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美国一杂志发表新研究:美国新冠早期感染人数或高出官方数字80多倍架构

美国一杂志发表新研究:美国新冠早期感染人数或高出官方数字80多倍

本文转自【新华网】;新华社华盛顿6月23日电(记者谭晶晶)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显示,美国新冠疫情早期感染人数远高于官方报告数字,可能是后者的80多倍。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运用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流感样病例监测数据,来估算今年3月三周内的美国新冠病毒感染率。据研究负责人、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助理教授贾斯廷·西尔弗曼介绍,他们通过分析每个州的流感样病例数据,来估算超过季节性基准水平又不能算作流感或其他季节性呼吸道病原体导致传染病的病例数,即所谓的“过量流感样病例”。他们发现,“过量流感样病例”与美国的新冠疫情传播表现出“近乎完美”的关联,这表明可以通过跟踪流感样病例数据来监测新冠病例。 研究人员估算,3月最后三周里,美国“过量流感样病例”数量激增,这反映了这期间可能有超过870万新增新冠病例,而同期官方报告的新增新冠病例数仅约为10万例。 研究人员还运用这一模型来估算美国每个州的新冠感染率,他们估算的感染率要远高于官方最初报道的感染率,但与抗体调查结果更为接近。以纽约州为例,根据他们的研究估算,截至3月底全州至少有9%的人口感染了新冠病毒;而纽约州对3000人进行抽样抗体调查后计算出的感染率为13.9%。 “过量流感样病例”似乎在3月中旬达到了峰值,研究人员认为这是由于这之后症状较轻的患者就医的情况有所减少,并且多州实施了居家令等干预措施,从而降低了病毒传播速度。 西尔弗曼说,该项研究表明,新冠疫情的严重程度很大程度是由病毒早期社区传播速度决定的。原标题:研究称美国新冠早期感染人数或高出官方数字80多倍

鬼线人

拍CT可致癌?美国杂志:专项研究,美国每年2.9万人因拍CT患癌

《美国消费者报告》的观点美国消费者报告是在美国人其中十分流行的杂志,它曾经就披露过,很多人由于拍ct的辐射患有癌症,并且给出了具体的数据,在美国平均每年会有2.9万人因为ct扫描带来的辐射而身患癌症,在这个新闻发表前,他们就成立了专项研究组进行各种类别的分析,那么这些研究结果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在一个观点被提出时,我们首先需要看这个观点提出的客体是否值得人们去相信,在我看来,这个研究调查报告不算科普和正规,毕竟有两个层面的原因,第1个原因就是这家杂志社并非官方机构,也没有极强的医学背景,同时他们只是一个消费者联盟出版的杂志而已,所以在权威性方面和柳叶刀杂志是无法相比的。第2个原因就是由于在这个研究调查中的研究,人员资质尚不确定,同时研究手段研究方法,也经不起仔细推敲,还有一些十分具体的细节在网站上也没有过多的披露,因此根据他们的说法,这只是一份研究调查报告,真实性有待商榷。但是这也把一个疑问抛向了人们,拍ct带来的辐射真的致癌吗?辐射是个好东西还是坏东西?① 电磁波由万物发射?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凡是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一切事物都会发出电磁波,这个电磁波就叫做辐射,而根据牛顿热学第三定律,绝对零度在地球是无法自然而然产生的,因此在我们能够知道世界万物都会发出辐射,也就是世界万物都存在电磁波,当然人体电脑手机等等一切事物都会发出辐射。② 辐射也并非完全不可见辐射是一种光波段,因此是无法看到的,毕竟人体的肉眼只能看到电磁波光谱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所以很多辐射是人类看不到的,虽然真实存在,比如人体向外发出的辐射就属于红光,倘若采用专门的红外线观测仪来进行检查,就可以看到人类是持续发光的。当然谈辐射变色是大可不必的,毕竟世界万物都会发出辐射,那么辐射哪些是有危害的,哪些是无害的呢?③ 辐射的种类与区别辐射一共分为两种,分别是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那么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其实二者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能量的多少,毕竟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大家有目共睹,而非电离辐射,能量则是要小得多。电离辐射作用在人体会和体内DNA发生电离作用,同时损坏DNA的结构,因此双链就会出现问题,人类患癌症就是这么来的。脱离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① 谈谈电离辐射毒性难道电离辐射都会致人死亡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比如空气以及香蕉都会存在电离辐射,那么城市中其实也会存在电离辐射,但是人类也没有因为香蕉受到很大的伤害,因此,微量的电离辐射是不会对人类造成很大的伤害的。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换言之,人类无法杜绝电离辐射,但是脱离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这个理论可以用在辐射危害人体的讨论。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称,很多科学研究其实就给出了电离辐射的安全标准,比如头部ct,胸部ct以及腹部ct等等最高的辐射则是10毫西弗一次。它的单位是西弗。② 风险的阈值而每次单次照射超过100毫西弗,则会提高4.8%罹患癌症的风险,倘若低于100毫西弗,人类并不存在任何的危险。那么根据以上资料可知,其实就算是一个人在一天内做完了所有ct项目,那么所累积的辐射也不过50毫西弗而已,远远低于100毫西弗的最高值,因此在这种阈值以下都是十分安全的。由此可知,所谓美国消费者报告声称,拍摄ct的辐射会使人罹患癌症,其实都是谣言。

波弗特

九成SCI论文“出逃”国外 中科报:中国期刊亟待逆风翻盘

来源:澎湃新闻中国科学报9月16日消息,中国SCI论文发表数量位列世界第二,但超90%发表在国外期刊;中国期刊的影响因子逐年提高,但很多中国期刊评价不高;对比国际期刊的“秒回”,一些中国期刊的审稿时间长达9个月……面对中国期刊在国内研究界逐渐边缘化的态势,如何摸清定位实现破局?近日,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YOCSEF)邀请科技界、出版界专家,就中国期刊如何回归正途展开激辩。九成SCI论文发表在国外期刊中国期刊的生存现状令人担忧。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SCI论文发表数量超过50万篇,位列世界第二。2000年,中国SCI期刊对中国学者论文的贡献是41%,到2018年下降到7.4%。“这意味着100篇论文中只有7篇发表在中国期刊上,另93篇都发在国外期刊。”《中国科学》杂志社总编辑任胜利说。此外,中国的SCI期刊数量也与中国SCI论文发展不匹配,中国期刊越来越滞后于中国论文的发展。9000多种SCI期刊中,中国期刊只有241种。“科研成果不发表在中国期刊上,很难让广大中国科研工作者知晓。中国期刊的重要性和发展的急迫性不言而喻。” 任胜利说。他指出,中国期刊小、散、弱,同质化现象明显。小即规模小,一本期刊大约发文200篇;散即分布散,每个出版单位平均只有1.16种期刊;弱即影响力弱,大多出版单位只有一种期刊;同质化非常严重,缺乏学科分布、学术定位的考虑。大学学报中,以大学、学院命名的有519种,约占中文期刊的12%,很难体现特色。但从影响因子看,中国SCI期刊影响因子的上升幅度远远高于国际总平均水平。任胜利解释,这是因为影响因子只代表平均论文引用,部分中国期刊为了追求影响因子的提升,大大缩减了刊登论文的总数量,减少分母大小而博取高分。对于为何很多科技领域优秀成果一般不会优先考虑投稿到中国期刊,清华大学副教授崔鹏认为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该研究领域或方向的学术话语权不在中国,中国的科技发达程度不足以支撑打造一本该领域的一流国际期刊。二是一部分科研工作者要得到国际同行认可,需要国际舞台交流学术进展。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包云岗却认为,学术发表只是整个科研活动中一个环节,科研界不必都盯着差评中国期刊这件事。“很多时候在整个链条尚未完全运转起来的情况下,仅看一个环节未免偏颇,因此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推到中国期刊上。”他举例,在计算机领域,很多顶级会议获得国际认可,一定程度是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源头就在该会议上,或来自某一个期刊。“如果中国的需求走在世界前沿,又能够在国内找到技术方案,那这些技术来自哪里,哪里就会形成新的舆论阵地。”定位不清是中国期刊发展的拦路虎“定位不清晰是影响中国期刊发展的关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王静远表示。爱思唯尔学术期刊部出版人李季萌认为,中国期刊应该向期刊集群发展成熟的出版商学习经验,比如期刊定位。不一定所有的期刊都要以发展成顶级期刊为目标。在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李浥东看来,一开始就把中国期刊跟国际顶刊相比是不现实的。期刊的发展伴随研究成果而来,当前国内绝大多数优秀学者都是英文体系培养出来的。让这些学者再去花时间写中文论文,这是对科技资源的浪费。中国期刊出版流程的局限也导致部分中国期刊的论文不能超过8页,限制了研究内容的表达。任胜利表示,对论文篇幅和参考文献的限制是部分期刊的人为规定,期刊总页数具有一定弹性,只要在上报期刊主管部门和邮局发行时说明即可适当放宽某一期的页数。2019年,《中国科学》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4%的科研工作者认为需要中国期刊,同时对中国期刊的未来表示忧虑。任胜利认为,如果继续差评中国期刊,那么科研工作者的投稿意愿就会降低,造成恶性循环。目前计算机领域出版量位居前四的出版商,IEEE、Springer-Nature、ACM和爱思唯尔论文数量加在一起只占整个英文学术论文市场的1/3,其他2/3由其他出版商或出版形式占据。李季萌表示,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期刊仍有很多机会。抓住本土学者以破局编辑人员缺乏困扰着中国期刊界,这也是某些期刊审稿时间长达9个月的原因之一。“计算机领域的编辑很难找,CCF的15本会刊基本都缺编辑。”中科国鼎数据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鹿泽光说。对此,李季萌举例,爱思唯尔的计算机期刊集群在亚洲有700多个编辑,这个数量依然无法满足需要,所以需更加紧密地跟科研工作者联系起来。《自然》《科学》《细胞》等国际期刊审稿有专职编辑,但更多期刊,如施普林格·自然、爱思唯尔等,充分依靠编委初筛稿件或邀请审稿人等办法解决审稿这一难题。“对中国期刊来说,也要充分发挥编委会的作用,发挥专家办刊的优势。” 任胜利说。天津理工大学教授罗训认为,一个期刊的水平与其学术志愿者水平直接相关,但学术志愿者精神在国内学术圈是欠缺的。有的导师认为审稿浪费时间,将期刊论文交给学生去审。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导致审稿质量难以保证。中国学者发表的每一篇论文背后有很多学者和出版从业者的参与和支持。“从这一点来讲,对比发表论文的数量,亚洲学者的贡献程度还明显不够。”李季萌表示。“ACM、IEEE等国际组织的会议办得好,就是抓住了学术共同体。中国期刊如果想要办好、办成顶级,一定要抓住本土学者,发动学术志愿者来审稿很重要。” 王静远说。此外,中国期刊在学术成果交流和人才培养方面十分重要。任胜利建议,青年科学家更多、更早地参与到中国期刊的建设中,如建立青年编委会或青年审稿人制度,让年轻有为的学者先参与进来,做期刊的审稿工作,提升中国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对此,崔鹏补充道,每年大量优秀年轻学者从海外学成归来,这对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是利好的。希望在后续科技期刊发展和建设方面,能够更大程度引入学术共同体的力量,共同呼吁国家做相应的政策调整,更好地运营学术共同体。(原题为《九成SCI论文“出逃”国外 中国期刊亟待逆风翻盘》)

