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授课型硕士和研究型硕士哪个更好找工作?复通为一

授课型硕士和研究型硕士哪个更好找工作?

授课型硕士通常我们把这一类的硕士叫做 Course-based,也就是说这一类的硕士学位,在平时大多是教授授课为主,个人研究为辅的。这一类课程的录取相对于研究型更容易一些,因为在申请时不太需要和教授交流对于专业知识的看法与未来的发展。Course-based Master‘s Degree修完规定课程即可获得硕士学位,即专业硕士。大多以就业为导向,对于将移民作为前提的留学生而言,非常适合。短期内投入的时间、金钱与精力都相对较少,但后期回报高,容易在当地找到合适的工作,性价比超高。授课型硕士注重实践,并常与专业协会的考试内容有关。如会计硕士的课程被会计师协会的考试认可,金融硕士的课程被金融分析师承认,工程硕士的课程被工程师协会认可。就读授课型硕士的学生可凭硕士课程的学分,免修专业协会的课程,而直接参加专业协会的资格考试。授课型硕士一般能在12~18个月内完成硕士学位学习。学位类型:会计,金融,工程等。研究型硕士研究型硕士称作 Research-based master degree。此类学位以课题研究为主。由于学习的形式是研究,在申请时需要根据不同教授的课题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是适合自己的课题。研究型硕士在读书期间需要做project,跟着教授做工作,因此很多时候学校会给助研金或者助教金。这与course-based硕士非常不同。Research-based master degree结业时,要经过笔试和口试,并提交硕士论文才能获得学位。此类硕士专业选择面广,但申请难度较大,除了要具有优秀的大学专业课成绩外,还要必须具备优秀的英语成绩(IELTS 7.0分以上,TOEFL 100分左右)。为了证明你的英语将不会成为入学后学术研究的负担,很多专业需要学生提供优异的GMAT成绩(≥600分)或GRE成绩(≥1200分)。学位类型:文学,科学,应用科学等研究生文凭立思辰留学介绍,研究生文凭由学院和大学来举办,是介于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之间的“研究生文凭”,也是以就业为主导并强调实际应用的课程,非常适合想去加拿大移民、就业、转专业或者当作跳板过渡申请硕士的本科毕业生。这类课程一般都受政府认可,并且在加拿大就业率也非常高。研究生文凭通常为一年制课程。部分学院部分专业提供带薪实习。研究生文凭课程有类似授课型硕士课程,只是会更贴近社会的用人需求,培养技术型人才,让学生获得相关技能,属于职业培训课程的一种。研究生文凭课程是加拿大高等教育的一个特色,是介于学士和硕士之间的一种课程。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颁发硕士学位证书,而研究生文凭课程毕业后颁发的是结业证书,没有学位证书。

张琳

Research Master研究型硕士和Taught Master授课型硕士详解

准备申请留学选专业的时候,面对十几个专业类别几十个专业细分,你也许会无从下手,不知道哪个专业才是最适合自己的,不过在选择专业之前,你是否考虑好要读哪一种Master了吗?图源自网络目前大部分留学生申请的Master课程都是“Taught Master”,即“授课型硕士”,而与之相对的还有“Research Master”,也就是研究型硕士。什么是Taught Master?Taught master授课型硕士,也就是字面意思,以授课形式为主进行的教学活动,主要有MSc(Master of Science)和MA(Master of Arts)。简单来说就是,在一到两年的教学安排里,要修满十几门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结束后会有学年考试或者单独的结业论文。而在快毕业的时候,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主题分配导师,谁做导师往往不是自己所能选择的,而是自动分配给你的。大概情况就是这样子。当然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具体安排。什么是Research Master?Research master研究型硕士,在英国也称之为MRes (Master of research)和MPhil(Master of Philosophy),都是一种预备形式的研究生学位,而主要目的是为了毕业之后继续读PhD。Research master申请难度较Taught master来讲会高很多,因为学校要根据你所提交的申请材料来判断你是否适合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同时也会评估你之前本科或者其他研究生阶段(没错,有些申请者会专门读一个Taught master之后再申请Research master)所学课程以及有过的学术研究经历来判断你的学术水平。所以申请材料中,你的毕业论文往往是你唯一能够提供的能够完整证明你学术水平的申请材料,而再提交一篇说的过去的Research proposal,说明你的研究方向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授予学位上,research master也更加独立,同时在不同国家也会有不同的情况。在荷兰,Research master和PhD是完全分开的项目,在美国,在博士阶段的5年里,前两年被视为硕士课程,但称之为博士前两年,同时如果退学的话,校方会根据你已修的学分授予你相应的硕士学位。而在英国,如果没能成功进入PhD candidate阶段,校方则会给授予一个MPhil(Master of Philosophy)学位。~~~~~~~~~~~~~~~~~~~~~~~~~~所以总结一下来说,Taught Master和Research Master主要有以下区别:Taught Master:1. 上课形式和本科阶段非常相似;2. 每个学期都会有相应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以授课,讲座或者实验室活动等形式进行;3. 每个课程都会有对应的教授和助教负责教学活动;4. 学位以MSc和MA为主。Research Master:1. 学位授予上更加独立灵活;2. 没有固定的教学安排,但需要不断跟进自己的研究项目,确保按照既定计划进行;3. 拥有一个固定的导师,导师会从头至尾负责指导学术研究工作;4. 学位以MRes和MPhil为主。Taught Master和Research Master也有一些共同点。例如在学制上,一般都会持续1到2年。从需要掌握的内容上来讲也是有相同点的。只不过形式上有所区别Taught Master会专门有教授负责指导,而Research Master更多需要自主学习。同时在毕业的时候一篇论文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决定开始申请的时候,不妨多问问自己问题,是否喜欢做学术研究工作,自己是否适合独立自主学习,是否对你所喜欢的领域有着向更深层次探索的欲望。如果答案皆为“是”的话,不妨考虑一下Research Master。选择Research Master后,你面临的下一个选择也许就是是否要继续读PhD,而到了这一步可以说是你将面临人生中最重要的几个决定之一,有句话Xio君一直很喜欢,读PhD是一种人生方式,所以到时候也不妨考虑一下。无论最后是选择Taught Master还是Research Master, 都是一项需要大量时间和金钱的投资,往往需要你付出很多精力才能确保拿到硕士学位。所以,既然选择留学这条路,那就一定要好好利用这段宝贵的时光充实自己的人生。

推而强之

申研居然也有鄙视链?授课型硕士真不如研究型硕士吗?

