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世界顶尖名校:麻省理工学院最新博士标准练习曲

世界顶尖名校:麻省理工学院最新博士标准

美国大学的博士要求赴美攻读博士,自然要先获得硕士学位,通过美国GRE考试,获得“托福”或“雅思”考试的足够分数,还需要教授老师们的推荐信,最后通过美国大学的入学申请和录取,并解决好财政支持问题,成功获得美国签证,方能进入美国大学学习。关于上述问题,对于硕士研究生或申请读博的学生而言,要么是已经烂熟于心,要么就是已经拿到博士录取通知书,因而不在此赘述。对于一所美国大学对博士生的具体要求和博士候选流程,却少有涉及。然而,这方面的内容对于国内的学生精英(只要他或她有计划赴美读博)来说,就具有重要意义。接下来,就以世界排名顶尖的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的机械工程系为例,详细介绍其相关信息。最高学位是科学博士(Doctor of Science,ScD)或哲学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PhD)。在麻省理工学院,这些学位的名称不同。授予博士学位,标志着被授予人主要在本院完成了高级的研究学习计划,并实施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原创性研究、设计或开发。博士学位的要求:(1)写作能力。(2)博士生资格考试。(3)主修的高级专业课程。(4)辅修(与主修专业不同)的学习课程。(5)博士论文。写作能力所有即将毕业的学生必须表现出令人满意的英语写作能力,或成功地完成适当的写作训练。这一要求反映了学校的理念:作为一个拥有高学位的工程师,其写作是一个重要的技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要求所有入学的外国学生,都要参加学院的研究生写作考试。此考试是在入学前的夏天进行的。此外,麻省理工学院要求所有中小学不是用英语授课的学生,都要参加一种英语评估测试。博士生资格考试博士资格考试(QE)的目的是确认申请人是否具备在麻省理工学院成功的成为博士候选人的属性:精通机械或海洋工程学科,在辨认分析和解决新问题上足智多谋。这项考试从2017年5月起每学年进行2次(1月和5月),为期1周。为了有资格参加这项考试,学生必须保持在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课程的平均成绩绩点(GPA)累计不低于4.5。此外,申请人还必须获得2个A和1个B或更好水平的来自机械工程系的研究生水平评价。QE考试由三部分组成:(A)两门主干课程的考试将考察学生在所选的机械工程科学领域的知识广度。(B1)第三个学科的考试以考察学生在所选择的研究领域里的知识深度。(B2)学生的研究能力考试。具体操作:(A) 第一天:口头资格考试(OQEs)2次,每次30分钟。由学生从学院认可的课程列表中选择2门课程进行口试。(B)第二天:研究资格考试(RQE)1次,时间为60分钟,以考察学生在所选定的研究领域的研究技能和相关研究领域的知识深度。学生的考试科目选择必须有2个来自学院认可的C列表,1个来自S列表。学生在 RQE开始时,需用1- 20分钟介绍他/她的原创研究(如以前在麻省理工学院或其它地方完成的硕士论文研究工作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论文的前期工作);接着用15分钟对其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回应;然后回答更广泛领域的科学问题以及所选择的研究领域相关的问题(其内容的界限可能跨越下面的C/S列表)。任何学生只有1次的补考机会。C-列表:流体或流体力学、固体力学或结构、热力学、传热、制造、力学、机器设计或产品设计、系统动态学和控制、随机动力系统、显微和纳米工程。S-列表:光学、声学、计算工程、生物机械工程。主修的高级专业课程主修的高级专业课程是机械工程系为学生提供的、经过研究生委员会批准的、在工程和科学领域具有相应的知识广度和深度专业课程设置。例如:(i)力学; (ii)产品实现; (iii)控制,机器人和仪表; (iv)能源科学与工程; (v)海洋科学与工程; (vi)生物力学工程; (vii)显微和纳米工程。研究生官员可以批准适当的替代方案。整个学习项目包括了主修专业课程、辅修专业课程和额外支持的课程三部分,通常由12门课程和至少144个研究生学分组成。辅修的学习课程辅修是一个高级学习计划,其目的是发展学生在与其主修专业不同的领域里的研究技能。课程为3门(不少于24个研究生学分)。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在学院或外部机构完成。辅修的学习课程必须由博士论文委员会和研究生官员事前批准,并作为一个定制计划预先提交和进行记录,后续的任何修改必须有研究生官员的批准。学生的平均成绩绩点(GPA)必须达到3.5的最低水平。博士论文博士论文是一个重要的、原创性的工作,它显示了博士候选人在相关研究领域里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它既是博士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博士候选人能力评价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由学院的导师指导、博士论文委员会进行监督。博士论文委员会至少由3名学院的教师(包括博士候选人的导师)组成,并且其中2/3的成员必须来自机械工程系。博士论文委员会主席通常由博士候选人的导师担任,如果导师不是机械工程系的教师,则必须改由来自机械工程系的委员担任主席。至少有1名成员是来自于与博士候选人的所有学习研究组织无关的外部人士。候选人也可以邀请麻省理工学院以外的合格人员担任论文委员会的额外成员。博士候选人先前在其它地方、不在麻省理工学院教师监督之下完成的论文,因为部分或全部不符合博士论文的要求而不能被接受。(图片来自网络,仅此致谢!)

淇奥

清华大学博士美国访学归来:麻省理工学院的优势与不足!

