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逻辑学:《悖论研究》请问天下

逻辑学:《悖论研究》

逻辑学:《悖论研究》作者:陈波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悖论起源很早,如古希腊的“说谎者悖论”、中国的“白马非马”说等。历史上,众多的哲学家、数学家对悖论进行了探索,带给他们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苦痛,并且不断推进了人类智慧的进展,引发哲学和数学的革命。悖论之所以存在的深层原因,还在于人类思维深处的矛盾和裂隙,在对悖论漫长的探索过程中,我们不断攀升人类智慧的高度。艺术史:《再读睢阳五老》编者:上海博物馆《睢阳五老图》是北宋时期画作。所谓“五老”,是指杜衍、王涣、毕世长、冯平、朱贯,皆大宋朝中重臣,辞官后寓居南京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颐养天年。该画是一部国宝级画作。本书收入靳尚谊、吕胜中、徐冰、吕澎、尹吉男等当代艺术家对自己艺术创作中传统与创新的阐释的文章,各自提供40幅作品,充分展示各自对艺术的理解。历史:《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研究》作者:高晔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荷兰汉学家高罗佩颇具知名度,缘于其狄公案系列小说的创作及对中国古代性文化的开拓性研究。但高氏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更广。本书致力于对高罗佩生平经历、汉学研究、小说创作、藏品藏书的综合研究,在详实占有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学、史学、语言学、艺术学、文献学等学科知识,深入考察高罗佩推动华风西被的诸多贡献。社会学:《攀登劳累尔山》作者:(美)梅西等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本书对埃塞尔·劳伦斯家园——劳雷尔山决议产生的一个住房开发项目——进行了系统的评估。作者们评估了这个项目的影响,揭示了被社会科学家称为居民区效应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居民区可以形塑居民的生活轨迹。本书证明修建保障性住房项目是达致整合及改善穷人生活状况的有效的、划算的途径,这种途径成本合理,且对社区整体没有负面影响。小说:《大街》作者:(美)辛克莱·路易斯出版:漓江出版社主人公卡罗尔是个女文青,大学毕业后嫁给乡镇医生肯尼科特,随夫来到囊地鼠草原镇。在试图改革重建的道路上,卡罗尔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特别是小镇上流社会保守势力的反对。深感孤独的卡罗尔选择逃离“大街”前往华盛顿独自谋生,却在两年后不得不重回丈夫身边,因为华盛顿不过是放大的囊地鼠草原镇,是另一条“大街”罢了。

健忘症

毛泽东的逻辑学之旅:他为何喜爱章士钊的“叛书”,两人啥关系?

在毛泽东与党外人士的关系中,毛泽东与章士钊的关系,可以说最为特殊。这一特殊的关系,表现在毛与章之间对一些事情的处理上。诸如:毛泽东“还钱”、毛泽东批准出版章的《柳文指要》等等。 毛泽东与章士钊的关系不仅表现在毛泽东对章士钊的生活方面的关心,同时,还表现在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一:毛泽东突然问章士钊,能否借您的逻辑学著作一阅?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天,毛泽东见到章士钊忽然问道:“听说您在逻辑方面有著作,能否给我一阅?”章士钊的这本著作,正是他于1943年在重庆出版的《逻辑指要》,但章士钊却十分踌躇,他犹豫了一番,说道:这本书印于重庆,与叛党有关,由此呈现给您,怕是对您的侮辱。为什么章士钊要这样说呢?原来,章在这本书的序章里,迎逢了蒋介石,因此蒋介石请他到国民党陆军大学里讲授这本书。毛泽东当然知道其中缘由,但也只是呵呵一笑:“这是学问上的事情,个人问题又有什么关系呢?”话虽如此,但其实毛泽东与章士钊很早就相识了。毛泽东早在青年时期,就与章士钊有了一段“特殊”的关系。当时的毛泽东,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在李大钊的介绍之下,才在北大图书馆中入职,做了一名小小的“图书管理员”。毛泽东曾经回忆那段经历时直言,“他们根本没有把我当人看”。因此在毛泽东的心中,对知识分子虽然敬重,但多少是提不起什么好感的。但章士钊,却是一个例外。在毛泽东困难的时候,章士钊这个当时的知名人物,在北大任教授,却给予了毛泽东这名小小的图书馆管理员2万银元的资助,因此毛泽东对他一直是心有感激的。那么,毛泽东为什么对章士钊的《逻辑指要》这样的感兴趣呢?原因有三:一是毛泽东对逻辑问题的兴趣和关注;二是与20世纪50年代中国学术界关于逻辑问题的讨论与争鸣有关;三是与章士钊此书在中国逻辑研究领域的突出地位有关。原来毛泽东早在青年时代就读过有关逻辑方面的书籍。据《红星照耀中国》中记载,毛泽东早在1912年就利用湖南省立图书馆读了1905年出版的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穆勒名学》(直译名为《逻辑学的体系:演绎和归纳》)和斯宾塞的《逻辑》等书。这位作者是继承了培根哲学的,他在培根的基础上,他还富有创新精神的自创了一套新的逻辑体系,他的理论偏向于归纳逻辑,对归纳逻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他还强调兼容并包,他指出:新的逻辑学不应简单反对旧的逻辑学。毛泽东通过读这《穆勒名学》增长了逻辑学知识,同时也深刻地掌握了良好的逻辑性思维与表达能力,这为毛泽东的理论水平,打下了很坚实的基础。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以后,由于客观条件相对地稳定了下来,毛泽东能够集中精力读他所要读的书。这期间,毛泽东读得最多的书籍,就是哲学方面的书籍。《辩证唯物论教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学大纲》,以及战争哲学著作德国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等。1937年,毛泽东刚写完《矛盾论》,便于1938年春天读到了刚出版的潘梓年的《逻辑与逻辑学》。这可能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所读到的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写的关于逻辑学方面的专门著作。这本书引起了毛泽东的极大兴趣,并下了很大的精力来读它,并对其中的许多地方“颇感新鲜”。但这一时期,应该说毛泽东对逻辑学本身方面的认识和掌握的深度还是有一定限度的。而更多引起毛泽东的注意和投入更多的精力的是50年代我国国内有关逻辑问题的讨论和争鸣的时期。延安时期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在在中国理论基础上扮演了一个导师的角色,国内的哲学,逻辑学的绝大部分著作都是译自苏联。所以苏联理论界与学术界的一些成功与观点,在当时的国内占有了一定的地位,甚至到了与苏联关系交好时,中央主张学习苏联”老大哥”,因此这些观点,在中国占据了统治地位,也就不足为奇了。而逻辑学在这方面,则更加的突出了。由于中国自民国以来便饱受战火,而哲学的研究需要一个相对而言比较稳定的环境,中国之前的逻辑学研究,比较有价值性和代表性的,就只有章士钊的《逻辑指要》了。在个大前提,大背景下。中国方面的逻辑学观点,长期受到了苏联的影响。当时中国学术界对待哲学的态度,也是与苏联“一脉相承”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观点是这样认为的:形式逻辑,与辩证法相比,有阶级性,有党性,并不是一个完整的逻辑形式。它与辩证逻辑相比,是低级与高级的区别。二:学术界的百家争鸣,毛泽东支持周谷城然而,这种一家独占的形势并没有持续多久,山雨欲来风满楼,我国的学术界不久便迎来了一场争论,逻辑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终于到来了。1956年,《新建设》杂志二月号(总第89期)上发表了周谷城的《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一文,这篇文章里,对当时流行的“高低级”说,造成了一种挑战当时文章一登出,毛泽东就马上注意到了。毛泽东读的书很多,尤其书有关于逻辑学与哲学的书籍,周谷城的观点既新颖,又深得毛泽东的认可。1957年2月16日,毛泽东召集中央报刊、作家协会、科学院负责同志开会。他们谈天说地,讨论如何让批评更加有说服力。而这时,毛泽东想起了周谷城,他说:周谷城写了一篇关于逻辑问题的文章,我看也不错。对了,是刊登在《新建设》杂志上毛泽东非常支持这场围绕着逻辑问题的争论,提倡学术争鸣。有一次毛泽东正中央领导人开会,会议之后,一群人正在会议室楼下的西厅准备就餐,这时毛泽东想到了周谷城也正在附件,他便把周谷城也叫了过去。刚一进屋的周谷城,便与毛泽东开始了亲切的交谈,毛泽东拿着《新建设》杂志对周谷城说:“你的逻辑论文写得很明确嘛,要继续争鸣下去。”听了毛泽东的话,周感慨地说:“我这个观点始终是太过于新颖独立了。只有我一人持此观点,学术界多数都在反对。火箭炮冲起来就不能落地了,我现在的局面有些被动”。毛泽东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的,真理始终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有新的观点,适当地提出们,这才是学者应该有的态度,我看啊,辩论就是嘛。毛泽东还说:在人大办的《教学与研究》杂志上就有与你文章相同观点的文章,还引用了你的意见。周谷城说:我没有看见。毛泽东说:我可以叫人寄给你看。毛泽东还对周谷城说,大胆地写,不要怕,有观点就亮出来给大家看看,真理嘛,总是越辩越明的。周谷城受到毛主席的鼓励之后。信心大增。不久便再次发表了文章。而周谷城的这篇逻辑学文章,刚一发表,便引起了理论界的轩然大波。许多杂志社的编辑找到了周谷城:你这篇文章一出来,反对你的文章更是多了起来,周同志你准备怎么办呢?压力来到了周谷城这边。但是压力带来的更多的是动力。周谷城对杂志社的编辑们说:只要杂志给我以篇幅。我可以辩论到底。主席也说,真理越辩越明,身为学者我是不怕有反对意见的。这件事很快让毛泽东知道了。1957年4月10日,毛泽东在接见《人民日报》负责同志和有关人员。他们谈到哲学界正在讨论逻辑学。毛泽东说:问看周谷城的观点比较对,在此次思想争辩中,毛泽东几次给周谷城吃下了定心丸。他为了让周谷城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还特意告诉他:“人大有个王方明,他的观点和你相同。”这次谈话,除了论及个人的专业经历、研究成果和一些逻辑问题之外,毛泽东还以自己的革命实践为话题,说到领导革命必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毛泽东这番话对于周谷城、王方明当时尚属“少数派”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鼓舞。据高智回忆,毛泽东当时是在研究形式逻辑,“马特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文章”。马特虽然在文章中进行了对讨论情况的综合叙述,但是对周谷城、王方明的观点,是带有批判性质的。他说这个争论是“两条不同的学术路线的斗争”,将学术问题,看成了斗争问题。还称周谷城、王方明“是一条逻辑理论中的修正主义路线”。后来,《人民日报》又发表了周谷城的一篇文章,毛泽东便看到了,非常高兴,他对这篇题目是《论形式逻辑与辩证法》的文章很感兴趣。还特意用长途电话召周谷城从上海来北京中南海。6月17日晚上,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同周谷城专门就逻辑问题进行了长谈。毛泽东对逻辑问题的讨论移到《人民日报》上展开这个新问题十分关注。毛泽东对他说:“问题移到 《人民日报》上来了,讨论可能展开。”周说:‘我把形式逻辑与辩证法连在一起讲,却又把它们严格划分,恐怕不易有人信。”毛泽东用夹杂着英语的话风趣地说:“formal logic 本来说是formal的,要把它与辩证法混同,甚至改成辩证法,是不可能的。它是一门独立学问,大家都要学一点儿。”“中学高中班、大学初级班学点是很好的。只怕教不好,学不到手。”毛泽东说:“懂不懂,当然也有感觉是问题。但是入了门,学了一点,自己在生活实践中要用,总会搞通的。’这时期,毛泽东投入许多精力关注着这场争论,对有关报纸、杂志登载的文章也都研究、阅读,对这场争论始终是比较重视的,并密切注视着各种观点。毛泽东所借的《新建设》和《哲学研究》,也正是用来查我有关于逻辑学相关的文章。而20世纪50年代,这场关于逻辑学问题的争论,首先便是在《新建设》杂志上展开的。而《哲学研究》,则一直以来都是毛泽东必读的杂志。1958年7月1日,在毛泽东开列的一张索书条上,上面赫然写着:要该年“一至六月的《哲学研究》”,关注着论战的毛泽东,一直借助相关的杂志和期刊,来关注理论界的最新发展。而这一时期的《哲学研究》,有关于逻辑学方面的文章,登录的也比以往要多了一些。三:毛泽东出版哲学图书,毛泽东为何喜欢”叛书”?1958年,正在中南海游泳池的毛泽东,再一次的聚谈逻辑问题,其中参加的便有周谷城。他们从下午5时起,一直谈到11点半,毛泽东对哲学的热爱,显然是独有的。不仅如此,毛泽东还列出了许多哲学与逻辑学的书单,供中央领导人们认真研读。其中《哲学研究》这个期刊,受到了毛泽东的特别青睐。他还建议政治局委员们,人人都订上一本《哲学研究》。建国之后的毛泽东,终于有时间静下心来系统地学习哲学尤其是有关于逻辑学的知识,他深刻地意识到,逻辑学知识需要进行普及,逻辑学的研究,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也需要继续发展。为了进行普及,并且理清楚中国逻辑学发展的情况,毛泽东下了一个决定:编辑出版有关逻辑和逻辑学方面的论文以及相关的著作。对于这个问题,毛泽东在1958年7月以前就有过类似的想法。一次,毛泽东曾对周谷城说过:“ 最好把西方哲学史上哲学家所讲的逻辑,每一个人的,都给写一篇或几篇说明介绍的文章,从古到今,来个系统的叙述。还说,最好把所有的逻辑学书,不论是新的还是旧的,过去的还是现在的,一律搜齐,印成大部分丛书,在前面写上几向按语式的话,作为导言。这是毛泽东最早提出要出关于逻辑学方面的论文集的问题。事实上,毛泽东是个妥妥的行动派,1959年5月左右,毛泽东将这个问题正式纳入了议事日程。开始组织人力着手编印论文集和专著。从青年时期便对逻辑学感兴趣的毛泽东,在这次编辑出版时期,就更加注重各方面的意见,各种观点,以及关于逻辑学书籍的收集上。力求做到:做成一个一个相当于比较完善的丛书系列。出版后,毛泽东便一直将这套《逻辑丛刊物》放在身边。不过由于时代的限制,以及环境问题,毛泽东在建国以前只读过《穆勒名学》和《逻辑与逻辑学》,而他在这套《逻辑丛刊》出版之前,他只读过章士钊的《逻辑指要》。为了再次出版这本书,章士钊还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对全书做了很多次的修改。毛泽东得知还为此还写信给予称赞。那么,毛泽东为何对他的这部书这么感兴趣呢?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逻辑指要》在中国近代逻辑研究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对于这一点,正如章士钊在为此书写的那个序言(未用)中所说:毛泽东“然相谓日:吾公见此书已,字不遗者阅通。 多少年来吾览此类述作亦伙矣,然大抵从西籍得来,不足称为专著,吾意此足以为今日参考资料,宜于印行。”这段话再清楚不过地指出《逻辑指要》的地位和作用。事实上,《逻辑指要》“以欧洲逻辑为经,本邦名理为纬,密密以排,以成一学,蔚成一学,为此科开一生面”。(《逻辑指要》(自序)),运用西方形式逻辑的框架,系统地叙述了中国古代尤其是先秦的逻辑思想。章士钊写作《逻辑指要》“志在灌输逻辑恒识取便广泛读者”。章谦称为国人讲逻辑,仅执翻译之劳。章士钊认为:“逻辑起于欧洲,而理则吾国所固有”;“此学宜当融贯中西,独树一帜”。(章士钊:《逻辑指要》<例言>)“寻逻辑之名,起于欧洲,而逻辑之理,存乎天壤。”其谓欧洲有逻辑,中国无逻辑者,言也。其谓人不重逻辑之名,而即未解逻辑之理者,尤妄说也。且欧洲逻辑外籀部分,自亚里士多德以至17世纪,沉滞不进;内籀则里诸贤,未或道及。自培根著《新贝经》,此一部分渐开发,逻辑以有今日之仪容。然而,不难发现《逻辑指要》一书有些史料不乏牵强之处,但它另辟蹊径,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论证了一个真理,即“逻辑之名,起于欧洲,而逻辑之理,存乎天壤。”晚清时节,西方的逻辑学对于中国人还是一门比较生疏的学问。20世纪10年代情况虽大有好转,但开设逻辑学课的却并非很多。至于20世纪40年代能够写出逻辑学专著的更是前无古人之举。而章土钊用确凿的史料驳斥了中国无逻辑的偏见,在中国近代逻辑史上,无疑是一件空前的事情。当然,《逻辑指要》一书也并非十全十美,其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正如后来章士钊先生所说的那样,“是一部逻辑发展史匆遽而紊乱的速写”。但是,正如首先吃螃蟹的人是最勇敢的人一样,对于开拓的人也不应该求全责备。其二,从章士钊自身在逻辑学领域所有的经历看来,毛泽东看《逻辑指要》和选为逻辑学的“专著”之列也是当然的。章士钊在逻辑学领域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章士钊是国内最早从事逻辑学教学和研究的人。1907年4月,他的《中等国文典》在上海出版后,他就用所得稿费离开日本,经上海前往英国,进入苏格兰大学攻读法政兼逻辑。“自是践履逻辑途径,步步深入,兴会亦相而高。那时出洋留学者,攻读逻辑的人是极少的。回国后,在北京大学(1917年秋推荐李大钊任图书馆主任以后),曾专任教授,讲授逻辑学。他在北京大学(主要是1918年)所讲授过的逻辑学,影响很大,曾先后几易大教室仍会无隙地,一时传为佳话。《逻辑指要》即是根据这些讲课提纲整理出来的。对于这段经历,章士钊在1939年5月12日为重庆版所写的《自序》中曾作记载:千九百十八年,余以此科都讲北京大学,时同僚陈独秀、陶孟辈,主学生自为笔录,不顾讲章,吾亦疏于记,逻辑未有专著。讲授名理,以墨辩也许正是由于章士钊在逻辑学领域的造诣和成绩,使他的这部著作在重庆出版之后被荐送到蒋介石处,于是蒋让章士钊到国民党陆军大学及警官学校去讲演,前前后后约一年光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部书是一部蒋介石和反动统治阶级的书。毛泽东对章士钊的这部《逻辑指要》的评价也是中肯的:“足以为今日参考资料。”应该承认章的这部《逻辑指要》的价值是不应低估的。第一是它在中国关于逻辑理论的研究方面,有所创新。第二是在中国关于逻辑理论的研究领域具有开拓性的作用。而这部书得以重版,应该说与毛泽东对该书的充分肯定和对章士钊的信任及他们之间“特殊关系”是分不开的。

