现代煤化工行业将持续承受经济性压力。行业焦点1:现代煤化工能在多大程度上通过技术进步和强化管理而抵御低油价冲击。现代煤化工对低油价的承受能力2)煤制油气技术储备和产能储备功能如何落实。低油气价格走势预期严重影响着煤制油气产业前景的判断,迫于市场竞争压力,部分油气产能不得不转产或联产化学品,产能储备功能受到影响。煤制油气示范项目仍自行筹划,适应市场竞争,谋求生存和发展空间。行业焦点2:煤制油气产业如何同时满足“国家需要”和“市场需要”的双向要求是行业关注的焦点。3)煤制烯烃如何推进产业升级和产业融合发展。煤制烯烃的下游与石化烯烃市场接轨,而石化烯烃目前成长快速,进口烯烃及下游产品的竞争力强,煤制烯烃面临着双重冲击。行业焦点3:煤制烯烃如果尽快、更好地形成西部烯烃化学品供应中心、引发西部特色有机原料和化工产品市场,带动下游产业聚集发展。4)煤制乙二醇如何快速提质增效和找准市场定位。煤制乙二醇投资加速,但难以抵抗石化乙二醇和进口乙二醇的激烈竞争,2020年上半年,煤制乙二醇整体开工率30-40%,行业运行压力巨大。目前煤制乙二醇市场定位尚不确定,东部沿海新一轮石化乙二醇由化纤巨头建设,煤制乙二醇进入聚酯市场收窄。行业焦点4:煤制乙二醇如何快速突破技术瓶颈、提质增效降成本,找准目标市场。5)低阶煤分质利用大型化技术成熟度和应用前景如何。低阶煤分质利用是低阶煤清洁高效利用先进方式,但百万吨级大型化关键技术的工业化应用难度大,多种技术路线经尝试后仍存在瓶颈难以打通,升级示范难度大。行业焦点5:百万吨级清洁高效低阶煤分质利用示范技术如何真正实现产业化。低阶煤探明储量大6)纯氢新能源产业如何定位和建立产业体系行业焦点6(甲醇燃料):甲醇燃料如何走向正规化、专业化;如何消除公众认知误区;如何构建科学、高效、清洁、安全、现代化的甲醇经济产业体系;行业焦点7(化工氢):如何认识化工氢阶段性作用,发挥化工氢产能经验和技术经验,如何突破氢纯化和储运制约,如何提高氢产业经济性。1.3市场环境和发展趋势1)煤制油气作为自主可控后备能源生产方式。我国已成为第一大原油进口国和天然气进口国,原油和天然气消费数量、进口数量、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油气供应安全保障任务紧迫。从能源基础、国家能源战略和能源安全需求看,煤制油气可作为自主可控后备能源生产方式之一。2)石化化工供需结构快速转换:国内千万吨炼化一体化集中投产,2025乙烯自给率73%,丙烯自给率90%;国际上乙烯原料格局不断优化,美国新增乙烯超过1000万吨/年,中东炼化规模不断增长。3)低油价带动石化产业价值链重构。现代煤化工固定成本高,低油价下产品价格下降,直接影响生产效益,导致大面积亏损。4)醇氢能源拓展现代煤化工新领域。①国际甲醇能源应用领域不断开拓。甲醇车用燃料已在丹麦、英国、冰岛、以色列、印度、新西兰等国家开始应用。我国“四省一市”试点成功并加快推广,贵州甲醇汽车已近万台,西安甲醇汽车达8000台以上。IMO限硫令引导甲醇船用燃料替代航运燃料油,双燃料甲醇运输船得到应用,49000吨船舶采用两冲程双燃料发动机制造,可以使用甲醇和传统船用燃料。②氢能成为全球低碳经济重要方向;③我国氢能产业开始起步。5)资源环境约束加强,增大环保投入是必然。从资源环境的约束看,“十四五”期间的约束一定会越来越强,面对水资源、大气超低排放、VOCs治理、固体废物、危化品管控等多个方面的严格要求,现代煤化工必然将加大投入来应对严格的环保安全要求。1.4发展重点和实施路径(一)现代煤化工“十四五”发展方向:1)从追求发展数量,转变到追求发展质量;2)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适度发展;3)加强现代煤化工创新技术研发,寻求技术突破(二)现代煤化工“十四五”发展定位。1)煤制油气——技术储备+产能储备;2)低阶煤分质利用——技术攻关为主,稳步推进百万吨级产业化示范;3)煤制烯烃——市场化为主,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4)煤制乙二醇——市场化为主,适度发展;5)煤制甲醇——具备竞争优势,拓宽能源用途,适度发展;6)化工氢——发挥技术实习,跟随需求,产业融合互补发展。(三)现代煤化工“十四五”发展任务1)优化完善现有工厂生产运行。①继续推动已建成的现代煤化工工厂优化完善,实现满负荷连续、稳定、安全、清洁生产运行,降低生产成本。②持续提高生产运行管理水平,运用智能化、工业物联网等工具加大力度管控生产过程,提升运行效率,持续降低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③持续进行技术改造和工程优化,深入开展工厂填平补齐、挖潜改造,持续提升资产整体价值和利用效率。④积极谋划产品结构升级。煤直接液化开发高品质、特种用途油品,油煤渣开发等高级道路沥青;煤间接液化开发直链α烯烃系列产品、费托蜡系列产品;煤制烯烃积极开发高端产品,发挥多品种牌号生产线作用;煤制乙二醇开发冲压瓶用、长纤聚酯用、高档聚酯用产品。⑤强化市场开拓和客户服务。⑥深入开展行业对标管理。⑦适时开展重点项目后评价。2)稳步开展产业技术升级规范①煤制油直接液化:a)围绕节水、环保、碳减排二害产品增值,开展工艺技术及设备、智能化及数字化控制、特殊机泵、阀门、低温/高温材料以及特种油品的研发与升级示范。b)持续的完善技术装备水平。c)改善项目经济效益。②间接液化:a)优化提升催化剂性能和提高特点产品效率;b)适时开展高温费托技术示范,新型铁基、钴基吠陀合成催化剂进行工业试验;c)进一步提高费托合成核心技术指标,提高烯烃、含氧化合物等化学品产率,实现清洁油品与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联产、能化结合示范;d)推进有条件的煤制油项目或煤油共炼项目开展示范升级。③煤制天然气:a)继续开展煤制天然气核心技术和通用技术装备的升级示范;b)推进固定床和气流床组合气化技术的应用;c)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甲烷化成套工艺技术,开展10亿立方米/年及以上规模的工业化示范;d)以大幅提高合成气中甲烷比例为目标,推动催化气化、加氢气化技术研发和实验示范;e)结合天然气管网改革进程,落实天然气调峰功能;Ⅵ推进有条件的煤制天然气项目示范升级。④低阶煤分质利用:a)针对大规模煤炭分质利用普遍存在的后续气体处理难度大、焦油含尘量高、气液固分离难度大等问题开展工程示范;b)加强热解与气化、燃烧的有机集成,开展煤焦油分质转化技术研究和百万吨级工业示范;c)开展中低温煤焦油教工利用生产化工新材料示范;d)开展半焦绿色增值应用示范;d)开展油、气、化、电多联产的升级示范;e)适时推进有条件的低阶煤分质利用项目开展升级示范。⑤煤制烯烃:提升系统集成化水平,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继续减少污染物排放,应对更严环保要求,推进烯烃下游产品高端化、绿色化。3)升级发展煤制化学品产业①煤制烯烃:a)引导开发西部有机原料和化学品市场;b)拓展下游产品方案;c)推进节能减排类产品方案(煤制烯烃+氧氯化法聚氯乙烯,双氧水法环氧丙烷、双氧水法环氧氯丙烷)煤制烯烃拓展下游产品②煤制乙二醇:a)找到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和改进措施,提高产品质量和质量稳定性;b)认真总结前期产业化项目建设经验和运行经验,提升系统集成优化水平,推动产业技术升级;c)重点解决单系列反应器放大、优化反应热平衡、提高系统集成水平,降低能耗、物耗和排放;d)依托重大工程,推动关键技术装备、催化剂新突破;e)面向高端市场需求,改进产品质量,逐步跨入长纤、出口聚酯、高档瓶级聚酯等高端市场;f)合理控制产能增长速度,在保证新建产能具有竞争力的前提下稳步推进;g)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构建以合成气制乙二醇为核心的多联产方案,联产碳酸二甲酯(DMC)、聚乙醇酸(PGA)等高端产品。