护林员

《美国医学会杂志》这篇论文太吓人,医学专家看完都急了

近日,美国知名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刊登了一篇十分吓人的论文。这篇研究了美国纽约市5700名新冠肺炎住院患者的论文宣称,他们统计发现,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其死亡率高达88%!结果,此事也很快被众多西方媒体报道,并震惊了舆论。但不少看到了这篇论文的医学专家却指出,这个数字存在严重的误导。下图,便是那篇宣称纽约市使用呼吸机的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高达88%的论文。这一令人震惊的数字,也很快被大量西方媒体报道,比如美国彭博社和英国的《独立报》。然而,在刊登了这篇论文的美国知名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的官方网站上,多名医学专家却表示这个数字存在严重的误导性,并要求期刊方面联系作者进行更正。原来,这些医学专家发现,这篇论文是将那些使用呼吸机后死亡或出院的病人进行了对比:其中出院的38人,死亡的282人,由此算出使用呼吸机的住院病人死亡率高达88%的数字(282/38+282)。然而,该论文的样本中还有831名病人仍在住院并正在使用呼吸机进行治疗。但似乎是由于这800多名病人还没有出院或死亡,这篇论文的研究人员竟然没将他们统计进去,这才出现了那么高的死亡率数字。目前,《美国医学会杂志》已经更正了这一数字。其编辑人员也在论文的评论区留言感谢了医学专家们指出的错误。更正后的论文在此处的最新表述为:在需要使用呼吸机的病人中,38人(3.3%)已经出院,282人死亡(24.5%),还有831人(72.2%)仍在住院。不过,在境外的社交平台推特上,一些医学人士仍对《美国医学会杂志》出现这样的疏漏感到不解……来源:环球时报