在麻省理工学院大草坪前,与主楼Killian Court (俗称“大圆顶”)的合影时间过得飞快,在麻省理工学院为期六个月的访学生活即将要结束了。回忆半年来学习与工作上的点点滴滴,感触很多,这其中有许多麻省理工的优点值得我们中国的高校去学习,也有一些缺点和不足需要我们去避免,甚至引以为戒。Mind and Hand:在科研中提升自我2018年的3月1日,抵达波士顿的第二天清晨,顾不上尚未倒过来的时差和旅行的疲惫,我就匆匆从位于萨默维尔镇的租住地,赶往位于剑桥镇的麻省理工学院报到。麻省理工学院的各栋建筑散落在剑桥镇东南角的查尔斯河河畔,隔着查尔斯河与波士顿的后湾区相望,校区基本构成一个钝角三角形。跟随手机导航走了许久,却迟迟没有找到麻省理工学院的大门入口,这让我不禁焦急起来。直到遇到一位身穿带有MIT标志衣服的同学,拦住一问才知道,原来我已经身处麻省理工校园之中了——和国内的大部分高校不同,麻省理工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校内外所有的道路都是直接相通的,校外的人和车可以毫无阻碍地进出校园,各个院系的系馆也没有门卫,游客均可自由出入。虽然时不时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前来参观,但整个校园依然显得有条不紊、秩序井然。我和麻省理工的第一次邂逅就在这样一种不知不觉的状态下发生了,真可谓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也是麻省理工这所世界名校留给我的第一印象。2017-18年度,麻省理工学院位列Q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一、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二、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世界第四、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五,其材料学科更是长期位居全美第一。虽然在各种各样的非金属材料、功能材料、纳米材料日益占据美国各个高校材料学科研究热点的背景下,我所研究的传统金属结构材料越来越不占主流,但是素来拥有物理冶金背景的麻省理工材料系,还是保留了一支短小精悍的金属结构材料研究队伍,这一点实属不易。而我在麻省理工的合作导师,材料系的C.Cem Tasan教授,就是这为数不多的队伍中的一员。他从世界著名的金属研究重镇——位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的马克斯·普朗克钢铁研究所入职麻省理工还不到三年,就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独立研究团队,共有博士后三名,博士生七名,访问学者和访问生三名。第一次和Tasan教授见面,他就立刻和我约定了每周固定的讨论时间。在他的课题组里,每位成员都会有一个固定的时间,每周和他讨论科研进展,以确保导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状况。在Tasan教授的日程表上,每位成员的项目进展情况标示得密密麻麻:有的处在项目开题阶段,有的处在实验和数据收集阶段,有的处在数据后处理阶段,有的处在文章撰写阶段,还有的处在投稿阶段……根据不同的进展情况,每周的讨论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这种有效的时间管理令我印象深刻,它有力地确保了组内科研活动的高效运转,值得我校的课题组学习借鉴。麻省理工对实验室的安全也十分重视。和导师敲定课题细节之后的第一时间,我就想投入工作,结果却被实验室的管理员告知没有进入实验室的权限。原来是因为我还没有完成学校规定的安全培训课程。麻省理工的安全培训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面向全校研究生的实验安全知识培训,在网上进行。学生浏览每一章节的幻灯片后,需要回答相应的课后习题,只有正确率达到60%以上才能通过。所有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的博士生、访问生都必须参加;第二层次则是每个实验室根据自身情况组织的单独培训,包括危险源的识别,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实验仪器的操作须知等等,由实验室的工程师负责组织考核,该实验室所属的研究生必须参加。在完成了上述两项安全培训之后,我才终于开始了我的实验之旅。麻省理工的校训是“Mind and Hand”,意在强调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分析能力,也必须具备很强的实验动手能力。以前在清华做实验,很多事情并不需要自己动手,比如加工试样,只需要把CAD图纸画好,直接交给机加工师傅即可;又比如拍摄试样的电镜照片,只需要自己坐在一边,告诉电镜工程师用多大的倍数观察哪些位置、哪些区域即可,并不需要自己操作电镜。然而,在麻省理工,这一切都需要自己来动手了:在线切割设备上切取试样,切割丝的运行轨迹需要精心设计,遇到一些复杂的几何结构如何处理,如何选取合适的切割参数,都让我费了好大一番功夫;学习电镜的操作,对我来说更加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失去了工程师的帮助,我必须自己学会图像的对焦、对中、消象散,然后设置各种合适的观测参数,有时候还需要转动和倾转样品台,却又要格外小心,不能让试样撞上电镜真空腔内安装的各种探头……经过一个多月的培训,我才终于掌握了这些设备的基本操作技能,具备了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的资格。Tasan教授课题组的组会安排在每周四的下午,由一个45分钟左右的长报告和一个15分钟左右的短报告组成。报告中的讨论也相当活跃,大家可以随时打断报告人,就不明白的地方进行讨论和商榷,充满了学术民主氛围。开始时,由于英语口语不熟练,我还不太敢随便插嘴提问。Tasan教授看出了我沉默的原因,便鼓励我勇敢提问,他说即使说的不规范也不要紧,只要大家能理解我表达的意思就行。于是我开始勇敢地参与组会讨论,虽然英语讲得并不流利,时不时地夹杂一些语法错误和中式英语的不正确表述,但总算是正常地参与学术讨论了。整个访学期间,我一共做了三次长报告、一次短报告,口语水平也随之提高了许多,英语水平确实需要语言环境才能不断地进步和提高。相较之下,我们清华大学虽然是国内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大学之一,但是研究生还是普遍比较缺乏英语口语锻炼的机会。希望以后除了一般性的英语课程之外,学校能够更加重视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尤其是口语能力的培养,这对我们日后融入国际学术圈,进行国际性学术交流是十分重要的。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制度差异在Tasan教授课题组工作期间,我也和组里的麻省理工博士生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从和他们的交流中了解到了这里的博士生培养制度。