③煤制碳一化学品:a)以煤制甲醇为基础,面向醋酸、甲醛、碳酸二甲酯等方向,延伸发展醋酸乙烯、聚甲醛、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季戊四醇等有机原料、化工新材料和高端电子级产品;b)选择先进成熟、环境友好技术路线,带动传统碳一化工产业升级;c)面向塑料污染治理、可降解塑料发展提速趋势,发展碳一化工环保产品。4)推动建立煤制燃料能源战略储备体系。①面向能源技术产被和产能储备定位;②研究落实作为油气储备设施的产业功能;③研究开发费托特色化学品可行性方案。5)稳步推进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建设。①协调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的外部支撑条件,落实用地指标、用水指标、环境总量指标、能耗指标等;②在满足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红线要求前提下,完善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总体规划;③结合全国大型煤炭基地开发,构建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推进现代煤化产业示范区可持续发展。6)逐步构建醇氢新能源供应网络①甲醇经济:a)推进大型甲醇能源基地建设,积极开拓甲醇能源应用领域;b)逐步构建基地化、大规模、低投资高水平的甲醇产能布局;c)全面推动甲醇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产能升级;d)加强甲醇汽车、甲醇锅炉、甲醇船舶燃料、工业及民用燃料领域的应用规范性;e)带动甲醇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f)推动建立完善的甲醇经济体系。②氢能产业融合发展:a)发挥化工行业氢气技术基础,将化工专业技术人才力量运筹、管理、服务于氢能产业,加强氢纯化与检测、氢储运设施、氢能基础设施(加氢站)等关键技术和装备开发,助力氢能产业成长;b)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与化工产业融合发展示范,以可再生能源制氢助力“绿色零碳化工”。7)加强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①研发新一代煤气化技术,加强催化气化、加氢气化等创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②研发合成气一步法制化学品技术,合成气一步法制烯烃、合成气一步法制乙二醇等;③研发制氢新工艺:研发低阶煤分质利用技术;研发更加节能高效的碱性水电解制氢(AEC)技术和高效装备,研发质子交换膜水电解制氢(PEMEC)、固体氧化物水电解制氢(SOEC)等新技术和高效装备。低阶煤分质技术研发方向8)推进产业融合和一体化循环经济建设。探索形成以现代煤化工为核心的油气化电多联产新模式,探索于煤炭、冶金、电力、纺织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煤炭转化整体效益和清洁高效利用水平。现代煤化工行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第一章总论1.1项目总论1.2可研报告编制原则及依据1.3项目基本情况1.4建设工期1.5建设条件1.6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1.7结论和建议第二章项目背景、必要性2.1项目政策背景2.2项目行业背景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4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2.5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结论第三章市场分析及预测3.1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3.2我国现代煤化工行业发展现状分析3.3项目SW0T分析3.4市场分析结论第四章项目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4.1场址现状4.2场址条件4.3建设条件4.4项目选址4.5结论第五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5.1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5.2建设目标和任务第六章建设方案6.1设计原则指导思想6.2基本原则6.3项目建设内容6.4核心工程设计方案第七章劳动安全及卫生7.1安全管理7.2安全制度7.3其它安全措施第八章项目组织管理8.1组织体系8.2管理模式8.3人员的来源和培训8.4质量控制第九章招标方案9.1编制依据9.2招标方案9.3招标应遵循的原则第十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0.1投资估算编制依据10.2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0.3预备费10.4总投资估算第十一章财务分析11.1评价概述11.2编制原则11.3项目年营业收入估算11.4运营期年成本估算11.5税费11.6利润与利润分配11.7盈亏平衡分析11.8财务评价结论第十二章效益分析12.1经济效益12.2社会效益12.3生态效益第十三章项目风险分析13.1主要风险因素13.2项目风险的分析评估13.3风险防范对策第十四章结论与建议14.1结论14.2建议一、财务附表附表一: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估算表附表二:流动资金估算表附表三: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附表四:固定资产折旧估算表附表五:总成本费用估算表附表六:利润及利润分配表附表七:财务现金流量表服务流程:1.客户问询,双方初步沟通了解项目和服务概况;2.双方协商签订合同协议,约定主要撰写内容、保密注意事项、企业相关材料的提供方法、服务金额等;3.由项目方支付预付款(50%),本公司成立项目团队正式工作;4.项目团队交初稿,项目方可提出补充修改意见;5.项目方付清余款,项目团队向项目方交付报告电子版;另:提供甲级、乙级工程资信资质关联报告:现代煤化工行业项目申请报告现代煤化工行业项目建议书现代煤化工行业项目商业计划书现代煤化工行业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现代煤化工行业项目节能评估报告现代煤化工行业行业市场研究报告现代煤化工行业项目PPP可行性研究报告现代煤化工行业项目PPP物有所值评价报告现代煤化工行业项目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现代煤化工行业项目资金筹措和融资平衡方案