儿孙福

《何谓逻辑学》:有人认为逻辑学就是研究思维…

有人认为逻辑学就是研究思维的科学,我们没有学习逻辑学照样能够进行思考,所以学习逻辑学是没有必要的。其实不然,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学习工作中,逻辑学无处不在,学习逻辑学非常有意义。

李筌

核心期刊2021年重点选题方向大盘点 | 第3期

第3期我们整理了41本期刊(CSSCI和北大核心期刊32本)的2021年重点选题方向,根据期刊给出的这些选题方向写稿投稿,会更加高效准确!希望您2021年多发好论文!我们对部分核心期刊做了大数据投稿分析报告,分析了期刊的发文高频词、发文较多的学者(及其合作网络)、发文较多的机构、论文基金占比情况等,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进行选题、写作!01南京社会科学CSSCI/北大核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专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研究;党史党建理论研究;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题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研究专栏创新型国家研究;现代化经济体系研究;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研究;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研究;社会文明和文化软实力研究;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研究等。学人原创专栏围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大学术原创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国特色政治学研究、中国特色法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学研究、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新文科建设研究等。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新发展格局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数字经济、网络经济、流量经济、新经济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研究;经济发展新动能新机制研究;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高水平对外开放研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与打好三大攻坚战研究;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科技创新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研究;加快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研究等。哲学新一轮工业革命、世界大变局与当代哲学的使命研究;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百年历程及其经验研究;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发展趋势研究;新世纪以来哲学重大问题及其发展趋势研究;现代外国哲学重点学术流派及重点学术思潮的思想研究;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当代转型与发展研究;逻辑学、伦理学、科学技术哲学等最新学术进展及热点问题研究等。政治学、行政学“中国之治”的实践路径与机制研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研究;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研究;长三角一体化协同治理机制研究;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公共政策过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市场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与公共管理变革研究;放管服改革和营商环境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党建研究等。社会学两个百年目标与中国本土社会学发展;中外社会学前沿理论研究;网络社会与智慧城市研究;都市社会学与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人口政策对城市发展影响研究;城市与区域创新发展研究;社会结构与社会流动研究;社会治理与社会建设研究;女性社会学与性别社会学研究等。法学***法治思想研究;《民法典》解读与研究;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法治化研究;生态环境治理法治化研究;知识产权保护、个人信息保护法律研究;国际法热点问题研究;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体系研究;区域法治与地方法治研究;司法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其他部门法学前沿问题研究等。新闻与传播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建设性新闻、数字新闻学、认知传播等新闻与传播学前沿理论研究;人工智能与算法伦理研究;媒体深度融合研究;媒介技术与社会交往研究;网络安全与信息疫情治理研究;虚拟现实与媒介文化研究等。钟山文艺论坛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研究;艺术学理论研究;20世纪以来中国主要文艺思想、文学流派、文学现象与批评研究;当代城市文学与艺术生产研究;新媒介文艺现象考察及批评话语体系建构;中外文学理论比较研究等。文化研究文化理论、主流文化形态及价值体系研究;运河文化、长江文化、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文化管理体制建设研究;文化产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型、网络文化、文化数字化、文化交流及传播研究等。历史学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史研究;中国文化史专题研究;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研究;六朝史、抗日战争史研究等。教育学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学校公共生活与学校德育研究;新文科背景下的高校教育改革研究;互联网时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研究;老年教育与职业教育研究等。《南京社会科学》投稿分析报告>>02会计与经济研究CSSCI/北大核心新技术变革、新经济与会计财务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变革对企业会计、财务的影响;数字经济对企业会计、财务的影响;商业模式变革、会计系统重构、经营管理变革与企业价值创造;新技术变革下的审计创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资本市场财务与会计资本市场改革(科创板、注册制、新《证券法》等)对上市公司财务与会计的影响;资本市场改革与审计功能;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绿色经济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公司治理中国社会制度、中华文化与公司治理;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与公司治理创新;民营企业治理与传承;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绿色经济与公司治理。政府会计政府资产治理及其财务与会计问题;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社会和经济后果;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政府成本核算与报告;政府财务治理理论框架与实践。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会计信息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决策有用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微观价值体现;经济结构优化对微观企业行为的作用机制;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企业会计财务;国际贸易摩擦、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变革对企业会计、财务的影响。金融·经济·贸易·财税反垄断与资本无序扩张;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区块链、科技创新与经济新动能;金融新业态与新模式;VUCA环境下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自贸区建设的经济增长效应;中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企业税务的数字化转型;供应链重构与税收政策。03 太平洋学报CSSCI/北大核心(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百年大变局、“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体系与重大实践问题研究、大变局中的海洋大课题(如空间安全、环境生态、资源维护)(2)关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联合国 2030 可持续发展议程与中国贡献国际法运用、国际秩序的问题和未来动向(3)疫情可能对全球经济地理布局产生深远影响、未来亚太地区是否会成为全球经济的发动机、世界经济秩序将发生的变化、双循环与中国外交战略转型(4)加强国际法运用,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十四五”规划与周边外交对接路径:以亚太命运共同体为视角、开放的区域主义研究、包容的多边主义研究、大国“印太战略”博弈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5)美新政府上台后中美关系、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三十周年、着眼中日建交50周年两国关系(6)全球海洋治理的文明根基、亚太区域的海洋秩序、欧洲或美国的海洋政策、中美海洋博弈的走向、新技术的发展对于传统海权理论的冲击、中国的碳中和之路与全球(海洋)环境发展(7)海洋命运共同体、全球海洋治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冰上丝绸之路的中欧合作可行性研究、蓝色伙伴关系、海洋经济发展的理论与现实重大问题及其相互关系问题(8)可持续安全与发展、“一带一路”供应链安全国家战略与中国对策、后疫情时代数字“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挑战04 科学学研究CSSCI/北大核心1. 科学学理论2. 科技治理3. 科技伦理4. 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研究5. 科技自立自强与建设科技强国研究6.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研究05 国际安全研究CSSCI/北大核心1.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构建研究2. 国家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3. 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研究4. 中国国家安全思想与理论研究5. 发展与安全关系研究6. 中美安全合作与风险管控机制研究7. 大国安全战略竞争与战略稳定8. 重大疫情防控与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研究9. 新科技革命与新兴领域安全研究10. 国际安全秩序与治理研究11. 国家安全重大风险的防范与化解12. 新时代的军事安全研究06 中国工业经济CSSCI/北大核心1.创新驱动发展与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2.新发展格局下畅通国内大循环与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4.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经济体系优化升级5.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6.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与统筹产业发展和安全7.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8.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9.宏观经济治理与现代财税金融体制10.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11.金融安全与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建设12.新时代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研究13.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研究14.绿色低碳发展与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15.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16.新发展阶段相对贫困问题研究17.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收入分配改革研究18.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研究19.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20.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07 税务研究CSSCI/北大核心一、税收基础理论1.国家治理视角下的税收职能作用等基础性研究2.国家治理视角下的税收制度完善研究3.税收中性与税收经济调节职能的关系4.税收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研究5.优化税制结构问题研究6.宏观税负相关问题研究7.税收收入质量问题探析二、经济与税收1.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立的税收政策2.积极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中的税收政策研究3.服务“六稳”“六保”、促进新发展格局的税收政策研究4.推动实体经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5.鼓励创新、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税收政策研究6.推动区域经济(如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等)协同发展的税收问题研究7.税收对扩大内需、培育内需体系的作用研究8.减税降费效应评价研究三、税制改革1.“十四五”时期税制改革趋势研究2.新发展格局下的税制改革研究3.国家治理视野下适应高质量发展的税制改革研究4.健全以所得税和财产税为主体的直接税体系研究5.健全地方税体系研究6.减税降费背景下的增值税制度完善研究7.消费税改革及消费税职能作用的发挥研究8.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效应评估及进一步完善研究9.房地产税立法和改革研究四、税收法治1.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的相关问题研究2.民法典与税收相关问题研究3.实质课税原则的范畴与边界研究4.国家治理视野下的《税收征管法》修订研究5.税收强制执行制度、税务救济制度的建设与规范6.纳税人权益保护制度研究7.国际税法基础理论探讨8.数字经济财税法律制度重构研究五、税收管理1.科技创新+高质量税收现代化方案设计与研究2.发挥税收在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的作用研究3.科学化的税基评估、税源管理问题研究4.持续优化我国税收营商环境研究5.完善自然人税收征管制度研究6.税收专业化管理、税收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研究7.数字经济税收征管问题研究8.区块链、人工智能与税收相关问题研究9.智能税务的实现与探索10.偷逃税与大数据追踪相关问题研究六、环球税收1.后BEPS时代相关国际税收问题研究2.数字经济背景下国际税收规则探讨3.转让定价框架下有关税收问题分析4.“一带一路”有关税收问题研究5.全球反避税规则研究6.典型国家税制改革经验及启示08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CSSCI/北大核心1、疫情时代的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研究2、扩大内需、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研究3、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研究4、金融风险、宏观杠杆率及经济稳定运行问题研究5、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与完善、上市公司质量研究6、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研究7、产业链供应链、粮食安全问题研究8、经济体制、国资国企改革研究9、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问题研究10、减污降碳和新能源发展问题研究11、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12、新型城镇化、住房问题研究13、贫困治理、农村改革及乡村振兴研究14、数字经济、“互联网+”经济研究15、数字货币、区块链及人工智能问题研究16、粤港澳大湾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研究09 经济体制改革CSSCI/北大核心1、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2、新一轮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重点3、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研究4、构建现代产权制度研究5、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6、完善现代财税制度研究7、完善科技创新制度和组织体系8、优化和改善营商环境9、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10、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11、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研究10 财经科学CSSCI/北大核心1.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经济思想研究2.迈向现代化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目标3.“十四五”时期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性与应对研究4.创新性国家与科技支撑体系相关问题研究5.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水平的路径机制研究6.高质量发展的供给引领与需求导向研究7.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格局研究8.稳杠杆、防风险与货币调控改革研究9.反垄断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10.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全面促进消费需求的制度政策研究11.减税降费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研究12.粮食安全与全面振兴乡村研究13.能源、环境与绿色发展研究14.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15.全面提升民生福利水平的经济学分析16.“新财经”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11 世界经济研究CSSCI/北大核心1. 十九大以来对外经济关系发展及其重大意义2. “双循环”与中国新发展格局研究3.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研究4. 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研究5. 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6. 人民币国际化研究7.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研究8.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研究12 统计与信息论坛CSSCI/北大核心一、特色栏目● 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及理论问题研究● 统计调查与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研究● 统计数据分析理论与方法创新研究二、重点方向● 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经济、管理和金融等领域的相关统计问题研究● “十四五”期间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关于“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及2035年远景目标进展监测评估问题研究●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相关统计问题研究●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统计问题研究● “双循环”与开放经济新格局相关统计问题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相关统计问题研究● 新经济相关统计问题研究● 防范金融风险与稳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新时代产业体系、供应链现代化等相关统计问题研究● 新时代统计学在环境、科技、人口等领域的应用研究●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相关统计问题研究●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关统计问题研究● 以创新、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研究13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CSSCI/北大核心(1)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5)民族事务治理的中国方案;(6)民族交往交流交融;(7)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理论话语体系建设; (8)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9)非物质文化遗产; (10)国家文化软实力;(11)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体系(12)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13)生态文明与生态治理;(14)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15)全球治理与文明互鉴;(16)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17)中国文学谱系;(18)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14 中国高教研究CSSCI/北大核心1. 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2. 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高等教育发展研究3.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研究4.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5. 高等教育普及化研究6. 总结“十三五”规划和《教育规划纲要》实施经验,展望“十四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研究7. 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8. “双一流”建设与评价研究9. 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研究10. 高考综合改革研究11.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12. 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研究13. 高校教师发展与评价研究14. 高等教育法治研究15. 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16. 民办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研究17. 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研究15 中国教育学刊CSSCI/北大核心一、基础教育重大理论、政策研究1. ***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2.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与基础教育发展3. 加强党对基础教育的全面领导4. 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5.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构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6. 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7. “十四五”时期基础教育发展规划8. 新时代教育基本理论创新与发展9.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10. 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11. 中小学德育工作时代性与实效性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12.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13. 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14. 加快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15. 