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来自生物学博士的愤怒:忽悠学生读生物的专家教授们“害人不浅”恭俭推让

来自生物学博士的愤怒:忽悠学生读生物的专家教授们“害人不浅”

如果要说大学里哪个专业最为悲催,生物学敢说第二,没有哪个专业敢说第一。生物学专业可谓是最为悲催的专业,各大985高校以高分招录生物学本科学生,然后他们在毕业时才恍然大悟,要么换行找工作,要么无休止的读研读博,等到他们硕士或者博士毕业,会发现,还是不好找工作。有一名海外留学的生物学博士在论坛一顿吐槽,称自己入了生物学的大坑,放弃吧有些可惜,不放弃吧又万分纠结,就像鸡肋一般,以至于发出愤怒的呼喊:那些忽悠学生读生物的专家教授们,你们害人不浅!如下便是其吐槽的全文。生物专业到现在也没有形成一个规模化产业,大部分生物学人才只能往高校,科研院所扎堆。经过多年的培养,各类高校出产的生物毕业生,早已供大于求,尤其以生物学博士为甚。有数据显示,在美国拥有生物博士学位的中国大陆籍人士都有数十万之多,这么多的人才,哪里有地方可“消化”?不论是人还是物,一旦被过剩,就会很悲惨,难逃被抛弃的命运。被过剩的生物博士们,怎么能够不悲催,怎么能够不喝西北风?与生物专业有关的职场上,生物技术员实验员一类的工作机会比较多,也相对稳定一些。这类职位一般只要求学士硕士学历,主要分布在医学院,医院,与生物相关的系,实验室和研究所等。还有一部分职位在生物高科技忽悠公司,尽管这类工作的薪水很难养得起家,竞争却非常激烈,求职者挤破脑袋。不幸的是,98%的求职申请信没有人会看一眼,就被扔到垃圾桶里。生物学博士们是申请不到这种职位的。即使博士们英雄竞折腰去申请,真心实意的想做好这份工作,当螺丝钉,还是会不幸地被告知:您大博士,学历太高,这底端中端的工作,多么不适合您,您应该去做更高端的工作,高端更适合您。高端的生物专业职位,如凤毛鳞角,僧多粥少,竞争无法想象的激烈,众多的博士们与之无缘。博士们经历了多年的煎熬后,猛然发现自己被过剩了,国外找工作无望,海归早已经没有位置,也是无望,被社会被职场拒绝于门外,被迫怀才不遇。剩下的生物博士们,只能继续无穷无尽的校园生活。他们继续打点小工,看导师脸色行事,无休止的做实验,发文章。他们继续过着苟且的日子,成为校园里最憋屈的一族,他们生活不稳定,在不同的生物学院,医学院,在不同的实验室转来转去,搬家来搬家去。在实验室导师们博导们的忽悠下鼓励下鼓动下,拿着低薪,过着博士后级的老年学生生活,无可奈何的侃崇高侃理想,为科学为真理而奋斗终身。直到有一天,手脚不麻利不光灵了,被老板开掉。忽悠专家早就说过,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20世纪末,生物很热很流行,成群结队的一批又一批的国人,前赴后继,溜到发达国家学生物,攻读生物大博士。北大清华等的生物专业,一段时间非常火爆,录取线出奇的高,不少省状元市状元县状元,都被“忽悠”到生物专业成为生物博士,不得不度过苦逼的人生,那些当年有志于生物科学而被拒于门外者,你就偷着乐吧。如果你正在学生物,拿到了或快拿到生物博士学位,如果生物职场无望,趁早转身转行,早转早脱离苦海。即使您的生物博士学位含金量极高,文章一大串,什么《自然》《科学》《细胞》大文宏文,如雷贯耳,如果不能转换为工作,帮你找到饭票,那都是风都是浮云。如果你在国外找工作无望,海归无岸无门无大树可靠,就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早转行转身早超生,毕竟要讨生活要过日子。