莫足以归

煤化工行业市场分析:国企占据主要地位

煤化工市场有望重回快车道2018年12月召开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推进油气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加快推进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深入挖掘气田增产和管网互联互通潜力。科学有序推进煤制油、煤制气等示范项目。同时提出,2019年要将煤炭消费比重降到58.5%左右,天然气消费比重提高到8.3%左右。在国家能源安全和油价缓慢回升的形势下,现代煤化工市场正在重回快车道。传统煤化工整体产能过剩,新型煤化工是发展方向虽然近两年来,国家对煤化工项目审批政策似乎有所松动,然而,只限于新型煤化工项目,而传统煤化工项目仍然受限。传统煤化工主要是煤干馏生产焦炭,副产物为焦炉煤气和煤焦油,化学原材料多为合成氨制尿素、电石、甲醇等,产品较为低级,多适用于化肥、钢铁行业。经过长期发展,传统煤化工生产技术已成熟,处于阶段性供大于求,但产能存在结构性过剩且具有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利用率低、附加值低的特点。新型煤化工是以煤炭为原料制备传统石油化工产品是上一轮油价高峰时期我国开辟的独具特色的新型煤化工路线,主要包括煤制烯烃(MTO)、煤制油、煤制气等路线。分析认为新型煤化工项目的恢复并不是简单的经济周期,而是行业技术突破、示范改进和油煤比扩张共同作用带来行业生产效率提升和生产成本的下降,增强了行业竞争力,使得新型煤化工项目第一次与石化项目在同一个平台平等竞争,新型煤化工项目对石油化工项目已经由原来的示范性补充,转变为中低端石化产品的实质性国产竞争和替代,煤化工设备行业景气向上的趋势才是刚刚开始。新型煤化工产能规模相当可观截至2017年底,我国已建成1个大型煤制油项目、1个煤直接液化装置、6个煤间接液化装置,总能力758万吨;建成10多个50~60万吨的煤制烯烃项目,总产能达到688万吨;10多套甲醇制烯烃项目,能力维持在679万吨,合计烯烃能力1267万吨;建成4套煤制天然气项目,总产能51.1亿立方米。煤化工专委会统计显示,2018年现代煤化工产业规模和装置的长周期稳定运行都稳步提升,能耗、水耗和“三废”排放不断降低,产品差异化水平得到改善。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和煤制乙二醇四大类已投产项目的累计投资约5260亿元,生产主要产品1828.3万吨,年转化煤炭约9560万吨。具体到各项数据,2018年煤制油与煤制气没有新增产能,煤制烯烃和煤制乙二醇2018年新增产能分别为60万吨/年和174万吨/年。去年煤制烯烃产能利用率相对最高,达到83.3%。已投产项目13个。煤制乙二醇产能利用率最低为55.6%。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2016年《现代煤化工“十三五”发展指南》,预计到2020年我国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芳烃和煤制乙二醇的产能将分别达到1200万吨、200亿立方米、1600万吨、100万吨和600-800万吨的水平。我国煤化工当前仍有较大空间,特别在煤制气、煤制乙二醇行业仍有较多的规划产能和投资额。煤化工行业企业已初具规模,国企占主导地位截至2017年,全国共形成煤制油企业8家、煤制天然气企业4家、煤制烯烃企业20家、煤制乙二醇企业15家。通过示范项目的不断攻关,进一步优化完善了大型煤气化、加氢液化、低温费托合成和甲醇制烯烃等工艺技术。我国煤化工尤其是新型煤化工产业主要是由国有大型企业主导,以及上规模的民营企业进行,总体上,由于煤化工企业需要煤炭、水等资源,对地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从新型煤化工审批通过的新项目来看,我国煤化工的主体是国有企业。大型煤炭企业如神华、潞安、中煤;大型石化企业如中国石化、延长石油;大型电力企业如大唐、国电;均在煤化工产业上投入过巨资。就目前情况来看,神华集团在煤化工产业中投入最大、效果较好。以上数据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比周而友