空镜记

国内外学术期刊常识大科普

版权声明:来源(首发):微信公众号《技能Tools》是不是有的小伙伴论文都发了好几篇了,但对一些期刊的专业术语还云里雾里,这期为大家介绍一些国内外学术期刊的一些基本常识情况,投稿前对一些期刊常识有个大概的了解,做到心里有底。由于文章涉及内容比较多,先来个小目录理理。国内期刊核心期刊所谓核心期刊其实就是由一定的遴选体系筛选而产生的期刊,目前,在国内一共有七大核心期刊遴选体系:1.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我们常说的中文核心)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又称“C刊”);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也是我们常听说的“统计源期刊”;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5.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7.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如果期刊被同时被两种核心期刊遴选体系认定为核心,那么该期刊就是双核心期刊,入选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和南大CSSCI核心期刊为通常意义的双核心期刊。普刊普刊是相对于核心期刊来说的国内的合法刊物,正常情况下,分为省级、国家级,但是经过某部门或者团体筛选,成为核心的刊物就脱离了省级、国家级的划分,统一成为核心期刊,普刊发表容易,对文章内容要求也较低。省级期刊与国家级期刊实际上,国家从来没有对刊物做过级别之分,也就是在影响力和专业程度上没有省级和国家级的差别。所谓国家级期刊和省级期刊之分,主要为方便管理,根据期刊主管单位的级别而做了区别。即国家单位主管期刊为国家级期刊,省单位主管期刊为省级期刊。国家级期刊一般说来,国家级期刊,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国家级刊物。省级期刊省级期刊,即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部门、委办、厅、局、所,省级社会团体和机构以及各高等院校主办,在新闻出版部门有登记备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A类、B类、C类期刊A类期刊、B类期刊、C类期刊等是在高校或其他研究机构论文答辩、科研项目申报、学术水平评估等场合经常出现的提法,容易与核心期刊相混淆。从国家层面,并没有对期刊的此类划分。A类、B类期刊等的划分是各单位根据相关政策文件,结合自身研究优势,从国内外核心期刊数据库进行筛选,把和本单位研究方向结合最近的、办刊质量好的刊物,划归为A类期刊,其次为B类期刊,再次为C类期刊,以此类推。因此,A、B、C类期刊等级的划分,是由各个单位根据自己的科研考核标准制定的,不同单位标准也不同。C刊“C刊”是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的简称,与C类期刊不同,C类期刊是各单位根据本单位考核标准制定的内部划分,而“C刊”则专指CSSCI期刊。国外期刊SCI、EI、ISTP(现称CPCI-S)是世界著名的三大期刊文献检索工具,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世界三大顶级期刊:《Nature》、《Science》、《Cell》。我们搜索下载外文文献的时候经常会看到Elsevier、Springer的字样。以上是我们最常听到的国外期刊的相关内容,那我们接下来了解一下国外一些学术期刊及检索系统的概况。这里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上面提到的Elsevier、Springer(不只这些)是出版商的名字,出版商那里拥有期刊文献版权,即拥有文章的全文内容,所以我们下载文献的时候会看到这些出版商的名字。而我们常说的SCI、EI只是文献索引数据库,他们从出版商那里收集某些期刊论文的公开信息数据(题目、作者、摘要、参考文献)储存到自己的数据库里,然后再添加一些自己的信息,比如分类号之类的东西,然后对这些信息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参数,比如SCI每年推出JCR(期刊引证报告,后文有介绍)等。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SCI、EI数据库里看不到文章全文内容的原因。其实EI隶属于Elsevier旗下,获取数据还是很便捷的;而我们常见的SCI、SSCI、CPCI都是Thomson Reuters(汤森路透)旗下的。说到底(以SCI为例),SCI是ISI出版的《科学引文索引》,只是个检索工具,而我们投稿是投给SCI源期刊(即SCI数据库索引所依据的杂志)。EIEI(The Engineering Index,工程索引)是美国工程信息公司出版的著名工程技术类综合性检索工具。是世界上最大的工程信息提供者之一,早期出版印刷版、缩微版等信息产品,1969年开始提供EI Compendex数据库服务。EI以收录工程技术领域的文献全面且水平高为特点。EI收录5000 多种工程类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科技报告和专著。收录范围包括核技术、生物工程、运输、化学和工艺、光学、农业和食品、计算机和数据处理、应用物理、电子和通信、材料、石油、航空和汽车工程等学科领域。1995年以来美国工程信息公司开发了称为“EI Village”的系列产品。工程索引(EI)目前主要有三个版本: EI Compendex光盘数据库、EI Compendex Web数据库、Engineering Village 2。2009年以前,EI收录包括三种类型:被EI Compendex标引文摘(核心数据)收录、EI Page One题录(非核心数据)收录、会议论文。EI Compendex数据库从2009年1月起,所收录的期刊数据不再分核心数据和非核心数据。但是还分为期刊检索和会议检索。也就是源刊JA类型,会议CA类型,相比而言,JA的含金量要高一些。Web of Science、SCI、ISI概况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是国际知名的科技信息研究与服务机构、学术信息出版机构。1992被加拿大汤姆森公司的分公司Thomson Scientific & Healthcare收购,即为Thomson ISI。ISI成立以来,先后推出了SCIE、SSCI、ISTP、A&HCI和ISSHP等许多著名的学术研究检索工具和数据库。Web of Science是美国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基于WEB开发的产品,是大型综合性、多学科、核心期刊引文索引数据库,提供引文分析。是一个由多个文献检索数据库组成的平台,旨在支持科学和学术研究。Web of Science(WoS)以ISI Web of Knowledge(http://apps.webofknowledge.com)作为检索平台。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WoS核心合集)是该平台上的首要资源,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研究引文索引,具体数据库构成看下图。当然了ISI Web of Knowledge检索平台除了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外还收录了其他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数据库,具体详情看下图。无论是在数据库还是数据深度方面,对于Web of Science平台数据库的订阅各个机构都不尽相同。当你查阅的时候,可以选择不同的数据库进行精准查询。下图所示为我所在机构订阅的数据库列表。SCI与SCIESCIE是SCI扩展版,SCI收录3000多本自然科学期刊,SCI系统出版形式先后出现过四种:最开始是印刷版(SCI Print),后升级为光盘版(SCI CDE)和联机版(SCI Search),最后发展成网络版,SCI也扩充到8000多本期刊,更名为SCI-Expanded(SCIE), 成为一个重要的数据库。其中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SCI-EXPANDED(SCIE)就是SCI的网络版。SCI收录的期刊档次更高一些,但有时候也会发现SCIE收录期刊的影响因子可能比SCI还高,可能跟学科不同有关系。二者在选刊上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收录的期刊数不同。随着网络版的普及,SCIE就是SCI,慢慢趋于通用,都是指Web of Science平台上的SCI-Expanded数据库。现在Web of Science检索平台上已经看不到SCI了,只有SCIE期刊数据库。但仍有部分院校重视SCI及SCIE的区别,所以这些院校的同学投稿前要多加注意了。ESCIESCI(新兴资源引文索引,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是Web of Science核心集合的新指标。与SCIE、SSCI、A&HCI成并列关系,但ESCI的收录期刊的标准低于SCI、SSCI、A&HCI,是普通期刊入选这三大索引的必经之路。ESCI的推出让普通期刊在进入SCIE 数据库前,或质量降低的SCIE期刊被剔除前多了一个缓冲带(所以说ESCI期刊并不是正式的SCI期刊,只是进入到SCI期刊的预备队)。ESCI的推行让期刊的收录路径更趋清晰,使期刊的分级更趋合理。ESCI的推出使得WoS期刊数据库更多地收录那些在学术领域己经具有地区性影响力的期刊,并且更早的追踪到新兴的领域和趋势,从而扩大WoS期刊数据库的收录范围和评价规模,更能大幅增加WoS期刊论文的被引频次。ESCI 期刊的论文都可以在Web of Science的核心数据库中查到(所以说别以为WoS核心合集里能检索到的都是SCI),但是每年的JCR中不报道这些ESCI期刊的影响因子,同时,ESCI期刊的引用也不会被计入影响因子的计算(有待考证)。Master Journal Listhttp://mjl.clarivate.comMaster Journal List 是汤森路透公司提供的ISI收录的期刊总列表,收集了ISI所有数据库的期刊,通过这个网站你可以查询某个期刊被ISI Web of Science平台上的哪个数据库收录了,也可以查询某个期刊是不是SCIE期刊,同时可以查到是不是SCI期刊,甚至也可以查到是不是ESCI期刊等等。ESI(摘自百度百科)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是由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I)于2001年推出的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ESI是汤森路透基于SCI和SSCI所收录的全球11000多种学术期刊的1000多万条文献记录而建立的计量分析数据库。ESI对全球所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SCIE、SSCI库中近11年的论文数据进行统计,按被引频次的高低确定出衡量研究绩效的阈值,分别排出居世界前1%的研究机构、科学家、研究论文,居世界前50%的国家/地区和居前0.1%的热点论文。ESI针对22个专业领域,通过论文数、论文被引频次、论文篇均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和前沿论文等6大指标,从各个角度对国家/地区科研水平、机构学术声誉、科学家学术影响力以及期刊学术水平进行全面衡量。所有统计数字每两个月更新一次。ESI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JCR、影响因子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汤森路透每年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项数据。现今JCR是基于SCIE期刊数据库的(它的SS版本对应SSCI数据库)。JCR对包括SCI收录的3800种核心期刊(光盘版)在内的8000多种期刊(网络版)之间的引用和被引用数据进行统计、运算,并针对每种期刊定义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五年影响因子、被引用半衰期等指数加以报道。一般于每年的6月份公布前一年各个期刊的影响因子等数据。并非所有期刊都有影响因子,必须是被Web of Science检索平台的SCIE和SSCI数据库所收录的期刊才会有相应的影响因子等数据。一个期刊的影响因子,指的是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一种刊物的影响因子越高,也即其刊载的文献被引用率越高,一方面说明这些文献报道的研究成果影响力大,另一方面也反映该刊物的学术水平高。因此,JCR以其大量的期刊统计数据及计算的影响因子等指数,而成为一种期刊评价工具。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JCR期刊分区(这部分内容采摘自LetPub官网)目前,根据JCR分区表对SCI论文进行评价的模式已被国内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采纳,因为它有利于鼓励科研工作者向本学科的高级区域投稿。国内主流参考的SCI分区依据主要有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制定的分区(简称中科院分区,又称中科院JCR分区)以及汤森路透JCR的Journal Ranking分区两种,两种分区方法都是按照学科进行的,它们均基于SCIE收录期刊的影响因子基础之上。在国内,中科院期刊分区表则被更多的机构采纳以作为科研评价的指标。中科院JCR分区由于不同学科之间的SCI期刊很难进行比较和评价,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世界科学前沿分析中心(原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针对目前SCI期刊的影响因子等因素,以年度和学科为单位,对SCI期刊进行4个等级的划分,每年10月份发布最新年期刊分区数据。SCI期刊中科院JCR分区查询方式:微信搜索小程序“中科院期刊分区”。期刊学科划分中科院JCR分区表对所有期刊的学科划分如下:大类学科:医学、生物、农林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工程技术、数学、物理、地学、地学天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及综合性期刊,共13个大类。小类学科:13个大类下面又分出176个具体的不同学科类别。需要注意的是,一本期刊只可属于一个大类学科,但是一本期刊却可以属于多个不同的小类学科。例如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只属于“工程技术”的大类学科,但具体可进一步细分为5个小类学科。期刊分区方法中科院期刊分区依据也是基于一个期刊的影响因子,但是采用的是三年平均影响因子,优点是减少了有些期刊影响因子逐年波动较大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具体方法:根据13个大类学科,分别将各大类的SCI期刊由3年平均影响因子划分为1区(最高区)、2区、3区和4区四个等级。中科院分区的1区到4区的期刊数量不等,呈金字塔状分布,前5%为该类1区、6%~20% 为2区、21%~50%为3区,其余为4区。Top期刊中科院分区表的大类分区中还会遴选出一些优秀的Top期刊,2015年以前top期刊遴选规则如下:大类1区期刊直接划入Top范围内;2区中2年总被引频次指标位于前10%的期刊也归入Top期刊集合。2015年,在上述定量测度规则的基础上新增同行评议的考量因素。对于少数期刊,尽管不在上述定量方法划分出来的top期刊的范围中,但经过科学共同体评议,被认为是高学术影响力期刊,直接被采纳加入top期刊;2016年扩大top期刊范围,小类1区期刊设置为top期刊。汤森路透JCR分区期刊学科划分汤森路透JCR的Journal Ranking没有设置大类学科,只分为176个具体学科,也就是中科院分区表中所指的小类学科。期刊分区方法Journal Ranking以当年的影响因子为基础,每个学科分类按照期刊当年的影响因子降序排列,平均分为Q1、Q2、Q3和Q4四个区,Q表示Quartile in Category(学科分区)。汤森路透分区中期刊的数量是均匀分为四个部分,前25%为该类1区、26%~50% 为2区、51%~75%为3区,其余为4区。合并/更名期刊的处理方式中科院分区表是基于JCR的数据,但对于JCR中期刊刊名更名/合并的情况进行数据规范处理。对于变更刊名的期刊,JCR会保留两个刊名,会计算两个影响因子。中科院分区表会将变更前期刊数据合并到变更后的期刊,且重新计算影响因子,只保留变更后刊名和ISSN。下面一张图对两种分区方法进行了对比期刊自引我们在投稿过程中偶尔也会遇到期刊要求或是引导作者去引用1-2篇他们刊物的文章,从而提高他们期刊的影响因子。自引(Self-citation)在SCI期刊编辑出版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在学术圈中也属于比较正常的现象。一个期刊的自引率超过30%就算高了,大家投稿时就该多注意了。Web of Science数据库平台可以检索到期刊的去自引影响因子;登录LetPub网站可以查询某个SCI期刊的自引率,同时也可以查询影响因子、中科院分区、是否为OA期刊、期刊官方网站以及期刊投稿网址等数据。https://www.letpub.com.cn/index.php?page=journalappCN与ISSN类刊物“CN号”是“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简称。所谓CN类刊物,是指在我国境内注册、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该类刊物的刊号均标注有CN字母,通常被称之为CN类刊物。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在国内发行的连续出版物(期刊、杂志、报纸等)必须有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CN刊号。否则视为非法出刊。“CN号”由字母“CN”和6位数字及分类号组成,CN为中国的国名代码,前2位数字为地区代码,后4位数字为地区连续出版物的序号。分类号与刊号用“/”隔开,比如机械工程学报的CN号为“11-2187/TH”,期刊的分类法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基本大类划分。“ISSN号”是“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号”的简称。所谓ISSN类刊物,是指国际连续出版物(期刊、杂志、报纸等)。ISSN号是根据国际标准ISO3297制定的连续出版物国际标准编码,其目的是使世界上每一种不同题名、不同版本的连续出版物都有一个国际性的唯一代码标识。该类刊物的刊号前标注有ISSN字母,我国大部分期刊都配有“ISSN号”。ISSN由8位数字组成,分两个部分:序号和检验码,ISSN可以作为一个检索字段,从而为用户增加了一种检索途径。正规刊物一般都这两个刊号。国际刊号不是很难办到的,因为国外对杂志管理得很松散。但是CN刊号则不同,我们国家对杂志登记管理得是很严格的,只能是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而且必须在新闻出版局登记,接受年审等各项审查,在新闻出版局登记的刊物才有CN刊号。所以大家选择期刊要擦亮眼睛了。OA期刊OA(或称开放存取,Open Access,简称OA)是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为了推动科研成果利用互联网自由传播而提出的科技信息开放获取的理念。OA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s)是指读者可以免费在线获取同行评议论文的期刊,由于其开放获取的特点,有利于国际上科研成果更有效地传播,不受到科研机构购买数据库的限制。OA期刊这种模式可以使一些研究成果被更多读者了解,因此很多科研人员喜欢发表开放获取的期刊,尤其是那些被SCI收录的OA期刊。OA期刊模式开放存储(绿色OA)作者在论文发表后将论文存储到机构或专业知识库(即作者自存档),立即或延迟一段时间(一般为6到12个月)后开放发布。知识库自身并不进行同行评议。但它们保存的文献通常是在别处经历了同行评议过程的。知识库可以包含预印本、刊本或两者都有。开放出版(金色OA)开放出版是指期刊论文发表后通过互联网立即免费阅读。开放出版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整个期刊开放出版,所有论文均免费阅读,简称开放期刊;二是期刊本身以订阅为主,部分论文可在交纳论文处理费后开放阅读,简称开放论文。无论是绿色OA还是金色OA都是一种对最新学术成果采取的迅速开放和交流的方式。通讯作者、第一作者投稿的时候,期刊会要求一位通讯作者,通讯作者会收到所有的期刊通知,包含审稿进度、同行评审意见以及审查结果等。虽然期刊认为通讯作者只是单纯的行政角色,在一些国家文化里这个角色与资历相关,国内也有这个现象,通讯作者通常是项目领导或高级研究员,他们的通讯地址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变动。万一项目领导刚好是贡献最多的人,他可以同时担任研究的第一与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往往指课题的总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和把关。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而不是简单的“通讯联系人”。最重要的是,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负责与编辑部的一切通信联系和接受读者的咨询等。实际上如果从知识产权上来说,研究成果算是通讯作者的。通讯作者的好处是能和外界建立更广泛的联系,一些杂志会约你审稿、写综述。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同时是具体工作的主要执行者,第一线操作的实施者和原始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人,又是初稿的执笔人,对研究结果和数据的真实性负首要责任。通讯作者可以是论文的任何作者。要是一篇论文有数个作者,通讯作者可以是他们中的任何一位。换句话说, 通讯作者可以是第一, 第二,第三,第四作者等。关于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署名原则,虽然是有国际通行惯例的,却因学科、国家和地区、课题组的习惯风气而异。在中国现阶段的学术评价体制中,有点过分强调第一作者的作用(当然了有的机构不是),甚至在评奖考评、职称晋升时,第一作者的权重远大于通讯作者,所以投稿文章的第一个名字一直是最抢手的位置。共同第一作者按照国内期刊署名方式,如果一篇论文有多个作者,按照贡献大小排名的,就按照第一作者第二作者...这样依次排名,评职称时,第一作者也只认可1个人,不能同时有2个人享受第一作者的职称加分。而SCI英文期刊不同,第一作者可以有多个,即共同第一作者。有些影响因子高的期刊甚至可以有4-5个第一作者。当然了这可能基于这些作者对论文的贡献同样大小或者项目难度大合作完成等情况。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微信公众号《技能Tools》作者个人收集整理,如文章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作者,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权益;如有纰漏,欢迎随时批评指正;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莲花落