总体而言,MIT的许多制度和国内是比较类似的:博士生入学后,首先需要经历一年的课程学习,修完四门必修课程,然后必须通过严格的博士生资格考试环节。博资考有一次补考机会,如果两次都不能通过,就只能拿硕士学位毕业,或者转学去其他学校。博士生的开题环节也异常严格,由系里相关领域的教授组成专门的开题答辩委员会,每次都会有很高的淘汰率,这也是美国“宽进严出”培养模式的特点之一。但与清华不同的是,麻省理工材料系对博士生毕业时的文章发表数量没有专门的规定,只要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达到毕业要求、能够通过答辩委员会的认可,就可以毕业,并不强求一定要发表多少数量的文章。相反,如果学位论文的质量达不到要求,即使在读期间发表了很多文章,仍然是不给予通过的。在这一点上,也希望我们清华可以制定更加灵活的政策,更全面地、积极地评价一名博士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而在学校的组织结构和权力运行上,麻省理工非常注重学术自治,而非行政主导。学校的科研活动以各个教授的课题组为基本单元独立运行,校长和系主任不会过多的影响和干涉。甚至说,校长的职责仅仅是代表麻省理工出席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和学位授予仪式等隆重的活动,平时就显得很“没存在感”。与此同时,学校也非常尊重每一位教授自主选择科研方向与课题,不会制定过多的学术指标去要求教授完成;当然,教授们也必须对自己的科研方向负责,如果因为选择了不合适的方向导致科研经费缺乏,或者学生无法毕业、甚至招收不到学生,学校也不会替教授去承担任何后果。实质上,这也是美国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在学术领域的体现,即“小政府、大自治,自由竞争”的逻辑。当然,必须要指出的是,去行政化并不是去政治化——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政治活动在这所学校里留下的痕迹:美国两大政党在麻省理工中都有自己的组织,比如民主党人反对特朗普政府强制遣送非法移民的宣传单就经常散发到我们实验室中。此外麻省理工也非常注重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主楼大厅的墙壁上高悬着在二战中为美国牺牲的麻省理工校友的名字,这一点和清华设置英烈纪念碑的理念不谋而合。名校亦有不足作为一所国际顶尖高校,麻省理工当然有许多值得学习之处,但不是所有的制度都值得我们不加甄别地照抄照搬,甚至有一些不足是需要注意规避的。第一,麻省理工的本科生、研究生招生均采取“申请—审核制”,学业成绩(课程绩点)和标准化考试成绩(本科的SAT和研究生的GRE)只作为参考之一,而学生在科研经历、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背景则是决定是否录取的重要因素。这一机制固然有利于招收更多的精英学生,却很能保证招生的公平性。在Tasan教授的课题组里,我就遇到了一位韩国某官员之子正在做暑期研究,他高中都还没有毕业,甚至不具备从事科研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框架,就已经在父亲的安排下,进过麻省理工两位教授的课题组了。六周时间内,他其实什么工作也没做出来,但出于将来申请本科学校的目的,还是硬生生地利用组里博士生的一些数据给他“造”出了一篇文章,为他的简历上增添了“光辉的一笔”。而对于普通家庭的子女来说,恐怕是很难有这样的机会的,这也就造成了美国名校招生极大的不公平性。相比之下,我国的高考制度虽然存在着某些问题,却相对能够保证绝大多数人获得平等的入学机会。目前,中国也正在推动本科招生和研究生招生改革,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公平必须得到严格的监督和保障。第二,麻省理工的市场化运作,也导致了学生的社会保障不足。学校没有专门的公共食堂,所有的餐厅都和校外一样是市场化运营,不享受政府补贴,因而饮食价格异常高昂,往往一顿饭就要需要花费10美元以上。而在清华,只需要刷学生卡,花10元人民币就可以在学校食堂吃上一顿很不错的饭菜,两者不可同日而语;麻省理工学生公寓的住宿费更是比一般校外房屋的租金还要高,达到1000美元/月以上。而在清华,学生宿舍的住宿费远远低于北京市房屋的一般租金;医疗方面,麻省理工的学生都需要自费购买昂贵的医疗保险,而清华的学生都可以享受校医院的公费医疗……以上种种,都造成了美国的顶尖教育为精英阶层所垄断,底层群众很难负担得起这样的教育成本。第三,虽然美国社会历经了南北战争和黑人平权运动的洗礼,但是在今天麻省理工的教授队伍中,仍然残存着一些种族歧视的痕迹。比如,有些教授对中国学生持有一定的偏见,在招生和奖学金的授予上对西方学生有倾斜,甚至在学术上对中国学生和学者不甚友好。据一些中国籍的学生反映,麻省理工材料系某位担任知名杂志主编的教授,对中国学者和中国机构署名投送的稿件,几乎每次都不予送审就直接拒稿,而对来自西方国家学生的稿件则大开绿灯。这样的做法不仅侵害了中国学者的权益,也对学术的公平和公正有着极大的损害。相对而言,清华对待外国留学生的态度还是相当友好的,我们也应该极力规避生活中、学术上类似种族歧视问题的出现,体现出清华大学海纳百川的胸襟。总的来说,为期六个月的麻省理工访学之行,让我学到了很多、感受了很多。在完成既定科研任务的同时,我也体会到了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制度差异,认识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不足之处和优势所在,非常有意义。正像鲁迅先生在多年以前提倡过的“拿来主义”那样,在清华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努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今天,我也希望母校可以扬长避短,辩证地吸取麻省理工的先进经验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同时注意避免照抄照搬,也避免麻省理工存在的一些问题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只要通过一代又一代清华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我相信,在不远的未来,清华一定可以屹立于世界名校之林,像今天的麻省理工学院那样,成为世界各国学子纷纷向往之地!本文来源: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芮少石同学的访学总结报告 编辑:邵正隆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徐思羽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学生记者