化工行业专题研究报告:优质企业向全球化工龙头迈进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金公司,贾雄伟、傅锴铭)一、资本开支三阶段:无序扩张、聚于龙头、再上台阶我们将 2011 至今化工行业的资本开支分为两个阶段:1)无序扩张:2011-2015 年期间整体 银行信贷规模增长较快以及化工行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化工企业数量持续增加,行业资 本开支无序扩张;2)聚于龙头:2016 年至今,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行业落后产能逐步淘汰, 同时环保安全政策、投资规模等层面提高行业准入壁垒,化工企业数量不断下降,行业资 本开支低速增长或负增长,而龙头企业基于高标准的环保、安全能力,完善的一体化产业 链以及持续推进产业升级等,盈利能力明显提升且现金流充裕,叠加民营大炼化准入放开 吸引资本加入,2016 年至今化工行业资本开支向龙头聚集现象明显。第一阶段:2011-2015 年化工行业产能无序扩张,行业下行周期较长2011-2015 年化工企业数量明显增加,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9-2013 年银行信贷 规模扩张背景下资金容易获得,同时化工生产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以及各地区对化工项目 环评审批等相对宽松,化工行业进入壁垒相对较低,2011-2015 年期间化工生产企业数量明 显增加,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导致化工品产能快速扩张。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2012-2015 年我国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固定投资增速分别为 31%/17%/11%/3%;2015 年底我 国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生产企业数量近 2.5 万家,较 2011 年初增长 16.5%(+2,342 家)。从 具体化工品看,2011-2016 年期间我国 MDI、环氧丙烷、己二酸、氨纶、PTA、乙二醇、甲醇产能年均复合增速超过 10%,有机硅、钛白粉、涤纶长丝、粘胶短纤、醋酸、味精产能 年均复合增速超过 5%。2011-2015 年产能无序扩张,行业下行周期较长。2011-2015 年期间化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 快速增长,产能无序扩展现象明显,主要是:1)化工行业新进入者较多,化工生产企业数 量持续增加;2)上市公司资本开支增速从低速增长到负增长,而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 快增速,化工品产能呈现“发散式”扩张,行业竞争格局恶化;3)化工品产能快速增长导致部分化工品供应过剩。由于化工行业无序的资本开支,导致行业下行周期较长,2011-2015 年期间化工价格指数趋势下行,化工行业利润率逐步下行后处于低位。第二阶段:资本开支向龙头集聚,民营大炼化异军突起多种因素约束化工行业资本开支增长受环保政策、资金等多种因素约束,2016 年后化工行业投资进入低速增长阶段。2015 年以 来国务院、工信部、发改委以及各地方政府等先后出台多项关于化工园区、化工产业发展 的环保政策,通过环境容量、环境准入、化工园区认定、以及强化环保标准约束和提升资 金门槛等提高化工项目投资门槛和淘汰落后产能,深入推进石化和化工行业供给侧改革。 受环保政策、资金等多种因素约束,2016 年以来化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处于低速增长 甚至负增长。龙头企业盈利增强、现金流充裕,为加大资本开支奠定基础2016 年以来龙头企业盈利增强,现金流充裕。2015 年供给侧改革以来,环保及安全标准提 升导致化工品及其上游中间体和原料等供应收缩,处于化工品生产成本曲线右侧的小产能 生产成本明显提升,进而推升化工品边际成本和价格;龙头企业基于较高的环保和安全能 力、工程化能力,完善的一体化产业链优势,以及较好的成本控制能力等,生产成本相对 平稳。龙头企业与小产能之间成本差距的拉大,导致化工品生产成本曲线逐步陡峭化,龙头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2016 年以来龙头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大幅提升,中证细分化 工成分股(50 家市值较高的代表性化工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占全部化工上市 公司的比例不断提升,充裕的现金流也为龙头公司的资本开支奠定良好基础。民营大炼化准入放开吸引大规模资本进入国家对民营大炼化准入放开吸引大规模资本进入。2014-2017 年,国家准入了一批由民营企 业牵头的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包括恒力大连长兴岛 2,000 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浙江 石化 4,000 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和盛虹连云港 1,600 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恒力项目 和浙江石化一期项目分别于 2019 年 5 月和 2019 年 12 月全面投产,我们预计盛虹项目将于 2021 年底投产。民营大炼化项目由于较高的杠杆和盈利能力,项目投产后实现了较高的 ROE。 这一批获得大炼化项目准入的民营企业抓住机遇,公司规模和利润上了一个大台阶;我们 认为在实现几百亿元每年的现金流回流后,这些公司有能力撬动下一个大炼化项目和多个 大型化工项目。轻烃资源可得性。相比于国内炼化项目的严格控制,轻烃裂解项目的批复较为容易,PDH 项目的审批权在地方,2013 年 10 月至 2021 年 1 月,国内已经投产 14 个 PDH 装置,我们 预计 40 套以上的新装置在建或在前期规划中。得益于全球丙烷贸易大市场的存在,以及 PDH 项目较好的回报率,在沿海建设 PDH 装置成为很多化工企业切入烯烃大化工的理想选 择。乙烯项目的审批难度相比 PDH 较高,选址限定在大型石化基地。对乙烷裂解制乙烯项 目而言,由于原料乙烷单一来自美国,在国内设立乙烷裂解装置需要打通从北美管输、液 化、航运、国内码头接收等一系列流程,相比丙烷裂解制乙烯难度更高。资本开支向龙头集中,促进竞争格局优化及加快成长2016 年以来资本开支向龙头企业集中,行业竞争格局优化。由于化工项目投资的环保和安 全标准、资金等门槛提升以及环境容量指标等的限制,2016 年后化工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 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但是化工上市公司的资本开支快速增长,而且龙头上市公司由于较高的环保和安全能力和充裕的现金流支持,以及民营大炼化准入放开和轻烃资源可得等吸 引社会资本加入,龙头企业资本开支增速加快,行业资本开支向龙头企业集中的趋势明显。 龙头企业加大资本开支使得其产品产能扩增,叠加行业落后产能逐步淘汰,多数化工品行 业集中度提升,行业竞争格局优化。我们梳理了 18 种化工品 2016 和 2020 年前五大企业产 能占比数据,2020 年 DMF、味精、有机硅、己二酸、草甘膦、氨纶、粘胶短纤、涤纶长丝 等多数化工品行业集中度提升明显。资本开支助力龙头企业加快成长。基于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行业、化工上市公司以及代表 化工龙头的中证细分化工的资本开支增速、营收增速及利润总额增速数据对比,2016 年以 后龙头公司基于其较强的盈利能力和较大的资本开支规模,营收和利润增速领先于化工行 业和化工上市公司,龙头企业基于其核心竞争优势、盈利能力和较高的资本开支规模实现 了加速成长。第三阶段:龙头资本开支规模再上台阶,优质公司向全球化工龙头迈进我们将未来三年化工行业的资本开支分为第三阶段:未来三年国内主要化工龙头企业均有 大规模资本开支的计划,我们预计将继续推动龙头企业加快成长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一 些优质的龙头公司有望向全球化工龙头迈进。中国是全球最大化工市场,为诞生全球化工龙头孕育机遇中国化工行业营收、资本开支位居全球第一,市场份额持续扩大。根据欧洲化工协会统计, 2018 年中国化工企业资本开支 871 亿欧元,2008-2018 年资本开支复合增速 10.6%,全球领 先的资本开支规模及增速推动中国化工市场份额持续扩大,2018 年全球化工品销售额 3.35 万亿欧元,其中中国化工品销售额 1.2 万亿欧元,占全球化工品销售额的 35.8%,是全球最 大的化工市场,巴斯夫预计到 2030 年中国在全球化工市场的份额将扩大至近 50%。中国化工企业迈向全球龙头具备市场基础。