没阶

美国生物学博士写的大脑构造以及补充方法,不懂没关系,建议收藏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迷人而复杂的生命机器。了解它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如何改变可以提供关于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如何能充满活力和健康地生活的见识。即使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仍然每天都在发现大脑的新特征和功能。其中一些发现极大地改写了我们认为对我们自己和我们社区可能的事情。我们可以授权自己利用现在可用的信息,同时对可能出现的新发现保持开放态度-帮助我们沿着共同的旅程迈向更深的自我理解和健康。我们的大脑及其功能为了帮助分解大脑的不同部分及其独特功能,可以将大脑视为三层楼的房子:顶层或“投影仪”由大脑皮层代表的顶层分为两个结构相同的两半,并由左侧和右侧表示。本楼层的重点是对自愿行为(例如决定点击本文),感觉处理,学习和记忆的调节。该楼层还负责构建我们对感官现实的感知。此处表示的大脑区域直接从实时感官输入(眼睛,鼻子,皮肤,嘴巴,耳朵,肌肉,器官)接受信息,但是它们也可以通过大脑的记忆和情感中心进行调节。因此,我们对“现实”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受到我们过去经历的影响,这使我们每个人都能始终体验自己的现实版本。这种现象可以帮助解释为什么目击者的账目会因人而异,以及为什么您的朋友在面对您时能更好地帮助您找到钥匙。大脑皮层分为四个不同部分:额叶或“决策者”。将此视为顶层的前室。额叶在计划,决策和运动(包括言语)中起作用。顶叶或“感觉”。这是两个侧室之一,负责体感处理。颞叶或“麦克风”。这是两个侧房中的第二个,负责听觉感觉处理(感觉和听觉)。枕叶或“范围”。最后是后室或枕叶。这负责视觉信息的处理(见)。中层或“第一响应者”中层帮助我们在对现实的体验以及如何选择对现实的反应中利用记忆和情感。储存记忆以及养成习惯和模式,可以帮助我们完成重复的任务,而不会花费大量的精力。考虑一下您第一次学习某种东西后比做您非常熟悉的事情要多疲倦。如果我们无法学习和存储记忆,我们会经常精疲力尽。同样,记忆和情感可以帮助我们根据以前的经验做出选择。 研究表明,体验越消极,记忆就越稳定,并且对决策的影响就越大。这些回路在愉快的经历,奖励和成瘾中起作用。“中层”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基底神经节或“习惯前”。已知这组结构在控制自愿运动,程序学习,习惯学习,眼球运动,认知和情绪中发挥作用。杏仁核或“处理器”。这涉及记忆,决策和情绪反应的处理,包括恐惧,焦虑和攻击性。海马或“导航员”。中层的这一部分以其在信息整合中的作用而闻名,从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以及在空间记忆中可以进行导航。底层或“幸存者”大脑的这一部分会影响您整体身体健康和平衡的感觉,并分为两个“主要房间”。屋子的后面:小脑或“运动员”这涉及运动和某些心理过程的协调。一些人将小脑描述为基于身体或运动的智力来源。例如,一些 建议在舞蹈或运动方面熟练的人将拥有较大的小脑区域。此外,最近的一项研究利用了名为“交互式节拍器”的大脑训练软件程序来改善受试者的整体节奏和时机。使用该软件改善了用户的高尔夫表现,并增强了与小脑的连接性。房子的前部:脑干或“幸存者”想想脑干就像前门一样。它将大脑与外界连接,所有感觉输入进入,运动命令消失。此外,脑干包含许多不同的结构,对于我们的基本生存至关重要。这里的区域控制着呼吸,进食,心律和睡眠等功能。结果,该区域的脑部受伤通常是致命的。在脑干内,还有另外两个区域:下丘脑或“基础”。这涉及调节激素并控制饥饿和口渴,体温,黏附和睡眠等经历。松果体或“第三只眼”。这涉及激素调节。它产生褪黑激素,褪黑激素是一种在睡眠中起作用的激素,可调节我们的日常和季节性节律。由于褪黑激素的产生对光敏感,因此松果体从眼睛接收到有关环境光量的信息。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人认为它是“第三只眼”。关于松果体在神秘经历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有许多故事。但是,现代科学尚未证实这种说法。我如何使用关于大脑的已知知识来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随着我们继续更多地了解大脑,正在开发新产品和服务作为增强大脑性能的潜在方法。人类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对精神投入很着迷。这些范围从天然的精神活性物质,如槟榔,含尼古丁的植物和古柯,到精神活动的过程,如有节奏的击鼓和冥想。最新进展提供了声称有助于调节意识,知觉,情绪和认知的新产品和服务。这些包括:化学制品一个向精神是思想,以改善认知功能的物质。尽管最近开发的药物被用于治疗多动症,但最常用的促智药是咖啡因和尼古丁。这些发展激发了人们对天然促智药(称为适应原)的兴趣。有人报告这些有助于改善注意力,减轻压力和改善情绪。今天使用的一些最受欢迎的适应原是:参绿茶葡萄柚籽提取物红景天玛咖根枫烯鲨酸电子设备市场上有许多新的电子设备吹捧使用大脑信号的电气和磁性方面来读取大脑的功能或应用外部信号来修改大脑。尽管需要进一步研究以验证其主张,但电子设备包括:费舍尔·华莱士费舍尔·华莱士(Fisher Wallace)的这种设备使用放置在太阳穴上的电极向大脑施加电脉冲模式。已显示所应用的模式有助于产生放松的心理状态,并已与治疗焦虑症,抑郁症和失眠症有关。应用和视频许多人发现电话应用程序和视频是帮助冥想练习的有用且便捷的工具。其中一些包括:顶空。这款CBT 应用程序提供了一系列指导性冥想,与没有指导的冥想相比,许多人发现这些冥想更容易遵循。Insight计时器。对于那些喜欢静默冥想的人,Insight Timer提供了一个计时器,可以在冥想的开始,结束以及选择的间隔内播放冥想碗的声音。间隔铃有助于在整个冥想中将注意力重新带回当前时刻。衷心的冥想。使用此短视频,如果你想学习如何放松随时随地。培训班存在许多声称有助于增强记忆力和技能的课程。交互式节拍器。上面提到的交互式节拍器是一种基于学习的疗法,声称可以提高认知和运动技能。MindValley超级大脑课程。这也是一个基于学习的平台,声称可以提高内存,重点和工作效率。补品尽管几乎没有甚至没有确定的研究表明补品可以直接影响大脑健康,但有些人仍然誓言。有许多补品可供选择。这些包括:榕树植物药:重点。这种婆罗门叶,巴波巴草药和银杏的草药混合物声称有助于促进镇定和集中。Qualia Mind。该产品声称可帮助您集中精力,提高创造力并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力和思想清晰度。防弹:NeuroMaster脑与记忆。该补品声称能支持记忆,并含有阿拉伯咖啡咖啡果实的提取物。枫烯鲨酸 枫稀鲨酸是一种从元宝枫植物里萃取出的天然活性成分,其主要成分含有重要的神经酸,α亚麻酸,多不饱和脂肪酸,黄酮,维生素E等人体所需的21种脂肪酸和8种氨基酸还有多种人体必须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资源和组织有许多在线资源和组织可以促进大脑研究。这些包括:脑研究基金会。这是一个非营利性私人组织,致力于促进和支持有关大脑的科学研究。国际脑研究组织。IBRO是一个博学的社会,它改善了全世界大脑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协作。美国大脑基金会。这个组织致力于通过联系研究人员,捐赠者,患者和护理人员来治愈脑部疾病。

儿子们

29所一流大学延长学制!博士3年毕业有多难?

