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美国神药临床试验数据终于发布,美媒看后都在说这句话……弃之而走

美国神药临床试验数据终于发布,美媒看后都在说这句话……

瑞德西韦这个名字,相信大家已经都不陌生了。这个由美国药企吉利德公司研发的抗病毒药物,曾在此次新冠病毒的应对中被中外舆论给予厚望。但在约1个月前,中方科研人员发布的一份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该药物的效果并不明显;与此同时,指导美国政府防疫工作的传染病专家福奇等人则表示美方通过一个比中方的试验样本量更大的临床试验发现该药物有效,可以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间。可由于美方试验的数据迟迟没公布,中美科研人员对于这一药物相对矛盾的结论,还是令这款一度被视为应对新冠病毒的潜在“神药”逐渐褪去了原本的光环。更多专业人士则要求尽快公布试验数据,以判断该药物到底疗效如何。如今,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终于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公开了瑞德西韦临床试验的初步数据,但这个数据还是未能消除围绕这一药物的种种争议。“研究人员在瑞德西韦首个大型新冠肺炎临床试验后得出结论:仅用这一种药是不足够的”,这段话是CNN在报道瑞德西韦最新临床数据发布一事时,所给出的标题。(截图来自CNN的报道)而CNN这家美国媒体会在其标题中刻意突出这么一个对瑞德西韦来说有些负面的结果,是因为从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发布的药物临床试验初步数据来看,该药物在减少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死亡率上,与作为对照的安慰剂组相比,虽然从数字上来看起来有一些效果,即使用瑞德西韦的患者的死亡率为7.1%,安慰剂组为11.9%,但这一差异在统计学上并不“显著”。因此,撰写这份临床试验数据报告的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没有在其中写出瑞德西韦可以降低新冠肺炎死亡率的结论,反而是在报道结尾处表示“鉴于使用瑞德西韦后仍然会出现的高死亡率,使用一种抗病毒药物去治疗新冠肺炎明显是不足够的”。(图片来自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刊登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期刊上的报告原文)在如今美国的新冠肺炎死亡人数已逼近10万,且很有可能在下周就突破这个数字的情况下,这个结果对于那些希望瑞德西韦能有效压低死亡率的人来说,恐怕也就不算是个好消息了——即便从境外社交平台推特上的讨论来看,也有一些人认为这仍然说明瑞德西韦可以改善死亡率。(截图来自美方发布的瑞德西韦临床试验初步数据的原文)但从这份临床数据的报告原文、CNN和《纽约时报》等美国媒体的报道以及一些美国专家的评论来看,瑞德西韦这一涉及1063名病人的这项大型随机双盲和安慰剂对照试验,也还是传来了一些“好消息”的。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好消息”是,使用了瑞德西韦的重症病人的康复时间,确实比安慰剂组的要快些,前者平均需要11天,后者则平均需要15天,而且这个差别在统计学上也具有显著性。这也是今年4月底指导美国政府防疫工作的传染病学专家福奇,在宣称瑞德西韦对新冠肺炎的医治“有效”时,所给出的一个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好消息”则是药物的安全性相对不错,使用瑞德西韦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人为114人,低于安慰剂对照组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141人,这说明使用瑞德西韦的人群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并不是因为药物本身导致。(图为当时美国媒体对此事的报道)不过,从报告中给出的更详细的数据和美国一些专业人士的分析来看,瑞德西韦在康复时间改善上表现出的积极信号也是“有限”的,因为出现改善的是病情并不特别严重,只需要吸氧的那类患者。对于那些需要大量吸氧、使用呼吸机或ECM等病情危重的患者,该药物的改善效果就不明显,甚至几乎没有了。对此,报告的观点是:“我们的发现显示,需要及早识别出新冠肺炎的病例并在肺部的病情发展到需要呼吸机之前,就开始抗病毒治疗”。(截图来自美方发布的试验临床数据和报告原文)最后,由于上述这些瑞德西韦的临床数据展现出的并不是一个一边倒的“有效”或“无效”的结果,而是一个仍然有待观察的局面,再加之这个临床数据也只是一个初步的临床数据,所以从目前境外的舆论来看,人们对于瑞德西韦的认知仍然是比较纠结和矛盾的:有的人就认为这个药的临床数据充满希望,只要在病情初期使用就能有效,至少也比其他药物在数据上显得更有希望;也有的人认为这个药的数据令人失望,药效很有限,或是在质疑这个临床数据和相关结果统计的方法。(这两张图是目前境外舆论对于瑞德西韦这组临床数据的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数据很积极,一种认为数据令人失望)还有一些人则跳出药物是否有效本身,对于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能对该药物组织起一个这种规模的随机双盲和安慰剂对照组试验,并最终将临床数据发布出来了表示赞赏。至于中国的网络上,人们对于瑞德西韦的争议除了科学层面的探讨之外,又掺杂进入了一些中国舆论场上特有的“额外”因素,比如对于中西医的情绪对立,以及“反美”和“亲美”的情绪对立等等。但这都不是科学看待一种药物有效与否的态度。作者:耿直哥