Biochemistry,美国的SCI期刊,发表内容广泛,速度快

有热心群友给我们推荐审稿快并且免版面费的期刊:《Biochemistry》。在此,非常感谢热心群友,其他小伙伴如果有什么审稿快的期刊,也欢迎分享给我们,文末有小编的二维码!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好了,废话不多说,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本审稿快,并且免版面费的期刊吧!1 期刊介绍《Biochemistry》是美国的一本期刊,发表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生物学或细胞功能的化学、物理、机制和/或结构基础的研究,也包括化学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疾病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核酸生物学、神经科学、结构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学等等领域的研究。所以大家千万别被这个期刊的名字欺骗了,《Biochemistry》不止发表生物化学相关内容,其他学科的小伙伴们也可以投稿哦!2 主编介绍《Biochemistry》的主编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Alanna Schepartz教授,其研究方向为化学。邮箱为:eic@biochem.acs.org。3 刊文量《Biochemistry》的发文量比较稳定,年发文量约600-800篇。今年到目前(8.30)为止,已经发文359篇。从发表文章的类型来看,该期刊大部分文章都是原始研究类的文章,综述发文量非常少,因此可以部分解释该期刊影响因子一直不太高了。国人占比情况:分析了2020年的359篇文献的地区分布。国人发文量位于第二位,共发表32篇论文,国人占比8.9%。4 影响因子和分区《Biochemistry》影响因子非常稳定,一直在3分下面一点点徘徊,好几次都差点冲上3分了,就差零点零几分,可惜了。最新影响因子为2.865分,希望来年《Biochemistry》影响因子能上3分。分区情况: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位于JCR三区。5 自引率根据iJournal期刊平台的数据显示,《Biochemistry》去年的自引率为6%,处于比较安全的水平。6 审稿周期小编随机选取了最近发表的几篇文献:1. 4月29日投稿,6月8日接受,从投稿到接受共1个多月。2. 4月3日投稿,6月6日接受,从投稿到接受共2个月左右。3. 4月26日投稿,6月19日接受,从投稿到接受共1个多月。审稿速度很快,从投稿到接受常常1~2个月左右。7 版面费非OA期刊,免版面费!8 相关期刊与《Biochemistry》互引较多的期刊包括:PNAS、J BIOL CHEM、J AM CHEM SOC、NAT COMMUN、PLOS ONE、MOL CELL、NUCLEIC ACIDS RES等期刊,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了解下这些期刊哦!9 投稿心得网友1评价:一个很好的杂志,审稿人很负责。网友2评价:邮箱投稿,审稿两个半月,小修,接收较快!网友3评价:虽然是邮件投稿,但编辑挺负责任的,每次都回复得非常及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修改意见。现在正好修回,小修后接收。《Biochemistry》影响因子差一点就到3分了,审稿速度快,免版面费,收录范围较为广泛,生物医学的小伙伴和医学的小伙伴可以收藏一波哦!最后的最后,如果小伙伴有曾经投稿过,并且感觉还不错的期刊,欢迎向我们的小编砸过来哦!如果有什么想要了解的期刊,也可以发送期刊名称给小编哦!再次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如果您觉得我说的对您有帮助,请点赞让我感到您的支持,您的支持是我写作最大的动力~

