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核工业博士甘做情妇疯狂敛财,知识能改变命运,却改不了人心吕澂

核工业博士甘做情妇疯狂敛财,知识能改变命运,却改不了人心

都说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笔者也一直坚信!博士,这个学术的顶峰,一般能达到这个地步的人都绝对是行业中的佼佼者。即使没有大富大贵也能小富即安,守得一方富贵。对于一名高科技行业的博士来说,除了能挣得人生的安稳外还能实现自我。国家能够培养一名博士还是需要耗费很大的人力物力的,作为学术的顶级,其政治思想也绝对达标。可是就是有这样的一位博士,却在滚滚红尘中丢了信仰,甘愿沦落丢失本心。此人就是冯沁。冯沁生于1967年,曾经是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工作人员、博士研究生。核工业的一名博士啊!怎么说也是国之栋梁,如果能够踏实工作将来定会为我国科学的发展做出不小的贡献。不值得肯定的是这样一位前途一片的博士却没有守住本心。2000年,冯沁33岁,她的命运也正是在这一年改变的。当时,作为四川省科技厅副厅长的谭开林来到南充开会,机缘巧合之下与冯沁相识。也就在两年后,冯沁被借调到四川省科技厅工作。而这以后这位核工业的博士就坠入了“温柔乡”,冯沁彻底的喜欢喜欢上了这位副厅长。二人的感情开始突飞猛进,在冯沁看来,这个年长自己15岁的男人,不仅会在生活上关心她,还会在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帮助和支持她,两人逐渐发展成情人关系并且长期保持。如此一来这位前途一片大好的博士研究员成为了副厅长的情妇。如果事情一直这样我们还可以说是因为爱情,但事件还会继续恶化。一文、一武,有权又有“知识”。两人的结合简直是“珠联璧合”。在冯沁的帮助下,二人开始了自己的敛财生涯。冯沁在台前出面,谭开林在背后利用担任四川省科技厅领导的便利,帮助一些公司申报省厅和科技部项目并从中获利。多年来二人长期利用此关系,敛财无数。这位专注于学术的博士研究员也成为了身居要职的公司企业所有者。有人说知识改变命运,确实知识改变命运,但知识改不了人心。假如这位女博士能够专心的投身核工业,那么祖国定为多一个科技英雄。有人问,上学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钱?此观点笔者不做评价。但笔者认为,学习是一件高尚的事情,不容得沾上半点名利。如果学校都被玷污那么天下还有哪能有干净的地方呢?博士研究员大肆敛财甘为他人情人,实为不妥,丢了知识也丢了学者该有的那一份清高。话又说回,这样事情在我们周围还少吗?当然不少,上网搜索一下就能发现很多类似的事情。很多毕业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的教授不也都流于红尘。但也有很多坚守本心啊!比图:知名教授、享誉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颜宁。颜宁即使如此我们也要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少部分的黑暗不是黑暗,晴空万里偶尔还有点点白云呢?欢迎留言评论!

泛爱万物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最强十校,中科大第三,第一名当之无愧!

核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与传统能源相比,核燃料体积小,1000克的铀相当于1000吨的标准煤。核电产生过程中没有温室气体产生,环境负荷极小。核能源将成为中国未来能源的绿色支柱,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就业前景良好。下面就把该专业全国排名前十的院校推荐给大家。NO.1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设有6个研究所。覆盖核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物理学3个一级学科,拥有7个二级学科、7个博士点、10个硕士点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其中,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是清华大学的传统和优势学科,连续三次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NO.2西安交通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是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下设的二级学院,是全国最早成立的核专业之一。学院的本科专业为教育部第二类特色专业、国防特色学科专业和陕西省名牌专业。"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在教育部2012年学科排名中位列全国第四。"核能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位列全国第二,为国家重点学科。NO.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是国内外唯一同时依托热核聚变实验装置、同步辐射光源等国家大科学装置及实验室,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而建立的培养高端核科学技术和核能工程人才的重要基地。学院具有本-硕-博完整的教育体系,拥有"核科学与技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设有核能科学与工程、核技术及应用2个本科专业方向。NO.4南华大学南华大学是湖南省的一所省属综合类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的前身系始建于1959年的原核工业部衡阳矿冶工程学院技术物理系。现有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和核物理四个本科专业,其中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是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国家管理专业、国家国防科工局重点建设专业;核技术专业是国防紧缺特色专业。NO.5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溯于1913年上海工业专门学校设立的电气机械科,是上海交通大学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学院在过去5年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整体实力接近世界前50名。2012年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机械工程排名第一,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排名第三,核科学与技术排名第五,整体处于国内领先地位。NO.6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前身是1958年正式开始招生的"哈军工"原子能专业和核动力装置专业。目前设有"核工程与核技术"和"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2个本科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在我国核工程类专业中第一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NO.7四川大学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四川大学规模最大和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学院现设有三个系、两个教学中心;两个相对独立的研究所。学院先后获得国家及部、省、市级科研奖励近30项。 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已经成为我国物理学及相关学科科研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NO.8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下设"核工程与核技术"和"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两个专业,其中,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于2008年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成为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并被列入2012年国家级"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首批专业综合改革示范点。NO.9东华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的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开设于2001年,2005年成立核工程技术学院。学院成立后先后开设了包括核工程与核技术在内的7个物理学相关的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还被选为为国家特色专业、教育部和江西省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教育专业。NO.10重庆大学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于1937年的重庆大学工学院机械系动力科,是全国最早的热科学与工程科研教学研究基地之一。现有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国家级优势特色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反应堆工程方向)、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三个本科专业。2011年,核工程与核技术获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获重庆市重点学科。作为国家一重大科技专项,预计不久的将来,核电站将在神州大地遍地开花,这将是迎接我国21世纪核电大发展的战斗命令和前进的号角,而发展核电的光荣与使命,永远属于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们。

气禀

“江苏农村娃”逆袭美国博士,如今被国外媒体聚焦报道!

他出生农村,用拔尖成绩考入名校,却放弃本硕博连读机会,毅然走上另一条路。在奋斗之路上,他先后师从三位院士、就读四所名校,取得五个学位,接受六门学科的教育……本科毕业7年里,他入选多个世界知名、杰出人物榜单,年轻有为的他,成为了青年一代最优秀的榜样!他,就是西安交通大学校友——曹祥坤。曹祥坤,2013年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班,获工学学士和文学学士双学位,麦吉尔大学硕士,目前康奈尔大学博士在读,还是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入选德国林岛诺贝尔奖得主大会青年学者(2020),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青年科学家(2020),第十三届“全美十大华人杰出青年”榜单(2020),福布斯杂志北美能源领域“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单(2019),入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Young WASH全球青年创变者(2020),以及正在角逐联合国环境署“地球卫士青年奖”终选轮(2020)。曹祥坤致力于太阳能燃料的规模化应用,获美国安肯森可持续发展中心最佳研究报告奖(2018),“创造未来”设计大赛全球唯一特等奖(2017),被世界经济论坛 “2010-2020全球能源创新技术” 白皮书收录为过去十年能源领域突破创新技术,所在团队也入围奖金2000万美元的Carbon X Prize全球十支队伍总决赛,并被福布斯、纽约时报、美通社等广泛报道。曹祥坤的家乡,在江苏徐州的农村。江苏是个高考大省,处处充满挑战,对于来自农村的曹祥坤,挑战更多,他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中考那年,曹祥坤以徐州市六县一区16万考生的中考状元身份,进入徐州一中就读。高中三年里,他的成绩一直非常拔尖,多次位列年级前十,并获得全国高中生数学联赛省一等奖。在这样的成绩里,老师和亲友都认为曹祥坤可以稳进清华,而对于他来说,考入清华大学只是自己的小目标。2009年的江苏高考采用“3+2”的模式,即以语数英三门科目总分作为高考成绩,但还须另选两门选修测试科目,以及参加其余四门课的学业水平测试。曹祥坤是理科生,物理是必考的;另一门科目,他选择了自己最擅长的化学。在高考前的二模中,曹祥坤顺利拿下了徐州市的全市第一。正式高考中,化学卷他也做得很顺手,并留下了充裕的时间做检查。然而,就在即将交卷前,他改了两道题,命运的齿轮就此发生了转向——这两道题他都改错了,化学成绩从A变成了B+,这意味着他丧失了6门全A加10分的机会,考入清华大学将与他无缘。当年的西安交通大学作为C9高校中的顶尖一流大学,没有设定必须选修科目双A的报考条件。对于西安交大来说,高考不仅仅是考验学生,也是考验大学,大学的任务是给学生增添附加值而不是仅仅依赖学生自带的光环,并且交大的优秀毕业生已经千万次证明了一个道理,缺憾中并不是没有美的,交大不想制造遗珠之憾,因此,毅然向曹祥坤伸出了橄榄枝:钱学森实验班——本硕博连读。交大钱学森实验班创办于2007年,旨在探索杰出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成为在各行业起引领作用的优秀杰出创新人才。果然,在钱学森班学习的几年里,曹祥坤没有失望。曹祥坤回忆说,钱学森班最吸引他的有两点:一是践行钱学森“集大成得智慧”教育理念,推行大工科通识教育,强化学科交叉融合,以培养出更多现代工程领域领军人才为目标;二是本硕贯通式培养,有着“筑工科基础、强人文素养、建系统思维、育领军人才”的培养特色。深思熟虑之后,曹祥坤进入交大成为第三届钱学森班的学员。在钱学森班,曹祥坤充分地体验了交叉学科的环境,在碰撞中不断地创造着新的火花。本科阶段,曹祥坤除了能源动力的工学学士之外,还修了英语文学学士学位,并荣获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科技竞赛特等奖以及全国大学生英语能力竞赛特等奖,之后顺利地进入了中科院院士何雅玲教授团队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在交大奋勇争先的学习环境中,曹祥坤决心做点有跨度的事情。他改变了自己本硕博连读的路径,想出国去转转。为做出国准备,他选择到清华听讲座,清华不仅有他中学的朋友,还有很多西交大的优秀校友,可以给他提供必要的帮助。另外,曹祥坤的导师何雅玲院士,并未因他中断在交大的硕士、博士学位攻读而介怀,反而给了他莫大的支持。曹祥坤先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攻读全奖硕士,师从于加拿大两院院士Roderick Guthrie教授;之后在美国工程院院士Mujid Kazimi教授的邀请下去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生;最终成功申请到康奈尔大学的全奖博士,并师从于Sibley College讲席教授、机械与航天工程学院院长David Erickson教授。目前,曹祥坤主要从事“HI-Light光热催化还原二氧化碳反应器”的研究工作。这项研究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规模化转化为可再生能源。因为这项研究兼具商业和社会价值,曹祥坤登上了北美福布斯杂志能源领域精英榜、“全美十大华人杰出青年”榜,并被世界经济论坛“2010-2020全球能源创新技术” 白皮书收录。曹祥坤说:“感谢命运的际遇,让我先后师从三位院士,读了四所大学,并会取得包括康奈尔大学博士在内的五个学位,接受了能源、材料、机械、核工、英语文学、创新创业学六门学科的教育。回首看来,我还是那个从苏北小乡村走出来的、在下雨后满是泥泞的路上倔强奔跑的追梦少年。”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站台,不论成绩如何,也不论是否有瑕疵,不要让它羁绊人生。曹祥坤就是这样,虽然命运在高考时发生了扭转,但在西安交大的情怀和担当中,他的逐梦之旅越走越远,未来,也必将更加璀璨。素材来源:春源视界微信公众号(文字有修改、删节)