1949年,我国研究生在学人数仅为629人,到2020年,这一数字已突破300万。70多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研究生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基本实现立足国内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踏上了由大到强的新征程。在研究生教育大踏步发展的今天,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了大家关心的重要议题。▎博士四年制已成国内高校主流学制就在前不久,中国传媒大学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大刀阔斧地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延长博士生基本学制成为此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其实四年博士学制并非中传首创,在此之前,国内已有诸多高校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都相继开始了延长博士学制的探索。目前,在我国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共有29所高校实行四年博士学制,7所高校实行3-4年弹性学制,博士四年学制已成国内高校主流学制。改革开放之初,社会建设急需人才,我国博士生教育肩负着“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历史使命,教育部规定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为2-3年。虽然培养出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当时的人才空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我国研究生培养重心开始转移,更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1986 年底,博士学制放宽至3年。步入21世纪后,我国博士生教育基本已实现依靠自身力量、持续稳定地培养国家经济社会建设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也有了更高要求。教育部放权,允许培养单位根据博士生培养的实际情况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对博士生学习年限实行弹性化、灵活性处理。从历史进程来看,我国博士学制改革呈现出不断延长的趋势。学制改革的背后,是对研究生培养规律的尊重。图|1978年,研究生制度正式恢复。▎延长博士学制,真的能缓解延毕率吗?各大高校对四年博士学制青睐有加的背后,是居高不下博士延毕率在“作怪”。厦门大学在官方文件《关于将我校博士生学制由三年延长为四年的说明》中直言:“我校博士生准时毕业率偏低,按时毕业率不到40%,学制改革势在必行。”无独有偶,不少高校在学制改革前也面临着博士生准时毕业率低的难题。上海某高校2004年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该校博士生能在3年内毕业的仅为10%,近九成学生延毕。事实证明,三年的学习时间已明显不适合博士生培养,延长学制将成为国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博士生延毕情况严重,科研成果和论文发表未达到毕业要求可能是最大原因。论文是证明博士生科研水平的重要科研成果,不少高校都对博士生在校期间发表的SCI或EI论文的数量和级别有要求,这是进入学位答辩程序前的必要前提。没有量化的学术产出要求,就容易滋生学术腐败,但对发表论文数量要求太多、发表期刊要求太高却有可能矫枉过正。如广东某高校,要求博士生在校期间要达到“四个至少”:至少有一篇英文论文发表、至少一篇论文被三大索引收录、至少一篇论文署名第一作者、至少一篇论文以该校在校博士生身份。还有高校规定,理工科博士生必须有一篇论文被SCI或EI收录,博士扩招后,僧多粥少,在版面有限的指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的竞争压力更大,难度也更大,严重阻碍了博士生们的毕业进程。科研是一项慢工出细活、耗时间的事,三年的时间就想博士生们做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真的不太够。明面上整3年的博士时间里有近1年的课程学习时间,真正专心用于科研的时间其实只有一两年。且投入并不一定就有成果回报,尤其理工科博士生科研任务重、实验要求高,但科学研究结果不确定性强,一旦实验预期达不到效果就有可能因此延毕。延长学制后,学生能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科研训练、搜集材料和撰写学位论文,学习及科研心态放稳,才更有可能发表优质文章,就业时也能拥有更多优势。▎延长博士学制治标不治本延长博士学制是缓解延毕率的一剂救急猛药,但必须明白的是,学制调整并不能直接改善延毕情况。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关键,还得从博士生的培养方式和考核标准入手。对比中美两国的研究生培养情况就会发现,美国博士生的培养周期并不比中国短。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数据显示,2017年美国博士按照RTD统计(注:从正式开始研究生学习到获得博士学位的实际学习时间)的修业年限中位数为5.8年,人文科学学科博士生按照RTD统计的修业年限中位数高达7.1年。同样是延期毕业,中美博士生们的心境却截然不同。美国的博士生们可以“说走就走”,而国内博士即便有着65%的延毕率也一定要“死磕到底”,不拿到博士学位誓不回头。为保障教育质量与水平,美国制定了严格的博士生筛选和淘汰制度。美国博士生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前2年进行大量课程学习,旨在加大知识深度与广度。此阶段结束时有中期筛选考试,通过者才能进入论文阶段,未通过者将失去研究生培养资格。严格的筛选和淘汰机制导致美国博士生流失率一直居高不下,较大比例的学生在读博早期就选择主动退出。这一淘汰机制虽然残酷,却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研究生水平和质量,避免博士生们耗费了昂贵的时间成本,却在读博的最后阶段才发现自己不适合科研,及时止损。“离开”也并不意味着“读博”之路就此终止,而是此路不通的变通之选。由于北美高校的研究生采取“贯通式”培养,即本科毕业生就可直接申请博士,那些“中途离场”的博士可以在本校收获硕士的补偿学位,如果还想继续读博,完全可以凭借之前的经历转学申请重新读博,这些保障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生读博时的心理压力,学习及科研心态也比较从容。博士生分流淘汰制度作为博士生质量保障的一项重要举措,早于21世纪初便引起我国高校的重视,但政策引入后却明显水土不服,出现了“学生不愿退,学校不敢清”的局面。尽管近年来,高校清退博士生的消息已不算新鲜,但国内高校所淘汰的博士研究生多为未在最长学习年限内完成学业的学生,而并非在培养过程中不合格的学生,寄希望于以末尾淘汰的制度来提高研究生质量,只能是本末倒置。没有必要保证所有的博士生都顺利毕业,要知道,博士生的培养资源是稀缺的,尤其近10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大幅度增长,高校的办学师资、教育经费明显紧张起来。质量始终是研究生培养的唯一落脚点,“严进严出”应是高校管理的常态,这既是建设人才强国的重要基础,也是大学严谨治学的应行之义。▎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探索从“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到“给予人才更多科研自主时间”,学制改革的背后,是对研究生培养规律的尊重。但要想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如果只是简单地延长学习年限,治标不治本,要给予研究生更多科研时间、更妥善的后勤保障条件、更科学的筛选和考核机制,让他们能没有后顾之忧地投入到科研生活中。关于博士生的培养,我们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来源:青塔

心养

哈佛大学生物学博士是怎样防疫的?

海外疫情持续发展身居海外的留学生们怎么样了?本周《华人故事》为你讲述两位留学生的抗疫故事疫情之下,中国留学生有着怎样的居家隔离生活?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意大利已经成为欧洲疫情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最近一段时间,疫情呈逐渐缓解趋势,意大利政府解除了民众跨大区流动的禁令,商店、餐厅、博物馆等公共场所已经重新开放,但意大利大部分的学校仍在停课当中,中国留学生的学业和生活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林茵如是意大利罗马大学三年级的硕士研究生,今年29岁,来意大利已经有6年的时间了。意大利大规模暴发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她没有选择回国,而是在原地留守。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同时更好的保护自己,林茵如选择了居家隔离,这期间,大使馆为他们送来了防疫“健康包”。林茵如说,既然选择了留守,就要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疫情暴发之后,她和意大利酒吧商会的成员们一起走上街头,为罗马市民免费发放口罩,宣传防疫知识。在了解到自己居住的小区里有很多当地人买不到口罩之后,她还联系了酒吧商会,为他们送去了口罩和牛奶等生活用品。自从意大利政府3月10日发布“封城令”开始,除必要外出之外,林茵如一直严格遵守居家隔离政策,每天在家居家学习。她的居家隔离生活究竟过的如何呢?哈佛大学生物系博士是怎样防疫的?近几个月来美国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据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在美中国留学生有40多万人而疫情发生以来选择留在美国的学生占到了90% 以上上图这位女孩名叫钱梦璐是美国哈佛大学生物学专业的博士生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为了完成博士阶段的科研项目而选择留在美国面对来势凶猛的疫情作为一名平常就对各种病毒有着较多了解的生物学博士梦璐都有着哪些特别的防疫举措? 特殊时期,独自求学他乡是怎样一段难忘的成长历程?更多精彩与感动尽在本周《华人故事》播出时间6月27日 13:00CCTV4 中文国际频道《华人故事》与您不见不散【本期编辑:杨君君】来源:CCTV4《华人故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END