悠悠忽忽

美国科技强大的真正秘密,就藏在一份杂志里,我们看了也能强大

之前写了一个关于日本科学技术的文章,有位朋友就问不二:说中国的科技进步有多快?这个问题我们有请《自然》杂志来回答!既然有请《自然》杂志来回答,那么我们首先得知道《自然》杂志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杂志!《自然》杂志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创刊于1869年,比不二的年纪都大得多的多,相信也比各位读者朋友们的年纪大得多的多。非常长的创刊历史,但《自然》杂志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能和《自然杂志》媲美的也许就只有《科学美国人》, 这个《科学美国人》创刊时间也非常早,是在1845年创刊的,在中国的名字叫做《万物》杂志!这两个杂志是姐妹出版物!说到这里,不二想说的就是,在科学观察评论领域,《自然》杂志是非常权威的。那么《自然》杂志是如何评价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的呢?在去年,《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文章,题目叫做《中国,科技如何创造强大》!看这个题目我们就是知道了,中国科学技术的一个探讨性问题!在这篇文章里,核心内容总结为一句话:百年中国历史,是在重新寻找科学力量的历史。说起我国古代的历史,那何止一个灿烂辉煌,但现代西方的某一部分腔调则说,中国古代史没有科学的!没有科学?那么指南针、印刷术、火药、造纸术是怎么来的?所以说到评论科学这件事,《自然》杂志是公正且权威的,它的立场永远是中立的,它说中国古代的强大其实就是科学影响的,之所以汉唐影响世界,就是科学领先于世界!当然,《自然》杂志也给出了终极一问,那就是曾经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界的中国,到了近代为何就落伍了!答案或许放到现在来讲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近代被蒙住了眼睛后,是如何在科学技术的大道上重新找到方向的?在晚清的历史中,有四个大臣非常出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晚清四大名臣,其中经常能听到的名字是李鸿章!李鸿章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是和日本签订了一个条约,其中流于后世的过程,无外乎他以中枪之说让日本减免了赔款!但这些事情,我们最多看一场欢喜一场忧,对于后世中国的影响,并不是特别巨大!真正有巨大影响力的事件其实是李鸿章周游列国,这位李中堂带着满腔骄傲自豪踏上了出访欧美列强之路!这一趟环游非常值,因为李鸿章真正见识到了当时大清朝和世界的差距,他看到了军舰、看到了电报、看到了机械工厂、看到了精工仪器……!这样的看见就如同现在的我们在某一天看到了外星飞船,觉得这一切是神奇的,这一切和我们想的完全不一样,这是差距,这是心理上巨大的落差!乾隆帝时期面对英国大使的来访,乾隆看着英国人的船炮说了句,我大天朝无所不有!回想这句话真是打脸万分,军舰我们没有、精工仪器我们没有、庞大的机械工厂我们没有……!这些先进的科学我们都没有,我们有的是什么?是吃四大发明的老本!的确,我们辉煌的历史中有着伟大的科学,但李鸿章走过欧美这一大圈,他见识到了那一刻大清朝和世界的差距!那一刻,大清朝仿佛世界的弃婴,它臃肿老态而成为了落后者!李鸿章回国之后,一个伟大的运动开始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对于我们近代科学的发展之路影响是巨大的!在这期间徐寿造出了中国第一艘轮船,他还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过科学文章,这是中国第一个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人。而从这时开始,中国的青年开始走出国门,他们有一个任务,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中国第一代留学生,此后这些留学生学成归来,他们都成为了我国近代科学各领域中的领军人物!比如这些人:丁文江在北京创办中国地质调查局。竺可桢在南京建立气象台,结束了中国领土和海域之天气预报由外国人发布之历史。茅以升在钱塘江上建起了中国第一座钢铁大桥。李汝琦和谈家桢从美国回国,开始领导中国的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生物学家胡先骕开始创建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开始了对中国生物的研究。……这是一场属于中国科学基石的诞生,也是一场科学的救国之路!这些先辈努力的,一点点为拼凑起属于我们的科学梦!那一年,英国生物学家李约瑟来到中国的西南地区,他看到了承载中国文明复兴之路的西南联大,看到了被称之为东方剑桥的浙江大学!他说:西方很多科学家认为中国没有科学,他们真该来看看!这一年是1944年,在最艰难的岁月里,近代这些科学先辈们依旧坚持着教学科研,在取得了众多科研成果的同时,他们还教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这些学子此后成为了让中国崛起强大的依靠!所以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段历史!那一年经过两弹一星功勋们的奋斗,我们成为核大国,再不惧任何人的威胁!那一年我们的第一颗卫星上天,我们成为了向外太空探索的国家之一!那一年袁隆平的杂交稻解决了中国人吃饭的大难题。离我们最近的一年,屠呦呦女士有关青蒿素的研究,让她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一切一切的真实的发生了……神舟五号、天宫二号、人造太阳、中国天眼、散裂中子源、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等的一切,见证着我们成为了一个科技强国!当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视依旧是国策,而我们的科学教育力度也在增加,从初中生才有科学课改为小学就开始上!这样的改变就是为了让孩子们从小就打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虽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科学家,但未来是科学的世界,所以了解、知道、学习科学变得尤为重要!当然,国家重视科学教育是解决普遍问题,而个人的认知和努力决定着个人的出路!现在年轻的家长们由于受到过很好的教育,他们意识到了这点,所以除了语数英外,他们对于孩子的科学教育非常重视!如何让孩子们学好科学这门科目,变成了他们非常关心的问题,因为他们知道,大多数学校的科学课其实执教起来都非常困难,因为科学这门科目对于老师的要求比其他科目高得多,要上好这门课,授课老师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得讲得有趣有料,这样孩子才能保持兴趣!但由于每个地区教育水平都不一样,学校有优差这是现实问题,因为也有读者朋友们问:除了在学校里上课外,如何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兴趣和常识呢?不二的回答是:多给孩子看科学类的科普书籍!那么什么样的科学科普书籍适合孩子阅读呢?当然是有趣、有料的科学科普书籍!所以不二在这里给各位推荐这套《自然科学儿童科普五书》,这套书是爱因斯坦大讲堂系列丛书,是由133位欧美顶尖大学教授撰写而成的:一套五册:《这才是真正的宇宙》:孩子想要了解的宇宙知识都在这里,不管是黑洞还是行星的秘密,一本书让孩子打开宇宙的秘密!《海洋卷走的世界》:海洋知识大宝库,各种我们所不知的海洋生物,图文并茂展示海底世界的真相!《我们为什么会恐惧》:科学史上的42个未解之谜,里面不止有UFO揭秘,还有外星来客痕迹!《恐龙星球》:一本书让孩子了解恐龙世界,不管是三叠纪还是侏罗纪或者是白垩纪,孩子想知道的恐龙知识都在这里!《神奇动物在哪里》:一本野生动物大百科,猫科动物有多少种?犬科动物都有那些?这本书里全都有!这套《自然科学儿童科普五书》不止内容严谨有趣,全是科普大牛汇编的,最重要的是,每一本书里都有超过300张高清照片或插图,内容很美,图片也非常美!随着这这些精美的照片让孩子可以了解一个个自然科学的知识!马上就要到六一节了,在这个时候送给孩子一套这样的宝藏书,孩子一定会喜欢的!内容很美不用说,关键是价格也非常美,为了让所有孩子都拥有一套这样的科学科普类宝藏书,我们特地和出版社商量,给到最好的折扣给各位朋友!这套书原价300元,现在只需要128元,大16K全彩印刷,不管是自己的孩子阅读还是拿来送礼都特别合适!亲们可以点击下方横条购买,在这个六一给孩子一份特别的科学礼物。