汝鄙人也

博士学位真的那么重要吗?上交大博士亲述科研心路,获4万高赞

十三 转载整理自 时间规划局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都说读博就像一场赌博,“一入红门深似海,从此半点不由人”。还时不时曝出博士生抑郁、甚至自杀等负面新闻。但为什么每年都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的选择读博,博士生学历真的那么重要吗?最近,知乎上一位叫做“时间规划局”的博主,便在这一问题下做了回答。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自己从硕士抑郁,到发现科研新大陆,而后读博、放弃博士后,以及工作、创业,这一路上的艰辛与收获。他的故事打动、鼓舞了许多网友,第一次的回答(删过一次)便揽获了近4万的赞同。甚至许多网友纷纷表示,这是他们在知乎上看到的最好的故事。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回答,让网友们受鼓舞至此?量子位经授权,整理了这篇文章内容,与读者一起分享。博士生学历真的很重要吗?用讲道理的方式去说服一个人接受你的观点,通常是很难的,那我就讲讲自己的故事吧,很长,要表达的,都在里面了。时间拉回到十六年前,2004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来的更早一些。我和师兄、师姐蹲在冷呵呵的实验室里,看着面前那台崭新的机器,嘎吱嘎吱向外喷涂着被融化后的ABS树脂。对于研一的我来说,一切是那么新奇和高端。我们的研究方向是导师的一个教育部课题,基于RE(reverse engineering,逆向工程)和RP(rapid prototyping,快速成型)的机械零部件快速设计制造。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十二年后,也就是2016年左右,这项技术突然火了起来,换了一个叫“3D打印”的名字,变成了可以改变世界的技术,做一份PPT能很快拿到千万级的投资。但这一切都和我无缘了,因为在2005年夏天,师兄带领师姐成功发表了4篇核心期刊论文,而我还没来得及动手,导师的项目就成功结题了。然后他和其他导师合作,拿到了一个牛轰轰的863项目,两千万经费,我的“3D打印”之梦就此破灭,被迫转行。我可是给杨叔子院士写过邮件,和他探讨过RE/RP技术前景,他还鼓励我好好干呢,呜呜,拜拜了。导师拍着我的肩膀,告诉我不要气馁,能力更大的人要承担更大的科研任务。我感觉他是在忽悠,但我没有证据,只是很惋惜费了我1年时间、足够发表2篇论文的实验数据。那也是我的心血呀,最后我忍痛把数据都送给学院里另一位工程硕士,保障他顺利毕业了,他非常感激我,请我在学校后门吃了一顿酸菜鱼。那个酸菜鱼馆再向北走200米,是宽阔的长江,江里的鱼都很美味,值得我们每个从这里毕业的人,毕生怀念。日子还要继续,我收拾心情,转向863项目的研究工作。只是当时我还不知道,这个项目,它深刻的改变了我后来的人生。在2005年,我参与的这个863项目可以说相当前沿和新潮,我负责的那部分研究内容,需要制备高性能、低表面粗糙度、纳米级的磁性薄膜(NiFe、CoFeB之类的)、搭建一套稳定的飞秒激光泵浦-探测(pump-probe)实验平台、编写数据采集软件并借助Matlab进行数据处理和运算,通过研究软磁薄膜与飞秒激光相互作用的超快瞬态动力学效应,为研发面向未来的太赫兹器件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验基础。这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我来说,简直一脸懵,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太高端太刺激了,又因为自己啥也不懂而感到深深的自卑。在这种自卑感的驱动下,我的苦逼日子开始了,连续一年半的时间,我没有在晚上11点前回过宿舍,一直做的事情只有三件:查文献,做实验,编写Matlab。有那么3个月的时间,我一直处于抑郁状态,因为辛苦做出来的实验数据,波形上总是有异常的震荡和杂波,我一遍遍的用磁控溅射方法制作薄膜、一遍遍的检查pump-probe平台、一遍遍的检查数据采集软件,最后我崩溃了,因为根本发现不出什么问题,每个环节都好像是正常的。3个多月过去了,我差不多也得上抑郁症了,和女朋友也时不时的吵架,一切都是灰暗的,看不到希望。那是一个极其偶然的下午,我继续穿着净化服,在洁净室里的激光平台上重复着实验,妄图优化并查找出问题根源。洁净室有一扇封闭的玻璃窗,有个师弟坐在窗外的电脑前勤奋的工作着。我神经兮兮的盯着数据采集界面,祈祷不要悲剧重现,可是震荡和杂波还是如约而至,盘踞在实验数据界面。压抑的实验室里,我分明听到响亮的打脸声,啪啪啪啪,令人头晕目眩,眼冒金星,孤独而绝望,那一刻,我想死的心都有。突然,有人在实验室外大喊师弟的名字,说他女朋友在外面等他,这个有点莽撞的家伙,猛地站起来往外跑,然后悲剧发生了,他一脚踢掉了他那个台式电脑的机箱电源,笨重的CRT显示屏一下熄灭了。师弟大喊一声卧槽,因为他那台电脑是实验室的顶配,里面每天都在不停的运行模拟程序,机箱和显示器都贴了纸条不准关闭,这一关机,跑了7~8天的模拟进程,大部分都毁掉了。我两步走到窗边敲了敲,看着师弟灰白的脸色,他勉强挤出一丝笑容,隔着玻璃大声说“导师估计要砍我了,好几个人都等着我的模拟结果呢”,我满是同情但也不知道怎么安慰他, 目送他慢慢走出去了。我两步走回去,又开始观察实验结果,我发现竟然出现了奇迹,从2分钟前,也就是我走过去看师弟意外关掉电脑的那一刻,数据波形上的震荡和杂波消失了,光滑平顺接近完美,阶跃突变的信号响应也如高台跳水下落般的完美曲线,这就是我苦苦追寻了一年想要的实验结果啊,我激动的要哭了好吗?看着被师弟熄灭的显示器,我恍然大悟,这种CRT的垃圾显示器,后方会产生大量的电磁辐射,一般情况下也没什么影响,但是我的pump-probe实验,需要良好的电磁屏蔽,激光锁相放大、震荡、弱信号采集都受不了CRT显示器的干扰。很快导师把CRT显示器都换成了液晶,把所有的电脑都搬离净化实验室,还给实验室的墙上加装了电磁屏蔽网,同时也给师弟的顶配电脑装了不间断备用电源,防止他再把电脑关掉。后来的硕士阶段,没有了悬念,我得到了大量完美数据支撑研究结果,科研之路如开挂一般,发了好几篇论文,还在毕业前收到了SCI期刊Physica B的录用通知。尽管当时影响因子只有1不到,但是硕士就发SCI期刊论文,在只会发中文核心期刊和EI会议论文的机械学院,还是引起了很大轰动,导师也觉得挺有面子。我闭着眼睛就能毕业了,心态轻松惬意,和女朋友也不吵架了。但很快我又遇到了新的困惑,我虽然用实验验证了飞秒激光和磁性薄膜相互作用的超快动力学现象的确存在,但背后存在的物理机制以及它能够应用到哪些具体的方向,我完全想不明白,我也不知道实验结果的理论基础在哪里。我和导师去探讨,他觉得我想太多了,他说这是和基础学科相关的,我只是看到了表面,并没有深入进去。但当时的我,内心经历了科研过程中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狂喜,我已经爱上了这种感觉,我想把这背后一切搞明白啊。我想继续纠缠着导师,他又拿到了新的课题,没空理我了,给我丢下一句话,想把理论搞明白,就去读博士吧。研三的十月份,大家纷纷开始找工作了,那些研究模具、精密加工、电气控制的同学,很快都拿到好几个offer,我唯一的一次面试,是上汽到学校招聘,有个师兄是上汽的中层领导,回来面试我们。轮到面试我的时候,他拿一罐可乐,说“师弟你几分钟可以把这个造型做出来?”,我苦笑了一下,我说Pro/E和CATIA都没学啊,我研究磁性薄膜和飞秒激光去了。师兄笑着说你这个太高端了,我们不需要这么深奥的,然后我就被刷掉了。这么高端的研究方向,工作肯定是不好找的,面试过这一次,我再也没去面试过了,因为我之前已经查好了,国内有个课题组研究磁性薄膜和MEMS芯片方向,我也和那边打过几次电话交流了,我想要的答案,那些潜在的电磁学机理,在那里可以找到答案。硕士阶段告一段落,博士阶段的故事更精彩。考试,复试,收到录取通知书,告别硕士的导师,告别硕士生涯,博士阶段就开始了。令我感到很满意的是,这里真的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地方,课题组的几个牛人,有精通电磁学理论计算的,有精通薄膜制备工艺的,有精通基于薄膜制作MEMS芯片的,真是太爽了,学院里还有一条3英寸的芯片流片线,这下从理论到实验再到具体的芯片产品制造,都齐全了。反正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感觉,我觉得自己就像进入了阿里巴巴的宝库,我延续了硕士时期的风格,一头扎进实验室里,就不怎么想出来了,像海绵一样吸取养分,向别人不断的请教。在硕士阶段的基础上,我基于NiFe和CoFeB材料的软磁薄膜性能越做越好,我不但会用磁控溅射机,我还学会了用气相沉积设备、外延设备、硅刻蚀设备、离子束溅射与刻蚀设备、光刻机、电镀设备、烧结炉、离子注入掺杂设备、SEM(扫描电子显微镜)、XRD(x射线衍射仪)、VSM(振动样品磁强计)等一系列设备。管理实验室设备的老师,都把我收为关门弟子了, 晚上如果他有事,下班时都把钥匙给我,让我关净化间的水电气,早上再老早过去开实验室。实验室的设备加起来上亿,对我也是真的信任了,这也让我比别人有了更多的时间和自由度去做实验,加速了我的科研进程。而且我跟着师兄学会了手撕麦克斯韦方程组,我有个100多页的演草纸,上面全是手写的求解麦克斯韦方程的计算过程,我把麦克斯韦方程应用于求解软磁薄膜的高频磁阻变化以及随外界磁场和电场变化的响应曲线,得到的结果可以直接拟合实验结果,相似度非常高,然后就可以用理论计算得出的优化参数去指导实验工作。当时有个磁阻变化率的指标,我可以和全球几个主要的相同研究方向的课题组一决高下,经常是他们做到30%,没多久我40%的结果就发论文了,然后看到他们刊出的65%的论文,我已经做到80%了,后来根据理论模型得到的参数,我不用制备薄膜的方式了,换成磁导率更高的薄带材料,指标竟然可以做到200%以上,导致国外的几个竞争对手很眼红,就赶紧跟着换材料、发论文,和我们进行比赛。我超级享受这样的过程,中间还会和他们互通邮件聊一聊,就好像两个拳手打擂台赛,休息的间隙还在交流你用什么牌子的蛋白粉啊,你平时吃牛肉还是猪肉啊之类的,感觉既好玩又好笑。2008年暑期,是我论文最高产的时段。我的实验工作进展顺利,手里的数据很丰富,我首先想到的是Physica B,毕竟我是老客户了,我翻出了之前发论文时给主编写过的邮件,追加了一封邮件,大意是我换了新的研究环境,有了新的研究进展,希望能把一些重要的结果在他们论文上分享给全球的同行们,然后我还说,你应该知道,现在北京正在开奥运会,希望你多关注这场盛会并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然后我把投稿的论文编号也发给他,希望他能关注并处理。没想到,过了不到1天,主编给我回复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邮件,感谢我对他们期刊的关心,并说自己最喜欢看跳水和体操类比赛,讲了几个我不知道的名字的运动员,最关键的是,他说收到我的投稿了,会尽快让同事处理。