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教授的区别是什么?第三部

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教授的区别是什么?

学士(Bachelor Degree),是本科(undergraate)毕业能够获取的学位。我在中国的时候有理学生、工学士、文学士等之分,不知现在是否有变化。国外的分法也比较类似,比如通识教育的文科(liberal art)的学位常常是BA(Bachelor of Art),理科专业(Science)授BS(Bachelor of Science)等等。学士学位一般需要全时读四年获得,也有的专业譬如工程、设计等需要五年,当然半工半读要多久就不好说了。硕士(Master Degree),是研究生(graate)期间可以获得的第一个学位,在中国硕士一般需要两到三年全时攻读,最后要写硕士论文。在美国硕士则有两种,一种是学分硕士,只需要修够学分就可以毕业,这种以文科居多,用的时间短一些,一年半甚至一年就能毕业拿到学位;另一种是论文硕士,需要做实验收集数据写论文,这样的硕士一般需要两到三年才能毕业。博士(Ph.D),是研究生期间可以获得的比硕士更高一级别的学位,攻读博士并不需要硕士学位,本科毕业可以直接攻博,但是一旦博士不能达到毕业水平的话,可以改成硕士毕业。博士需要三到五年全时攻读,也有延长到更久的,在美国如果七年博士还没有毕业,一般会被认为该博士生没有毕业的能力,但这并不绝对,我认识的同学中有读了九年最后拿到博士学位,论文做的极其优秀,属于慢工出细活儿的那种。学士、硕士、博士都是一种学位,学士到硕士再到博士,是一种学历提升的过程,简单的说,本科生就是学士,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就是通常所说的硕士,毕业获得的是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就是通常所说的博士,毕业后获得的就是博士学位,目前博士就是最高学历。而博士后是一种工作经历,并不是一种学历,它是有工资的。博士后是指博士毕业取得学位、学历后,进入博士后流动站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行研究的人员。博士后不是学位,也不是职务或职称,它只是一段工作经历。教授是一种高级职称,比教授低的有副教授、讲师、助教等,过去的教授不一定是博士、硕士,甚至连学士也不是。他们之间的区别,教授可以拿到行业的最高职称津贴,博士后只是一种工作经历,而博士、硕士、学士只是证明他们在相应的学习阶段,顺利完成了学业,取得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虽然取得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甚至进入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工作过,但不一定就能很快评上教授。反过来说,虽然教授没有较高的学历或者学位,但是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长期学习和研究某一个领域,教学经验、研究经历比较丰富,他仍然可以当研究生导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对教育事业的越来越重视,并且我国对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我们要尽自己的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学历。

人大喜邪

在硕士期间只发表了一篇C刊论文,还有机会读博吗?

高中的时候梦想是考上一所985高校,大学的时候希望自己考研能够顺利拿到985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但是当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很多的硕士研究生却并没有很积极、很主动地表示要去读博士,或者说直接便放弃了读博,而这也得到了所有人的理解,毕竟博士是真的没有那么容易读的。但是每年还是会有一部分硕士研究生选择攻读博士,而我就是其中的一员,所以为此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咨询了很多在读博的师兄师姐,也了解到了很多的消息,一般来说更多的有读博想法的研究生都希望自己能够申请博士,而这便需要一定的条件,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在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所以,只要你在读研期间能够发表含金量比较高的论文的话,那么一定意义上就可以说你更有机会读博了,当然这里所要求的论文一般是指核心期刊的论文,当然最好是C刊论文,但是对于现在绝大多数的硕士研究生来说,想发表一篇C刊论文是真的太难了,或者说几乎没戏。同时,也有很多的在读博士告诉学弟的经验都是在读研期间最好是能够发一篇C刊论文,因为其一篇的价值相当于是三篇核心期刊论文的价值,更有的说只要你发表了C刊论文,同时第一作者是你自己的话,你便可以直接去你理想院校找你认为优秀的博导,就凭借这篇论文,很多的博导会对你感兴趣的。而且,现在不管是985高校还是211高校,虽然说很看重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发表情况,但是也不是所有的考生都必须有这样的经历,有些学校即使没有发表论文也可以攻读博士,但是需要你自己的综合素养有很优质的表现,也就是说你可以参加统考,也能够获得导师手中的名额。因此虽说只有一篇C刊论文,同时第一作者是自己的话,那么你可以去申请985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同时还不要忘记的是申请博士并不是说自己有论文就一定能够万无一失,这其中还必须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硕士导师的价值,以及在读博士的师兄师姐的价值,这样综合起来才能够更有保证的获得攻读博士的机会。总之,想读博的硕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能够发表一篇C刊论文,在论文发表情况方面已经占有足够多的优势,剩下的便是自己的人脉和导师的综合作用下促成你顺利拿到博导手中的名额了,或者说看你自己和博导的交流了,毕竟想读博关键字在于博导对你的印象,这也很重要。