淇奥

95后MIT博士曹原:3年读完12年课程的开挂人生,我可以给你解释

曹原说:我并不特别。我只是花了3年时间读完小学,初中,高中12年课程。在这个地球上,有一些人在自己的领域里默默发光,做着自己最专注的事情,免去世间的烦恼,追求自己的梦。而曹原,这位96年的真学霸,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的中国学生算一个。他是谁?凭什么轰动全世界?曹原《自然》杂志2018年年度科学人物榜首“他被称为石墨烯的驾驭者”世界顶尖学术期刊英国《自然》杂志,在近日发布2018年度科学人物,其中位于榜首的便是曹原。石墨烯超导图曹原发现了让石墨烯实现超导的方法,当两层平行石墨烯堆成约1.1°的微妙角度,就会产生神奇的超导效应。而他也成为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该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最年轻的中国学者。这开创了物理学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有望大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与传输效率。《自然》十大人物的封面图片指向曹原的成果于是,他被称为石墨烯的驾驭者,让原子厚度碳片层成为超导体的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研究生。值得一提的是,他今年才22岁!学霸的开挂人生没法解释“3年读完12年课程,光靠努力可不行”曹原在很多天才眼里都是天才。他用了3年时间读完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12年课程,于2010年以高考669考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年仅14岁。有人曾问过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说:“我只是跳过了中学里一些无趣的部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在读期间照片在中科院曾经流传一个故事:物理学院有个古怪的教授,对学生极其严格,令学生不敢选择他作为导师。而曹原不仅选了他,还只花了一个寒假就出色地完成了相关论文。在中科大学习期间还获得全校最高级别的奖学金——郭沫若学金。4年后中科大毕业,18岁直飞美国MIT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成功不是特例,尤其是我们花了多少精力在基础教育之上,而优秀的人不光只有3年就学完了,还以高分考入中科院,光靠努力可不行,天赋也很重要。天才也不是一帆风顺“失败不可怕,看你如何看待”曹原在进入MIT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的时候,有一门物理课非常想学习,但是由于微小的差距错过麻省理工的物理学研究生项目。但曹原想办法通过电气工程系加入了Jarillo-Herrero的团队来学习这一课程。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读期间照片有一次,他发现花了6个月费心解读的,看似激动人心的数据,其实只是实验装置造成的巧合。他的导师Jarillo-Herrero说:“他发现是巧合后,什么也没说,只是埋头苦干,但仍然能感受到他的不开心。”每一个对待失败的态度,都会是你未来成功的基石。前途未来一片光明“22岁的他,科研道路还很长”如今,曹原的名字已经在物理学界无人不知,全球高校都以优厚的条件来吸引他。然而当他谈起自己的未来,曹原表示自己在石墨烯上还有很多事情要做。22岁的他对得奖并无太大的欣喜。而是继续着自己对科学的探索,默默地在实验室潜心研究,期待在科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曹原的天文摄影作品正如前文所说,地球上总有一群人默默地在自己专注的领域发光发热,虽然我们没法看到他们,但他们的成果影响着我们一代一代的人。我们每一个人,或者单独来看力量很微小,但是每个人若都能如同曹原一般,专注自己的领域,不断进步,国家也会越发强大。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实现自己的价值最大化,人生足矣。

法象

麻省理工95后博士,果断拒绝美国绿卡:我是中国人,我要回中国

在前不久,翟天临事件引起了网民们的众怒。一个大博士,竟然不知道知网是什么东西。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他的身份的真实性。很快,教育部门就介入了调查。最后得到的结论是,他确实有学术造假的行为。这种行为令人不齿,影响十分恶劣。而就当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有一件可以说对世界进行了极大的改变的事情发生了。一名中国的天才少年,他成功解决了困扰着无数科学家多年的难题,并且还在全世界最顶级的科学杂志之一里面发表了两篇论文。这才是真正研究学术的人。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的生平故事。这名少年的名字叫做曹原,是一个1996年在成都出生的孩子。他从小就是一个动手能力强的孩子。这份机灵在他上学的时候也没有消失,反而彰显出了他的天赋。在他十四岁的时候,他就自己学完了高中的所有课程,并且,除了读书脑袋好,他平时还对电子产品充满好奇心。家里的电器都被他拆开研究了一遍。有一次,他甚至还出于好奇心,偷偷地拿了自己妈妈的银耳环,去学校实验室里头想自己通过实验来提取硝酸银。好在,他有个开明的父母。他们不仅没有责备他的行为,而且更加的着重培养他的兴趣爱好,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之下,他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成长着。在10年的时候,曹原以669分的高分,进入了神童如云的中科大少年班。在那里,他依然如同一颗耀眼的星星,闪耀着自己智慧的光芒。在一次课堂上,他的老师说,如果要是能在常温下发明超导材料,整个世界就会被改变。这吸引了曹原的兴趣,他就把这件事情作为了自己的目标,在十六岁那年的时候,他开始研究相关的知识。在大学毕业之后,他选择了前往麻省理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那里,对他来说,如鱼得水。因为麻省理工拥有着全世界最好的实验室。他每天泡在实验室里头,希望自己可以攻克那个问题。而皇天不负有心人,在经过了许多次失败之后,他终于发现,常温下的超导体,也许真的能够被研究出来。不过当他说了自己的结论之后,身边并没有太多人相信他。于是他知道,他得拿出相应的证据,才能证明自己的结论。在六个月不断的努力之后,曹原将自己的实验研究结果写成了论文,寄给了自然杂志。瞬间,整个科研界沸腾了。大家将他评为了年度科学人物之首,杂志也直接将他的论文发表了。无数科研实验室向他发出橄榄枝,甚至还告诉他,可以为他建立个人实验室。不过曹原表示,他是中国人,他要回到中国,为祖国做出贡献。如今,他还在继续研究着这个实验,让我们期待他的更多成果!

执行者

24岁麻省理工中国博士,破解物理界百年难题,震惊世界火遍全网!