刚开始准备申研,就被整懵了硕士还分研究型和授课型?我应该读哪个?更神奇的是,小编最近和朋友聊天,get到一个隐藏很深的鄙视链,有的同学怕自己选了授课型被鄙视,不顾自己的成绩和兴趣,坚持要上研究型硕士。我就不服气了,自己也是授课型硕士出身,真有这么差吗?本文目录为什么研究生专业要分授课型和研究型?授课型硕士有什么特点?研究型硕士有什么特点?我应该选择授课型还是研究型?为什么研究生专业要分授课型和研究型?脱离应试教育后,我们可选择的专业和路径突然多了起来。有的人喜欢广涉猎、博采众长;有的人早早就下定决心要当某一领域的专家,这就是硕士分研究型Thesis-based和授课型Course-based的通俗理解。有的国家叫法不同:Course option vs. Thesis optionCourse-oriented vs. Research-orientedThesis vs. Non-thesis想知道自己适合哪一个,就不能忽略各自的特点。授课型硕士有什么特点?一、上课特点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上度过,教授通过lecture或seminar的形式讲课并布置作业。完成作业、小测、期中考和期末考,合格后拿到学分。毕业时要提交论文或参加毕业考,当总学分和成绩都达到专业要求后方可毕业。授课型硕士学位常见的有MSc、MA、MEng、MBA等。需要同时涉猎多个学科,但这不意味着就不用做任何研究的活儿。平时写作业或毕业论文时,都可能要去图书馆查阅大量的资料。授课型专业的教授只管把课教好,面对一个班几十甚至上百个同学,也犯脸盲症。所以,咱们要充分发挥“麦芽糖精神”,利用课间或office hour“骚扰”教授。二、项目时长大部分专业时长在12-16个月,很多学校为了吸引急着找工作的童鞋,也推出8-10个月的专业。注意!上课时长和毕业后工签有效期有关哦~~三、通用申请要求获得本科学士学位GPA不低于3.0雅思总分7.0(有的6.5也可)通常要2-3封推荐信一些专业要求GRE或GMAT成绩某些专业对工作经验有要求,比如MBA本科专业相关,如果跨专业需要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如果学术成绩好,但语言成绩不够怎么办?申请双录取。研究型硕士有什么特点?一、上课特点专注某个领域做项目、查阅文献、分析数据,在权威期刊或杂志上发表成果。最终考核除了要修够学分,还看论文的质量和研究成果。常见学位有MRes和MPhil。从此就困在实验室或图书馆不见天日?别害怕!读研究型硕士也是要去课堂听讲的,只不过在课堂的时间,比起授课型硕士,会少很多。研究型专业的教授是学生的导师,不仅要启发学生,还要在科研过程中适时给予指导,师生关系比授课型紧密很多。二、项目时长大部分项目时长2年。三、通用申请要求获得本科学士学位GPA不低于3.0雅思总分7.0通常要2-3封推荐信本科阶段就有突出的科研成果和项目经历,且研究的课题应该和所申的专业有关需要提前和导师套瓷*有的同学资历很优,最后没有如愿申到研究型硕士,并非是你不够好,可能那一年你的研究方向和导师要的不匹配,暂时没资源。我应该选择授课型还是研究型?一、认可度下次再有人说,授课型研究生回国不认,就把这篇文章甩TA面前!二者只是“广”和“精”的区别。二、申请难度授课型硕士招录的人数比研究型硕士多得多。热门的授课型专业实际录进去的同学GPA绝对不止3.0,但由于研究型专业要求本科阶段就有比较突出的科研成果,因此更难申请。三、发展方向选择授课型硕士的同学,在校期间接触的科目多,知识面广,绝大多数毕业生进入政府机关、企业工作,或自己创业。也有个别同学想继续念博士,但这样的转型对在校成绩、其他成就有很高的要求。选择研究型硕士的同学,通过大量的科研项目积累经验,在该领域越钻越“精”,很多人会选择继续读博士。四、奖学金申请授课型硕士,如果成绩优秀,有机会拿到入学奖学金Entrance Scholarship。而研究型硕士的资金支持数额比较大,被录取的学生都有,可以用来支付学费、生活费,无形中减轻负担。这也是研究型硕士难申的原因之一,钱是这么好拿的吗?来,打分时间~~用右手摸着你的左X,扪心自问想申请授课型Course-based硕士:我好奇心重,喜欢广涉猎我对深入研究某个学科没兴趣我喜欢课堂分氛围我喜欢工作和小组合作,不喜欢一直写东西我打算尽快毕业进入职场我不打算读博士我不喜欢本科专业,想换专业想申请研究型Thesis-based硕士:我对某个学科或领域特别感兴趣我耐得住寂寞,求知欲旺盛,天生爱钻研我毕业后想读博士、做研发或去高校当老师不知道自己适合授课型 or 研究型?想读博要怎么开始积累?读研是不是一定要GMAT/GRE?

洋洋大观

课程型还是研究型硕士?读博前应该明白的事情

如何选择硕士学位有时会让人感觉有点纠结。你要从各种各样的课程中挑选,每门学科还都有多个专业。你所做的最重要的选择可能实际上与你学习的硕士类型有关。你应该去修授课型课程吗?还是一个更独立的研究项目?研究课程能让你更好地准备攻读博士学位吗?课程型硕士是否与学士学位类似?对于你来说,这是很重要的,你应该了解一下授课型课程或研究课程可能涉及的内容。虽然授课和研究硕士之间有一些不同,但也有许多相似之处,最重要的是要记住,一个并不比另一个好,而且,每个人读硕士的经历是不同的。因此,你需要在个人层面上充分地选择你的硕士,同时考虑到你的需求和愿望。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你做到这一点。关键区别让我们首先看一下授课和研究模式之间的主要区别:授课型硕士授课型硕士学位通常会采取与你的本科学位非常相似的形式。它们将包括每学期的一套模块-一些是核心的,一些是任选的-通过研讨会、讲座或实验室课程。你将在每个模块的评估中得到不同的工作人员的协助,并在你自己的时间内负责独立学习。课程型硕士的例子包括MA和MSc,以及较短的研究生证书和文凭。研究型硕士另一方面,研究硕士学位则要独立得多。他们很少或没有预先安排的时间,而是涉及一个或多个延长的研究项目,你自己会带来成果。你将与一位专业的导师配对,他将指导你完成你的学位,同时你也会承担你的工作。研究型硕士的例子包括MREs和MPhil。相似之处首先,研究型硕士学位的学分通常与授课型硕士学位相同。这两种类型长度是1-2年(取决于资格)。你可能还会惊讶地发现,两者可能实际上都包括了教学和研究部分。例如,研究型硕士可能涉及到一个入门教学模块。这可能是为了提高你的学科知识,或为你提供一套研究技能,以便在你的课程的其余部分使用。另一方面,授课型硕士学位仍将包括一个大的研究部分。这是因为所有的硕士学位最终都会在一篇论文中达到高潮,你将为该论文承担一个不同类型的个人项目。决定哪一个最适合你说到相似之处,在考虑硕士学位时,先考虑一下你最喜欢的本科学习的哪些方面是很有用的,这也是一个好主意,和在你的领域的人讨论你的选择,并考虑你想要在哪里进行你的研究。问自己一些问题你决定做本科论文了吗?如果是的话,你更喜欢这样的自主权吗?你想让你的硕士成为一个更广泛(更先进)的机会,在你所选择的领域里发现一些新的东西吗?如果以上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是‘yes’,那么研究型课程可能是适合你的。或者,你是否更愿意被引导在一个集中模块的课程中,最终导致一个较小的研究项目?除了独立学习和准备之外,你更喜欢集体工作和讨论的机会吗?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是‘yes’,你可能会更喜欢授课型硕士。在这个决定上得到一些帮助虽然只有你才能真正知道你喜欢哪种学习模式,但你现在的导师或讲师将能够解释你的硕士学位是如何为你工作的。例如,如果你对你想要进行的项目有一个想法,他们可能会很好地知道你是否能够在整个研究型学位中支持这个观点。如果不是,你的想法可能只适合一篇硕士论文,你已经在授课型硕士学位里获得了更多的学科知识。考虑一下你将在哪里学习,以及如何影响你的选择你也应该考虑你想去哪里学习,以及在不同的大学里有哪些选择可以供你选择。例如,如果你决定要出国留学,你需要确保你想要做的那种硕士学位在那个国家是可以得到的。如果不是,那么你需要决定哪个对你来说更有价值:在你的硕士期间国外获得的经验,或者你最初打算读的硕士类型。一般来说,研究型硕士在英国和澳洲比其他地方更常见。其他国家倾向于将更先进和独立的工作留给博士研究。展望未来在选择硕士学位时,你也应该考虑到未来的职业或目标,这也是你的硕士学位会帮你努力的方向。硕士的学习不应该是你觉得有义务去做的事情,而应该是你希望投入和热爱的东西想想你潜在职业如果你想在取得硕士学位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学术生涯,你可能会发现研究型课程更加适合你。它将使你准备好独立的研究水平,你将被期望作为一个新兴的学者。另一方面,如果你在从事某一特定的职业,那么一门授课型课程-尤其是一门经认证的课程-可能对你更有帮助。这可能包括开办较短的硕士课程,如研究生证书或文凭。这些课程旨在增加某一特定领域的学科知识,并提供专业认可。无论哪种方式,不要认为你现在所选择的课程必须决定你之后的职业生涯。把它看作是第一步:成为你当前领域的专业人员;在一个新领域获得知识的一种手段;或者以一种有保障的方式测试你能力的机会。选择特定的课程-需要考虑的事情最后,不要忘记仔细考虑你感兴趣的课程,不管课程的结构如何。排名可能会有所帮助,如果选择一门课程的依据是它的地位,或者因为你认为它的声誉似乎更高,这并不是最明智的决定。此外,请记住,所有形式的研究生学习都是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虽然硕士学位通常比本科课程短,但他们仍然需要献身精神和努力工作。不要为了它而去尝试-尤其是如果你并不真的相信它,并且认为你不喜欢它的话。硕士学位应该是值得重视和赞赏的东西。毕竟,这是一个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进步,所以你应该充分利用它。