故辞

硕士、博士研究生,青年学者学术论文发表历程

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成果,有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是发表论文及专利。在学术研究发表论文的道路上,多少年轻教师,研究生们因为资历,职称,国家级社科项目等因素尝尽了苦头。建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的学科,需要有一流的研究性老师和学生。如果学术研究要看老师的职称,科研项目,这对年轻教师来说是极大的挑战,也不利于年轻教师的成长。正是因为这种制度,国家流失了多少优秀的人才?许晨阳当初严厉拒绝了高薪职位邀请,但是在北大教学六年后,他为什么再次回去。这样的例子还有多少,这里暂不做讨论。今天咱们主要讨论国内发表论文流程和国外发表论文流程性的差异问题(今天暂时不谈论文中介,后面专门讨论)。南大核心期刊(CSSCI简称C刊)上发文在南大核心刊物上上发表论文,其中影响因子高的期刊,需要提高作者的详细简历,研究团队的详细简历,如果还没有评定职称,直接被拒稿。拒稿的理由也很奇葩:论文创新性不够!短时间拒稿还算不错的期刊,起码给你有反馈。还有些很多期刊则明文规定,投稿后如果两个月没有收到任何答复,建议作者另投它刊物。在国内C刊上没有被发表的论文,翻译后很快会被SCI期刊录用,且影响因子还不低。这样的“怪事”时常发生,为什么?有人反思过吗?国内期刊审稿,首先看“论资排辈”:两院院士、长江学者,万人计划,教授,副教授,按照学术地位逐级递减。再看论文有没有科研项目支撑。申请科研项目,也是同样的道理,话语权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学者饶毅曾怒斥:几位老院士围着一个处长赔笑 ,揭露学术腐败!C刊版面费和数据库收费也很有意思。如果论文被录用了,需要作者交版面费。如果要查询论文,还需要购买数据资源。只有科研机构,高校购买了数据库,才能看到论文信息,单独浏览和下载都需要收费。这种既收作者的版面费,又收科研机构,高校的数据库费用,按道理来说服务应该会更好,但实际结果就是年轻学者研究学术处处遇到困难。在这种条件下会让学者耐心逐渐丧失,有些学者评上职称后,就不在做学术研究了,原因也许是关卡太多了吧!国外期刊普遍SCI期刊上发文在SCI上发文,其中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只要你论文水平不够,会很快(两周之内)收到回信邮件。邮件里明确指出你哪些地方创新不够,他们论文量较大,建议作者去哪些对应的期刊。反馈信息中作者也能看出自己哪些不出,有时编辑还会建议做哪些实验和其他相应的分析研究会更加号,反馈信息比较具体,不像国内编辑“创新不够”几个字打发了。如果被SCI期刊录用了,一般不会全文一字不改的录用,而是编辑会提出修改意见。修改意见有大修改和小修改两类,作者只要按照编辑给的修改意见一条一条落实了,论文质量提升了,对于研究者来说,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了。在SCI上发文,不会要求作者提供详细的简介,职称。编辑回信一般都是称呼Doctor xx……编辑给的拒稿意见还是修改意见都能帮助作者,这种氛围有人不喜欢吗?国外论文录用收费有两种情况:1.收作者版面费,则论文公开,外网都可以下载;2.不收作者版面费,需要在相应收费数据库下载论文,单独下载论文需要额外交钱。说道这里,C刊这种既要收版面费,又要收数据库费用的服务有更深的体会了吧!感想和建议对比外发南大核心期刊和SCI期刊后,年轻的学者们,如果你在C刊发表过程也遇到类似的情况,建议花点功夫翻译成英文在SCI上发表吧。刚刚开始翻译论文比较痛苦,长久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在双一流学科建设中,学术期刊要不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水平,给年轻学者给予更多的支持。只有一代代青年学者成长起来,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才更加有希望。——END——今日话题:关于研究生以及青年学者发表论文中遇到的“那些事”欢迎留言讨论

臣有杀君

3年发表16篇SCI论文,应届硕士真能破格成博士?