95后天才少年一天两登Nature,伦敦时间5月6日上线的Nature杂志,因为一位天才少年而格外受关注。中科大10级少年班校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95后”博士生曹原分别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最新一期Nature连发两篇论文。这则消息一布公,便引起热议。网友们纷纷表态:后生可畏……实在是太优秀了……请收下我的膝盖……等等。不禁让人感叹这才是真正的后浪!五四青年节前夕,B站发布了一条不到四分钟演讲视频——《后浪》,这个视频是为了致敬五四青年节,献给新一代的演讲。国家一级演员何冰走上舞台,以青年宣言《后浪》为词,认可、赞美和寄语年轻一代。我想,“后浪”这个词语用在曹原身上一点也不为过。网友甚至称他为“不是后浪,是海啸”,究竟是怎样一位英才,能让众多网友为之倾倒。“天才少年”——曹原,出生于1996年,14岁就被中科大少年班录取,并在2014年,前往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2岁在石墨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物理学界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破解了物理界百年难题,同年,在3月5日,《自然》还在网站发表了两篇以曹原为第一作者的石墨烯论文其主要贡献为让石墨烯实现超导,“魔角”石墨烯中超导电性地发现也让曹原在2018年登上了《自然》年度十大科学家之首,他还登上了2018年《自然》年度人物榜。可能大多数人并不了解能在《自然》上发表论文,究竟有多厉害。《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细胞》(Call)并称世界三大顶级科学期刊。能在这三大期刊上发表文章,是无数科学家不懈追求的目标,更是评选诺贝尔奖、精选院士、展示大学和科学机构研究实力的重要依据。甚至可以说在《自然》期刊上发表过两篇文章的,可就职于国内任何一所211、985院校做正教授。而曹原在21岁的年纪就以第一作者,一次性发表了两篇,这足以证明自己的的实力。曹原在中科大的研究生导师、物理学家曾长淦称“在中国的凝聚态物理学界,人人都知道曹原的名字”。曹原曾因发现让石墨烯实现超导的方法而被誉为“石墨烯的驾驭者”,2018年《自然》十大科学家。并被一些报道称为“中国潜在的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不禁让人肃然起敬,年轻的曹原俨然成为了当今世界科学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看到这里,你认为他就是只靠老天爷赏饭吃,那你就错了。曹原这样介绍自己:情况有别于常人,但自己本人并不特别。在中科大少年班这个不缺神童的地方,很多人容易才高气傲,但曹原却十分沉稳低调,大学时期的他,钻研学术勤勤恳恳,爱动手,爱思考,天马行空的同时,他始终没有忘记脚踏实地。有这样一句话: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处,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们都睡着的时候,一步步艰辛地向上攀爬的。曹原在课余时间还不忘培养自己的爱好,在个人网站中,曹原分别用中英日三国语言介绍自己,并在简历中写道自己的兴趣是摄影、钢琴、画画。在《后浪》演讲中有这样一句话:向你们的自信致敬,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和否定,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和鼓励。所以我们常人虽然很难像曹原一般天资超凡,但不要否定自己,我们可以为之标榜,去努力、奋斗。我们作为新的一代、作为后浪该是怎么样的新青年?看到抗疫医护战士里的90后、00后;看到高校自习室、高三毕业班自习室,图书馆里努力学习为了考研、高考的学生;看到各个扶贫点积极工作的大学生村官;看到守卫边疆无畏严寒酷暑的90后、00后边防战士。我想到梁启超先生曾在《少年中国说》中讲到的一句话: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所以,奔涌吧,后浪!让我们每一个人,不负厚望。

班纳路

MIT走出的顶级毕业生,个个都走到人生巅峰!

MIT走出的顶级毕业生,个个都走到人生巅峰!美国主流网络媒体BI为我们整理出了从MIT校友会走出的顶级毕业生,并希望通过这些优秀学子的实际表现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这座全球顶级学府的深厚教育功底。这些优秀学子都是谁呢?本·伯南克美国经济学家,前美国联邦储备局主席伯南克1975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979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2002年,伯南克被布什总统任命为美联储理事,2006年2月1日接任格林斯潘出任美联储主席。2009年12月,伯南克当选美国《时代》周刊2009年年度人物,2010年1月获得美国国会参议院最终投票确认连任,2014年2月1日到任,任期4年。劳伦斯·萨默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劳伦斯·萨默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默斯年仅16岁时便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物理,不久后转读经济。在克林顿时期担任第71任美国财政部部长,曾任哈佛大学校长。因为研究宏观经济的成就而获得约翰·贝茨·克拉克奖。钱学森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奠基人钱学森,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1936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张朝阳搜狐公司创始人张朝阳, 搜狐公司创始人,现任搜狐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1993年获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本雅明·内塔尼亚胡以色列前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以色列前总理;1971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学士,1973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院硕士学位。作者:onliness1

古之真人

高职院校学生获MIT博士offer?高校祝贺,网友却提4点质疑!

近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位学生火了,因为据他自己介绍:他已经拿到了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博士录取offer。网友们听到这个消息,顿时对这位同学肃然起敬。麻省理工学院作为世界排名前5的高校,每年在国内录取人数仅为10-15人。同时MIT对于留学生要求非常高校,国内学生想去这所高校留学,本科是清华、北大才最有希望。而从MIT2019年公布的录取榜单来看,中国大陆仅有2枚offer。没想到这位高职院校学生能拿到MIT的博士offer,如果是真的,那这位同学确实是太牛了。这所高校也在第一时间在官网表示了祝贺,毕竟一所职业学院能出一个MIT的学生确实是一件大事。不过,在网友们经历了最初的惊讶过后,大家都想知道这位同学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能够直接拿到MIT的博士offer,一定有不同寻常之处值得大家学习。湖南的这所职业技术学院也将这位同学的录取通知书发布了出来,不过看到这offer之后,很多网友都对其表示了质疑。因为这份通知书里面存在着非常明显的语法错误,很多表述甚至不合逻辑。下面大家一起看一下吧:小编的英语也不算特别好,我还专门请教了专门从事海外高校留学工作的同学。对于这样一个offer,他提出了4点质疑。第1点,国外高校对于学生的称呼是非常讲究的,尤其是在录取通知书这种非常正式的信件中,一般都会称呼学生全名。但这份信中的称呼是“expert LI”,这一点很不常见。称呼一个人为李专家,以前没有类似的例子,难道所有姓李的同学都能这么称呼?第2点,MIT在这封录取通知书中并没有限制入学期限,却给了10年有效期。一所高校可以给学生10年读博的有效期,那这个学生得多么优秀,值得世界排名前五的大学这么真切的邀请?不过看了这位同学的简历,好像并不符合特别优秀这一点。高校录取通知书中也没见过类似的表述,毕竟10年后很多导师可能都不在了。一个连入学日期都没有的offer,确实不常见。第3点,MIT在录取通知书中对李专家大加赞赏,却对本校的信息没有任何表述。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一般都会介绍高校甚至院系的情况,同时奖学金的情况也会放在其中,而这个offer里面这些信息都没有。大家读完后感觉是MIT在求着李专家赶紧来读书,希望能得到这位专家的认可。最后1点,一般高校的offer都是由系主任来签发,这也是惯例。而这位李专家的offer就不同寻常,是由校长亲自签发的。同时,这封通知书里面没有任何签名,还是手打的。这个造假的理念明显是按中国高校的录取理念来做的,这一点错误也最为明显。这封漏洞百出的offer还被高校官网转发,不得不说高校的真假辨别能力还有待提高啊。也有同学说了,这明显是高职院校招生的惯用伎俩。通过虚假宣传的方式来招揽生源,你看看,在高职院校中也能拿到MIT的offer,一点不比清北差。当然,这可能不是常规录取方式。麻省理工学院往年也有非常规录取的案例,像三星老总的女婿大专文凭就能直接被保送,关键是人家有大笔捐赠。难道这位李同学也是天之骄子,直接被保送了?很快,万能的网友很快就从网络中找到了类似的offer,这位李专家的offer和麻省理工学院2023届本科生院的offer是如此的雷同,这一点好像无法解释,欢迎李专家就读MIT博士少年班。 其实这种事出现在高职院校中并不稀奇,现在这所高校官网上还有很多学生被美国名校录取的新闻。不过,这位李同学碰瓷MIT确实太狠了。国内都仅有个位数的录取名额,他自己就能拿到一个,怎么看都是为了博人眼球。一些不明真相的媒体还在报道,乍一看挺唬人,但经不起细节的推敲。天底下没有那么多逆袭的事情,各位同学有时间还是好好学习吧,小编也继续去学习英语了!