孔子

新冠疫苗美国已开始临床试验,我国的情况如何?本文为你详细梳理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以来,关于疫苗的消息就到处飞,近期比较火的一个消息是,3月16日,美国的新冠疫苗已经开始临床试验了,已经有志愿者开始接受实验性的疫苗注射。消息一出,大家的各种猜测,质疑一起涌现:为啥美国疫苗出的这么快,是不是早就知道这个病毒,看来病毒的源头在美国没错了!关于这样的猜测,咱没有实锤的证据,还不好确认,本文只想就新冠病毒疫苗国内外研发的相关现状,和大家认识上的一些误区进行初步的梳理和介绍。疫情这么严重,疫苗为啥就迟迟出不来?这是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出现以来,一直以来很多人在质疑的问题?是技术还不够发达吗?是做不出疫苗吗?为什么新闻总说疫苗研发出来了,老百姓还用不上?对于这些问题,首先要严肃谴责一下“标题党”的行为。一些新闻媒体动不动就打着新冠疫苗已经研制成功的标题来吸引眼球,但实际上,一个疫苗如何才算研制成功?仅仅从理论上完成了疫苗的初步开发,不叫研制成功,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动物能够产生抗体,也不叫研制成功,只有通过符合国家药品注册管理法的流程申报,按规定完成一到三期临床,并获得国家药品监管机构的正式批准,能够真正的批量生产,正式的在接种结构应用于大众,才叫“研制成功”。而这个从研究开发到动物实验,再到临床试验的过程是由严格的程序限制的,即使在重大疫情下,走快速优先审评的通道,加快进度审批,一期到三期临床的试验也是不能省的,因为这是确认疫苗安全有效性,确定疫苗接种剂量及接种方式的重要过程,简单介绍下疫苗开发的1~3期临床试验——一期临床通常需要招募受试者20~80人,通过试验确认疫苗的安全性,以及初步确认疫苗引起免疫反应的程度;二期临床,需要几百人的受试者团队参与,通过二期临床,可以初步确认疫苗的接种方法,接种剂量、接种几针,间隔多久接种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对安全性和疫苗的免疫原性进行进一步的确认。三期临床通常需要更多人参与,受试者通常可以有几千人甚至上万人,目的是进一步评估疫苗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但在紧急情况下,三期临床的受试者人数也可适当减少。如果仔细看看,这3个过程,少了哪个能可以呢?而要完成这样的3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病人接种后的安全性,有效性,多次接种的时间间隔等,都是需要时间来观察和确认的,整个过程下来,最快也要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因此,疫情一发生,就希望疫苗马上能够出来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可能出现的。美国疫苗出的那么快,是不是他们早有准备?病毒源头在美国的说法,有很多人在传,美国疫苗快速开始临床试验,有人又推测是因为他们早就发现了这个病毒,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相关实际证据来证明这件事,在这里也不想妄加猜测。根据相关官方消息,美国疫苗研究的实际情况是: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初,中国政府公布了病毒基因序列后,美国Moderna公司就着手进行了相关疫苗的研发工作,也就是说,该公司1月份就开始了疫苗的研发工作,3月5日,该公司的疫苗(mRNA-1273)获得了临床批准,3月16日,4名志愿者在西雅图接受了疫苗注射。而相关报道也指出,Moderna公司的流程并不符合常规,通常情况下,在新冠疫苗进行人体试验之前,监管机构应评估多种病毒株和多种动物模型的安全性,而该公司的疫苗动物实验研究尚未完成,就紧急开始了临床试验,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对于抗击新冠疫情的紧迫性。