怪声音

95后天才少年曹原,弃美籍弃绿卡:我是中国人,我要回中国

“天才”这个词并不少见,在小说里经常出现这样一个角色,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能称得上天才的人少之又少,人们也不太愿意去想象世上真的有如同小说里一样异常聪慧的人。但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虚构的故事也是有一定现实基础的,现在一位叫做曹原的天才少年以不凡的智慧和能力在学术界里大放异彩。天才出少年24岁的你在做什么?是继续在学校深造还是刚刚完成学业,步入社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拼死拼活。这个年纪,我们大都是面临这样的两种选择。大多数人都在平凡的度过他最好的年纪。但有一位来自中国的24岁少年却在度过属于他自己的非同一般的人生,24岁的他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叫做“自古天才出少年。”曹原,1996年在成都出生,2007年,就读于深圳的耀华实验小学,由于过人的天赋,他在学校的超常班读书。虽然只是一个小学,但也有着不俗的实力,曹原所在班级的老师是曾经在中科大有着20多年任教经历的副校长,而且这个超常班只有三个学生,所谓一对一教学,也不过如此了。在有着优越教师配置的班级,加上曹原异于常人的天赋,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他就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所有知识学习完毕。这是怎样的天才速度,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哪怕是在小学跳了一级都会让人刮目相看,更何况如此强大的学习能力了。面对众人难以置信的目光,曹原平静地说出了如同爽文小说里的主人公一样认为这些课程过于简单无聊的话。在短短时间内完成了十多年课程的曹原并没有像初中课本里的方仲永一样泯然众人矣,如果不是高考对于年龄有所限制,这个天才少年将会更早地进入中国高等学府学习。对于曹原来说,他只能够“被迫”等到14岁之后参加高考考试。最终,曹原以669分的优异成绩考上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少年班。中国的顶尖高等学府,不仅有坐落在北京的清华北大,还有位于安徽的,名气逊于清北但实力非凡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众所周知,“少年班”是一个不一般的概念,它是天才、智慧的象征。而于1978年创立的中科大的少年班就更是一种特别的培养天才的机制。在四十年的时间里,从这个班级里走出许多位载誉全球的优秀科学家。在一个天才聚集的班级里,曹原并没有因此变得平凡,他天生就是焦点,他就是神童本童。老师、同学都对他赞不绝口,他俨然就是中科大里传奇的风云人物。进入大学的曹原对物理实验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在同学们都在完成学业的时候,他早已结束了他的功课,开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物理实验。世界上许多优秀的科学家,离诺贝尔奖只有一步之遥,而这一步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而在物理界,常温状态下的超导体材料就是一个难倒众人的问题,谁要是解决了这个问题,那离诺奖就很近了。对于喜欢物理实验的曹原来说,当他知道这个物理界的难题后,他就将其当作了他的挑战目标。到了大二年级,也就是他16岁的时候,在请求学校教授对他进行指导后,他开始了对石墨烯相关方面的实验研究。曹原的教授丁泽军和物理学院的院长曹长淦都对曹原的天赋大为感叹,屡次在公开场合称赞他。在这期间,曹原还拿到了中科大最高级别的奖学金——郭沫若奖。轰动的科研成果18岁的时候,曹原成功考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8岁读博士,这是多么的聪慧异常。而曹原一直在用他的真实经历告诉我们他的天才远不止于此。在完成学业的期间,曹原还是没有停止做物理实验,对于物理学的热爱,让他把大多数精力都投入到了物理实验上,天道酬勤,更酬劳努力的天才。一年后,反复的实验让曹原接近于发现如何在常温状态下实现超导体:当平行的两层石墨烯实现大约1.1°的微妙角度的偏移的时候,材料就会产生惊奇的反应,极有可能实现超导。对于这一神奇的发现,曹原本着科学谨慎的研究态度再次小心求证。几个月后,在2018年3月,曹原将自己的发现整理成学术论文,投给美国科学杂志《Nature》。论文一经发表,立刻轰动整个学界,这一发现解除了困扰物理界107年的魔咒,众多物理学家看到了希望,纷纷进行大量实验,企图在曹原的物理发现的基础上超越他。曹原的这一发现,直接为物理学开辟了一块新的领域。在2019年《Nature》公布2018年科学人物时,最年轻的中国学者曹原高居榜首!今年5月份,曹原又在《Nature》杂志上接连发表两篇文章,在属于他的科学世界里不断前进。定位对于曹原来说,虽然受到如潮水般涌来的称赞与掌声,但是他并不觉得自己与普通人有什么不同。毕竟,他和常人一样在本科学习了四年。在他的科研成果震动世界之后,他也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全国各地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纷纷向他发出邀请,美国也希望将这样一个人才留在国内,向他许诺了无数好处,希望他能留下。但是面对众多好处,曹原并没有动心,他断然拒绝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美国绿卡,声称自己今天取得的成功离不开祖国的培养,他是中国人,他要留在中国。在收获荣誉后,曹原第一时间回到中科大,和老师同学分享喜悦,他表示等学成归来之后,希望能够在母校任职。少年自信则国自信,少年强则国强。几十年光阴轮转,中国正在向世界证明他留住人才的能力,正在展现它的强大,在科技方面,在人才方面,它再也不是当初一穷二白的中国。中国还会有许许多多的像曹原一样优秀的人才为中国梦的实现发光发热,向世界证明什么叫做中国力量,什么叫做中国奇迹。