卖身契

谢希德:30岁成美国麻省理工博士,留美回国后当选复旦大学校长

当今社会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流的学生出国,二流的学生保送,三流的学生高考。就连北大、清华这样的顶级院校也有着“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硕士生,三流的博士生”这样的话。可见,在不少人眼里,“出国”就意味着高人一等。在电视剧《都挺好》中,老大苏明哲在国外日子过得很不如意,却也不想回国,因为回国就意味着“没面子”。在这种思潮之下,拒绝国外的高薪回国建设祖国就显得弥足珍贵。说到回国报效国家,最容易让人想到的就是钱学森。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师从著名科学家冯.卡门。原本他在美国有着光明的前途、美满的生活。可是在得知新中国成立之后,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美国安逸的生活,选择回到国内。为了回国,钱学森经历了重重磨难,甚至在美国锒铛入狱。即便是这样,他也没有改变回国的想法。1955年,在周总理的帮助下,钱学森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土,并且在之后的岁月里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实际上,选择回国的精英并不止钱学森一个。谢希德,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被誉为“中国半导体之母”。1951年,30岁的谢希德顺利取得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作为麻省理工的博士,谢希德完全可以选择在美国生活,不论是选择进入学校还是到企业工作都可以获得不错的收入。可谢希德却完全没有这个想法,她知道新中国成立之后百废待兴,急需自己这样的高端人才回去建设。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美国对像谢希德和钱学森这样的人才看得很紧,想要回国,需要冒很大的风险。是选择明哲保身还是舍命一搏?谢希德巾帼不让须眉,于1956年借着和先生结婚的名义跑到了英国,然后再从英国辗转回到了国内。回国以后,谢希德顾不上舟车劳顿,立刻就进入了复旦大学担任教授,开始从事物理学方面的研究。从1956年到1966年的十年间,谢希德一直致力于固体物理学方面的研究。不仅如此,她还四处奔走,亲自上讲台教课。或许是太过劳累,1966年,谢希德被诊断出乳腺癌。患上癌症的谢希德并未停下手中的工作,而是一边和病魔斗争,一边继续从事科研。1983年,谢希德当选为复旦大学校长。成为校长之后,重病缠身的谢希德开始将重心放在培养人才上面。在谢希德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从复旦大学走出,为我国的科技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9年,79岁的谢希德再也扛不住病魔的侵蚀,永远长眠在这片她无比热爱的土地上。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018年,原创大师剧《谢希德》在复旦大学上演,数千名学生当场潸然泪下,感动万分。谢希德虽然去世了,但她那份爱国的拳拳之心并未消逝。她的事迹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谢希德精神”将会被永远传扬。