议论风生如要对这名优秀硕士毕业生破格授予博士学位,应该根据其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水平,而非其在读研期间所发表的SCI论文。《三年发16篇SCI,这名应届硕士被建议授予博士学位》,9月6日,多家媒体发布的以此为题的报道,引发舆论关注。这篇报道的导语是:“应届硕士毕业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近日这样一则消息将国内学界目光再次投向西部学术重镇西安交通大学。然而,除了在导语以及文中有“被电气学院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之外,整篇报道其他地方都没提及究竟是谁建议。虽提到电气学院,但并不明确是其导师,还是论文答辩委员会,或学院学位委员会的建议。也不见该校学位委员会对此建议有何看法。因此并不能确定这一建议是正式且已纳入相关程序的,还是只是在媒体报道时提及。确定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离开学术标准与规范的媒体建议,除了博眼球外,还会误导学术评价标准。在我国大学办学实践中,有硕士生因毕业论文被答辩专家认为达到博士毕业水平,进而建议授予博士学位的美谈,但似乎还没有在硕士求学期间发表论文多,就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的先例。期刊发表论文和学位论文,是不能混为一谈的。授予博士学位需基于学位论文,而不能由期刊发表论文替代。也就是说,如果对这名优秀硕士毕业生破格授予博士学位,应根据其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水平,而非SCI论文。但从媒体报道看,这位应届硕士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主要就是因其发表了16篇SCI论文。这就存在一个问题,期刊发表论文,能替代进行系统研究的学位论文吗?近年来,我国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中,普遍对发表论文有要求,且将其作为学位论文答辩的前置条件,这不但让社会舆论误解平时发表论文比学位论文重要,也引导很多学生为此耗费大量精力。而实际上,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主要是提高课程质量;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说,则主要是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这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普遍做法,而不要求其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我理解很多网友会把硕士求学期间就发表16篇SCI论文的学生称为“大牛”,但这只是论文发表角度的“大牛”。我国还有读博3年发表46篇论文的“高产大牛”。对于学生本人来说,这无可厚非,这也是他们刻苦学习、勤于写作的结果。但对于学校的教育管理和评价来说,则应坚持学术导向,不只重视学生论文的发表,更要重视论文质量,尤其是学位论文的质量。我国当前正在推进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取消读研期间发表论文的要求,这是正确的改革方向。在此背景下,高校和社会舆论,都需建立新的论文观。一名学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是其自主选择,也可作为评优、升学的一方面指标,其科研精神也值得学习。但学校应做到不以论文发表论英雄,要紧抓培养的核心环节。如果是破格授予博士,那一定是他撰写的学位论文达到授予博士学位的要求,而非发表了多少篇SCI论文。□熊丙奇(教育学者)作者/来源:新京报#社会百态# 内容如有不妥,请点击头像-私信联系小编修改或删除