圣人尊之

“授课型/项目型/研究型硕士”的课程结构究竟有什么区别?

申请正在进行时,有心的同学应该会发现我们在申请硕士的时候会有三种不同的学位选择:一种是Course-based Master(授课型硕士);一种是Project-based Master(项目型硕士);还有一种是Research-Based Master(研究型硕士)。同样是硕士,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的分类呢?前途君这就带大家来看看它们区别,由于篇幅有限,今天我们先来看看前两种,想了解“研究型硕士”的同学,记得关注我们的后续推送哦~Course-based Master 授课型硕士拿的文凭叫做Master of Engineering(工程硕士),主要是为了培养新毕业生或者工程师在相关领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学位,所以课程偏实操性。以多伦多大学土木工程的授课型硕士为例。学生需要完成10门研究生课程便能毕业并拿到文凭。其中,有6门课必须在土木学院下选课完成,可以靠完成1个或者2个研究型项目来抵相应学分;而另外4门课则可以在土木学院外选课,比如环境工程、机械工业工程、化学工程学院开设的课程,而这4门课里面有2门课还可以从外校选择,比如交换学期修的学分也是可以算的。project-baesd项目型其实就是想做一个有研究性质的课程,并完成一个研究报告。一般项目的要求会比课程高,但是离正式的论文级别略低(当然非常优秀的project是可以用来发表论文的)。项目课程一般算一门或者两门普通课程的学分(按照项目的难易度和耗时来确认),拿授课型文凭又不想只上课,那么就可以选择这种模式,可以兼顾应用型文凭的同时学习一些研究方法。对于授课型硕士,大学往往会开设不同的一些专业小分支,来针对性的配置课程。最后所选的emphases也会显示在毕业成绩单和学位上面。比如上图就是土木工程学院授课型硕士可以选择的小方向: 建筑科学、混凝土结构、施工监管、环境工程、地质力学、结构工程、可持续城市系统、交通工程与规划等。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和优势点选择相应的小分支。这在申请的文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更加明确专精的申请方向能更好地体现我们学生的远见与学识,增加申请成功几率。以多伦多大学为例,其建筑科学小分支的具体要求是完成3个整学分也就是6门课程(多伦多大学一门课是0.5个学分),然后1到2个可选项目型课程:必修课为建筑科学基础、可持续建筑、建筑围护结构设计、建筑科学案例分析、内部空气质量控制和HVAC基础里面6选4;选修课程则可以学习比如混凝土技术、城市空气与健康、可持续城市基础建设、风能发电等。再来看看西安大略大学同样的专业是怎样的课程设置:西安大略大学也是要完成总共10门课程,其中5门是土木相关的专业课、2门职业工程师相关课程、3门工程学院内的课程。如果选择project-based就只需要完成8门课外加一个project就可以拿到学位。总结如果不喜欢做研究但是想拿到硕士学位,则第一选择就是Course-based Master(授课型硕士);如果想做一些研究相关的内容,但是主要目的还是面向就业,那么可以选择project-based Master(项目型硕士);如果想走学术路线,以后攻读更高的学位,那么最适合的则是research-Based Master(研究型硕士)项目了。但是,不管选择哪个种项目,更明确的专注领域和学习计划能更好地让学校看到我们学生的未来安排,并给他们预判我们是否能在未来成功的依据(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一半)。大家申请季加油哦!注:以上图片来自各院校官网

頍弁

英国的授课型硕士&研究型硕士有什么区别?留学重要知识建议

授课型硕士&研究型硕士 究竟有什么区别?学制、上课形式、未来规划授课型硕士是最常见、申请较多的类型。例如:MSC理学硕士、MA文学硕士、法学硕士、工程硕士等,涵盖专业广。研究型硕士就比较少。Master of research 研究硕士Master of philosophy 哲学硕士研究型硕士与授课型硕士学制略微有所区别两类的上课形式有所不同授课型上课形式类似本科上课方式:案例分析、研讨会、讲座、实验、短期实践项目等等旨在提高强化学生的某一专业领域知识,进而加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研究型硕士上课形式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学习方式相对独立,同时也设有授课模板,研究&授课比例为3:1两者申请区别授课型看中本科成绩&专业匹配度,个别专业要求有相关工作经验研究型申请比较困难,很多学校要求学生写研究计划,有点像申请博士的申请流程。授课型的硕士有利于毕业直接就业的学生,研究型比较适合想继续深造,走学术路线的学生。

草戒指

国外一年制硕士与国内三年制硕士有什么区别?看完这篇就懂了

一年制硕士越来越不被认可您说的一年制硕士,应该指类似于英国的一年制硕士吧?在国内一般是两年(专业硕士)或者三年(学位硕士)两种,没有一年制硕士。在英国,有两大类硕士,一类是授课式硕士,调查研究很少;另一类是研究型硕士,上课比较少,主要是针对一个课题进行研究,成果写成论文。在国内,如果你想读博士或者进研究型机构,英国的一年制硕士越来越不被认可。当然,进企业可能是另外一回事。一年制硕士上课强度很大首先,上课的强度很大。每节课前都需要大量的阅读,你才能听懂老师讲的课,进度比较快。这要求你课余时间经常要泡在图书馆里,太多要看的内容了。第二,各种演讲、小组讨论。老师经常会布置课题,要求学生做演讲,以及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做汇报。这部分比较锻炼人,小组讨论的形式也迫使了需要不断思考才能和同学进行思维的碰撞。第三,各种小论文大论文,日夜颠倒通宵熬夜,连高考也没这么累过,但熬过去觉得很有成就感,那一篇篇几千上万字的论文,不敢相信是自己写的。当然出国除了学习,更多的是人生阅历的成长,这部分收获并不亚于学术上的。我是认为这一年很值得。只是上课型的学习一年制硕士就像本科一样,只是上课型的学习。国内三年制硕士,尤其是理工科,除了上课外,一个很重要的经历就是项目研究或实作经历,完全与实验室或企业模式接轨,不管是以老师打工或比赛的形式,这是无可否认,也是一年制硕士无法比的。所以国内企业很欢迎国内硕士,对国外硕士不待见,这是从市场企业需求出发的。小编总结英国硕士学位不是独立学位,是博士预科,一般是想读博士的人才去读。英国的独立学位只有两个,本科和博士。美国和中国的硕士学位都是独立的。英国一年制硕士研究生学习安排非常紧,不是随便就能毕业的,能学到的东西绝不少。当然这是相对本科是在英国读的或者是语言关没问题而适应能力很强的人来说的。如果语言关没过的特别是本科是在国内的去读这种一年制硕士真的不建议,语言关、适应新环境耗费了大量时间,后面也无法跟上节奏了。国内本科生真有心出去读英国一年制硕士的应该提前半年左右出去适应环境和过语言关!