然后,我的这篇SCI论文从投稿到修改到接受,只用了26天的时间,你说老外不讲私人感情吗?我觉得他们肯定是讲的,毕竟都是人嘛,和你聊的很好,而且你的论文做的工作又不错,加急给你发表了,也就是他们举手之劳的事情。老外也都讲感情,这个发现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我每次投稿都要找个主编或副主编邮件聊聊天,结果2008年的暑假,我搞定了3篇SCI论文。有时正在看中国队的比赛,夺冠热血沸腾的时候,一封邮件提醒弹出来,是SCI核心期刊的论文录用通知,那种美妙的、刺激的、眩晕的愉悦感觉,不做科研的人永远体会不到,也许像吸毒后的感觉。但吸毒是短暂的、要命的,而科研成就带来的愉悦是永恒的、健康的。这样的日子过了1年多,有一次和导师聊天,他说一直在思索除了单纯的做器件追求性能,他更想把器件具体的应用到某个方向,开拓出一个应用领域,但这几年下来,他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方向,如果找到了这样的方向,他很想发一篇Applied physics letter的论文,这是他年轻时候的一个小心愿,不过到现在还没实现。我听了心里一哆嗦,这怎么和我最近几个月在实验室里没事瞎琢磨的想法那么一致呢?我也想干这个事啊,我都琢磨了很多具体方案了啊,你不问我都不知道怎么说啊,我努力帮你发个APL圆梦好了啊。再加上我平时也关注娱乐新闻,当时张国荣自杀还没几年,梅艳芳也患了宫颈癌去世了,我因为《胭脂扣》喜欢这两位明星,心里惆怅了很长一段时间。我看了一篇国外的报道,梅艳芳的去世是因为当时对宫颈癌的HPV病毒没法做到早期筛查和分型检测,HPV病毒有很多个亚型,最致命的有6种,每一种对应的治疗手段和用药都要有所区别的,所以不能做到早期筛查会出人命(因为早期的病毒在体液中的浓度含量很低很低),筛查出来之后,无法做到精确分型,也会因为治疗手段的不太对症而延误治疗。这些事情,我都考虑过很多天了,我一直在想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今天导师既然主动提起,我立刻满怀激动的和导师谈了2个小时,并把我的具体实验方案和如何检测讲了一遍。导师听完以后一直笑,可能他也觉得我讲的不错,问我这些想法怎么来的,我说我天天都在考虑这些东西啊,其实他不知道的是,我这2月和搞生物检测的另一个同学谈过几十次了,他说针对HPV每个亚型目前已经有特定的标记物了,每种标记物只认识对应的其中一个亚型,对其他的都熟视无睹,标记物就像触手一样,会紧紧的抓住它认识的那一个亚型的病毒细胞。我内心里喊了一句卧槽,思路来了:我用纳米磁性粒子修饰到病毒细胞表面、用微流体芯片分成不同检测区域、每个区域修饰不同的标记物、每个区域的标记物对应抓取不同的HPV亚型细胞、哪个或哪几个区域细胞抓的多、哪几个区域的纳米磁性粒子就多、我的传感器去检测哪几个区域的磁型号更强,不就可以检测出体液样本中包含哪种或哪几种HPV病毒了吗?而成熟的PCR扩增技术又可以解决早期病毒细胞浓度极低而检测不到的问题,从而解决早期筛查的困扰。怎么做高性能传感器、怎么刻蚀微流体芯片、怎么制作纳米磁性粒子、怎么在微流体芯片检测区域表面修饰标记物、怎么在病毒细胞表面修饰纳米粒子、怎么PCR扩增、怎么处理弱磁检测信号,我和同学两个人一合作,全部都搞定了啊。兴奋,激动,我一下子又找到了硕士阶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感觉,我仔细查过文献,全球的科研圈,压根没有人用我们这种传感器做过这样的研究,这次导师主动找我聊,正好我把想法全盘托出。导师继续微笑着看我,当场批了10万块的预算,让我买各种耗材就开始整了。2009年,整个一年我都很忙碌,按照之前的思路,各项试验进行的很顺利,我们一气呵成,在APL上刊出了研究成果,主编对我们还美言了一番,感谢选择他的期刊之类的话。反正也不重要了,我已经和导师举杯相庆了,我帮导师完成了课题组发表APL的心愿。导师问我接下来的想法,我说我们的高性能传感器,除了检测HPV,还能检测胃癌、肺癌、前列腺癌等各种标记物能识别的癌症细胞,能早期筛查和分型检测,我要像开挂一样的发表论文了。说干就干,2010年我们又转向胃癌细胞的检测,改进了微流体芯片和传感器结构,顺利发表了两篇更高水平的论文,其中一篇在Biosensor & Bioelectronics上也是快速发表,这个杂志当年影响因子6.5,那时还没现在这么多灌水的,现在影响因子都要破10了,JACS感觉到了压力。其实按照正常的发展路径,我接下来会成为一个科研能手,手握大把高质量论文,顺便申请一堆专利,承担各种国家的研究项目。但人生总是充满了变化,谁又能说的清楚呢,有两件事情的发生,对我接下来的人生方向产生了深远影响。2010年,发生了两件对我很重要的事,第一件事是学校基本不再留博士毕业生任教了,这让我的导师很遗憾,原本我们计划好让我留校,然后在新领域大干一番,因为3年时间里,我已经以一作身份发了8篇SCI核心期刊,加上和别人合作的,共计14篇论文,影响因子累计40多了,而且手里正在做的实验和相关结果,已经够再发7~8篇高水平论文了,甚至冲一冲Nature materials子刊(材料应用领域的终极神刊,影响因子40),都是有可能的。用导师的话讲,我一个人可以顶别人一个课题组加起来的成果了,但现在政策变了,我没法留校了,他感觉非常遗憾。他建议我去国外读博后,然后再回来学校,有了国外的经历,就可以满足留校资格了。因为当时那几个和我是竞争对手的课题组,一直追我的进度,而且也在跟着我转向传感器进行生物检测的方向,这三个课题组的负责人都给我写邮件,法国、美国还有西班牙,邀请去做个博士后研究,然后可以考虑留下任教。面对导师的建议和国外几个课题组的邀请,我最终选择了放弃,原因是我不想继续做科研了,我要换个人生方向。让我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是源于2010年初我参加的一次在线会议,那是一个传感器国际论坛,在新加坡,我因为没有争取到经费支持,没能到现场参加。通过视频,我观看了日本那个叫Mohri的学者,做了关于磁传感器芯片的演讲,这个演讲简直给我留下了巨大的阴影,让我明白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本来这个叫Mohri的学者,之前也一直在做和我们类似的器件研究,后来我们转向生物检测应用,他们就没有声音了。我因为做了一点生物检测的工作,发了几篇论文,就开始琢磨这个东西应该可以产业化的,但我们搭建的实验平台粗大笨重,信号处理都是PCB板级的电路,高频信号激励是买了一台笨重的阻抗分析仪还有一台信号发生器,整个实验系统满满当当占了半个实验室。但是,这个Mohri教授,沉寂的几年,他竟然找到日本爱知钢铁投资了他,把传感器的敏感单元、信号处理、阻抗匹配、高频信号激励、电磁屏蔽等模块,全部集成化做进了一个2mm*2mm的封装芯片里面,然后给日本的手机厂商供货,开始做手机里面的电子罗盘和地磁方位检测了。这个讲座让我整个人是崩溃的,2mm*2mm的面积是我的传感器敏感单元的尺寸,而其他的环节,我用了半间实验室的面积,人家却都集成都芯片里面了,而且已经过了研发的阶段,而且已经给手机厂商供货了,而且都申请了很多专利了。虽然单片的性能比我的差一大截,但在手机领域的应用,人家Mohri的产品是够用的,我只能用一大堆笨重的仪器,去做各种生物检测然后刷论文,离实际变成集成化的产品,还差了十万光年距离。我开始怀疑我的研究方向的意义,我从事应用科学研究,就是应该像Mohri一样,把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去推动某一个产业的进步,但看着我那一大堆笨重的仪器,又有种深深的无力感,就算再牛,我一个人也搞定不了这件事,这是个系统工程啊。爱知钢铁给Mohri配置了50人的研发团队,涵盖电子、半导体、传感器、芯片封装各个领域的工程师,而我有什么,我就是一个孤单的螳螂,高高举起手臂,却推动不了事业的车轮。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08年无意间做的一件事情,在2010年我面临人生抉择时,开始发挥作用了。我之前讲过了,和管实验室的老师关系处的很好,实验室的设备我基本都会使用,机缘巧合下,我认识了一个已经毕业的师兄,他回来学校想做一些实验,关于陶瓷材料掺杂和烧结的东西,那两个破设备几乎都没人用,像垃圾一样丢在那里。听说我会使用,已经毕业的师兄找到我,给了我一些样品,让我帮他做实验,我有实验室的钥匙,晚上10点后,其他人都走了,我一个人留下来,一边制作我的薄膜传感器,一边帮师兄做样品。2008年9~12月,4个月的时间,我做了6个批次的样品,师兄很感激我,请我吃了一顿酸菜鱼(还记得工程硕士的同学也请我吃的酸菜鱼吗?),然后给我讲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他希望我可以沿着这个方向做下去。我看到命运之神向我招手,他手指一个充满挑战的方向,让我冲上去,挑战未知的困难。师兄给我的样品是一种陶瓷芯片,是非常好的产品方向,07年国家要对机动车实施排放管制,所有汽车都要出厂强制安装,但是当时,全球只有德国、美国、日本三家公司有相关技术储备,中国这一块市场注定被别人垄断。师兄给的样品正是这个方向,他委托我做的样品,经过几家机构的检测,性能相当不错,接下来,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代工厂伙伴,把这种陶瓷芯片批量化生产,然后在经过集成化的产品封装设计,把信号传输、热保护、抗振动、机械固定等装置与芯片集成起来,做成终端产品,与发动机匹配使用。国外几家公司的技术严密封锁,核心的芯片工艺没有人能够接触得到,也不会对外销售,只能靠自己做出来。我和师兄只做出了初版的芯片产品,还需要优化才能量产,而且后续还牵涉到封装设计和匹配使用,我们对这些一无所知。想了解全套的东西,只有到一家国外一线的汽车公司的发动机部门去工作,还要正好负责这一块产品的开发,那就可以以客户的身份,了解这些东西。但是说起来容易,哪里有那么正好的机会,一个大牌的汽车公司,正好发动机部门有这个新产品开发的职位空缺?机缘巧合,天赐良机,2010年12月,某一线国际品牌汽车公司,发动机研发部招聘,有个职位专门负责这个新产品的开发,和师兄商量之后,我毫不犹豫的投了简历,干脆利落的被录用了,工资对于刚毕业的博士来说也算不错。不能让我留校,导师为了补偿我,就让我提前毕业了,还帮我争取到了校级优秀毕业生和校级优秀毕业论文,我很感谢他,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科学方法和科研精神,让我终生感激。临走时,导师单独和我长谈了一次,他说的一番话,我觉得很好的诠释了博士学位的意义:得到博士学位不是终点,不代表你以后能比别人成功,但博士学位能代表的是,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做好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有技术含量的事情。就这样,我告别了博士导师,告别了科研之路,踏上一场未知之旅,但我没有任何犹豫,我要追寻的东西,已经不在校园里了。不知不觉已经8000字了,博士阶段告一段落,但博士毕业后的经历会更刺激。看一个凡人如何在人生路上步步修炼,所有内容都是真人真事,和大家一起分享。