韩公主

为什么一纸论文,就能让年轻博士生走上绝路

科技有温度。天下网商记者 贡晓丽博士生正在成为高危人群。6月13日,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华人博士生陈同学,被发现在校园内上吊自杀,随着越来越多的相关信息被披露,人们发现,杀死陈同学的,竟是一篇被顶级会议收录的论文。博士生自杀事件频发 陈同学今年30岁,在佛罗里达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这是他读博的第6个年头。陈同学在自杀前设定了一封定时邮件,其家人、导师均已收到这封邮件,从邮件内容来看,导致这场悲剧的缘由,可能是“要求撤销出错论文,却被导师拒绝”。在邮件中,陈同学对短期内完成的一篇ISCA论文被顶级会议收录表示内疚,因为这篇论文存在严重的问题,在设计方面没有任何的意义。而在论文即将发表之际,陈同学虽然已经疯狂进行了修改,但仍认为这个错误较为明显,甚至以至于论文有可能被“全盘否定”。由于导师坚决不同意撤稿,又担忧自己的学术生涯和名誉受到严重影响,万分痛苦的陈同学最终做出了自杀的决定。由一封遗书和陈同学生前与好友的聊天对话拼凑出的故事,可能并不能揭露所有的真相。但像陈同学一样备受煎熬,最后选择自杀的博士生,并非少见。去年10月,浙大一位博士生失联,警方在钱塘江某处大桥上发现了他的尸体。其生前最后一条朋友圈写着:单纯就是,有那么点累了,所以就算了。今年2月,斯坦福一位中国博士生自杀,年仅26岁。事件发生后,斯坦福校长公布了校方开设的心理疏导专线电话。类似的博士生自杀事件不胜枚举,折射出了博士生群体所处的压力困境。博士生压力胜过996 “离诺贝尔奖还远,但离诺贝尔不远了。”在知乎关于“读博压力有多大”的提问下,两千多位网友赞同了这个回答,不少博士生认为读博绝对是个高危职业,一不小心可能会累出人命。很多博士生自称“科研狗”,比“程序猿”艰苦一些。在他们看来,互联网公司的“996”根本不叫事,科研+教学+项目及各类繁琐的日常工作,早11到晚11,每周7天连轴转很常见,堪称711实验室。这还只是读博所需的“基本配置”,知乎一位回答者@霍德华表示:读博准确说是247,7天24小时铺在科研上,解决不完的问题,哪怕做完实验了,满脑子也还是科研的问题,吃饭在想,洗澡在想,做梦都在想。超长待机时间,让博士生们身心俱疲,脱发、失眠、抑郁、酗酒、自杀等副产物迎面而来。今年5月,国际顶级学术杂志《Nature》便发表社论呼吁,读博不该有害健康(Being a PhD student shouldn’t be bad for your health),引发了热烈讨论。社论中引用了比利时一项针对三千多名博士的调查结果:博士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是其他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两倍以上,三分之一的博士有出现精神疾病的风险,其中抑郁症的风险格外高。哈佛大学附属研究小组最近的一项研究也揭示:博士生极有可能会有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人员调查了8所名牌大学的大约500名在读的经济学博士生,发现大约有十分之一的学生在前两周内至少有几天都有自杀念头。更严重的是,还有很多学生不想坦诚的说出自己的心理压力,因为担心这会伤害他们的职业生涯,从而自己默默承受压力,最终走向“深渊”。近7成博士生无法按时毕业 对博士生来说,阶段性的职业生涯目标就是顺利毕业,拿到博士学位。然而,博士生要毕业太难了,而且,不像此前的任何一个教育阶段,这种困难并不是靠自身努力就能克服,还要取决于导师、专业、学校等外部因素,部分研究成果的取得,甚至需要一点运气。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毕业博士研究生人数为165296人,实际毕业博士研究生人数为56451人,未正常毕业率为65.85%。一直以来,博士生毕业不仅要求撰写数万字的毕业论文,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需要在国内或国外期刊上发表若干篇学术论文。硬性要求发论文才能毕业,不仅令学生压力山大,更在一定程度上催逼学术腐败问题。据南方都市报今年4月报道,2018年,深圳大学研究生院顺利毕业的博士、硕士共38人,可是退学的却有132人,132名退学学生中,有74%是因为未写学位论文或学位论文达不到申请学位的要求无法毕业而退学。可是,论文,特别是能上学术期刊的论文有那么好写吗?知乎上,一位网友便哀叹,读博后才真正理解,为什么都说创新是最难的,在科研方面,能用勤奋解决的问题都不叫做问题。最不能接受的,就是看到每日忙忙碌碌、实验反反复复但没有进展的自己。2019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建议修订《学位条例》有关学位授予的相关规定,对“研究生发表论文才能毕业”进行合法性审查,规范研究生毕业考核程序等,让研究生教育的重心回归于人才培养,而不仅是发表论文。不久之后,清华大学修订了《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明确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唯一依据,并且不再将“博士生达到学校和所在学科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然而,像清华大学这样的大学实属凤毛麟角,更多的大学不但没有放宽论文要求,反而开始严格限制博士生的最长学习年限,建立起分流淘汰机制,这让延迟毕业的博士生们更加惶惶不可终日。读博为什么读到绝望 在美国,博士生退学很常见。根据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CGS)发布的数据,大约四分之一的美国科学与工程博士生会在头三年主动放弃学业。《科学》杂志曾经采访过9位博士生阶段退学者,他们有的是因为发现自己逐渐失去了对科研的好奇心,有的是感到自己之前对学术生涯的定义并不完全正确,有的则是在科研之外还有其他想完成的事业。总之,这些博士生并不执着于“你必须拿到学位,你必须拿到学位”,而他们又无一例外地在其他领域有了一片天地。《科学》杂志说,“如果在读博过程中觉察到不适合,你可以选择退学”,但在中国,这种主动式退学很难获得理解。不否认,很多人纯粹是因为兴趣志向去读博,对这些人来说,重要的是读博丰富了人生体验,本身就是一种目标。可在信奉“学而优则仕”和“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中国,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把读博作为通向某种目标的手段。从功利的角度讲,读博成功的收益很大。每年,全国各地都有许多面向各大高校引进选调生的计划,在部分省份,名校博士短短2年就能当上副处;如果不向政界发展,企业同样对博士青睐有加,像人工智能这样的热门专业,博士毕业生起薪就能达到80万;就算想留在院校继续搞研究,博士也是最起码的敲门砖。正因为博士有那么多好处,才被许多中国家庭视作实现阶层跃升的跳板。可是,读博的成本其实也很高,不但要放弃工作机会,有时甚至还要放弃感情机会,作为博士生,哪个不是背负了沉重的期望,特别是那些出国读博的普通人家孩子,根本不敢细想家庭为此付出的牺牲。对这些博士生而言,一旦退学,多年努力化为泡影,可是继续坚持下去,又完全看不到未来,就是这么绝望。

芙蓉传

论文投稿总被退回?博士和研究生的论文评审有什么区别?