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16. 幼小衔接研究17.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18.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与区域教育创新发展19. 创新性人才培养20. 新时代儿童研究21. 以适宜融合为目标办好特殊教育三、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22. 基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3. 高素质专业化创新性教师队伍建设24. 深化普职融通改革发展25. 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26. 新时代中小学教科研体系及教研队伍建设四、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27. 素养为本的课程改革实践探索28. 课堂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29. 新时代教材建设与教材使用30. 五育融合育人体系的理论与实践31.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32. 以育人为导向的课程教学评价33. 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16 中国电化教育CSSCI/北大核心1. 教育评价改革机制与实施措施研究2. 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落实机制及创新人才培养研究3.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及落实措施研究4. 职业教育、终身教育、各学段教育的关键问题和解决机制研究5. 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教育发展研究6. 教育“十三五”规划重大研究成果及教育“十四五”规划重大课题研究7.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治理现代化、教育公平、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8. 智慧教育、未来教育发展及伦理研究9. 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与混合教学研究10. 脑科学、学习科学、认知科学等最新研究成果及其教育应用研究11. 不同教育主体信息素养研究12. 5G、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AR/VR等新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变革研究17 教育研究CSSCI/北大核心1. 百年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研究2.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研究3. 新发展阶段高质量教育体系研究4. 新发展格局中教育功能与贡献研究5. 未来15年教育强国关键指标研究6. 中等收入人口扩大与教育供需变化研究7. 城市群教育空间布局研究8. 乡村教育振兴研究9. 教育公平评估研究10.素质教育评价研究11. 学生健康人格与公共品格研究12. 学生高阶能力培养研究13. 教材驱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14. 高质量教师供给研究15. 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标准研究16. 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研究17. 义务教育学校品质研究18. 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研究19. 中等职业教育转型研究20. 理工农医类人才培养研究21. 世界一流大学课程体系研究22. 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障研究23. 中国教育普及理论研究24. 在线教育教学设计研究25. 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教育对外开放研究26. 教育法治与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27.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研究28. 社会的教育心态与信任研究29. 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研究30. 算法时代教育研究范式研究18 情报科学CSSCI/北大核心1、新环境、新技术、新需求下情报学理论、技术和方法创新2、情报学理论体系的建构3、新技术、新方法对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影响4、图书情报学理论基础中的知识论研究5、情报学与其它学科的融合与发展6、大数据背景下情报学的发展趋势7、健康中国战略的情报学研究8、国家总体安全观视角下的应急情报体系研究9、信息应用层面的国家治理体系研究10、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创新与应用11、智慧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平台建设12、数据时代图书馆学学科建设与创新研究13、新环境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图书馆学的机遇与挑战14、面向优秀传统文化全球化传播的数字人文理论与实践15、图情档学科视角下数字人文研究16、大数据时代主流融媒体信息资源管理机制研究17、文化传承数据资源的管理与服务18、政府开放数据的管理与服务19、健康医疗大数据管理与应用20、政府数字资源保存与利用21、信息协同创新社会发展新动能22、情报学视角下的公共信息安全23、融媒体建设与公共文化资源服务24、智慧社会背景下的信息服务工作25、智库创新服务模式研究26、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相关研究27、虚拟社区的信息用户行为研究28、社交媒体隐私信息的泄露风险评估、保护及追溯机制研究29、大数据环境下用户隐私风险与隐私保护30、新媒体环境下用户学术搜索行为机理研究31、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信息组织与管理研究32、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行为及利用研究33、重大突发事件中社交媒体用户的情感体验及引导机制研究34、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制研究35、多模态知识图谱构建及其在特定领域中的应用19 情报理论与实践CSSCI/北大核心一、理论与探索事业规划业务探索教育创新情报战略情报学理论方法体系探索学科建设的中国特色问题研究情报学跨学科交叉研究数据科学与情报学数字技术与人文的相互影响智库与情报研究适应新发展的学术评价研究数据—信息—知识—情报(智能)转化研究数据智能驱动的情报研究范式情报能力体系研究情报生态研究信息伦理信息安全管理二、实践研究情报协同与融合情报场景应用信息迷雾情报感知与数据洞见情报刻画与信息表达情报响应与智能保障竞争情报国家/科技/装备/数据治理研究数据发现与重用行为情境任务分析方法资源建设规划方法业务评估管理方法科技对象评估分析方法科技风险的发现与应对领域信息风险跨媒体分析与理解开源情报开发利用研究不确定性应对研究信息行为研究三、情报技术突发事件中情报应急响应系统与技术情报实践中的新技术应用研究细粒度数据分析技术情报画像分析多源数据融合情报技术应用探索情报系统与工具知识工程技术(知识组织、知识融合、知识发现等)智能情报分析技术四、装备科技信息研究装备科技信息理论方法研究装备科技信息工作国内外对比研究装备科技信息资源深度开发与利用装备科技信息咨询研究装备科技信息产品开发服务装备科技信息技术手段应用装备科技信息精准服务国防科技信息体系能力国防科技信息工作实践20 编辑学报CSSCI/北大核心1)科技期刊的本质属性与时代使命2)科技期刊的功能与定位及分类评价3)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发展模式、路径及评价标准4)入选“卓越计划”科技期刊办刊成效与经验5)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在科技强国和现代化建设中大有作为6)科技期刊出版应贯彻落实“四个面向”的科研方针7)新时代科技期刊“造船出海”的历史必然及实现对策8)高校科技期刊的特殊功能及其与“双一流”建设的关系9)科普期刊的功能与作用10)科技期刊专业化、特色化、数字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11)加快科技期刊集团化发展步伐,创建国际化期刊出版“航空母舰”12)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新媒体传播和运营的创新实践13)科技期刊出版与科学研究的共生环境建设理论与实践14)科技期刊的出版伦理与版权保护15)编校标准化及其在科技期刊出版中的价值实现16)加强标准化意识,准确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规范,摒弃不科学的“国际惯例”17)科技期刊编辑的核心素养、能力训练及职责分工18)破“SCI至上”和“四唯”背景下,如何打造能全面客观反映期刊水平的学术评价指挥棒19)其他值得发表的有关科技期刊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成果21 现代情报CSSCI1、“十四五”规划与图情档学科建设2、新文科与图情档学科建设3、中国情报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4、交叉学科与情报学学科建设5、面向科技创新的“十四五”国家科技情报发展战略研究6、国内外情报工作的比较研究7、国家情报工作制度创新研究8、我国科技情报机构情报能力提升研究9、公共安全情报支持拓新研究10、情报与智库的融合与发展研究11、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12、数据驱动的信息分析理论与方法创新研究13、关键核心技术内容识别与监测理论与方法14、数字环境下老年人的信息行为研究15、“健康中国”引导下的健康信息学研究16、数据资源建设与智慧服务17、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与治理研究18、科学数据与图书情报的关系研究19、“五技学”理论与方法研究20、国家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与数据治理22 宏观质量研究CSSCI1. 质量驱动我国消费升级的理论与路径2. 基于供应链的质量安全治理3. 新发展格局下进口产品质量安全监管4. 提升脱贫质量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5. 公平竞争、反垄断与产品质量提升6. 国内大循环与区域高质量发展7. 提升我国教育质量的理论与路径23 华东经济管理C扩/北大核心1.建党百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2.国际经济秩序演变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3.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4.长三角一体化与长江经济带发展5.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6.世界高水平自贸区发展与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7.财政政策与居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消费升级8.人口老龄化与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9.后扶贫时代的乡村振兴及新型城镇化建设10.企业家精神、创新驱动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24 经济与管理评论C扩/北大核心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2、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前沿研究3、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4、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相关研究5、区域协调发展与新型城镇化、雄安新区建设发展6、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7、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8、建立现代财税体制相关研究9、金融市场化改革与金融监管10、数字经济、数字货币与数字治理11、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12、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相关研究13、健康经济与人口老龄化相关研究14、大数据与就业问题研究15、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产业发展与高质量就业16、新发展格局下的企业科技创新与经营管理创新17、国家粮食安全与种业发展18、政府调控碳排放、碳达峰、碳中和研究19、疫情后国家治理的理论方法探讨、全球抗疫共同体构建研究25 理论与改革C扩/北大核心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2. 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研究3.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阐释4.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题研究5. 中国共产党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研究6.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研究7. 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研究8. 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9.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研究11.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与实践研究12.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研究13.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研究14. 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15. 脱贫与乡村振兴研究16. 新兴技术与公共管理变革研究17. 基层社会治理研究18. 特大城市治理与建设研究19. 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网络空间治理20. 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研究21. “双循环”与开放经济新格局研究22. 数字经济时代的挑战与应对研究23. 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就与经验研究26 民族教育研究C扩/北大核心(一)民族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1、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教育理论与政策发展2、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民族团结进步教育4、“十四五”民族教育发展5、民族地区教育扶贫与防返贫长效机制6、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7、民族地区教育治理现代化8、民族地区劳动教育9、民族地区美育10、民族地区教育评价(二)民族高等教育研究1、民族高校“马工程”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2、民族高校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3、民族高校“双一流”建设4、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与创业5、民族高校“四新”(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三)民族基础教育研究1、民族地区教育质量2、民族地区办学水平3、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4、统编教材在民族地区推广的理论与实践5、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6、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研究1、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2、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3、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4、民族地区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五)内地民族班(校)及城市民族教育研究1、内地西藏班(校)、新疆班改革与发展2、民族预科班、“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改革与发展3、城市少数民族教育4、民族教育对口支援(六)民族文化教育研究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2、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弘扬革命文化4、民族地区艺术教育(七)教育人类学研究1、教育人类学的理论2、教育人类学的方法3、教育人类学的历史4、教育人类学的应用(八)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1、民族心理学的本体论与方法论2、中华民族认同的结构、测量与机制3、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心理机制4、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和认知心理特点(九)跨文化教育研究1、中国民族教育的国际意义2、国外民族教育的理论、政策与实践3、“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跨文化教育4、中外教育人文交流5、汉语国际教育6、海外留学生在华语言文化适应27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大核心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2.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制度研究4.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5.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研究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研究7. 大国经济发展中的国内外双循环理论研究8.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治理研究9. 环境资源与能源法治研究10. 国际法新视野11. 赛珍珠与中美文化交流研究12. 生态批评的理论建构研究13. 自媒体时代和全媒体时代文学与传媒的关系研究/数字人文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影视作品中的共产党人形象塑造14. 中国当代工业化研究/思想文化/法治史研究15. 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史/中国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史/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史16. 乡村建设行动研究17. 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18. 人工智能与社会发展19. 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研究20. 乡村振兴中的产业融合发展研究21. 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研究22.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研究23. 社会治理的数字化智能化24. 互联网平台治理25. 高质量发展下制造业人力资源管理28 思想政治课教学北大核心课程基础理论研究聚焦研究中学思政课相关基础理论问题,立足中学思政教师理论素养提升,通过理论分析与理念解读,强化课程理论研究。课程内容与教材研究围绕新课标与新教材,通过权威性的课标解读和教材分析,为中学思政课教学内容改进提供理论支撑。课改与教学设计研究探索课程改革与教育教学方式改进,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环境;征集优秀教学设计、经典案例与课例反思,为思政课教学提供范例和素材。思政教师专业成长研究围绕立德树人关键在教师,系统探究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卓越教师共同体建设的独特路径,为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实践与价值引领。29 教学与管理北大核心1、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2、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3、国内教育政策与教育热点问题分析4、5G、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融合5、新时代教育督导机制的改革与完善6、基础教育教研管理机制的改进7、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实施8、区域教育与集团化办学的实践9、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10、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11、薄弱学校的建设与发展12、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与发展13、未来教育、未来学校的探讨14、校园安全问题研究15、智慧校园、智慧课堂的建设16、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创新实践17、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实践18、学校常规管理机制的完善19、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探索20、创新教育惩戒与师生权益的维护21、教师专业发展与减负的探索22、学校互助、关爱教育探讨23、家校合作模式的创新24、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25、学生“五育”发展的创新26、班级管理的创新学生生涯教育探讨27、诚信教育及其体系的建设28、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与测评29、义务教育课程与教材改革研究30、数字化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31、跨学科课程整合、课程改革的深化与细化32、线上教学、教研实效性研究33、高中新课标的教学与考试落实34、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创新与评价35、实验教学的改革创新教材分析与创新使用36、统编教材的使用与完善37、中、高考改革及其配套改革与评价的探索38、学校教学与学业评价探讨39、学生作业的优化40、国外教育教学成果的分析与借鉴30 基础教育课程北大核心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十年回顾与反思2、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工作研究与进展3、中小学育人方式变革研究与实践案例4、“五育”并举,学校课程建设实践研究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健康、生命、民族、生态教育等专题教育实践创新案例6、教材建设与使用研究及案例7、现代学校制度管理创新8、体现新型教学方式变革的学科教学研究及案例9、教科研工作方式创新实践与研究10、评价改革(学校日常评价、增值评价、综合素质评价、考试命题)研究31 职业技术教育北大核心1、建党百年中国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2、“十四五”时期职业教育发展趋势预测研究3、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4、新时代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研究5、技能社会的内涵、标准体系与技能强国建设研究6、职业教育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影响、作用与实践研究7、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绩效评价研究8、国家资格框架构建的理论、制度、标准、模式和国际比较研究9、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10、中国特色学徒制研究11、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研究12、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制度和策略研究13、1+X证书制度实施的区域与院校案例研究14、产业学院与产教融合型企业相关问题研究15、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研究16、军事职业教育供给与需求相关问题研究17、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提升研究18、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案例研究19、世界技能大赛举办经验与成效研究20、国际组织与典型国家职业教育新发展理论、政策、制度及经验研究32 丝绸北大核心1 理论研究及技术应用1)蚕桑生命科学、化学与生物技术。2)蚕丝纤维与其他材料复合应用研究。3)功能性纤维及其他新型长丝原料。4)制丝、绢纺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与应用,茧质质量分析及提高生丝质量的研究。5)现代新型织造技术在丝织物、各类长丝混纺及交织维织物中的应用。6)染整新设备、新技术及相关助剂研究开发和应用。7)纺织产品的标准与检测。8)纺织品服用性能研究。9)服装工程相关研究。2 产业前沿及发展战略1)行业改革与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2)行业管理体制、流通体制、外贸体制、科研体制改革的研究探讨。3)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及品牌战略、市场战略等方面的访谈及成功经验介绍。4)纺织丝绸科技动态,行业内重要活动报道,丝绸发展综述。5)信息及互联网新技术在行业中的发展及应用。6)纺织服装市场调研、营销战略、消费等的研究。3 行业历史、文化1)纺织科技史、发展史。2)织染、服装、非遗艺术与文化。3)古代纺织品、生产工具的考古与复制研究。4 设计及产品开发1)纺织品的理论设计、结构设计、艺术设计。2)色彩与纹样、服装与面料的设计。3)生态纺织品、装饰、家纺、产业用、旅游、礼品用等纺织品的开发。4)流行色的研究与应用。5)设计作品展示。