纥之则啼

海外硕士真的含金量很低吗?(专访名校中外联合培养硕士)

为了保证内容的公正性,此次问题我们找到了几位中外联合培养的硕士生同学,分别为上海交通大学-南加州大学联合培养硕士Y同学;以及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硕士,被在读期间前往英国爱丁堡大学进行为期一年交流的A同学。中外联合培养顾名思义就是在国内读着硕士期间,前往国外进行为期1-2年的深造,发放对方学校的学位证,两位同学经历了中国和外国两种环境的学习,相信他们对于中外硕士有着更为公正的看法。1、对于海外硕士和国内硕士,你觉得哪个更好?这个没有可比性,各有利弊吧,如果是国内顶尖的名校,那肯定也不错,外国的高校同理,也要是学术水平、师资力量等较好的学校才能作为含金量高的学校。而且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文凭的含金量主要还是看个人吧,国内和国外都有很多研究生期间努力认真的,同样也有混日子的,学到知识了,掌握技术了,含金量就会提升,这个主要掌握在他们自己手里。2、为什么这么多人认为海外硕士含金量低?这个问题我觉得主要原因是因为这几年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很多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也被送出了国,以前海归少,物以稀为贵嘛,所以海归特别值钱,但现在海归多了,而且国内很多高校这几年发展的也很好,使得很多国外高校的光芒并不像以前这么耀眼了。再加上,能申请到国外名牌高校的人还是少数啊,而且多数都是授课型硕士,就像国内的专硕一样,相对价格高,培养出来的和国内的差的并不说特别大,所以才会有很多人觉得含金量低,其实本身和国内的差得并不是特别多,所以很多人觉得和预期差太大,认为海归应该还是受追捧啊,但是没有,所以才会有这么多贬低出国读硕士的。3、如果再给一次选择的机会,你会选择出国深造还是在国内读研?其实无论是谁,都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决定,能保研的自然将其作为第一顺位,就像我们就是保研进入现在的学校的,保研去名校的几率更高,在校期间到国外交流或者进行去海外名校联合培养的机会很多,还多数都有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赞助,可以说是物美价廉吧。当然有些成绩不错的,语言水平过关的同学,也建议出国,因为到国外也是开阔眼界的一个过程,这些同学成绩优异,只是因为竞争激烈没能保送的话,申请到国外顶尖高校的概率也很高,读名校的话肯定不会有人说含金量低了。4、对于考研和出国的抉择,你怎么看?现在很多高校都把多数研究生名额给了保研的学生,而国内考研的学生这么多,竞争激烈,变数很大,所以如果不是有十足的把握,比方说考本校的硕士,导师基本上愿意收你,除非这种情况吧,否则考研还是很难的,就像你去申请硕士,申请香港和新加坡也都特别难,为什么?因为竞争激烈,不仅仅是因为香港八大高校和新加坡两大高校在全世界有多么高的声誉,还有就是想去离家近的学校的人太多了,中国学生太多了,卧虎藏龙的太多,可能申请上了美国英国的硕士都未必能申请到这几所学校的硕士。当然有些同学可能本科期间有过颓废的经历,导致四年的成绩并不是特别理想,但又想好好学习了,那我建议尝试考研,因为出国并没有考研这些测试,靠的是和保研类似的审核四年成绩的方式,申请到名校的概率并不说特别高,所以建议尝试考研吧。无论是出国还是考研,都是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做决定的,选择最优项。5、海外硕士是怎样一种生活状态?以英国大学为例,虽然是一年制的,看似很短,但是学业非常紧凑!出过国的人都知道,国内硕士真的令人羡慕,有很多时候是没课的,还给大半年准备毕业论文,留学生都是在一年内学完国内学生三年才需要学完的课程,同时还要兼顾好论文,很辛苦的,再加上国内是宽进严出的,有些人论文不过关,就会被延期甚至退学,每年都会有这种情况发声,而且概率比国内大很多,你在国外会看到很多留学生在图书馆连续一个月熬夜到凌晨,回宿舍只能睡四个小时不到。6、什么类型的归国硕士含金量最高?首先,还是以英国为例吧,他们的硕士学位证毕业证分三个档次,这些都是会在你的毕业证学位证上有显示的。按成绩排,第一等为Distinction(一等荣誉学位);第二等为Merit(2:1学位);第三等为Pass(2:2学位)。这个回国后HR都会看到的,因为拿到一等学位的都是凤毛菱角,二等都算很不错了,很多都是三等,自然不受待见了。再此是,有很多人没有利用好国外的优秀资源,例如跟那些教授做世界级项目的机会,亦或者在国外顶级企业实习的机会,每个假期学校都会有公告,你也可以自己去找,这些都是提升含金量的机会,但很多人都只是去旅行了,甚至有些人上课期间还去旅行,当然人家不认同他的水平了。7、中国有学术型硕士,国外有吗?是不是国外的学术型硕士更好?有的,其实国内的专硕就是学习国外授课型硕士才出现的一种培养类型,国外也有学术型硕士,即MPhil,这种硕士名额有时候比博士(PHD)还少,为什么呢?因为在全世界都一样,博士生也基本就是类似上班族了,博士生导师招聘来一些博士生作为自己的员工手下来干活的,谁不想要直接就能上手的人啊,研究型硕士代表既要给你发奖学金(类似于月薪),万一你不适合继续攻读,两年后那这学位证就走了,导师很亏的,所以在国外,你要是真有水平,可以本科就直接申请读博士,直接跳过硕士这个环节。当然,在美国还多一些,英联邦国家研究型硕士名额少之又少,除非你是那种非常具有研究潜能的人,对方才会愿意接受你,而且试用一年过关后直接转为博士生了,就像国内的硕士转硕博连读一样,国内很多读学术型硕士的同学有些都没有想好要不要从事研究工作就盲目读了学术型硕士,其实这样是很亏的,学术型和专业型并不分三六九等,只是未来方向不同罢了。感谢阅读,有兴趣欢迎关注“学长吐槽志”,走心校园文章,有疑问可私信,我会整理问题并以文章形式发布为您解答

慎独

剑桥大学之完结篇——电影学硕士(授课型及研究型)