2011年开始工作了,工作的前2年,我和刚进入博士阶段一样,每天都在接触和吸收新的东西,由于核心芯片已经做出来了,我很快能理解总成产品的各种技术细节,而且我每天在琢磨的是,如果让我来研发和生产这个产品,我应该如何改进,可以做的更好。工作2年之后,每次到供应商那里,他们都有点怕我了,因为我提出的问题他们已经开始回答不了,他们不敢在我面前有任何的隐瞒和虚假数据,我对产品了解的深度已经超过了他们。到第3年结束,我觉得差不多了,这个职位已经没有更多可以让我学习的东西了,我和师兄商量了一下,计划第4年离开汽车公司,开启属于自己的事业。但在离开之前,还有两件事必须完成:1 和代工厂一起努力,把我们核心的芯片产品批量生产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的问题解决,成品率提升到90%以上;2 我必须自己组建创业团队,然后去找投资机构,拿到天使轮融资。第1件是技术上的事,总归是能解决的,我们加班加点、多多搬砖,逐渐能达到量产的标准了,但是第2件事,我又开始懵了,刘姥姥又一次进大观园,完全不知道怎么去做,只有查资料慢慢学着准备。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本电子书,叫《给你一个亿,你能干什么》,里面有一个章节叫商业计划书 (BP) 的21条军规,特别感谢作者查立先生,我按着他讲的内容,一步步操作,最终做出了一份当时自认为很满意、但现在看起来比较垃圾的第一版BP。然后我准备各种资料,学着展示产品和性能测试报告,组建技术/质量/采购/生产管理的团队,向别人描绘市场前景,做财务分析,做盈利预测,做现金流量预算,做SWOT,用了1年的时间,在朋友的介绍下,有两个天使投资人的资金到位了,感谢金主爸爸,可以放开手脚干了。2015年我从公司正式离职,最后的一年感觉挺对不起主管,我经常迟到早退,去筹备自己的事情,但主管还是宽容的忍受了我一年,大概也是因为其他人没法专业而深刻的管理这么多传感器产品吧。临别时,请主管和同事们一起吃了一顿酸菜鱼 (第三顿了),主管祝我前程似锦,我祝他以后别再有我这么不听话的下属。然后他好像受到了我的启发,在我走后的3个月,也麻溜的离职,跳槽到杭州湾南岸去了,据说工资翻了一倍还多。2015年,我和师兄的芯片已经可以稳定量产了,我基于前面4年的工作经验并融入很多改进优化,在2016年终于有了完全自己制造出来的总成产品,并趁热打铁申请了一系列专利。2016年又发生了两件影响重大的事情,可能是我在做天使轮融资的时候,讲了太多次BP,导致我的演讲技能大幅提升,讲起项目口才就好的不行。我参加了一个领军人才项目评比,滔滔不绝的向很多专家评委进行介绍,由于产品有独创性,芯片是自主产权,而且市场前景巨大,公司成立一年就开始有销售收入了,项目答辩取得很好的名次,拿了300万政府资助,对创业初期起到了很好的资金补充。当地政府看我这么能讲,产品又好,就怂恿我去参加省里的创新创业大赛,我去了又是一顿讲,拿到了第二名,领导很开心,然后省里市里都给公司奖励,省市的领导接见我,还不停到公司走访,给了很多支持。他们的态度都很诚恳,能看得出对核心技术、对踏踏实实的创业者那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和鼓励,以至于我和他们都成了很好的朋友。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希望尽快把产业做大,打破垄断格局,我可以收获成功,他们能得到一家成功的企业,带动就业、带动税收、带动人才的聚集。这种良性互动的局面在中国沿海省份已成普遍现象,让更多的技术型企业成长起来,是中国产业结构转型成功必须要做的事。2016年的第二件大事来了,我记得那天是科技局的一位局长和我约了时间,他说每年科技部都会举办一次全国创新创业大赛,我在省里取得了好名次,他们决定推荐我参加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局长一脸严肃的和我说,已经四年了,他推荐的本地企业,没有一家通过预赛并进入半决赛的。我问大概多少家进行比赛,局长说各省推荐能进入国家赛的,基本是按照每个大的行业1000名,到国家赛的预赛里从1000家企业选出100家进入半决赛,然后半决赛从100家选出10家进入决赛,两轮10进1之后,基本剩下的10家都是非常厉害的企业了,大家再争冠亚军和第三名。我说领导啊,你是不是觉得我比较能吹,才推荐我去参加的,这么残酷的淘汰赛,我也没底啊。领导笑了,说你这样的博士真不多见,技术专家,口才又滔滔不绝,也不紧张,我看好你啊。说不紧张是假的,当我一个人背着包,坐上去参加大赛的高铁时,心里是惊恐不安的。10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们,把我丢进去都找不到在哪里,完全不起眼。但我在准备PPT的时候,一直回响着博士导师说的话,一篇论文、一份报告、一个项目,最核心的灵魂在于你把创新性讲清楚,最好的创新性不是你比别人做的好,而是你做了别人根本没做过的事情,开创了一个领域。我的产品,放到世界范围肯定不是原创的东西,因为有3家国外巨头公司已经做出来了,但是放到中国范围内,除了我根本没有人做过啊,我决定从这个角度开始讲。比赛时是10个企业分为一组,PPT讲完第一遍,我以小组第一从1000个企业里杀出来,进入到半决赛;PPT讲完第二遍,我再次以小组第一从100个企业里杀出来,进入到总决赛,这时,只剩下10家企业了。出人意料的,是总决赛的前一天晚上,在酒店的会议室里,大赛的带队老师,把我们10家企业都召集在一起,说了一些恭喜的话,让我们加油之类的。然后又很严肃的说,你们10位入选者,都是博士学位,国家想在未来的10年内,从本土选拔近万名专家人才,入选“万 人计划专家”,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国家要转型升级,要科技强国,没有专家人才,都是空谈,而这一万多名“万 人计划专家”,就是科技强国的领军者,国家迫切需要你们。这次请你们来开会,就是想告诉大家,你们都是博士,如果明天能进入前三名,科技部有一个大赛通道,把你们推荐到中组部,再经过一轮答辩和评选,就可以入选“万 人计划专家”,希望你们把握这个弥足珍贵的机会。老师的一番话讲完,我看了看其余9个家伙,好像眼睛都发红了,身上已经散发出隐隐的杀气,看起来明天要拼命了。不由得心中一寒,也赶紧假装很有杀气的样子,不能在气势上先输给他们。回想起大家的杀气,我吓得夜里一直睡不着,我总觉得按照之前预赛和半决赛的套路,只讲创新性是不行的,要有一些更打动人的东西。我翻出来几只芯片样品,小小的,拿在手里,那样的不起眼,但又充满了科技感和铜臭味,我盯着它们看了一个小时,我决定,我不再只是强调创新性了,我要讲一个关于芯片的煽情故事。12个小时后,我排在第6顺位出场,听完主持人的转场介绍,我从位置上站起来,伴着场下的掌声上台了,PPT投放在巨大的屏幕上,镁光灯在眼前聚焦,我看不到台下的任何人,我仿佛回到了学校夜晚12点的实验室里,静悄悄的只有我一个人不停的奋斗着。我从口袋里掏出芯片,举在手上,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芯片的故事,这个记载了我8年青春回忆的小物件,就这样被我举着,竟然感觉沉甸甸的,我想起了这些年的辛劳、奋斗、挫折、彷徨、希望、喜悦、兴奋、刺激,就在这个时刻,浓缩为8分钟的演讲,与大家分享吧。我已经不记得当时的细节了,只记得自己讲完后,鞠躬致谢,恍惚中看到台下有很多人站了起来,连绵不断的在鼓掌,持续了半分钟还没有停下来。时间定格在10位参赛者都结束了演讲,计分屏上我的名字排在第二位,我揉了揉眼睛,没错,我是总决赛第二名了。科技部信守了他们的承诺,2年半之后,通过新一轮的答辩和选拔,我入选了中组部国家万 人 计划专家,我会和另外一万多名专家一起,成为国家科技强国、升级转型的领军者,在这个古老的国家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与国外的竞争对手展开厮杀,最终杀出一条血路,加冕为王。我和师兄创办的公司,从16年开始到现在,每年的销售额都以2~3倍的速度增长,后续还会增长的更快,公司的估值今年也到了5亿(是估值,不是个人资产)。但我们依然买不起大别墅,不舍得换保时捷,依然加班到夜里12点以后,依然把公司利润的大部分都投入到研发中去,依然出差的时候不舍得住超过400元的酒店,依然像守财奴一样守着投资人新投入的几千万现金不敢乱花。但我们从学院里那个阿里巴巴宝库学到的东西,还有我们可以手撕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功底,可以让我们再开发出几款市场容量过千亿的科技产品,可以再组建几个团队,再创办几家估值超过5亿的公司,再开拓几个无人涉及的研究领域。在美丽的丽江古镇,有一座雪山,终年云雾缭绕,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阳光也无法穿透云层。传说只有本领非凡、与山齐高者,才能看到云朵以上的风景。世间虽少有非凡之人,但看过者,无不终生称道绝世美景。不工作的时候,我喜欢叫朋友们一起打王者,一起吃鸡;我喜欢没事就去逗逗狗,撸撸猫,和小朋友一起到处玩;我喜欢所有Alan Walker的歌,不开心的时候就一直听;我和朋友到迪厅蹦迪,吃火锅撸串喝酒,K歌到深夜;情人节还有结婚纪念日,我给老婆买花买钻戒买LV包;我到菜场买菜经常被坑,去小区扔垃圾没分好类会被骂;身边的人,几乎很少知道我上面讲的那些硕士、博士还有创业的事情,我平时展示的,只是我想展示的,那云朵以下、接连地气、炊烟袅袅的风景。而云朵以上的风景,只有与山齐高者才能看到,你没看见,不代表没有。就像你不会手撕麦克斯韦方程组,没看过杨-米尔斯理论的推导过程,你就不知道杨振宁的伟大紧随麦克斯韦之后,薛定谔和霍金与他相比,都是弟弟。你所看到的,只是他82岁那年,与28岁年轻妻子的传闻。疫情还没爆发的1月初,我去了一位朋友的公司,他是很早就归国的行业专家,在贝尔实验室和西门子待了十几年,办了一家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然后回国创业。到公司的时候,他开发的机器人正在惟妙惟肖的讲课,对着摄像头给孩子们网络直播,脸上的表情还可以各种变换,憨态可掬。坐在他的办公室喝茶,桌子上也有个机器人,这位朋友和我聊他在美国的经历,聊自己的最新产品。然后他扶着桌上的机器人,打开一个开关说:“我经常喜欢把机器人比作我们的国家,你看头部的这个处理器代表政治中心,胸部的电池包代表驱动发展的工业动力,双腿是支撑国家的农业基础,手臂代表执法机构,嘴巴代表外交和宣传部门,体内的各种电线电缆代表交通网络,漂亮的衣服、面容和发型代表娱乐业和服务业。”然后他顿了一下,打开机器人的后背开关,里面露出两个像液压挺杆的支撑柱,牢牢支撑着机器人沉重的金属躯体,他指着两根支撑柱说,“搞技术和研发的都在这里了,有了我们,国家可以顶天立地的站着,不用卑躬屈膝,也不需要下跪乞求,我们是脊梁。”如果让我选出人生中最幸福的两件事,那么第一件,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里遇见我孩子的妈妈,而第二件,就是选择读博。仅以此文,纪念过往。参考链接https://www.hu.com/question/366627317/answer/1151278214