大接访

南哲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连发两篇文章

南哲新闻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专业2017级博士生陈佳与其导师潘天群教授在国际学术期刊Studia Logica上连续发表两篇关于分歧主题的论文:“Logic for Describing Strong Belief Disagreement between Agents”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7/s11225-017-9724-1“Logics for Moderate Belief-Disagreement Between Agents”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7/s11225-018-9790-z其中第二篇论文为国际会议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ogic and the Foundations of Game and Decision Theory (LOFT 12)的接受论文。这两篇论文分别描述了关于双主体间的温和信念分歧与强信念分歧的几种逻辑,构建了相应的公理系统并证明了其可靠性和完全性,讨论了信念分歧逻辑在哲学和博弈论上的应用。分歧是一个涉及到哲学(认识论)、逻辑学、博弈论等多个学科的热点话题,该论文的发表对于这些学科的发展有推动作用。Studia Logica由波兰科学院的社会学和哲学研究所与斯普林格出版社联合出版,是著名的符号逻辑国际性期刊,为A&HCI(web of science艺术人文索引)来源期刊。编辑/段玉蕊

望日莲

推动逻辑哲学蓬勃发展——2019年研究热点与未来展望

作为对逻辑学进行哲学反思的产物,宽泛意义的逻辑哲学和逻辑学是同步产生和发展的,当下很多的逻辑哲学研究都可以溯源至古希腊和中世纪的逻辑学研究,甚至仍可从中获得重要启发和灵感。严格意义上的逻辑哲学是一门新兴的哲学学科,以现代逻辑的创立与蓬勃发展及现代哲学研究发生的“语言转向”为历史前提。按照有关界定,逻辑哲学力图揭示隐藏在各种具体逻辑理论背后的基础假定、背景预设或前提条件,质疑和拷问其合理性根据并提出其他可能,同时对逻辑学和哲学的一些关键性概念进行精确分析。逻辑哲学同语言哲学、分析哲学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实质性交叉,在当代国际哲学领域属于“显学”。关于当代逻辑哲学的任务,经多年研讨,相关研究认为,当代逻辑哲学研究应着重探讨逻辑与实在、心灵、认知、思维和语言的复杂关联,由此辨明逻辑知识的认识论地位,并对当代逻辑学提出一种总体性说明。逻辑哲学逐渐兴起国内逻辑哲学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呈现规模性兴起,除国内学者的既有持续努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得益于苏珊·哈克《逻辑哲学》的出版并产生影响。自此,推理形式有效性的根据、逻辑真理、逻辑悖论等逻辑哲学专题开始引起国内学界的广泛兴趣。经过若干年的积淀,2000年左右,国内学界集中涌现出一批逻辑哲学研究论著,同时也有很多逻辑哲学专题研究论文发表,其中包括多篇国内学者撰著的英文论文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引起国际学界的关注。最近10余年,一些追踪国际学术前沿、具有自主创新性的观点被提出并得到持续性论证,开始发展出系统性理论。以《逻辑哲学九章》《逻辑哲学研究》(两部)、《当代逻辑哲学前沿问题研究》《逻辑悖论研究引论》等为代表的多种逻辑哲学著作,得到多层面支持和广泛认可。有关逻辑哲学研究的多项课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资助,集中了国内逻辑哲学领域的几乎全部研究力量,呈现合力攻关的良好态势,比如“当代逻辑哲学重大前沿问题研究”“逻辑真理论的历史源流、理论前沿与应用研究”“广义逻辑悖论的历史发展、理论前沿与跨学科应用研究”等。一系列逻辑哲学会议在国内召开,其中要特别提到的是从2011年起在北京大学召开的与逻辑哲学相关的系列国际学术研讨会,因多位国际知名研究者的深度参与而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学术影响,2019年以“模态、逻辑与哲学”为题成功举行了第九次系列会议。盘点年度主要论题2019年,国内逻辑哲学研究论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逻辑的认识论地位研究。国外逻辑哲学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基础整体论”得到国内学界积极关注。这既是一种新的认知方法论又是对知识的整体说明,既允许建设性循环又强调知识在世界中的奠基,从而可以克服传统基础论和融贯论的不足,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和动态化的后蒯因的知识模型。另有研究重新反思了现代逻辑的功能定位,主张将现代逻辑视作一种用于显示日常语言隐秘结构的“普遍语言”,而不仅是将其作为帮助人们实现对于日常语言局部理解的演算或模型,反对将“逻辑分析”的作用矮化为“逻辑翻译”。2.真理理论研究。鉴于使用“事实”概念的传统符合论遇到严重困难,有研究提出完全有可能塑述一种不使用“事实”概念又坚持传统符合论合理成分的新符合论,按照这种真理论,在定义“真”时应遵循塔尔斯基的递归程序,由简及繁地逐步定义出越来越复杂的命题的真。另有研究关注了真理紧缩论中的极小主义真理论,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紧缩论,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通过以意义为核心的真模式间接定义真;真是归属于命题的一种弱属性;“真”与“真的”具有不同意义;反对简单地消除真谓词。基于对“真”概念的不同理解,有研究从“何为正确推理”和“正确推理应该如何采用当代逻辑研究范式加以刻画”两个问题的不同解答出发,区分了两个层次的真理多元论。3.广义逻辑悖论研究。广义逻辑悖论研究已发展为问题导向的跨学科合力攻关的一个典型研究领域,以当代悖论研究的贯通性、综合性研究为特色,可区分为“悖论的一般认识论与方法论研究”“经典逻辑悖论研究及其跨学科应用”“认知悖论研究及其跨学科应用”“合理行动悖论研究及其跨学科应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悖论思想研究”五个研究方向。在此方面,鉴于逻辑悖论与信念修正这两个领域非同一般的亲缘关系,有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信念修正理论的新的解悖方法论,试图同时推动逻辑悖论和信念修正理论的发展。4.模态认识论研究。梳理了模态认识论的主要议题,追溯了现代哲学中模态认识论的思想源头,整理了学界关于各类模态之间的关系、针对模态怀疑论的反驳以及主要的模态认识论方案,指明了模态认识论的研究方向。通过对模态怀疑主义、弱模态理性主义及模态还原主义的理论剖析,有研究重新阐释了人类设想行为的约束条件,对模态的多样性进行了扼要的刻画。5.指称和意义理论研究。描述论和直接指称论的论战已持续近半个世纪,催生了很多新型理论,近年也出现了对“第三条道路”的探索。后期描述论代表性著作《意向性》的修订再版将推动学界进一步回答“名称究竟如何指称对象”“心智在指称实现中究竟如何发挥作用”等根本性问题。围绕虚构名称的意义和指称问题,如下问题得到研讨:坚持虚构对象实在论的抽象对象理论和坚持反实在论的假装理论能否融合以及何以融合。上述论题之间并非界限分明,而是相互密切关联。除上述专题研究,实体—实体关联与实体—属性关联的区分、指示性用法和谓述性用法的区分、专名与宽辖域摹状词的关系、先验偶然与后验必然命题的理论机制、代语句真理理论、布尔悖论、亚相容解悖方案、认知悖论、弗雷格之谜等新近成果和经典问题也得到了进一步深化。此外还有若干涉及相关主题的译文发表,推动了国内学界对于国际逻辑哲学研究的关切。展望未来发展方向1.继续强化逻辑哲学本体研究。以高质量完成逻辑哲学相关重大项目和其他项目为重要契机,推动国内逻辑哲学专题研究继续向广度、深度和精度推进。同时借机加强逻辑哲学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继续提升国内逻辑哲学研究的国际化水准,推进与国际逻辑哲学主流研究的实质性合作,进一步改变跟随式学习的状况。2.有效促进逻辑哲学与逻辑学其他研究方向的密切结合。逻辑学界应进一步树立“大逻辑”观念,去除“唯数理逻辑论”。不难看到,现代数理逻辑史上几乎所有代表性人物同时都是杰出的逻辑哲学家。鉴于此,在从事具体逻辑理论研究的同时,研究者们应更自觉地明确揭示各种具体逻辑理论背后的基础假定、背景预设或前提条件,形成具体逻辑理论与其哲学的互动发展。3.实质推动逻辑哲学其他哲学研究的相互促进。与国内情况不同,逻辑哲学属于当代国际哲学领域的“显学”,这根源于国际学界对逻辑哲学之功用的深刻认知。如果说逻辑学在某种意义上为所有其他学科“奠基”,为其他科学提供程序、方法和标准,那么逻辑哲学就是要为逻辑学“奠基”,没有这个奠基,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就会变得不牢靠、不安全。从这个角度看,逻辑哲学和其他哲学的共同发展,需要打破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壁垒,推动逻辑与哲学之间的深层互动与关联不断得到彰显。(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院)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刘叶涛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官方微信公众号cssn_cn