但无论如何,三期临床试验还是不能避免的,相信不管哪个国家的药品监管机构,都不可能为了抗击疫情而拿用药安全甚至是人命开玩笑,因此,疫苗从用于受试者,到真正获批应用,相信还是有很长的一段时间。美国疫苗出的那么快,我们国家的疫苗怎么还慢了?作为疫情首先爆发的国家的,我们国家从疫情爆发之初就着手了疫苗的研究开发项目,在疫苗研发进度上,可以说一点也不比别的国家慢。就在3月16晚20时18分,陈薇院士领衔的团队与相关公司合作开发的新冠疫苗,也已经获得了中国国家药监局的临床试验批准,目前相关的受试者招募工作正在进行,相信国内的新冠疫苗临床试验也能够在近期全面展开。而在3月17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也未点名地介绍了中国疫苗研发的最新进展——“第一批确定的9项疫苗研发任务,目前都已完成大部分临床前研究工作,包括动物有效性和安全性试验,预计大部分研发团队在4月份都能完成临床前的准备工作,并陆续启动临床申请、临床试验”。也就是说,除了军科院与康希诺公司联合开发的已经获得临床审批的新冠疫苗以外,另外还有8项有关新冠疫苗的研发项目,也正在紧张有序的进行中,而这些项目,也都有望在今年上半年获得临床试验批件,启动临床试验研究。美国的疫苗和我们国家的疫苗是否一样,有何区别?疫苗的作用,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疫苗进入人体,让人体对相关的病原体产生抗体,从而达到预防相关病原体感染的作用,从目前的疫苗技术研发手段来看,从疫苗的原理及工艺上来划分,疫苗主要可以分为传统的灭活、减毒疫苗;亚单位疫苗/ 基因重组蛋白疫苗;病毒载体疫苗以及核酸疫苗(mRNA疫苗和DNA疫苗)几类。美国Moderna公司开发的疫苗属于核酸(mRNA)疫苗,而我国已经获批的新冠疫苗属于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可以说是疫苗开发方面的新技术,一般的疫苗都会装载病毒的抗原蛋白以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从而产生抗体,而mRNA疫苗则并不含有病毒的抗原蛋白,它相当于保存了一份合成病毒抗原的原理,通过其进入人体后,在人体细胞内翻译成病毒抗原从而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应答,因此,mRNA疫苗由于不含有病毒抗原蛋白,也没有自我复制功能,因此这种疫苗不具有感染性,不会引起人体的病毒感染,其安全性是有保障的,同时其生产上也有一定的优势,比较便于大规模的量产,成本也并不高。但mRNA疫苗也并非没有缺点,由于其稳定性较差,注射后有被细胞分解的风险,另外,单链的mRNA疫苗进入人体后,在合成过程中的不稳定性也使其易于产生杂质,而导致强烈的免疫反应,而使疫苗失效,目前为止mRNA技术多数用于癌症治疗性疫苗的开发,而对于疾病预防性疫苗的开发,还没有成功的案例,因此,如果此次美国Moderna公司的疫苗能够通过临床试验而获批,这将是第一个用于疾病预防的mRNA疫苗。我国科学家开发的疫苗属于腺病毒载体疫苗,它是以复制缺陷性人5型腺病毒为载体,将保护性的抗原基因重组到载体基因组中,从而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一种疫苗。此次的Ad5腺病毒载体,也正是陈薇院士领衔开发已经获批的埃博拉病毒疫苗的病毒载体,对此,陈薇院士的解释最为形象,Ad5腺病毒载体就像一个酒瓶,把里面的白酒(埃博拉病毒)换成了红酒(新冠病毒),而酒瓶的保护作用是一样的,有了前面埃博拉疫苗的成功研发经验,相信我们国家的新冠疫苗通过临床试验的可能性也是很高的。虽然疫苗研发需要时间,真正获批上市至少也要到明年了,但希望不管哪个国家的疫苗,都能够尽快的确认有效性和安全性,尽快的能够上市,如果疫情持续时间较长,在持续对抗疫情的长期过程中,疫苗的成功上市无疑将是抵抗疫情的最佳利器。