1.电影与屏幕研究硕士(高阶)MPhil in Film and Screen Studies by Advanced Study2.电影与屏幕研究硕士(论文)MPhil in Film and Screen Studies by thesis前言电影研究发展至今日,已经越来越具有跨学科的性质。而在电影研究这个领域的早期阶段,更多是哲学、美学以及文学这些人文学科参与其中,从本体论、审美、时间性以及媒介形式等角度对其进行理解和阐释。在传播学的发展当中,电影研究向来不是主要被关切的对象,因为传播学有着更深的社会科学知识传统,甚至两者都很难交互在一起。然而,随着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传播学也日渐对电影的研究产生兴趣,电影的经济面向、审查与政治面向、生产的社会学面向,等等话题都成为了当下传播学视角研究电影的甚为关切的焦点。因此,电影研究的社科视角与人文视角,已经日渐交织在一起,越来越难以界定。摆渡学人能力所及,不知社会科学对电影研究的参与,是否有所增加了传统电影研究的理论焦虑。但从这次要介绍的剑桥大学电影研究的硕士训练安排来看,剑桥大学保留着较为传统的电影研究学术取径,也不失跟进新出现的屏幕媒体的理论化工作。在我们常识印象中,既然我们是研究电影电视一类的媒体,那么很自然可以想到Screen Studies应该翻译成“荧幕”(具有发光性),但陈锦荣&冯应谦(2012)指出,倘若我们这样做,将会把这个Screen定义太窄以至于“偶尔在商场和一些艺术表演中的投射,虽然'屏幕'没有自我发亮,不是一种萤光幕,也可能是'城市屏幕文化'的一种”。因循陈&冯之观点,留公子在本文中将Sreen Studies翻译成“屏幕研究”。当今社会,无处不在的屏幕充斥在我们的消费空间、文化空间、教育空间以及一切我们需要与之产生联系的场所,我们不再以其为奇。那么我们自然会问:(1)屏幕之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它充当何种社会功能,又是何以形塑我们的社会生活;(2)假如没有屏幕,我们对都市的想象会是什么样子,反之,屏幕是何以影响我们对居住的城市、生活的空间以及社交的场所等地方的想象呢?(3)谁会使用屏幕?屏幕为谁所有?屏幕使用者的目的与阅听者的感受一致吗?屏幕的空间为谁所有?什么人会争夺放置屏幕的空间资源?而这种争夺当中又可反映出行动者之间的何种权力关系呢?诸如以上种种问题,都不曾是传统电影研究会考虑的问题,而如今,我们已经难免需要厘清这些未经理论界(尤其是屏幕研究学术社群)严格审视的新问题。剑桥大学在传统的电影研究之强大毋庸置疑,然而,其并未恪守窠臼,而是紧跟新近经验现象并颇有雄心地进行理论化工作(请参考:英国传媒 II 剑桥大学电影学硕士专业课程设置)。剑桥的电影与屏幕研究硕士项目,从历史视角到理论视角、从近代到现代、从审美到文化、从感觉到认知等等切入角度,进行了跨学科、跨时代和甚至跨方法的检视和透析。然而,屏幕研究,一个新进的研究领域,之于传统电影研究,可否发展现有之电影理论图谱,或许这就是各位就读该项目未来颇具潜力的可探索之问题。不同于牛津大学的“电影美学硕士”,剑桥大学之“电影与屏幕研究硕士”,适合来自各样的人文及社科背景的同学申请。它包罗万象又不失主线,它恪守传统又不失创新,于电影研究之领域,凡你想学,它皆可供应。注:篇幅所限,该项目相关文献清单,与申请者之便,请参阅前文:英国传媒 II 剑桥大学电影学硕士专业课程设置。供其研读,以为增强申请材料的聚焦之用。(本文是媒体传播留学专栏文章的一部分,汇总性文章请参考:史上最全!英国G5大学传媒专业齐登场)参考文献陈锦荣&冯应谦(2012),文化研究新领域:城市屏幕文化,传播与社会学刊,第21期,页17–24。01. 课程设置从网页说明来看,这个项目的培养目标明显地有学术研究的性质。研究型项目明确地要学生完成一份三万字(授课型硕士则是一万五)的毕业论文,且对此领域要有实质学术贡献,并非仅是展现学生对此领的理解而已;授课型项目则要求学生熟悉历史与理论取径、跨学科取径,并发展个人研究旨趣所需的技能与专业能力,甚至为将来深造博士打基础。至于哪些具体训练可以达到这个目标,我想,官网主要是在授课型项目的说明(英国传媒 II 剑桥大学电影学硕士专业课程设置)较完整,大致上有以下几种:学术写作(包含研究大纲、实质论文、批判性评估)、研究技能(书目建立、时间规划、研究计划可行性)、研究讨论课(出席演讲、参与讨论、定期报告)。说穿了,不外乎三种「可转移技能」(transferable skills):时间管理、口头呈现、学术书写。授课型的是如此,研究型的更是如此。然而,这个项目的这两个核心轴线(core strands)—理论化(theorising)、诸主题(topics)—仍然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值得申请者注意。首先,两轴线各自偏重”形式/实质”而表现在”理论/主题”的差异上。理论轴线需要更多的哲学、美学、人文学方面的背景,而主题轴线则更侧重于传播学、社会科学、技术史方面的背景。即使两者不容偏废,申请者仍然可以有所偏重,从主从相互搭配的方向去思考自己的利基(niche)。其次,两份文献清单各自有八个次主题却都呈现为”指定+延伸阅读搭配的经典影片”的方式。这表示不论哪个核心轴线,都与实践上甚至是就业方向上的「电影批评」(film criticism)紧密结合。这意味着本项目的核心轴线在设置上希望所有的(共十六个)学术主题,都能训练毕业生成为一个可活用学术文献于其实际工作的影评人。最后,基于以上两点,申请者可以从自己较熟悉的影片群着手,或者从自己利基较大的学科背景着手,去规划关于申请与学习的事情。反过来说,这两个核心轴线的内容其实暗示了申请者,可以“这样或那样”与本项目建立亲近性的切入点,也指明了申请者可以透过本项目为自己加值(不论是在学术深造或是在职场工作)的地方在哪。透过这些材料(项目基本信息+两个核心轴线)的深入理解,申请者应该要能在两方面将自己展示为这个项目的“理想的候选人”:一方面,要能同时明确定位出自己的“实与缺”,既有的知识背景与利基的所在的“实”,搭配上能在这个项目中补足自己所需的“缺”。另一方面,“实与缺”之间的关联性应该是要能从申请者的“过去”履经历、“当下”的申请文书之中看出,在一定范围内的“未来”是可以预见与可达成的。附带说明,我感觉这个项目在授课型与研究型之间的区别还是很大,1.5万字的授课型硕士论文更多侧重于掌握基本的理论框架知识,3万的研究型硕士论文则是要求有实质性的学术贡献。而这种差别,实则在申请阶段的材料准备当中,已经可以被呈现出来,重点则在写作样本和研究计划两份文件的处理上。下文内容,将进一步阐释这点。注:以上本节内容解读由蔡博方教授提供,蔡博方教授系台北医学大学副教授、医文所所长、台湾大学社会学博士。项目网页链接:(1)授课型硕士:https://www.graate.study.cam.ac.uk/courses/directory/mmmmmpsmc(2)研究型硕士:https://www.postgraate.study.cam.ac.uk/courses/directory/mmmmmpfsd剑桥小知识剑桥大学的硕士学位前缀会让人造成一定的困惑,我们的常识都会认为MPhil是研究型硕士,但是剑桥大学的硕士大部分都是MPhil,而这个学位前缀不代表某个学位一定是研究型的硕士。剑桥并不简单地用学位前缀来区分授课型还是研究型硕士,而是根据项目中授课和研究所占的比重来进行细分。