辩护人

百年系庆系列讲座|邹崇理:中国哲学的“中庸之道”对计算机人工智能和语言逻辑的方法论作用

百年系庆系列讲座讲座主题中国哲学的“中庸之道”对计算机人工智能和语言逻辑的方法论作用主讲人邹崇理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国逻辑学会会长主持人张建军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逻辑所所长时间:2020年10月16日19:00地点:腾讯会议会议号:385 709 852密码:112358主办方:南京大学哲学系主讲人介绍:邹崇理(1953-),四川成都人。现任中国逻辑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哲学学科评审专家。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逻辑》编委会主任,《逻辑学研究》编委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逻辑和哲学逻辑。著有《逻辑、语言和蒙太格语法》《自然语言逻辑研究》《逻辑、语言和信息》和《范畴类型逻辑》等专著,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其论著获得金岳霖学术奖、中国社科院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奖励。先后主持或参加二十余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社科院和教育部的科研项目。先后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的逻辑语义学研究"和“面向计算机人工智能的组合范畴语法研究”首席专家。编辑 | 丛艺伟

程颢

知识分子 年终盘点·致敬

编者按:逝者如斯,岁末将至。在这极不平凡的一年中,疫情的阴影时而笼罩着工作、生活,但国人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志,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每逢逆水行舟时,总有一些擎灯的身影,格外令人怀念。在2020年中,有很多身影永远留在了回忆里,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妇产科内分泌学和计划生育学家肖碧莲,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曾毅,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李吉均,中国工程院院士、原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副主任、党委副书记文伏波等科技工作者;中国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首席教授邹逸麟,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事业家,中国儿童电影事业的开拓者、奠基人于蓝,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寿,书法家、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欧阳中石等社科界、文艺界知名人士。大雅长往,精神犹在,他们如夜星高悬,继续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踵武前贤,以待后进,中华文明因此传承不息、代代相继。值此新旧交替之际,回望他们的身影,让我们用致敬之名,以怀念、以重温、以铭记。(书信标题为编者所加)【写给母亲肖碧莲院士的信】待碧莲盛放我们一起回家作者:王颖(肖碧莲院士之女)肖碧莲(1923.10-2020.6.30)光明日报记者郭红松绘亲爱的妈妈:转眼间您离开我们已有半年,甚是想念。您生日那天,我带了很多每年生日宴上都有的东西去看您,想必您会喜欢。就像小时候您在医院值班,无论多晚多累,您骑车路过广东路、淮海路时,都会给我们带一饭盒的乔家栅、哈尔滨或杏花楼糕点。2020年是艰难的一年,我们不但失去了您,也遭受着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巨大威胁。在这场人类劫难面前,我再次深深感受到医者的伟大,是医者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千百万人的生命。疫情使然,经过几个月的周折,妹妹终于在您离开的那天凌晨落地祖国。虽然遗憾没能见上最后一面,但定是感觉到她回家,您才放心地走了。小时候跟您在上海仁济医院实验室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那一瓶瓶的标本、一罐罐的试剂是你们为科学呕心沥血的象征。而您作为实验室负责人经常加班加点,于是我们也成了实验室的常客。那时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科学是严谨的,出不得一丝一毫的差错,科学研究是一步一个脚印,从无捷径可走。记得当你们从农村回来,谈到为农村妇女切除肿瘤、解除病痛之时的欣慰,我由衷体会到“医者仁心”,没有你们的努力,就没有人类的健康。家里依然保存着您当年留苏时期的手稿,在20世纪50年代内分泌学刚刚兴起时,您就选择远赴苏联啃下“硬骨头”,看着用俄语写的密密麻麻的手稿和测定数据,我深知当年在如此恶劣条件下展开科学研究的难度,可您依然乐观面对,坚毅地一往直前。斗转星移,半个多世纪之后,依然是在仁济医院,在您的孙女即将临盆之际,您也不愿过多打扰别人,即使这里的妇产科室里有很多您当年的学生和同事。您嘱咐家人一定要挂号,按流程检查,千万不要搞特殊。在您曾孙女小泽菲出生那晚,近90高龄的您就坐在产房外走廊彻夜等待,直到被路过的值班医生认出,试探问到:“您是肖碧莲院士吧?”您才被请进医生值班室稍事休息。我们都明白,您是害怕给医院科室和大夫们添麻烦。您一生爱美爱乐,世人只知您医术精湛,却鲜有人知您也是裁剪巧手。儿女、孙女们的第一件连衣裙、旗袍都是您亲手缝制。记得妹妹去比利时留学,临行前您做了红绿两面的被套,让中国传统的吉祥幸运,40年来一直伴随着她;您少年时最大的梦想是成为著名的音乐家,后来虽因医学院功课繁重放弃,但爱乐之梦从未泯灭。您教了孙女外孙女的钢琴第一课,每周一次骑自行车带她们去学钢琴,甚至每天盯着两个人练琴,等她们做完功课睡着后,才开始坐在电脑前写文章,直到凌晨。上个月,您的孙女王蕾和外孙女谢薇联手在上海音乐厅举办了音乐会,“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她们的音乐会能在您姐夫范文照设计的顶级音乐殿堂里举办,也算是给您多年的教育和培养一个满意的答卷吧。自从调到北京计生所后,您便把她们二人接到了身边,从幼儿园到中学,倾注了除工作以外的全部心血。那时所里的人跟我说:“肖老师总是那么严肃,只有看见那两个小家伙才会露出笑容。”这时的您已经是科研所长,身兼数职,每日工作极忙,但依然亲自带她们去学琴学画,考级比赛,出国游历学习,甚至在她们出国读大学后,还帮她们修改英语作业。希望她们将来不负期望,成为像您一样的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您的医术仁德造福了亿万女性,以身作则的教养也成就了后代,这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您最喜欢温和的气候和阳光、鲜花,我们懂您最后的心愿是回上海老家,所以也看好了一个常年阳光明媚、开满鲜花的地方,待来年碧莲盛放之际,我们一起回家。【写给曾毅院士的信】难忘初见您的那个冬日作者:钟儒刚(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原常务副院长、教授)曾毅(1929.3.8-2020.7.13)光明日报记者郭红松绘尊敬的曾院长:您已经离开几个月了,但我眼前还常常浮现出您的音容笑貌。冬天又来了。在那个冬天,第一次见到您的场景,哪怕已经过去了20年,依然历历在目。那是2000年年底的一天,天气很冷,当我和王存新教授一起走进您家的时候,您热情地打着招呼,笑容和蔼。那是咱们的第一次见面。那一行,我们有个重要任务,就是邀请您“出山”,担任计划创建的北工大生命学院院长一职。我们心中略有惴惴,却没想到您非常感兴趣,还有条不紊地提出了建议,您说新学院要将病毒性疾病作为未来重点发展的研究方向,而且要瞄准国际一流,要立足于解决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您还判断,病毒性疾病一定是人类面临的急迫的重大问题。当时只觉得您立意高远,却没想到,在此后的20年中,您会给北工大生命学科带来如此巨大的帮助。经过两年筹备,2002年北京工业大学生命学院正式成立,您成为首任院长。您旗帜鲜明地提出北工大要建设自己的P3实验室,做全世界一流的病毒学研究,并亲自指导了实验室的设计和建设工作。2002年年底,国内高校首个P3实验室正式建立,并投入使用。就在实验室建立的第二年,我国就遭遇了非典。在抗击非典的战役中,以刚刚建好的P3实验室为基地,您带领我们完成了一系列国家和北京市下达的抗击非典的科研任务,在相关药物研发方面,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而这一切,都源于您当初的高瞻远瞩。您不仅推动着学院的建设,更真心地关爱着学院里的每一位师生。生活中的您那么平易近人,但是在学术研究上却要求极高。即使现在很多科研实验可以交给机器来完成,您还是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您说,只有严格的训练,才能保证实验过程可靠、结果稳定。您是我国最早的艾滋病研究者,您不仅科研成就斐然,更亲自指导学生社团发起了北工大“红丝带”志愿者活动。您说,一定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因为他们是高危群体,一定要告诉他们怎样做才是安全的、什么才是对的。“培养学生不能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要从世界观上进行深刻的教育和培养。”您的这句话,一直留在我们心里,成为学院老师们的座右铭。您一生致力于科研,最为人所熟知的功绩,在于发现了EB病毒是导致鼻咽癌的主要致病因素,并建立了一系列鼻咽癌的血清学筛查方法,大大提升了鼻咽癌的早期诊断率。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流行病学现场研究经历了什么样的艰辛。2013年,我陪同您去广西考察,因考察点深入乡村、分布偏远,担心您吃不消,我劝您削减行程。却没想到您只是笑着说:“别说长途车了,想当年我在这里开展工作的时候,下基层时都坐牛车,现在坐汽车算啥辛苦?”最近几年,您的身体日渐衰弱,但每次去医院看望您的时候,您惦念的依然还是工作的事,甚至还想着等自己的身体好转,带队再去癌症高发区搞病因学现场研究。今年的7月13日,您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带着对公共卫生事业的眷恋,也带着我们的无限悲痛和不舍。20年前初见您的那个冬日场景,再一次浮现眼前,模糊了我的视线。您用一生诠释了一位战略科学家对于高校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更诠释了一名科技工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厚谊。【写给父亲李吉均院士的信】您的笑容从未远去作者:李丁(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李吉均(1933.10.9-2020.7.21)光明日报记者郭红松绘亲爱的爸爸:您走远了吗?7月末,您摆脱了纠缠已久的病魔,在全家人的陪伴中安息了。那个清风冷雨的清晨,我们用隆重的告别仪式,为您送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您,祈愿您一路走好。敬爱的父亲,我们舍不得您啊!2020年,于国于家于您,都可谓饱经磨难。从您病重到弥留之际,全家人竭尽全力、悉心照料,用尽医疗措施努力救治,您更是承受了难以忍耐的痛苦,让我们不忍直视。从噩耗和各种后事料理中逐渐平静下来,已经是岁末之际。此刻我们才清晰地感受到从来没有的孤苦和煎熬,给您写信是倾述,也是告慰。您长期从事青藏高原现代冰川、第四纪古冰川、青藏高原隆升及其在东亚和全球环境变化中影响的研究,创立并发展了关于青藏高原隆升的系统理论,提出了“季风三角”概念,生动刻画了中国东部第四纪环境演变的空间模式;您还对我国现代冰川和第四纪古冰川进行了系统研究,特别对季风海洋性冰川有新见解,划定了中国大陆性冰川与海洋性冰川的界线。2019年中国科协启动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有序开展。您离开以后,这项工作对我们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我作为课题组成员赴老家彭州、成都、重庆,在您成长、学习、工作过的地方,走访、采集、了解到大量信息、实物和故事。对我们家族自“湖广填四川”入川以后的生存环境、家族发展有了更清晰的了解。我们先辈生息的葛仙山山脚下的万年场,现在正开发文化旅游打造“万年古镇”,传统川西砖木廊檐民居比肩成行,临街餐饮百货铺面夹道排列,青石铺路修建人行步道,行车道路宽阔,成为典型的川西古镇旅游景区。我还亲眼看到祖先田产所在,现在已经部分开发建设成“仙山花谷滑草场”旅游设施。课题组用无人机航拍记录,作为我们书香门第家族发源的自然人文环境珍贵资料,提交中国科协,将来进入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在古镇不远处的蒲沟村,还走访到一户与您平辈的本家亲戚,访谈家世颇有收获,找到了李氏家族比较完整的“字辈”族谱。我们这一支自“贵”字辈科举中榜,以后“书香”传家,多以教师为业,形成了“为人师表”的家族文化精神。传承到我,已经是第四代教师。您常以读书世家为荣,这些资料一定让您欣喜、满足。记得曾经有记者问您,有没有给子女写过信?您说现在就写一封家书。文字不多,但依然是勉励从教敬业。信中教诲:“小丁吾儿、藜藜吾女:……我家自尔曾祖父以来进入知识分子的行列,多以教书为生,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乐’,不敢懈怠而误人子弟,你们两位也是教师,其勉矣哉。”不负芳华,我从教已33年,藜藜也有22年教龄,我们会以您为榜样,不辱家风。我时常翻看您的照片寄托哀思,您乐观豁达、温和儒雅的大师风范从未远去。您在3月底拍摄的最后一张衣着得体的照片中,那个笑容令我至今难忘。那时,您正用惊人的毅力和勇气与病魔斗争,您努力举起左手,用微弱而又顽强的语气,说出最后一个愿望:“我要活到最后一批学生毕业!”然后露出慈祥、欣慰的笑容。您真的做到了,当您在病榻上得知最后两位博士生顺利通过答辩的消息,我又看到您再次露出了那样的笑容。您的一生成功圆满,学术造诣堪称泰斗,教书育人堪作楷模。俯仰天地,家国事业,了无遗憾。妈妈现在身体健康,每每问及您的去处,都是百般思念。您可以放心,我们会照顾好妈妈。爸爸,愿您一切安好!【写给父亲文伏波院士的信】盼有一日循着歌声找到您作者:文潮(深圳机场办公室原主任;文丹(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原规划处副处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江设计院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江水利委员会科技委委员)文伏波(1925.8-2020.10.28)光明日报记者郭红松绘亲爱的父亲:您离开我们快两个月了!