三空

优秀学霸:他1年半发9篇SCI论文,获50多个奖项,直接攻读博士!

半年来,他先后荣获博士生学术之星、校优秀研究生标兵、屈伯川奖学金等大工顶尖荣誉,也荣获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大连市三好学生、博士生一等学业奖学金等众多奖项;一年半来,他先后发表9篇SCI论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8篇,领域Top期刊7篇;四年来,他先后担任校研究生会部长、副主席,两届校团委研究生工作部主任,研究生工作处博士生思政助管等职务,荣获各类荣誉和奖项50余项。庞锐觉得,自己可能是大工最“不安分”的博士生之一。庞锐是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2014级直博生,中共党员,2010年考入我校建设工程学部攻读本科,2014年保送到我校工程抗震研究所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四年,他始终牢记导师孔宪京院士“静心学习、培养兴趣、勇于创新、善于合作、学会宽容、懂得感恩”的谆谆教诲,不断磨砺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不忘初心,做国家社会之栋梁;尽心尽责,筑学术科技之桥梁”。庞锐的好友林宏晓和于洋这么评价他,和其他专注于科研的博士生不一样,庞锐的视野更为宽广、思维更加独特,爱与大家交流沟通。和同学交流时,像一个“搞传销的”,摆事实讲道理,条分缕析,又能发散到不同的方向,既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帮助到他人,也能从别处吸收优秀的想法。坚定信念做好党员 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多年来,庞锐始终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党性修养,争做先锋模范,敬党爱党,忠诚于党,积极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用党的理论武装自己,坚持“两学一做”,知敬畏、明底线、守规矩,胸怀一颗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立志做一名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优秀青年,积极参与到“两学一做”、“十九大会议”、“校党代会”、“校青年成长沙龙”等理论时政活动学习之中,先后当选为共青团大连市第十六届代表大会代表、大连市学生联合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代表、大连理工大学第十一届教代会学生代表,并被选派参加大连市第十一届青年马克思工程培训班,曾荣获大连理工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14-2016年度)。多次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教授讲解时政理论,号召广大青年团员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一人优秀不算优秀,还需要带动身边人。多年来,庞锐始终坚信这句话,尽力帮助身边的同学。他先后指导或协助指导多名同学在科技竞赛和科研项目上取得优异成绩,如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科技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等;在社会工作中也能耐心指导帮助同学。坚守匠心做好科研 “研究要立足工程,能解决实际问题”。导师的这一教导是庞锐科研工作的指南针。庞锐的博士论文研究方向为“基于性能的高土石坝极限抗震能力研究”,这是课题组为规范修订标准新开拓的领域,选题新颖、难度大,具有重大的工程意义和科学价值,在课题组无相关研究基础、无前序工作承接的情况下,一年内阅读了大量的文献书籍并与课题组老师多次探讨,找到课题的突破口,并制定关键技术路线。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庞锐也非常迷茫。研究生刚入学时庞锐在学生工作上投入了许多精力,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不太安分的印象。直博入学一年半,也一直没有确定课题方向,导师交代的任务是“多读文献”,但是眼看着身边的同级同学在半年前就已经有了自己的课题,有人已经做出了成果。然而相关领域的论文浩如烟海,没有具体的目标无法深入研究,这让他感到焦虑、彷徨和无力。后来,通过与导师的多次沟通交流理解了博士课题的工程背景和关键科学问题,也意识到博士课题的确定会有早晚,把博士论文聚焦到“抗震性能”这一方向。在副导师徐斌副教授的具体指导下,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方向,制定了具体可行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思路,研究渐入佳境,方向更明确、思路更清晰、路线更宽广。两年多来,庞锐先后参与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纵向课题6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5篇,在审SCI期刊检索论文3篇;参加了9次国内外学术会议,通过与国内外同行交流学习,进一步开拓了研究思路;此外,他还参加了包括世界最高土石坝-如美水电站在内的多项横向课题。他积极参与各类文体竞赛,多年来,获得佳绩多次,曾荣获包括国际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高校环保科技创意设计大赛金奖在内的近20项国际或国家级科技竞赛奖项,东北三省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弘扬抗战精神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主题征文辽宁省二等奖在内的10余项省级奖项,以及几十项校级奖项。庞锐经常用“拒稿乃论文科研常事”和“要像养育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自己的科研成果”两句话激励自己,“勇坚持,勤思考,多运动,爱自己,终有成”!并一直遵从求真、诚实、守信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严格遵循科研规律,秉承课题组“力争做出的创新科研成果能够经受时间的检验,并能够真正服务于我国工程建设”的科研要求。坚持净心做好工作 研究生四年来,庞锐始终立足于学术创新、竞赛创新、就业创业、社团实践和团建工作,参与数百项团学工作,在大工新闻网发表新闻50余篇,结合学生工作在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2篇,负责校级研究生团学课题3项。他先后组织三届“学术之星”评比、三届20余场“走好研途第一步——研究生入学教育系列讲座”、三届80余期研究生“名师讲堂”高水平学术讲座、三届120余期“学术沙龙”、三届研究生“廉洁学术文化月”、50余次研究生科技竞赛、三届研究生“学术科技节”、三届研究生“学术嘉年华”等,参与师生累计5万余人次;组织编写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学术科技简报、科技竞赛资助方案等。负责我校研究生团组织建设工作和团建工作,立足于“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做合格共青团员”为根本,宽口径、多角度、科学化规范研究生团组织建设,促进团建有效服务党建;多方式、宽范围、精细化组织开展研究生团建活动。此外,他还参与了东北地区“团学论坛”、研究生运动会、研究生迎新活动、研究生毕业季、研究生嘉年华、走近名企活动、创新创业企业行活动、研究生“模拟职场”活动、研究生社团工作等多项活动。为我校研究生团学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贡献了青春力量。庞锐表示,科研和学生工作兼顾的目标,也曾让他感到力不从心和手忙脚乱。但是他坚信做好工作规划、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思索总结,慢慢就会游刃有余,取得突破。庞锐是近年来校研究生会主席团中鲜有的博士生,他担任副主席期间,研究生“名师讲堂”活动的数量增长到原来的三四倍;科技竞赛参与人次由原来的几十人增长至几百人,获奖数量大幅提高,我校拿到了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优秀组织奖,这是我校近十三年来首次获得该奖项;他率先组织开展了“学术之星”专题报道、廉洁学术名师寄语专题等栏目;组织汇编历届“名师讲堂”嘉宾讲稿……他说,“校优秀学生干部标兵”荣誉是对他工作最大的认可。不断创新和总结工作思路,做好工作规划,静心做好自己的工作,尽量减少功利之心,才能服务好广大师生,才能净心地做人做事,是庞锐几年来科研和团学工作的最大感悟。针对科研、工作和生活,庞锐总结了三个关键词:规划、坚持和感恩。规划是庞锐科研、工作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周、一月再到一年甚至五年十年,庞锐用专门的本子记录这些规划,他说这样才能够有的放矢。但是,庞锐也说,规划有时也会不断改变,由于自身心态、外部环境等的变化,就像一年前他想能够博士尽快毕业就行,如今他把“做一名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好老师”作为规划。庞锐说,坚持是最长情的告白,信任是最深邃的智慧,奋进是最光明的前途。“旁人若解其中味,且到寒斋饮苦茶”,面对科研的不顺、生活的压力、家庭的影响、同学的不解、外界的诱惑……他也怀疑甚至动摇过继续读博的念头,但是心中“不忘初心,做国家社会之栋梁”的信念让他一直坚持。感恩心处世、宽容心待人、责任心做事,是庞锐的原则。他说,八年来,自己的成长和成绩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和帮助,离不开学校和学部8年来的精心培养,离不开课题组老师提供优质科研环境,离不开科研路上师长的悉心指导,离不开工作路上领导和老师的大力支持,离不开生活之中亲朋、师长和同学的热情帮助。“最初的梦想紧握在手中,最想要去的地方怎么能在半路返航!”庞锐说,这些微不足道的成绩只代表过去,路漫漫其修远兮,他将始终秉承“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的大工精神,用创新和刻苦在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上为挚爱的事业奋斗终生、贡献终生,开启新征程,当好追梦人!来源:大连理工大学 文字作者 | 张翠 图片作者 | 胡雨微 本人提供 责任编辑 | 周学飞