泽木

美女学霸:她发表4篇SCI论文,被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全额奖学金录取

她是公认的“高颜值学霸小姐姐” :170cm+的身高 笑起来天都会放晴 ,托福100+ GRE320+ ,本科毕业的她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博士全额奖学金录取。她是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2014级应用化学本科生原玮泽,西北大学2019年紫藤奖获得者!2016年原玮泽参加了西北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2+2学位项目在西北大学期间,两年均为专业排名第一名,校级一等奖学金。在滑铁卢大学期间,绩点保持前3%,她还是获奖经验丰富的“竞赛王者”。全球iGEM竞赛银牌、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外研社全国英语写作大赛二等奖……目标明确,就有方向和动力“如果对自己没有规划,就不会有发展。我在刚上大学的时候就有出国留学的想法,这也是当初选择化学的原因之一。”相比许多大一新生,原玮泽目标明确。她从一开始就知道,要达成自己的目标,优异的成绩是入场券,竞赛奖项也必不可少。于是从大一开始,她就积极主动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原玮泽第一次听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时候,便萌生了参与的想法。她知道相对于高年级的同学,大一学生的优势并不明显,所以抱着见识一下的心态参加了这场比赛。但是,自身的不利条件反而督促她在有限的时间内不断进步。距离比赛还有两个多月的时候,原玮泽从老师那里搜集了大量的论文进行参考,并持续提高自己英文论文的书写水平。也正是因为这样,她在正式比赛期间,打磨出一份优秀的答卷。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原玮泽第一次的尝试就获得了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的好成绩。第二年再接再厉,便斩获了一等奖的荣誉。大二那年,了解到西北大学与滑铁卢大学的“2+2”项目,她想,这和自己出国留学的目标相契合,而且可以获得两个大学的学位证书。因此在和家人商量之后,她便选择了这条道路。在滑铁卢大学期间,她依旧保持着学院前3%的好成绩,积极主动参与各种科研实验和竞赛项目。原玮泽在伯克利劳伦斯重点实验室实习的机会,就是自己争取得到的。在实验室时,原玮泽主要在学科交叉背景下做实验和电脑分析。努力的她仅用一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一个课题的大部分内容,获得了实验室导师和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合作导师的高度认可。学霸养成,成功之路很漫长其实,成为学霸也没有什么秘诀,不过是比别人早准备一点,多努力一点。得益于学院的“本科生导师制”,原玮泽在大一便早早进入实验室,这也为她之后的科研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在滑铁卢大学学习时,实验室很多同学都准时准点下班,而原玮泽常常会忙到深夜。每天给自己“加时”学习,是原玮泽的常态。在滑铁卢大学期间,她基于兴趣原因,转专业学习纳米与材料科学专业。虽然因此晚一年毕业,但是能够学习自己喜欢的科目还是让她兴奋不已。新专业要求修很多高年级物理课,对生物专业的英语词汇量要求也非常高,在图书馆十二点闭馆之后,原玮泽还会回家再学两个小时。在她的眼中,学习是一件值得投入的事情:“之所以这么努力,是因为我觉得大学给人的发挥空间更大,我现在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锻炼能力,给自己的未来添加筹码。”一步一个脚印,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赛场上,原玮泽都坚定地向更高远的目标前进,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努力克服。在入选滑铁卢大学iGEM(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竞赛成员之后,原玮泽负责建模和计算机的部分,这对她的自学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每次小组开会讨论,只要有新的技术要求,她都会自己找资料,并且能够迅速应用到实践中。从零开始学习编程,掌握大量生物知识,原玮泽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过硬的实力,最终助力团队在全球iGEM比赛中获得银牌。然而,认真又努力的她却说自己托福“裸考”,这又是怎么回事?其实,一时的“裸考”靠的是数千个日夜的积累。原玮泽的手机里有十几个练习英语听力的软件,走在路上、吃饭时、甚至上厕所的时候她都在听英语。平时,她还会背诵长达二三十页的名人演讲提升语感。能够获得四级600+,六级598的好成绩都是因为这样的“常态化备考”。在毕业设计期间,学校依旧安排了很重的课业,原玮泽不仅要上课、进行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同时为了申请博士项目还要兼顾托福和GRE的考试。得益于平时的努力,她在保证课业学习、科研成果的同时,还获得了托福100+和GRE320+的好成绩,最终拿到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并获得化学博士全额奖学金。成功路上,也有良师益友相伴2016年,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升级了一系列本科人才培养办法,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和“3+1分段式培养”模式。学院每年都会给学生推荐很多有含金量的国内外会议,提供赴海外高水平大学访学交流的机会,开拓学生视野。2017年,在谢钢教授的推荐下,原玮泽受邀参加了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办的亚洲化学峰会并作了15分钟的口头报告。她说:“不仅是谢钢老师,我的导师陈三平和岳可芬老师以及学院其他很多老师也教会了我很多。就连当时指导我参加数学建模大赛的数学学院许老师和指导我英语写作比赛的贾老师、袁老师都非常认真负责。每一个老师都对学生很好,学校的风气浸染在每一位老师的身上,这就是我最喜欢西大的地方。”谢钢老师谈起原玮泽时,评价道:“她从大一就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她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为了这些目标她要怎么做,这是许多大学生缺少的一种意识。”原玮泽以共同作者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4篇SCI,她的第一篇论文是在大二时以第二作者发表的。许多写文章、作图的技能,都是在西大老师、师兄师姐的帮助下学会的。这对她后来的发展影响巨大。在滑铁卢大学期间,原玮泽研究的是高分子的生物化学材料,研究氨基酸、多肽、蛋白质链之类的生长和折叠。不同于国内的实验室,国外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实验室的导师给出一个理念,原玮泽在此基础上做实验探究,正误无法提前判明。研究过程中遇到困难,她只能慢慢摸索,不停翻阅文献,想出更多办法来解决问题。而在这个时候,原玮泽总会想起千里之遥的西大老师和师兄师姐,他们的启发和帮助往往能给异国的她带来力量。最终,在自己的努力和实验室导师、师兄的帮助下,原玮泽在滑铁卢大学的研究课题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得到了导师的高度认可,现在正处于撰写文章的阶段。精彩生活,不仅仅只是学习虽然学习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原玮泽依旧为自己的爱好留出了一方天地。幼年时,妈妈担心她同时学习钢琴和舞蹈会顾此失彼,因此退掉了舞蹈班的课程。原玮泽笑称,“当时不理解,还怨妈妈退掉了我喜欢的课程。”现在,热爱钢琴的她乐感很好,每年都会在滑铁卢大学组织的华人春节聚餐时一展歌喉。结束学校的申请后,她重新拾起了自己的“舞蹈梦”,定期学习芭蕾舞和中国舞。不那么忙的时候,她会和朋友一起滑冰、唱歌、逛街。国内大火的电视剧上映,她也会忙里偷闲看上几集。最近半年,原玮泽还时常观看一些美妆视频,她说:“总觉得化妆也离不开化学,我天生对色彩着迷,也许注定了我将来要学习化学吧。”原玮泽每周至少会和家人视频一次,聊聊家常和生活近况。虽然家人没有陪伴在侧,但幸运的是,她在滑铁卢大学找到了真爱,对方也是中国留学生。她笑称自己和男友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性格,自己比较积极,男友比较沉稳。两个人在学习和科研中共同进步,假期里也可以一起出去旅游放松,生活张弛有度。其实早在大一的时候,原玮泽就对麻省理工学院非常向往。在当时大多数人的眼里,这所学校是遥不可及的,原玮泽也常常就这个话题和舍友开玩笑。但是在她积累成果的过程中,对麻省理工的执念渐渐被自我能力的充实所代替。原玮泽的视野不再聚焦于单纯的名校,而是向更远的未来发散,当自己取得的奖项和科研成果足够丰硕,自己足够优秀时,最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大学。所以,在得知自己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时,她的心情很平静。同时,原玮泽也提供了申请麻省理工全奖博士前期准备过程中最关键的几点,就是专业成绩、科研、竞赛以及语言成绩,希望对学弟学妹们会有所帮助。未来,原玮泽计划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继续深造,在学术方面作出贡献。高远的追求和认真的态度将会是她一生的坚持。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努力如她,值得拥有更灿烂的未来!来源:西北大学 文&编/ 冯晶晶 王誉谕 摄影/ 袁添羽 部分图片来源于受访者本人 责编/ 魏梦鸽

德国版

19岁清华少年,得杨振宁推荐入麻省理工,24岁成博士,后来如何?