我们姐妹俩,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您,您一口浓重的湖南乡音叫我们的声音,仿佛还在耳边回响……文家的先人文天祥曾豪迈地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纵观您的一生,是担得起这句话的。“伏波”是您职业生涯的真实写照,您把毕生精力交付给了治江事业,就连给我们姐妹俩起名字,亦与“水”有关,一个叫“潮”,与水有关,一个叫“丹”,与丹江口有关。回顾您的一生,事业功成名就,家庭温馨和睦。您从事水利工作近70年,先后参加了荆江分洪工程的建设,负责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现场全过程设计,主持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的修订工作,在三峡工程论证和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作为家人,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您在家庭中的一面,您是一位非常重视家庭、重视亲情的人,也是极其热爱古诗词的工程师。妈妈曾对我们说过一件事,您送哥哥下乡当知青,从车站回来后好一阵子没有声音,妈妈去看的时候才发现,您坐在小房间的床上默默地流泪。我们小时候,您常驻工地,偶尔回来,我们姐妹俩就很神气,知道可以对您随便发脾气,您也会无条件接受;从妈妈那里要不到的东西,在您那永远都可以得到满足。您在丹江口水库的工地厨房,学会了做简单的饭菜,曾经做过一道辣椒豆豉菜梗炒肉末,至今令我们回味无穷。有一次,您从工地回到了我们类似筒子楼的家,我记得那时的公用厨房大概有十户人家,您正在蜂窝煤炉上烧水,在等待烧水期间,您回到小屋吟诗读词,结果水烧开了,被邻居家调皮的小孩灌进自家水瓶,然后重新接水放炉子上烧,您出来见水未开,就又回小屋继续读诗,居然反复数次。至今,我们姐妹俩耳边还经常回响起米米与早早(注:分别为姐姐与妹妹的儿子)小时候的喊声:“外公,丢钱下来。”每当叫声响起,您就飞快地跑到窗口丢钱到楼下,也不管这两个小家伙要做什么,被我们批评过多次也不改正,反而乐此不疲。那时的您,经常与米米和早早一起玩游戏,下小博士棋。这是一种智力游戏,小博士棋每前进一步都必须正确回答一个问题,这些问题涉及面广,包括天文、地理、历史、常识等。每当遇到回答不是很准确或“争议”较大的问题时,您就引导他俩查阅字典、词典、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等,书上找不到的,您就耐心讲解。每盘棋走完,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您还与外孙们一起玩黑猫警长游戏,努力当好他们手下的“士兵”,在他们的指挥下奋力爬向目标;与他们一起大声唱着儿歌,家里人都笑这三个五音不全的人是童话故事里的“不莱梅镇上的音乐家”,你们也不在乎、依然忘我投入到游戏中。难忘又值得回忆的还有太多太多。等到我们回归自然的那一天,希望依然能听到您五音不全的歌声,让我们能迅速找到亲爱的您。【写给邹逸麟先生的信】此生唯愿秉志前行作者:杨伟兵(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邹逸麟(1935.8.31-2020.6.19) 光明日报记者郭红松绘敬爱的邹老师:6月19日早上,我的手机上显示了您的号码,就在前一天我还和您家人联系,上午要去医院看望您。学生以为您要吩咐什么,就不假思索地接起电话:“喂,邹老师……”不想里面传来的是您女儿邹洁雯大姐的声音,她哽咽着说:“杨老师,我爸爸今晨4点48分走了。”从那天至今,我仍不愿正视,也无法相信您的离开。在心底,我仍把这通电话当作是您打来的,告诉我您只是离开一会儿。自从退休后,您来时总会到我的研究室“讨口水喝”,问我研究工作的进展,关心和了解研究所的发展情况。以前您不时要喝点速溶咖啡,或者清茶一杯,但后来变作开水,您说身体只能这样。学生这几年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没能让您在我这里多待些时间。我现在多么希望您仍常来,多听您教诲。有一次梦里,您回来了,到我研究室询问情况,要四处看看。我急忙示意同事不要说破,好生接待,因为您不知道已经离开了我们,担心您知道后会难过,甚至消失离开。您一如既往地关心研究所事业,尤其是去年以来,您特别关心《历史地理研究》期刊的创办情况,刊物是您担任过主编的、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历史地理》集刊转变而来的。2018年年底,我向您汇报我们申办期刊获准后,您十分高兴,便于2019年1月发来新刊贺词:“近悉原《历史地理》集刊被批准为期刊,定名为《历史地理研究》,十分欣慰,此当是我国历史地理学科发展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我认为《历史地理研究》可视为80余年前《禹贡》半月刊的延续。20世纪30年代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出现不少以专业刊物命名的学派,如战国策学派、食货学派、禹贡学派等等。其他学派都销声匿迹了。唯有禹贡学派还代有人才出,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真是值得庆贺的。”您还于4月抱病出席了《历史地理研究》期刊建设研讨会和编辑部的挂牌仪式。9月,期刊正式发刊,当我把新刊呈您看时,病床上的您给我们很多祝贺和鼓励。之后我每次看望您,您都会打听期刊建设和发展事宜,指导办刊策略。邹老师,您放心,这份刊物是几代史地学人辛勤耕耘出的田地,我们定会秉志前行,办好刊物!邹老师,学生还想多说几句感激您的话。2019年的最后一天,我到医院看望您,当时您通过微信向学生们发出“大家好,祝大家新年快乐”的语音后,师门同人纷纷表达对您的想念和祝福。其实大家最想说的是希望您尽快康复,好让我们又能围在您身边听您讲学问。您带我们修清史地理志,指导编绘历史地图集,让我做助教随您讲授历史地理概论基础课。您说做学术一辈子,能著一部研究专著,修一部史志,编一部教材,绘一部历史地图集,足矣。您都做到了,遂愿了,这一点上您很自豪。今年看望您时,您希望我当下做好土司历史地理研究,哪怕时间长,也要坚持认真做下去,说这是功德无量的事。您还让我继续培养好学生,做好单位的行政工作。您总对我们有信心,鼓励着我们!您离开的这一年快过去了,我一直都在想念您。【写给于蓝妈妈的信】还想陪您吃顿冬至的饺子作者:江平(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艺委会主任、国家一级电影导演)于蓝 (1921.6.3-2020.6.27) 光明日报记者郭红松绘亲爱的于蓝妈妈:冬至吉祥!今天,是您走后的第一个冬至,往年此刻,我总是跟您一块儿过节——天刚擦黑,我们就开始下饺子,煮汤圆。您常说:江平啊,冬至好比过大年。春节,你要回南方看你爸妈;冬至,咱俩热腾腾地吃上一顿,就算是过年啦。咱娘俩有缘。您是第一任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厂长,演员兼导演;我是第六任童影厂厂长,导演兼演员。好多个冬至,咱都在一块过的,对不?2008年冬至,天寒地冻。我在北影厂“荣国府”拍儿童片《寻找成龙》。傍晚,您来了。您的膝盖一直不好,一瘸一拐的。您嚷嚷着:“听说你在前院导戏,我就赶紧去买了饺子,是老管——管宗祥他们家开的饺子铺,皮儿薄馅儿大。我寻思:今天冬至,得给同志们吃点热乎的……”您嘴里哈着热气,从羽绒大衣里掏出一个塑料兜,内有两只大饭盒,饭盒上裹着毛巾,最外边还套着袖套。打开一看,嗬!热饺子!“同志们,快歇一下,一人哪怕先吃一个,垫垫肚子。一会儿啊,老管他儿媳妇儿,梁静,还会送来呢!”您又嚷嚷。我伸手去抓饺子,被您拍了一下手背:“去!洗手!”我才不听您的话呢,直接用黑乎乎的“爪子”抓了一个饺子塞进嘴里,那香啊!您慈祥地笑了。我却吃不下去了,鼻子一酸,眼泪差点下来。那年,您87岁了。您问我:“还有群众角色没?”我脱口而出:“有个农村奶奶!”您一跺脚:“我来吧!”实拍头一天,您忽然病了,发烧,我立刻请了陶玉玲老师代替。没想到,次日清晨,您居然来了,而且还让保姆从菜场借了卖菜大妈的旧外套和绒线围巾,早把自己打扮成乡下老太太了。没辙,一共六句台词,您俩一分为二,你一言我一语,丝丝入扣,句句入戏。拍毕,想塞个红包,您一扭头:“拍儿童电影也要钱?我成什么人了!”推拉之际,我忽然发现,您的手上只有九根半手指头!和您一起来的第二任童影厂厂长陈锦俶老师,讲了另外一个冬至的故事——您60岁那年,受命挂帅一穷二白的儿童电影制片厂,起初,在旧车棚里临时办公。一日,您挑灯夜战,同事劝您休息,您这才想起是冬至节,招呼大家伙赶紧回家。没想到四下漆黑,关门时,您的一根手指被夹在里面,着急忙慌拉开冰冷的大铁门时,您的半截手指头挂在上面,血流如注!火急火燎到医院,听说可做断肢再植,但要休息一两个月,您急了:“要这么久!明天我还有一部儿童电影要开机呢!”说着,把断指直接扔进垃圾桶里,然后找了瓶碘酒,把伤口伸了进去,回家!陈厂长讲的故事,把我们都听傻了,您却不以为然:“老提这干吗呀?人家江姐,十个手指头都被敌人戳烂了,宁死不屈,我没了半根手指头,不算啥。”您的儿子新新和壮壮都是孝子,他俩一个住得远,一个拍戏忙,中秋、过年,他们陪您,而每逢冬至,基本上就是我和您,后来还有保姆小谢,我们一块儿过的。几年前,我调中影股份担任总经理了,也是冬至,我去您家里。坐锅,烧水,您乐呵呵地问:“这饺子你包的?”我答:“食堂里的。”您眼里掠过一丝担忧的神情:“这饺子,汤圆,还有酱肘子……都是食堂的?”我边忙边点头。您犹豫了一小会儿,对我说:“付钱了没?我给你。你现在也是领导了,公家的饺子,还有这些吃的,拿到我这儿来过节,传出去,对你不好……”我明白您为什么刚才“晴转多云”了!我赶紧告诉您:“这是我刷的自己的饭卡……”第二天一早,您又来电话:“江平同志,别嫌我烦,我就想提醒一下,要是食堂的卡没刷,今儿一定补上!咱娘儿俩,跟自家人似的,就有什么说什么了……”您耳背,我也大声地回答:“您就放100个心吧,昨天早刷过了!”我能感觉到,您在电话那一端,笑得很开心,很宽心。亲爱的于蓝妈妈,又到冬至了,您在天上还好吗?我多么想再听到您那爽朗的笑声啊!【写给父亲谭元寿的信】我们为是谭家后代而骄傲作者:谭立曾(谭元寿先生之子)谭元寿(1929.1.4-2020.10.9) 光明日报记者郭红松绘亲爱的父亲:您已经离开两个多月了,我们子女怎么也无法从您去世的悲痛之中跳出来。您的身影仿佛还和我们在一起,尤其是我,更加悲痛和思念,因为这十几年间,我始终守护在您身边。每天晚上无法入睡时,我的思念之情更加强烈,您在世时的桩桩件件事情,都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您把一生献给了京剧艺术,献给了广大观众。远的不说,就在近几年,已90高龄了,您还在想着怎么传承京剧艺术。仅在2017年,您就为儿子孝曾、孙子正岩、徒弟王平整理改编了三出老骨子京剧剧目,而且是从剧本到唱腔都进行了大胆的改编和设计。一经演出,获得了领导和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您觉得老骨子戏也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所以从挖掘到整合改编都费尽了心血,这也是为了传承好京剧艺术。近两年,您的身体大不如前,但考虑到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谭派艺术应该拿出革命题材的剧目,您就想到了自己曾经演过的《红岩》,便将《红岩》改编为《许云峰》,由您孙子谭正岩来担当主演。您的想法和提议立刻得到了剧团领导的同意,剧团全体演职人员冒着疫情的风险,赶排出了这部反映革命先烈事迹的作品,初次上演就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您虽然开心,但看完后却仍不够满意,提出了许多艺术上的修改意见,您坚信这部戏经过打磨肯定会成为精品,这是您向建党100周年献上的京剧人的一份心意。就在您准备打起精神迎接建党100周年到来之时,病魔夺走了您的生命,这是您一生最大的遗憾。您一辈子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京剧艺术,您的所有子女和徒弟全部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您向党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在艺术上向祖辈交上了一个完美的答卷,我们为是谭元寿的后代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一定向您学习,坚定文化自信,守正创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献出谭家一切力量。【写给父亲欧阳中石的信】流水前波望后波作者:欧阳启名(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欧阳中石(1928.10-2020.11.5) 光明日报记者郭红松绘亲爱的爸爸:11月5日,在妈妈平静地离开的十天后,您也像平时熟睡的样子,那么安静、那么坦然地走了。直到给您换衣服时,我还在幻想您会再度睁开眼睛,可是您的去意是那么坚决,生怕赶不上做了一辈子“孩子王”的妈妈。悲伤沉淀下来后,我回忆起您讲过的您刚读书时的故事。您5岁时被奶奶送入泰安城府衙小学念书,第一天去学校,奶奶不放心,就在教室窗外听。老师念“1”,您说:“我要找俺娘。”老师念“2”,您又说:“我要找俺娘。”奶奶气坏了,推开教室门,抱起您一路跑回家,拿起一把鞋刷子,用鞋刷子背儿打您的屁股。您疼得大声哭喊,奶奶的弟弟闻声跑来,夺下鞋刷子,说:“你以为你儿子刚断奶就中状元吗?”原来鞋刷子反面是一排排小短鬃毛,爸爸被打得屁股上都是血,奶奶心疼极了。但是这顿痛打以后,您再也不敢不好好读书了。第二年,6岁的您正式成为一名小学生,从那时起,您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学校。读小学,读初中,读高中,教小学,读大学,教师范,教中学,教大学,就这样做了一辈子的“教书匠”。小时候,有一次家里没人有空看管我,妈妈便把我送到了您的学校——通州师范学校,那是我第一次单独和您一起生活,虽然只有短短几天,但我却记忆深刻。您上课的时候,我就跟着没课的老师在校园里溜达。中午和晚上您会从食堂打来饭菜,和老师们围坐在乒乓球案子四周,一边看电视一边吃,吃完以后还会打乒乓球,生活虽然简朴,但是很快乐。还记得40年前,当我求您为我讲授逻辑学以应付考试时,您一拖再拖,直到我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您送走了最后一位学生后,才对我说:“可以给你讲一讲了,但是可以躺着讲吗?”我说:“行啊。”可是您只讲了3分钟就睡着了,我当时心里气呀,但又很心疼您,您是真的累呀!从那时起,我已经明白一个道理,爸爸不只属于我和弟弟,在您心里学生比我们更需要您。当我们夫妻二人在国外完成学业,回来报效祖国时,您力主我们放弃高薪工作,留在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岗位上。我们明白,这就是您所期盼的子承父业的成就感吧。11月11日凌晨,当人们还在熟睡之中,您的儿孙、学生和朋友们,再一次来到了首都师范大学,在您的宿舍楼、在校门前驻足,替您这位老“教书匠”向学校、老师和同学们告别。“芳林陈叶期新叶,流水前波望后波”,您的学生们会记住您的期盼,一代会比一代更强!放心吧,爸爸!《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28日 11版)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妃子笑