独行侠

博士读了6年,他在30岁回母校当了教授

| 本文来源:公众号天津大学 记者 / 李晋馥 图片提供 / 张育淼、青塔、百度2018年,30岁的张育淼在阔别母校8年后,又一次回到了天大。而这一次,他是来“应聘”的,如同12年前高考后选择天大一样,他又一次选择了天大。而这一次,不是作为一名学生,他成为了母校天津大学的教授。在2018级化工学院新生开学典礼上讲话的照片张育淼1988年出生,先是在国内高校就读本科(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本科毕业后前往海外留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读博),用了6年才完成了自己的博士学业。2018年,30岁的张育淼回到母校天津大学,成为天大的教授。今天一起读一读这位青年教授的求学经历。大学:充实而有活力2006年,张育淼被天津大学分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录取,大学报到却先到了南开。上了一次大学,拿了两个学士学位,走过两所学校,一墙之隔。分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与南开大学化学院的合办专业毕业时由两校共同授予学位,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与学生座谈合影对于两所学校,张育淼都有很深的情感。在南开的前两年,他参加社团活动,结交到了很多朋友。回到天大,整个大三成为最忙碌的时期。一边需要补天大的基础课,一边进入了姜忠义教授和李韡教授实验室尝试开展研究,同时还在准备出国考试。整个大学时期,张育淼都过得非常充实。在天大两年的时间,作为本科生就进入实验室,这让他收获很多。选择:是要坚持本心“青年人还是要坚持本心,为解决科研难题去努力”,这是张育淼坚持的本心。说起来他的科研之路,也并不是一片坦途,他用6年才完成了自己的博士学业,换了两个学校。大学毕业,张育淼选择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进行博士期间学习,入学不到一年导师辞职离开了新加坡。他说那一天是2011年1月4日。听到这个消息,张育淼突然很迷茫。谁的青春不迷茫,或许迷茫才是人生的标配,只是早晚的问题。美国大部分学校接收入学申请材料的截止时间是1月15日,如果要重新申请学校,张育淼只有11天的时间准备材料,实际上去掉邮寄材料的时间,留给他犹豫的时间更少了。是留在南洋理工继续研究,选择换一个研究方向?还是尝试重新申请美国的学校?如果选择前者,他可以转到锂电池的研究方向。如果选择后者,是否能申请到心仪的学校,是否还有更多未知因素,他都不能确定。最终,张育淼还是选择了后者。他用8天时间申请了11所学校,8天之内几乎很少休息。获得2015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初到纽约州立大学,有很大的语言和文化的障碍,研究方向的选择也是一个挑战。他说,从他博士导师身上也学到了很多和学生相处的方式,凡事沟通,鼓励学生去选择感兴趣的方向,与他们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现在,作为一名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张育淼说可能“年轻”是自己最大的优势,和学生的相处模式,更像是他们的“大师兄”,带着学生做实验、泡实验室,共同商议选定各自的研究方向,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交流。科研:总得有点情怀回到母校执教、从事研究,张育淼觉得是“很酷”的一件事情,更是一件有情怀的事情,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张育淼是世界首例小肠光声成像影像剂的研发者,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有两个,分子成像和药物传递,小肠光声成像属于分子成像领域。博士后期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目前,在医学上肠胃功能的检查,主要是通过胃镜或者钡餐等造影检查,这两种检查会让病人有一些不适。张育淼说自己的研究就像是合成一杯“纳米果汁”,这杯“纳米果汁”就是光声成像的对比剂。病人去医院检查的时候,喝掉这杯特制“果汁”之后,医生打一束光到病人腹部,就可以通过仪器显示肠胃图像了,这样就减少了病人在做检查时的痛苦了。这些对比剂在病人喝下后24小时之内,就会全部排出体外。就像雷雨天我们在打雷之前会先看到闪电,通过闪电就能够推断出打雷的位置,光声成像就是这个原理。在这种特制“果汁”的帮助下,医生就可以通过特殊的安全光源看到肠道蠕动的情况,通过光显示的情况,就能推断出肠胃病灶,从而用于疾病诊断。之后,张育淼和团队在该领域的研究提升到从天然食材中提取可实现成像的物质。他们从菠菜中提取了叶绿素,去掉叶绿素中的镁离子,用一种常用于漱口水的表面活性剂普朗尼克进行包裹溶解,这样叶绿素就可以在光下成像。这种新型的成像检查更加安全,也会大大减轻病人在检查时的不适感。张育淼很期待他的研究成果早日用于临床。张育淼的另一个研究方向是药物传递。普朗尼克是一种用于药物包裹的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是帮助不溶于水的药物能够在人体的水环境中发挥药性,是重要的药物载体。药物载体的大量使用,也会产生药物毒性,如果能够尽量少使用药物载体,就能提高用药的安全性或者提高药效。普朗尼克作为药物载体,在低温情况下能够通过膜处理的方式除掉,张育淼团队的研究就是要通过低温膜处理的方式降低药物制剂的毒性。考虑到细菌的繁殖能力极强,越早控制对疾病的治疗越好,张育淼团队现在选定的研究领域就是降低抗生素的毒性、更快更准地控制细菌感染等疾病。博士毕业和博士导师的合影此次再次回到天大,他说记忆中的天大更有活力了,从卫津路到北洋园,硬件设施、人文环境都很好,既是记忆中的母校,又有了新变化。在科研之余,张育淼也会去打球、游泳。如果有时间,也会去参加学校的文化活动,看场演出,听场音乐会。(张育淼的摄影作品)中国生物技术网诚邀生物领域科学家在我们的平台上,发表和介绍国内外原创的科研成果。注:国内为原创研究成果或评论、综述,国际为在线发表一个月内的最新成果或综述,字数500字以上,并请提供至少一张图片。投稿者,请将文章发送至weixin@im.ac.cn。本公众号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办近期热文直接点击文字即可浏览!1、补牙或将成为历史?2、科学你慢慢学,中医我先治病去了3、科学告诉你应该多久洗一次澡4、新证据:喝咖啡能延长寿命!5、据说,这是生物医学硕士博士生的真实的生活写照6、一顿早餐到底有多重要?7、情商也是把双刃剑!高情商或让你更脆弱8、施一公: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鼓励科学家创业!9、“科学禁食法”真能降低重大疾病风险10、睡眠科学家揭示出8种睡好觉的秘诀11、有志者事竟成!2型糖尿病成功被逆转12、每周两半小时,任何形式的锻炼都可以使你更长寿13、喝醉以后,你以为睡一觉就没事儿了?!14、仰卧起坐等或将成为延寿运动?15、冥想、瑜伽、太极等不仅能够改善身心健康...