天才永远存在人民中间,就像火藏在燧石里一样,只要具备了条件,这种死的石头就能够发出火来。 ――司汤达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曾幻想过自己能拥有超乎常人的能力,能够不费努力就成为所有人眼里的英雄。或许这样的人是真正存在的,但这样的人能有几个呢。那些在某一方面有极高成就的人哪个不是经过不为人知的努力才获得那些成就的呢。中国是一个有十四亿人口的大国,这十四亿人口里面有多少人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为祖国的事业兢兢业业呢。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句话说的一点也没有错,中国有多少人年少成名,数都数不过来。今天我们就介绍一位少年天才,他从小就表现出独特的天赋,不管是在哪一方面都很优秀,但最值得我们欣赏的还是他在物理学上所获得的成就,他就是李真。年少成名是他的“标签”李真出身在江苏,大家都知道江苏在我国是很有名的高考大省,每年从江苏考入国内外名校的学子数不胜数。尤其是在九十年代,江苏为我们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他们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李真从小就学习优异,是父母老师眼里的好学生,是同学眼里的“神童”。在小学初中期间,他在学校是很有名的人,每次老师提出问题时,他总是第一个回答,而且每次都回答得很到位。就算是在别的同学眼里特别难的那些题,他都能张口回答,就连老师都夸赞他很不一般。上了高中的李真更是把自己在物理方面的天赋展现得淋漓尽致,李真的老师曾说他是个优秀的孩子,以后必定会有所成就的。在高中时他参加了很多比赛,只要学校有比赛项目,老师总是第一个想到他,而他也从来没辜负老师对他的一片期望。不仅仅是国内的一些比赛,在国际性的比赛中他也从没失败过。他曾获得亚洲物理比赛的金牌,其它的一些比赛已经多得数不过来了。这样的他引起了国内很多名校的注意,很多学校提前邀请他,希望他能去哪些学校。最后李真选择了国内最好的大学清华大学,这对他来说也算是一个最好的决定了,因为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了,他也相信自己在清华能学到很多东西。李真的成功不是随随便便就得到的,他为此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也许别人都认为他是天才,不需要那么努力的学习也能很出色。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也为此做了很多的努力,只是别人没有看到这一切,这不是他幸运,这是他应该得到的。出类拔萃的他有幸得到杨振宁的推荐2004年,刚满18岁你李真就步入了清华大学的校门,这里是他一直向往的地方,也是他努力奋斗的目标,现在终于如愿以偿了。在大学的他也没有放松学习,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他把自己在物理学方面的天赋全部展现了出来,再一次让身边的同学对他另眼相看。仅仅过了半年的时间,清华有名的教授杨振宁就看中了他。大家都知道杨振宁在中国是很有名的物理学家,他曾在美国留学,还曾获得诺贝尔奖,要知道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在全世界都是很出色的,而中国这样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李真能得到杨振宁的赏识也就足以看出他的非同凡响,跟杨振宁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杨振宁发现李真物理学方面的知识甚至超出了他的想象。他知道这个孩子很优秀,但接触之后他发现李真比自己想的优秀很多。杨振宁觉得清华对李真来说可能并不是最适合他的地方,他应该去更好的地方施展他的才华,这样他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因此杨振宁便推荐李真去麻省理工学习,当时的李真自己其实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得到教授的推荐后他才知道自己应该去学习更多的东西,19岁的他便启程前往麻省理工。只用六年时间拿下麻省的本硕博连读麻省理工在美国也算得上是最厉害的学校了,而且杨振宁也曾在那学习,而杨振宁这次把李真推荐到麻省理工更是让麻省理工的老师感到惊讶,要知道能得到杨老推荐的人一定不简单。学校也很重视李真的到来,对他也很是照顾。就算是在麻省理工这样精英云集的地方李真也显得很优异,他只用了六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本硕博连读。要知道一般人本硕博连读的话至少需要九年的时间,而李真只用了六年,还是在麻省理工这样的超级名校。在获得麻省理工博士学位的那年他才24岁,如此年轻就能有这样的成就实属不易。当时美国也觉得李真是个难得的人才,他们就打算把李真留在美国,美国需要这样的人来为他们的科技做出贡献。而留在美国对李真来说也可能是最好的选择,因为美国有全世界最发达的经济,科技实力也不容小觑,他在这里肯定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学成后的他义然选择回国面对这些诱惑,李真并没有迷失自己,因为他知道,中国更加需要这样的人才,他身为中国人理应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于是2010年他义无反顾的回国,回国后的他也没有去北京上海这样大城市发展,而是选择在自己的家乡江苏创办公司。当时的中国因为科技的落后受到很多国家的压迫,很多高科技产品在国内无法生产,因为我们缺少先进的技术。面对这样的情况,李真选择在我国最薄弱的集成电路方面做研究,他要研究出中国人自己的高科技产品,让我们不再受别的国家的打压。让我们的国家拥有自己的技术。也许留在美国的话他会有比今天更好的成就,但他选择了回国发展,这就是他身为中国人的坚持。其实还有很多在国外留学后选择不回来的人,他们也照样活得很好,或许有些人会骂他们不爱国,不知道报效祖国,但我们也要知道同样有很多外国人在中国创业,这是一个人自己的选择,我们不能就此否定一个人,但是像李真这样的人是真正值得我们去崇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