程颢

中科院研发新冠抗体已在美国进入II期临床试验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快报中国在新冠抗体研发方面的进展情况备受关注。来自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最新消息说,该所研发的JS016抗体产品已于今年6月在中、美两国启动临床试验,目前在美国的临床试验已进入II期阶段。特异性的中和抗体同时具有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被誉为瞄准新冠病毒的“生物导弹”。早在新冠疫情暴发初期,中科院微生物所就着手布局单克隆抗体研发,利用单B细胞抗体筛选平台,从康复期患者体内分离并筛选出多个抗体,与企业的研发和产业化团队高效合作,迅速对候选抗体进行多路并行开发和规模化生产。今年6月,中科院微生物所研发的预防和治疗新冠肺炎的单克隆抗体产品JS016,获批成为全球首个在健康人群中开展的新冠肺炎治疗性抗体临床试验,随后在中、美两国启动临床试验,并在7月初完成I期试验的全部受试者入组。中科院微生物所表示,JS016抗体产品在美国的临床试验正全速推进,目前已进入II期阶段,有望为中国和世界的疫情防控作出重要贡献。原标题:中科院研发新冠抗体已在美进入II期临床试验

旧国旧都

美国默默研制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后,世卫呼吁共享被拒绝

如今,美国疫情持续爆发,状况堪忧,经济发展因此遭受重创,疫苗的研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成功研制出有效的疫苗,才能让美国从危机中摆脱出来。不过,美国似乎并不这样想,不仅对疫苗研制计划兴致缺缺,还直接拒绝了欧盟的相关倡议。美国疫苗已默默进入临床试验然而,近日却有媒体报道称,澳大利亚一家研究所将对美国研制的疫苗进行有关的临床试验,这让各国大感意外。疫苗进入临床试验说明研制过程非常顺利,一旦临床试验也没有问题的话,疫苗就很可能研制成功。此前,美国一直表现出不甚关心疫苗研制的态度,然而却默默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种表里不一的做法不禁引人猜测,美国到底意欲何为?当今,疫情席卷全球,疫苗的早日出现是全世界人们共同渴望的,因此,首先研制出疫苗的国家势必会占尽先机,既能收获巨大的影响力,又有望借机获得大量财富。因此,美国这种做法,想必是为了掩人耳目,表面上对疫苗研制没有兴趣,私下却积极进行相关研究,为的就是抢先研制出疫苗,然后实施垄断,从而弥补疫情带来的经济损失。世卫呼吁被共享被美国拒绝美国的这种做法,无疑与世卫组织的倡导背道而驰。当地时间6月10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表示,希望各国领导人能承诺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拒绝垄断行为,以使全球范围内人群都能获取。对此,中方积极表态,愿意在疫苗研制完成后将其作为公共产品与全球共享,而美国态度却截然相反,拒绝分享疫苗成果。可以说,疫情的来袭,让当今国际社会上很多平日没有暴露出来的矛盾和不公得以展现,美国想要垄断疫苗的企图,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体现了其一贯的霸权主义。一旦美国第一个研制出疫苗并实施垄断,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想要获取疫苗恐怕将面临巨大的压力。不过,美国的如意算盘并不是那么容易得逞的。中国作为最早研制疫苗的国家,早已开始凭借血液抗体实施疫苗研制,目前已经到了二期临床试验阶段,进度是明显快于美国的,因此很有可能是第一个研制出疫苗的国家。而中方的态度也早已明确,会将疫苗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共享,绝无垄断意图,因此,美国想要通过垄断疫苗来发展经济,是希望渺茫的。