本文来源:科学网博客 作者:李东风研究生论文是衡量是否达到学位论文水平,可否参加答辩的唯一文字材料。因此,对论文写作必须态度端正,认真仔细。先说文字,必须通顺,可读,还要有逻辑性。格式必须符合毕业论文的要求。如果文字一塌糊涂,逻辑混乱,只能退回或否定。任何评审人拿到论文文本,通常先粗略看一下整体格式,然后对题目进行审视。接着看摘要,了解大概内容。如果题目或摘要不明确,给评审人第一印象就不好。甚至有读不下去的感觉,这种论文恐怕凶多吉少。博士论文要求高于硕士论文,自不必说。博士论文对研究生理论基础,实验设计,结果和讨论要求较高,还应有一定的创新性。题目应简洁明确,不产生歧义。摘要是全文凝练的缩影,好的摘要令人有细读下去的欲望。关键词必须让人联想到论文的内容,按逻辑大小排列。前言部分的理论基础反映博士生学术视野,选题的依据起点,问题的准确性把控,工作意义和价值。对文献的综述看出理论功底的厚度,概括归纳的能力。所研究的内容必须是整体的针对某机制的系列工作(不相干的工作捏合一起是不可以的)。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决定论文的价值。方法不能单一。方法选择要说明为什么用这些方法,对解决问题是否适用?对方法的熟悉程度和实验的设计理念可以判断研究者的思路和对技术运用的能力。技术路线说明从哪入手,依次递进还是平行。各方法要相互印证,相互支持。结果要详实可靠,实事求是。图表清晰,统计学运用得当。讨论最能看出学生科学思维和辨析能力。不能空泛,也不能重复结果。要从各种数据中推理,比较,分析,按照科学规律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对自己的工作做一个客观评价,指出不足或有待改进之处,或今后努力的方向,也是博士学位论文应该写明的。慎用首次发现这样的词语。结论要简单明了,高度概括。创新点的准确描述反映作者的总结能力。参考文献与文中对应要仔细核对。若发现文献不对应,反映的是科学不严谨,甚至波及全文的可信度。有博士生认为,只要在读期间发表了几篇SCI文章就可以达到学位论文水平了,这是完全误解。学位论文是一篇完整的论述,不是只看个别结果。若你发表的文章与你论文主题无关,还会起负面作用。所以还是认真写好毕业论文吧。字里行间,能否看出是否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是博士论文判断的标准!硕士论文基本上只要选题可以,方法可行,有一定数据和初步分析,就说得过去,也不要求创新。只要做一个相对完整的实验足以。但是写作通顺,合乎逻辑也是基本要求。总之,好的论文一定是有思想性,逻辑性,创新性,可读性,规范性。那些拼凑的,罗列的,粘贴的,文字不通的论文都是问题论文。

护林员

博士研究生毕业时应该具备的能力

我在给博士研究生的论文进行评阅,或者答辩时写评语的时候总是要比硕士研究生多写一句话,说明了该生已具备了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这一句话在硕士研究生的论文评阅或者答辩决议中是不会出现的。怎样的才具备了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呢?首先,博士研究生应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自主创造力是创作的源泉和动力。若想能够提出一个具有新颖性的科学问题,就必须大量地阅读文献。一个人的科研做得是否好,是否具有创新性,就必须有独特的视角,有独特的想象力。而独特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视角绝对不能靠盖上18层被子做梦,而是应该建立在大量文献阅读的基础上。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只有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知识,才能理解本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实际应用价值。才能更广、更深地将日益增加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并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理解、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才能知道所在的研究领域里还存在哪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些困难,技术上面有没有困难。当我们掌握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望远,提出自己独到的科学见解。在理解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能够从中找到研究的不足,独辟蹊径,提出自己的科学假说。这也就是所谓的具有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其次、博士研究生还应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DNA右手双螺旋结构的发明者,Watson和Crick,他们通过研究其他人有关DNA的研究结果,推想出了DNA右手双螺旋结构的理论。这一方面源于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要解决科学问题,还必须具有坚实的实验功底,勤于动脑,精心准备。我的一些博士研究生,他们在做实验之前,总喜欢先把前因后果分析清楚,把实验的细节吃透,这才开始做实验,每次实验,都有每次的结果。与预想的结果一致怎么解释,与预想的结果不一致,又该怎么对待,心里要有谱,要有应对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将科学假说变成科学理论。第三、博士研究生要具有良好抽象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有些人说,我是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就是倒不出来。这样的博士研究生是有欠缺的。科学研究,是一个费时费力费钱的过程。没有经费的支持,是不可能长久的。因此,每个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者,都应该有申请到足够的经费的能力。而申请经费,就必须会写申请书,能够表达自己的述求。在研究工作中获得了研究成果,还要将其写成论文,公开发表,介绍给同行,看看同行们是否认可你的学术成果。开学术会议的时候,还要将你自己的故事讲给大家。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讲好故事,还要做好PPT,构思好图片。博士毕业的时候,还应该将你的研究成果整理成博士论文,展现给答辩委员会的专家们,得到他们的认可。此外,当一个人受到了科学素养的良好训练之后,他还应该具体团队作战的能力。知道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和地位。当助手的时候,要和领导搞好关系,和同事搞好关系,和师兄弟们搞好关系。当PI的时候要知道怎么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怎么能够让大家心甘情愿地完成你交给的任务。总之,当你具备了这些能力的时候,你也就具备了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了,你也就达到了博士研究生毕业的要求。只有这样,才会获得博士学位相应的学术地位,才能胜任将来的研究工作。来源:乔中东科学网博客。