胡绳

又一高校官宣!博士学制改为4年,全面实施“申请-考核制”

据中国传媒大学消息,8月3日,学校召开了研究生教育会议,全面拉开了研究生教育改革大幕。改革动作极大,涉及博士及硕士招生考试、培养与学位、导师评聘、质量监控、学科专业设置等关键环节。博士培养:全面“申请-考核制”,学制延长为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方面,中国传媒大学将全面实施并完善“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坚持能力素质与知识考核并重。培养方式方面,将建立基本文献阅读制度,明确要求博士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15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50种;建立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和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制度,明确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时间1天半,其中笔试时间为1天;文献考试将重点考查研究生对本领域内基本文献、基础理论、前沿理论、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共有3次考试机会,3次均不及格者,终止培养或实施分流。同时,中国传媒大学还将推进博士生和专硕生基本学制改革。自2021级起,将博士生基本学制由3年改为4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由8年改为6年;硕士生培养:初试达国家线即可进入复试,取消论文要求学校在硕士研究生招生方面也将逐步向综合评价方式靠拢。除全面改革自主命题科目外,复试中,还将增加材料评议环节,破除“唯分数”论。初试达到国家线的考生即可进入复试选拔流程,复试选拔流程包括材料评议和复试考核两个环节。材料评议环节通过考生提交的材料,对考生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评分。由材料评分与初试成绩共同确定考生是否能进入复试考核环节。针对培养过程,学校对硕士生文献阅读也作出了规定。规定学硕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8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30种;专硕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6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20种。并将参加相关考核。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时间为1天,其中笔试时间为半天。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同样为3次机会,3次均不及格者,终止培养或实施分流。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学校还取消了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的陈规,要求学硕生参加论文写作训练计划;要求专硕生在学期间参与实践基地活动、校企合作课题、专业创作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等,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此外,专硕生基本学制统一为2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统一为4年。导师管理:打破导师终身制在导师管理方面,中传将通过实行评聘分离,动态管理,打破导师终身制。还将建立“1+1+1”模式专硕导师组工作制度,即:专硕导师组配备1名专硕导师、1名学硕导师和1名业界兼职导师。学校校长廖祥忠在主持会议时指出,学校在暑假期间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既是及时对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的传达、学习、领会,又是全面部署和落实,意义重大。廖校长指出,本次改革以培养单位为核心,以导师为主体,以“破五唯”为着眼点,以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目标,紧紧扭住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破难点、去痛点、疏堵点、补漏点、除弱点、扫盲点,通过各环节改革举措,优化生源选拔机制,加强培养环节管理,压实导师责任,强化教育质量监控,优化学科专业设置。通过改革破解研究生考生人文功底浅、写作能力差积弊和研究生学术水平不高、实践能力不足、综合素质不强痛点以及学用脱节断点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标准、符合全媒体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廖校长最后强调,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吹响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工作奋进的号角,必将迎来一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局面。我们要以“永远在路上”的奋进姿态,付出更多更大努力,让各项改革举措落实落地见效,写好中传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新篇章。本文综合自:中国传媒大学、澎湃新闻、人民网等

神无恶乎

28岁女博士成为博导,生物不是“劝退专业”了?

今天上午一条新闻迅速成为热搜,这条热搜的内容,可谓是相当的惊爆。一位28岁的女博士,获聘成为大学博士生导师,而且在看了这位女博士的证件照之后,大家纷纷表示羡慕嫉妒恨,不仅仅是才华横溢、天资过人,而且人长得还漂亮。证件照28岁、长得漂亮、知名医科大学博导,这些因素单一个拿出来其实没什么,但是当它们组合在一起的时候,那就真的令人震撼了。28岁还是90后啊!笔者也是个90后,虽然也是个老师,在这位“巨佬”面前,简直是无地自容啊。成就斐然,《NSC》在手在仔细看了这位女博士的介绍之后,发现人家能成为博士生导师,真的不是一个意外,那是实力的象征。人家公布出来的论文,都是《Nature Cell Biology》级别的,而且还不止一篇,除了自己一作发表的一篇之外,还有一篇和他人合作发表的文章,两篇这种级别的论文在手,评上博导也就不令人意外了。这位女博士的导师,那也是大大的有名,汤富酬教授领导的团队,在国内生物学界享有盛名,已经出了很多优秀的成果。生物不是劝退专业吗?看了这位李琳博士的成就,让人羡慕嫉妒恨的同时,不得不让人有一种想要投身生物研究的想法。李琳博士这次被南方医科大学聘为博导,是以先进人才的方式引进的,要知道南医对引进的人才可是相当的大方,待遇和条件包括但不限于:70-90万的税前年薪,200万左右的安家费,400万左右的科研经费(启动基金,能力强以后会有更多),提供相应的过渡住房,提供必要的科研设备,提供相应的职称等级和编制,还可以帮助解决配偶的工作问题……这只是写在纸上的,这种优秀的人才更多的恐怕是“一人一策”。我认识的博士,即便是同样在大学任教,待遇上也要差很远,生物学上的博士就是这么令人羡慕吗?难道生物已经不是之前的劝退专业,而是成为一门“显学”了吗?笔者问了问自己去读生物学的学生,他们的回复很简单,生物电子工程是显学,好像比较容易出成果,李琳博士的研究领域就是单细胞表观基因组学,而整个生物学的大环境,依然是不咋地,本科生还是没啥出路。像这位李琳博士,人家本科就是985大学,然后直接直博了,博士导师还是院士。当别的博士都在为毕业发愁的时候,李博士已经是《NSC》在手,而且还拿了国家级的大奖,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上适当的人生际遇,才有了现在的光辉,这样的经历没有可复制性。生物依然是劝退专业,如果不是真的热爱生物,打算日后投身生物研究,那尽量还是不要报考。生物的本科生,几乎不会有出路,想当个高中的普通教师,都需要读个研究生才可以,想去公司和大学搞研究,就得读到博士才有机会。好专业和一般专业好专业和一般专业的区别也在于此,好专业的出路广,985有年薪一二十万的工作,普通本科也能找到月薪七八千的工作。而那些“劝退专业”,985本科也只能找到月薪七八千的工作,普通本科可能就是“毕业即失业”了,想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就必须要读到研究生或者是博士生以后了。尤其是现在大学生越来越多,今年的毕业生更是超过八百万,大学的扩招也还没有停止,在这样的形势下,每一年都能称得上是“史上更难就业季”。当然大环境是大环境,个人是个人,人生际遇谁能说的准那?只能说优秀的人,选哪个专业成功的几率都更大,但是高三考生们一定要慎重,尤其是像生物、物理、化学这样的基础科目,将来的出路真的不多。

内美

你只知道施一公学生物获得了成功,你不知道他博士毕业差点去卖保险!