胡僧

天境生物(IMAB.US)宣布TJD5的美国1期临床研究成果入选ASCO年会展示及报告

来源:智通财经网  智通财经APP获悉,天境生物(IMAB.US)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差异化的CD73抗体uliledlimab(也称为TJD5)的美国1期临床研究成果入选为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2021年年会壁报,并遴选为报告形式在大会期间公布研究数据。  Uliledlimab是一款创新型CD73人源化抗体,通过抑制腺苷生成有效解除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以提高全身及肿瘤局部免疫反应,临床前研究显示其单药或与PD-(L)1抑制剂联用时能有效的抑制肿瘤生长。Uliledlimab的分子差异化优势在于其独特的药理学作用机理,即通过识别独特的抗原表位,以“内二聚体”的结合模式完全抑制CD73的活性,从而达到优越的抗肿瘤作用。  Uliledlimab的全球临床开发目前已取得多项重大进展。2021年2月,天境生物完成了对uliledlimab单药导入及与阿替利珠单抗(泰圣奇)联用治疗实体瘤患者的美国临床研究结果的初步评估。结果显示,在有效剂量范围内,uliledlimab在晚期实体瘤患者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并显示抗肿瘤临床活性。详细数据将于2021年6月4日至8日ASCO年会上公布。

红盖头

北美观察丨又一家药企叫停临床试验 “科研政治化”令美国公众信心每况愈下

央视网讯 当地时间10月13日,美国制药企业礼来公司宣布,出于“安全考虑”,暂停一项新冠抗体疗法三期临床试验。这是继英国阿斯利康公司和美国强生公司后,第三家大型制药企业因相似原因暂停新冠疫苗或抗体疗法临床试验。在当前政治持续介入科研领域的情况下,这一系列消息,令公众对新冠药物和疫苗的不信任感与日俱增,这或许是那些急于操作“科学问题政治化”的政客没有料到的后果。△彭博社表示,出于“安全考虑”,礼来公司宣布暂停一项新冠抗体疗法三期临床试验安全隐患导致临床试验叫停 据美国多家媒体报道,一个独立的数据安全监测委员会10月13日建议礼来公司暂停一项由联邦政府资助的实验性新冠疗法临床试验,因为存在安全隐患。消息一出,礼来公司股价下跌近4%。礼来公司此前宣布启动抗体疗法三期临床试验ACTIV-3,主要研究LY-CoV555抗体能否有效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等。该公司称,LY-CoV555抗体是一种针对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从美国一名早期康复患者的血液样本中分离而来,它能阻止病毒附着和进入人体细胞,有望用于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感染。ACTIV-3项目主要试验地点位于美国,另一些在丹麦和新加坡,目标是召集1万名确诊患者,分为两组进行观察:试验组接受礼来公司的抗体疗法,同时服用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对照组仅服用瑞德西韦。总部位于印第安纳波利斯的礼来公司13日表示,ACTIV-3试验的数据安全监测委员会出于谨慎考虑,建议暂停登记受试者。礼来公司称,支持该独立委员会的决定,以谨慎确保参与这项试验的病患安全。不过,该公司未就安全隐患的性质提供更多细节,暂时还不清楚这一试验暂停是否影响公司的其他临床试验项目。资助这项试验的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13日称,在上述独立委员会建议暂停试验之前,已有326名患者参与了这项试验。