长梧子曰

3年16篇SCI论文!应届硕士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

“应届硕士毕业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近日这样一则消息将国内学界目光再次投向西部学术重镇西安交通大学。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西安交大新闻网9月2日在《身边交大人》栏目刊文《孙光宇:发表16篇SCI,我用了三年》介绍:孙光宇,钱学森学院院友,电气学院应届硕士毕业生,被电气学院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Plasma Source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均在学校“最具影响力期刊”目录)、EI会议论文4篇,另以其余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EI会议2篇。获得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国家奖学金2次、高电压技术专业“严璋”奖学金和“远东”奖学金、电气学院年度人物等奖项。目前,孙光宇已被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瑞士等离子体中心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并获得全额奖学金。孙光宇在这篇文章中,对于孙光宇发表16篇SCI的经验做了总结。第一点是“始于模仿,成于创新”:以第一次发表论文的经历为例,孙光宇分享了做科研的一般的流程。他第一次科研的研究方向是导师确定的,对于这个方向他所在的课题组已经发了不少论文,他要做的是通过编程将其复现出来。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后,他找到了跟该课题紧密相关的十几篇论文。精读论文后,通过模仿前人的做法,他尽可能做到对之前研究的复现。“对刚开始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来说,模仿是很重要的过程。我们很难一开始就能够创造一个全新的体系、全新的技术,但通过一些模仿和复现性工作就会发现前人的研究并不是很完善,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就可能会有新的成果,并写成一篇论文发表出来。”第二点是“无人迹处,最有奇观”:谈及自己科研方法时,孙光宇表示,研究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领域做研究,就会发现自己能想到的点子别人在好久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其实科研就像是在挖金子,如果在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研究,便会比较容易发现金子。同时,科研方法也很重要。要能够分辨清楚哪些是值得花时间去做的事情,哪些是马上就要解决的问题,哪些是不太重要的细枝末节。当然,努力也很重要,但是因为科研工作者都很努力,相比之下研究方向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三点是“石以砥焉,化钝为利”:在这三年的科研经历中,最令孙光宇难忘的便是第一次投出的论文因不够成熟而被拒的经历。在沮丧了一小段时间后,他认真地分析总结了论文被拒的原因,并加以改正。因此,这第一次论文投稿被拒的经历也成了唯一一次。“科研带给人的感受是复杂的,偶尔也会因为暂时的瓶颈而感到迷茫,但更多的是出了研究成果之后的喜悦,一作论文发表后的激动,以及对能在更高一级期刊(如Nature, Science)上发表的期待。”另外,文章介绍称,对于大学要如何度过,孙光宇认为本科期间主要是要打好基础,没有必要太早确定以后工作的方向,因为在大一大二时期很难有这种判断能力。但是方向一旦确定好了以后,就应该一直往前走。“希望钱院的学弟学妹们找到自己擅长且感兴趣的领域,并坚持走下去;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少一点从众,多一点思考。”对于今后的发展,上述文章透露,受钱学森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的影响,孙光宇计划在瑞士读完博士就回母校任教。“我认为我们青年无论在国外深造多久,都应该回来报效祖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个面向’,这要求我们青年要有大局观,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将个人奋斗汇入时代进步大潮,在新时代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孙光宇在读研期间就已崭露头角。西安交大电气学院官网2018年11月曾刊文《2018电气学院“研究生科研学术先锋论坛”圆满举办》介绍:“求实创新,知行合一”研究生标兵孙光宇同学分享了自己的研究经历和心得。首先,他对科研给出定义,科研就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勇于突破固有思维,大胆寻求创新。孙光宇同学认为科研不仅仅需要时间的付出,更需要方法论的转变,在实验时难免会出差错,要正确的分析错误,负面结果是成功的关键。而耗费时间的完美主义是不可取的,他建议同学们应该合理规划时间,多读文献,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来源:澎湃新闻、光明日报来源:中国青年报

国际歌

这些北大博士生的毕业论文,完成了关键一步!