来源:经济学家圈施一公:我差点成为中国第一个卖保险的人,当时有六位数的工资。本文为2015年8月27日,施一公院士为清华大学2015级研究生新生主讲了题为“少年壮志不言愁”的报告。本文摘编自报告现场实录。选专业应该凭啥?我告诉学生,凭未来世界的需求。如果对科研不感兴趣、没想好未来发展该怎么办?其实我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也就是二十几年前,我也没有想好,也非常迷茫。当时的迷茫来自很多方面,其中就包括大学选专业。我不像在座的一些人,大学入学时就知道自己想学什么。我当时保送大学,报名的清华的第一专业可能大家想不到,是机械系。在报机械系之前还报名了北大的物理系。直到85年5月份清华老师来招生时对我说,生物化学是21世纪的科学。我当时是第一次把生物和化学连接在一起,觉得豁然开朗——原来生物化学是21世纪的科学!于是阴差阳错地上了生命科学这条船。我是数学竞赛河南省第一名,保送到清华,数理能力很强。在清华的时候生物学的不好,于是修了数学双学位,通过加强数学物理课程的学习来弥补生物成绩的不足,来让我的成绩排名第一。那选专业应该凭啥?我告诉学生,凭未来世界的需求。这个世界的发展不以在座的某一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媒体宣传为转移,更不以毕业之后能否找到工作为转移。这个世界的发展中,一半以上的学术问题来自对人类的关注,叫做生命科学。不管国内就业情况怎么样,其他学科情况怎么样,但大生命学科在21世纪是最大的学科。我觉得在你选择专业的时候,凭兴趣挺好,没有兴趣的时候可以培养兴趣。有时我在想,人是善变的,你的其他方面可以变,为什么专业是不能变的?一项业余爱好可能你很喜欢,但天天做可能会使你厌烦。我认为做一件事,完全凭兴趣的话,对我而言不靠谱。大学期间我对生物真的是深恶痛绝,因为学不好。我的遗传学实验、遗传课、细胞学实验、细胞课在班上都是中下。89年,我在清华提前一年毕业。当时我对学术没有兴趣,而对从政感兴趣。我认为从政可以改变一个社会,可以为老百姓说话、做事。我当时想去从政。而从政又没有门儿,觉得要先去经商。所以当时和清华大学科技批发总公司签订了一个代表公司去香港经商的机会,做公关。你们难以想象吧?结果就业合同因故被撕毁。我纠结一晚后,决定考托福GRE出国。在霍普金斯的5年读博期间,因为我对专业没有想好,前两年一直非常纠结。平时精力很好,一看文章就睡着;听讲座也是,听了十分钟就睡过去了,大家一鼓掌我就醒了,正好大家一块走。我直到博士三年级才出了一点感觉,发现我也能做一点东西;到了博士四年级信心大增,因为结果出来了。1995年4月12日,博士学位答辩以后,我还是不清楚自己会做什么。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在清华的时候,曾是清华活跃的一分子,小发明协会的副会长,还参与了很多课外活动,做公关,所以我想也许我可以从商。所以我还面试了大都会中国区首席代表的职位,卖保险,而且拿到了offer。我差点成为中国第一个卖保险的人,当时有六位数的工资。在博士毕业之后我还设立了自己的公司,和两个哥们一起做中美间贸易交流,这个经历也很有意思。1995年11月,我下定决心还是走学术这条路。当年12月我写了一篇日记,我说,该去explore的机会,你也都explore了,现在轮到你静下心来,从此之后不再起二心,好好做学术。从那以后,我主要精力都放在做学术上,我也告诉自己这(种兴趣)一定可以培养起来。在座如果有同学感觉对所学领域没有兴趣的话,我想你比不过我。我也劝在座的同学,当你有迷茫的时候,我建议你们,不要觉得只有把你的迷茫、把你所有问题解决了才能走下一步,我很不认可。我认可一点:不要给自己理由——当你觉得兴趣不足、没有坚定信心、家里出了事情、需要克服心理阴影、面对痛苦往前走的时候,不论家庭、个人生活、兴趣爱好等方面出现什么状况,你应该全力以赴,应该处理好自己的生活,往前走。不要给自己理由。因为你一旦掉队了以后,你的心态会改变,很难把心态纠正过来。正确认识自己我觉得,很多情况下,你的个性决定了你的将来。同学可能认为老师很自信,我想告诉大家,我求学时的自卑现在已经没有了,只是偶尔有insecurity的感觉。但我求学的过程当中,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博士阶段,我一直是一个非常自卑的人。可能大家很难想象。举个例子,高中的时候化学老师解释“勒夏特列原理”,我那时候开小差,没听懂。后来看书竟然也看不懂,觉得崩溃了。我总觉得班上其他同学都比我聪明,真的感到自卑。放眼望向你周围,当别人和你差不多聪明的时候,你会觉得别人比你聪明。所以当你觉得别人比你聪明的时候,他并不一定比你聪明,不要太自卑。同时,我还有一个性格特点是好胜。在座的同学可能很多和我一样,如果不好胜、不自强也很难走到今天,但特别好胜、特别自强的人也更容易受打击,也更容易自卑。高中以来我总是觉得自己不聪明,所以总是很刻苦,总觉得我是笨鸟先飞。举个例子。我什么地方都好胜,在清华体检时,我身高不高,又不能踮脚尖;所以测坐高时我拼命往上拱了拱,结果我身高不到全班前五,坐高全班第一。当时我还没有想明白,我还沾沾自喜,终于有一项第一了。直到有一位同学提醒我的时候,我突然自卑油然而生。我就问我的教练:“孙老师,我的腿短吗?” 孙老师的回答非常艺术,说:“一公,你训练很刻苦 ,你的身体条件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很不容易了。”我们家从来没出过运动员,就我一个。我的哥哥姐姐、我的父母都不是运动员,我是二级运动员。其实也蛮有意思的,可能和我的性格有关,就是自卑和自信、好胜伴随在一起。我上初三的时候,班主任老师鼓励我报1500米。运动会前四天报名,报名的当天晚上一激动大腿抽筋了,腿都动不了,比赛的那天才恢复正常。发令枪一响我领先了整整100米,最后被倒数第二名落了整整300米。我在全校、在我们班的鼓励声中跑过了终点。初三的施一公什么都不爱就爱面子,当时在青春期发育、最爱面子的时候在同学面前丢脸了,自尊心受到了打击。但我那时候很争强好胜。运动会第二天我就开始练跑步。