卖花女

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的13所中国高校都有哪些优势专业,考上不愁

随着中美关系摩擦的升级,美国最近又将一批中国机构列入实体清单,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的机构也将受到来自美国各方面的限制。被列入实体清单的中国机构中包括了13所中国高校,分别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南昌大学。虽然美国的清单有很大的强权政治的意味,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13所中国高校在某些方面足以让美国忌惮,所以才列入清单进行制裁,对国内考生来说,这13所高校绝对值得报考。那么,这13所高校各自的优势学科都是什么?今天和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一所航空航天特色鲜明的高校,有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并列全国高校第7名),2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0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0个国防特色学科,14个A类学科,其中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为A+学科。有73个本科专业,2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突出学科基础地位,在航空、航天、动力、信息、材料、仪器、制造、管理等学科领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形成了航空航天与信息技术两大优势学科群,国防科技主干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工程学、材料科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社会科学总论六个学科领域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工程学、材料科学进入全球前1‰,具备了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基础。在2019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航空航天工程学科蝉联世界第一。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被誉为“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人民大学拥有8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居全国第一;拥有5个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4个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拥有13个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名列全国高校第一;拥有5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拥有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3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在连续十五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中国人民大学获选29篇,占全国已入选人文社科优秀博士论文总数的12%,在所有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位居第一。在教育部学位评估中心2017年公布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获评A类学科总数为14个,其中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获评A+,政治学、哲学获评A,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获评A-,A+学科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四。国防科技大学三、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于2017年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防信息学院、西安通信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以及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为基础重建,校本部设在长沙,内设学院位于长沙、南京、武汉、合肥等地。国防科技大学“以工为主、理工军管文结合、加强基础、落实到工”为特色的综合性学科专业体系。学科专业涉及理学、工学、军事学、管理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等8个门类。在2012年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系统科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光学工程、大气科学等8个学科进入前5名,工程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4个学科基本科学指标进入世界排名前1%。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国防科技大学共有8个学科获评A类: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四、湖南大学湖南大学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20个、本科招生专业60个,建有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8个。目前7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化学学科跻身前1‰,7个学科入选国防特色学科,化学、机械工程学科进入教育部“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建设行列。五、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形成了由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支撑学科构成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涵盖了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学校现有9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6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有10个一级学科排名位居全国前五位,其中力学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哈工大共有17个学科位列A类,学科优秀率(A类学科占授权学科的比例)位列全国第六位,A类学科数量位列全国第八位,工科A类数量位列全国第二位。六、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以船舶与海洋装备、海洋信息、船舶动力、先进核能与核安全4个学科群为牵引,构建主体学科优势突出、通用和基础学科支撑配套、文管学科独具特色、专业结构布局合理的“三海一核”特色学科专业体系。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2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国家一级、二级重点学科各1个,国防特色学科10个、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1个、一级重点学科11个。现有本科招生专业38个,教育部特色专业7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7个,国防特色紧缺专业和重点专业7个,省级重点专业29个,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学校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进入ESI全球前1%;在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船舶与海洋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分别获得A+和A-等级,一级学科博士点排名全部进入全国前30%。七、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发展航空、航天、航海(三航)等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拥有67个本科专业,34个硕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21个博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21个博士后流动站。其中,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5个学科群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形成了以三航学科群为引领,3M(材料、机电、力学)学科群、3C(计算机、通信、控制)学科群、理科学科群和人文社科学科群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历史上,铸造、航空宇航制造工程、飞行力学、航空发动机、水中兵器、火箭发动机等6个学科的全国第一位工学博士都是由西北工业大学培养的。在航空领域,一半以上的重大型号总师、副总师为西工大校友。中国航空工业成立60周年纪念表彰了10位“航空报国特等金奖”,6位西工大校友获此殊荣,在中航工业先后授予的6名“中青年自主创新领军人才”中西工大校友占到4位;在航天领域,从早年的“航天三少帅”中的张庆伟和雷凡培,到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等,一大批西工大杰出校友担任集团公司、院所、企业党政领导干部及副总师以上职务,为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航海领域同样有大批的西工大校友活跃在船舶工业、水中兵器行业的重要管理岗位与核心技术岗位上,英才辈出。大批西工大学子成为行业精英、国之栋梁,在人才培养领域形成了独有的“西工大现象”。全国第一架小型无人机、第一台地效飞行器、第一型50公斤级水下无人智能航行器和第一台航空机载计算机均诞生在西工大。西工大重点参与了大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等10个重大专项的论证及科研攻关,深度参与了两机专项论证、神舟系列飞船研制,是“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作出贡献单位”的两所高校之一。八、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拥有本科专业8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博士后流动站25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129个。建有国家西部能源研究院、中国西部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据ESI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3月,西安交大有15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2个学科进入前1‰,工程学进入前1。在抢占科研制高点方面发挥了西安交大的引领作用,其中包括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第一个汽轮机、汽车制造、制冷与低温和压缩机专业,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处理芯片,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双剪统一强度理论等。九、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现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所包括的6个二级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设有博士后流动站15个。在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学校4个学科获评A类,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学科为A+,A+学科数并列西部高校第一。十、四川大学四川大学学科门类齐全,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艺等12个门类,有35个学科型学院(系)及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学院等学院。四川大学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7个,专业学位授权点38个,博士后流动站37个,国家重点学科4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5个,是国家首批工程博士培养单位。十一、同济大学同济大学有本科招生专业86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3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后流动站30个。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其他国家级研究平台以及69个省部级研究平台。同济大学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国内第一个“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国内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平台”、国内第一个“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先后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科研攻关,取得了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结构抗震防灾技术、城市交通智能诱导、城市污水处理、新能源汽车研发、国产化智能温室、遥感空间信息、大洋钻探、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等标志性科研成果。同济大学优势专业有:土木工程 、城乡规划学 、风景园林学 、 建筑学 、交通运输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 海洋科学 、测绘科学与技术 、 地球物理学 、 设计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机械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 生物医学工程 、水利工程 、 力学 等。十二、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共设有20个学院,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省攀峰重点学科一级学科4个、省优势重点学科一级学科6个、省特色重点学科二级学科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13种,同时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机械、信息、材料、化工四个学科为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行列,其中工程学已进入1.9‰。广东工业大学致力于在高端装备、智能制造、IC设计、工业设计、先进材料、环境生态、生物制药、软物质等多个领域构建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十三、南昌大学拥有12个学科门类的126个本科专业,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1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4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种博士专业学位授权和29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设有5所直属附属医院,共有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校的化学、临床医学、农业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为主)、工程学、材料科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7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其中农业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为主)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79‰,临床医学进入ESI世界排名前3.7‰,化学进入ESI世界排名前4.8‰。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评估等级为A位列全国第3名。南昌大学是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是教育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江西主节点单位,是江西唯一参与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建设的高校。

可谓畏矣

比核武器还厉害!中国一项技术让美国寝食难安,女博士立大功

引言我国的四大发明无论哪个都对世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像是造纸术能够使得资料传递更加便捷,印刷术能够加速文化的传播,指南针为当时的航行提供了便利,火药的发明更是打开了人们对武器制造的想象力。在火药应用于战争之前,世界各国的战争多是以冷兵器作为主要武器的,我国历史上同样的在战场上多是使用冷兵器。《武经总要》是一部记载我国武器的史料,尤其第一次比较全面地记载了各种武器装备的制造技术。其中所记载的北宋时期士兵所使用的各种武器装备,生动地勾画出了历朝历代发展而来的武器轮廓。像是我国的四大发明,其中就记载了两种。一种是指南针,一种则是火药配方。虽然火药在我国唐代就已经发明,但最早记录火药配方的则是《武经总要》,其中还记载了现代意义上的火箭的发明,“放火药箭者,则加桦皮羽,以火药五两贯镞后,燔而发之”核导弹在火药发明过后,战争中开始出现火箭之类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冷兵器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到了现代之后,各国的军备竞争激烈,其中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就是看它的军事力量是否强大,包括武器的先进程度以及武器的储备量等等。中国研发出的一项新技术,比核武器还厉害!让美国寝食难安,女博士在其中立下重大功劳。侯静0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尽快结束战争,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两座城市投下了新研发的武器核弹,随着巨大蘑菇云的升腾我们看到了这一武器的巨大威力。在那之后的核辐射也一直影响着两座城市的人,而在那之后各国都开始纷纷研制起核武器,尤其是美苏冷战期间,为了预防可能爆发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两个国家都开始大量囤积核武器,最终形成以核制核的局面。核武器被发明出来已经有七十年的历史了,各个国家虽然还保持核武器的研发,但都在裁剪核武器的储量。因为各个国家都心知肚明,如果爆发世界战争动用核武器将会给地球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甚至会导致不再适合人类生存。因此现在核武器更多是作为一种威慑作用,各个国家都在积极研发更高端的武器。所以谁能够率先研制出更加先进高端的武器,就能够在世界上脱颖而出,掌握一定的主动权。而激光武器成为各个国家研制武器的方向,虽然在科幻电影中对于激光器的刻画非常让人过瘾,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一技术却是非常难实现的。目前激光武器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战场,而我国在此领域也在积极地进行研发。02激光与原子能、半导体、计算机被称为二十世纪的四大发明。其中原子能就是核弹的主要能源,激光由于具有方向性强,亮度高等特点,因此在应用于物质制造方面,也有着非常好的前景。早在中世纪时期阿基米德就曾提出用日光聚焦点燃敌船的想法,这也证明人们早就有把光作为武器的想法。激光武器到了现代各个国家正是开始对激光武器的研发,激光武器就是有用高度聚能的激光对远距离的目标进行精准打击或者防御拦截导弹的武器。其性能非常优异,速度快,精准度高,相比于传统武器更加灵活,在未来的军事作战以及防御工程上都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1960年美国率先研制出第一台激光武器并进行应用,率先取得在激光武器方面的领先地位。03我国也同样在进行激光武器的研究,但与美国还是存在着差距,直到一位女博士突破了关键性技术问题才把我国与美国的差距缩小了,她就是侯静。她在2000年左右开始正式研发激光武器,为了能够早日有所突破,她夜以继日地呆在研究所中进行试验,最后终于在她的带领下,成功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研发出了激光武器。而在激光试验中也成功地完成了发射和拦截,这一武器的发明对我国非常重要,因此她也被称为“激光女神”。结语我国在武器领域的研究在一刻不歇地进行着,只有拥有世界上先进的武器,才能不受到其他国家的威胁。我国的实力强大了才能更好地保护我国人民的安全,让我们能够安心的生活和工作,也感谢我国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付出。参考资料《武经总要》版权声明:原创作品,抄袭、洗稿必究。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谢谢!