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化工市场,但是呈现典型的 “大而不强”格局,2019 年全球化工品销售额前 50 的化工企业中,仅中石化、台塑、中 国石油、恒力石化、先正达及万华化学 6 家中国企业,这是中国化工行业目前发展面临的 短板但也孕育着机遇,我们认为依托于中国庞大的化工市场体量,未来将会有一批优秀的 中国化工企业不断做强做大,崛起成为全球化工龙头企业。“碳达峰、碳中和”不影响产能向优势企业集中的趋势2019 年化工行业碳排放量占比约 6%。从化工品消费结构看,化工品生产中石脑油及煤炭 消费量较高,其中煤炭既是原料,也是主要能源供应之一。从化工品制造过程看,涉及碳 排放的主要是:1)能耗排放,主要是设备运转需求的电力投入,以及维持产品生产环境的 蒸汽投入;2)反应碳排放,以煤气化为例,主要是碳转化率较难达到 100%,以及难以完 全转化成有效气体成分(CO+H2)。我们测算 2019 年化工行业碳排放量占中国约 6%,其中化 工行业中甲醇、合成氨、乙烯及丙烯等重要产品合计碳排放占化工行业约 60%。“碳达峰,碳中和”基本不影响产能向化工优质龙头集中的趋势。近期“碳达峰、碳中和” 议题得到市场广泛关注与讨论,我们认为:1)能源消费总量仍将适度增长支持经济社会发 展;2)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快推动能源绿色转型是未来的主旋律。我们 预计工业部门在新技术没有突破之前,将继续以节能减排为主要任务,碳达峰前化工行业 新增产能将继续向上,“碳达峰,碳中和”不影响产能向化工优质龙头集中的趋势。我们认 为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理解:1)我们认为未来化石能源将作为重要生产要素制约新增产能,新增产能将集中至低能耗/ 低排放的龙头企业,减排技术成为扩产重要壁垒。我们认为在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 要求下,化石能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将成为制约行业新增产能的重要瓶颈,生产要素将 进一步向低能耗、低排放的龙头集中。在高能效、低二氧化碳排放方面,目前龙头企业仍 具有明显优势。2)产能和能耗减量置换将成为发展趋势。根据内蒙古《关于确保完成“十四五”能耗双控 目标任务若干保障措施(征求意见稿)》,内蒙古 2021 年全区能耗双控目标为单位 GDP 能 耗下降 3%,能耗增量控制在 500 万吨标准煤左右,能耗总量增速控制在 1.9%左右,单位工 业增加值能耗下降 4%以上。焦炭、电石等高耗能产业不再新增产能,确有必要建设的须在 区内实施产能和能耗减量置换。 3)多数化工品减排压力相对较低。从总量看,目前石化化工行业碳排放量仅 4-6 亿吨左右, 排放量和减排压力远低于钢铁、水泥等行业;从子行业看,目前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 电石法 PVC 及煤制油等碳排放量较高,但多数子化工品碳排放系数仅有 1-3,排放量相对较 低。先进能效、碳效将成为优势,未来 3-5 年成为行业资本开支重要时间窗口。我们预计在 2030 年实现碳达峰、2060 年实现碳中和的发展背景下,化工企业不仅新上产能难度提升,存量 产能都将面临能效和碳效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为具备先进能效和碳效的一线石化化工龙头有望脱颖而出;同时我们认为未来 3-5 年可能将成为化工行业大规模资本开支 的重要时间窗口,未来几年有大规模资本开支计划的企业将占据明显的优势。龙头资本开支规模加大,优质公司有望崛起成为全球化工龙头我们梳理了未来三年资本开支规模较大的 20 家基础化工和 9 石化上市公司的资本开支规模 及主要投资项目情况。资本开支是化工制造业成长的核心投入要素之一。化工行业作为中游生产制造业,土地、 厂房机器和设备等是企业核心生产要素之一,企业通过资本开支构建长期资产,能够使产 能不断上台阶,因此资本开支是化工企业发展和成长的基础,而企业资本开支的产出效果 可以通过 ROIC 等盈利指标直观体现。化工各领域龙头核心竞争优势强,历史投资回报率较高。基于产品优势、产业链一体化及 工程化能力下的成本优势、规模优势等,聚氨酯、煤化工、钛白粉、农药、染料、食品和 饲料添加剂等化工各细分领域龙头公司盈利较强,2016-2019 年 ROE 和 ROIC 等指标领先于 化工上市公司平均水平,部分公司盈利指标远超上市公司均值水平。中长期核心竞争优势稳固+大规模资本开支驱动,龙头企业有望继续加快成长。基础化工板块,我们预计万华化学、宝丰能源未来三年资本开支有望超过 500 亿元;华鲁 恒升、鲁西化工、龙蟒佰利、中化国际、玲珑轮胎、华峰化学、合盛硅等公司未来三年资 本开支规模有望接近或超过百亿元;金禾实业、扬农化工、利尔化学、广信股份等公司未 来三年资本开支规模有望超过目前(3Q20)净资产的 60%。各领域龙头公司投资方向主要 是聚焦在原有产品产能扩张、产业链延伸以及向新材料、高端材料等领域的延展。石化化工领域,我们预计 9 家公司未来三年资本开支均有望超过 150 亿元,其中荣盛石化、 恒力石化、东方盛虹资本开支有望超过 1,000 亿元,恒逸石化和桐昆股份资本开支有望超 过 500 亿元,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大炼化项目、聚酯产业链、烯烃及下游材料配套项目。二、重点子行业资本开支2.1、MDI:全球新增产能向万华集中,低成本扩张增强万华成本优势低成本完成烟台园区技改扩能,MDI 龙头地位进一步稳固,未来三年内新增产能仍看万华。2 月 25 日万华发布公告完成烟台化工园区 MDI 装置技改扩能,从原有的 60 万吨/年增至 110 万吨/年,低成本扩建进一步增强成本优势,稳居成本曲线最左端,此次技改后万华全球产 能合计 260 万吨,市占率达 27.3%。未来三年,除 Covestro 漕泾 2021 年有 5 万吨/年破瓶颈新增产能外,2024 年前海外企业无其他扩产投放计划;而万华宁波园区 30 万吨/年技改 产能及福建园区 40 万吨/年新增产能预计在 2023/2024 年前后达到投产状态,将视市场需 求投放,全球新增产能仍看万华。同时,公司通过收购康乃尔和 Chematur Technologies AB (瑞典国际化工)100%股权,确保 MDI 等核心技术不外泄;又于2021 年 1 月以 4.2 亿元 收购中国化学子公司华陆工程 30%股权(华陆参与万华 MDIHDITDIPC 多个项目技术开发、 工程设计、流程管理等环节),进一步夯实技术壁垒,降低技术扩散风险,稳固龙头地位。疫情冲击下,万华逆势扩张,强资本开支支撑公司未来成长动力。自 2020 年初开始的疫情 仍未在全球范围内消弭,国内需求复苏强劲,海外巨头受到疫情冲击及不确定性,纷纷缩 减资本开支,万华依旧逆势扩张,福建基地 MDI/TDI 装置、烟台乙烯二期高端聚烯烃、尼 龙 12、柠檬醛、眉山改性塑料、PBAT/ BDO 一体化项目及 PLA、PC 一体化项目、新能源锂 电池项目等将持续打开公司成长空间,未来 3-5 年维持年资本开支 200 亿元,推动盈利再上台阶。2.2、钛白粉:龙蟒佰利成本竞争力最强,全球新增产能向国内龙头集中龙蟒佰利钛白粉成本竞争力、盈利能力全球领先。龙蟒佰利具备钒钛磁铁矿-钛精矿-钛白粉 完整的产业链,子公司龙蟒钛业拥有国内较大规模的钒钛磁铁矿资源,2017/18/19 年钛精 矿产量分别为 79/80/86 万吨;同时循环经济优势显著,通过利用联产法生产技术,相互嫁 接钛白粉等系列产品生产工艺,形成了完善的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并且开发硫氯耦合技术, 在实现为氯化法钛白粉提供原料的同时解决了硫酸法钛白粉工艺的废酸处理和石膏堆存问 题。受益一体化产业链及循环经济优势、规模化优势等,龙蟒佰利钛白粉生产成本远低于 竞争对手,钛白粉盈利能力全球领先。2010 以来全球钛白粉主要新增产能集中在中国。2019 年全球钛白粉产 能 869 万吨,中国钛白粉产能占比接近一半。2010 年以来全球新增产能基本集中在中国, 2019 年我国钛白粉产能约 400 万吨(有效总产能 380 万吨),较 2010 年产能翻倍。目前龙 蟒佰利钛白粉产能 101 万吨,仅次于科慕(125 万吨)和特诺(110 万吨)位居全球第三。全球钛白粉新增产能向中国龙头企业集中。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目录,目前对国内新建硫酸 法装置存在一定限制;氯化法钛白粉由于技术壁垒高、投资规模大,并且先进技术基本被 海外企业垄断,国内自主开发能力较为薄弱,虽然国内规划建设氯化法钛白粉产线的企业 较多,但我们预计成功投产的不确定较大。龙蟒佰利是国内唯一掌握大型沸腾氯化法钛白 生产技术的企业,目前具备钛白粉产能 101 万吨/年,我们预计公司焦作二期 3 号线 10 万 吨/年氯化法钛白粉产能有望 2021 年底投产,云南基地 20 万吨/年钛白粉产能有望 2022 年 底投产,公司规划十四五期间钛白粉产能将突破 150 万吨,将成为全球产能最大的钛白粉 供应商。中核钛白主要以硫酸法产能为主,目前具备 33 万吨/年钛白粉粗品产能和 40 万吨 /年钛白粉成品产能,公司规划在十四五期间将继续扩增钛白粉粗品和成品产能。2.3、氨纶: 景气高涨,龙头加大资本开支计划行业景气度快速修复,2021 年氨纶行业景气度有望维持高位。2020 年 8 月至今,氨纶价格 从 2.85 万元/吨上涨至当前的 6.2 万元/吨,突破上一轮景气周期 2011 年高点。产品价格的 持续上涨,导致行业扩产加速。然而新增产能集中于 2021 年末至 2022 年投放,我们预计 今年行业景气度维持高位。2015 年至今氨纶行业供应格局变化整体分为三个阶段,未来可能形成双寡头格局。