【探索】这20本上海市优秀科普图书,你读过吗?

一本好的科普书籍不仅能让你学有所获,还能得到很多启发!市科委说,经资格审查和专家组评议,评出《逻辑:你认为正确,就一定正确吗》《自然趣玩屋》《拥抱群星:与青少年一同走近天文学》等20部作品,为2018年上海市优秀科普图书,向社会推荐阅读!快来看看你读过几本?《逻辑:你认为正确,就一定正确吗》主编:孙勇、梁元卿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适合广大读者阅读的逻辑类科普读物,以一个个小故事的形式,解释说明生活中各种常见的不符合逻辑的说法与概念,全面、系统地对逻辑学知识进行阐述与讲解。讲解由浅入深,使用大量实例,充满思辨与趣味,可读性强。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能掌握逻辑知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还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逻辑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且当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与书中故事类似的“不符合逻辑”的情形时,可以从容应对,巧妙化解。《自然趣玩屋自然探索系列丛书》主编:顾洁燕、徐蕾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内容简介:丛书专为6-15岁读者打造,共有30分册,包含昆虫、鸟类、植物、古生物、地质科考类5大主题,涵盖自然科学的多个方面。在整合场馆优质课程的基础上,以精美的手绘插图搭配风趣幽默的文字,通过趣味故事、观察记录、动手实验、创意手作等环节,带领读者在家中就可以酷玩自然,培养读者的科学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态度。《拥抱群星:与青少年一同走近天文学》主编:卞毓麟出版社: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内容简介:本书以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形式,将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知识,最新天文学研究成果,以及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历程等,呈现给业余天文爱好者。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解读大自然、夜空天幕、观天巨眼、波段的拓宽、太阳家园、恒星奇观、河外胜景、那座皇家天文台、科学战胜怪诞和天文学与人类文明。《透过哈勃看宇宙》主编:[英]奥利·厄舍、[丹麦]拉尔斯·林德伯格·克里斯滕森著,朱达一、周元译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内容简介:“哈勃空间望远镜”用上百万次的观测,为人类知识和视野的开拓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堪称有史以来带给人类最多宇宙知识的科学装置。本书是透过哈勃视角所看到的宇宙导览,聚焦于一些哈勃新近拍摄的、在时下天文学研究中颇具代表性的主题来进行呈现哈勃的生命历程以及它带给人类的重大科学发现。书中的一些内容,在科学类专业期刊之外还从未发表过,首次由天文领域的科学传播者,将这些哈勃科学成就里隐藏着的珍贵宝藏介绍给一般读者。《世界前沿科技探索丛书》主编:[美]Liz Kruesi等著,谢懿等译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内容简介:《世界前沿科技探索丛书(青少版)》包含《太空探索》《浩瀚苍穹》《人工智能》《脑科学》《纳米技术》《能源技术》《可持续农业》和《现代医学技术》,是国内唯—一套向小读者全面展示全球最新科技创新和未来科技发展的高级科普读物。由美国获奖科普作家和常青藤大学教授编著,国内知名院士、教授翻译。内容涉及暗物质、“新视野”号的昔星探测任务、未来的火星之旅、多功能机器人、AI技术、3D打印器官、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清洁能源、未来农业等尖端领域的热门主题。《我要飞》主编:何谦出版社:中国中福会出版社内容简介:农舍里有一只想要飞的公鸡,他经历了无数次飞行试验,也失败了无数次,可从来没有放弃过。公鸡的朋友山羊、鸭子和大猪一直想方设法帮助公鸡实现他的飞行梦想……最终公鸡能够飞起来吗?这本书借助有趣的故事,讲述人类历史上对飞行的探索,培养孩子面对困难不轻言放弃的可贵精神。《地球小孩的天气书》主编:黄卫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内容简介:《地球小孩天气书》是第一套中国原创的气象科普绘本,全书共六册《天气说》《大风吹》《下雨了》《雷电颂》《辨雾霾》《历寒暑》。内容:400幅纯手绘水墨水彩画、170个气象科学知识点、70个艺术人文知识点、25个全球气候大事件、17个防灾减灾预警自救贴士、12个身边的象原理小实验、6张思维导图目录和6幅入选气象童画(选自300多幅全国少儿童画)。为孩子创设“仰望天空,发现奥秘”的场景,给孩子“脚踏实地,探求知识“的路径。激发孩子对地球学科的兴趣和热爱,一起探索人类在地球的生存智慧。《“科创之光”书系(第一辑)》主编:上海科学院、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出版社: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内容简介:该书系选取具有中国乃至国际最新和热点的科技项目与最新研究成果,涉及信息通信、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生物医学、新材料、数字服务等领域,介绍了互联网+、3D打印、智能电网、干细胞、人工智能、石墨烯、多孔材料、北斗导航等具有创新性和引领性的新科技、新技术,以国际科技发展的视野,阐述了相关技术、学科或项目的历史起源、发展现状、应用领域和未来展望,让读者从中了解和把握新知识,更让青少年读者激发起对相关学科的兴趣,播下科学的种子。《纤维实验室科普系列丛书》主编:段玲、贾一亮出版社:东华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纤维实验室科普系列丛书》分为纤维认知、织物识别、面料护理、理化测试四大模块。本系列丛书贴近市民生活,聚焦关注热点,采用科普推广和互动体验相互结合,由“科普讲座”引入科普知识,再通过上海纺织博物馆纤维实验室的互动软件及硬件设备使市民参与到互动体验中。本系列丛书是科普推广实用性核心课程教材之一,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既可作为非纺织专业人员培训辅导用书,也可作为广大读者的自学参考用书。《“疯狂4D”丛书·十万个为什么(AR版)》主编:葛然、靳琼、韩王荣、余晗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内容简介:《十万个为什么》是中国科普第一品牌。这是一套能让你大开眼界的少儿科普书。特别添加的炫酷4D动画,让读者只要拿起手机轻扫书页,点一点,就可以在闲暇时间里和动物们亲密互动、畅游浩瀚星空、探索地球奥秘、饱览科学知识,尽情体验立体的、形象的、可交互的4D动画与科普知识的趣味结合。《糖尿病防治路上指南针》主编:贾伟平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内容简介:本书从指导大众特别是糖尿病患者正确防治糖尿病的角度出发,结合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利用清晰明快的题目、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阐明糖尿病从发病原因主要内容简介到临床诊治,从日常生活要注意的细节到各种降糖方法的分析和展示,从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防治到低血糖防治,从备孕生育到产后随访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体现权威医疗专家的学术观点和糖尿病防治的最新理念,对糖尿病高危人群和患者的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方向指引和保驾护航作用。《抗癌力--何裕民教授抗癌之和合观》主编:何裕民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内容简介:本书作者何裕民教授沉浸抗癌临床工作近40年,通过对28000多例肿瘤病例的临床观察、分析,得出左右着个体癌症发生发展背后的一类长期被人们所忽略的影响力量——抗癌力。每个人体内都有原癌基因,抗癌力的存在使大多数人与原癌基因相安无事,而癌症患者抗癌力的流失导致原癌基因恶性病变。正是因为抗癌力,让癌症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成为进展缓慢、病程较长的慢性病,更让癌症有了自意的可能。什么是抗癌力,抗癌力有什么特点,如何提升自身体内的抗癌力、避免触发原癌基因、阻止癌细胞的进一步恶化等问题,本书一一给出了答案。《名医护航丛书》主编:孙颖浩、朱明哲出版社: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以孙颖浩院士为丛书主编,军医大学三所附院的4位院士、635位国内知名教授编撰的大型医学科普丛书。内容基于编者们的长期临床实践和社会调查,针对广大民众对医学科普和保健的普遍需求,围绕着患者及家属最为关心的话题,精选了31000多个热点,凝练出6300个问题,归纳出覆盖100多种常见疾病、每病100个以上的常见问题。将卫勤保障医学研究成果以军民融合发展形式展现出来。涵盖循环、呼吸、消化、泌尿、内分泌、运动、神经等系统以及心理健康等范畴。《向肺癌宣战,你赢得了吗?》主编:赵晓刚、姜格宁、张雷出版社:上海科技出版社内容简介:向肺癌宣战,你赢得了吗?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你对肺癌一无所知,如何能够赢得这场战争?本科普书籍将由浅入深、图文并茂、具体形象地去揭开肺癌的神秘面纱。这里不仅有肺癌肆虐全球的惊天秘闻、肺癌形成的复杂因果、明确肺癌的神兵利器、肺癌病理的微观世界、肺癌存活的家园环境;还有肺部磨玻璃影的真相、精准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各种手术的精彩方式、靶向免疫的鼓舞效果、肺癌治愈的终极含义、永恒进化的生命奥义………《80天变身护理达人》主编:王韬、章雅青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内容简介:本书以“医养结合”战略为背景,医护专家实景示范,按“家庭基本护理操作”“意外伤害的家庭急救与护理”“突发病痛的家庭急款要领”及“常见伤病的家庭康复护理”四个部分,依80天(节)主要内容简介的章节顺序,每天教会大家一项护理技能,80天帮助读者成为护理达人。书中除了大量示范照片,还附二维码,可供读者手机扫码观看操作视频,使本书实现了思想性、科学性、通俗性、创新性、时代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学生健康促进教育读本(中小学篇)》主编:姚戎、沈莉 出版社:上海市交通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既是其生命是否有质量、未来家庭是否幸福和事业是否有成绩的重要保障,又将决定未来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质量、精神文明面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成效。编写此读本,使青少年增加健康知识,促进健康行为,养成健康习惯,提升健康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若初,早安--漫画乳腺健康》主编:陈嘉健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不断上升,公众对乳腺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书名中的“若初”“早安”表达了作者的愿景——让所有的患者可以完美如初,让所有的健康女性得以早筛心安。权威专家吴炅教授与著名演员胡歌作序。本书以漫画的形式,阐述100个乳腺健康相关专题内容,涉及就医流程、乳腺基础知识、乳腺疾病相关知识、康复检查与筛查相关内容等。本书的读者为健康女性、乳腺疾病患者及其家属等,同时也可作为医师的参考工具书用于患者教育。《脑卒中康复路上指南针》主编:吴毅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较为全面、通俗、简明的有关脑卒中康复和护理知识的科普图书,结合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采用简洁明快的标题,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阐明了脑卒中的概念及临床诊疗、康复手段。从病因、病理到复发防治;从功能恢复到饮食起居;本书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上要面临的一道道“关卡”,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锻炼及日常护理提供指导。《二宝来了你准备好了吗-两孩生养教全攻略》主编:段涛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该书是配合2016年国家“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为满足广大育龄家庭,特别是高龄孕产妇家庭宣传和指导服务的需求,及时编写出版的一本大众必读的科普读物。该书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梳理相关专业知识,以问答的形式,给打算生二孩的夫妇以通俗易懂的专业指导。全书共分10章,以孕前、孕期、产后、育儿期为主要线索,内容贯穿整个围、孕、产、养、教期,从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不同视角,对备孕二孩、养育两个孩子进行了具体详尽的阐述。《控癌战,而非抗癌战--论持久战与癌症防控方略》主编:汤钊猷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内容简介:当前对付癌症重硬件(杀癌利器)轻软件(战略思维),本书通过29个病例,提出“控癌战,而非抗癌战”这一有中国特色的理念,扩展了对付癌症的思路和途径,“近为今用”,与《消灭与改造并举一院士抗癌新视点》(“洋为中用”)《中国式抗癌一孙子兵法中的智慧》(“古为今用”)并称为“控癌(软件)三部曲”,可供癌症病人及其家属,肿瘤临床和科研工作者参考。资料:市科委编辑:缪心