近日,北大物理学院光学所的18位博士生在线完成了毕业论文预答辩工作受到疫情影响北大今年的博士生预答辩工作也显得格外特殊虽然北京大学已经线上开学月余但博士生和导师们无法在实验室、会议室碰面仍然困扰着大家为了保证今年应届博士毕业工作顺利身处五湖四海的博士毕业班同学和导师们都想办法利用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克服距离带来的重重挑战解决数据材料等诸多问题完成了毕业论文的关键一步线上答辩会:我准备好啦博士生预答辩是博士生培养的重要环节。防疫教学两手抓,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现代光学所三月如期举办了远程视频博士毕业生预答辩会。经过充分的前期准备和临床协调,顺利完成了线上预答辩。答辩前答辩秘书提前10天通知提前测试视频软件同学们和导师远程试讲、修改报告答辩当天导师学生登录网络打开视频会议软件调试麦克风、摄像头准备屏幕共享答辩开始!虽然博士预答辩会从会议室搬到了线上,但是要求始终如一的严格,博士预答辩分为四个小组进行,各指导委员会成员全体参加了会议,对每位毕业生研究工作系统性和创新性,论文结构和内容等认真审核。视频会议过程中,为了保证会议效果,主持人根据现场情况协调安排。答辩学生报告时,答辩人打开摄像头,使答辩显得更正式,又增加了现场感。同时,关闭其他人员的麦克风避免干。答辩期间如遇卡顿,提示旁听人员关闭摄像头,答辩人重新进入解决卡顿现象。在光学所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本场特殊的线上预答辩会得以圆满结束。克服困难线上开学,居家上课的我们想必都想念过宿舍里成摞的文献和参考书都怀念过图书馆丰富的馆藏都惦记着学校高速的校园网而对于毕业班研究生而言实验室里的研究成果办公室电脑里的资料更是毕业征程上的不可或缺面对从家到学校遥远的距离机智的老师和学生们是这样解决的光学所博士生曹启韬主要研究非线性光学微腔中对称性破缺,包括回音壁微腔光场手征自发对称破缺研究、自发手征对称性破缺微腔激光、微腔表面对称破缺诱导的非线性光学效应等。在上述领域已取得多个重要的研究成果。疫情期间,他按照正常学习工作安排,每天坚持在家学习并进行博士论文撰写等工作。面对网络条件限制和资料查阅困难,他使用VPN远程连接实验室电脑,阅读文献并参与研究组内同学老师的学术讨论。博士生孙风潇主要开展在超导腔、腔光力、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等系统中,对宏观量子态相干与纠缠的调控性质的理论研究。居家期间,孙风潇远程连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服务器,进行计算和数据处理工作,以解决家用电脑配置运行速度不够快、无法运行大量的计算程序的问题。光学所博士生王非凡刚刚结束在美国的半年交流,居家开始准备毕业论文。和导师面对面讨论交流的缺少,使得她一时间手足无措。其导师得知这一情况,每周和她讨论;实验室的同学们也通过学校的公共课平台和她交流,最终克服了毕业论文的总体结构构思上的困难。对毕业论文规划较晚的同学,不能返校导致对毕业论文影响颇大。博士生韩猛在导师的帮助下,远程登陆学校电脑,阅读和使用里面的资料数据。同时,导师一直与韩猛保持深入交流并对其论文提出了很多重要的修改意见。同学们更是伸出援手,同样今年毕业的博士生靳剑钊和王慕雪还无私地向韩猛分享了latex模板,助论文写作一臂之力。不同以往的毕业季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研自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多地发生后学校积极采取多项措施保障预毕业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有序平稳开展全校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制定了在疫情防控期间研究生培养及预毕业生工作方面的工作计划和安排学校及时发布《关于疫情防控期间预计7月毕业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全面审查(即预答辩)组织工作的通知》指导各院系开展预毕业研究生在线预答辩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采取视频答辩和在线审议的方式,顺利完成了2020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的预答辩工作。为了做好线上预答辩,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立预答辩工作筹备小组,就答辩议程进行了多次沟通,并设计了预答辩工作流程和应急预案。还预先进行了视频互动演练,并多次测试了平台功能和网络环境,最终保障预答辩会议顺利进行。首次采用在线预答辩,需要克服技术难点、保证工作重点,教育学院组建了视频会议技术支持小组,制作了考生、秘书和评委视频会议系统使用手册;成立了答辩秘书工作群组,并对在线秘书统一培训,重点演示了在线匿名投票方法,为预答辩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近日,教育学院已圆满完成预答辩9场37人次,主席主持、考生汇报、评委提问、匿名投票、秘书协调、技术小组幕后保障,所有工作有条不紊,效果堪比现场。经济学院春季学期首场线上学位论文全面审查于近日完成。会议历时3个多小时,一共有5名参加预答辩的博士生同学,按照事先规定好的顺序和流程,利用线上系统的共享功能,依次进行了PPT展示,答辩委员提问,最后由答辩委员会通过现场讨论,经由预答辩秘书形成了对参加预答辩的博士生同学的审查意见。“本次网络视频预答辩完全遵照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的要求、标准和流程规范进行。”参加预答辩的经济学院博士生韩晨宇说,“参与此次网络视频答辩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在答辩过程中与答辩委员会的老师们在线视频交流,感觉非常亲切,收获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感谢学院的精心组织,感谢各位老师和答辩秘书的辛勤工作,保证了此次预答辩的顺利完成。”各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紧锣密鼓进行学位论文全面审查(即预答辩)工作预毕业研究生、导师、指导组成员多方联动,严格要求,精益求精视频预答辩程序严谨,步骤完备做好书面记录工作,严禁录音录像及时录入管理系统,做好备案工作关于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审批与学位审核工作安排的通知已于近日发布为尽可能降低疫情对研究生深造和就业的影响保障符合条件的研究生及时获得学位学校决定本学期毕业生的学位审核工作分两个批次开展将于7月3日和8月14日先后召开两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审议学位克服困难,接受挑战在此种特殊情况我们戮力同心、共克时艰相约那场毕业典礼