侍铳

华人学者连续“离职”背后:美科研机构启动调查被指种族歧视

“一年多以前,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局长在国会质询中说,所有中国学生和研究人员,对美国‘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构成威胁。在他看来,每个拥有中国血统的人都不能信任。这一言论令美国华人不寒而栗。在科学界、商界、政界和学术界,美国华人的工作和日常生活正在受到更严格的审查和偏见。”4月7日,在纽约举行的美籍华人精英组织百人会(Committee of 100)2019年年会上,会长吴华扬大声宣读着上述话语时不知有没有想到,这种“偏见”会愈演愈烈。5月24日,美国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宣布,该校医学院人类遗传系一对已工作了23年的华人教授夫妇被正式解雇,其有着10多名员工的实验室一周前已被毫无征兆地突然关闭。同日,被埃默里大学解雇的华人教授之一——李晓江在接受《科学杂志》(Science Magazine)采访时确认了这一情况,他和他的妻子李世华5月16日在中国旅行时被告知他们夫妇二人已被解雇。埃默里大学还关闭了两人的属于该校医学院的联合实验室,他们的网页也无法访问。3名在实验室工作的中国研究生和5名博士后被告知在30天内离开美国。此前,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知情人士处已了解到,埃默里大学5月22日晚将这一决定告知了实验室部分被同时解雇的中国雇员。据澎湃新闻调查,在过去一个月中,至少有5所美国科研学术机构被披露已对该校华人学者展开了调查,有4人被确认已解聘。种种迹象显示,这些案例并非个案,目前所揭露出来的,或只是这场调查中的冰山一角。有“南方哈佛”之称的埃默里大学惊雷炸响5月24日,位于美国亚特兰大,有着“南部哈佛”之称的埃默里大学首次在当地《亚特兰大宪法报》上刊发声明批露了开除该校著名生物学家李晓江及李世华夫妇的原因:称两人未能充分披露外国研究资金来源及其在中国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工作范围,换句话说,埃默里大学对于他们在国外得到了哪些资助及在国外哪些单位任职并不清楚。23日,澎湃新闻尝试联系李晓江教授本人及其实验室成员,但是相关人员表示不愿意接受媒体采访。据《科学杂志》24日的报道,李晓江表示,埃默里大学“没有任何通知或机会让我们对未经证实的指控作出回应”。据由著名华人生物学家饶毅创立的网站“知识分子”24日的报道,据熟悉李晓江的知情人士透露,李晓江本人对于埃默里大学解聘的理由表示难以接受,并称“完全没想到这种事发生”。在一封给院领导的邮件中,李晓江表示:“埃默里大学通过我邮箱里面那些未被证实的信息将我解雇,解聘书里面罗列的原因也未引述任何的证据。”据熟悉李晓江夫妇的人士介绍,这两位已经结婚的美籍华人学者已在埃默里大学工作超过20年。李晓江教授更是该校的终身教授,在基因编辑领域声誉卓著。这是在一个月内被媒体披露的第二起美国著名科研学术机构解聘华人学者事件,也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在4月初宣布将针对涉及外国政府不当利用NIH资助现象采取行动后的又一起案例。据《科学杂志》报道,4月11日,NIH院长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在参加美国国会参议院听证会后向媒体表示,在未来一到两周内部分美国大学将会有重大消息宣布:为了阻止NIH的资助被不当利用,一些经调查涉及的科学家将被解雇。NIH是全美最大的生物医学研究资金拨款单位,一般而言,NIH和其他联邦研究资助者不会禁止受助者接受外国资助,并鼓励他们在签订相关协议的基础上自由分享资助研究的结果,除非政府将其标记为机密。但是,他们在申请联邦研究资助时应当告知政府所有其他研究资金的来源和外国的关系。很快,第一声“惊雷”出现在美国医学领域重镇得州大学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简称MDACC)。创建于1941年的MDACC是世界顶级医学中心,尤其在癌症临床诊断、综合治疗及基础医学研究方面执世界之牛耳。这家拥有接近两万名员工的机构,病人分布全球9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不乏各国政要和商业精英。自1990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开始“全美最佳医院”的排名以来,MDACC从未跌出过前两名。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4月19日,据《科学杂志》和《休斯顿纪事报》(Houston Chronicle)同时刊发的报道首次披露,在NIH的要求下,MDACC在经过调查后解除了与三位高级研究人员的雇佣关系,并称这三位研究人员“严重”违反了该机构的规则,其中涉及利益冲突、没有报告海外收入以及违反同行评审的保密等事项。该中心并未透露三位研究人员的具体身份信息,不过MDACC院长彼得皮斯特斯(Peter Pisters)表示,NIH要求的调查共涉及五名研究人员,他们全部为“亚裔”,其中三人为华裔,除已被解职的三人外,还有一人仍在被调查中,另有一人经调查被证明无需处罚。其中一名被调查的华人科学家告诉澎湃新闻,MDACC的调查程序和结果极为不公平,“他们带着有色眼镜查你10年、20年的所有电邮记录,然后找出其中一封对我不利的邮件,却故意忽略其他邮件。”这名要求匿名的学者说。这位学者表示,在这种“想尽一切办法来找你的茬”、调查不断、无法安心学术的环境下,很多华人都想离开。这位学者则在今年年初就已离开美国来到中国学术机构任教。风起青萍之末MDACC的决定公布后,不仅在美国华人圈中引起了巨大的关注,也在美国学术界中引发了讨论。对于这看似“突如其来”的调查结果,事实上早已有迹可循。据中国侨网报道,2018年8月8日,联邦调查局(FBI)高层官员带队来到休斯敦,召集了100多位学术和医疗机构的领导召开了一场罕见的会议。据休斯顿当地一名学者回忆,会议主题是告诫如何防范来自“国外对手”的“安全威胁”。参加了这场会议的得州医学中心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威廉·麦可恩(William McKeon)后来表示,他从未见过由FBI和全州学术与医疗界领袖共同参与的会议。据了解,此次会议焦点是告知各机构如何与FBI协作,防止知识产权和研究成果被偷窃,按FBI的说法,通常这些威胁是来自内部。FBI官员表示,休斯敦只是FBI行动的第一站,而之所以选中休斯敦,则是因为“这里是世界级著名学术和研究机构的中心”。会后,有与会学者把会议详情发布在了华人社交媒体群里,引发了华人群体的关注。而NIH要求受其资助的科研机构展开调查也早在去年就开始了。2018年8月23日,NIH院长柯林斯在另一场美国参议院听证会上明确表示,NIH已致函全美超过10000家研究机构,由于一些NIH赞助的资金被不恰当使用,因此敦促科研机构确保NIH受助人正确报告他们的外国关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院长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在参加美国国会参议院听证会就在柯林斯此次国会听证会后次日,五份来自NIH含有非常具体指控要求的信件被寄到了MDACC,该院院长皮斯特斯表示,其中四份指控被认为涉及“非常严重”的违反规则,NIH要求MDACC在30天内做出正式报告回复。据MDACC官网显示,多年来MDACC从NIH获得的研究经费种类和金额上均名列首位,2018年该中心获得了NIH拨款1.48亿美元,上述报道援引该中心一名负责人称,如果不配合NIH的行动,NIH很可能会拒绝拨款。随后,MDACC的合规与道德官员做出了一系列长篇报告并呈交到皮斯特斯手中。随之就发生了上文提到的三名高级研究人员被解雇的事情。2019年3月,在数家媒体根据得州信息公开法提交的信息公开申请后,MDACC不得不决定公布上述处罚措施,并将该份“编辑过”的调查报告交给上述媒体。一名今年2月离开MDACC的资深华裔科学家(其声称离开MDACC与任何调查无关)与他人联名撰写了一封刊发在3月22日《科学杂志》上的措辞严厉的公开信,表达了对全美各机构可能的种族歧视的担忧。文中尖锐地指出:NIH和FBI最近的言论和提议,可能会导致有关方面不公正地针对华人科学家;加强“国家安全”的理由“不能用来玷污守法的科学家”。上周,在回复澎湃新闻采访的邮件中,MDACC声称,该机构的调查是出于回应NIH的要求,以挽回包括数据安全和知识产权损失。“这样做的目的是不断关注道德规范,诚信的核心价值以及共同致力于维护公众对我们的非凡信任。”声明中说。而NIH在官网上发布声明回应上述华裔科学家的联名公开信时则表示,NIH非常重视作为美国生物医学研究机构重要成员之一的华裔科学家,肯定他们几十年来在科学创新上做出的重大贡献。绝大多数在美国工作的华人科研人员都受人尊敬、尽职尽责,并致力于改善人类生活的科学探索事业。并指出,与中国机构的合作对推动科学发展也至关重要。但之后话锋一转,声称最近发现了某些科学家,包括一些与外国有联系的科学家,违反了美国研究机构荣誉系统的操作和原则。为此,NIH领导层认真考虑了如何保护公平的赠款程序和知识产权的原则,同时尽量减少对无辜外国国民和重要国际合作的伤害。声明还强调,委员会的建议适用于所有外国科学家,而不仅仅是华裔科学家。疑问重重然而种种证据显示,此次被媒体一再下而曝光的MDACC华裔科学家离职事件并非完全如其所描述一般,更多的问题仍有待MDACC解答。上述前任MDACC科学家表示,目前被披露的5起调查并不代表受调查影响的员工总数,事实上这一数字很可能超过20人。根据MDACC方面的说法,此次处罚决定是在2018年8月24日接到NIH要求协助调查的信件之后展开的,他们只是执行了NIH的指示,然而根据MDACC提供的文件显示,早在NIH要求其发起调查数月之前,FBI已在2017年12月要求MDACC提供至少23名该机构员工的个人电子邮件账户并对其进行视频监视。MDACC按照要求将上述信息递交给FBI。然而还没等到FBI调查结果出炉,MDACC就自行将其中一名以上研究员停职调查。安德森网站首页涉及人员停职后,不允许踏入研究中心和自己研究团队接触,所有的研究项目和经费被转移到其他教授名下,而遭调查人员只能等待调查结果出炉,不得对外透露任何资讯。这些行动,直到今年4月才被媒体曝光。更令人担忧的是,尽管MDACC一直否认此次调查和处罚的科学家中华裔占了很大比例是基于种族的因素。然而《科学杂志》的报道却披露,在MDACC提供给媒体的经过“编辑”后的调查报告内,有大量篇幅集中描述了被调查人员与中国人员及机构的联系。其中一名被调查者的律师对于该报告的描述表示强烈抗议,认为MDACC误解并歪曲了该研究人员与中国的互动。律师强调,该研究人员未获得中国机构的任何补偿。但报告中却总结称,“该科学家曾向中国机构提供服务,至于是否真的得到了报酬并不重要。”MDACC并非是唯一收到NIH调查要求的学术机构,在差不多同一时间,至少还有其他三家研究机构也收到了NIH要求调查的邮件,共涉及8位研究人员,其中4人在休斯顿另一家著名医学机构贝勒医学院工作,1人在得州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另有3人在一家大型研究性大学工作,他们当中7人是“华裔”。贝勒医学院副院长兼研究主任Adam Kuspa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NIH来信认为贝勒医学院的4位研究人员违反了该机构的规定,要求他们披露与研究有关的所有外国关系,而贝勒医学院调查后,尽管他们的报告并不准确,但未发现任何证据表明他们有窃取知识产权的意图或不当行为。在完成审查之后,贝勒决定不处理任何人。尽管如此,贝勒医学院还是调整了内部审查程序,要求将任何带有外国关系的研究计划标注出来,并解释需要同外国合作的原因。NIH的调查行为也影响了贝勒医学院的正常运行,该机构目前正在考虑的取消双重任职,不再允许教职员在另一机构建立实验室。这一情况也并非仅在MDACC和贝勒医学院出现。近日,麻省理工学院(MIT)也宣布了新的风险评估流程,用于评估任何涉及中国、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的所谓“高风险”的研究项目,也将不会再与华为和中兴这两家中国公司达成新的研发协议。上述种种表明,NIH那份回应华裔科学家公开信的声明中所谓“建议适用于所有外国科学家,而不仅仅是华裔科学家”的说法似乎并不那么有力。这一系列现象也引发了一些美国学者的担忧。5月17日,加州大学教授、《科学》前主编Albert Bruce等人发文称,美国对华裔等外国学者的排挤,是对美国科技继续繁荣发展的严重威胁。他们指出,在政治领导人的鼓吹下,不公正地贬低国外学者的成就与贡献。这并非是美国的精神。针对近几周来因中美关系紧张而加剧的“学术交流审查”,以及由此增加的“耶鲁大学和全美大学众多国际学生和学者的不安”,美国耶鲁大学校长苏必德(Peter Salovey)于5月23日发表公开信,表示国际学生和学者“共同为耶鲁大学的研究和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在耶鲁的校园是受欢迎和尊重的。“我们坚持欢迎来自世界各地有才干的同事。这丝毫无损于我们对学术诚信的追求。”“开放是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取得卓越成就的关键,也必须始终是耶鲁大学的标志。”夹在中美之间的美国华人近期在美国科研机构出现的这一系列事件或许是当下中美关系紧张下美国华人生存状况的一个缩影。很多在美国工作或是长期与中美两国打交道的华人,尤其是高科技公司的工作人员和科研人员,都已经开始感受到了自身处境的艰辛。早在奥巴马政府时期,对华裔科学家的怀疑和调查就已经出现了。2014年,在奥巴马政府大力推进《经济间谍法》背景下,就职于美国国家气象局俄亥俄州威明顿办公室的华人水文学家陈霞芬(Sherry Chen)被FBI拘捕,五个月后,检察官在没有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放弃了对陈霞芬的所有指控,陈霞芬的律师,前检察官彼得·蔡登博格此前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曾表示:“他们(FBI)偶然发现一些华裔,以及一点点证明他们可能试图谋利的证据,就会深究下去,但这明显带有红色恐慌和种族主义色彩。”就在陈霞芬被指控的几个月后,2015年5月21日, 任职于美国天普大学的华人物理学家郗小星在家中被FBI逮捕。他被指控涉嫌包括将美国机密敏感国防科技输送给中国企业在内的四项重罪,起因于他曾发送过四封电子邮件。事实上,邮件内容都是公开数据。和陈霞芬一样,几个月后,由于没有发现任何可以确凿指控郗小星间谍罪的证据,美国司法部最终撤销了全部指控,然而彼时郗小星的生活已天翻地覆,再也无法恢复到以前的样子了。2017年,郗小星委托律师对联邦调查局提起诉讼,寻求赔偿,目前这一案件还没有得到最终裁决。如今,美国政府再一次向华裔挥舞起了大棒。4月20日,针对MDACC事件,美国华人联合会(UCA)发布声明,表达对华人科学家及学术交流的关切,并提出五点声明。UCA会长薛海培呼吁,美国华裔科学家身处的大环境日益恶化,因为祖籍和华裔背景而不受信任,要求美国政府在执法中加强培训,“减少内在偏见和歧视”。对此,MDACC于4月29日通过《休斯顿纪事报》作出回应,表示完全认同UCA的声明。该中心在书面回复中提出:“我们认为,美国华人联合会所提出的五项呼吁,应适用于所有研究人员和所有国家。我们都有责任:第一,维护和加强全世界的国际科学合作;第二,坚持加强合规操作和道德标准;第三,通过科学交流和教育努力,继续加强国际关系;第四,通过运作良好的项目和合作协议,保护知识产权;第五,支持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培训,以减少隐性偏见和歧视。”“科学研究必须要有思想的自由流动,”百人会会长吴华扬表示,“取得国家利益最好的方式是欢迎人们,而不是基于种族的刻板印象。”在纽约的年会上,百人会就在声明中提及,自美中关系正常化40年以来,“我们目睹了人类历史上从为有过的中国经济转型”,并称可以理解“美国人对此的焦虑”。接二连三的出现一些杰出华人科研人员面临怀疑和调查,但又没有正式的违法指控。休斯敦大学教授白先慎认为,这样的氛围只会加速他们的离开。“这些都是外国一直没能成功招募的顶尖人才。我们现在却在把他们赶出休斯敦,赶出得州,赶出美国。”他说。有着40多年刑事诉讼经验的加州律师托马斯·诺兰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代理美国政府针对所谓华人“经济间谍”的案件。 他在4月份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情况正在持续的恶化,许多华人现在甚至变得害怕回中国去探望他们的家人。”诺兰表示,FBI内部每年都会有工作优先重点,而近年来商业机密、知识产权保护等正日益成为关注重点,“他们专门在搜索这些案件和相关人物。”美国医学院校联合会首席科学官罗斯·麦金尼(Ross McKinney)告诉《纽约时报》,“可以预见,在当前中美政局之下,NIH及其他科研机构和FBI将来很可能在更大范围内行动,目前所看到的,或许只是冰山一角。”