具体分为五类:Entirely Taught / Predominantly Taught / Equal Taught/Research / Predominantly Research / Entirely Research02. 申请材料以上截图,可以看出,研究型硕士(by thesis)和授课型硕士(advance studies)的申请材料是一致的。但是申请程序却有所不同,如果申请授课型硕士,那么不一定需要提前联系导师,但当然提前联系还是可能获得老师的青睐甚至得到老师在研究计划写作上的帮助。另一方面,研究型硕士的申请,则是强烈建议学生联系导师,因为这种陶瓷的作用会更加大,回信的导师会告知是否有空缺位置,又或者幸运的话,在研究计划写作上,或许还能得到点评或者修改。在线上申请的时候是需要将潜在教授名字写上的,系所会把这个纳入考虑,但是,每个老师带的学生数量有限,也需要得到均衡考虑,因此不能保证一定是个人心仪的教授在入学后成为自己导师。当然,这只是研究型硕士可能会出现的变数。对于博士申请来说,同意接收入学的那位导师一般都会成为自己的博导。1. 两封学术推荐信第一,如果是在读本科生,就要两个本科导师出具学术推荐信。第二,如果是在读研究生,那么建议一封是研究生导师,一封由本科导师出具(建议)。当然,只要可以肯切评价您的学术能力的研究生老师,都有资格写。第三,如果你近三年都在工作,那么就找上一个学位里面的一位老师给您出推荐信,另外一封可以由雇主来评价,但是评价内容还是以学术能力为主。当然,如果能够找到上一个学位的两个学术人员出两封学术推荐信同样可以。2.成绩单大陆在读本科学生,提供六个学期成绩单;研究生则提供前两/四个学期(看研究生学制而定)成绩单,一旦录取,学校会注明毕业总成绩的条件。毕业生提供所有学位的成绩单。成绩要求的分数,211/985大学的学生,建议成绩最低在85分以上,双非学生建议在90分以上。但请注意,这是最低标的要求。从剑桥大学公布的录取数据来看,即便是211/985学生,都建议在88分以上,少数85分申请者可以获得录取。又,申请这种半授课半研究的学位和研究型学位,GPA并不完全起到决定性因素,研究计划和写作样本则比重更大。3.简历用学术简历的风格,简洁地呈现个人的教育背景、科研经历、论文发表、志愿者经历、工作经历/实习经历等等,尤其注重突出与以上课程相关的经历,例如电影制作经历和电影研究的经历。4.英语能力证明雅思要求:总分7.5,单项不得低于7.0。托福要求:总分110,单项不得低于25。5.研究计划(research proposal)这是必须提交的文件,约一页纸(one-page)的研究计划书。不需要特殊格式。研究计划需要包括:1)明确,有动机和可行的研究问题。2)简要回顾文献,涵盖您的研究的理论基础,该领域的当前知识水平以及你这个研究将可为此领域增加的贡献或新知。3)打算使用的研究方法。4)您可能还想解释自己对该主题感兴趣的原因以及您在该领域以前所做的任何工作。字数限制包括脚注,附录,图形,表格等,但不包括参考文献。6.写作样本(Writing sample)这个文件是必须提交的。申请人可以提交书面作品。这可以是您以前的课程撰写的论文、发表的学术文章或您认为适合该课程的另一篇文章。这个写作样本目的旨在评价学生的英文学术写作能力,如何提出观点并且捍卫自己的观点,在写作过程如何引用文献来完善个人的推理论证链条,这些面向都是写作样本可以提供到给审核委员会的信息。因此,题目的主题不限,写作样本并不考察申请者对所申请专业的理解深度和与专业的匹配度,因为这些信息已经可以研究计划中获取到。写作样本更重要衡量的是学术写作能力,但也要注意的地方是,并不是考察“语言能力”,而是考察学生对于学术论证的规范和逻辑能力,语言表现是排在第二位的(语言可以通过proofreading解决一部分问题)。留公子强烈建议,时间准备充足的申请者,可以定下计划写作一篇学术短文提交,以增强被录取的几率。建议3000字内为宜!但是,写作样本的选取实际上是有一定技巧的。最优选择是从个人的本科毕业论文或者课程论文提取一部分,这样是可以说明个人在过去的教育背景中所受训练的一个阶段性的能力体现,它是一个与其它申请文件可以形成呼应的证据(例如推荐信中本科老师评价了您毕业论文或课程论文);其次,独著的发表论文,这里面较为复杂的是,如果既是学位课程内的论文又是发表论文,那么力度会更强(当然,前提也是要写得不错);最后,假设实在没有在此前的学位课程内有相应的论文生产,那么的确就需要重写一篇,专门为了申请。无论是何种状况,最好的方式,依然是研究计划与写作样本可以形成一种延展性的关系,也就是说,写作样本当中无法完成的工作,可以就是个人研究计划当中打算在入学后继续深入拓展的问题。摆渡学人建议:各位申请者高度重视这个专业申请的研究计划和写作样本的质量,在成绩达到最低标的情况,这两份材料将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当然,CV和推荐信依然重要,但是跟这两份文件比起来,重要性次之。另外,研究计划和写作样本相比,研究计划则为可以考察申请者学术潜力的重要文件,因此建议各位要对个人研究问题所在领域的文献要有较好的把握,并且可以提出research gap,以打动审核委员会成员。写作研究计划之前,请浏览系所的做电影研究教员,厘清他们的知识兴趣所在,并尽可能匹配他们的某个人的研究主题,研究计划完成之后,可发送计划给心仪导师以示求学动机。03. 学术教员剑桥的电影专业,身处于现代与中世纪语言与语言学系,准确来说是在本系所里面有电影研究中心(center for film and screen )。因此,电影研究的教员,有部分是文学背景的,同时也做电影或者视觉文化研究。在留公子上一篇文章讲剑桥社会学申请的文章当中提到过的Prof. Jennifer Gabrys也过来支援电影系的教学(英国G5传媒 ‖ 剑桥大学之(1)社会学(媒体与文化)硕士)。甚至历史文化地理学的教授Prof. Matthew Gandy和建筑系教授Prof.Franois Penz也参与其中。当然,虽然主职在其它系所,但是他们的研究都与电影有深切的关系,只是各自的学科视角有所不同,这个也反映了电影研究都更多成为一个领域(field),在这个领域当中,学术成果更多是以问题导向(question-based),而并非是学科导向(discipline-based)。从教员的组成和以上提到的课程设置(英国传媒 II 剑桥大学电影学硕士专业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剑桥电影实际上的确融合了多个不同的学科路径来构建它的课程和培养体系。但是,我们依然要抓住的主线,还是主职在电影中心的教员才是构成本系学术社群的灵魂人物,从职于本中心的教员更多是一种学术支持。虽然其它在音乐研究中心、社会学系、建筑系或者地理系的教授头衔更大,学术影响力更广泛,但留公子还是略过他们,主要介绍一下电影研究中心两位正职人员。1.Dr. John David Rhodes约翰·大卫·罗德斯(John David Rhodes)在欧美电影上有广泛的出版,并且对意大利电影特别感兴趣。他有兴趣将电影与其他艺术,文化和物质形式进行对话。电影和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他作品中始终如一的主题。最近,他出版了《财产奇观:美国电影中的房屋》。本书考虑了特定的住宅建筑风格及其在电影院中的出现,提出了对私有财产和电影院观众的批评。这本书在《关键问询》中受到赞誉它以“将电影研究指向新的方向的方式,应该激发关于空间,现代性和好莱坞历史的学术,教学和辩论的方向”。