仁也

读博熬不住了,拿个硕士学位投身业界如何?看过来人怎么说

机器学习硕士毕业后,读博或工作,这是一个忧桑的人生抉择。67% 的研究生说他们在过去一年里至少有一次感到绝望;54% 的人情绪低落,无法正常工作。对于许多人来说,读研究生并不是一种乐趣或个人的充实。它可能受很多因素影响,例如可怜的薪资和不确定的就业条件等等。但是在读研,尤其是博士生期间,我们又会遭受各种打击、遇到各种问题,甚至怀疑到底值不值得花那么多时间读博。所以,在硕士毕业后,我们到底是继续读博还是直接工作?博士期间「心跳」波动图,第二年到第三年是心态最接近「崩溃」的时间。读博还是投入业界的怀抱?一位博士三年级的学生表示,Ta 敢肯定几乎每一位机器学习博士生在做项目中都会萌生这样的想法,就 Ta 自己而言,在完成第三年博士课程后,Ta 认真考虑要投入业界。虽然与研究团队成员相处愉快,但节奏太慢了,Ta 觉得自己学不到任何东西了。过去三个暑假,这位博士生一直都在实习(一次是在一家较大的工业研究实验室,另外两次是在两家较小的创业公司从事工程师相关研究工作),并发现相较于单纯的研究,Ta 更享受创业公司的工作环境。Ta 称自己更喜欢构建一个能够在现实世界运行的系统,而不是想出一个性能在 CIFAR100 数据集上提升 0.5% 的架构。Ta 宁愿从事研究性工程,而不是「数据科学」或通用软件工程,但 Ta 不认为自己能够进入一家研究实验室。最好的情况是,在度过 6 年博士生涯后顺利毕业,然后有可能从事那些只要求工科硕士学位的研究工程师工作。一方面,Ta 觉得自己会后悔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并因此错失了一些工作机会,但另一方面,虽然放弃了再熬三年获得高薪的机会,但可以在一个更有趣的地方度过青春年华(这位博士生的大学在一个无聊的大学城中)。看着 Ta 的那些本科毕业即开始工作的朋友们正在职业之路(工程师)上大展宏图,而 Ta 自己只能苦逼地一天天呆在实验室赶制一篇又一篇论文,这真是太丧了!Ta 想问问大家,你们当中那些拿到工科硕士学位后即认真考虑投身业界的朋友有没有后悔呢(或者那些继续选择读博的有没有后悔呢?)大神们怎么看观点 1:支持继续读一位即将毕业的 PHD 表示,Ta 也因为这个问题挣扎过很长时间,很多次都想拿个硕士学位走人。但有一个信念一直支撑着 Ta——Ta 觉得读博就像开一家创业公司:你投入了很多,并希望收获丰厚的回报。这么想的话,写论文就不单单是为了发表,而是为了解决真正重要的问题。对于 ML 研究者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时代,许多刚出校门的 PhD 就得到了不错的职位和薪水。因此,如果坚持读下去,即使志在业界,你也会往前迈进一大步。这位准 PhD 自己也在业界找到了很好的工作,所以 Ta 认为博士学位在未来还是很有帮助的。另外,对于「实战经验更好」或「PhD 只是一纸文凭」之类的论调,这都是太想当然了,因为有很多具有丰富经验的博士在和你竞争相同的职位。对于谷歌之类的大公司,如果不是 PhD,甚至都不会有面试的机会。而且对于博士生来说,实习的机会有很多,因为它们想在毕业后雇佣你。一位过来人表示,对于工科博士和硕士而言,薪水、待遇、升职空间的确存在很大差异。博士的额外收入和能够拿到的项目的确和硕士不一样。大家对硕士的要求可能是「做出昨天需要的东西,立刻、马上」;而对博士的要求可能就是「尝试做出 10 年后还能卖出去的东西」。另外,尽管薪水可能相差无几,但博士在时间管理上更加自由,可以在家办公等。有人在工作之后才看到这些差异,于是决定回去继续读书。一位重返学界的硕士工程师表示,尽管在工作中已经拼尽全力,但还是有人跟 Ta 说,「如果有博士学位,你会有更多选择(薪水、职责范围等)」。因此,他觉得自己被学历限制住了,所以痛下决心重返学界,本着赶早不赶晚的心态继续读书。尽管读博之路可能非常辛苦,但有人觉得,职业生涯是一场长达 35 年的马拉松,现在不应该贪图压力较小的生活,而应该将这种生活留到以后。「尽管职业生涯已经过半,我还在考虑回去读博。」如果硕士毕业后就离开学界,这没什么问题,但你需要做更多才能展示你的价值。如果你是在博士期间辍学,那么就需要在简历上解释这一段经历,解释为什么没能完成博士学业。这对于公司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也会引起很多顾虑。所以先准备好硬着头皮走下去,那么就继续读博吧。观点 2:不读博影响不大当然,也有人表示学历对自己的影响不大。一位 ML 的资深从业者表示,自己读大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核心机器学习工作了。幸运的是,Ta 刚入行时,这个领域还没有那么火。Ta 觉得业界经验更加重要,你可以在业界学到关键的沟通和业务逻辑技巧,公司也更加注重这些。而且,积累模型部署整个流程的上手经验比拿到数据科学领域的硕士或博士学位更有价值。Ta 回忆说,自己之所以放弃攻读硕士学位,是因为 Ta 看到周围都是这样的人,并很快意识到,只要你工作出色,无论学历高低,公司都会欣赏你。Ta 告诉自己,「你的工作很出色」,而且 Ta 也不喜欢纯研究环境的节奏,因此选择去了私企。Ta 表示,这也许是自己做的最好的决定。当然,Ta 也不否认博士学位的好处,尤其是在数据科学领域。因为在这一领域,没有正规第二学历的人确实在写文档、做研究方面存在短板。Ta 建议题主问一下自己。你真的喜欢做研究、发表论文吗?还是愿意躬身从基层做起,构建系统并解决问题。对于不读博就进不了大公司的说法,有人也提出了反驳。Ta 表示,谷歌的很多团队都会雇佣软件工程师来做 ML 工作,即使这些人没有博士学位。Ta 个人认为相关的实习/工作经验比学术研究更加有吸引力。有人说博士候选人可能拥有更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交流技巧,也可以用一两篇已发表的论文来展示自己的工作。但发表过优质论文的硕士毕业生差不多也有这些东西。博士毕业生可能起点和薪资都比较高,但硕士能早几年起步,利用这几年升到相同的职位,所以最后的差距就看不出来了。至于放弃读博对于公司来说是不是一个危险信号,有人提出了另一种看法。Ta 认为,6 年是一段很长的时间,因此利用这六年同时了解业界和学界也很有价值。题主想要转战业界只是想弄清楚自己究竟最喜欢什么,而不是无能为力的表现。当然,每个人关于是否继续读博都有自己的理由,但前提是想清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愿不愿意为选择所带来的机会成本买单。如果选择继续读博,那么在身体和心理上都要做好准备。一周多前,Nature 发表了一篇社论,表明现在许多博士生和博士后都处于身体过于疲劳、精神过度紧张的状态,这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Nature 社论:读博有害健康?Nature 表明,过去很多研究都揭示了这种趋势,比利时 Flanders 的一些 PhD 学生发现,他们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是受过高等教育学生的两倍以上。这群博士生中有三分之一目前已经出现心理问题,或者有患上心理疾病的风险。对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博士生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约四分之三的博士生承受着「高于平均水平」的压力。这些研究都揭示了一些明显的问题:1)短期博士和博士后合同,会让雇主和导师根本不重视博士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这本来就是学校与导师的义务。而且目前学术界经常会对长时间工作持鼓励态度,这会极大助长过度劳动的状态和气氛。2)职业生涯刚刚起步的研究者和他们导师之间的权利平衡是有问题的。资深科学家既需要充当学生的强力支持者,同时还需要成为独立的评估者。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将阻碍学生分享潜在的健康问题,因为学生也会担心影响专业上的进步。总之会有很多因素影响博士生的压力与心理状态,所以很多博士/博士生都会告诫学弟学妹们,读博之前一定要有完善的准备。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减轻读博期间的心理问题吗?Nature 表明,目前也有很多基金在帮助研究机构建立心理辅导机制,很多研究在积极探讨合理的解决方案。Nature 表示,其实解决方案就在眼前,导师需要有一个全面、强制性的培训,从而识别、帮助和理解面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生。此外,学生也可以不止有一个导师,这样他们就能在不担心职业生涯受阻的情况下得到支持。大学校园也需要确保为本科生提供的精神健康服务,能帮助研究生和博士后远离心理健康问题。当然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研究社区应该尊重研究者寻找生活与研究之间的平衡点。对于很多人而言,读博确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还不如拿到硕士文凭后就加入产业界。但是我们应该相信,以后读博并不会或很少影响健康,我们能在「适当」的压力下学会做最前沿的研究工作。参考链接:https://www.reddit.com/r/MachineLearning/comments/bt0m8v/d_to_finish_or_to_master_out/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1492-0