氨纶行业在 2014-2020 年的七年下行周期,行业格局不断洗牌,供应端也发生较大变化。2015-2018 年是一个群雄逐鹿的阶段,在此阶段除了华峰、晓星、新乡扩产外,华海、奥神、越华等 企业也在持续投资。2019-2020 年行业寡头初现,华峰、晓星、新乡、泰和加快做大做强, 一超三强格局基本形成。展望十四五,华峰重庆拟在重庆新增产能 30 万吨,晓星拟在宁夏 新增 36 万吨,我们预计行业未来可能逐步形成双寡头格局。投资强度差异大,华峰远低于同行。我们梳理了近年来氨纶项目的投资状况,单吨投资额 从 1.5 万元/吨到 5.1 万元/吨,若以十年折旧计算,则年度成本仅折旧一项就高达 3000 元/ 吨。华峰化学重庆基地与集团共享公共配套设施,目前扩产成本大幅低于同行,我们认为 公司未来将继续维持现有的规模及成本优势。2.4、农药:龙头企业加大资本开支,中长期成长确定性强农药企业的成长主要依托原有核心产品扩产能,或者不断丰富产品种类等方式。农药行业 由于产品种类较多,多数农药产品市场规模较小,难以支撑企业通过单个品类做大规模, 仅草甘膦、草铵膦、麦草畏等大品种除草剂以及康宽、拟除虫菊酯等大品种杀虫剂市场规 模较大,并且部分品种需求增长前景较好,能够支撑企业做大规模。沿着单一品种扩产能的模式能够使得企业竞争优势随着规模扩大不断提升,但是跨品种的扩张模式,需要企业 具备较强的化学合成能力、工程化能力、成本竞争能力。扬农化工、利尔化学、广信股份 等龙头企业基于较强的合成能力、工程化能力、研发能力以及围绕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的模 式等,能够结合核心产品扩产能以及丰富产品种类等模式不断成长,因此随着龙头企业的 资本开支加大,我们预计龙头企业中长期有望实现稳健成长。扬农化工优嘉三、四期项目合计投资近 45 亿元。公司总投资 21 亿元建设的优嘉三期项目 中功夫菊酯、氯氰菊酯、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等产品均已稳定达产,逐步开始贡献利润。 公司优嘉四期项目将投资 23.5 亿元扩增拟除虫菊酯、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氟啶胺等原有 品种产能以及新建 6,000 吨硝磺草酮、1,000 吨虱螨脲等产品。同时扬农化工已变更为先正 达控股子公司,我们预计先正达集团每年对外采购原药超过 200 亿元,2019 年扬农化工向 先正达集团销售产品金额仅 12.2 亿元,占先正达集团对外采购额的约 6%。得益于扬农化工 较高的投资回报率水平,以及先正达集团体系内扬农化工原药供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我们新项目的建设将助力公司持续成长。利尔化学在建及拟建项目合计固定资产投资近 38 亿元。利尔化学近年来围绕草铵膦相关产 业进行了多基地布局,其中广安基地一期项目草铵膦、丙炔氟环唑已经建设完成,氟环唑 暂时推迟。此外广安二期围绕核心中间体 MDP 及下一代产品 L-草铵膦进行了布局。荆州基 地是老工艺亚磷酸三乙酯的重要供应商,未来升级搬迁改造后将围绕磷化工继续深耕。广 安利华是公司和科迪华合资,围绕氯代吡啶类类产品布局的一个基地。我们测算公司未来 三年合计资本开支将达到 37.8 亿元。广信目前在建中间体及原药项目众多,三年资本开支有望达到 40 亿元左右。邻苯二胺技改 项目已经验收完成,我们测算可以增厚利润 3000 万元以上;对邻硝基氯苯二期有望于 1H21 投产,我们测算该项目将增厚利润 5000 万元以上;30 万吨氯碱项目有望于 2021 年一并投放,我们测算该项目将增厚利润 6500 万元以上;热电及码头项目今年将逐步运营,我们测 算该项目将增厚利润 4000 万元以上;噁唑菌酮已经试产,我们测算该项目将增厚利润 1.3 亿元左右。原药方面,我们预计肟草酮、噻嗪酮、茚虫威等有望于 2021-2022 年逐步投放, 此外公司嘧菌酯、康宽等产品也有远期规划。我们测算,公司三年期维度资本开支将达到 40 亿元。2.5、煤化工:煤炭指标成为稀缺资源,获批煤化工项目价值凸显2015 年后重点地区煤化工项目受到严格限制。2015 年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重点地区煤 炭消费减量替代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浙江、河北及广东省珠三 角等重点地区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压减过剩产能、提高煤炭等能源利用效率直接减少煤炭 消费,2015 年以来山东、江苏及浙江等化工大省严格限制新建煤化工项目。山东省煤炭指标向重大项目和高效清洁利用企业集中。在煤炭消费总量继续压减的趋势下, 2020 年 4 月山东省发布《关于印发山东省能耗指标收储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通过收储能源消费指标、煤炭替代指标、煤炭消费指标等方式腾挪出煤炭指标,以破解山 东省重大项目落地能耗指标瓶颈制约,在有限指标的约束下,山东省煤炭指标逐步向重大 项目和对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的龙头企业集中。内蒙古加快推进高耗能行业结构调整。2021 年 2 月,内蒙古发改委等部门起草《关于确保 完成“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任务若干保障措施(征求意见稿)》提出:1)将控制高耗能 行业产能规模:20201 年起不再审批焦炭、电石、PVC、合成氨、甲醇、乙二醇、烧碱、纯 碱等项目;2)提高产业准入标准:新建高耗能项目在满足能耗双控要求的前提下,工艺技 术装备须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能源利用效率须达到国家先进标准。华鲁恒升:1)德州基地定位高端化发展:公司规划德州基地未来将围绕新材料板块延伸拓 展以及提高效率等方向发展,目前德州基地所在化工园区大约 5 平方公里土地面积,16.7 万吨/年精己二酸项目已于 1Q21 投产,我们预计己内酰胺及尼龙 6 切片等新材料项目将于 2021 年中期到年底投产,酰胺及尼龙新材料项目建成后公司德州基地仍有 2,000 多亩空余 土地,我们预计未来德州基地仍有百亿元以上投资规模。2)荆州基地打开成长空间:基于 荆州基地便利的铁路、水路运输条件,便宜的地价、水价,以及贴近需求市场等,我们认 为荆州基地综合条件具备优势,能够复制公司在德州基地所建立的煤化工核心竞争优势。 荆州基地一期将投资百亿元以上规模建设尿素、醋酸及有机胺系列产品,我们预计有望于 2023 年底前投产,我们认为荆州基地有望再造一个华鲁,将打开公司远期成长空间。宝丰能源:投建内蒙 400 万吨/年烯烃项目,掀起新的发展续篇1)公司具备煤矿-焦炭-聚烯烃-精细化工的全产业链布局,成本优势明显。公司 2005 年成 立以来,依托宁东煤田优质资源,不断延伸自身产业链,已打造成型焦化、烯烃及精细化 工三大产业链的发展格局,成为国内一体化的煤化工龙头,并且高度垂直一体化的产业链以及卓越的成本控制能力带给公司明显的竞争优势。截至 2020 年底,公司有煤炭产能 750 万吨/年、焦化 400 万吨/年、甲醇 400 万吨/年、聚乙烯 60 万吨/年、聚丙烯 60 万吨/年、 苯加氢装置 10 万吨/年、焦油深加工装置 30 万吨/年、碳四深加工装置 20 万吨/年和重碳四 异构装置 12 万吨/年,受益于全产业链布局和精细化的经营策略,公司聚烯烃等产品成本 优势明显。2)持续资本开支,助力宁东基地全产业链布局继续完善,焦炭和烯烃产能进一步扩张。煤 矿:公司红四煤矿 2020 年 10 月正式投入试运转,公司煤炭自供率将提升至近 70%。随着 红四煤矿(240 万吨/年)的正式投产,后续马莲台煤矿(360 万吨/年)采矿区安全改造项 目的完成,以及丁家梁煤矿 90 万吨/年煤炭产能的陆续释放,公司煤炭总产能未来将提升 至 840 万吨/年,原料供应将获得充分保障。焦炭:公司在建 300 万吨/年煤焦化多联产项目,公司计划 2021 年底投产,建成后焦化产能达到 700 万吨/年,将成为国内最大的独立 焦化企业之一。烯烃:三期 100 万吨/年烯烃项目正处于建设中,我们预计 2022 年底投产, 除进一步扩大规模优势外,碳三以上组分的利用将继续降低公司烯烃成本。3)卡位乌审旗优质原料煤资源,有望复制宁东基地成功经验,未来成长性获保障:公司公 告拟于内蒙古扩建 400 万吨/年煤制烯烃示范项目,计划投资 673 亿元,项目选址同属能源 化工“金三角”的鄂尔多斯乌审旗,使用国家现代煤化工总体规划中的烯烃指标,仍定位 于延伸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我们预计有望复制公司在宁东基地的成功经验,巩固在烯 烃行业的战略地位。中国特有的煤炭资源禀赋下煤基化工品是极具竞争优势的生产路线, 而能源结构转型、煤炭消费总量指标控制,以及煤化工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内煤炭 行业从过去的数量型短缺转变为质量型短缺,适应于煤化工的低硫、低灰分、低微量、高 热值的原料煤资源的稀缺性将逐渐显现。我们理解公司的规模化扩张有效解决了对下一阶 段发展瓶颈的问题,从营收体量和现金流入来看具备了再造一个宝丰的基础,将为公司在 下游高端材料和精细化工产业的拓展提供更多的投入保障。我们认为公司在高端聚烯烃、 EVA 和针状焦等领域持续发力,未来在规模化和差异化的发展上并行不悖。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阮咸