一年之后我的800米跑了2分17,3000米跑了10分35。孙教练让我入选校队,成为一线队员,代表清华参加比赛。其实我觉得,很多情况下,你的个性决定了你的将来。我很自卑,但我又很好胜。研究生要具备哪些素质无论什么学科,物理、工程、生物、文科,我认为最不重要的是IQ。我先说什么不重要:最不重要的素质就是你的IQ。无论什么学科,物理、工程、生物、文科,我认为最不重要的是IQ。第一,时间的付出。不要以为你可以耍小聪明,世界上没有免费的晚宴,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所以有时候我很反感有些人说我的成功完全是机遇,这一定是瞎掰。当然现在一般这样说是为了谦虚,但这种谦虚会误了很多学生。我不信有任何一个成功的科学家没有极大的付出。清华84—86年生物系系主任老蒲,在美国已是赫赫有名的终身讲席教授。他在美国开组会时教导学生: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最大的诀窍是工作刻苦,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我知道你们不能像我一样刻苦,但我要求你们每周工作50小时以上。他只计算你具体做实验的时间,和你真正去查阅简单的和实验相关的文献的时间。哪怕你的吃饭时间、查阅文献之后放松的一小时,都要去除。我想通过这个例子告诉大家,任何人不付出时间,一定不会有成功。第二个,方法论的改变。我的博士后导师是一个独树一帜的科学家,他只比我大一岁半,很年轻。从九十年代初起的十年中,他以通讯作者的身份在实验室做出了30篇《自然》《科学》的文章,是世界上一顶一的高手。我进入他的实验室之后,满怀希望要向他学习,希望跟他学方法论、学习思维方式、学习批判性思维。但后面发生的事情让我非常纠结,让我这才意识到,真正的批判性思维、真正的方法论应如何养成。我讲的例子都非常极端,希望大家不是简单地接受,而是去思考,因为对你的专业不一定适用。我举个例子:理科老师会讲,要广泛阅读文献,知识要宽广,要知道现代科学进展到哪儿了,要泛读,等等。其实我在霍普金斯做博士生的时候老师也是这样讲的,要读《Nature》,读《Science》,读一些刊物,我也是这样做的。到他的实验室后,我的表现欲很强。我如何让导师知道我很能干、很有见解呢?下一篇《Nature》出来的时候我仔细读,等我有很深的见解之后,去找导师讨论讨论,就能显得我很有见解了。所以有一次《Nature》发了一篇领域内的前沿文章,我就去找导师,可是导师说:“这篇文章我还没有读呢,读了以后再说吧。”我想导师可能最近比较忙,没有来得及读。过了一个月我又读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已经发表了将近一个月了,也是一篇极为重要的我们领域内的文章。我又想跟他讨论,导师脸一红说,这篇文章我还没有读呢。我当时开始怀疑,他是不是不读啊?我没敢问。等到96年下半年,一位鼎鼎大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访,邀请我的导师进行1小时的一对一学术交流。我的导师让秘书回复,他那天恰好出差不在。可是讲座那天,导师很早就来了,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解结构、看结构、分析结构,在写文章。我当时非常疑惑。于是我问导师,像这样的人来了,你为什么不和他交流?导师的回答非常简单,他说我没有时间。我当时大胆地问他:你读文章有时间吗?他说我不读文章。我又问:不读文章如何养成科学素养?他说科学素养的养成和读最新的文章没有任何关系。科学方法论的养成和科学史有关,和重大发现的数据源有关,与科学进展到最前沿的知识没有任何关系。科学知识的最前沿只是在你做研究的时候让你知道,在领域内你所处的境地是什么样的,你是否在科学前沿,你是否在做别人已经做过的东西,仅此而已。我问导师,那你写文章的时候怎么写?他说我在写文章的时候会读一些文章。他讲得很实在。我希望大家能够问为什么,不要简单地接受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你需要挑战过去,要有批判性思维。第三,建立批判性思维。除了方法论的改变,还包括挑战学术权威。我的博士生导师在33岁已是正教授、系主任。他的每一天都充满思考。他经常说,“怀疑是科学发现的推动力。”有一天我们开组会,他看起来特别激动,说今天我给大家演示我的一个想法,他开始写公式,满满一黑板的推演之后,一步步证明出热力学第二定律是错的。当时我们都震惊了。可是,我在他写出的公式里面发现了三处错误。当时我不敢提啊,但是后来一想,那的确是有错的时候,我哆哆嗦嗦的举起手说,我想说有第一处错误。这时,我对面的师兄说“哪儿有错?啊!哪儿有错!”我哆哆嗦嗦说完,所有同学都说我错了。这时我们实验室在争吵,老板说今天的组会到此为止。下午一点,老板找到我说,你学士是在哪个大学念的,我说Tsinghua University,是我们国家最好的大学。他说我不关心你来自哪个大学,我关心的是你学得非常好,老师一定是一位大家。在此之后,我们研究所的同事见到我便会主动给我打招呼,这让我慢慢的有了自信。这段公然鼓起勇气,用自己所学纠正系主任兼实验室导师的学术错误的经历,在我科研路上给予我无限自信,至今对我仍有很大影响。我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你要时刻记住,你认为自己行,那你就一定可以。同时还要记住,不可知足常乐!我认为的科研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让我能够无忧无虑地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科学问题。但是,我们也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我们的研究是希望能够回报社会,为人类做出贡献。我祝愿大家能够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