委员会将在10月26日的一次既定会议上再次评估数据,并将就是否恢复登记受试者给出建议。礼来公司宣布暂停临床试验的前一天,强生公司宣布,暂停旗下杨森制药公司的新冠疫苗临床试验,原因是一名受试者出现“无法解释的疾病”。该公司表示,试验只是“暂时停止”,大型试验出现受试者生病等情况并不罕见,某些情况下,出现疾病可能与试验仅有部分关联或完全无关。英国制药企业阿斯利康公司此前也称,因一名受试者出现“可能无法解释的疾病”,暂停与牛津大学联合研发疫苗的全球临床试验。不过,在疫苗安全性获得独立委员会和监管机构认可后,这款疫苗在英国、巴西、南非和印度的临床试验随后相继恢复,但在美国的试验依然暂停。分析认为,新冠防治临床试验暂停理论上属于正常现象,并不意味着疫苗或药物本身存在问题。随着研发进展,人们会越来越习惯于听到暂停的报道,而随着受试者的增加,患病的概率也会增加。即便如此,疫苗及药物研发的停滞,无疑会大大延缓抗疫进程,特别是在美国当前政治与科学的矛盾日益凸显的情况下,一连串药企暂停新冠防治临床试验的消息,难免会对舆论形成冲击。△《华尔街日报》称,强生公司宣布暂停新冠疫苗临床试验表明,抗疫进程依旧面临重重障碍政治介入持续动摇公众信心 对于美国舆论对疫苗研发等问题的不信任,彭博社评论称,目前许多美国政客迫切希望将长时间的疫苗研发进程缩短至几个月,从而及时控制疫情并加速经济复苏,由此获得政治利益。如今,对疫苗的追求已经成为一个政治话题,一些观察家担心,美国总统特朗普急于在大选前推出疫苗,甚至不惜牺牲科学进程。随着美国大选临近,对于“科研政治化”的担忧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担心,特朗普政府进一步影响疫苗及药物研发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此外,受到政治宣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也逐渐对疫苗的安全性持怀疑态度。正如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病毒学家约翰·摩尔所言,“抗疫政治化”的舆论后果恰恰说明,疫苗研发进程确实不该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除了各界对于政治影响科学的担忧,疫苗本身潜在的副作用,也令美国舆论寝食难安。《华尔街日报》就称,许多医疗卫生界的权威专家曾表示,疫苗的副作用可能会为孩童、孕妇等接种者带来安全隐患。此外,在联合用药的临床试验中,有时很难判断出究竟是哪种药物产生了不良反应。诸如此类隐患,都会动摇美国民众对疫苗的信心和接种的主动性。另一方面,由于疫苗研发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一些科学家重提“群体免疫”的方法,即让多数健康的人染病,以此切断传播链条,保护弱势群体,甚至白宫方面也曾对该提议表达了某种程度的认可。但多数医疗卫生专家表示,“群体免疫”实现的前提,是几乎全美所有人都感染了新冠病毒。但至少从官方数据来看,目前美国85%~90%的人尚未感染新冠病毒,因此“群体免疫”的提议目前看来极不现实,有“病急乱投医”之嫌。正如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所长克里斯托弗·穆雷所言:“认为10%~20%的感染率就可以带来群体免疫,这简直是胡说八道。”当前,由于政治的广泛介入,美国公众对疫苗研发进程的不信任感与日俱增,再加上政客不时开出空头支票,甚至为不切实际的新冠防治方法背书,令舆论对当前的科研形势进一步产生了疑虑。正像许多专家担心的那样,“科学问题政治化”的舆论后果之一,恰恰是科学招致公众怀疑,令政治动机适得其反,这也更加体现了科学独立性的可贵。