2021年中国煤化工行业细分市场分析 焦化行业经营效益下滑

煤焦化又称煤炭高温干馏,具体指以煤为原料,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到1000℃左右,经高温干馏生产焦炭,同时获得煤气、煤焦油以及其他化学产品的过程。我国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焦化工业体系,但是,我国焦化行业仍然存在较大规模的落后产能,产业集中度低,焦化行业经营效益下滑。焦化行业竞争格局二维化,独立焦化占比大焦化是发展很成熟、很具代表性的煤化工产业。多年来,由于原材料供应较为充足,技术门槛较低,各地涌现了大量小规模、小产能的炼焦企业,产业集中度不高,属完全竞争市场。焦化行业目前的竞争格局主要是独立焦化厂和钢厂自建焦化厂二维竞争,同时,市场上也存有部分矿务局投资建设焦化厂。我国焦化企业通过自我发展或联合重组基本形成了以宝钢集团、鞍本钢铁集团、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中国首钢集团等钢铁联合焦化企业和旭阳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神华乌海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中煤焦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等大型独立焦化企业为主体,中小焦化企业并存的产业发展格局。钢铁厂自有焦化企业与煤炭企业投资建设焦化厂一般受到各地环保容量限制,并且产业链延伸程度较低,炼焦副产品如煤焦油、焦炉煤气等深加工程度不高,导致资源利用率较低。因此,钢铁厂自有焦化企业与煤炭企业投资建设焦化厂对焦炭产能扩张的推动不足。据中国炼焦行业协会统计,钢铁厂自有焦化企业焦炭产量约占全国焦炭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独立焦化企业向钢铁企业和其他冶炼企业销售焦炭产品,其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炼焦副产品的加工和焦炉气的综合循环利用。对于独立焦化企业来说,丰富的产品结构和较长的产业链是其竞争优势的根本所在。据中国炼焦行业协会统计,独立焦化厂焦炭产量占全国焦炭总产量的65%以上。根据myteel(我的钢铁网)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全国常规性焦炉及热回收焦炉在产产能合计为5.45亿吨,其中钢厂焦化产能1.84亿吨,占比33.7%,独立焦化产能3.61亿吨,占比66.3%。产能过剩,行业收入滞涨我国焦化行业经过几年的调整分化、优胜劣汰,焦炭产量略有增长,焦炭消费有所减少,整体依然呈现产能过剩状态。2018年以来,国内炼焦煤供需状况总体产能过剩。2018年全国焦炭产量累计为4.38亿吨,2019年全国焦炭产量4.71亿吨,同比增长5%,焦炭消费量仅4.50亿吨,总体产能过剩。自中国供给侧改革以来,焦化行业落后产能淘汰,高炉产能利用率有所提高,焦炭价格呈震荡上升态势。但2019年由于焦炭价格下跌,同时原料煤价格高位运行,焦化行业经济效益大幅下滑。以焦炭主产区山西省为例,2019年,焦化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56亿元,同比增长0.4%;实现利润82亿元,利润率4.2%,同比下降5.3个百分点。综合来看,2019年我国焦化行业销售收入6333.7亿元,同比微增0.4%。行业收入滞涨明显。行业经营效益下滑2012年以来,由于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焦炭行业产能过剩,钢铁、焦炭、煤炭价格大幅下挫,焦炭行业利润率降低,在2014年、2015年出现了行业内50%以上企业亏损的局面。2016年春节后,通过房地产行业、汽车行业、基建投资等拉动,钢铁价格回调。同时,部分焦化厂因环保不达标而关停限产,焦炭供应量紧张,价格回升,行业盈利有所好转。从焦化行业毛利率看,2016-2018年,受益于供给侧改革,虽然原料炼焦煤价格同样有大幅上涨,但是我国主要焦炭企业相关业务的盈利能力有明显的大幅改善。美锦能源、山西焦化等全国老牌焦炭企业在2016年起均有大幅提升,且已经持续3年。但2019年受焦炭价格下跌以及原料煤价格高企的影响,整个焦化行业经营效益受到较大影响,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焦化产品毛利率均有所下降,其中,宝丰能源毛利率依然保持最高,2019年焦化产品毛利率高达43.95%,在现有上市焦化公司中排名第一。截止到2020年三季报,行业主要上市公司毛利率均有所回升修复。但行业经营效益依然下降明显。注:宝丰能源于2019年上市,未公布2014和2015年财务数据。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煤化工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等解决方案。

成人记

2019年中国现代煤化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但仍然面临不少挑战

现代煤化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步伐艰难缓慢,全球市场需求总体偏弱,国际原油和大宗原料价格低迷,能源发展呈现新的特征。从国家战略需求看,发展煤化工是必然选择。2018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在全球占比分别为4%和4.2%,而煤炭产量占比高达46.7%。“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体的能源结构,油气保障能力较低。现代煤化工产业能够部分替代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量,促进石化行业原料多元化,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战略支撑,为石油安全提供应急保障。2017年3月22日发布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布局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首次提出了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规划布局方案,即“十三五”期间规划布局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宁夏宁东、新疆准东4个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世界一流的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方案》要求这四个示范区“十三五”期间新增煤炭转化量总量须控制在2000万吨以内(不含煤制油、煤制气等煤制燃料)。2018年中国现代煤化工行业发展迅速现代煤化工是指以煤为原料,采用先进技术和加工手段生产替代石化产品和清洁燃料的产业。下图为现代煤化工产业链:截至2018年,我国已建成煤制油项目8个,包括1个煤直接液化项目和7个煤间接液化项目,总产能达878万吨;煤制烯烃项目12个和甲醇制烯烃项目16个,合计产能达1329万吨;建成煤制天然气项目4个,总产能51.1亿立方米;煤制乙醇项目7个,合计产能85.5万吨/年,在建、拟建项目10个,合计产能434.5万吨。煤基甲醇、二甲醚、乙二醇、醋酸乙酯产能分别达到7620万吨(含焦炉煤气制甲醇)、750万吨、466万吨和292万吨,规模稳居全球首位。不少煤基含氧化学品及其衍生品的产能占到国内总产能的30%以上。现代煤化工行业仍然面临不少挑战尽管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现代煤化工规模、技术、装备都取得了长足进展,关键技术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但目前产业整体仍处于升级示范阶段,尚不完全具备大规模产业化的条件,系统集成水平和污染控制技术有待提升,生产稳定性和经济性有待验证,行业标准和市场体系有待完善。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环保压力增大、国际油价影响、核心技术缺乏以及政策支持不足等方面。前瞻认为未来应加强煤制超清洁油品及特种油品的研发与生产;加强煤化工和炼油两个产业融合协调发展;开发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的高端化、差异化新材料产品链。以上数据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来源: 前瞻网

源源不绝

2021年中国煤化工行业供需市场分析重点煤矿产能调整结果显著、供需回暖「组图」

中国是世界最大产煤国。煤炭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煤化工工业也是重要的支柱工业,全国70%的工业燃料和动力、80%的民用商品能源、60%的化工原料是由煤炭提供的。但由于我国长期投资过度,监管不力,煤化工行业长期产能过剩严重,2016年,我国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经过几年供给侧改革的阵痛,目前我国煤炭供需情况显著改善。煤炭资源探明储量逐年增长2019年全球煤炭探明储量继续上升,且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美国(23.3%)、俄罗斯(15.2%)、澳大利亚(13.9%)和中国(13.2%)。据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0)》披露,2019年,我国煤炭探明储量17385.8亿吨,同比增长1.76%。全国煤炭产量触底反弹缓慢增长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2-2019年,我国煤炭产量波动性变化,以2016年为界,2012-2015年,我国煤炭产量处于缓慢增长阶段,虽然经营效益不高,但各地依旧不断超前投资,产能不断扩张,2016年供给侧改革开始,当年产量大幅减产,以煤炭主产区山西省为例,2016年-2017年,省内关闭煤矿52座、退出产能4590万吨,核减生产煤矿产能925万吨/年。供给侧改革后,全国煤炭产量触底反弹,缓慢增长。2019年,我国煤炭产量为38.50亿吨,同比增长4.0%。2020年1-10月,全国实现煤炭产量31.49亿吨,同比增长1.82%。全国原煤销量大幅回升2012-2017年,中国原煤销量呈现波动态势,原煤销量保持在30亿吨左右。2018年因煤炭消费大国中美双方贸易战,以及全球范围的新能源革命天然气和其他可再生能源不断挤压,中美双方煤炭消费量大幅下降,原煤销量出现大幅下滑,为13.69亿吨,同比降低55.29%。2019年开始大幅回升至32.51亿吨,2020年1-10月,实现原煤销量30.15亿吨,增长态势良好。重点煤矿产量回升我国近几年来除2016年外,其余年份重点煤矿原煤产量变动幅度不大。从2015年18.76亿吨增长到2016年28.38亿吨,之后受国家供给侧改革政策的影响,2017年产量降低到17.7亿吨,2018年有小幅增长,为18.37亿吨。2019年继续保持小幅增长到23.89亿吨,截止2020年10月,我国重点煤矿原煤产量22.20亿吨。2016年受供给侧改革影响,我国重点煤矿产量不降反升,说明行业集中度提升,小差落后产能不断淘汰。注:重点煤矿为国有煤矿重点煤矿销量大幅回升2012-2017年间,我国重点煤矿原煤销量呈波动增长趋势,2018年中美等煤炭消费大国贸易战以及开展新能源革命,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的竞争加剧,不断挤占了煤炭在能源市场的占比,导致燃煤电厂陆续淘汰、燃煤发电能力和利用率连年下降,中美等煤炭消费大国煤炭消费量均创下新低,2018年重点煤矿原煤销量出现大幅度下滑,为15.92亿吨,同比下降55.27%。2019年大幅回升至23.89亿吨。注:重点煤矿为国有煤矿综上,随着2016年以来供给侧改革的推进,我国煤化工行业去产能效果显著,大量过度投资形成的产能被淘汰,行业集中度提高,重点煤矿的产量销量大幅提升,且2019年产销开始趋于平衡,重点煤矿产能调整结果显著,行业整体供需市场大幅改善。(文章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陌生人