未必贱也

“不唯论文”的博士生培养改革值得期待

近日,清华大学修订了《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提出“博士生在学期间学术创新成果达到所在学科要求,方可提出学位申请”,取消了之前“博士生达到学校和所在学科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方可审议学位申请”的规定,这意味着博士学位授予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而是激励博士生开展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清华的这项改革,落实了全国教育大会关于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的精神,值得期待。而教育评价改革,正是教育部今年作为“最硬的一仗”来推进的重要工作。媒体对这条新闻的关注,也主要是从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切入的。博士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高层次学术创新人才,是一所大学人才培养高度的体现,博士培养标准的设定,虽只是一个条文的简单变化,但不是一项孤立的改革,其背后关联着对高校管理、专业发展、教师工作等多方面的评价,以及观念的变化和适应等多层次问题,具有一定的改革难度。清华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排头兵,以科学慎重的态度推进这项改革,其探索积累的经验,可以产生强大的示范效应,启发更多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探索人才培养机制改革。虽然不再把论文作为硬杠杠,但改革后的清华博士培养标准并没有降低,而是确立了更高的标准。因为相较于一般性的论文,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是更高难度的“动作”。此外,从尊重学科特点和差异出发,根据新规定,还将由各学科制定学术创新成果要求,并鼓励各学科设置助教等博士生教学实践环节,支持博士生培养跨学科创新思维和技能等。这些新的举措,将会促进博士生教育向更全面的纵深发展,也在客观上回应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但既然是改革,就可能被舆论围观,改革的过程就要面对舆论的多角度评价甚至质疑。尤其是未来这一改革如果向其他层次高校延伸,更是如此。比如对论文取消强制要求以后,博士生的“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成果如何量化并得到普遍认可,学术能力不足的博士是不是更容易出现?论文发表的数量和层级是大学排名的重要指标,论文的重要性被淡化之后,怎样回应大学排行榜名次波动可能引发的议论?如何消除和化解舆论的担忧与误解,同样是改革过程中要做的工作。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改革需要一种定力,只要是符合育人规律,能够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培养更多人才的改革举措,就要敢于坚持。这种定力,应当来自于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自信。扎根中国大地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最高平台,理应培养更多有能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高层次人才。有关专家援引国外的一流大学也并非把论文作为唯一标准,以佐证清华博士生培养改革的必要性。国外的经验固然要借鉴,但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改革逻辑,不是粗线条复制人家的经验这么简单,而应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从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出发,在“唯论文”与“不唯论文”之间找到新的平衡,最终克服人才培养评价导向不科学的问题,有利于培养更多的一流人才。新时代的教育改革,需要一种新的进取精神。“双一流”建设要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今天的改革,就是要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把不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坚决改过来。清华大学的此次人才培养改革,无疑向世人展示了这种进取精神。