永濑

羟氯喹已获批在美国投入临床试验治疗新冠肺炎

来源:新华网杜鹃/新华社瑞士制药商诺华公司4月20日证实,抗疟药物羟氯喹已经获批在美国投入临床试验,以检验它对新型冠状病毒是否有效。这家药企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本月批准诺华临床试验羟氯喹对新冠病毒的疗效。诺华打算在美国10多个地点招募440名新冠患者,争取尽快发布试验结果。新冠疫情暴发以后,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多次推荐羟氯喹。诺华意识到回应羟氯喹对新冠患者是否有效的重要性。临床试验将以随机双盲对照方式进行。参与试验的新冠患者将被分为三组,第一组使用羟氯喹,第二组使用羟氯喹并接受抗生素治疗,第三组使用安慰剂。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迄今没有确认任何一种药物可以有效治疗新冠患者。美国华盛顿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国家卫生研究院正在研究羟氯喹的疗效。

不离于宗

欧康维视生物-B(01477):OT-101 III期临床试验首例美国受试者入组并拟于中国开展OT-101的真实世界研究

来源:智通财经网  智通财经APP讯,欧康维视生物-B(01477)公布,该集团的主要自研候选药物之一OT-101(阿托品0.01%)于2021年4月7日已完成于美国治疗小儿近视进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III期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组、平行组及多中心临床试验首例受试者入组。  公司亦拟于中国海南省博鰲乐城医疗旅游先行区开展OT-101的真实世界研究,以加速OT-101的商业化进程。  OT-101(阿托品0.01%)是一种低浓度(0.01%)阿托品滴眼液,用于延缓或减慢儿童和青少年近视的进度,亦是迄今为止唯一被证实在控制近视加深方面持续有效及安全的抗胆硷药物。然而,低浓度阿托品溶液的不稳定性长期以来一直是商业化的技术障碍。为解决该等障碍,该集团已开发储存及交付系统,并对系统的可靠性、密封完整性及无菌条件进行了多轮测试。集团相信,解决低浓度(0.01%)阿托品稳定性问题的技术突破将是其核心竞争力。

官事不治

羟氯喹已获批在美国投入临床试验治疗新冠

原标题:羟氯喹已获批在美国投入临床试验治疗新冠瑞士制药商诺华公司4月20日证实,抗疟药物羟氯喹已经获批在美国投入临床试验,以检验它对新型冠状病毒是否有效。这家药企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本月批准诺华临床试验羟氯喹对新冠病毒的疗效。诺华打算在美国10多个地点招募440名新冠患者,争取尽快发布试验结果。新冠疫情暴发以后,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多次推荐羟氯喹。诺华意识到回应羟氯喹对新冠患者是否有效的重要性。临床试验将以随机双盲对照方式进行。参与试验的新冠患者将被分为三组,第一组使用羟氯喹,第二组使用羟氯喹并接受抗生素治疗,第三组使用安慰剂。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迄今没有确认任何一种药物可以有效治疗新冠患者。美国华盛顿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国家卫生研究院正在研究羟氯喹的疗效。

发剪

天境生物宣布TJD5美国1期临床研究成果入选ASCO年会

美股研究社消息,智通财经APP获悉,天境生物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差异化的CD73抗体uliledlimab(也称为TJD5)的美国1期临床研究成果入选为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2021年年会壁报,并遴选为报告形式在大会期间公布研究数据。Uliledlimab是一款创新型CD73人源化抗体,通过抑制腺苷生成有效解除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以提高全身及肿瘤局部免疫反应,临床前研究显示其单药或与PD-(L)1抑制剂联用时能有效的抑制肿瘤生长。Uliledlimab的分子差异化优势在于其独特的药理学作用机理,即通过识别独特的抗原表位,以“内二聚体”的结合模式完全抑制CD73的活性,从而达到优越的抗肿瘤作用。Uliledlimab的全球临床开发目前已取得多项重大进展。2021年2月,天境生物完成了对uliledlimab单药导入及与阿替利珠单抗(泰圣奇)联用治疗实体瘤患者的美国临床研究结果的初步评估。结果显示,在有效剂量范围内,uliledlimab在晚期实体瘤患者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并显示抗肿瘤临床活性。详细数据将于2021年6月4日至8日ASCO年会上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