2021年中国煤化工行业细分市场分析煤制油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煤制油是以煤炭为原料,通过化学加工过程生产油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一项技术,包含煤直接液化和煤间接液化两种技术路线。我国总的能源特征是“富煤、少油、有气”,因此煤制油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我国原油需求缺口大随着石油需求持续上升,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再创新高。2016-2018年,我国石油产量分别为2亿吨、1.92亿吨和1.90亿吨,产量增速分别为-6.93%、-4.09%和-1.30%,产量逐年下降;消费量分别为5.64亿吨、6.06亿吨和6.45亿吨,消费量增速分别为2.25%、7.48%和6.50%,消费量逐年增长;需求缺口分别为3.64亿吨、4.15亿吨和4.56亿吨,需求缺口逐年扩大。2019年我国石油产量1.91亿吨,石油消费量6.36亿吨,需求缺口4.45亿吨。我国原油需求一直以来都要依靠外来市场,每年大量从外国进口。从2010年以来我国石油对位依存度一直稳步上升。2017年,中国原油需求强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进口量达到901万桶/日。《2019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中指出,2019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至70.8%,远超40%警戒线。预计2020年油气对外依存度还将继续攀升,以油气3%的能源结构支撑油气30%的能源消费结构,既不安全也不可持续,发展煤制油替代石油,是我国能源供应保障的战略选择,煤制油市场空间广阔。煤制油产能产量提升迅速与煤制油项目的理论产能相比,2016年以前我国煤制油实际产能并不高。据了解,2015年全国煤制油产能为278万吨/年,全年平均产能利用率仅为47.5%,比2014年下降26%。2016年底随着神华宁煤400万吨煤间接液化项目投产,煤制油总产能增至738万吨,增幅118%,产能利用率58.6%。2017年6月,随着伊泰120万吨煤制油投产,包括间接液化和直接液化以及延长煤油共炼项目,到2017年底,煤制油产能884万吨/年,产量较上年增加146万吨。据最新统计数据数据显示,2018年煤制油总产能为953万吨/年,产能利用率由2017年的40%大幅提高至64.8%,2019年我国煤制油总产能921万吨/年,实际产量745.6万吨,产能利用率大幅提高至80.96%。2016-2019年煤制油产品产量逐年增加。2019年我国煤制油产品产量745.6万吨,同比增长20.74%,较2015年增长365.91%。煤制油发展前景广阔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司长王思强在2018中国国际煤化工发展论坛上提出,接下来煤直接液化将重点发展航煤和特种煤油;煤间接液化将是向下游产业延伸,实现多元化发展,并推进二者的联产。事实上,我国煤制油产业发展到今天,通过科技研发的不断突破和示范项目的不断改进,煤制油产业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在环保方面,通过技术进步,煤制油项目可以做到废水近零排放,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均能得到很好的处理,集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利于捕集和利用;在成本控制方面,通过装置运行、管理效率的优化,煤制油项目的成本也在不断下降。未来,随着高温费托合成工艺的进一步发展,煤制油装置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煤制油项目完全可以生产百种以上的化工产品,实现大型化、一体化、精细化、产品高端化,展示旺盛的生命力。由此,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到2026年煤制油产品产量将达到2278万吨。(文章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阿罗哈

农工党贵州省委到兴仁市开展煤化工产业发展调研

4月24日,省人大常委、农工党贵州省委秘书长蒙爱军率调研组到兴仁市开展煤化工产业发展情况调研。黔西南州委统战部副部长杨丽敏,兴仁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副市长马安平陪同。座谈会上,调研组听取了兴仁市现代煤化工产业及煤制乙二醇项目发展情况汇报,观看了兴仁市煤制乙二醇发展情况宣传片,并围绕煤化工产业发展同兴仁市相关部门进行了交流。调研组表示,此次煤化工产业发展调研为农工党贵州省委2020年调研课题,主要是了解和收集煤化工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调研结束后将把相关情况汇总整理成调研报告上报省委省政府,为省委省政府提供煤化工产业发展方面的意见建议,助推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下一步农工党贵州省委还将继续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用,积极向省委省政府建言献策,利用好黔西南的资源优势,帮助引进企业参与投资,共同把兴仁煤化工产业做大做强。当天,调研组还对兴仁市煤制乙二醇项目进行了实地调研。(兴仁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方家菊 报道)编辑:任常辉责编:潘 飞编审:王明颖来源:贵州掌上兴仁

2021年中国煤化工行业细分市场分析 煤制油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煤制油是以煤炭为原料,通过化学加工过程生产油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一项技术,包含煤直接液化和煤间接液化两种技术路线。我国总的能源特征是“富煤、少油、有气”,因此煤制油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我国原油需求缺口大随着石油需求持续上升,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再创新高。2016-2018年,我国石油产量分别为2亿吨、1.92亿吨和1.90亿吨,产量增速分别为-6.93%、-4.09%和-1.30%,产量逐年下降;消费量分别为5.64亿吨、6.06亿吨和6.45亿吨,消费量增速分别为2.25%、7.48%和6.50%,消费量逐年增长;需求缺口分别为3.64亿吨、4.15亿吨和4.56亿吨,需求缺口逐年扩大。2019年我国石油产量1.91亿吨,石油消费量6.36亿吨,需求缺口4.45亿吨。我国原油需求一直以来都要依靠外来市场,每年大量从外国进口。从2010年以来我国石油对位依存度一直稳步上升。2017年,中国原油需求强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进口量达到901万桶/日。《2019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中指出,2019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至70.8%,远超40%警戒线。预计2020年油气对外依存度还将继续攀升,以油气3%的能源结构支撑油气30%的能源消费结构,既不安全也不可持续,发展煤制油替代石油,是我国能源供应保障的战略选择,煤制油市场空间广阔。煤制油产能产量提升迅速与煤制油项目的理论产能相比,2016年以前我国煤制油实际产能并不高。据了解,2015年全国煤制油产能为278万吨/年,全年平均产能利用率仅为47.5%,比2014年下降26%。2016年底随着神华宁煤400万吨煤间接液化项目投产,煤制油总产能增至738万吨,增幅118%,产能利用率58.6%。2017年6月,随着伊泰120万吨煤制油投产,包括间接液化和直接液化以及延长煤油共炼项目,到2017年底,煤制油产能884万吨/年,产量较上年增加146万吨。据最新统计数据数据显示,2018年煤制油总产能为953万吨/年,产能利用率由2017年的40%大幅提高至64.8%,2019年我国煤制油总产能921万吨/年,实际产量745.6万吨,产能利用率大幅提高至80.96%。2016-2019年煤制油产品产量逐年增加。2019年我国煤制油产品产量745.6万吨,同比增长20.74%,较2015年增长365.91%。煤制油发展前景广阔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司长王思强在2018中国国际煤化工发展论坛上提出,接下来煤直接液化将重点发展航煤和特种煤油;煤间接液化将是向下游产业延伸,实现多元化发展,并推进二者的联产。事实上,我国煤制油产业发展到今天,通过科技研发的不断突破和示范项目的不断改进,煤制油产业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在环保方面,通过技术进步,煤制油项目可以做到废水近零排放,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均能得到很好的处理,集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利于捕集和利用;在成本控制方面,通过装置运行、管理效率的优化,煤制油项目的成本也在不断下降。未来,随着高温费托合成工艺的进一步发展,煤制油装置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煤制油项目完全可以生产百种以上的化工产品,实现大型化、一体化、精细化、产品高端化,展示旺盛的生命力。由此,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到2026年煤制油产品产量将达到2278万吨。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等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