他的第一本书《 巨大的悲惨城市:帕索里尼的罗马》解释了帕索里尼的电影和诗歌,因为人们对战后罗马的巨大扩张产生了深刻的政治反应。他还对先锋电影感兴趣,该电影的其中一项是有关BFI电影经典系列的最新书籍,有关Maya Deren的《午后的网格》。他与他人合著了三卷论文:《迈克尔·哈内克论》(与布莱恩·普赖斯合著); 发生:位置和运动图像 (与埃琳娜·戈芬克尔(Elena Gorfinkel)一起);和 安东尼奥尼:百年杂文(与劳拉·拉斯卡罗利合影)。他是World Picture的创始合编 ,这是一本主要致力于媒体的理论和哲学方法的在线期刊。紧随其后的还有另外两本书:位于电影历史,美学理论和评论界的交集处的《离异视觉》(Disembowelled Vision),这是一本有关罗马城市现代性和电影的书,另一本是《劳动》(Be laboured),其是从电影历史和审美理论以及对政治经济批判的角度讨论关于风格与劳动之间关系的研究。还有第三个更具实验性的项目,“关于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的书的笔记”。Rhodes博士为意大利,欧洲,美国和国际电影的一系列主题提供指导。美学理论,酷儿理论电影,文学和其他艺术中现代主义的历史和理论;电影院和建筑环境,以及其他(通常是跨学科的)主题和领域。Rhodes博士欢迎与他的兴趣相关的潜在的MPhil和PhD学生报读。他在剑桥电影研究中心的网页链接如下:https://www.mmll.cam.ac.uk/jdr42这里摆渡学人需要说明的是,Rhodes的职称是Reader,并非Professor。是电影研究中心最为核心的教员,也是职称最高的学术人员。我猜想他的职称应该还是需要在整个系所内去评选,无法仅从电影研究中心去单独晋升。Reader是介于教授与副教授之间的一个职位,这是英国学术制度中对我们中国人来说较为陌生的名词,实际上我们可以把他直接理解成教授就可以了,原因是剑桥大学的这个系所还是保留了一个系所仅能有一两个(教授定额制),有能力评为教授,但又找不到教授空缺的学术人员,就会给他一个Reader的职称,以待空缺。另外,Rhodes的研究是较为跨学科的,横跨哲学、文化、政治与建筑等面向,但总的来说是较为社会科学路径的,而且他的核心关怀都是在电影与建筑环境的关系。总之,这个老师的接受度非常广,甚至做哲学美学的申请者都可以联系他进一步讨论。2. Dr Laura McMahon劳拉·麦克马洪(Laura McMahon)是电影和屏幕研究的讲师。她的研究致力于解决当代电影与哲学之间的联系,特别关注法国和法语国家的语境,并结合其他多种语言领域的屏幕文化。她的最新著作《动物世界:电影,哲学和时间》(爱丁堡大学出版社2019年),探讨了电影和哲学中关于动物问题的新兴兴趣。它使吉尔斯·德勒兹(Gilles Deleuze),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和妮可·舒金(Nicole Shukin)等思想家对动物生命的伦理和政治的思考与一系列当代国际艺术电影尤其是实验纪录片接触,包括伊曼纽尔·格拉斯(Emmanuel Gras)(法国),卢西安·卡斯塔因(Lucien Castaing)的作品, Taylor和VérénaParavel(美国),DenisCté(加拿大)以及BélaTarr和gnesHranitzky(匈牙利)。该书的重点与《 Screen Animals》(2015年)相交叉,后者是为《Screen》杂志编辑的一卷杂文,并与人共同编辑了名为《Animal Life and the Moving Image》的合集。(BFI 2015),其中包括Raymond Bellour和该领域其他主要学者的章节。McMahon博士的其他研究兴趣包括屏幕文化的体现,实质性和感官问题。她的第一本书《电影与联系:南希,布雷森,杜拉斯和丹尼斯的触摸的撤离》(勒根达,2012年)通过法国电影与哲学之间的互动研究了触摸,美学,政治和社区的动态,特别是借鉴了作品Jean-Luc Nancy的照片。McMahon博士欢迎有研究兴趣且与其兴趣相关的学生前来问询申请MPhil和PhD学位课程。McMahon个人介绍链接如下:https://www.mmll.cam.ac.uk/lcm31她的出版物如下面两图所示:从以上介绍资料当中,可以看出,Laura McMahon的研究取径跟John David Rhodes还是有很大不同,前者更加集中在哲学的取径去研究电影,其学术亲族(Academic Kin)则是德勒兹和德里达等后现代以及解构主义哲学家,而其关注的对象则是非常集中在电影中的动物形象。剑桥电影系的教员多达34位,基本上汇聚了整个剑桥大学里面各个系所里面对电影有所研究的教授了,这也是剑桥电影系的一大特色,有非常浓厚的跨学科研究的特征。人员众多,实在无法逐一列举,以上我仅仅是介绍这个电影研究中心里面的两位罢了。实则现代与中古语言系里面的不少老师都是研究各个国家的文学,同时也研究其专注区域的电影。因此,如果申请者是较为偏向文化研究、文化理论的路径的话,又或者是文学背景出身去研究电影的话,本系有研究领域足够广泛的老师可以进行指导。如果实在是有其它跨学科的需求,例如以上提到的从建筑学视角去处理电影的研究,那么就可以考虑申请从其他系过来支援电影研究中心的教员了。04. 文献推荐《传播与社会学刊》是由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合办的中文学术杂志,出版地在香港。以上截图,出自于《传播与社会学刊》的2012年7月刊。这期的讨论主题为屏幕文化研究,电影研究的对象其实都成为了常识,而对于屏幕研究,实则还是相对新兴的。对于学界的讨论,有什么视角,讨论什么问题,诸位申请者不妨下载此期的文章进行阅读,以进一步加深对于“Screen Studies”的了解。而剑桥这个硕士项目的第一学期的课程安排后半部分,就有一个重要主线“探讨移动影像研究中的历史地理和理论问题”。05. 结语正如本文开篇所言,电影研究这个领域发展至今,不同学科的学者都以其不同的视角参与其中,使得这个领域越来越具有跨学科性质。而通过以上介绍,剑桥大学的电影研究中心社群的组成方式以及课程的培养机制,更是对此状况的印证。对于申请者而言,面对电影研究这种切入视角多元的硕士项目,断不需要面面俱到地去谈个人的研究兴趣,而更多是选取一个主打的方向去深入,并以此来生产相应的申请文件即可。但这里,其实我们都略过了一个前提并未提及,剑桥这个硕士项目,实际上并不是给申请者来转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的,换言之,实际上它明显是对申请者的知识积累有一定要求的。而这种要求的程度并不是要证明个人有多么地厉害,或者知识已经足够到不需要再接受训练了。反之,最重要,也是最难拿捏之处则在于,申请者在过去的训练当中已有之“实”,何以通过学术文件体现出个人受过较好的一些基础训练,而在进一步深入到这个硕士项目层级的时候,又还需要补及其整个授课内容的什么知识,以推进个人的硕士论文研究,这是它需要考验申请者智慧的一面。倘若是申请研究型硕士,那就更加明显是倾向于在电影研究方面有一定心得的申请者了。从网页的公开信息来看,目前并没有中国籍学生就读于本系的博士课程,我想,各位中国背景的申请者,对电影研究有兴趣的话,不妨提早深入研究一下剑桥大学的电影系专业,充分准备,入学剑桥电影系,以使该系的学术社群多元多彩,把对中国电影的研究带到剑桥去。