不庄

什么文章?竟值得多个顶刊共同刊发,为“边缘科学家”发声

推动着科学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不仅有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之类众望所归的科学巨擘,亦有富兰克林、图灵这样的“离经叛道”。开创性的发现来自于对墨守成规的质疑,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近日,Nature Chemistry, JACS, Angew, Chemical Science,Canadian Journal of Chemistry和Croatica Chemica Acta 期刊共同刊发了一篇题为“A diverse view of science to catalyse change”的文章,指出了多样化的科学观点对科学变革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香港大学Vivian W.-W. Yam(任詠华)院士,吉林大学杨英威教授为本文的共同作者。多样化的科学观点促进变革重视多样化对科学的卓越与进步至关重要,这不仅体现在语言层面,更体现在实际行动之中。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到计算机科学的建立与空间站的电池的发明,这些提高我们生活水平的关键科学进步都是一些被边缘化的科学家的贡献。这三个科学家:01罗莎琳德·富兰克林(Rosalind Elsie Franklin)罗莎琳德·富兰克林(Rosalind Elsie Franklin):为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做出了卓越贡献,却未能获得应有的荣誉。她分辨出了DNA的两种构型,并成功地拍摄了它的X射线衍射照片。沃森和克里克未经她的许可使用了这张照片,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证实DNA双螺旋结构的文章,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B型DNA的X射线晶体衍射照片,也就是著名的“照片51号”,被誉为“几乎是有史以来最美的一张X射线照片02艾伦·麦席森·图灵(Alan M. Turing) :堪称二十世纪最著名的数学家之一。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他1931年进入剑桥大学,开始研究量子力学、概率论和逻辑学。在大学及后来的日子里,他一直对智能与机器之间的关系进行着不懈探索。1936年,图灵24岁时,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机”的设想。这一思想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基础。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率领的英国情报组在二战期间成功地破译了纳粹德国的密码,加速了第三帝国的灭亡。1951年,图灵以他杰出的贡献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但就在他事业步入辉煌之际,灾难降临了。1952年,图灵遭到警方拘捕,原因是同性恋。他曾从事情报工作的经历和他作为同性恋者的身份使他在有关部门眼里成为 “危险分子”。他从事科研的各个渠道也被人为地堵杀了。1954年6月8日,心力交瘁的图灵在自己的住处服用沾过氰化物的苹果自杀,年仅42岁。艾伦·麦席森·图灵(Alan M. Turing)03Olga D. González-Sanabria:一位波多黎各裔女性科学家和发明家。在八十年代,她开发了帮助镍氢电池开发的技术。这些电池帮助国际太空站提供动力。与人们对科学家的外貌和行为的印象并不相符。更加不幸的是,边缘科学家常被排斥在主流科学观点之外。认识科学政策对保护我们的未来至关重要。科学政策处理的是创建框架和行为准则,它们指引着科学去更好的服务社会。围绕着科学政策的讨论往往伴随着关于多样性与包容性各种尝试,好坏兼有。而来自于多样性和包容性的卓越与真理,恰恰是科学影响政治与经济的基石。科学政策中的一项重要领域便是支持那些被边缘化的科学家的专业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亟需科学的领导者与传播者采取行动。Zimmerman和Anastas曾经说过,在绿色化学领域,如果人们对多样性、公平和包容(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 DEI)等词的含义感到困惑,那么要想实现它们将变得更加艰难。因此,如果想在目前的科学界实现DEI,就需要明确以下关键术语的定义。· 多样性(Diversity)主要指人的多样性,其维度包括但不仅限于民族、肤色、国籍、性别、性取向、背景与社会地位、宗教信仰、婚姻状况、年龄和残疾等。·公平(Equity)指促进所有人共同进步的公平待遇、权利和机会。公平是查明和消除人们充分参与事务的障碍。改善公平意味着在机构或系统的进程中提升公正、交流和资源共享。要解决公平问题,就必须深刻理解造成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包容(Inclusion)包容意味着创造一种环境,使每个人或每个团体都能感受到欢迎、安全、支持、尊重以及有参与感。包容并接受文化差异,尊重每个人的言行。值得关注的是,尽管一个包容性群体的定义是多样性的,但多样化的群体并不总是包容的。人们逐渐意识到内隐偏见(Implicit bias)有助于组织建设性的解决包容问题。·内隐偏见(Implicit bias)人们在判断和行为上并不是中立的,而是会下意识的产生基于自身经验的联想、喜好与厌恶。·微侵略(Microaggressions)这些往往是内因偏见的表现形式,如评论或是行动等。·边缘科学家(Marginalized scientists)在社会、经济和科学的交流讨论中不受待见,被边缘化的科学家。边缘科学家们放弃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STEM)学科的原因并非偶然。它产生于一个科学家应该如何被理解的历史期望,相反,也产生于对不符合这些期望的科学家们所遭遇的不同对待。对公平的追求将会摧毁这些信念,推动政策的发展,为所有人创造平等的获得领导地位的权利和机会。该文章是给目前或将来志在从事科研事业的学生、老师、传播者、出版社以及科学政策的决策人员的一个信息,主要目的是提倡给那些被边缘化的科学家们提供一个空间,让他们发表自己对当下科学该如何进展的观点,以及如何挑战当下科学界里的各种不公正,并为在学术界、科研相关的企业或组织中实现公平公正提供可行的建议。·识别并量化不平等(Identifying and quantifying inequity)科学只能用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来扩展被定义为重要的研究和问题。非多样化的学术环境是封闭的社区,强化了大众对科学家的传统刻板印象。这种情况类似于政治学上的回音室现象。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人口结构,因此可能导致不同的边缘化人口构成。那些符合大众印象中的(主要是外貌和行为等)占大多数的科学家们并不知道或理解被边缘化的科学家们所面临的挑战。了解这些挑战的第一步就是倾听边缘科学家的意见,并根据他们的个人经验收集可靠的数据。例如,英国皇家化学会2018年的一份报告指出,从本科阶段到研究生阶段,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从26%下降到了14%。遗憾的是,该报告并没有显示高等教育机构中工作人员的种族数据,强调了大学中DEI数据透明化的重要性。RSC还提到,随着职业阶段的发展,少数民族化学家的比例显著下降。与此同时,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尽管黑色人种占了美国总人口的12.3%,但是在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中,只有1.6%的化学教授是黑人。了解不同层次的学术界的多样性,有助于了解边缘科学家严重的代表性不足。这种资料收集将使得各组织能够从数量上了解科学社区的多样性,并为制定公平的科学政策和实践提供支撑。·支持边缘科学家(Supporting marginalized scientists)科学界中社会关系的缺乏与歧视对边缘科学家的经历和表现产生了深刻的负面影响。社交或职业联系的缺失所产生的心理代价与身体疼痛类似,不管少数群体的地位如何,他们都承受着更高的压力。科学界的每个成员都有责任采取行动,创造能够促进边缘科学家职业发展的环境,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以及它们如何在边缘科学家职业生涯中发挥关键作用。·导师制度(Mentorship)通过提供职业上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建议,支持科学家个人和专业上的成长、发展与成功。在STEM学科中,导师制度对学员的深造和职业的成功有着积极的影响。然而,尽管目前在DEI方面做出了努力,在STEM学位课程中被边缘化的人通常比那些有代表性的同龄人得到的指导更少。研究表明边缘科学家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从事无形的工作,包括师生关系。这种不平衡减少了他们致力于更有价值任务的时间。为边缘科学家提供指导也应该是那些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家应尽的义务。·在线同行社区(Online peer communities)类似#scienceTwitter这样的科学社区是建立联系、了解职业机会和分享专家建议的免费资源,这些平台可以增加科学工作的可见性与覆盖面。科学家可以借此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并利用自身的平台来推荐边缘化的同事。·财政支持(Financial support)可以通过财政支持来减少边缘科学家追求和从事科学事业的障碍。科学家和科学组织需要创造并促进公平的财政援助机会,以支持边缘科学家的职业发展。·有效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支持(Effective inclusion and diversity support)独立和公正的机构应该提供值得信赖且认真负责的人员,去识别并解决边缘科学家的负面经历。·承认边缘科学家的工作(Recognizing the work of marginalized scientists)边缘科学家的成就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尊重与赞扬,这一点至关重要。这种认可包括阅读他们的作品、参与他们的发现、与他们合作展开研究、表彰他们的工作以及提名他们获得奖励和领导地位的职务。·扩充并重新定义卓越(Expanding and redefining excellence)科学上的卓越通常指那些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发现。历史上看,对卓越的传统看法多是在非多样化的社区中形成的,这些社区把像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英雄奉为脱离社会背景的天才与偶像。这种对卓越的狭隘看法导致资源被汇集到那些已功成名就的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家们手中,这些科学家被认为是未来的英雄。此外,它还限制了科学的进步、新思想的发展和跨学科领域的研究。科学的多样性有助于在那些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家们不理解的领域上取得进展。此外,边缘科学家的技术和社会问题并没有得到平等的重视。这不仅源于代表性科学家对卓越的定义狭隘,更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无法企及当代社会中边缘科学家已经取得的成就。如果我们想更新对科学的卓越的理解,我们就必须更新定义它的机构组成。这一更新可以通过任期和晋升过程来实现。为了使晋升过程更加公平,在重新定于科学的卓越时,我们应该考虑到科学家们在研究、教学和服务等各方面的所有成就。学术界应该关心DEI,因为边缘科学家尤其重要。在私人机构中,因为与财务挂钩,接受多样性的速度要明显快于学术界。因为企业越多元化,公司的价值和盈利能力就越强。对科学卓越的广泛理解包括科学创造者和受益者的多样性。重新定义科学卓越,使得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在出版空间中的包容(Inclusion in the publishing space)通过大众媒体和学术渠道进行的科学交流仍然是科学家们与当今社会之间关系的基本支柱。然而,出版过程中的参与者并不能普遍的反应科学界的多样性,而科学界也不能反应整个社会的多样性。当涉及到出版时,这种多样性的缺乏就减少了边缘群体的参与。只有来自科学家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在出版过程中各级别都被代表时,才能将它们包括在内。这种变化意味着:1.规划期刊的政策;2.影响日常运营;3.选择评审人员;4.指导编辑人员;5.聘用更加多样化的团队。边缘科学家需要在出版社的咨询和编辑委员会的建立中发挥领导作用。期刊可以通过清晰的陈述自己的使命计划,并针对任何一种对边缘群体的偏见发表直接声明,来创造一个更公平可信的出版过程。这些声明应该每年更新一次,并以一线编辑团队、审稿人、投稿和接受文章作者的多样性数据为支撑。有了这些信息,出版商就可以识别偏见并采取措施消除它们。一个更大、更公平的人才库也会减轻那些目前在编辑岗位上如履薄冰的边缘科学家的负担。·总结科学界对DEI支持结构的采纳已经开始解决一些不足,我们观察到在STEM学科中对边缘群体的包容性呈上升趋势。然而,这些努力侧重于处理后果而不是消除学术上的系统性歧视和内隐偏见。所有科学家都可以通过积极、持续的自我评估来接受、学习和识别自己的偏见,从而为减少这些偏见做出贡献。例如,一个非营利性的组织“内隐计划”已经开发出了一套在线工具来理解态度、刻板观念和其他影响感知、判断以及行动的内隐偏见。减少STEM学科中的不平等现象需要一种基于数据的、整体的DEI方法。我们都需要成为边缘科学家的拥护者,给他们平等的机会,让他们发展自己的事业。这不仅能够创立愈加广泛的未来人才库,更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包容的科学界可以实现的前所未有的卓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