白与黑

世卫组织预言成真!美国再传来坏消息,实际确诊人数远超人们想象

美国不断恶化的疫情已经成了国际关注的焦点。由于政府抗疫不力,疫情迟迟不见好转,世卫组织也是多次发出警告。但没想到的是,世卫组织预言很快成真,深陷疫情之中的美国再次传来一坏消息。据环球网报道,美国研究机构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由于现有的检测能力非常有限,因此该国的实际确诊人数远超人们想象,可能是当下确诊总数的3至20倍。很显然,如果这项研究的结果是真的,那么外界担心的事情也就随之发生了。美国社会中恐怕存在着相当数量的无症状感染者,这些没被检测的感染者会在无意之中扩大病毒传染的范围,让该国的新冠疫情彻底陷入失控状态。实际确诊人数远超想象这份报告是由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研团队发布,并刊登在权威期刊《自然·通讯》上的。因此可信度非常高,在美社会中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该报告的核心观点是,美国已经统计的病例数远远低于实际感染数量。经过复杂的统计学计算之后,他们得出的具体数据显示,美官方统计的数据和实际的感染数量之间的最大差距可达到20倍,最小也达到了3倍。该报告得出的结论如果可靠,那么美国的实际感染量就非常恐怖了。该报告还认为,目前被统计到数据中的个体往往都是症状比较严重的人,无数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轻微的人则被排除在外,这是不正常的。新冠病毒拥有极强的感染性,这部分没被统计到人群是疫情防控的重要隐患。和该报告有相同观点的科学家很多,另一家研究团队得出的结论显示,白宫若真的想遏制病毒传播,那么政府应该把每月的检测量提高到2亿。这种情况的出现也和该国民众对新冠的不同态度有关。一部分民众对待新冠的态度严肃,认为它是对自己生命的巨大威胁,因此会主动去做检测,确保自己的安全。但也有一部分美国人对待新冠的态度随意,甚至认为新冠是政府的阴谋,实际上并不存在。这部分人群很少会自己去做检测,他们一旦患病,除非出现严重的症状,否则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得了新冠。白宫试图掩盖真相作为抗疫的主要力量白宫肯定要为现在的情况负责,提高检测能力是政府要做的事情,但就目前的情况来讲,白宫并没有表现出想要承担这个责任的意思。特朗普反而认为美国当前的核酸检测数量太多了,因为检测的多,自然确诊的也多。这不利于特朗普的执政,会让人觉得他的政府没能做好病毒防控工作。随着大选临近,白宫当局眼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特朗普连任,因此他们没有什么动力去提高美国目前的检测速度和检测量。美国抗疫失败已经是事实,检测得越多,这个事实就越确凿无疑,也就越对特朗普不利。考虑到这点,外界普遍对美国疫情感到悲观。仅依靠州政府的力量是很难控制住当前的疫情的,他们需要联邦政府的帮助,帮助他们建立更多的检测实验室,并提供更多的试剂,但白宫恐怕要让他们失望了。白宫将所有的希望就寄托在疫苗上,多次表示在大选之前一定会有一款疫苗上市。但是这个观点被该国著名专家福奇驳斥,他认为这根本不可能。总而言之,现在的美国疫情已经不是单纯的公共卫生问题,而是一个事关大选成败的问题,因此如何解决它也变得格外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