孰嘘吸是

“一年制海归研究生”的尴尬与无奈,谁能懂?

用人单位缺乏判断力,不会深究海外的中国留学生学得到底如何。只用学习时间判断一个应聘者,是一种简单的判断,可以说是偏见。学位含金量与制度无关,最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培养过程,就是我们怎么去安排课程,怎么挑学生,以及质量把握等方面。“和你一起面试的国内研究生都读了两三年,而你这个硕士实际只读了大概九个月,你能学到什么呢?”这是王可找工作面试时最令她尴尬的问题。香港某高校新闻学硕士王可于去年夏天结束课程,返回内地找工作。“当时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觉得很尴尬,毕竟是被质疑的感觉。也没想到会被问到这个问题。”接受采访时王可这样向记者解释。其实,不仅是香港地区的留学生,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联邦国家也有大量的“一年制硕士”,美国也有少量时长为一年的硕士课程,如法律硕士(LLM)。当他们回来的时候,也常常遭到用人单位一定程度上的质疑。从未停止的争论“读MSc忠告:香港MSc(注:科学硕士,master of science)甚至可能成为你简历上的污点!”王可如往常一样随意地浏览网页,QQ系统忽然弹出了这么一条群消息。该消息来自一个在香港读书的内地生交流群,王可正准备打开链接看一下。群里紧接着有人发言:“老帖了。没意思。”“说得好恐怖,虽然估计部分真的被夸张了,但的确值得反思反思再反思。”出于好奇,王可搜到了原帖。帖子的出处是寄托家园论坛,发表时间为2010年1月19日,参与讨论的跟帖多达19页。“事实上,关于读授课式这种一年制硕士究竟值不值得的讨论,一直没有停过。已经是‘月经贴(讨论话题出现频次很高的帖子)’了。”王可有些无奈地笑着说。此“忠告帖”的作者叫做“hatehkust”,2009年赴港就读于香港科技大学,读经济学硕士课程。在帖子中,他历数了自己在香港以及内地找工作所遭遇的种种不愉快乃至“噩梦”,内地用人单位在学习时间上对他的质疑,某银行简历筛选系统排斥港校等等。他认为,这一切都是读了这个硕士造成的。而写这个帖子是为了告知后人:“这种一年制的培训班绝对对你日后的工作之路害远大于利, 来香港读MSc不仅不能给你镀上哪怕一层再假的金,甚至绝对可能成为你简历上的污点。”“对于授课式硕士含金量的讨论几乎是每一个新人都会问的问题。”王可说。在hatehkust的帖子下面留言的同学很多,有的对他MSc比国内硕士清闲的说法不以为然,也有人对于他这种“泼冷水”的行为表示肯定。香港和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地区和国家的研究生课程分两大类,一类叫做研究式课程(注:Research Postgraate Programmes,RPG),一类叫做授课式课程(注:Taught Postgraate Programmes,TPG),二者的区别简单讲就是一个以日后从事学术研究为导向,招生人数很少,一个以就业为导向,招生名额比较多,课程也偏实际;研究式的要两三年,授课式的一般一年到一年半。王可向记者介绍道:“研究型硕士叫做Master of Philosophy,哲学硕士一般略写作‘mphil’,而其他的文学硕士(Master of Arts,MA)、科学硕士(Master of Science,MSc)等等,都是授课式。”“各种声音都有,每一种选择都有得有失,关键看你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王可说,当时她也是查阅了很多资料才决定到香港读授课式硕士的。“我希望在香港可以开阔眼界,同时学习偏实用的课程,方便就业。”时间与质量的关系在简历上最一目了然的就是学习时间的长短,也是“一年制硕士”最容易被质疑的地方。因为即使按照入学时间到毕业典礼来计算,也最多一年半。这还是因为毕业典礼与课程结束时间相隔约半年。那么,姑且被统称为就读“一年制硕士”的学生们,他们的学习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呢?hatehkust称,他所认识的一些内地“985工程”学校的研究生,“起早贪黑地像头牛一样,上课、作业、考证、论文、项目、实习”,而读MSc的同学“每天打游戏到凌晨4点,中午才起床”。“其实无论在什么学校什么课程,都有认真学习的学生,也都有混日子的学生。”王可介绍道,因为香港与英美等地的高校时间安排相同,所以都没有内地的学期时间长。每学期只有13周左右的课程,而内地高校普遍都有18周或者以上。“如此一来,课程就很紧凑,节奏很快。每门课的老师都会在第一堂课就把整学期的课程安排发下来,具体包括每节课的预备阅读书目,每一次作业、什么时候作课堂报告,有个人的,也有小组为单位的。一学期上三四门课觉得比在内地时上七八门课还累。”也正因为如此,人人网上有一条被广泛转发的状态,是香港中文大学的一位同学在考试周用网上流行的“咆哮体”进行的吐槽。该同学说,自己读研究生了还考试、闭卷考试,还要作报告、写论文,还不止一门课如此,“毕业之后还被人说你不就是TPG毕业的吗,不就是花钱买的吗,不就是很容易就申请到的吗,等姐拿到学位证非得供起来,那是姐拿血和汗换来的!”虽然是语气夸张的调侃,但是王可觉得这条状态还是很形象的,“尤其是最后两句,其实也是对质疑授课式课程的一种回应”。对于用人单位对学习时间的质疑,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侯定凯表示,用人单位有自己的想法,有的比较偏向海归,有的也会因一些质量问题有所渲染的报道而对某种类型的硕士“并不买账”。“他们缺乏判断力,不会深究海外的中国留学生学得到底如何。只用学习时间判断一个应聘者,是一种蛮简单的判断,可以说是偏见。”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郭英剑也向记者表示,他坚决反对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用学习时间长短去质疑或者评价一个学生,“这对学生很不公平”。如何衡量含金量关于大家通常所说的含金量,侯定凯分析道:“首先是从学习时间上衡量,其次就是从写不写论文来衡量,认为写论文的情况比不写论文的情况好像要求要高一些。”而就这两方面来说,侯定凯认为,这与一个国家本身的学术传统有很大的关系,不存在哪一个制度比哪一个制度更好的问题。“如果仅从时间与论文两方面来衡量,那么我们的研究生培养无疑应该是很好的,硕士普遍的都是三年,而且全都需要做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但事实上我们的研究生培养得并不好,批评声音很多。”侯定凯说。在招聘的时候对人才进行考量,是招聘方必然要进行的活动。但是,招聘负责人或者公司领导真的具有评价一个学位含金量的能力和资格吗?对此,侯定凯认为,评价一个学位的含金量如何,实际上最终应该是由教授、学者、专家这群人来把握的,外行实际上无法判断和评价一个学位的含金量。“因此,有关学位含金量最关键的问题还是一个培养过程的问题,就是说我们怎么去安排课程,怎么挑学生,以及质量把握等方面。”王可说,自己所读的课程没有毕业论文的硬性要求,只是作为选修。如果写论文,相当于修一门3学分的课程。“但是事实上,一些课程也会要求我们写论文、写报告。”而修读香港中文大学全球政治经济学硕士的一位同学更是向记者“诉苦”,因为学习的课程偏理论一些,除了课堂报告外,每门课都要写论文,“尤其期末快结课那一两周,写论文的压力特别大。不能因为我们没有一个所谓的毕业论文,就觉得我们很悠闲啊”。英国华威大学国际安全专业的张晨则表示,他们是需要写毕业论文的,自己当时写了一个月。“国内的想法偏传统,认为论文是控制质量的手段,喜欢从结果出发,用一次性的方式来控制整个过程,是本末倒置。”侯定凯对此分析道,据他了解的情况,国外的课程一般有系统的培养方案和考核,平时的作业、报告等形式也较为多样,“当然学校与学校的差异性也存在,也有很糟糕不负责任的教学情况存在”。“总之,学生的发展是多样性的,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写一篇四五万字的论文。有想法和写文章不是一回事。”侯定凯说。专学分开是大势所趋何青去年报考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型硕士,以一分之差被调剂为传播学的专业硕士,因为专业硕士的招生名额多于学硕。而她现在表示,“读专业硕士也不错,本来就没想要走学术路”,只是担心用人单位可能会歧视专业硕士。“国内目前的学术型硕士已经开始锐减,而是大力发展专业型即职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由学术型向专业型转型的指导思想是极其明确的。这一点,由于有教育部的行政命令在,大方向已定且已见成效。”郭英剑对专硕学硕之分表示肯定。侯定凯说,这种改变是教育部门针对现实作出的反思,包括考虑研究生缩短学制。“拖三年也不见得有积极作用。有的课程可以进行调整,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工作。”而现在研究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因此才要变革,“改革的方式不是从学术本身来考虑问题的,更多的是从人才市场的角度来作一些调整。包括以前的扩招,到现在对扩招人数的控制,以及学制的改变,都是如此”。王可觉得,授课式硕士对应为国内的专业硕士,都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从人才市场的角度来说,它们更需要学生掌握与岗位要求有更多对接的知识或者技能。侯定凯说:“现在的专业硕士,就是按照这样的方向在走的。”虽然关于这种国外的“专业型硕士”的一些不理解和争论存在,但是,身为一位高校教师,郭英剑还是鼓励自己的学生出去留学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在国内接受了多年的基础教育以及本科阶段的高等教育,应该出去看看并接受一下比我们更好的高等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在拓展个人高等教育多元经历的同时,开阔视野、增长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