虎与狼

美国最担忧中国的什么?不是核武器,而是这4位中国女人

说到军工国防领域,好像一直都是男人的天下,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等老一辈的科学家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众多军迷眼中,马伟明、杨伟等诸多专家,都是科研强人。在生活中,我们常说,女人能顶半边天。而在军工国防领域,我国也出现了很多巾帼英雄,其中更是有4位美女专家让美国都感到担忧。今天就带大家来看看,我国这四位巾帼英雄。第一位,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创始人何泽慧,她也是中国“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院士的妻子,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0年成功斩获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美国也将其称之为中国的“居里夫人”。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何泽慧和同事们自主研发了对粒子灵敏的原子核乳胶探测器,成立了中国中子物理实验室,并在高能天体物理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第二位,黄令仪院士,作为“两弹元勋”的她本来能够安享晚年,但在得知我国芯片技术被美国所垄断后,为了让我国芯片技术不再受制于人,黄令仪院士毅然决定出山,要给祖国造出“中国芯”。黄老称,一日不成功自己即便退休也不会踏实。在黄老的亲自带领下,中国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龙芯3号系列产品。第三位,中国女飞行员余旭,在唐山玉田县进行飞行训练中,飞机故障,余旭跳伞失败,壮烈牺牲。作为能飞三代机的女飞行员中,中国仅有4名,余旭就是其中之一。发生这样的意外,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事情。驾驶三代机是余旭的骄傲,虽然发生了意外,但她走在了为祖国奋斗的道路上,让我们致敬金孔雀。正是这些航天英雄的存在,祖国领空才能如此安全。最后说的这一位,她就是我国的“激光女神”侯静,她在27岁就获得了博士学位,经过十多年的研发,侯静凭借着“超连续普光源”领域的研究,成功让中国在激光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并打破了美国的记录。在美国人的眼里,侯静的能力要比核弹还要恐怖。巾帼不让须眉,用在他们身上再合适不过了,正是这些人才的存在,我国才能高速发展,再度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万物一府

读博熬不住了,拿个硕士学位投身业界如何?看过来人怎么说

机器学习硕士毕业后,读博或工作,这是一个忧桑的人生抉择。67% 的研究生说他们在过去一年里至少有一次感到绝望;54% 的人情绪低落,无法正常工作。对于许多人来说,读研究生并不是一种乐趣或个人的充实。它可能受很多因素影响,例如可怜的薪资和不确定的就业条件等等。但是在读研,尤其是博士生期间,我们又会遭受各种打击、遇到各种问题,甚至怀疑到底值不值得花那么多时间读博。所以,在硕士毕业后,我们到底是继续读博还是直接工作?博士期间「心跳」波动图,第二年到第三年是心态最接近「崩溃」的时间。读博还是投入业界的怀抱?一位博士三年级的学生表示,Ta 敢肯定几乎每一位机器学习博士生在做项目中都会萌生这样的想法,就 Ta 自己而言,在完成第三年博士课程后,Ta 认真考虑要投入业界。虽然与研究团队成员相处愉快,但节奏太慢了,Ta 觉得自己学不到任何东西了。过去三个暑假,这位博士生一直都在实习(一次是在一家较大的工业研究实验室,另外两次是在两家较小的创业公司从事工程师相关研究工作),并发现相较于单纯的研究,Ta 更享受创业公司的工作环境。Ta 称自己更喜欢构建一个能够在现实世界运行的系统,而不是想出一个性能在 CIFAR100 数据集上提升 0.5% 的架构。Ta 宁愿从事研究性工程,而不是「数据科学」或通用软件工程,但 Ta 不认为自己能够进入一家研究实验室。最好的情况是,在度过 6 年博士生涯后顺利毕业,然后有可能从事那些只要求工科硕士学位的研究工程师工作。一方面,Ta 觉得自己会后悔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并因此错失了一些工作机会,但另一方面,虽然放弃了再熬三年获得高薪的机会,但可以在一个更有趣的地方度过青春年华(这位博士生的大学在一个无聊的大学城中)。看着 Ta 的那些本科毕业即开始工作的朋友们正在职业之路(工程师)上大展宏图,而 Ta 自己只能苦逼地一天天呆在实验室赶制一篇又一篇论文,这真是太丧了!Ta 想问问大家,你们当中那些拿到工科硕士学位后即认真考虑投身业界的朋友有没有后悔呢(或者那些继续选择读博的有没有后悔呢?)大神们怎么看观点 1:支持继续读一位即将毕业的 PHD 表示,Ta 也因为这个问题挣扎过很长时间,很多次都想拿个硕士学位走人。但有一个信念一直支撑着 Ta——Ta 觉得读博就像开一家创业公司:你投入了很多,并希望收获丰厚的回报。这么想的话,写论文就不单单是为了发表,而是为了解决真正重要的问题。对于 ML 研究者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时代,许多刚出校门的 PhD 就得到了不错的职位和薪水。因此,如果坚持读下去,即使志在业界,你也会往前迈进一大步。这位准 PhD 自己也在业界找到了很好的工作,所以 Ta 认为博士学位在未来还是很有帮助的。另外,对于「实战经验更好」或「PhD 只是一纸文凭」之类的论调,这都是太想当然了,因为有很多具有丰富经验的博士在和你竞争相同的职位。对于谷歌之类的大公司,如果不是 PhD,甚至都不会有面试的机会。而且对于博士生来说,实习的机会有很多,因为它们想在毕业后雇佣你。一位过来人表示,对于工科博士和硕士而言,薪水、待遇、升职空间的确存在很大差异。博士的额外收入和能够拿到的项目的确和硕士不一样。大家对硕士的要求可能是「做出昨天需要的东西,立刻、马上」;而对博士的要求可能就是「尝试做出 10 年后还能卖出去的东西」。另外,尽管薪水可能相差无几,但博士在时间管理上更加自由,可以在家办公等。有人在工作之后才看到这些差异,于是决定回去继续读书。一位重返学界的硕士工程师表示,尽管在工作中已经拼尽全力,但还是有人跟 Ta 说,「如果有博士学位,你会有更多选择(薪水、职责范围等)」。因此,他觉得自己被学历限制住了,所以痛下决心重返学界,本着赶早不赶晚的心态继续读书。尽管读博之路可能非常辛苦,但有人觉得,职业生涯是一场长达 35 年的马拉松,现在不应该贪图压力较小的生活,而应该将这种生活留到以后。「尽管职业生涯已经过半,我还在考虑回去读博。」如果硕士毕业后就离开学界,这没什么问题,但你需要做更多才能展示你的价值。如果你是在博士期间辍学,那么就需要在简历上解释这一段经历,解释为什么没能完成博士学业。这对于公司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也会引起很多顾虑。所以先准备好硬着头皮走下去,那么就继续读博吧。观点 2:不读博影响不大当然,也有人表示学历对自己的影响不大。一位 ML 的资深从业者表示,自己读大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核心机器学习工作了。幸运的是,Ta 刚入行时,这个领域还没有那么火。Ta 觉得业界经验更加重要,你可以在业界学到关键的沟通和业务逻辑技巧,公司也更加注重这些。而且,积累模型部署整个流程的上手经验比拿到数据科学领域的硕士或博士学位更有价值。Ta 回忆说,自己之所以放弃攻读硕士学位,是因为 Ta 看到周围都是这样的人,并很快意识到,只要你工作出色,无论学历高低,公司都会欣赏你。Ta 告诉自己,「你的工作很出色」,而且 Ta 也不喜欢纯研究环境的节奏,因此选择去了私企。Ta 表示,这也许是自己做的最好的决定。当然,Ta 也不否认博士学位的好处,尤其是在数据科学领域。因为在这一领域,没有正规第二学历的人确实在写文档、做研究方面存在短板。Ta 建议题主问一下自己。你真的喜欢做研究、发表论文吗?还是愿意躬身从基层做起,构建系统并解决问题。对于不读博就进不了大公司的说法,有人也提出了反驳。Ta 表示,谷歌的很多团队都会雇佣软件工程师来做 ML 工作,即使这些人没有博士学位。Ta 个人认为相关的实习/工作经验比学术研究更加有吸引力。有人说博士候选人可能拥有更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交流技巧,也可以用一两篇已发表的论文来展示自己的工作。但发表过优质论文的硕士毕业生差不多也有这些东西。博士毕业生可能起点和薪资都比较高,但硕士能早几年起步,利用这几年升到相同的职位,所以最后的差距就看不出来了。至于放弃读博对于公司来说是不是一个危险信号,有人提出了另一种看法。Ta 认为,6 年是一段很长的时间,因此利用这六年同时了解业界和学界也很有价值。题主想要转战业界只是想弄清楚自己究竟最喜欢什么,而不是无能为力的表现。当然,每个人关于是否继续读博都有自己的理由,但前提是想清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愿不愿意为选择所带来的机会成本买单。如果选择继续读博,那么在身体和心理上都要做好准备。一周多前,Nature 发表了一篇社论,表明现在许多博士生和博士后都处于身体过于疲劳、精神过度紧张的状态,这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Nature 社论:读博有害健康?Nature 表明,过去很多研究都揭示了这种趋势,比利时 Flanders 的一些 PhD 学生发现,他们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是受过高等教育学生的两倍以上。这群博士生中有三分之一目前已经出现心理问题,或者有患上心理疾病的风险。对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博士生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约四分之三的博士生承受着「高于平均水平」的压力。这些研究都揭示了一些明显的问题:1)短期博士和博士后合同,会让雇主和导师根本不重视博士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这本来就是学校与导师的义务。而且目前学术界经常会对长时间工作持鼓励态度,这会极大助长过度劳动的状态和气氛。2)职业生涯刚刚起步的研究者和他们导师之间的权利平衡是有问题的。资深科学家既需要充当学生的强力支持者,同时还需要成为独立的评估者。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将阻碍学生分享潜在的健康问题,因为学生也会担心影响专业上的进步。总之会有很多因素影响博士生的压力与心理状态,所以很多博士/博士生都会告诫学弟学妹们,读博之前一定要有完善的准备。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减轻读博期间的心理问题吗?Nature 表明,目前也有很多基金在帮助研究机构建立心理辅导机制,很多研究在积极探讨合理的解决方案。Nature 表示,其实解决方案就在眼前,导师需要有一个全面、强制性的培训,从而识别、帮助和理解面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生。此外,学生也可以不止有一个导师,这样他们就能在不担心职业生涯受阻的情况下得到支持。大学校园也需要确保为本科生提供的精神健康服务,能帮助研究生和博士后远离心理健康问题。当然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研究社区应该尊重研究者寻找生活与研究之间的平衡点。对于很多人而言,读博确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还不如拿到硕士文凭后就加入产业界。但是我们应该相信,以后读博并不会或很少影响健康,我们能在「适当」的压力下学会做最前沿的研究工作。参考链接:https://www.reddit.com/r/MachineLearning/comments/bt0m8v/d_to_finish_or_to_master_out/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14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