阿拉伯

这就是一个博士生的真实日常!

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一样有时会莫名好奇别人的博士日常生活他们是否也同我一样也在过着平凡而又枯燥的日子呢于是......整理出了10个最具代表性的博士生日常——1——世上话题千千万你非要问我论文怎么办——2——我知道没有谁能让所有审稿人都满意上次被这么挑剔是去年过年家里安排的那场相亲——3——论博士生如何度过周末快乐是别人的而我什么都没有不我还有没看完的文献——4——导师:你怎么又不在实验室?怎么又不好好做实验?是不是不想毕业了????比起女朋友的夺命连环call我更怕导师的致命三连问sorry~才想起来我没有女朋友——5——每天用心排好事情的优先级会发现这对科研研究的推进并没有用很多事情只有做了才知道做不做都没啥用——6——做某个科研项目时我的心情“晴雨表”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笑不出来——7——你打我可以但你不可以碰我的实验试剂——8——揭秘学术会议上座率高的真实原因——9——参加学术会议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还是很大的——10——有时候不走一些弯路都不知道自己这么能走路参考文献:11 Charts That Are Way Too Real For Science PhD Students来源:考博圈

迎春

年仅56岁,985原院长不幸逝世,曾称美国是中国精英教育收割机

一个不幸的消息!近日,从兰州城市学院获悉,兰州大学原教育学院院长、《高等理科教育》杂志编辑部原主任、兰州大学高教研究所原所长、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硕豪教授,于2020年8月29日(星期六)中午不幸逝世,终年56岁。李硕豪教授,1964年生于甘肃秦安。1989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现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7年在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曾任兰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高等理科教育》杂志编辑部主任;兰州大学高教研究所原所长、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讲授教育学原理、创造心理学、高等教育学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李硕豪教授还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科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常务理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入库专家、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普通高等学校师范专业认证入库专家、教育部综合改革司教育综合改革入库专家、兰州大学第六届学术委员会人文社科委员会委员、兰州大学文科类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高教研究》杂志编委、《高等理科教育》杂志编辑部主任等学术和社会职务。美国是中国精英教育收割机李硕豪(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兰州大学原教育学院院长)一段时间以来,美国一些智库、政客和媒体出于遏制中国和平发展的扭曲心态,杯蛇幻影、捕风捉影地散布10余万在美中国留学生,为中国搜集军事和工业情报的谎言。美国联邦调查局(FBI)还约谈多家大学,希望他们能够监视中国留学生和隶属于中国政府研究机构的学者。在本学年开学之际,在美国海关还发生了几起侵犯中国留学生基本人权的事件。9月3日,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麦康诺在公开场合说,他将向总统特朗普建议,驱逐所有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旅居在美国为美国国家利益打拼的华人科技人才,被美国政府盯上并遭调查“日益成为一种趋势”。美国一些人对中国留学生和旅居美国的华人科技人才的恣意妄为行为,罔顾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中国在美留学生不仅每年给美国大学带去了超过120亿美元的丰厚收入,而且华人科技人才和中国留学生对推动美国科学技术进步和壮大美国综合国力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精英教育果实的一大部分事实上被美国收割了,美国是中国精英教育的收割机。美国收割了数量可观的中国精英人才,这些精英成为美国科学和工程界的生力军。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留美博士群体为例,1999年至2003年,美国外籍博士在美国本土以外接受本科教育人数最多的前20所大学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中国顶尖名校就占了一半。越来越多的中国留美博士来自于中国顶尖名校,而这些拔尖的优秀学生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以后,留在美国工作的占比十分惊人。根据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提供的资料,1987年,中国留美博士毕业时已经在美国找到工作、确定留在美国的比率是44.6%;到1999年,毕业时确定留在美国者比率升至59.7%;2001年至2010年,持临时签证的中国留美博士的平均滞留率高达88.6%。美国橡树岭科学与教育研究所发布的《美国大学的外国博士生滞留率》报告统计发现,1988年至2007年期间在美国获得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毕业后五年仍留在美国的比率高达88.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留美博士绝大多数都留在了美国,回国的仅占一成左右。1980年“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hina-United State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简称CUSPEA)正式启动,该项目实施的十年间,共有915名中国优秀大学毕业生进入美国著名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但至今回国发展的不到50人。另外,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在世界排名前100的美国大学从事教职和在美国著名实验室工作的清华大学毕业生高达606人。著名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校友中,截至2014年共计产生202位教授,却有106人在美国大学任教,仅有18位在母校——中国科技大学任教。其余中国顶尖大学毕业生留在美国工作的情况,与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大同小异,相去无几。美国收割了中国精英人才不计其数的创新成果,为美国社会创造了价值连城的财富。留在美国工作的中国顶尖大学毕业的优秀留学生,没有发现任何所谓为中国搜集军事和工业情报的有效和有说服力的证据,反倒是为美国社会做出的卓越贡献比比皆是,数不胜数。美国高新技术的摇篮——硅谷,为美国每年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占美国总GDP的5%,而在硅谷从业的20万科技人员中,华人达6.7万多人,其中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占22.9%。硅谷中的中国留学生就职于高科技公司、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研发、生物制药、新能源开发、视觉传达行业与文化创意行业及名牌大学,他们为硅谷做出了巨大贡献。美国的航天事业举世无双,而在美国航天暨太空总署(NASA)工作的华裔科学家多达300多人,当中有不少中国顶尖大学的校友。如同济大学校友李兴荣教授负责设计美国火星探测车着陆后的行走路线,为美国探索火星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而就是这样一位为美国工作的杰出科学家,却遭到FBI的无端调查。美国著名的“青年科学家总统奖”“斯隆研究奖”等,在大部分年份均有旅居在美国的中国顶尖大学校友获奖,例如2019年,就有三位清华大学校友获“青年科学家总统奖”,19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大学的校友获得具有“诺奖风向标”的“斯隆研究奖”。在美国其他高科技领域,中国顶尖大学校友同样做出了令人炫目的成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友、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讲席教授王中林获2019年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他研制出可发电纳米纤维,在微纳能源和自驱动系统领域做出了开创性成就;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毕业生,现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的曹原,因为在石墨烯超导领域的重大发现,获《自然》杂志2018年度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可以说,中国精英教育为美国科技进步立下了汗马功劳,美国的知识产权有中国精英教育的无偿付出。中美教育交流过程中,美国从中国精英教育中收割了巨额财富和智慧大脑,获取了无法用金钱计量的巨大利益。来源 | 双一流高校、兰州大学、兰州城市学院、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